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天文学就业方向及前景范文

天文学就业方向及前景精选(九篇)

天文学就业方向及前景

第1篇:天文学就业方向及前景范文

关键词: 天涯文化;一带一路;新疆;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65-1285/c.2016.04.10

欢迎按以下方式引用:王文华.天涯文化心理及其在西部旅游开发中的应用[J].克拉玛依学刊,2016(4)69-73.

中国西部主要是指新疆、、内蒙古、宁夏、云南等广大的边疆多民族地区。这些地方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地形复杂、民族众多,有着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及双语环境;置身多元文化和双语混合的环境中,会让内地人(相对中国西部而言其他地区的人们)而言觉得既熟悉又陌生,有一种身在“天涯”的异域感,正是这种异域感吸引众多的内地人前来旅游。其中,云南大理、丽江,拉萨,新疆喀什、伊犁等地,最具特色,吸引的游客量最多,是西部天涯旅游的典范。本文主要探讨基于中国天涯文化基础上的新疆旅游开发。

一、天涯文化与中国人旅游心理

“天涯”二字在中国语境中的意思不光是指天和水的尽头或者远方,也包含着异域、漂泊、思乡以及边关等诸多诗意。人生如旅,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每当感受到生活的不如意,人们总是把改变现实的希望寄托在远方,于是产生了“天涯”这个词。“天涯”二字不光富有精神寄托,也富有时间感,在道教和佛教禅宗的结合下还富有了宗教意义,显得更加悠远,跟“彼岸”甚至“天堂”同义。此外,“天涯”二字还很有空间感,表现为一种距离,根据美学定律,距离是审美的必需,陌生化产生美,于是天涯二字又富有了诗意,跟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中国传统文化别具一格,其文化四绝――书法、绘画、戏剧和园林等的写意风格,与外国诗画戏剧公园的写实风格不同,讲究留白和写意,追求空灵美的意境和境界,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天涯”与“天下”也有关系,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都不忘“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因此,中国古代文人和知识分子活得很辛苦,在人生不如意时,总是有身在天涯的感觉或者向往天涯,慢慢地便演化出“天涯文化”。此“天涯”文化非海南三亚的“天涯”文化,[1]46-47更具有传统文化心理上的代表性和广泛意义。于是,“天涯”这个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运用得很多,[2]68-72主要分消极和积极两大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天涯何处无芳草”“同是天涯沦落人”(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等是积极的,但它们只占少数。大多数是感伤的,比如“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等。中国现代流行歌曲中也有很多“天涯”,比如“天涯呀,海角”“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等,也都偏向于感伤的意境。似乎这样才能显得有诗意,于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但诗意的境界不一定就要孤独,只是中国古代文人更容易陷入孤冷,或者空灵,尤其是婉约派。中国文人爱热闹,也享受孤独,“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唐・杜甫《春望》),喜欢“伤春悲秋”,仿佛不如此就不足以称之为才子佳人,渐渐地走向了一种病态,也就是龚自珍所批判的“病梅”(清・龚自珍《病梅馆记》)。不光诗词中有这些问题,小说中也有。即便是中国最伟大的古典小说名著《红楼梦》也不例外,其结尾写道公子哥贾宝玉在情人死后毅然出家,“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貌似看穿了,其实是在逃避,把世界的衰败看成是一种美,这是中国人独有的文化心理。外国人学不会中国人的这种意境,就像郎世宁学中国画总是学不像。

现代中国人和古代中国人一样活得很累,同样有天涯文化心理,虽然没有了儒教的约束,却有了金钱的束缚。一切都以钱衡量其价值,刻意追求排名和成功,无论是高官富商还是打工仔,都普遍缺乏安全感和幸福感,活得很忙碌;即便是进行旅游这种该放松的活动时,也那么功利,暗藏攀比与炫耀。有什么样的群众需求便会有什么样的市场,于是很多景区也粗制滥造,一味圈钱。“不到天涯遗憾终生,到了天涯终身遗憾”,这话不只是说海南三亚的景区“天涯海角”徒有美名,实指不值得一去,而是说中国人目前普遍的旅游心理。[3]59-60江南古镇和西北边城当然各有特色,不过也不是非去不可,但是在旅游经济轰炸式的宣传下,名声太大,迫使很多人感觉此生一定要去一次,即便是花了很多时间和金钱、得不偿失也要去。这就是中国人当下的天涯文化旅游心理,即旅游的目的不是因为远方有多美,而是去过了,比起没去过的人就有些优越感,体验的是那种天涯的感觉。过去交通十分不便,很多内地人最大的梦想就是去看海。现在随着交通的发达,海已经司空见惯了,人们便开始追求去边远的地方或者出国,其中,新疆以其综合性的人文自然风光,在国内景点中很吸引人,也是本文主要的研究对象;后者的代表便是、云南和新疆等地,其中,新疆以其综合性的西域历史背景、自然风光和民俗景观,在国内景点中最吸引人。

二、宗教与新疆天涯文化旅游开发

根据季羡林先生的研究,新疆是少有的世界四大文明的交汇地,这里不仅曾经接纳了众多迁徙而来的民族、语言和文化,也曾经向内地转输过世界历史上最主要的几个宗教。宗教与天涯文化密切相关,因为天涯文化中所追求的彼岸与宗教的彼岸在精神层次上是相通的。我们知道“一带一路”不光是商贸交易通道,随着人员的流动,文化交流和宗教传播也在同时发生着。因此,“一带一路”开发绝不能忽视宗教的影响。[4]32-34新疆天涯文化旅游的开发也不可缺少宗教的助力。新疆是世界上少有的几大宗教的交汇处,其中佛教和伊斯兰教表现最为突出。

1.佛教与新疆天涯文化旅游

佛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产生影响最大的外来宗教之一。其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南北朝时期开始兴盛,隋唐时期达到鼎盛,形成了以汉族为主的汉传佛教、藏族为主的藏传佛教和傣族为主的南传佛教三大流派,其中汉传佛教以禅宗、净土宗等为代表,其主要传播路径就在新疆,许多西域来华的佛教传教士都是从新疆前往内地的,比如鸠摩罗什和达摩;而汉族佛教徒的取经路线也主要在新疆,以法显《佛国记》和玄奘《大唐西域记》为代表,这两部作品记载了突厥西迁之前新疆的佛教信仰状况和印度当时的历史文化概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其中后者还衍生出《西游记》,与张骞、班超等人开辟的西域一起,极大丰富了中国人思想和文学地理上的神奇想象世界。总的来说,佛教影响了中国整个文化界,成为古代中国三大思想支柱之一,其中禅宗最富有诗意,使得中国传统的天涯文化增加了一些宗教色彩;净土宗也很有代表性,其阿弥陀佛西天极乐世界的宣传,使得中国人心目中的天涯有了一个宗教名字。佛教徒们在念诵佛号时,心中会一直想着这个西方的佛国,一旦愿力足够强自然会前往。新疆就这样开始与天涯文化密不可分,现在的内地人、海外华人甚至日韩等国的民众之所以特别向往这里,正是由于它所凝结的佛教和西域历史情结,因此,新疆旅游市场值得大力开发。

2.伊斯兰教与天涯文化旅游

新疆是中国最主要的阿尔泰语言民族聚居地,而他们几乎大多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经由波斯人、突厥人、蒙古人和马来人的进一步传播,遍布北非、西亚、中亚和东南亚等地,逐渐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可以说,在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格局中,伊斯兰教的影响力已经与佛教接近,与中国传统的天涯文化也产生了结合。因为伊斯兰教信徒每日都要对着圣地麦加的方向做礼拜,一生都要去一次那里朝圣,遥远的圣地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种天涯。新疆与伊斯兰教相关的文化遗产主要是《福乐智慧》《突厥语大辞典》《十二木卡姆》和《五卷诗》等,这些作品可以从天涯文化旅游的角度进行开发。

3.其他宗教与天涯文化旅游

除了佛教和伊斯兰教,经由新疆传到内地的宗教中,还有波斯的拜火教、摩尼教、西方的景教甚至犹太教等。拜火教进入新疆很早,现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的帕米尔高原地带就有两千多年前拜火教的遗迹,但对于整个新疆来说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其变种摩尼教对早期回鹘人产生过较大影响,但回鹘人接受了佛教和伊斯兰教后这种影响很快就消失了。景教和犹太教没在新疆产生什么影响,只是在内地留过一点痕迹。这些宗教跟佛教和伊斯兰教一样都是外来宗教,其母体都在遥远的地方,因此产生的印象与国人的天涯文化心理有共通之处,尤其是对于内地人来说,这些元素增加了新疆的“异域风情”,与“西域”这个文化意象结合在一起,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内地游客到新疆旅游。

三、如何从天涯文化角度开发新疆旅游

国内很多旅游景点其实都是在利用人们的这种天涯文化旅游心理打造景点圈地收钱,或过分翻新,或无中生有,导致原味尽失;所卖的旅游产品各地也都一样,毫无特色。这是一种目光短浅的开发方式,导致人们往往来一次就不愿意再来。新疆的旅游开发也面临这种问题,比如喀什老城区为打造5A级景区,进行大规模翻新与改造;又比如金胡杨景区和那拉提草原景区给人感觉名过其实。在“一带一路”国家大战略背景下,新疆旅游要打造成国际一流的旅游业,并最终实现与中亚的旅游一体化,[5]67-70可以借助国人的天涯文化旅游心理。

1.把握时代心理

中国正处在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化时期,很多农村来的大学生甚至农民工买不起的房子,却不愿再回乡村,他们在拼尽全力地融入城市。时代的变迁需要适应城市化的新的心态产生,这是问题也是机遇。现代科技对生活的渗透使得人们的想象空间变窄,产生了诗意的审美困境。咫尺天涯,要想摆脱被边缘化的命运,只能刻苦自强,努力上进。而在奋斗的路途中,周围的环境总是暗淡,远方的天涯却像金光照耀下的雪山,那么光明而神圣,总是腻烦家乡,追求新鲜感和朦胧意境,于是去远方,而当我们到达了远方,却只有一开始能感受新奇,等现实问题跟来后,周围的美景就感觉不到了。何况,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到处都是人,几乎没有一片净土,垃圾满天飞,就更加的没有美感了,然后再次腻烦,去新的远方,如此循环。旅游景区在一定程度上要做的是把握国人的这种天涯文化旅游心理,给以正确的心灵引导,而不是利用之后无情抛弃。

