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浅析企业核心竞争力范文

浅析企业核心竞争力精选(九篇)

浅析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1篇:浅析企业核心竞争力范文

[摘要]对于任何一个企业,如何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培育和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都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和不断创新发展的关键源泉所在。企业可以在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不断发展,就需要循环往复的培养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利用现代企业理论不断解析自身,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企业理论发展;现代企业理论;企业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6-0031-02

1浅谈现代企业理论的发展

1.1知识管理的不断发展创新使得企业理论不断发展

1.1.1促进企业向知识资本管理方式转变发展

目前,全球经济已进入了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知识经济正是依赖于知识的不断积累、传播、创新、应用而逐渐确立并得以发展,它是以目前知识的发展状况为基础的一种经济形势。并且,企业的管理经营模式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显著的变化,从而行之有效的推动了企业管理理论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1.1.2人力在知识经济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知识经济条件下,个人的发展逐渐成为公司员工所关心的重点之一,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发展如何取得和谐统一成为了现代企业管理的新理念之一,所以在现有的经济条件下,企业如何管理自有人力,如何积累和更好的发挥人才的作用,成为了至关重要的命题。

 

1.1.3企业的管理战略也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逐渐变化

在原本的企业理论中,企业的主要投资战略为投资有形资产,如:房产、地产等。而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人才逐渐变得重要,企业内人才管理、培养、激励就逐渐变成了企业战略中重要的一环。知识经济中,知识产权作为一个代表在企业理论中产生的作用也是异常明显的。现代企业中,知识产权作为某些企业的赖以生存发展的重武器,作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知识产权的管理也逐渐成为了现代企业理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1.2经济全球化促进企业理论的不断发展完善

经济的全球让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向全球,融入到了全球经济的经济大潮中。此时,企业的生产管理活动也延伸到了全球范围,这就要求企业将国内与国际资源进行有效的组合,不断的利用全球的资金、人力等资源,实现自有资源的最佳配置;同时,由于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的管理组织也开始逐渐走向扁平柔性化的管理模式。

 

1.3网络经济促进企业理论的不断发展完善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经济也开始逐分天下,企业为了适应这种经济环境,企业管理模式逐渐走向了外部适应性管理,也逐渐由原本的实体管理走向了虚拟化管理。目前,企业的权属商品市场均被深深地打上了网络时代经济的烙印,实务经济与虚拟经济、实体与虚拟方方面面的交融无不体现着“规模制胜”这种财富分配规则随时都有灭亡的可能。

 

2核心竞争力的相关基本理论解析

1990年,美国著名战略学家帕拉哈德和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企业核心竞争力。但是对核心竞争力的权威定义,《哈佛商业评论》更为精确:在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协调多种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企业因行业地位的不同导致构成其核心竞争力的要素不同,企业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分析其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找出关键的要素,实行重点管理,确保竞争优势。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多元和复杂的系统,表现为一定的层次结构,包括核心业务(主营领域)、核心制造、核心技术能力、核心管理能力、核心营销服务网络以及战略管理与创新能力等。其主要特征为价值性、独特能力、延展性、不可交易性和不可模仿性。

 

3运用现代企业理论解析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

全球化经济的到来,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贸易壁垒开始逐渐打破,国内市场逐渐向国际市场融合,但是国际市场的很多因素都异于国内,这种情况下:企业就是站在国际的视角上审视所处环境及自身状况,不断培育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找到适合企业发展生存的出路。

 

3.1企业多:规模小—弱、大—散

随着全球经济的到来,在我国逐渐兴起了一些新兴的项目,面对如此诸多的新项目,再加之我国诸多地方的宏观调控不到位,出现了大量的企业,但是这些企业面对新的行业缺乏研究考察,盲目提项,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还有部分的企业因为旧体制的影响,管理较为官僚,流程比较散漫,逐步形成了目前我国大部企业的格局——大而散,小而弱的市场局面。

 

3.2技术差: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差

长期以来,我国实施的是以国家投资为主,企业投资为辅的研发投资机制,很大一部分的经费都投入到了专门的科研机构。反观企业,跟风现象明显,科研经费投入有限,科研力量薄弱,企业竞争能力弱。企业竞争能力差,效益得不到保证,投入经费更加有限,如此反复,逐渐形成了我国企业科研能力普遍差的局面。

 

3.3定位错:企业战略定位——不准确

诸多企业都存在着对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定位不清;面临市场的变化应对不足;对新项目的预测不到位;围绕战略目标即满足顾客的需求设计有偏差等。

4运用现代企业理论积极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企业的成长过程中,其强大的动力来源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培养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所以,在市场机制逐渐健全的环境下,企业若要生存发展,就需要形成核心竞争力,以增强企业竞争力。

 

4.1适度扩大企业规模

我们要想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让企业获得更好地发展,甚至与国际接轨,就要适度扩大企业的规模。扩大企业规模是关系到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一项重大决策,企业领导者必须慎之又慎,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4.2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管理水平对每个企业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企业如果没有高质量的管理水平是很难运作经营下去的。因此我们国家现在非常重视对管理人员的培养。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应包含几个基本方面:

 

首先,管理者的素质、经验。在竞争性的经济中,管理者的素质及其工作经验,决定着一个企业的成败,或者说是决定着一个企业的存亡。在竞争的经济中,管理者的素质和他的工作能力是对一个企业起作用的唯一有利因素。其次,被管理者的素质、个性特征及其业务水平、集体观念和工作责任心,与企业目标的实现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被管理者提高个人水平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实现企业目标(例如全面质量管理的保证体系),确保生产经营活动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例如生产的均衡性)。

 

第2篇:浅析企业核心竞争力范文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生命线,是企业运行、发展的动力源。拥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意味着企业在参与依赖核心竞争力的最佳产品市场上拥有了选择权。企业的存亡取决于是否具有核心竞争能力,即是否具有独特的资源和能力,这种独特性具体表现为你所拥有的资源是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溜不掉的。

二、核心竞争力概念的提出

1990年,美国著名管理学者普拉哈德和哈默尔在《哈佛商业评论》首次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他们认为,随着世界的发展变化,竞争加剧,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强,企业的成功不再归功于短暂的或偶然的产品开发或灵机一动的市场战略,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

按照他们给出的定义,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是指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是能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殊利益的一种独有技能或技术,是企业配置和使用诸种生产要素的能力,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能力。是企业独特拥有的、能为消费者带来特殊效用,使企业在某一市场上长期具有竞争优势的内在能力资源。它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新产品研发、售后服务等一系列营销过程和各种决策中形成的,具有自己独特优势的技术、文化或机制所决定的巨大的资本能量和经营实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基础。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核心技术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对外影响能力和应变能力,其本质内涵是让消费者得到真正好于、高于竞争对手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产品、服务和文化。其中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灵魂,主导产品(服务)是核心竞争力的精髓。

三、核心竞争力的来源

1、企业的人力资本。在知识与资本日益对等甚至是知识雇佣资本的时代,人力资本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已毋庸置疑。问题是对于企业的所有者来说,进行怎样的机制设计将人力资本与企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特殊人才竭力为企业奉献才能。

