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环境的现状范文

经济环境的现状精选(九篇)

经济环境的现状

第1篇:经济环境的现状范文

1.1我国各地区人均废水排放量的聚类分析

随着我国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废水污染物排放量明显增多.2011年,我国废水排放总量为659亿吨,其中化学需氧量2500万吨,氨氮260万吨,总氮447万吨,总磷55万吨,石油类21012吨,挥发酚2431吨,铅155242千克,汞2892千克,镉35899千克,六价铬106395千克,总铬293166千克,砷146616千克。文章选取2011年我国30个省市(数据缺失)废水排放量数据,运用SPSS16.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将我国各地区人均废水排放量分为四类。由表2可知,从人均废水排放量来看,属于Ⅰ类地区的有云南、甘肃,属于Ⅱ类地区的有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西、海南、重庆、四川、云南、陕西、青海、新疆,属于Ⅲ类地区的有北京、江苏、浙江、广东、宁夏,属于Ⅳ类地区的有上海、福建.发达省份的人均废水排放量较高,欠发达省份较低,发达地区工业经济繁荣,企业较多,导致工业废水排放量居高不下。其中,宁夏造纸业企业较多,造成工业废水排放量大。我国经济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使水体的使用功能降低,制约了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1.2我国各地区人均二氧化硫排放量的聚类分析

在废气排放方面,2011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228万吨,文章选取2011年我国30个省市(数据缺失)二氧化硫排放量数据,运用SPSS16.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将我国各地区人均二氧化硫排放量分为四类。由表2可知,从人均二氧化硫排放量来看,属于Ⅰ类地区的有北京、海南,属于Ⅱ类地区的有天津、河北、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云南,属于Ⅲ类地区的有山西、辽宁、贵州、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属于Ⅳ类地区的有内蒙古、宁夏。能源丰富的省份人均二氧化硫排放量较高,内蒙古和宁夏是典型的以能源工业为支柱产业的省份,煤的开采量多,通过燃烧煤进行火力发电,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

1.3我国各地区人均氮氧化物排放量的聚类分析

2011年,我国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为2404万吨,文章选取2011年我国30个省市(数据缺失)氮氧化物排放量数据,运用SPSS16.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将我国各地区人均氮氧化物排放量分为四类。由表2可知,从人均氮氧化物排放量来看,属于Ⅰ类地区的有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属于Ⅱ类地区的有山西、新疆,属于Ⅲ类地区的有内蒙古,属于Ⅳ类地区的有宁夏。宁夏、内蒙古、山西、新疆的人均氮氧化物排放量较多,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西北地区省份火力发电量大幅上升,用煤量大幅增加,同时水泥产量、机动车也有所增加,导致氮氧化物排放量大;第二,燃煤火力发电厂脱硝工程建设滞后,小火电机组、小水泥的淘汰力度不够。

1.4我国各地区人均烟粉尘排放量的聚类分析

2011年,我国烟粉尘排放总量为1279万吨。空气质量方面,我国32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89%的城市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但新的空气质量标准执行之后,细颗粒物PM2.5污染逐步凸显,生态环境形势不容乐观。文章选取2011年我国30个省市(数据缺失)烟粉尘数据,运用SPSS16.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将我国各地区人均烟粉尘排放量分为四类。由表2可知,从人均烟粉尘排放量来看,属于Ⅰ类地区的有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甘肃,属于Ⅱ类地区的有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陕西,属于Ⅲ类地区的有河北、山西、内蒙古、宁夏,属于Ⅳ类地区的有青海、新疆。目前我国大气浮尘含量严重超标,居世界之首,有必要全面强化工业烟粉尘治理,大力削减颗粒物排放。进一步加大烟粉尘污染企业的治理力度,淘汰落后的排放设施,实现烟粉尘达标排放。

2我国各地区废物产生量及利用效率的聚类分析

2.1我国各地区人均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的聚类分析

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工业发展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工业固体废物中含有的药剂及铜、铅、锌、镉、铬、汞等多种金属元素,渗入地下后将严重污染水源,干涸后的尾砂、粉煤灰等遇大风形成扬尘,燃烧煤矸石产生的二氧化硫会形成酸雨,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2011年,我国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322772万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195215万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70465万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量60377万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倾倒丢弃量433万吨。文章选取2011年我国30个省市(数据缺失)人均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数据,运用SPSS16.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将我国各地区人均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分为四类。由表3可知,从人均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来看,属于Ⅰ类地区的有北京、天津、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新疆,属于Ⅱ类地区的有河北、山西、辽宁、宁夏,属于Ⅲ类地区的有内蒙古,属于Ⅳ类地区的有青海。青海、内蒙古、河北、山西、辽宁、宁夏都属于资源型省份,有着丰富的煤炭、钢铁、矿产等资源,在开发资源的过程中造成环境破坏问题,开采技术的欠缺造成资源利用率低,产生大量的工业固体废物。

2.2我国各地区人均危险废物产生量的聚类分析

2011年,我国危险废物产生量3431万吨,危险废物综合利用量1773万吨,危险废物处置量917万吨,危险废物贮存量824万吨。文章选取2011年我国30个省市(数据缺失)人均危险废物产生量数据,运用SPSS16.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将我国各地区人均危险废物产生量分为四类。由表3可知,从人均危险废物产生量来看,属于Ⅰ类地区的有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属于Ⅱ类地区的有山东,属于Ⅲ类地区的有新疆,属于Ⅳ类地区的有青海。选矿、石化和冶炼是青海和新疆的重要支柱产业,高消耗、重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产生了大量的危险废物。另外,危险废物处置企业多数规模较小、生产工艺简陋、技术含量低,无法完成对每年新产生的危险废物的处置,对历史堆存的危险废物更无力消化。

2.3我国各地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的聚类分析

2011年,我国生活垃圾清运量16395万吨,无害化处理能力409119吨/日,无害化处理量13090万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677座,无害化处理率达79.7%。文章选取2011年我国30个省市(数据缺失)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数据,运用SPSS16.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将我国各地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为四类。由表3可知,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来看,属于Ⅰ类地区的有吉林、黑龙江、甘肃,属于Ⅱ类地区的有上海、湖北,属于Ⅲ类地区的有河北、山西、辽宁、广东、云南、宁夏、新疆,属于Ⅳ类地区的有北京、天津、内蒙古、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南、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陕西、青海。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生活垃圾激增,垃圾处理能力相对不足,一些城市配套设施不齐全,存在污染隐患,影响居住环境和社会稳定。管理层有必要完善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利用、污染防治和评价等相关标准,加强生活垃圾全过程管理,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3结束语

第2篇:经济环境的现状范文

一、试验区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政策体系

(一)法律保障方面

保障我国循环经济实施的根本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以下简称《循环经济法》),这部法律对循环经济的支持有两个方面:一是将循环经济列入政府主导的财政支持,并将其纳入国家和地方的发展规划:二是注重税收调节的市场手段。当前循环经济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很好的模式、体系与市场基础,所以现阶段政府财政提供启动资金和专项支持在我国非常必要。在政府财政支持循环经济方面,《循环经济法》提出“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设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关专项资金,支持循环经济的科技研究开发、循环经济技术和产品的示范与推广、重大循环经济项目的实施、发展循环经济的信息服务等”。由于目前循环经济在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我们还没有找到有效的市场刺激手段,在《循环经济法》中只是开出了我们最常使用的优惠税收“药方”。从源头上看,《循环经济法》是《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的延伸和发展。颁布于1997年的《节约能源法》提出对节能产品、技术进行税收、信贷的优惠政策,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安排专项节能资金用于支持节能技术研究开发、节能技术和产品的示范与推广、重点节能工程的实施、节能宣传培训、信息服务和表彰奖励等。《循环经济法》中部分政策是对其的沿袭,差别之处在于更为倚重市场手段。《循环经济法》把《可再生能源法>中对可再生能源诸如优先发展规划、财政专项基金支持、优惠贷款和税收等方面的内容都吸收进来,所以二者在政策上有很大的相似性。