2.严格景区评级标准

随着中国融入全球化的大潮,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各方面都在膨胀,相应地旅游景区的评价级别也在“通货膨胀”。这就需要有关部门进行监管,进行权威的评比和引导。正如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黄郁成教授所说,在他写《新概念旅游》的时候,全中国还没有一家5A级景区,大都是4A级,当时他就预见到随着4A级的增多,将来一定会出5A级。[6]52-54,60现在5A级景区果然很多了,那么将来的趋势便是出6A级吗?当然不可如此无节制地泛滥。笔者认为景区评级一定要具有可信性,而且不要评上了就不变化,要有一定的有效期限;最好采用三年一评或者五年一评,使景区管理者保持危机感,促使他们提升服务质量,往更“走心”的方向发展;最好能引入游客参与评价体制,即每位买票的游客都有权在旅游之后,进行打分和点评,同时也可以提一些意见。因为旅游业本质上是服务业,景区本质上是服务部门,给景区双重监管是必需的,今后它们不仅要对上负责,也要对下负责。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景区走向更良性的可持续发展方向,中国的景区才能获得普遍赞誉,甚至是获得世界性的声誉,打造出真正广受欢迎的世界级景区。

3.打造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是不同的,后者指的是以文化为旅游开发,而前者指的是由旅游引发的文化现象,一定要区别开来,进行分别研究,然后向精品方向打造。维护好景区景点,可以进一步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和配套食宿服务。旅游产品的销售是景区除了门票收入之外的附属收入之一,其占总收入比有时甚至会超过门票,因此十分重要,但也很容易被模仿,失去地方特色。比如借鉴张艺谋的“印象系列”,可以从西域故事角度打造“印象・喀什”等大型实景演出;[7]84-87又比如同心锁,寓意是将爱情锁在一起,然后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锁上后扔掉钥匙,再也打不开,代表永不分离,是景区除了扔钱祈愿之外最常见的一种旅游产品形式,当然要保证这些锁永远在,不然就失去了象征的意义,造成游客心理伤害和不信任,因此要予以保护,砸锁者要罚款赔偿。但这个创意已经被争相模仿用烂了。又比如,云南丽江和大理打造的艳遇文化,也很有特色,但是太刻意了,被一心发财致富的各种“托儿”钻了空子,也就失去了意义。当然以上都是人口稠密地区景区的做法,对于远离人烟的边远景区,有学者认为不要做景点,不要收门票,而要做路上,完全放开,保持原汁原味,学美国人那样搞汽车出租,以汽车经济代替门票经济,拉大空间,让游客消费。景点只是噱头,服务才是产品,设停车点,配备食宿休息之处,并配备流浪艺人、乡村歌手等,综合收益肯定会大于门票收益。[8]91-97其实这也是具有争议的,在国内的社会环境中不一定可行。

四、结语

总的来说,天涯文化心理是源于中国人的一种传统文化心理,其在当下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又被赋予了与时俱进的崭新意义,暗合国人的精神诉求和心灵寄托。在国家“一带一路”的大战略背景下,西部地区要顺应大势,把握国人的天涯文化旅游心理,着力开发文化旅游产业。对于新疆旅游业来说更是如此,而且要正视宗教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借助于宗教的影响力开发旅游业。以上便是笔者对于新疆旅游产业发展的部分研究成果,希望立足西部,对新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一些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彭京宜.喷薄而出的“天涯文化”――品读《天涯文化系列丛书》[J].今日海南,2012(6).

[2]唐红.唐代西域边塞诗中的边愁与作者文化心理探微[J].塔里木大学学报,2009(3).

[3]盖玉洁,韩飞.基于游客满意度的三亚景区发展对策研究――以天涯海角旅游风景区为例[J].中国市场,2012(40).

[4]裴勇.发挥宗教优势,助力“一带一路”建设[J].中国宗教,2015(6).

[5]王文华.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与中亚旅游一体化可行性研究[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6]黄郁成.试论旅游产品的质量标准[J].社会科学家,1998(5).

第2篇:天文学就业方向及前景范文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课程设置

一、室内设计与景观设计的特性与就业现状

1、室内设计的专业特性与发展前景

室内设计专业在中国以及世界范围都是一门发展得较为成熟的专业。在八十年代初期,室内设计专业(又称装潢专业)就已经成为了艺术专业特别是设计方向最主要的专业之一。至此将近四十年的时间里,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情况良好,这和中国的时代背景和政治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从沿海城市开始,城市化进程速度之迅猛让全世界都为之震惊。农民、工人加上本科教育扩招后毕业的大量学生涌入沿海以及经济教育发展良好的一二线城市,随之产生的就是居住、医疗以及消费等各种问题。供不应求的楼市导致了在这些城市里,早期的五层楼甚至更低的住宅大量变成了现在的超高建筑。这样的超高型建筑就必然会需要大量的室内设计师,产生大量的室内设计工程。

2、景观设计的专业特性与就业现状

大量的工作机会吸引了更多的学生报考,甚至可以说,大部分学生在报考环境艺术专业之前,对这个专业的理解就是室内设计。然而,现在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划分越来越精细,每个学科自身也越来越独立,在早期隶属于建筑和城市规划专业中的园林景观设计专业也首先在美国发展成为了独立的景观设计学科(Iandscape Design),景观设计学科是主要研究自然景观要素以及人工景观要素,是一门与地理、气象学、植物学、生态学以及人文历史互相交融联系的一门学科。在具体的项目中,除了建筑物本身和室内硬装软装,景观设计主要负责实施道路的规划、植物的选择、景观小品的设置以及历史文化的相匹配。初步看来,景观设计学科是一门比室内设计学科更需要综合知识和多学科融会贯通的专业。那么我们从可提供的就业前景来研究,一个中小型的居住区楼盘,一栋民用居住楼根据其户型的不同,大概会产生将近80到120个室内设计工程,而景观设计工程只会委托给一个景观设计公司或者团队,每个团队内大概8到10人,室内专业和景观方向的就业前景悬殊巨大。就业机会的渺茫导致了有些学生即使对景观专业非常感兴趣,也因为对前途的渺茫而随波逐流,选择了室内设计专业。

二、民办三本类院校环艺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笔者作为一名在民办三本类院校环境设计专业工作近五年的专业教师,对同类学校以及自己所在系部的专业课程设置较为熟悉。在大学一二年级时,大部分学校都会以设计基础课程为主,这些课程包括建筑制图与识图、测绘、建筑初步以及小型建筑等,此类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和建筑专业的基础核心入门课程。在大学三年级,就会逐步引入专业的分科,有室内设计原理以及手绘课程,景观设计原理及设施及手绘课程,让学生对两门学科的区别与联系有初步的理解与认识。只有了解了两门专业方向不同的研究领域和现实意义,才能培养自己对其中一个学科的兴趣。虽说在专业选择的课程设置上,大部分学校在初始时都会均等的设置室内方向和景观设计的课程,但是无论从教育大纲以及教学精神上,大部分民办本科类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高年级分配专业时,都会将天平偏向室内方向,在讲授初级专业课程时也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室内设计方向。最终导致选择室内方向作为职业方向的学生数目远超过景观方向,那么在高年级阶段到大四毕业阶段,课程的设置最终成为了室内设计方向独大的局面。

2、问题背后的综合原因

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并不能单独归咎于就业率,虽然这种普遍的事实确实存在,但是现在景观专业的发展前景以及人才需求量也非常的大。特别是在沿海等一线城市的商业高度发达区,或者是各类城市规划设计院以及交通枢纽沿线,此类的景观设计人才是相当匮乏的。民办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本科生的艺术专业基础比一本类重点院校的学生稍显薄弱,那么在本科时期的课程设置和教育模式就更为重要。而现在,基于此类现状,大部分学校的教育方向都是把学生的就业倾向往市内设计师、基础绘图员或者效果图的制作上引导。最终导致了高级设计人才大都是重点名校出身,而大量三本类环境设计的学生毕业后却只能进入了大大小小的装饰公司甚至售楼部。如果要改变这种一成不变、主观并且被动的教育模式,就需要此类学校专业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观念都要有根本的改变和进步。

在国内,任何一个能力较好的景观设计团队所招纳的团队成员一般都是有着较好的技术能力以及较高的学历学位。所以,如果三本类院校的学习景观方向的学生想要进入这样的工作团队,学历上的拔高深造是很必要的。并且国家政策在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选拔政策并没有苛求初始学历,所以,院系以及专业教师应该鼓励学习能力较强、有意愿深造的学生,继续学习。一方面弥补学历上的不足,另一方面加强专业技术水平。院系在学生的专业学习进入正轨的同时,应该做好职业规划和引导,强调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两手都要抓,才能在大四毕业的时候不会面临没有心仪的工作也考不上研究生的两难格局。

三、新思路下的三本类院校环艺专业课程设置

1、基础抓牢、正确引导

一个出色的景观设计团队要求设计师具备独立的设计能力和优秀的团队协作能力,那么在课程设置上,民办本科类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大纲以及核心理念就必须有根本上的转变。首先,在基础课程之后,应该对学生平均的教授室内设计方向以及景观设计方向的专业课程,因为这两个方向虽然学科性质差异较大,但是是相互交融并隶属于环境设计学科的。一个优秀的设计师,这两个学科都应该都要有所涉猎,然后主修一门。在初步学过基础理论课程之后,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专业方向选择引导,分析学科特性,分析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以及就业情况,切不可用工作的压力引导诱导学生选择自己并不喜爱的专业。在确定了专业方向之后,室内专业和景观专业的各类核心课程应该按照层次、难易程度依次展开,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采取因材施教。因为学科特性,学校还应该多安排一些和实际工程相关的课程,让学生有机会和市级工程以及一些有经验的室内设计师和景观设计师交流,比起每天面对枯燥而生硬的书本知识而言,这种实际经验会让学生有胜读十年书的效果。

