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闻传播特性范文

新闻传播特性精选(九篇)

新闻传播特性

第1篇:新闻传播特性范文

基于微信新闻传播的特点以及局限性,笔者对于未来传播模式的构建提出如下建议

1.充分利用微信多媒体传播资源,拓展微信新闻传播的覆盖面

面对网络时代多媒体信息的传输模式,媒体公众账号也要积极拓展纸媒单一的信息推送模式,丰富新闻报道形式。单一的图文信息只是传统纸媒内容在移动终端的复制粘贴,并没有充分发挥微信多种信息形式兼容的特点。而语音信息、视频信息更符合现代受众对信息的需求。主流媒体通过微信公众账号,可以完成同一新闻的专题报道。例如,希拉里宣布参加美国总统大选,各类媒体积极在微信公众平台设置专题,以图文、新闻视频、往日视频资料等元素组成多元化的系统专题,每日一更新,推送给相关受众群体,逐步吸引更多年轻受众的目光。

2.细分受众,由粗犷型传播向精细化推送转变,强化微信传播的渗透性

媒体微信平台亟需对受众市场进行细分,并按照受众的信息需求向受众进行精细化的信息发送。面对海量的信息,精细化的信息推送可以过滤掉受众眼中的无用信息,信息推送具有很高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目前已有众多媒体在微信平台上开通点播服务,用户可以按提示输入不同的字符接收不同类型的信息,也可以在微信导航栏点击查看不同栏目的内容。在未来的新媒体发展过程中,媒体微信平台可以根据不同用户的信息需求开发个人订制功能,向用户推送属于自己的专供信息内容。例如,可以向企业用户提供每日商讯、经济走向、股市新闻等;对于微信个人用户,可以提供每日娱乐新闻、社会新闻等内容;对于学生用户,可以推送最新留学出国资讯、大学招生政策、高考新闻等;对于艺术团体或个人用户,可以选择传播艺术类新闻、国际文化交流新闻等,结合需求传播特定内容,实现微信传播的精准性、有效性。随着微信平台运用的日益成熟,媒体利用微信新媒体在精细化信息推送上将做出更加有益的探索。

3.由定时推送向即时推送转型时间是新闻的生命。

在未来媒体微信平台的发展中,传统纸媒应借助网络媒体便捷的信息渠道,及时发出自己的新闻和权威解读,改变传统纸媒新闻时效性不强的劣势。在微信时代,各家媒体应当重视微信平台的建设和完善,聘请专职微信平台管理人员,树立专业的微信管理操作体系,制定应急机制,对于新闻的,形成流水线,尽可能缩短推送时间,变定时推送信息为即时推送信息,弥补传统纸媒在报道重大事件和突发性事件方面时效性不足的缺陷,增加纸媒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4.交互式的传播,推进微信新闻传播的流通性

随着媒体微信运营的日益成熟,媒体应当利用微信平台加强自身与受众之间的联系,积极利用网络媒体交互式传播的特点开发出更加多样的互动形式。媒体不仅要利用公众账号向受众推送新闻产品、服务信息,也要利用微信平台加强与受众的交流互动,鼓励受众利用微信等,向媒体提供新闻线索,同时利用微信平台搜集受众反馈信息,以便更好地改进服务内容,迎合受众需求。唯有交互式传播才能开辟微信新闻传播的新路子。目前,微信上潜在大量的新闻挖掘人,关注时事的“草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舆论人”。媒体可充分利用这类人群,建立良好的关系,因为关注的好友圈的裙带关系,媒体可自由筛选受众群,建立多层次的传播手段。表面上看,只是针对一种人群在推送,但实质上由于转发的功能,将立刻变成群体共同的传播信息,进而推动新闻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5.传统媒体应突破传统采访方式,以短消息写作为主,迎合网络媒体的高效性

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苛求信息,并倾向于更有价值、更高效的信息渠道;快节奏的生活,人们习惯于言简意赅的信息组合。微信因此深受人们的追捧和关注。相较于传统编辑方式,即时消息的编辑对媒体的专业度、敏感度、准确度和连贯度提出了更高要求。针对新闻事件,现在的受众更喜欢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传播风格。通过简短的信息,快速提炼事件精华,增加趣味性冲突性,吸引受众群体的眼球。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人,在专业上必须迎合时代需求,提升写作能力,增强新闻敏感度,掌握网络新闻的写作和编辑技巧。

二、结语

第2篇:新闻传播特性范文

关键词 现代;新闻传播;事业;发展

新闻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媒介的传播形式是在改革开放后再发展起来,而早期的传播主要是以报纸为主,而代表了现代新闻传播事业的转折是电视新闻传播的出现,而电视新闻传播在几十年的风雨中也经受了考验。

1 我国现代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模式及原因

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是政治的产物,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事业,它集中的体现为党和政府对新闻工作的重视,我国的新闻事业是非常规范的,它的规范化也决定了新闻市场化的有序;新闻事业表现为2个特点;一个是身体上的政治鲜明性;另一个是思想上的高度统一性;新闻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领导的人民新闻事业。而在思想上,我国的新闻事业是源于马列主义新闻思想,在具体的实践中充分结合中国新闻事业的具体实际发展而成,这就形成以“党办报、政府办报”,新闻事业是党和人民的喉舌的中国特色的新闻理论思想为指导。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新闻体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统一性和战斗力。建放前我国的新闻事业几经异手,由外国人、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掌控等多个时期,最后随着我国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发展和新中国的确立,我国建立了以马克思新闻思想为指导的新闻传播事业,在现代新闻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在中国共产党理论不丰满的情况下也实现了新闻传播的多元化特点,表现为人民服务的特色性和有效性。

2 发展现代新闻传播事业的途径研究

从新中国的建立,新闻传播的主动权回到了无产阶级的手中,也是人民掌握了新闻传播的话语权,使新闻传播真正成为人民的新闻事业,而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开始实现多元化,这个特征表现充分的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实际了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高速发展,人民群众可以通过电视载体看到外部的世界,了解世界成为我国新闻传播表现最多的特点,从黑白世界到彩色的世界,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九十年代可以说是我国现代传播业确立自身特点的时期,从传统新闻传播形式到开始吸收和借鉴多元的传播形式,在历经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可谓日新月异,发展迅猛。从现代新闻传播事业发展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1)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保障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地推动着现代新闻传播手段的多样化和集中化和持续化,所以说现代新闻事来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保障,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嵌入都为现代新闻传播的及时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现代新闻传播突出了人文化