(二)法规、规划和各专业管理部门规章保障方面

1.国务院主要针对循环经济有关法律制定相应条例、办法和发展规划。为了配合能源、资源节约的法律,2007年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特别强调了财政支持与政府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大财政基本建设投资向节能环保项目的倾斜力度”,“各级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资金,采用补助、奖励等方式,支持节能减排重点工程、高效节能产品和节能新机制推广、节能管理能力建设及污染减排监管体系建设等”。国务院文件的循环经济刺激政策具有可操作性,加大了对企业所得税减免支持力度,提出“企业综合利用资源,生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产品取得的收入,在计征企业所得税时实行减计收入的政策”,同时“对节能减排设备投资给予增值税进项税抵扣”。2012年8月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有关循环经济的刺激政策更为明确,有四个方面:首先是配合落实循环经济、可再生能源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其次是确立财政专项资金的支持重点与管理、使用办法,第三是以财政、税收、价格等手段完善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市场环境,最后是促进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和产业进步。

2.部委针对法律、国务院政策制定的循环经济的管理办法。具有代表性的是《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及《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其内容涉及可再生资源管理利用的具体操作方式,尤其是资金使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经营、监督与管理。由六部委联合签发的《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提出,国家鼓励全社会各行各业和城乡居民积攒交售再生资源,国家鼓励以环境无害化方式回收处理再生资源,鼓励开展有关再生资源回收处理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具体提出了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的范围与重点,比如扶持潜力大、前景好的石油替代、建筑物供热、采暖和制冷,以及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三)青海省级层面上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体系

省级层面上的循环经济法制建设,对于建立区域循环经济模式,促进环境资源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以前结合青海省情制定的地方性法规主要有:《青海省实施办法》、《青海省盐湖资源开发与保护条例》、《青海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地方规范性文件主要有:《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实施意见》、《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实施方案》、《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循环经济项目认定管理办法》、《青海省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青海省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青海省加快推行清洁生产的意见》等。这几部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对柴达木地区循环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010年3月1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使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由地方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有利于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微调、产业政策趋紧的新形势下,争取到更大的支持,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在2010年8月11至12日召开的全省循环经济大会,明确提出了建设高原区域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总体要求,全面部署了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会后,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的若干意见》(青政[2010]70号),提出的20条政策措施,涉及园区建设、产业发展、财税扶持、资源配置、人才保障以及管理体制等各个方面,这些措施含金量高、针对性强、支持力度大,操作性强,为从根本上解决制约青海省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性、基础性和政策性问题,创造了更为宽松、更加有利的现实条件和发展环境,进而形成了举全省之力推进循环经济建设的发展合力。与此相适应,在9月成立了省循环经济领导小组,省政府各部门先后制订了《青海省循环经济试验区循环经济项目认定管理办法(试行)》、《青海省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青海省原生矿产品生态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等。

二、试验区发展循环经济政策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对循环经济支持一枝独大,刺激循环经济的市场机制还有待深入

在循环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由国家和地方财政对其进行扶植是必要的,但目前支撑我国循环经济体系的投入过分依靠财政,政策上只在税收和优惠贷款方面进行了说明,对循环经济中企业行为和产业塑造并没有提供有效的市场刺激,在大部分地方“吃饭财政”状况下很难实现政策预期效果,循环经济政策很容易流于口号和形式。市场是配置资源的最基本手段,市场机制渗入是循环经济得以实现的关键。没有市场机制在循环经济中发挥最基本的资源配置作用,恐怕会部分成为计划循环经济模式。

(二)与国家层面循环经济法律相配套的条例、实施细则、规定和办法,尤其是地方立法等还远不完善

从2005年开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就着手循环经济地方法规的制定,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只是出台了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实施意见、鼓励政策等,并没有出台具有强制力的条例、实施细则、规定和办法。循环经济没有具体落实到法律制度框架内很难保证其正常、有序运转,容易使循环经济发展方向与政策导向飘忽不定,长此以往循环经济的内容在地方就会变得越来越虚,与中央保持一致落实循环经济战略的希望也就越来越渺茫。

(三)现有循环经济政策的可操作性不强

循环经济政策作为一项公共政策,在市场经济体系中它的公平性、普适性、合理性和明晰性都相当重要。所有这些决定了它的可操作性。我国循环经济政策可操作性不强来源于以下两个方面:过度依赖行政手段忽视市场机制,导致政策的公平性、普适性、合理性和明晰性缺失;在我国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下,地方缺少与中央配套的法规,执行循环经济的主体、程序、条件根本没有明确,地方循环经济执行力缺乏强度。

三、试验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需求评价

总体上,中国的循环经济在经过理念倡导和国家决策两个阶段后,自2005年进入全面试点示范阶段后,我国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就遇到了怎么做的问题。这一问题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政府制定什么样政策来推动循环经济实践,二是政府如何指导,或者企业等实施主体如何具体发展循环经济,即遵循什么样的实践方法和模式。

按照政策作用的对象和性质,任勇等人的研究认为,我国循环经济政策体系应由基本政策、核心政策、基础政策和宣传教育政策组成。基本政策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最根本的和普遍适用的指导政策,统领核心政策、基础政策和宣传教育政策。核心政策是直接推动循环经济重点实践领域,如企业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园区和废弃物循环利用等的政策,核心政策的形式可以分为法律法规及标准、经济激励政策和行政监管制度等。基础政策是为循环经济重点领域的实践创造良好制度环境的政策,如国家宏观经济(产业)政策:国家价格、税收、金融和产权等基本经济制度;国民经济核算、干部政绩考核等绩效考核政策。

综合考虑试验区循环经济发展阶段、试点内容、新的政策动向、和上述已有研究成果等四个方面的因素,目前试验区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制定的循环经济优先政策或紧迫的政策需求有三个方面:一是制定直接针对循环经济实践(试点)重点领域的具体政策,特别是经济激励政策。二是发挥基本法循环经济的规范管理功能,加快试验区促进与扶持循环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建设;三是健全与完善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为动态跟踪和监察循环经济推进程度提供依据。

四、试验区循环经济政策的重点及发展方向

(一)完善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综合经济政策

1.在重要资源的配置过程中,循环经济政策的着力点在于培育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对循环经济深入的推动作用。我国曾在不同行政区实践的生态村、生态镇、生态县等效果并不理想,最重要的原因是过于依靠政府,不能通过市场获得经济收益。因此,要大力发展环境产业市场,充分利用环境企业的成本利益机制,以及社会大众的利益驱动机制,构建“谁污染,谁治理:谁治理,谁受益”的模式,充分发挥市场对循环经济的推动作用。根据资源消耗外部性的强弱确立不同经营模式,组建竞争有序的循环经济市场运行主体。优化循环经济市场运行环境,构建资源环境有偿使用制度,根据资源稀缺性和市场供求关系形成合理的价格体系。

2.循环经济政策应鼓励利用市场手段吸引各类资金进入该领域,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与水平。针对目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投资与经营主体单一的局面,既要充分利用市场化手段大规模吸引各种类型的资金进入循环经济领域,更要利用市场机制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综合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等循环经济工程资金需求量巨大,是吸引社会资金、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领域。政府应切实承担自己的环境事权,通过财税政策、价格政策、专营及监管、融资方式引导等,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降低市场准入,使各方资金合理进入循环经济投资领域,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为强化政府对循环经济投资的宏观调控能力,应尽快建立中央、地方或跨地区的循环经济投资专项基金及相关的投资管理机构。

3.在循环经济政策推动市场体系的建设中政府应发挥更大的作用,更加注重维护并健全循环经济市场体系,合理利用循环经济市场机制。政府应主导循环经济运行规则体系的制定,并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主要通过财政和金融手段调节循环经济运行,包括征污染税、资源税,提高资源密集型行业贷款利率,降低资源再生与污染治理企业贷款利率和相关环节税率,在高耗能领域合理利用有利于我国的进出口税率。加大公共财政对节能环保项目的支持力度,完善清洁生产专项财政基金管理,逐步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专项资金体系。组建国有循环经济投资公司,兴建大型循环经济公益性基础设施,加大跨地区的环境治理项目投入。

