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基础知识讲座心得范文

计算机基础知识讲座心得精选(九篇)

计算机基础知识讲座心得

第1篇:计算机基础知识讲座心得范文

一、职高阶段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简介

计算机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某些方面来讲甚至可以通过一个国家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衡量其发展程度,近些年来计算机应用一直广受人们的关注。计算机应用专业能培养满足企业、单位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型人才,它需要有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作为支撑。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包括软件课程和硬件课程两方面,对于硬件,学生学习后可对计算机设备进行维护和修理,软件课程学习后可使用软件、编程、进行网络设计等,该专业能培养出操作能力与应用能力都具备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教学的现状

目前,各种阶段不同层次的院校都已经设立了计算机应用专业,职高阶段也不例外,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在计算机应用行业的发展道路上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从社会信息反馈来看,职高阶段的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存在些许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在职高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教学时,过于注重理论,实际动手操作上的教授甚少;只重视技术后的效果,而忽略计算机应用技术本质上的内涵;职高阶段还可能因为经费的因素聘请水平较低的教育工作者,没能将理论与技术相结合,导致学生学习的片面性以及工作后“碰钉子”等等。到了21世纪初,我国进行了全方位的新课程改革,职高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也做了一定的改良,但实际教学中还有不足的地方。

三、新课程背景下职高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

1.将工作岗位上项目的技术需要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学习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最终目的是进入工作岗位能自如操作计算机与灵活应用技术,所以,在教学时应注重与企业项目相结合,真正实现基础理论与实践操作同时理解并掌握的教学目的。

2.基于学生的具体情况多开展教学活动

职高阶段的学生受年龄与基础知识的限制,接受深奥的知识有一定的难度,所以,需从这个阶段学生的特点出发进行教学。由于职高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程度不同,对基础差的学生需耐心为其打下坚实的基础,对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可讲授深一些的知识,对于没有基础的可单独辅导教育。

3.职高院校可利用讲座的形式开阔学生的思路与眼界

院校聘请高级计算机应用专家来校举行讲座是学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开拓思路的好方法之一。基于职高阶段学生的特点,可以选择计算机应用专业中的基础知识为讲解内容,对基础有了更深的了解后学生会有更大的积极性学习知识。在开展讲座时应注意专业术语不要太多,尽量将知识化繁为简。

4.使用多媒体设备提升教学的效率

多媒体在当下的应用十分广泛,将其应用于教学不仅能使课堂教学免于枯燥乏味,还能使知识更直观生动易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没有多媒体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只能以课本为依据进行单一的讲解,效果不尽理想;而将多媒体应用到教学中,对老师来说备课更方便,对学生来说可接收更多的信息资料,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帮助学生消除对计算机的畏难情绪

计算机涉及的软件、硬件知识很广,学生在不熟悉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往往容易出现畏难的情绪,在这种状况下,教师必须先打消学生的负面情绪,再进行教学才能取得较好的成效。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多鼓励学生亲自体验或操作,在过程中总结计算机初级知识以及程序设计,学生理解后再继续教学,切勿操之过急。

计算机应用技术不断向前发展,也使得人们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职高阶段的计算机应用技术难度不是太大,对教师来说要掌握好计算机知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再很好地传授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特点采取适合的教学方式。在新课程背景下对职高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教学进行改革,能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知识应用能力,培养出出色的计算机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黄胜忠.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研究[J].福建电脑,2010(8):32-34.

[2]周胜利.浅谈中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J].科技视界,2015(12):73.

编辑杨国蓉

第2篇:计算机基础知识讲座心得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 公共计算机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422(2010)02-0042-02

1 独立学院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与问题

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是独立学院全校公共基础课之一。第一学期主要学学计算机基础,内容包括Win-dows XP、办公自动化软件、网络基础知识、Interact的使用和数据库应用。第二学期开设与计算机等级考试相应的程序设计语言课程Visual Foxpro,而后几乎不再涉及计算机课的学习,没有延续计算机的学习。目前独立学院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教材跟不上时代和社会的要求,缺少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教材。

(2)学生计算机知识起点不一,而教学要求统一。

(3)教学方式重理论轻应用,教学效率低。

(4)教学纯粹跟着等级考试走。

2 教学改革探索

2,1教学计划的修订

目前公共计算机教学计划定在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公共计算机课程与其他基础课教学同时开设,学生是大一新生,第一学期学习压力不大,一般情况是大班上课,学生容易形成厌学心理。从第二学期开始,学生还有英语等级考试的压力,学生经历了“太轻松”的一学期之后学习压力突然加大了。当面对这种压力时,很多学生认为学计算机的基础课“太简单”了,主观上就开始忽视公共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到后继课程如计算机程序设计、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时,就会有一些学生掉队。

2,2教学内容的调整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承,理论是基础,实践是手段,应用是目的。很多大学生存在这样一种情况,上课听老师讲授的内容都能听懂,但是当需要自己操作时就无所适从,即课堂授课理解和自己真正动手实践不能统一。故提倡教师重点讲解一些难懂的、易错的地方以及一些更快更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更全面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自学能力。例如:在讲Exeel表格计算时,只给学生讲一些典型常用的函数公式slim、average、if等,而其它不常用的公式只讲方法,留给学生课后去自学并上机实际操作。每节课总是留下一些时间回答学生在上机中遇到的问题。而上机课只是在一些重点的、难懂的地方演示给学生看,其他时间留给学生去摸索创造,这样的学习效果往往比学生从头到尾在教师安排、监视下学习效果要好得多。

目前公共计算机课仍然在开设计算机基础和VF,但很多学校已经开始开设基础和C语言。因为虽然VFP有自己独有的特点,但随着时展,很显然不能满足各个方面的需要,学生和社会认可度下降。面对这样的问题,采取“1+x”的教学模式可以较好地解决问题。其主要原则是:充分注重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来选择所学课程。“1”为计算机基础课,而“x”是学生任选课,可以是VFP、VB、Access、c语言等。“1+x”模式教学由于是学生自己选择课程,因此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同时也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有很好的帮助。

2,3教学方法的改革

2,3,1模块化教学为主,案例式教学为辅

针对不同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不同,公共计算机的教学可以采用模块化教学法(MES),即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例如,可将计算机基础课的内容分为五个模块,即Word、Excel、Os、Powerpoint和网络知识:VFP程序设计课程可分为六个模块,即表操作、数据库的操作、表单、菜单、报表、程序设计等。教学中,采用模块化教学为主,以案例式教学等其他教学法配合教学,借助公共计算机精品课的网路平台指导学生,这样可让学生自主、自由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2,3,2兴趣教学,提高学生注意力

对刚入校的学生来说,计算机学习对他们极具吸引力,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象课堂授课一样,备好每一节上机课,精选上机操作题,使学生在上机时有明确的目标,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学生上机操作大都是自行练习,缺少上机目的和教师认真而细致的指导,上机效果欠佳。应要求教师根据选好的上机题,指导并督促学生达到预期的要求。教师在选择上机题的时候,一要紧扣教材内容,二要切合学生实际,使学生能够在操作中找到兴趣,掌握知识,提高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2,3,3讲座形式“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大多数教师在进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照本宣科”教学模式,完全按照课本的内容顺序逐条讲解给学生,使课堂内容平铺直叙,使得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学生上课似乎听懂,下课后却不能将内容衔接起来,久而久之使学生失去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提倡“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将上课内容通过特定的任务衔接起来,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是开展课堂教学讲座的实例:主题是计算机的组成及性能。

