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西方家庭教育的优缺点范文

中西方家庭教育的优缺点精选(九篇)

中西方家庭教育的优缺点

第1篇:中西方家庭教育的优缺点范文

人的早期成长主要是在家庭教育中完成的。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的一项研究表明,家庭教育对幼儿认知发展的影响力居第一位,幼儿园的影响力次之,并且家庭教育对幼儿的个性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多项关于家庭教育的研究表明,教养方式影响着人的认知发展、情感依恋、社会化、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水平等。幼儿时期的智力发展、个性塑造、道德品质和习惯的养成等为人成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不应该把对幼儿的教育仅仅交给幼儿园和学校,家庭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对子女实施的教育和影响是非常关键的。当前,西部农村地区的家庭教育存在着认识不足、观念落后和方法不当等问题,甚至出现家长角色缺失的现象,从而影响了子女入园后及入学后的学习和思想状况,个别的甚至出现了人生道路迷失的现象。笔者认为,西部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1.农村家长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农村家长的受教育程度较之城市普遍较低,他们的文化素质相对较差,从而影响了其对子女的培养。

2.农村家长依然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游戏活动的观念

农村幼儿家长普遍认为,学习主要是指识字、算术等,片面要求幼儿多学一些字和计算题,将孩子学会多少字、会做多少题作为衡量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对幼儿的情感、社会化、语言表达、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等不重视,家长们普遍认为游戏无用,将“爱玩”看作是孩子的缺点。

3.农村家长缺乏有效的家教方法

因家长采用粗暴的教育方式所引发的悲剧,已在社会上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现在绝大多数家长还是会把讲道理作为主要的教育方法,无论是在孩子犯错误时还是任性发脾气时,多数家长常通过讲道理的方式对其进行教育、引导。由于家长不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讲道理往往变成了说教和唠叨,而且讲道理仅是家庭教育的诸多方法之一,并不能适用于所有的家庭教育情境。家长一旦发现“讲道理”无效时,还是会采取“警告”“斥责”和“打骂”等方式,从而形成了教育的三部曲:第一步往往是先讲道理,但当发现无效时,就进入了第二步,即打骂,一开始还能奏效,于是会认为“千说万说,不如一打管用”,当孩子渐渐长大,打也无用了,这时家长就会陷入困境中,进入三部曲的终结曲——“管不了”。因此,农村家长应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

4.留守儿童成长问题突出,部分家长角色缺失

西部农村地区多为劳务输出地,再加上家长观念落后,认为小孩子有人带就不错了,不需要什么专门的培养,使得留守儿童的培养出现了责任真空,儿童寄养在不同的家庭中,得到的温暖较少,儿童的依恋情感和安全感得不到满足。有些家长甚至常年不回家,与子女间的关系淡漠,对子女的成长关注不够,导致了家长角色的缺失。在西部农村地区,家庭教育的指导干预相对较弱。研究者李涛在对农村家庭教育及管理干部的调查中发现,只有53.7%的农民听说过“家长学校”,而没听说过的家长占45.9%。当前农村家庭教育指导方式仍然主要以传统方式为主。相对于城市幼儿家长,农村幼儿家长大多缺乏学习意识,在西部农村地区,家庭教育指导资源也相当缺乏。因此,从理念到方法,西部农村家庭教育指导都处于相当缺乏的状态,迫切需要举办专家讲座、培训和家长论坛等活动。

二、加强西部农村地区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必要性

加强西部农村地区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是幼儿园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幼儿家长教育水平的提高,从而保障幼儿教育的均衡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总则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另外,幼儿教师的家园共育能力、组织沟通与协调能力、科研能力等,是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些并未在职前教育中得到有效的培养,因而在入职后幼儿教师在这方面的素养显得尤为不足。

三、加强西部农村地区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建议

目前,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也形成了一些自己的做法。美国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一般由学校和学者共同推动,因此美国父母很关注科学研究的新进展。而在中国,学者们多在象牙塔内进行理论研究,父母很少关注学界的研究状况。英国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以社区为基础,社区普遍建有“家庭中心”,为父母提供照顾儿童的方法,同时帮助父母改正不当的做法,以满足孩子的需求。“家庭中心”的建立是英国福利制度的一个重要体现,由政府拨款和管理。在我国,由于缺乏相关机构和从业人员,建立“家庭中心”的做法还较难实现。笔者借鉴了已有的先进经验,结合西部农村地区的特点,提出了如下加强西部农村地区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建议。

1.建立家长工作坊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组织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具体包括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咨询站、亲子学苑和家长工作坊等。家长工作坊作为一种全新的辅导形式,由于其具有理念先进、组织合理和方法灵活等特点,正在成为一种重要的辅导形式。家长工作坊应根据家长的特点、地区情况和幼儿发展的需要等,对家长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辅导,如父母能力提升训练营、亲子活动工作坊、早期阅读工作坊、焦点短期问题解决工作坊等,由于家长工作坊具有培养目标具体、指导示范明确、有同伴群体的支持和凝聚力等优势,因而可以有效提高农村幼儿家长的教育水平。

2.确立幼儿园开放日

幼儿园开放日活动可以为幼儿家长提供最直观的示范,使他们从中获得感性经验。由于城市幼儿园具有理念先进、家长教育意识强等特点,因而会定期举办幼儿园开放日活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农村地区幼儿园,极少开展开放日活动,少数幼儿园会在六一时举办一次节目汇报演出,尚没有形成在平时开展幼儿园开放日活动的意识。应该说,让家长实际参与到幼儿园开放日活动中,有利于对家长进行指导,让家长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早期幼教的正确内涵,使他们知道幼儿教育的目标是让孩子了解基本的、浅显易懂的日常生活知识,而不是把孩子培养成神童,应让孩子生活在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中,使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交往能力和自理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培养孩子团结、友爱、诚实、有礼貌和守纪律的优良品德。通过举办开放日活动,获得家长的理解、支持和参与,提高家长的素质,将幼儿园的要求和家庭教育的要求统一起来。家长在实际的参与活动中也能学到一些培养子女的方法,如在日常生活和参与游戏活动中,发展儿童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让幼儿看图画、唱儿歌和听故事等,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3.定期召开家长专题讨论会

一般来说,传统的家长会大都是由幼儿园向家长单方发出信息。而在家长讨论会上,家长们针对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探讨,可以畅所欲言,讨论的主题包括如何帮助孩子摆脱自我中心、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何改善孩子的睡眠状况、孩子看电视的状况、孩子和同伴交往的状况、孩子的文明礼仪状况、孩子的身体发育问题、家庭教育环境的布置等。该方式有利于帮助家长克服倦怠感和无力感,使家长更容易发现自身的不足,并从他人那里获得启发,从而在培养子女方面树立自信心。

4.组织专家开展系列讲座

农村家长迫切需要掌握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策略和处理具体问题的方法。通过开展系列专题讲座,可以向家长传授系统的幼儿教育知识,如幼儿的心理特点、幼儿的语言发展特点、幼儿的道德发展特点、幼儿的常见疾病及预防、如何为孩子选择玩具、如何表扬孩子、批评孩子的方法和艺术、如何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如何发挥父亲角色的作用、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创设家庭教育环境、如何发展幼儿的智力、幼儿良好个性的培养、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策略和方法等。针对农村家长的实际情况,讲座应以传授可操作的方法为主,通过浅显的语言和事例,让农村幼儿家长能够接受并掌握。百年大计,育人为本。

四、结语

第2篇:中西方家庭教育的优缺点范文

二、两种不同的育儿观

西方国家育儿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孩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要从 小就形成自立的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而独立生活能力来自从小的锻炼。所谓锻炼是多方面的,诸如劳动锻 炼、坚强意志的锻炼、忍耐力和吃苦精神的锻炼等等。但最根本的是适应各种艰苦环境和劳动能力的锻炼。通 过参加劳动,让孩子从小就形成独立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和爱劳动的习惯;在劳动和艰苦的环境中去克服困 难,磨炼意志,发展各自的才能和特长,增长才智,并形成刻苦、节俭等品质。就是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 ,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促其成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育儿观有很大不同。中国的一些家庭育儿往往着眼于孩子将来有出息、有个好职 业、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基于这种企盼,多数家长认为,父母对孩子的责任就是让他们生活得好。孩子成长 中能给他们多少幸福就给他们多少幸福。一句话,若能给孩子创造最优越的生活条件,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为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父母最关心的是孩子的智育。为使孩子学习好,能成龙成 凤,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孩子干。至于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很 少考虑,有的甚至不考虑。由此看出,中国家长的育儿与西方国家明显不同。

