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物联网就业前景范文

计算机物联网就业前景精选(九篇)

计算机物联网就业前景

第1篇:计算机物联网就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网络;信息;理论;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4-0000-01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英文名称是“The Internet of things”,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包含两层意思:(1)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2)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泛在网络的融合应用,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应用拓展,与其说物联网是网络,不如说物联网是业务和应用。因此,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2.0(即Innovation 2.0,是面向知识社会的下一代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

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环境监测、路灯照明管控、景观照明管控、楼宇照明管控、广场照明管控、老人护理、个人健康、花卉栽培、水系监测、食品溯源、敌情侦查和情报搜集等多个领域。

从中国物联网的市场来看,至2015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0%。物联网的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必将有大大小小的科技企业受益于国家政策扶持,进入科技产业化的过程中。从行业的角度来看,物联网主要涉及的行业包括电子、软件和通信,通过电子产品标识感知识别相关信息,通过通信设备和服务传导传输信息,最后通过计算机处理存储信息。而这些产业链的任何环节都会开成相应的市场,加总在一起的市场规模就相当大,可以说,物联网产业链的细化将带来市场进一步细分,造就一个庞大的物联网产业市场。所以,想要更好地应用物联网就需要抓好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的研究。

一、物联网的基础理论体系研究

物的属性决定了物联网的特性。感知性、智能性、自组织性对于物联网的拓扑结构和网络测量、网络控制影响较大;生态系统特性对物联网的类型、规模和演化方式影响较大;生命周期特性对物联网的健壮性、安全性与可用性影响较大。

物联网是联系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复杂网络,普遍存在小世界现象、无标度特性、健壮性、安全性、动态随机性、统计分布性和进化稳定性。有关复杂网络的综述和研究在2005年后不断涌现。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非线性动态复杂网络系统(物理系统、互联网和相关社会网络)、网络科学理论框架、复杂性与普适性、动力学同步与控制方法等。物联网具有广泛的学科交叉性,研究其规律必然涉及众多学科的背景知识和基础理论。物联网的自反馈特性、“3C”技术特性可以利用现代控制论、现代通信理论、云计算理论进行研究;其复杂网络特性和复合生态系统特性可以利用网络科学、数学物理、系统工程、复合生态系统等理论进行研究。

二、物联网的关键技术研究

物联网涉及的新技术很多.其中的关键技术主要有RFID标签技术、传感器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嵌入式系统技术等。

(一)RFID标签技术。RFID标签技术是融合了无线射频技术和嵌入式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技术,RFID在自动识别、物品物流管理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完整的RFID系统由电子标签、读写器和数据处理系统组成。当读写器扫描贴有电子标签的物体时,标签被读写器激活通过无线电波将标签中携带的数据传送到读写器再由读写器传送到数据处理系统,完成数据的自动采集工作。数据处理系统根据需求做出相应的数据控制和处理工作。

(二)传感器技术。传感器技术是计算机应用中的关键技术。众所周知,到目前为止绝大部分计算机处理的都是数字信号。自从有计算机以来就需要传感器把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计算机才能处理。作为摄取信息的关键器件,传感器是现代信息系统和各种装备不可缺少的信息采集手段。

如果把计算机看作处理和识别信息的大脑,把通信系统看做是传递信息的“神经”系统的话,则传感器就是感觉器官。所渭传感器,是指那些对被测对象的某一确定的信息具有感受(或响应)与检出功能。并使之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与之对应的输出信号的元器件或装置。离开了传感器对被测的原始信息进行准确可靠的捕获和转换,一切准确的测试与控制都将无法实现

(三)网络通讯技术。传感器的网络技术分为两类:近距离通信技术和广域网络通信技术。在广域网路通信方面。互联网、2G/3G移动通信、卫星通信技术等实现了信息的远程传输,特别是以IPv6为核心的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将为每个传感器分配IP地址创造可能,也为物联网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网络基础条件。

通信网络技术为物联刚数据提供传送通道,如何在现有网络上进行增强,适应物联网业务的需求(低数据率、低移动性等),是该技术研究的重点。物联网的发展离不开通信网络,更宽、更快、更优的下一代宽带网络将为物联网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也将为物联网应用带来更多的可能。

(四)嵌入式系统技术。嵌入式系统技术是综合了计算机软硬件、传感器技术、集成电路技术、电子应用技术为一体的复杂技术。经过几十年的演变,以嵌入式系统为特征的智能终端产品随处可见;小到人们身边的MP3,大到航天航空的卫星系统。嵌入式系统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推动着工业生产以及国防工业的发展。如果把物联网用人体做一个简单比喻,传感器相当于人的眼睛、鼻子、皮肤等感官,网络就是神经系统用来传递信息,嵌入式系统则是人的大脑,在接收到信息后要进行分类处理。这个例子形象的描述了传感器、嵌入式系统在物联网中的位置与作用。

在信息社会的信息基础之下,物联网为我们国家的信息传播拓展了新的疆界,物联网代表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根据物联网的内涵可知,要真正实现物联网需要感知、传输、控制及智能等多项技术。物联网的研究将带动整个产业链或者推动产业链的共同发展。RFID标签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与嵌入式系统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将直接影响物联网的发展与应用,只有综合研究解决了这些关键技术问题,物联网才能得到快速推广,造福于人类社会,实现智慧地球的美好愿望。

参考文献:

[1]王瑞刚.物联网主要特征与基础理论研究[J].计算机科学,2012,S1.

[2]李旭港.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与应用前景[J].魅力中国,2010,27.

第2篇:计算机物联网就业前景范文

在物联网时代即将到来的今天,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之中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中,教学也越加的趋于实践化、信息化及网络化,在人才需求不断提高的同时,教学资源及师资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提高。在这种物联网的大背景之下,中等职业学习计算机专业必将迎来巨大的发展前景,但就目前来说,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状况还并不能够满足社会对计算机类人才的需求,所以说,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改善与发展已经迫在眉睫。

一、物联网的定义及其特点

物联网就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实时的去采集任何需要互动、监控以及连接的物体或过程等一些人们所能够利用的信息,并且其能够去与互联网进行结合,形成一个即时便捷的信息传递渠道。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能够去形成一个人与物体或物体与物体的信息交流渠道,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去对物体进行控制及管理。物联网本身就能够通过识别技术、智能感知与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去广泛的应用于互联网的应用之中,所以说物联网也被誉为信息产业中继计算机与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发展浪潮。物联网相对于互联网来说,物联网具有着相当鲜明的特点。首先来说,物联网就是各类感知及宿舍实际运用。在互联网上,诸多的感知器都会与网络链接,这样一来传感器就能够作为信息源去收集网络或传感器存在之地的各种信息,使主机能够实时的去获得各种各样的所需信息,并且信息还能够随着时间同步的去使信息得到更新。其次来说,物联网还能够算做是一个互联网之上的网络。其所运用的技术以及其核心所在都能够算作是互联网的一部分,并且物联网物体与人或物体的信息传递都是通过互联网的网络来得以实现的。在物联网之中,物联网的信息传递都是需要网络来完成的,然而由于信息量的庞大,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安全性与准确性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所以物联网也必须要去适应各种的网络协议及异构网络。在最后,物联网其实就是一个能够去提供不被任何场景所限制的,能够在随意的时间内提供与人们进行自由地互动与交流,物联网通过与互联网的融合,将信息的传递变得更加的快速,将对物体的管理变得更加的便捷,这样一来,人们将会最为直接的去感受到物联网所带来的更加便捷的工作与生活,为人们开辟了一条通往智能生活的必由之路。

二、物联网在计算机发展中的意义

随着物联网的不断发展,物联网的应用将会遍布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如工业生产的安全、公共场所的治安、环境的监控、智能家居以及信息化交通等诸多领域,涉及了生活的各方各面。比如以GPS车载位置传感装置为基础的城市智能化交通系统,是有利于统一化调配的安全平台,为用户在导航、避免交通阻塞以及安全出行等方面提供了切实的便利,完成了对远距离资源的高效率的及时指挥、管理。新一代的物联网技术还将会运用到各个行业中,就例如去将传感器安装到如:大桥、水坝、楼房、铁路、道路、供水、供电、及供气系统中,将传感器所获取的信息通过物联网与互联网的整合去传递到整个网络之中,去对所获取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及运用,并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及研究,从而更好的去对所检测的设备及设施进行管理及控制,使得人们更好的去达到精密及动态的管理中的生产及生活,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的安全便捷,并且能够更好的去改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然而想要达到这种高度,就必须要拥有一个功能相当强大的中心计算机,使得计算机能够去对物联网的信息进行收集、整合、分析、研究、控制及管理,进而这种假设就能够得以实现。就目前来说,在我国网络已经得到了大面积的覆盖,无线网络更是无所不在,网络是物联网所形成的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一些安装在各种物体上的传感器都需要通过网络来使得信息向外传递出去,一些情况下信息只能够去通过无线网络去进行传递。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对于物联网中亿万物品所产生的信息能够去得到更好的分析及管理,使得物联网对亿万物品的管理变得可能,相信物联网的不断发展,将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的便捷与乐趣。

