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从众心理特征范文

从众心理特征精选(九篇)

从众心理特征

第1篇:从众心理特征范文

关键词:自制剧;植入式广告;实证研究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2010年在国内刮起的自制剧风潮还在延续,越来越多的电视台和广告主加入到自制剧植入式的掘金之旅。但从投放金额来看,国内自制剧植入式广告尚处于起步阶段,具有很大的挖掘空间。受众对当下自制剧植入式广告,越来越敏感和反感,因此,如何善待自制剧植入式广告这口金矿,实施可持续开采,是自制剧投资方需要考虑的问题。以湖南卫视为代表的自制剧投资方,开始了自制剧植入式广告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探讨,如《一起又看流星雨》提升剧集的品质的同时,植入广告数量少了,但单位质量提高了,剧情和植入广告的契合度也越来越流畅。本研究选取《一起又看流星雨》为个案,通过对其植入式广告效果开展的实证研究,为国内自制剧植入式广告的运作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本研究将自制剧植入式广告的效果分为三类:认知效果、情感效果、意动效果。认知效果主要指受众对植入式广告或品牌的意识、兴趣、记忆、理解等;情感效果是指对植入式广告或品牌的态度、喜好;意动效果主要指受众接收植入式广告后产生的购买倾向、购买行为以及品牌使用行为。本文把影响自制剧植入式广告效果的因素划分为四类:一是电视台,二是植入特征,三是观众特征,四是品牌特征。其中电视台因素包括公信力、覆盖率和喜爱度;广告植入方式分为场景式植入和理念式注入;观众则分为核心观众和其他关终归;品牌特征则分为产品和服务两类。

具体研究假设如下:A:电视台的公信力、覆盖率与喜爱度越高,植入广告效果越好。A1:电视台的公信力、覆盖率与喜爱度越高,植入广告认知效果越好。A2:电视台的公信力、覆盖率与喜爱度越高,植入广告情感效果越好。A3:电视台的公信力、覆盖率与喜爱度越高,植入广告意动效果越好。B:相对于场景式植入,理念式植入广告效果更好。B1:理念式与场景式植入广告相比,认知效果更好。B2:理念式与场景式植入广告相比,情感效果更好。B3:理念式与场景式植入广告相比,意动效果更好。C:相对于其他观众,核心观众接受植入式广告效果更好C1:核心观众接受植入式广告认知效果更好。C2:核心观众接受植入式广告情感效果更好。C3:核心观众接受植入式广告意动效果更好。D:品牌特征与植入广告的情感和意动效果具有相关性。D1:相对于产品类品牌,服务类品牌植入广告情感效果更好。D2:相对于服务类品牌,产品类品牌植入广告意动效果更好。

二、研究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法,以《一起又看流星雨》为案例,进行问卷设计、数据搜集、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检验假设。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200份,有效率100%。将200名受调查对象划分为核心受众和其他受众各100名,其中核心受众界定为年龄为10~20岁的观众,其他年龄段观众为其他受众。

三、研究结果

(一)广告的认知效果分析。广告效果的第一个层次,是广告被受众认知和记忆。七色花的回忆率是85%,香飘飘是88%,中国银行是78%。总体来说,自制剧植入式广告,表现出高记忆率的特征。单从吸引注意,被感知的角度来讲,自制剧植入式广告无疑是很成功的。

1.电视台与植入式认知效果的相关性。电视台自身的品牌效应,是自制剧收视率和植入式广告效果的保证。本研究首先对湖南卫视的公信力、覆盖率和喜爱度进行调查,具体结果见表1。从中可以看出,受众对湖南卫视的公信力评价的平均值为4.02,覆盖率是4.50,喜爱度是3.93,受众对湖南卫视的各项评价指标普遍偏高,说明湖南卫视在受众中的品牌影响力和受欢迎度。随后对“因为湖南卫视的哪些特征让你记住剧中植入式广告?”问题调查,有83%的受调查者选择了公信力,83%选择了覆盖率,90%选择了喜爱度,这说明电视台自身特征,对植入式广告认知效果影响很大,能产生巨大的背书效应,因此,研究假设A1成立。

2.植入特征与广告认知效果的相关性。七色花和香飘飘更多是采用场景式植入,而中国银行采用理念式植入。七色花和香飘飘的记忆率分别是85%和88%,而中国银行为78%,这说明,如果单从广告认知效果角度来讲,场景式植入的记忆率会更高,因此,本研究假设B1不成立。

3.受众特征与广告认知效果的相关性。从表1可以看出,核心观众对七色花、香飘飘和中国银行广告的记忆率分别是93%、95%和83%,均高于其他观众的67%、69%和73%,这说明,核心受众对自制剧植入式具有更高的广告认知效果,因此,研究假设C1成立。

(二)广告的情感效果分析。表2显示了受众对七色花、香飘飘和中国银行广告的好感度,从中可以看出,受众对七色花广告好感度的平均值为2.32,香飘飘为2.03,中国银行为2.01,总体来讲,受众对自制剧广告好感度偏低。高认知率并没有带来相应的高情感效果,这是国内自制剧植入式广告需要思考的问题。

1.电视台与植入式情感效果的相关性。有接近50%的受调查者表示湖南卫视会影响其对植入广告的喜好,只有19%的表示没有影响。这说明,电视台对自制剧植入式广告的情感效果是具有一定影响的,因此,研究假设A2基本成立。

2.植入特征与广告情感效果的相关性。有76%的受访者表示更愿意接受理念式植入,认为场景式太过直白,与剧情脱节生硬插入,影响到观看电视剧;24%更愿意接受场景式植入,认为场景式植入式广告只要植入符合基本事实,能够接受这种广告形式。总体来说,理念式植入情感效果更好,因此,研究假设B2成立。

转贴于 3.受众特征与广告情感效果的相关性。接近49%的核心观众,认为看完广告对该品牌的好感度没有变化,51%的受众认为好感度会增加;63%的其他受众,认为好感度没有变化,37%认为好感会增加。核心受众对自制剧中的植入式的情感效果要高于其他受众,因此,研究假设B3基本成立。

4.品牌特征与广告情感的相关性分析。本研究把七色花和香飘飘就划为产品类品牌,而中国银行则归为服务类品牌。从表2中可以出,受众对服务类品牌广告情感效果要高于产品类品牌,因此,研究假设D1成立。

(三)广告的意动效果分析。广告的最终效果体现在销售业绩上,受众对广告产品的购买行为是广告效果的重要衡量因素。表3显示了受众对植入广告的购买意向,对七色花的购买意向平均值为3.63,香飘飘为3.82,中国银行为3.21,总体来说,受众特征对广告购买意向的影响较为明显。

1.电视台与广告意动效果的相关性。70%的受访者,表示湖南卫视对其最终形成植入广告的购买意向有影响,只要18%表示不会受到影响,这说明电视台的品牌效应,对自制剧植入广告最终让受众产生购买意向,形成最终购买行为,因此,研究假设A3成立。

2.植入特征与广告意动效果的相关性。从表3中可以看出,中国银行的购买意向平均值为3.57,而七色花和香飘飘的购买意向平均值为4.12,相对来讲,场景式广告更有助于产生购买倾向,因此,研究假设B3不成立。

3.受众特征与广告意动效果的相关性。70%核心受众表示产生购买意向,只有17%的表示没有意向;有45%的其他受众表示有意向,40%表示无意向。这说明,核心受众对自制剧植入式广告的意动效果更为明显,因此,研究假设B3成立。

4.品牌特征与广告意动效果的相关性。从表3中可以看出,服务类品牌的植入式广告意动效果低于产品类品牌,这说明,产品类品牌植入广告更能够带动即时的购买行动,因此,研究假设D2成立。

四、研究结论

(一)加强目标观众的针对性。核心受众更能注意到植入式广告,更能对植入式广告产生好感,并会对产品或服务产生更高的购买意向。植入式广告,应力求品牌的目标消费者与自制剧的目标受众和达成统一,加强广告投放的针对性,从而提升广告效果。

(二)借力电视台的背书效应。电视台的背书效应,会被受众嫁接到自制剧植入式广告的接受效果上来。植入式广告应尽量选择那些具有实力、在受众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自制剧制播平台,实现植入式广告效果的最大化。

(三)广告植入方式多样化。场景式植入在广告意动效果方面表现略胜一筹,而理念式植入的广告情感效果更为出色。因此,在不影响剧情发展,和资金条件允许的条件下,自制剧植入式广告要想全面提升广告的认知、情感和意动效果,可以使用多种广告植入方式。

(四)提升广告的情感效果。自制剧植入式广告高认知效果,并没有带来高的广告情感效果,这说明目前国内自制剧植入式广告还停留在广告展示层面上。植入式广告应借助电视台的宣传优势,参与到自制剧的拍摄、播映等过程中,加强与受众的情感互动,而不仅仅只是在自制剧中露了个脸。

参考文献:

[1] 喻国明等.植入式广告:研究框架、规制构建与效果评测[J].国际新闻界,2011(4).

