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影响出生率的原因范文

影响出生率的原因精选(九篇)

影响出生率的原因

第1篇:影响出生率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汇率传递;价格;传导机制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汇率作为一国货币相对于另一国货币的价格,其变动首先会引起一国进出口商品定价和国内物价水平的变动,进而通过支出转换效应对贸易收支和其他宏观经济变量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汇率是经济生活中备受关注的一个经济变量,随着金融全球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汇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汇率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反映宏观经济形势的一个重要经济指标。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详细阐述汇率传导的含义和传导机制,以揭示汇率-价格机制运行的内在关系。

1汇率传导的含义

汇率价格传导也称为汇率的传递弹性(exchange rate pass-

through elasticity),是指汇率变动所带来的与之相关价格因素的变动。汇率价格传导是理解汇率与实体经济之间相互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是描述汇率与价格关系的主要形式,即汇率变动引起的价格水平改变的程度。许多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汇率传递给出了不同的概念界定。一些学者主要从汇率变动对进口价格变动的效应来定义汇率传递。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如下:Ohno(1989)认为“传递概念是指汇率变动反应在进口价格上变化的程度”。根据Mann和Hooper(1989)的定义,狭义的外汇价格传导是指进口价格对名义汇率波动的变动率,即汇率波动所引起的进口价格的变动。广义的汇率价格传递是指因汇率波动而对国内价格产生的多因素、多层次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一些学者对汇率传递的界定给予更为丰富的涵义,把汇率传递效应从进口价格扩展到出口价格和国内一般物价水平,如Menon(1995)、McCarthy(2000)等把汇率传递定义为“国内价格水平对汇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因此,一般来讲,可以将汇率传递定义为按照目的地货币表示的贸易商品价格对汇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2汇率对价格的传递机制

汇率价格传导机制是指名义汇率波动引起价格水平变化的渠道和路径。汇率变动对一国国内价格水平有重要影响,而且其对于不同的价格指标的影响效果和影响机制是不同的。Goldberg和Knetter(1997)将汇率价格传导机制分为直接传导机制和间接传导机制。直接传导机制是指汇率的波动对于进口品价格的直接影响作用;间接传导机制是指汇率变动对于国内其他价格的间接影响,如工业品出厂指数、消费价格指数等。其传递路径如图1所示。

2.1直接传导机制

汇率变动会引起不同国间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动,其最直接影响到的是进口商品价格,然后通过进口商品价格变动对国内生产者价格指数和消费者价格指数产生影响。

首先,由于进口商品中包含了消费品,汇率通过影响进口商品中的消费品的价格进而影响消费者价格。汇率变动对进口消费品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汇率变化对进口消费品的影响将是完全的, 但由于市场不完全、配送成本等因素的存在,汇率对进口消费品的传递是不完全的,一国进出口行业垄断程度、进出口贸易厂商定价的能力以及进口商品的配送成本越大,则汇率传递效应越小。汇率对进口消费品价格的影响虽然是最直接的,但是影响CPI的程度则要看进口消费品在居民总消费额中所占的比重,一国居民的消费品进口比重越大,则汇率变动通过进口消费品价格影响CPI的效应越大。

其次,汇率变动通过影响进口品中的中间产品和原料、燃料等价格进而对工业品出厂价格、消费者价格产生影响。进口商品中中间产品和原料、燃料等并不是直接进入消费市场,而是要进行再加工才流通到最终产品市场上,此类产品的价格变动是通过最终产品的成本变化间接影响国内价格指数。中间产品和原料、燃料只是厂商生产的一部分成本,汇率变化对生产成本的影响程度由该中间产品和原材料、燃料在总成本中的比例决定。

产品成本中进口中间品与原材料、燃料所占比例越大,汇率变动对产品的生产成本的影响就越大。而汇率对生产成本的影响将进一步影响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并最终影响消费者价格。当然,还要考虑弹性因素,汇率对进口消费品和进口投入品的传递弹性、进口消费品品在总消费品中的比重以及进口投入品占总中间投入品的比重等。这些因素的高低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汇率对物价的传递。

第2篇:影响出生率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 通货膨胀 VAR模型 方差分解

一、引言

自2010年以来,我国物价总水平出现了持续地上扬。2010年7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突破了3%警戒线,11月CPI同比上涨5.1%,2011年1月CPI在权重有所调整的情况下同比涨4.9%,3月上涨到5.4%。7月更是达到6.5%之多。物价总水平的快速增长,引发社会各界对当前通货膨胀问题的关注。

近几年来,国内不少文献从不同角度对我国的通货膨胀现象进行了研究。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2008)利用最小二乘法(OLS)估计扩展的菲利普斯曲线方程与构建VAR 模型的方法研究了外部冲击对中国通胀的影响。经研究发现,国内物价上涨在短期主要由国际食品价格上涨引起;在中长期国际原油价格对国内物价的影响开始体现;人民币升值对通胀的抑制有一定时滞;外汇占款对物价的直接影响并不十分明显,而GDP增长率仍是影响物价的最主要因素。中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分析应用”课题组(2010)研究发现国际原油价格上涨1%,我国 PPI与CPI分别将上涨 0.176%与0.124%。 相反的,林伯强等(2009)通过构建SVAR 模型的发现,能源价格上涨对PPI的影响很小,对 CPI的影响更不明显。此种研究的主要缺点在于主要强调了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忽视了国内因素的影响。张成思(2010)利用协整的方法对1998年~2009年间中国不同生产与消费阶段的上、中、下游价格的动态传导特征,以及货币因素对不同价格的驱动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文章指出,我国的上、中、下游价格之间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上、中游价格对下游价格有明显的动态传递效应,下游价格对中游价格、中游价格对上游价格都存在有反向传导的“倒逼机制”。同时,货币因素对上游价格的动态驱动效果最为显著,但是没有直接作用于下游价格。该研究的主要缺陷在于只是讨论了价格之间的关系而没有具体分析通胀的因素。黄益平等(2010)利用VECM 模型与SVAR 模型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决定因素进行了研究。 文章指出,过剩流动性、产出缺口、房价和股价都会促进通胀的上涨。其中,过剩流动性和产出缺口是影响通胀的重要因素,房价与股价对通胀具有正向的溢出效应。该文的主要缺陷在于完全忽视了外部因素的影响,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样的讨论有些偏颇。张志文等(2011)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TSLS)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决定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 文章发现:在样本期内,通胀惯性是造成我国通胀的最大影响因素,GDP 过快增长是第二大导因,流动性过剩虽然也促成通胀,但是其不具决定影响;股票市场财富效应对通胀的影响非常小;国际食品价格上升对中国物价有统计上显著但不是最大的推升作用,而国际能源涨价显著地推高 PPI ,但对 CPI 的影响统计上不显著。 此外,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升值能够降低通胀,但是幅度不是很大。该文讨论的因素比较全面,但只注重了当期的影响因素,没有动态的体现通货膨胀的发生机制。谭小芬(2011)分析了我国2000年至2011年通货膨胀的成因,该文考虑因素全面,但研究通胀的时期较长,没有具体分析本轮通胀的特征与应对措施。

基于以上的不足,本文综合考虑国内外的主要因素,构建VAR模型,通过脉冲响应分析与方差分解分析讨论我国通货膨胀的决定因素,动态的展现各因素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与作用强弱。以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介绍变量的选取,接着构建VAR模型,对我国的通货膨胀进行脉冲响应分析与方差分解分析,最后总结结论。

二、变量的选择

对于通货膨胀的成因不外乎有货币数量引致或实体经济引致的需求型通胀、成本推动型的通胀,以及输入性通胀三种。依据这三种成因本研究选取变量如下:中国广义货币发行量(M2)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产出缺口(表征需求因素);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价格指数与城镇居民收入(表征成本因素);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与CRB指数(表征输入型通胀因素)。同时为了反映财富效应的影响,本文还加入了上证综合指数作为考量对象。基于以上变量,本文对我国的通货膨胀现象(主要反映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上涨)进行了研究。从CPI的数据可以看出本轮通胀开始的时间点为2009年7月,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2009年7月至2011年6月的月度数据作为研究对象。下面对变量的选取进行详细的说明。

通货膨胀究其根源属于货币现象。根据货币数量论, 经济体发行的货币过多就会导致通货膨胀,考虑到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广义货币M2,因此选取M2作为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近年来流动性过剩成为一个新名词,黄益平等(2010)、张志文(2011)使用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与GDP 增长率的差来代表流动性过剩的程度,作为影响通货膨胀的指标,本文没有采取是因为对于我国的流动性过剩如果以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与GDP 增长率的差来衡量是有失偏颇的(余永定(2007))。况且本文选取了GDP缺口作为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M2的数据取自中国人民银行网站,GDP的数据取自国家统计局的网站。因为是季度数据首先通过 Tramo/Seats 方法进行季节调整,然后三次函数的插值方法 ( Cubic-match last)进行数据变频。最后利用HP滤波方法得到产出缺口与潜在的产出。

原材料、燃料和动力是必要的生产资料,劳动力是生产的必要组成部分,两者的上涨代表着生产成本的上升,必然会带动生产者价格指数PPI的上涨,进而影响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因此,作为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两者是重要的考量因素。数据来自wind数据库。其中城镇居民收入的季度数据,首先通过 Tramo/Seats 方法进行季节调整,然后三次函数的插值方法 ( Cubic-match last)进行数据变频。