(二)加快试验区地方法制建设,制定促进与扶持循环发展的地方性法规

循环经济地方立法应当立足本地区实际,确定符合地方特点的立法项目,逐步建立起完备的循环经济地方立法框架。循环经济地方立法更应突出实际效果,增强可操作性,有针对性地解决本地实际问题。在发展循环经济初期,循环经济地方立法宜采取专项法和配套法为主,“立、改、废”相结合的模式,整合法律资源。专项法重点解决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具体问题,配套法重点解决循环经济理念和法规整体修改完善问题。循环经济地方立法要重视经济的合理性和技术的可行性以及必要的成本效益分析,在看到循环经济发展对立法需要的同时,还要看到满足法规施行的可能性。

1.制定《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循环经济促进条例》。当前,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自治机关可以按照试验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根据《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及《立法法》的规定,结合《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实施意见》、《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实施方案》等地方规范性文件、政策性文件,在充分领会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和符合《循环经济促进法》的立法目标、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参考《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深圳经济特区循环经济促进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的立法成果和立法经验,按《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立法程序规定》的程序,加紧制定《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循环经济促进条例》,为试验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和支撑。

2.制定《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条例》。在修订《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矿产资源管理条例》和修改完善《海西州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的同时,研究制定《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条例》。该单行条例以提高经济活动的资源效率、促进资源高效利用、优化资源配置为目标,规范资源有效利用的以下各环节:在资源开发环节,健全资源勘查开发准入条件,确立原始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在资源消耗环节,设置资源管理制度,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重点加强盐湖、煤炭、石化、化工、建材、电力等重点行业的能源、原材料、水资源等消耗的管理,实现能量和资源的梯级利用、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提高资源的产出效益。

(三)健全与完善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

1.科技研发促进制度。该项制度应当明确规定加强生态设计技术、工艺优化、资源高效利用、能源梯级利用、循环经济信息等方面的科技研究,建立系统的技术规范。鼓励在有条件的行业或地区,实施循环经济科技研发的产业化与市场化运作;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发和应用发展循环经济先进适用的技术,增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推动试验区科技支撑体系和产业支撑体系的建设。

2.公众参与和宣传教育制度。该项制度应当明确规定公众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容、渠道和方式:规定试验区各级相关政府部门依法开展循环经济的宣传和教育培训等;规定鼓励社会团体和公众参与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推广、实施及监督的措施、办法等。

第3篇:经济环境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 区域环境管理;空间格局;DSR模型;山东省

中图分类号 F1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0-2537(2014)01-0006-05

区域环境管理是解决当前区域环境问题、协调区域整体利益和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关键所在[1].长期以来,我国在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过程中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和跨界生态环境问题利益纠纷[23],这对区域生态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随着美国建立控制区域空气污染的政府实体机构――南海岸区域空气质量管理区与美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莱斯特・R・布朗提出将生态环境安全提升到国家战略[4],区域环境管理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国外学者较早注意到区域环境管理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关系范畴中的协调作用,强调多元力量、多种手段对区域环境管理的支撑作用,包括市场、经济、制度、NGO等方面以及以环境保护为目的制定的各种环境政策和环境决策行为,其研究多侧重于区域环境管理的实践,以及与企业和产业的关联性[57].国内研究大多关注区域环境管理模式及体制的构建、完善和创新以及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性,强调对信息不对称、跨区域污染治理等问题的解析以及对区域环境管理的绩效进行动态评价[811].总结国内外研究可以发现,区域环境管理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3方面:一是不同尺度类型的区域环境管理研究,涉及国家、城市、流域等不同尺度[1214];二是在对区域环境管理研究的同时兼顾大气环境管理、噪声环境管理、水环境管理等部门环境管理研究;三是研究技术的多样性,包括RS、GIS在内的空间统计分析集成技术等[15].当前对区域环境管理的水平测度及空间格局的研究较少.山东省作为资源和能源消耗大省,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环境保护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研究山东省区域环境管理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本文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借鉴DSR(驱动力―状态―响应)模型,对山东省的区域环境管理水平进行测度并探讨其空间格局特征.

1区域环境管理水平测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1评价指标的选取

区域环境管理涉及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系统,根据整体性、区域性、系统性、科学性等原则,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对相关指标进行选取,确定山东省环境管理水平测度指标体系,见表1,指标体系准则层分为环境驱动力、环境状态和环境响应3类,共26项指标.

1.2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熵权TOPSIS法对指标进行权重计算.熵值法是一种比较客观的权重赋值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类似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等主观赋权法带来的主观因素的偏差,TOPSIS是通过测度优先方案中的最优方案和最劣方案来获得最优的方案,两者组合使用将使结果更加精确、合理[1617].主要有以下步骤:

(2)依据标准值,对判断矩阵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归一化矩阵B.

(9)根据表1中选取的各项指标,计算区域环境管理水平评价指数:

1.3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数据中,经济社会发展类数据主要来自于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2012年《山东省统计年鉴》、2012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等资料,生态环境类数据主要来自于2011年《山东省环境公报》等资料.

2结果与分析

基于上述研究方法,运用熵值法分别确定山东省17地市的26项指标的权重,见表1.用TOPSIS法确定山东省17地市的环境驱动力指数、环境状态指数、环境响应指数,然后根据公式(1),计算出区域环境管理水平评价指数(表2).最后,统筹考虑各地市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状况,采用聚类和定性结合方法将环境驱动力指数、环境状态指数、环境响应指数与区域环境管理指数分别划分为4类进行综合分析.

2.1环境驱动力空间分异格局分析

环境驱动力指标代表区域存在的不可持续的人类社会活动,数值越大,表明区域内不可持续的人类活动对区域的整体发展压力越大,反之,则说明区域处于较持续的良好发展状态.区域四分法呈现出济南市、淄博市、潍坊市、青岛市等胶济线贯穿城市以及枣庄市环境驱动力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其中环境驱动力指数水平最高的是济南市(0.117),最低的是菏泽市(0.036),二者相差3.25倍,见表2;鲁北地区、烟威沿海地区高于鲁南地区,见图1.其重要原因在于:胶济铁路贯穿的4市处于高速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历来是山东省工业和重工业基地,工业污水、COD、SO2年排放总量均占全省的30%左右,人均生活污水年排放量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因此,胶济铁路沿线城市须加大对第二产业的技术更新、升级和优化,力争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以及消费模式.鲁北地区如东营、滨州以及鲁南地区的枣庄市,大多以油气产业与煤炭产业为主,兼之地区的生态环境基础脆弱,而烟威沿海地区以制造业为主,同时承接了国外有一定污染的产业转移,致使这两地区环境驱动力指数高于其他地区.鲁北和枣庄应加强高精尖制造业的投资和发展,侧重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优化,大力发展无烟产业.

2.2环境状态空间分异格局分析

环境状态指标表征区域在特定时段内的环境状态,其数值越大,表明区域的生态环境状态越优越,反之,说明此处的生态环境需要及时的治理和维护.区域空间分异格局表现出济南、淄博、青岛、东营以及枣庄的生态状态明显处于劣势,环境状态指标最高的城市是日照市(0.021),水平最低的是济南市(0.004),两者相差5.38倍,区域差异明显,见表2;而鲁西北、鲁南地区和烟台、威海的环境状态明显好得多,见图2.环境驱动力和环境状态区域空间分异格局存在明显的一致性.胶济铁路沿线城市高速城市化、工业化和重工业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比较紧张的人地关系矛盾,环境状态的改善任重而道远.