三、物联网时代下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发展策略

第3篇:计算机物联网就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高职计算机;发展;解析

物联网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是一个交叉的学科,在内容上涉及较多的内容,包括通信、计算机网络等相应的内容。作为高职院校要想在真正意义上促进自身的发展就应将物联网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迎合实际需求。在传统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基础上开设相关的物联网,针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也是当前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将针对物联网技术与高职计算机专业发展进行分析。

1高职物联网技术专业在建设中的背景

进入20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在一定意义上在全球范围内迅速的发展,在一些行业中发展已经趋近于成熟。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为第三次信息技术中革命浪潮的物联网技术自身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科技平台,进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另外,人们生活水平在提高的同时也引发出在现实需求较为强烈,进而促进了物联网的快速发展。对于物联网技术来说在根本上改变了经济增长方式,同时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新的形势下,各国已经深刻的意识到物联网自身的优势,不仅能够为行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还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于是纷纷推出相关的政策进而促进物联网行业的发展。在欧盟中提出的物联网规划中,奥巴马提出的“智慧地球”计划等政策。在中国政府中也在大力的倡导可以能够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总理在具体的发展战略上提出了“感知中国”的战略,并将这个战略写入到相关工作报告中。作为物联网自身来说在行业中的覆盖面较大,能够应用在电信以及交通等领域中,同时还能在家居以及医疗行业中进行运用。在这样形势下,物联网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基于这样的情况,大多数高校开始开设相关的专业,进而为物联网行业发展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办学的宗旨主要是为了能够使学生拥有一技之长,在一定意义上能够保证学生的就业前景。在当前物联网行业处于一种朝阳产业阶段,在需求量上较大,在就业前景中也较为广阔,因此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势在必行。

2物联网含义概述

对于物联网来说在整体是以计算机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积极使用射频识别以及传感器技术等,在大体上采用相应的网络协议,进而将相关的物品连接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大的物与物连接的网络。在具体网络中,对于物品来说可以实现信息交换,进而实现智能化识别管理。在物联网中涉及技术较多,但是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技术,分别是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技术以及网络通信技术等。在具体的射频技术中主要是通过射频信息号进行自动识别相关数据。在传感器技术是用来采集物联网信息技术,最终实现对现实世界感知基础,同时也是物联网服务应用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来讲主要应用于捕获被测对象中的信息,按照相应的规律将一些信息进而转换成有用的信号。在物联网中的传送通道中主要依靠通信技术,在现有网络技术中进行修改,进而适应物联网低移动性的需求,进而实现信息能够进行可靠的传送。

3物联网在课程体系中实际应用

第4篇:计算机物联网就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射频识别;云计算

1物联网产生背景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出现是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新挑战。物联网通信无所不在,所有的物体,从洗衣机到冰箱、从房屋到汽车都可以通过物联网进行信息交换。物联网技术融入了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技术与嵌入技术。物联网技术将是改变人们生活和工作方式的重要技术。

在日常用品上嵌入一种短距离的移动收发器,在任何时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连接扩展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沟通连接,这使人类在信息与通信世界中将获得一个新的沟通维度。具体地说,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各种物体中,并且连接形成物联网。总结近年来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变革,得出15年周期定律,即计算模式每隔15年发生一次变革。1965年前后出现大型计算机,1980年前后出现个人计算机,而1995年前后出现互联网。目前,物联网掀起了又一次科技革命。

2物联网概念与原理

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互联网。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通过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

物联网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传感器网络,也就是目前所说的包括RFID、条形码、传感器等设备在内的传感网,主要用于信息的识别和采集;第二个层次是信息传输网络,主要用于远距离无缝传输来自传感网所采集的巨量数据信息;第三个层次是信息应用网络,该网络主要通过数据处理及解决方案来提供人们所需要的信息服务。

预计物联网产业要比互联网大30多倍。物联网产业链可以分为标识、感知、处理和信息传送四个环节,每个环节的关键技术分别为RFID、传感器、智能芯片和电信运营商的无线传输网络。

物联网中重要的技术是射频识别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一种先进的非接触自动识别技术。以简单RFID系统为基础,结合已有的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中间件技术等,构筑一个由大量联网的阅读器和无数移动的标签组成的、比Internet更为庞大的物联网。在物联网中,RFID标签中存储着规范而具有互用性的信息,通过无线数据通信网络把它们自动采集到中央信息系统,实现物品的识别,进而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实现对物品的透明管理。

物联网将物理基础设施和IT基础设施的分离。利用物联网,将建筑物、电缆与芯片、宽带等整合为统一的基础设施。建立物联网需要有规模,才能使物品的智能发挥作用。必须保持物品在运动状态,甚至高速运动状态下都能随时实现对话。

3物联网应用

物联网将极大地改变目前的生活方式,发展前景广阔。物联网把生活拟人化了,万物成了人的同类。在这个物物相联的世界中,物品能够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需人的干预。物联网利用射频自动识别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

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众多领域。物联网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具体地说,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各种物体中,然后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在这个整合的网络当中,存在能力超级强大的中心计算机群,能够对整合网络内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实施实时的管理和控制,在此基础上,人类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达到智能状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改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

例如医疗辅助系统,通过让患者身穿带有RFID和传感器的衣物,可以将患者的心跳速率等与健康有关的信息上传网络,医生获得这些信息后,通过各种先进医疗设备进行远程即时诊断,并安排护士帮助患者治疗。又例如在提醒系统中,利用物联网可以极大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方式。在雨伞上加上一个小型装置,就可以知道是否下雨,如果下雨或即将下雨,则在用户出门时,自动提醒带伞出门。

4物联网的研究与发展

物联网理论上的研究已经展开,但是实际应用还局限于行业内部。物联网技术是一项综合性的技术,物联网研发的关键在于射频自动识别技术、传感器、嵌入式软件以及传输数据和计算等领域的研究[1]。

4.1物联网的研究

物联网要发展为国家下一代的新兴战略产业,关键在核心技术、标准和应用的研究,在传感器网络和物联网方面的研究基础上要尽快形成核心技术体系。

4.1.1构建物联网系统

一般来说,构建物联网系统的主要工作如下:

(1) 首先对物体属性进行标识,属性包括静态属性和动态属性,静态属性可以直接存储在标签中,动态属性由传感器实时探测;

(2) 需要识别设备,进而完成对物体属性的读取,并将信息转换为适合网络传输的数据格式;

(3) 将物体的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到信息处理中心,处理中心可能是分布式的,也可能是集中式的,由处理中心完成物体通信的相关计算。

前两项为前端计算,后一项为后端计算。

4.1.2研究的主要问题

物联网技术是一门综合的技术,植根于计算机科学,充分体现了学科的力量, 需要研究与解决大量的问题。

(1) 政策和法规。物联网不仅与技术有关,还牵涉各个行业及多种力量的整合。这就要求制定出适合这个行业发展的政策和法规,保证行业的正常发展。因此,对于复杂的物联网,必须要有政策支持,必须要有专门的机构来研究和协调,物联网才能有真正意义的发展。

(2) 技术标准。正是因为非常好地解决了标准化问题,才促进了互联网发展,TCP/IP协议、路由器协议、终端的构架与网络操作系统等都促进了互联网的发展。物联网发展过程中,应尽快统一技术标准,形成一个管理机制,这是物联网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3) 管理平台。物联网的重点是网,而不是物。传感容易做到,但是感知到的信息,如果没有一个庞大的网络体系,不能进行管理和整合,那这个网络就没有意义。因此,建立一个庞大的、综合的业务管理平台,收集各种传感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管理,进行有指向性的传输,这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4) 后端与云计算。互联网通过各种信息感应、探测、识别、定位、跟踪和检控等方法和设备向物理世界的延伸,这只是人类社会对物理世界实现感、知、控的环节,通常将这一环节称为物联网的前端,而将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及对物理世界的反馈和控制称为物联网的后端。学术界和企业界注重前端,但对于后端应有针对性研究[2],云计算是大规模的分布式并行计算,是针对后端的重要技术。

