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范文

小学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精选(九篇)

小学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第1篇:小学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 小学数学;学生;应用意识;培养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由此可见应用是数学最基本的特点. 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该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就小学教学中应用意识的培养问题,从其自身角度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1. 教育学生充分理解数学的实用性,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教育学生理解数学的实用性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存在和巨大作用,让数学的巨大魅力引领学生喜欢上数学学习. 开展在生活中找数学元素的活动,让学生观察生活,发现数学的存在. 学生在菜市场、商场、文具店、公交车上都会发现数学知识,这样才能真正理解生活中数学的存在. 教师还要告诉学生每天电视台播报的天气预报也是由气象学家、数学家、计算机专家合作设定参数、运算法则,由超级计算机完成计算,再由节目编辑策划,最后由主持人播报给全国观众. 还有在航空航天领域,火箭的设计,宇宙飞船的运行轨道都是数学计算的结果. 向学生介绍这些数学参与的前沿科技成果目的就是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巨大作用,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为自己竖立远大的学习目标.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利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为学生讲解数学公式原理,让学生能够更加容易地理解掌握数学基础知识.

例如,在学习“圆柱和圆锥”这一部分内容时,圆柱表面积的知识我们已经学过,在学习圆柱体积的时候,教师可以引用“院内花坛修建需要填土”的例子来帮助学生学习. 教师带领学生来到施工现场,带领学生实地测量花坛的内径、外径、高度和深度,记录好数据,然后回到课堂计算需要往花坛内填土的体积. 教师还可以引申一下,学校给花坛外侧用瓷砖进行装饰. 已知瓷砖规格是20 cm2,每块瓷砖5元钱,问:学校需要花多少钱买瓷砖?

这样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学习到了圆柱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同时还复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培养了应用意识.

2. 应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数学问题

教师应该更多地联系实际生活,利用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灵活多样地解决问题.

例如,教师引入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教师组织班级学生去动物园游玩,全班学生46人. 动物园门票规定:成人每人10元,儿童每人5元,购买50张儿童票可以享受八折优惠. 让学生计算一下应该怎么买票最省钱. 开始学生们的计算结果是:买46张儿童票,即230元. 但是教师可以给学生们提出质疑和引导,动物园有优惠活动,看看能不能利用优惠活动省钱.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始计算:优惠活动最少要买50张儿童票,我们46人,不够人数上限,那么我们就买50张看看是否能省钱. 这两种方案相比较,显然是第二种方案能够节省钱. 结果一出来学生马上明白原来虽然我们多买了票,但是由于优惠活动我们还是节省了30元钱. 看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还是比较有意思的,在多买票数的背后隐藏着省钱的方法. 有的学生还能够明白一些商场的打折活动其实是让顾客花更多的钱,买更多的商品. 顾客在以为自己得到实惠的同时让商家赚到了更多的钱.

学生在这样的学习锻炼之后不仅能够学习到数学知识,还能够更好地灵活运用数学计算,变换多种方式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增加生活技能知识.

3. 教师应该尝试改变学生家庭作业形式,让学生自己得出数学结论

教师以前给学生布置的家庭作业无非就是计算练习,不管是做计算题还是应用题,都离不开课本和练习册,最重要的是学生在做完题之后不能够自己进行总结. 为改变这一弊端,教师改变作业形式,提出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提问,让学生自己尝试着解答.

例如,在讲完“概率与统计”内容之后,教师为学生布置的作业是:为什么保险箱可以保管贵重物品?学生对这样的问题也表现出比较浓厚的兴趣,等学生回家之后利用网络查找保险箱的有关资料,或是观察自己的保险箱. 在一番调查之后发现:保险箱有密码,是阿拉伯数字0到9任意排列,一共6位. 学生就应用自己白天在课堂中学习到的概率与统计的知识计算:每一位密码有10种选择,6位就是1000000种排列组合方式. 假如小偷偷偷潜入家中想偷取保险箱中的贵重物品,他在不知道密码的情况下就会不断地猜密码. 假如他从000000开始试的话,假设他10秒钟试一次,他要试遍所有的密码就要花10000000秒,那就要将近2800小时,相当于116天. 想要在主人不在的时间里打开保险箱的门偷走保险箱里面的东西是几乎不可能的,保险箱构造又十分坚固,小偷不能在没有声响,不惊动四邻的情况下轻易破坏保险箱,所以家庭里用保险箱存放贵重物品是十分安全的.

学生独立完成这样的作业,是不是比传统的做计算题、应用题更能够锻炼、巩固学生的知识记忆和运用效果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另外,这样的作业还能够锻炼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钻研能力以及解答实际生活现象的能力,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数学素养.