现实生活中如果要买一台电脑,为什么有的价格高有的很便宜?讲座中很多人关心听了可以解决什么问题,有了问题就有了兴趣和动力。开始讲座后,马上可以提供给大家一个当前市场的“装机配置单”,说明无论懂不懂计算机知识,如果要买一台电脑,从电脑公司见到的就是这样一个比较专业的配置单,说明微型计算机的组成部件、各个部件大概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就水到渠成。这里引入了许多专业术语,但同学们想到无论是谁都会很自然地遇到,反而大家会有一种急切想听下去的欲望。大家都知道现在的计算机很先进而且更新换代比较快,围绕这个问题可以漫谈发展史、分类、基本原理等等。接着再抛出一个问题:同样都是电脑,有的甚至外观一样但价格却有很大差异,为什么?为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就必须了解衡量计算机优劣的各项性能指标。在说明容量单位、周期频率、字长等性能指标时,就可以联系“信息高速公路”来说明。之后说明之所以买电脑时价格有差异,是因为买到的东西容量大小、速度快慢、配件多少、售后服务等方面存在差别。在同学们按一定的逻辑很顺利地听到上面的讲解后,可以总结性地告知计算机的系统组成及性能指标。看似无心的转到一个听众比较熟悉的多媒体概念,指明多媒体的元素、特点、应用后,再引入安全问题,通过计算机病毒的实例可以很生动地说明病毒的定义、特点、类型及传播途径等。这样的一个讲座引人入胜并可以灌输丰富的内容。

2,4加强团队建设,提升教师业务能力

加强对计算机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学质量。计算机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教师要跟上新技术的发展,也迫切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水平。所以应加强对计算机教师的培训,积极创造条件让教师进修学习,如鼓励资助教师攻读更高学位,更新知识结构,使教师始终站在科技发展的前沿阵地,时刻跟踪本领域的学术动态,以便更好地进行计算机教学。建立一支以事业为大局,以教学为中心,以“志业、敬业、专业、乐业”为标准的职业化教学团队。

作为现代新型教师应向学习型发展,注重教学相长、知识更新、与时俱进。信息技术广泛深入快速发展。致使教师无法做到先知先觉,更无法实现传统意义上教与学。比如许多新技术的出现,作为老师,如果不知道,还停留在老的技术层面上,那么可能就在教学过程中延续了老的一套,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误导,学生也不能及时全面地接触到新事物。因此,教师必须主动地进行知识的更新和“充电”,自觉拓宽知识领域,了解所教学科的发展动态和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将最新的、最实用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以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相关知识、加上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教学方法传授知识,必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5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内部动力。教学实践表明,通过趣味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潜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此,根据学生的实际,设置大量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课后练习和课后实验题,下次上课时会把做的好的学生的作业给大家展示。这不仅能让学生巩固本节课内容还能调动学生的创作热情。

第3篇:计算机基础知识讲座心得范文

[关键词]工科数学;学习状况;改善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3-0064-03

数学是工科专业的基础,数学学习状况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如何提高大学工科数学的教学质量一直是高等教育改革的研究重点。[1]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有助于探索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提高教学质量。[2][3]近几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基础数学课程的通过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从2011至2014年,高数上册通过率依次为87.67%、74.66%、69.82%、64.85%,高数下册通过率依次为71.95%、65.13%、57.42%、61.06%,而这四年的高考录取分数相差不大,说明四年来录取到本校的学生的基础相差也不大。笔者通过对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工科学生的数学学习羁龅牡鞑榉治觯探索改善学生学习状态、提高工科数学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工科数学的学习现状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大一至大四的学生,院系选择为以一本线录取的三个院:机电工程学院、信息与通信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及以二本线录取的商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建筑与交通工程学院。调查方式主要采用两种方式:问卷调查和学生座谈。调查问卷的内容首先是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调查,包括以下七个方面:(1)对数学学习目的的理解;(2)如何处理性质、定理的证明;(3)学习环境的影响;(4)对大学数学中用到的中学数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5)对各章节内容难易程度的感受;(6)数学教学需要改进的地方;(7)影响数学成绩的原因。与学生座谈内容包括:(1)就调查问卷内容与学生讨论;(2)讨论调查结果中出现的各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480份, 收回462份, 其中有效问卷453份。

首先给出学生学习状态的调查结果。上课状态方面,只有30% 的学生选择“认真听讲,记笔记”,57.9%的学生上课状态是“有时听,有时不听”,还有 12.1%的学生选择“不听讲”。作业方面,56.5%的学生选择“认真对待作业”,37.1%的学生选择 “作业有时自己写,有时抄袭”,6.4%的学生还选择“不想写作业”。预习复习方面,高达65.2%的学生选择“没有做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这些结果表明,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学生认真听讲,近一半的学生不认真对待作业,大部分学生不做预习复习。学生的这种学习状态当然会导致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差,课程考试通过率低。

二、提高工科数学教学质量的对策分析

(一)加强理论应用教学使学生认识数学的基础地位

对数学学习目的的认识,将影响学生的整个学习状态。问卷调查得出,大一、大二的学生中只有 29.8% 选择“打好专业基础”,61.2% 选择“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还有 14.2% 选择“为了考试而学”(注:部分学生多选)。大三、大四的学生中,47.8% 选择学习数学的目的是“打好专业基础”。

这个结果显示,大一、大二正在学习数学课程的学生,很多把数学单纯当作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课程,到了高年级,大量学习专业课程后,认同数学的专业基础作用的比例有所升高,但是也不到一半。与学生座谈中,学生认为,专业课中只用到了基础数学课程的少数内容,很多复杂的数学知识并没有用,比如,不定积分的多种积分方法,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学太多复杂的方法,他们认为对专业有用的才值得学。这种“有用论”的思想体现了一种浮躁的学习情绪,严重影响学习者学习数学的整个心态。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数学学习的目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

1.邀请高年级的学生给大一新生讲解一些数学知识在专业中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教师则应向学生强调数学的逻辑性强,后一个知识点扣着前一个知识点,不能“挑着学”。

2.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如,教学内容增加应用实例,能与学生的专业背景结合更好。同济大学出版的《高等数学》已经改版,新版已经增加了很多应用实例,教师应该顺应此变化,减少纯数值题型,增加讲授应用实例。

3.在考卷中,可加入有实际背景的应用题,促使师生重视理论应用。

4.增设实验课,学习运用数学软件,如matlab、Mathematics等,解决微积分、线性代数等相关应用问题。

这些措施还可提高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从而提高数学学习兴趣,改善低迷的学习状态。

(二)透彻讲解抽象概念等理论知识

70.3% 的学生认为影响数学学习的原因中,有“抽象概念的不理解影响计算方法的掌握”。对于“如何处理性质、定理的证明”,学生中选择“仔细讲解性质、定理的证明”的高达78.6%,少数选择“大概说一下证明思路”和“一带而过,只要记住结论”。座谈中,学生指出即使平时老师讲过再多的计算题例子,还是会因为不懂理论机理,一旦题型有所变化,依然不知如何解,并且,一些学生常会因为一个抽象理论的不理解,而直接放弃听讲。

调查结果中,认为数学的“习题训练太少”的学生比例并不高:35.1%,说明目前教师是偏重解题方法讲解的。一些教师认为工科大学生不需要深刻理解定理、性质,只需要知道怎么用于解题就行,所以,在教学中,常常对理论知识讲解不够透彻,只偏重教授解题方法,而实际上,将基础理论知识讲解透彻才是学生的强烈要求。

(三)减小学习环境的不良影响

多年教学中,常会发现一个寝室的学生会整体成绩好或成绩差,说明学习氛围对学习状态是有影响的。我们调查了寝室学习氛围、手机电脑、听课位置的前后等对学生的影响,发现一半以上的学生受到寝室学习氛围、座位前后等学习环境因素影响。但是,教师一贯担心的手机电脑对学生的影响却出乎意料的小。进一步与学生座谈后,我们提出了以下对应措施:

1.如果一个寝室整体学习成绩下滑,多个重修,则应拆散此寝室,将学生分散。

2.工科数学一般是大班授课,座位靠后的学生听不清、看不清、经常走神。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改善措施:(1)用图解辅助概念、定理、性质的讲解,如,极限、微分、定积分等的定义、微分与积分中值定理、极限的保号性与局部有界性等,都可以用图解辅助板书,弥补文字太小,后排学生印象不深的弊端。(2)多用启发式提问,吸引学生注意力。由于人多,不可能经常点名回答,可以稍作停顿再自己作答,或者将问题书写于黑板,学生在纸上作答,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再相应做出更正。(3)留意学生情绪,当发现其显疲惫,不集中注意力,则应该停止“灌输”,让学生做思考题,或者活跃一下课堂气氛。

3.教师担忧学生花大量时间玩手机电脑,但是,调查结果发现,高达72% 的学生认为可以自我控制,一半的学生认为老师不该管。座谈中,学生表示上课时很少看手机,只是下课看看。但是,在课余时间或者睡觉之前,手机的影响则很大,经常因为玩手机耽误做作业或者晚睡,导致抄袭作业以及第二天上课精神不好等。所以,光在上课时管理还不够,还必须提醒学生手机不能占用太多课余休息时间。

(四)不能忽视大学数学中用到的中学数学的知识点

50%以上的学生对“高中掌握不好,需再仔细讲解”的中学数学知识点包括:反三角函、三角恒等变换、数学归纳法、数列极限、函数极限、基本求导公式、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极坐标、平面向量计算、复数的定义、概率论中的排列组合问题等。座谈中,学生还表示这些知识点虽在中学学过,但是理解并不深,很多现在已忘记。所以,这些知识点仍需仔细讲解,不能认为学生学过而简单带过。

(五)根据各章节内容的难易程度安排授课计划

τ谒拿呕础数学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中各章节的难易程度,我们都进行了问卷调查。如,学生认为高等数学的知识点的难度从大到小列前10位的是:高斯公式、傅立叶级数、曲面积分、格林公式、幂级数的收敛性和运算、函数展开成幂级数、重积分的应用、曲线积分、高阶微分方程、有理函数积分。

座谈中,学生指出,这些知识点抽象难懂,需增加授课时间,透彻讲析其原理,比如,曲线、曲面积分的两种类型能解决什么问题,其中的格林公式、高斯公式是做什么用的。这些难点的原理,教师需增加时间讲授,学生只有先理解了原理,才能理解解题方法。

(六)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进度

对“数学教学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以及“影响数学成绩的原因”的调查结果中,70% 的学生要求“增加师生互动,老师根据学生掌握情况调整进度”,61.9% 的学生认为数学教学的“授课进度快”。要解决此问题,增加课时是最好的办法,但是,现在大学生的总课时已经饱和,提倡减课时,所以教师只能在有限的课时中有效安排进度,随时与学生交流,询问是否理解,若发现学生显得茫然,没有回应,则应减缓进度;在简单知识点讲授中,一旦发现学生已经理解,则应加快进度。这样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灵活安排进度,比只按授课计划上课更有效。

(七)增加与学生专业相关的运用

48.4% 的学生要求“增加与专业课程相关的运用”。目前基础数学教师一般是纯数学出身,对学生专业课程不甚熟悉。不过,我们依然做了一些实质性的工作,抽选高年级的学生座谈或者与专业教师交流,就数学知识在专业知识中的具体应用做了收集。本次调查中,信息与通信学院和商学院的收集结果较有成效。

(八)多媒体只可作为辅助教学手段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6.9% 的学生认为应该增加多媒体教学。此比例之小,出乎教师意料。实际上,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并不适合于数学课程。数学知识点一环扣一环,需要不断往前追溯才能理解。 所以,多媒体教学不能作为数学教学的主要手段,只能作为辅助手段。

三、结论

通过对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工科大学生的数学学习状态的全面调查,发现学生的学习状态并不好,大部分学生上课时有时听,有时不听,下课不做预习、复习,作业抄袭现象严重。导致数学学习状态差的原因,首先是学生错误地认为很多数学知识不实用,与专业关联不大,而不愿学,所以教学中应该增加数学理论的实际应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数学教学方式上需要改进,应该透彻讲解抽象概念、性质、定理等,而不能只强调解题方法,并且应随时与学生交流,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掌握情况,灵活调整教学进度,还需要排除大班教学、寝室氛围等对学生的不良影响。

[ 参 考 文 献 ]

[1] 高等学校非数学类专业数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关于大学数学教学现状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建议[J].中国大学教学,2005(2):9-11.

第4篇:计算机基础知识讲座心得范文

关键词:图书馆 讲座 创新举措 服务水平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5-0036-01

图书馆中包含着各种丰富的资源,对信息资源高效利用、科学研究服务水平提升及其它工作的有效开展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而讲座作为图书馆重要的职能特点,有利于提升其服务水平,丰富图书馆业务活动形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图书馆资源利用效率。因此,需要从不同的方面入手对图书馆讲座的发展与创新进行有效分析。

一、图书馆讲座概述

图书馆讲座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实际的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现代图书馆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促使社会公众能够通过该平台获取更多的知识资源,确保图书馆核心业务得以顺利开展。因此,需要提高对图书馆讲座的正确认识,充分发挥其公益性、倡导全民阅读等方面的作用,扩大科学文化知识传播范围,更好的履行自身的职能。同时,当前形势下应丰富图书馆讲座举办形式,在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服务的基础上应充分的考虑市场化特点,完善相关的基础设施,提升图书馆讲座举办的潜在价值。而图书馆讲座发展的特点包括:(1)阶段性。图书馆讲座从开办到成熟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由各馆的实际情况决定,分为筹备期、成长期、成熟期。在不同的时期应落实相应的工作,选择出适合自身发展的运作方式,逐渐形成适合自身稳定发展的模式;(2)特殊性。每个图书馆都有不同于其他馆的基础,在讲座举办方式和主题选择、定位上也有不同之处。这不仅受本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制约,而且还由各地区的文化背景、历史地位等客观因素所决定;(3)模式化。不同地区图书馆讲座实际开展有所差异,但在剧举办形势及理念上有着相似的规律。

二、当前形势下图书馆讲座中存在问题分析

1.发展不均衡,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由于图书馆讲座具有公益性特点,而不同地区受城乡差异、经济发展水平、人文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图书馆讲座在运营模式及服务水平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发展不均衡问题突出,自身的服务水平有待提升。因此,需要结合时代的发展要求及读者对图书馆讲座的实际需求,选择良好的运营模式,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图书馆讲座的实际作用。

2.未进行统一规划,难以实现资源共享

结合当前图书馆讲座的实际发展概况,可知其中存在的协调工作落实不到位、统一规划不足等问题,致使不同图书馆讲座资源难以实现共享,影响讲座质量的同时也对其内容丰富及有效举办带来了阻碍作用,使得图书馆讲座难以均衡发展,讲座活动举办过程中所涉及的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给公共图书馆讲座使用功能造成了不利影响。

3.宣传方式不丰富,传播范围有着一定的局限性

某些图书馆讲座举办中由于社会参与度有限,社会公众未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图书馆讲座举办过程中,致使自身的传播范围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与此同时,由于图书馆管理人员自身的责任意识不足,难以将信息技术及计算机网络应用于实践问题处理中,致使图书馆讲座宣传方式不丰富,未能保持足够的吸引力,阻碍着自身的长远发展。