2.3环境响应空间分异格局分析

环境响应指标是指区域的环境管理主体为了阻止人类生活、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而采取措施并处理因生态环境污染而产生的利益纠纷的能力,其指标数值越大,说明区域采取的政策措施的强度越大,反之则不然.区域环境响应空间分异格局表现为济南、淄博、潍坊和青岛等胶济铁路沿线城市环境响应指数最大,烟威沿海城市的区域环境管理政策措施的实施力度也较大,区域环境政策措施实施强度最大的是淄博市(0.271),最弱的是菏泽市(0.128),两者相差2.12倍,见表2及图3.近年来,济南市“美丽泉城”、淄博市“碧水蓝天”、潍坊市“十件惠民环保实事”和青岛市“生态村”等行动相继开展,力求改善高污染、高排放状况;烟威沿海城市开展和推进了沿海防护林建设和海岸带综合治理工程以及生态园区和生态海岛建设,专注打造全国重要的生态文明示范区、海滨旅游城市和人类宜居城市的标签,大力发展以高端技术产业、高端服务业和海洋生物产业等为主的蓝色经济产业.

2.4区域环境管理水平空间分异格局分析

区域环境管理水平是综合性指标,主要是指区域环境管理主体采取各类政策和措施,调控区域内存在的不可持续的人类活动和经济活动,使区域生态环境达到某种状态的能力.区域环境管理水平最高的是淄博市(0.168),最低的是东营市(0108),两者相差1.56倍,见表2.区域环境管理水平空间分异格局表现为:淄博、莱芜、潍坊和青岛处于最高水平,日照、济南、德州、威海次之,滨州、济宁、烟台、临沂的区域环境管理水平一般,聊城、泰安、东营、菏泽和枣庄等地最低,见图4.统筹考虑和对照环境驱动力、环境状态和环境响应的空间分异格局,发现区域环境管理水平空间分异格局与前三者存在显著关联性,山东省区域环境管理水平空间分异格局可以概括为:胶济铁路沿线传统的工业和重工业城市区域环境管理水平最高,威海和日照为代表的沿海城市区域环境管理水平较高,鲁南地区的区域环境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3结论

山东省较早开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近年来又进一步实施“生态省”战略和主体功能区区划政策,但面临着比其他地区更为严峻的可持续发展压力.根据区域环境管理水平空间分异格局特点,山东省未来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济南、淄博、潍坊、青岛、烟台、威海和枣庄应对区域环境状态作出进一步响应,逐步改善地区的生态环境状态;(2)鲁南等区域环境管理水平亟待提高的区域,应当及时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产业转型,按照主体功能区区划要求和“生态山东”建设要求,在跨区域环境污染纠纷协调等方面与其他高水平地区实施跨行政区域环境管理的交流及合作,实现山东省区域环境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万薇,张世秋,邹文博.中国区域环境管理机制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46(3):449456.

[2]樊杰,洪辉.现今中国区域发展值得关注的问题及其经济地理阐释[J].经济地理, 2012,32(1):16.

[3]李颖明,黄宝荣.我国的分区实践与环境管理分区研究[J].生态经济, 2010(2):169172.

[4]LESERT R BROWN. Redefining national security[J].World Watch Paper, 1997,14(3):37.

[5]VASAN. The theory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M].PrenticeHall: Englewood Cliffs, NJ, 2001:289291.

[6]PORTER M E,VAN DER LINDE C. Toward a new con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competitiveness relationship [J].J Econ Perspect, 1995(9):5578.

[7]BERMAN E, BUI L T M.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productivity: evidence from oil refineries [J].Rev Econ Stat, 2001,83(3):498510.

[8]王刚,王印红.中国沿海滩涂的环境管理体制及其改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12):1318.

[9]谭琦,王遐.见论企业环境管理机制构建[J].社会科学家, 2012(2):7983.

[10]管宏友,毕春伟.环境管理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J].资源与产业, 2010,12(3):137142.

[11]王亚华,吴丹.淮河流域水环境管理绩效动态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22(12):3238.

[12]李雪梅.论我国区域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J].科技管理研究, 2008(7):9698.

[13]李颖明,李晓娟,宋建新.城市环境管理系统及运行机制研究[J].生态经济, 2011(6):152155.

[14]陈阳,赵晶晶.海洋区域环境管理立法研究以渤海区域环境管理立法为例[J].东岳论丛, 2009,30(4):159161.

[15]谢森辉,陈志远.基于GIS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环境管理系统的构架与实现[J].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6,28(3):226229.

第4篇:经济环境的现状范文

生态安全评价体系是通过研究区域的自然及经济社会特征,建立能够满足生态需求和社会需求,保证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在工业污染逐年增加的背景下,建立具有特色的生态环境预警指标体系是非常必要的。首先,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而通过经济增长与工业三废的EKC曲线拟合,发现经济增长与工业三废并没有到达EKC曲线的顶点,也就是说,在未来的很长时间内,随着经济的增长,工业三废排放量的压力还会继续加大,环境污染依然会继续恶化。其次,的工业企业多为能耗型企业,企业管理水平不完善,技术含量不高,不仅污染了环境,还不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通过建立工业污染的生态环境预警指标体系,不仅能够定性及定量评价区域的生态安全状况,而且通过对现状的介绍及未来的预测,能够了解该区域发展成效及未来的趋势,进而为政府制定宏观指导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加强对工业企业污染的监控力度,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同步转变。再次,工业为经济腾飞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工业污染,因此,建立特色的生态环境预警指标体系,有利于工业企业了解当前工业污染的状况,进而加强工业企业保护环境减少工业污染的社会责任意识,理解并支持国家及当地政府的环保政策,在生产的过程中注意环境保护,提高能源利用率,从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工业污染的生态环境预警指标体系的理论设计

工业污染的生态环境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本文根据能源、经济、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实际情况,遵循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代表性、完备性、可操作性、适用性原则,利用联合国建立的“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从生态环境压力、生态环境状态、生态环境响应三个方面构建工业污染的生态环境指标体系。指标由目标层、系统层、子系统层以及指标层构成。本文根据工业污染下生态环境预警评价的需要以及资料搜集的可行性,选取如下31个指标(表1)作为指标层的评价指标。文中除CO2排放经济规模效应数据外,其他数据均来源于《统计年鉴》及《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库》(挖掘版)。CO2排放经济规模效应根据LMDI计算方法计算得出。具体指标体系见表1。

第5篇:经济环境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3E;协调发展;河北

项目资助: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HB14GL018);2015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2015030241)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9月24日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回归到新常态的阶段。加强能源(Energy)、环境(Environment)、经济(Economy)(简称3E)发展的综合决策,实现能源消费、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共赢是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必须解决的课题。

一、河北省3E系统协调发展现状

1、河北省的能源使用效率不断提高,但是能源密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所以需要降低能源密度,提高能源产出。

2、河北省环境-经济系统正处于过渡时期。河北省首要发展经济的同时环境污染日驱加重,由于环境反馈作用的滞后性,环境问题目前尚未对经济发展构成很强的制约作用。但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环境污染的恶化就会引起经济发展停滞,同时导致资源匮乏。因此,随着河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状况堪忧。近年来,虽意识到了环境恶化的危害,并已经通过多种手段加强环境的保护,但就目前的现状来看仍需要加强力度,最终达到河北省环境―经济系统良性循环的目的。

3、能源消费结构致使河北省环境质量不断恶化。在河北省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70%以上,大量的燃煤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最近几年出现的长期雾霾天气就是最直接的污染现象。

二、河北省3E系统协调发展评价分析

通过《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对河北省的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度进行了测度,并根据测算结果对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度进行评价分析。

从整体评价结果看,河北省能源协调度为0.52,为中度不协调状态,说明河北省能源利用效率很低;经济协调度为0.41,为严重不协调状态,经济结构调整属于较低水平,急需进一步改进;河北省环境协调度为0.48,为严重不协调状态,说明河北省环境质量很差。

河北省能源―经济―环境综合协调度属于严重不协调的状态,治理环境污染的压力很大;经济协调度低则表明河北省的经济发展不均衡,产业结构不太合理;而能源协调度相对好一些,证明河北省在能源保障上有一定的优势,因为河北省是能源生产大省,能源可以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持动力。

三、新常态下河北省3E系统协调发展对策建议

目前,河北省正处于快速推进工业化的关键时期,对能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因此,必须从河北自身情况出发,加快步伐,实现能源、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3E系统的协调发展,就是要通过能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合理配置能源并有效保护环境,使经济发展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实现可持续发展,塑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落实“党的十报告”、建设美丽中国、美丽河北的必然选择。