2005年7月21日,我国进行人民币汇率改革,人民币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形成了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汇率变动会影响生产者价格与居民消费价格。它可以通过作用于进口消费品价格直接影响到国内价格水平,还可以通过进口的原材料或中间投入品价格影响国内企业的生产成本即影响到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并进而影响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时,汇率的升值抑制了本国的出口,增加了本国的进口,有助于降低本国的需求,降低本国通胀。相反的,汇率的贬值则具有扩大国外需求增加本国通胀的作用。为了充分反映汇率对我国进出口的作用,我们选择人民币的名义有效汇率作为研究对象(数据来自BIS)。

近一段时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国际原油价格一路飙升,对于那些有大量能源、食品和原材料进口的国家,其物价必然会受到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考虑因国际大宗商品的涨价对我国造成的输入性通胀的这一影响因素。CRB作为商品期货的价格指数,很好地反应了世界的价格水平,用来代表外部价格的冲击是一个合适的变量,因此选取CRB指数作为输入性通胀的代表(数据来自wind数据库)。

近几年来,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有了迅猛的发展。股票与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会使资产拥有者产生财富效应,促使他们扩大投资与消费,有助于推高通胀。由于房地产业属于长期投资,且具有较强的周期性,本文放弃考察房产升值带来的财富效应的影响。股票具有灵活性,可以进行短期投资,且数据比较容易获得,因此选取上证综指作为资产市场的代表(数据来自雅虎财经网)。

三、模型的构建

下面利用CPI、GDP 产出缺口、广义货币M2、原材料、燃料与动力价格指数、城镇居民收入、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CRB指数及上证综指来构建VAR模型。首先检验各变量的稳定性。经ADF检验,其中GDP产出缺口为二阶差分平稳序列,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为平稳序列,其余各变量均为一阶差分平稳序列(见附录)。利用各变量建立模型为:

其中,yt是(n×1)内生变量的向量组合, c=(c1,c2,…,cn)是VAR模型的截距向量,Ψi是 (n×n)维系数矩阵,εt=(ε1t,ε2t,…,εnt)是模型的随机因素,假设其为白噪声。

1.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可以分析外部冲击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其中,各变量排序很重要。一般文献均按以下变量排序分析脉冲响应函数:第一个变量不会同时受到所有其他变量的影响,但对第一个变量的冲击将影响其他变量;第二个变量同时影响剩余的其他变量(除了第一个变量),但不会同时受这些变量的影响;以此类推。我们依据这一原则作以下排序: GDP的产出缺口,原材料、燃料与动力价格指数的月变动,CRB指数的月变动,上证综指的月变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或生产者价格指数的月变化,名义有效汇率的月变动 ,广义货币 M2月增长。这个顺序选择,符合相关文献的传统。GDP的产出缺口不受模型中其他的变量冲击的影响; 原材料、燃料与动力价格指数、CRB指数、居民收入与上证综指的月变动对通货膨胀产生直接影响。通货膨胀率对中国的名义有效汇率存在潜在影响,为应对通货膨胀,中央银行可以调整汇率、同时控制货币供应量M2,最后反馈到实际产出GDP。由于我们的研究变量较多,相对样本期较短,因此造成多变量的VAR模型不能估计。因此本模型通过不同模型的筛选,只选择具有明显影响的解释变量。对CPI影响较大的变量包括GDP产出缺口、原材料、燃料与动力价格、CBR指数、名义有效汇率、广义货币M2。下图展示了CPI对个变量的脉冲响应情况。横轴表示冲击作用的滞后期间数, 纵轴表示国内物价的变化, 实线表示脉冲响应函数。

图1 自变量变动一个标准差引起CPI的响应情况

从图1可以清晰看出:(1)GDP产出缺口首先引起CPI的小幅上升,3个月后,引起CPI较大幅度的上升,对CPI的影响持续到18个月之久;(2)原料、燃料与动力价格的上升立刻引起了CPI的大幅上升,一个月后,这种影响消失;(3)CRB指数对CPI的上升有较大影响,3个月的时候达到峰值,然后出现小幅震荡,到第十二个月才消失。由此可以得到结论国外的通货膨胀传导到了我国;(4)广义货币M2的增加促进了CPI的上升,在第四个月的时候出现峰值,然后呈现一定的震荡;(5)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的升值有效的抑制CPI的上涨,前5个月效果较为明显,第六个月抑制效果最为明显,之后表现为小幅的震荡;(6)由CPI对自身的脉冲效应曲线可以看出,CPI的上升存在一定的惯性。

2.方差分解分析

脉冲响应函数描述的是VAR模型中一个内生变量的冲击给其他内生变量所带来的影响,而方差分解是通过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度,进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因此方差分解给出对VAR模型中的变量产生影响的每个随机扰动的相对重要性的信息。下面分别对CPI与PPI进行方差分解分析,用以确定各个因素的影响程度。

图2 自变量冲击的方差分解图(对CPI)

从图2可以看出:GDP的产出缺口对CPI的上升有较大影响,这与前面脉冲响应分析是一致的,此影响存在一定的滞后,在第四个月后达到峰值30%左右,并一直维持下去;原料、燃料与动力价格的上升对CPI的初期影响较大,达到36%,然后逐渐回落,到第四个月下降到15%。CRB指数对CPI的作用存在两个月的时滞,第三个月,影响达到峰值为25%左右,此后,影响稍有回落为20%。广义货币M2对CPI的影响较弱,只有3%至4%。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对CPI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不足10%。与CRB指数的影响相比较,人民币有效汇率的升值,只是部分的抵御了外部的冲击。CPI指数对自身的影响较为明显,第二个月达到45%,此后出现回落,维持在26%左右,表明CPI存在严重的滞后效应。这与脉冲响应分析是一致的。

四、结论

本文基于2005年7月至2011年1月的月度数据,构造VAR模型,通过运用脉冲响应分析、方差分解分析,对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现象进行了研究。脉冲响应分析与方差分解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GDP产出缺口与原材料、燃料与动力价格的上升对CPI影响较大,其次是CPI自身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CRB指数的上升对CPI也存在一定的作用,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的升值对CPI的上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由于本文采用的是月度数据,时间段为2009年7月至2011年1月,数据频率高,更能捕获经济变量的动态,且时间段合适,正好反映本次通胀的特征,因此得到的结论对于应对当前的通货膨胀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以上分析,对于抑制通胀,我们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1.由于国内通胀主要是GDP 产出缺口与原材料的价格上涨所致,因此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属于需求拉动与成本推动双重因素所致。有效地控制我国的需求增长,并注意应用财政政策,加强转移支付的力度,对中低收入人群进行财政补贴,是我国当前应对通胀的重要手段。

2.提高汇率机制的弹性,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计量分析表明,升值对抑制通胀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此,应对外部冲击的关键,是要逐步增强汇率机制的弹性,提高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使货币政策真正成为应对外部冲击的第一道防线。

参考文献:

[1]贺力平,樊纲,胡嘉妮.消费者价格指数与生产者价格指数:谁带动谁[J].经济研究,2008:11

[2]林伯强,王锋.能源价格上涨对中国一般价格水平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9:12

[3]黄益平,王勋,华秀萍.中国通货膨胀的决定因素[J].金融研究,2010:6

[4]张成思.长期均衡、价格倒逼与货币驱动[J].经济研究,2010:6

[5]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外部冲击与中国的通货膨胀[J].经济研究,2008:5

[6] 中国 2007 年投入产出表分析应用课题组.原油价格波动对我国物价的影响[J].统计研究,2007:12

[7] 张志文,白钦先. 通货膨胀的决定因素:中国经验的研究[J].上海金融,2011:6

[8]余永定. 理解流动性过剩[J],国际经济评论,2007: 7

[9]吕剑.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内物价传递效应的实证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7:8

第3篇:影响出生率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Eviews;成本构成;铜价;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7-0025-01

本文以浙江省玉环县巨水铜业有限公司财务数据为例,以计量模型为工具,从企业内部管理角度分析主营业务成本对利润的影响程度从而证明其重要性,再从通过对影响铜价格因素的分析说明本文主题,即对阀门私营企业主营业务成本进行分析。

1 主营业务成本构成

主营业务成本是指公司生产和销售与主营业务有关的产品或服务所必须投入的直接成本,主要包括原材料、人工成本(工资)和固定资产折旧等。其中的固定成本不在此次研究范围内,取直接人工、原材料与制造费用作为其主要构成部分。

2 影响铜价格因素的分析

(1)供求关系。根据微观经济学原理,当某一商品出现供大于求时,其价格下跌,反之则上扬。同时价格反过来又会影响供求,即当价格上涨时,供应会增加而需求减少,反之就会出现需求上升而供给减少,因此价格和供求互为影响。

体现供求关系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库存。铜的库存分非报告库存和报告库存。非报告库存,又称“隐性库存”,指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商、贸易商和消费商手中持有的库存。由于这些库存不会定期对外公布,因此难以统计,故一般都以交易所库存来衡量。报告库存又称“显性库存”,是指交易所库存,目前世界上比较有影响的进行铜期货交易的有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的COMEX分支和上海期货交易所(SHFE)。本文取上海期货交易所(SHFE)的数据。

