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从众心理带来的影响有范文

从众心理带来的影响有精选(九篇)

从众心理带来的影响有

第1篇:从众心理带来的影响有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从众心理 消费

一、大学生从众消费行为的特点及表现

从众行为,心理学术语。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改变个人意见而与多数人取得一致认识的行为倾向,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谈及从众心理,生活中随处可见。每一个人都有过这种心理,只不过许多人不自留意。 从众心理实质上是一个人在社会中受某个群体的影响,最终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现象。在工作中很可能会遇到意见不一致的事情,本来你有自己的态度、想法,但这种想法和大多数同事不相一致的时候,你的心理也许会有左右为难、举棋不定的矛盾,迫于多数人“无形的意见压力”,最终放弃了自己的意见。 从众心理主要表现为理想上从众、行为上从众。前一种从众指多数人怎么看,怎么说,自己就跟着怎么看,怎么说;后一种从众指多数人怎么做、做什么,自己也跟着怎么做,做什么。

二、影响从众消费的因素

从众消费的影响因素包括:

1.社会因素 我们都处在这个社会中,所以一般行为包括从众消费行为都与社会因素脱离不开。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受特定的价值观、消费观的影响。不可否认,从众消费也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所以社会因素是其影响因素之一。

2.商品因素 商品因素包括商品的外观、重量、质量、包装、商标、使用特点、使用说明等。它们直接作用于消费者的感观,它们的好坏是消费者对它判断的依据。紧接着,消费者会把自己的观点转嫁给身边的人。渐渐,队伍壮大,会形成这种商品共同认知的群体,随之而来的就是从众消费。

3.购物环境因素 购物环境主要是指门面装潢、店堂布局等。每个消费者都有适合自己消费的消费环境,市场小店自然不能和高档商场相比。此时消费者对另一种消费阶层的追求便易形成 从众消费。这里的从众消费类似攀比消费。

4.商品价格因素 商品的价格是消费者消费时最敏感也最直接的因素,也是影响从众消费的一个最普 遍的因素。

5.消费自控能力不强。由于受各种媒体宣传炒作或是受周围环境影响以及身边同学诱导等而产生消费欲望,加上自控能力不强,极易产生随机冲动消费。

三、大学新生从众消费行为的现实危害

从众消费行为是被动的接受过程,在群体压力面前,从众者往往有无奈、被动等消极心理体验,从众消费行为对大学新生而言是弊大于利。

1.加重家庭经济负担。对于大多数大学新生而言,其上学费用已经是家庭一笔不小的开销,甚至有的家长不惜贷款或借钱来供学生。当学生出现从众消费行为时,很多开支就变成了“计划外”,必然增加家庭经济负担,家长为此常常是苦不堪言。

2.增加学生精神压力。由于刚走进大学校门,消费环境发生了变化,购买欲也随之增强。除了学习和生活必需品以外,他们会有很多消费奢求,由于缺乏消费理性的消费冲动,极易导致过度消费,带来经济上不必要的浪费,使部分学生成为“月光一族”,囊中羞涩的窘境带来的是精神上的压力和痛苦。

3.导致诚信行为缺失。从众消费带来过度消费或透支消费,使得一些学生不得不编造谎言向家长伸手,向周围同学和好朋友张口。把钱借来后,又很难按时偿还,直接影响了同学关系。学生中因债务关系发生矛盾甚至打仗斗殴的事情也是不乏其见的。更有甚者有极个别学生采取欺骗、偷窃、诈骗等违纪违法手段,想方设法弄钱满足自己的不正当消费。从众消费所带来的诚信行为的缺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四、大学生从众消费行为的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各种与消费相关的信息充斥市场,大学新生消费者很难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选择,所以必须加强教育与管理。

1.加强消费理念教育和引导。大学新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喜欢追求“新、奇、美、特”。很多消费品往往在大学新生中一出现就迅速流行开来,如配备手机、电脑、买高档化妆品和名牌服装等,他们在消费时却很少顾及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和消费的必要性。必须通过采取日常教育管理、举办专题讲座、进行咨询服务等多种形式,使其掌握大学消费规律和特点,明确科学消费内涵和意义,培养理性消费意识和习惯,树立科学消费行为和时尚,营造文明消费环境和舆论。对经济宽裕的学生,帮助制定科学合理的消费计划,对其日常消费行为进行适当监督,避免其盲目引领时尚消费和过度消费。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要帮助培养健康的消费观念,教会如何把钱用在刀刃上。特别是对那些家庭条件一般且易产生非理性从众消费行为的学生要格外关注,采取有效的教育和管理手段,提前进行干预,防止因从众消费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和精神负担。总之,加强消费理念教育和引导,必须作为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一课。

2.营造良好消费环境和舆论。日益丰富的消费市场、日益复杂的消费环境、日益多元化消费观等诸多因素,无时无刻不在充斥着大学校园,影响着莘莘学子,给他们的消费观念和行为带来了冲击,而往往是不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了学生高消费的心理基础。因此,社会要多创造一些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经济使用的消费商品与服务项目,使大学生消费者的个性化消费有更多选择的余地,提供更加经济合理的消费平台。学校要努力在大学生消费的心理环境营造上做文章,通过倡导消费文明,强调智力性、发展性消费,提高消费文化、教育含量,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和选择消费行为。从更深的意义上讲,通过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消费意识和行为习惯,用小环境来影响大环境,可以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总之,营造校园良好的消费环境和舆论,已是社会赋予高校的使命和责任。

参考文献:

第2篇:从众心理带来的影响有范文

关键词:广告;传媒;属性;大众文化;影响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3-0157-03

一、广告的传媒属性

第一,广告是一种文化载体。大众文化从其定义上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大众文化涉及到大众媒介这一独特的物质形态,而广告作为其中一项内容对大众具有很强的作用。广告的首要作用是传递信息,无论其所传递的信息对大众来说是必要的还是非必要的,其信息本身蕴含有价值取向和行为导向的因素。广告传递的文化信息主要以各种文化符号的形式存在,比如文字符号、图像符号以及声音符号等。无论哪种符号形式,广告都在传递着一种文化信息,反映了社会的习俗和价值观等内容。从广告的文化属性来看,广告本身不是物质产品,其是精神的产物,通过物质的形态来带给大众某种精神和感官上的刺激。由此可以看出,广告和大众文化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二者具有基本相同的文化背景。在大众文化中普遍存在一个共同价值,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和认可,而广告的文化属性要求其能够最大限度地靠近这一共同价值,否则会违背大众文化的发展要求。

第二,广告是一种经济载体。广告除了具有文化属性外,还具有典型的经济属性。在日常的社会经济生活中人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广告在经济效益方面的显著作用。广告在通过商家的处理和加工后被赋予了一定的价值和文化内涵,成为一种可以推动社会再生产的工具,能够通过其影响力持续地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告带来的巨大利益成为商家们共同追逐的对象。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广告的制作和传播是以市场为导向的,通过提供市场信息商家们能够获得经济利益。广告的受众受到其影响而采取相应的消费行为。需要注意的是,广告在起到经济作用的同时需要注意其能够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否则这样的广告传播行为是失败的。

第三,广告是一种政治载体。广告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不是盲目的,而是经过加工和筛选之后进行传播的过程。其背后的主导因素是社会普遍价值观。广告的存在离不开社会大众文化和社会价值观的土壤,脱离了这些因素,广告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实际的存在意义。任何广告在传播之前都要确定好其政治倾向和价值态度。大众在消费广告文化时,往往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其影响。因此,广告这种政治载体需要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政治导向。