(5) 安全体系。装入射频自动识别芯片的物品,可以被物品的拥有者利用物联网系统方便地进行管理。在感知、传输、应用过程中,要保证有价值的灵敏信息的安全性,需要强大的安全体系,这对于管理平台的提供者是非常复杂的难题。

(6) 大规模数据[3]。物联网的应用出现了大规模的数据,如果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被标识,他们的所有属性信息都转变为在物联网内流通,这对现有网络的数据管理预处理机制提出新的挑战。为应对这一挑战,须建立大规模数据中心和强大的物联网搜索引擎等。

(7) 应用开发。物联网的构建,必须有各个行业的参与,根据行业的特点,进行物联网研究和开发工作。物联网应用不能仅依靠运营商或物联网企业,因为运营商和技术企业都无法完全理解行业要求和行业的业务特点。

4.2物联网的发展

(1) 射频自动识别技术。2009年10月24日,中国的物联网“唐芯一号”芯片研制成功,“唐芯一号”芯片是一颗2.4G超低功耗射频可编程片上系统PSoC,可以满足各种条件下无线传感网、无线个域网、有源RFID等物联网应用的特殊需要,为我国的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无线网络是实现物联网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安置在电子介质产生的数字信号可随时随地通过无处不在的无线网络传送出去。对物联网后端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可以实现数以亿计的各类物品的实时动态管理。

(2) 又一场科技革命。物联网使物品和服务功能都发生了质的飞跃,强大的功能将给使用者带来进一步的效率、便利和安全,由此形成新兴产业。

(3) 发展潜力巨大。物联网需要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以及宽带的普及是物联网海量信息传输交互的基础。依靠网络技术,物联网

将生产要素和供应链进行深度重组,成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现实载体。物联网产业链将创造巨大的产值,成为后3G时代最大的市场热点。

(4) 技术创新的产物。物联网是技术创新的产物,物联网的发展是以移动技术为代表的普适计算发展的结果。它带动的不仅仅是技术进步,而是通过应用创新进一步带动经济社会形态、创新形态的变革。开放创新、共同创新、大众创新、用户创新成为知识社会环境下的创新特征,以人为本的创新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成为现实。

(5) 物联网发展阶段。预计物联网的发展将经历下述阶段,在2010年之前,RFID被广泛应用于物流、零售和制药领域;2010―2015 年,物体进入互联阶段;2015―2020年,物体进入半智能化阶段;2020年之后物体进入全智能化阶段。预测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联的业务与人与人之间通信的业务相比,将达到30∶1,因此,物联网被称为是下一个万亿级的通信业务。

(6) 物联网安全问题。在射频识别系统中,标签有可能预先被嵌入任何物品中,因此,如何确保标签物拥有者的个人隐私不受侵犯便成为射频识别技术乃至物联网推广的关键问题。

5结语

信息获取、传输和处理是信息领域的三大支柱。PC的发展支持了数据处理技术;互联网技术支持了信息传输;物联网的核心是感知,是信息的获取。物联网的迅猛发展及其蕴藏的智能信息服务空间预示着新的变革的到来。物联网带动的不仅仅是技术进步,而是通过应用创新进一步带动社会经济形态、创新形态的变革。物联网产业链将创造巨大的产值,成为后3G时代最大的市场热点。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培养物联网领域的专门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4],我们要紧跟计算机科学发展的步伐,面向应用,研究物联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致力于培养具有专业素质的物联网领域的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 甘志祥. 物联网发展中的初析[J]. 中国科技信息,2010(5):94-96.

[2] 韩燕波,赵卓峰,王桂岭,等. 物联网与云计算[J]. 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0,6(2):58-62.

[3] 孔令和,伍民友. 信息产业新革命之争:物联网还是CPS?[J]. 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0,6(4):8-12.

[4] 陈明.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9(16):55-60.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CHEN Ming, WANG Suo-zhu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8, China)

第5篇:计算机物联网就业前景范文

(1.安徽中医药大学 医药信息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2;2.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 计算机中医应用研究所,

安徽 合肥 230012;3.合肥工业大学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

摘要:物联网服务相比普通Web服务存在一定的特殊性,现有Web服务组合技术难以直接应用于物联网中.分析了物联网服务组合技术的相关内容,并从物联网服务建模、物联网服务选择与匹配以及物联网服务访问控制三方面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和分析,最后指出了物联网服务组合技术的应用价值和前景.

关键词 :物联网;Web服务;服务组合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010-03

1 引言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第四次技术革命,其最终价值体现在服务及其应用上,需以应用为导向,提供可靠和高效的服务[1].在实际应用中,物联网通过服务组合来实现用户动态信息处理,以满足实际需求.由于物联网环境下Web服务在服务描述对象、服务资源以及服务环境上的特殊性,现有Web服务组合技术难以直接应用于物联网中,为此需对物联网环境下服务组合技术进行研究.本文首先分析了物联网服务组合技术的相关内容,并就相关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和分析,最后指出了物联网服务组合技术的应用前景和价值.

2 物联网服务组合技术的相关内容

Web服务组合,从广义上讲,包括服务发现、服务选择、服务组合和服务安全四个阶段.物联网服务也是如此,应能按照用户需求,对封装特定功能的现有服务进行动态组装和管理,并能自动发现和选择服务,以实现物联网服务的动态性及组合过程的自动化.为此,笔者认为,物联网服务组合技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研究:

2.1 物联网服务建模

为便于用户在物联网环境下搜索符合特定功能的服务(发现服务),需对物联网服务进行建模.这是一个多角度问题,需综合考虑服务交互、服务功能和服务状态三方面因素.

2.2 物联网服务选择与匹配

当对物联网服务完成建模之后,在确保物联网服务安全性的前提下,接下来还需研究物联网服务选择策略和匹配算法等一系列相关问题,以便更好地满足实际需要.

2.3 物联网服务的访问控制

物联网服务的使用前提是必须保证该服务是安全的、可靠的,并且用户具有该服务的访问权限,这就是服务的访问控制问题.当选择相关合适服务完成服务匹配并组合相关服务实现复杂功能之后,必然涉及到服务的访问控制问题,以更好地满足用户需要.

3 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分析

总体而言,国内外目前与物联网服务组合技术直接相关的研究成果比较少,现从物联网服务建模、物联网服务选择与匹配、物联网服务访问控制三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进行分析.

3.1 物联网服务建模

国内外学者已经对物联网服务模型的构建展开了相关研究.文献[2]通过采用统一建模语言构建物联网信息服务模型,以此分析物联网的相关特征能力.文献[3]从领域、时间和位置三方面属性定义了物联网服务的信息模型,但该模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仅适用于传感网的相关应用.文献[4]在对物联网服务建模方法讨论的基础上,基于生物自主特征,提出了一个具有自组织和自治能力的物联网服务实体模型,但该模型仅停留在概念层次,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文献[5]将物联网服务应用到传感器查询中,需要对物联网服务进行相关建模工作,从中反映出物联网服务建模的重要应用价值.文献[6]从物联网工业应用发展的角度出发,详细分析了面向服务的物联网体系架构及其关键技术.

从上可看出,国内外目前与物联网服务建模直接相关的研究成果比较少,并且都是从某个单一方面去考虑,并没有融合用户需求因素,从服务交互、服务功能和服务状态三方面去构建物联网服务模型.

3.2 物联网服务选择与匹配

目前,国内外对Web服务选择与匹配的相关研究已经非常成熟,但具体针对物联网服务选择与匹配的研究并不多.杨斌等提出基于SOA的物联网应用基础框架[7],但对于该框架下物联网服务选择及匹配尚未进行研究.Dominique Guinard等人在物联网与企业应用的集成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8-10],在文献[9]中给出了物联网与企业服务集成的架构SOCRADES,并在文献[10]中给出了该架构下的服务查找过程,但是尚未对物联网服务的选择及匹配过程展开研究.文献[11]采用Web Services技术,以具体QoS指标及指定的服务组合规则为依据,实现动态的物联网服务选择及匹配.文献[12]仅从用户非功能属性方面考虑物联网的服务选择与匹配,尚未从用户需求方面考虑物联网服务的选择与匹配问题.文献[13]融合用户需求因素,提出一种需求驱动的物联网服务组合方法,但尚未考虑物联网服务与计算环境的匹配问题.

