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流体力学中对流的概念范文

流体力学中对流的概念精选(九篇)

流体力学中对流的概念

第1篇:流体力学中对流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物理教学,概念,比较法,作用

比较法是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思维方法。比较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某类现象在不同情况的不同表现进行对比的方法。本文仅就比较法在物理概念教学中的作用,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1.比较法能为概念的引入提供思维的支撑点

初中物理概念的引入往往用实验的方法,然后对实验的现象和结果加以比较进行的。比热概念的引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教材为了研究物体的吸热多少跟物质种类的关系,就将不同物质水和煤油的吸热现象进行比较;由于比较必需在同一标准下才能进行,就对实验的条件进行了控制,使水和煤油质量相等,初温相同,吸收的热量也相等,以实现“单因子”实验。这样,排除了质量和温度升高等方面的干扰,突出了吸热和物质种类的关系,通过水和煤油在同等条件下吸热情况的比较,为“比热”的引出提供了思维的支撑点。又如:在“电磁感应”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先点明,在以下实验中,使用的灵敏电流计、导线、开关、磁场及磁场中运动的导体都是完全一样的,现在,按下述步骤进行演示:①电路闭和,当导体在磁场中不运动或平行于磁场线运动时,电流计指针不偏转,表明导体中不产生电流。②电路闭和,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作切割磁场线运动,电流计指针偏转,表明导体中产生了电流。③在前步实验的基础上,分别取磁场线方向相同而改换导体运动方向,再取导体运动方向相同而改换磁场线方向,观察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有何不同。④电路断开,导体在磁场中作切割磁感线运动,观察电流计指针是否偏转。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比较①、②两步的差同,就可以建立电磁感应这一现象的感性认识;比较②、④两步的差同,可以使这一感性认识深化,即明确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比较③步实验的不同条件,不同现象,就可以理解决定感应电流方向的两个因素。最后,教师指出联系,左手定则,类似地,能否用什么方法来解决感应电流方向、磁场线方向、导体运动方向这三者的关系呢?于是引出右手定则,并通过例题让学生练习使用这一定则。这使学生较牢固地掌握了电磁感应这一重要物理现象,并能用定则分析具体问题。

2.比较法能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

由于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往往隐蔽在非本质特征之中,概念和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易使学生混淆,影响着学生对所学概念深刻、准确地把握。突出比较法,可使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对概念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例如,重力和压力,是学生极易混淆的概念,一些学生常将压力和重力间的某些特殊情况下的关系一般化,往往认为“压力的大小总等于重力的大小”甚至认为“压力就是重力”。为此,笔者在教学中,设置了能暴露和纠正学生这一错误的比较性例题收到了明显效果。

例1,在下列各图中,物体A重15牛,力F=7牛,求物体对各接触面的压力各是多少?这样,通过该题中对各种情况下压力的求解,能够从定义、力的三要素角度对压力和重力进行比较,使它们间的区别和联系有一更深刻的揭示。可见,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进行比较是使学生理解和把握概念的有效方法。

3.比较法可使学生灵活运用概念,促使概念活化

一个物理概念的表达式中,包含了定义方式、物理意义及单位等内涵。将表达式间进行横向比较,能促使学生记忆概念、活化概念和深化概念。例如,速度概念的表达式V=S/t和功率的表达式P=W/t相比较,它们都有反映了另一物理量变化快慢的共同特征;它们的单位都由另外两个物理量的单位复合而成。另外,象密度、电阻率、比热等概念,从公式上都可看出。对同一物质来说,它们的比值都一个“常数”,反映着物质本身的属性。这可消除诸如“电压为零时,导体的电阻为零”、“一杯水比热(密度)比半杯水的比热(密度)大”等之类的错误。

4.通过比较促进知识的正迁移

如,把两只标有220V、40W和220V、100W字样的白炽电灯分别进行并联或串联后,接入220V的电路中,判断这两种情况哪个灯泡较亮?根据平时的经验都是100W的灯泡较亮一些,即使老师通过分析和讨论得出串联时40W较亮,并联时100W的较亮。但仍有一部分同学对分析感到不可靠,但如果我们通过可控实验来进行对比,学生就会信服了。

5.利用比较法可以防止知识的负迁移

在应用概念解决问题时,对物理现象不同方面的精细比较,为概念的正确应用提供了出发点,正确的概念应用建立在对不同物理现象比较的基础上。例如,用惯性概念解释当突然拉动小车时,木块向后倒的现象时,思维的起点和关键,就是要通过比较拉动前后,小车状态的不同之处,揭示小车拉动前后,木块上部和下部的相同点和相异点。如,在学习动滑轮之后,学生由于受“拉力是重物和动滑轮总重的一半”的影响,他们认为,只要用一个动滑轮,拉力一定是重物和动滑轮总重的一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利用练习进行比较,使学生懂得了结论的适用条件,有效的防止了知识的负迁移。

6.将物理概念与生活相比较

第2篇:流体力学中对流的概念范文

作为军队如果不能对军事物流成本的构成及其内在规律有正确的认识,也就难以保证保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从而从根本上影响战斗力的生成。因此,我们必须对军事物流成本有清晰的认识,并在认识的基础上用成本的思想对军事物流进行科学的管理,切实提高军事后勤的保障力。 目前,我国在物流成本研究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军事物流成本概念的认识也各有见解。