现代新闻传播方式早已不再是过去一个境头一张脸一个表情的时代,多样性的出现是为了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要,从这个角度来分析,这体现出了人文化的特点,人们对于电视传媒手段要求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给新闻传播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人文化的另一个特点也反映了社会更具有包容性,这种包容性是和谐社会下的一种生存态,而这个生存态也反映了新闻传播成为服务人民的常态。

3)现代新闻传播是要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现代新闻传播事业离不开人才,什么样的人才是现代新闻传播事业所需要的,这主要是现代新闻传播事业开始注重对现代社会深度关注,这主要表现为主持人不能仅仅满足于拿稿念主持台词,而是要对现场进行掌控,对主题要有所了解,并且可以成为嘉宾之间链接话题的关键,种种迹象表明,现代新闻传播需要主持人有更为全面的知识面,这种知识面要结合中性的思维模式,偏激的言词也不能代表一个新闻工作者的客观性。这是现代新闻传播事业的特点所决定,复合型人才也是时代的一个特点,越来越多的新闻开始变得复杂化,而这正是因为现代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事与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关系的错综有关联,而要了解社会的各各方面就需要主持人有更多的知识储备和独立的视角,所以复合型人才对于现代新闻传播的重要意义。

3 发展现代新闻传播事业的措施

3.1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基础,客观分析现代新闻传播的特点

坚持科学发展观是我党的重要思想理论,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从新闻事业发展的特点来看,新闻是以事实为依据,客观真实及时的反应社会方方面面的窗口,是人与人、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互相了解和关注的信息来源,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能够更好的坚持正确的方向,满足和达到新闻事业的服务性和权威性,现代新闻传播越来越讲究内外兼合,追求视觉的立体化,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现代新闻传播事业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科学地发展新闻传播才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

3.2发展现代新闻传播事业要符合时代审美性

时代是现代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基石,什么样的时代给予新闻传播以什么样的尺度,而现代新闻传播又代表了客观和真实,那么在表达这种客观和真实的时候,势必也要明白你的表达是否符合这个标准,特别是在参与新闻评论和新闻直播的时候,能否更多的表现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反映新闻客观性的窗口,能否成为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心声的价值取向,都形成了这个时代的审美感,这就需要新闻从业人员去做好它,认识它,并正确的保持这种时代的审美性。

3.3现代新闻传播事业要市场化

市场化并不是商业化,商业化是市场化的一部分,现代新闻传播的市场化是要尊重新闻获取的途径和方式,尊重每一个新闻工作者的劳动,给说合理的报酬,从新闻的市场性来说还有就是收视率,你的新闻传播能否引起社会的共鸣,这一点非常重要,不然是对市场资源的浪费,所以市场决定了新闻传播内容,市场化是新闻从业者必然要客观面对和尊重的。市场化是现代新闻传播的标杆,市场化就是要从体制中解放出来,改革和改变当前新闻传播中存在的不足,特别是现代新闻传播事业需要借助市场的力量来扩大自身的传播能力,而尊重观众也是市场化一个重要的标志,市场化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要对所有的收费和不收费观众要提供多样的视觉服务。

4结论

现代新闻传播形式的多元化特点要求新闻载体要以市场和新闻的事实为最终的方向,尊重新闻传播的客观规律,以事实为依据,客观、翔实的报道,从而发展现代新闻传播事业,以求新闻事业的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新闻传播特性范文

关键词:新闻;价值对比;差异化

中图分类号:G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8-0229-02

新闻与传播的概念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它们各自的传播途径与受众却有明显的区别。笔者就新闻与传播的途径,受众,传播机会以及分别的价值做了简要的分析与论述。

一、新闻与传播的途径对比

在一定意义上,新闻与传播在途径上是具有特殊的同一性的,由于新闻在传统的认识上是单指消息,通讯或者报告文学。其传播途径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局限,假设说新闻要通过一些具有普遍特点的活动,或者是具有特指性的宣传方式来进行传播的话,那么新闻也就不具有他的传播价值了。新闻的传播途径本身就是一种专指性的载体,例如:报纸、电视、广播、网络。它的范围也仅仅是局限在新闻的传播方式上,如果用海报的形式进行传播的话,那么新闻的传播途径本身就已经发生了偏离,换句话说我们可以不把这种传播途径作为新闻的传播途径。那么传播的途径相对来说比较广泛,人们平时经常说的口头传播就是普通传播的一种形式。在这里我们还可以把这种普通传播理解成一定意义上的非物质的传播形式,例如,某商场的促销活动,严格意义上说这种活动本身也是通过一定的载体来宣传商品或者服务的功能,但是却不能归类为具有时效性的传播,这种具有广泛意义的传播在途径上就决定了与新闻传播的不同,而所派生的效果也是多种多样的。新闻传播的途径在特定时候是官方性质的,也就是我们平常听到的“新闻机构是党和政府的喉舌”,而普通的传播是不具有这种潜在特征的,在传播途径上,新闻倾向与官方的,正式的传播,在辞令界定与形式上更加权威或者是具有它特殊的政策价值,直接成为大众生活的参照;也有的是宣传某种政策或者反映阶级政权的一种政治动态,那么这种途径就非常严肃;相反,普通的传播,我们也可理解成为是大众传播,它的传播途径比较随意,而且具有很浓厚的个性化色彩,也可能是商业化色彩,途径相对丰富,方式也比新闻更生动。

二、新闻与传播的受众比较

由于新闻传播具有本身的特殊性,那么它的受众群体就与大众传播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首先,新闻传播的受众是一些潜在的关系人群,传播内容与这个人群的需求有着某种利益关系;大众传播的受众则完全不受这种利益关系所驱使,它的传播内容与大众的需求关系不是那么紧密,对有的人群来说是有用的,但是有的人群则不需要那么高的关注度。其次,新闻传播的受众在新闻中他所获取的信息是政策性的,或者是精神层面的一种激励,在受众需求程度上,有的是必须的,有的则可能是来自某种心理关联;大众传播的受众在传播中获取的信息,第一它是具有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两种的,例如降价信息,商品销售广告;第二,大众传播的受众不具有政治倾向化,更不具有命令性或者政策的需要,它的传播对象有可能是无意识地接触或者认知,这一点就是新闻传播与大众传播受众方面的明显区别;再有就是两者的受众人群大有不同,新闻的受众人群的层次要比大众传播的受众人群层次要略高一些;再还有就是新闻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受众接受动机不同,新闻传播在新闻的角度上理解是近期发生的重大事情,或者新鲜的事情,具有一定的传播意义,受众的接受动机是主动的,因为本身新闻的传播途径就彰显了受众对新闻的关注度,大众传播受众的接受动机反而比较无序,它产生的传播效果远不如新闻传播具有更实际的意义,受众在接受信息的同时并不用接受他的某种指令,完全可以有选择地进行选择或者放弃,这在整个受众的关系利益中,大众传播的方式是被动的,也就造成了信息接受动机淡化的局面。