2、深入实际、教学相长

实际项目对于环境设计类的学生来说远远比课本知识来的直接,这也是为什么设计类专业对于实际项目的要求会比文理科各种科研论文要求更严苛。在攻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阶段的设计类学生有机会和导师一起参与各类实际项目的操作和演练,而本科生大部分的时间则是在学习各类基础学科。即使到了大四阶段,安排了各类实习课程,基本上也如没头苍蝇般随意找一处室内家装公司实习。很多本科生都反映,除了看户型套模板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带客户买材料了,专业知识方面的收获非常有限。笔者认为,在本科大三大四阶段,系部应充分利用专业特性,无论是企业合作还是教改以及各类科研项目,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有兴趣和专业优势的学生参与实际项目,即使不能一开始就参与设计,从基层绘图开始,与老师讨论设计方案,亲自参与出图和项目洽谈和施工也是好的。此类实习课程为大四毕业设计会立下汗马功劳,也为学生就业提供强大的技能支持和心理准备。

第3篇:天文学就业方向及前景范文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研究对象;职业发展

经济实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主要指标。现代社会分工中,各个产业都有自己的独立性,而经济原理则能够广阔地渗透到各个行业当中,不同行业联系在一起。站在宏观角度,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研究,能够为我国国民经济与国际贸易输送大量人才,确定研究对象及职业生涯发展展望,对优化现代经济体制改革作用显著。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研究对象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研究的对象则是经济与贸易两者之间的关系。市场的高度开放,使得国际经济与贸易成为当前的热门专业之一,下面进行具体分析。1.面对WTO。2001年12月11日,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的第143位成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五年之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近年来,市场更是面临着空前良好的发展局面,国际贸易的年增长量逐年攀升。加入WTO,打开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使得我国各个产业以及贸易体系得到更新,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外资并购节奏加快。国际经济与贸易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成为最具潜力的行业之一。十多年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需求量逐年攀升。随着我国外贸体制的改革,越来越多的企业被批准直接从事对外贸易,贸易涵盖面逐年扩张。基于此,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专业人才,不单单需要掌握国际外贸的理论专业性的知识,还需要对国际贸易谈判规章当中的各项基础法律流程、营销技术以及基本的产品专业知识进行明确。在WTO的环境下,国际经济与贸易针对的对象主要是广大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相关人才,当然也关系到整个国际贸易市场的完整性。2.专业导航。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研究对象,并不单单局限于国内的高校应届生,还包括联合办学的高级人才。随着全球经济、文化的交流,教育体系也逐渐走向开放,呈现出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我国经济环境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会遇到较多的机遇与挑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发生变化,专业的冷热度存在明显的差异。但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相关人才,一直是当前的热点。这种人才,能够精通外语、国际贸易规则等,是现代国际贸易发展的关键。3.专业培养。针对当前高校开展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实际情况,已经有上百所学校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从专业的角度要求学生能够全面地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一般理论以及实务基础。当然,在一些高校的专业改革当中,已经增加不同类别的国际贸易专业知识,使得该专业的学习更具特色。不但能够增强该专业类别学生的专业能力,还能够提供实践能力,真正发挥出价值特色,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从而使得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社会竞争力以及专业的适应性要求,发挥出就业适应能力与价值。该专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文理兼收、兼容并蓄。对个人的训练更加全面,既考验逻辑思维的训练,又形象地诠释整体思维的训练价值,经济类学生思维十分活跃,能够实现更积极的参与交流,就业前景广阔,职业发展前景良好。虽然在专业导航层面,涉及到的因素是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专业学生,但依旧需要对这一专业内容具备自身的摸索与探索,增加实用性。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职业发展前景

国际经济与贸易职业发展前景已经十分广阔,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该专业的重视度以及人才需求逐渐提升,成为一种全新的热门职业,职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下面针对就业方向以及就业方式进行具体阐述。1.就业方向分布较广。国际经济与贸易属于国家重点学科,复旦大学公布的资料显示,国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有会计师事务所、银行、外贸公司以及期货公司等,同时也涉及到政府经济部门。而当前针对该专业的就业方向,人民大学也已经给出相对乐观的回答。即该专业的学生就业方向涉及到银行、证券、保险、进出口公司以及外贸机构等。同时,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十分广泛,包括国内企业以及跨国企业等等,使得职业发展前景良好,能够推动该专业的持续发展。2.就业方式差异。就业方式差异方面的分析,主要是从直接就业与间接就业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直接就业包括政府机关、科研单位、教学单位、外贸公司等直接的单位进行就业,强化职业技能。当前现有的沿海城市当中,国际贸易的发展环境良好,对国际贸易的人才需求量较大,尤其是国家放宽企业的进出口权之后,许多中小企业具有外贸自营权。而间接就业方面,主要是国际贸易的相关人才考取研究生或者出国继续深造。经济类专业的考研形式特别严峻,就业形式与其他专业类别相比较而言,能够发挥出就业价值。3.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职业发展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职业发展培养探究,需要站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视角下进行探索,深入探究内在的发展价值。当然,想要实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职业发展培养,可在内部条件与外在条件的基础之上,发挥出优势。第一,内部条件方面。调整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大学生而言,应该调整良好的就业心理,在思想上转变,树立正确的观念,进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在这一方面,大学生应该多接触社会实践的机会,使得学生能够更多的接触社会并融入到社会环境当中。同时,制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职业生涯的发展规划,增强大学生的个人竞争能力,为自身营造良好的就业机会。第二,外在条件方面。中国经济的发展势头在近年来十分良好,金融危机的影响也在逐渐的减弱。基于此,针对中国经济平稳发展的总体态势分析,世界经济已经被拉动。中国外贸以及金融也都已经呈现出复苏的发展趋势。同时,与当前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签订培养订单,实现人才的定向培养与构建。通过这样的方式,站在战略高度建立企业合理的人才结构,制定中长期人才的需求计划。

三、结语

综上所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发展,在我国经济良好发展的今天,活跃度、发展状态良好,就业前景十分广阔。广大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应该认知到社会形势,清晰地找准自身定位,积极抓住就业机会,才能够将所学的专业性知识反馈给社会,回报社会。

作者:王卓 单位:河南省安阳市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刘国晖,吴易风.国际贸易理论——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5,4(04):118-136.

[2]李红,邹月媚,彭慧丽.国际文化经济学:文化合作经济分析的理论框架[J].浙江学刊,2013,10(03):167-176.

第4篇:天文学就业方向及前景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现状;教学问题

研究背景

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影响,工程实践的示范,国务院学位办对原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以及环境艺术与旅游规划等新兴学科专业与实践领域的兴起,来这四个方面的变化、影响、制约、激励,促使中国园林(园林景观规划)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为激烈的重大转变。对此我国的园林教育特别是高职高专的园林专业教育,教学应有一个相应的改变,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将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的现况及问题

风景园林在我国是既古老又年轻的一门学科,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也历经沧桑,事实上我国在上世纪20年代中叶一些高等院校的建筑学科和园艺学科就曾开设了庭园学、庭园设计、造园学等课程,与美国、日本相比也不过仅晚一、二十年的时间,但作为一个专业来设置,园林学科是起源于1951年,由北京农学院(现中国农业大学)园艺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合办的造园学科,历于1956年迁入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从那时起,这一专业名称就历经变化,直至现在,我国也只有少数几所高等院校设置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除个别院校外,大多院校,特别是高职高专(近几年由过去的中专学校升格),在课程内容、教学体系中,与现代国际化人才需求有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如下:

(一)学生来源层次不齐,培养目标不明确

近几年来高职高专招生混乱,大多数高职高专学校,园林专业学科有中专和专科两种学制形式,中专的生源主要是一些学习成绩较差,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初中生,专科的生源有普通高中生、职业中学和普通中专生三方面的来源。这些学生的文化基础不一,学习背景也不相同,学校在专业设置,教学方向目的不明确,不同的院校对园林专业的理解不同,根据各自的条件,课程体系各异,培养目标也不相同,差异甚大。如工科院校,侧重于建筑,城市规划和园林工程,往往在建筑的基础上向园林方向偏移。农业院校,则重于园林绿化、花卉栽培,树木等照抄林学的做法,这种现象导致园林专业教学混乱。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到底培养的是技师还是技工不明确,导致中专、大专一个样。

二)对风景园林创新及教学形式与质量的评价标准不一

由于受到传统园林的影响,仍停留于对诗情画意的追求上,缺乏科学性,多样性,从而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抑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

(三)专业口经过窄,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我园目前从事(或涉及)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与工程实践的人员主要有3个大方面的要求,即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艺术、环境艺术,旅游规划设计艺术,这三个方面都是现代合格园林师所必备的知识。而我国目前尚无任何院校是按此知识背景来构建园林专业教育体制的。

(四)在教学体系中,重艺术形式,而对科学、工程技术的重视不够

书本讲授时间过多,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工程实践时间不足,理论课与设计技能,专业设计课之间和衔接不合理,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理论与实践脱节,这是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五)对资源、环境及建筑造景的开发利用不够

      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偏重于植物造景,但对真正合乎生态规律的种植设计,对资源、环境及建筑造景的综合开发利用不够。

二、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问题的解决办法

针对上述现状,笔者认为要办好高职高专园林专业,使学生能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园林人才,与国际接轨,就必须先解决如下问题: (一)根据学生层次,明确培养目标