(2)国际国内经济形势。铜是重要的工业原材料,其需求量与经济形势密切相关。经济增长时,铜需求增加从而带动铜价上升;经济萧条时,铜需求萎缩从而促使铜价下跌。

在分析宏观经济时,有两个指标是很重要的,一个是经济增长率,或者说是GDP增长率,另一个是工业生产增长率。

(3)进出口政策。进出口政策,尤其是关税政策是通过调整商品的进出口成本从而控制某一商品的进出口量来平衡国内供求状况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铜原料的进口关税2%,出口关税5%。

(4)相关商品如石油的价格波动。原油和铜都是国际性的重要工业原材料,它们需求的旺盛与否最能反映经济的好坏,所以从长期看,油价和铜价的高低与经济发展的快慢有较好的相关性。正因为原油和铜都与宏观经济密切相关,因此就出现了铜价与油价一定程度上的正相关性。但这只是趋势上的一致,短期看,原油价格与铜价的正相关性并不十分突出。

(5)汇率。国际上铜的交易一般以美元标价,我国对铜的进出口无限制,所以汇率对铜价有一些的影响,但决定铜价走势的根本因素是铜的供求关系,汇率因素不能改变铜市场的基本格局,而只是在涨跌幅度上可能产生影响。

其他影响因素如政策(关税)因素、铜的冶炼成本、基金的交易方向、铜行业发展趋势的变化,由于其难以取得数据资料,故不在此讨论。

综上,下面以铜价为被解释变量,工业增长速率、铜的上海交易所库存容量(吨)、铝材月末日均价格、CPI值、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平均值、石油价格为解释变量,设立营业利润的多元线性计量模型为:Yi=C+βXi+u(i=1,2,3,4,5,)

其中:

Y:原材料铜的价格;X1:工业增长速率;X2:铜的上海交易所库存容量(吨);X3:铝价格(以月末日均价格价格);X4:CPI;X5: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平均值;X6:石油价格。

3 结 论

以本文所取企业为例:原材料价格变动的确是影响主营业务成本的重要因素,因为相对原材料价格而言,生产人工工资在短期内不会有较大变动,而制造费用多取决于内部管理。

具体对铜价格的影响因素分析得:

(1)工业增长速率(X1)、铜的上海交易所库存容量(吨)(X2)、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平均值(X5)对铜价格并没有显著影响,这与经济事实是不符合的。原因可能是,工业增长速率代表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对铜的需求、铜的上海交易所库存容量(吨)说明铜的供给,这两个解释变量是宏观供需的代表,在本文所取小样本范围内可能无法体现它们对铜价格的显著影响。而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平均值也由于样本过小,汇率在短期内变量不显著,导致汇率因素对价格影响不明显。也就是说,因为本文所取数据样本过小,使得模型不够完备,没有能更全方面地反映客观经济现象。

(2)原油和铜都是国际性的重要工业原材料,它们需求的旺盛与否最能反映经济的好坏,所以从长期看,油价和铜价的高低与经济发展的快慢有较好的相关性。正因为原油和铜都与宏观经济密切相关,因此就出现了铜价与油价一定程度上的正相关性。这一点与模型估计结果相一致。

4 建 议

4.1 对企业内部管理的建议

(1)企业应该加强销售费用管理。由营业利润分析得出,本应该是固定成本的销售费用在企业呈现变动状态,且对营业利润有显著影响,则说明该企业的销售费用管理需要加强。

(2)企业应加强制造费用管理。在生产成本分析中得,制造费用对成产成本的影响最显著,甚至超过了原材料与直接人工,对于加工型企业这点需要引起注意。

4.2 对企业关注宏观经济的建议

第4篇:影响出生率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汇率传递;价格;传导机制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汇率作为一国货币相对于另一国货币的价格,其变动首先会引起一国进出口商品定价和国内物价水平的变动,进而通过支出转换效应对贸易收支和其他宏观经济变量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汇率是经济生活中备受关注的一个经济变量,随着金融全球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汇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汇率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反映宏观经济形势的一个重要经济指标。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详细阐述汇率传导的含义和传导机制,以揭示汇率-价格机制运行的内在关系。

1汇率传导的含义

汇率价格传导也称为汇率的传递弹性(exchange rate pass-

through elasticity),是指汇率变动所带来的与之相关价格因素的变动。汇率价格传导是理解汇率与实体经济之间相互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是描述汇率与价格关系的主要形式,即汇率变动引起的价格水平改变的程度。许多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汇率传递给出了不同的概念界定。一些学者主要从汇率变动对进口价格变动的效应来定义汇率传递。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如下:ohno(1989)认为“传递概念是指汇率变动反应在进口价格上变化的程度”。根据mann和hooper(1989)的定义,狭义的外汇价格传导是指进口价格对名义汇率波动的变动率,即汇率波动所引起的进口价格的变动。广义的汇率价格传递是指因汇率波动而对国内价格产生的多因素、多层次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一些学者对汇率传递的界定给予更为丰富的涵义,把汇率传递效应从进口价格扩展到出口价格和国内一般物价水平,如menon(1995)、mccarthy(2000)等把汇率传递定义为“国内价格水平对汇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因此,一般来讲,可以将汇率传递定义为按照目的地货币表示的贸易商品价格对汇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2汇率对价格的传递机制

汇率价格传导机制是指名义汇率波动引起价格水平变化的渠道和路径。汇率变动对一国国内价格水平有重要影响,而且其对于不同的价格指标的影响效果和影响机制是不同的。goldberg和knetter(1997)将汇率价格传导机制分为直接传导机制和间接传导机制。直接传导机制是指汇率的波动对于进口品价格的直接影响作用;间接传导机制是指汇率变动对于国内其他价格的间接影响,如工业品出厂指数、消费价格指数等。其传递路径如图1所示。

2.1直接传导机制

汇率变动会引起不同国间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动,其最直接影响到的是进口商品价格,然后通过进口商品价格变动对国内生产者价格指数和消费者价格指数产生影响。

首先,由于进口商品中包含了消费品,汇率通过影响进口商品中的消费品的价格进而影响消费者价格。汇率变动对进口消费品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汇率变化对进口消费品的影响将是完全的, 但由于市场不完全、配送成本等因素的存在,汇率对进口消费品的传递是不完全的,一国进出口行业垄断程度、进出口贸易厂商定价的能力以及进口商品的配送成本越大,则汇率传递效应越小。汇率对进口消费品价格的影响虽然是最直接的,但是影响cpi的程度则要看进口消费品在居民总消费额中所占的比重,一国居民的消费品进口比重越大,则汇率变动通过进口消费品价格影响cpi的效应越大。

其次,汇率变动通过影响进口品中的中间产品和原料、燃料等价格进而对工业品出厂价格、消费者价格产生影响。进口商品中中间产品和原料、燃料等并不是直接进入消费市场,而是要进行再加工才流通到最终产品市场上,此类产品的价格变动是通过最终产品的成本变化间接影响国内价格指数。中间产品和原料、燃料只是厂商生产的一部分成本,汇率变化对生产成本的影响程度由该中间产品和原材料、燃料在总成本中的比例决定。

产品成本中进口中间品与原材料、燃料所占比例越大,汇率变动对产品的生产成本的影响就越大。而汇率对生产成本的影响将进一步影响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并最终影响消费者价格。当然,还要考虑弹性因素,汇率对进口消费品和进口投入品的传递弹性、进口消费品品在总消费品中的比重以及进口投入品占总中间投入品的比重等。这些因素的高低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汇率对物价的传递。

2.2间接传导机制

与汇率传导的直接机制相比,汇率对物价影响的间接传导机制要复杂得多,而且影响方向也不明确,因此消费者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等一般对汇率反应的敏感程度要远远低于进口品价格,并且反应也较滞后。

2.2.1 替代机制

人民币汇率变动能通过影响国内进口替代品的价格,间接影响消费品价格。一方面,人民币升值降低了进口商品中的消费品价格,国内消费者将用进口消费品替代国内近似产品消费,使国内进口替代品的需求下降,从而有助于国内一般物价水平的下调。另一方面,从进口来看,汇率的变动通过影响进口中间品、原材料和燃料的价格进而影响生产成本和产成品的价格,这将改变产成品、贸易替代品和非贸易品的相对竞争力,从而改变它们的供求平衡和价格,最终影响到cpi。从出口来看,以汇率升值为例,人民币升值将导致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上升,进而削弱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带来出口减少的压力,造成部分商品由出口转为内销,这部分转内销的商品将打破原来出口品与替代品、非贸易品的供求平衡与价格水平,最终将影响消费者价格指数。

2.2.2 收入机制

根据弹性理论,人民币升值有助于抑制出口,扩大进口,减少国际逆差,从而导致人均的收入减少和物价下跌。汇率改革后,我国对外贸易已经开始呈现出口增速放缓而进口增速加快的趋势, 汇率影响已初步发挥,在内需无法快速提升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必将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缓冲物价的上涨。