二、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

由于育儿观上存在着根本的差别,导致教养孩子的方式方法也完全不同。西方国家的家长从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出发,对孩子的教养采取放手而不放任的方法进行。所谓放手,即从孩子生下来,父母就设法给他 们创造自我锻炼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在各种环境中得到充分的锻炼。普遍做法是根据不同年龄让孩子做自我服务性的劳动和各种力所能及的事情,从动手中发展他们的爱好和特长。如一个美国家庭中有三个上小学的孩子,他们在家中都各有自己的角色和本事:10岁的男孩周末负责帮父亲割草、浇花、打扫院庭;12岁的女孩能根据不同的食品配方烘烤出各种各样美味的点心;8岁的小女孩会编织五颜六色的茶杯垫[1]。这显然是从小锻炼的结果。在中国家长看来,这似乎不可思议,可在西方国家并非个别现象。至于西方国家的中小学生兼报童的例子,更是枚不胜举。据英国报纸推销站联合会统计,全英约有50万送报童[2]。稍大一些的中学生打工也是寻常现象,而且都得到家长支持。一位英国人说:“孩子打工挣钱,家长都不反对,甚至还鼓励,一则可节约一些开支,更重要的是可以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让孩子知道钱必须用劳动去换取”,因而懂得不要乱花钱。上述各例,都说明西方国家家长在培养教育孩子方面是完全放手的。但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放手而不放任。所谓不放任,一般反映在三个方面。第一,宁苦而不娇。西方国家的家长特别重视锻炼孩子的吃苦精神。中、日孩子在“夏令营中的较量”活动中,日本孩子自我管理出色,拉练中集体动手准备野餐,有的孩子带病坚持拉练,个个都能吃苦耐劳,意志坚强。这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平时吃苦锻炼的结果,也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欧美等国的儿童、少年,从小就从事送报、打工等劳动,这本身就是一种吃苦精神的磨炼。在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可能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他们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了。这对娇惯子女的中国家长是难以接受的,甚至可能有人认为这是“残忍”的。第二,家富而不奢。西方国家的家庭,经济条件多数优于中国国民的家庭,但他们对孩子的零用钱都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定。如德国的家长给孩子零用钱 的原则是:定期发给,数额多少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家庭收入的实际情况而定。如孩子需预支某些“必需品”用 钱时,家长会断然拒绝,其良苦用心是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而且,零用钱绝不作为奖励孩子的手段,目的是 教育孩子懂得,他们努力学习完全是为了自己将来成为有用之材。对孩子的零用钱,美国家长更为“苛刻”。 据调查发现,美国54%的青少年学生没有零用钱,而且年龄越大越不可能拿到零用钱,约有68%的受访青少年学 生以打零工赚取零用钱[3]。更令人惊叹的是美国首富洛克菲勒,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拥有10亿美元财产的大富翁 ,但其子女的零用钱却少得“可怜”。他家帐本扉页上印着孩子零用钱的规定:7—8岁每周30美分;11—12岁 每周1美元;12岁以上每周3美元。零用钱每周发放一次,要求子女们记清每一笔支出的用途,待下次领钱时交 父亲检查。账目清楚,用途正当者,下周增发5美分;反之则减少。洛克菲勒认为,“过多的财富会给自己的子 孙带来灾难”[4]。这句蕴含着哲理的话,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第三,严教而不袒。西方人对孩子的缺点错误绝 不听之任之,更不袒护,而是设法教孩子自己知错改错。法国人拉纳的儿子打碎了一位朋友的窗玻璃,拉纳夫 妇并未道歉,而是让儿子自己抱一块玻璃去赔偿认错,还要求朋友对孩子不要有丝毫原谅的表示[5]。西方国家 家长这种放手而不放任的家教方法,其优长之处是显而易见的。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养方法有不少欠妥之处,大致可归纳如下几点。第一,社交上的“过度保护”。不少家长怕孩子吃亏或学坏而限制孩子与外界接触,一旦孩子与小朋友或同学间发生争执或 不愉快的事情,多数家长采取袒护自己孩子而指责对方的态度,由此常常发展成家长间的争端或摩擦,对孩子产生的却是负面作用。第二,生活上的“包办代替”。中国的家长,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长,在生活上以“包办代替”包揽孩子衣、食、住、行为快,怕孩子脏着、累着而不让他们沾家务劳动的边。总之,这种“包办代替”从横向涉及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纵向一直延伸到孩子成人。于是就出现了三、四岁的孩子不能自己穿衣吃饭,五、六岁的孩子不能自己扣扣和系鞋带。城市的小学生多由家长接送还不算,有的连书包都由家长替背;中学生还要由家长给洗衣服;大学新生入学很多由家长“护送”,甚至连床铺都由家长给铺好。总之,中国的不少家长,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家长,要亲自把孩子“从脚跟武装到牙齿”。第三,经济上的放任。为数不少的中国家长,对孩子的经济要求百依百顺,有求必应。且不说经济宽余的家庭,就连经济拮据的家庭,家长也要勒紧腰带,甚至东挪西借来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和欲望,以适应互相攀比的消费风气。对孩子的零用钱普遍表现“大方”,随要随给。孩子上街一、两站也要乘车,甚至发展到一些中、小学生上下学“打的”、花钱雇人值日、做作业,更有甚者,有个别学生(大款子女)考试时花钱雇人替答卷。这纯粹是由家长的溺爱、娇惯,特别是经济上的放任所造成的。

三、两种不同的教育结果

由于育儿观和教养方法的不同,其教育结果也表现出明显不同。西方国家的儿童、少年从小就表现出:(1)具有很强的自立能力。他们18岁开始就不依靠父母、家庭,即使在读的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很多都靠自 己打工补助自身的消费需用。就是很富裕的家庭,在读的孩子打工的也不少,如,美国一位教授正在读大学的女儿每周末就在一家餐馆做跑堂工作①。(2)具有适应市场经济的头脑。西方国家一些家庭的孩子,从小就参与“当家理财”,学会一些推销、与顾客沟通的能力等“经营之道”。实践使他们深知钱来之不易,从而养成了精打细算、勤俭度日的习惯。英国一住在约克郡的兄弟俩(12岁、14岁),在其父职业的影响下,独立地成立了“洗车公司”。哥俩干活认真,取费低廉。宁可多走路也去价格较低的商场买工具、车蜡、洗涤剂等,以降低成本,赢得顾客②。(3)具有适应社会环境的本事。由于从小的艰苦磨炼,西方国家的青少年不怕苦,有克服困难的毅力;遇事镇定沉着,能与周围人们和谐相处,有作为社会成员而独立存在的信心和勇气。这些素质和技能,为将来走向社会谋职、就业奠定了基础。

与此相反,中国的儿童、少年乃至大学生,虽然学业上不亚于西方,但普遍表现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自立意识,依赖性强,做事被动,胆怯;缺乏适应环境和应变能力,不懂得恰当交往的技巧,人际关系差;怕苦 怕累,只要求别人照顾,却缺乏同情心和帮助别人的能力;在家不知关心自己的长辈,在外缺乏社会责任感。笔者曾亲耳听一位母亲伤心地讲述她念大学的儿子时说:“我儿子学习很好,但什么也不会干,而且非常自私 ,只关心他自己,根本不把父母放在眼里。我们有病他从不在意,可他自己有点小病,就催我们带他到大医院 去看医生,嫌校医院水平低而不去那里就医。”她接着自责地说:“这不能怪别人,都怪我们从小把他惯坏了 。”试想,只关心自己,连亲生父母都不关心的人,还会有什么社会责任感可谈呢?

综上不难看出,两种不同的育儿观和不同的教育方法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结果,孰优孰劣非常清楚。

结语

国人十分清楚,要保证未来世纪中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最关键的问题是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这首先应从家教做起。因为家庭教育是整个学校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它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 法取代的。从中国独生子女比例日增的特定国情来说,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系统工程中,必须大力改善家庭教育工作,使其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真正形成培养人才的“合力”。这就必须改变原有的家教观念。首先在育儿观上走出家庭小圈子,即从考虑吾儿(女)将来如何出人头地,到考虑一定把吾儿(女)培养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好公民(社会人)乃至能适应国际大环境的世界人。这要求从幼小时的家庭教育开始,就应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独立劳动意识、自立意识、吃苦精神和节俭意识、合作意识及关心他人的精神,等等。而所有这些品质的形成,要求孩子家长,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家长必须彻底改变那种“娇惯”、“保护”、“放任”的教子方法。从前面的比较中,可以说西方国家的家教方法对我们很有启发和借鉴作用。

注释:

[1]参见《人民日报》930626《动脑,也动手》一文。

[2]参见《光明日报》930703《从小培养独立劳动意识》一文。

[3]参见《长春晚报》1994年4月24日,“德美中小学生的零用钱”一文。

第3篇:中西方家庭教育的优缺点范文

关键词:家庭教育投资;教育成本;投资效益

2015年全面放开二孩,2016年我国将全面迎来二孩时代。在决定生育二孩的家庭中,家庭教育的绝对数会增加,孩子教育的投资方面会发生变化。据有关数据显示,家庭教育投资比重也在逐步攀升,从1996年家庭教育投资占总收入5.2%到如今35.1%,个别家庭教育投资甚至超过50%。教育已经成为中国家庭最大的投资项目。面对社会的发展,父母的心态也在发生着巨大改变,从追求数量上的养儿防老转变为如今教育质量,教育成本不断攀升。但在投资金额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不能盲目投资,我们应该认识到教育投资并不同于一般的消费投资,在这种模式下,投资者是父母,而真正的受益人是孩子。投资的效果并不体现在投资者自身收益,而是体现在孩子身上,并且这种投资周期长、效益慢,能取得多少效益什么时候取得效益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就要求家庭教育投资应该回归理性。

一家庭教育投资结构

(一)课外教育投资

课外教育投资是指除学校教学之外,父母为孩子在校外报的各种辅导班的投资,包括奥数、奥语、英语、舞蹈、跆拳道等兴趣班。从家庭为孩子选择的课外辅导班来看,主要分为提高学习成绩的辅导班和培养孩子兴趣的辅导班。但不管从哪方面来看,家长投资课外辅导班目的就是希望孩子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或者有一技之长,以获取更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对西安市城市家庭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家庭教育投资一方面表现在课外辅导班的数量上,当前超过90%的家长,选择给孩子们报课外辅导班。另一方面表现在报辅导班年龄越来越小。现在的辅导班从0到6个月就开始早教班,舞蹈等兴趣班从幼儿园就开始,各种辅导班年龄越来越低龄化。

(二)课堂教育投资

根据1986年教育部下发的政策,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根据孩子户口所在地划分学区免试就近入学,这就促使家庭为了孩子教育而选择具有优秀教育资源的住房即“学区房”。由于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学校与学校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使得家长为孩子能得到优越的教育资源,择校费、学区房应运而生。在有两个孩子的家庭中,家庭对于第二个孩子的教育投资金额往往比第一个孩子要多。二孩家庭在教育第二孩子时有在弥补第一个孩子教育过程中遗憾。所以第二个孩子从学校的选择、辅导班数量等方面都要比第一个孩子多。

二影响家庭教育投资结构的因素

(一)父母受教育程度

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孩子教育投资有直接影响,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对孩子的教育投资就会越大,而且在选择孩子教育投资方面更加会考虑孩子综合素质发展需求结合孩子自身情况进行理性的教育投资。而父母受教育程度越低,因为其家庭收入条件限制在家庭教育投资金额相对来说比较低。但根据家庭教育投资占家庭收入比例来看却明显高于高收入家庭。因为父母受教育程度低的家庭更希望通过教育改变孩子命运,以便增加孩子未来就业和收入水平。同时受父母受教育程度影响,家庭教育投资结构也有很大差别,父母受教育程度越低,课堂教育投资比例越大,所以培养孩子兴趣的辅导班投资越少。