二、广告传播的影响分析

1.广告传播具有广泛的积极影响

第一,大众文化具有丰富的形式和内涵,广告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广告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是以通俗化的信息符号进行的,而且广告所关注的文化内容往往是与大众实际生活最贴近的。好的广告能够充分迎合大众心理,获得大众的喜爱,从而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随着广告数量的不断增多和形式的不断丰富,大众对于广告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广告能够拥有创意,能够带给大众充分的新鲜感。因此,很多广告力争通过创新来满足大众的口味。其中不乏一些精品的广告。这些广告不仅依托我国的传统文化,并且在其基础上融入了新鲜的时代元素,将传统文化和社会潮流结合起来,带给大众更加亲切和认可的感觉。另外,很多商家借助广告来实现引领社会潮流的目标,不仅刺激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还掀起了一股潮流风尚,给予大众强烈的时代感。因此,广告可以极大地丰富大众文化并促进大众文化的发展。[2]第二,广告的使用需要一系列的物质投入和技术投入。不仅商家需要通过广告来提高产品的影响力从而获得商业利益,大众媒体也需要利用广告来创收。首先大众传媒将广告的时间段通过竞标的方式销售给商家,然后商家利用有限的时间将大量的信息压缩传播给大众。试想,如果没有广告这项媒介,大众传媒很难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生存下去。另一方面,商家没有广告作为传播商品信息的媒介,其商品很难给大众形成深刻的影响,也不利于其商业竞争。因此,广告的物质价值在于它是大众传媒重要的物质技术来源,其精神文化价值在于它能够带给大众丰富的精神和文化作品。随着社会市场的发展和产品更新换代不断加速,广告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地创新发展,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内容的丰富与创新。[3]第三,广告作为传播信息的工具和手段能够在社会中传播和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内容。在所有的信息媒介中,广告依靠大众媒体这一有效便捷的形式能够在极大的范围内传播信息,所以其影响力是非常广泛和普遍的。有很多广告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众人皆知。这得益于广告传播的媒介。因此,积极地利用广告进行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的传播,能够带给社会和大众积极的影响。我国是有着优良道德传统的国家,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和思想激烈碰撞的今天,利用广告传播我国优秀的传统道德观念和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广告商在利用广告增加商品影响力的同时,加入正面的良好的道德元素,不仅可以赢得大众对其产品的认可,还能够在全社会的范围内形成良好的风尚,从这一方面来说,广告具有非常强大的积极影响。

2.广告传播具有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

第一,广告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往往是以牺牲大众的时间以及空间为代价的。[4]在接收广告信息的方式上,大众主要通过两种渠道:一是通过电视等电子媒介来接收,二是通过实体广告来接收。虽然这两种接收方式存在差异,但是具有很多共同特征。无处不在的广告传递给大众的信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广告的文化信息,另一类是纯粹的商业信息。绝大多数人所接收到的广告信息是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信息,这对于大众来说是不太积极的,因为这类广告很容易影响大众的消费观念,造成大众消费结构的单一化。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商品种类和形式的多样化,观众在消费时非常容易受到某类广告的影响而产生相应的消费行为,虽然这有助于商家赢利,但是不利于社会消费结构的多元化发展。另外,大众在广告中并没有获得多少有益的广告文化,主要是被动地接受广告产生的消费观念。这对于广告文化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损失。第二,广告容易对大众形成错误的物质消费引导。上文已经论述了广告由于其特性很容易对大众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虽然其积极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是其消极影响同样也是巨大的。一些广告商在利用广告宣传产品的过程中,为了加强营销效果,往往故意夸大和凸显产品的价值,这样很容易对大众产生错误的消费引导。在某种广告长期的影响中,大众非常容易混淆广告中的虚拟状态和现实的生活状态,造成一些群众盲目追求广告中的理想物质世界,形成错误的消费观念。另外,大众文化本身就具有娱乐的属性和消费的属性,广告的刺激容易把大众带入到虚拟的物质精神世界。第三,广告在传播的过程中往往会浪费大众许多时间,不利于大众文化的传播。当前由于广告的商业属性越来越明显,广告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容易影响大众的心理,有些群众一提到广告就会产生厌烦的情绪。对于他们来说,广告是强制性的,而大众对于这种强制性是有比较明显的抵触情绪的。大众文化的传播需要广告,但是要注意广告的文化属性和现实条件,不能以牺牲广告的内涵和大众的时间来单纯地追求商业利益,否则会引起大众的反感,适得其反。[5]

三、广告正确的传播原则

第一,广告传播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广告作为大众媒体的一种形式,最需要的是它能够带给大众正确的价值导向。广告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需要坚持正确和全面的原则,能够科学反映产品的信息,尊重大众的产品知情权。[6]如今多如牛毛的商业广告中,能够真正坚持全面正确反映商品信息,并且能够带给大众文化营养的广告如凤毛麟角。大众普遍对广告产生了较强的反感情绪,造成有些优秀的广告制作也被其影响而受到大众的忽视。很多商家在进行广告宣传时极力寻找新鲜点,有时甚至违背了社会普遍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这是非常不足取的。当前在明星代言的风潮中,很多商家从广告中获得了大量的利益,却忽视了广告可能会给大众带来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很多药品食品类的广告,商家为了扩大产品的影响力邀请明星代言。由于明星巨大的影响力,很多群众购买了其代言的产品。而实际上该类产品和其他同类产品并没有实质的区别。更严重的情况是某些产品出现问题之后,不仅会影响该类产品的销量,还会影响明星的形象,在社会上造成广泛的不良影响。[7]因此,广告的传播需要正确的价值导向,要能够贴近大众生活,反映社会文化。做到这一点,我国党政机关的宣传部门要加强管理的力度,合理地引导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对于偏离正确价值观的广告行为进行认真处理。社会大众提高监督意识,对于不符合社会主流思潮和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告行为进行举报。总之,广告传播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坚持正确价值导向,担当起相应的文化责任,引导广告沿着社会主义文化的方向发展。

第二,广告传播要具备正当的娱乐性。广告作为向大众传播信息的工具手段,本身就具有大众文化的部分属性,即娱乐性。大众文化的娱乐性是中性的,经过合理的引导大众文化可以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良好的影响,而不加以管理,任其发展,很容易偏离正常的文化轨道,形成庸俗的文化。广告的娱乐性要在娱乐的同时保持正确的方向,不能以娱乐的目的而娱乐,否则容易形成虚浮的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具有审美功能,如果合理利用广告的娱乐性,能够提高大众的审美能力,促进大众文化的良性发展。而错误的消费观念会引导大众文化审美走向歧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不断增强,人们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需要一些娱乐节目来缓解大众的生活压力。很多人拥有的休息时间比较少,接触到广告的机会多,娱乐性强的广告会充分吸引其注意力。如果广告的娱乐性能够在缓解压力的同时给予他们一些正能量,这是非常有利的。而大部分情况是许多广告完全是为了商业利益而进行的娱乐性活动,对人们没有丝毫正面的影响,并且容易误导人们的消费观念,形成不良的社会风气。很多商家为了追求广告效果和收视率,采取一些极端化的手段来扩大大众影响力,其他商家也跟风效仿,造成广告普遍质量低下,内涵缺失,不良影响增大。所以,提高广告的素养和文化价值,在保留其娱乐性的同时赋予其更多的审美元素,引导大众审美活动的方向。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方向要求广告文化能够坚持正确的思想理念,符合文化发展的趋势,做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给群众带来便利。广告传播要满足大众的娱乐要求,同时要坚持正确的娱乐立场,促进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