从上可看出,国内外对物联网服务选择与匹配的研究基本处于起步阶段,并没有综合考虑计算环境、用户需求等多方面因素,提出一种切实适合物联网服务的选择策略和匹配方法.

3.3 物联网服务的访问控制

由于物联网环境的异构性和动态变化特点,其对服务访问控制策略的安全性和灵活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物联网服务的访问控制问题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如文献[14-15]就明确提到无线和移动网络的访问控制问题,实际上这就是物联网服务访问控制的实质与核心.文献[16]为了适应物联网主客体间访问控制的需要,提出一种基于情景演算的物联网访问控制模型,支持状态演算、规则演算等,在物联网应用中具有较好的可行性.文献[17]为较好地实现对物联网服务数据的访问控制,在物联网架构中引入PKL模块,提出一个基于PKL的物联网安全访问模型,提升了物联网服务访问控制的安全性.

与此同时,更多的学者是针对传统网络服务访问控制RBAC(Role Based Access Control,RBAC)模型应用在物联网上的诸多不适,对其扩展和改进,以满足物联网服务的访问控制需要.如文献[18-19]引入环境属性,提出一种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方法,以实现物联网的细粒度访问控制,较好地满足了物联网服务的访问控制需求.文献[20-21]针对无线或移动网络环境下对资源访问控制的特殊需求,在传统RBAC模型的权限授予策略中融入位置信息因素,提出一个支持空间上下文的访问控制模型SC- RBAC.文献[22]则在上述基础上,提出一个基于空间索引树的访问控制模型,以提高在授权过程中的查询与判断效率.文献[23]针对现有访问控制模型难以适应环境变化的问题,在传统RBAC模型中增加事件触发机制并引入环境角色概念,提出一个面向环境适应的RBAC模型.文献[24]在RBAC模型基础上通过对角色委托授权周期的时间约束描述,提出一个支持时间约束的RBAC模型,以完成用户到用户的服务委托.文献[25]综合时间、空间以及尺度等元素,在传统RBAC模型的角色激活策略中增加时间和位置等约束条件,提出一个基于尺度的时空RBAC模型.文献[26]以电力调度系统为应用背景,在传统RBAC模型基础上通过设置角色和权限的可信度激活阈值而完成对角色和权限的激活控制,提出一个基于可信度的RBAC模型.文献[27- 28]在环境、角色和时态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对行为的定义以及环境、时态和行为的层次结构分析,提出一个基于行为的RBAC模型,并讨论该模型中环境、时态与角色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从上可看出,上述对物联网服务的访问控制研究往往都集中在某一个影响因素上,而实际中物联网服务访问控制取决于多种因素,需综合考虑由时间、位置、用户、环境、角色等构成的上下文整体信息.

4 结束语

物联网服务相比普通Web服务存在一定的特殊性,现有Web服务组合技术难以直接应用于物联网中.本文分析了物联网服务组合技术的相关内容,并从物联网服务建模、物联网服务选择与匹配以及物联网服务访问控制三方面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和分析.物联网服务组合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通过物联网应用服务的集成与融合可快速准确地实现应用服务相关信息的获取与共享,从而推进交通、医疗、家居、政务、商业、社区、农业等诸多应用领域智慧化服务[29]的实现进程,为推进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以及今后智慧化服务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孙其博,刘杰,黎羴,等.物联网:概念、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综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33(3):1-9.

〔2〕毛燕琴,沈苏彬.物联网信息模型与能力分析[J].软件学报,2014,25(8):1685-1695.

〔3〕De S, Barnaghi P, Bauer M, Meissner S. Service modeling for the Internet of things[C]. In: Proc. of the 2011 Federated Conf. on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FedCSIS). IEEE, 2011, 949-955.

〔4〕Zakriti A, Guennoun Z. Service entities model for the Internet of things: A bio-inspired collaborative approach [C]. In: Proc. of the 2011 Int’l Conf. on Multimedia Computing and Systems (ICMCS). IEEE, 2011, 1-5.

〔5〕Perera C, Zaslavsky A, Liu CH, Compton M, Christen P, Georgakopoulos D. Sensor search techniques for sensing as a service architecture for the Internet of things [J]. IEEE Sensors Journal, 2014, 14(2):406-420.[doi:10.1109/JSEN.2013.2282292]

〔6〕Xu LD, He W, Li SC. Internet of things in industries: A survey [J]. IEEE Tra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 2014.[doi:10.1109/TII.2014.2300753]

〔7〕杨斌,张卫冬,张利欣,章立军,时鹏.基于SOA的物联网应用基础框架[J].计算机工程,2010,36(17):95-97.

〔8〕D. Guinard and V. Trifa, Towards the Web of Things: Web Mashups for Embedded Devices[C]. Proc. Workshop Mashups, Enterprise Mashups and Lightweight Composition on the Web (MEM 09), Apr. 2009.

〔9〕Patrik Spiess, Stamatis Karnouskos, et al, SOA-based Integration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n EnterpriseServices[C]. 2009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eb Services, 2009:968-975.

〔10〕Dominique Guinard, Vlad Trifa, Patrik Spiess, Bettina Dober, and Stamatis Karnouskos. Discovery and On-Demand Provisioning of Real-World Web Services[C]. 2009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eb Services, 2009: 583-590.

〔11〕陈廷斌,鲁艳霞,袁磊.面向动态服务的物联网Web Services组合调度方法研究[J].情报杂志,2011,30(12):134-137.

〔12〕田家正.物联网环境下基于QoS的Web服务组合研究[D].北京:中国石油大学,2007.

〔13〕张婷,张鑫,刘志都.物联网需求驱动的服务组合方法[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3,35(8):866-869.

〔14〕李凤华,苏铓,史国振,马建峰.访问控制模型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电子学报,2012,40(4):805-813.

〔15〕林闯,封富君,李俊山.新型网络环境下的访问控制技术[J].软件学报,2007,18(4):955–966.

〔16〕郭树行,张禹,王坚.基于情景演算的物联网访问控制模型[J].中南大学学报,2013,44(S1):176-180.

〔17〕曾会,蒋兴浩,孙锬锋.一种基于PKI的物联网安全模型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2,29(6):271-274.

〔18〕任方,马建设,黄河,等.物联网感知层一种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机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2,39(2):66-72.

〔19〕钱明茹.物联网中基于属性的安全访问控制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3.

〔20〕张宏,贺也平,石志国.一个支持空间上下文的访问控制形式模型[J].中国科学E辑:2007,37(2):254-271.

〔21〕鞠时光,陈伟鹤,顾怡.带有空间特性角色约束[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08,20(10):1374-1382.

〔22〕张颖君,冯登国,陈恺.面向空间索引树的授权机制[J].通信学报,2010,31(9):64-73.

〔23〕吴新松,贺也平,周洲仪,等.一个环境适应的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1,48(6):983-990.

〔24〕道炜,汤庸.基于时限的角色授权委托模型[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8,14(08):1533-1538.

〔25〕张颖君,冯登国.基于尺度的时空RBAC模型[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0,47(7):1252-1260.

〔26〕王保义,邱素改,张少敏.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中基于可信度的访问控制模型[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36(12):76-81.

〔27〕李凤华,王巍,马建峰等.基于行为的访问控制模型及其行为管理[J].电子学报,2008,36(10):1881-1890.