(二)优质教学资源的短缺

对于西安市的家庭而言,家长更加希望孩子能够进入“五大名校”进行学习,因为这些学校考入名牌大学的比率较高从而吸引了更多优秀的学生为了进行这些学校而更加的努力。但毕竟这些学校的教学资源有限,能够容纳学生数量有限,这就促成各类辅导班增加,有的辅导班甚至将每年经过其培训而考入五大名校学生人数作为对外宣传和学费较高。在这种循环下,家庭教育为孩子争取优质教学资源投资金额不断增加。

(三)家庭教育投资动机

家庭教育投资主要是为了培养孩子兴趣爱好,提高孩子升学率,提升孩子综合素质,增强孩子为了适应社会能力。通过调查发现西安市家庭教育投资中大多数父母在孩子小时候都会注重孩子某一方兴趣爱好的长期培养,主要目的是为了孩子在未来学习和工作中有一技之长;另一方面父母比较注重孩子数学、语文和英语培养,主要是为了孩子未来考大学考虑。

三家庭教育投资中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投资支出占家庭收入的比例过高

在西安市的家庭支出中,家庭教育投资占据相当高的比例,调查显示,在义务教育阶段,我国城市家庭教育支出平均占家庭养育子女费用总额76.1%,占家庭经济总收入30.1%。也就是说一个普通城市家庭的三成收入花在子女教育上。通过大概估算,每个孩子在课外参加的各种辅导班、培训班每个家庭每年投资在20000元左后,增加家庭教育支出。根据调查发现如果孩子中午和晚上都由托管班来接送并提供午餐和晚餐,那么一个月费用大概在1400到1700之间,则又增加孩子的教育投资。

(二)家庭教育投资时间过早

在对西安市家庭进行调查中发现有70%的家庭在孩子小学之前就开始参加各种辅导班比如舞蹈、围棋、钢琴、英语,以培养孩子兴趣爱好为主。有超过20%的家庭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参加了早教班,早教班根据孩子月份的不同,培养孩子不同的能力,比如7到15个月培养孩子好奇和探索能力,16到24个月培养孩子独立和专注的能力,早教班一年的费用每节课在80元到120元不等,每年费用大概在10000元左右。但对于上早教班对孩子成长到底有没有帮助,有多少帮助却是无法衡量。

(三)家庭教育投资目的不明确,缺乏投资效益理念

调查发现有很多家长在孩子教育投资方面存在有限理性,更多家长则是参照孩子同学或亲朋好友给孩子教育投资结构而进行投资。这就导致家长在家庭教育投资时很少考虑孩子自身需求和未来发展需要。在调查过程中通过和家长交谈,在家庭教育进行校外投资时,家长对于投资效益考虑甚少,有的家长甚至就没有考虑过投资效益的问题。在实际投资过程中,只有很少部分家庭考虑到校外教育投资收益率,没有考虑收益率的家庭占到半数以上。家庭对校外教育投资收益信心不足,教育投资更多表现在概念形成上,大部分家庭很少对校外教育投资成本和收益进行核算与评估。

四针对西安市家庭教育投资的建议

(一)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培养优秀教学团队

家庭进行教育投资选择优质教学资源,主要看中的还是各个学校的升学率,而每个学校的升学率主要依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优秀的教学团队。为了保证教学资源平衡,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教师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教师,满足学生需求,这样就能减少家庭教育为学位房或择校费而付出投资。

(二)推迟学校放学时间、增加课堂兴趣班活动

目前西安市各学校下午放学时间大概4点到5点之间,而父母下班在6点,对于没有老人接送孩子的家庭而言肯定要给孩子报托管班,再加上家庭和学校之间的距离较远中午无法接送孩子时间较紧,托管班成为家庭的首选。建议可以适当的推迟学生放学时间,利用下午5点到6点之间的时间增加兴趣班活动,这样既减少家庭教育投资金额又提高孩子兴趣爱好。

(三)规范辅导班管理

由于西安市针对不同年龄孩子的辅导班特别多,从早教到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都有不同辅导班,最关键的是各个辅导班收费标准、授课内容、授课环境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有的辅导班是正规开办取得相关手续而有的辅导班就是个人在家庭中开办,所以相关部门应该针对课外辅导班进行严格检查,完善课外辅导班制度并进行科学管理。

(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减少辅导班投资

大多数家庭选择校外的数学、语文和英语辅导班的原因是学校课堂上的教学无法满足孩子升学要求,所以选择课外辅导班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增加课堂教学广度和深度,目的还是为孩子升学考虑。建议可以修改课堂教学大纲,让课堂教学和升学考试紧密结合,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五)增加家庭教育的时间投资

通过调查发现,有的家庭在孩子家庭教育投资的金额不断增加,而父母在孩子教育上花费的时间较少,孩子学校作业交由托管班的老师进行辅导完成,孩子的兴趣爱好培养交给培训班完成,而父母真正用于培养孩子的时间却非常有限,这是家庭教育投资的一个误区。父母在为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和辅导班付出经济投资同时,应该抽出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增加家庭对孩子教育时间投资。

参考文献

[1]刘湖,李玲慧,张家平.中国教育消费水平综合评价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6,30(5):62-66.

第4篇:中西方家庭教育的优缺点范文

摘要:良好的品德是做人的根本,家庭是个体道德人格形成的重要场所,家庭德育是个体道德社会化的重要渠道,父母是子女首任教师。多元化价值背景下,青少年的家庭德育面临着新的问题和困惑。本文结合现实,从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着眼,探索了应对的路径。

关键词 :和谐视野;家庭德育;问题;路径

一、和谐视野下家庭德育的内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年颁布以来,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文件指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家庭德育是指在家庭社会环境中,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子女及其他年幼者施加无意识的影响或有意识的教育,把一定的道德规范、思想意识、政治观念转化为受教育者品德的一种教育活动。家庭德育主要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以及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等诸多方面,其核心是品德教育。家庭是个体道德人格形成的重要场所,家庭德育是个体道德社会化的重要渠道,父母是子女首任教师。以父母为教育者的家庭德育,具有亲子之爱的感化性、血缘伦理的权威性、言行的示范性和家庭生活的渗透性等特点,因而家庭德育在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品德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和谐视野下的家庭德育是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指导思想。现代教育倡导以人为本,尊重其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促进青少年个人的和谐发展。家庭德育是通过父母及家庭中其他成人的引导和规范化的教育,转化为青少年的内部精神活动,通过不断自我完善,摒弃不良的习惯、秉性,不断脱离自我,成为新我,从而塑造出更美好的自我形象,实现青少年个性道德的良性发展。

二、和谐视野下家庭德育面临的新问题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促进青少年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重要环境。近些年国家通过各种政策和途径引导家庭大力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取得较大进步。我国青少年热爱祖国、关心时事、善待他人、保护环境,但社会责任感较薄弱、自我意识浓厚、意志力不够坚强等缺陷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1.多元化价值背景影响家庭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塑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逐步深化,原有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体制逐渐被打破,新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体制尚未完全建立。在各种体制转化过程中,不同社会制度、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相互影响,我国传统道德与西方伦理思想发生激烈碰撞。传统道德中某些积极因素被遗忘,取而代之的是西方拜金、享乐、极端个人主义的滋长,目光短浅、商业欺诈、自私自利等不和谐因素侵蚀着人们的心灵。多元化的价值观影响了家长们的道德判断。众所周知,儿童处在道德判断的养成期,明辨是非能力低。父母是与孩子相处时间最长、影响最深刻的人,“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1]上行下效,先施后学,父母自身的行为告诉了孩子该怎么做。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孩子价值观的养成。

2.劳动教育的缺乏减弱了独生子女的独立自主能力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家庭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各种溺爱现象比比皆是。在“再苦不能苦孩子”的观念引导下,家长创造最好的物质条件,尽量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由于忽视劳动教育,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慢慢退化,孩子的自主能力大为减弱。有新闻报道,少年大学生不会叠被子、剥鸡蛋,让人匪夷所思。美国的英瑞·卡布门尔教授谈及“由于独生子女的父母把注意力过分集中在子女身上,使子女产生依赖性,使孩子没有独立实践的机会,越来越多的依赖父母去获得新的经验,依赖父母的保护去抵御危险,靠父母的暗示进行选择,在父母的同意下对事物作出决定……。致使儿童养成懒惰、贪图享受、意志薄弱等不良品质,缺乏家庭责任感,感恩意识薄弱。”[2]缺乏养成教育,没有形成养成习惯,同样导致孩子的独立意识淡薄。

3.父母家庭德育方法不当压抑了青少年的主体意识

多数父母具备一定的教子能力,但道德教育观念陈旧,采取灌输式的道德教育,缺乏对子女生理、心理特点的了解,运用传统教育观念教育下一代,缺乏与时俱进意识,无法完成新形势下新的教育理念的转变。知识经济时代使得“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理念泛滥,家长们争抢为数不多的优质教育资源,选择重点学校、重点班级,报考各种课外补习班、特长班,期望孩子将来能获得充足的精神和物质生活。调查显示,67%的家长表示除住房外,孩子的教育是他们未来最大的投资。在追求孩子智力发展过程中,家长渐渐忽略了孩子诚信、友爱、尊重、平等、社会使命感等个性品格的教育,致使青少年自私任性、信任度低、道德情感冷漠。《中国青年报》曾经发表过中科院心理所王极盛教授对北京市1800名家长近三年的跟踪调查,发现三分之二的家庭教育不当。他经过测试把家长教育分为四类。一类是过度保护型,父母什么都代劳;二类是过分干涉型,只允许孩子按照家长指令办事,使孩子缺乏思维的批判性;三类是严厉惩罚型,使得孩子性格压抑心理自卑;四类是温暖理解民主型,比例却只有20%。受传统家长制思想的影响,父母处于中心主导地位,对孩子的行为颐指气使;而青少年的自主意识逐渐增强,渴望与父母进行民主平等的交流,却适得其反。青少年缺乏生活实践的反馈,在面临多元道德情境时,父母价值观念的摇摆不定,使得青少年在道德判断上产生困惑,他们的道德认知多建立在父母的灌输教育之上,随之产生价值混乱,使得道德认知和行为分离。[3]