第2篇:小学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范文

一、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很少讲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即使是应用题教学,也只是把事先编好的现成的题目出示给学生,学生只是根据几个必需的条件套用解答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却不知道解决某一问题需要处理哪些信息和数据,更没有领悟到数学对于这一问题所具有的独特意义。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首先应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其具体做法是:

1.利用生活素材进行教学,使学生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大至宏观的天体运动,小至微观的质子、中子的研究,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甚至某些学科的生命力也取决于对数学知识的应用程度。马克思曾指出:“一门学科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更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兴趣。

比如教第九册“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我就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红领巾、自行车车架、电线杆架、桥架等引出三角形,再让学生通过推拉等实践活动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运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如修补摇晃的椅子,学生会马上想到应用刚学过的“三角形稳定性”,给椅子加上木档子形成三角形,从而使椅子稳当起来。这样使学生学得容易且印象深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际生活中,数、形随处可见,无处不有。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和周围的生活环境相联系,帮助他们在形成知识、技能的同时,感受数学应用范围的广泛。

2.收集应用事例,加深学生对数学应用的理解与体会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的发展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数字化的家电系列,宇航工程、临床医学、市场的调查与预测、气象学……无处不体现数学的广泛应用。让学生搜集这些信息,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与信心,更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例如:在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学生搜集了自家几个月用水的情况,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人口的多少、老人和孩子等诸多因素)的过程,得出了自家用水是否合理的判断,并做出今后用水情况的决策。既渗透了环保教育,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

二、引导学生寻找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寻找数学问题,是学生探索数学价值、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试想如果学生不会寻找数学问题,就不可能做到很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学会寻找数学问题呢?

1.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

罗杰斯认为:“倘若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那就必须让学生面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但我们的教育正在力图把学生与生活所有的现实隔绝开来,这种隔绝对意义学习构成一种障碍。然而我们希望让学生成为一个自由的和负责的个体的话,就得让他们直接面对各种现实问题。”日常生活中有大量的数学问题,结合数学内容选择一些简单的问题加以分析、解决,这对从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数学观念尤为重要,同时也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

如在三年级学生认识长方形的周长之后,我是这样做的:让三四个学生为一组,量一量教室内门框、窗框、镜框等长方形的长与宽,并设计一下做这些物品需多少材料。最好再给每种不同的材料标上单价,让他们计算一下,选择怎样的材料,用什么方案,可以既经济实惠,又满足需要。

又如,在四年级学生学习了面积之后,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对面积的认识只停留在教师所教的范围内,离开这个范围就一问三不知。如他们知道家庭居住的面积是若干平方米(这是从家长那里知道的),但问他们这一数据是根据什么得出的,他们都摇头说不知道。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在学生认识面积后,我组织学生先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居住面积的大小是根据什么条件确定的”,接着布置一道作业题,让学生回家动手测量自己居室的面积。这时学生就要考虑房间的形状,要求出面积就必须测量哪几条边,怎样测量,用什么单位,怎样计算,是否取近似值等等。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有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指导学生从数学内部寻找数学问题

数学内部充满着各种问题,虽然通过前人的多年努力,已经解决了很多问题,但是学生学习作为再次创造的过程,仍有一个不断探究、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在数学内部,学生接触最多的问题是解答习题,而解答习题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特殊形式。教师可以从问题的角度出发,指导学生对问题正确加以理解,明确已知的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作出合理的假设,寻求通向目标的可能途径,确定最优的解决方案。要使学生从中养成习惯,形成技能,并迁移到其他方面,使他们拥有问题解决的意识,提高思维水平。

例如:计算12345+23456.这是一道多位数的加法,学生计算后,教师可以改变题目的形式,出题“CROSS+ROADS=DANGER,已知O=2,S=3,求其他字母各代表几(不同的字母代表不同的数字)”。这显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解决的情景。因为解答用字母来表示两个加数的加法,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没有遇到过的问题,而且解此题时学生不仅要具有加法知识,还须具备假设和推理能力。

第3篇:小学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应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数学是人类用于交流的语言。可见数学不仅是一门知识,更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推进了应用数学与数学应用的发展,使得数学几乎渗透到了每一个科学领域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自然科学的深入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数学,而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也越来越多地借助于数学知识及其思想方法。同样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发展也推进了数学的进一步发展。数学作为科学的语言,作为推进科学向前发展的重要工具,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并将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数学的教学,决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而必须引领学生学会应用。特别是在大力推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培养小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尤为重要,只有如此,才能使所学数学富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实现数学的价值。

一、如何理解应用意识

我们认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包括两层含义:理论联系实际和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数学应用意识应该在转变教与学观念的前提下,突出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教师有责任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时空,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有学生能够切实体会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并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也就是说只有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才能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激发。学生只有不限于教师提供的案例,而能主动地利用其实际背景,才能为知识的应用找到生长点,也才有可能进一步探索其应用价值,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