第三,广告传播要保留文化底蕴。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对于商业广告进行过一番评述。他认为广告是商业经济的必然产物,广告对于刺激大众消费具有强大的作用。但是广告传播本身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两方面的,既能够承载丰富的文化内涵,促进大众文化的发展,也可能存在着不良的思想内容,误导大众文化。因此必须能够贴近大众生活,反映社会文化。要合理地利用广告,避免广告将大众消费引向错误的方向。而要保证广告朝着有利于社会经济良好健康发展的方向发展,需要赋予本身足够的文化底蕴。只有保留文化底蕴的广告才具有真正的商业价值,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广告的文化底蕴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其有着共同的特征。首先,广告的文化底蕴是社会共同经验的结晶,代表着社会的共同理想,具有凝聚大众的作用。其次,广告的文化底蕴必然存在着共同的价值观念和政治方向,能够影响大众的审美观和道德价值观。再次,广告的文化底蕴具有统一的文化精神。广告文化也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有着独特鲜明的文化品格。如果广告缺失了其文化品格,就会流于形式,成为文化垃圾。广告文化的品格是积极的和健康的,同时也是普适的,能够影响大众的精神面貌。因此,我国的宣传部门需要更加注重对广告的审核,鼓励具有文化底蕴和思想内涵的广告活动,反对纯粹的虚浮的容易给大众造成不良影响的广告活动。要净化广告领域,给大众良好的精神洗礼,让大众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接触到正面能量。

四、结语

本文首先说明了广告的传媒属性,然后对广告传播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广告正确的传播原则。广告是一种文化载体,也是经济载体,同时还是政治载体。广告传播具有广泛的积极影响,同时具有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在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广告可以说时时刻刻起着作用。但是随着广告文化属性的削弱和商业属性的增强,广告引导大众的方向逐渐偏离了正常的轨道,不仅占用了大众文化传播的时间,还引导大众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念和消费观念。广告传播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要具备正当的娱乐性,要保留文化底蕴。要能够贴近大众生活,反映社会文化。

参考文献:

[1]张殿元.对广告文化批判若干问题的思考[J].新闻大学, 2010(03):119-125.

[2]朱大印.浅谈广播电视对大众文化的影响[J].魅力中国,2010(07):45-47.

[3]杨剑龙.应关注大众传媒的误导偏向[J].探索与争鸣, 2008(06):299.

[4]蔡艳山.大众文化视野下的广告文化[J].新闻爱好者, 2009(14):90-91.

[5]陈玉林,王永明.广告传播对大众文化的影响探析[J].科技传播, 2015(10):78-79.

第3篇:从众心理带来的影响有范文

一、电视新闻观众心理的随意性

“随意”即“任凭自己的意识”。主要指电视观众对电视这种媒介和媒介内容在选择上有较大的随意性。这主要是由电视新闻信息的特点所决定的。电视新闻信息跟政府法令、党的文件不同,其主要的功能是向观众传递社会最新发生的事实,观众不必神经紧张地一定要带着什么目的接受信息。看哪个频道,选择什么,看多长时间,遥控器在观众手里,谁也左右不了。电视传播者对电视观众的影响往往是潜在的,不易被人意识到。而政府法令、党的方针、政策,对人们有着明显的说服、劝导,甚至带强制性。从电视观众在选择接受电视新闻有主动权的角度上看,电视观众心里带有随意性。

二、电视新闻观众心理的交融性

感性世界即物质世界,是人们通过感官直接接触到的外部世界;媒介世界是由“大众传播媒体形成的精神世界,是利用大众传媒对感性世界的模写和抽象”。人们通过人际沟通直接同感性世界联系,通过媒介沟通间接地认识感性世界。电视观众心里则理所当然地交融着他们同时处在的那个并驾齐驱的感情世界和电视媒介世界的双重影响。毋庸置疑,研究电视新闻观众心理应当把着眼点放在电视观众在接受电视信息时的心理活动上,但是电视观众心理不是孤立存在的,作为社会成员的观众,且不说他们对电视新闻内容的感知和理解受制于其已有的来自于感性世界的认知,就是在接受电视宣传的同时,还常常会受到来自身边的他人(如家人、朋友、同事等)对电视新闻的评价、态度、情感等方面的影响。从时相上看,电视观众在接受电视信息时受到来自感性世界信息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继时性、同时性、交互性。

三、电视观众心理的互动性

电视观众的互动性是指在新闻活动中,电视传播者与电视观众以及电视观众和电视观众之间通过电视新闻媒介和人际交往表现出来心理上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特性。

1.电视观众心理的互动及其特点

互动即人与人之问的交互作用。互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没有人类的互动,就不可能构成众多的社会生活。互动是构成人类社会行为的前提条件。人类正因为在互动中发生联系,才能具有各种社会行为。电视新闻活动是社会活动的一种形式。电视新闻传播者和电视新闻接受者都是社会成员。因而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人类社会行为的前提条件——互动,也应当适用于电视新闻传播中的传受双方的活动和行为。一般人际互动的区别在于,这种活动和行为主要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递新闻信息来实现的。

2.互动种类

a.电视传播者与电视观众之间的心理互动

电视传播者对电视观众心理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这也是电视新闻最主要的一种功能。而且大多是潜移默化的。受众一般处于无:意识状态,或接受、或反对、或疑惑、或思考、或对照,在种种错综复杂的心理活动中实现着对电视新闻信息获取和认可。电视新闻工作者如果想影响电视观众首先要了电视观众的心理,电视观众迫切要求实在、亲切、自然的节目风格和形式。观众厌烦的几种新闻报道是:篇幅赘长,套话连篇,无的放矢,枯燥无味,无关痛痒,大而无物,死气沉沉。基于电视观众的上述要求,在风格、形式和内容上我们力求做到:长短结合,以短为主。把每条信息尽量控制在30秒之内。

第4篇:从众心理带来的影响有范文

[关键词]电影广告消费心理电影广告优点

电影,作为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一种大众文化艺术,以其丰富多彩的形式反映着复杂多样的人类社会生活和内心世界,观众从电影里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吸引人的故事、几个漂亮的明星,而且还有各地的风土人情、文化品位,它能成为最直观、最广阔同时最细致的信息载体。通过最形象的最生动的方式切入到普通人的生活,而这种功能往往超出了电影的范畴,实际上也就成为产品最有效的广告宣传,基于此电影与广告界结下了不解之缘。近来,中国电影业在国际电影商业运作模式的影响下也开始学着利用电影这快幕布背后的魔力。

电影中的广告电影中的夹带广告按其表现的方式来说,一般分为显性和隐性广告两类。

显性广告主要以电影中的贴片广告为主,而隐性广告则以电影中的植入式广告为主。

一、贴片广告电影的贴片广告就是广告的运营商与电影的制作方、发行方、放映方合作,在每部电影放映前播放

客户的品牌广告以及企业广告和电影片尾出现的鸣谢单位,赞助单位的帖片广告。它是电影广告最明显最外在的形式,属于电影中的“硬广告”。尽管这种广告形式常常在播放前引起大量观众的唏嘘声,但是调查显示它的传达效果较电视广告有更深刻的观众记忆度,因此此时的广告就能很好的利用观众这一心态从而达到广告的目的。从冯小刚的《没完没了》的首开电影贴片广告的先河,继而《大腕》、《英雄》、《手机》等影片都夹带着众多的贴片广告。