2、技术创新。即核心技术。核心技术包括虽然公开但受法律保护的专利技术以及一系列技术秘密。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是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关键是拥有持久保持和获得核心技术的能力。

3、企业声誉。声誉是拥有私人信息的交易方对没有私人信息的交易方的一种承诺。这种承诺通常不具有法律上的可执行性,但如果卖者、企业家不履行这种承诺,就要失去买者的光顾和投资者的青睐。

4、营销创新。营销技术即企业通过高效的产品、价格、促销和营销渠道整合向顾客提供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商品和劳务。营销技术既取决于企业人力资本和经验的积累,技术手段和营销信息系统的应用也起到基础性作用。在网络经济条件下,积极发展以电子商务为核心技术的网络营销技术和实现营销技术的标准化有利于企业在更大的范围拓展销售空间。先进的营销技术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在消费者主权的时代,营销技术甚至是比制造技术更重要的竞争力因素。

5、管理创新。管理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内容,包括企业获得信息能力、推理能力、决策能力和迅速执行决策的能力,也可以理解为狭义的“企业核心能力”。在一定意义上,企业的管理能力取决于企业是否拥有一支特殊组织才能和企业家才能的经理队伍。由于管理能力至少在高管理层次上并不局限于某种产品,因此管理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企业更有效率地利用其资产,扩大经营范围,提高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一是卓越的创意设计。二是产业化、企业化和核心化的过程。三是有效的决策机制。管理体系要适时调整,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

6、研究开发能力。企业核心能力本身具有动态性、开放性。原创性研究开发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开发能力可由企业研究人员的数量和素质、研发投入经费总额及研发经费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例等指标来表示。研究开发能力是企业获得持久制造技术或专利技术从而获得长期利润的源泉。 注意核心产品的战略性市场开发,以顾客价值系统为导向,进行动态性、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开发。

7、企业文化创新。企业文化是孕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土壤,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企业文化是企业无形的竞争力量,以共同价值观、企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文化,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个性化、深层次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强烈地影响着企业员工的行为方式,并通过经营决策过程和行为习惯等体现在企业的技术实践和管理实践中。更要注意,企业文化是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它不可能离开民族文化而单独生存。

另外,恰当的市场战略定位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途径,包括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目标集聚战略三种。

四、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判断

运用“价值链分析法”来分析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值链分析法”是由美国哈佛学院著名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他把企业内外价值增加的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基本活动涉及企业生产、营销、来料储运、成品储运、售后服务。不同的企业参与的价值活动中,并不是每个环节都创造价值,实际上只有某些特定的价值活动才真正创造价值,这些真正创造价值的经营活动,就是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企业要保持的竞争优势,实际上就是企业在价值链某些特定的战略环节上的优势。运用价值链的分析方法来确定核心竞争力,就是要求企业密切关注组织的资源状态,要求企业特别关注和培养在价值链的关键环节上获得重要的核心能力,以形成和巩固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优势。

五、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虽然人们强调的重点有所不同,但也有一些基本共识,那就是强调资源的整合、独具性和持续发展优势。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通过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有效整合而形成的企业独有的、支撑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通过资源与能力的转换,独具性和持续性的结合,对资源的有效整合,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技术创新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是自我催化效应。垄断利润和规模经济效益。二是低成本扩张与收益效应。增强企业整体实力效应。通过管理创新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明确核心竞争力的特征,有利于辨识企业内部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奠定基础。

六、企业核心竞争力下降的原因

企业在打造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要有动态意识。因为,随着时间推移,核心竞争力有可能因疏忽而贬值,导致其竞争力下降乃至消失。造成核心竞争力下降的原因有二:一是掌握关键技能的人员可能会渐渐游离出去。二是如果很多员工和业务经理能够改变独立的组织因素(如招聘措施、薪酬、升迁),核心竞争力也会下降。

第3篇:浅析企业核心竞争力范文

关键词:国有企业 核心竞争力 问题 提升 策略

国有企业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都把持着我国的经济,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与时代的进步紧密相连。但是随着国有计划经济逐步转变为市场经济,经济生活的参与者由单一变得更加丰富多样,私企、外企、中外合资企业等资本多样化的企业,纷纷在抢占中国的市场份额。国有企业在巨大的时代浪潮中综合实力也有所提高,但是在核心竞争力上显然是与其他企业存在差距的。国企内部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低下,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或者部分人员养成了铁饭碗的习惯,激励机制不够完善,人才流失严重等,导致国企的核心竞争力不断降低。要改变这种情况即需要国企对于内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原因,以及总结应对措施,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一、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存在的问题

1.技术落后

国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以生产低端产品为主,有国家的政策扶持,因此几乎没有销售上的压力,这也导致了国企在产品的研发及核心技术的革新上不求进取,一直采用落后的技术进行生产,直接影响了国企的核心竞争力及综合实力的提高,因此根本无法与其他资本形式的大型企业进行有力的竞争。技术属于最有价值的资源之一,其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可以使用更低的成本制造出质量更好的商品和开发出更大的市场,并进行把控。现代国企的技术含量较低,无法做到上述要求,因此,需要在技术上有所提高。

2.体制不完善

国企一般为大型企业,部门繁杂,人员众多,在传统国企的经济体制及思维模式的制约下,国企的管理者都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漠然心态,对于企业的发展漠不关心,恐惧未知风险,没有足够勇气进行改变。企业领导者往往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作出影响企业长远发展的决定或者将大量的精力放在做人际关系及政治前途上,使得国企组织形式及管理方式,还是沿用传统的体制及管理方式,机制也较为落后,没有完善的激励机制、奖惩政策、人力资源的管理机制等,使国企的核心竞争力在制度上无法保障。

3.管理水平较低

国企的员工大部分是由部队专业人员或者员工家属等直接安排并进行人员编制的,在社会上公开招聘的人员很少。许多安排工作的员工基本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不具备专业的管理知识,对于管理的概念较为模糊,更加不了解当今的先进管理观念,无法对国企进行科学化的有效管理,加之国企在规模与性质上的特殊性,使员工有较大优越感,在思想上产生惰性,管理水平不求上进,造成人力资源的配置及资源的分配等不合理,导致内部组织混乱。

4.竞争意识缺乏

一直以来,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都较为特殊,因其是国有资本控股,在政策上,受到了较多照顾与扶持,相较其他私有企业、外商企业或合资企业等,其具有先天的优越感及强大的后台,不管是在商品的销量还是其他经营状况上,国企都处于没有后顾之忧的状态。许多国企工作人员的心态或习惯性呈现出慵懒的状态,面对当今社会激烈的市场竞争,国企人员严重缺乏竞争意识以及竞争的紧迫感,导致国企的生产效率低下,且消耗巨大,不利于提高核心竞争力及综合实力。