第2篇:从众心理特征范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整体性;大众文化;社会阶层

[中图分类号]D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4 — 0010 — 02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一个战略性任务:“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实践大众化和创新大众化三个方面,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将其转变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并逐渐传播给人民大众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从少数人领导指挥到人民大众的自觉行动。马克思主义在大众化过程中被不断的充实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传播环境、理论接受群体的阶层性等都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程度。因此我们当前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就要首先分析这些影响因素并寻求相应的传播策略

一、从整体性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要了解的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是什么。从定义来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给广大人民群众,因此研究大众化的传播就要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大特征就是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首先体现在其理论构成上。马克思主义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部分。〔1〕马克思从客观世界、人的发展、社会发展规律的角度从整体层面上对这三部分分别加以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既强调客观世界、人、社会各个层面的内部逻辑联系,也着重研究这三个层面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这三部分的融会贯通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完整、更有逻辑性,作为一个理论整体存在着。〔2〕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要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特征,让群众接受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尽显巨大的科学指导作用。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也被看作是一个整体。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观点和学说体系,也包括以后的共产党人对其的继承和发扬,如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进步和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让人民大众将所有的先进理论作为一个整体去接受和了解,才能充分挖掘出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科学性、指导性。从构成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理论来看,这些理论本身也具有整体性的特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例,这一理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结合国情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总结,其包含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它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理论的整体性。首先,这一理论体系的形成体现了每一个原理与实践的结合,是对当时本国发展阶段的历史经验的整体性总结。其次,这一理论在发展中要求人们关注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是对整个社会的整体性反映。

但是,从整体性的角度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也要适时实地的、根据需要从整体理论中选取部分更有针对性的理论。让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更有针对性、更能反映人民大众的利益、更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

二、在大众文化语境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将马克思主义传播给广大人民群众,因此在大众化传播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广大人民群众的特点。大众文化语境是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开始逐渐成长,它独立于主流的意识形态和精英文化,代表广大群众意识的新的话语权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传统的文化格局。

近年来,发达的的工业化生产和现代化的传播媒介、电视、网络等手段促进了大众文化的传播,使得大众文化逐渐摆脱过去的边缘地位,走向中心。这种大众文化极易受到市场、商业炒作、利润、时尚等因素的诱导,在日常表现中彰显个性化的特征,与精英文化、主流文化背道而驰,更加重视通俗文化价值。但是时日一久,这种文化形态的兴起开始侵蚀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打破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左右着人们正确意识的形成,干扰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走向。

据此,我们在探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首先要认清大众文化语境下的“大众”这一主体的特征,这是在工业化、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个特殊而又普遍的“消费群体”,具有世俗化的特征。因此要将其与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对象的“大众”,唯物史观中的人民群众区分开来。〔3〕在大众文化语境之下普及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就要坚定正确的指导方向,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例如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3篇:从众心理特征范文

一、从横向角度论述

(一)人民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显著的人民性特征,表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发展阶段及其主要内容两个方面: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阶段上看,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掀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第一章;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是人民群众参加的、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事业。以胡锦涛为代表的第四代领导集体明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在这个目标指引下,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上看,无论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还是科学发展观,都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正如胡锦涛所说“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和最终目标。

(二)实践性

实践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体现着实践性的本质特征。众所周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源于科学社会主义,但其主要是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实践中孕育产生的,是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得到不断发展的。

实践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区别于其他理论的一个鲜明特征,如果离开了具体的实践就不可能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意义,也不可能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质和价值所在。因此,实践性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把握好实践性特征,是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渠道。

二、从纵向的角度论述

(一)全面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全面性主要是与斯大林模式的比较中总结的。二者特点有很大不同。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经济上,公有制为主体的单一所有制体制,政府集中管理经济和配置资源的行政命令体制。政治上,以党代政,党政合一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文化上,表现为对文化领域的集中控制,人民文化需求和文化权益具有单一,封闭的特点。

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采取了完全不同的体制。经济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行包括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政治上,实行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治,包括通过健全民主制度,建立科学化、民主化决策体制。文化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前提下保证文化多样性发展的体制。因此,从比较中可以得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全面性的特征。

(二)阶段性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但是在历史事业和理论内容方面却有着很大的差异。

从中国历史视野看,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处于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历史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主要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时期,主要任务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因此,从中国的历史视野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较强的阶段性特征。

第4篇:从众心理特征范文

[关键词] 电影主题音乐;审美特征;艺术功能

电影的图片、文字、声音并存,融为一体。电影音乐,顾名思义,是指在电影中的音乐,为了使电影中的故事情节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感染观众,电影导演一般都会借助音乐向观众展示电影的故事情节,这就决定了电影音乐和一般的纯音乐不同,它必须既体现电影的艺术构思,又体现音乐的美学欣赏。且作曲家、作词家在创作电影音乐时,也会深入了解电影的剧情,根据电影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思想创作音乐,所以,电影主题音乐具有丰富的内涵及丰富的听觉审美体验。

电影主题音乐的审美特征

(一)电影主题音乐具有情节描述性

电影主题音乐通过其表意的手法,通过音响来表达电影的主题思想,听众则凭借主题音乐的声音来对电影想要表达的主题进行感知,具有情节描述性。且因为主题音乐的特性是不具体性、不确定性,从而需要电影的画面来对电影的主题进行“解读”。如在《大笑江湖》中,它的主题曲《大笑江湖》,由小沈阳演唱,从一开始便能够拨动观众心弦,主题曲所表达的意境与电影中所要描述的情节紧密结合,在欢快的旋律中,我们在解读江湖人的故事,其歌词“我一生戎马刀上飘,见过英雄弯下小蛮腰”正是故事剧情的体现。电影《让子弹飞》中的音乐是抑扬顿挫的,主题音乐《太阳依旧升起》是一首钢琴曲,它的音乐风格既激昂又深沉,与电影的剧情相匹配,唯美的琴声,将片中几大主角都刻画得非常深刻,这种充满原创性的电影音乐与剧情,为电影《让子弹飞》绽放光芒。所以,观众能通过影片中主题音乐激昂、振奋的感受,来体会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

音画同步是指音乐与画面的情绪一致, 节奏相同,是电影艺术中最常见的音乐描绘手法。①电影主题音乐与文学、艺术等不同,它主要是通过音乐的节奏、音调、音色、旋律、单音的、双音的、带笑声的、带哭声的演唱,慢唱、慢奏、快唱、快奏、重唱、重奏等方法,通过听众感观的感知,获得观众心理上的美学体验。一般来说,人的听觉能够引起视觉上的想象力,听众能够通过音乐来对抽象事物进行想象,从而体会影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思想感情,使观众被影片所吸引。电影《美丽人生》中主题音乐《霍夫曼的船歌》表达着丈夫对妻子的思念,通过主题音乐来体现电影中的黑色幽默,让观众笑中带着泪,与故事情节中的主人公共同经历着恐惧、死亡与悲痛。其主题音乐不是悲惨的音乐,而是如诗般美好的歌剧,让观众在享受这美好音乐的同时体会着主人公对家人的关爱,他是一位伟大的父亲、一位伟大的丈夫,他留给了家人巨大的精神财富。