4.家庭、学校、社会德育各行其是,未形成规范的三维系统

檀传宝教授在《德育原理》一书中,把家庭德育归类到学校德育的外部环境的微观系统中,认为家庭环境是学校德育的基础环境,家庭环境作用有着深刻性,对学校德育具有互补性。[4]无论如何,家庭、社会、学校教育是现代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三大体系,缺一不可。目前,三者尚未形成合力,学校一套、家长一套、社会又是一套。学校德育将“未来做什么人”作为终极目标,而家庭德育则注重眼前利益,常与学校教育理念背道而驰,比如,孩子拾金不昧,家长却嗤之以鼻,反复告诫孩子从自身利益出发。同样,社会上很多不良现象,给青少年带来困扰,德育效果受到极大影响。当前学校、家庭、社会并未清晰认识各自对青少年德育的责任,工作机制不健全,很多责任互相推诿,家长忙于事业,把孩子教育推到学校、社会,学校又认为某些事情是家长的任务,不能全部负责。即便酿成大错,依旧在相互找对方的错误,不去进行自我反思。三维系统不健全给家庭德育带来极大弊端,德育实效性大大降低。

三、和谐视野下家庭德育的路径探索

福禄贝尔指出,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把握在掌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父母的手中。这句话深刻道出了父母进行家庭德育的重要性以及肩负的历史使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更新父母的观念,使之进行科学的家庭德育,成为众多学者努力攻克的重要课题。

1.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为导向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出现价值多元化是时展的必然。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家庭德育,应当坚持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主导,重新挖掘我国传统教育的精神内涵,例如,孝敬父母、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勤俭节约,秉承道德信念,磨练道德意志,“使这些中华民族的精髓成为约束自身行为的规范;同时广泛汲取西方文化的精华,博采众家之长,形成既坚持民族文化特色,又体现时代特征的家庭德育。”[7]因此,在多元价值背景下促进家庭德育的发展,必须加强对家长、青少年的价值观引导,加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宣传,使之始终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指导,把握家庭德育的方向。

2.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

网络等电子媒介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弊端。尤其是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不高,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诱惑,“网瘾”、“网恋”等现象比比皆是。对网络的过度沉迷使得青少年学习兴趣下降,与家人感情淡漠,甚至做出违法犯罪行为。网络道德、网络安全问题一度成为人们的心头之重。约束子女的上网时间,家庭成员之间一起运动、学习、外出郊游,建立一种健康和谐的家庭生活方式,共同做家务、组织家庭游戏、规范作息时间等,这些均能缓解家庭压力,活跃家庭氛围,增加亲子互动,保持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3.指导青少年进行自我修养和建构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青少年由于生理心理的快速发展,成人意识渐增,自主意识增强,他们渴望参与成人活动,渴望享受成人权利,渴望亲子之间的平等交流。父母应遵循孩子的道德认知发展规律,掌握子女道德发展动向,了解儿童内心真实想法和需要,帮助他们认识自身特点,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本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帮助他们提高自我评价能力、道德选择及应用能力。

4.构建“三位一体”的家庭德育机制

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发挥学校职业化优势,建立家校合作的模式。一方面,向家长普及家庭德育知识理论,帮助家长树立“德育为先”的科学教育理念;通过开展家长会、家庭德育讲座、家庭亲子活动等形式,使家长和教师互相了解儿童的家校发展状况,共同提出发展的建议和意见,实现良性互动。发挥大众传媒的普及性、大众化的特点,社会传媒人把关心、关爱青少年成长作为自己的份内之职,加强自身修养和提高业务水平,为青少年德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陶冶儿童情怀,潜移默化地滋养儿童德行。

参考文献

[1]颜之推.颜氏家训[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7(12).

[2]崔爱林.关于当前我国家庭德育的思考[J].河北大学学报,1997(12).

[3]卢梅丽.当前我国城市青少年家庭道德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6).

[4]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

第5篇:中西方家庭教育的优缺点范文

关键词:西部地区;农村家庭;高等教育;回报;问题;原因;对策

高等教育不仅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的重任,还寄托了普通家庭和学子改变命运的殷切期望。高等教育投入与回报状况直接影响着农村家庭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家庭对待高等教育的态度,事关我国教育公平、高等教育健康发展、新农村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等重大问题。目前学界对高等教育回报率从经济学视角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但是对我国西部地区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投入与回报的专项研究尚属空白;学界对高等教育回报侧重于物质回报研究,对感情回报、创业回报研究较少;缺乏有针对性、建设性的对策建议。因此,厘清当前我国西部地区农村家庭高等教育回报存在的矛盾,探索矛盾产生的原因和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社会价值。我们选择了会宁县河畔镇与新庄乡作为调研地点。会宁县是部级贫困县中的特困县,也是被誉为“状元县”的西北教育名县;新庄被誉为“状元县”的“状元乡”,30年考出大中专学生2000余人;河畔镇已向全国各大专院校输送学生7000多人,两地是会宁教育的一个缩影。以会宁为例研究我国西部地区农村高等教育投入与回报问题,极具抽样典型性。期望通过该研究,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一定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

一、我国西部地区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投入与回报间的主要矛盾

(一)高物质投入率与低物质回报率之间的矛盾

经调查,当地供养一个大学生一年所需要的总费用,1万元以下的占37.7%;1万元到1.5万的占55.1%;1.5万到2万元的占4.3%;2万元以上的占2.9%。费用主要来源于贷款、父母务农收入以及打工所得。供子女上大学生后,有47.5%的家庭经济状况比以前更困难;有6.6%的家庭出现因供养大学生迫使其他子女辍学的情况。2007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1],2008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2];会宁县2007和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1675元和1805元[3];2007年和2008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1元和15781元[4]。可见,我国西部地区农村家庭对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物质投入率非常之大。

通过问卷调查和家庭访谈得知,大学生每年给家里的物质回报2000-4000元的占45.7%;4001-6000元的占10.9%;6001-8000元的占4.3%;8000元以上的占6.5%;没有任何物质回报的占32.6%。

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家庭投资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而大学生实际的经济回报很有限。因培养子女接受了高等教育而后富裕起来的家庭只有约7%。大部分大学毕业生每年给予原家庭的物质回报在3000元左右,当地年人均收入约2900元,因此,大学生并不比非大学生对家庭的物质回报多。

(二)高人力资本回报期望与人力资本回报缺失错位之间的矛盾

人力资本回报是指大学生回乡就业、创业,是智力回流的一种有效形式。既能给家庭带来收益,又能推动农村发展,也有利于物质回报与感情回报的有效实现。

调查显示,46.5%的受访者支持大学生回乡就业创业;76.3%的受访者支持大学生到基层做村官。但实际情况是,64.7%的大学毕业生找到工作留在了城市;23.6%的大学生没找到工作仍困守城市;8.8%的大学生因未能在城市找到工作只好回乡就业;2.9%的大学生主动回乡就业、创业。大学生对家庭与农村的人力资本回报非常有限。一方面,农村学生高等教育的成本由所在家庭承担,而收益者却主要是城市和大学生本人,高等教育投入与回报之间存在严重错位问题。

(三)父母感情投入诚挚深沉与子女感情回报简单单一之间的矛盾

感情投入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感情投入包括家庭支持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所有投入,包括学费投入、心理支持、照顾饮食起居、智力投资、人力资本投入等多方面内容,因为无论何种投入形式,都是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体现,都寄予了父母深厚的爱,因此都可算作感情投入。狭义的感情投入是指对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心理支持和情感鼓励。问卷中“您对孩子的高等教育投入最主要侧重于哪个方面?”,94%的家庭选择了感情投入(狭义)。调查显示,父母对高等教育投入意愿强烈。91.1%的家庭认为“孩子的最佳受教育程度”是大学本科及以上;5.3%的家庭认为是大专;选择高中、中专的占3.6%;没有家庭选择初中及小学。96.2%的家庭只要孩子考上大学就供养;2.8%的家庭只供养男孩子,1.0%的家庭不供养孩子上大学,没有家庭选择不供养女孩子。访谈时,发现当地陪读现象比较普遍。离学校较远住在塬上的家庭(约占学生总数的60%),会在学校附近租赁房子,由母亲专门负责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让孩子一门心思学习。较普遍的陪读现象从一个侧面也鲜明地凸显了父母诚挚深沉的感情投入。

另一方面,父母最希望孩子给予家庭的回报形式,其中感情回报占63.2%,而绝大多数大学生感情回报非常简单和单一――电话联系。每月与家里联系8次以上的占了6.8%,6-8次的占45.5%,3-5次的占43.2%,两次以下的有4.5%。“逢年过节或父母生日时”,一定回家探望的大学生有12.8%,一定打电话问候的有56.3%,记得就打电话问候的有24.5%,根本不记得的有6.4%。至于经常回家探望、毕业后接父母同住、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让父母生活得快乐、安心、自得的等比较少见。

通过访谈,发现有大学生的家庭中,双亲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寂寞、空虚等问题,尤其是一辈子生活在农村,不习惯城市生活方式的老迈父母往往沦为“空巢老人”,他们对感情回报有着强烈需求,简单的电话联系难以满足情感需要,这就要求大学生子女必须深化并多样化感情回报方式。

二、我国西部地区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投入与回报间产生矛盾的主要原因

(一)根本原因:农村社会经济落后

当地农村家庭的人均年收入只有2900元,不仅远远低于城市,也远远低于全国农村的平均水平。而大部分大学生一年所需的总费用在8000-15000元之间,意味着父母双方年收入的总和也抵不上孩子一年高等教育所需的费用。而城市相对于农村而言,总体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高、发展机会多、发展空间大,因此大学生毕业后选择留在城市也成为必然,特别是西部地区农村家庭的大学生,因肩负着改变自身和家庭命运的重任,更希望留在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以便实现高等教育投入对自身和家庭回报的最大化。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不愿意去农村的主要原因是收入低、环境不好、发展机会少。究其根源还是农村社会经济状况落后所致。