二、相应策略

1.学习借鉴先进的技术

在社会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当今社会,掌握先进的技术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是发展动力的核心,直接决定了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深度,是企业能否在日益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及发展壮大的有利武器。掌握先进技术的企业才能在时常中做到“人无我有”,抢占先机,使企业的竞争力不断提高。国企可以组织技术人员进修学习,拥有扎实的技术理论基础,再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中,进行技术的革新。或将技术人员外派到先进的企业参观交流,在技术上相互学习,也可以参考其他企业的组织经验。多组织专家讲座,传授实战经验及心得体会,使年轻的技术人员多吸收有价值的经验,在成长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工龄长的技术人员也可以对照该类经验,检验自身是否有不足之处,及时改正。

2.加大体制建设力度

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我国对于民营资本进行的各项投资均给予了许多政策上的支持,专门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扶持及约束,以引导民营资本的有效运转。但是民营资本在对国企把控的关键行业的介入,还是存在许多的阻碍,要将这些障碍彻底排除,需要国家在政策及手段上态度强硬一些,将现代化的企业制度引入国企,并严格执行,将其落实到位,并根据自身的特点及规模,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相对应的鼓励机制及惩罚措施,组建出具有较高运行效率的现代国企机制,消除民营资本流入的障碍,使国企产生竞争的危机感,刺激其进行有效管理,不断提高综合实力。

3.培养及吸纳人才

当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型的社会,各种技术及设备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快,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力就体现在其新产品的开发速度是不是能够跟得上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在深度与广度上是否有所突破,这一切技术的发展均离不开许许多多人才的支持,因此国企需要在人才的培养及吸纳上,多做出一些变化,如在奖励人才的资金上,增加投入、提高人才待遇,对于年轻的技术人才,应予以鼓励及提供更多的机会,使之有更大的舞台展现自己的才华,切不可任人唯亲,使真正的人才被埋没,或因企业内部人员的裙带关系而受到排挤,打击,使人才流失。并在人才制度上做出改变,制定出有效的激励机制及考核制度,使人才对于企业充满热情及一定的紧张感,定期考核员工水平,完善领导选拔机制带来的弊端,淡化行政任命带来的弊端。

4.树立竞争意识

许多国企把持着国家关键行业,如能源、通信、部分机械制造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垄断地位,且国家还进行政策的干预,使国企在技术更新、管理水平上没有进行系统的分析,无法发现内部存在的问题,失去了创新的刺激因素,许多有编制的员工养成了吃大锅饭的习惯,思维还停留在铁饭碗的阶段。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在本质上讲,就是对各种社会资源的争夺,遵循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规律,该压力可以成为国企发展的动力。因此,国企应跟上时代的脚步,与时俱进。在内部,应对于各个层面的员工进行思想教育,是指对于竞争保持一定的紧迫感,对于单位的人力资源进行重新配置,组织方式也应重新设置,实行考核淘汰制度;外部方面,规范竞争,使市场秩序良好,发挥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三、总结

影响国企核心竞争力的因素有很多,想要提升国企的核心竞争力,并不能单一的做一项工作,而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作,需要从根本上将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建立完善的企业机制、引进先进的管理方式,并根据自身情况摸索出一套适合的改革方式,吸引更多的人才、提高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增强员工的竞争意识,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滨.我国国有企业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11):20-21.

[2]杨冬.论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与提升[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26(05):6-7.

[3]韦颖.基于知识管理的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J].长春大学学报.2009,19(09):17-19.

第4篇:浅析企业核心竞争力范文

关键词: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4-0242-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4.140

在我国,多数企业并没有注重培养和发展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根据分析一些企业兴衰的原因,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我国企业在市场竞争的缺陷,是因为没有形成属于自己本身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不能在市场竞争中长期占据上风位置。至于为什么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分析可以得出是因为长期以来没有注重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所造成的。

一、我国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原因分析

(一)没有建立出一套整合的、利于企业发展的机制和体制

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出完整的能与现行经济制度相匹配的现代企业制度。另外是没有一个合适的市场机制来让企业获得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因为我国才步入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中,特别是许多中介市场、企业家市场、资本市场、人才市场的成长还不够成熟,各种市场之间还没有形成完美的适应关系,不利于公司在现行的市场规则下发展业务。在国际竞争中大部分中小企业还没有正式地与同行业对手进行过正面较量,也没有形成一套完全符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而与此同时,公司的发展往往是不确定的、飞跃式的,通常情况下会呈现出资源的运用与发展的速度不相适应的情况。因此,很难形成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二)核心竞争力的发展也受到一些落后观点的影响

前世贸组织总干事鲁杰罗在1996年上海召开的贸易研讨会上说:“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是文化观念的变革。”即便近几年我国企业的生产模式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落后的社会文化、相对传统的教育和管理方法对于企业的影响是无法在短时间内改变的。每当企业所在的经济环境出现变化时,这个公司所拥有的企业文化同时也需要发生转变,但是因为老员工对于之前的企业文化还存有偏好,往往不愿做出转变,这就给企业文化的变革造成了巨大的阻力,这也就使得既定的企业文化与现在实行的经济体制和管理模式还有着巨大的差异,同时也减弱了企业面对同行业之间竞争时的应对能力。显然,死气沉沉的企业文化不可能具有发展其核心竞争力的能力,只会把企业带向破产的边缘。

(三)技术创新能力也是企业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企业发展核心竞争力的源动力是创新技术。许多跨国公司都是依靠研发企业的技术创新来发展核心竞争力的。但是,如今我国企业普遍不重视创新研发能力,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企业去发展核心竞争力。最主要的在于企业没有创新的源泉。根据我国目前的状况来看,目前实行的企业制度为国有企业撑起了一把庇护伞,也就是说现在实行的企业制度让企业的作用在面对竞争时有所改变,也就导致公司忽略了消费者的需求,技术创新也没办法与市场需求完美结合,也就不能促进企业去发展属于本身的核心竞争力。第二点,我国的企业没有形成研究与发展的创新模式。若想在同行业界竞争中取得有利的地位,企业就必须把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提上日程。但是因为企业的经营模式的发展长时间以来受到国家计划的干预。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的统计资料看,在2000年时实行技术研究的国有企业只有33.6%;反观国际上的大公司对于技术的创新研发投入比同时期的国内企业要多许多。

(四)管理能力也是企业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企业的管理能力是指公司在现有资源的运用和发展潜力之间的变换过程,具体体现在成本运用的合理性与利润的增长性。由于很多公司没有一套完善的管理模式,仅仅是凭借着管理者的经验来经营公司,落后的管理模式没办法跟上市场的变化。也就是说.大多数的公司都正面对着如何在技术上进行创新和在公司管理上进行突破等问题。除此之外,管理者缺少国外先进的经营模式和管理观念,特别是高级管理层人员,公司在国际竞争中无法按照国际规则实施,使得公司在竞争中处于弱势的一方。

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应对方法

(一)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

首先政府要处理好与企业之间的关系。领导者还要在制度的管理上有更大的突破,必须分清和规范投资主体,实现投资方式的多样性,严格查清公司的法人资本所有权,让企业主导市场;让政府、企业分开管理的同一时期,政府工作职能也要发生改变,从主导企业一切事务、管理公司转向为企业服务的方向。其次是为企业建立一个公平、公开、公正、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这就要政府加强法律对于企业的保护,迅速出台一套对于企业知识产权维护的法律体系,加强查处时的公平性与严厉性,防范各级领导为了庇护地方企业而无视法律的行为。如果身为一个公司核心竞争力最重要部分的核心技术没有得到法律应有的保护,就意味着丧失了在市场上与同行业之间竞争的权力。