2.2.3 货币工资传导机制

本币的升值带动了进口品价格下降,从而推动居民的生活支出减少,在名义工资不变的情况下,实际工资会有所上升。实际工资的上升将从两方面影响国内价格水平,一方面,由于工人实际工资的上升,企业会倾向于降低工资收入者的名义工资或减缓工资的上涨,较低的名义工资会进一步推动企业生产成本和居民生活费用下跌,最终使整个经济的一般物价水平下降;另一方面,实际工资的提高会增加对商品的需求,消费者将要求购买更多的商品,而进口价格相对国内价格要低,因此增加的购买力将倾向于购买更多的进口消费品,大量的低价进口品带动国内非贸易品价格下降,这加剧了国内通货紧缩。

2.2.4 货币供应机制

主要通过外汇收支、外汇储备和货币供给渠道影响国内物价。首先是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影响。例如,本币升值后,在货币工资机制和生产成本机制的推动作用,货币供应量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出现下降;另一方面,在外汇市场上,本币升值引起的出口下降或贸易逆差可能使中央银行在结汇方面将减少本币的供给。综合来说,货币供应量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将促使国内价格的下降。其次是汇率变动通过影响国内外资产的相对价格进而影响热钱和跨国投资的流动方向,从而影响外汇储备。这两种机制对物价的作用相反,因此,本币升值对国内物价的影响方向存在不确定性。

2.2.5 预期机制

当本币币值预期发生变化时,将从以下两个方面影响国内物价水平。首先是经常项目。例如,本币出现升值预期时,本国货币被低估,本国的出口产品价格过低而进口产品价格相对过高,这增强出口产品的贸易竞争力和进口产品的阻力,进而导致国外对本国净需求的增加;由于国内总需求的增加,国内物价将上涨。其次是资本项目,特别是短期资本项目。如果资本项目管制不完全,本币低估会导致强烈的本币升值预期,大量短线投机资本流入。为了维持汇率稳定,采取投放本币吸收外币的操作必将导致本国货币供应量大幅增加,加剧通货膨胀。

从上述汇率对国内物价的影响机制可以看出,在收入机制、货币工资机制、生产成本机制、预期机制和替代机制的作用下,本币升值会降低国内物价,而货币供给机制对汇率和物价关系的影响则是不确定的。因此,现实中汇率变动对物价影响程度如何,则应该视各传导机制相对作用的大小而定。当然汇率对价格传递发生的速度和影响程度还依赖于许多其他因素,如:厂商定价策略、市场结构、通货膨胀水平,非贸易物品与贸易物品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消费者价格指数中的比重以及现行汇率政策等。

参考文献:

[1] 吴志明,郭予锴.汇率制度改革前后人民币汇率传递效应研究——以2005年7月汇率制度改革为界[j].经济评论,2010(2).

[2] 李苗苗,宫德红.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物价的影响[j].中国集体经济,2010(3).

[3] 肖龙阶.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物价的影响机制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0(4).

第5篇:影响出生率的原因范文

摘要:

对硝酸羟胺(HAN)从30%TBP/煤油中还原反萃高浓度Pu(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延长两相接触时间、降低酸度、升高温度均有利于Pu(Ⅳ)的还原反萃;增大硝酸羟胺浓度虽然也有利于Pu(Ⅳ)的还原反萃,但是当HAN浓度大于0.4mol/L后,反萃率增加不明显;增加肼的浓度也有利于Pu(Ⅳ)的还原反萃,但当肼浓度大于0.2mol/L后,Pu(Ⅳ)的反萃率随肼浓度增加而降低;溶液中硝酸根浓度对Pu(Ⅳ)反萃率的影响明显;随着钚浓度增加,反萃率降低。钚在水相和有机相的分配对HAN还原反萃高浓度钚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

乏燃料后处理;硝酸羟胺;还原反萃;高浓度钚

在采用PUREX流程的核燃料后处理厂中,钚的分离纯化是基于将易被TBP萃取的Pu(Ⅳ)还原到不易被萃取的Pu(Ⅲ)[1],从而实现铀钚的分离和钚的净化。目前采用还原Pu(Ⅳ)的试剂有氨基磺酸亚铁、U(Ⅳ)、硝酸羟胺、羟胺衍生物等[2]。但是氨基磺酸亚铁引入了盐分,增加了废物量;U(Ⅳ)能够被TBP萃取,能与亚硝酸发生自催化反应,需要U(Ⅳ)过量很多,同时也增加了铀循环的负担。硝酸羟胺是一种能够将Pu(Ⅳ)还原到Pu(Ⅲ)的无盐有机试剂,具有试剂稳定、反应产物简单等特点,已经广泛应用于后处理厂中[3]。

但是随着乏燃料燃耗的增加和满足后续草酸钚沉淀工艺的要求,在钚纯化循环工艺料液中钚浓度可达几十克/升。而在研究中发现硝酸羟胺还原高浓度钚与还原低浓度钚的动力学方程不同。1998年Yarbro等[4]研究了钚质量浓度33.7g/L时,硝酸羟胺还原Pu(Ⅳ)的动力学,结果表明,反应速率与硝酸羟胺浓度的0.44次方和硝酸浓度的-1.65次方成正比,硝酸根浓度对反应影响较大,反应过程较为复杂,这与Barney等[5]研究的钚浓度在常量条件下(0.5~3.0g/L)得到的动力学方程不同。Barney获得的动力学方程如式(1)。-dc(Pu(Ⅳ))dt=c2(Pu(Ⅳ))c2(NH3OH+)c4(H+)c2(Pu(Ⅲ))(c(NO-3)+Kd)2(1)可见钚浓度升高后,硝酸羟胺和硝酸浓度对钚的还原影响减弱,硝酸根的影响增强。目前对硝酸羟胺还原反萃高浓度钚的研究报道较少,因此进行硝酸羟胺还原反萃高浓度钚的研究,对掌握硝酸羟胺还原高浓度Pu的性能,改进PUREX流程中钚的分离净化工艺具有重要意义。

1实验部分

1.1试剂和设备

磷酸三丁酯(TBP)、HNO3、NaNO3,分析纯,北京化学试剂公司;硝酸羟胺(HAN),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自制,纯度大于95%;水合肼(HN),分析纯,航天三院;30%TBP/煤油,以一定体积比混合,用5%碳酸钠、0.1mol/LHNO3各洗3次,然后用去离子水洗至中性;负载钚的30%TBP/煤油,一定酸度的Pu(Ⅳ)溶液,用30%TBP/煤油萃取,然后用30%TBP/煤油稀释到所需浓度;硝酸羟胺还原体系的配制,根据所需浓度配制,硝酸浓度为中和硝酸羟胺和水合肼后自由酸浓度。VOATEX-5旋涡振荡器,海门市其林贝尔仪器制造有限公司;800B离心机,上海安亭科学仪器厂;低本底α单道测量仪,北京国营261厂;SL6000LL液闪仪,美国Bechman公司;T50自动电位滴定仪,瑞士梅特勒公司;HtPot50干式恒温仪,合肥艾本森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1.2实验方法

先将还原剂和钚溶液提前预热到设定温度(θ),然后按一定的相比(O∶A)在离心管中依次加入水相和有机相,然后将离心管放入保温套,在旋涡振荡器震荡一定时间(t),离心,分相,稀释,液闪分析两相钚浓度,计算还原反萃率(Y)如式(2):Y=ρaq(Pu(Ⅳ))/ρorg,0(Pu(Ⅳ))×100%(2)式中:ρaq(Pu(Ⅳ))是反萃后水相钚质量浓度,g/L;ρorg,0(Pu(Ⅳ))是起始有机相钚质量浓度,g/L。

1.3分析方法

钚浓度:用液闪计数法测定钚浓度[6]。硝酸浓度:水相HNO3浓度用定pH值草酸盐络合滴定法测定,有机相HNO3先用去离子水反萃入水相,再以相同方法测定。还原剂浓度:采用自动电位滴定仪电位滴定来测定。

2结果与讨论

2.1两相接触时间对Pu还原反萃的影响

本实验用于确定钚还原反萃过程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两相接触时间对Pu还原反萃的影响结果示于图1。由图1可知,延长两相接触时间有利于Pu的还原反萃。当温度为(40±0.5)℃,两相接触30s,Pu的还原反萃率仅为35%左右:而当两相接触延长到120s,Pu的还原反萃率增加到了48%;继续增加两相接触时间,还原反萃率增加趋于平缓。这与文献[5]研究的钚浓度较低情况下的结果一致,延长接触时间有利于钚的还原反萃。同时升高温度,钚的分配比降低,不利于钚的萃取[7-8],所以当温度从40℃增加到50℃,两相接触120s,Pu的还原反萃率从48%增加到了53%。以下实验两相接触时间设定为120s。

2.2水相酸度对Pu还原反萃的影响

水相酸度对钚的分配比、硝酸羟胺还原钚的过程以及对生成三价钚的再氧化均有影响。水相酸度对Pu还原反萃的影响示于图2。由图2可知:随着水相硝酸浓度的增加,Pu的还原反萃率降低。当水相硝酸浓度从0.1mol/L增加到3.0mol/L,Pu的还原反萃率从60%降低到10%。这主要是因为水相硝酸浓度增加,Pu(Ⅳ)和生成的Pu(Ⅲ)的分配比增大,增加了钚的萃取,还原反萃率降低,同时抑制了硝酸羟胺对钚的还原,未还原的Pu(Ⅳ)量增加,还原反萃率降低;同时水相硝酸浓度增加,增加了硝酸对硝酸羟胺的破坏,不利于钚的还原反萃。所以在保证钚不发生水解聚合和歧化时,降低水相硝酸浓度有利于Pu(Ⅳ)的反萃。