二、植入式广告对于电影而言,它身着大众文化的隐身服,跳脱了传统的广告直白诉求模式,以更加隐蔽、积极、动人的形态潜入了观众的视野。因为影视中的人物形象、服装、道具乃至影视的名字,都可以转化成商品的品牌,给制片商带来巨大的利润。至此,植入式广告正在悄然升起。所谓的“直入式广告是一种异业结合模式,即将某品牌商品或服务融入媒体之中,成为媒体的一部分,与媒体一起推销给消费者”。电影中的植入式广告是在影片中刻意地插入商家的商品,可以是静态的摆设,可以是画面的背景,也可以是演员使用的道具。它的好处在于它可以令观众在不经意间构建起对商品的潜意识知觉。由于观众对广告天生有抵触心理,把商品融入剧情的做法往往比直接诉求的结果更好。总之,它是以一种隐性化、人性化的方式将广告融入电影的剧情当中,让观众在无意识中留下深刻的品牌印象。起先电影的帖片广告是作为独立于电影之外的元素出现的,它带有明显的广告宣传意识,然而植入式广告将产品的宣传内化到影片之中,成为影片的内容,让影片的魅力带动产品的宣传、推广,真正做到互为融合、互为促进。如《第一次亲密接触》中的卖当劳、《天下无贼》中刘德华和刘若英用的NOKAI手机、《落叶归根》中宋丹丹说的西南财经大学......这些广告都在潜移默化中让电影传递着品牌的精神,而且很合理、很自然。这就是电影中植入式广告的魅力。

这种广告形式对观众消费心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电影中的广告元素的暴光率高,以娱乐的表现形式使受众接受,极大地增强了观众对广告产品的记忆,从而加强与巩固神经联系的痕迹。电影中的广告元素的出现不受时间的限制,而取决于故事情节的发展本身,从而可以使产品在电影中随剧情的发展反复出现,这是其他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特点。观众是以一种寻求快乐寻求释放的心态去看电影,这样观众从心理上就没有对外界的防御,这是夹杂在电影影片中的广告会毫无声息地到达观众,而且这种把广告和故事情节相连接起来的广告其观众记忆度也极高。

(二)这样的广告形式很容易让消费者改变态度,使其对影片中的商品产生积极的态度。

首先,观众自身就不自然地充当参照群体的作用。电影能带给受众一种不同于报纸、电视、广播的享受。而且电影具有的一种集群效应更容易引发消费者的从众心理,如果电影深受公众的喜爱那么这种人际关系中的舆论传播就是一种独具渗透力的广告形式。这对消费者心里的影响作用无疑是最有力的,它甚至可以在最短时间发挥最大的作用。

其次,电影中尤其是大片中往往都有几个名人扮演着主要角色,而将广告产品与名人结合一来为商家节约了请名人做广告的巨大成本,二来也使得这些名人不自然地充当了消费者意见领袖的作用。对于电影作为传播娱乐的载体而言,产品、品牌和广告都会发挥很大的影响力。影片中各种元素留给受众深刻的印象,甚至可以左右他们的消费观念和行为。电影中的广告元素通常以实物道具的间接形式呈现,不像其它传媒广告那样直接,所以广告信息悄悄进入消费者的记忆大脑,而且这种进入方式是以娱乐形式,也让消费者以一种娱乐的心态去接受,从而达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广告效果。

(三)到达率高。电影中的广告到达率高“电影受众也称‘暗夜的人’,黑暗的环境把电影的交流系统与周围日常空间隔离的同时,也把受众同他所体验的现实隔离开来,使其全身心投入电影的世界”。在电影受众暂时处于催眠的状态下进行广告宣传,受众接受信息度一般较高,同时较电视广告而言,影院的观众直接地暴露于广告的轰炸,无从躲闪,它的到达率几乎为100%。

(四)广告影响广泛、持久、深层,而且重复率极高。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的艺术形态,电影的生命力强,它不但在影院放映,还可以在电视录像带、VCD中播出,不但播放一次,而且可以播放无数次,好的经典影片甚至影响几十年。让产品插入电影之中,让电影情节成为其广告内容,明星就是一种最佳的广告形象和意见领袖。这种天然的示范作用不经意便俘虏了观众、消费者。同时电影媒体可以影响电视广告很难到达的人群青年一代。他们崇尚的是快速的消费,电影媒体的特性迎合了青年一代的潜在心理,也因此更好地掌握拥有了这一巨大市场。另外电影中的广告成本较低“如果说一部电影的票房达到5000万美元,电影中的广告就等于达到大约1370万的电影院观众面前,而据电影工业统计,一部有5000万美元票房的电影就可以卖出20万合录像带。不止如此,一部卖座巨片的录像带一星期至少出租五次,这样一个产品的镜头会因此在增加2500-3000万个让观众留下印象的机会”。如果再加上有线或无线电视的播出,广告主所付出的平均单位成本可以降到非常低。

综上所述,电影广告借助自身独特的优点确能将广告有效得深入到观众的心理,在各类广告铺天盖地的今天,电影广告作为一种新的广告促销手段有着广泛的发展空间,不管它以何种形式都意味着人们对这块幕布背后的功能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把握。

参考文献

[1]陈默,《影视文化学》[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172

[2]宋家玲,《影视艺术比较论》[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257

第5篇:从众心理带来的影响有范文

关键词:电影广告消费心理电影广告优点

电影,作为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一种大众文化艺术,以其丰富多彩的形式反映着复杂多样的人类社会生活和内心世界,观众从电影里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吸引人的故事、几个漂亮的明星,而且还有各地的风土人情、文化品位,它能成为最直观、最广阔同时最细致的信息载体。通过最形象的最生动的方式切入到普通人的生活,而这种功能往往超出了电影的范畴,实际上也就成为产品最有效的广告宣传,基于此电影与广告界结下了不解之缘。近来,中国电影业在国际电影商业运作模式的影响下也开始学着利用电影这快幕布背后的魔力。

电影中的广告电影中的夹带广告按其表现的方式来说,一般分为显性和隐性广告两类。

显性广告主要以电影中的贴片广告为主,而隐性广告则以电影中的植入式广告为主。

一、贴片广告电影的贴片广告就是广告的运营商与电影的制作方、发行方、放映方合作,在每部电影放映前播放

客户的品牌广告以及企业广告和电影片尾出现的鸣谢单位,赞助单位的帖片广告。它是电影广告最明显最外在的形式,属于电影中的“硬广告”。尽管这种广告形式常常在播放前引起大量观众的唏嘘声,但是调查显示它的传达效果较电视广告有更深刻的观众记忆度,因此此时的广告就能很好的利用观众这一心态从而达到广告的目的。从冯小刚的《没完没了》的首开电影贴片广告的先河,继而《大腕》、《英雄》、《手机》等影片都夹带着众多的贴片广告。