一、军事物流成本的内涵

军事物流本身的发展变化是物流成本概念发展的根本动力,有什么类型的军事物流,就有与之相对应的物流成本内涵。另一方面,人们通过对军事物流成本的科学认识,又进一步促进了军事物流向更加合理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一)传统军事后勤阶段

在传统的军事后勤系统里,军事物流活动是以一种相对落后的方式进行运作、管理和决策。部队用户从提出物资补给申请至最终获得物资,中间需要经过许多环节。首先是物资保障计划的层层审批,然后将保障任务下达至具体的物资供应部门和机构,物资供应部门和机构再根据保障要求筹措物资,一是向上级供应机构请领物资;二是根据下拨的预算资金到市场上进行采购,其间需要选择合适的供应商、签订合同、组织收货入库发货等一系列活动,最后将物资发送至部队所在地。对于物资的最终部队用户来说,也存在着要组织运力接收物资的问题,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劳动。军事物流成本即存在于军事物流活动的层层审批,层层收发中。

(二)军事供应链阶段

从发展趋势看,军事物流己经“进化”到了军事供应链阶段。战争中敌对双方后勤保障能力的对比,越来越取决于双方军事供应链的优劣。后勤的对抗方式主要表现为敌对双方供应链的竟争与对抗。一个理想化的军事供应链模型如图所示。

在这个供应链模型里,军事物流以一体化的方式进行运作和管理。各项职能前所未有地实现了一体化集成,由此使得过去可以分别计算和统计的功能性物流成本也集成在了一起。各项成本相互联系又彼此制约,此时军事物流成本的内涵已经扩展到了供应链内的物流成本概念。考察分析军事物流成本,越来越多地需要从系统管理的角度进行。对于成本的计算与统计也发展出了新的方法。军事物流成本不管它是由什么类型构成,最初都是由单纯的物流作业引起,而后涉及作业的管理成本,再到组织间的协作成本,最后扩展到了整个供应链范围。

二、军事物流成本概念体系

军事物流成本概念是一个体系,有经济学上的概念,也有管理学上的概念。

(一)管理学层面

管理学里的军事物流成本,是一个很大的概念范畴。在军事物流系统中管理层面的成本中包含了决策成本、控制和考核成本等主要内容。所谓决策成本是指军事物流组织用于物流服务决策方面的成本指标,主要包括预测成本、设计成本、目标成本、功能成本、相关成本、差别成本、沉没成本、质量成本、机会成本、资金成本等内容。控制和考核成本是指军事物流组织用于控制军事物流服务运作和管理过程中的劳动消耗,考核军事物流活动耗费水平。

(二)经济学层面

经济学里的物流成本主要从成本计算的角度来考虑。军事物流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适时、适量、适地保证部队的物资需求,有数、质、时、空方面的要求。军事物流系统需要具备必要的条件才能满足这种需求,这些条件包括必要的基础设施、设备、人力投入、信息、军事物流活动等,它们是前提。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才能获取这些条件,这种“代价”在经济社会里往往由货币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军事物流成本可以理解为:为了取得某些物资(如物料、商品)或服务而“牺牲”的某些“经济资源”,这些经济资源的价值通常以货币来计量。

三、小结

以上论述了军事物流成本的各种概念含义。综合起来,军事物流成本概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军事物流成本的基本概念,也就是军事物流成本的理论概念,它是从众多的物流成本现实概念中抽象和概括出来的,它指出了军事物流成本的经济内涵,体现了军事物流成本最本质的属性;第二个层次则是军事物流管理成本概念,它是以成本决策为中心建立的,通过各种管理成本概念,可以进行军事物流成本的预测和决策,并加强成本控制;第三个层次是经济成本概念,通过各种军事物流活动的经济成本概念,可以正确计算各种物流活动的花费,并迸行成本考核和分析。有了这三个层次的成本概念,也就形成了军事物流成本整个概念体系。

第3篇:流体力学中对流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概念流利;概念隐喻;根隐喻;词汇教学

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是英语学习的重点和基础,很多学者对于词汇教学也进行过深入的研究。比如著名的英语教学专家Scott Thornbury就从学生认知的角度详细阐释了英语词汇学习需要注意的方方面面。词汇思维系统的结构如下图为英语学习者清晰的展示了词汇认知过程中需要关注的因素。

从Scott Thornbury的图示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词汇学习中,学生需要构建一个包括词意、读音、拼写、派生、搭配等等多方面信息在内的思维系统。对于中国的大学生来说,在记忆和扩展词汇量的过程中,摆脱母语思维的影响,准确掌握词意,建立全新的英语词汇思维体系,是他们的首要任务,特别是对于具有一词多义和概念隐喻功能的词汇表达,更是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倾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帮助学生培养概念流利能力,使学生在使用词汇时摆脱逐字逐句从母语直译到目标语的弊病,消除母语思维的痕迹。

本文在此基础上结合丹尼西提出的“概念流利”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的原理探讨了词汇教学中学生概念化能力的培养方法和重要性,并引导学生对隐藏在词汇表达背后的概念隐喻原则和机制进行主动探索,摆脱母语干扰,有效进行概念整合,丰富自己的表达。