(二)电影主题音乐具有剧情从属性

电影主题音乐具有审美价值,又具有艺术价值,它与电影剧情紧密结合,具有剧情从属性。电影主题音乐的创作依赖于作曲、作词家对电影剧情的确定和导演对音乐风格的追求,所有的内容都必须在音乐与剧情相融合的画面中体现,只有音乐与电影画面结合,才能够更充分体现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才能更加吸引、感染观众。因此,电影主题音乐不同于单纯创作音乐,它必须要受制于电影剧本,以电影剧本作为母体进行创作。影片要淋漓尽致地展现剧本内容,就必须图、文、声有机地结合,电影主题音乐只有依附于电影剧情,才能展现音乐的艺术性,两者相辅相成。 在电影《山楂树之恋》中,其开场音乐是运用筝独奏的方式来表达,筝的弹拨方式可以避免太过悲伤的感情,且通过夹杂钢琴的演奏,体现出导演张艺谋对音乐的那种阳光与青涩的追求,具有情节从属性。且《山楂树之恋》是陈其刚专门为电影创作的,其歌词平实朴素,又带着浓浓的忧伤,拨动观众心灵的感伤。

在电影《阿凡达》中,其主题曲《我看到你》的制作也非常细腻,充分体现了影片的真实性。在影片中,讲述潘多拉星球上的物种和谐相处,为了配合画面中的那种天然朴实的生活,需要运用唯美的音乐,让观众感受到画面的真实性。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只能通过景色来剪辑制作声音,为了使画面中潘多拉星球的物种能在大自然中和谐,把大自然的各种声音,细微地运用到影片中,这样处理后的声音错落有致,使影片更具有真实性,这也说明了主题音乐相对于电影来说,具有剧情从属性。

(三)电影主题音乐具有感染性

《尚书•尧典》中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电影主题音乐作为电影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与电影紧密结合,且具有剧情从属性,随电影剧情的发展而变化,遵循着电影的剧情。电影之所以能打动、感染观众,最主要的原因是电影的表达除了具有声音和画面外,还有音乐。电影主题音乐的加入使观众更能体会电影剧情的内容,更具有情绪感染性。

在刻画电影主题思想上, 通常采用的手法是主题音乐贯穿。最典型的例子应该属于美国电影大作《泰坦尼克号》的主题音乐《我心永恒》。这首主题音乐作为该影片的主导

音乐, 是全场音乐创作的核心。②且能够深深地感染观众,让观众完全沉浸电影中,有一种一直想看下去的冲动。如果这部电影没有音乐做背景,只会让人感受到拓海只是在不停地开车,失去了那种扣人心弦的震撼力,不能够体现出影片的紧迫感和刺激感,由此可以看出,电影主题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具有感染观众的效果。

在影片《红高粱》中,其主题曲《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具有强烈的感染性,能很好地渲染影片。影片一开始,就响起了欢快的旋律,将人们的情绪引入其中,既配合主题,又能引出电影剧情的内容。通过音乐描述了剧情中的人物能追求自由的爱情,爱就真爱,恨就真恨,且剧情跌宕起伏。音乐中的节奏既紧凑又有规律,通过音乐与电影画面的紧密结合,电影的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更能够感染观众。

电影主题音乐的艺术功能

与电影主题音乐的审美特征一样,电影主题音乐的艺术功能也有多方面的表现方式。电影主题音乐可以通过对人物形象进行深化以及对电影氛围进行对比,从而感染观众;也可以直接运用拟人的手法、与画面结合的表现方式来与影片相结合,从而达到展现影片内容、根据影片内容的发展来实现对人物情感的表达和对影片剧情的阐述。

(一)电影主题音乐具有深刻表达剧情的艺术效果

主题音乐表达着创作者的思想和感情,使电影中的人物有感而发,反映了人们内心的心理活动。在电影《雏菊》中,整部影片的音乐是由钢琴和小提琴来演奏的,钢琴和小提琴的结合,使影片的主题音乐具有神话般的色彩。其主题音乐一开始就是小提琴演奏,紧接着钢琴演奏,这种基调让人感觉到一种充满着幸福和谐的生活。“当音乐声为和声与大提琴混合时,此时最能够感染观众,让观众的心随之揪一下,跟着音乐声而震颤,仿佛自身在梦境中。”③且音乐声伴随着画面中出现一朵朵美丽的雏,它们在风中摆动着,有节奏地随着风的吹拂而颤动,而此时音乐声也伴随着雏菊的摆动而有节奏地演奏着,诗境般的画面,让观众既能感受到雏菊的力量,又能感受到大提琴琴弦的每一次拨动。这些都暗喻着女主人公坚强的心和内心拥有着强大的力量,她外表看起来虽然是柔弱的,但是在她柔弱的外表下拥有着一颗坚强的心。

(二)电影主题音乐能够通过画面激发联想,具有剧情延伸的艺术效果

主题音乐不仅具有审美特征,还具有艺术功能。观众在欣赏主题音乐的同时,也能激发观众联想,很多人听音乐喜欢紧闭双眼,具有剧情延伸性的艺术效果。电影主题音乐通常运用一些特殊的符号来吸引观众,引发观众对剧情的联想,有时还通过音乐来交代剧情的时间。如《唐山大地震》中,以20世纪70年代的歌作为片段,说明了地震发生的时间,让观众能联想到70年代的生活状况。再如《阳光灿烂的日子》,其歌曲《国际歌》也能让观众联想到那个时代。通过听音乐和观看影片画面,观众内心很自然就会产生一种心理联想,这种联想会随着音乐的播放和电影剧情的发展,在观众心中产生一种不由自主的感情释放。

(三)电影主题音乐反映着人们内心的心理活动,具有烘托的艺术效果

电影是一种艺术,电影作品中的许多人物其实都是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反映,因此电影也具有弘扬优良、善良等责任,抒发着人们内心的情感。而人们内心世界的情感一般都是通过喜怒哀乐来表达,还有一些情感是无法用这些来展现的,它就必须通过音乐来展现。观众通过音乐,可以更加了解人物的情绪,更能够进入人物的心理,感受到那种心境。

(四)电影主题音乐具有渲染观众情绪的艺术效果

从以前的无声电影到今天的有声电影,电影的发展也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知道电影需要运用音乐来表达剧情内容,渲染观众情绪,如果没有音乐,电影会显得没有生机,不能更好地感染观众。电影从一开始就是通过音乐来展现电影的剧情,随着剧情的逐渐深入,又通过音乐调节剧情,这种时而起伏时而跌宕让观众有足够联想的空间,这就是好电影给观众的感受。如在《泰坦尼克号》中,其主题音乐就是随着剧情的深入而不断在观众耳边响起,从而达到渲染观众情绪的艺术效果。

(五)电影主题音乐的表现方式多样,具有提升作品品味的艺术效果

电影主题音乐可以通过和、缓、慢、快等节奏来表达人们内心世界的想法,能以强烈的感染力感染观众,有效提升作品的品味。如在电影《恋爱通告》中,其主题音乐《你不知道的事》节奏缓慢悠扬,虽然是一部文艺片,但主题音乐穿插在电影中,引发人们内心的联想,让每个少女都有一种对爱情的美好憧憬,提升了作品的品味,每次一想起这首歌,都有许多蝴蝶在眼前飞过,很美好。再如电影《人到中年》中,其主题音乐能够使观众被影片所吸引,其音乐既轻快又悠扬,且带有一点忧愁,反映了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既对事业充满信心,又对人生充满着信念,表现了这一时代知识分子的人格特征。这一主题音乐的响起,常常让人感受到心中的一种震撼,许多观众被剧情感染,从而很好地提升了作品的品味。

总之,电影主题音乐不仅具有审美特征,还具有许多艺术功能,电影主题音乐是电影艺术的必不可少的重要载体。随着电影业的不断成熟,电影主题音乐作为电影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与电影关系越来越紧密,形成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其地位是不可以代替的。

注释:

① 王燕:《论电影主题音乐的审美特征及价值功能》,《电影文学》,2010年第22期。

② 沈佩伟:《论电影主题音乐的审美特征》,《电影文学》,2010年第8期。

③ 陈海鹰:《音乐在电影中的审美与艺术功能》,《电影文学》,2010年第8期。

[参考文献]

[1] 沈佩伟.论电影主题音乐的审美特征[J].电影文学,2010(08).