二、植入式广告对于电影而言,它身着大众文化的隐身服,跳脱了传统的广告直白诉求模式,以更加隐蔽、积极、动人的形态潜入了观众的视野。因为影视中的人物形象、服装、道具乃至影视的名字,都可以转化成商品的品牌,给制片商带来巨大的利润。至此,植入式广告正在悄然升起。所谓的“直入式广告是一种异业结合模式,即将某品牌商品或服务融入媒体之中,成为媒体的一部分,与媒体一起推销给消费者”。电影中的植入式广告是在影片中刻意地插入商家的商品,可以是静态的摆设,可以是画面的背景,也可以是演员使用的道具。它的好处在于它可以令观众在不经意间构建起对商品的潜意识知觉。由于观众对广告天生有抵触心理,把商品融入剧情的做法往往比直接诉求的结果更好。总之,它是以一种隐性化、人性化的方式将广告融入电影的剧情当中,让观众在无意识中留下深刻的品牌印象。起先电影的帖片广告是作为独立于电影之外的元素出现的,它带有明显的广告宣传意识,然而植入式广告将产品的宣传内化到影片之中,成为影片的内容,让影片的魅力带动产品的宣传、推广,真正做到互为融合、互为促进。如《第一次亲密接触》中的卖当劳、《天下无贼》中刘德华和刘若英用的NOKAI手机、《落叶归根》中宋丹丹说的西南财经大学......这些广告都在潜移默化中让电影传递着品牌的精神,而且很合理、很自然。这就是电影中植入式广告的魅力。

这种广告形式对观众消费心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电影中的广告元素的暴光率高,以娱乐的表现形式使受众接受,极大地增强了观众对广告产品的记忆,从而加强与巩固神经联系的痕迹。电影中的广告元素的出现不受时间的限制,而取决于故事情节的发展本身,从而可以使产品在电影中随剧情的发展反复出现,这是其他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特点。观众是以一种寻求快乐寻求释放的心态去看电影,这样观众从心理上就没有对外界的防御,这是夹杂在电影影片中的广告会毫无声息地到达观众,而且这种把广告和故事情节相连接起来的广告其观众记忆度也极高。

(二)这样的广告形式很容易让消费者改变态度,使其对影片中的商品产生积极的态度。首先,观众自身就不自然地充当参照群体的作用。电影能带给受众一种不同于报纸、电视、广播的享受。而且电影具有的一种集群效应更容易引发消费者的从众心理,如果电影深受公众的喜爱那么这种人际关系中的舆论传播就是一种独具渗透力的广告形式。这对消费者心里的影响作用无疑是最有力的,它甚至可以在最短时间发挥最大的作用。

其次,电影中尤其是大片中往往都有几个名人扮演着主要角色,而将广告产品与名人结合一来为商家节约了请名人做广告的巨大成本,二来也使得这些名人不自然地充当了消费者意见领袖的作用。对于电影作为传播娱乐的载体而言,产品、品牌和广告都会发挥很大的影响力。影片中各种元素留给受众深刻的印象,甚至可以左右他们的消费观念和行为。电影中的广告元素通常以实物道具的间接形式呈现,不像其它传媒广告那样直接,所以广告信息悄悄进入消费者的记忆大脑,而且这种进入方式是以娱乐形式,也让消费者以一种娱乐的心态去接受,从而达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广告效果。

(三)到达率高。电影中的广告到达率高“电影受众也称‘暗夜的人’,黑暗的环境把电影的交流系统与周围日常空间隔离的同时,也把受众同他所体验的现实隔离开来,使其全身心投入电影的世界”。在电影受众暂时处于催眠的状态下进行广告宣传,受众接受信息度一般较高,同时较电视广告而言,影院的观众直接地暴露于广告的轰炸,无从躲闪,它的到达率几乎为100%。

(四)广告影响广泛、持久、深层,而且重复率极高。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的艺术形态,电影的生命力强,它不但在影院放映,还可以在电视录像带、VCD中播出,不但播放一次,而且可以播放无数次,好的经典影片甚至影响几十年。让产品插入电影之中,让电影情节成为其广告内容,明星就是一种最佳的广告形象和意见领袖。这种天然的示范作用不经意便俘虏了观众、消费者。同时电影媒体可以影响电视广告很难到达的人群青年一代。他们崇尚的是快速的消费,电影媒体的特性迎合了青年一代的潜在心理,也因此更好地掌握拥有了这一巨大市场。另外电影中的广告成本较低“如果说一部电影的票房达到5000万美元,电影中的广告就等于达到大约1370万的电影院观众面前,而据电影工业统计,一部有5000万美元票房的电影就可以卖出20万合录像带。不止如此,一部卖座巨片的录像带一星期至少出租五次,这样一个产品的镜头会因此在增加2500-3000万个让观众留下印象的机会”。如果再加上有线或无线电视的播出,广告主所付出的平均单位成本可以降到非常低。

综上所述,电影广告借助自身独特的优点确能将广告有效得深入到观众的心理,在各类广告铺天盖地的今天,电影广告作为一种新的广告促销手段有着广泛的发展空间,不管它以何种形式都意味着人们对这块幕布背后的功能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把握。

参考文献

[1]陈默,《影视文化学》[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172

[2]宋家玲,《影视艺术比较论》[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257

第6篇:从众心理带来的影响有范文

工会组织是职工利益忠实代表者和维护者,也是职工群众和行政联系的纽带,工会的纽带作用是加强领导干部与职工群众、加强组织与个人之间联系的一种能力,是推动共同合作的力量,纽带作用的本质是影响力,它不仅注重影响的效果,还注重影响的方式,通过增强干群之间的了解与理解来影响广大的职工群众来实现院和谐建设的目标,一个单位的各项建设和任务都离不开广大的职工群众,“水可载舟,亦可履舟”说的就是职工群众对组织认同度的重要性。要影响职工的行为,赢得职工的心,组织就要密切干群关系,工会组织的纽带作用对工会工作者的观念,工会工作的途径以及工会工作者自身能力等都提出了特定要求。

首先,增强工会的纽带作用,需要工会工作者转变观念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我们在理论上的每一次重大突破,实践上的每一次重大发展,都是坚持解放思想的结果,实践永无止境,解放思想也没有止境,以思想解放带动观念更新,以观念更新带动工会工作实践创新,以实践创新带动工会工作体制创新,使工会工作真正做到与型号任务同进步。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深刻领会十七大报告关于科学发展观的阐述,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航空工业的发展不是单纯追求型号任务量的增长,而是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工会工作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提升平民化和人本化的工作能力。将思想转变作为推动发展共建和谐的前提条件。

其次,增强工会的纽带作用,关键是改进工作方式。

在工会工作对职工群众的行政约束不很大的现实情况下,要发挥出工会最大的效能,密切联系群众,夯实做好群众工作的基础,提高服务人民群众的质量和水平,以及为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有力的保障,工会的各项工作就必须在信任和善意的基础上,通过情感管理影响职工群众,使广大的职工群众真正感受到工会的工作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护和发展他们的利益和权益,使广大职工了解院、所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与奋斗目标,促使职工群众发自内心的服务服从于院发展的大局下。真正使工会工作成为广大职工的“稳定器”,是中心任务的“推动机”,以情促进和谐工作环境的建设。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应是工会工作的根本宗旨,工会工作要始终把为群众排忧解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作为工会工作的根本要求,坚持惠民先行,拓宽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渠道,大力推进“民心工程”,开展送温暖活动,重视做好职工群众的思想工作,特别是对遇到困难、挫折、矛盾的同志,及时与他们谈心,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的环境,使关怀、帮扶真正落地生根,努力探索尊重职工群众的地位,保障民利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做好群众工作,不断增强职工群众的创造活力。将促进人的发展作为推动发展共建和谐的必要条件。

