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西医急救医学范文

中西医急救医学精选(九篇)

中西医急救医学

第1篇:中西医急救医学范文

【关键词】院前急救;护理管理;中西医结合

院前急救是指急、危、重症伤病人进入医院前的医疗救护。包括病人发生伤病现场对医疗救护的呼救、现场救护、途中监护和运送等环节[1]。快速有效的中西医结合院前急救工作,对挽救病人生命,降低伤残率、病死率和减少医疗纠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衡量一个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应急能力、整体水平与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要做好院前中西医结合急救护理工作就必须加强护理管理,它是提高护理工作质量的重要保证。现将管理方法介绍如下。

1 加强急诊科护士院前中西医结合急救的培训

护士应急能力差、操作技术不过硬,不能与医生密切配合进行抢救,如静脉穿刺数次不成功,延误抢救用药最佳时间,直接影响院前抢救质量[2]。我院为提高急诊科护理人员在抢救急、危、重病人的中西医结合护理操作技术能力,护理部会不定期组织急诊科护士参加了急救知识理论知识考试,并对院前中西医急救技能进行培训后给予考核。为配合“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建设,护理部在原有基础上,针对中医护理及技术操作比较薄弱的环节上,对急诊科护士进行了普及性学习培训,并制定了学习计划和目标,急诊科护士经培训后基本能够掌握2-3项中医急救护理操作技术。通过院前中西医结合急救护士的培训,提高了急诊科护士的整体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水平。

2 强化院前中西医结合急救的服务意识

急救意识是急诊科护士应具各的基本素质意识,急诊科护士应对院前急救病人的病情时刻保持警惕性,对病人抢救要分秒必争。对就诊患者,一般可分为两种:一是急而不危,即发病很急,但不会危及生命;二是危而不显,即症状尽管不明显,但不立即治疗和抢救就会危及生命。护士要在众多的就诊病人中分出轻、重、缓、急及高危病人,让他们得到及时的救治是至关重要的,而这必须以强化的急救意识为前提,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做到正确、及时、有效地挽救生命。护士关心患者,护患之间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有同情心、责任感,站在患者的角度感悟患者渴望满足的各种需求,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力争做到服务于患者开口之前[3]。强化急救意识的关键是必须提高护士的观察能力及思维的严谨性、灵活性和敏捷性护士必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要善于从病人的言谈、行为和情绪的微小变化中去发现他们的内心活动,及时帮助病人解决问题。

3 加强多科护士协作能力 提高整体急救护理水平

院前中西医急救往往需要多科协作才能达到最优抢救效果,这便需要加强多科护士的协作能力,以便提高院前中西医结合急救的整体护理水平,主要做法是,成立护理急救领导小组,护理部主任担任护理总指挥,成员包括各科护士长。明确规定小组成员职责,并详细规定报告内容、报告程序及时限,使护理部能够及时、全面掌握抢救情况,以便在第一时间做出管理决策。成立护理抢救队除急诊在岗的力量外,护理部在不影响各科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在成批伤抢救预案中明确规定参与抢救的各临床科室护理人员后备力量的班次,让急诊中西医结合抢救做到有条不紊。

4 加强中西医结合院前急救物品的管理

中西医结合院前急救物品的管理必须做到“三固定,四及时”即:定点放置、定时核对、定数量;用后及时补充、过期及时更换、损坏及时发现、用时及时拿取。做到班班认真交接、检查,护士长每周检查1次,确保处于完好备用状态。急救护士对急救物品、仪器操作熟练、准确到位,对急救药品熟记其作用、剂量、用法,使病人得到快速、有效的救治。

5 加强中西结合护理技术操作

护士能否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采取正确的应急措施,是为病人赢得抢救时机的关键[4],加强中西结合护理技术操作有助于丰富单纯西医院前急救护理的手段和方法,如耳穴埋籽对急救患者术后排气的缓解、捏脊对急救患者术后消化不良的作用、刮痧对高热急救患者的降温等。西医护理更是以现代护理技术为发展方向,如重症监护技术、新型材料的应用、器官移植护理技术等都是中医护理无法介入的。中医护理操作与西医护理操作结合运用于院前治疗工作,发挥各自的特点和作用,提高治疗和抢救的效果。如西医有些药物常用以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若结合中医经络学说采用穴位注射、针刺疗法,能使小剂量的药物或不用药物,即能产生显著效果。如急诊发热患者,可曲池穴注射柴胡注射液;急诊腹痛患者,针刺足三里穴;急诊呕吐患者,针刺内关穴。在抢救过程中,在实施西医抢救措施的同时,配合针刺人中、十宣、涌泉等穴位,也会取得较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周秀华.急危重症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

[2] 李明凤.急诊护理工作中常见隐患及防范措施[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7):187.

第2篇:中西医急救医学范文

【关键词】应对;灾害;大急救;初步实践

【中图分类号】R181.8+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2)11-0008-02

2001-2010的过去十年间,成都全市120紧急呼救电话量上升20倍,救护车派车数上升13倍,救治人数上升8倍,处置突发重大紧急医疗救援事件上升12倍,成都已经迈入我国“百万急救需求”的特大城市行列。同时,四川因特殊的地理、地形及气象条件,已经成为我国内陆地区自然灾害频发的主要省份,时常受到地震、暴雨、洪水、泥石流、高温、干旱等各类灾害的侵扰。成都作为四川的省会城市及西部经济发展中枢,其灾害医疗紧急救援体系建设具有引领作用与主导效应。为此,进一步建立新的灾害医疗紧急救援机制、打破传统院前急救模式已势在必行。

根据成都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有关重要批示,借鉴发达国家的减灾救护应急管理体制,并结合“5.12”汶川特大地震、“8.13”龙池泥石流、以及“6.5”成都公交车燃烧事件等救援经验、现就成都市建立应对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区域性院前“大急救”体系的初步实践体会,做如下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建立“大急救”体系的社会基础: 为适应成都市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发展需要,面对我市统筹城乡、建设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西部重要交通枢纽等目标的逐步确立,国内外交流日趋紧密,人口流动逐年增大;同时,人民群众对院前紧急医疗救援工作的要求也已越来越高,使我市面临着日益繁重和较为复杂的院前紧急医疗救援任务。

面对近年来不断发生的各类自然灾害、结合“5.12”汶川特大地震等救灾经验、为进一步保障本地区经济发展和民众安全,以深入推进“成都市城乡一体化、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为目标、塑造全域成都应对灾害的“大急救、大救援”理念,采取专业机构为主与社会共同参与的综合救援力量,全面推进成都市的灾害医疗紧急救援能力建设,提升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1.2建立“大急救”体系的基本措施

1.2.1基本原则:

(1) 坚持“分步实施、体系推进”的原则。按照先易后难,先城市后乡镇,先专业后公众进行普及的总体进程计划,科学部署,重点突破、逐步实施,系统而全面的推进全市灾害医疗紧急救援能力建设。