一、了解概念隐喻的思维方法,挖掘意义引申模式

Lakoff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为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正如他们所指出的,人类的思维方式在认知意义和认知模式上来说是隐喻的。在概念隐喻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过程中,Lakoff还把概念隐喻的应用范围拓展到包括数学、政治、文化等众多领域在内的学术研究。然而,这一理论在教学方面的研究还需要丰富和完善。虽然概念隐喻认为人的认知模式是隐喻化的这一理论受到了挑战和质疑,但是交流的隐喻性还是得到了广泛认可。而这一点为我们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持。基于此,教师应该在词汇教学实践中把重点放在语言的交流性上,也就是说,我们应注重从抽象的逻辑表达教学转移到具体的隐喻表达的教学上来,挖掘词汇内在的隐喻模式。

“概念流利”是丹尼西1993年提出的,他认为“概念流利”是指把目标语的表层结构,如词汇、语法,与其所反映的概念深层结构匹配起来的能力。对外语学习者来说,这是既运用外语,同时又运用外语的概念系统进行思维和语言交际的能力。丹尼西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需要经历“概念重组”。对外语学习者来说,这意味着需要通过概念认同和适应重新组织头脑中原有的概念,目的是在头脑中形成某种双语式的,新的概念系统。经过“概念重组”学习者就能把握文化概念化能力(概念流利的另一说法)。丹尼西十分重视外语学习者的概念化能力,他把外语的概念化水平置于语言的流利性之上。这也是他提出“概念流利”(conceptual fluency)这一术语的主要原因。丹尼西曾说:“掌握某种语言的概念化能力意味着,能用隐喻推理的方法,用语言来思考和表达概念。对操母语者来说这一能力是无意识的。”掌握外语的概念流利必须要先掌握其隐喻语言和隐喻思维的能力。文化语言学家认为以隐喻的形式编辑话语是操母语者语言能力的显著标志,研究证明,由于缺乏隐喻能力教学,经过三至四年的课堂学习,往往学生仍然不能掌握目标语的概念能力。因而学者们建议在二语教学领域,要强调隐喻是一般话语的组织原则,根据这一理念,培养概念流利应该成为二语教学的目标,以此减少来自两种语言的概念干扰。根据丹尼西的观点,要想掌握目的语的概念化思维,就必须先研究其内在的隐喻思维,而这一点正是当前大学英语教育所急需的,培养学生的概念化能力应该也必须成为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首要目标。笔者曾在《概念隐喻与英语教学》一文中提到过有关“waste”的例子:在You are wasting my time一句中,“wasting”是用来表达金钱方面的概念,但是这里被借用来表达时间方面的概念,在这里,金钱就被称作源语,时间就是目的语。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类似的隐喻表达远远不止这一句话,“I spent three hours on the paper”“I lost three minutes on that question”等等诸多表达都是在运用金钱方面的词语来表述关于时间的概念。我们可以“spend”时间,可以“waste”或者“lose”时间,通过研究,Lakoff & Johnson发现在诸多隐喻表达背后,存在一个支配的规则,就是“时间就是金钱”。这个规则支配了所有的隐喻表达的产生和更新,所以这一规则有着不同于其他隐喻表达的特点,这一规则就叫做概念隐喻。基于这一理论,我们应该注重对概念隐喻原则的探索,并引导学生对众多的隐喻表达进行有效的归类和总结,鼓励他们创造性的学习,根据已经总结出的概念隐喻创造更多新颖的隐喻表达。

在培养概念流利能力的过程中,对于形象的词汇引申概念的挖掘和分析肯定会增强学生们学习的自信心和浓厚的研究兴趣。比如教师可引导学生积累和总结具有隐喻功能的名词,而这些名词的隐喻功能主要体现在词性转换的使用上,如trap和lock。这两个词的本意分别是“陷阱”和“锁”,但学生在隐喻概念的引导下可以创造性的在写作中写出:1. Without confidence,you might be trapped in the possible setbacks.2.You are likely be locked in the fierce competition when you hunt jobs upon your graduation.在这两句话的表达中,学生对“陷阱”和“锁”的概念意义进行引申,创造性的将其引申为“陷入”。而如果没有概念能力的培养,这样的表达可能就不会出现了。类似的表达还有:Some people voice differently;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mushrooming.在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平时的词汇教学应该注重概念隐喻思维的分析和运用,这样可有助于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以及交流能力,减少与英语本土国家的人交往时出现的误解。

