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重点范文

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重点精选(九篇)

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重点

第1篇: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重点范文

关键词:医学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3-0136-03

近年来,由于食品安全相关恶性事件频发,食品安全问题已上升至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食品安全问题主要集中在微生物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生物毒素、食品掺假以及基因工程食品的安全性等方面,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为保护人类健康,减少食品安全相关事件的发生,2001年至今,一些工、农科院校陆续开设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近年来部分医学院校也相继设置了该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作为医学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必修课,是食品质量与安全和人体健康与疾病的衔接学科。因此,如何进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教学,是培养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掌握医学背景知识、提高对医学相关课程兴趣的关键。本文在对该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内容设置、课时安排、教学方法调查的基础上,探索适合该专业人才培养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教学模式。

一、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选择潍坊医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共计102名作为调查对象,其中大四毕业班学生(半年实习)48名,在读学生54名。另外选择38名代课教师作为调查对象,进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内容设置调查。

(二)研究方法

设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改革调查问卷,问卷内容主要包括课程内容安排、课时安排、授课方法与手段及实践教学内容安排。其中课程内容设置部分每个条目给出非常有必要、较有必要、一般、没必要四个选项,并依次赋予分为4、3、2、1,得分越高,认为越有必要开设相关内容。问卷由调查员统一发放,采用自填问卷的形式并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140份,回收有效问卷140份。

(三)统计方法

采用Epidata3.0软件建立数据库,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一)《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内容设置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这门课程共15章内容,平均得分3分以上的12章,占80%,2~3分的3章,占20%。排在前10位的为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及风险评估、公共营养、营养与疾病、食品污染及预防、食品新技术及卫生问题、食源性疾病及预防、特殊人群营养、食物中的活性成分、各类食物营养价值、各类食品卫生及管理、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这主要是由于目前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较普遍,医学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和老师对疾病与健康的关注度大于对食物营养价值的关注。

三类调查对象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各章内容必要性的认识不一致的有:在读学生认同度高于毕业生的有食品营养学绪论、营养学基础、临床营养、营养与疾病、食品添加剂及管理、食源性疾病及预防、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毕业生认同度高于在读学生的有食物中的活性成分、各类食物营养价值、公共营养、特殊人群营养、食品污染及预防、食品新技术及卫生问题、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及风险评估;毕业生认同度高于教师的有食物中的活性成分、各类食物营养价值、食品污染及预防、食品添加剂及管理、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毕业生、教师、在读学生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各章内容必要性的认同见表1。

三类调查对象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内容认同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教师与毕业生意见的相关系数为0.65,教师与在读学生意见的相关系数为0.76,毕业生与在校学生意见的相关系数0.60。在校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主要来源于教师的讲授,教师在课堂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于生活事例中。在校学生对课程内容认同度与老师最接近,相关系数为0.76。毕业生也经历了在校学习的过程,但经过在食品、疾控、检验等相关行业的实习,接触和处理了当前社会最新的、最贴近生活的食品安全事件、食源性疾病事件,其对这门课程的意见和教师、在校学生意见的相关系数为0.65、0.60。

(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时间安排

1.学时安排。本此次调查结果显示,营养学绪论学时数为2学时的占52%,营养学基础学时数为5~6学时的占69%,食物中的活性成分学时数为3~4学时的占46%,各类食物营养价值学时数为3~4学时的占52%,公共营养学时数为2~3学时的占81.4%,特殊人群营养学时数为4学时的占55.9%,临床营养学时数为3~4学时的占70.6%,营养与疾病学时数3~4学时的占100%,食品污染及预防学时数为3~4学时的占92.2%,食品添加剂及管理学时数为3~4学时的占61.8%,食品新技术及卫生问题学时数为2学时的占57.8%,各类食品卫生及管理学时数为3~4学时的占95.1%,食源性疾病及预防学时数为4~5学时的占52%,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及风险评估学时数为2~3学时的占81.4%,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学时数为3~4学时的占62.7%。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大纲设定理论课程为3时,每部分内容的学时数与调查结果进行比较,见表2。

在食品营养学绪论、营养学基础、食物中的活性成分、特殊人群营养、食品污染及预防、各类食品卫生及管理等几章内容的学时安排上基本一致的。各类食物营养价值、公共营养、临川营养、食品添加剂及管理、食品新技术及卫生问题课、食源性疾病及预防、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及风险评估几章内容的学时安排上,教学大纲中安排的学时数少于调查结果,学生要求相应增加。原因可能为这些内容既涉及到营养又涉及到疾病,营养与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通过学习,学生可深刻了解本专业和人类健康的关系,提高学习兴趣。根据调查结果,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各章节的学时数可进行适当调整,这样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可以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营养与食品卫生与人类健康的密切关系,增强学习医学相关课程的积极性,更好掌握医学相关知识,加强对社会、人类健康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更好的体现医学院校为背景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优势,有利于扩宽就业途径。

2.课程安排。根据本次调查,72%的学生认为《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的授课时间应该安排在第3学期,该结果和我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培养方案一致。宁波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将营养与食品卫生开设在第4学期,第三学期主要学习食品及食品工程相关课程,这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所依托的学校的性质有关。医学院校医学是强项,培养的学生是体现医学背景,掌握医学知识和食品检测技术的宽口径人才;而工科院校食品工程是强项,培养掌握各种检测技术、食品研发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人才。

(三)《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授课方法及手段

70%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导入法非常适用于这门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例如在讲授维生素C这节内容时,将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图片及视频,以及维生素C缺乏时出现的症状的图片、视频引入课堂内容,利用生活中鲜活的例子讲解维生素C的特点,生理功能,缺乏的原因,缺乏导致的体征及疾病等内容。把食物与预防疾病紧密联系起来,既提高了该专业学生对食品相关课程的兴趣,也提高了其对医学相关课程的兴趣,有利于体现医学院校以医学为背景、预防为背景的专业特色。