第三,增强工会的纽带作用,要求工会工作者提升沟通水平。

增强工会的纽带作用,就要求工会工作者提高沟通协调能力,这是建设和谐工作环境的需要,良好的沟通不但要求工会工作者具有自身魅力,在日常的工作中要保持主动性,注意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也要注意增强互信和互动,学会换位思考,贴近群众,站在群众的立场,从维护群众利益的角度思考问题,拉近职工与组织的关系,坚持把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作为想问题、作决策、抓工作的根本依据,要关注民生,服务群众,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办好群众受益的实事,让群众充分感受到工会对职工群众的尊重和理解,充分感受到工会组织就是代表群众的,使职工群众与上层的决策及时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工会的纽带作用在工作实践中的效能,以实际行动来促进和谐工作环境的建设。

改革创新是推动各项工作的根本动力,一直以来,工会工作之所以取得了显著成绩,关键就是注重研究新情况,探索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勇于变革,勇于创新。

第7篇:从众心理带来的影响有范文

关键词:媒介;媒介依赖;媒介涵化;社会影响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5-0167-02

一、媒介与大众的约会

湖南卫视2010年全新出台《我们约会吧》综艺节目,定位于社会的基本问题,通过节目化程序,利用各种针对性提问来激起参与者的热情和思考,从而提升节目参与度与收视率。对未婚单身男女的定位思考,在节目中凸显各种社会问题,情感问题,以及价值观取向问题。虽然当下“剩男”、“剩女”大行其道我们约会吧,却由原来的“被剩”转为“主动要剩”,这中间除了受新时代下新思潮的“爱情婚姻观”影响外,越来越“宅”的适婚男女们,交友环境单一,也使“婚姻”似乎与他们日行渐远。今日记者在录制现场看到,现场参与的男女嘉宾,大胆直白的爱情“拷问”,使这个潮人交友的平台,激情飞扬、火光四溅,旁人则从中也能窥探到“剩时代”男女心中的真实情感表白。

在我国,适龄单身人数已经达到千万。从总体来说,随着社会的急剧变迁、城市化、现代化、以及人的个性张扬、生活精致化和注重自我感觉等等都让单身人群往上升趋势走。社会生活的发展,造成人们对自己、对他人都提出更为苛刻的要求,也造成人们越来越难以接受一些与自己不符合的东西,特别是在私生活领域。《我们约会吧》正是从这里着手,关注社会的“剩男剩女”问题。

当今社会,单身的男女,有很多不是被动“单”,而是主动“单”。单身对于他们,不是“危”,而是“机”,因为单身,他们有更多的选择和更自由的生活,有更多机会和机遇。他们有独立的基础和本钱。在60、70年代生人看来,不少“80后”的婚姻茫然不知所措,没有安全感,但由于大多没有什么财产可以分割,也没有子女抚养的问题,属于注重自我享受、婚姻的“自由行”一族――他们的单身现象是这个时代的投影。由原来的“被剩”转为“主动要剩”,这中间除了受新时代下新思潮的“爱情婚姻观”影响外,越来越“宅”的适婚男女们,交友环境单一,也使“婚姻”似乎与他们日行渐远。今日记者在录制现场看到,现场参与的男女嘉宾,大胆直白的爱情“拷问”,使这个潮人交友的平台,激情飞扬、火光四溅,旁人则从中也能窥探到“剩时代”男女心中的真实情感表白。

我国从六十年代至今已迎来了第四波单身浪潮,起源于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后半段,女性地位的上升和观点的独立让很多80后成为大龄单身者。女性单身者,高学历的比较多。男性择偶难,主要是经济等因素。《我们约会吧》正是立足于这样一个社会现实,以真实为主真实交友,收视率一路飚高。

在《我们约会吧》舞台上的18个单身女性明艳动人,但口齿伶俐,个个出言柔中带刚,对于陆续现身的男嘉宾,从“你有房、有车吗?”“星座是什么”等基础问题开始发起问题攻势,接下来的“你是否介意我与前男友联系?”“结婚后是否还会与父母同住?”等等如连珠炮般的情感拷问,严苛地考验着背冒冷汗的男嘉宾们,但凡他们的回答稍有差池,女嘉宾便会毫不留情地熄灭身前红灯,告诉对方“你出局了!”而为爱而战的男嘉宾,自然也不会轻言放弃,依旧会为欣赏自己的女嘉宾奋勇冲关,双方现场交锋不断、场上主持何炅也是机智解围,一场“潮人们的集体相亲”玩的就是心跳。

集体相亲的模式给提供了一个节目操作模式。而每一位参与嘉宾都是从大众当中挑选,基本上只要符合单身和年龄的条件,就都可以报名参加,这样就为大众架起了另一座桥梁。我参加,我关注,以及我身边的朋友也会关注,如此,大众关注大众。这样,就给大众和媒介提供了约会的平台。媒介本身的定位和理念就会更多的影响到社会大众,从而发挥着对社会的或好的或坏的引导作用。

快乐达人何炅担当《我们约会吧》主持人也为节目增色不少,何炅的睿智与机敏一向是最吸引人的,不过在新节目中,何炅的善解人意与敏感让人倍感亲切,当男生遭遇女生集体熄灯“约会”遭拒,尴尬无语时,主持人何炅恰到好处的语言让人倍感温馨。何炅从娱乐主持转型知心大哥的这次突破,也显示出了他自身雄厚的底蕴,同时,何炅主持中的娱乐化元素,也给节目带来了很多活泼的气氛,让整个节目呈现更加轻松的氛围,嘉宾们也异常投入。真人秀节目类型注定主持人在录制过程将面对各种突发状况,何炅坦言“有时候嘉宾说出来的话,我真不知道怎么接下去,但我喜欢这个挑战。”这种挑战同时也是对电视机前的受众发挥着一定的刺激作用,从而更关注节目的进度。

二、媒介依赖理论

社会大众在所依赖的传播媒体所提供的拟态环境交往、娱乐、工作,在媒介化的状态下生存,对媒体所生产的信息从最初的轻信到盲从再到极度的沉溺,成为媒体的生命体。传播学大师施拉姆说过,“大众传播媒介是时间的窃贼,而人们却心甘情愿地让这个温情而聪明的窃贼盗走大量弥足珍贵的时间。”大众沉迷在媒介带给他们的环境之下,日复一日,对媒介的依赖不同程度体现在社会生活中。

梅尔文・德夫勒和桑德拉・鲍尔-洛基奇早在1976年就提出了媒介依赖理论(Media Dependency Theory),把媒介作为受众媒介社会这样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概括来说,媒介依赖理论认为“一个人越依赖于通过使用媒介来满足需求,媒介在这个人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就越重要,因此媒介对这个人的影响力就越大。”德夫勒和洛基奇谈到“媒介影响力的基础在于社会大系统、媒介在此系统中扮演的角色和受众与媒介的关系三者之间的联系”效果之所以产生,不是因为全能的媒介或者无所不能的资讯,而是由于媒介在特定的社会系统里以特定的方式满足了特定受众的需求。“受众对媒介信息的依赖程度,是理解媒介中的讯息何时及为何改变受众的信仰、情感和行为的关键量变。”最终媒介效果的产生和形成取决于受众,并与特定媒介讯息对他们的必要程度相关。人们对媒介的使用决定了媒介的影响力。