三、图书馆讲座的发展与创新举措分析

1.明确讲座主题,选择实践经验丰富的主讲者

图书馆讲座能否保持足够的吸引力,自身的社会影响范围能否扩大,需要在讲座举办中明确主题,吸引更多的读者主动参与到图书馆讲座中,保持良好的运营模式。具体表现在:(1)选择教育意义及文化传播作用大的讲座内容,充分发挥图书馆讲座在引导全民阅读方面的作用,引起更多读者的关注;(2)关注社会热点,将图书馆既有的资源融入到讲座中,确保讲座举办能够达到预期效果;(3)图书馆讲座举办中应体现出良好的服务理念,满足读者多样化需求的同时促进各种优秀文化传承。同时,为了提高图书馆讲座的社会影响力,逐渐形成良好的风格,应选择实践经验丰富的主讲人,通过他们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充实讲座内容,确保图书馆讲座质量可靠性。

2.注重讲座策划,打造出良好的图书馆讲座品牌

为了促进图书馆讲座发展,确保其顺利举办,应注重图书馆讲座策划,打造出良好的图书馆品牌。具体表现在:(1)强化创新意识,提高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网络的利用效率,优化图书馆讲座策划方式,塑造良好的讲座品牌形象;(2)结合图书馆讲座实际的发展概况,促使讲座平台创新构建中能够反映出自身的特点,使得观众在听取图书馆讲座的过程中保持足够的新鲜感;(3)图书馆讲座品牌打造中应考虑现实因素及长远的社会效益,加强日常维护,扩大社会影响范围。

3.设置专业的讲座管理部门

为了丰富图书馆讲座举办形式,扩大其传播范围,应设置专业的讲座管理部门,促使图书馆讲座能够在科学指导下顺利开展,保持图书馆核心业务良好性。设置图书馆专业的讲座管理部门应从这些方面入手:(1)开展各种专业的培训活动,全面提升讲座工作人员的综合业务水平,加大具有良好策划能力、管理能力及公关能力一体化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2)结合图书馆讲座长远的发展,设置专业的图书馆讲座管理部门,增强其适用性;(3)结合各种媒体平台的宣传效果及图书馆讲座的实际作用,对讲座管理部门的工作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实现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为讲座宣传范围扩大提供保障。

结语

注重图书馆讲座的有效开展,了解其公益性、普及性特点,有利于满足读者的更多需求,提升自身服务水平的同时保持良好的社会形象。因此,,未来图书馆讲座发展中应加强各种措施的灵活运用,优化该平台的使用功能,并提高计算机网络及信息技术利用效率,增强自身的发展稳定性。与此同时,图书馆管理人员应强化自身的创新意识,运用科学的创新举措保持图书馆良好的服务工作质量,为其讲座实际作用的充分发挥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赵威.公共图书馆讲座工作的发展与创新[J].图书馆学刊,2010,(05).

第5篇:计算机基础知识讲座心得范文

生产实习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不可缺少的实践环节,本次实习是在学生学完所有基础课及技术基础课和大部分专业课后进行。实习的目的在于通过在网络和通信公司、企业广域网和内联网(internet/intranet)或实习基地的生产实践,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巩固消化所学的知识,培养实践操作技能,建立网络、信息系统集成概念,并为后继课教学及毕业环节打下基础。

二、实习要求:

1.了解计算机通讯网络及企业内联网的构成和配置,掌握所接触信息系统(软硬件)的工作原理,结构,安装,及故障识别方法,熟悉基本网络测试工具的使用方法和系统规划软件和网络数据库的使用方法。

2.了解服务器、交换机、hub、网卡、光纤和粗细缆的功能,安装,维护及使用方法,了解它们选型的一般原则及对应的网管软件使用等。

3.了解所在企业信息流的组成,即供应链、产品链,资金链、信息链的性质和用途,初步形成企业信息系统和计算机通讯网络的整体概念。

4. 通过讲座、参观,了解通讯及网络技术、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电子商务的发展情况、使用情况、新成果新技术的应用情况。

三、实习内容:

讲座(1)金杯cims

时间、地点、报告人、单位、报告内容、专业认识和体会

讲座(2)大显网络集成工程建设

时间、地点、报告人、单位、报告内容、专业认识和体会

讲座(3)铁通光纤数据通信、网络设计

时间、地点、报告人、单位、报告内容、专业认识和体会

注:侧重内容:通信设备、方案设计、设备选型、组网、内容总结、心得实习单位(1):沈阳铁通公司

时间、地点、参观单位简介、参观过程、情况总结、心得

侧重内容:局域网的组成、光纤通信

实习单位(2):大显网络工程公司

时间、地点、参观单位简介、参观过程、情况总结、心得

侧重内容:企业生产流程、控制网和管理网集成硬件平台、软件平台、企业信息管理系统软件结构、功能、实现、应用情况

注:

(1) 实习报告分为封皮和实习报告正文(封皮应表明专业、班级、学号、姓名,报告正文如果较长,可以加目录;也可以不加,同学们可以自行选择)

(2) a4纸,正文小四号字,宋体,标题四号字,加粗,单倍行距

(3) 讲座报告和实习单位分开写

(4) 字数限制在8页以上

(5) 星期五(9月16号)下班前各班将实习报告盒实习笔记交到8#实验楼316或311处,交给各班负责的实习老师;交报告前,请各班学委清点人数,标明未交报告的同学名单

实习单位(3):沈阳汽车制造厂

第6篇:计算机基础知识讲座心得范文

Abstract:Integrative abilities in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technology theories are the focus of architecture design teaching programs of the fourth grade. Dominating by the faculty of architecture design, the technical courses are organized according to the design teaching programs and the technical teachers cooperate in the design guidance, so that the students could combine the knowledge of architecture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the technical rationality of their design projects. In this way, the students could gain integrative abilities and applying abilities, grasp new technical methods, and the creative design ideas under technical rationality could be inspired consequently.

关键词:整合教学;建筑设计;建筑技术;参与辅导

Key words: teaching organization;architectural design;architectural technology;cooperative guidance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2-0212-02

0引言

建筑学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内容,除了数学、英语、社科等公共课外,主要由建筑设计课和相关专业理论课构成以及相应的实践环节构成。而建筑设计课是建筑学专业教育的重点所在,是学生投入精力最多的一门主干课程。

目前建筑学教育基本采用两条线的教学模式,即建筑设计主干课为主线,其他相关理论课程及实践训练为辅线。在纵向上,由一年级的基础课开始到毕业设计构成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通常依据类型建筑难度和特点拟定设计题目,通过具体设计作业的训练掌握设计思维方法和技能;在横向上,配合建筑设计主干课的进程,为学生开设相关理论课程,理论课程的教学通常以课堂讲授为主,考核方式基本上为卷面考试、撰写论文或者完成作业。通过这两条线的相互配合,学生能够具备基本设计能力和相关专业理论知识。

这种教学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中一点就是,相关建筑技术课程设置与设计主干课教学的结合比较薄弱,学生在设计课中综合运用技术课理论知识方面缺乏直接指导,一方面妨碍了对相关技术课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在设计过程中又苦于无法深入对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检验。建筑学高年级设计课教学着重于训练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强化技术课理论知识的运用,上述矛盾更为突出。在教学过程中,不少学生作业中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技术上的问题,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在低年级的设计课程往往更着重构思能力培养,部分学生主观上对建筑设计的理解片面,过于追求建筑形态,对建筑技术要求重视不足;二是建筑设计课的指导教师,尤其年轻教师对相关建筑技术的把握能力不一,存在某些知识盲点,对学生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的技术疑问无法全面、准确地解析指导,客观造成学生作业技术含量不足,纸上谈兵。