学校根据学生层次,中专层次由于其文化知识基础较差,知道面又窄,很多学生都有不愿再学习文化知识,只想学专业,对这些学生我们应着重于操作型、实践性教学,把其培养成生产第一线的技工型人才。大专层次,由文化基础较中专强知识面又较宽,他除实践性外,还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把其培养为既能懂理论又会实践操作工、技师型人才。

(二)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

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课程设置尚无统一的标准、各自为政,有的差距甚远更谈不上统一的教材。培养出的学生,差异很大,且专业面过窄。笔者认为,无论哪个学校,其园林专业都应有基本的共同标准,并且应与国际接轨,只有这样,才使于统一管理,毕业的学生才能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在课程设置上应以风景规划设计,环境艺术、旅游规划设计艺术为中心。根据各校的特点扩大自选课题范围,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扬学生的创造性。

(三)改革现有的评价体系

这里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摆脱传统评价体系中,对园林作品的诗情画意过度追求,避免只重园林作品的艺术形式,而轻视科学技术成果运用的评价方式。使评价方式从,定性化走向定量化,系统化、科学化。二是改革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方式,包括考试、考核的方法和手段,对技工型人才学生的评价方式,应改书面考试为动手操作考核,以技能考核为主。对技师型人才的评价方式,应以书面考试和实践考核相结合,以能力(方案能力、动手能力、图面效果、创新能力)几方面来综合评价。

(四)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改变过去那种在黑板上操作的教学方法。对于技工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直接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花卉植物的栽培管理、园艺植物的修剪造型、工程的施工及景观制作等。对于技师型人才的培养,还应加强绘图、模具制作的训练。因为设计师最基本的语言和交流方式就是“图”(包括工程图,艺术表现图,手工草图)。没有过硬的手头工夫就不能成为设计师。而这一点恰恰是目前高职高专园

林专业学生的薄弱环节。

(五)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高职高专园林专业的师资队伍普遍较弱(都是以前中专学校师资),尤其是规划设计方向,有丰富工程与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相当缺乏,这已严重阻碍了高职高专园林专业学科的发展。

当然师资队伍的建设并非一朝一日之事,就目前来说,各高职高专对专业教师存在着片面性认识,那就盲目追求学历和黑板艺术,认为学历越高,教学效果越好,这是不切合实际,也是不科学的,因为园林学科的艺术性强,艺术源于教师的实践经验,学校应鼓励教师多参加社会活动和工程实践,来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袁克强.可持续发展观与职业教育[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4,(1).

[2]田慧.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人的发展[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

第5篇:天文学就业方向及前景范文

【关键词】中韩合作;理论依据;前景

近年来,中国市场上“韩流”涌动。电影院里,韩国影片场场爆满;电视频道,韩剧轮番上映;电器商城,三星手机、LG空调天天热销。还有图书出版、动漫、化妆品、服饰等行业,韩味也是越来越足,就连女士们去趟理发店,理发师也不忘着力推荐韩式烫发。与此同时,韩国市场“汉风”盛行。据韩国商人估计,在釜山东大门和南大门两个大市场里,标有"中国制造"的商品至少占了70%,那里的日用杂货和文具,甚至商店里商品的摆放形式都与中国浙江义乌的小商品市场差不多。可以说,不论是“韩流”还是“汉风”,都是中韩两国交往日益频繁的表现。

一、中韩合作有先天优势

中韩两国地域接近,交往历史悠久,文化相互兼容,同以儒家文化为背景,两国人民具有相同或相近的价值观念,这不仅加深了彼此的了解,也使彼此间的交流更加频繁。这构成了中韩合作的先天优势。随着“韩流”与“汉风”的互相融合,将进一步促进两国文化的交融,同时也使彼此对对方产生更强的吸引力,在两国市场上呈现出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良性互动的发展态势。

二、中韩合作有理论依据

韩企在华本土化战略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可以用贝克尔的消费资本原理来解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勒(Stigler)和贝克尔(Becker)1977年在他们的论文《偏好是无可争辩的》一文中指出,从某商品消费中产生的边际效用依赖于消费者已经消费的总量及其欣赏该商品的能力,而欣赏该商品的能力又是以往该商品消费的一个函数。在消费商品的过程中,消费者的“消费资本”会增加,已经建立起来的消费资本越多,消费者的“消费资本”(consumption capital)增长也就越容易。换句话说,消费资本的投入和消费是相互促进的,商品消费的边际效益会随着时间增长。因此,相关的效用函数也就是包含了所消费的商品以及作为自变量的消费资本的函数。假定这个函数不变,那么,在价格及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资本的积累可能会导致消费者对该商品实际需求的变化。也就是说,如果消费者对某商品上了瘾,欣赏能力越来越高,虽然他们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没有发生变化,他们的购买行为却可能增加。1996年,贝克尔又进一步阐明了他有关消费资本的概念。他把主要从个人的消费积累和其他相关的个人经验中得来的个人消费资本与社会消费资本区别开来。社会资本体现了他人对个人效用的影响,即同龄人和其他有关人员的影响。这说明社会群体的偏好存在着一种趋同性,同龄人之间的兴趣、爱好会互相感染。流行的形式广为接受,而那些不为人们熟悉的形式随着时间的变化依然不为人们所熟悉。

把这一原理运用到国际贸易中来,就会清楚地看到来自国外的陌生的商品,最起码在刚开始的时候,都会遇到“偏好折扣”,此时,人们还没有像对待本国商品那样建立起对外国商品的个人消费资本,由于大家都不了解这种来自国外的商品,社会的消费资本也有待于发展、培育。把语言、地理等因素考虑进来,各种文化之间越接近,相关消费资本上的差距也就越小,因此贸易也就越大。文化亲近是地理距离、共同语言及以往贸易历史等因素的一个综合函数。不同国家之间对外国商品的消费资本的积累是极不平衡的,不对称的。然而,对外国商品的消费资本一旦建立起来,外国商品的疏异感和异域色彩就会越来越淡。最终,这种外国商品消费资本积累的效果得到强化,就会在本国越来越有市场。中韩两国商品在对方市场消费资本的积累得益于两国的先天优势,由于中韩文化的兼容性强,“韩流汉风”正从两国文化领域迅速向其他各个领域扩散,中国有30多所大学开设了韩国语专业,2001年在韩留学的中国大陆学生超过3200名,比上年增长一倍。汉语则已成为韩国众多高等学府的热门专业,并被普遍选作第二外语,在华留学的韩国学生达22100多名,居各国赴华留学生之首。反映到外贸实践,由中国海关的统计数据来看:1992年中韩建交时,两国的贸易额只有63.8亿美元;2002年中韩双边贸易额达到440.7亿美元;2004年,这一数字上升至900亿美元,年均增速达到20%以上;到2005年,中韩双边贸易总额超过千亿美元。其中,中国自韩国进口768.2亿美元,增长23.4%,高于进口总体增速5.8个百分点,韩国成为中国第二大进口来源地,比上年跃升了3位。中国则成为韩国最大的海外投资对象,在我国合资合作及独资的韩国企业已超过3万家。中韩两国自建交时分散的小规模贸易逐渐发展成集群式的大规模贸易,双边贸易额每年都在以20%至30%的速度增长。这说明,根据消费资本原理,中韩两国既有合作优势又有合作前景。 三、中韩合作前景展望