(2) 坚持“政府推动、充分合作”的原则。塑造全域成都应对灾害的“大急救”理念。以《成都7+1经济区(120)急救指挥中心应急联动救援合作实施方

案》为框架,建立全省8城市之间120特号调度指挥的联动机制,协调处理突发

重大灾害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任务。

(3) 坚持“社会参与、普及民众”的原则。与红十字会等配合,积极开展高危特殊行业、驾驶员、大中学校、街道社区的初级卫生应急救护培训工作,进一步提升我市人民群众的防灾避险及自救互救能力,减少各类自然灾害与突发事件的人员伤亡和致残。

(4) 坚持“属地化管理为主”的原则,进一步强化“集中资源、统一指挥”的灾害医疗紧急救援的政府职能。在我市现有部省级、市、区(市)县三级医疗资源和部队、成都市120急救指挥中心网络医院资源的基础上,依托医疗专科齐全和技术密集的优势,整合资源,建立医疗应急救援专业化队伍和应急救治基地与应急培训基地;逐步加强应急装备配备,提升应急反应和应急救治能力,使成都市成为西部地区的灾害医疗应急救治实力最强、应急反应速度最快的中枢城市。

1.2.2具体措施

(1) 在全域成都范围内,专题走访与实地调查我市各地、各级现有从事院前急救医疗服务的部门及机构的运行现状、优势特点与存在不足等,进行汇总分析。

(2) 收集成都市院前急救医疗体系建设的政策、法规等资料文献,并借用循证医学依据、与国内外的急救医疗系统进行比较,综合分析研究后,提出符合本区域实情的、不同于国内其他地区的大急救网络体系建设的新思路、新途径。

(3) 探索在我市主要旅游景区或农贸集镇(以往的急救盲区)设立急救网点,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城乡均等的院前急救网络系统,助推成都现代世界田园城市的创建。

(4) 建立成都经济区8大城市120中心之间的应急联动机制,协调指挥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构建全域成都的大急救网络。

(5) 认真回顾总结5.12汶川大地震、6.5成都公交车燃烧、4.14玉树地震和8.5四川特大山洪泥石流等突发灾害与公共事件中,我市急救网络系统快速行动、有效应对的正反经验,从专业技术与组织管理等角度,形成有实用价值及社会价值的理论文章或学术专著,并将其正反经验融入大急救网络建设思路。

(6) 强化对全市各120网络医院急诊科等绿色通道、远郊120急救分中心及其所依托医院等,进行院前急救业务的统一考核及规范管理,以促进急救网络队伍建设。

(7) 积极推广专业急救技术,坚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定期举办全市范围“急救大赛”与专业培训等,以提升我市急救网络队伍整体技能与专业实力。

(8) 结合初步建立具有成都特色的院前“大急救”网络构架,同时助推成都市紧急医疗救援体系建设的《十二五规划》的基本形成。

2结果

最突出的表现是,“大急救”体系初步建立以来,能够有效进行协同处警,提升了紧急医疗救援速度与救援能力,为更好的应对各类灾害等突发事件,取得初步实践体会。

2.1初步建立成都市灾害医疗紧急救援三级体系:积极在成都地区推行“一级”指挥中心、“两级”调度平台与“三级”医疗救援体系建设。2005年成都市在城区范围以迁建市120急救指挥中心为契机、完善市级120网络救援指挥体系(一级指挥平台)基础上,于2007年又正式启动了区(市)县二级院前急救体系建设(二级调度指挥平台);2009年成都市下辖青白江、龙泉驿等4个区(市)县又积极在旅游景区和中心集镇先后创办了“急救点”(配置相应的急救设备与专业人员,建立就诊与转诊快捷通道等),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形成了主城区、区(市)县、乡镇及景点等三级划分的紧急医疗救援体系。这在全国院前急救急救网络范围也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实践。

2.2积极落实灾害医疗紧急救援专业化队伍建设: 以《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成府发[2009]55号)为指导,全面落实灾害医疗紧急救援专业化队伍建设:

2.2.1依托成都市120急救指挥中心、组建一支反应迅速、应对及时的特别医疗应急救援突击队,全面提高我市在面临各类突发重特大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恐怖袭击、生化辐射事件等紧急状态下的医疗应急救援能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2.2.2加强全市灾害医疗紧急救援专家库建设。在现有全市卫生应急专家库的基础上,采取补充、更新的方式加快全市灾害医疗紧急救援专家库建设。各区(市)县也应加快各自的急救医疗救援专家库的建设。

2.2.3加强区(市)县和医疗机构医疗应急救援突击分队建设。各区(市)县要依托辖区内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建立一支专业化医疗应急救援突击分队,配置必要装备和救援设备,加强培训、演练,发生重大灾害事故时,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展开医疗紧急救援。

2.3加强灾害医疗紧急救援基地建设: 依托全市三级医疗机构,建立一批具有专科优势的医疗应急救治基地,对突发灾害事件中的伤员进行集中收治;对非基地医疗机构进行业务指导。

2.3.1依托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总医院建立烧伤救治基地;

2.3.2依托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建立核辐射救治基地;

2.3.3依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建立脑外伤救治基地;

2.3.4依托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建立中毒救治基地。

2.4加强灾害医疗紧急救援培训工作: 以成都市120急救指挥中心、总医院为基地,开展全市院前紧急救援能力培训。各级医疗机构也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相关专业的急救培训与应急演练。

2.5建立成都经济区8市之间120调度指挥的联动机制: 创建起8市之间120急救中心的“主任联席会”运作模式,信息共享、定期会面,协调处理突发重大灾害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任务。

3讨论

3.1“大急救”概念的形成: 本文所言“大急救”,是指更广范围的院前急救。此概念于2010年正式提出。是在总结近年来汶川大地震等各类防灾救灾的正反经验、和我市社会急救医疗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成都实情,将以往的院前急救概念向深度和广度拓展而逐步形成的。

建立具有成都特色(成都模式)的“大急救”网络体系,目的是进一步全面提高应急反应时间与医疗救援能力,以达到“城乡一体、区域协调、反应灵敏、可持续发展”的成都市“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急医疗总体需求。

3.2建立“大急救”体系的初步效果:

3.2.1自从建立“成都7+1经济区”8大城市之间120特号调度指挥的联动机制以来,尤其2010年初,资阳与眉山两市的市话并入成都的“028”区号后,即已经形成了三地120急救指挥调度平台的协调机制,至今已协同处理特殊急救病人约600例。

第3篇:中西医急救医学范文

关键词:急救医学;教学改革;中医院校;Mini-CEX

Abstract:The rise of emergency medicine is the need of modern development. It make the new requirement of the medicine education, especially make a higher challenge ti the modern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 Our research group conform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 combines the specialization of the students in the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 and made a series of education revolutions. It mainly includes the revolution of the teaching idea from the case education to the interest inspired leaning, the teaching method adapt to the specificity of the emergency education, reform of the clinical skills assessment combined Mini-CEX and OSCE, and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emergency medicine teaching mode by Chinese medicine.