本次调查中有30%的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速度太快,跟不上。这可能与学生刚开始接触医学相关内容有关系,可根据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具体内容及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并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技术相结合,重点内容可利用多种教学法优化组合、视频等教学资源,通过演示视频、多媒体课件和工业检验录像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通过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践行“浸入式教学”理念,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中掌握知识。

调查结果显示,45%的同学认为可建设《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教学网站,把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教案、多媒体课件及参考资料等课程资源上传至网站。这样可以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料与信息,学生有疑问时也可以随时在网站上留言、提问,以便教师及时解答,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发挥好这门课程的衔接作用。

(四)《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践教学改革

本次调查的102名学生中有40%学生认为应多开设传统的营养学实验,58%学生认为应开设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实验技术手段,30%学生认为应多开设案例讨论,把食品安全与人类健康联系起来。因此实验教学内容的选定既要有传统的营养学实验,注重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和素养的训练,又要有符合当前社会需求的现代实验手段,还应把食品安全问题与人类健康紧密联系起来。

三、讨论

近年来,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许多高校增设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其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诸多环节雷同化程度高。同一专业的低水平、无差别、重复性建设,一方面造成社会资源一定程度的浪费,另一方面极大地加剧了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为此地方高校开办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必须在特色上做文章。专业特色是保持专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驱动力。医学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必须有其特色,即有效利用本校资源,加强医学相关内容的教育,在课程、实验、实习等方面发挥自身优势,培养既懂食品知识,又懂医学知识的复合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使学生成为掌握医学、营养学、卫生学、食品安全学以及食品检测技术,熟悉GMP、HACCP等国内外的食品质量标准体系及法规,熟练地掌握外语和计算机,有着高尚的职业操守和敬业精神,能够在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技术监督局、海关、食品卫生监督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院等与食品相关单位从事食品质量监控、营养教育与膳食指导工作,也能够进一步攻读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第2篇: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重点范文

【关键词】PBL;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改革

以问题为中心教学(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 1969 年在加拿大的Marster 大学创立,随后在医学教育领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并不断地被国内外的医学院校所广泛采纳和接受[1]。具体而言,即课后留下问题,让学生事先自行准备。然后在下次讲课时进行讨论,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发言,培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它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模式,强调从提出问题入手,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去探索并运用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属于预防医学领域,主要研究饮食与健康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作用机制以及据此提出预防疾病、保护和促进健康的措施、政策和法规等,因此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不仅具有很强的自然科学属性,而且还具有相当程度的社会科学属性,即社会实践性和应用性[2]。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授课中,以案例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实施学生自我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探讨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掌握的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

1.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中实施案例式教学的必要性

1.1 医学发展的需要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一门社会属性很强的科学,与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密切相关。在国家发生重大灾害或者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时候,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践技能就显得十分重要。汶川地震发生后,饮水、饮食安全以及灾后防疫就需要具有较强实践技能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家参与。而食品安全问题目前也越来越受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关注如“三鹿奶粉事件”、“地沟油事件”等都是与人们的健康密切相关的恶性食品事件。因此,培养理论基础好,实践能力强的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人才对于今后促进人们的健康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案例教学的开展是教学模式的一种改革。

1.2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案例教学的改革思路

根据大纲要求, 实践教学应占总学时的40% ,但以往安排的实践教学大多是验证性试验, 学生动手多, 动脑少, 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致于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面对纷繁复杂的实际工作手足无措, 既没有方法, 也没有思路。近年来, 面对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我们在实践教学部分加大了案例教学的比重, 由原来的10% 增加到30%。但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发现实验指导中提供的案例素材不是过于简单, 就是过于典型, 与卫生防病的工作实际有一定的差距, 另外, 全班同学集中讨论一个案例, 同学的参与度不高, 教学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摆脱不了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寻找标准答案的固定模式。因此, 我们以教学大纲的要求为依据, 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 对案例教学的内容、案例来源及教学过程进行了改革。

1.3 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随着现代化发展知识更新很快。作为21世纪新型医学人才,学习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原理和方法,有助于我们结合基础、预防、临床医学、药学及卫生管理等专业知识,更好的掌握医学理论。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经常听到学生抱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内容抽象枯燥,背概念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模式的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2.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案例式教学的实施方法

根据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用相应的教学案例来完成知识点的教学。在案例分析中,教师应与学生共同探讨,各抒己见,在讨论中发现错误,不断思考和分析,得出一致的结论,来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1 案例的特点

案例教学的主要特点是注重实践,且教学效果取决于案例。因此,应根据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教学大纲和围绕知识点,精选案例,以弥补教材的单调乏味和局限性,高质量的案例应具备下列特点:

趣味性,根据教学目的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应用医学术语生动形象的描述案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知识性,所选案例并不能只是一个故事或事件,而且要具有一定的知识内涵,通过案例使学生从中获得相关知识和经验教训。

目的性,选择案例作为教学案例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案例必须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能够体现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

实践性,因为所选案例来自于真实的生活和工作实践,大大缩短了教学情景和生活情景的距离,与学生今后的岗位需求和上岗需求相吻合,对今后工作有指导意义。

2.2 案例的设计和选择

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有各种不同的类型,如以信息收集的形式形成的信息式案例,以调查解决问题的的能力为主的问题式案例,叙述一个事件情景的陈述式案例,体现更多解决问题的决策式案例等。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相关内容,以章节为单位,每一章节编排一个典型的案例,根据讲述的相关内容选择合适的案例类型,并配合相应的图例。 如在讲授基本概念时,可以采用陈述式、实录式案例,在讲授营养相关疾病和食物中毒时可采用典型病案例,在涉及一些综合性的教学内容时可采用问题式和决策式案例。