1、寻求数学知识的来源。

学生知识的形成源于生活实际的需要和数学本身的需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的大量知识均来源于生活实际,这就为我们努力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知识提供了大量的背景材料。例如,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与和,差,平均有关的事件,以及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不同形式的等量关系和不等量关系,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引入加、减、乘、除、负数、等式、不等式、函数等知识的实际背景。在数学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引入新知识,有助于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为学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典范。同时,还应注意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探索更多的实际问题和场景。如,在教学新课程实验教材第六册中《克与千克的认识》一课时,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一些食品包装袋,一方面让学生感知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和人类生产和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可锻炼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在导课环节中,我设计了如下的情境:明明是个聪明懂事的孩子,他每天都会帮助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今天妈妈让他买一斤盐,可他看见了这样的情境——课件展示出500克盐和1千克盐。这样的情境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不仅有强烈学习新知识的欲望,更会有在生活中充分运用的快乐。

2、体会数学知识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

现实世界的存在形式千姿百态,往往无法直接看到或读出它的数学表现或描述,这就需要我们自己去描述,去发现,只有从数学角度进行描述,找到其中与数学相关的因素,才有可能进一步探索其中的规律或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从数学的角度描述客观事物与现象,寻找出其中与数学有关的因素,是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例如,可以鼓励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描述与出租车有关的数学事实(诸如,车费与路程行驶,等候时间,起步价有关,耗油量与行驶路程有关等等)。如,有这样一道数学题:3瓶饮料15元,买10瓶送一瓶,有35名学生去游玩,他们至少需要带多少钱?教师在教学时应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体会生活与数学知识的密切联系,从而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除了鼓励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描述现实生活中事物与现象以外,教师还应努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具有原始背景的数学问题,交由学生去抽象出其中的数学问题,并用数学语言加以描述。

3、搜集数学应用的事例,加深对数学应用的理解和体会。

数学与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数学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展,其不可忽视的作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除了工程核物理和化学外,环境科学,神经生物学,DNA的模拟,蛋白质工程,临床试验,流行病学,高清晰电视,飞机设计,市场预测等等都需要数学的支持。让学生理解数学的广泛应用,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和信心,更可以帮助学生领略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4、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条件和机会。

第4篇:小学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 应用意识;应用能力;探索《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要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不强,他们往往不能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不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实际背景了解不多。他们对数学应用意识只局限于日常生活的算账、打折、测量等实用数学方面;对身边的数学事实缺乏敏感性,不会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应用问题;主动寻找新知识的实际背景意识不强,解数学应用性问题障碍重重,常常不知从何处入手,也不知用什么数学知识去解决,因此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已经刻不容缓。

影响数学应用意识的因素很多,有学生的知识基础、所处的社会环境,有教师的教学理念,有教材的编写等方面的因素,也由于数学应用意识和习惯培养的长期性、渐进性,所以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应贯穿在数学课堂教学,数学探究活动,课外数学实践活动中,这就要求教师对同样的教学内容,设计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不同方式、方法的教学活动,并设法让学生有学习的兴趣,有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最终形成自觉应用的习惯。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的兴趣

高度的抽象性和和广泛应用性是数学的特征,如果数学课堂教学只是强调数学本身的逻辑性、抽象性,忽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很多学生会会觉得数学的单调和枯燥,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数学教学中,来自于生活实际的问题,经过教师组织并展开数学学习,学生的表现就会十分活跃,参与率也会大大提高。

案例一:“平行与垂直”巩固练习教学片断。

师:(故意贴歪挂图)怎么既快又好地把这挂图贴正?小组先讨论,然后用生字卡在展示板上试一试。

师:谁来帮老师把挂图贴正,请这一级,邀上小伙伴一起上来。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们是怎么贴的?好,手扶好。

生:我们是把这挂图靠着边,然后看另一边对齐了没有,如果对齐了,挂图就贴正了。

师:噢,你们把这边对准黑板的边(竖边),然后看对齐了没有,哇,很好,多省力啊!他们把这边和黑板的边对齐,实际上也就是这边与黑板的边――(平行)

师:还有谁用别的方法?你们小组还有没有?

生:往下对齐(靠黑板的横边对齐)。也就是与黑板横的这条边平行。

师:可平时老师贴挂图时,却不是靠边贴的,而是贴在黑板的中间,那怎么办?

生:用量。

师:量什么呢?他们小组合作得很好,有分工又有合作。

生:上台演示,动手量挂图边与黑板边的距离

师:你们看明白他们在量什么吗?