(二)制度性原因:城乡二元结构和户籍壁垒

我国传统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以及壁垒森严的户籍制度成为城乡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巨大屏障;城乡收入、环境与福利差异,使得城市户口对农村人口有着难以抗拒的诱惑力。对于绝大多数农村学生而言,考上大学转为城市户口,意味着挣脱了身份枷锁,若大学生毕业后将户籍由城市返迁农村,回乡就业,便意味着把已经获得的城市“利益”主动丢掉,从心理上极其抵触,相当多的农村大学毕业生在困顿中仍坚守城市而成为“蚁族”,由于无法找到工作或工作收入很低,使得对家庭物质回报、感情回报、人力资本回报等方面出现系列问题。

(三)主观原因:传统高等教育就业观念的影响

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扩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实行了不同于以往的成本分担制度。10年来大学学费翻了几番,大学生数量大幅增加,随之大学生就业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而农村家庭对待高等教育就业的认识仍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认为子女接受了高等教育就会“鲤鱼跳龙门”,必然“学而优则仕”,大学毕业后应该而且能够在条件优越的城市分配到工作。因此片面追求子女接受高学历教育,看轻甚至抵触职业教育,未能适时调整观念,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及家庭和大学生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理性教育投资。

不少大学毕业生选择职业时注重从自身利益出发,缺乏奉献社会、服务农村的意识。据调查,大学生就业考虑最多的因素是:晋升机会、工作兴趣、薪酬福利。六成以上大学生毕业后留恋大城市,不愿意返乡就业;在返乡就业的大学生中,有七成希望重返城市择业。因此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投入的实际效果,更多是为城市和发达地区培养人才,培养离开农村、农民和农业的人才,造成我国西部地区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投入与回报严重错位。

(四)客观原因:西部地区农村大学生就业困难

由于高校扩招、金融危机影响等原因,大学生就业困难是普遍的社会问题。2007年我国有495万的大学毕业生,但是还有100万人没有就业,2008年有560万大学毕业生,还有150万人没有就业。2009年应届大学毕业生达610万,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目标,力争就业率达到70%,专家估计可能有200万大学生不能如期就业。[5]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30余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更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6]2009年中国社科院《社会蓝皮书》,2009年底,将有150万大学生难以就业;失业率达到12%,是登记失业率的3倍左右。[7]而农村家庭特别是我国西部地区农村家庭的大学生,一没背景和关系,二没家庭的经济支持,因此,西部地区农村大学生就业更加困难。不少找不到工作的农村大学生,有些长期处于打零工的状态,有些加入考研大军,还有一些长期待业在家,有的甚至加入农民工队伍干简单繁重的体力活,不仅造成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直接造成家庭回报缺失等系列问题出现。

(五)重要原因: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会宁县深处我国西北内陆,经济落后,是部级贫困县中的特困县。新庄乡属于旱塬地区,水源严重缺乏,自然环境恶劣,只有一条破旧的公路与外界连通,且每天只能通一趟车,与外界联系非常少。电视机在当地是稀罕物,更谈不上互联网等交流方式,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十分有限。河畔镇情况稍好,但了解外部世界的途径也仅限于电视和广播。我国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家庭在获取外部信息方面的情况与调研地大同小异。由于无法及时准确掌握高等教育新信息,跟不上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因此进行盲目教育投资在所难免。

根据国务院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全体公民节假日为:新年、劳动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各放假1天;春节和国庆节各放假3天。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假日数量较少,时间较短。同时,由于交通运输网络不够完善,不少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甚至还未通车;节假日是客流高峰期,一票难求。许多大学生因此放弃了回家探望父母的打算,使得感情回报出现问题。

三、解决我国西部地区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投入与回报间矛盾的对策建议

(一)国家层面

1.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

只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彻底改变农村落后的经济社会状况,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投入与回报间的矛盾问题。主要措施是:加大对农村经济建设的投入力度,实行倾斜政策,支持农村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帮助农民提高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大幅提高农业收入;鼓励开展多种经营,优势互补,改变产业结构,多种渠道增加收入;发展乡镇企业,带动农村发展。

2.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多措施促进人才自由流动

户籍流动有助于淡化大学生一次性就业的观念,既可一定程度上改变就业难的现状,又可为农村地区带来更多的人力资源,进而为物质回报与感情回报特别是人力资源回报创造有力条件。否则,因户籍身份问题会使更多大学生选择留在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城乡、东西二元差距还会因此进一步扩大,陷入恶性循环。

3.完善发展农村高等教育

农村高等教育是农村教育的最高层次,它是以服务农村为目的,统筹利用城乡各类教育资源,通过多种信息媒体,主要对农村人口实施的中等教育后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农村高等教育包括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全日制教育与业余教育、社区教育与成人教育等。发展农村高等教育,根本目的是培养和造就一批留得住、用得上,能为农村脱贫致富尽心竭力的高、中级人才,很大程度上解决农村家庭高等教育人力资源回报错位甚至缺失问题。

完善发展农村高等教育,一要强化国家在农村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政治义务;加强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和国际机构以及社会各界在农村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和投入;以农村普教、职教、成教“三教”统筹结合为基础,逐步建立具有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技术培训等多种功能的,由地、县、镇、村四级网络构成的农村高等教育体系;我国政府可以借鉴美国大学的农业推广制度和建立乡村社区学院的经验,在实施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社区教育和成人教育“五教”统筹的基础上,给予政策、资金支持与倾斜,鼓励县(市)通过有效的方式,从本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实际需要出发,创办有地方特色的县级社区学院等。

4.强化基层政府服务农村家庭高等教育的职能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制订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有效减轻家长供养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负担,遏制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家庭“因教致贫”、“因教返贫”现象;二是政府担保,为因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导致缺乏发展生产资金的农村家庭筹集资金,为家庭致富创造条件;三是为供养大学生的家庭建立档案给予情感关照、技术和人力资源培训等其它支持。如此既可以缓解农村家庭投资高等教育的负担,也有助于减轻家庭对子女的经济和情感依赖等。

5.加强对大学生回乡就业和创业的政策支持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将支持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创业工作的宣传、表彰、奖励制度化、规范化、实践化、常态化,营造良好基层创业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加快创业“孵化园区”和创业示范基地建设,为创业毕业提供创业基地;各级政府可通过财政拨款和社会资助两条渠道,设立高校毕业生创业基金、提供一定贷款担保等。

健全创业服务机制,优化回乡创业软环境。建立健全创业服务体系,依托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立创业服务组织,承担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管理、服务职责。充分发挥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作用,建立覆盖市、镇(街办)、村(社区)三级的创业服务网络,积极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便利。在市县劳动就业管理局设立“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安排专业人士为创业者提供项目开发、开业指导、小额贷款、跟踪扶持等事务。把有创业愿望并具备创业条件的高校毕业生纳入创业培训补贴范围,高校毕业生自主创办企业的,对其研究与开发的科技项目优先给予研发经费支持;提供项目论证、开业指导、法律咨询等服务,协助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强创业指导专家队伍建设,建立由劳动保障、工商、税务、财政、科技等部门单位工作人员和创业明星、企业成功人士以及专业人士等组成的创业专家指导组,为创业者提供有效的专业化和针结。

(二)家庭层面

1.转变教育观念,理性地教育投资

在农村,上什么大学,学习什么专业父母往往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转变教育观念,正确对待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理性地进行教育投资关键在父母。调查中,95.8%的家庭认为就读全国重点大学对家庭的回报更大。而现实情况并不是学历高就业就好,不少地区出现学历和就业率“倒置”现象,如山西、吉林两省研究生就业率低于本科生就业率,浙江的本科生就业率也低于专科生[8];再如四川省教育厅的统计显示,四川省本科生的初次就业率为81.46%,专科生为81.78%,专科的初次就业率高于本科[9]。因此,家庭要根据社会需求与学生个人实际能力,选择合适的受教育层次。

2.转变就业观念,支持毕业子女回乡就业、创业

调查发现,大部分家庭都支持大学生回乡就业、创业。但当问及“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回乡就业、创业吗?”时只有小部分表示支持。可见,农村家庭在对待大学生回乡问题上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农村发展、家庭赋予确实需要大学生的智力支持;一方面,父母出于对孩子的发展前途考虑,又不希望他们回乡就业创业。这也是阻碍大学生智力回流的重要障碍。因此,父母应该转变观念,认识到农村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支持、鼓励孩子做出回乡就业、创业的决定。

(三)大学生层面

1.多方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根据教育经济学理论,大学本科成本核算,需要考虑下属成本函数:成本函数=f(学杂费等培养成本、生活费用、校外培训成本、求职成本、人情成本、投入教育成本的利息损失、机会成本损失等),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期间应参照以上的成本函数,努力减少受教育成本。如朴实勤俭的生活作风可减少生活费用;学有余力时充分勤工助学;锻造优良素质减少求职成本等。

2.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利用一切机会,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使自己具备职场取胜的核心竞争力,为回报家庭和社会奠定基础。

3.转变就业观念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一要转变精英教育阶段“等待国家分配的就业观念”,树立自主就业观念,强化就业竞争意识。二要转变精英教育阶段就业应在发达地区、大城市、环境好、待遇高的理想化要求,根据就业形势、社会需求、所学专业、自身素质等多方面情况合理就业。

参考文献:

[1] 2007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5%[EB/OL].,2010-06-13.

[2] 中国社科院.2009年《农村经济绿皮书》.

[3] CNKI中国宏观数据挖掘分析系统.

[4] 统计局称中国去年物价下降 未出现通货膨胀[EB/OL].,2010-07-06.

[8] 本科生的初次就业率在下降[EB/OL].,2010-03-29.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EB/OL].,2007-06-21

[15] 金融界.甘肃会宁:再穷不能穷教育[EB/OL].,2006-09-26.

[16] 田磊.谁来改变乡村教育[J].南风窗,2007,(21).

[17] 张刚,等.乡村教育困境中的失衡与断裂[J].南风窗,2007,(22).

[18] 狄多华.贫困大学毕业生 困惑中坚守城市[N].中国青年报,2007-08-20.

[19] 姚先国,张海峰.中国教育回报率估计及其城乡差异分析[J].财经论丛,2004,(6).

[20] 干勤,等.中国高等教育投资的个人负担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8).

[21] 李雪松,詹姆斯・赫克曼.选择偏差、比较优势与教育的异质性回报:基于中国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4,(4).

[22] 高梦滔.高等教育投资回报率估算[J].统计研究,2007,(9).