2.3相比对Pu还原反萃的影响

相比是有机相料液和水相还原剂的体积比,决定了钚的浓缩倍数。相比对Pu还原反萃的影响示于图3。由图3可知,相比增大,Pu的还原反萃率降低。当相比O∶A=1时,Pu的还原反萃率可达90%以上,而当O∶A=5时,Pu的还原反萃率降低至30%。

2.4硝酸羟胺浓度对Pu还原反萃的影响

硝酸羟胺的浓度主要影响钚的还原过程。硝酸羟胺浓度对Pu还原反萃的影响示于图4。由图4可知,增大硝酸羟胺的浓度有利于Pu还原反萃。当硝酸羟胺浓度从0增加到0.4mol/L,还原反萃率从20%增加到50%以上;当硝酸羟胺浓度大于0.4mol/L时,Pu的还原反萃率变化不明显。文献[9]也有类似的结果,当n(HAN)/n(Pu(Ⅳ))为41和46000时,硝酸羟胺浓度超过0.4mol/L后,钚的还原反萃率均变化不明显。这是因为硝酸羟胺的浓度升高,溶液中的硝酸根浓度升高,增加了钚的萃取率。由此可见钚浓度升高后,增加硝酸羟胺浓度对提高钚的反萃率有限。

2.5支持还原剂肼浓度对Pu还原反萃的影响

支持还原剂主要是与反应过程中产生的亚硝酸反应,防止亚硝酸破坏还原剂。肼浓度对Pu还原反萃率的影响示于图5。由图5可知,肼的浓度从0增加到0.2mol/L时,Pu的还原反萃率增加,当从0.2mol/L增加到0.8mol/L,Pu的还原反萃率略有下降。这是因为肼在体系中主要是作为支持还原剂,清除溶液中的亚硝酸,抑制了亚硝酸对生成的Pu(Ⅲ)再氧化;肼对钚的还原速率很慢,增加其浓度对Pu(Ⅳ)还原到Pu(Ⅲ)的贡献不大。继续增加肼浓度,溶液中的硝酸根浓度增加,因其盐析效应使得TBP对钚的萃取略有增加,最终使得Pu的还原反萃率略有降低。

2.6硝酸根浓度对Pu还原反萃的影响

硝酸根浓度对Pu还原反萃的影响示于图6。由图6可知,硝酸根对Pu的还原反萃影响很明显,随着硝酸根浓度的增加,Pu的还原反萃率明显降低。溶液中硝酸钠浓度从0.5mol/L增加到2.5mol/L,Pu的还原反萃率从50%以上降低到20%以下。这主要是因为硝酸根浓度增大,盐析作用增强,萃入有机相的钚增加,还原反萃率降低;同时溶液硝酸根浓度增大,抑制了硝酸羟胺对Pu(Ⅳ)的还原速率[5],未被还原的钚增加,还原反萃率降低。

2.7有机相钚浓度对Pu还原反萃的影响

有机相钚浓度(ρorg,0(Pu))对钚的还原反萃的影响列入表1。由表1可知,随着有机相钚浓度的升高,Pu还原反萃率降低。有机相钚浓度升高,生成的Pu(Ⅲ)的量增大,Pu(Ⅲ)对Pu(Ⅳ)还原的抑制作用增强,未被还原的Pu(Ⅳ)的量增加,因此随着有机相钚浓度升高,Pu的还原反萃率降低。

2.8温度对Pu还原反萃的影响

温度对Pu还原反萃的影响列入表2。由表2可知,升高温度有利于Pu的还原反萃。当温度从30℃升高到40℃,Pu的还原反萃率从30.5%增加到44.6%,50℃时已增加到53.1%。这是因为温度升高,Pu(Ⅳ)的还原速率增大,同时由于TBP萃取钚的分配比降低[10],还原反萃率增大。所以在保证还原剂不分解,以及TBP稳定的前提下,升高温度有利于钚的还原反萃。

3钚的还原反萃过程

硝酸羟胺还原反萃钚的过程主要包括:

(1)在搅拌作用下,与TBP结合的钚(Pu(NO3)4•2TBP)扩散到两相界面,并与TBP解离;

(2)解离的Pu(NO3)4进入水相;(3)进入水相的Pu(NO3)4被硝酸羟胺还原到Pu3+;(4)生成的Pu3+保留在水相。对于过程(1)和(2)在搅拌充分的条件下能够迅速达到平衡,但是硝酸或硝酸根浓度增加可使Pu(Ⅳ)的萃取率增大,不利于钚的还原反萃;对于过程

(3),钚浓度增大时,水相中生成的Pu(Ⅲ)浓度也增大,抑制了Pu(Ⅳ)的还原;对于过程

(4),虽然Pu(Ⅲ)主要保留在水相,但其在有机相中也有一定的分配,并随硝酸根和硝酸浓度增大而增大,同时一部分亚硝酸会被有机相萃取[11],它可将萃入有机相中的Pu(Ⅲ)氧化到Pu(Ⅳ)[12],使钚保留到有机相,造成钚的反萃率降低。同时硝酸浓度增加,会增加溶液中硝酸羟胺和生成的Pu(Ⅲ)的氧化,也会使钚的反萃率降低。随着钚浓度升高,进入水相的钚发生水解、聚合、歧化的可能性增大,会增加HAN还原反萃钚的难度。钚在水相和有机相中还原反萃过程示意图示于图7。由图7可知,影响硝酸羟胺还原反萃钚的主要过程是TBP对钚的萃取和钚的氧化还原平衡过程。随着钚浓度增加,钚在两相的分配对HAN还原反萃高浓度钚的过程影响显著。

4结论

通过实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延长两相接触时间,降低酸度,增加HAN浓度、肼浓度,升高温度均有利于钚的还原反萃;增大相比(O∶A),增加钚浓度,钚的反萃率均降低。(2)当HAN浓度大于0.4mol/L时,钚的还原反萃率变化不明显,当肼浓度大于0.2mol/L时,钚的还原反萃率随着肼浓度增加而降低。(3)硝酸根对高浓度钚的还原反萃影响明显。在HAN还原反萃高浓度钚的过程中,铀、镎以及其他金属离子对钚还原反萃过程的影响尚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姜圣阶,任凤仪,等编著.核燃料后处理工学[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5.

[2]叶国安.Purex流程中有机无盐试刘的应用分析[J].原子能科学技术,2004,38(2):152-158.

[3]任凤仪,周镇兴.国外核燃料后处理[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6.

[6]罗文宗,张文青,主编.钚的分析化学[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1.

[7]章泽甫,王俊峰,张天祥.动力堆核燃料后处理工学[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13.

[8]尼科洛托娃ЭИ,卡尔塔绍娃HA,著.萃取手册:用中性有机化合物的萃取(第一卷)[M].A.M罗津主编.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81:408.

第6篇:影响出生率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农产品 出口 汇率

一、模型的构建

本文总结人民币在汇改后不断升值的情况,选用的是自汇改后2005年7月至2011年11月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月度数据,人民币名义汇率指数数据以及2005年7月至2011年11月的农产品净出口额的月度数据。目的旨于研究前二者对后者是否有影响以及影响程度的大小。文章选用的研究方法为单位根的检验,回归分析,协整检验,因果关系的检验。

在考虑其他因素不变的影响下,研究的是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RR)对于农产品出口额(Y)的影响,以及人民币名义汇率指数(NR)对于农产品出口额(Y)的影响,之所以选择两个汇率指标,是为了比较名义汇率与实际有效汇率对于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程度有何不同。为了消除异方差的影响,分别对原始数据进行取对数的处理,去除量纲,从而分别得到ln(RR),ln(NR),ln(Y),其中ln(RRt)为当期人民币实际汇率,ln(NRt)为当期人民币名义汇率,ln(Yt)为当期农产品出口额。建立的模型如下所示:

ln(Y)=C1+α*ln(NR)+ u1 (式3.1)

ln(Y)=C2+b*ln(RR)+ u2(式3.2)

其中C1,C2,α,b为待定系数,u1,u2表示误差项。

二、计量分析以及分析结论

下面用EVIEWS3.1对数据进行定量分析

⑴对ln(NR),ln(Y),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

ln(Y)=-7.2025+2.237405*ln(NR)+v2

上述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回归系数显著不为0,回归方程有意义。我国农业出口额对于人民币名义汇率变动的弹性为2.347405,表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每增加(减少)1%,我国农业出口额将增加(减少)23.7405%。截距项为负数。可决系数R2为0.289048,表示被解释变量的总变差中28.9048%可以由回归方程解释,其他的71.0952%是由随机扰动项,以及其他不可量化的因素造成的。

格兰杰因果关系的检验。经过上述分析可以知道我国农产品出口额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进而需要判断这种关系是否为因果联系。首先确定最佳滞后期,通过检验AIC最小值在第4期,所以选择滞后期在第4期时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的检验。在0.05的置信水平下,所得结果是接受“ln(RR)不是ln(Y)格兰杰原因”虚拟假设的概率是0.02995,这说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是我国农产品出口额的变化的原因,接受“ln(Y)不是ln(RR)的格兰杰原因”虚拟假设的概率是0.45495,这说明我国农产品出口额不是人民实际有效汇率指数变化的原因,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对农产品出口具有联系。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结论