二、通过根隐喻掌握英美人的深层文化积淀,培养概念流利

根隐喻包涵人类对自然和世界的早期认识,是概念化隐喻的轴心。很多根隐喻体现了人类的集体无意识,或说原始意象,它们是西方人民族文化的深层积淀。原始意象来自神话隐喻,其中来自古希腊神话的居多。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文化的源泉,而且是它的土壤。众所周知,汉语文化中缺乏系统的神话和宗教的内容,然而,我们缺乏的这两部分正是西方文化的摇篮。本文认为利用根隐喻能够弥补以上这一缺憾。对世界早期认识的根隐喻在课文内容里可能不会经常遇到,然而他们所表达的概念却出现频率极高,因此可以根据课文的思想内容“见风使舵”。也就是说凡是碰到一些核心概念的时候可以用目的语的惯用表达法来介绍。比如说,“致命弱点”是日常交际的核心概念,讲课时碰到这个概念的时候可以导入“致命弱点”Achilles’s heel这个隐喻。若有条件可介绍其典故:Achilles是希腊神话中的另一战神,出生后被母亲倒提着在冥河中浸过,除了足跟之外,浑身刀枪不入,在特洛伊战争中被Paris用箭射中脚跟而死,跟腱Achilles tendon 由此得名。然后可以利用这个隐喻设计各种练习。比如,我们在讨论人自私的本性时,可以说:Greediness is man’s Achilles’s heel.(根隐喻,贪婪是人的致命弱点),然后引导学生说出汉语谚语,“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样就可以通过因果关系推理把握隐喻的认知机制,创造机会让英汉概念在一起互动,有效地进行目的语概念系统的重组。

在计算机时代出现了很多新的概念,需要表达新概念的时候西方人又求助于他们的老祖宗,神话隐喻。一种常见的计算机病毒――特洛伊木马(Trojan),来自于“特洛伊木马”的故事。希腊人在攻打特洛伊城的时候,久攻不下,只好佯装弃城,造了一个巨大无比的木马献给特洛伊人赎罪。其实木马藏满武士,此计导致特洛伊城陷落,结束了战争。西方人在表达隐藏很深的病毒时,会不约而同地想到特洛伊木马,用它来表示把自己伪装起来然后攻击计算机的系统或资源的病毒。很多类似的例子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之余,花些时间通过阅读了解,如“the sword of Damocles”达摩克利斯之剑,“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Daedalus and Icarus代达罗斯和伊卡洛斯,Pygmalion皮格马力翁,这些著名的神话隐喻,是英美人概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很多英语词汇的神话隐喻背后都有着深层的文化积淀,这些神话隐喻至今对英语词汇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源于希腊神话隐喻的英语词汇广泛应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丰富多彩的英语词汇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和社会内涵。正像意大利哲学家维柯所言:隐喻就是浓缩的神话。神话隐喻是概念系统的底层,它们结构完整、前后连贯,有些可以构成西方人逻辑推理的大前提。通过学习这类根隐喻,学生们不仅可以对源于神话隐喻的英语词汇及其典故有所了解,而且通过阅读和分析源于希腊神话的隐喻可以提高自己的概念流利,加速概念重组,丰富文化背景知识,提高英语交际的地道性。

三、结语

丹尼西在研究中发现的问题非常典型,即二语学习者习惯于与母语类似的隐喻表达,他们产出的话语似乎随着母语的概念流动,然而,披着一层目标语词汇和语法的外衣。根据丹尼西的研究理论,研究不同文化即目标语和母语文化概念之间的异同应该被放在首位。教师在词汇课堂上应该抽丝剥茧,帮助学生细致的分析来自不同概念系统间相互干扰的因素和根源。在丹尼西的概念流利理论的指导下,教师们应该帮助学生能够系统地、有序地接触足够的目标语文化中固有的概念结构。这一理论强调文化的差异性,认为文化建立在隐喻的基础之上,因为概念隐喻与意义系统休戚相关,意义系统又将文化中的意义网络组合到一起。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概念流利能力对于解决学生“只背单词而不会使用”的难题是有积极作用的。所以教师的任务应该是帮助学生熟悉英语国家的人是如何对各类事物进行概括的,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方式和本族语之间有什么异同。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和了解这种全新的文化概念系统和概念机制,并对其进行概念重组,避免过度的使用字面化的表达,增加概念隐喻的使用密度,培养学生有效的概念化能力。

参考文献:

[1]Danesi,M“Learning and teaching languages:The role of‘conceptual fluenc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5:3-20.1995.

第4篇:流体力学中对流的概念范文

1 概念图的简介

概念图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法,是一种知识及其内在关系的网络图形化表征,也是思维可视化的方法。它一般由节点、链接和连接词组成。教师利用概念图教学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还可以改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和信息处理能力。

2 概念图在能量流动教学中应用

2.1 能量流动在教材中的地位分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属于人教版必修三第五章第二节,是在前面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类型、生态系统的结构之后继续学习的一部分内容,关系到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生物量的制约与发展,同时也为后面学习物质循环打好基础。

2.2 导课中利用概念图展示教学流程

概念图可以作为一种引导工具,促进知识结构的整合,并且把整合过程以一种清晰的、可视化的形式呈现出来,这种整合过程就是新知识被同化的过程。如图1所示,一层是学生在第一节学习过的内容,上新课前巩固旧知,对于知识的衔接起到连贯的作用;二层是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通过概念图展现出来能帮助学生明确本节的学习目标。

2.3 新课中运用概念图剖析所授知识点

概念图可以作为一种分析工具展现知识结构,帮助学生从纷繁的信息中找到信息间的联系。本节的重点是能量流动的过程,即能量是怎么输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入某一营养级时的去路有哪些,能量是怎么散失的……这些问题都比较抽象,如果教师以概念图的形式呈现出来,则能够加强学生对此知识点的理解(图2)。