第6篇:天文学就业方向及前景范文

何谓“创意市集”,即指在特定场地展示、售卖个人原创手工作品和收藏品的文化艺术活动。它的主要特点是,参与门槛相对较低,更接近是一个平民艺术舞台,作品的形式更加多样,受众面更广。这一称谓最早源自欧美国家的跳蚤市场。每逢周末,大家会把自家不用的东西拿来卖。很多艺术家也会趁机拿出自己制作的手工艺品出售,期待在市场徘徊的 “星探”能看中自己的作品,加以商业化,进而创建自己的品牌。比较著名的创意市集有英国伦敦的 Spitalfield Market、澳大利亚悉尼的帕丁顿市场( Paddington Bazaar)、日本横滨港边公园的“艺术缘日 ”等。与之相比, “创意市集”在中国还算是新鲜事物,参与者也多为追逐时尚的青年人。据悉,《城市画报》 2006年率先在广州推出 i-Mart创意市集,一经推出便迅速成为激发国内原创的标志活动,一波又一波的创意浪潮在国内风生水起。 一、地摊文化的兴起与“创意市集”的发展 “创意市集”其实是一些年轻的艺术爱好者,对现有的一些产品,进行创意设计,当这些设计出来的东西在设计者面前堆满时,他们内心中狂热的需要跟人交流,如果可以的话就转化为产业。当这种要求达到了一定限度时候,他们在网络中约会,到某一天的某个地区集合,摆摊子,卖限量制作的各种小东西,例如:独立的影像书刊、手工娃娃、手绘 T-shirt、挂件饰品等各种各样的小商品,“摊主”是一些充满想像力的艺术家、设计师和工匠。 在欧洲许多城市,创意集市已成为城市魅力的一部分,是最为草根、新锐的街头时尚的发源地,也是众多才华横溢的原创艺术家与设计师的事业起点。许多最具天分的人在集市中被发掘出来,建立起自己的时尚品牌。 随着创意市集的兴起,“地摊文化”这个概念也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曾几何时,我们的生活和地摊紧密联系在一起。如今,这样的生活正在离我们而去。在中国,各大城市的地摊曾是城管人员重点打击、清理的对象。理由是影响市容,有碍观瞻,破坏公共卫生,经常出售假冒伪劣产品,扰乱了市场秩序。于是,摊主们或者收摊不干,或者搬进街边统一规划的店铺,真正的地摊市场所剩无几。比较有名的只剩下北京的潘家园市场、上海的吴江路、武汉的江滩、天津的曙光里那么几条街而已。虽然后来上海、北京等地为方便市民购物,已经放宽了对地摊摊贩的管束,但人们对地摊货的不良印象却很难改变。 近两年,伴随着国人物质生活的日渐丰富,大家也开始追求个性化的消费。整齐划一的商店以及统一规格的产品,已不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了。人们开始对“创意市集”这样的活动产生浓厚兴趣。不论是国外的 Moss Street Market、Rose St. Artists’ Market、Design・festa,还是国内的 iMART创意市集、疯果创意集市、 DESIGNMAP创意生产力等,都借着“创意”、“时尚”、“潮流”等新鲜的外衣,以“创意市集”之风给平易近人的地摊文化以全新的面貌。 二、陶瓷“创意市集”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景德镇独特的地理条件 据《浮梁县志》记载,景德镇在春秋战国时期地属楚国东南境,秦属九江郡番县,汉属豫章郡鄱阳县,三国时为吴地,东晋设镇,始称 "昌南 ",后易名 "新平 ",辖于江州,唐天宝元年(公元 742年)更名 "浮梁 ",北宋赵恒景德元年(公元 1004年)定名 "景德镇 ",辖于浮梁县。 1949年4月29日,景德镇获得解放,随后从浮梁县分出,置景德镇市。古往今来,景德镇以瓷器精美绝伦,制瓷历史悠久闻名全世界,故有“瓷都”之誉称。其生产陶瓷的历史源远流长,唐代便烧造出有“假玉器”美誉的白瓷。在宋代御赐殊荣,即以宋真宗皇帝的年号景德赐给景德镇,于是景瓷驰名天下。尔后,历经元、明、清三代,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全国制瓷中心。时至清康、雍、乾三朝,景瓷的发展跃为历史颠峰。“工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2000多年的制瓷历史,丰富的陶瓷资源,绚丽的陶瓷艺术,陶瓷文化和艺技的深厚积淀,为景德镇奠定了举世公认的瓷都地位,也为历代陶瓷创作给予了丰富的制瓷经验和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文化创意机构提供的新平台 创意作品需要固定的平台,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景德镇陶瓷,文化底蕴深厚、文化人才众多、产业配套方便,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把文化创意列入战略性产业进行重点发展,体现了绿色发展的理念,更意味着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即将迎来新的发展高潮。众多改制后的国有陶瓷企业也抓住时机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例如雕塑瓷厂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基地,集研发、市场和服务为一体,相继入住创意单位 200多家,吸引了中国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众多知名院校的教授、美术家以及 10多个国家的陶艺家来这里创作、设计。并由此发散到相邻街道及自发形成的长虹金域中央陶瓷商业区。建国瓷厂利用保留完整的古柴窑遗址、古作坊群和有着深刻时代烙印的生产设备、工艺,打造与龙珠阁、御窑遗址和莲社北路古陶瓷街相衔接和配套、集明清御窑手工制作与现代陶瓷生产为一体的建国陶瓷文化创意园。除此之外,陶瓷企业乘势而为,陶瓷名人馆星罗棋布,浓浓的创意氛围让景德镇成为名副其实的创意之都。全球 27个国家和地区的陶艺家在此建立陶艺工作室近百个;国内数百位艺术家在此建立陶艺工作室近千个;两个部级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先后在此落户;在雕塑瓷厂,乐天陶社的创意市集,每个周六,年轻的陶瓷创意人都会带着自己的原创陶瓷作品在集市上售卖,这里被誉为景德镇的“798”。民间自发形成的创意集市和政府打造的创意产业园区交相辉映、互为补充,呈现出一派以陶瓷为特色的优势文化产业群。 (三)景德镇陶瓷学院及周边学校独特的办学优势及人才培养 坐落在景德镇的景德镇陶瓷学院作为中国迄今为止唯一的一所陶瓷高等学府,自1958年翻开了中国陶瓷高等教育的新篇章。她的前身是 1909年创办的中国陶业学堂,如今学院已由过去单一的陶瓷专业,发展为以陶瓷工科为主体,文学、艺术、经济、管理兼备,体系完整,专业人才集中的陶瓷高等教育学府。学院拥有一支由蜚声海内外的陶瓷艺术家或陶瓷工程专家组成的师资队伍。在景德镇陶瓷学院,师生们的陶瓷艺术创作十分活跃,许多教师的作品被国内外著名的博物馆收藏。而学院本身就如同一座陶瓷艺术殿堂,具有浓厚的陶瓷文化氛围。与此同时,作为一所特色鲜明的知名高校,景德镇陶瓷学院积极立足国内,走向世界,先后与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芬兰等多所高校建立校际友好关系,广泛开展国际交流活动。学生们在学校里耳濡目染,开拓了眼界。而事实表明从陶院毕业的学子们正是这“创意市集”之风的主力军。 三、“创意市集”现象存在的利与弊 (一)原创品牌的产生 在景德镇,年轻的陶瓷设计力量伴随着景德镇深厚的陶瓷历史文化以及景德镇陶瓷学院悠久的办学优势早已初见端倪,尽管原创的陶瓷品牌一直都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创意市集”的出现不能不说是一次契机,一次次的地摊行动,让更多的人知道了原来还有这样一群人以及他们自己设计的品牌。许多新兴的年轻陶艺设计师借此浮出水面。他们与以往的手工艺人有着天壤之别,首先他们有自己的有别与他人独创的创意和设计,其次是他们有着强烈的原创品牌意识,与以前普通手工作坊的DIY相比,他们更注重自己的品牌效益,他们开始设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注册自己的商标,并设立自己的工厂,使创意产品开始有了批量生产的可能。与他们的前辈相比,这群人最大的特点是年轻,强调独立和个性,并由此形成了一种倡导自由与创意的生活方式。 (二)“创意市集”的利与弊 “创意市集”这种直接、便捷、透明的新型交易模式可以使商业客户更广泛的结识陶瓷创意人,并通过优胜劣汰的方式使得不少创意人脱影而出。陶瓷创意人的创造性思维及其努力在开放的平台上得以展示。陶瓷设计人才也在不断的被挖掘,陶瓷创意事业也因此而备受关注。与此同时,其弊端性也不断显现出来,在景德镇,许多陶瓷创意人的作品通过市集的形式展现出来,公布于众,在保持公平竞争的同时,也难免有知识产权被“偷窃”的行为。众所周知,创意不是可以套用一个个既定的公式,它并没有严格的标准,而所谓创意的闪光点也许就在那思维模式灵光的一现,在公平的展示于众后陶瓷市场的模仿现象,也屡见不鲜。尽管有些艺术的模仿不是完全的照搬,但创意者的思维也将被“偷梁换柱”式的“剽窃”,这使得众多创意人防不胜防。因此,如何使陶瓷“创意市集”朝着公平、良性的态势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四、结语 尽管陶瓷“创意市集”交易平台存在着种种风险和弊端,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它也极大的推动了景德镇陶瓷事业的发展,是陶瓷产业市场化的必经过程。陶瓷“创意市集”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国内陶瓷创意事业的蓬勃发展,并提供了良多的陶瓷就业机会,涌现出了一批批经营有方的陶瓷设计从业人,而且这种新型的交易方式被越来越多的大众所接受,从创意市集参观人数之多,我们可以充分地看到创意人群以及创意消费人群的潜力。因此,这在一定意义上也推动了陶瓷艺术生活化的进程。 总之,陶瓷“创意市集”的诞生,让我们看到了创意事业的又一发展分支,这种商业模式延续了传统集市的诸多优势,它把国内的创意事业带到了市场化的阶段,未来的创意交易平台也将让更多的创意人更放心的发挥他们的创意思维,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同时,让买卖双方得到最合理的利益保障。陶瓷“创意市集”是个前瞻性的文化产业,尽管它目前在中国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它带来了艺术、设计、商业、文化的多元融合与碰撞,也体现作为年轻一代陶瓷设计师的原创能力,同时也为他们更好的参与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在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战略发展的同时,陶瓷创意人以独特的陶瓷文化优势为背景,推动着陶瓷产业进入陶瓷产品制造和文化创意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参考文献: 1、王怡颖.创意市集[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72、张京成 王果华.创意城市蓝皮书[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103、赫斯蒙德夫.文化产业[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104、李向民.文化产业:变革中的文化[M].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65、陈少峰 张立波.文化产业商业模式[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86、斯密尔斯.抛弃版权文化产业的未来[M]. 人民出版社 2010.9 喻 宏:景德镇陶瓷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中国陶瓷文化研究所

第7篇:天文学就业方向及前景范文

关键词:中职;秘书;教学模式

《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通知》指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加强实践教学,造就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段文字进一步明确了开展职业教育的目的及其办学方向、教学关键,也是秘书专业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从人才市场的调查情况看,秘书专业的毕业生虽然理论知识扎实,但仅是“半成品”,企业抱怨缺少“拿来就能用”的秘书人才。因此,我们的秘书教学还应该有意识地借鉴其他专业教学的成功经验,避免秘书教育理论化即秘书教育与用工需求脱节的现象。如何解决“教学”与“用工”脱节的矛盾?在秘书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利用校内资源实习、校外顶岗实习等新的教学模式,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适应当今专业课教学的需求,从而把这门课教好。

一、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本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宗旨,依据教学的目的与要求,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将学生引入一个特定的情景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双向和多向互动,积极参与,平等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在讲授新的内容之前,先给学生一个案例,让学生思考其中讲了什么道理,阐述自己的观点,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新的教学内容,在讲完理论之后,再让学生联系所学知识想一想案例说明了什么道理,全班组织讨论,并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由教师来分析学生的发言,纠正其偏差,归纳总结出科学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听取学生的发言,从学生的发言中把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等,然后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加以点拨、引导,促使学生全部掌握所讲内容。如,在讲授《办公效率和时间管理》一节时,教师先给出一个教学案例:周一上班,秘书小周需要完成以下工作:(1)给某客户打电话,与对方联系你的上司下周四将与他约会的事宜;(2)向人力资源部门写报告,申请今年的休假日;(3)拆封、分类和传递今天收到的邮件;(4)布置下午要使用的会议室,准备茶水和咖啡;(5)为上司预订周末去天津的火车票;(6)在做这些事情的同时,她还接待了三位访客、接应电话等事宜。秘书迅速地开始逐一工作,搞得手忙脚乱,到了下班时间,仍有部分工作没有完成。根据这种情况,让学生讨论如果你是这名秘书,应该如何做才能把工作做好?讨论结束,教师开始讲授今天的新知识——时间管理方法,帮助秘书将时间安排得更有成效。再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案例怎样做才更合理。学生各抒已见,教师要认真听取学生的发言,从学生的发言中把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等,然后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加以点拨、引导、总结,促使学生全部掌握所讲内容。我们可以把这一环节概括为:给出案例——学生思考——教师讲授——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因材施教。