三、新闻与传播的传播机会比较

传播机会是传播内容所决定的。新闻传播机会一个明显的特点是时效性,在新闻定义中就明确指出了是新近发生的事情,这种传播机会不仅要具有时间的限制,而且要具有实质的意义,宣传政策,宣传好人好事,或者是宣传某重大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它的传播价值就直接决定了传播机会要把握好,一旦丧失了机会新闻就会变成“旧闻”,对公众的生活便不能起到积极的宣传与信息传播的作用;大众传播的传播机会基本上是无定向的,可以随时进行传播,如商品信息、广告、公关活动等,它对于传播机会的界定不像新闻那样严格,同样的,两者的传播机会也就决定了信息的价值。

传播机会在另外一个层面上来分析,新闻的传播机会是需要引起多数人的关注,这种人群的关注尽管不代表它的信息价值,但是潜在的价值却是大众传播所不能比的。自然地它的信息价值也就造就了新闻本身的价值。大众传播的机会人群相对来说又是特定的,在限定的人群范围,环境范围内传播信息。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时间可能长也可能短,决定其时间的不是信息的传播机会而是信息的价值到底有多少关注度。

四、新闻与传播的价值分析对比

新闻价值是客观性的,它是随着新闻的发生、新闻的价值而逐渐产生价值的。由于新闻多是社会性事件,它具有广泛的价值。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新闻的传播价值首先是它的客观教育意义以及新闻的时效性与关注度。其次是新闻传播的效应,例如:十七大召开与闭幕,新闻的潜在效应是它的价值主要元素,公众关注度高,会议的决策,产生的领导人选都客观地成为人们选择阅读或者接受的参照。再其次就是新闻传播虽然不具备商业化价值,但是新闻的价值无形中就转化成对社会,对公众提供的客观的参考。传播的价值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具有策动,计划的成分,具有一定的主体意识,它的价值可能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或者可能是一个事件或者商品的具体化,表明观点与主张不确定或者隐含的内涵成分过多,其价值直接表现为商业化或者间接的效应,无论是经济效应还是社会效应。但是恰恰因为大众传播具有它特定的不真实性,夸张性,那么就很难与公众的心理产生接近性,越是接近性高的信息,其价值也就越大,因此新闻与传播的价值要从以上几个方面来剖析。

五、新闻与传播的特性分析比较

首先要区别的是新闻与传播的几个特性:新闻与传播的真实性与夸张性,新闻是真实的实践的反映,而大众传播则不同,它可以是虚构的或者是善意的夸张,不需要负具体的传播信息的责任,而相对与两者的价值来说,在官方,新闻的真实性的价值更加直接,而大众传播的价值则更加平民化,因为它毕竟是涉及到公众的生活、公众的物质生活,与利益相互关联。这种由公众精神,物质所派生的夸张也可能比新闻更具有它的特定价值;阶级性与非阶级性是新闻与传播在特征上的根本不同,新闻代表,主要传播党的政策与方针,具有政权的代表性。传播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也存在它本身的私密性,或者广泛化,但是他代表公众的一面则更强劲;产业化的发展渠道是两者的最终发展方向,新闻的产业化是为政权服务,而传播的产业化则是为了使公众的生活更加便利,企业的宣传与形象建设更加丰富;导向与策动作用也是新闻与传播的关键区别,新闻必须具备导向的功能,它的意识是通过宣传而形成的,传播则不具有意义上的自觉,更重要的一方面则是传播是一种策动的手段,主要是满足公众或者企业的一种潜意识的动机;信息涵盖程度与文化的系统性,高度的信息涵盖是新闻的特定的价值所在,他所反映的是公众关心的事情,也可能其中并没有或者缺失了文化体系的生成,在一定程度上新闻就是一种硬性的“通令”,而传播在这方面更加具有文化体系的倾向,比如,企业在传播企业文化、产品文化、公关活动等,都具备了文化体系的自觉建设与宣传;以上特征直接影响着新闻与传播的信息素养。通过比对以后,新闻的价值与传播的价值就更加明朗化了。

我们知道传播学的产生有着复杂的学科背景,要说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关系决不会比传播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数学,经济学等其他学科更亲近,因为我们知道,传播学的那些理论与假设都与这些学科有着密切联系。如果要说新闻学是传播学的分支,那么其他与传播学关系更亲近的学科在不久的将来也要成为传播学的分支学科吗?一种学科不可能大得无边无际,否则那就大而化之而无能为力了。我们不禁要问:把传播学化为各种分支学科那将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它有可行性吗?所以可以得出,新闻学作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是片面的。

参考文献:

[1]明安香新闻价值与传播的比较研究[C].《关于传播学学科发展前景的探讨和展望》,第八次传播学研讨会论文.

第4篇:新闻传播特性范文

[关键词] 传播模式;网络新闻;双向流动

【中图分类号】 G21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6-010-3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新事物也在不断涌现,网络也随之发展成人们必不可缺的一项获取信息的手段,互联网技术不断提升的过程中,人们对新闻的获取自然也必然依赖于网络,因为网络新闻比传统新闻的获取更加方便快捷,信息也比较及时,相关工作人员对网络新闻的传播也越来越重视。网络新闻具有的一些特点是传统新闻无法具备的,包括数字化、多媒体等的特殊优势,在全球范围内被迅速推广和应用,信息量特别丰富,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方方面面,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于整个中国的发展来说,网络媒体顺应时展的潮流,普通百姓通过网络新闻,可以方便快捷的了解当前我国的发展状态,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利用手机了解每日新闻,所以,网络新闻势必成为研究的热门话题。

在对新闻信息传播进行研究时,一些业界人士通过构建模式来对新闻信息传播的性质和结构进行合理的分析。透过构建模式来了解新闻信息传播双向流动性,指的是研究者通过图形或程式的方式对其进行解释,而首次提出用模式来研究传播过程的学者是美国的H・拉斯韦尔,他的“5W模式”也称为“拉斯韦尔程式”。除此之外德弗勒的控制论模式、申农-韦弗的数学模式也是研究传播过程的几种模式。以上的这些模式能够保住研究学者正确认识和掌握传统大众媒体的特性,同时对于大众传播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很大的帮助。其中模式是将要研究的对象简洁化的一种方法,也是对被研究事物内在机制与外部联系的一种比较直观的表述,模式随着所表述的方式的差异被分为数学、言辞、文字等,通过模式分析方法,可以方便快捷的对网络媒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优势进行表述。网络新闻传播模式的构建让大众可以直接、简明的了解网络新闻传播的优势和交互性,把新闻传播这一无形的事物传达给大众,让人们对新闻传播的理论有新的认识。因此,本文通过新闻传播的特征建立网络新闻传播模式。