Key words:Emergency medicine;Reform in education;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 ;Mini-CEX

F代急救医学是临床医学领域中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于1979年被国际医学界公认为医学科学领域中第23门独立学科。它的兴起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20世纪后半叶重要的医学发展之一。美国对医学生毕业前的急救医学教育十分重视,于1970年在洛杉矶南加州大学医学院成立美国第一个急救医学系。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结构的日趋老化以及疾病谱的转变,急重症病无论在数量及严重程度上都日益增加,在这个趋势之下,急诊医学作为新型独立学科得到迅猛发展。新技术和新理论使重危病急救医学成为一个涉及多学科、多技术的学科,要求急诊医生要具有丰富的各学科理论、灵活的临床思维、娴熟独立处置能力。目前,急救医学的教学工作主要是进行临床教学,亦尚缺乏完整的中医急救医学理论教育,这也为中医院校的急救医学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结合中医院校学生特点本教研室近年来进行涵盖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教学改革,经过几年的努力提出了 "以学生为本,教师为主导,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并重"的现代实验教学理念,建立了多层次、多模式的急救医学教学模式,并从中得到一些体会以期讨论指正。

1 教学理念的改革,案例式教学由兴趣启发学习主动性

急救医学不仅独立,还涉及临床各科相互关联的各种急、危、重症。它不仅汇总了各临床学科的急症知识和技术,综合了各临床学科急症的内在联系与规律,而且还丰富和发展了各种抢救与监护技术。面向这一变化,临床医师既要了解急诊医学的基础理论,又要掌握基本抢救技术,同时还要不断更新急救医学的国际进展,对于学生前期的学习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在课程设置上主要针对完成专业基础课,即将进入临床的医学院高年级学生,教学内容上选取较为经典的急救应用技术及常见病多发病作为重点课程,结合最新的指南及时修改课件教案进行授课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式教学、临床见习、影像视频、国际国内进展自学交流、急诊思维训练等方法,启发同学学习的主动性,由兴趣和好奇心出发自觉自愿地去巩固前期知识、学习急救知识、了解国际进展、增益课堂理论课效果。通过自主整合前期基础知识,更好地巩固专业基础知识;通过自主网络文献学习,更好地锻炼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讨论和情景方式,锻炼一定的沟通和表达能力;通过独立思考的临床思维形成性训练,具备初步的临床急危重症诊疗思路。

2 教学方法改革适应急诊医学特殊性

2.1案例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式教学,即每一堂课以一个现实案例开启,真实的病例、真实的数据、真实的诊疗过程和真实的患者转归。给予学生直观而生动的感受,从而启发兴趣,从实用的角度抓住学生的求知愿望,实践中我们发现,案例式教学同时有助于培养医学生自我认同感,从而形成救死扶伤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2.2 PBL教学法 急诊医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跨多学科、多领域的学科,在对疾病的诊治过程中与其他专业不同,主要表现为评估-判断-抢救-再评估的诊治过程,而学生不能很好地将已有的专科理论知识融入急诊医学理论学习中,导致不能形成完整的急诊医学知识体系。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自学及教师引导相结合,围绕某一医学问题以小组形式讨论并进行研究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主导,老师采用提问的方式,不断地激发学生去思考、探索,分析问题、学习解决、应用该问题所需的知识,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为提出问题-自学解疑-重点讲授和总结归纳,从追求学习的结果转向注重学习的过程;从教师自我思维转向学生群体思维。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急诊医学和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而且应经常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对教学法实施的意见并随时调整教学计划。

2.3情景式教学法 情景式教学法一般在理论课程之后,见习课程中进行,学生对所接触的症状、需考虑的疾病及处理原则已经非常熟悉,由学生组成抢救小组,在模拟ICU对模拟患者或模拟人进行抢救,即在一个模拟的场景中进行演练。然后其他观摩的同学可以讨论抢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教师对抢救流程进行规范。这种采用模拟人设置抢救场景,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开放的、主动的、发现式的、无风险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掌握不同症状抢救流程。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学生再遇到同一症状患者,就会具备镇静组织进行有序抢救的意识,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

2.4讨论式双语教学法 近年来急救医学有关研究领域中的新进展、新技术及新成果层出不穷,双语教学就是在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创造一个外语学习环境,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外语的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运用能力,为日后的交流与W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为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并提升外语水平,尤其在心肺复苏等内容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开展讨论式的双语教学,并通过分组讨论和互相问答等方式,让"双语"渗透到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

选择适合我国语言环境的双语教材是保证双语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教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根据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国情需要,参考国内外资料,编译了本门课程的双语教学教辅教材,教材力求重点突出,通过视频教学,语言表达"原汁原味"。老师授课完全以此为蓝本,充分保证了学生预习、复习皆有书可寻,保证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但由于时间较仓促,可能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校正组织相关专家重新完善和编写,以期尽早供教学使用。

2.5多媒体教学手段 临床急诊基础理论教学中基本理论往往比较抽象,在教师讲课时,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在讲心肺复苏时,先播放心肺复苏术医学视频,然后提出与此的相关问题,并讲解此相关问题。其次在培养学生临床急诊基本操作时,由于急诊基本技能操作实践性较强,仅理论叙述是很难让学生把握到基本要领的。再者在培养学生临床急诊思维及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由于急诊患者发病急骤,病情复杂,病情危重,常使经治医生束手无策。所以急诊科医生必须保持清晰及连贯的思维,在把握基本医疗原则的基础上,快速利用急诊医学的基本技能去救治患者。如仅讲述相关的理论和原则,则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结合医学多媒体视频教学。通过播放一些危重病例抢救的医学视频,使学生能直观危重患者的抢救,身临其境,提高其处理危重患者的能力。

针对急救医学的学科特点,教学过程中采用声像、图文并茂的多媒体形式进行直观地授课,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清晰,提高了教学效果。通过对多媒体课件的学习,加上教师的讲解,规范、准确操作,学生能很快且准确掌握正确的操作技能。针对急诊患者病情紧急、场景开放(家属在场)、患者和家属需求高以及处理手段的及时和不可重复等特点,培养学生正确、规范的操作,也是急诊医学教育必须做到的。

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点,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分别选用文本、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不同表现形式来表达课件内容。各种操作所用的器械等内容,我们都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课件的制作过程中还要注意艺术性和趣味性,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授课的效率。

3 Mini-CEX结合OSCE的临床考核方式改革

我们首次将OSCE与Mini-CEX结合,优势互补,应用于《急救医学》临床考核中,探讨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适用于中西医结合专业临床技能考核的可行性方案[1]。