第6篇:中西方家庭教育的优缺点范文

美国著名教育专家曾经通过一系列社会调查,总结出父母在教育子女时最容易踏入以下七大不益于孩子成长的:(1)居高临下。如果父母老是“高高在上”,孩子在接受批评时心理就不能平衡,这样即便你批评得百分之百的正确,孩子也会出现“口服心不服”的反应。(2)冷嘲热讽。儿童心理治疗专家指出,孩子,尤其是幼童,最怕的是出自父母之口的冷嘲热讽。他们很难理解,和自己最亲近的父母怎会说出这种表面是表扬而实质是贬损的“双关话”。(3)绝对否定。批评孩子是对的,但如果把话说“绝”,反过来可能引发孩子的一种逆反心理,从而导致最后拒绝接受批评教育。(4)言过其实。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会渐渐分辨出你话中含有水分,于是长大成人后,对他人的评语或称赞也会将信将疑。此外,听惯父母夸大其词的赞扬的孩子,在步入社会后往往只能听好话而听不进反面意见,由此人生易因遭受挫折而萎靡不振。(5)人身攻击。其实就算智力再愚钝的孩子也能体会出这类话包含的“恶意”,心灵也会因此受到莫大的伤害。此外,尚年幼的孩子还可能信以为真而自暴自弃,最后丧失自尊自信,“破罐子破摔”。(6)威胁恐吓。这类虚张声势的威吓和言过其实的表扬一样,同样会让孩子丧失对父母的亲热和信任。(7)冷若冰霜。孩子从这些话中听到的“潜台词”,是大人们对的事毫无兴趣,他们并不把我当作他们的心肝宝贝。针对这七大教育可看出如下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之处。1)家庭关系的差异。受传统的“长者恒为师”的思想影响,我国的家长总把自己置于领导地位、绝对的权威地位,形成一种不平等的家庭关系;西方家长更重视与孩子的平等相处,给予他们可以选择的权力,引导其进行有目的的正确性的进行选择,并支持鼓励他们的合理选择。2)教育方式的差异。我国的家长在学习上过于严苛,急功近利,而在经济上却过于放纵,在社会交往中过于保护。西方家长则重视孩子的各个方面锻炼,有精神层面上的,也有独立生活能力上的。综上而言,传统的中国式家庭教育强调命令与服从,喜欢“塑造”,希望其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个体自由选择的权利;西方家庭则更重视自,促使其自主决策,鼓励并支持其独立解决遇到的问题。

2我国当代家庭教育的缺失

如果认真观察一下我们学生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时的形式、手段和方法,就会发现现代家庭教育这部分存在的问题相当多,有的甚至很严重。

2•1共同时间的缺失

当今社会,繁重的工作压力、紧张的生活节奏、复杂的人际关系都使家长们的心灵和身体经受着艰苦的历练。那些只顾忙着挣钱、忙着官场追逐、忙着人际应酬的为人父母者舍不得把时间花在孩子身上,甚至在一个星期里竟然没有时间与孩子一起进行学习、一起活动。由于没有共同时间,家长就没法倾听孩子的心声,无法真正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无法欣赏孩子成长的每一步脚印,当然也就无法随时拨正孩子前进的方向。家长一般都非常重视在金钱支配上如何精打细算,但在家庭生活时间的安排上,如何进行合理的科学配置,却很少有家长顾及。以现代的生活理念,我们如何对待时间的方式,其实也是我们构建世界的方式和营造家庭生活的方式。家人相聚的时间与质量是衡量家庭生活是否幸福的重要标志。而那些被我们家长忽视的孩子们在长大之后甚至在高等学府里求学期间,由于共同交流的时间减少,或者长时间的缺乏共同交流,很多大学生的家书一般只有一行字:“速寄生活费”。缺少的不仅仅是共同交流的语言甚至还有相濡以沫的父母亲情。

2•2文化含量的缺失

当前,经济全球化与文化的交流,使“文化力”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加突出。比照这一发展背景,我们不能不对家庭教育中的“文化含量”(文化力)的价值和地位,予以关注和重视。如果说“21世纪的经济赛局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力’的较量”的话,那么,我们同样可以有依据地预测:未来家庭教育的质量水平的优劣将在于文化含量的多寡、高低的比较之中。当然,这里所讲的“文化含量”,是相对于家庭经济投入而言的。“文化含量”的主要内容是指:(1)观念形态、价值趋向、理想信念、品德性情等种种精神含量;(2)教养态度、教养方式、求知规律、才能培养、成才策略等智慧含有量;(3)适应环境、人际交往、完成任务、正确对待自我等社会技能含量。其实,目前家庭教育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家长不能“容忍”孩子。诸如不能容忍孩子的“奇怪想法”、“强词夺理”、“忘做功课”和“顶嘴”,其比例为50%到70%之间。甚至是孩子的“粗技大叶”、“慢吞吞”、“提没完没了的问题”等等家长也会不耐烦,忍不住批评孩子,其比例为40%到80%之间。而能做到“容忍”孩子的占30%还不到。究其原因,那些不能“容忍”孩子的家长,除了个人的个性品质缺陷之外,主要在于:没能树立科学的教育观,离开双向的“亲子互动”、“两代人站在同一条学习起跑线上”等教育新理念较远的缘故。不可否认,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同时需要三个世界的丰富和成熟: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和心灵世界。而要丰富并成熟这三个世界离不开有一定文化含量的学习和阅读。课外阅读看上去是“闲书”,这如同杂粮一样,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育和营养平衡。但是,一个厌恶学习的家长或者是拿孩子当猪养的家长,很难说他们会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来。

2•3情感支持的缺失

当前,家庭面临最大的威胁是家庭的稳定性愈来愈受到挑战,离婚率逐年上升。上海社科院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夫妻之间争吵原因十年前大多数是“经济生活”,十年后的今天,夫妻争吵的原因中46.8%的导火线为“子女教育”。一个初二的学生说,我第一次考到第一名,父母很高兴,带我去了“肯德基”。后来我做了班干部,成绩一直很好,我发现成绩能够带给父母最大的满足。一次,我考砸了,拿着一张“惨不忍睹”的卷子回到家时,父母的脸上露出了疑惑的表情。原来,“分数”才是父母最疼爱的孩子。父母对子女成长的期望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把这种期望局限于“分数”上,那么这种期望是错误片面的。如果父母抛弃自身的发展,把全家的期望都押在孩子一人身上,孩子稚嫩的肩膀是难以承受的。有的父母自身没有希望,把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说什么,你就是希望,以后我们有车有房的日子都靠你啦。有的父母说:我这辈子是没希望了,你是我们全家唯一的希望。这些话都会给孩子带来无形的心理压力。最近一条网上新闻是一名高校优等生在打工时遇到挫折,竟然将隔壁女子奸杀泄愤。情感的缺失使他丧失了理智,压力的巨大使他道德沦丧。不知探望铁窗之后的儿子,其父母作何感想。其实,父母与孩子都应该有自己独立的发展空间和人生远景。而作为孩子,他们多么希望生活中的父母能拍拍他的肩膀,以赞赏的口气对他说:“好样的!”多给孩子一点支持和鼓励,多给孩子一点自信和勇气,这是孩子精神力量的所在,是父母责任和义务的所在,也是父母健康心态的具体表现。情感支持是家庭稳固的基础,是家庭生活幸福美满的源泉。而且这种情感支持是双向的,也是互动的。父母应该成为孩子的情感支持者,要知道,孩子也是父母的情感支持者。

2•4家庭民主的缺失

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一条生物链,而在一些家庭里也有这么一条无形的链。一个孩子说,在家里,我怕爸爸,爸爸屈从妈妈,妈妈尊敬外婆,而外婆总是宠着我。因此,我既是家里最小的,又是最大的。一个初中学生这样评价自己的父母:我的父母是权威的象征,使人不敢冒犯。他们常常拿出“镇山法宝”:“大人的事,小孩子别管”回绝我,以及“没大没小,没分寸”等压制性很强的话。当我真诚地提出要与妈妈做朋友时,妈妈感觉这是“天方夜谭”,不可思议。这类家长只靠高压对孩子进行愚蠢而简单的家庭教育。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应该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孩子考试成绩不好或犯了过错,乃至对家长稍有不从,就发火、训斥,甚至大打出手。久而久之,孩子在家长面前不敢敞开心扉,心情总是处于压抑状态。试想一下,这样的孩子究竟会在什么样的道路上成长起来?要知道,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哲学基础,有什么样的亲子关系,就有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没有平等的亲子关系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家庭教育,因为家庭教育是亲子互动的过程。为什么在不少家庭里亲子之间难以沟通,缺少共同语言?为什么家庭悲剧时有发生?其根源也许在于家庭中缺少平等的亲子关系。做父母的不能放下自己的身价以低权威的姿态与孩子说话交流,不尊重孩子的人格,不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思考的人。

3关于进行家庭教育的几点建议

3•1家庭教育的过程,其本质是亲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过程没有共同时间的家庭是虚拟的家庭。父母对子女爱的要素是什么?是共同时间。有了共同时间,父母与子女之间才有可能进行交流和沟通,相互之间才能说出欣赏的、感谢的、期待的和道歉的话语;有了共同时间,亲子之间、夫妻之间才有可能围坐在一起,共读一本书、讨论问题、撞击出思想智慧的火花。作为父母往往较多的是关注孩子的成长与发展,不断对孩子提出高期望、严要求。其实,孩子成长关键在于父母自身的改变,而父母自我改变的前提是离不开学习。必须不断地建立成长目标,不断地自我改变、自我完善。这是一个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感悟,提升智慧的过程,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另外,我们如何对待时间的方式,是我们构建成人世界的方式,也是营造家庭生活的方式。家人相聚的时间的数量与品质是衡量家庭生活品质的重要标志。

3•2提高家庭教育的文化含量

1)提升家庭中“观念能力”含量在提升“文化含量”中,首要的是提升家庭教育的“观念能力”含量。有思路才能有出路,这是新经济社会要求的新理念,因为观念能力才是决定事业成败的最主要因素。经济学家认为,观念是构成企业家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企业管理协会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一个高层管理者,他的观念技能占所有技能的47%,人文技能占35%,技术技能占18%。联想到家庭教育实际,我们也有充分理由诊断,观念是构成家庭教育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的模式不是主要的,首要的是建立新的观念。有了科学的现代观念,就可以找到优良的教育模式,甚至创造更新的教育模式。