2.3案例教学实施的方法

第3篇: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重点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区在2016年开始将食品营养以及食品卫生监管并重运用于日常食品与公共卫生监管中,分析实施前后1年时间内,我区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情况。1.2方法:综合分析当前我区在食品营养以及食品卫生监管工作中潜在的问题,并给予针对性强化措施,从食品营养以及食品卫生监管两方面出发应对食品安全中潜在问题:1.2.1食品营养与食品卫生监管现状情况。①食品营养情况。结合对我区食品营养情况综合调查可以发现,食品营养工作质量不佳的情况较为严重,存在有多方面问题。诸如未严格按照有关规定针对食品营养情况进行检测;食品中有关添加剂类型尚未说明;食品营养标准尚未完善;未对食品原材料监控工作加以重视等。同时,社会群众对于食品营养的重视程度不高。②食品卫生监管情况。因食品卫生监管方面存在有一定缺陷,使得不合格产品大量存在于市场中。具体而言,当前食品卫生监管存在问题主要有2点:a.法律体系尚未完善。缺乏系统性、完整性食品卫生监管条例。b.分段管理中,各级食品卫生管理人员未充分认识到自身责任[2]。1.2.2强化食品营养与食品卫生监管的对策:①引导居民按照多样适量的方式进行饮食。临床研究已经证实,按照多样适量的方式进行饮食,可有效满足人体对于不同营养元素的需求,同时可有效避免因长时间摄入单种食物而出现营养失衡甚至“食物中毒”。避免患者出现细菌性或者生化性食物中毒的情况。从当前实际情况可以发现,目前市面上各类食物或多或少残留有毒素、激素等。摄入食物单一,很容易导致其出现食物中毒的情况。同时,在该饮食模式下能起到对居民胃肠、肝肾功能保护的作用。②提升居民对食品营养的重视程度。在生活节奏持续加快的情况下,居民对食品营养重要性认识程度有所降低。为此,必须通过健康知识讲解的方式引导居民对该方面内容加以重视,鼓励其做到营养均衡,不食用三无食品。③强化食品卫生监管。有关食品检测部门需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引导其以严谨的态度开展各方面食品质量监控工作。并落实食品检测责任制,针对不严格按照食品卫生管理体系工作的人员进行惩处[3-4]。1.3观察指标:针对实施前后我区食品安全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统计。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对本次研究中各方面数据进行处理,按照%对计数数据进行表示,以χ2检测,若P<0.05则表明数据间存在有显著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实施前一年时间内,我区共发生8例食品安全事件,而实施后仅1例,实施后发生率明显低于发生前,P<0.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着居民健康。在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下,食品安全问题在日益严重,导致居民患病率在持续提升。食品安全“双重挑战”于近几年被社会所重视。为有效针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处理,我区从食品营养与食品卫生监管并重的角度出发进行管理,针对当前我区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给予针对性监管对策。从提升居民对健康饮食习惯的重视程度、均衡饮食以及强化食品监管部门职责等角度出发,对食品安全进行管理。综合对比实施前后各一年时间内食品安全不良事件可知,在该监管体系的作用下,食品安全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下降,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居民饮食健康[5-7]。总之,食品安全“双重挑战”是当前食品安全管理中最为重要内容,以及需要在后续工作中持续进行重视与处理。

作者:于宏 单位:鞍山市千山区市场监督管理执法大队

参考文献

[1]李宁.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实施及应用[J].食品科学技术学报,2017,35(1):1-5.

[2]张晓伟.浅谈食品营养与食品卫生监管并重应对食品安全“双重挑战”[J].中国农村卫生,2016(24):10-11.

[3]王慧.浅谈食品营养与食品卫生监管并重应对的食品安全双重挑战[J].食品安全导刊,2015(21):45.

[4]胡承康,白玉成.食品营养与食品卫生监管并重应对食品安全“双重挑战”探讨[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0,22(5):427-430.

[5]魏建勋.某市食品小作坊卫生安全状况调查[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4):491-492.

第4篇: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重点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校;食品营养与卫生;教学现状;改革

随着人们食品安全与健康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饮食的营养和健康,这也就对食品行业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食品营养与卫生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有十分关键的地位。结合课程教学现状来看,无论是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还是考核评价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不利于教学水平的提升。

一、中职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传统

当前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教材落后,同我国食品卫生法律法规的要求相脱节,难以跟上社会的发展步伐。此外,自从我国成功加入WTO后,国家的食品卫生标准开始同国际要求接轨,人们的膳食指南也被赋予新的内容,但这些内容在教材中很少体现。

2.教学理念和方法落后

当前,很多中职专业课教师仍存在着“重理论,轻技能”的思想,不仅教学理念落后,而且教学方法依然沿袭传统的满堂灌法,导致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缺乏足够的积极性和动力,职业素养难以提升。很多教师将重点放在食品标准概念、用途、内容、技术指标等问题的讲解上,缺乏生动、形象的实践支持,导致理论知识的学习枯燥乏味,学生学完后不知如何运用,学习热情不高。

3.教学考核方式单一

教学考核仍采用单一的笔试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检验。这种单一化的考核方式不仅难以全面、综合地体现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难以明确学生的学习弱点,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不利于教学方式的改善,导致教学考核流于形式,没有充分发挥其价值。

二、中职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教学改革思路与建议

针对当前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如下改革思路和建议,以便对症下药,促进专业课教学水平的提升。