通过分析得到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对于我国农产品出口额的影响是长期性的,而且前者确实为后者变化的原因之一,但是这种影响短期效果并不显著,所以维持我国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浮动的长期稳定性为保护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国际贸易环境提供了保障,人民币的一味增值或贬值都会对我国的农产品出口贸易产生负面的作用,政府应该继续加大关注人民币汇率的变动,从宏观上保持其长期的稳定性。

(二)政策建议

第7篇:影响出生率的原因范文

    1有杆抽油系统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有杆抽油系统可分为地面和井下2部分,其中地面部分由抽油机、电动机、控制柜、变压器及井口装置组成;井下部分由光杆、抽油杆、油管和抽油泵组成。有杆抽油系统效率也相应分为地面效率和井下效率2部分。地面效率等于电机、皮带、减速箱和四连杆机构效率的乘积[4-5],其中皮带、减速箱和四连杆的效率统称为传动效率。根据现场实际,目前陆上油田的电机效率为80%左右,皮带传动效率已达98%,在润滑良好的情况下,抽油机减速箱传动效率约为90%,四连杆机构传动效率已达98%,现场抽油系统的传动效率能达到86.4%左右。井下效率为盘根盒、抽油杆、抽油泵和管柱效率的乘积[6],目前盘根盒效率已达98%,抽油杆效率已达95%,管柱效率约为98%,都已经很高,而抽油泵泵效大都在40%以下。上述一系列统计数据表明,目前电机效率和泵效较低,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所以,有必要从提高电机效率和泵效2方面入手,对有杆泵抽油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在确保产量的前提下,使其能耗最小,系统效率最大。

    2主成分分析法简介

    2.1基本原理主成分分析法是将多个指标转化为少数相互无关的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方法。在现场实际中,影响有杆抽油系统效率的指标很多,且各指标间存在较强的关联性。如果考虑所有指标的影响,问题会非常繁杂;但若仅考虑某一个或几个因素对系统效率的影响,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需要在尽量减少信息损失的前提下,将多个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这些综合指标即为主成分。通过主成分分析,能够客观地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对多指标变量进行科学评价,从而避免主观随意性带来的偏差。

    2.2计算步骤设原始变量为x,主成分分析后得到的新变量(综合变量)为z1,z2,…,zm,它们分别是x1,x的线性组合(m<p)。综合变量z1,z2,…,zm构成的坐标系是原坐标系经平移和正交旋转后得到的m维主超平面。在主超平面上,第一主成分z1是携带原始数据信息最多的一维变量,而m维主超平面是保留原始数据信息量最大的m维子空间[7],具体步骤如下:1)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标准化计算公式为xij*=(xij-x軃j)σj,其中xij为第i个样品第j个指标的原始数据;x軃j和σj分别为第j个指标的样本均值和标准差;下标i取1,2,…,n(n为样本个数),j取1,2,…,p(p为指标个数)。累积贡献率Ej达到80%~95%的原则,确定主成分的个数m(m<p),判断一个m维主超平面究竟以多大的精度近似代替原始变量系统,才能确保包含尽可能多的原始数据信息。

    3现场应用

    3.1抽油机井基础数据在胜利油田单家寺油矿单-14区块选取84口油井,这些井都使用CYJ12-4.2-73HB型抽油机,且均在1个月内连续生产。收集并整理这些油井的基本生产数据,应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有杆抽油系统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对处于同一区块的油井,可以将原油动力黏度和密度看作固定值,同时,由于该区块的原油稠度较大,气油比较低,文中不再针对气体对泵效的影响进行讨论。根据有杆抽油系统效率影响因素分析结果,选取影响有杆抽油系统效率的9个指标,它们分别为冲程X1、冲次X2、泵径X3、日产油量X4、下泵深度X5、沉没度X6、功率因数X7、电机额定功率X8和含水率X9,同一指标的不同油井数据均采用相同的单位。按照前述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并计算相关系数矩阵(见表1)。

    3.2计算过程由表1的相关系数矩阵,根据特征方程求取特征根,将其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排列:λ1≥λ2≥…≥λ9,计算贡献率和累积贡献率(见表2)。可以看出,第1、第2、第3和第4成分的累积贡献率已经达到了80.047%,且这4个成分的特征值均大于1,这表明它们基本包含了前述9个指标的大部分信息。由此确定主成分的个数为4,由4个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值λ1,λ2,λ3,λ4,通过计算可以得到相应的特征向量u1,u2,u3,u4,然后再计算以上9个指标在4个主成分上的载荷值(见表3)。根据主成分载荷值和各原始指标的标准化数据,可得到相应各主成分特征值F1,F2,F3,F4的表达式:

    3.3计算结果分析由主成分载荷大小得出,与第1主成分密切相关的是泵径、日产油量和含水率,它们代表了油井生产参数的设置和生产状况,与第1主成分的相关系数绝对值都超过了0.48,因此,根据区块生产状况,确定合理的泵径及油嘴大小是最重要的;与第2主成分密切相关的是功率因数和电机额定功率,这2个参数反映了电机效率影响的重要性,与第2主成分的相关系数绝对值都超过了0.47,基于电机选型及电机工作状况的合理与否影响着系统效率的高低,应针对不同工况的抽油机井,选择合理的电机与之匹配,尽量避免“大马拉小车”的现象;与第3主成分密切相关的是冲程和下泵深度,它们与第3主成分的相关系数绝对值都超过了0.44,由此可见,根据区块地层能量确定合理的下泵深度及冲程也十分重要;与第4主成分密切相关的是沉没度和功率因数,它们反映了抽油机井内管、杆及电机与泵匹配的综合影响,与第4主成分的相关系数绝对值都超过了0.42,需根据单井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根据主成分分析理论,综合评价值F越大,指标对降低有杆抽油系统效率的影响越大。利用上述计算结果,分别绘制系统效率与综合评价值F及第1主成分值F1的对应关系图(见图1、图2)。为了观察第1主成分值与综合评价值随系统效率的变化趋势是否吻合,又以系统效率为横坐标,以F及F1为纵坐标,绘制了折线图(见图3)。由图1可以看出,随着F值的降低,系统效率增加,这说明提取的主成分与实际油井的系统效率状况能较好地对应,主成分能够反映影响有杆抽油系统效率的主要因素;由图2可以看出,随着F1的降低,有杆抽油系统效率增加,二者之间也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由图3可以看出,第1主成分值基本能体现出综合评价值的变化趋势,这表明与第1主成分密切相关的泵径、日产油量和含水率对系统效率的影响最为显着。

第8篇:影响出生率的原因范文

影响外贸收支平衡因素,除了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外,还有汇率、对外贸易条件、利率水平、工资水平以及加入WTO和金融危机影响等。为此,本文设定的结构受限向量自回归(StructuralConfinedVectorAutoRegression,SCVAR)包含如下的变量:

(一)内生变量1.实际汇率波动。实际汇率是指名义汇率经两国价格水平调整后的汇率。我国对外经济交易中主要使用美元进行结算,美元兑人民币的实际汇率上升导致我国外贸收支顺差,反之,美元兑人民币的实际汇率下降将导致我国外贸收支逆差。由于实际汇率为一阶单整序列,本文采用H-P滤波法消除实际汇率序列中的随机趋势成分,并用周期项QF来代表实际汇率的波动值。2.贸易条件波动。贸易条件为一国出口商品与进口商品的交换比价。一国的贸易条件小于1意味着该国的贸易条件恶化了,贸易收支顺差扩大的同时将导致该国福利水平下降。反之,一国的贸易条件大于1,则说明该国的贸易条件改善了,虽然有可能导致该国贸易收支逆差,但却会提高该国的福利水平。由于贸易条件序列为带有时间趋势的平稳序列,本文采用ARCH(1)模型来消除贸易条件序列的时间趋势,并用其条件预测月度标准差来代表贸易条件的月度波动情况,记为TTF。3.工资水平波动。工资水平上升一方面通过价格效应提高了可出口品的生产成本,减少出口收入,另一方面通过收入效应增加进口需求,从而引起本国外贸收支逆差。因工资水平无月度数据,本文将2001年1季度至2012年4季度我国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水平数据运用频率转换得到工资水平的月度数据,运用CensusX11法消除季节因素的影响,并运用H-P滤波法去除工资序列中的随机趋势成分,得到工资收入的月度波动序列,记作wf。4.外贸收支失衡。外贸收支失衡反映了一国在某段时期内出口收入对进口支出的偏离程度。本文用外贸收支差额对外贸收支总额的比值(TB)来表示外贸收支失衡的程度。TB>0表示贸易收支顺差,TB<0表示贸易收支逆差,顺差值和逆差值的绝对值越大,代表外贸收支失衡的程度越严重。