(二)拥有独特的经营理念造就别样的企业文化

核心竞争力表现在企业独特的经营理念之下影响的企业文化之中。正因如此,当企业营销理念与企业文化合并成一个整体时,才有可能发展出属于本身的核心竞争力。就像美国西北航空公司创始人哈伯说的:“文化无处不在,你的一切,竞争对手明天就可以模仿。但他们不能模仿我们公司的文化。”因为,这种文化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它的每一个员工,并且通过公司领导者制定的一系列决策影响着其创新和发展的方向,一个企业特有的文化不单单加强了传统管理的基本方法,同时还有许多现代管理所无法代替的东西,包括凝聚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协调功能、维持功能、教化功能、优化功能、增誉功能等,无形中增加了公司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加快了公司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让每个人都参与到公司的管理中来;在面向顾客时要提供最优秀的产品和服务,积极占有市场和消费者,和供货商保持长期良好合作关系,使企业真正在市场上拥有特有的经营模式,然后去发展公司本身的核心竞争力。

(三)技术创新发展核心竞争力的方法

依靠核心技术的发展,也能实现核心价值,为企业创造出核心竞争力。如今实行的企业制度是要在获得的既定的资源上如何获得更高的利润,也就是把效率提高,而达到此目的,就要依靠企业在技术上的突破,所以我们说核心技术是企业发展的根本。而企业在明确自己核心竞争力的发展之初,最重要的是确定核心技术的研发方面。这就要求企业首先要清楚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在哪里,根据这些去在技术上有所创新。找到企业本身与同行业之间的不同性,弥补企业自身的不足,把握企业自身的长处,发展和创新技术进而实行竞争力的发展。

其次企业还要加大研究与开发投入。研发核心技术就是为了提升在市场中的竞争力,确保核心技术不会被别人窃取的同时还能跟上市场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变,这是竞争和技术相互促进的必然结果。事实证明。研发技术一个公司日产经营活动的重要一环,也是企业在竞争中持续经营的元动力。所以,研发技术能力实质上是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最佳方法,也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四)强化企业管理层的管理能力

提高公司管理者的管理能力简单阐述就是:真正地实施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分权化、教育化、实实在在地提高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只有当企业实现进步,能够实现科学有效地经营管理,并依靠此为衔接,把获得所有的资源聚合在一起时,才能在市场中与同行业间相竞争。在如今,加强管理能力的同时还应:首先要科学地实施战略管理。战略管理是指企业为了长远的发展而做出的调配获得的资源的决策,判断所面临的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包括企业经营所面临的机遇和风险,并且,正确认识到自身存在的弱势方面和不足,提出并规划未来有利于经营发展的决策。企业可以在适合的经营方向中选择多个模式去发展。因此,管理者制定战略的侧重在于如何选择利于自身盈利的特有的方向。战略定位则是打开市场的核心定位也是市场的中心,公司若想完成既定的目标,就必须严格遵循管理者根据战略定位而计划的决策。其次要增强领导者的管理水平和公司的运行效率。《世界经济论坛》与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都把企业的管理水平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定指标,这就说明了领导者对于公司的作用和公司对于资源的使用合理性上的重要性。目前我国公司领导者的领导水平远不及国外先进,所以我们在学习西方先进理念的同时,还应摒弃我们落后的管理模式,建立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管理体系,增强公司对于资源的管理和运用以及对于员工的激励与惩罚方面的完善,只有做好这些基础工作,公司才会在经营活动中步入正轨。实践证明,只有有效地获取资源、利用资源和善用资源,企业的发展才能实现正常化。

由此可见,我国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道路上还需要探索很长一段时间,不过由于现在更多先进理念的涌入以及许多成功的案例,相信我国企业在核心竞争力上的发展不会遇到更大的困难。

参考文献:

第5篇:浅析企业核心竞争力范文

关键词: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小企业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涵义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形成能够创造客户价值的专门技能和技术,以企业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企业战略决策、系统控制、市场营销、组织管理以及企业文化的相互整合,促进获得长期竞争优势的能力。核心竞争力是建立在市场竞争优势基础上的使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模仿性。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形式

1.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企业所需要的一些关键的、先进的技术很难从市场上买到。一些常用的技术即使能买到,其交易费用也是很高的,所以,技术知识是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构成因素之一,只有形成自己与众不同的技术,知识积累,才能保持长久不衰的竞争优势。

2.持续创新能力。创新是保持长久竞争优势的动力源泉,企业要取得核心竞争力,必须准确把握世界科技和市场发展动态,制定相应创新战略,不断地创新和适应市场,实现企业既定目标。

3.将技术和发明创造成果转化为产品或生产力的能力。技术转化的过程也即创新过程,转化不仅需要进一步的创新,还需要切实可行的方法步骤,创新只有转化为实际效益,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4.应变能力。客观环境时刻都在发生变化,企业决策者必须具有对客观环境敏锐的感应能力,在变化中产生应对的策略,随机应变,能在变化中把握方向和机遇,加快发展自己。

三、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分析

中小企业在发展中有自身的优势,但也面临一系列问题,当前中小企业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缺乏竞争力,特别是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战略意识淡薄,战略目标不明确。从目前来看,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重战术、轻战略,依赖经验决策的思维定式。由于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导致了许多中小企业经营方向迷失,经营领域模糊,经营的盲目性、随意性特点突出。

2.有限的资源分散,盲目多元化。目前很多中小企业在主营业务尚不具备较强的竞争力的状况下,盲目实施多元化经营,由于资源分散在多个业务领域,分散了企业在具体业务领域的资源实力,损害了对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一些企业甚至丧失了,原有的优势。

3.缺乏资金,研究发展投入不足,创新能力差。技术创新的动力在于企业的研发能力,对我国中小企业而言,研发投入的严重不足阻碍了企业进行技术改进和创新,严重削弱了企业的持续竞争能力,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4.组织结构调整滞后,管理混乱。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实行的还是传统的直线型组织结构,由于组织结构调整滞后,与国内大型企业及国外企业相比,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落后,尤其是企业的战略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等方面,很难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四、中小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中小企业应结合企业的实际,从以下几方面来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

1.企业从高层管理者到基层的每一个员工,都应该认知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在市场竞争特别是国际竞争中的作用,重视和关心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2.对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进行战略规划。核心竞争力是支撑企业长久竞争优势的基础性能力,因而也是战略性能力,它必须与企业长期战略相结合。因此中小企业要培育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进行战略定位和规划,这是取胜的前提。