一、传统媒体

传统媒体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平面媒体,包括杂志与报纸上的广告都是传统媒体的范畴。而传统媒体概念是针对网络媒体这一新兴的媒体提出的,它通过一些机械装置传播信息,而电视、报刊、广播被称为三大传统媒体,也就是所谓的“平面媒体”。

作为传统媒体,它是以图像、文字和声音向大众提供新闻信息或娱乐信息,下面是电视、报刊、广播三大主流传媒所共有的一些特征:(1)传受关系明确;(2)接受者对于新闻信息是互相孤立的,很难进行信息交流互动和评价;(3)报纸、广播、电视等只能将新闻信息单方面的传给大众,而大众对于新闻的反馈很难逆向传播回者。通过以上三点可以得出此三大主流传媒往往掌握着“话语权”,信息完全由传播媒体所控制,大众只能被动地成为接受者,他们对于信息的理解直接影响着普通大众对信息的理解,其他人之间只能是通过交谈的方式传达信息,不能以媒介的形式传播新闻信息。其中报纸采用的是文字的方式传播新闻,而记者对于复杂的新闻事件需要做抽象的文字总结,在写作的时候难免与时间的真实性有所差距。虽然如今的一些电台和电视相继开设了“听众热线”等环节,但还是不能让大众广泛传播,也就是说,传统媒体存在着信息的延迟性,这一缺点就决定着其很难在当代网络普及的社会生存,因为它无形中在大众与媒体之间树立了一堵“墙”。

当代社会传统新闻所面临的挑战:传统的读者只能被动地接受新闻传播者传播出的新闻和信息,而现在的信息获取者可以通过自行制作从被动变为主动的信息传播者;面对新兴的网络媒体,如何保证自己提供的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面对网络媒体,传统媒体如何保证自己能从营销中获得更多收入。

传统传媒面临的市场冲击及其发展状况:根据调查统计,大约有1/3的在线电子读者不愿再去接受传统的媒体形式,而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使传统媒体面临很大的创伤,与新兴的网络新闻传播相比,传统的新闻媒体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除了不能为传播者和接受者提供很好的交流媒介,新闻者也不能及时的掌握信息获取者对于信息的需求和理解,更无法进行相互交流,而对于网络媒体而言就不存在这些问题,这也是网络媒体较传统媒体的一大优势。

二、网络媒体

网络媒体采用的是超链接或者超文本的形式进行信息和新闻的传播,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属于比较新型的传播媒介,可以通过点对点的方式进行连接,信息可以快速的从一个地方传到想传达的地方。超文本超链接使网络媒体具有独特的优势,因为在网络的世界里,信息是网状的,大众可以通过查询方式筛选出自己想要获取的信息,也就是说网络媒体的检索功能比较强,而且他的编辑窗口也比较多。所以,网络媒介的功能比较强大。

综上所述,网络媒介可以理解为以网络作为信息的载体,采用一系列音频、文字等方法为公众提供新闻信息并实现自己的商业行为的一种传播媒介。

对网络新闻传播的特征进行分析,要同时考虑到技术层面和使用层面两点:

技术层面的特征:由于网络传播信息的与接收都不是固定的,接受者也会成为新的传播者和者,所以界定不太明显,也就是说网络的传播可以看做无数像蜘蛛似的网,从一个点出发,向外不断扩散,并形成新的网,者和接受者都是网中的一点,不断向外扩散。因此,网络新闻的传播是一对一、一对多或者多对一、多对多的结构形式,整个覆盖面不断向外扩张。者通过电脑或者信息交换设备与接受者进行信息交换,者和接受者同时扮演了“发”和“接”的角色。

实用层面的特征:网络新闻信息传播较传统信息传播最大的优势就是双向流动性和交互性。社会不断的进步,信息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获取到的信息也在不断的进行反馈,而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接受者也是通过网络传播进行反馈,这也是传统传播无法取代的一个优势。网络传播的用户还能与其他的接受者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在此过程中形成新的信息,继而再向外通过网络传播。在传播时,可以以真实身份出现,也可以匿名传播,也就是说,人人都可以掌握话语权。

三、网络媒体新闻信息传播模式

在麦克卢汉看来,每一种新媒介产生都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在技术上的变革和飞跃对网络信息的传播也是一次革命。网络新闻的传播是以互联网为媒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的传播方式也千变万化,可以说文字形式、语音形式、视频录像、flas等等,人们对于信息的接受也更加多元化,通过网络,可以不用准时准点的守在电视机旁等待节目的播出。所以,信息的获取者可以自由获取想要的信息,而且网络新闻通过安排新闻内容、选择合适结构使新闻信息达到最好的状态,这有利于新闻阅读者清晰明了的深刻了解新闻信息。而双向流动性也成为网络新闻传播的一大优势。

(一)构建模式时,要考虑的一些问题

通过模式构建可以清楚的对新闻信息传播双向流动性进行分析,通过上述对网络新闻传播的技术和实用层面的特征分析,在进行模式构建时,首先要考虑以下一些问题:

对于新闻的者和信息的接受者来说,他们之间的信息传递、交流、对问题的意见和反馈、讨论如何处理。这也是对如何将论坛、校园BBS等的内容很好的表达出来,实现互动的一种考验。网络新闻实际是一种虚拟的新闻传播途径,通过虚拟的网络使信息实现双向流动。

网络新闻的传播是多交流和沟通反馈的,者占主导地位,而接受者又带有自主性,所以要让接受者接受,就要研究大众的阅读习惯和她们的心理活动,接收者与者通过信息交流和互动实现双向流动。

把握网络新闻传播的整体性和社会性,我们在构建结构模式时,首先要考虑新闻者与接受者的个体因素,而不是单纯的在整个社会环境下进行考虑。

(二)网络新闻传播模式: 新闻信息传播双向流动性

大众对于一些比较新颖或奇特的新闻题目会更容易产生兴趣并点击阅览,而对于像《最新播报》等兴趣不大,如果新闻题目比较奇特那么点击的人数也会大幅增加,阅览者之间也会在网页上互相交流自己的态度和立场,如果对新闻没多大兴趣自然不会查看更多关于此类新闻的链接和报道,更不会就此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评论。也就是说网络媒体对于新闻的要首先充分考虑大众的心理,设法吸引大众点击查看子页的内容。