2)提升家教中“智慧文化”含量一味地运用传统家庭教育方法与手段解决不了今天的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单纯地加大经济投入未必能带来家庭教育的成功。核心是发挥智力优势,把智慧文化转变为指导家庭教育的艺术。上海教科院的“中小学生家庭投资及其影响现状”调查表明,当前家长在家庭教育投资中存在三个倾向:(1)重金钱投入,轻文化投入;(2)重物质投入,轻时间投入;(3)重旁观式的赐予性的单向投入,轻参与式的共同性的双向投入。这种投资实质上是缺乏知识、智慧含量的投入,必然是苍白无力、徒劳无效的。重要的在于提高家庭智慧文化含量,创建学习型家庭,形成亲子沟通、共同求知求识的家庭学习模式。

3•3情感陶冶,营造一个充满了爱和理解的环境

裴斯泰洛齐曾说过:“孩子受到母亲的照顾,感觉到愉快。爱的种子就在孩子心里发展起来了。”父母的和睦,本身就是对孩子的教育,家庭的和谐气氛,将使孩子的性情得到陶冶。如果父母离异或者父母双方经常为一点点小事而争吵,会给孩子精神上带来巨大的痛苦,心灵上造成巨大的创伤。也就是说“只要父母之间没有亲热的感情,只要一家人的聚会不再使人感到生活甜蜜,不良的道德势必来填补这些空缺了。”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爱心和理解要比其他任何技巧、理论和科学方法都重要。情感陶冶法的运用,是每一个家庭教育孩子成长的必备手段。情感的陶冶,体现在对孩子生活、学习和活动的一切过程。情感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时刻都对教育子女发挥着作用。情感是对孩子的“宽容”。这种宽容,绝不是对孩子的放纵,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冷静思考,思考过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情感是对孩子的尊重。家长要教育孩子孝敬父母,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家长更要学会尊重孩子,尊重孩子才是真正的感情投入。

3•4建立一个民主、平等的家庭

有了一个好氛围的家庭环境还要有一个民主、平等的家庭教育,如同朋友般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正是其基础。望子成龙是每个家长的愿望,哪怕自己苦一点、累一点都心甘情愿。但孩子们是怎样想的呢?他们的内心世界又是怎样的呢?大多数家长恐怕一无所知。平时多沟通,认真及时地指引他解决问题,同时要理解他的难处,让他一步一步打好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要信任他,不要遇事就横加指责,要耐心地说服、指导,并帮助他树立起强大的自信。通过有效的沟通,建立起一种家长与孩子之间默契的、平等的、民主的关系。这种关系的产生必然对家庭教育起着积极的作用,因为它否定了父母与子女之间对立的、矛盾专制的家长式关系。

第7篇:中西方家庭教育的优缺点范文

一、广西壮族自治区家庭美术教育现状和问题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祖国南疆,是中国西部资源型经济与东南开放型经济的结合部,在中国与东南亚的经济交往中占有重要地位。全自治区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民族。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植根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家庭和社会在给儿童带来了丰富的优秀文化的同时,也给家庭美术教育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

1.民族众多、美术教育资源丰富

广西地处云贵高原东南,两广丘陵西部,南临北部湾及越南。区内民族文化、生活方式各具特色,民族、民间美术文化及活动繁多,美术乡土教育资源丰富。丰富的旅游资源、自然环境和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为美术教育研究和创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民间活动和民间美术作品种类繁多,诸如阳朔漓江渔火节、对山歌等祭祀、祈福活动,民族服饰花纹、绣球、民间扎染、刺绣等,都具有极强的教育、审美功能,都有着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这些不胜枚举的优秀文化资源对儿童进行民族、民间的美术教育,培养儿童广泛的兴趣、审美能力和健全的人格提供了重要条件。

2.广西地区发展不平衡,地区间经济、文化条件差异较大

广西地处祖国西南边疆,经济发展较发达地区滞后。迫于生活压力,多数家庭对中小学生的美术教育关注度不高,影响儿童审美能力的培养。很多家庭,尤其偏远农村地区的家庭,忽视家庭美术教育,认为美育可有可无,是多此一举。不少家长“重技能、轻素质”,过于重视数理化等学科的学习,无视儿童美育培养,这对孩子成长不利。更有的家长以工作繁忙为由,推脱教育责任。这种偏见和态度,让一部分儿童从小就想着如何像家长一样挣钱发财,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3.地区、民族之间受教育程度、文化差异较大

不同家庭之间因教育观念、受教育程度及民族文化的差异,导致美术认知水平不同,对家庭美术教育的认知度不够,艺术教育活动与审美教育脱离。家长在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时,往往急于求成,专注于成效而导致以下几种现象的产生:第一,过分专注学到了什么,单纯为训练而训练,将儿童美育与美术考级培训混为一谈。很多家长把美育等同于技能的训练,以致“升学加分”成为了美术培训的唯一目的。这种所谓的“美育”,使得学生“喜欢美术,但讨厌美术课”,反而成为真正的美育的“绊脚石”。第二,过分强调儿童美术创作的自发性,任其涂鸦。家长不注重对儿童美术教育科学的引导和把握,缺乏有利、合理的发展方向,导致学生“学无所成”。第三,在美育过程中总想按照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儿童,以成人的价值观去引导儿童创作,在不了解儿童心理发育特征的情况下对其作品和行为妄加评论,忽略儿童的认知特点,致使“小大人”的儿童认识观的出现。

4.不同地区学校美术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偏远地区师资匮乏

广西众多少数民族分布于崇山峻岭之间,教育资源匮乏,教师队伍基础差,硬件设施落后,美术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不少地区连教学课本都难以人手一本,严重地限制了当地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面对这种问题,除了国家、当地政府对贫困地区的各种扶植政策和学校努力地开展素质教育外,以家庭为中心的美术教育也是弥补和改善中小学生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何利用社区、家庭的独特地位,在区别于学校环境之外进行美术教育,成为了弥补学校教育资源不足的新渠道。

二、开展家庭美术教育的几个方面

1.在自然、劳动中培育儿童对美的体验

利用广西丰富的旅游资源,带领儿童融入大自然中,领略自然之美、风土人情,培养儿童对自然的热爱;利用当地的民间、民族资源,培养儿童从小热爱自身文化传统、尊重优秀文化的情操;留意身边随处可见的民族服饰、纹样、民间手工艺品和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引导孩子去发现、了解民俗文化、传统活动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含义,从而启发儿童树立家乡美、劳动美的审美观念。家长还可以带孩子到动物园、植物园或自然景区,让他们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自然界的丰富多彩。在日常的生活和劳动中,鼓励儿童了解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关注庄稼的生长状况或者生活中一些易被忽略的点滴。

2.体验创造美、学会欣赏美

有条件的家庭要经常带孩子去看画展、雕塑展、文物展,培养孩子从小对人类艺术有浓厚的兴趣。生活在城市的家庭可以定期带孩子去参观科技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并根据美术馆里某一幅作品和孩子一起探讨作品之美、画家的意图,一起重新创作一张相同题材的作品,等等。家长应通过各种手段调动孩子的观察力和创作意识。农村的家庭可以带孩子到附近有地方特色的建筑或手工艺聚集处,让他们了解建筑的结构、成因等,如三江地区的风雨桥、农民画和刺绣等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

3.体验生活美,创建和谐共生的环境

美国教育认知学家杜威说:“模仿是儿童的天性之一。”儿童善于捕捉模仿,对身边发生的新奇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家长的言传身教、做人做事的态度往往极大地关系到儿童今后的健康发展。 家庭式的美术教育就是要家长成为儿童美育的引导者和参与者,通过自身的态度和行动告诉儿童什么是健康的、和谐的、共生的社会生活,并从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和谐共生的愉悦体验。

三、家庭美术教育的具体做法

1.创设良好的家庭美术环境

家庭是儿童最早能够接触的美术环境之一。家长要和孩子一起来创设温馨的、优美的家庭环境。例如,有的家庭在墙壁上悬挂一些装饰品、绘画作品,本民族的头饰、服装、乐器等,在博物架上陈列一些工艺品等,这样能使孩子们在具有造型美、色彩美的氛围中受到美的熏陶。家长还可以在家中饲养一些小动物,如小猫、小狗等,种植一些植物,让孩子学着照顾、观察动物和植物,通过这些活动使孩子了解和掌握相关的动植物知识,并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2.初步感知美术的基本要素

为了提高中小学生的审美能力,除了学校的课堂教育以外,还需要在家庭环境中加以培养。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参加一些亲子美术活动,在活动中认识一些美术要素,如形状、色彩、造型等。例如,家长和孩子一起收集一些壮锦、刺绣、绣球等具有民族纹样的工艺品,让儿童了解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有规律的造型纹样,和孩子共同设计出新式的纹样并刺绣出来;陪孩子一同欣赏名画作品中的线条和色彩,找一找不同画家笔下的线条和色彩有何不同,给人以什么样的感觉,等等。家长通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培养儿童感知美、发现美的规律和要素。

3.鼓励儿童多欣赏美的事物

艺术家罗丹曾说过:“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自然的美存在于生活、环境中。美好的事物无处不在。因此,家长为孩子选择欣赏内容时,要着眼于孩子的生活,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善于利用居住地的各种自然条件和物质资源。例如,在城市,可以带孩子欣赏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看警察叔叔指挥交通;带孩子逛街时,可欣赏各家商场的橱窗布置、物品的摆设;在公园游玩时,可让孩子观察各种树木、花朵。在农村,家长可以带孩子走近传统老艺人,观看、学习传统手工艺的制作;听老人讲故事,了解动人的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在田野里散步,观察田里的农作物,欣赏点缀在农田里的乡村住宅;等等。