3.树立创新意识,加强技术创新。这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现代企业制度体现的是企业资源配置的高效性,而这种高效率能否充分发挥,主要依靠核心技术和技术创新。做好技术创新,要在企业内部不断储备进行技术创新的潜力,并不失时机地将这些潜力转化为竞争力的畅销产品与成果,从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4.创新管理,建立合理的治理结构。中小企业通过建立学习型的组织结构,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科学管理制度,辅之以科学的管理手段,不仅要发挥管理制度的作用,更要发挥管理中人的作用,完善企业中的激励和监督机制,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要尽快引入现代企业制度,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提供制度保证。

第6篇:浅析企业核心竞争力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化;竞争力;影响

一、引言

目前,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壮大起来,但这也使得企业间的竞争愈发激烈。由于国家基础建设的投资迅速增长以及国外市场的迫切需求,一批中小企业已经摆脱生存的困境,迎来了做大做强的黄金时代。但是,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过程中,有些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已经跟不上数字时代快速发展的节奏,这使得不少中小企业错失了商机,深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竞争力的种类形形,对中小企业来说,不是每种竞争力都至关重要。那些能使整个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数字时代,信息化建设可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其在市场竞争中的独特优势,为企业开拓出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关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竞争力主要包括核心技术、组织协调机制、对外影响力和应变能力,其本质是让消费者得到好于或者高于竞争对手的不可替代的产品、服务以及文化。其中,创新是竞争力的灵魂,而信息技术则是竞争力中的精髓。

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第一,必须立足于长期绩效,而不是权宜之计的竞争优势;第二,企业的优异绩效与企业的信息技术、创新意识、营销能力息息相关,而不仅仅是由良好的外部环境所致;第三,核心竞争力是指同行业的竞争;第四,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由潜能转化为效益的动态过程。

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三要素:1、企业的外部环境;2、企业的内部因素;3、企业家的影响力。在这三个要素当中,企业家影响力是最为核心的内容,他决定着企业的经营策略、企业的远景规划、企业的形象与定位、企业的文化、企业的规章制度,而这些都是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中之重。

三、关于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1.信息化建设要与中小企业的管理体制相结合

中小企业在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改革传统方式下的管理体制,精简组织结构、转变经营机制、更新技术设备。如果只是耗费了大量的财力,装上先进的管理软件和技术软件,而不从根本上改变旧有的管理体制,不仅难以正常发挥信息化建设的作用,还可能会让企业陷入各部门之间难以协调的尴尬境地。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是简单的办公自动化,它强调的是引入先进的管理体制,它要达到的目标不仅仅是管理手段的升级改造,更重要的则是管理思想的创新与升华。

2.信息化建设要与提高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相结合

管理是企业内部永恒的话题。利用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建设中小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主要目的是加快企业的内外信息沟通,提高管理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信息化建设必须与提高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相结合,着力提高企业管理层的综合素质。倘若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方式上,那么,这些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将只能成为一件昂贵的摆设,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3.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要先进与实用

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要求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既要目光远大,又要脚踏实地,遵循企业的实际状况,兼顾企业的长远规划,追求先进,立足实用,讲求实效,紧紧扣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题,重点突破,摸索出一种成本低、效率高的信息化建设方法,力争达到先进而不花哨、实用而不落后的目标。

四、关于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和世界先进国家的企业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第一,我国的行政壁垒过高,兼并机制刻板,中小企业规模小,结构雷同,靠兼并联合来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难上加难;第二,不合理的贸易保护主义导致价格扭曲和产业竞争过度;第三,创新意识落后,只顾眼前利益,投入吝啬,人才匮乏,山寨产品大行其道,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第四,中小企业缺乏协同竞争意识,造成各地产业趋同、产能过剩和经济效益低下,再加上某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造成的重复建设,既不能合理地调配资源,又难以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五、信息化建设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信息化建设就是把信息技术应用于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等领域,不断提高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获取经济效益的过程。信息化建设与中小企业的管理相融合,可以使企业的竞争战略推陈出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

1.信息化建设能够推进业务流程重组、优化组织结构

传统的组织结构臃肿、笨拙,横向沟通困难,这将使得信息传递失真、企业缺乏活力、对外反应迟钝。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得市场竞争愈发惨烈,消费者的需求趋向多样化、个性化,传统的管理模式已不适合日益多变的市场环境。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组织处理信息的方式,导致了组织结构的巨大变革,推动了业务流程再造乃至优化了组织结构,原有的多层次金字塔型结构被具有创新精神的扁平化“动态网络”所取代。一方面,企业内部的网络管理系统取代了中层管理部门,增强了上层领导与底层员工的直接交流,精简了组织结构;另一方面,工作组成为中小企业的中坚力量,管理方法从控制转向参与,通过对等的信息传递来协调各部门、各小组之间的活动,使信息交流及时,反馈更加灵敏,提高了中小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应变能力,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潜能和创造性,促进了经验的交流,提高了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信息化建设有效地降低了运营成本,提高了产品的市场份额

信息化建设直接影响了中小企业的经营活动。第一,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技术可以降低产品的设计费用和生产成本,降低了产品更新换代和新增功能的成本;第二,信息化建设能使企业减少库存,降低管理成本;第三,信息化建设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扩大了产品的知名度,提高了产品的市场份额;第四,信息化建设改变了传统的竞争模式,使中小企业通过“虚拟经营”赢得生存空间,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信息化建设加快了技术创新,提高了产品差别化

随着电子商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普及运用,提高了企业获取新技术、新产品的速度,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更多拓展市场的机遇,从而提高了企业驾驭市场环境和了解消费者需求的能力,促进了企业为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技术创新,及时调整经营战略,不断向市场提供差别化的产品和服务,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

4.信息化建设可以提升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

信息化建设可以使中小企业在利用信息资源方面更加灵活、快捷、开放,增强了企业管理层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方案选择能力,激活了管理层的思维方式,减少了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随意性,增强了决策的科学性及快速反应能力,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当然,信息化建设不只是企业硬件水平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IT素质,有效地利用各种管理软件,实施科学的管理方法,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六、信息化建设中提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具有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必须以信息化建设为重点。

1.中小企业应掌握核心技术

中小企业只要拥有了核心技术,就能够快速地推出消费者满意的新产品,这是企业领先竞争对手的关键所在。企业要学会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分析市场前景,做好市场调研,提前作出对策,然后预先进行产品的开发与研究,在产品成型的时候,利用企业的网站平台以及其他的电商平台,打出广告,把产品快速地推向市场。

2.中小企业应建立顺畅的虚拟营销网络

营销网络是中小企业推销产品和服务的根据地,其主要作用是市场调查、营销宣传、产品销售、技术支持和市场开拓。在选择虚拟营销网络时要注意产品的特点,容易数字化的产品可直接上网营销;而对某些有形产品,还必须依靠传统的配送渠道来实现,即便如此,也可以利用企业网站来提高渠道的配送效率,减少人为失误和时间耽搁造成的消费者投诉。在建设网络营销渠道时,首先要注意采用让消费者放心、容易接受的方式,目前采用货到付款方式能够让大多数的消费者认可。其次,设计订货系统时,要注意采用“购物车”的方式,边看物品边比较选择,在购物结束后,一次性进行结算。最后,一定要建立顺畅的配送系统。