2.4 知识比较中运用概念图辨析相关知识点

概念图可以作为一种辨析工具,比较相关知识点的区别和联系。能量流动作为生态系统的一个功能,是生态系统的动力;生态系统还有另一功能――物质循环,作为能量的载体,以元素形式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利用。两者同为生态系统的功能,可是在形式、特点、范围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区别,教师可以通过构建概念图,强化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图3)。

2.5 单元小结中运用概念图构建本章整体知识框架

概念图可以作为一种总结工具概括本章主要内容,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生态系统这章所涉及内容较多,共5节,分别为生态系统结构(1节)、功能(3节)、稳定性(1节),节和节之间既独立成章又有一定的联系。教师在整章上完后,引导学生绘制概括所有重点知识的概念图,则能帮助学生构建整体知识框架,理清章节之间的联系(图4)。

第5篇:流体力学中对流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物理教学;概念;知识;方法;比较法

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人们常常通过比较来认识事物。要认识一件事物的本质,只是从这件事情本身来考察是不够的,还必须把这件事情和其分相关联的事情诉在一起比较。比较就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确定其异同。只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只有鉴别,才能有认识。物理学中有许多物理思维和物理规律具有可比性。教材中很多概念,如速度、惯性、比热、密度、压强等等,都是用比较法引出的。在物理教学中应重视使用比较法,用比较法可帮助学生接受新概念并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尤其在复习课上运用,能使知识融会贯通,开拓学生的思维,并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有利于知识网络的形成,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比较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它可以在异类对象之间进行,也可以在同类对象之间进行,还可以在同一对象的不同方面、不同部分之间进行,比较的内容也极其广泛,可以是概念、规律的定义、公式的表示,也可以是物体间作用方式、作用效果、物体运动状态和运动过程等各个方面。

一、概念的比较

1.比较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物理知识的核心内容。如果没有物理概念作为基础。就无法形成物理学的体系。物理概念是对物理现象、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物理概念的教学还是培养学生能力、开发智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教好概念,学生学好概念,对于实现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任务,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初中学生学习物理概念中常见的问题有:经验中形成的不正确、不科学概念的干扰。感性认识不足或已在物理中,有些物理概念看来很相似,但其物理意义却不相同,这就要学生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例如,重力和压力,是学生极易混淆的概念,一些学生常将压力和重力间的某些非凡情况下的关系一般化,往往认为“压力的大小总等于重力的大小”甚至认为“压力就是重力”。如果将两个力加对比进行理解,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另外,初中学生对质量和重量,压力与压强,热量与热能等等也常常分辨不清。对于这些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对比、辨析、明确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概念,理解、巩固、深化概念最有力的措施。

2.比较法可使学生真正理解概念,灵活运用概念

一个物理概念的表达式中,包含了定义方式、物理意义、及单位等内涵。将表达式间进行横向比较,能促使学生记忆概念、活化概念和深化概念。有些物理概念间有许多相似之处,从相似概念的比同中,让学生了解和学会形成概念的某些方法。例如,速度概念的表达式V=S/t和功率的表达式P=W/t相比较,它们都反映了另一物理量变化快慢的共同特征;它们的单位都是由另外两个物理量的单位复合而成。另外,象密度、电阻、比热等概念,从公式上都可看出,对同一物质来说,它们的比值都一个“常数”,反映着物质本身的属性。这可消除诸如“电压为零时,导体的电阻为零”、“一杯水比热(密度)比半杯水的比热(密度)大”等之类的错误。

3.用“比较”可以深化概念。加强知识联系,使之系统化

在上新课时,知识往往比较分散,复习课上教师要帮助学生通过比较,把一些有内在联系的知识串联起来,可使学生灵活运用概念以深化概念。如复习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时,可通过对两种电路中电流的路径、电流特点、电压特点和电阻特点等加以比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经过比较,学生加深了对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理解,解决相关问题就会更加得心应手。

二、知识内容的比较

通过这样的比较分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和对知识内容的整体把握。如:晶体与非晶体;蒸发与沸腾;凸透镜与凹透镜;汽油机与柴油机;浮力与压强;功率与机械效率;定滑轮与动滑轮;电流表与电压表;电动机与发电机;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与用电流表、电压表测小灯泡的电功率等等。

三、物理研究方法的比较

在物理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而且要重视有关物理学研究和处理问题方法的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巴甫洛夫认为:“重要的是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的总结,认识一个科学家的方法远比认识他的成果价值更大。”

初中物理的主要研究方法有:等效(替代法)、建立理想模型法、控制变量法、实验推理法、转换法、类比法等。如:

1.等效(替代法)

在电路中,若干个电阻,可以等效为一个合适的电阻,在研究平面镜成像实验中,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其中一根等效另一根的像等

2.建立理想模型法

通过磁感线研究磁场的分布,通过光线研究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等。

3.控制变量法

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压力作用大小的因素等

4.实验推理法

研究牛顿第一定律;人们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等。

5.转换法

电流看不见、摸不着,判断电路中是否有电流时,我们可通过电路中的灯泡是否发光来确定,即根据电流产生的效应来判断等。

6.类比法

电流、电压类比水路、水圧等。

四、不同解决方法的比较

比较同一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将会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加深对物理过程的理解,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例如:用不同方法测量固体密度。规则外形的固体密度的测量(天平和刻度尺法,弹簧称和刻度尺法),不规则外形固体密度的测量:天平、量筒法:无天平(弹簧秤)、有量筒方法;有天平(弹簧秤)、无量筒法。又如:不同方法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物体所受的浮力等。