第6篇:计算机物联网就业前景范文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物联网技术开始在农业生产范围内发挥重要作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实现农业的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农业信息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针对这样的情况,本文将从影响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几个方面入手,探析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对农村企业进行农业信息管理信息化建设要着重注意的地方进行探讨。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 农业信息化建设 应用

在进行农业生产管理的过程之中,通过对先进的物联网技术的有效运用,可以有效地提升农业信息管理的水平,为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样的背景下,就需要在进行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之中,充分注意到建设思想的转变。在转变的过程之中,人们通过把先进的信息科学技术和农业信息管理的手段有效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好物联网技术这一手段,提升农业信息管理的水平和效率,满足现代农业信息管理的实际需要。

1 影响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的几点重要因素

1.1 物联网技术应用的水平因素

在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农业信息化建设中过程中,会受到技术水平的限制和传统的农业信息管理理念的影响。具体来说,在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虽然有的农业信息管理部门已经配备了相应的计算机设备应用物联网。但是,农业信息管理人员仍然难以将计算机设备合理地利用起来,只将这些设备用于日常的办公。在这样的背景下,就需要农业信息管理人员通过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利用相应的计算机设备对信息化数据进行收集整理,提升农业信息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进而有效地发挥出物联网对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促进效用,成为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助力。随着农业信息化建设水平的进一步上升,用户对于农业信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针对这样的情况,如何改变传统的思维观念,有效地开发出新型的农业信息管理技术,已经成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问题之一。

1.2 物联网技术应用的认知因素

在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农业信息管理领导对物联网应用的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其集中体现在农业信息管理部门并没有针对农业信息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和重要性评估不到位。在实际的农业信息管理工作过程之中,农业信息管理工作人员被传统的思维观念所笼罩,只注重对农业信息的收集,并不注重对农业信息的合理利用和分析,难以充分发挥出农业信息的宝贵价值,严重浪费了农业信息资源。

1.3 物联网技术应用的观念因素

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过程中,农业信息收集管理人员只需要将农业信息资料收集进入相应的保管仓库之后就没有别的任务了。但是,随着人民群众对信息的需求的逐步提升,对于存储的信息的合理利用已经逐步超过了信息本身的价值。因此,农业信息管理人员应当合理地改变自身的观念,学会如何有效地利用物联网资源,重视对物联网资源的获取。但是,截至目前为止,大部分的农业信息管理人员仍然难以意识到对物联网资源进行有效利用的重要性,难以满足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

2 推动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应用效果的策略

2.1 强化农业信息管理人员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意识

为了提升农业信息管理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农业信息管理人员应当保持对物联网技术的重视和关注,并在建设的过程之中勇于进取,选择合理的物联网应用方法,并紧随时代的步伐进行对尖端的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和获取。与此同时,农业信息管理人员还要提升自身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管理方法,并逐步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管理技术。除此之外,农业信息管理人员还要改变原有的传统意识,注重对农业信息的合理开发利用,开阔自身的视野,将最新的物联网技术引进到农业信息管理过程之中。

2.2 提升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配置水平

在进行农业信息管理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之中,为了有效保证农业信息化的建设水平,就需要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之中,加大对于农业信息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并通过有效的方式加大对于农业信息化建设力度。与此同时,由于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计算机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要求很高,这就要求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硬件和软件水平进行提升,有效保证农业信息化建设水平。具体来说,不仅要为农业信息化管理部门配备计算机设备,还要配备扫描仪、光盘刻录机等设备,充分满足农业信息化管理的需求。对于软件方面,要选择完善的软件进行使用,保证信息化管理的水平和效率。

2.3 引进物联网技术人才

为了充分保证农业信息化的建设水平,还需要农业信息管理部门引进更多的物联网专业技术人才,提升农业信息管理部门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水平。与此同时,农业信息管理部门应当定时开展对员工的物联网技术的专业素质培训工作,完善农业信息管理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提升农业信息管理工作者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升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水平。

3 结论

综上所述,伴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农业的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最新趋势,与此同时,通过对物联网技术的有效运用,可以有效提升农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在这样的背景下,实现农业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了农业信息管理的紧要任务。针对这样的情况,农业信息管理工作者要勇于担负起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责任,不断优化设计农业信息化管理的设计方案,提升农业信息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与此同时,也要深刻地认识到实现农业信息化管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相关单位要牢牢抓住科学技术更新的契机,将农业信息化建设真正地落到实处,切实提升农业信息化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毛凌.浅谈农业信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4(3):12-13.

[2]王芳,汤明.农业科研单位农业信息管理信息化初探[J].现代农业科技,2014(4):60-61.

[3]徐小莉.浅谈农业信息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46-47.

[4]甄学云.试谈企业农业信息管理与信息化建设[J].泸天化科技,2014(1):89-90.

第7篇:计算机物联网就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旅游信息化;智慧旅游;解决方案;物联网

中图分类号:TP3;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3)10-0076-03

0 引 言

旅游业对于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社会就业、扩大市场需求、改善投资环境、丰富文化生活、推动社会事业进步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作用[1]。随着社会的进步,旅游业已跻身于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旅游业的地位越来越高,产业经济作用越来越强大,旅游业越来越能够拉动城市经济,越来越能够带动社会就业,越来越能够促进文化与环境。旅游业越来越成为中国支柱性产业之一,促进经济的发展。

1 旅游行业发展现状

1.1 旅游统计数据

2008年,我国旅游业遭受了金融危机、各种突发事件等不利因素的冲击,饱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形势,我国旅游行业仍然能总体保持平稳发展。全年旅游业总收入年增长5.8%,达1.16万亿元人民币。2009年,我国旅游业增长较快,旅游总收入增长幅度较大。

2010年,我国旅游经济呈现又快又好的增长势头:三大市场(入境旅游市场、国内旅游市场、出境旅游市场)全面增长,进一步突显国内市场主体地位;旅游产业发展呈现出诸多亮点;旅游投资规模扩大;明显能扩大消费和改善民生。在“十一五”期间,全国旅游业总收入年增长15%,我国入境过境旅游人数年增长3.5%,国内旅游人数年增长12%,出境旅游人数年增长19%。我国成为全球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之一和亚洲首位出境旅游最大国,旅游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向作用日趋明显。

2011年上半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超过1万亿元,其中,出境旅游收入约500亿元,国内旅游收入约9 200亿元,入境旅游收入约300多亿元。出境旅游年增长18%,国内旅游年增长22%,入境旅游年增长1%。

2012年,全年国内出游人数29.6亿人次,年增长12.1%;国内旅游收入22 706亿元,增长17.6%。入境旅游人数13 241万人次,下降2.2%。其中,外国人2 719万人次,增长0.3%;香港、澳门和台湾同胞10 521万人次,下降2.9%。在入境旅游者中,过夜旅游者5 772万人次,增长0.3%。国际旅游外汇收入500亿美元,增长3.1%。国内居民出境人数8 318万人次,增长18.4%。其中因私出境7 706万人次,增长20.2%,占出境人数的92.6%。

1.2 旅游方式

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娱乐、探亲访友或者商务目的而进行的非定居性旅行和在游览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关系和现象的总和。旅游主要分为旅行游览和长期寄居他乡。最常见、最方便的旅游方式是跟团旅游,这也带来导游一度火热推崇。

随着大众化、散客化、个性化旅游时代的来临,游客出行将更多依赖互联网获得出游目的地信息,完成旅游线路、食宿、交通预订,由此产生庞大的旅游电子商务市场。截至2006年12月,中国的网民总数为13 700万人,与2005年同期相比,中国网民总数一年增加了2 600万人,增长率为23.4%。同1997年10月第一次调查的62万网民人数相比,网民人数已是当初的220倍。可以看出我国的网民总数呈良好发展趋势。据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报告,截至2009年12月,我国旅游预订的使用率为7.9%,用户规模3 024万人,年增长77.9%。我国信息化与智慧化旅游服务市场增长潜力十分巨大。

1.3 智慧旅游的内在需求

旅游业是信息密集型和信息依托型产业。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共有三处提到旅游信息化。一是在优化旅游消费中,要建立健全旅游信息服务平台,促进旅游信息资源共享。二是在提高旅游服务水平中,以信息化为主要途径,提高旅游服务效率。积极开展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构建旅游数据中心、呼叫中心,全面提升旅游企业、景区和重点旅游城市的旅游信息化服务水平。三是在促进区域旅游协调发展中,要完善旅游交通、信息和服务网络。可以看出,旅游信息化与智慧化贯穿旅游产品的生产、消费、服务、管理、产业整合的全过程,联结旅游产业各个环节。旅游信息化已成为旅游活动新的要素,旅游智慧化是旅游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2001年,国家旅游局在旅游行业实施以“三网一库”(办公自动化网络、业务管理网络、公众服务网络和综合旅游信息库)为主要内容的“金旅”工程。我国《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 旅游信息化已成为旅游活动新的要素,旅游智慧化是旅游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2 智慧旅游的概念及技术

智慧旅游是一个兴起的命题,它是一种以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通信网络、高性能信息处理、智能数据挖掘等新兴技术手段在旅游体验、产业发展、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使旅游物理资源和信息资源得到高度系统化整合和深度开发激活,并服务于公众、企业、政府等的面向未来的全新的旅游形态[2]。智慧旅游融合了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以游客互动体验为核心,以一体化的行业信息管理为依托,以激励产业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为亮点。