迷你临床演练评估(Mini Clinical Evaluation Exercise,Mini-CEX) 是美国内科医学会发展并推荐的一种评估医学生综合能力的新型临床测评工具,已在欧美国家陆续应用,我国医学院校的实践尚在起步阶段[2]。Mini-CEX是临床指导老师直接观察医学生对患者做重点式的临床诊疗工作, 再通过结构式表格项目进行评分,及时给予反馈。其特点是与临床工作同步进行,仅需费时20~30 min,操作简便,可行性高,及时反馈,利于以考促学[3]。

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OSCE)是一种客观、有序、全面评价医学生综合能力的考试评价体系。OSCE采取多站点的考试方式,应用标准化患者(SP)或医学模拟人模拟临床场景,全面考核医学生采集资料、临床操作、临床思维等综合能力[4]。OSCE以统一标准评价考生考试的过程,避免了评分老师的主观差异,现已在国内医学院校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评估效果,但在实践中也发现有操作复杂、费用高等不足之处。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发现OSCE是客观评价体系,考核内容全面、客观、标准化,但是操作复杂,一般用于期中、期末考试,不能及时反馈;而Mini-CEX受临床实际情况限制,考核内容不能保证相对稳定,但简便易行,可以增加测评次数,每次测评后指导老师及时反馈,逐步提高医学生的自我认识水平、改进临床技能[5]。OSCE使用标准化患者或模拟人,可重复性好,但不能反映医学生面对真实患者时的工作能力;Mini-CEX评分老师直接评估医学生对临床患者的诊治水平。因此,在《急救医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将Mini-CEX与OSCE相结合,优势互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效,促进了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并对中西医结合专业临床技能考核方案改革起到一定的作用。

4 具有中医特色的急救医学教育

千百年来,祖国医学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急救医学理论体系,在提供紧急医疗救助、保障民族繁衍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根据中医整体观理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临床急危重症常见同时存在多个系统疾病。通过具有中医特色的急救医学教育,一方面鼓励学生摒弃"中医不能治疗急危重症"的观念,另一方面指导学生避免中西医不同医学体系的混淆。主要通过古代及现代中医急救案例的讲述,与中医名家交流学习,一定学时的中医古籍急救医案自学后课堂讨论的拓展形式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中西医结合的急诊思维方式。

总之,加强学生临床实习与病案讨论,注重教学效果反馈,是促进学科建设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钱义明,等. 中西医结合急诊医学教学研究与实践[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5(6):9-10.

[2]Holmboe ES, Yepes M, Williams F, et al. Feedback and the Mini clinical evaluation exercise [J].Gen Intern Med, 2004 (19): 558- 561.

[3]曹伟.Mini-CEX 与住院医师能力评估[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9, 16(3):24-26.

第4篇:中西医急救医学范文

开幕式由徐少文教授主持。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游苏宁社长兼总编辑做了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建设与发展的专题报告,介绍了中华医学会期刊群的数宇化发展情况,未来发展的趋势和重要性等内容作了精辟的讲述,再次强调中华医学会期刊群的发展目标不仅仅是办好一本期刊,更是要实现兄弟期刊的共同腾飞。《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编辑部马岳峰主任介绍了杂志的发展情况,对高发文量作者、高被引作者进行了表扬,并对期刊的未来发展方向和举措进行了介绍。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李春盛教授、太原市紧急救援中心的领导,和《中华急诊医学杂志》总编辑江观玉教授也分别致词。

第一部分的专题学术报告由马岳峰主任主持。作为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的参与者――北京朝阳医院李春盛教授结合2005年心肺复苏指南和新版指南介绍了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的发展、更新情况,及其对我国急诊医务工作者的指导意义。北京总医院沈洪教授结合各种早期标志物对急诊医务工作者介绍了急危重病早期识别标志物的急诊床旁监测的方法和意义,为危重病患者的早期救治提供了思路。武警总医院的樊毫军教授结合玉树地震救援谈了高原寒带医疗救援的情况,对我国灾难医学、特是高原地带高原救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上海瑞金医院的董建菁副主任代表上海世博会急救医疗组组长陆一鸣教授作了“2010上海世博会的医疗急救保障体系”的专题报道,介绍了世博会期间上海医疗结构的应急医疗保障的具体措施,为持续时间长、人员密度大的特大型活动的急救医疗保障提供了参考。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张茂主任介绑了NT-prgBNP在急危重患者中的应用,为急救重症患者早期诊断、治疗提供依据。

第二部分的青年论坛,重点围绕ICU中如何合理仪川CRRT的热门议题。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的林兆奋教授作了CRR7中炎症与抗炎的专题报道,指出CRR7治疗中应当注重的炎症细胞的变化及其意义;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的黄曼医师作了ARDS与CRRT的专题报道,探讨了ARDS患者使用CRRT治疗的时机,方式,利注意事项;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张茂主任介绍了CRR丁在创伤患者中的应用,结合CRRT在创伤患者中应用的历史和国内外最新进展,认为CRR丁将在创伤患者的救治中起到重要作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王勇强教授结合RRT过程中出现的血小板减少情况,介绍了成因、预防措施和对策的专题报道,为安全、有效地使用CRRT作了说明。针对于急性中毒的临床路径议题,蒋龙元教授和李锐医师分别结合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和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经验作了“急性中毒的临床路径探讨”,江苏省人民医院张劲松教授针对急性刺激性气体中毒的诊治情况,作了“急性刺激性气体中毒的临床路径”主题发言、为急诊医务工作者规范化治疗急性刺激性气体中毒患者提供依据;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万智医师结合百草枯中毒的特点与临床救治,作了“百草枯中毒的临床路径探讨”主题发言,这对规范临床上百草枯中毒的救治、提高治疗成功率有参考价值。

第5篇:中西医急救医学范文

2009年医院急诊科工作计划

2009年是我院‘二甲’评审后重要的一年,也是我院急诊科适应市场经济持续发展十分关键的一年。来源:免费这一年我们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急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凝聚人心,以新思路、新观念、新举措增强急诊工作的生机与活力,加强急诊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巩固并壮大急诊队伍,使急诊医疗体系更加规范化,加快我院急诊发展。现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城市居民医保工作为目标,以维护健康,关爱生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科室宗旨,为把我科建设成为民众信赖、医院放心、医德高尚、医术高超的科室迈出坚实的步伐。

二、主要措施

1.医疗质量

要在巩固前两年急诊管理年活动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等级医院复审整改工作,围绕“质量、安全、服务、价格”,狠抓内涵建设。要进一步加强急诊急救专业队伍的设置,进行急诊医学知识的学习,了解急诊急救在当前社会的重要性,稳进急诊急救队伍。完善急诊、入院、手术“绿色通道”使急诊服务及时、安全、便捷、有效。完善24小时急诊服务目录、急诊工作流程、管理文件资料、对各支持系统服务的规范。协调临床各科对急诊工作的配合。对大批量病员有分类管理的程序。立足使急诊留观病人于24小时内诊断明确、病情稳定后安全入院。加强上级医师急救指导,加强三级会诊,加强与其他专科的协作配合,使急诊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提高到98%以上。2.质量管理。