综上所述,初中物理教学中灵活、准确地运用比较法,不仅可以密切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的内在联系,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比较中去伪存真,由此及彼,将知识和方法融会贯通,对教学难点的突破和教学重点的突出,对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初中物理教师之友

[2]教育科研研究

第6篇:流体力学中对流的概念范文

一、初中数学概念探究性教学概

初中数学探究性教学是教师创设恰当的问题情节,合理地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积极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牢固掌握数学概念的过程。初中数学概念一共包括内涵定义、外延定义、发生定义、公理定义、规定定义五种类型。不同的概念类型对应着不同的概念探究性教学方法。

首先,内涵定义的探究性教学方法。此类定义的教学大多采用问题探讨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合理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共同交流、探讨、合作,积极主动地探究概念涉及的相关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总结规律。问题探讨式教学模式的具体流程包括:问题情境创设、问题出现、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再现、解决问题以及得出结论。

其次,外延定义的探究性教学方法。采用外延方式定义的数学概念,它的内涵通常较难研究,所以不需要从内涵角度进行教学。

例如,在讲“三角函数”时,只要让学生掌握三角函数包括正余弦、正余割与正余切就行了,不用去探究三角函数的本质。

第三,发生定义的探究性教学方法。发生定义没有直接定义概念的内涵、外延,而是根据概念反映对象的形成过程进行定义。发生定义的教学中,通常采用发现探索式教学方法。其基本程序包括问题情境创设,自主探究,概念形成过程展现,归纳、延伸以及总结。

第四,公理定义的探究性教学方法。公理定义通常是间接地定义数学中的原始概念,运用数学公理规定概念应具备的关系或性质,进而确定概念的内涵。教材中对此类概念的处理方法是做逻辑性的解释或说明,而不给出定义。教师需要重点分析概念反映出的对象的特点。

最后,规定定义的探究性教学方法。规定定义出于统一某种记法或简化表现形式而提出的新概念,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整理概念知识,

例如,负指数与零指数等概念。教师在教授此类概念时,应当重点分析此类概念规定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二、以“圆”为例的概念探究性教

学分析

初中数学概念探究性教学主要包括三个环节:问题情境创设、探究交流以及总结归纳。

首先,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是思维的起源,设置合理的问题情境是数学概念性探究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设置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

例如,运用多媒体设备呈现三角形车轮与圆形车轮的图片,然后提出问题: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呢?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其进行积极的思考;通过设置套圈游戏,激发学生探究套圈游戏是否公平。通过问题呈现的方式,将日常生活情景抽象为数学模型,使教学富有现实性、抽象性、探究性。在此环节中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促进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其次,探究交流。初中数学概念探究性教学中的主体是学生,探究性教学的主要环节就是学生的探究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在自身学习水平和思维方式的基础上进行探究,引导学生多角度探究概念的内容。

例如,在总结圆的概念时,学生主动提问:集合是什么?这充分体现了概念探究过程中的问题性。教师与学生之间应打破传统的灌输与接受的关系,实现富有活力的交流,在探究交流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问题的难易,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可以采用教师指导探索、小组探究、自主探究等方式,保持教学过程的开发性。

第7篇:流体力学中对流的概念范文

一、教师的形象演示要联系学生生活

物理概念起源与生活,都从生活中的客观事物或物理现象去发掘内因、分析原理.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利用形象演示法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这样既可以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片段促进其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又可以使学生在概念学习中感到轻松愉悦,消除抽象深奥的物理概念给学生带来的枯燥乏味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讲解“电压和电流表的使用”的时候,学生常常无法理解电压和电流概念.有鉴于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电压与生活中常见的水压联系起来,并向学生演示水压促进水流的情形,让学生由此及彼联想到如果要形成电流,电流回路中就要存在电压,从而让学生领会电压概念的内涵.但是有的学生仍存在疑问:水流的存在不受水管断裂的影响,电流是否受到电线的影响呢?教师可以先将电线断开,让学生观察电流表的指针是否偏转,在学生观察到没有偏转的时候,教师再进一步解释电线断了而空气无法导电,相当于电流被阻隔,所以无法形成回路,自然无电流存在.

教师利用生活中的水压现象解释物理概念中的电压和电流,形象而贴切,既可以将抽象的概念转化的通俗易懂,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又操作简单,便于教师讲解和演示,使学生在轻松认识到物理概念的内涵,教学效果的显著提升自在情理之中.

二、教师的形象演示要结合物理实验

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了解和认识物理概念和理论的有效途径.物理实验既可以通过教师讲解和演示,学生观察分析的方式,也可以让学生亲自制定实验方案,并动手操作演示的方式.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更容易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物理概念的理解进一步加深,而且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

例如教师讲解“电阻”概念时,很多学生对书中电阻概念中的“阻碍作用”理解不是很透彻.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简单实验,让学生分组操作,以帮助学生理解“阻碍作用”的含义: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实验器材如滑动变阻器、若干导线、电流表和电压表等;然后教师让学生以相同电路,维持电压不变,改变滑动变阻器的阻值,用电流表测定回路中的实际电流数值,并将其记录下来;最后,教师让学生依据所测的数值,观察并找出其中存在的规律,学生经过分析总结,最终得出结论:电压一定,电阻越大,电流越小.