智慧旅游的关键技术包括宽带网络和电子技术、物联网技术、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多元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和数据融合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多媒体技术等,这些技术为整个系统提供技术支撑,使智慧的旅游成为可能。

2.1 平台架构

智慧旅游的应用体系包括应用层、网络层和感知层。应用层主要实现智慧的旅游政务、智慧的旅游公共服务、智慧的景区、智慧的旅行社、智慧的交通、智慧的酒店等智慧旅游的行业应用;网络层则通过互联网、物联网以及移动通信网络为应用层提供网络服务,实现数据安全、高效的传输;感知层可以通过各类数据采集和感知技术(如RFID射频识别、条形码、传感器、摄像头等)实现数据的采集和存储,从而为整个智慧旅游应用体系提供基础数据的支撑。

2.2 物联网

物联网是指通过各种传感设备(如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芯片、全球定位系统产品、红外感应设备、激光扫描设备、气体感应设备等各种设备),实时、全天候地采集,需要监控、联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信息,与互联网相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物联网实现了物与物、物与人、所有的物品与网络的连接,便于获取、管理和控制。

通信网、互联网、物联网构成了泛在的网络。泛在的网络实现了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换,人与人之间:通信、短信息、电子邮件、聊天、共享信息的社区、博客等;人与物之间:位置、温度、声音等感知和网络预订、支付、远程控制等;物与物之间:自动控制、报警、银行结算等。

旅游业利用泛在的网络可以随时随地地知道位置,知道旅游资源的特征信息,知道哪儿拥挤,知道哪儿有停车位;可以网上预订、网上支付;可以使用完全无纸化的车、船、机票和门票;可以与家人、同学、同事、朋友、队友、团友、旅友分享旅游乐趣;可以在外了解和控制家居等。物联网中被旅游使用最普遍的恐怕是GPS、RFID/NFC等传感器设备,这些设备用来确定位置、数据交换、确认身份、电子票据、移动支付,还可以开启宾馆门。

2.3 云计算

云计算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云是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IT基础设施资源;广义云是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IT服务。IT服务包括IT、软件、互联网等。

云计算的核心思想,首先是大量用网络连接的计算资源整合在一起,在此基础上对这些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度,构成一个依据计算资源池向用户提供按需服务。能够提供该资源该服务的网络被称为“云”。“云”中的资源可以无限扩展、可以随时获取,按需使用、按使用付费。云计算分三层: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俗称云软件)、平台即服务(PaaS,俗称云平台)和软件即服务(SaaS,俗称云设备)。

之前流行的计算方式有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网格计算等,在此基础上,现在又提出了一种新型计算模型—— 云计算。云计算具有可靠安全的数据存储、强大的计算能力和方便快捷的互联网服务。目前,国际、国内不少地方都建立了云计算中心。旅游业运用云计算在于以下几点:一是可以将大量甚至海量的旅游信息存放于云计算中心;二是旅游者可以直接在平台上查询各种旅游信息;三是许多中小型旅游企事业单位无需自己购买服务器和建立网站,因而可以大大降低成本。

3 智慧旅游解决方案

3.1 智慧旅游的整体架构

旅游行业应用群体主要有旅游管理部门、景区、酒店和旅行社。对各应用群体信息化实现了旅游的信息化。在信息化的基础上,各应用群体的数据可以进行联动,实现了智慧化。

智慧旅游将感知层的数据通过网络(外网、内网、专网),汇集到云平台,同时感知层也能获取到云平台的数据,实现数据的集中管理、互联互通与联动;在此基础上,达成旅游行业应用群体的应用,同时应用群体的数据也能实现互联互通。图1所示是智慧旅游的整体架构图。

图1 智慧旅游架构

3.2 智慧旅游解决方案

智慧旅游解决方案主要从管理部门、景区、酒店和旅行社四个应用群体进行探讨。图2所示是其中的旅游部门管辖范围图[3],其范围贯穿于旅游的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购、娱。

智慧旅游解决方案旨在解决旅游的智慧化,给游客的旅游带来方便,给管理者的工作带来方便,提高景区的档次,是智慧城市的基石。

图2 旅游部门管辖范围

3.2.1 旅游管理部门的电子政务管理

电子政务的技术手段可通过计算机、网络、通信来实现;其特点是可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限制;目标是建成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其意义是可以方便、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与服务。

旅游管理部门电子政务的目标是实现旅游管理部门的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办公网络。旅游管理部门的电子政务内容主要是资讯和产业链链接以及查询、回馈、旅游线路、旅游招商引资、旅游网络游戏系统和政务管理信息系统。

3.2.2 景区管理信息系统

这里的景区即大景区,就是旅游的产业链的总体承载者。大景区包括很多的小景点以及景区内的相关服务机构。景区主要实现功能,从两方面出发:服务游客和景区本身。

服务游客主要是导航、导游、导览和导购,主要有手机信息推送、导游助手、3D景区、全球眼等,实现方式有一卡通、智能手机等。而景区本身则可实行智能监控、文物数字化管理等,目的是给旅客提供一个便捷、安全的旅游环境。

3.2.3 酒店管理系统与电子商务系统

酒店的智慧化能够实现客户、管理者、操作者三者共赢,记录客户的全面信息,提供个性化服务;挖掘经营潜力,增加酒店价值;以人为本,操作简便。酒店的管理包括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针对这两个管理,分别进行智慧化,包括酒店管理系统、酒店电子商务。它们共用一个平台,但用途、服务对象不同。

酒店管理信息系统的目标主要是用于酒店管理者、操作者对酒店内部信息与事务的管理。酒店管理信息系统由房务管理、客史管理、人员管理、餐饮管理、会员卡管理、信息查询、通讯与通信管理等组成。酒店电子商务系统主要用于客户与酒店操作者之间的联系。酒店电子商务系统内容包括预定、退房、点餐、信息查询、投诉等。酒店电子商务系统实现方式主要是一卡通和智能手机。

3.2.4 旅行社管理系统与电子商务系统

旅行社的主要任务是给旅游机构向公众提供关于旅行、居住和相关服务。旅行社内部管理对象包括旅行社、垂直部门等。旅行社的管理需要游客的电子商务和内部管理系统。旅行社管理系统类似于旅游管理部门电子政务。旅行社电子商务的目标是旅行社与供应链以及客户之间的业务往来。旅行社电子商务的内容包括旅行社营销信息、旅行预约、旅行社服务回馈、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集散中心管理等。

旅行社电子商务系统整合了旅行社的主要业务流程:旅游线路设计和包装、组接团、订房订票、派车、派陪、核算、结算、效益考核等。

4 结 语

目前,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正经历着由规模到效益、由粗放到精细的产业提升阶段,信息化及智慧化建设对提高旅游业的发展水平、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从而实现旅游业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黄爱青. 浅谈中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商界,2009(10):45-46.

[2]刘小航.旅游目的信息系统若干问题探讨[J]. 社会科学家, 2004(6): 105-107.

[3]吉慧.山东智慧旅游初探[J].物联网技术,2012,2(2):73-75.

第8篇:计算机物联网就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九寨沟 智慧景区 管理体系 建设

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7(b)-0177-02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我们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催生了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的重大变革。更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景区的应用,提升了景区的管理服务水平,促进了景区的高效运营,助推了传统旅游景区的转型升级。[1]依托科技手段,九寨沟景区探索出了中国景区数字化管理新模式,建立了景区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协调发展的新机制。

1 智慧九寨的项目依托

2004年,九寨沟景区承担了国家建设部的“城市数字化示范工程应用研究”课题――《数字九寨沟综合示范工程》项目的建设,并创新性地建立了“资源保护数字化、运营管理智能化、旅游服务信息化、产业整合网络化”集成应用体系,探索出中国景区数字化管理营运新模式,引领了全国旅游景区信息化建设的新浪潮。

近年来,九寨沟景区以承担国家项目研究为依托,开展智慧景区建设,已成功申报并承担了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基于时空分流导航管理模式的RFID技术在自然生态保护区和地震遗址博物馆的应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智能导航搜救终端及其区域应用示范系统》及《实景化景区智能管理与服务系统应用》等多个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研究,实现了新兴信息技术条件下集成管理模式的应用,为建设九寨沟创新型景区、研究型景区插上科技翅膀,从而实现向科技要管理,向管理要效益,推动传统旅游向现代旅游转型,使九寨沟走上科学发展之路。