[2] 陈海鹰.音乐在电影中的审美与艺术功能[J].电影文学,2010(08).

[3] 刘向阳.论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及艺术性表现[J].电影文学,2008(07).

第5篇:从众心理特征范文

通过这一系列形象塑造的演员在登台进行戏曲表演时其就不仅仅是以一个原始纯粹的演员身份了,而是作为一个充满强烈时代气息并具有一定知识水平,还和观众拥有密切联系的鲜活“角色”形象。“我似我,我亦非我。”艺谚的这句话就是对曲艺演员表演水平最佳的称赞,许多对曲艺表演有着高深造诣的艺术家们,就是这样一方面在舞台上努力的塑造出拥有鲜明性格特征的历史人物,同时在另一方面,也对自身形象进行塑造让观众喜爱自己。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说,观众和演员有着共生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在关于互动的情境中,每个人行动都会有两方面因素和结果。这就更要求演员在台上进行曲艺表演时要一开始就让自身进入其艺术创造的氛围与场景交流状态中,并用自身所创造的曲艺环境将观众感染从而达到表演预计效果;在此同时,观看表演的观众则通过演员在神情、动作上的演绎,从而来揣摩和判断他的品德和道行,在观众的心目中便产生了一把衡量的标尺,并以此对自己的欣赏态度进行评断,达到对艺术表演的积极配合与反馈。从事二人转表演的艺术家韩子平认为,在艺术表演上,一定要去学会对观众的心理状态进行掌握,并满足观众心理需求,要明白观众不但只喜欢美好的艺术形象以及悦耳长枪、生动优美的语言,同时,艺术的表演还要求曲艺表演者拥有一种友好谦虚的做人态度。在湖北的艺术曲界就流传着这样一个艺谚:“站如苍松滴翠,坐如玉树临风,心似春花怒放,目似故友重逢。”要是反过来,一个演员的自我塑造能力过低,那么就会对演员在其进行舞台形象塑造时产生直接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将观众带入艺术活动偏解中,再严重的就是使观众丧失对演员的信任,让原有情感反映轨道偏离。

“通俗”通常是相对于高深且文雅的曲艺文化而言的,一般是指那些已经被大众、俗世以及各阶层所普遍接受并流行的。具有通俗文化代表特征的曲艺文化,便以其用“说”形式进行艺术表演的特征,使得曲艺艺术表演方式与方法相比较其他高雅艺术通俗易懂。只要是拥有健全听觉系统的人,都具备了欣赏曲艺艺术最基本的条件,因而曲艺文化也广泛的被人民群众所喜爱、接受,成为受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曲艺艺术的生成与发展的实际,决定了它是具有民间色彩和民族特点的大众文化艺术,由于这种文化是人民大众创造的,因而拥有广泛、坚实的群众基础。曲艺表演艺术使用人民喜闻乐见的表演技巧和形式,反应出人民群众最为熟悉和关心的生活内容,体现出人民群众最真实的思想感情,寄托了大多数人民群众最为普遍的审美理想。曲艺表演艺术的创作是对人民大众艺术本质的体现,与人民大众保持着深刻的精神层面联系。纵缆历史上那些传承至今的优秀传统曲艺节目,之所以能持之以恒的成为经典,主要是由于思想内容和主题倾向于人民大众的理想,表达了群众的愿望、诉求,不断的引起人民的共鸣;同时也采取了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表演技巧和形式。正是由于曲艺艺术与人民大众的审美与创造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因而构成了曲艺表演艺术通俗性特征的生成根源,构成了艺术的内容表达必须通俗的品格依据。说唱语言的通俗性,在其艺术的构成上主要表现在创作和表演广泛的使用了各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语言,即为运用方言、土语进行创作的曲艺表演。正如在讨论曲艺的艺术够层要素时指出:使用不同地区的方言土语,采用不同的方言放音亦或者是不同的民族语言来进行的表演方式,是曲艺文化的一大特点。正式对方言方音以及民族语言的广泛依赖,构成了曲艺表演艺术品种的丰富、多样性。许多相类曲种之所以能相互有别而又成为独立的曲种,就是由于采取了不同的方言、方音,以及从不同方言方音的基础上发出的不同“说唱”的曲调,来标识出自身的独特地位来。

一切事物的具体形态在其本质上来说都是由所表现的内容最终决定的,曲艺表演艺术的通俗性的特征,表现为艺术表达的内容时,具有鲜明的通俗性特征。例如,在曲艺表演节目中,通常会存在的情节结构大团圆式的套路,以刚正不阿、忠勇、清廉、善良以及仁爱、狭义的人物形象为主,主要表现出当今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和观念评判标准等等,这是对大众世俗社会中审美通俗的集中体现。这类曲艺表演的审美特点主要是以大众活动的生活体验为基础,与其他的艺术表演形式在主要特征和创造方式上有着很大的区别。现在的很多大作家之所以写不出好的、可以传世的作品,就是由于作家的个性创作与曲艺集体性很强的创作有着较大程度上的不同。

曲艺表演艺术要对寄托着人们生活理想、反应人民群众生活态度、体现人民群众生活观念、时间和思想感情。人们的审美愿望,对艺术结构进行种种表达,深刻的折射出曲艺表演艺术对占审美接受者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的尊重与理解,显示出曲艺表演艺术与最广大的审美受众息息想通的艺术追求与价值取向,凸显出艺术的表现和艺术活动的特征。曲艺表演一定要结合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这一点在曲艺表演中非常的重要,也是曲艺表演艺术通俗性特点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曲艺表演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要在反应人民群众的生活理想、生活态度与生活观念等的问题上来进行研究和探索,真正的使曲艺表演能为广人人民群众所接受,为人民群众所尊重和理解,使曲艺表演文化不断发扬光大,并能够在人们心中树立新的形象,而且能够真正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自己的文化。

作者:王永杰 单位:滁州市演艺集团歌舞剧院

第6篇:从众心理特征范文

【论文关键词】色彩;情感传达;剧情推进;象征

在电影中,色彩作为重要的语言之一,是可以说话的。在对人们形成了直接、强烈的视觉冲击的同时,又与观众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作为年轻的艺术门类——电影从最初的无声片、黑白片到今天立体声的彩色片,这期间经历了近一个世纪不断完善和探究的过程。色彩作为电影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视觉元素,一直以来为刻画角色的情感,为营造场景环境的氛围,为增进剧情、丰富画面、加强真实感,提高电影本身的欣赏价值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一、运用色彩创造某种氛围,反应人物情绪,产生情感传达的人性化互动