生:没有。

师:量什么的距离。

生:量上下、左右的距离。

师:你们这样量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生:有没有挂在黑板的正中间。

师:你们量上下距离一样,左右的距离相等,那么,这挂图肯定就贴正中间了。

师:这个方法可以吗?好,我们用掌声谢谢这小组。

师:还有没有别的方法,我看见有小组用一把尺子的。

师:像这样的事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它有没有应用到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看来,数学在咱们的生活中真是无处不在,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就能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

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凭借数学事实与经验,通过深入思考与合作交流,灵活运用垂直、平行的知识,别出心裁地想出诸如用对齐,量距离,靠尺平移等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对垂直、平行这抽象数学概念的理解,创设了这样的一个实际情境,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更加自如,思维也格外活跃,同时,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深刻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在学习和生活中更主动地运用数学。

二、从数学的角度描述生活现象,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生活中客观事物的存在形式千姿百态,我们是无法直接看出或读出它的数学表现,这就需要我们自己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去分析。

问题1:为丰富同学们课余生活,学校六年级10个班级将举行象棋比赛,如果每两个班级都进行一次比赛,问需要比赛多少场?

问题2:为丰富同学们课余生活,学校五年级几个班级举行象棋比赛,如果每两个班级都进行一次比赛,他们共进行36场比赛,问五年级共有几个班级?

案例二

在常见的数量关系“工作效率X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中的“工作效率”,学生不易理解。为此,我结合我班经常在数学课开展的口算练习和每天的1分钟跳绳、仰卧起坐来帮助学生理解。

在数学课一开始开展3分钟的口算练习。

师统计:你刚才做对了几题?

师在黑板上写下5个同学的题数。

师:这5位同学平均每分钟分别做对了几道?你平均每分钟做对了几题?

生计算。

师:说说你1分钟跳绳几个?生略

师:你1分钟仰卧起坐能做几个?生略

师:我们把单位时间内所作的工作量,叫做工作效率。

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工作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所作的工作量。

这样的问题设计,旨在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将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从而培养他们应用数学的意识,形成“用数学”的习惯。

三、参与数学实践活动,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重要作用,因为听到的终会忘掉、看到的才能记住、亲身体验的才会理解和运用。

案例三:在教学“米、厘米”的认识后,我制作了“小小体检表”,以4―6人为小组进行测量。

小小体检表

姓名 性别

在测量一庹长时,学生发现一把皮尺不够,可当时又没有更长的尺子,学生创造出了许多测量的方法。

生1:张开双手在墙上作个记号,只要测量出墙上相应的长度就可以了。这样,用一把尺量两次或用两把尺接起来量都行。

生2:直接用两把尺接起来量。

生3:我们组用带来的绳子测量。在绳子上量出一庹长,只要测量绳子的长度就可以了。

生4:我有个好办法。可以将绳子对折,量出长度后,再加一下就行了。

……

我还让学生测量教室地面、黑板、课桌、书本等事物的长和宽;回家量一量房间、各种家具的长和宽;量一量同学、父母的身高。在教学统计图表知识后,让学生调查学校二年级各班参加美术兴趣小组的人数,制成统计图表。这样做,学生既理解了知识,又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加强实践环节,可以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提高学生用数学的能力。经常让学生去实践,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就会逐渐形成。这也是课堂教学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四、优化评价方式,促进数学应用意识

现阶段数学教育评价中,过于注重学生对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的评价,忽视了对学生知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践能力、数学应用意识能力的关注与评价则更少,以致于学生已形成的数学应用意识、应用习惯渐渐削弱,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和鼓励学生数学应用外,还需要学生具有数学应用意识的反思,如记数学日记,编数学应用题,图案制作,方案设计等,以便于教师全面地、动态地了解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状况。同时,教师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评价要以发展性评价为主,实行多元化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数学应用意识,以评价来促进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习惯的养成。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应重视数学课程与实际生活的结合,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应用的过程,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教师应结合学生学习习惯的影响因素,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的良好数学学习习惯逐渐由外控转化为内控,从而形成一种自觉的学习行为和心理上的倾向性,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数学应用习惯,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朱文芳.再探应用数学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J].课程.教材.教法,1997(8).

[2]孙云晓,张梅玲.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M].北京出版社,2004(8).

第5篇:小学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应用意识 培养

数学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形成灵活运用数学的意识,是当前数学教学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而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就此问题谈几点教学体会。

一、小学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的意义

(1)对应用数学的意识的认识。应用数学的意识,就是指运用数学知识的心理倾向性。具体表现在当学生面临着有待解决的问题时,能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而当学生接受一个新的数学知识时,又能主动地探索这一新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只有对应用数学有了基本的认识后,才能有效的应用数学。

(2)面对21世纪高新科学技术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要,各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都提倡“问题解决”和“数学应用”。基于这个总方针,我们主要从“问题解决”教学中小学生“应用意识”培养方面进行一些探索研究。“问题解决”教学中小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即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有“问题”才能有“应用”,有“应用”才能有“提高”。通过两者的结合,为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提供更好的实现途径。

(3)《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新大纲)开宗明义:“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即“生活数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首先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基于上述原因,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可谓是迫在眉急,接下来,本文就来谈谈在这方面的一些具体做法:

二、小学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1)联系生活实际,体验运用的价值。教师在引入新的知识点后,要加强具体实际应用的介绍,让学生学会思考怎样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与实际生活有什么联系,让学生养成主动探索新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的习惯。

如教学圆柱的侧面积计算公式后,有的学生就提出“我们学习圆柱的侧面积可以用来计算什么呢?”学生通过联系实际讨论,知道在计算烟囱、通风管道、抽油烟机管道等的表面积时就要运用圆柱的侧面积知识。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数学知识的兴趣,体验到知识应用的价值。

(2)开展数学活动,激发应用的兴趣。学生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构成了学习活动两部分。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能力,光靠课堂教学还是不够的,还要向课外延伸。所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意识,激发应用的兴趣。可组织学生做模拟购物的游戏,使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和数学中的对称美。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只有认真学习和应用书本上的知识,才能把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开展数学知识应用竞赛。数学知识应用竞赛实质是由“知识型人才”向“智能型人才”过渡的教育策略。定期开展数学知识应用竞赛活动,这是培养学生用数学意识的好形式。竞赛的内容可以制作教具、模型、实地测量、讲解实物、计算实际问题、面画(与比例、平行、垂直、对抽等数学知识有关的)。此类竞赛与书面形式的竞赛相比,由于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实际操作性强、应用知识灵活,可以吸引很多学生来参加,有效地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也得到很好地培养。

(4)加强课外实践,拓宽应用的渠道。“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重要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才会深刻地理解,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还要加强课外实践。如在教学之余,教师可组织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实地调查,取证,补充,调整所学的知识。如学习“利息”这节课时,课前我就先让学生到银行调查,定期、活期的利率,让学生拿一些压岁钱,自己尝试着到银行存款,计算出自己存款所获得的利息。学生通过实际存款发现了课本的利率和当前银行的利率不同,为什么呢?原来这几年我国利率连续调整了很多次,而课本还是按往年的利率。学生还发现课本求“利息公式是=现金×利率×时间”,而现在存款利息还得扣除利息税。使学生发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的课本的知识与现实不相符合,要灵活地运用知识。经常组织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一些资料、信息。通过实践,使学生知道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必须服务生活。我们学习时不能一味地根据死记硬背的知识,要根据实际的情况,灵活地解决实际的问题。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学中要增加实践活动的机会,指导实践方法,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能力,发展智力。

(5)解决实际问题,强化应用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学生的数学能力不仅仅在于其掌握数学知识的多少,也不在于其能解决多少数学难题,而是看他能否运用数学的知识,数学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形成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在教学完新知识后,应联系实际生活,设计一些简单的、有趣的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动手、动脑去解决。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实,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的途径还有许多许多,但归根结底还是需要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只有多用,才能有效的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我们可以利用辨证唯物主义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对待”的方法来根据不同学生实施不同的途径、方法,从而使每个学生个体都能实现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及提高。希望老师们能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多使学生看到数学如何才能够应用到真正的“现实生活”问题上去,并且可望获得进一步学习的动力,会自然产生建立“数学模型”的机会,明确“数学模型化”的确切意图,从而实现二十一世纪的一个主要目标――有效应用数学。

参考文献:

[1]胡香兰.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江西师范大学, 2004, (02) .

第6篇:小学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范文

一、抓住生活契机,让学生寻找生活数据,感受应用起源

学生是鲜活的个体,他们对生活中的很多现象有着自己的理解。当遇到一些生活现象的时候,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的知识去解释这些现象,进而去研究这些现象,以进一步获得对现象本质的理解。

就小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活常识,也具有一些生活经验,这些正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而义务教育阶段的许多数学知识,如概念的产生,计算法则的由来,几何形体的特征及有关公式等,无不渗透着数学在现代生产、生活和科技中的应用。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在教学有关数学知识之前,精心设计课前活动,让学生在课前活动中寻找生活中的数学,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数学是有用的”。

在教学数学“税率”一课前,让学生去了解自己的家长所缴纳的税款,如农业税、个人所得税、营业税等等,让他们对税率有个初步的了解。继而思考:什么是“税率”?我国现行的税种有哪些?为什么要交税?学生带着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主动地寻找答案。教师通过常规化的布置这样的课前活动,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学习“税率”的意义和作用。

二、精心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应用机会,激发应用兴趣

学生对生活情境尤为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挖掘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在社会生活、生产以及相关学科中的应用,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创造条件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如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首先创设如下现实情境,森林小学要举行运动会,共有7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每个运动员参加6个项目的比赛,你能算出一共有多少个运动比赛项目吗?熟悉的情境让学生有应用知识的冲动,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激起了学习兴趣。

三、关注观察角度,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沟通应用渠道

在现实世界中,事物的存在形式是千姿百态的,我们无法直接看到或读出它们的数学表现或描述,只有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周围事物,找出其中与数学有关的因素,才有可能进一步去探究其中的规律或寻求数学的解决办法。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周围事物,寻找其中与数学有关的因素,是主动运用数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