2 智慧九寨的关键技术

智慧景区是充分运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移动互联网等通信和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感测、传送、整合和分析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对景区管理、游客服务、旅游运营等活动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面向未来的景区管理者和游客构建全新的大数据决策和应用的高级信息化智能化的景区智能化形态。[2]

2.1 云计算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云计算核心思想,是将大量用网络连接的计算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向用户按需服务。提供资源的网络被称为“云”。[3]作为智慧九寨重要的神经中枢,云计算中心的建立,整合了数据资源,避免了信息孤岛,提高了系统和资源的利用效率,能最大程度上覆盖智慧景区管理的各个环节,为景区管理和服务工作提供决策支持。

2.2 大数据

大数据(BIGDATA),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巨大到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大数据技术,是指从各种各样类型的数据中,快速获得有价值信息的能力。

大数据的必要性。

九寨沟在全国率先开展数字景区建设,景区管理及景区相关产业(如酒店、旅行社、运输公司等)的信息系统、视频监控系统、感知系统、电子商务平台等每时每刻都会产生大量的数字、文字和视频数据;同时,源于互联网的旅游微博、微信、视频网站、社交网站等也会产生数以亿计的关于九寨沟的数据,这些数据都具有典型的大数据特质。

数字九寨的建设为景区管理健全了手脚,而要实现从数字化到智慧化景区的转型升级,离不开大数据这个数据大脑。利用大数据的旅游数据收集分析能力,可以满足游客的人性化需求;通过大数据的分析能力,可以创新营销模式,全面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甚至可以利用大数据平台,加速推进线上与线下的资源整合,为游客提供更为适合的旅游产品。

依托大数据技术,可以完成例如景区客流波动预警,分析原因及影响因素等以往无法完成的任务,与景区营销、公安、交通、产业规划、景区公共服务等体系形成信息共享和协作联动,结合电商游客预订数据形成旅游预测预警机制,提高了景区的应急管理能力和旅游安全保障能力。

2.3 物联网

物联网是通信网和互联网的拓展应用和网络延伸,它利用感知技术与智能装置对物理世界进行感知识别,通过网络传输互联,进行计算、处理和知识挖掘,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信息交互和无缝链接,达到对物理世界实时控制、精确管理和科学决策目的。

物联网实现了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的互联互通。通过把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信息传感设备植入门票、桥梁、公路、建筑、供水系统、电网等景区的各种物体中,可以实现对景区更透彻的感知;通过与互联网的融合,能将景区事物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从而实现更为广泛的互联互通;通过利用云计算、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能够帮助对景区内各类人和物实施智能化的控制

3 智慧九寨的总体框架

以“数字九寨”为基础,九寨沟景区继续推进智慧景区的建设。要实现从数字化到智慧化的重大转变,智慧九寨的总体框架要建设扎实的IT骨骼,透明、共享的信息通路和智慧的决策头脑,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更加灵活、可靠、高效的IT基础设施,二是大容量高性能的数据中心基础设施,三是具备信息共享的IT服务设施,四是集通信、办公、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性应用服务平台,五是大数据智能分析平台。

智慧九寨的总体框架可以概括为“一项应用、三大平台、五个系统”。一项应用是指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更有效的综合辅助决策,从而为游客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公共服务,为旅游业企业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三大平台包括信息基础平台、数据基础平台、云计算服务平台;五个系统分别是公共管理系统、资源保护系统、旅游营销系统、智能指挥控制中心系统及决策支持系统。

3.1 一项应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全民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各种行业的规则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建设三大平台和五个系统最终的目的是要形成智慧九寨的神经系统、肌肉系统,配合一项应用形成真正的智慧,为景区管理提供决策辅助,为游客提供更加个性化公共服务,为旅游业企业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景区管理不再仅是建立在传统的经验之上。根据可视化的数据,景区管理可以通过应用软件主动为游客推送吃住行游购等信息,制定旅游行程、引导旅行消费;旅游产业链的企业在这个平台上可以满足游客打车、住宿、旅游线路规划等个性化需求,改变服务方式、经营模式,避免一味比拼价格、降低服务质量的恶行竞争,转而用大数据来管理和服务游客,形成良性的产业链发展。

3.2 三大平台

随着北斗导航系统在景区的应用、景区智能监控系统、LED信息平台、电子商务系统、门禁票务系统、具备自助导览功能的景区APP等陆续上线,预示着智慧九寨已初具雏形。智慧九寨的建设不仅是景区内部的信息化,更应是加快带动整个旅游产业链上各要素的信息化智能化的过程。三大平台的建设要改变整个旅游系统无序发展、烟囱式建设的格局,建立基于云计算和物联网的智慧旅游管理平台、服务平台、营销平台以及统一的数据仓库,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IT格局,避免重复投资和“信息孤岛”,形成惠及旅游发展产业链各环节的智慧云九寨。

3.3 五个系统

五个系统是基于旅游资源特点、应用系统功能、系统服务对象、系统使用部门等因素而划分的。一是公共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应急救援管理、旅游服务管理和景区行政管理。应急救援管理是应对景区突发事件的快速处置,包括110、119、122及120的快速反应;景区服务管理主要是满足游客需求,为游客提供高品质的旅游服务,包括主动均衡景区游客分布、加强景区游客流量控制、景点拥挤警示、分时 就餐管理、分时售票管理、智能车辆调度、旅游咨询服务、景区全息展示等;景区行政管理主要是根据机构职能对景区工作人员、景区居民、资源配置、旅游安全、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等的管理。二是旅游资源综合保护系统,主要通过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对景区旅游资源进行常规的保护监测,并通过对回传数据的及时分析进行状态评估、及时预警,其中包含:森林植被监测、地质地表灾害监测、森林火灾监测、水质水文监测、气象监测等多个方面。三是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主要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各要素)旅游资源的整合平台、电子商务平台、旅游资讯服务平台、景区信息智能推送软件、基于客源地分析定向营销推广平台、微信公众服务平台等。四是指挥控制中心系统,利用虚拟现实技术、遥感技术以及实景影像技术,对旅游景区的虚拟重建,结合景区智能监控系统建立指挥控制平台,实现对景区的资源合理配置、游客均衡分布、车辆实时调度等进行动态的指挥控制管理。五是智能决策支持系统,通过人工智能和决策系统相结合,利用大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对景区保护、管理、开发、营销相关的多维数据进行分析,形成多维的数据报表(包括基于GIS和实景三维的数据报表),辅助管理者的决策。这五大系统共同构成“智慧景区”的应用服务体系。

4 智慧九寨前景展望

在今后的信息化工作中,九寨沟景区将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拓展新视野、确立新目光、塑造新优势、争当新表率。将进一步通过“智慧九寨”的建设切实解决景区游客量增长所面临的一系列管理压力,对景点的游客量控制管理,有效保护景区生态环境;以最优化的调度扩大景区容量和生产规模,降低管理成本;确保整个景区安全有序优质高效的运营,实现文明管理,推动和谐景区的建设,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以九寨沟一流品牌、一流管理为基础,延伸产业链,促进和谐、可持续、跨越式发展,积极促进旅游二次创业,努力把九寨沟建设成为国际旅游目的地。

参考文献

[1]刘锋,束航,马军,等.中国景区信息化的回顾、现状与展望[R].2009,9:7.