1、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能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造成河北的能源利用效率较低、环境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因此,促进能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就必须先优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升级,由目前的“二三一”产业格局转变为“三二一”的产业格局,努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调整重工业的比重,加大发展轻工业,向结构轻型化发展,并限制高耗能行业的发展,提高高耗能行业准入标准从而遏制高能耗产业的过快增长。其次,大力调整工业内部结构,加快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凸显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软件等高新技术产业优势及比重。同时,综合运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等积极稳妥逐步地淘汰落后产能。

2、优化能源结构,建立高效节能管理体系,强化能源节约管理。河北作为工业大省,应该加快能源结构调整的速度,大力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强化能源节约管理,并且大力推广新能源的使用,增加清洁能源的使用量,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降低环境污染,应利用其良好的区位优势,积极与京津两市开展战略合作,发展电子信息业,不断提升行业发展水平,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浪费,建立高效节能管理体系,强化能源节约管理。

3、发展循环经济,开发再生能源,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循环经济基本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在环境保护上表现为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并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耗等融为一体。同时,循环经济还能推动环保产业和其他新型产业的发展。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从根本上减轻经济增长对环境和能源的压力,解决河北省当前经济、能源和环境发展的现状。另外,河北省具有丰富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并且已经在这些方面进行了开发利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今后更应该积极发展大力推广,从而实现能源消费、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共赢。

主要参考文献:

[1]丁欣,李献士.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7.6.

第6篇:经济环境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 财务状况;服务质量;社会经济环境;地方政府

1 引言

目前,很多商业银行为市政府提供专业理财服务,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用一个简单的模型来评价市政府的财务状况。在金融危机下,为了摆脱财务困境,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评价财务状况。从全球来说,面对政府财务危机,研究市政府财务状况,虽然不是一个新问题,但目前仍然深受关注。克利夫兰和纽约等城市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面临困难的时代早已过去,但这导致评价地方政府财务状况的第一个模型的诞生。此后,新的模型不断被被设计出来以应对很多城市(如迈阿密、匹兹堡和费城)的财务危机。目前,评价美国一些州财政困难的项目仍在继续进行。在澳大利亚,通过多莱里和伯恩斯的观察(2006),各地方政府长期遭受严重的财政压力,而英国审计署于2007年2月公布了一份文件指出:评估主要关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政府财务状况,以确保资源用于支持议会的重点工作和改进服务。

面对政府财务危机,公共管理者必须决定提供哪些公共服务。因此,至关重要的是确定公众需要的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即必须明确地方政府公共服务需求的特征。在过去几年中,各种研究的目标是为公共服务的需求建模。这些理论基于个人是一个理性的决策者,他们会选择生活在一个提供最适合他需要的必需品和期望的地方,并权衡纳税与公共服务的数量与质量。其中一个用来确定公众偏好并采取最佳决定的模型是公共服务的提供应遵循中间选民模型,该模型的政治决策是基于典型的偏好,即大多数选民的偏好。选民决定所需要的支出水平,通过他的选票选择各候选人,他们能在提供公共服务与征税之间取得最大效率。该模型的运用领域之一是公共财政,它为政府财政决策带来了巨大的利益。最近的研究显示,由于难以确定中间偏好选民,公众偏好应通过变量来衡量,例如服务提供的社会、经济和人口方面的变量。其他的研究侧重于衡量市议会提供公共服务对某些以社会、经济和人口环境为特点的绩效指标的影响。这是通过社会科学研究,特别是通过结构主义的方法,根据一个城市的财政需求和地域限制来决定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活动。换句话说,人口、社会经济和财务状况将影响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的提供。这些研究表明,研究人员的目的是探索地方政府公共行为和公共服务需求与社会、经济和人口特征之间的关系。本文设计一个模型来衡量地方政府财务状况,这需要考虑影响地方公共服务需求的某些指标能否获得。在用于确定地方政府是否正面临财务危机的不同概念中,财务状况这个提法比较恰当,因为该概念包括了用于分析地方政府财务状况的一系列要素。根据这一概念,衡量地方政府财务状况时,假定社会、经济和人口因素将影响其财务状况。

对我国而言,引入能够衡量地方政府财务状况的模型是必要的。首先,由于提供公共服务权力的下放,在很大程度上,公共服务已移交给地方政府管理。因此,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开支逐渐上升。其次,由于地方政府提供了大量公共服务,有必要建立一个模型来衡量财务状况和提供服务的质量水平,而我国目前还不具备这样的模型。在这种情况下,本文期望达到两个目标:第一,构建用于评价地方政府财务状况的模型,通过评价服务质量来评价服务水平的偿付能力,以正确评价影响地方政府财务状况的各要素。该模型通过财务绩效指标来监测财务活动,评价地方政府是否管理有效,从而简化决策过程。第二,构建一个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衡量财务状况新模型,使财务绩效最大化。

2地方政府财务状况的衡量指标

地方政府财务状况不能直接观察,因此没有单一的方法来衡量。通常将财务状况视为一个政府提供服务的能力和有能力偿还未来债务,它可以通过考虑其净资产状况、预算余额或净现金状况来衡量。因此,如果地方政府能履行其债务,并具有提供可接受服务水平的能力,那么可以认为该地方政府具有良好的财务状况。格罗夫斯 等(2003)认为财务状况这个概念可以用不同的指标来衡量,包括现金偿付能力、预算偿付能力、长期偿付能力和服务水平偿付能力。现金偿付能力是政府产生足够流动资金以支付其短期债务的能力。预算偿付能力是指政府能够在非赤字的情况下获得足够的预算收入。长期偿付能力是指政府有能力充分应对其所有长期负债。服务水平偿付能力是指政府有能力提供公众福祉所必要的服务数量和质量。

偿付能力的这4个概念包含在上述的财务状况中,但是环境因素也必须考虑才能正确地评价财务状况。环境因素既受公共服务需求的影响,也受提供资源的影响,它影响公众的需求和偏好。地方政府的财务状况影响公共服务的提供、生产要素的成本、公共资产和公共政策。换言之,公共服务提供取决于公众的必需品和社会经济特点,因此服务提供依赖于地方政府的财务状况。这方面已有很多相关研究表明环境因素影响公共支出政策,或者影响政府财务状况,或者影响指标结构,例如英国的综合绩效评价。在评估任何实体所采取的行动是否符合标准的正确行动时,需要考虑环境因素。因此,当最佳做法已经确定,当目标是绩效差的单位应该学习绩效好的单位(即基准),很多文献强调地方政府之间的绩效很难比较,因为各地方政府在性质、范围、公共服务的质量等方面各不相同,难以进行绩效比较。

财务因素反映了政府内部的财务状况。有些学者认为,财务状况这个概念主要关注资产和负债,资产将转换成现金,负债则需要将来偿还,该概念也分析收入与支出流动。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认为,一个实体的财务状况可以通过一系列与可持续性、灵活性和独立性相关的指标来衡量。可持续性是指一个实体通过现有的资源保持和促进公众的福利。灵活性是指在其财权范围内,一个实体应对经济和财务环境变化的能力,该指标反映了一个实体通过税收政策、债务或转移重组来应对变化的能力。独立性反映一个实体通过转移和补贴获得外部融资的能力。

基于以上考虑,笔者提出一个评价地方政府财务状况的模型,该模型分为3个阶段:

(1)衡量财务状况因素。考虑上述财务状况的几个定义,一方面,需要衡量短期偿付能力和预算偿付能力。偿付能力可以考虑更具体的方面,即灵活性、可持续性和独立性。此外,衡量服务水平偿付能力可以通过各种衡量服务提供质量的指标来测量。服务提供的质量指标是指服务水平偿付能力指标。本文试图确定地方政府是否在具有最强的现金偿付能力、预算偿付能力和长期偿付能力的同时提供了最好的服务水平偿付能力。