《我们约会吧》节目提供了娱乐、沟通的媒介手段,它给未婚的单身人士提供了如此便捷、全面的传播媒介,给参与者和需要参与的人群提供了足以依赖的情感生活空间。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向前发展,人民的生活已然离不开媒介,对媒介的依赖从物质生活方面向精神生活方面跨越。《我们约会吧》节目的立意形式就在于给大众提供了这样一个精神生活领域,大众可以通过媒介的放大来更多的和其他人沟通和理解感情生活的实质。通过电视媒介的传播,媒体的互动性、个体性、即时性使参与的人群越来越多。于是,不论是参与者还是关注者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对节目有所依赖,这种依赖会在人与人之间传递,从而使媒介对大众和社会产生更深刻的影响。

在这种面对面的互动形式之下,不论是媒介依赖受众,还是受众依赖媒介。媒介与大众的约会正在节目的背后进行着。双方彼此影响着各自的发展,媒介寻求收视率,会在节目的制作和出发点上更依赖于观察受众的消费效果;而受众同时也会在参与观看节目的同时依赖媒介的方向。但总的来说,大众对媒介的依赖远远大于媒介对大众的依赖,如是,媒介的社会影响也就更加清晰明显。

三、媒介的社会影响

随着传播学的发展, 媒介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媒介于传播过程中, 对受众在其认知、倾向、意见、态度和信仰以及外表行为等方面所起的一定程度上的控制作用, 就是媒介的影响力。从本质上讲, 媒介影响力是文化活动者以一种所喜爱的方式左右他人行为的能力, 它体现了受众对媒介的综合反应和接受程度。

“媒介影响力可以从媒介社会化来分析, 包括内容生产社会化、产业经营社会化、资金利用社会化、后勤保障社会化、媒介活动社会化等许多方面。”从战术选择上讲,虽然媒介间各自的方法不同, 但其精髓应该是一致的。因为, 任何媒介, 都应该从提升内容出发。全球著名的传媒集团――维亚康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萨默・雷石东曾说过, 任何媒体的基础, 应该是内容。好的内容、好的节目、好的材料可以带来充满价值的业务。中国的传媒产业正是通过内容的生产来反映人们的口味, 反映中国的文化, 才能取得成功。

《我们约会吧》同样是立足于这样的内容,从而对社会产生了诸多方面的影响。首先,对大众处理情感生活的方式上提供了新的方式。感情生活本来是个人的隐私的一部分,但是很多人正是在处理这些问题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当这个社会问题被放到银幕前,它在社会的被关注度也就随之转变。受众通过这样的形式会有收获,但同时也会被受到消极的影响,一些人的价值观在屏幕上被放大,譬如拜金主义,物质主义也跟随着媒介内容的传播影响着社会大众。

大众传媒对社会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所以媒介运用权力时是否妥善愈发关系重大。形成一套切实可行并且行之有效的规则, 不仅是媒介权力正当行使的必然, 也是日渐成熟的受众的正常要求。施拉姆早已表明,“我们的传播行为证明我们是人。”这意在证明人才是传播的本体, 一切传播活动的惟一标准和前提乃是人的利益。如果沉迷于权力的效力,致使人的利益得不到落实,媒介就失去了存在的目标, 变成了与我们对立的异己的力量。

四、结语

不可否定, 针砭时弊, 倡导社会公共价值是媒介一直继承的优良传统, 也是社会对大众传媒的未来走势所寄予的厚望。所以媒介的定位和发展应该要受制于一定的道德约束,同时也要考虑到对社会的影响。然而,我们总是发觉一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支配着他们轻松地逾越这道规范在媒介和社会还没有平衡关系, 除却媒介在受众中极具市场的情况下,这种背景常被个人利用,公众权力流落于个人手中,服务于私人目的,以及有偿报道、假公济私、歪曲事实等情况,更要注重无形中的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在媒介仍然把持着传播特权,人又是操作者的现状下,一旦违背传播本初理想的非道德心态被带入媒介,都将极大地损害我们自己的利益,也会损害媒介的利益,而最终损害的是社会的利益。

参考文献:

[1]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第8篇:从众心理带来的影响有范文

1 网络新词语所折射的青少年文化心理

1.1 求新求异的心理

青春小说标题中大量网络新词语的出现,体现了青少年作者和读者求新求异的心理。网络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语言的革命性变革,网络成为新世纪以来新词语的最主要来源途径。大量带有网络色彩的新词语不断涌现,使得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求新求异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地释放,新词语成为青少年作家和读者的新宠。网络谐音词、旧词赋新意等新词语类型正折射出了当代青年求新求异的文化心理。

网络谐音词是伴随网络产生并被广泛使用的特殊词汇现象。由于网络谐音词更讲究简洁快捷,对于用语规范并不严格讲究,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网络色彩的,独特,幽默、风趣的谐音修辞手法[1]。青春小说标题中大量网络谐音新词语的出现表现出青少年作家和读者追求新颖,张扬个性的心理。青春小说标题中的网络谐音词主要有两种类型――方言谐音和普通话谐音。方言谐音词是指取代原词的谐音词语所谐读音为某种方言的读音,方言读音是连接谐音词语和原词的纽带[2],如《偶的酷学长》中“偶”是闽南方言中“我”的谐音;普通话谐音指取代原词的谐音词所谐读音为普通话的读音,普通话读音是连接谐音词语和原词的纽带[2],如《我们是吃“鸭梨”的快乐人》、《文艺风象?特集――男盆友》中的“鸭梨”和“盆”分别谐普通话“压力”和“朋”的读音。旧词新意是网络新词语的另一个重要来源,如《亲,前男友不包邮》,“亲”原是亲生的;有血缘关系或者婚姻关系的;关系好;感情深的含义[3],因不受交际双方性别,年龄等社会因素的限制,又具备迅速快捷的特点,成为网络新生称谓词,并迅速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青春小说标题中出现的网络新词语是青少年求新求异表达形式的产物,青春小说的读者大多为青少年,他们不愿受传统束缚,具有开放性,追求个性,容易接受网络新词语,因此可以获得更多青少年读者的喜爱,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1.2 诙谐幽默的心理

青春小说标题中使用网络新词语,给年轻的读者带来很多乐趣,也使新词语更富诙谐情趣,使其更能被接受并广泛使用,体现出青年人追求诙谐幽默的文化心理。青春小说标题中网络新词语的使用是作者内心世界的情感流露,直接体现作者的价值观。诙谐幽默的网络新词语的使用,能够直接体现青春文学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亲切感,拉近作者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如青春小说标题《??后宫记》等,“?”为形象结构,最初在网络上流行,后经电影等媒体传播,慢慢流行开来。“?”酷似一张窘迫的人脸的象形,用于表达郁闷、无奈等意思。这种极富想象力的新词语的使用,增加了青春小说标题的幽默感,达到俏皮、风趣的语言效果,营造一种轻松的语言阅读氛围,既是青年作家个性和创造力的表现,也是现代人追求快乐生活方式的体现,更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和购买欲,达到青春小说的商业目的。