1.结合学生需求,优化教材与课程内容

该课程属于一门应用型课程,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注重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专业知识。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及需求,优化教材内容,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修改、补充,以便学生更易接受。同时,注重选择一些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或感兴趣的内容作为教学素材,结合专业知识进行讲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在讲解五谷杂粮营养价值时,可增加面食的烹调、加工方法,如何做更好吃,哪种方式能够更好地保存营养价值、更易吸收等。加强同日常生活的联系,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活学活用。

2.运用多种手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传统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为此,教师必须加快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思路,灵活运用讲导结合、情境教学、案例教学、任务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善于引导、启发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同时,增加讨论环节,要求学生分组进行重难点知识的讨论,引导大家互助交流,合作完成知识的探索。以情境教学法为例,教师课前应搜集教学素材,制订完善的教学方案,对如何创设高效的教学情境进行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讨论“如何评价保健食品中膳食纤维的营养价值”“营养缺乏症包括什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踊跃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查阅或小组讨论,总结结果,然后每组派一名学生代表上台就讨论结果与大家分享,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加以引导、总结。

3.优化考核制度

教师应转变传统单一的考核方式,将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期中及期末考试等都纳入考核中。可以将学生的考勤、发言、讨论等情况作为成绩的20%,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期中考试占总成绩的40%,包括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总结,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40%,考查其对知识掌握的具体情况。题型应尽量采用无标准答案的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结语

当前中职学校所开设的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教学现状令人担忧,因此,加快课程教学改革刻不容缓。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措施,有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活跃地参与到讨论和自我探索过程中,极大地提升了成就感。当然,教学改革中面临的障碍也不容小觑,因此学校和教师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促进教学改革的持续、健康、稳步推进。

参考文献:

第5篇: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重点范文

随着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迅速上升,营养及膳食对慢性疾病的预防、治疗和预后的有益作用日益凸显,因此,需要专业的队伍进行营养及膳食指导工作。目前,营养师、社区全科医生、广大临床一线大夫是主力军。然而,我国营养学专业虽然在解放前就有开设,但期间两次受专业调整而中断。我国医学类院校中,营养学本科教育程度不一,尤其是临床等专业学生的营养学教学较为薄弱。本文通过对我国医学院校营养学本科教育现状的梳理,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与同道们共议。

一、我国营养学本科教育的历史回顾

从1922年开始,燕京大学在家政系下开设营养专业,几乎与国际同步;之后不少大学在家政系下设有营养专业,必修课程有生物学、化学、食物学、营养学、营养治疗学等,学制四年,毕业后授予理学士,其主要方向是培养营养师。如燕京大学每年选送1―5名优秀毕业生,定向到北京协和医院进修一年,学习各类疾病的营养治疗及管理学,之后获得营养师职称;从1934年到1951年间,北京协和医院间断培养了41名营养师[1],其他各大学营养专业的毕业生为数不多,毕业后多在全国各大医院中主持营养科工作。1952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家政系被撤销,营养师的正规培训自此中断。后期,大学课程中涉及营养部分的教学主要由卫生系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或卫生学教研室承担,但教学时数极少。

直至上世纪70年代,随着肠内、肠外营养的兴起,营养学教学重新受到重视。卫生部与教育部于1985年协调修订了医学专业目录,在临床医学(二级专业)下设立有医学营养(三级专业)。中山医科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青岛医学院和浙江医科大学四所院校相继成立了医学院营养学系,并招收医学营养专业学生,培养目标为临床营养医师,学制五年[2]。各院校大多设有基础营养、临床营养、食品卫生与食品毒理、营养生化、营养检验、食品科学等课程,并有专业的生产实习,这期间各校约有毕业生1500余人,毕业后主要在全国各医院的营养科室或其他临床科室、高校、卫生防疫部门等从事管理、教学和科研等工作。然而到了1995年,因为医学专业目录调整,取消了三级专业,将医学营养学归并到临床医学专业中,不再单独招生。

与此同时,部分医学院校在卫生二级专业下设置了相应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三级专业,如哈尔滨医科大学、华西医科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江西医学院等。与上述情况相同,于1995年前后因三级专业的取消而分别停止招生。这期间总共培养毕业生约300―500人,满足了当时卫生防疫机构或食品企业对于公共营养师的需要[1]。

二、我国医学院校营养学本科教育的目前现状

从1995年至今,我国大多医学院校是在五年制的临床医学、护理、全科医学和预防医学等专业中开展营养学教学,基本没有在医学专业下开设营养学专业培养。从2004年开始,部分医学院校开始开展非医学学位的营养学专业教育,主要是四年制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和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

(一)五年制专业的营养学本科教育

在临床相关专业(临床、影像、口腔等)的本科教学中,目前大多医学院校没有开设独立的营养学课程,一般在《预防医学》或《卫生学》的课程中系统地讲授营养学知识[3]。以我校为例,临床相关专业学生主要在《卫生学》的课程中,以章节的形式学习基础营养、公共营养、常见慢性疾病营养和食品安全的内容,根据临床专业各方向不同,学时为15―24学时不等,大多为理论课,实验课时占3―6学时或不安排,课程主要由公共卫生学院教师承担;涉及临床营养的知识主要在各临床课程中讲授,大多由临床医生承担。

护理、全科专业一般开设有独立的《临床营养学》课程,并且有不少院校设置为必修课。课程主要包括基础营养、医院膳食和常见疾病营养。如我校护理专业,这门课的学时为27个,理论21学时,实验6学时,课程讲授由公共卫生学院的教师和临床医护人员共同承担。