对于网络新闻的接受者而言,都会对看到的每条新闻做出自己的反馈,感兴趣的点击浏览、与者或浏览者自己之间的互动交流、或者没有反馈等几种情况。比如我国的载人航天飞行首次获得成功时人们都在关注此类信息,而时隔几个月后,有些大众还是对此事比较兴趣,想再查看相关新闻,而报纸或电视就很难看到相关报道,而在网上,比如凤凰网或新华网上,读者就可以查看到相关信息,还可以进入论坛进行互动交流并点击之前的一些资料,比如关船的一些报道,基本所有想要的资料都可以阅览到。但同时,大众选择了此类信息,就自然忽略了对其他新闻的查看,也就是无实际反馈,其实也是大众在浏览时对新闻信息已经有了心理排序,哪条新闻最关注最想了解,就是先点击查看,并可能进行互动交流,而有些可看可不看的就会最后去阅读,也就是新闻接受者的选择――交流――反馈。

网络新闻传播的双向流动性符合网络新闻传播的一些特征:一是体现了当前新闻或信息在互动交流过程中网络这一重要因素。网络新闻传播受大众和媒体的喜爱和广泛关注就是因为它能方便快捷的为大众提供信息交流的平台,大众之间可以进行对话,表达自己对于某条新闻的看法,发表评论,而这些都是以网络作为中介的。二是是网络新闻传播与传统的媒体之间最重要的区别――双向流动性通过网络新闻的传播表现了出来。三是当代网络新闻传播具有整体性以及社会性。

(三)网络新闻传播双向流动性的特点

海量性:网络新闻提供的信息量特别多,对于传统新闻来说,报纸或电视提供的只是有限的几个重要新闻,成千上万的大众面对的只是这几个新闻,而网络新闻传播更具有社会性,传播方式也比较多元化一些,所有的信息都是对外开放的,大众可以阅读、听音频,也可以查看视频。

时效性:网络新闻可以及时快捷的将最新的新闻咨询传播给大众,将最新的消息及时出来,而作为大众可以在任意时段去点击查看自己感兴趣的新闻信息,也就是说现在是一个信息量及时的新闻时代。而且,新闻可以很快传播到全球各地,这也是新闻传播上的一个里程碑。

交互性:交互性能够让大众参与到其中,也就是发挥了人们的主观能动性,这也是网络新闻有别于传统新闻传播的一个优势,而且它让大众更加自由的发挥自己的话语权,没有沟通的限制。在网络的世界里,人们可以自由展示自己的立场和态度,陈述自己的观点,而报道的只能是真实的新闻,及时监督其真实性,虚假的和骗人的新闻随时都能被大众揭穿。

(四)网络新闻传播的发展

第一,对于网络新闻来说,由于其具有的双向流动性的特性,使得新闻能在民众之间快速传播,传播的对象相对是小众化的,不管是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的新闻传播还是现如今比较新兴的网络新闻传播,他们的主要目的就是传播新闻信息,让大众都能快速方便的接触到最新的新闻信息,而且网络新闻传播需要的网络资源比较强大,所以提供的信息量自然也就比较丰富,而新的计算机技术使信息的趣味性更加饱满,能够吸引大众的眼球。

第二,目前国家越来越重视网络新闻的发展问题,主要是因为传统的新闻传播已经不能满足大众的要求,政府也在积极的用新的网络媒体对其进行变革,因此,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来推动网络新闻的发展,国家对于网络媒体的重视也是网络新闻能够迅速发展的坚实后盾。

第三,随着现在的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的不断发展,网络新闻传播有了新的技术支持。通过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对其支持,网络媒体的技术水平也在不断突破,而且新闻的传播方式在更加多元性,更能够满足现代人们对于信息量和互动交流的要求。

现在是网络社会的时代,是全民自由发表自己观点立场的时代,民众的看法也是新闻工作者的一部分,它能积极的推动网络新闻的发展与双向流动性。网络新闻的双向流动性能促进人们积极的去认识当代社会,甚至改变世界。网络新闻的双向流动性对于网络新闻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通过积极参与其中,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在对网络新闻传播进行推广时,同时要重视传播主体的道德建设,不能忽视了道德的自律作用,网络媒体同时也是一面镜子,让民众可以随时监督政府机关,在舆论的形成下促进网络新闻媒体的蓬勃发展,同时推动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靖鸣,申雪凤.网络新闻传播模式:新闻信息传播双向流动性的体现[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3):83.

[2]王胜江.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的立法不足及完善建议[J].产业与科技坛,2008,(2):134.

[3]曾萍.网络信息资源浅析[J].当代经理人,2006,(6):279.

[4]杨保军.论网络新闻真实的特征[J].现代视听,2007,(11):6-8.

第5篇:新闻传播特性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传播;要素;分析

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创新促进了大众传媒产业的发展、变迁,新媒体信息传播背景下的互动式新闻传播方式,改变了传统媒体长期以来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而数字化网络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革新,和新闻用户对新闻获取内容、方式的多样化需求,使得新闻信息的传播不再拘泥于传统的纸媒和电视,开始更多在一切以网络为链接的媒介终端上呈现。数字化交互式新媒体背景下的新兴媒介层出不穷,不同媒介的相互影响作用合成一体,形成各种信息呈现的媒介融合之势:“手机是目前最能证实媒介融合趋向性特性的媒体”[1]。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具有:集新闻发现、采编、加工、为一体的,不同角度解读,深层次挖掘,共享信息来源,不同形式媒介平台交叉的新闻传播特点。也即:新媒体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技术、全球化和社会文化的独特性相互交织,创造了新的社会互动方式,衍生了新的社会关系,也引起了整个传播学领域传播方式和媒介构架方面的变革与创新。”[2]新闻传播领域的传播主体,传播者的身份,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四个新闻主要传播要素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探究新媒体新闻传播要素的变化,不仅能就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创新化新媒体新闻传播发展作出思考,且能为传统新闻传播媒体改变自身传播方式,顺应当下新的新闻传播环境,作出借鉴。