教师利用物理实验引导学生对物理概念进行探索和证明,既可以满足学生希望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需求,又可以在实验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再仅限于教师的讲解和理论说明,而是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探索层面,有效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三、教师的形象演示要利用技术手段

第8篇:流体力学中对流的概念范文

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应当重视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物理教学中。”在物理教学中,教师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把容易混淆或是难以理解的物理概念加以展示,使静态的知识生动化,促使学生动手、动脑,不断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世界的多种矛盾,分清主次、搞清楚各种矛盾的相互依存关系及发展方向,让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掌握了方法,培养能力,从而真正实现物理概念教学的目的。

一、呈现物理情景,引入概念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一定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在物理概念引入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呈现物理情景,能使学生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上全方位地受到刺激,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如,“动能”教学时,我把龙卷风、海啸、水库放水等动态视频组合在一起加以呈现,学生看到大树拔起、车辆掀翻、堤坝冲毁、房屋倒塌的画面后非常震感,也提了许多问题:“龙卷风怎么形成的?力量怎么样厉害?” “水狂泻下怎么会如此厉害?这是什么能量?”……这样以信息技术呈现物理现象,无论是视觉效果还是听觉效果,都能给学生深刻的印象,让学生对自然界物体具有的某种“能力”获得一种强烈的感受和直观的认识,从而为建立“动能”的概念打下基础。

因此,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初中物理,创设与形成物理概念有关的生动的、新颖的情境,使学生感知大量的感性材料,对物理现象有一个明晰的印象,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加深理解物理规律。

二、揭示本质属性,理解概念

物理概念的建立过程是在物理环境中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获取必要的感性知识,并与自己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相联系的基础上,通过同化或顺应不断加深认识和理解概念的。因此,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摒弃现象和过程中那些表面的、偶然的、次要的等非本质的东西,以揭示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

如,“重力”教学时,我先播放铅球和跳高比赛的视频录像,然后提出问题:奋力投出的铅球和跃过横杆的运动员最终会处于怎样的状态?这样的竞技项目挑战的是人类的什么极限?问题的提出,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待学生回答之后,再播放神舟七号航天飞船成功升上太空和宇航员在飞船舱内的生活和工作情景的视频,再一次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在远离地球的太空中,宇航员可以用任意的姿势“漂浮”在船舱中,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这样,借助信息技术展示现实生活中的重力现象,丰富了学生的感知,激发了学生积极思维,在鲜明对比的情境中,抽象概括出重力概念的本质属性,使学生深刻认识到: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三、突破教学难点,深化概念

将物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无疑为课程目标的实现提供了近乎完美的渠道。信息技术独有的“模拟”作用,不仅能真实生动地再现各种难以理解的、抽象的物理知识,激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而且可以有效突破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深化概念规律的理解。

如,“电流”一节,难点是学生无法观察到电流的形成与方向,因此,电流的概念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在教学时,我利用Flash软件进行仿真“模拟”,把电池组、小灯泡、开关、导线连成实物电路。然后闭合开关,电流(用红色线条表示)从电源正极(用“+”表示)流出,通过小灯泡时,灯泡发光,最后回到负极(用 “一”表示),形象、直观一目了然。师生通过对这一直观模拟实验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很快就能够理解电流的形成、方向这一重点、难点,对“电流”的概念也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把抽象的、枯燥的物理知识原理转化为生动的、具体的图像,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正确模型。从而有效突破教学难点,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四、动态分析过程,活化概念

物理概念与规律的教学是物理教学的核心。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相互联系及其发展趋势是靠物理规律建立的。在物理规律教学中拓展概念教学,运用信息技术的动态变化功能,进一步揭示和理解相关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形象直观地“顿悟”概念的内涵。这有利于概念知识沿网状同化,从而达到活化概念的目的。

如,有关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动时初中物理,电流表、电压表示数变化情况的判断以及变化范围的计算问题,一直是历年中考物理试题和各种物理竞赛中的热点。而学生普遍感到此类题难度大,得分率也较低。

如右图所示的电路中,滑动变阻器R2的滑片P向右移动。请分析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变化情况。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时,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动态变化功能,制成课件进行以下动态分析:把电压表和电流表等效替换,电压表等效于开路,电流表等效于一条导线。由此不难看出,电路中的电流只有一条道路,即串联电路,电压表测量的事滑动变阻器的电压。

这样,运用信息技术对电路进行动态分析,既让学生充分理解了电路的规律,也加深学生对电学部分相关概念的具体认识,深化和活化了物理概念,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加强练习反馈,巩固概念

课堂练习的检测与反馈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通过反馈练习可以使学生深化概念,提高学习效率,加强对所学概念的理解和巩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贮量大、速度快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检测,为学生创造了一种悦目、悦耳、悦心的效果,高效率地提高理解概念的程度。

如,九年级“惯性”一节复习检测中,我用多媒体播放飞机正确投掷救灾物质的动画视频,同时提出问题:飞机投掷救灾物质为什么要提前投掷?让学生用本堂课所学知识来回答。这样就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不仅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通过练习深化了对“惯性”概念的理解。