预防医学专业中,中山医科大学作为曾经开设过营养学专业的院校,目前仍每年从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招生中分向培养营养学方向的学生,其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可在第三学年自由选择营养学、妇幼卫生学和卫生管理学之一作为专业方向。其他大多医学院校的预防医学专业没有设置营养学方向,主要是通过《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这门必修课程的系统讲授,一般学时为60―80学时不等,其教学内容一般以基础营养、人群营养、公共营养和食品安全为主,临床营养分配的课时较少或不开展课堂教学。

(二)四年制专业的营养学本科教育

目前医药类高校培养的营养相关专业人才主要是四年制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2004年,教育部首次批准医药类院校招收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生,中国药科大学、广东药学院和我校为首批的三所医药类高校。截止本次统计,已有12所医药院校可以招收该专业的本科生。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科交叉性很强,涉及理、工、农、医和管理等学科门类,医药类高校多是侧重与人类健康和医学关系更密切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医学专业的师资力量和学科特长,不同于工科院校以食品生产的基本工艺和设备基础知识为主,农业大学以动植物生产、食品工艺、环境科学为主。我校从2004年招收第一届食品质量与安全专?I的本科生开始,课程设置中就安排有系统的医学基础课和预防医学课程,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借此学生能更好地从促进人体健康的角度,树立对饮食与健康的全面认识和正确评估,学习和实践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4]。我校该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学习食品专业的主干课程外,在四年级的第一学期要完成临床营养学课程的学习。临床营养学理论教学由学科系老师和附院营养科资深医师共同完成,并在附属医院见习、学习和了解。

另一??学制为四年的本科专业是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开设的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实际上该校曾于1985年至1995年招收过五年制医学营养专业的本科生,当时因教育部调整专业而停招。该校自2004年开始重新招收该专业,但学制改为四年,授予的是理学士学位。目前该专业主修营养学、食品学和食品卫生学等基本课程,同时开设医学基础、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大部分毕业生在医院营养科、疾病控制中心、食品监督所、营养与食品相关公司、营养研究机构等工作。该专业还与国外一流大学开展联合培养,例如从2010年开始,该专业学生在交大完成前两年的课程后,可赴美国康奈尔大学营养科学系继续后两年的专业学习,最终获得上海交通大学和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双理学学士学位。

三、我国医学院校营养学本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随着营养相关疾病发生率的快速上升,无论是广大居民,还是专业人员对营养知识的需求都日渐增长,而作为专业的营养医师,更需要学科路径清晰、资质认定公认的专业培养[5]。然而,我国医学院校的营养学本科教育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社会需求增加,营养学本科教育有待加强

目前,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是我国人群的主要死因,肥胖和糖尿病的患病人群也在快速增加,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营养因素密切相关。虽然我国成年居民对《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知晓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但整体仍处在一个较低的知晓水平,而知晓膳食指南的人群在营养知识、膳食及营养素摄入等方面均优于不知晓的人群[6]。从整体看,广大居民需要科学的营养知识来防病治病,而遍布社区卫生服务点的全科医师正是这些正确知识的传播者,其自身更需要具备足够的专业营养知识。

另一方面随着营养风险评估和营养支持在临床中的应用加深,国际上一致认为广大临床医师需要更专业的临床营养知识储备[7]。厉芳红等[8]通过对在校临床学生与临床医务工作者营养知识及需求情况的调查发现,多数学生认为临床营养学对临床工作有帮助,但不熟悉临床营养学的评价方法;过半数的临床医务人员认为在校所学营养知识不能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

我们从前述教育现状可以明显看出,营养教学工作在我国多数院校临床相关专业的学生培养中是一个薄弱环节,未引起足够重视。虽然营养学知识在预防医学课程中有系统讲授,但由于学时较少,只能讲授营养基本知识,营养学的重要进展无法展开深入;临床营养知识多是零散教学,无系统完整的知识框架且学时不固定。护理、全科专业虽开设有独立的营养学课程,但也存在着课时偏少、缺乏实践的问题。在校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其营养知识的缺乏势必对以后的临床医疗工作产生负面影响,故应从教学课时、教学手段和增加实践等多方面共同改进,加强在校医学生营养知识的学习。

(二)营养医师缺口大,专业资质认定有待进一步推动

随着对营养观念的转变,营养在临床治疗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对专业营养医师的需求也越来越强。2011年出台的《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中明确提出医院应设营养科(室),并配备与其规模相适应的(医师、技师、护士、厨师、护理员等)营养专业人员,其中营养医师占专业人员的比例不少于50%,临床营养专业人员与床位比不少于1∶200。

然而目前培养营养学专业人才的专业主要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这两个专业的学生虽经过营养学的系统学习,但因不具备医学学位而无法考取执业医师资格证,继而在临床上仅能以技师的身份参与工作,也不能在社区以全科医师的身份开展工作。现阶段临床上的营养医师大多都是临床等专业学生,考取执业医师资格证后经过在营养工作岗位上的继续教育而培养出来的,存在着专业基础不牢且培养时间较长的问题。

第6篇: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重点范文

1. 建立管理网络,进行责任分解

总负责(校长)――具体负责(分管领导)――分块负责(司务长、厨师长)――各环节安全卫生责任人:采购――运输――仓库(验收)――粗细加工――半热加工――熟(烹调)加工――餐用具消毒――保洁――就餐环境等。