针对这种不足,探索如何将两条线更紧密的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显得很有必要。

1技术综合运用能力培养是四年级建筑设计课的一个重点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系教学计划结构采取了两段式、“3+2”的教学体系,专业教育的前三年为专业基础教学,后两年为专业扩展教学。专业基础教学阶段重点在学生的设计方法、基本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使其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广阔的知识面与应变能力;专业扩展教学阶段则强调多元化、专业化和研究创新等发展能力的培养。

四年级的建筑设计课中,在三年专业基础教学的基础上,要求进一步深化对各种技术、经济、法规等的学习掌握,提高学生在设计中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设计思维的纵向深入和横向扩展。体现在教学内容上,建筑与技术的结合是一个重点。如通过影剧院建筑设计学习包括声学、视线、大量人流疏散等技术难度较大的建筑设计;通过高层综合楼建筑设计研究建筑结构、建筑设备与复杂功能综合设计;通过规划设计探索新技术分析手段的运用建立宏观分析与微观研究相辅相成的思维方法、工作方法。其次,设计课的教学通过强调实践性、技术性为五年级上学期的设计院实习和下学期的毕业设计做好准备,也为学生今后参加工作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2以整合为目标的教学计划

基于以往教学模式的不足和各阶段的专业教育特点,以整合为目标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显得很有必要。在课程设置方面,以建筑设计主干课为核心,整合结构、设备、建筑物理、建筑数字技术等工程技术课,以及法规、规范和经济等业务知识。

按照整合性教学计划的要求,建筑学四年级教学组通过探索以年级设计课教学组为主导,统筹技术理论课教学,相关教师参与辅导的设计课教学模式,使学生结合相关技术课理论知识,针对设计个案进行技术合理性研究,强化综合运用能力,结合设计学习新技术手段,激发在技术合理性条件下的建筑设计创新思维。

2.1 技术课程进度安排与建筑设计课紧密配合如四年级的设计课题主要为观演建筑设计、高层建筑设计和规划专题设计,因此在相关技术课程的配合上,安排如建筑防火、建筑技术、相关设计原理等课程同期进行,这为技术课教师结合课程讲授直接参与设计课题的辅导提供了可能和方便。

2.2 技术课教师为学生进行设计研究提供支持作为专业教育的第二个阶段,四年级是对前一个阶段的归纳综合从而进一步提高的过程,是整个专业教育中一个重要的承上启下的学习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学生对设计本身有了比较强烈的自我思想和判断能力。建筑设计课教学侧重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同时要求学生具备研究型设计能力。教师在辅导的过程中的角色既是导师,又扮演合作者的角色,在设计的大方向上给出导向性的意见,对次要设计问题则采用研究探讨的方式推进设计。同时,研究型设计能力离不开对相关技术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技术课教师在设计过程中,既充当指导教师,又是工种合作者,为学生自己进行设计研究提供良好的支持。

2.3 教师间的交流有利于完善教学计划,提升教学水平相关技术课教师直接参与建筑设计课教学辅导,加强对设计作业的技术设计要求,提高学生对技术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并且,通过建筑技术方面的教师参与指导,与设计课教师相互交流,有利于进一步完善设计课题的设置,也便于设计课教师对建筑技术教学增进了解,消除知识盲点,对年轻教师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3整合教学的过程组织

整合教学,首先是“人”的整合,即在建筑设计课教学中引入技术课教师,结合不同的设计课题教学,采用如讲座、参观、辅导、研讨、评图等多种参与设计课教学的方式,使建筑技术课教学更紧密结合设计主干课教学过程,便于学习,提高学生综合设计能力。

3.1 设计课专题讲座在四年级的设计教学课题中,针对每个课题的特点,安排相应的技术专题讲座。如高层综合楼设计,除了同期安排的建筑防火理论课外,在修正图阶段安排建筑结构课教师根据题目的特点讲解项目高层结构设计的要点,针对学生草图设计阶段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指出优点、缺点,给出指导性的修改建议。对高层建筑设计而言,多数的学生比较倾向于挖掘造型的可能性,关注形态的塑造以及裙楼、塔楼的特色空间的设计,对于结构合理性一般不太注意,对核心筒设计的合理性、体形的高宽比、完整性等关注不足,结构课教师的针对性讲座在修正图阶段进行必要引导,适度扭转学生的设计思维。这种针对个案提出的建议对学生而言非常直观,印象深刻,从而也促进了对技术课知识的融会贯通。同样的,在影剧院设计课题中,对于大跨度结构、特种结构的专题讲座也作用明显,很多同学在构思的过程中往往对自己的设计方案在结构方面是否可行忐忑不安,这里的结构讲座除了有效纠正学生作业的结构问题外,同时也提供设计构思必须的结构知识支持,使设计成为有源之水。其次,观演建筑中的声学设计讲座、视线设计讲座等,都采用类似的方式进行,这类讲座重点在于应用,适当提点相关技术课的知识要点,与理论课有相辅相成的作用,从而有效地整合设计课与技术课教学。

3.2 工程实例参观对学生而言,课本知识与摆在面前的实例相比,后者更为生动直观,技术课教师有时会结合课程安排实例参观,设计课教师根据设计课题也会考虑组织学生参观同类的工程实例。因此,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显然会更为有效。比如参观影剧院实例,除了参观舞台、观众厅、后台等空间外,也参观冷冻机房、变配电房、发电机房等设备用房,教师的参观讲解既涉及到建筑设计问题,也涉及到建筑结构,建筑声学、建筑设备问题,在参观过程中,尽量安排技术课教师引导参观可以更为准确、透彻地讲解技术问题,对于提高学生参观学习的效果很有帮助。

3.3 设计辅导和研讨设计过程的辅导和研讨是技术课教师参与设计课教学的重要阶段,也是我们最近的教学方法尝试。除了安排技术课教师参与,也邀请设计院有经验的工程师友情客串,尤其近年来设计课题“真题”化给后者提供了现实可行性。技术课教师参与指导通常根据设计课题的进度安排全程或阶段性介入。在高层综合楼设计中,建筑结构的教师在修正图阶段开始介入辅导,一直到学生完成正图;在影剧院建筑设计中,则从草图阶段开始参与辅导。根据教学安排,每班安排一位建筑结构教师,每周参与两个设计课教学单元的辅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方案情况和进度可随时向结构教师请教,大到建筑结构选型,小至柱子的尺寸大小等,及时修正方案的结构问题。而影剧院设计中的声学问题,相关教师根据教学进度灵活安排若干课时段接受同学咨询,帮助学生完成观众厅的声学设计。

在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中,年级教学组也引入了技术课教师参与指导。教学别安排通风设计研究环节,要求学生运用计算机模拟分析软件对方案在总体布局和单体设计两个层面进行通风设计研究,通过研究优化建筑群体布局和单体内部空间组织设计。专题研究安排一至两周时间进行。由技术教师开出专题讲座,讲授通风设计的原理和计算机模拟分析软件的运用;其次安排建筑技术方向的研究生配合技术课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研究,学生根据设计方案建立计算机分析模型,按照基地情况设定周边通风条件后进行模拟分析,得出分析数据和图解,对建筑群体组合进行必要调整。同样,对每个住宅单体的单元组合,室内空间设计也进行模拟分析,调整房间组合、门窗位置等,优化单体设计。这种专题研究摆脱了以往居住区规划设计指导中仅有设计原则的定性分析的不足,以直观的数据分析提供定量的设计依据和参照,从技术层面上帮助学生理解环境,利用环境,建立科学的建筑与环境观。