很抓“三基三严”,加强病史询问及规范查体、大病历规范书写、抗生素合理使用等专项培训力度。认真执行首诊负责制、交接班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各级各类人员职责、依据病情优先获得诊疗程序。加强运行病历的考评,重点检查与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相关的内容,完善定期检查、考评、反馈、总结的质控制度,坚持一周一小查,一月一大查,对环节管理、凝难病历讨论、三级医师查房对病情变化的处理意见要重点监控,促进基础质量持续改进和提高。

3.设备管理

要强化对急诊设备的定期维护、监测并专人管理,及时发现问题排除故障,使抢救设备的完好率达到100%。加强训练规范使用,使医护人员能够熟练掌握,正确使用,确保安全运行,以满足患者急救需求。严格院内感染。加强心肺复苏技能的训练,使心肺复苏技能达到高级水平。

4.服务态度

要抓优质服务工作。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深入开展创建“优质服务示范岗”活动,规范服务行为,创新服务内容,注重服务技巧,落实医患沟通、知情告知制度,及时妥善处理各类纠纷,定期进行分析、总结,强化安全措施,防范医疗事故发生。延伸服务范围,保证服务质量,全面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提高患者满意率,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5.培训计划

要制定各级各类人员培训考核计划,加大在岗培训力度,有计划的开展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加大对各级医师培训效果的考核。采取多种形式,分层次、有重点地对全体职工进行职业素质、业务素质、管理素质的培训,强化全员职业责任意识。2008年在院部的支持下希望能派出医生护士去上级医院进修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ICU或CCU等相关专业,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业务。同时,树立一批医、德双馨的先进典型,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

6.中医特色建设

要贯彻以“中医为体,西医为用”的方针,突出优势目标,加强中医特色建设。制定中医、中西医结合人员中医药理论、技术培训计划,加大中医基础知识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按照二甲中医院急诊科建设要求,要有本科常见病、特色病种的诊疗规范与特色技术的操作规程,使本科规范性文件不少三种。提高中医药在急症救治中的使用率,急诊专业医护人员熟练掌握中西医急救知识和技能,提高急危重症的中医药使用率,使中医药参与率在30%以上。

7.推进医疗保险改革

要搞好医疗保险改革顺利推进,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各个环节更加明细化。同时针对特殊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努力开创人民群众得实惠、医疗事业得发展的双赢局面。

8.重点研究课题

今年要着重学习和研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急诊、感染及合理应用抗生素、无创和有创性正压通气治疗、严重创伤与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课题的研究,使我院急诊科急救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9.院前急救

第6篇:中西医急救医学范文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灾区各级军地医院反映迅速,在通迅中断、救治任务不明确的情况下积极展开救治,但医院在救治转送到院的地震伤员同时,又要做好原住院伤员治疗和派出医疗队赶赴一线救治等多重任务,战线长、人手少、密度大,各级医院特别是部队医院要在短时间内立足现有自身条件、科学使用卫勤力量、确保各项救治任务的完成显得尤其重要。本文结合我们的具体做法谈几点体会。

1 领导果断决策,救治工作有效展开

1.1 阿坝驻训部队反应迅速,火速赶往灾区 地震发生后,离震中汶川较近的总队驻藏区部队果断决策,立即参与抗震救灾,我院配属总队前指医疗救护组于5月14日随部队到达汶川县城,并立即投入到抢救伤员的工作中。

1.2 灾情就是命令,医院官兵立即自发疏散住院病员 地震发生时,所有通信全部中断,没有号令,也无法请示,整个医院乃至上级机关指挥系统陷入暂时瘫焕,强烈持续的大地颤抖给全院工作人员和住院病人造成了极大的恐慌,办公室、病房、治疗室物品纷纷落地,人员不能站立。剧烈震动稍停后,各科室医务人员第一反应是快速转移病员,在本科主任的号召下,不到30分种就将所有轻重伤病员转移到医院露天停车场,在震情不明的情况下,不少医务人员又返回科室,抢出急救药品、设备和医疗文书。

1.3 医院快速成立临时指挥组,恢复指挥联络 安全转移伤病员后,所有科室领导主动向院首长靠拢,医院迅速做出决策:一是立即搭设帐篷,抢出治疗必须的药品和设备,让病人的治疗不间断;二是迅速封控三幢住院大楼和办公楼,严禁人员出入,确保人员和室内财产的安全;三是打破原有科室建制,迅速抽组院内救护组和院外卫勤处突分队,准备救援和收治伤员;四是院领导立即赶往总队机关,主动受领任务,恢复与上级的联络。

2 争分夺秒开展救治,科学抽组卫勤力量

2.1 快速成立手术组,开设临时救治点 地震时,成都市区部分市民和部队官兵由于反应过度,冒险跳楼逃生,震后不到1个小时,市民自发送来医院4名跳楼伤员,有骨折的,有被玻璃划伤的,有些开放性伤口达20厘米,深可见骨,血流不止,手术组冒险从手术室抢出必需设备和器械,当即决定,在露天空地上实施清创缝合手术。

2.2 启动卫勤预案,集结精兵强将准备开赴灾区

在没有任何号令情况下,医院迅速抽组了8人的卫勤处突分队,全部人员整装待发,12日晚全部在帐篷区集结待命,13日晚,卫勤处突分队接到命令随总队前指开进都江堰,挺进映秀镇。15日,医院抽组17人救护组,与其他卫勤力量共70余人组成总部卫勤分队,经西线绕道进入汶川,开展现场救治和汶川雁门乡的走村防疫工作。

2.3 平时卫生战备训练抓实抓紧,以不变应万变

“狼真的来了”。各种卫勤预案在一段时间内是固化的,卫勤分队各救护组的人员和装备也基本固定。去年以来,在成都军区总医院的指导下,医院先后两次对卫勤分队进行了全员全装的训练和演练,让所有人员熟悉了收拢集结、开进、展开等过程,掌握了手中的装备,组内人员分工合作,形成了初步的救治能力;同时,全部人员都参与了帐篷的搭设训练。通过年初藏区维稳的实战考验,医院又及时调整了方案,增设3个抢救分类组,修订和增加 “随队卫勤保障”等8个卫勤应急方案,给每个队员配备了背囊、雨衣、雨靴、洗漱用品等生活必需品,一有任务,任何位置的队员只需赶到医院就可出发;申请上级配发了全套师(总队)级救护所装备(此前医院已自筹资金购买一套)。面对突如其来的大灾难,医院立足于现有卫勤分队力量,根据任务特点和上级要求,科学抽组,均能在较短时间内将人员装备集结到位,快速开进。特别是充足的箱组和背囊等卫生装备,在此次频繁执行徒步搜救任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