二、情景模拟

情景模拟是在案例教学的基础上形成的。案例教学的关键是教师选取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讨论总结,而情景模拟是在特定的模拟场景中进行的,要具备一定的场地、设备,有一定的人物角色,情景模拟就跟演戏一样,关键要逼真。如,在讲授《接待工作》时,前台秘书的责任之一,就是要甄别客人,起到“过滤、分流”的作用。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工作场景:一天,有许多人要见经理,经理正在开会。秘书对来访者要有不同的答复。对经理约见的客人,秘书说:“请稍等一会儿,经理开完会就来见您。”并奉上茶水和报刊杂志;有一个是要账的,秘书了解企业财政吃紧,说:“经理出门办事了,您过几天再来。”还有一位是来联系业务的,秘书询问可否让业务主管来接待。通过情景模拟,学生懂得了让预约好的或有接待必要的客人及时得到接待,而把没有必要接待的客人客气地挡在门外,而不致于影响上司的工作。情景模拟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尝试运用。教师可以设计许多办公场景让学生来模拟,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样真实的情景模拟,学生将会在身临其境的模拟表演中掌握自己所学的知识,而且不容易忘记。情景模拟过程可总结为:设计情景——准备设备——选定角色——认真表演——学生点评——教师总结。

三、利用校内资源实习

秘书专业教学要特别注重秘书实务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训练的方法有很多,利用校内资源实习是一种非常不错的选择。要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安排学生进行职业见习,比如可安排学生临时担任秘书的角色,负责某一项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后勤工作。如,我班承办了坦洲镇首届幼教同业协会的成立大会。主要负责大会的会务工作,由全班学生一起组织策划,主要包括会议前期的准备:资料、会议用品、茶水、礼仪服务、引领、签到等;会议服务工作,会议中充当工作人员,如摄影、献花等;会议后期的整理,让会议室回归到开会前的状态,同时,还帮助会议订两围工作餐。可以说,这次承办的会议,让学生全方位地感受到整个会议的过程。学生对整个会务工作有一种很实在的认识。我们可以把这一环节概括为:学习课本知识——选定工作任务——学生接受任务——学生分头执行——学生自己评价——教师总结评价。

四、校外顶岗实习

如果说利用校内资源实习是采用把“秘书”“请进来”的方法,那么,校外实习则是让我们的学生走出校门,充当秘书人员,这需要学校有合作单位。我校的校外实习基地如中山市利堡公司、海空间等已正式启动,每学期都会选派学生去顶岗实习,主要岗位有办公室文员、计划部、采购部、业务部的工作人员。学生去校外实习,是对教学工作的一个有力的补充。在公司里,他们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付诸了实践,如学会了熟练使用打印机、传真机、电脑等办公设备,学会了分发公司的资料,安排小型会议,接待客人及接打电话的技巧,等等。学生通过岗位实习,具体了解秘书工作的内容和全过程,增加了实战经验,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尽快进入工作角色,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整个训练的过程可以概括为:选定实践地点——接受工作任务——跟随师傅工作——学生自己评价——教师总结评价——向学生推广经验。

(作者单位:中山市坦洲理工学校)

参考文献:

[1]童富勇.现代教育新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第8篇:天文学就业方向及前景范文

历史上的家具也好、瓷器也好,懂行的人一看就知道它是属于哪个年代的。但是到我们这个年代以后,反而有些凌乱和模糊,缺少当代的特点。

陈慧中:景德镇有着两千多年的制瓷文化及技艺的深厚积淀,我们今天来到景德镇,一路上看到大街小巷有很多不同规模的陶瓷商店和商场,还有众多陶瓷厂及陶瓷学校。我们想知道,作为生活在这里的设计师,你们对景德镇以及这里的陶瓷文化有着怎样的认知或理解。

石佳宜:人们是从一杯、一碟、一碗中认识景德镇的,我们經常讲三大美学,一是生活美学,二是陈列美学(陶瓷陈列的艺术),三是空间美学(陶瓷与空间之间的关系)。景德镇人对工艺可以说非常了解,而在美学这块也不是说没有,而是从集体层面来说还是缺少创意、缺乏更多的思考。因为景德镇很肥沃(陶瓷生意好做),就像一片庄稼地,大部分人是把陶瓷当庄稼,把陶瓷当饭吃,这么多年来是这样的一种状况。上次我看了本书,作者说其实我们现在的设计不能说是“原创”,而是叫做“发现”更合适。因为“原创”是本身没有的。现在的很多设计都来源于传统,只是你“发现”和“改良”而已。现在很多国外设计用的也是中国的传统元素,他们用发现的眼光进行改良之后,反而看起来更有中国味儿。

陈慧中:其实早在唐代,中国的陶瓷便經由丝绸之路传到波斯、欧洲以及其他世界各地国家,同时也令世界通过陶瓷认识了中国。在古代历史上,曾經一度出现英国、德国、奥地利及其他欧洲国家狂热仿造中国瓷器以及纹样艺术图案的局面。历史发展到现在,国际上有不少国家在陶瓷设计领域受到认可,那么如今国内外的陶瓷设计有何不同之处呢?

石佳宜:对于国外设计来说,陶瓷只是一个元素而已,他们的设计呈现出的是一种生活的状态,而景德镇陶瓷都是很物品化的状态,离生活很远。我们的设计要么很严谨,要么很奇异,而事实上生活情趣也很重要。我感觉生活中几种人,一种人是活着,一种人是在生活,另一种是享受生活,比较高级的是玩味生活。中国的教育就是教会人如何生存,忽略了人如何生活。很多人有知识,但只是知道知识而已,只“知”,“识”就差一点,“思”基本没有。你个人才华横溢有什么意义?那是你个人的事,你对社会没有什么帮助,这种才华横溢就没有意义。你设计,你为谁设计,你为谁做陶瓷,你创作的意义在哪里?是为空间服务,还是为生活服务,总要有些思考。

王天: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經常会带客户去采购家具,过程中发现令人满意的中式家具很少,而欧式家具有很多。所以我就想我们身在中国,为什么连个合适的中式家具都选不到呢?前些年我们受到外来文化冲击,照搬国外的生活模式,本土的文化一直缺失。而随着年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渐渐觉得中国的文化才是“大家”。这次讨论的话题是关于陶瓷文化的,陶瓷文化也是典型中式文化的代表之一。以前对陶瓷的印象就是“仿古”,古色古香,却与现代审美不符。我看到一些既具有中式味道、又与当代审美结合的陶瓷,就非常好。

邹威:我是景德镇本地人,也在景德镇做设计。陶瓷在我们景德镇人的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呢?首先我们景德镇人是因为陶瓷而活着,也是为陶瓷而活着。如今时展很快,年轻一辈受西方文化影响也比较多,但我们还是要学习并传承传统,同时也要具备国际视野。不仅让中国人了解,更应该让全世界了解中国,我们要让他们看到中国深厚的底蕴,看到中国也时尚。因为如果当代艺术没有具备国际视野,那么终将会被别人所忽略、淡漠。

陈继耀:时代性很重要,景德镇的大部分陶瓷都在做传承,却缺少时代性。历史上的家具也好、瓷器也好,懂行的人一看就知道它是属于哪个年代的。但是到我们这个年代以后,反而有些凌乱和模糊,缺少当代的特点。现在很多人崇拜所谓的国外的生活理念,失去了我们中国本身的一些东西。像刚才提到的,开玩笑地讲很多所谓的艺术家其实只是一个匠人的概念,为了生存、为了吃饭去做艺术。中国人更注重情感关系,过分地改变传统可能很多人接受不了,觉得很怪异。所以如何传承传统,并符合当代的审美,我觉得这是最需要考虑的问题。从室内设计来讲,一些设计师的作品中更多元化地融入陶瓷文化及其他中国文化,并且得到认可,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

如果真正地把景德镇陶瓷推向全世界市场的话,到那个时候我相信这才是真正的艺术,是生活的艺术,而不是纯粹的艺术品。

胡笑天:十年前,我在景德镇的一个陶瓷研究所工作,这个机构专门做陶瓷鉴赏。当时来自各地的很多富人用麻袋扛瓶子过来请老师做鉴定,我发现他们一麻袋或者几麻袋的扛过来,一个人最多能带一两件真品回去就非常不错了,其他的都是赝品。这是我记忆中一些关于陶瓷的零碎片断。陶瓷是中国的符号,世界认识中国也是从陶瓷开始。但我一直在想,传统在我们的设计当中就是一个元素,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文化符号。我们设计师在方案中其实很难强调,或者逼迫我自己要在什么地方或者怎样推广中国文化,我感觉这是很难达到的。毕竟人的诉求是不一样的,因时因地因人因项目,我感觉这很重要。所以我的概念是什么呢?对任何文化、任何艺术,我们遵循的就是循道而适合,解决问题,这才是最重要。

陈慧中:适合这个空间的才是最好的。我们做这个专题的目的也是为了在当下的审美需求、生活方式和设计语境下,让大家清醒客观地面对中国传统文化,创造出适合当代的设计,而不是一味地在设计中追求或生搬硬造地表现中国文化。

陈志山:我这两年做地产、会所项目比较多,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五星级酒店的摆件、器皿,很多都是以陶罐为主。但这些陶罐肯定大部分不是我们纯粹传统上的东西,是与当代艺术进行结合的。现在不管是HBA还是国外的大型设计团队,他们都很喜欢用到当代艺术的陶罐摆件作为經典的摆设。景德镇作为瓷都,更多地承担了陶瓷创作的重要历史责任,可能这种在时代背景下的创作会给中国带来更多可以向全世界推广的东西。

陈慧中:很多顶级酒店、高端会所等场所空间是很注重与艺术品进行结合的,我们观察到他们在选择艺术品的时候通常会从品牌、设计感、艺术感等几个方面考虑。对于景德镇来说,除了“景德镇”这三个字的金字招牌,是否还有更多个人或产品品牌得到国内或国际市场认可呢?