尽管近代以来的人们被告知:色彩只是眼睛玩弄的魔术,物体是没有色彩的,当日光照射到一个物体的表面上时,这个物体按照其分子结构吸收某些波长而反射出另一些波长,这些被反射出来的波长在人的眼睛里就被感知为某种色彩。色彩在电影中更象是一位“情感的演说家”,它作为人类情感的载体,连接着“编剧”、“导演”、“电影”、“观众”。这种连接是一种情感沟通的互动交流,在电影的产生过程中,巧妙的运用色彩的情感表现规律,充分发挥色彩的各种心理特征。如:影片《海底总动员》中尼姆和爸爸到海底学校的一组镜头,用各种绚丽的橘红色、粉紫色、大红色、草绿色、鹅黄色、粉红色、宝蓝色等色彩来装点画面,营造出一种美妙、斑斓、安全、和谐、活跃的气氛;而当尼姆不听从爸爸的劝告执意要离开大家去那艘大船边冒险的时候,画面一下子变成以深蓝色为主的大面积海水,这其中掩映着尼姆那娇小的朱红色身躯,形成冷色(深蓝色)与暖色(朱红色)色性上与面积上的强烈对比,使观众的心为之收紧,那一片深蓝色的水域和远处灰黑色的模糊的大船底部预示了一种莫名的危险。在这组镜头中色彩对剧情的推动与演进作用是显见的,从开始的兴奋、喜悦到后来的恐惧、紧张,除了故事本身的睛节以外,色彩心理学上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可见动画片中色彩的运用对于调节观众情绪和增进剧情的发展起了不可小视的作用。大师张艺谋的《英雄》的大色块中就包含着想传达给观众的情绪,影片先后出现了红、蓝、白、绿、黑五种色彩,每种画面色调都有不同的喻意,对推动故事发展,刻画人物性格都起到了烘托作用。红色的基调向观众传达了无名心中的躁动,红色的故事中包含了忌妒、怒火、痛苦,这一段在飞雪将如月斩杀后满天黄叶变成红色达到极致;蓝色的故事中包含了平静、爱情、牺牲,在无名和残剑水上的激斗后残剑守护在飞雪身边时达到极致。柔和的绿色也为几乎真实的描述添加了一些祥和;绿色的故事里包含了超脱、浪漫、博爱,这一段在残剑放弃刺杀秦王,秦宫无尽的绿纱缓缓落下时达到了极致。由于有了色彩上的时代分隔,使观众在理解故事情节上减轻了压力;白色和黑色才是最后真实影片要表达的故事;由于有了色彩上的时代分隔,影片传达给观众的感情有着很大的差别,观众也丛中感受到红色的冶艳、绿色的浪漫、蓝色的质朴、白色的伤心、黑色的绝望,同时也使观众在理解故事情节上减轻了压力。影片所表现的色彩心理特征,引起了观众的兴趣和注意,面对这个色彩的盛宴,人们产生了种种联想,受到一种特定的情绪的感染,呈现一种积极、主动的探求心理。最终,促成了人们走进电影院看电影的行为。

二、参与剧作,代表不同的剧作意义

色彩运用的奇特,用不同色彩来表达不同内容,形式感会很强。从严格意义上讲,自从彩诞生以来,国际上就有许多导演很会运用色彩来辅助故事的叙述,日本导演黑泽明就是一位色彩大师,香港的王家卫在《东邪西毒》里也用光影和色彩让人体验到了一种似幻似真的视觉享受。《英雄》在还未公映前,就已成为一个很大的焦点,各种剧照和招贴画已把观众的胃口吊足了。色彩不仅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并兼具区分故事情节的功能,这也是张大师的创举了。色彩叙事手法将注定会对以后的电影拍摄特别是广告片的制作产生影响,就像《辛德勒的名单》中黑白画面中的红色女孩,以及杰克逊的几乎所有MTv,都对现代电影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色彩运用的形式终究是为内容服务的,色彩与情节的结合的恰如其分,才能得出完美的结果。还以《英雄》为例,讲述了四个不同版本的关于残剑和飞雪的故事,四个故事分别用情杀、假死、殉情和殉义描述了残剑和飞雪的最后结局。全片以黑衣无名自述十年练剑作为开端,同样一袭黑衣的皇帝不断引导出一段段色彩斑斓的猜想画面。整个画面以黑色为基本起调,肃穆庄严。《十面埋伏》、《英雄》的艳丽是中国的红,《重庆森林》、(2046)是华丽的暗淡的金色,日本的《情书》是苍白中带粉,每一部的剧情都有属于自己的色彩。

三、色彩产生象征

自远古开始,在很多领域里,色彩被编码以后成为通讯工具,这是色彩象征意义的开始。在人的视觉世界里,色彩是情感的象征。人们在生活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一些色彩习惯,会使得一些色彩感觉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为永恒和象征。在电影中,往往会通过人们对色彩存在的一些固定联想而设计影片的色彩。比如“红色在中国多数代表喜庆,在西方则象征青春、热情、温暖、生命、鲜血、火、爱情、……;绿色象征生命、健康、和平、希望;黄色象征希望、收获、丰硕、甜美、香酥;蓝色神秘、悠久、沉静、理智、博大……

第7篇:从众心理特征范文

[关键词] 职业篮球 市场 消费 特征

在职业篮球市场中,观众是竞赛市场中的买方主体,是商品流通关系链中最重要的环节。商品的价值实现与否,关键是看顾客能否购买这种商品。因此现代市场营销理论改革过去以生产经营为中心的营销观念,建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全新营销理念。后者的主要特征是:以买方的需求为中心,营销的宗旨是全面满足消费者需求和期望。在此理念下,鉴于近十年内,国内学者从营销学和消费学的角度来研究CBA联赛观众消费特征较少情况下,本文试图通过深入广泛的调查研究来揭示CBA联赛现场观众的消费趋向及规律,为更好的促进职业篮球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一点有益的参考。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某赛季上海市卢湾体育馆现场观看比赛的部分观众。

2.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访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等。本研究采用现场发放、当场回收分层抽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1000份,有效回收率达95%。

二、调查与分析

1.现场观众的性别结构:性别不仅是人的基本生理特征,同时也是人的基本社会特征之一。不同性别的个体,其社会化过程所具有的特点不会一样。对于目前观看CBA联赛的现场观众来说,他们在观看比赛的过程中的性别结构状况是怎样的呢?调查结果显示,男生有557人,女生有139人,分别占样本总数的80%和20%。两者的比例充分表明,观赏高水平篮球竞赛观众中男性明显高于女性。由于这是高水平篮球竞赛,是一项对抗性强,竞争激烈的运动项目,更容易引起男性激情的缘故。

2.现场观众的居住区域:上海市CBA职业竞赛场馆位于卢湾区的卢湾体育馆,位于上海市中心。但上海是一个国际大都市,有十九个区、县,距离的远近对观众到现场观看比赛是否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呢?调查结果表明,到现场观看比赛的观众主要集中在卢湾区和徐汇区,其有效百分比分别为17.6%、20.6%,其次是杨浦区和浦东新区,分别占样本总数的11%和11.5%,其他各区的有效百分比不到5%,而像青浦区、崇明县的观众观看比赛的有效百分比只占样本总数的0.6%和0.7%。

3.现场观众的分布年龄:社会学中有关社会化的理论告诉我们,年龄因素在社会化过程中占有某种特殊的地位,处于不同年龄的人,其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和形式互不一样。对于篮球比赛这样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产品来说,年龄影响程度如何呢?下面是有关的调查结果(表1)。

调查结果显示,到现场观看高水平篮球竞赛的人群中,18岁~34岁年龄段的最多,分别为45%和21%,二者共占样本总数的66%。因为,这一年龄段的人独身者较多,有较高的社交或宣泄情感的欲望,同时这一年龄段人也正是体力和精力充沛,对激烈的对抗性运动独有情衷的缘故。因此,这一年龄阶段的人群可以作为职业篮球市场观众主要开发对象。