例如,在旅游活动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现活动中的一些数学问题,鼓励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描述身边的事物,鼓励学生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合理地解决诸如根据出游的人数和租车的价钱合理租车的问题;根据要划船的人数和租大船、小船的不同价钱合理租船等数学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鼓励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用数学的语言描述周围事物和现象外,还应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具有原始背景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从中去寻找相关的数学信息,并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

四、结合综合实践,助学生灵活应用知识,提升应用能力

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最有效的办法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综合实践活动是学与做的结合,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认识数学的价值,逐渐形成数学应用意识。从课堂到实践,要解决问题,学生需要通过自己查阅各种资料、收集信息、处理数据、进行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找出实际背景中的数学知识,灵活地运用一些数学知识来进行方案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感受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而且获得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从而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7篇:小学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范文

【摘 要】数学在社会、生活以及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有着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非常重要,在新课程标准中,也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在本文中,将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进行探讨。

关键词 小学数学;应用意识;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应用意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面对实际问题,可以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方法来解决问题; 二是在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可以主动去寻找知识的实际背景,探索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三是认识到实际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一、利用生活原型,构建数学概念和数量关系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其内容包含了四大部分,分别是概念、计算、几何知识以及应用题。在这之中,概念的产生、计算的由来、几何形体的特征以及有关公式、应用题的解题规律,都来自于实际生活当中,所以说,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可以用自己方法去试着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知识基础,构建出数学概念计算法则、公式和数量关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具体以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中的《倍数与因数》为例,需要理解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这样就可以联系到生活当中“爸爸”与“儿子”的关系,爸爸可以做儿子,但是需要说明是爷爷的儿子;爸爸也可以是爸爸,他是他儿子的爸爸。又比如说在应用题的教学当中,举这样一道例题:老师要给班级中6个三好学生买奖品,一共买了6本笔记本和6支钢笔,每本笔记本3元,每支钢笔5元,那么这些奖品一共多少钱?通常情况下,学生比较容易理解3×6+5×6=48(元)这种算法,而(3+5)×6=48(元)这种算法就比较抽象了,如果让学生回忆老师发奖品的情景,原来是把1本笔记本和1支钢笔系在一起作为一份奖品,发给一个三好学生的,那么6个三好学生自然就是6份。像这样把抽象的概念和数量关系建立在学生的经验上,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和数量关系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二、结合实际,提供应用问题

在小学数学中,其中一个教学目标就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与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师需要结合实际,向学生提供应用问题,并且充分利用学生已获取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当中,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师可以结合春游来安排实践活动, 设计游览计划,其中包括时间、费用、路线等,可以让学生来算一算门票:景点门票为20元一张,如果团体票一次买10张,就可以每张优惠10%,如果一次买20张,则可以每张优惠20%,假设有48名学生去玩,那么如何买票才比较合算?

又比如说在学习平均数时, 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小李的身高为1.5米,他不会游泳,想在游泳池中学习游泳,而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米,这会有危险吗?或者结合教学的适当时机与学生的年龄特征,为他们提供一些比较简单的应用问题,如经济中的问题有股票、利润、成本等等,优化方案问题有最少材料、最优组合、最佳路线等等,生活中的问题有储蓄、保险、分期付款等等,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一些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研究、发现问题的实质,让学生可以意识到他们所学的数学是有价值的,可以解决生活中很多的问题,要在生活中不断使用数学,从而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收集数学信息,感受数学价值

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在教学中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数学信息,了解数学的广泛应用,从中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热情,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比如说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中的《统计》,在学习折线统计图时,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想到折线统计图在股市上用得最多,教师可以让学生打开电脑,看看某一只股票的股价以及成交量的走势图,然后分组进行分析,从而得知这只股票的一些信心,让学生思考如果已经买了这只股票会怎么做,这样学生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也加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在课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对股市的了解进行交流,有利于帮助学生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

四、注意学科之间的整合

数学是一门基础的学科,它和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需要打破传统学科的界限,从中找到其他学科中和数学有关的突破口,整合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资料,如:根据统计,全世界每分钟大约损失耕地面积40万平方米, 每分钟损失的森林面积大约占每分钟损失耕地面积的1/2, 每分钟被沙漠化的面积大约占每分钟损失耕地面积的2/7。根据上述数据,你可以知道些什么?通过解答,学生可以求出“全世界每分钟损失的耕地面积约为20万平方米”、“每分钟被沙漠化的面积约为11万平方米”,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保护地球,保护人类的家园是多么的重要。

五、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数学教师,我们需要利用生活原型构建出数学概念和数量关系,结合实际向学生提供应用问题,收集数学信息,感受数学价值,注意学科之间的整合,从而加强对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果,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瑞平.浅谈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J].考试与评价,2013(9)

第8篇:小学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数学 应用 问题 意识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201-02