(二)外生变量1.原油价格波动。国际原油价格上升一方面通过价格效应减少原油进口国的出口收入水平、提高其进口支出水平,另一方面通过收入效应间接的降低原油进口国的进口支出,进而引起原油进口国的外贸收支逆差。本文中,国际原油价格采用的是欧洲Brent原油现货离岸价和美国WTI原油现货离岸价的算术平均数,并运用实际汇率消除汇率因素的影响,运用Cen-susX11法消除季节因素的影响后得到实际原油价格Poil。由于Poil序列具有时间趋势,且服从GARCH(1,1)过程,本文用GARCH(1,1)模型中Poil的条件预测月度标准差来反应国际原油价格的月度波动情况,记为PoilF。2.世界利率波动。世界利率水平上升意味着现在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得更贵了,现在商品的生产及出口增加,从而引起一国的外贸收支顺差。本文采用6个月的伦敦同业拆放利率(libor)代表世界名义利率水平,在使用CensusX11法消除季节因素的影响后,运用H-P滤波法去除利率序列中的趋势成分,得到世界利率水平的月度波动序列。3.入世因素。2001年11月中国加入WTO之后,由于外贸开放度的提高,我国外贸收支顺差快速上升,且其增长趋势和我国加工贸易差额的增长趋势基本上是一致的,本文用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差额的发展速度与虚拟变量dummy1的乘积来代表入世对我国外贸收支平衡的影响。由于进出口合同从签订到执行需要一段时间,入世对加工贸易进出口差额的影响具有滞后性,因此,本文将入世后一年(2002年第11月份)设定为断点。4.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9月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以及随后爆发的欧债危机使得世界市场需求一直萎靡不振,其对我国外贸收支逆差的影响至今仍未消失。为此,本文引入虚拟变量dummy2来表示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收支差额的影响,时滞时间根据数据特征设定为4个月。以上变量原始数据时间跨度均为2001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月度数据,并均经过CensusX11季节平滑处理以消除季节因素。原油价格数据来源于美国能源总署网站,美国的物价指数来源于美国经济分析局网站,名义汇率、出口商品价格、进口商品价格和进出口数据来源于中国商务部及海关总署网站,中国物价指数、工资水平和GDP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二、模型的设定、检验与识别

(一)模型的设定由于本文是以QF、TTF、wf、TB四个内生变量和OPF、rf、入世、金融危机四个限制性外生变量的月度数据为样本,采用SCVAR模型,实证分析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我国外贸收支平衡的影响。因此,本文所设定滞后期为k的SCVAR如式(3)所示。 运用简化式(4)对参数B进行识别,进而估计出原油价格波动对各内生变量的直接影响Γ1及间接影响C1。

(二)模型的检验为了确保通过模型所进行的实证分析具有收敛性,为此,本文首先采用ADF检验方法,分别对模型中的四个内生变量QF、TTf、wf和TB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各内生变量皆为平稳序列。通过多准则联合确定法判断本模型的最优滞后期为2,应构建滞后阶数为1和2的SCVAR模型。由于该模型的所有单位根均落于单位圆内,表明所设定的模型是稳定的,QF、TTF、wf和TB四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

(三)模型的识别为了使设定的SCVAR模型满足可识别条件,需要对SCVAR模型的参数施加约束条件,使得SCVAR模型中待估参数的个数等于CVAR模型中待估参数的个数。本文根据经济理论,对矩阵B实施如下6个约束条件:①当期的汇率波动对当期的贸易收支差额、工资波动和贸易条件冲击均无反应,即b12=b13=b14=0;②当期的贸易条件波动对当期的贸易收支差额和工资波动冲击无反应,即b23=b24=0;③当期的工资水平波动对当期的贸易收支差额冲击无反应,即b34=0。通过上述约束条件,则式B-1μt=εt可以写成(5)式的形式。

三、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我国外贸收支差额的间接及直接影响分析

在简化式(7)中,国际原油价格一单位的正向波动将引起汇率0.0003个单位的正向波动,意味着国际原油价格上升会导致美元升值,人民币贬值。这是由于国际原油是以美元计价的,当原油价格上涨时,在短期内世界各国对原油的需求是刚性的,原油购买的美元支出增加,在美元供给不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对美元的需求增加,导致美元升值[11]。另外,从式(10)可以看出,国际油价上涨将引起我国外贸收支逆差,我国应付美元债务大于应收美元债权,美元供不应求,从而引起美元升值,人民币贬值。从式(8)还可看出,国际油价上涨将导致我国贸易条件恶化,这意味着本国商品和劳务的美元价格相对下降,人民币在外国的购买力相对下降,人民币实际贬值,美元实际升值。在简化式(8)中,国际原油价格一单位的正向波动将引起贸易条件0.0002个单位的负向波动,意味着国际原油价格上升将导致我国贸易条件恶化。贸易条件为一国出口产品与进口产品的交换比价。出口产品的价格取决于我国出口产品对进口国市场的依赖程度以及国际市场有无我国出口产品的相应替代品。2001年以来,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平均达到54%,最高时更是高达71%,是发达国家4-5倍,说明我国出口产品对国际市场高度依赖。而且由于我国的出口产品主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国际市场上有大量的替代产品,如果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后,厂商通过提高出口产品价格来消除成本上升的影响,那么,国外的消费者将会从东南亚等国进口其替代产品。为维持出口份额,厂商不得不被动的消化成本冲击,降低利润率,维持或降低出口产品的价格不变。进口产品的价格取决于国外出口商对我国市场的依赖程度以及国内市场上有无我国进口产品的相应替代品。由于中国是制造业第一大国,原油作为其出口工业制成品的主要原材料,其对外依存度在2012年已接近59%,另外,我国进口产品主要为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国内市场上缺少替代产品,国外出口商完全可以通过提高其出口产品价格的方式把油价上涨对其带来的成本冲击转嫁给我国国内的消费者,这样油价上升将使得我国进口原材料、中间产品和最终消费品价格的全面上升,从而恶化我国的贸易条件。

在简化式(9)中,国际原油价格一单位的正向波动将引起我国平均工资水平0.013个单位的正向波动,由于本研究中使用的是名义工资水平,这意味着国际原油价格上升将提高我国的名义工资水平。由对结构式(8)的分析可知,油价上升会提高贸易品的价格水平,贸易品生产部门的工人因此会要求提高其工资水平,劳动力逐渐从非贸易生产品部门转向贸易品生产部门,非贸易品部门劳动的边际产出增加,工资水平随之上升,当两部门工资水平相等时,劳动力不再跨部门流动。可见,国际油价上升是导致我国整体劳动力成本上升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在简化式(10)中,国际原油价格一单位的正向波动将我国外贸收支差额9.18•10-6个单位的负向波动,意味着国际原油价格上升将导致我国外贸收支逆差。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解释:首先,在我国原油生产和进口垄断的格局下,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与国家石油供应安全及成本最小化相矛盾,国内原油价格相对于国际原油价格反应滞后,从而为进口企业利用国内外价差进行无风险套利提供了土壤,形成“越贵越买”的怪象。加之,我国作为“世界工厂”,对原油及国外以原油作为原材料的半制成品及制成品具有刚性需求,国际油价上涨将加大我国的进口支出。其次,由式(8)可知,油价冲击初期会导致我国贸易条件恶化,这意味着我国出口产品的相对价格下降,出口收入减少。最后,油价上升会导致外国的实际收入下降,外国对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减少,从而降低我国的出口收入。由于CVAR模型将各个内生变量的即时的结构性关系转移或者说隐藏到了随机扰动向量的方差-协方差矩阵中,因此,CVAR模型中各变量的系数也包含着内生变量即时性结构关系,为分离出内生变量的这种即时性结构关系,单纯的反映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实际汇率波动、贸易条件波动、工资水平波动和外贸收支差额产生的直接影响,需在估计得到(6)式的基础上,在式(4)两侧同时乘以B矩阵,将CVAR模型转化为SCVAR模型。由于汇率的外生性最强,贸易条件波动、工资水平波动和外贸收支差额的当期冲击都不会对其产生影响,因此,汇率波动的简化式方程(7)和结构式方程(11)是完全一样的,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汇率波动产生的影响也完全相同。与贸易条件波动的简化式方程(8)不同,其结构式方程(12)中,1单位的正向汇率波动当期就会对贸易条件产生0.08个单位的正向影响,这使得式(8)中汇率波动对贸易条件波动的负向冲击效应比式(12)累计减少了0.018个单位,1单位原油价格的正向波动对贸易条件波动的负向冲击效应也因此从-2•10-4增加到-2.2•10-4。这是因为:在简化式模型中,我们假设可出口品消费在总消费中所占的比重在消费者的一生当中是不变的,而实际上,美元升值当期,可出口品的人民币价格保持不变,但由于进口品的人民币价格上升,可出口品消费在总消费中所占的比重随之增加,贸易条件当期便会改善。因此,在贸易条件波动的结构式方程中,考虑到汇率波动当期影响后,原油价格波动对贸易条件波动的负向影响才全部得以体现。