李朝晖:每个区域都有独特的文化积淀,那么江西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景德镇陶瓷文化。我觉得江西的设计师应该承担起一定的责任,不光推广江西的文化,还要让全国范围内对陶瓷感兴趣并有想法的人一起思考如何传承陶瓷文化。所以,第一,首先感谢《现代装饰》杂志关注陶瓷文化,给我们江西景德镇的陶瓷文化一个对外发声的机会;第二,通过谈陶瓷文化希望对我们江西的设计有所推动。第三,我希望我们江西的设计行业在全国真正能够有一席之地,当然这一席之地不是别人给的,是靠我们自己努力争取到的。这是我的感想。

陈慧中:正如刚刚所说,最能代表江西的就是陶瓷文化。我观察到一个现象,虽然江西的陶瓷文化具有一定知名度,但是对于江西本土的设计师来说,对陶瓷的认知和了解程度处于哪一个阶段?当然关于陶瓷的工艺、制作等专业技术方面的问题,是陶瓷艺人所擅长的领域。那么作为设计师来讲,是否考虑过如何将之与室内空间更好地结合起来,如果你的设计中需要用到陶瓷方面的艺术品,你会怎么样进行选择?

石佳宜:陶瓷有很大的局限性,当然有更多的可能性。现在我们谈论陶瓷經常是围绕陈列、应用等方面,而陶瓷更多地可以思考与建筑、空间的关系。陶瓷对于空间来说是一种元素,但你在选择各种元素的时候可以用这个,也可以用那个。就像一个人一样,你对空间的贡献有多少,这个元素的贡献大,为空间溢彩,那就非用不可;如果可有可无,就可以忽略掉。如果能通过创意,赋予陶瓷更多的可能性,那就更有意义。比如之前在深圳有个把瓷器竖向罗列的创意,大概有一两米高,成为一种雕塑的概念,而把这些瓷器分散开以后,又是一个一个普通的器皿。不过如果要发现更多的可能性的话,要跟下游,包括景德镇做陶瓷的这块要有互动,你要提供一些灵感和线索,否则他们很难有更多的发现和应用。

胡笑天:前些年我参与了一个关于景德镇陶瓷发展的讨论,谈到了艺术在任何时候都离不开两个字——市场。实际上有两个方面制约了我们景德镇的发展,一方面我们把这里定位成是艺术品市场,因为它名贵,从造价等各方面都造成了很多消费障碍,从传播、接受度等方面来说,受众面都太窄,似乎必须是有钱人消费的。所以如果想在设计领域里面应用的话是受到一定制约的;第二,既然是市场行为,说白了就是商业运作模式的问题。这牵涉到景德镇需要有领头企业面对全国做一些市场化的运作,商业模式非常重要。如果真正地把景德镇陶瓷推向全世界市场的话,到那个时候我相信这才是真正的艺术,是生活的艺术,而不是纯粹的艺术品。我感觉这是非常重要的。

陈慧中:这正是我一直想抛出的话题,景德镇是作为世界公认的瓷都,事实上如今的发展遭遇了很大的瓶颈。在市场化激烈竞争下,潮州的日用陶瓷、佛山的建筑陶瓷等发展势头良好,那么景德镇作为中国瓷都的地位是否受到一定威胁呢?有没有可能探索出一种适合的商业模式,进行市场化推广,真正得到认同,我觉得这是现在存在的问题。

胡笑天:景德镇与其说卖瓷器,不如说卖人(名气),在景德镇为什么形成不了品牌?因为人才是重要的,他是艺术家、大师,这个人从出名到死去,属于他的这个阶段就过去了,接下来要培养下一代大师,重新开始市场运作。所以品牌的延续性往往受到局限,这个方面也是制约景德镇的—个极大的问题。

石佳宜:在所有的瓷都里,景德镇的魅力是最大的。我想起一个词很适合景德镇,景德镇是陶瓷的“湿地”,我们常说要保护湿地,因为景德镇这个地方非常适合做创作,是创作的天堂。但是你要从运作企业的角度来说,景德镇在这方面就相当缺乏,因为这个地方太肥沃,大师们都只顾做作品去了。

“窑为谁烧”,你为什么要做陶瓷,你天天烧窑烧什么,你要烧给谁?就像室内设计一样,你为谁而设计?这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一个问题。

李朝辉:刚开始主持人问我们大家对景德镇陶瓷是否熟悉,这句话让我很有感想,而这其实是景德镇最大的问题。为什么是最大的问题呢,南昌与景德镇仅仅200公里左右的距离,但是我们却对景德镇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比如现在有一些像石老师这样的设计师,是我们經朋友介绍才发现的,来了这个展厅之后才了解到原来有很多融合了时代特点的陶瓷,是我们一直在寻求而未得的。所以我觉得景德镇对外传播的信息太片面,大家只知道景德镇生产碗、盘子、碟子这类普通生活用品,再者是盛产很多大师的瓶子、罐子,能卖到几十万、几百万。大家对景德镇的认识是从门缝里面看到的一点点。

石佳宜:我提出一个观点“窑为谁烧”,你为什么要做陶瓷,你天天烧窑烧什么,你要烧给谁?就像室内设计一样,你为谁而设计?这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一个问题。

邹威:我现在的很多作品里面經常会使用陶瓷的元素,对我来说它有可塑性。比如我们这个项目因为造价的原因,用不起大师的顶级艺术品,那么我们能不能自己设计呢,这是很重要的问题。我们会根据空间的特点和需求画出图纸进行定做。我相信这会更适合空间的气质,我觉得设计师一定要赋予我们所做的工艺、家具以独特性,否则我们如何去创造一种跟别人不一样的环境。

田鸿喜:在景德镇谈这个话题我觉得真的是非常有必要的,我认为“成也景德,败也景德”,为什么呢?景德年间,景德镇的瓷器受到皇帝赞誉,赐年号景德给景德镇。景德镇在历史上创造过辉煌,从生活出发,凭借碗盘杯碟走向世界,甚至征服了世界。但是景德镇这些年的一些經营模式也好、销售模式也好,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景德镇的发展。现在从国际范围来讲,国外一些品牌知名度很高,得到认可,那么景德镇有品牌吗?除了“景德镇”本身是品牌以外,它没有自己旗下的个人品牌或者商品品牌。过去有句话叫做“中国其他窑口衰败之时就是景德镇的兴旺之日”?

第9篇:天文学就业方向及前景范文

关键词:广州;文化旅游;文化旅游者类型;感知意向;实证研究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区域

广州作为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和主要起点。广州的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本研究将其归纳为类型: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岭南文化、南越国文化、宗教文化、革命文化、商贸都市文化、艺术创意文化、亚运文化;并针对每一类文化分别选取一个代表性景点:南海神庙、岭南印象园、南越王墓、光孝寺、黄埔军校、天河城广场、红专厂、海心沙,作为本次研究的游客调研地点。

2.研究方法

根据游客在旅游中获得的文化体验、旅游前后的体验对比以及文化因素在旅游者访问某一目的地决定中的重要程度等设计调查问卷,问卷采用里克特5点尺度。本研究主要是对目前广州文化旅游现状的调研与分析,向代表广州文化的八个景点的游客发放问卷,共发放调研问卷1000份,回收889份,其中有效问卷837份。在数据分析时,首先对有效问卷进行分类,其中本地游客问卷477份,外地游客问卷360份。然后运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列联表分析和回归分析等。通过SPSS16.0对回收的837份有效问卷进行了统计,得到本次调研的样本概况。在本地游客中,25岁-34岁的中青年游客居多,职业以企事业管理者居多,学历集中在本科,大专和高中。在外地游客中也表现出类似的特征。

二、结果分析

1.广州文化旅游者类型分析

依据Bob Mckercher和Hilary du Cros的理论,文化旅游者除了游览动机与其它旅游者有明显区别外,在文化旅游过程中体验的深刻程度也是不同的。文化旅游者根据行为特征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旅游者在旅游中文化体验的深刻程度(体验性维度)以及文化在访问某一目的地总体决策中的重要程度(核心型维度)这两个维度,由深到浅,将广州的文化旅游者划分为五种类型:目标明确型、观光型、意外发现型、随意型、偶然型。

在此理论基础之上,将量表中旅游者从景点中所获得的文化游览体验的深刻程度以及文化旅游在访问某一目的地总体决策中的重要程度这两个问题投射到坐标轴上,根据收集到的问卷数据,得出广州市本地以及外地游客的文化旅游分类情况,如下图:

广州文化旅游者类型分析图

(注释:括号外为本地游客数据,括号内为外地游客数据)

通过上图可以看出,广州的文化旅游者所寻求的文化体验大多是较为深刻的,文化旅游在他们的出游目的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游客对广州的文化定位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也说明政府对广州文化的宣传和定位有一定的成效。同时这一结果也说明,游客的文化旅游动机还是比较明显的,这有利于对广州文化旅游市场的开发。

2.广州文化旅游者行为特征分析

(1)不同景点游客对文化在广州旅游中的重要性感知分析

为了更明确的了解不同景点的游客对文化在广州旅游中重要程度的感知,运用SPSS16.0对样本数据进行分类汇总分析,计算出不同景点游客对文化在广州旅游中重要程度感知的均值。