3.4 参与作业评讲技术课教师参与设计作业评图主要是检验设计中的不足。尤其对优秀作业的评审,要求设计成果在各方面都有较好的表现。通常,正图评审后会安排统一的展示和讲解,由小组指导教师对每个设计方案作总结性评价,一般情况下侧重于讲述建筑设计及建筑表现的问题。技术课教师参加对作业的最后成果的评讲则可以使评价更为全面,针对技术问题提出参考性的意见,便于学生认识不足,继续改进设计,更深的理解经济、合理、实用的建筑观念。

4整合教学的组织要点

4.1 每一设计课题设一至两个结合点为宜设计课的中题通常7-8周,长题则10-12周,考虑到时间的限制,根据设计课题的特点确定1-2个结合点,以避免喧宾夺主,影响设计的进度和质量。如剧院设计结合建筑声学、建筑结构,高层办公楼结合建筑结构,建筑通风、热工计算机模拟工作量较大,则结合长题住宅区规划设计进行。

4.2 针对技术课程特点确定整合方式我们在四年级的建筑设计课的建筑技术整合中,主要考虑了建筑通风、热工计算机模拟、建筑声学、建筑结构三个内容,引入建筑技术课程的教师就具体设计课题,在技术课程之外做更有针对性的讲座,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建筑设计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的限制,仍以适当深化的概念设计为定位,而整合建筑技术主要目标是使学生对设计过程、工作方法有全面了解,并加强建筑技术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因此,在操作层面上,不同的技术课的整合方式有所不同,如建筑结构课的教师在讲座之外,在设计的深化阶段对学生设计方案提出完善意见,特别是对创意比较大胆的结构形式设想实施提供协助,并参与设计成果的评价;建筑通风、热工的计算机模拟,由于涉及计算机软件的运用,对学生而言在时间和精力上存在困难,我们利用建筑技术方向研究生参与教学实践的机会,由研究生与部分学生联合开展设计研究,研究生承担计算机软件模拟的主要工作,本科生根据反馈结果调整、优化设计,保证设计研究的深度和准确度;建筑声学则主要以讲座、提供基本资料、计算表格,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简单的计算即可。

4.3 内涵与外延并重目前,整合建筑技术的设计教学尝试中,我们主要关注“外延”部分,即相关学科理论知识的应用,而对“内涵”,如建筑规范、建筑构造方面的整合未有深入涉及。从建立全面的设计思维方法的角度考虑,加强“内涵”整合非常必要,这是我们基于整合思维的设计课教学组织后续改革的一个努力方向。

第7篇:计算机基础知识讲座心得范文

>> 运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基于应用能力与创新意识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基于RPG模式的“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实践 运用多媒体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多媒体教学对培养聋生创新意识的作用分析 项目式教学在《多媒体技术应用》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电工电子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VB多媒体应用开发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创新意识 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教学的实践探索 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的教学方法 在通用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侧重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研究 数学教学要加强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的培养 基于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的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探讨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应用型教材建设的实践与研究 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发挥现代化教学媒体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本课程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将重点教学内容完整地呈现给学生,学生可以有选择地进行自主学习,满足了远程教育中不同层次、不同学习起点、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需求,体现了网络教育中个性化学习、因材施教的理念[4]。此外,课程还将历届教学中的优秀学生作品、大学生创新实践作品进行展示,极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有效地激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本课程第二章“数据压缩技术”具有理论性强、自学困难的特点,本课程不仅提供了教材、学习指导、文字材料、教师授课视频、授课PPT讲稿等丰富资源,还依据远程学生的学习环境的差别将技能学习细分为操作技能点,并构造了基于技能点的“同步训练”模块,而每个技能点的训练不超过15分钟远程教学,以便于学生日常学习安排。为了改善远程学习中缺少教师现场指导,原理知识难于掌握的现状,笔者设计了“采样量化”交互实验,帮助学生进一步体验奈奎斯特原理的实际意义。同时,还邀请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吴枫研究员讲授并录制了“图像视频压缩中变换技术的最新进展”视频,作为前沿讲座提供给学生,使他们拓展视野,了解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我们对其他章节也结合各自知识点进行了有针对性地设计,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网络学习的优势,使学生分层次分阶段进行有计划的自主学习。

2分层次、立体化的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是网络课程实施的一大难点,为此本课程精心设计了支持交互、演示、模拟、探索的立体实验课程体系。

1) 同步训练:包括实验案例演示、实验作业、实验思考。每一章的实验按照操作技能细分为独立的技能点,学生可以通过浏览实验案例学习操作技能点,完成实验作业和实验思考,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细化的技能学习有助于提高远程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2) 互动实验:由实战操作和互动活动组成。实战操作是基于互动平台的综合实验演练,学生在此模块中整合同步训练阶段掌握的技能知识。互动活动是学生分组完成的实验项目。互动实验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答疑,教师的示范讲解在此真正具有了直观性和能动性,学生之间的交流加深了大家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了实验效果和实验效率。

3) 成果演示:成果演示包括历届学生优秀作业展示以及本课程大学生创新实验成果展示两部分。优秀作业展示可以对正处于学习过程中的学生有所启发,而大学生创新成果展示则将大大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

4) 学术前沿:学术前沿包括领域内专家的专题讲座,本课程组教师的研究成果论文、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以及与国内外该领域知名实验室成果链接的前沿体验。其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此领域的研究状况和研究成果,开拓视野,加深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以国际视角感受领域研究前沿,为进一步深造指明方向。

四个层次的实验教学建立起了模仿、掌握、理解、探索的创新能力培养的学习过程。其中同步训练是为了让学生对课程基础知识单元和基本技能有一个更深的理解和掌握;互动实验则是为了让学生与其他同学通过网络进行互动,培养学生对课程重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学生优秀作品的展示则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力;大学生创新实验成果为学生提供图像视频交互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多媒体技术深入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验教学体系通过近几年的使用验证,较好地解决了网络教学中实验教学实施困难的问题。

3构建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灵活运用网络教学支持系统的丰富功能,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方法的指导下,运用多种策略组织学习活动。

1) 基于知识点的“导学+视频讲解+教材阅读+自测练习+离线作业”个性化学习。

导学材料包括课程说明、教学大纲和教学实施意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诱发学习内因,解决在网络学习中的盲目性。通过导学中的知识导向,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视频讲解和阅读文字教材,在理解一定知识的基础上对自己做出测试,检验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及时做到查漏补缺。

离线作业作为阶段性的学习检测,将一段时间内的重点、难点综合到一起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习者可以通过完成作业来检测自己这段时间的学习效果。教师也可以通过对离线作业的批改,及时掌握学生的动态,综合学生的作业情况对自己的教学计划作出及时调整与修改。

2) 基于小组的主题式“互动实验+讨论+实验报告+点评”的协作式学习。

针对远程学习和该课程实用性的特点,我们采用了协作学习的方式。学生在线分组,按要求完成各自的实验,然后进行汇总完成统一的小组作品,通过网上交流进行修改意见的公示,小组成员畅所欲言,积极协作以达到小组作品的完美呈现。同时,教师制作的实验演示视频具有直观性,按步骤引导学生完成实验,学生在完成实验的基础上,将自己的心得体会以实验报告的形式提交,由教师进行点评,这种互动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实验效果和实验效率。

例如,在第四章“图像处理技术”的学习中,通过视频、PPT讲稿、文字材料的学习之后,学生进入课程同步训练模块,观摩案例,模仿并完成每个实验。最后通过完成一个小组创意实验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的综合训练和培养。该实验由学生以小组协作的方式完成,组长制定设计方案,每位同学完成不同模块,再由组长进行综合。在反复修改中,每位同学都必须完成部分制作和修改意见的提出与确定,充分发挥了大家的能动性和协作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 基于主题的“资源检索、软件下载+前沿体验”的支持学习。