2. 制定学生营养餐加工工艺流程图

学生营养餐一般根据营养要求,制定1周的食谱重复使用(根据季节和市场、蔬菜的变化及时调整,尽量吃时令菜)。每天的食谱基本不重样,食品有15种左右,基本种类为荤菜、素菜、主食和汤(禁用冷菜),学生营养餐涉及的食品原料包括肉、禽、鱼、豆制品、蛋、蔬菜、米、面、油、调味品等几十种。学生营养餐基本烹调的方法为炒、烧、蒸、炸。鉴于中餐的加工工艺复杂多样,如要制定详细的学生营养餐加工工艺流程图有一定困难。这里笔者粗略地归纳了学校食堂食品的基本加工制作流程图。(图1)。

3. 分析潜在危害,确立防范措施。

以预防食物中毒为中心,我们重点分析营养餐中可能会引起食物中毒的危害因素。根据权威部门关于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资料,学生营养餐中可能存在的致病菌有蜡样芽孢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志贺菌等,可能存在的化学性有害因素、有菜豆中的毒素、猪肝中的盐酸克仑特罗、误加亚硝酸盐、蔬菜中的有机磷农药。

目前,学校食堂常见的食物中毒发生原因为:(1)细菌性食物中毒依次是熟食品存放时间过长、未冷藏、器具污染、加工人员带菌、烹调加热不当;(2)动植物食物中毒主要是烹调加热不当和误食;(3)化学性食物中毒主要是误食有毒物品和养殖家禽家畜时滥用饲料添加剂、种植蔬菜时滥用农药。(4)肇事环节主要是容器洗刷消毒不合格、存放时间过长、加热不彻底、食品来源不安全等。根据学校食堂食品加工流程和以上分析,制定各个步骤的危害分析和切实可行的控制措施表1。

4. 确定关键控制点,进行控制。

危害分析所确定的关键控制点,即:食品采购、食品粗细加工、食品烹调加热、容器餐盒碗筷洗刷消毒、分餐员、时间间隔、储存与保管、环境等8个。依次来制定每个关键限值、监控程序、纠正措施、文件记录和验证程序表2。

5. 验证结果

5.1 食品原料采购验收情况调查

从表3中可以看出,实施HACCP前后相比索证情况、验收情况、感官合格率差异有显著性。

5.2 餐用具消毒效果调查

根据防疫部门历年检测结果,通过表4分析,实施HACCP前后,餐用具消毒合格率都有明显提高。

5.3 操作人员手消毒及个人卫生情况调查

通过表5可以看出,操作人员手消毒及个人卫生情况有了提高,说明通过实施HACCP,操作人员卫生意识有很大提高,卫生习惯有所改进。

由于学校营养餐的加工过程不同于其他食品工业的加工过程,产品及生产过程经常变化,从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产量不断变化、加工时间紧。加工过程非常忙碌,基本上是手工操作,因此建立完整的HACCP系统有一定的难度。但借鉴HACCP食品理念和管理方法,对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控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推行HACCP的管理体系,促使学生食堂卫生管理进一步制度化。HACCP管理体系是全过程、全员化参与实施的科学防止食物中毒的食品卫生管理体系。所以,HACCP的实施,就要对食堂每个环节作出规范性的要求、规范操作,对每一位操作者的行为作出约束。落实食品卫生安全责任制,制定相关的奖惩制度和监管措施,来确保食堂食品加工全过程的安全,从而推动学校食堂管理的进一步制度化。

2. 推行HACCP的管理体系,促使学校食堂卫生管理进一步科学化。在传统的食堂卫生管理中,管理人员多年来从事的是点菜加工的经验,对食品卫生认识,特别是点菜加工过程中容易引发食物中毒事故的潜在危害、关键环节没有深入系统地了解分析。炊事人员同样也是按照自己的经验各行其事,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科学认识。HACCP管理模式则对点菜加工的每一个环节的潜在危害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控制这些危害的关键限值和措施,使食品卫生管理有章可循,有科学的理论指导,用科学的手段操作,从而使食堂卫生管理进一步科学化。

3. 推行HACCP的管理体系,促使学校食堂卫生管理进一步全程化。传统的学校食堂的卫生安全是以卫生检查的形式来管理,卫生检查看到的只是某时某地某一环节的卫生状况,不可能控制到点菜加工的全过程,是一种被动的、事后管理的模式。而HACCP的管理要点是预防为主。对点菜加工的整个生产加工过程实施有效监控,对可能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及时发现和制止,从而有效地预防食物中毒的发生。

4. 推行HACCP的管理体系,促使学校食堂卫生管理进一步全员化。HACCP体系的实施,是基于食堂每一位从业人员,包括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共同参与的。HACCP的实施过程首先是对食堂从业人员的卫生知识的培训、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职业道德的教育过程。所以,HACCP管理体系将食堂卫生管理进一步全员化,有助于提高食堂全体从业人员卫生安全意识和自觉性。

第7篇: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重点范文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153.2 G 478.5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05-0446-02

【关键词】 食品处理和加工;食品服务;卫生保健调查;学生保健服务

学生营养餐工作关系到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1]。为了加强对中小学生营养餐工作的领导,北京市成立了学生营养餐工作协调组,负责规划和协调全市学生营养餐推行工作。北京市教委设立了北京市学生营养餐工作办公室,各区县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负责管理和指导学生营养餐工作。全市现已经建立了一批市级营养餐配送中心,向全市部分中小学校供餐。自2002年以来,日供餐量达到30万份,但目前仍存在很多问题。为使北京市学生营养餐工作得以持续发展,笔者对北京市东城区学生营养餐供餐现状进行了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东城区所属中小学、幼儿园学生食堂120个和为东城区学校供餐的24家集体供餐单位。