3.中小企业要创建自己的品牌

品牌是一个企业的无形资产,在竞争惨烈的市场面前,没有品牌的竞争是无力的竞争,没有品牌的市场是脆弱的市场,没有品牌的企业是危险的企业。因此,中小企业都需要创建自己的品牌,都要树立品牌就是信誉、品牌就是价值的理念。

信息化建设是品牌创建的核心支撑平台,品牌信息化已成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它将为中小企业获得更多的消费者,为中小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互联网对品牌的诠释更贴切、更深入人心,品牌与互联网的完美结合是中小企业的努力方向。互联网的有效推广是促进中小企业提升品牌战略的锐利武器。

企业的形象好那就是一个高端品牌,企业的形象不好只会给消费者留下低端的印象,而互联网是树立企业形象最佳的宣传工具,所以,中小企业一定要理顺自己的内在需求及总体规划,通过信息化建设,把企业打造成市场竞争中的高端品牌。

七、结语

中小企业完全可以利用船小好调头的优势,充分借鉴先进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积累的技术、经验与教训,高屋建瓴地实施企业信息化建设,通过对企业内外的信息集成和整合利用,全方位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郭萍,翟秀文.信息化与企业竞争优势[J].北方经济,2001,7.

[2]冯英健.信息化与企业经营战略演变[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1.

第7篇:浅析企业核心竞争力范文

【关键词】知识管理;企业核心竞争力;激励机制;创新策略;影响分析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形势日趋错综复杂,企业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不断加大,知识正在成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资源。知识管理作为企业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全新管理思想和模式,有助于提高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增强的竞争优势。考量企业能否赢得竞争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知识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研究企业知识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以及现实意义。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与知识管理概述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公司核心竞争能力》一文,首次提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随后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迅速被企业界和学术界所接受。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认为:“核心竞争力是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能力。”这一概念表明,企业核心竞争力与“知识”的关系十分紧密,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的能力。由于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难以模仿性、稀缺性、可持续性等特征,使得其生产出的产品与竞争对手间存在质的差异,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知识管理的内涵

知识管理是指企业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进学习网络建设,并通过网络学习、共享和整合知识,有效地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互相转换,并在转换过程中创造、运用、积累和扩散知识,从而提高企业的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自身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的过程。不断加强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将有助于企业形成并保持自身的市场竞争优势。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市场趋势难以判断,只有企业自身拥有了具备良好的知识积累,具备了较强的市场适应能力及调节机制,才能够运用自身的知识优势来化解环境危机,并继续保持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二、知识管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保持长久竞争优势之源,知识管理则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知识管理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知识资源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在传统工业社会里,企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主要需依靠资本运作,特别在金融资本完全介入市场之后,这一趋势更加明显。谁拥有了雄厚的资本,谁就可以控制市场,驾驭和掌控未来。而在当今的后工业社会和信息时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则主要依靠企业的知识资本,谁拥有了知识,谁就会拥有未来。(二)知识管理将不断促进企业的创新发展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内容,知识管理的核心是培养创新能力。在科技高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的现代商业社会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不再是企业规模的大小和成本的高低,而是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否具有创新性,这是企业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许多大型企业当前所面临的挑战,就是设法将其在全球的员工有效组织在一起,跨越地域和空间的界限,众志成城,群策群力,构建知识联盟,创造出新的产品和服务。知识管理有助于团队的交流超越简单的讨论而实现创新。由此可见,知识管理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自身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来实现所需信息的及时获取和传递,而这正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所需要的。(三)知识管理有助于提高企业适应能力如果企业拥有强大的核心竞争能力,就意味着企业具备了在竞争中难以被竞争对手所模仿的能力,在竞争中占据了先发优势。同时,还表明企业具有不断推出市场需要的新产品、新服务和主动应对变化的“以变应变”的能力。知识管理有助于企业感知市场信息和商业信号,并顺应要求及时对资源有效整合,对突发事件快速采取应对举措和作出及时安排,通过提高企业内部合作的密切程度,使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快速变换的环境,提升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成功的知识管理将会加快员工的学习过程,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从而提高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三、运用知识管理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知识经济和创新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对我国企业进一步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战略路径建议如下:

(一)转变固有思维模式,实现创新发展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应通过知识管理和自我学习,科学调整优化自身发展战略,适应市场形势和发展要求,自我变革,持续创新,科学决策,努力实现突破性发展。1.强化变革意识,持续创新发展。当企业发展环境产生重大变化时,以往取得了阶段性成功的企业,他们常常在惯性中重复先前的成功模式。但是面对拥有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竞争者,简单重复以往成功模式,这些企业结果陷入“越是积极应对,越是不能适应新环境,经营越是困难,越是积极地应对”这样的死循环。此类企业主要有以下方面的问题:战略思维模式不适应新形势,经营过程过于效率低下,内部关系成为发展制约;价值理念落后陈旧。即原有的领先型企业,往往难以突破原来的惯性思维和业务模式。但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后,那些曾经成功的模式反而会导致企业的失败。知识经济的到来是如此迅速,那些传统的在工业经济时代取得成功的企业,必须要尽快转变战略思维模式,持续创新经营发展理念,不断改革以适应新的竞争环境。2.克服惯性思维,制定科学决策。当信息管理体系难以准确反映自身真实情况时,企业战略推进将极易出现问题。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内部长期形成的“共识”已经完全超越了客观事实,影响企业管理层作出正确的管理决策。这些“共识”决定着企业的战略决策,包括企业竞争策略、管理层利益、策略实施路径与方法、企业组织架构等,还将严重限制了企业观察视野。在知识经济的带动下,社会经济也在发生着颠覆性的变化,企业必须摆脱“惯性思维”的影响,在制定发展战略时要重点把握以下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内部信息的假设必须与外部竞争环境的实际情况保持一致;二是内部信息相互之间必须保持协调一致。3.立足企业实际,采取突破战略。知识经济时代为中小企业超越领先企业创造了众多机会。中小企业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在发展战略上有所突破。突破型发展战略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企业所选择的战略定位要与众不同,具有较强独特性;二是为确保企业战略定位的科学性,应给出尽可能多的可选择路径;三是企业战略必须在众多可选择路径中进行合理的选择;四是企业应持续优化和完善所选择的战略发展路径;五是在不降低灵活性的前提下,战略选择应与企业发展环境保持协调;六是这种战略选择需要组织的从管理体系和制度给予支持,才能够更好地落地实施。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发展战略的创新必须适应经济环境的变革,才能够使企业的战略创新仅仅停留在游戏规则上。企业持续努力寻求科学的战略地位和新的发展机遇,通过不断的创新来实现在知识经济时代中的长久生存和健康发展。