一、传播主体的大众化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KurtLewin)在1947年《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信息老是顺着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依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把关人的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容许进入渠道或是否能连续在渠道里流动做出决定。”[3]传统大众媒体时代,由于传播技术的高度集中,普通民众所接受到的信息内容都是经由权威媒体人或社会有决定权的人主导传播的,这就使得普通信息接受者接收的新闻信息都带有滞后性的特征,且所获知新闻的真实性也有待考量,因为经由“把关人”审核的新闻只是为社会决定阶层服务的工具而已。而新媒体信息传播技术本身就是在传统大众媒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受商业利益和吸引受众流量等因素的影响,越来越以新闻受众的信息消费选择为导向。新闻接受者在新闻生产、传播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甚至在新媒体开放的背景下,很大程度的参与了新闻的呈现形式和传播方式的选择。再加上从某种程度上讲,新媒体信息传播技术本身就是在传统大众媒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对传统媒体信息传播方式不足的媒介性补偿,因而,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主体也就具有了大众性的特点。除了传统的传播媒介外,还有许多机构、集体、个人在互联网上注册域名进行有目的的信息传播活动,网络新闻。网络时代下的新闻传播者可以来自任何年龄的任何阶层,他们掌握着即时新闻的第一手资料,可以根据目的所需来自由选择新闻传播的形式、内容、对象、时间和地点。这种传播过程依托新媒体开放的信息传播媒介,使得新闻信息传播主体越来越偏向平民化和草根化。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传播主体和社会有决定权的“新闻把关”人的角色认识开始消失,自由、双向性选择的新闻传播过程中,如若存在新闻“把关人”,则要求把关人拥有在众多纷杂、多样的新闻信息中,最快做出最理性价值判断的能力,而新闻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新闻传播行为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在此背景下的新闻把关式监管也就无从谈起。也即:在新媒体新闻,这个错综的信息传播系统中,如卢因所说的“公允的规定”或是“把关人的个人意见”都没有明显的显现出来。媒介研究学者丹尼斯•麦奎尔(DenisMcQuail)曾对媒介信息传播受众的历史如此描述:“早期的大众传播研究中,受众这个角色代表信息的实际受众或拟定的接受者,其存在于信息传递过程的线性终端。而很明显,这种看法现已被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下,信息传播受众愿意或不愿意影响自己关注的事物或者受自己关注的事物导向’所代替。”[4]数字化交互式的新媒体信息传播技术背景下的信息传播的受众角色内涵,随自媒体、全媒体传播时代的来临,也在不断更新,新媒体新闻传播主体的大众化态势,已然形成。

二、传播身份转换灵活

数字化媒体信息传播模式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议程设置,颠覆了传统的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两个主体之间的多向、互动和平等交流,凸显了新闻信息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的角色互换与变迁。在新媒体信息传播过程中,受众不需要像从前那样,用自己的即时见闻向媒体投稿,然后经过把关人筛选、审核、发表,新闻传播主体开始根据传播受众获取信息的需求来改变媒体新闻的呈现形式,选择新闻的传播平台。新闻接受者也开始习惯,使用新的新闻传播媒介获取终端来选择性获取新闻信息所需,并同时对新闻获取形式提出了更多人性化的设置要求,“使用与满足”成为信息消费者和媒介信息传播者的共同追求。“在去文派的、独白的、经由自我导向的媒体叙述中,信息受众以自我构成的游戏方式,变换言说的多样形式,在会话中不断从新重构自我。”[5]新媒体背景下的新闻传播,使得信息接受者不仅可以进行对新闻内容的自主选择,而且可以选择、设置接受信息的媒介和接受信息的时间、地点、方式。而身处竞争激烈的,以利益为导向的新媒体传播环境中的传播媒介,信息受众的选择才是他们的关注点,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信息传播者的媒介信息传播欲望,只有受众使用媒介传播平台,并有意愿给予使用回馈和信息交流的传播,才是新媒体背景下有意义的传播。这种网络媒体虚拟空间的信息受众身份复杂,爱好多变,但对媒体新闻传播方式的变革、发展却极具影响力。而“新闻与接收者之间要使传播产生,就一定会具有共同的意义空间,这种合营的意义空间叫做同宗相似性”。[6]也即新媒体媒介传播中的传、受者之间的这种传播、反馈、在传播过程本身,有着某些联系的“同宗相似性”,这就使得传、受双方在虚拟的媒体网络空间中,通过新闻信息的媒介传播可以在大多数情况下相互理解彼此的意图,并在这种不断地传播、解码、反馈、收集、解码、编码、再传播……的过程中,使得传、受双方的身份界限出现模糊,在一整套新媒体新闻传播过程中,二者的身份在不断地进行着灵活转换。

三、传播内容的多样化

新媒体新闻大多具有即时性、互动性、针对性、娱乐性和趣味性的特点,新闻资讯的即时性是新媒体新闻传播的最重要特征,这不仅是网络时代下,新闻受众要求有效利用零散时间的结果,也是新媒体媒介融合终端一体化技术呈现,新闻的场景移动化传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发展走势。相较于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的内容表现形式更加多元,信息愈加丰富,受众更加广泛。为了能够吸引受众阅读流量,获得更多新闻反馈,实现网络信息传播背景下的双向互动,新媒体新闻的传播内容就必须具有比传统报纸、广播、电视新闻更加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呈现。具备互联网思维,深谙大众心理,迎合受众新闻喜好,利用一切可供利用的文字、音频、图片等创新新闻内容呈现形式,开发更加便捷化、人性化的内容获取、传播、分享、反馈的新闻媒介平台的互动功能。而随着自媒体、全媒体时代的来临,媒介新闻终端开始与网络社交媒体(如微博、微信、QQ等)实现信息链接分享、传播的协同深入。新媒体新闻从采写到最终的内容在以信息受众为导向的新闻传播过程中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微博、微信成为了新闻的富矿,也成为记者们除了传统的新闻信息搜集方式以外的,搜集新闻热点,了解新闻事件后续走向的一条重要途径;文字、视频、图片、音频、新闻评论的交叉全媒体新闻内容呈现,深受受众欢迎;手机移动端的分时段新闻推送加速了图片式新闻内容模式的创新、发展;基于大数据背后的新闻内容创作,和带有对新闻事件相关看法的网络调查和匿名投票则带动了广大网友和新闻传播媒体反馈、互动的积极性。在加速了多样化新闻传播内容呈现形式创新发展的同时,这样的多样化新闻内容生产又带动了一系列职业新媒体新闻从业者的产生,也迫使传统媒体开始正视自身新闻内容的生产、传播短板,开始思考新闻传播的网络化整合,纷纷走上了与新媒体传播平台交互融合的发展道路,开发了多种新闻内容的呈现形式,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新闻播报元素。