1.2 方法 依据教育部、卫生部《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及《北京市餐饮业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实施办法》的要求,于2005年10-12月上旬对东城区全部学校供餐情况进行检查,并对5家供餐量较大的送餐公司进行现场抽查,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学生营养餐的供餐形式和规模 东城区教委所属中小学校、幼儿园90所,有120个供餐点,全区在校学生83 667人。学生营养餐的供餐形式主要有学校食堂供餐、营养餐企业送餐和送餐企业或单位(个人)承包学校食堂。

全区有61 858名学生在学校就餐,占学生总数的73.9%。3种供餐形式主要以送餐企业为主,有24家营养餐企业为46所中小学供餐(中小学各23所),共计35 699份,占在校学生就餐人数的57.7%;企业日送餐量最高为6 917份,最少为60份。由学校自办食堂供餐的学校46所,其中中学9所,小学25所,幼儿园12所,供餐人数为17 619人,占就餐学生总数的28.8%。由送餐企业或单位(个人)承包食堂10所,为8 540人供餐,占就餐人数的13.8%。

2.2 学生营养午餐存在的问题 检查发现,3种供餐形式中送餐企业的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 采购渠道不正规 ,食品原料质量差 有的送餐公司规模较大,但肉类不按要求从大型肉联厂采购,而从个体户进货,违反了《北京市中小学校学生食堂卫生监督管理办法》第18条的有关规定。在操作间可见待炒的蔬菜不新鲜,有腐烂变质的情况,如菜花发黑、有绿虫,油菜发黄、有烂叶等。

2.2.2 食品加工生产时间过早,装箱时间与装箱单严重不符 调查的5家公司均存在着食品加工生产时间过早,分餐、装盒时间与装箱单时间不一致的现象,超过了国家规定的从制作成品到食用之间不超过3 h的规定。食品加工过早,夏天细菌易繁殖;冬天不能保持温度,各个季节饭菜在盒中时间过久,都会失去原有的性状,影响学生食欲。这一问题是食品安全的最大隐患。

2.2.3 实际配餐与食谱不符 调查中发现,实际的配餐与食谱不相符,随意调整。按规定营养餐企业应每月提供1次膳食营养分析,检查时5家中3家未能提供营养分析资料,1家企业提供的却是食谱范例的营养分析。

2.2.4 午餐质量差,数量上也得不到保证 学生对送餐企业午餐的满意率低,仅为6.1%,不满意率为47.8%。另据某营养餐公司2005年9-11月剩饭情况的统计,日平均剩饭率达到36.7%,主食达到50.1%。目前经营的营养餐均是以赢利为目的,再加上一些中间环节,使午餐的质和量都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统一的装餐量和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是造成剩饭菜的原因之一。一方面剩饭剩菜情况普遍;另一方面,中学生反映饭菜数量少,尤其是初三和高中学生,吃不好又吃不饱,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健康。

2.2.5 食品加工环节不规范 检查中发现,5家送餐公司及部分承包食堂存在着蔬菜先切后洗―水中浸泡―开水焯―上锅炒,造成大量的水溶性维生素流失,使学生营养餐失去了应有的营养价值。

3 讨论

3.1 采用半成品到学校加工的新模式[2] 学生营养餐指的是生产单位根据平衡膳食的要求,以保证学生生长发育和健康为目的,在严格卫生消毒下向学生提供安全卫生、符合营养标准的色香味俱佳的配餐。但是,目前的学生营养餐重点工作主要放在食品安全、防止食物中毒方面,距离营养标准要求相差甚远。北京市学生营养餐日供30万份,90%由送餐企业外送,服务半径过大,其加工场所绝大多数都设在距城区较远的郊外,加上北京交通拥堵,为了保证能按时吃到午餐,送餐企业只能提前加工,提早送往学校。学校食堂属分散经营,受场地限制,管理和操作环节不易规范,多数尚未达到制作营养餐的要求。

针对学生营养午餐供应中的问题,结合北京市中小学的具体情况,提出“集中前处理;分散后加工;原材料生产工艺实现标准化和工业化;卫生环境、现场服务和员工培训标准化、餐式开发科学化与成果公开共享的学生营养餐运营模式”的设想。这样就解决了原料分散采购、质量难以保证的问题,原料采购处理集中化,降低了成本和消耗,使更多的资源可用于提高餐食的质量; 粗加工、切配、预处理等需要场地和炊具,都由中心加工厂承担,因减少了前处理工序,食堂的环境也变得更加卫生,避免了二次污染的机会,提高了食品安全性;原料前加工,制成半成品,餐品成型过程在学校食堂现场完成,降低了操作间面积的要求,使一些规模较小的学校食堂可以实现现场制作;所有原材料的粗加工、切配,甚至预处理工序,均在具备工业化生产条件的中心加工厂完成,可以实现原材料、生产工艺标准化和工业化;半成品现场加工,省去了送餐路上的时间,可以解决食品加工装盒过早、配餐温度不高等问题,从而保证了配餐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2 丰富学生营养餐的品种与口味,注重新餐式开发 餐式开发不仅仅关注食品原料中的营养成分,更加关注营养素加工后的状态,创造最佳加工方式和条件。丰富品种口味,开发新餐式将为不同体质、不同用餐量的学生提供相适应的餐食,降低剩饭率,做到既吃饱又避免浪费。一些公司在这方面已经做了有益的尝试,如推出盖浇饭、风味炒饭(含较多蔬菜和肉类)以及意式通心粉等系列产品,经学生食用后,反应良好。同时要加强学生营养餐的管理和学生营养餐的宣传工作。在确保营养餐卫生安全的前提下保证营养餐质量,从小培养学生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提高学生和家长对营养餐的认识,明确营养午餐与社会普通餐的区别。