3 调动所有卫勤力量,超常态完成救治任务

3.1 配强震区现场救治力量,院内抓效率

灾害发生后,医院先后派出12支共40余人的医疗队或随队医生,执行各类卫勤保障任务,前方后方人员紧缺,不少临床科室只留两名医生轮班,而伤病员总数是平时的两倍,医院不少已经转业到地方工作的医生、护士主动回院,充实到了临床一线,1名部队复员到地方的卫生人员主动到医院请战,要求上第一线,经请示上级同意,被充实到我院卫勤分队;医院麻醉医生较少,一半是地方聘用人员,经请示上级,亦被派往震区救治第一线。

3.2 整合全院所有卫勤资源,集中力量保抗震 暂停体检中心业务,所属全部人员充实到救治一线;合并急诊科与帐篷病区夜间值班工作;合并全部外科,分组收治地震伤员,主要由骨科医生分任各组组长;增设学术厅和帐篷病区护理单元,收治较轻的地震伤员;动员全院原有伤病员提前出院或门诊观察治疗,内科系统各预留20张床位,承接较轻的地震伤员。

4 合理调配部队卫勤力量,构建科学的救治体系

地震之后,成千上万的大批伤员在几分钟之内同时出现,单靠某一支救援力量根本无法完成。部队做为主要救援力量快速机动到受灾现场,但部队编制的卫勤力量往往只能够保障本体系内伤病员的救治,同时“孤军”深入,卫勤救治梯次还未形成,无法完成大批伤员的现场救治和转运。地震灾区地方卫生力量虽然受创,但急救网络尚完整,广大灾民对地方医院较为熟悉,对于大批伤员的出现,第一时间内只有依托地方的医疗卫生力量。同时,对于每一个急需拯救的生命,军地医疗力量都应无条件地去救治[2]。

4.1 军地医院不分大小,积极加入救治网络中 大批伤员涌向成都各大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先后向我院求助,伤员剧增,需要分流部分伤员,医院在没有接到明确上级指示下,救人要紧,立即选择了离医院较近的华西医院,快速建立转接绿色通道,在短短两天时间内共接受伤员163余名,手术37台。为转运第一批从映秀空运回来的伤员,医院14日至15日通宵达旦,做到了有转必接,极大地缓解了华西医院的压力。同时,成都市、区所属各级医院、民营医院、断指再植医院、骨科医院等等几乎所有医疗机构都加入了抢救地震伤员的行列。全部医院免费接收地震伤员。

4.2 军地共用救治体系,最快最好地救治各类伤员 对于救援部队受伤的官兵,医院积极向上级建议,利用华西医院高水平的快速检查和诊断能力,所有受伤官兵均送到华西急诊,分诊后,急重官兵留在华西医院继续治疗,轻伤转接回本院。为便于内部管理,伤员在华西手术后或病情稳定后,及时转回本院继续治疗。同时随着救援工作的深入,部队官兵深入到交通阻断的乡村,余震不断,受伤官兵较多,转运困难。直升机成了最有效的转运工具,但参加救援的部队较多,伤员和灾民都急需转运,指挥协调难度较大,华西医院做为危重伤员的后方医院,直接与直升机救援指挥部建立了协调关系,较容易申请到空中转运直升机,医院依托华西医院,先后5次利用直升机将11名部队伤员从3个机场转运回医院,得到了及时的救治。

医院依托地方的急救网络,利用华西医院强大的急救通道,合理利用卫生资源,相互补充,军地伤员都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治疗,驻汶川、映秀、北川重灾区的部队受灾官兵和后续救援受伤官兵几乎全靠军地联手构建的接力救治网络,得到了及时的后送和救治,部队首长在中断与部队联络的情况下通过军地医院最快地掌握了部队伤亡情况。这种应急状态下两所医院自创的救治模式得到了总部首长的肯定和高度评价。

4.3 适时调整卫勤力量,保障救治工作圆满完成 地震发生初期,驻震区军地医院均抽调了大量骨干医务人员奔赴一线,但随着救灾工作的深入,转运至医院的伤员越来越多,院内救治力量明显不足,同时,跨区域卫生力量几乎派往震区一线,形成一种“不到震区就不算救灾”的思维和工作定势,灾区现场救治力量过多,救治条件却有限,大量医务人员不能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只能当普通救生员使用。我院根据任务特点,及时调整了几名前方的技术骨干回院参加院内救治和手术,同时总部及时从其他兄弟总队调派技术骨干增援我院。面对后期持久的防疫工作,医院及时调整力量,轮番上阵,让每一名医务人员都投身于这场艰苦的工作中。

参考文献

第7篇:中西医急救医学范文

关键词:急救护理;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4-0095-01

急救护理学以现代医学科学为基础,以提高抢救成功率、对患者的生命给予最大限度的挽救、减少伤残、降低死亡率、改善生存质量为目的,是护理专业理论和急救医学研究的延伸[1-3]。本次研究就急诊护理内容及其研究进展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护理模式的改善提供参考依据。

1 急救医疗体系分析

急救医疗体系(EMSS)包括院前急救、急诊科院内急救、专科生命绿色通道急救及重症监护病房(ICU)急救等内容。为完善的现场救护、通迅指挥、可供急救及监护的运输工具等共同构成,是医院强化治疗和急救服务水平的体现。我国急救医院发展于上世纪80年代,目前已逐步实现了急救现代化,大部分医院建立了急危重症监护病房,由急诊科统一管理[4]。

2 我国急救护理工作现状分析

我国急救医学发展迅速,但在急救通讯网络的建立,院前急救,远程空中急救等方面相较发达国家尚有一定差距。随着急救医学的兴起,急救护理学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但在急救护理工作的范围上尚待加强,主要限于急诊静脉输液室治疗的患者、急诊观察室患者及急诊抢救的患者,一部分急诊患者未得到有效的护理评估及干预[5-9]。急诊护士对整体护理实践及概念模糊,在急诊科实践中整体护理相对落后。

3 急救护理人员结构

急救护理人员结构在发达国家已层次分明,我国在医疗模式转变的大环境下,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进展,急救护理队伍包括普通实践护士、急救实践护士、助理护士、注册护士、护工等[10]。可依据患者病情提高针对性、个性化的服务。实践护士在急诊科引进已有30多年历史,护士短缺和急诊流量激增为实践护士引入的主要原因。高级实践护士需具备高度的责任心、经验、常识、协助能力及识别自身极限能力。包括的临床操作共71项,其中局部麻醉、四肢外固定、包扎伤口、去除软组织异物、数字减影神经阻滞术等为常实施项目[11-14]。我国急救护理队伍虽为初级阶段,但近年来护士学历不断提高,培训及考核制度也相应加强,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护理水平。