在网络课程的学习中,提供与课程配套的学习资源是帮助学生达到课程学习目标的重要保障。在本课题的实施中,采用师生共建共享的方式,构建了一个全面、优质、符合课程特点的资源库,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其中的资源包罗万象,如讲义、常用软件链接、前言讲座视频、前沿体验、成果论文等等。通过这些资源,学生不仅可以学到专业的基础知识,还可以了解与专业有关的一些热门问题和前沿技术,并可以掌握一些基本的多媒体技术领域研究热点,为自己以后的工作和学习开拓了更大的空间。

4) 基于领域内热点问题的“问题思考+院士专家视频讲座+讨论”的问题式学习。

前沿讲座是针对课程领域内的热点、重点问题,邀请领域内的院士、专家举办了一系列的专题讲座,并以视频的方式提供给学生,极大的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以及对学科知识理解的深度。同时,在呈现讲座视频之前,由教师设计与讲座内容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视频,更好地保证了学习的效果,深入地掌握领域内知识。

该课程教学形式多样,强调师生交互、生生交互,各种学习活动有助于减轻或避免学生在远程学习中的孤单无助感,有助于学生从多种角度、多种途径理解和掌握课程知识与技能,更有助于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4多样化、有针对性的教学管理

学习作为课程设计与开发的起点和归宿点,前提是自主性,核心是个性化,即富有个性特点的自我控制性学习。我们倡导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摒弃传统的期末考试形式,采用过程考核的方法,分阶段进行理论学习的测试,根据本课程特点布置学生感兴趣的互动实验,考核学生应用技能的掌握情况,将传统的、线性的、被动的观看学习方式,转变为交互式、多结局、主动参于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实现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应用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根据本课程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取消了期末笔试考试的传统学习考察方式,运用多种策略组织学习活动,以学习过程跟踪考核为主,根据每一章节的特点设置考核内容。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模式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认可和好评。近三年学生成绩分布情况见表1。

5结语

“多媒体技术应用”课程是远程教育计算机专业本专科的专业基础课和其他专业的选修课,具有教学涉及面广、课程实用性强、学生基础层次参差不齐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所开发的教学系统更加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同时构建了完善的远程教学支持服务,设计了多样性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学保障系统。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通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精神,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与知识技能的提高。同时,根据成人网络学习的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网上教学支持服务的水平,健全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使课程考核更趋于公证、客观。近几年良好的教学效果也证明了我们的教学理念符合网络教学规律。

参考文献:

[1] 陈国良. 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R]. 济南:第六届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2010.11.6.

[2] 周蔚. 以学生为中心:现代远程教育的全新学习模式[J]. 现代远距离教育,2001(2):10-14.

[3] 马华东. 多媒体技术原理及应用[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2-3.

[4] 黄波,冯元,兰少华. 网络学习课程网站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21):142-144.

Multimedia Technology Applications Course Teaching Practice

Based on Training Innovation

XU Hongli, ZHOU Xiaolai, ZHAO Yao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chool,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4, China)

第8篇:计算机基础知识讲座心得范文

论文关键词:自动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由于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加快了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一方面拓宽了自动化专业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使自动化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处于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1,2]近年来,河南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针对学生与社会需求,开展了一些建设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教学型高校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自动化专业是横跨众多应用学科的偏基础性工科专业,其宽口径的特点使得学生就业情况较理想,自动化专业人才需求遍布工业、农业、服务业领域;目前我国众多领域内的自动化水平相对偏低,大多企业市场竞争力也较弱。为了提升企业内力,加强市场竞争力,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提高企业的自动化水平,提高企业应用自动化技术、开发自动化产品的能力。因而,自动化专业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高。

考虑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及自动化科学技术发展现状,我院自动化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能力培养目标确定为:具备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自动检测与仪表、信息处理、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和网络技术等较宽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专业知识,能在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电力电子技术、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子与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管理与决策等领域从事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运行、科技开发与研究等方面工作。

与上述培养目标相适应,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应具备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较宽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电路理论、电子技术、控制理论、信息处理、计算机软硬件基础及应用知识等;较好地掌握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电力电子技术及信息处理等方面的知识,具有本专业1-2个专业方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和跟踪本专业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获得较好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及系统开发方面的工程实践训练;在本专业领域内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并具备所需的沟通技能,包括与其他许多不同领域专家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系统协调能力,包括对系统全局的洞察力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二、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自动化本科培养计划实时融入本领域发展的新技术及本校学科发展的新特点,注重基础知识扎实,并注重知识结构、专业特色、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结合,力图形成较为明显的专业特色。

根据培养目标及能力要求,将自动化专业理论教学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模块、专业模块选修课、专业任选课、公共选修课等六类。

公共基础课:大学英语A,体育,高等数学A,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计算机文化,军事理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大学物理A,实验物理,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邓小平理论概论。

专业基础课:工程图学C,线性代数,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电路A,概率与数理统计,模拟电子技术A,电机与拖动,数字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检测与转换技术,自动控制理论,专业英语,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B,计算机控制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基础,现代控制理论,数字信号处理。

专业模块:运动控制系统,过程控制系统(限选一门)。

专业模块选修课:组1(工厂供电,楼宇自动化,电器控制,数控机床),组2(单片机原理,现代数字系统设计,DSP技术及应用,现场总线技术),组3(智能控制,控制系统的计算机辅助分析,最优化理论,人工智能基础)。组1、2、3任选一组。选择一组后,其他二组内的课程可作为任选课选修,计入任选课学分。

专业任选课:学科前沿讲座,自适应控制,系统辨识,系统工程导论,数字图像处理。

其中,专业模块选修课以课程组群的方式形成专业特色,又保证学生在有限学时下,知识结构合理。该部分设置了三组课程,组1以工厂电气与建筑智能技术为核心,使学生具备一般的工厂自动化知识;组2以嵌入式控制及工业网络技术为核心,体现新一代数字控制系统实现技术的特征;组3以先进的控制理论及智能技术为主,强调自动化科学领域的基础科学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的职业规划选择相关的课程组,通过成体系的一组课程的完整学习,系统掌握相关知识。同时,通过选中一组后其他组的课程可以作为任选课的方式,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有机会扩大知识面。

培养计划制订过程中,完全站在专业和学科发展的高度,彻底改变因人设课的情况,真正以学生为本,真正反映科学的体系、规律和前沿。同时,上述课程设置及课程开设时间的安排上,也兼顾了学生就业与考研的不同需求。在课程教学之外,还会适时安排专业知识讲座,或者开拓学生知识面,或者引领学生规划自己的课程学习,或者答疑解惑,成为提升课程学习效果的良好催化剂。

三、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是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我院自动化专业一贯注意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方法的培养,引导学生寻找、发现创新领域。传统教学方法只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对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考虑不够。我们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培养学生的顺向思维,又要重视培养逆向思维;推行启发式、引导式理论教学模式,在各个教学环节中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注重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同时,我们大力加强与改进实践教学手段与方式方法。我们认识到,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应附属于理论教学,而应使之成为培养学生工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必不可少的途径,要与设计理论教学体系一样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运行。