四、传播渠道的交互化

第6篇:新闻传播特性范文

一、新闻与传播的途径对比

在一定意义上,新闻与传播在途径上是具有特殊的同一性的。新闻在传统的认识上是单指消息、通讯或者报告文学,其传播途径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局限。假设新闻要通过一些具有普遍特点的活动或是具有特指性的宣传方式来进行传播的话,那么,新闻也就不具有它的传播价值了。新闻的传播途径本身就是一种专指性的载体。例如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它的范围也仅仅是局限在新闻的传播方式上。如果用海报的形式进行传播的话,那么,新闻的传播途径本身就已经发生了偏离。换句话说,我们可以不把这种传播途径作为新闻的传播途径。传播的途径相对来说比较广泛,人们经常说的口头传播就是普通传播的一种形式。在这里,我们还可以把这种普通传播理解成一定意义上的非物质的传播形式,例如某商场的促销活动,严格意义上说,这种活动本身也是通过一定的载体来宣传商品或者服务的功能,但却不能归类为具有时效性的传播。这种具有广泛意义的传播在途径上就决定了与新闻传播的不同。而所派生的效果也是多种多样的。新闻传播的途径在特定时候是官方性质的,也就是我们平常听到的“新闻机构是党和政府的喉舌”,而普通传播是不具有这种潜在特征的。在传播途径上,新闻倾向与官方的、正式的传播,在辞令界定与形式上更加权威或者是具有特殊的政策价值,直接成为大众生活的参照,也有的是宣传某种政策或者反映阶级政权的一种政治动态,那么,这种途径就非常严肃;相反,普通传播我们也可理解成为是大众传播,他的传播途径比较随意,而且具有很浓厚的个性化色彩,也可能是商业化色彩,途径相对丰富,方式也比新闻更生动。

二、新闻与传播的受众比较

由于新闻传播具有本身的特殊性,它的受众群体就与大众传播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首先,新闻传播的受众是一些潜在的关系人群,传播内容与这个人群的需求有着某种利益关系;大众传播的受众则完全不受这种利益关系所驱使,它的传播内容与大众的需求关系不是那么紧密,对有的人群来说是有用的。有的人群则不需要那么高的关注度。其次,新闻传播的受众在新闻中所获取的信息是政策性的。或者是精神层面的一种激励,在受众需求程度上,有的是必须的,有的则可能是来自某种心理关联。大众传播的受众在传播中获取的信息,一是具有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两种,例如降价信息、商品销售广告;二是大众传播的受众不具有政治倾向化。更不具有命令性或者政策的需要,它的传播对象有可能是无意识地接触或者认知。这一点就是新闻传播与大众传播受众方面的明显区别;三是两者的受众人群不同,新闻的受众人群层次要比大众传播的受众人群层次略高一些;四是新闻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受众接受动机不同,新闻传播在新闻的角度上理解是近期发生的重大事情,或者新鲜的事情,具有一定的传播意义,受众的接受动机是主动的,因为新闻的传播途径本身就彰显了受众对新闻的关注度,大众传播受众的接受动机反而比较无序,它产生的传播效果远不如新闻传播具有更实际的意义,受众在接受信息的同时并不用接受它的某种指令,完全可以有所选择或者放弃,这在整个受众的关系利益中,大众传播的方式是被动的,也就造成了信息接受动机淡化的局面。

三、新闻与传播的传播机会比较

传播机会是传播内容所决定的。新闻传播机会一个明显的特点是时效性。这在新闻定义中就明确指出了是“新近发生的事情”。这种传播机会不仅要具有时间的限制。而且要具有实质的意义,宣传政策,宣传好人好事,或者是宣传某重大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它的传播价值就直接决定了传播机会要把握好,一旦丧失了机会,新闻就会变成“旧闻”,对公众的生活并不能起到积极的宣传与信息传播的作用。大众传播的传播机会基本上是无定向的,可以随时进行传播,如商品信息、广告、公关活动等,它对于传播机会的界定不像新闻那样严格,同样,两者的传播机会也就决定了信息的价值。

从另外一个层面上来分析。新闻的传播机会是需要引起多数人的关注,这种人群的关注尽管不代表它的信息价值,但是潜在的价值却是大众传播所不能比的,自然地它的信息价值也就造就了新闻本身的价值。大众传播的机会人群相对来说又是特定的,在限定的人群范围、环境范围内传播信息。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时间可能长也可能短,决定其时间的不是信息的传播机会,而是信息的价值到底有多少关注度,大众对信息的自然需求。

四、新闻与传播的价值分析对比

新闻价值是客观性的,它是随着新闻的发生而逐渐产生价值的,因为新闻多是社会性事件,具有广泛的价值。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新闻的传播价值首先是它的客观教育意义以及新闻的时效性与关注度。其次是新闻传播的效应,例如,十七大召开与闭幕,新闻的潜在效应则是它的价值主要元素,公众关注度高、会议的决策、产生的领导人选都客观地成为人们选择阅读或者接受的参照。第三是新闻传播虽然不具备商业化价值,但是新闻的价值无形中就转化成对社会、对公众提供客观的参考。传播的价值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具有策动、计划的成分,具有一定的主体意识,它的价值可能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或者可能是一个事件或者商品的具体化,表明观点与主张不确定或者隐含的内涵成分过多,其价值直接表现为商业化或者间接的效应,无论是经济效应还是社会效应。但是,恰恰因为大众传播具有特定的不真实性、夸张性,那么,就很难与公众的心理产生接近性。越是接近性高的信息,其价值也就越大,因此,新闻与传播的价值要从以上几个方面来剖析。

五、新闻与传播的特性分析比较

第7篇:新闻传播特性范文

论文摘要:通过网络搭建起的良互传播信息流通平台,差异于传统大众传播媒介,有其独到的传播模式和传播特性。网络传播对传统大众传播的冲击在新闻界有较为明显的体现,时至今日,网络新闻区别于传统新闻的特征日益显现,网络传播中新闻信息在传播、形式等方面的改变已初见端倪,不容小觑。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正式宣布网络为“第四媒体”,与报刊、广播和电视等媒体相提并论。随后的近十年里,网络异常迅速发展壮大,终以强有力的影响迫使一向强势的传统媒体做出三网融合的低姿态。在媒体传播机制和形态整合的同时,网络一定程度上也改写了传播内容,就新闻界而言,网络传播中的新闻与传统意义上的新闻渐显不同。

一、网络传播与新闻

国内新闻界学者对新闻的阐释不尽相同,莫衷一是。有学者将对界定新闻概念的观点归纳为“事实说”、“手段说”、“报道说”、“兴趣说”和“信息说”几类。

一位美国学者曾说过一句很有道理的话:给“新闻”下定义比识别新闻要难得多。抛开纷杂的新闻定义,从识别新闻、认识新闻的角度分析,不难得出事实成为新闻的必要条件:客观事实成为新闻,离不开最基本的两端:传者和受众。新闻的主体具备二重性,涵括受众和传播者两方面。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事实,即使有很强的新闻价值,不被传播者所挖掘和传播,也不能成为新闻。另一方面传播者传递的新闻事件,如不为受众所接收,未能到达受众,则很难在完整意义上称之为新闻。