在工资水平波动的结构式方程(13)中,考虑到汇率波动和贸易条件波动的当期影响后,与其相应的简化式方程(9)相比,1单位的正向汇率波动对工资水平波动的累计冲击效应从-31.22微弱上升到-31.23,1单位的正向贸易条件波动对工资水平波动的累计冲击效应从426.6略微提升至426.75。由于工资水平具有粘性,因此,即使将汇率波动和贸易条件波动对工资水平波动的当期影响从其简化式方程中分离出来,其他变量(包括原油价格波动)对工资水平波动所产生的影响也不会发生显著变化。在外贸收支差额的结构式方程(14)中,考虑到汇率波动、贸易条件波动和工资水平波动对贸易收支差额的当期影响后,与其相应的简化式方程(10)相比:首先,1单位的正向汇率波动对外贸收支差额的累计冲击效应从-0.05转变为1.22,而这恰与美元升值将导致我国外贸收支顺差的国际贸易理论是一致的。其次,1单位的正向贸易条件波动对外贸收支差额的累计冲击效应从0.65转变变为-18.69。由于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假设不存在跨期消费问题,从事进出口贸易的各国当期产出通过交换与分配全部用于当期消费,因此,一国贸易条件改善将会导致该国外贸收支顺差,反之,一国贸易条件恶化将导致该国外贸收支逆差。若以2001年1月的进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为基期指数,我国的贸易条件从2001年1月的1开始持续下降,到2012年12月贸易条件已恶化至0.77,贸易条件恶化理应引起我国外贸收支的逆差。但是,按照跨期消费理论,在当前产出给定和未来各期产出可预期的前提下,从事进出口贸易的各国将按照终生福利最大化的原则来确定分工与消费的格局。由于内需一直萎靡不振,我国长期实行奖出限入的外贸政策,即使贸易条件恶化的再严重,我国也会源源不断的将产品输出国外,却只换取少量的未来进口消费,进而导致我国外贸收支顺差额不断膨胀。因此,汇率波动的正向冲击会对外贸收支差额产生同向的影响[12]。再者,1单位的正向工资水平波动对外贸收支差额的累计冲击效应从-2.2•10-5转变为0.02。工资水平提高会在降低我国的出口规模同时,提高我国的进口需求,进而引起外贸收支逆差。但由于论文中使用的数据是我国的绝对工资水平,而非我国和其他国家的相对工资水平之比,若国外工资水平的增长速度高于我国,虽然我国的工资水平逐年提高,仍然可能会导致我国的外贸收支顺差。在将汇率波动、贸易条件波动和工资水平波动的当期影响从简化式模型分离出来以后,结构式模型(14)中,1单位原油价格的正向波动对外贸收支差额的影响从-9.18•10-6转变到-4.9•10-4,影响程度扩大了52.38倍。

四、结论

第9篇:影响出生率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煤热解;气化过程;氮元素;迁移转化规律

中图分类号:TQ5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11-0086-02

1 影响因素

影响煤热解气化过程中氮迁移与转化的因素有很多,大致上有内在影响因素和外在影响因素。前者主要是指:煤的结构以及原煤的变质程度等;后者则是指热解气化温度、升温速率、进料速度、气体流速、反应压力、反应器类型、恒温时间以及催化剂的情况等等。

1.1 煤性质的影响

1.1.1 煤阶因素:相关文献研究表明,煤热解、气化、燃烧过程中氮的迁移分配规律都会受到煤阶因素的影响。通常情况下,煤阶越高,缩合芳环数量越多,其结构的芳环缩合程度越高,这样在热解气化过程中就不利于氢自由基的产生与释放,也就不利于气相氮(NH3和HCN的生成)。可归纳出下列基本共识:(1)NH3的释放量随煤阶的升高而降低,低阶煤释放的NH3产率高于或等于高阶煤释放NH3的产率;(2)高阶煤的HCN释放量高于或等于低阶煤;(3)低阶煤比高阶煤有高的或相等的NH3、HCN;(4)煤阶升高,NH3和HCN的最大热解释放温度增加。但仅靠煤阶并不能足以预言煤热解过程中NO前驱物的生成。煤种对含氮气相产物影响很大,在低阶煤中燃料-N的转化率比更高;而在高阶煤中,大部分燃料-N固定在半焦中,以含氮杂环芳香结构存在。

1.1.2 岩相组成:煤样的岩相组成是影响煤热解行为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煤样的三种有机显微组分其热解行为大不相同,即使是同种煤中的镜质组、壳质组和惰质组的热解行为也有很明显的差别,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煤热解/气化过程中有机显微组分获取H自由基的能力不同。在固定床/流化床新型反应器上研究澳大利亚和中国煤热解过程中气相氮的生成,结果表明,煤的产地、岩相组成以及煤阶都是影响热解气化过程中气相氮生成的重要因素。中国煤样中惰质组含量丰富,与碳含量相接近的澳洲煤相比能生成更多的NH3。

1.1.3 煤样粒径:煤样粒径是影响挥发分氮,半焦氮含量的重要影响因素。随着煤粉粒径的减小,NH3的生成量会增多而HCN的生成率会降低。粒径对氮迁移转化产生作用的原理就是,煤颗粒热解过程中,颗粒表面升温快,颗粒内部升温慢,靠近煤颗粒中心处产生的热解产物经孔隙向外迁移逸出,颗粒越小,挥发分释放过程中所受阻力越小,释放速度越快,挥发分的快速释放,减少了挥发分与焦二次反应的机会。

1.2 温度的影响

煤样在加热到一定温度后,才开始脱除挥发分,产生焦油,继续升温发生二次裂解反应,伴随着热解反应,煤氮以N2、NH3、HCN、HCNO等形式释放于气相氮中或者固定在半焦与焦油中。温度对NH3和HCN的生成反应影响复杂,是影响煤样热解反应程度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随着温度的升高,挥发分的形成与释放速率都会增加。挥发分的组成成分复杂,在不同的温度段内会释放出不同的组分,而这些含氮组分始终在发生着各种反应,还存在着相互转化作用。

1.3 升温速率的影响

NH3和HCN的生成产率随着升温速率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许多研究者致力于研究加热速度对气相氮生成的影响,已经考虑到升温速率是通过不同氮氧化物以及其前驱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反应产生影响作用,但目前还没直接的证据。热解过程中挥发分的二次反应是非常重要的,在快速热解时挥发分与床料接触的时间短,挥发分的脱除速率远远大于慢速热解时的速率,因此NH3和HCN的生成量随加热速率的变化很可能是由挥发分与床料的接触时间引起的。热解高挥发分的煤泥表明,焦油裂解等二次反应会随着升温速率的升高而更加激烈,产生更多的NH3和HCN。HCN是快速加热的产物,而NH3是慢速加热的产物。

1.4 进料速度、气体流速及停留时间的影响

进料速度、气体流速以及停留时间以不同的方式对气相氮的生成与转化产生作用。气体流速直接影响挥发分在煤焦表面二次反应的发生程度及其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长短。因此是NH3和HCN产率大小的重要影响因素。

控制进料速度,可以改变反应过程中挥发分的浓度,进而HCN的产率也相应的变化。

延长恒温时间,NH3的释放量会增加,因为NH3的释放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随着反应时间延续,半焦中的氮不断地以NH3的形式释放到气相中,而HCN的释放时间很短,延长半焦恒温时间对HCN几乎没有作用。也有人认为,延长停留时间,NH3的产率会降低,这是因为NH3的分解而引起的,但是停留时间对HCN的生成并没有显著影响。

1.5 反应气氛的影响

反应气氛是煤中氮迁移转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尤其对气相氮NH3、HCN等的释放影响很大。切换反应气氛会使氮的迁移转化规律发生明显转化,将惰性气氛下的煤样热解气氛切换为有气化剂存在气氛时,NH3和HCN的释放量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气化过程中常用的气化剂是H2O和CO2,通常而言,原煤以及半焦在CO2气氛下的气化反应速率远小于水蒸气气氛下的反应速率。反应气氛中H2O的引入,明显促进了NH3和HCN的形成,使得NH3和HCN的释放量明显高于热解过程,在H2O气化过程中:(1)H2O是作为气化剂而参与反应;(2)与CO2、O2气化剂不同,H2O的引入会产生大量的促进NH3生成所必须的含氢基团,并且对原煤、半焦结构破裂本身形成的含氢基团没有多少影响;(3)H2O在气化过程中起到反应活化的作用,H2O与碳发生反应,在碳原子附近产生氢自由基,可以进攻难于参加反应的芳环,使得环状结构连续打开,这样原煤/半焦中难于参与反应的环状结构就变成了易于发生反应的侧链结构。CO2在气化过程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作用方式,吸附在不同活性位上的CO2衍生物消耗活性含氢基团和位阻作用,抑制气相含氮物NH3和HCN形成的副作用以及CO2参与反应引起含氢活性基团的增大促使气相含氮物NH3和HCN形成的作用。关于煤样在不同的反应气氛中具体是怎样影响NH3和HCN形成与释放的机理尚不完全清楚,尤其是我国对煤样、挥发分、半焦氮之间的相互反应,发生作用对氮释放分配的影响研究甚少。

2 结语

煤热解过程中氮元素的迁移转化规律非常复杂。研究者虽然做了相关方面的大量研究工作,但对氮的迁移转化规律还没有完全认识清楚,还需要做进一步的工作,以期对我国煤炭气化及能源高效清洁利用提供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常丽萍.煤热解、气化过程中含氮化合物的生成与释放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4.

[2]冯志华,常丽萍,任军.煤热解过程氮的分配及存在形态的研究进展[J].煤炭转化,2000,23(3).

[3]毛健雄,毛健全,赵树民.煤的清洁燃烧[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