(二)建设知识型组织,实现知识共享

根据战略发展需要适时优化组织架构和管理流程,科学构建全新的知识型组织,促进企业内部能够快速传递信息,提高内部运营效率,以期建立以知识为基础的竞争优势。1.优化组织机构,建设知识型团队。管理学家们普遍认为,随着企业的发展,其管理层级和管理人员将大大减少,企业的组织架构将更像是医院或交响乐队,而非典型的制造企业。现代企业应摒弃传统层级过多、不利于运营效率提高的组织机构,选择简单高效的扁平化组织架构。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决定企业知识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在知识管理业务范畴企业应充分赋予员工自主决策权。为充分调动员工在知识管理工作上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企业必须对传统的组织结构进行优化,提高整个组织的效率和活力。企业将拥有众多灵活的分支机构、完善的交流系统、知识分享与交流机制、鼓励个人学习与发展。企业应以建立知识型团队为目标,在企业内部积极推行系统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使用新方法、提倡总结过去经验、鼓励学习他人良好实践等理念和方法,促进企业在发展中迅速有效地传递知识。2.打破固有界限,实现知识共享。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人才、知识和智慧等成为促进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企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知识的创造者与使用者借助信息技术使知识能在更大范围内为人们所共享,生产方式发生颠覆性的变革,生产效率得到几何级数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会大幅降低企业内部运营成本;二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降低企业间的交易成本;三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会颠覆企业与消费者间目前的商业沟通模式。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将会逐步打破原有的界限限制,逐步实现资源共享。

(三)建立激励机制,培育知识共享文化

建立合作开放和相互信任的工作氛围及科学业绩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不断促进员工自发地对知识创新有新需求,提倡鼓励知识共享和利用。1.制定奖励机制,激励全员参与知识管理。知识的价值最终是由包含在产品或服务中的知识含量所决定和体现的,而知识是来源于企业所有员工的学习、分享和创造。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企业每位员工开发、运用自身的智力资源以及开发利用企业知识资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打造使企业在知识经济环境下的竞争优势。企业要注意将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既满足员工追求经济利益的需求,也能满足员工追求社会效应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同时,企业要注意保持这些奖励措施的持久性和一贯性,以保护员工持续参与知识管理的热情。2.重视知识型员工管理,建立互信关系。企业间的竞争本质上是个体智力资本、团队智力资本、组织资本的竞争。因此企业要统筹制定并认真执行一系列吸引、培育、发展和凝聚知识型员工的策略,尤其是核心骨干人才的策略。包括环境策略、成长策略、激励策略、支持策略和关系策略等,并通过文化整合,留住优秀人才。企业要建立有效的自我学习发展机制,加强知识型员工的管理,持续促进企业人力资本竞争力的提升。同时,促进组织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团队关系。如果不能建立相互信任的良好氛围,各方都只追求自身利益,员工将不愿意奉献出自己的隐性知识,共同学习,分享经验,企业也就难以得到知识的扩展和储备。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企业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将员工视为顾客,努力为员工提供优质的服务。

(四)实施创新策略,获取外部竞争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要善于跨越传统概念的竞争边界进行思考,实施创新型市场竞争策略,不断拓展业务领域,赢得外部竞争,实现企业又快又好发展。1.开拓新的市场,把握发展机遇。当原有市场进入充分竞争阶段,知识型企业基于自身知识积累和创新能力,将会不断开拓新的市场,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具体从替代品市场、互补品市场、顾客链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创新。一是替代品市场创新。企业要充分认识到未来市场竞争的严峻性,未雨绸缪,主动出击,跨界思考,努力创造出更多的新市场机遇和空间。不仅要积极面对与行业内其他企业之间的竞争,还应主动拓展现有产品的替代性,做好与能够替代的其所提品和服务的企业之间竞争。二是互补品市场创新。深入分析、准确把握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或服务时的实际需求,开发与自身产品或服务价值相关的互补品,以期开拓出新的业务领域。三是延伸顾客链创新。突破传统目标顾客范围的局限,对消费者类型进行科学分类,将有助于企业进一步分析消费者的真实需求,调整产品或服务,重新开发过往所忽略消费群体。四是趋势思考创新。社会发展趋势对所有行业的发展都产生重大影响,深入分析这些发展趋势将有助于企业科学制定发展战略,不断开拓新的业务领域。2.深入分析需求,提供优质服务。对于企业而言,顾客至上是永恒不变的信条。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更应科学运用信息技术平台和手段全面梳理、深入分析消费者的产品或服务需求,及时提供更好的个性化服务并与消费者形成紧密的业务联系。一是要准确了解和掌握顾客需求;二是努力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三是通过服务增加产品附加价值;四是积极争取让消费者共同参与产品或服务的开发设计;五是将组织能力转变为消费者提供的优质服务;六是提高顾客对产品的忠诚度和信任感。3.注重品牌价值,维护企业形象。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应该更加注重无形资产的价值创造,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品牌资产管理。尤其对于现代服务业而言,品牌资产更为重要。即使对于仅提品的企业,甚至这些企业的品牌价值及商誉价值有时会远超过所提品的价值。尤其在现今产品和服务越来越同质化的竞争趋势下,品牌价值及商誉价值的好坏将直接决定企业的命运。因此,创建企业优秀品牌和良好商誉,维护企业阳光形象,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作者:张梦茹 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CSIP) 北京香港马会会所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易凌峰,欧阳硕,梁明辉.知识管理、组织学习、创新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

第8篇:浅析企业核心竞争力范文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与战略管理会计的内在联系

(一)战略管理会计可以提升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决策力和战略执行力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在我国财务会计体系中很难准确的进行披露,而战略管理会计侧重于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服务,并且能与企业发展中的各个管理层次相结合,通过运用各种财务和非财务信息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信息支持,帮助企业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从而综合提升企业的战略决策能力。制定一个战略远比执行一个战略容易。执行力是任何其他人不能代替的,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关键,但“执行力不力”是我国企业的通病。战略管理会计有助于企业制定规范战略,明确业务的流程,使企业执行者保持严谨的态度,按照执行方向果断执行下去,从而使企业优先配置执行资源,提升企业的战略执行力。

(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是制定合理的战略目标一个科学而完整的发展战略目标的制定,及其切实可行的实施,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和基础。制定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正是立足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全局利益,权衡风险与报酬,考虑货币时间价值,有利于企业长久而持续的发展,所以战略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与企业的总体战略目标具有一致性。

(三)战略会计的外向性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战略管理会计站在战略的高度,关注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提供了超越会计主体范围的更广泛、更有用的信息。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战略管理会计正是紧盯市场,充分了解竞争对手,将本企业的战略决策分析方法应用于外部竞争对手、顾客和供应商等,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从而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重要保障。

二、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体系构建

(一)市场竞争层这是企业竞争力的表层,体现了不同企业竞争力强弱,使企业能够在新产品开发和创新等方面保持领先地位。作为战略管理会计的运用层,主要针对竞争对手的选择、市场占有分析等内容,做出战术性安排,维持短期竞争优势,是企业战略规划和决策通过运用层面得到执行,并获得结果的体现。

(二)战略实施层这是企业竞争力的中层,对企业战略远景规划的解释与执行,决定了竞争力衡量指标的分值。该层次作为战略管理会计功能的实现,将企业的战略规划进一步细化,使其变得更加具体和可操作。具体表现为管理层次与管理方式的确定、预算管理、价值链分析、绩效评价、生产组织、成本优化等,这与企业核心能力的建设密切相关。