4.现场观众的职业结构:在市场调研中,职业是应用最广的单项指数。几乎无一例外,推测某人的生活方式时总是要了解其职业类型,因为一个人的工作类型直接影响他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消费过程的各个方面。从调查的统计数据看,不同职业居民与观赏高水平篮球比赛之间存在差异。到现场观看比赛观众主要是学生和职员。二者共占样本总数的63.2%。从调查数据了解到,学生是现场观看比赛的主体,占样本总数的41.1%。这一结果与现场观察相吻合,在现场发放问卷过程中,不时看到各所学校篮球球迷协会的标语横幅,人数众多。经调查访问后得知,自从东方俱乐部把票务经营权交给恒动体育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后,与此公司注意培养各高校篮球球迷,开发高校篮球市场有关。调查数据中占第二位的是公司职员为22.1%,这与上海是我国经济贸易中心,乡镇企业和商业较为集中,各种公司和企业较多有关。

5.现场观众的文化程度结构: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它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历史现象。不同文化程度的群体与观赏性体育消费之间有一定的差异性。从表2的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具有大专以上文凭的观众占调查人数的53.3%,具有高中和中专文凭的观众占调查总数的 34.8%,而小学及以下、初中占11.9%。表明,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对高水平的观赏性体育消费需求也随之提高,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反应出文化程度高的人群对精神文化产品有较高的需求倾向。

6.现场观众心理行为特征分类:由于篮球竞赛是一种特殊的产品,观众在观看比赛前,也像购买日常用品一样经历搜集商品信息到购买决策、购买准备、进入购买行为阶段,以及使用商品后的一系列过程。在购买的过程中,其内在的和外在心理行为会表现出自己固有的兴趣、价值观、行为习惯、消费行为等特征。从表3的调查结果显示:

平均值较高的有:体验现场比赛气氛、关心支持自己的球队、喜欢到现场观看篮球比赛、比赛使人感到年轻和刺激、以后还会再来现场观看篮球比赛,其平均数分别为4.00、4.05、4.10、4.00和4.19。从消费态度的认知成分看,观众认为观看比赛使人年轻和刺激;从情感成分看,观众喜欢到现场观看篮球比赛;从行为成分看,观众将来还会到现场观看篮球比赛。这充分说明观众到现场观看比赛表现出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倾向是积极的,此外到现场体验赛场气氛、关心支持东方队所占比例也较高。因此,针对上述观众的心理行为特征,从理论上讲,为CBA联赛的市场定位奠定了基础。

7.现场观众家庭人均月收入结构及对门票价格的认识:家庭收入水平和家庭财产共同决定了家庭的购买力,收入使得购买成为可能,虽然人们对娱乐活动的喜好直接受其职业和所受教育的影响,然而收入与教育和职业高度相关。因此本文把收入作为一项指标来观察观众的消费特征,调查结果表明,到现场观看比赛观众人均月收入在600元~3000元之间,其中居于1001元~2000元最多。这充分说明CBA竞赛是一项平民化的竞赛,适合目前上海市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水平。据访问调查,卢湾体育馆票价为每张10元、20元、40元、60元、100元。其中看台票是10元/20元,内场票40元,记录台60元,包厢票100元。经调查发现,观众在对门票价格的认识方面,58.6%的现场观众认为目前的票价基本合适。只有8.4%和11%的观众认为目前的票价很贵和较贵,说明目前上海恒动体育咨询有限公司的门票定价策略基本符合现场观众的消费心理。

三、结果与结论

1.从性别结构及职业结构来看,观赏高水平篮球竞赛观众中男性明显高于女性,观看比赛的观众主要是学生和职员。

2.从现场观众分布年龄及居住区域来看,18岁~34岁年龄段的最多,居住区域主要集中在卢湾区和徐汇区,居住区域对观众观看比赛是一个较重要的因素。

3.现场观众家庭人均月收入结构及对门票价格的认识方面,观众人均月收入在600元~3000元之间,其中居于1001元~2000元最多。58.6%的现场观众认为目前的票价基本合适。

4.现场观众心理行为特征主要是体验现场比赛气氛、关心支持自己的主队、喜欢到现场观看篮球比赛、比赛使人感到年轻和刺激、以后还会再来现场观看篮球比赛等。

参考文献:

[1]苏亚民:现代营销学.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罗子明:消费者心理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8篇:从众心理特征范文

一、平面设计的构成要素

1.图形

图形是平面设计最具活力的一大要素,它可以形象表现设计设计的主题和创意,图形又包括插画、注册商标和画面轮廓三大要素。首先插画是一种人人都看得明白的世界性语言,它用独特的视觉艺术语言传播信息,具有具体化、形象化和直接化的特点。插画在符合设计主题的前提下,设计师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设计出具有个性和诉求力的图形语言。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插画的个性并不是简单地追求图形的奇特,需要明确的是简洁明快的图形才能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才能有助于公众对设计的理解和认识。其次是商标,商标能够代表平面设计的主体,也就是说它是商品或者企业的可靠象征,公众看到设计中的商标,也就明确的商品或者企业的大致情况。平面设计中的商标造型要简单却不失个性,要给公众深刻的印象,进而才能开拓和巩固商品的市场。最后是图形中的轮廓线,轮廓线是设计的边缘线框,它界定的设计版面的空间,控制公众的视野范围。轮廓线的合理使用,不仅能增加广告版面的美感,还能锁定公众视线于设计主题,增加设计的视觉冲击力。轮廓线有直线、斜线、曲线和图案边饰纹样等形式,设计者要根据设计的主题和策略选择适当的轮廓线。轮廓线是为设计主题服务的,不能因为轮廓线的原因影响设计的整体效果。

2.文字

文字是平面设计最简单又是最复杂的一个要素,简单在于所有人都知道文字是什么,复杂在于不是所有人都知道平面设计中的文字是什么。文字的设计要简洁且有创意,要能够吸引公众视线,更要能说服公众。平面设计中的文字部分包括标题、正文、广告语三个方面。标题一般说明了设计的主题,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标题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设计的吸引力。一方面,设计者要运用文学手法总结出生动想象且概括力强的标题,另一方面,设计者也要注意标题要选取恰当的字体,要有配合图形的版面编排。正文部分是对设计主题的详细解读,正文的内容要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生动贴切的表达,使公众能够从心底信任设计的内容。广告语又称标语,是为了宣传产品并能吸引公众注意的宣传语,广告语追求押韵顺口、易读好记,更要体现企业的精神或是商品的特征。

3.色彩

公众看平面设计时,是通过色彩找到第一感觉的,因为色彩在作品中具有特设的诉求力,不同的色彩带来的影响力不同。一般来说,鲜艳和谐的色彩对公众有较好的吸引力,而陈旧昏暗的色彩会被公众误认为是旧的设计,不会引起注意。色彩不是单独存在的,它同图形、文字一起共同体现设计的理念,美化设计的版面。设计师在选取色彩的时候,既要考虑远、近、大、小的的视觉变化规律,也要考虑到与欣赏习惯、当地环境的适应,使设计更富于美感。

二、平面设计的审美特征

1.秩序美

平面设计对象在形式固定下的具体化和形象化就是其秩序美的变现,这是三大构成要素独立呈现和相互配合下展现的。这种秩序美能瞬间吸引人眼球,让人感到舒适平衡。

2.感染力

平面设计的感染力是评价设计优劣的关键,一份好的设计作品就是要有强大的感染力,给人产生深刻的印象,以富有感染力的视觉审美瞬间吸引人目光,并传递该设计的主题。设计师在设计构成中,要借助三大构成要素,突出设计主题,在视觉上给人以冲击,以此带来强大的感染力。

3.艺术作用性

平面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宣传商品或者企业等,拿商品来说好了,平面设计视觉效果再好,如果公众看到设计以后没有购买该商品的欲望,说明公众并不认可这份设计,那这个设计也就失去了其艺术作用性。因此设计师们应该要充满考虑市场发展需要,让设计产品在富有个性美感的同时,能经得起市场考验,达到商品推销目的,这也是平面设计生存的意义所在。