4.以正确的方式对待儿童的美术学习

第8篇:中西方家庭教育的优缺点范文

【关键词】中西方 家庭教育 孩子成长

一、家庭教育的内涵及影响

1.家庭教育的内涵。所谓家庭教育,就是指家庭长辈对于后代行为上的约束和指导,促使后代身上形成的一种较为完整的人格、并为其成长奠定良好的教育基础,是指一个人在家庭中所受的教育,整个教育历程较长,是一个人从出生到自己组成家庭之前所受到的来自家庭各方面的影响,包括有意识的知识传授、道德教育和有意识的家庭生活氛围的陶冶。按照传统观念,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家庭教育对于人的影响是深远长久的,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一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

2.家庭教育的影响。

(1)积极影响。这种积极影响表现在孩子人格的塑造上。家庭被称为“创造人类健康人格的工厂”,对于小孩的人格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孩子的人格健康对于孩子身体的健康正常发展有很大影响,孩子的人格健康还决定着孩子今后的人生走向。其次,这种影响还体现在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上。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身体健康成长毋庸置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心理健康对于孩子也同样重要。孩子的完整发展包括人格和心理的发展。作为家长要懂得了解孩子的发展,遵循孩子心理的发展规律,保护好孩子的心理发展。

(2)消极影响。家庭用溺爱式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使孩子就会变得没有礼貌,不懂得尊重别人,不会分享,不会体谅别人包括不会体谅自己的父母。现代社会中的小孩大都是独生子女,在长辈们的宠爱下成长起来,到校园内不会与学生相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脾气,不懂得忍耐、包容,很容易发生争执。当今校园内初中生甚至小学生会因为一点儿小事去组织打架,去年微博上爆出许多初中生群殴弱小事件,家庭教育是孩子所接受的第一个教育,所以有必要重视家庭教育。

二、中西家庭教育的对比

1.教育目标不同。教育目标往往决定教育方向,中西方教育目标的不同是因为中西方对于孩子的期望不同。西方家庭教育注重的是将孩子培养成一个正常的社会人,拥有自己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把教育目标更多的投入到了孩子的独立能力上。相比之下,中方家庭教育目标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未来前景无限光明的成功人士。在中国人的观念里,一个前途无量的人首先要有一份高薪资高待遇的工作,过着安逸幸福的小日子。由于目标的远大,中国父母就从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因为好的学习才会有好的未来。父母的唯一要求就是孩子把一切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其他事情不用孩子操劳。因此,中国的孩子应试能力惊呆了西方人,但是独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就特别弱。

2.教育内容不同。西方父母注重的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关注孩子的素质教育。在发展孩子的交际能力时,父母会要求孩子学会与好朋友一起分享。虽然中国也在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孩子到了上学阶段后更注重孩子的智能,教育内容失去了平衡。

3.教育方法不同。在西方的家庭里,父母用一种平等的方式教育孩子。父母把孩子视为独立的个体,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权利。在家庭教育方法上,西方父母会提倡开放式的教育方式。孩子有自己的发言权,有自己的选择权,父母不会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父母会引导孩子来做选择不是替孩子做选择,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他们之间的交流是平等的,父母不会监督孩子的行为,尊重孩子的隐私。

三、西方家庭教育带来的启示

1.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实操能力。温室的花朵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太过关注孩子就会使孩子丧失独立能力。中国父母应该从小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孩子自己做,父母不必帮孩子包办。从小锻炼孩子的胆量,给孩子受锻炼的机会,使孩子敢闯、敢冒险、敢于表现自己,让孩子学会自己独立生存,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2.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听取孩子的意见。中国家庭教育促使孩子和父母都不善于表达爱,情感教育很薄弱。父母很多时候用许多的否定词来表达自己的态度,指导孩子的行为,还习惯给孩子说“你应该”。家长权力色彩浓厚。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父母要经常鼓励孩子。父母要与孩子平等交流,倾听孩子的心声,强调心灵的沟通。只有放下权威,平等交流才能拉近与孩子的距离,孩子才会信任父母,爱戴父母。

3.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创造性。家长要改变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一味地让孩子服从自己会使孩子失去自己的思想,对父母养成依赖。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才能,给孩子更多的空间,鼓励孩子自己探索,发扬孩子的兴趣爱好。

四、结语

中西方的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同,不仅可以从孩子成长过程中可以发现,也可以从中西方的文化背景知识了解到,例如英语教学,西方人学习英语是为了增强自己的英语说话能力,而中国孩子学习英语是为了应试时可以取得好的成绩。很多中国的孩子英语答题能力强,但口语交际能力较弱。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培养出不同的人才,我们应该积极吸收西方家庭教育中的优势,改善中方的教育方式。

参考文献:

[1]李天燕.家庭教育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第9篇:中西方家庭教育的优缺点范文

关键词:心理资本;医科院校;跟踪式

中图分类号:G444?摇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5-0269-02

一、医科院校的心理资本教育教学现状

在国内很多高校,心理资本教育教学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课堂教学,一种是能力资助,包括创业教育、励志教育、项目培训、社团活动等,两种教育教学方式往往是“两张皮”,互不干涉、各自为政。

1.医科院校心理资本的课堂教学状况。医科院校一般学制较长,专业性强,学生学习压力大,加之目前面临医疗服务中医患关系紧张等负面因素,医学生的心理状态不容忽视。广西医科大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通识课中融入了2课时“成功人生的心理资本”教学内容,作为增加学生对心理资本认识的启蒙课,此外还独立开设了“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作为心理资本建设的重要载体,向学生传达正能量,积极引导学生以开放性的眼光发掘自身的潜能和能力,追求卓越,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笔者从广西其他几所医科院校如广西中医药大学、桂林医学院、右江民族医学院等了解到,他们虽然没有单独开设心理资本课程,但在心理教学的内容中已有涉及。

2.医学生对心理资本的态度调查。以广西医科大学为例,笔者参与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识课的教学,在“成功人生的心理资本”这一章节中,笔者以课堂效果调查为目的,调查了学生对个人成功的主要归因。方法如下:分别在课前、课后,让7个班级共计361人对“个人成功四因素(物质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心理资本)”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序,统计四种因素排在第一位的票数(除空白票、重复票、选择不全等无效票,有效票数为315票),如果学生将人力资本排在第一位,则认为他将成功人生主要归因于人力资本,以此类推。结果显示:学生中认为个人的成功主要是因为“有良好的家庭经济条件、社会背景(物质资本、社会资本)”或“学历文凭、掌握的技能(人力资本)”或“自信、希望、乐观、坚韧(心理资本)”。具体情况见图1。

通过图1还可以看出,学生对人生成功的主要归因在心理资本课的前后发生了明显变化,认为成功人生主要归因于“物质资本、社会资本”的学生人数下降了10.16%,认为成功人生主要归因于“心理资本”的学生人数上升了15.23%,而人力资本的变化只有5.08%。对结果的分析,不排除有学生是由于在心理资本课堂上有意投老师所好,但是多数学生对于心理资本课堂教学的短期效应还是很明显的。但是,因为这种课程属于启蒙性质,且课时量极少,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率占到40%~50%的西部民族地区医科院校而言,显然是杯水车薪。因此,进一步加大对心理资本教育教学的课外投资和开发,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非常必要的。

二、课堂心理资本教育的局限性

心理资本是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是无关物质、社会关系、人脉等外在因素的重要资本之一,它更强调“你是谁”、“你想成为什么”。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只有认识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才能把握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才可能对客观事物的意义和价值做出科学判断,进而做到自觉、正确、创造性地按照客观事物的自身规律去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心理资本的开发效果如何,仅仅在课堂上是看不到全貌的,必须要选取特定的课外实践方式作为有益补充,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挥课外教育时间自由性、空间开放性、形式多样性、组织动态性、参与广泛性的优点,以检验心理资本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跟踪式”心理资本大课堂及其应用

从2011年起,广西医科大学启动实施了“卓越医学生课外成长计划”项目。该项目是一项教育实验与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学员从校院两级学生组织、党团组织、班委的现任或曾任学生骨干中选拔,每年60~80名不等,由学生工作部(处)作为指导管理主体,学员以小组为单位作为项目活动载体的承办主体。通过整合校内外精英教育资源,延伸专业理论与技能教学课堂,精心培植了“名家名师导航”、“精英读书会”、“三角梅沙龙”、精英“优”导师、精英访谈五个活动载体,以点带面,以骨干辐射全校学生,引导学员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明辨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有效地帮助其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提升心理资本,充分调动医学生的成长驱动力,强化医学生的职业使命感、岗位胜任力和社会责任感。笔者是该项目的指导老师,有意识地从项目中选取8名参加过其开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员作为“跟踪式”大课堂的培养、观察对象,进行统计、访谈,结果如下。

1.4名学生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成员,物质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匮乏,作为访谈A组;3名为普通工薪家庭成员,作为访谈B组;1名家庭经济条件较为优越,作为访谈C组。

2.A组成员表示,在参加完心理资本的课堂教学后,变得自信了,对自身各方面也进行过分析,但是约在一个月——半个学期后,又会受现实挫折的影响,“积极心态”逐渐消失,羡慕家庭经济优越的同学;B组成员表示在参加完心理资本的课堂教学后,印象最深的是人力资本和心理资本的协同影响,在提升两项资本上没有持续的压力、动力;C组同学表示在参加完心理资本的课堂教学后,意识到自己心理资本的薄弱,新选了积极心理学,但是缺乏人力资本、心理资本提升的持续压力、动力。

3.参加完卓越医学生课外成长计划后,由于是跟全校各类社团组织的优秀同龄人一起参与活动,每个人都有机会当“项目负责人”,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锻炼成长,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敢于追求更优秀的自己,追求卓越,提升了沟通、思辨能力。

4.结果表明,心理资本的课堂教学对A、B、C三组同学都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缺乏持续的跟踪的资本提升途径。参加完卓越医学生课外成长计划后,三组同学的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团队式的不同程度地提升了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进而促进了心理资本的成长。

“跟踪式”的心理资本大课堂在提升医学生心理资本方面的积极作用正在逐渐凸显出来,它不仅让学生真正明白什么是心理资本,怎样去开发自己的心理资本,而且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心理资本的无限作用,进而提升他们的成长内驱力。其缺陷在于普及面有限,如何在实际操作中让更多学生受益,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蒋洪涛,等.医科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资本教育探索[J].高教论坛,2013,(3):124-126.

[2]李毅昂.大学生课外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教育与职业,2010,(35):183-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