(三)战略规划层这是企业竞争力的深层和核心。决定了企业竞争力的持久性――即企业核心竞争力。在该层面上,战略管理会计主要作用是通过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分析,帮助企业决策者确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包括企业发展的远景目标、产业方向的选择、组织结构的再设计、企业价值的自我设定等。

三、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实施

(一)制定有效的战略目标正确的目标是系统良性循环的前提条件,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对战略管理会计系统的运行也有着同样意义。构建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战略管理会计,其最终目标就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获得持续竞争优势是企业持久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二)选择特定的会计处理方法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战略管理会计,除传统方法之外,还应选择一些切实可行的符合的特定方法。

(1)竞争对手分析法。竞争对手分析法就是通过对市场状况及其竞争对手的分析来考察企业的竞争地位、未来行业发展状况和市场发展趋势,以做出企业未来发展的战略决策。首先应确定竞争对手是谁。明确自己的竞争对手,才能在细分市场中找到自己的合理定位,包括当前及潜在的竞争对手。其次是明确竞争对手的目标,对竞争对手的优劣势进行准确分析。不同的竞争对手以及同一竞争对手不同发展阶段。其目标不尽相同。通过分析对手的优劣势,了解竞争对手可能采取的竞争手段,以帮助企业确定应对措施,这是企业确定竞争分析、寻求抗衡点的关键所在。最后分析竞争对手竞争策略。企业要清楚竞争对手的成本领先策略、差异化策略等,熟知竞争对手在遇到新的竞争时的反应力度和强度。竞争对手分析法有助于企业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并预测竞争对手的进攻,抓住竞争对手的错误和劣势所带来的机遇,在竞争中保持优势。

(2)作业成本计算法。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为中介,确定成本动因,把资源成本归集到作业上,再把作业成本归集到相应的成本对象上,以便计算出成本对象的真实成本。它不仅拓展了成本核算范围,也改进了成本的分摊方法;既提高了成本计算的正确性,又提供了更明细化的成本资料。作业成本计算法实现了成本计算与成本控制的结合,优化了业绩评价标准,是企业内部管理的一种重要方法。

(3)价值链分析法。价值链分析法是一种寻求确定企业竞争优势的工具,即运用系统性方法来考察企业各项活动和相互关系,从而找寻具有竞争优势的资源。包括纵向价值链分析和横向价值链分析。纵向价值链可以通过购销活动实现企业与供应商和顾客之间的价值链的相互联系。比如从原料投入到最终产品的形成期间所有价值转移和增值环节构成的纵向价值链。战略管理会计通过战略性成本计算和定价,借助于预算的方式分析纵向价值链,为企业的价值链整合提供服务。横向价值链分析是对一个产业内部的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可以找出企业和竞争对手在各价值链环节上成本和价值的差异,为企业改进和创新提供指导。战略管理会计运用竞争对手会计对有关竞争对手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及时披露并加以分析,从而引导本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

(4)平衡计分卡法。平衡计分卡是指在制定企业的战略发展指标时,要综合考虑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财务指标和一系列非财务指标的平衡,不能只关注企业的财务指标,包括了财务、顾客、企业内部流程和企业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财务方面是最终目标,顾客方面是关键,企业内部流程是基础,企业学习与成长是核心。战略实施能力决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平衡计分卡是实施战略的重要工具。

(三)完善战略管理会计主要内容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战略管理会计,应以战略管理的高度作为出发点,保证企业持续长久的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战略决策分析。企业战略的制定及实施的信息,不仅包括企业内部信息,而且还包括与外部环境相关的信息。通过对各种信息的分析,企业可以把握当前和未来所面临的外部机会与威胁以及内部的优势与劣势,以便企业制定出可行的战略目标。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战略管理会计要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为出发点,从企业内外部收集相关信息,运用特定的方法进行系统分析,制定可行的战略目标,为企业管理当局决策服务。

(2)战略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主要从战略的角度来研究影响成本的各个环节,通过价值链分析、竞争对手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等方法,进一步找出降低成本的途径,最终实现以相等的成本提供较高的顾客价值或以较低的成本提供相同的顾客价值这一长远目标,逐渐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

(3)战略决策实施。企业战略决策目标确定后,就应很好地贯彻落实和实施。战略管理会计要围绕战略目标进行展开,除包括取得竞争优势,反映顾客、竞争对手和其他战略性因素外,也要把风险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管理、后勤服务等活动纳入整个系统中来。

(4)战略性业绩评价。从战略管理的角度看,业绩评价是连接战略目标和日常经营活动的桥梁。良好的业绩评价体系可以将企业的战略目标具体化,并且有效地引导管理者的行为。战略业绩评价包括财务与非财务业绩指标的评价。战略管理会计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基础,将战略思想贯穿于企业的业绩评价之中,通过对竞争对手的分析,运用财务和非财务指标,利用战略性业绩评价以保持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姚春芸:《企业核心竞争力与战略管理会计的辩证关系》,《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年第18期。

第9篇:浅析企业核心竞争力范文

>> 大数据时代图书情报人员新能力 影响高技术企业竞争情报人员绩效的内部环境分析 论情报人员情报意识问题的分析 图书情报人员如何应对知识经济 试析边防情报人员的心理素质 论图书情报人员素质的提高 试论如何提升图书情报人员的素质 如何培养图书情报人员的个人素质 组织行为对竞争情报人员工作价值观的影响研究 浅议信息化战争中军事情报人员的能力要素分析与应用 大数据时代企业竞争情报面临的挑战及情报分析策略 日本情报人员资格考试发展新动向及启示 浅议科技情报人员的素质与能力培养 浅谈现代图书情报人员的继续教育 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探索 学习化社会中图书情报人员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大数据背景下突发事件情报分析模型构建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物流企业CRM变革分析 大数据时代的竞争情报 大数据时代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1-2-18.

[2]Bill Franks.驾驭大数据[M].黄海,车皓阳,王悦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3]王湘林.竞争情报的发展研究[J].情报学报,1997.16(S1)199—217.

[4]万辉.人才市场引发“谍报”战——竞争情报人才透视[J].中国人才,2002(6)51—53.

[5]杨平.关于图书情报工作核心能力的几点新认识[J].内蒙古科技与技术,2013(2)122—123.

[6]郭璇.高技术企业竞争情报人员心理行为与其绩效相关性的研究——基于武汉地区高技术企业的调查[J].理论与探索,2011.34(8)11—14.

[7]董玲.网络环境下传统情报机构情报人员的出路[J].图书情报工作,2011(S1)360—362.

[8]杨鹏鹏,万迪昉,梁晓莉.企业竞争情报人员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图书与情报,2005(2)53—55.

[9]包昌火.人际情报网络[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6.29(2)129—141.

[10]张玉峰,龙飞,王志芳.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竞争情报人员之间知识协作研究[J].情报科学,2012.30(1)16—20.

[11]城田真琴.大数据的冲击[M].周自恒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12]郭璇.高技术企业竞争情报部门绩效影响因子的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35(8)80—83.

【作者简介】

雷莉萍(1963-)女,河北石家庄人,陕西省科技信息研究所,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科技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