在最新颁发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里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进而是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更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1]在新课程标准中我们可以明确看出,现代社会对于小学数学教育的基本教学要求,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关注,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对小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很大程度的突破。

1 进行小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特别是小学数学所涉及的基本数学知识,是会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运用到的,同时数学知识也是时时刻刻存在在生活之中的。然而,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育,受到了传统教学观念及方法、教材不够灵活、考试评价制度的固定化、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缺少等因素的限制,使得小学生缺乏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

从小学生本身而言,他们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是相对不够成熟的,对于他们而言,做事情的动机是他们是否愿意去做、以及是否能够做好的关键性因素。为了形成做某一件事情的动机,他们就要有去做这件事情的意识,如果小学生要去十七一枚硬币的话,动机就是他拾起这枚硬币的动作起点,而意识怎么他在进行动作之前的欲望传感器。可见,小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是需要培养的。

2 小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意识培养的出发点

小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是指以学生为主体,综合性、创造性地应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2]从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对于学生并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还需要对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力进行引导,并指导他们能够整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小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问题上,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为出发点,并作为目标。

2.1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他们灵活的小脑袋里面,每天都会有着新奇的想法,他们的想法相对于幼儿来说更为客观与系统,相对成年人来说又更加的活跃与动。然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更为重视目标的达成,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学生在他的讲授中收获到一定标准的知识量,也就扼杀了学生发现问题的机会。而在新课程的标准下,教师应该在教学方式上面做出改变,积极注定的引导幼儿主动发现问题,在这种探究能力培养的基础之上,促进幼儿有着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幼儿在新的数学知识中,引导他们主动的寻找知识产生的背景,并善于抓住问题问题本质。

2.2认识并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应用性

在最新版的小学生数学教材中,我们会发现一个较为新奇的改革,那就是将存在中国数学课本多年的“应用题”这个名词变成了“解决问题”。虽然这只是一个名词解释,但是却是中国小学数学教材的一个突破性的改变,“解决问题”题型将会更为紧密的与现实生活应用知识相结合,形式也变得更为多样化。但是对于教师来说,我们会深刻地体会到,“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这一改变会让学生在课堂中更能够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性与灵活性。在教师则是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将他们从“解决问题”题型这一条小路带向“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大草原。在学生认识并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性,是他们应用数学解决问题意识形成的基本出发点,更是他们在未来实际操作中所奉行的基本精神。

2.3主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在哲学知识中,我们都会强调意识的能动性,以及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那么,在培养小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中,我们就要充分促进这一能动性的发挥。也就是说假如一名小学生在最开始学习数学的时候,要计算出自己所在的小组有两个人请假之后,还有几个人的问题,那么他们就要知道自己可以运用数学知识去计算出自己小组还有多少个人。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通过应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并激发他们主动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而不是在课本的上,生搬硬套的去解答作业答案。

3 小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意识培养的方法

在培养的出发点和目标基础之上,教师在实际操作中是需要具体并切实可行的方法的。从小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和出发点作为分析范畴,提出了一下几点培养方法。

3.1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合理情境

传统教学模式主要以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在课堂上似乎就是一个听众,作为一名听众,他们要在“听”中进行学习与思考,在“听”这一单一过程中,他们的注意力不能够在一节课中始终保持的。因而,他们是对于知识是单一化的,仅仅只是书本和解答数学题的知识而已。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环节,更是培养小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意识的关键所在,将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变,为学生创设具有应用性的教学情境是非常具有实践性质的。具体操作可以是: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前准备活动,将数学知识贯穿在其中,这是一个引导的过程,因为小学生本身是具有一定的数学解决能力的,只是没有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因而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活动中,请学生看看有多少张桌子可以拼成xx米长的正方形?请学生想一想如果将学校的椅子搬到家里去,要怎么摆才能偶摆放好?等思考性和互动性活动。同时教师在课堂中分享更多数学知识,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许多数学知识,如计算法则的由来、相关的计算公式都是深刻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之中的,老师不妨就在课堂上为他们分享知识,让他们了解原来数学知识是可以用来做这些事情的,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数知识的应用性。在分享进行一些阶段后,教师就要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他们在课堂之下,自己去了解更多的数学应用案例、发现数学知识的产生背景。

情境教学的运用,是教学模式转变的具体体现。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定期的主题活动,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花样繁多的问题情境,并给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并能够给予学生通过多种数学方式进行问题解决的权利,以及鼓励学生进行通过实践操作来得出答案。

3.2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以利于更为规范化的数学教学

要培养小学生的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引导,也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例如自身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才能够避免一些课堂教学问题出现。

教师作为引导者,就要潜移默化引导学生产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举出更多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例子,以及日出更多具有应用性质的问题来让学生思考和解决。那么,提高小学数学教师自身综合能力的具体方法又是什么呢?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在职小学数学教师进行培训,鼓励他们对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课程进行探索与研发,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方式。