三、平面设计图形要素的审美特征

图形是平面设计的主体部分,也是公众欣赏的主要部分。平面设计中图形的使用能够减少设计的枯燥性,使人们在审美的过程中获得愉悦感,所以图形的审美特征对平面设计十分重要。图形的象征性是其最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这种象征主要通过图形中的标志来体现。标志设计是表现特定内容的抽象画识别符号,按照功能划分,标志设计包括安全标志、企业标志、政府机构标志等。标志设计一般有两个要求:首先标志图形要通过平衡对称等原理表现出形式美,其次标志图形要通过色彩和图形的搭配营造出一种意境美。这里说一下华为logo中图形的含义,华为标识图形保持了对称的结构,聚焦底部的核心,并加入了光影元素使之显得更为和谐,表明华为旨在构建和谐的商业环境,并且以积极进取的心态,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发展理念。图形中除了标志图形外,还通过一些基本元素表现设计的象征性。任何图形都是点、线、面的排列组合,不同的组合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图形形式。点是几何意义上最小的图形单位,没有大小,也没有形状和方向,因此从审美的角度讲点给人的感觉就是简单直接。线是由无数个点组成,有方向和形状,表现形式更为多样。线又分为直线和曲线,直线的审美特征在于简单直接,曲线则以其独有的转角勾勒出一种典雅柔和之美。任何图形离不开线条的使用,设计者通过改变线条的长度和弯曲度设计出不同质感的图形,从而能够直接传播设计的相关信息。平面设计通过图形的这些审美特征传达产品的信息,从审美的角度满足消费者的乐趣,同时图形中蕴含的深层次的意义与价值,又赋予了图形的社会功能化,象征了公众的身份和品味。

四、平面设计文字要素的审美特征

平面设计的目的就是要将其设立理念、设计主题这些信息传递给人们,而文字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恰恰正是传递信息的最佳载体,使设计更具有说服力。平面设计的文字审美特征主要通过两个方面体现,一个是文字的语言美,一个是文字的书法美。文字的语言美是指运用文学修辞手法,使语言具有强大的穿透力,能够渗透人心,打动欣赏者。营造文字的语言美,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第一,修辞并用,追求音韵美。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为语言增光添色,如比喻可使语言形象生动,夸张可使语言灵气飞扬。第二,整散结合,追求参差美。整散结合是指排比句、对偶句的使用,这些可以加强语势,强化感染力,营造语言的对称美的平衡美。第三,倾注真情,追求内在美。文字不需要华丽富华,质朴的语言更能抒真情,写实意,打动公众。第四,引用经典,追求文采美。设计中如果加入某些典故,既能增加设计的文化底蕴内涵,又必能引起共鸣。平面设计中加入书法这一艺术形式,使文字更具民族特征。传统的书法是通过文字的横竖撇捺表达感情的,而现代平面设计中文字的书法美主要是通过字体、色彩以及文字与图形的组合展现出整体美感,字体和色彩的结合营造一种新奇独特的艺术美,而文字与图形的结合能够突出主题,使设计具有立体美。另外,现代平面设计对书法的运用,主要是利用书法的艺术特征将文字浓缩为图形的形式,更清楚形象的表现设计内容。因此,书法这一艺术是是掺和其他元素共同体现文字的审美特征。

五、平面设计色彩要素的审美特征

第9篇:从众心理特征范文

关键词:邳州农民画;象征性;审美

中图分类号:J0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1101(2014)01010104

收稿日期:2013-09-10

基金项目:淮南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邳州农民画象征性研究”(2012WK49)资助

作者简介:马筱(1978 - ),女,安徽砀山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美术教育与动画创作。

On symbolic space of Pizhou peasant painting from the aesthetic perspective

MA Xiao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 Huainan, Anhui 232001,China)

Abstract: Having profound folk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Chinese people, the language patterns of Pizhou peasant paintings display and interpret to us the shaping art and its symbolic space and how to concrete the traditional folk culture and its connotations into visual shape. They have both utility functions of beautifying life and transmitting messages and aesthetic meanings of displaying the spiritual and emotional needs. This paper, by taking "aesthetics" as its focus, expounds the symbolic aesthetic space of Pizhou peasant paintings.

Key words:Pizhou peasant painting; symbolism; aesthetics

“‘农民画’在中国历来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称谓,后来有人称它为‘现代民间绘画’”[1]。邳州农民画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1955起就有以壁画形式出现的初期作品,从时间上看应是最早的农民画之一)。 20世纪80年代以来,邳州农民画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一时期的邳州农民画:充分展示乡土气息和人的原初质朴性、天真和生命力,承袭了古老的民间传统艺术基因,把民间刺绣、剪刻纸、彩陶、汉画像石等传统艺术元素融进农民画卷里。邳州作为下邳县旧址,悠久的历史文化,赋予了这一地区民众的审美意识:具有对真善美的认识与追求的标准,促成了地域性的文化心理,决定了他们的艺术是民众日常生活的美化与象征。邳州农民画作为一种精神表象活动,具有自发性、群众性和传承性。我们知道“在农民的精神世界里所蕴藏着的智慧是无穷的,他们自有其审美的传统,一旦引发出来确要刮目相看”[2]。而社会审美力量根植于社会实践,并且影响和支配人的行为和人的社会审美心理。因此处于相同地域的人们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将演变成一种支配大多数民众的牢固的审美“观念”,并以习俗、传统和文化等形式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邳州农民画经历了近六十年的发展,在造型与装饰的审美意识、功能涵义的拓展和延伸等诸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作品来看,邳州农民画不仅具有极为丰富的造型形式,更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意蕴。

一、祈福求吉的象征审美共性

中国悠久的农耕经济产生了与此相应的农耕文化。靠天吃饭的农耕经济,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六畜繁盛、五谷丰登成为人们共同的向往;四世同堂、合家和顺、夫妻和美、人寿年丰则成为民众普遍的祈盼;勤劳善良的中国农民在憧憬与向往的过程中不断地创造出悠久的文化和艺术,共同的愿望,共同的追求,必然形成共同的审美标准;这也造就了象征性是中国民间审美文化的显著特点。农民画这种俚俗文化就是在上述思想环境中发展起来,它的“俗”恰是民众之所爱。邳州农民画美在世俗,美在追求,美在表达了普通民众的共同愿望和理想,美在表达了普通劳动群体共同的心声,也正是这种共同积淀成农民画的审美共性。