第8篇: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重点范文

一、基本情况

全校共有学生900人,校园周边有小卖部两间,卫生许可证持证率100%,健康证持证率100%。

二、工作措施

我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在上级部门的正确指导下,在校委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在相关部门的大力配合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进展顺利,学校食品安全事故得到有效遏制。截止目前,全校无一例学校食品卫生安全事故发生。我们的作法主要有:

1、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管理组织健全。学校成立了“后勤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实行目标责任制,分管副校长具体抓,相关人员配合抓,制定了相关的制度和职责,层层签定了学校食品卫生安全责任书,平时有检查,有考核、有奖惩记录。

2、加强学校食品卫生安全教育。学校将健康教育和食品卫生安全教育列入日常教学内容,加强学生食品卫生安全知识教育,增强学生的食品卫生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逐步培养学生养成“六要六不准”的个人食品卫生习惯。

3、进一步规范学校商店经营行为。对学校校门口无卫生许可证、无营业执照的违规经营小摊点,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坚决取缔。同时,教育广大学生不吃零食,不吃“三无”食品,养成良好的食品卫生习惯。

三、今后食品卫生工作的重点

切实加强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杜绝学校食品卫生安全事件的发生,保证广大学生的身体和生命安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打算:

1、进一步加大食品卫生安全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学校的食品卫生安全责任意识和广大学生的食品卫生知识及自我保护能力。

第9篇: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重点范文

1 做好宣传工作

(1)对于上级各级部门的文件、通知和要求,要及时向主管领导和校长汇报,以引起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并认真领会和贯彻执行文件精神。

(2)及时公示政策性的文件,确保全体师生了解、熟悉政策。

(3)政策有所变化时,要及时地通过全体教职工大会、学生会、印发告家长书、举办宣传专栏等多种形式,让师生及家长知晓。

2 加强食堂管理

2.1 严抓过程管理

(1)坚持卫生检查制度:食堂卫生是食品安全的重要前提。我校实行食堂炊事员工作量化考核制度,主要考核食品卫生、环境卫生、炊管人员个人卫生、食品安全、设施设备使用安全、食堂用火用电安全等。每月汇总考核结果,考核分三部分:每日检查量化考核,每周检查量化考核,每月检查量化考核,每样考核由各考核小组不定时、提前不打招呼进行根据考核标准检查、考核,每样考核的评分结果在考核总分中占一定比例。每周一后勤例会上通报食堂存在的问题及评分结果,并对外公示,每月结果与炊事员工资挂钩。

(2)加强各个操作流程的管理,严守操作规范:根据有关规定,借鉴宝贵经验,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校的食堂操作规范,包括食品原料的采购、验收、入库、出库、粗加工、细加工、陪餐、试尝、留样、消毒等,将食堂操作规范印发给每个炊事员学习并遵照执行,并且每个操作流程都要有专人负责监督,确保食品卫生安全、人员安全和校产安全。

(3)准确统计人数,严格学生签字程序:营养午餐每餐要实名签字,签字表实行日签制。全体在校学生必须实名签字,不准代签、重签、少签、补签或提前签,每天上午将学生签字表上实名签字人数和教导处对学生的考勤通报人数进行核对,无出入后再统计享受营养改善计划专项资金补助人数。

(4)严格按人数和带量标价食谱下料:根据签字表上统计的人数和带量标价食谱进行原料出库和下料,下料由校方两名专人和炊事员进行操作,确保每位学生能吃到等值的营养午餐。

(5)落实监厨制度:为防止在加工过程中食品原料的流失,下料后由专人在食堂监厨,若发现有克扣、窝藏原料的现象,立即向主管领导汇报,学校将严肃处理,并追回损失。

2.2 档案建设

(1)修订完善制度:每学期初总结以往的成败得失,重新修订并完善食堂管理各项制度。

(2)真实、细致、认真做好各项记录:食堂工作各项记录是食堂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因此,平时一定要坚持做好各项记录,包括:验收、入库、出库供餐内容、留样、消毒、卫生检查、粮油肉菜等存放情况检查、食品安全检查、设施设备的检查保养等各项内容。

2.3 重视学生的满意率:最清楚食堂的饭菜质量、卫生、数量的是学生,因此,要想知道这些情况,除了管理人员亲自陪餐、试尝外,还应听取学生的意见。每学期至少进行一次食堂工作调查问卷,认真统计、分析问卷结果,对于好的做法要继续发扬,对于存在的问题一定要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复,并立即整改,不能置若罔闻或拖延。

2.4 加强餐厅、洗碗池的卫生、安全管理:学校餐厅、洗碗池是学校人群最为密集的一个场所,也是安全事故高发地,因此很难管理,但学校管理人员绝不能忽视或轻视。我们可以将餐桌划定区域,由班主任负责本班区域学生的就餐秩序、就餐礼仪和卫生,值日教师负责供饭窗口学生队列的秩序,食堂管理员负责洗碗池周围学生的秩序,值周领导负责对这些人员进行监督、考核。

3 规范专项资金管理,强化资金使用情况监督

(1)要成立专项资金管理小组和使用情况监督小组,明确各小组每个成员的具体职责。

(2)建立专账,做到专款专用,不挪用、挤占、截留和贪污专项资金,确保专项资金安全运行。

(3)建立营养改善计划学生实名制信息库,不套取国家资金。

(4)按照上级有关文件要求,定期公示营养改善计划各种信息。

4 重视思想教育

4.1 坚持食品卫生及安全知识教育:每学期应该至少分别召开一次学生食品卫生安全知识专题大会和食堂炊管人员食品卫生安全知识培训,普及食品卫生安全知识,强化食品安全意识。

4.2 强化营养知识教育:广泛搜集材料,大力开展营养知识教育,改变学生错误的营养价值观,促进青少年学生的身体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