4 急诊护理科研分析

科学研究是对学科发展推动的前提条件,西方急救护理管理模式包括急诊科护理管理模式对患者满意度及护士流失的影响、电脑分诊系统的健立、急救职业的防护、急救器具、设备的运用等[15]。我国急救护理研究主要包括临床急症护理、并涉及教学等多方面内容,我急症如中毒、重症哮喘、心肌梗死等[16]。近年来,急诊护士的健康问题也引起相关研究者的重视。并在目前社会法律意识提高的前提下,对急救的效果、急救护理的时效兴、急救制度的执行、开放性急救环境、危险环境出诊、特殊群体救治方面均有了一定程度的完善和研究。为“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医疗模式的体现[17-18]。

5 小结

我国急救护理与发达国家比较,虽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其重要性已引起国家、社会及相关医疗部门的重视,卫生部《卫生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已提出,要加强急诊护士培训工作,紧跟急救医疗进展,建设合理急救流程,对急诊科规范布局,提高护理专业队伍素质,是急救护理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张磊冰,张静萍.以腹部创伤为主的多发伤的手术室急救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5):459-460

[2] 马红,千艳丽,曹思维.创伤患者院前急救护理[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6,9(6):643-644

[3] Lui J,Hong Y,D,Agostino RB Sr,et al.Predictive value for the Chinese population of the Framingham CHD risk assessment tool compared with the Chinese Multi-Provincial Cohort Study.JAMA,2004,291:2591-2599

[4] 林瑞琼,张英俭,林小全,等.创伤急救护理程序在严重创伤病人中的应用[J].中原医刊,2006:33(18):49

[5] 张文英,王建清,魏雁涛.严重胸腹部复合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的护理[J].全科护理,2009,7(12B):3217-218

[6] 徐爱民,李春盛,顾征,等.微创穿刺术在急诊抢救外伤性颅内血肿中的应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16(10):1066-1069

[7] 黄惠娟,马钦丽.严重复合伤的急救及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2):274-275

[8] Beckstrand RL,Srnith MD,Heaston S.Emergency nurse,s Perceptions of size,frequency,and magnitude of obstacles and supportive behaviors in end-of-life care[J].Journal of Emergency Nursing,2008,34(4):290-300

[9] 廖继鸿.严重多发伤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25:205-206

[10] Lott M E,Sino way L l,What has micro dialysis shown us about the metabolic milieu wthin exereising skeletal muscle[J].Exerc Sport Sci Rev,2004,32(8):69-74

[11] Simoons M L,Maggioni A P,Rnalerud G, et al.Indivedual Risk Assessment for Intranial Haemorrhage during Thrombolytic Therapy[J].Lancet,1993,3249(9):1532-1538

[12] 张会文.严重创伤患者急诊急救护理[J].医学信息,2010,7.23(7):2385-2386

[13] 黄春英.重度创伤50例急救抢救体会[J].海南医学,2009,20(5):156-159

[14] 陈立梅,孙伟.细节管理应用在医疗服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8,27(1):22

[15] Donnino MW,Miller,Goyal N,et al.Effective lactate clearance is associated with in proved outcome in post-cardiac arrest pstients [J].Resuscitation,2007,75(2):229-224

[16] 韩润生,宋炜.多发骨折并发脂肪栓塞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和治疗[J].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6,8(5):662-663

第8篇:中西医急救医学范文

关键词:教学模式;降阶梯思维;人文精神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于生命健康的需求远远超出了我国医学的发展水平,而作为守卫人民生命健康第一条防线———急诊科则成为整个工作的重中之重[1]。目前,我国大多数急诊医师都是由所在医院的其他科室的医师临时组成,缺乏专业性和系统性的培训教育[2]。因此,急诊专业医师的培养已经迫在眉睫,就此,现将我们科在20多年带教中所积累的经验总结分享。

1急诊医学疾病谱的特殊性与教学模式的辩证关系

1.1急诊科的教学应该是以症状体征为中心的教学

其他专业科室的疾病谱是按照人体系统进行划分,在各个专科进一步明确诊断,进而给予专业的治疗。所以其它专业科室的教学模式较为传统,是按照某种明确的疾病为纲要,展开相关的局部解剖学回顾、分析其病理生理变化、总结临床症状和体征变化,再进行鉴别诊断以确诊,最后给出明确的治疗方案。然而,急诊科的疾病往往具有:发病急、病情重、发展快、诊断及系统划分不明确、同时有多种不同程度的合并症等特点,可在短时间内致残或致死,没有足够的时间让急诊医生明确所有的诊断后再制定治疗方案[3]。为此,应该以症状体征为中心,维持病人生命体征平稳,在展开救治的同时进一步明确诊断。因此,为了满足急诊工作的需要,急诊教学必须放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切合急疹疾病谱的特殊性,建立合理的急诊教学模式。作者在急诊教学中以症状体征为中心,根据病人的危急程度分级,需要急救的先按照急救流程进行抢救及生命支持,相对稳定的可按照症状体征进行临床路径的排查、诊断以及鉴别诊断,急诊科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各种急救流程的标准化,教学结合各种症状体征的临床路径教学[4]。比如,对于呼吸心跳停止的患者,首先不是明确此患者的诊断系肺梗还是心律失常,而是果断启动EMSS,进行心肺脑复苏,挽救患者的生命,在此基础之上才有可能进一步明确患者的基础病,因此,急救流程的教学对于急诊专业医生尤为重要;而对于急腹症的患者,可按照腹痛这一症状的部位及其性质,结合查体的阳性体征,进行排查、诊断及鉴别诊断,所以,急腹症的教学不同于阑尾炎、空腔脏器穿孔以及胆囊炎等疾病的教学,应该是成熟的急腹症临床路径的教学。

1.2降阶梯思维模式贯穿于急诊教学之中

急诊病人中许多相同的症状和体征既可以是轻症,也可以是重症,也可能是病情迅速进展和发展缓和的疾病的共同表现[5];所以在急诊临床工作中需要对某一表现首先考虑其严重情况的可能性,在排除严重情况后才能考虑其他较轻微的疾病[2];而王佩燕教授在2007年提出了降阶梯思维模式在急诊工作中的应用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这一矛盾。例如,作者曾接诊到一位胸痛患者时,首先想到的是主动脉夹层、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肺动脉梗塞等致死性疾病,这时需要通过血气分析、心肌酶谱、肌钙蛋白测定、凝血功能检测、心动超声、CTA以及冠状动脉造影等快速检查进行排查,在排除这些常见致死性疾病后才能考虑肋间神经痛、带状疱疹及肋软骨炎等轻性疾病。由此可见,在急诊专业医师的培养中,降阶梯思维模式必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6]。