第9篇:计算机物联网就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学科建设

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于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不断加大,究其原因,科学技术创新速度加快,若国内科技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则会直接影响我国在国际范围内的地位与经济实力,也同样会制约国家发展与进步。为此,对于计算机网络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必然会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国内高校对于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教育与培养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要想培养出专业的计算机人才,大部分高等院校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的建设都引入了物联网技术,并且确定了该专业建设方向与目标。

1计算机网络工程建设现状

目前,国内已高度重视物联网技术在计算机网络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但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工程的建设状况可以发现,计算机网络工程在实际建设方面仍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其中,绝大部分高等院校专业课程体系并不健全,而且教学规划并不科学与合理,物联网技术方面的师资严重不足,甚至在实验室设备方面也有待完善。以上问题都对国内物联网技术专业人才的教育以及培养产生了直接的影响[1]。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高校对于计算机网络工程课程并不重视,形式化严重。根据上述研究与分析可以发现,这也是国内计算机人才缺失的根本原因。为此,要想实现高等院校对物联网技术的充分利用,确保计算机网络工程项目得以科学合理地建设,就必须要高度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有效采用正确方法,不断增强高等院校观念与意识。因为高等院校是计算机专业人才集中的场所,因而必须要发挥自身的主导性作用,以保证学生能够更主动地探索计算机网络工程的建设途径,实现该专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2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建设路径

2.1物联网发展方向的确定

物联网技术与互联网技术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在物联网技术当中包含互联网技术,同样也包含射频标签与传感器网络技术,有效地实现了物和物以及人和物之间的智能化沟通与对话,同时构建现代化网络信息系统[2]。以物联网技术为切入点展开分析,要想实现物联网技术的全面发展,就一定要有计算机设计作为重要基础,因为计算机学科是推动物联网知识完善的前提。站在物联网技术结构角度分析,物联网技术可以细化成三个层次,即感知层、网络层与应用层。实际研究结果表明,传统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的建设更关注对学生计算机软件开发与应用的引导,通常都是将设计和搭建作为核心,营造计算机网络的教学氛围。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物联网技术在计算机网络工程建设中并未得到充分运用,反而是传统的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更为突出[3]。所以,要想将物联网技术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那么专业工作人员不仅仅需要掌握与物联网技术相关的知识以及资料,同样也应确定物联网技术未来发展的具体方向,正确认识物联网技术在计算机网络工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补充应用层以及感知层的知识内容。在此基础上,专业人员还需要合理借鉴传统计算机网络工程具备的优良特点,有机融入物联网技术,进而不断调整并改善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课程内容,全面培养物联网技术的专业人才。

2.2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全面培养

现阶段,我国社会的局势变化速度较快,而在发展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各方面人才培养,特别是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已逐渐成为国民关注的重点。但是,因为不同高等院校的侧重点存在差异,因而在计算机网络工程教学方面同样存在不同之处[4]。在这种情况下,培养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人才时,教育部门必须要构建更为健全的教育教学机制,同时配备充足软件设施以及硬件设施。另外,因物联网技术的实践应用范围较广,所以高等院校在计算机网络工程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必须要深入分析物联网技术,同时构建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必须保证计算机网络工程教学形式改革的合理性,并且因地制宜,才能够更进一步创新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以保证调动起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积极地参与实践教学。这样一来,基于物联网技术构建计算机网络技术工程并培养专业人才才能够取得更为理想的成绩。

2.3网络工程培养模式的建立与健全

要想进一步提高计算机网络工程项目的建设效率,高等院校则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形成更加完整与健全的网络工程培养模式。根据实践研究结果可以发现,网络工程的培养模式的具体组成有四个部分,即人才专业地位、创新能力的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机制以及知识结构[5]。而在以上四个组成部分当中,创新能力与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机制占据重要的地位。究其原因,高等院校只有全面创新自身的思想观念,才能够与时展需求相适应,进而构建更具特色优势的网络模式,正确指导并教育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也只有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机制更加完善,才能够及时发现高等院校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予以弥补。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某高等院校为例,其内部设立了“食品营养与安全”以及“工业发酵微生物”等重点实验室以及教育部,并且在食品科学以及生物工程等相关领域取得了理想的研究成果。基于该院校所具备的优势学科,即食品与生物工程,计算机学院网络工程专业就可以将食品安全和生物发酵控制物联网作为应用领域,与食品学院以及生物学院中的专业教学资源相互结合,拓展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的方向。而在诸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基础上,将轻工行业物联网的应用作为主要特色,构建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机制。

3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建设优化策略

物联网技术的运用并不仅局限在计算机网络工程建设过程中,同样可以将其融入到其他专业当中。为此,各高等院校应积极构建更具特色与优势的网络工程建设培养系统[6]。与培养的实际状况以及资料数据相互结合,确定物联网技术的具体培养目标,全面创新课程体系。除此之外,还应与时俱进,充分考虑科学技术发生的变化,适当调整计算机教学大纲,有效补充传统教学方案内容,以保证为学生创造更加理想的学习条件,确保教育教学的特色,在毕业以后学生能够彰显自身实力,提高就业能力以及市场竞争实力。

3.1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基于物联网技术,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的建设应将现代信息处理技术作为重要对象,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以保证学生可以在毕业以后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在轻工行业、科研单位以及信息产业中,成长为更具专业行业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在此过程中,需有效培养学生的通信技术、传感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基本理论以及应用能力,以实现系统化地集成和技术的开发、应用、推广,提高自身的物联网工程实践水平。对于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需要满足以下要求:(1)掌握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网络工程等方面的理论以及方法,并具备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2)全面掌握传感器技术以及无线通信等相关物联网感知层关键技术的知识以及技能;(3)具有各种类型网络系统运维能力,并具备较高水平的分析、开发以及设计的能力,同时软件编程的能力要突出;(4)可以从事轻工行业中物联网领域的科学研究;(5)深入了解计算机网络与物联网行业的发展动态以及技术标准,熟悉与掌握资料查询以及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能够通过互联网的合理运用获得所需信息内容,并具备信息获取的能力[7]。

3.2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

对于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而言,其物联网方面的课程设置应将专业的培养目标作为重点方向,全面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化其创新思维。而学生则能够在学习计算机网络和物联网基本理论与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网络分析以及设计方法,同样具备灵活应用物联网的技能。在物联网当中,感知层的作用就是感知并采集现实世界当中的信息,所以,网络工程专业的物联网课程设置应将当前计算机物理层课程作为重要基础,有效结合通信原理、射频技术、传感器技术以及无线通信等多方面的课程内容,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与物联网感知层相关的理论知识。而针对物联网的网络层,在传统网络工程专业中,已涵盖大部分知识内容,只需将无线传感网络与自组网的理论课程融入其中,即可有效增强学生对于物联网网络层的理解与认知。对于物联网的应用层,其重要的作用就是可以考虑各个行业发展的具体需求构建信息管理平台,同时充分结合行业应用的具体特点,集成相关的内容服务。与应用层特点相互结合,各个院校能够与自身的优势学科相互结合,进而设置具有独特行业特色的物联网信息处理技术、物联网应用程序设计以及无线自组网的应用等相关课程教学[8]。与物联网安全技术相关的课程并不仅仅包含物联网中的三个层次,同样也包含嵌入式知识课程内容。综合性考虑既有网络工程专业课程设置,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的物联网课程所包含的内容主要有:网络程序的设计、物联网应用程序的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离散数学、物联网安全技术、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网络系统的集成、计算机网络、网络管理、物联网信息处理技术、射频技术和无线通信等。

3.3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的专业实验

通过设置专业实验,能够全面培养学生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物联网技术的学习与开发能力,并构建综合性平台,以保证学生自身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使其更加熟悉与了解网络工程以及物联网原理与实践应用。网络工程专业实践环节主要包含了五个部分,即毕业实习阶段、计算机基础练习阶段、课程设计阶段、生产实习阶段与毕业设计阶段。而对于专业实验而言,则主要有面向对象课程的设计、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的设计、物联网综合应用课程的设计以及数据结构和C语言课程的设计等。

4结语

综上所述,在物联网时代背景下,物联网技术将被广泛应用在社会各个领域当中,而人才培养是推动该行业发展的根本要素,所以,要想满足物联网行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实际需求,有必要深入分析并探讨物联网技术基础上的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建设,同时应有效结合传统的网络工程专业和学校内部优势学科,在有机整合跨学科专业资源的基础上,积极成立更具行业特色的应用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本文针对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的物联网人才培养目标、主干课程以及创新能力培养方式以及培养模式评价机制展开了深入探讨,进一步推动了高等院校网络工程专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同样也使得高等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与合理。

参考文献

[1]帅军.探讨物联网技术下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建设[J].科技展望,2015,25(29):7.

[2]熊聪聪,畅卫功,刘尧猛,等.物联网技术下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建设的探讨[J].中国轻工教育,2012(4):9-11.

[3]沈广东.物联网技术下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建设探讨[J].电脑迷,2016(6):126-127.

[4]许浒.基于物联网的《计算机网络工程》教学设计改革[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33):7933-7935.

[5]邓春晖,余小华,蔡沂,等.网络工程专业下物联网技术及应用方向课程设置研究[J].物联网技术,2013(10):87-89.

[6]包永锋.刍议建筑智能化技术在物联网时代的发展和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16):2387-2388.

[7]刘冠群.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教室一体化现代教学模式构建[J].现代职业教育,2015(10):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