(2)考察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环境因素)。在已有文献不同理论模型的基础上,考察在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下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的需求因素和影响财务状况的指标,即现金偿付能力、预算偿付能力(灵活性,可持续性和独立性)和服务水平偿付能力,采用普通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可以实现该目标。

(3)通过一系列社会经济环境变量对地方政府进行聚类分析,可尽量减少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地方政府不仅要确认某些影响绩效的因素,也应最大限度地减少这种影响。如果地方政府应用该框架的指标来衡量财务状况,社会经济环境是相同的,那么所有被比较的地方政府都受相同外部环境的影响,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的基准会更有效,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基准的作用。

3 构建衡量地方政府财务状况的模型

3.1 第一阶段:确定衡量财务状况的指标

在国际上,很多学者尝试构建衡量地方政府财务状况的指标体系。澳大利亚会计研究基金会(1996)出版了地方政府财务报告,加拿大城市事务和住房部(2006)出版了财务信息回顾。在美国,格罗夫斯(2003)试图界定和衡量财务状况的概念,其他人则试图制定财务危机的指标。在以色列,卡尔梅利(2002)建议用4个指标衡量地方政府的财务状况。在英国,综合绩效评估在其“资源的使用”中采用“星级”制度评价地方政府财务状况。针对财务状况的概念有两种看法:考虑社会经济因素和不考虑。本文假设社会经济因素影响财务状况。然而,同时考虑一个地方政府的社会经济因素和财务状况并不容易,本文通过模型使两者能在各个阶段融合。本文的财务状况指标及其定义,如表1所示。通过这些比率,能消除地方政府规模对财务状况的影响。第二阶段的目标是根据财务状况的各个指标实现对最佳和最差做法的分类,确定地方政府最佳和最差的短期偿债能力、预算偿付能力和服务水平偿付能力。在设置基准值时,需要考虑各地方政府的各个指标在各年的变化。如果某地方政府某年改进了指标值则取值1;反之,如果某年指标值恶化了则取值-1。然后,采用十分制汇总各年的取值,据此考察各指标在各年的变化情况。

首先,对所有地方政府偿付能力指标进行评价,不考虑它们的地理位置。每个样本的每一指标都采用1~10的十分制评分标准,如果地方政府的指标值小于10%则取最小值1,如果地方政府的指标值大于90%则取最大值10。然后,比较各地方政府,并采取正确的行动,这是因为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时,公众的必需品需求很相似。此外,这使我们能够确定是否存在影响特定融资方式的社会经济因素。同时,需要考虑服务水平偿付能力和长期偿付能力。对于服务水平偿付能力,其他文献已经存在一系列指标来衡量地方政府服务的质量,这些指标涉及所有地方政府的4项基本服务:公路与高速公路、公园、街道照明和废物收集。对于这4项服务,确定各地方政府服务的产出数量和质量指标。

然后,对地方政府服务质量进行总体衡量。在每项服务的十分制评价基础上,计算上述4项指标的算术平均数,从而得到每个地方政府提供服务的整体质量指标。在任何情况下,制定指标都会不可避免地导致信息丢失。因此,在引入衡量财务状况的模型时,有必要基于整体质量指标评价地方政府的服务质量。如果某些地方政府提供服务的价值明显不同于其他地方政府,其每项服务的质量必须单独进行分析,以便考虑每位选民的服务偏好。

最后,根据每个地方政府正常的指标值,基于改善或恶化财务状况指标,衡量地方政府的长期偿债能力。每个指标减去地方政府的平均值,再除以标准差。因此,每个地方政府的价值和每个指标在整个分析时间范围内具有可比性。

3.2 第二阶段:确定社会经济环境和财务状况的关系

第二阶段分析财务状况指标与影响地方政府公共服务需求的社会经济特征(见表2)之间的关系。首先,考察两类指标的pearson相关系数,理论上很多财务状况指标应与社会经济环境指标相关。为了考察两者的相关程度,提出以下两个假设。假设一:地方政府的财务状况指标受反映地方政府公共服务需求的社会经济指标的影响。假设二:公共服务提供的质量受反映地方政府公共服务需求的社会经济指标的影响。社会经济环境变量的选择基于以下标准:首先,被选择的社会经济环境变量是与财务状况指标存在相关性的变量。其次,很多社会经济环境变量与以前的文献相同(如失业率、人口类型等)。最后,这些社会经济环境变量被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政府用来衡量某地方政府的必需品开支水平,据此进行财政转移。通过从理论上对经济环境与财务状况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最影响财务状况的经济环境指标是某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可支配收入和失业率,然后是旅游产值、移民率和人均住处数。从财务状况指标的类型看,经济环境对财务独立性指标的影响最大,因为这种财政收入取决于地方居民的需要。而且,每个地方政府的支出指标也受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

假设一的证明可采用普通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因变量为财务状况指标,自变量为社会经济环境指标。财务状况指标的衡量包括单一指标和汇总指标,而衡量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指标只有单一指标,没有汇总指标,这是因为需要评价各种不同的服务由于公众的偏好而差别很大,因此,计算其均值或合计数并不恰当。证明假设一的具体模型如下:

模型一:cash solvency =a1+b1p-14+c1p+65+d1dw+e1unp+f1inc+g1ind+h1com+i1tou+j1mig

模型二:flexibility=a2+b2p-14+c2p+65+d2dw+e2unp+f2inc+g2ind+h2com+i2tou+j2mig

模型三:independence=a3+b3p-14+c3p+65+d3dw+e3unp+f3inc+g3ind+h3com+i3tou+j3mig

模型四:sustainability=a4+b4p-14+c4p+65+d4dw+e4unp+f4inc+g4ind+h4com+i4tou+j4mig

jose luis zafra gomez(2007)研究发现,模型三拟合得最好,即地方政府财务独立性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经济环境。地方政府产生收入主要取决于变量p-14,p+65,dw,unp,inc和ind,这说明很大比重的财政收入取决于地方居民的经济状况和房产税。模型四揭示的是预算可持续性变量与经济环境变量的关系,预算可持续性主要受p-14和tou的影响。模型一和模型二的解释力则比较弱,这说明现金偿付能力和预算灵活性受社会经济环境因素的影响很小。在模型一中,inc,tou和com统计显著,这说明地方政府改进财务状况的能力部分取决于居民收入水平和地区经济活动水平。tou则与财务状况负相关,说明以旅游产业为主的地方政府的季节需求将影响这类政府的现金偿付能力。

假设二的证明也可采用普通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因变量为服务质量指标,自变量为社会经济环境指标。证明假设二的具体模型如下:

模型五:street lighting=a5+b5p-14+c5p+65+d5dw+e5unp+f5inc+g5ind+h5com+i5tou+j5mig

模型六:roads and highways=a6+b6p-14+c6p+65+d6dw+e6unp+f6inc+g6ind+h6com+i6tou+j6mig

模型七:surface area of public parks=a7+b7p-14+c7p+65+d7dw+e7unp+f7inc+g7ind+h7com+i7tou+j7mig

模型八:waste collection=a8+b8p-14+c8p+65+d8dw+e8unp+f8inc+g8ind+h8com+i8tou+j8mig

jose luis zafra gomez(2007)研究发现,结果随不同的服务质量类别而变化。模型五(街道照明)相对而言拟合最好,p+65和unp对街道照明影响显著。模型六(道路和高速)中,服务水平偿付能力也受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其中dw的影响最显著,两者负相关,当dw增加时,服务质量将下降。模型七说明城镇公园的质量与社会经济环境关联不大。

3.3 第三阶段:尽量减少社会经济环境对财务状况的影响

这一阶段对于衡量地方政府财务状况至关重要。财务状况衡量必须能将社会经济环境类似的地方政府归为一组。第三阶段的目标是通过聚类分析,将受相同种类和程度社会经济环境影响的地方政府归为一类。隐含的假设是同一类型的地方政府具有与其人口数相对应的相似水平的服务需求,因此,各地方政府的经济和财务差异基本归因于地方政府的管理绩效。分离社会经济环境指标与财务状况指标的方法是使用k-均值和两阶段聚类统计分析。这种方法能够获得模型的衡量财务状况的4个变量的1~10的评价,构建这些变量也需要考虑其他情况(例如现金偿付能力或灵活性),或者决定地方政府的服务质量水平。这种方法与以前的文献相比改进很大。该模型避免了在加总各偿付能力水平时需要设置指标权重。通过多元分析,使模型更加客观,降低了不确定性程度。