由结果可知,大多数景点的游客对文化在广州旅游中重要程度感知的均值都大于3。这说明游客对不同景点体现出的广州的文化都有较为深刻的感知。在本地游客中,只有天河城的文化感知均值相对较低,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天河城作为商业购物中心,本地游客只是将其作为日常消费的场所,并形成一种生活习惯,对其体现出的广州商贸文化的内涵可能并没用很刻意的去感受。而在外地游客中,大多认为广州市商贸比较发达,因此其对天河城体现出的商贸都市文化的感受就更加深刻。

(2)广州文化旅游者重游意愿分析

Van den Putte(1991)在研究中指出消费者的意愿与其今后行为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2,即意向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的行为。基于此,对旅游者重游意愿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出旅游者未来的行为。在研究中,笔者对广州文化旅游者重游意愿的分析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对广州文化旅游者整体重游意愿的分析,二是每个景点的文化旅游者对该景点重游意愿的分析。

由结果可知,广州文化旅游者的整体重游意愿的均值都大于3.5,其中本地游客的重游意向均值为3.79(标准差为1.090),外地游客的重游意向均值为3.67(标准差为1.105),这表明游客具有较高的重游意愿的,也说明广州的文化旅游吸引力较好。同时对不同景点游客的重游意愿分析可知,本地游客对不同景点的重游意愿也比较高,均值都大于3,而对不同景点外地游客的重游意愿的分析可知,除了南海神庙这一景点外,其他各景点的游客重游意向的均值均大于3,这说明南海神庙这一景点需要进一步强化其旅游吸引力,明确其旅游定位,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游客前往。

3.游客对文化景观的感知意象分析

(1)原生意象和诱生意象

运用SPSS 16.0首先对广州整体文化的原生意象和诱生意象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分别计算出游客对广州文化原生意象和诱生意象的均值。游客对广州文化诱生意象的均值均高于游客对广州文化原生意象的均值,即游览后,游客对广州文化感知的深刻程度明显高于游览前。这说明游客在游览前对广州文化景观抱有一种可有可无的感受,期待度不高、认知程度较低(M=2.86)。而在游览后,游客对广州文化景观产生的诱生意象有较为明显的提高,基本达到了令人满意的程度(M=3.27)。

此外,本研究还调研了游客对每个景点文化景观的原生意象和诱生意象,整体来看,游客对大多数景点的诱生意象均值大于原生意象的均值,这说明游客游览后对各景点文化景观的文化内涵感知有了明显提高。此外,红专厂、光孝寺以及天河城这三个景点的诱生意象均值低于原生意象,也就是说游客在游览这三个景点后的实际感受达不到游览前的预期,这表明这三个景点对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开发还有待进一步加深和强化。

(2)混合意象

根据顾客满意理论,如果所得到的体验超过了预期那么游客就会觉得满意,相反就会觉得失望并影响下次出游。在探讨游客对文化景观的混合意象时,笔者以游客游览前后对文化景观满意度的具体变化为依据,把游览后与游览前对文化景观的评价的差值来作为游客的混合意象。在SPSS 16.0里采用匹配样本的T检验法(Paired-Samples T Test),来判断原生意象是否对诱生意象产生了影响。取0.05为置信度,结果表明无论是本地游客还是外地游客,在配对t检验中,其显著性水平Sig.=0

表1 混合意象T检验

(3)游客对文化景观的原生意象和诱生意象差异分析

为了探讨不同景点游客对文化景观的原生意象和诱生意象的感知是否存在差异,笔者分别对不同景点本地游客和外地游客的原生意象以及诱生意象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分析本地游客与外地游客之间的差异,有助于探寻游客对景区文化感知形成的原因。

结果表明,不同景点游客对景点文化景观的原生意象感知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见表2)。不论是本地游客还是外地游客,sig.值都远小于0.05,这说明对于不同文化景点游客的预期是不同的。同时,不同景点游客对景点文化景观的诱生意象感知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不同景点游客在游览后对文化景观的实际感知也是不同的,因此部分景点应当进一步明确该景点的文化定位,提升游客的满意感。

表2 不同景点的游客对景点原生意象和诱生意象感知的差异分析

此后,将数据按本地和外地游客分为两组,对全部样本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旨在找出本地游客与外地游客对广州整体文化的预期和实际感知是否存在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在原生意象方面,本地与外地游客的差异不明显,sig.值等于0.05,本地游客与外地游客在游览前对广州文化的印象相近,这说明无论是本地游客还是外地游客,游览前游客对广州文化的感知是趋同的,没有明显的区别。而在诱生意象方面,本地与外地游客的差异比较明显,sig.值小于0.05,为0.021,这说明本地游客与外地游客在游览后印象有区别,其原因可能是两组游客在自身素质(包括学历、年龄、欣赏观念)上存在差异。对于学历较高的游客,在游览之后对景点文化底蕴的感知可能会高于学历较低的游客。同时不同年龄阶段的游客对文化的关注点不同,也可能导致游览前后对文化景观感知的差异。此外不同的欣赏观念导致对文化的理解是不同的,因此游客游览前后对景点的感知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4.旅游者混合意象与旅游者重游意愿关系分析

依据顾客满意感理论,我们可以得知游客的满意感与游客的重游意愿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在研究中,笔者首先利用旅游者的诱生意象和原生意象计算出旅游者的混合意象,再以混合意象和重游意愿为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由回归模型的方差分析表可知,sig.值为0.012,小于0.05,表明回归显著,即旅游者的混合意象确实会对旅游者的重游意愿产生影响。同时有回归系数表可得到回归方程为:y=3.709+0.072x,P-P图结果显示各散点近似呈一条直线,回归效果较显著。这表明旅游者的混合意象对旅游者的重游意愿有影响,因此广州各文化景点要提高旅游者的重游率,就必须注重对景区文化内涵的塑造与开发,加强对广州文化的宣传,只有这样才能使游客的满意感提高,从而提高重游率。

表3 回归方程分析结果

三、研究结论和政策含义

1.研究结论

本研究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对广州文化旅游者的类型分析可知,根据旅游者从景点中所获得的文化游览体验的深刻程度以及文化旅游在访问某一目的地总体决策中的重要程度这维度划分的五种文化旅游者类型中,广州的文化旅游者中目标明确型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多。这说明广州的文化旅游者比较成熟,文化的出游动机较为明显,同时游客在游览中对广州历史文化内涵的体验比较深刻,这一点对广州文化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开发极其有利。

(2)从游客对广州代表性文化的感知状况的分析中可知,本地游客与外地游客对广州文化的感知是不同的。本地游客对岭南文化、宗教文化、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以及南越国文化的感知较高。而外地游客则对商贸都市文化、革命文化的感知较高。究其原因,对于本地游客,由于对本地的历史文化比较了解所以更多的会关注岭南地区特有的文化类型。而外地游客对广州的印象大多则是商贸都市,“购物天堂”,革命圣地等。

(3)旅游者对代表广州不同文化的八个不同文化景观的感知意象存在差异。具体表现在游客对红专厂、光孝寺以及天河城这三个景点的诱生意象感知的均值低于对原生意象感知的均值,也就是说游客在游览这三个景点后的实际感受达不到游览前的预期。同时本地游客与外地游客对广州整体文化的预期和实际感知存在差异。具体表现在,本地游客和外地游客对广州文化的原生意象感知是趋同的,而本地游客和外地游客对广州文化的诱生意象感知差异比较明显,这说明本地游客与外地游客在游览后对文化的感知有区别,其原因可能是两组游客在自身素质(包括学历、年龄、欣赏观念)上存在差异。

(4)从实证角度论证了旅游者对景点的混合意象会对旅游者的重游意愿产生影响。即游客的满意感会影响游客的重游意愿。

2.政策含义

由以上研究结论得出本研究的政策含义:

(1)由于广州的文化旅游者中目标明确型所占的比重较大,这对开发广州文化旅游市场极其有利。因此做好旅游目的地主题定位和形象推广,以明确其在旅游者和潜在旅游者心目中的定位,并将其与其他地区很好的区分开来。在对广州历史文化的宣传中,要明确给出文化的定位,把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南越国文化、岭南文化以及商贸都市文化等有机的结合起来,打造属于广州特有的历史文化名城。

(2)游客预期及体验对于游客的混合意象具有显著影响。无论是对文化景观的原生意象(预期)还是诱生意象(体验),其形成都与相关的文化信息的传递密不可分。因此,政府作为广州历史文化名城打造的核心政策性主力,应当注重广州文化信息的传递与宣传。包括运用一般商业媒体和专业旅游媒体的宣传以及新媒体营销。

(3)由于旅游者对景点的混合意象会对旅游者的重游意愿产生影响,提高游客的满意感对我们吸引“回头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地方政府,要加强旅游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住宿、交通、以及景点的可进入性等,这样有利于增加游客满意感,提高游客的重游意愿。

参考文献:

[1]罗伯特―麦金托什,夏希肯特・格波特;蒲红等译.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5.

[2]郑海燕,徐红罡,戴光全.构建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旅游产品结构体系――以苏州为例[J].人文地理,2003,18(2):55-59.

[3]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57-62.

[4]徐红罡,袁红.广东建立“文化大省”的旅游需求辨析――以广州市为例[J].特区经济,2006,08:63-65.

[5]罗越富.文化旅游主题式开发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

[6]陈文君.论广州历史文化旅游的创新发展[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6):42-46.

[7]BobMcKercher,HilaryduCros;朱路平译.文化旅游与文化遗产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2003.145-181.

[8]Bob McKercher, Hilary du Cros;朱路平译.文化旅游与文化遗产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2003.145-181.

[9]Antolovic,Immovable Cultural Monuments and Tourism, Cultural Tourism Session Notes Assembly[A].文化旅游纪念物及文化旅游会议, 1999. 103-118.

[10]Fakeye ,P., and J . Crompton. Image Differences between Prospect five, First-Time, and Repeat Visitors to the Lower Rio Grande [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1,29(2).[预期、第一次以及重游旅游者的区别:以游览格兰德塔为例[J].旅游研究,1991,29(2).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