在课程的实验教学方面,通过验证型-设计型-研究型-跨课程/学科的综合开放型实验等不同层次的实验环节,在提高实验设备利用率的同时,切实提高学生想像力、创造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现代数字系统设计”课程的实验教学中,交通灯控制是常见的一个验证型实验,通过对红、黄、绿三个发光二极管点亮、熄灭的定时控制,可以达到掌握基本概念、熟悉开发工具、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增加功能,使这个实验逐步扩展为设计型、研究型或综合型实验。例如,首先增加红、黄、绿灯的组数,尝试进行一个十字路口的红绿灯控制;然后,增加红、黄、绿灯点亮持续时间的在线手动(键盘)设置/更改功能;进一步,利用方波信号发生器给出可调频脉冲信号模拟车流量观测,设计能够根据车流量自动调整红、黄、绿灯点亮持续时间的十字路口红绿灯控制装置。这些实验都不提供实验指导书,仅给出实验目的,并提供实验条件,由学生自主完成。在此过程中,实验指导教师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是答疑解惑,引导学生走出困境;另一方面,对学生的设计与实验过程把关,以免损坏实验设备。

在课程实验教学之外,实行“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的教育模式,逐步培养学生的实践、研究与认知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具体来说,建立专业课程开放实验室,由教师根据实验设备情况,给出课程实验以外的推荐自主实验目录,学生预约选做,以提高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与应用能力;建立EDA、DSP、SOPC等开放实验室,结合学生兴趣和专长,由学生自主选择、自主设计、自主安排,并有专业教师指导其设计、制作、调试,有力地培养学生实验研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组织学生参与创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广泛组织学生结合专业,利用开放实验室资源,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和小制作活动,并以项目立项资助、评比等形式鼓励学生创新;大力提倡毕业设计真刀真枪,使学生切实动手实践;组织高年级学生直接参与科研项目开发、科技成果推广和社会实践,让学生接触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探索新领域,鼓励学生创造、实践,允许失败,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现在的学生,接触各方面新知识的渠道多样,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经常会有新想法、新思维,只是缺少实际动手去实现想法的机会,所以这些思想常常只是停留在想的阶段。而上述措施则为这些思想的实现或尝试提供了途径,指导教师的有效参与则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使得学生能够在实践自己想法的过程中锻炼能力、应用并巩固已学知识。例如,几年前有学生提出想做“手机应急充电器”,希望在出游或回家的旅途中不会因为手机电池没电而影响通信;也有学生提出设计“自习室噪声监测器”的想法,希望能够通过对突发噪声的监测与适当方式的提醒,改善自习环境。这些想法,都直接来自于学生日常生活,又是能够利用自动化专业所学知识来实现的,学生实践热情高,真正起到了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的目的。

另外,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物理竞赛、数学竞赛及各类DSP、FPGA、单片机设计应用大奖赛为媒介,构建全方位的创新培养平台。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为例,在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框架内,设立学生电子设计综合培训基地,构建了“课程讲座培训选拔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立项资助校竞赛集训省及全国竞赛”的系统化创新培训、激励机制。具体来说,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及一些专业基础课程为学生参加电子设计竞赛提供了理论基础,但学生普遍缺乏跨越课程界限的知识融会贯通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这就需要通过讲座与培训来提高。讲座的目的主要是引导,而培训则是提高具体能力。但是由于学生自身能力与知识水平的差异,对全体或学生进行较长期的课外培训是不现实的,甚至可能会影响到部分学生的课内学习。所以需要适时进行考核,逐步选拔出少数确实学有余力又热衷于电子设计的学生。对于这些学生,采用课题立项(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资助的方式做深入培训,即,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符合学生兴趣的、有针对性的课题设计与研究,在主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培养综合能力的目的。

近年来,通过上述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实践教学体系的逐步建立与灵性运行,使学生实践技能、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四、结语

第9篇:计算机基础知识讲座心得范文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0-0200-02

中等职业教育是为社会培养大批实用技术人才的就业教育。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有一技之长的人才投身到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的第一线工作中去。中职学校应如何组织教学,把学生培养成社会认可的高素质劳动者?《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制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文件中对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规格作了明确规定:如“文化基础课程的必修内容应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标准。德育、语文、数学、外语、计算机应用和体育一般应列为必修课;在培养目标中规定了中职学生必须具有的五个能力,即“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我校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方面进行了不懈的研究探讨,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市场的要求出发,对文化基础课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合理确定起点,注重实用性,创设良好人文环境

中职学校学生以初中毕业生为主,他们中有一部分文化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没能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因此我们的教学也要兼顾到这种水平和素质的学生,在现有中职文化基础课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降低授课起点,注重与初中知识的衔接,缩小学生在知识上的“落差”,使学生能适应中职课程的学习。中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中初级专门人才,其特点突出体现在实际操作能力上。因此,文化基础课教材应通过知识的形成过程及其所体现的思想和方法,突出实践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语文和英语中的听、说训练,数学问题探究,计算机的操作练习等。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获得知识。以语文教学为例,我们曾经调查过许多企业的负责人,他们反映有的学生在招工时不会推销自已,在讨论会上不会发言,到企业工作后,甚至不会写借条、请假条。由此我们得到的结论是:职业学校学生最需要的语文能力是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二、课堂教学为主,体现“必需”“够用”原则

从实际出发不断调整课程教学目标,精简教学内容,降低理论知识的教学难度,增强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以“必需”、“够用”、“有效”为原则,进行适当的调整。课程内容的调整兼顾基础性和职业性,课时的调整可根据专业实际情况研究、确定,在保证质量和效果的前提下进行。比如语文课程加强德育、美育的渗透和培养以及强化“口语”和“应用文”的实际演练;数学、英语课程在降低教学难度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专业精选教学内容,数学课程可删除繁杂的运算和人为的技巧,加强数学应用意识。在教学方法上展开积极的探索和广泛交流。强调因材施教,因能施教,按需授课,尝试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模拟式等新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努力让课堂变得有声有色。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发现、交流合作,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课外选修讲座为辅,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教育即生长。文化基础课的教学不能功利化,文化基础课的改革,还是要围绕着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要充分重视文化基础课,保证教学内容顺利完成,利用课余时间开展选修课,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情操和能力。选修课可打破原来的班级界限、年级界限,由学生自主选择。现代公关礼仪、影视文学鉴赏、flas创作设计等都是学生特别感兴趣的科目。职业学校课外时间较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跟不上,以至于有些学生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因此我们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课外活动讲座。讲座内容以学生兴趣或者社会热点话题为主,形式多样。例如我们从学生喜爱的流行歌曲入手,从歌词中生发、提炼讲座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歌词的意境以及它们和古典诗词的联系。另外,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取证考试。例如语文教学可以引进和采用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开发的“ZHC”即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成绩合格的学生可获得“职业汉语水平等级证书”;还可以鼓励那些英语基础很好的学习者参加公共英语等级考试。在完成了计算机应用课程的学习后,组织学生参加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的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取得相应资格;同时也鼓励那些学有余力的同学参加教育部组织的计算机等级考试等。用这种教学评价起到对学生学习文化基础课的激励作用。

四、校外实践,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文化基础课还承载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中职学生年龄普遍偏小,对于今后所从事的专业以及工作环境等并不了解。每年寒暑假,学校都组织、安排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同学们三、五人为一组在企事业单位中参与实践,让同学们广泛地接触了解社会,理解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学校经常邀请企业的管理人员到学校为学生开讲座,讲企业文化、企业的理念,让学生在思想上尽早与企业接轨,提前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不断提升中学生的职业素养。

总之,中职学校的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每个文化基础课教师都应参与和投入到这场改革之中。

参考文献:

[1]杨育斌,李慧儿.重视学生社团建设?摇提高中职学生综合素质[J].中国轻工教育,2008,(01).

[2]杨勇,冯雪丽.浅谈中职学生应具备的几种意识[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07).

[3]黄向阳.中职学校学生社团管理初探[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25).

[4]焦健.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学中课堂管理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09,(11).

[5]陈皓.如何端正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态度[J].才智,2010,(33).

[6]范余峰.分层教学在职校专业课教学中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8).

[7]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汇编[M].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