从邳州农民画中可看到,在表达大众的共同情感愿望方面,农民画的选材多取具有象征内涵的动植物形象:如象征爱情的鱼和鸳鸯,象征幸福的蝴蝶,象征吉祥的龙凤,象征长寿的桃子,象征多子的石榴等等。王克莉本文所用图片,均为笔者收集、拍摄于邳州文体局、博物馆和农民画作者家中。的《喜床》可谓是象征性审美的典范:从帐幔上的“龙凤呈祥”到床围的 “莲生子”(一个娃儿手托红莲骑鱼而乐)、“鸳鸯戏水”纹样,都是祈福求吉的,并有寓意夫妇和美、祈望早生贵子的含义(见图1)。邳州农民画中这样的例子随手可得。比如蝙蝠与钱币组合叫“福在眼前”,鞭炮和花瓶并置叫“竹报平安”或“岁岁平安”。凡此种种,约定俗成是民众的一种审美共识,都在隐喻祥和与美满。而为了使作品中的形象和寓意更加完美,农民画家们可以让鸟的冠和尾化为朵朵盛开的鲜花,鱼尾可以变成孔雀的尾巴,他们还可以让两只眼睛象比目鱼那样长到头的同一侧面上。如此的表现方式,乍看好象不合理,但是,受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人们,在审视这些农民画时,却无需任何的逻辑思维,便可以从中领悟到它的审美寓意。鉴于此我们认为,邳州农民画的审美意蕴不是纯粹的艺术审美创造,而是假借艺术创造来表达民众对生活的那种渴望实在的、执着的、功利的目的方式。在其审美意蕴中较为突出地体现了一种艺术发生时期的造物观念与生活原型的意义,最实际功利地体现了对人的生命价值的追求,是一种对现实的补偿和对理想的抚慰。农民画家们在自娱自乐中创造着艺术,又在艺术中实现了自我心理调节。可以说农民画是艺术与人生紧密结合的产物。而从人们的审美情感来说,邳州农民画反映了民众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农民画是广大民众的艺术,大众性是农民画的根本,它根植于生活,凝聚着普通民众的生活观和艺术观,折射出人民向往幸福、如意、长寿和富裕的美好愿望,以及喜爱圆满、完整的审美心理。古今往来,向往追求吉祥,希望万事万物向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是任何民族,任何文化都具备的共同心理。由于人类有着共同的趋利心理,因此,人们便对事物做出有利于自身的解释,或赋予有利于自身的特性。农民画所体现的祈福求吉的涵义,便是这种趋利心理的表现。农民画家们把造型生动、灵捷、活泼、有趣的物象,经过巧妙构想,营造出舒展夸张、姿态含蓄、喻意深邃的具有丰富思想内涵的美术形象,从而揭示出具有象征吉祥、幸福、如意、欢乐、吉庆、和谐、美满的民俗风情,达到寓情灵动的艺术境界。在邳州农民画中,对头鸟、并蒂莲、双蝴蝶、鱼戏莲、鹊登梅等成双配对吉祥如意的例子比比皆是,这是邳州农民画寓意象征的审美共性。不言而喻,它是言志,也是祝福,更是人民大众祈福心理的流露。综而论之,邳州农民画的审美共性为――祈福求吉、追求美满、期待团圆、乐观进取。

图1《喜床 》 王克莉

二、真善美一体的象征审美创造

张道一先生认为,中国人传统的观念中,美与好、祥、善是分不开的[3]。而对民间艺术审美观念而言,审美是合目的性的,功利性的。吕品田先生对此有论述,他说:“在民间文化观念中,善的观念也就是美的观念,合目的性的事物也就是美的对象。”[4]邳州农民画“红红绿绿,图个吉利”的设色观念就是传统的民间文化观念导致的审美观念使然,吉利是合目的的,是善的,从而也是美的周聪的《迎新娘》,这种题材的画面内容描述的是丰收富足、欢乐美满、吉祥喜庆的内容(见图2)。当面对婚礼喜庆场面的画面时,人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表面欢乐的热闹气氛,还有在丰富多彩的婚礼仪式中体验到的、隐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各种愿望、情感、情绪以及相应的吉祥观念。当询问农民画家的创作时,他们大多回答“好看呗”,“这样好”,“这样吉祥”,却很少用“美”来表达。其实“好看”、“好”、“吉祥”就是美,就是美与善,美与吉祥,美与好的统一体。

图2 《迎新娘 》周聪

(一)邳州农民画中的美与善

在邳州农民画中,处处洋溢着民众对吉祥、幸福的祈求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民众也总是用善的形式来表达或寄托对美的追求,因而求吉、趋利、避害的象征功利意愿像一根红线一直贯穿在邳州农民画的审美愿望之中。总的来说,邳州农民画中对美的评价、判断常常就是对善的肯定,在这里美和善是完美统一的。

“善”虽然没有也不可能有绝对的、统一的标准,但它无论在什么时代都应是反映社会进步的愿望和要求,并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善”是邳州农民画重要的特性。这首先表现在它是民众对吉祥幸福的渴求和对生命繁荣的期盼。求善的审美观念往往使民众把现实生活中的人生的要求和生命的需要作为自己的审美理想,以自身的功利意愿和要求作为审美判断和审美选择的标准,将征服客观世界、改造自然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和理想诉诸审美形式。这与中国传统审美思想的向善求真是一脉承传的。凸显在邳州农民画里就是:构图均衡、饱满;造型完整、意象;色彩鲜艳、明朗;气氛热烈、生动;这些形式特征“所表达的福禄寿喜,祥和平安,富贵康宁的人生理想,从属于‘善’的范畴”[5]。它所凝结的“善”的内容也决定了象征符号的运用。农民画家通过象征的意愿取其美好的形象,把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善意祈求通过农民画这种载体转换成“善”的力量。这种在观念上趋利避害的功利追求方式,通过恰当的审美形式表达出来,使参与者或受众群体的功利意愿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从而获得一种自我肯定,使合目的性的审美想象转化为自我力量对象化的美。由此我们认为:邳州农民画对美的认识是一种功利性的象征观念的审美思想,是从主体的心灵出发,以主体的内在要求为主线,将人生的切实需要转化为审美形式的体现。

(二)邳州农民画中的美与真

邳州农民画不仅仅是一种观念意义和感性审美形式的存在,同时还具有情感内容。邳州农民画具有的情感内容是显而易见的,如:有描绘迎亲的锣鼓,打枣的欢歌,赶会的热闹,串亲的兴奋,新年的喧闹,丰收的喜悦……,等等。邳州著名的农民画家王艳创作的《过大年》(见图3),该幅作品以乡村的街道为背景,描绘了农村过新年的热闹场景。画面突出描绘了舞狮子、放鞭炮、载歌载舞的形象,主要描绘了人们热闹祥和的形态,人、物、景的绘画线条流畅,画面中的人物众多,其神态、动作各异。色彩的使用上着重使用了大红、黄、绿、蓝、粉红、白几种颜色,搭配合理。整幅画面看起来生动、形象、喜庆,较好体现了 作品“过大年”的含义。这是劳动者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邳州农民画并不以“创造”为目的,却创作出了最真诚、最自由的美。于是,越单纯,手法越简洁,美的流露,自然也就越轻松流畅。清新活泼、神奇的创造正是出自于这些随时随地的无拘无束的想象之中。这就是农民画!这就是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和土地终日相亲的农民们的心声!所以对少有理论支撑的邳州农民所画出的这一幅幅图画,更可视为他们心灵深处的真挚歌声。对此国画大师李可染曾这样点评邳县农民画:“画家画画用技巧,农民画画用感情。”[6]一句话点出了邳州农民画的特征和实质。邳州农民画的这种真情实感的流露既是一种情感的真实、真诚、纯真,也是一种风格的质朴、率真,张道一先生把这一特征归结为“真”[7]。这种真实的情感是一种审美情感,农民画在唤起人们纯真情感的同时,也唤起了人们的美感,这种美感也是真诚的,而不是矫揉造作、无病或哗众取宠的,这种“真”不见得是一种现实生活的真,那些表现了民众的理想、向往和意愿的趋吉避凶、五谷丰登、风调雨顺、人丁兴旺等的吉祥象征内容也是一种情感的真诚。当然,也只有这种“真”才会具备“美”和“善”的特征。

图3 《过大年》 王艳

邳州农民画的审美功能与其说是民众审美观念的体现,毋宁说是民众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表述。在这种审美想像中,主体的愿望和理想得到了精神性、意念性的满足,从而使自我得以肯定,精神得到抚慰。农民画的精神性的功利目的和审美判断振奋鼓舞了广大的民众,使他们时刻以达观向上、理智现实的态度面对人生、面对生活;当然,这种精神的功利性民众也有着清晰的认识,是人们唯我的、能动的充满理性色彩的审美创适,这种审美创造是民众对生活的美好追求的一种替代性的补足和实现。总之,邳州农民画艺术,说到底它是一种观念性、主观性的事物,是民众的精神需求和审美意识的一种物化,一种寄托,是民间审美心理传统根深蒂固的一种传承,但同时它自身又以审美客体的属性诱发、强化着民众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培养、训练着他们某种特定的审美心理图式和审美价值标准。

参考文献:

[1]左汉中,李小山.中国现代美术全集――农民画[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3.

[2]张道一,廉小春.美在民间[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87.223.

[3]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M].北京: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87.

[4]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2:143.

[5]王海霞.中国民间美术社会学[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