因此,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生动直观的特点巧设练习,不仅突出了联系的针对性、有效性,而且还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辟了广阔途径。

【参考文献】

[1]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李韶峰.信息技术与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整合的探讨.技术物理教学,2011.1

[3]潘献明.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几点尝试.时代教育,2010.9

第9篇:流体力学中对流的概念范文

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应当重视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物理教学中。”在物理教学中,教师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把容易混淆或是难以理解的物理概念加以展示,使静态的知识生动化,促使学生动手、动脑,不断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世界的多种矛盾,分清主次、搞清楚各种矛盾的相互依存关系及发展方向,让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掌握了方法,培养能力,从而真正实现物理概念教学的目的。

一、呈现物理情景,引入概念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一定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在物理概念引入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呈现物理情景,能使学生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上全方位地受到刺激,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如,“动能”教学时,我把龙卷风、海啸、水库放水等动态视频组合在一起加以呈现,学生看到大树拔起、车辆掀翻、堤坝冲毁、房屋倒塌的画面后非常震感,也提了许多问题:“龙卷风怎么形成的?力量怎么样厉害?” “水狂泻下怎么会如此厉害?这是什么能量?”……这样以信息技术呈现物理现象,无论是视觉效果还是听觉效果,都能给学生深刻的印象,让学生对自然界物体具有的某种“能力”获得一种强烈的感受和直观的认识,从而为建立“动能”的概念打下基础。

因此,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初中物理,创设与形成物理概念有关的生动的、新颖的情境,使学生感知大量的感性材料,对物理现象有一个明晰的印象,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加深理解物理规律。

二、揭示本质属性,理解概念

物理概念的建立过程是在物理环境中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获取必要的感性知识,并与自己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相联系的基础上,通过同化或顺应不断加深认识和理解概念的。因此,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摒弃现象和过程中那些表面的、偶然的、次要的等非本质的东西,以揭示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

如,“重力”教学时,我先播放铅球和跳高比赛的视频录像,然后提出问题:奋力投出的铅球和跃过横杆的运动员最终会处于怎样的状态?这样的竞技项目挑战的是人类的什么极限?问题的提出,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待学生回答之后,再播放神舟七号航天飞船成功升上太空和宇航员在飞船舱内的生活和工作情景的视频,再一次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在远离地球的太空中,宇航员可以用任意的姿势“漂浮”在船舱中,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这样,借助信息技术展示现实生活中的重力现象,丰富了学生的感知,激发了学生积极思维,在鲜明对比的情境中,抽象概括出重力概念的本质属性,使学生深刻认识到: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三、突破教学难点,深化概念

将物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无疑为课程目标的实现提供了近乎完美的渠道。信息技术独有的“模拟”作用,不仅能真实生动地再现各种难以理解的、抽象的物理知识,激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而且可以有效突破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深化概念规律的理解。

如,“电流”一节,难点是学生无法观察到电流的形成与方向,因此,电流的概念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在教学时,我利用Flash软件进行仿真“模拟”,把电池组、小灯泡、开关、导线连成实物电路。然后闭合开关,电流(用红色线条表示)从电源正极(用“+”表示)流出,通过小灯泡时,灯泡发光,最后回到负极(用 “一”表示),形象、直观一目了然。师生通过对这一直观模拟实验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很快就能够理解电流的形成、方向这一重点、难点,对“电流”的概念也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把抽象的、枯燥的物理知识原理转化为生动的、具体的图像,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正确模型中国论文网。从而有效突破教学难点,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四、动态分析过程,活化概念

物理概念与规律的教学是物理教学的核心。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相互联系及其发展趋势是靠物理规律建立的。在物理规律教学中拓展概念教学,运用信息技术的动态变化功能,进一步揭示和理解相关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形象直观地“顿悟”概念的内涵。这有利于概念知识沿网状同化,从而达到活化概念的目的。

如,有关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动时初中物理,电流表、电压表示数变化情况的判断以及变化范围的计算问题,一直是历年中考物理试题和各种物理竞赛中的热点。而学生普遍感到此类题难度大,得分率也较低。

如右图所示的电路中,滑动变阻器R2的滑片P向右移动。请分析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变化情况。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时,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动态变化功能,制成课件进行以下动态分析:把电压表和电流表等效替换,电压表等效于开路,电流表等效于一条导线。由此不难看出,电路中的电流只有一条道路,即串联电路,电压表测量的事滑动变阻器的电压。

这样,运用信息技术对电路进行动态分析,既让学生充分理解了电路的规律,也加深学生对电学部分相关概念的具体认识,深化和活化了物理概念,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加强练习反馈,巩固概念

课堂练习的检测与反馈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通过反馈练习可以使学生深化概念,提高学习效率,加强对所学概念的理解和巩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贮量大、速度快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检测,为学生创造了一种悦目、悦耳、悦心的效果,高效率地提高理解概念的程度。同时,信息技术的人机交互性能,加强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人机之间的信息交流、思维碰撞,从而促使课堂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互动生成。

如,九年级“惯性”一节复习检测中,我设计一题:播放飞机正确投掷救灾物质的动画视频,同时提出问题:飞机投掷救灾物质为什么要提前投掷?让学生用本堂课所学知识来回答。这样就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不仅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通过练习深化了对“惯性”概念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