为了对地方政府进行归类,需要考虑法律对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数量的要求。可根据人口数对各地方政府进行分类,人口越多,应提供的公共服务相应越多。经过两次聚类,可以获得多组受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较小的地方政府,因为每一组的地方政府之间社会经济环境差异很小。聚类后,财务状况指标与社会经济环境指标的相关关系在理论上应该是统计不显著。已有研究发现,一方面,提供高水平服务质量的地方政府组,其现金偿付能力、灵活性和长期偿付能力很差;另一方面,提供低水平服务质量的地方政府组,其现金偿付能力、财务独立性和长期偿付能力很强。这说明地方政府的财务状况与服务质量水平具有反向关系。

4结论

引入地方政府财务状况衡量模型的最大好处之一是有助于判断哪些政府行为执行得好,哪些则需要改进。这些信息对地方政府管理者、政府高层和公众都有用。制定决策时,必须进行比较,但难度很大。在大多数情况下,地方政府的比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比较,因为财务状况受公共服务提供的多种环境因素影响。理想情况下,为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比较地方政府时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应尽可能小,这样采取的措施才不易受外部因素的影响,比较的基准也将更加简单和有效。

主要参考文献

[1]d n ammons,c coe,m lombardo.performance-comparison projects in local government: participants’perspectives[j].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01,61(1):100-110.

[2]r andrews,g a boyne, et al. external constraints on local services standards: the case of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 assessment in english local government[j]. public administration,2005,83(3):639-656.

[3]m t balaguer-coll,d prior,et al. on the determinants of local government performance: a two-stage nonparametric approach[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7,51(2):425-451.

[4]a carmeli. the effect of fiscal conditions of local government authorities on their economic development[j]. 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2007,21(1):91-98.

[5]t clark. municipal fiscal strain: indicator and causes[j]. government finance review,1994,10(3):27-29.

第7篇:经济环境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海洋经济 生态环境 协调发展

一、引言

21世纪是海洋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海洋已成为国际竞争的一个主要领域。但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渐突出,不断影响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有效解决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成为当前海洋国家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目前,国内外关于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研究成果较多。2007年,Martinez等研究沿海区域的生态和经济重要性,提出应继续评估海洋生态经济,以确保沿海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10年,Kildow探讨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贡献的重要性,指出以现有资料衡量与海洋有关的经济活动价值仍较困难。2005年,楼东等应用灰色系统法对海洋产业进行关联分析和预测,认为海洋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等现象是制约我国海洋生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2009年,刘伟玲等利用生态足迹法,指出2003-2005年辽宁省及其沿海6市的生态足迹均超过了生态承载力,且生态赤字有逐年增加趋势。然而,舟山作为浙江省海洋经济强市,现有研究较少涉及舟山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本文通过构建舟山海洋经济和生态环境的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和协调发展模型,测算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度。进而,获得舟山海洋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及变化趋势,从而揭示舟山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关系。

二、舟山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研究

1.构建指标体系

海洋生态经济系统由海洋经济和生态环境两个子系统组成。因此,本文首先构建包括上述两个子系统的指标体系。

海洋经济子系统由海洋产业总产值(亿元)、海洋产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海洋经济产值的增长率(%)、海洋二三产业产值比重(%)、港口货物吞吐量(万吨)和科技计划项目(个)构成。生态环境子系统由工业废水排放量(万吨)、工业废气排放量(亿立方米)、烟尘排放量(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生产量(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万吨)和赤潮发生的次数(次)构成。

对于本文采用的指标体系,需将逆向指标通过取倒数转化为正向指标。在此基础上,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量纲的影响。

2.测算综合评价值

本文选取2002-2011年舟山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的样本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其中相关数据主要来自于《2011舟山统计年鉴》和中国舟山政府门户网站。首先,对舟山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进行因子分析,可知两个子系统的KMO值分别为0.571和0.668,明显大于0.5,故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然后,按照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可得两个子系统只需取第一公因子和第二公因子。最后,根据两个子系统提取的公因子,计算它们的综合评价值(见表1),并给出其折线图(见图1)。

由图1,可知2002-2011年舟山海洋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基本呈上升趋势,并在2011年达到十年中的最大值。从2007年开始,海洋经济的综合评价值达到零值以上,表明海洋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超过了平均发展水平。然而,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水平变化趋势与海洋经济的发展趋势相反。2002-2011年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值基本呈下降趋势。2007年之前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值大于海洋经济的综合评价值,表明海洋经济的发展潜力较大,这与近几年舟山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相互验证。2007年之后海洋经济的综合评价值大于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值,表明生态环境的改善不能满足舟山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表明海洋经济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性较大。

3.测算协调发展度

根据海洋经济()和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值,模拟出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以及生态环境与海洋经济的回归方程,其结果分别为

(2.1)

(2.2)

由(2.1)和(2.2),可得两个子系统的协调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获得两个子系统的状态协调度。其计算公式为

(2.3)

其中,为系统对系统的状态协调度,为系统对系统的实际值,为系统对系统要求的协调值,为系统的实际方差。

由(2.3),可得两个子系统的状态协调度。进而,计算两系统间的协调系数,其公式为

(2.4)

其中,为两个系统的协调度指数,为系统对系统的状态协调度,为系统对系统的状态协调度。

由(2.4),可知整个系统的协调发展度(C),并进行等级划分(见表2),然后给出其折线图(见图2)。

由图2,可见舟山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系数呈“U”型曲线。具体结果为2002-2004年协调发展度呈下降趋势,2004-2006年协调发展度呈平滑趋势,并在2006年达到最小值,这表明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处于极度失调的状态。2006-2010年协调发展度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并在2010年达到十年中的最优水平。2011年海洋生态经济系统虽然是优质协调的状态,但与2010年相比是下降的,这表明2011年生态环境的质量开始下降。

三、结论

本文以舟山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两个子系统为研究对象。首先,构建海洋生态经济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而,采用因子分析法和协调发展模型,测算舟山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平。研究结果表明,舟山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系数呈现“U”型曲线,这表明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发展并不是同步的。因此,对舟山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待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刘伟玲,朱京海,胡远满.辽宁省及其沿海区域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J].生态学杂志,2008,27(6):968-973.

[2]楼东,谷树忠,钟赛香.中国海洋资源现状及海洋产业发展趋势分析[J].资源科学,2005,27(5):20-26.

[3]M.L.Martínez,A. Intralawan, G. Vázquez,et al. The coasts of our world: Ecological,economic and social importance[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7, 63: 254-272.

[4]J.T. Kildow, A. McIlgorm. The importance of estimating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oceans to national economies[J]. Marine Policy. 2010, 34(3): 367-374.