在教师综合能力水平提高之后,他们就会关注到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也就会在实际教学中不断转换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应用意识逐渐形成。

3.3组织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应用意识

小学生的操作意识是很强的,“做中学”是他们应用知识的具体操作。通过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是能够最为直观,最为有效的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知识。在数学知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去感受如何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认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将理论变为实践,要求学生查阅大量的资料,了解数学知识形成的背景,并在实际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还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由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为了解决问题,学生们需要相互之间进行讨论,自己积极主动的去搜集资料、思考问题解决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不仅仅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应用性,还能够感受到实际操作成功后的幸福感,也就激发了他们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3.4引导家长进行合作教学,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数学的应用性

教师与家长的协调是很有必要的,毕竟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仅仅依靠学校的数学知识学习,对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意识的培养是不完整的。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的形式,与家长进行沟通,请家长们在课余生活中,引导学生在发现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例如,家长可以超市买菜的时候,请孩子帮助计算一下十斤芹菜要多少钱?家里的米缸还可以放多少千克米?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到数学知识的无处不在,并时时刻刻的可以将数学知识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

教师进行课堂引导,家长进行课余引导,在两者的共同引导之下,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应用中从抽象走向实际,从理论走向实践,从而让他们的应用数学解决问题意识更为浓烈。

参考文献:

第9篇:小学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意识 培养策略

创新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因而对于国家教育而言,也应该实现创新,才能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进程。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数学学科是其主要学科之一,具有抽象性、逻辑性的特点,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十分重要。就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育现状看,教师并未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难以发挥教育优势。为此,作者根据教学实践,主要针对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问题而提出系列策略建议,以期为其他教师提供参考借鉴。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加强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性。首先,小学生树立创新意识,不仅能够在学习中创新,而且敢于接触新事物,对提高其自身的综合能力素质有利。其次,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助于培养其养成创新思维,并提高创新能力,进而对抽象复杂的数学教学知识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最后,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对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如若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则能够提高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理念相适应。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策略

(一)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

小学数学教师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因此,作者认为,教师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而着手:

首先,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教师具有创新意识,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将其更好传输给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创新意识和提高创新能力。例如,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或者借助互联网,查找名师数学授课的视频,积累教学经验,进而将新型教学方式引入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以新鲜感和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次,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小学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逻辑性的特点,尽管许多问题的答案是固定的,但是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也应针对学生的“1+1为什么等于2”的问题作出有效解答,而并非只要学生记住即可。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其能够动脑思考问题,经过思维过程,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才能深刻,同时有利于对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最后,教师要树立与时俱进的理念,积极与学生沟通,利用学生的方式而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进而促进数学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

(二)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是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首先,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例,教师和学生互换角色,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数学学习,并对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进而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探究问题。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中,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成为学习的主体,并可以对问题进行有效思考,促进其创新意识的培养。与此同时,教师也能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加以了解。其次,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到敢于面对质疑,并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如在数学问题“张红有25元,李丽有27元,共有多少元”中,许多学生的解答方式是25+27=52,但某生却提出不同的计算方式“25×2+2=52”。对此,学生敢于质疑,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应用于面对学生的质疑,并引导全班学生进行讨论,该方法是否正确,同时必须对敢于质疑的学生给予表扬。在此过程中,有利于激发其他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后,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做到理论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营造良好教学氛围。如在加减法教学中,教师在课堂创建“模拟商店”,对各种物品进行标价,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得到思维的锻炼,同时有助于培养其创新意识。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应对其进行必要的思维能力训练,不仅能够使学生更为快速的进入学习状态,而且可增强数学教学的效果。正所谓,创新来源于思维活动,而学生头脑处于思维状态下,也可激发自身的潜能,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数学计算知识内容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出题:35+35+35=?要求学生利用不同算法进行计算。如此,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小学生能够积极踊跃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思维训练。在此过程中,不仅引导小学生通过多种解题方式而解答数学问题,而且可提高小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为培养其创新意识奠定基础。

(四)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开展中,要增强小学生的理解和认知,教师有必要组织动手实践活动,既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加深学生学习印象。所以,教师适时开展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活动是必要的,如,课堂小练习,课堂互动、益智小游戏等。在“角”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教具在黑板上画角,并标识角的类型;或者通过小组竞赛活动,为学生提供一系列角,使学生对其进行测量,看哪个小组以最快速度完成且准确率高。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便是“玩”的过程,在“学中玩”和“玩中学”,可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深入思考,因而对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有利。

三、结语

小W数学教育活动开展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不仅与素质教育理念相适应,而且可推动教育进步。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过程中,作者认为,教师可从上述方面着手,即: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积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就小学数学学科看,为小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造可能性,教师应抓住机会,不断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开拓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郭春堂.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初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2]刘富珍.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

[3]柳升超.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培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