1.3 从众从俗的心理

从众从俗心理(conformist mentality)指的是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4]。从众从俗心理是青春小说作者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这种心理体现了青春小说作者所处的社会语言环境,影响着他们对词语的选择和运用。如青春小说《那小子真帅》《那小子真坏》、《那小子真酷》、《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致我们的后青春》等作品。这些青春小说的标题往往采用相同的固定句式,并多为一部作品获得读者喜爱之后出现的跟风作品。这些作品标题表面看起来虽从众从俗、毫无新意,但却在保留原有句式的同时,增添了新内容,从而使作品标题更富表现力和流行特征,体现了作者的创造力。另外,青春文学商业化等因素对作者的从众从俗心理也起到了推动作用,仿拟的作品标题往往更能吸引年轻读者的注意力,这样便能节省宣传和推广的时间,提高市场推广效率。

2 网络新词语的影响

2.1 对青少年思维方式的影响

青少年的思维具有敏捷片面的特点,他们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强,常常是新事物、新观念尚在萌芽状态,他们已觉察到并付诸行动了。网络新词语的大量出现使青少年敏锐的思维和强大的接受能力得到进一步体现,他们通过使用网络新词语来表现自我,如“人”不叫“人”,叫“银”;“喜欢”不叫“喜欢”,叫“稀饭”。网络新词语的使用使青少年思维更富创造力,拓展了思维空间,突破了传统的思维禁锢。但同时青少年的思维方式也具有片面性的特点,只考虑事物的表面现象,孤立片面的横向思考,既不考虑现实背景,也不结合事实,把事物片面化、单纯化,影响了对事物的深层认识。鉴于此,加强对青少年思维方式的正确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既要引导他们在语言使用上敢于突破传统、勇于创新,又要避免片面接受,随便拿来的思想。

2.2 对校园语言时尚的影响

网络新词语给校园语言时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由网络新词语发展而成的校园流行语处处透着新时尚的气息。漫步校园中,随时都可以发现网络新词语在校园中的盛行,如各大高校新生入学时使用的网络新词语标语“亲,欢迎参加外语协会”等。网络新词语符合现代大学生追求新异、求知欲旺盛的心理,很多网络新词语甚至是在校园中产生的,体现了大学生们的创造力。但是大学生正处在青年初期,其生理和心理发展还未完全成熟,如果对网络新词语的使用不加以规范,一些学生就会急于自我表现,片面地追求新鲜,这样很容易导致语言的低俗化,同时校园语言也是社会语言体系中的一部分,也势必将影响社会语言系统。因此,网络新词语的运用应当适可而止、适度而行,校园里更应如此。

第9篇:从众心理带来的影响有范文

影响力点评:波诡云谲的环境,掀开尘封已久的面纱。

上榜理由:《老九门》改编自南派三叔所著同名小说,网络播放量达115亿次,一经播出,在网络上引起空前的话题热潮,备受原著党和大众的认可和喜爱。《老九门》是《盗墓笔记》前传,讲述摸金世家探秘起源的故事,揭示了盗墓家族的历史渊源,更暗藏九门之间的神秘过往,也是所有后续盗墓故事的开端。惊心动魄的盗墓冒险、人物错综复杂的情感,更重要的是国家情怀的展现,都让观众意犹未尽。

《我的奇妙男友》

影响力点评:轻松新颖的制作,揭示人生的意义。

上榜理由:《我的奇妙男友》是一部满足所有女生幻想的爱情养成剧,网络播放量达28亿次。该剧从多个角度叙事,故事更丰满,人物也更鲜明立体。剧中的“基因突变”“干尸复活”“嗜血重生”等科幻又略重口味的情节以及特效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视觉体验。新颖别致的角色设置和题材、恰到好处的特效、不断升级的悬念、满含深刻人生感悟的台词,都表明这是一部不落俗套的浪漫爱情剧。

《鬼吹灯之精绝古城》

影响力点评:不仅是探险,更是对灵魂的探寻。

上榜理由:《鬼吹灯之精绝古城》改编自天下霸唱所著同名小说,网络播放量达40亿次。从墓室、雪山、黑沙漠、鬼洞每个场景都精益求精、特效逼真,到赋予原著人物血肉和灵魂的演绎,再到贯穿始终的“上交给国家”精神,无不是表明这是一部“良心剧”。特别在靳东演绎退役老兵对逝去战友的愧疚之情中表现出来的那种深沉,都让人感同身受。由此说明,这部剧不仅是对神秘莫测的探险经历的用心刻画,更是对人物灵魂的深刻剖析。

《最好的我们》

影响力点评:“真”字贯穿,还原真实的青春岁月。

上榜理由:《最好的我们》是根据八月长安的同名小说改编的一部校园青春剧,网络播放量达27亿次。该剧没有以往青春剧的狗血剧情,而是真实展现青春该有的样子。该剧正能量的剧情设置,不仅贴近真实的生活,又是对当下青少年的正确引导。该剧风格怀旧又不失温暖,用平实的剧情和精良的制作征服了无数观众的心。

《余罪》

影响力点评:犯罪本身就是,一旦让人尝到就戒不掉。

上榜理由:《余罪》改编自常书欣的同名小说,在涉案剧中尤其引发关注,第一部与第二部都获得了超过22亿次的网络播放量。角色表面的玩世不恭与内心崇高的正义感形成极度反差,在国家大义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取舍,不禁令人动容。在叙事方式上,创新式地植入了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将观众更好地带入角色内心。而该剧最重要的是真实地向人们展现了缉毒警察以及卧底警察面对阴险狡诈的犯罪分子、为了大众为了国家付出热血和牺牲,一度引起大众对的抵制以及对缉毒警察致敬的社会效应。

《余罪》

影响力点评:犯罪本身就是,一旦让人尝到就戒不掉。

上榜理由:《余罪》改编自常书欣的同名小说,在涉案剧中尤其引发关注,第一部与第二部都获得了超过22亿次的网络播放量。角色表面的玩世不恭与内心崇高的正义感形成极度反差,在国家大义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取舍,不禁令人尤荨T谛鹗路绞缴希创新式地植入了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将观众更好地带入角色内心。而该剧最重要的是真实地向人们展现了缉毒警察以及卧底警察面对阴险狡诈的犯罪分子、为了大众为了国家付出热血和牺牲,一度引起大众对的抵制以及对缉毒警察致敬的社会效应。

《重生之名流巨星》

影响力点评:剖析人性,展现娱乐圈众生相。

上榜理由:《重生之名流巨星》根据作家青罗扇子同名小说改编,网络播放量达21亿次。换脸重生、车祸、复仇、隐秘人、暗处的敌人等等悬念重重,题材新颖。但深处之后的情感更是让人细细品味,便显出该剧除了名利,我们还有更重要的东西值得守护的主旨。虐心的情感、复杂的环境、璀璨的灯光难填欲望的沟壑,该剧通过唯美的画质、紧凑的节奏、走心的演技,全景式地展现了娱乐圈的浮华与残酷。

《睡在我上铺的兄弟》

影响力点评:自然不做作地演绎我们的大学生活。

上榜理由:《睡在我上铺的兄弟》是改编自高晓松同名歌曲的青春校园网络剧,网络播放量达7亿次。性格迥异的宿舍四兄弟为观众展现了酣畅淋漓的兄弟情,其中走后门、拼爹、潜规则等直面社会现实话题,虽然加之四兄弟啼笑皆非、笑中带泪、自然又不做作的演绎,接地气的剧情设置和引发共鸣的兄弟情感,给观众一种这部剧里有我们自己的大学生活之感。

《画江湖之不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