第8篇:经济环境的现状范文

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和工业化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伴随产生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这急需一种可以监管农村环境影响因素的体系。传统的会计体系的货币化核算不能有效的对其计量,CEAS体系恰巧满足这一条件,可以对农村环境的影响责任人直接核算、监管。因此城镇化、工业化农村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应加快CEAS体系建设。

[关键词]

城镇化建设;工业化农村;CEAS;生态经济

1导言

随着我国的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加快,同时也伴随着对农村环境照成严重的污染,进而危害人类的健康,因而为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力。新公布的《2009年中国环境经济核算报告》显示,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污染代价持续上升。全社会的环境污染治理压力日益增大,而农村的环境危机也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当今的城镇化建设的进行,将视觉转向城镇建设的同时,而忽略了负担已经甩给了农村,农村环境状况已经透支。

2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经济和企业会计核算

农业经济的发展直接关乎着我们的生存和健康,工业化农业是现代的农业生产方式。城镇化同工业化农业的发展虽推动经济的发展,但又是建立在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能源、污染农业环境和生态自然环境失调等社会问题基础之上的。它造成的环境影响、潜在的危害日益彰显,带给我们的生存环境发生不可扭转的影响。人们越来越渴望健康生活,人们对自己生存的环境质量更加的关心。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维护被人们越来越倡导,国家对环境的治理的投资是逐年剧增,但是环境的改善却不明显。城镇化、工业化农业发展的同时还要保护环境,仅仅依靠现有的法律监督和行政机构的管理是不够的,应该将其经济效益和环境挂钩,规范使用适应向包容性经济转型发展、环境和会计核算体系相结合的核算体系,使生态模式和低碳经济模式成为必须遵守的自觉主动的准则和规范。因此要求新的核算体系能够将城镇化和工业农业化建设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因素和环境资源核算“有形化”和“资本化”,能够准确的反映对现代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反映经济发展质量状况、反映资源消耗、环境损失以及人力资源投资等的真实状况。并对环境问题采取治理、控制手段。CEAS(公司环境核算体系)建立在一个非货币的实物计量基础上的完整环境模型。该系统反映与环境有关的投入和产出,完全采用传统核算所无法识别的无形资产“有形化”和“资本化”,对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因素、改善社会福利的状况,资源消耗、环境损失、技术进步等无形资产的有形核算。提供了审计所需要的货币信息以外的其他信息资料,提倡了可持续性发展和包容性经济发展的发展理念。包容性经济发展告诉我们经济发展应是社会和经济的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3CEAS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监控性

农业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经济、低碳经济的模式上。也就是说工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资源、能源的利用率提高,节约使用,减少过程废气、废物排放的经济模式。采用何种方式进行科学的、有效计量。计量不只计量它的显性因素,并且要对未来的影响因素也加以准确的、科学的、全面的确定。资源、能源的使用和污染物的排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影响的计量中含有当前的显性因素,但同时也含有众多的影响当前的隐性因素及不被近期所能够察觉的未知将来隐性因素。而重工业的发展造成了当地农民的种植大米成为了人人惧怕的镉大米,而影响了大米的销售,减少了种植大米的农户及数量,也严重的影响了当地的旅游经济的发展。一种资源的利用可能带来的是多种的资源损失和环境破坏及生态影响。但是这些现象又是难以简单的用货币化计量方式来核算的。例如汽车制造企业生产的汽车,同时汽车在使用过程中排放尾气污染环境等等。以及现在的地球变暖、物种减少、植被问题等都无法用传统的会计方式来进行衡量。传统的会计核算方式是从经济利益的发展角度核算计量的,以直接带来的利益点为出发点,主要核算企业经济活动过程中的财务运营状况,即企业的资金状况和经营状况的核算。而对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及排放的废气,废水等,对企业不产生收入的因素不被纳入会计核算范围。是通过货币进行表现的核算方式。但是货币的表现也会随着国际、国内市场变化的众多因素所影响、制约,使的核算的结果不能客观真实的反映问题。由上可见,传统的会计核算方式在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同时所对农村造成的各种废气、废水、废物的污染很难落实到责任人,更难实现对农村环境“谁污染谁治理”的监管,及准确对环境污染造成的代价的计量。但是利用CEAS就能克服传统会计核算的弊端。CEAS区别于传统核算的货币化核算模式,采用了实物计量的模式,他从实物的投入到产出对其利用率、产生的废弃物、废水、废气等对环境的影响和危害都建立了相应的账户管理和计量,由于是实物计量方式,更对企业的经营能力和长期经营、经营的效果、管理水平等评价和社会责任有效的结合,更能体现了提倡可持续性发展和包容性经济发展的发展理念。CEAS提供环境因素影响的综合评价系统,利用实物模式对经济活动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确认与准确的计量,以具体使用实物为核算依据,来完成控制经济活动过程产生的环境、经济影响,它是以资源的利用率的高低为参考,对其产生的显性因素可直接进行评价的同时,还可以对其产生的不可视的、不可测的、将来出现的隐形因素具有一定的可追踪评价。可以加强城镇化建设和工业化农村发展的同时对农村环境污染的高度重视及责任感的核算系统。

作者:边国慧 孔玉 单位: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第9篇:经济环境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旅游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DOI]10.13939/ki.zgsc.2016.51.214

开展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研究,研究的根本目的,就在应用旅游业促使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给予足够的重视和保护。只有城市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才能促使城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并且获得持久的经济发展力[1]。

1 关于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的重要性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开放,旅游业已经成为了很多城市发展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只有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是人们进行生产生活的重要环境之一。随着城市综合实力基础的不断提升,各项城市设施的配置也逐步地于完善。开展城市旅游业促使城市获得更大的发展动力的同时,城市文化也可以被广泛地传播。但如果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被忽视,则城市的环境遭受破坏的同时,也会降低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

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渐增强,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群所关注。生态保护研究专家,也将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2]。生态保护研究学者认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基础内容,就是旅游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的、稳定的统一。因此,建立生态环境友好型的旅游经济发展模式,是旅游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

2 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

2.1 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理论

(1)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概念。“协调”和“发展”的概念和含义是不相同的。

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的主要内容是指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之间能够保持一种较为良好的关系,能够在同一个系统下,相互调节得当,保障相互的共存性,达到互不干扰甚至是良性循环的状态,是一个城市在发展旅游业时保持健康状态的基本要素[3]。

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发展”的主要内容则是指系统不断地扩张,由小到大、由局部到全面、由低级到高级、由部分到整体的发展过程。与“发展”概念相对立的是“负发展”又可以称为零发展过程。而处于中间状态的,则是“零发展”。“零发展”意味着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环境维持现状,既没有互相阻碍,也没有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

因此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旅游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和旅游业与生态环境互相促进发展的两个概念集合的交集。指的是城市在开展旅游业发展经济时,能够将经济发展理念与环境保护理念相互协调一致,有效地保障城市发展的经济类型为环境友好经济。由上述分析也可知,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一种综合性的、整体性的经济发展理论。因此旅游经济和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要求发展过程中两个因素“旅游经济”和“环境保护”都能够得到良好的保障。协调是“环境保护”概念对于“旅游经济”概念的条件约束,发展则是“环境保护”概念对于“旅游经济”概念的条件促进。

(2)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的概念。根据上述对于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概念可知。“协调”和“发展”都指的是同一系统内的两种元素,可以互相影响并且彼此关联的现象。而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的概念的主要内容技术描述“旅游经济”和“生态发展”两种元素互相影响以及彼此关联的程度[4]。旅游经济和生态发展度的概念的研究可以有效地探究以及掌控“旅游经济”和“生态发展”两种元素的关系区间,做到“旅游经济”和“生态发展”两种元素之间的关系的动态平衡的保持。通过探究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可以有效地将“旅游经济”和“生态发展”两种元素保持在相对平衡的状态内,促使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综合两种元素的共同特性。在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之间保持一种较为良好的关系,能够在同一个系统下,相互调节得当,保障相互的共存性的同时,也能够保障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两种元素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探究一个城市的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可以作为判定该城市环境友好型旅游业发展程度的判定标准。一个城市的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越高,则表明该城市的旅游业的发展规模越合理,市场竞争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也便越强。

2.2 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判定方式研究

根据探究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的概念,可知判定城市的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是判定该城市环境友好型旅游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5]。因此研究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也应当从探究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的角度出发。建立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的模型以及模型计算方式则是判定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的有效的、科学的方式之一。

通过建立综合旅游经济效益评价函数来判定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可以促使城市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保持更加协调、友好、稳定的状态。

3 结 论

探究关于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首先应当明确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的重要性。进而开展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理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概念和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的概念)以及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判定方式研究。通过探究关于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可以促使城市建立环境友好型经济,引导城市旅游业获得更加生态化、可持续化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程晓丽,张乐勤,程海峰.中小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以池州市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3(5):102-106.

[2]石惠春,刘鹿,汪宝龙,等.兰州市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108-114,120.

[3]王东红,.伊宁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