2急诊教学中应该重视人文精神

目前,我国医学教育还存在“重专业技能、轻人文素质”、“只见病,不见人”的问题,忽视对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医学人文素质的教育。而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使部分医务人员缺乏整体临床观念、医患沟通技巧,以及对病人的关爱等[7-8]。身与心是一体两面,躯体的疾病可带来患者的心理障碍以及患者家属的急躁心理,同时,心理障碍又可加重躯体疾病或严重干扰躯体疾病的救治效果。医务人员人文素质低下,沟通技巧差,常常会诱发医患对抗,不利于医患关系的良性发展,不利于医疗的救治效果。只有懂得尊重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懂得平等待人才能获得良好的口碑。急诊科作为医院工作中医患矛盾冲突的重灾区,工作中频繁的医患纠纷已经使人们意识到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在急诊医师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重视人文素质教育[9]。

3PBL教学模式在急诊教学中的应用

PBL教学模式在国外医学院校已经普遍实施,已经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而在我国因受到教室、设备资金不足以及师资力量欠缺等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与传统教学和学习观念、习惯的冲突,导致PBL教学模式的推广往往流于形式,效果不佳。近年来,我国医学院校在PBL教学的试点中发现,矛盾冲突多、既严格又灵活是急诊医学学科的固有特点,非常适合以问题为中心的PBL教学模式,更容易引发学员自主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把握教学主线的前提下给予辅的指导教学,PBL教学取得了明显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10]。作者在教学中将院外急救分为现场急救、转运、以及途中救护几个环节,在各个环节针对性的提出问题,经过热烈的小组讨论,学员对于现场急救的检伤、协作、急救原则、急救技能、肢体固定、转运病人的措施等知识的学习兴趣明显高于传统教学,并能够深刻理解和记忆这些急救技能的各种要点[11]。综上所述,为了使急诊医学的教学水平与国际接轨,培养出合格的急诊专业医生,我国医学院校的教学应该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深化普及PBL教学模式的推广,重视学员医学人文素质的提高,运用降阶梯的思维模式,按照“追表寻因法”以症状体征为中心建立规范化急救流程和成熟临床路路径教学。

参考文献:

[1]高烨,吴梦茹,梁欢,等.降阶梯思维在青年医师及进修医师急诊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3):535-536.

[2]肖敏,杨贤义,陈立东,等.急诊医学程序化目标教学模式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1):195-196.

[3]刘艳丽,陈永进,张旻,等.口腔医学本科生急诊临床实习教学模式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6):1259-61.

[4]谢宗豹,陆秋琛.临床教育质量检测与实践教学体系架构[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1):90-93.

[5]项和平,李贺.案例教学法在急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5):985-987.

[6]周彤,李翠萍,郭瑞峰,等.急诊医学实践技能教学模式的建立及评价[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4,10(36):905-907.

[7]金伟,罗燕.急诊临床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7:40-42.

[8]向强,刘明华,文亮.急诊医学临床教学的思路和模式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1):50-52.

[9]李飞,成祥林,孙亚凌.“症状-疾病-急救技能”渐进式教学在急诊医学教学中的实施[J].卫生职业教育,2015,22(33):55-56.

[10]张正良,白郑海,许凤,等.PBL教学模式在口腔医学专业急诊医学临床见习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3):550-552.

第9篇:中西医急救医学范文

【关键词】 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 救治; 护理

【Abstract】 Objective:To discuss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severe organophosphorus pesticide poisoning and the effect of nursing intervention.Method:60 cases with acute severe organophosphorus pesticide were selec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5 to October 2016,according random double-blind metho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3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emergency treatment and routine nursing,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emergency treatment and nursing intervention.Result:The total efficiency of experimental group was 93.33%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of 73.33%,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Acute severe organophosphorus pesticide poisoning; Treatment; Nursing

First-author’s address:Fangcun Hospital of Guangdong Provinc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Hospital,Guangzhou 51037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34.025

有C磷农药是一种使用量较大,且适用范围广的杀虫剂,一般包含敌百虫、乐果、对硫磷级敌敌畏等种类。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主要指的是有机磷农药在短时间内大量的进入到人体内而引发的以神经系统损害为根本的一系列伤害,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含胆碱能危象或兴奋,其后的迟发性周围神经病以及中间综合征等[1-2]。本研究中选择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本院收治的60例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目的在于分析讨论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临床救治以及护理干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中选择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本院收治的60例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8例,女32例;年龄21~70岁,平均 (44.2±2.1)岁;有机磷服用剂量为21~122 mL,平均 (74.2±11.5) mL。采取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以及试验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及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急救方法 两组患者的抢救方法相同,具体的方法如下:患者进入到抢救室后需迅速的对患者口腔及体表异物进行清理,将患者衣服脱下,完成催吐处理后进行彻底洗胃,尽量排尽农药;若患者发生心脏骤停或者呼吸骤停现象应马上进行心肺复苏[3-4],需静脉注射氯磷定;若患者情况比较严重则需要在静脉滴注完30 min以后再次静脉滴注氯磷定,静脉注射阿托品,确保患者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实现阿托品化,给予持续脱水、给氧、纠正水电解质平衡以及利尿等处理,加大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使用剂量,给予脑细胞营养剂,由此有效地降低肺水肿及脑水肿的发生率[5-6]。

[3]蒋桂荣.45例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急救与护理[J].医药前沿,2012,2(19):254-255.

[4]胡秋霞.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护理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8):2341-2342.

[5]赵雪颜,罗华,狳小彭,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控制方法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7):545-546.

[6]李师娟.农药中毒病人呼吸衰竭应用呼吸机的护理配合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4):237-238.

[7]甘秀芬.基层医院院前抢救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体会[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3,35(4):520-521.

[8]唐勤熔.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急救及护理干预[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9):1006-1007.

[9]王芝,姜梅,杨丽萍.消化道毒物清除的集束化护理在急性重度急性有机磷中毒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5):389-391.

[10]戴素萍,黄丽丽,金丽君.动态改变胃管位置对洗胃效果影响的对比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4):1304-1305.

[11]杨维光.“解胃灵”灌注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121例护理观[J].吉林医学,2014,35(5):1109-1110.

[12]曾美.重度有机磷中毒病人留置胃管行思密达与活性炭洗胃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3,20(2):40-41.

[13]田娜,郑晨.重复洗胃法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中应用与护理[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3):132-133.

[14]陈玲,肖学琴,毛邵勤.胃内灌入活性炭联合大黄导泻在抢救重度有机磷中毒中的应用182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6):1410-1411.

[15]郭兆香,郝德英.改良应用解毒药物治疗有机磷中毒时的病情观察[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5):787-789.

[16]杜柏华,邱艳萍,宋蓉蓉.血浆置换联合血液灌流治疗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效果观察[J].临床和试验医学杂志,2013,12(20):1686-1687.

[17]S淑兰.急性有机磷中毒病人进食时间对病情反跳的影响[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8,11(8):1159-1160.

[18]黄秀丽,吴姬敏.有机磷农药中毒病人中西医结合急救护理[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3):553-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