新闻始于传者,流通于传播渠道,被受众接收的客观事实,与传播者、传播方式、阅听者有紧密的联系。当传播方式和传播环境发生改变,传者和受者的地位发生变化,新闻在传播方式、内容,甚至价值观方面都相应随之而变。

网络未成为广泛使用的传播工具前,无论是报纸,电视还是广播,作为一种传播机构或经营机构的大众传播媒介始终被政府、经营者或少数精英阶层所掌控。凭借资源、技术等优势垄断庞大信息源的大众传播媒介基本处在单方向为受众传递信息的状态,进行新闻报道。传播模式的一方对多方,决定大众传播模式下传者与受众间的强势、弱势地位差距及不平等。除大众传播媒介外,受众缺乏其他渠道了解超出自身接触范围外的信息,而传者在决定报道什么样的新闻,设置新闻议程方面具有绝对优势。

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以往大众传播中一对多的不对等模式。网络提供开放的信息传播平台使得任意拥有客户终端的个体都能进行信息的传播和接收。在网络提供多交融信息传播渠道和多向信息传播模式的环境下,传播方式的改变带来传者与受众强弱地位差距的减小:网络上的个体不仅能接受信息,且可以成为传播者,传递信息。传播环境的开放性、传播方式的交互性和传受两方一体性的可能提供了滋生网络新闻新特征的土壤。

二、网络传播中新闻的变化

网络传播中新闻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短、频、快的网络“薄”新闻增加,个体或团体新闻报道空前激增,不可控性新闻出现等三个方面。

1.短、频、快的网络“薄”新闻增加

网络新闻媒体包括上网媒体和网上媒体。上网媒体是传统媒体在互联网上的延伸,它在现实生活中是有母体存在的,而网上媒体与现实生活没有一对一对应的关系,是独立存在的。传统媒体相互间在传播新闻的过程中除竞争时效性外,还在进行比较优势竞争,报纸用理性的逻辑和缜密的语言和深层次的挖掘奠定报道深度,电视用画面的优势渲染现场氛围,凸显真实性,而广播也有其快速,易移动、便携等优势。依托各自优势采集新闻信息,新闻记者有相对充足的时间,能够挖掘到新闻事件更深层次的信息和内容,并通过后期制作或编辑整合使新闻内容更充盈饱满,更富竞争力。因而除新闻的时效性外,传统媒体还较重视新闻的厚重感,从事件的各个方面挖掘新闻价值,以报道内容翔实的厚重新闻为荣。

不同于传统媒体,文字、画面、影像甚至声音已然不再构成网络媒体彼此竞争时的优势条件,互联网中新闻的竞争更强调时效性。互联网环境中的新闻信息愈来愈呈现出短、频、快的特点。部分网络新闻信息内容简短,图片加简单字句就是一条新闻,新闻内容十分简洁。无需付诸印刷和后期制作为新闻的提供最为有利的条件,新闻采写更快速,更新更频繁。微博时代,进行新闻事件微博直播是短、频、快的网络新闻之典型代表。微博直播中,网站派出的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发微博信息,一句话就能撑起一条新闻。网站记者不停更新微博,让受众快速了解事件的最新进展——微博直播神似传统媒体的现场报道或连续报道,不同之处在于,每条新闻仅一句话或简短的几句话,并以很短的时间间隙持续不停的更新。网站记者对新闻的报道多流于事件的表层和易于捕捉的信息,不花费精力和时间牵扯新闻事件深层次信息。信息量小而简短的薄新闻盛行网络。

2.个体或团体新闻报道空前激增

按照柏拉图《理想国》里的说法,古代社会里的个人生活是由其出身预先决定的,那时“主观性”被看作一个致命的危险,个人无法欲求并如实地表现自己。网络尚未普及的传统大众传播国度里,个人或团体很难运用大众媒介进行信息传播,受众身份决定个人或团体“无法欲求并如实地表现自己”,传播自主性、主观性成为空谈,而在网络中,一切成为现实。

任一主体都是受众和传者的结合体是网络传播的最大特征之一。非专业新闻传播人士的个体从熟知信息源获得一些信息,萌生传播意愿,通过网络将信息成功传播出去。有趣的是,个体传播者发出的信息有时能够得到很多人的关注,引起人们的热议,甚至引起传统媒体的追加报道。这种情况下的信息,很难不将其称之为“新闻”。网络出现后,各种团体纷纷建立自己的门户网站或官方网站,与团体有关的信息,传播给特定的目标对象。即使受众窄化,数量不敌大众传播媒介之众,但这种情况下的信息传播是公开的,有传者,有较广泛的受众甚至有反馈,也是广义上的“新闻”。出于商业或其他目的,从自身利益出发报道与团体有关的新闻信息,以吸引、凝聚公众也是网络新闻的又一重要现象。

通过bbs、播客、博客、微博等各种渠道传播的信息被广泛关注,无异于一场精神盛宴,成全了个体或团体的成就感,满足了各自表达的欲望并很可能达到欲达目的。个体或团体在传播中的主观性得到充分发挥,激发出更多传播信息的热情。由个体的“独家新闻”,爆炸性新闻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由团体的公关新闻纷繁复杂、层出不穷。

3.不可控新闻出现

网络空前开放,网民的自由度高是不可控新闻得以出现的前提。鉴于舆论压力,有效的身份识别体系也迟迟难以建立,在网络传播中,传播者的任意性和受众的随机性使传统媒体环境中的媒体控制制度失灵。除强制性将一些信息屏蔽外,有效监控网络新闻的操作方式有待进一步摸索。

就传播者而言,网路中的新闻传播无需专业审核,传播者按自己的意愿选择信息进行传播。尤其没有新闻专业常识的个人传播者,不受新闻职业道德约束,仅是乐趣使然去传播信息,这种情况下,危害社会稳定和侵害国家集体利益的新闻时有出现。信息后引起多数人关注,造成不良影响。经常是新闻被炒得沸沸扬扬,不良影响已产生后,相关部门才去封锁或屏蔽信息。滞后的亡羊补牢式做法并不能有效的控制住新闻信息的传播。

不可控新闻的传播在受众方表现为受众自主意思增强,沉默螺旋效应减弱。网络的匿名性加强了网民的自主意识,他们不再积极迎合大部分人的态度立场,而是乐于宣泄自己的感情。可能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新闻信息传递到网络受众后,受众会通过回复、评论、跟帖、转发等方式造成信息的再传播和不可控新闻信息的成倍增加。

三、网络传播中新闻之变带来的问题

1.传统新闻备受冲击

网络传播给传统大众媒体的新闻报道以强大的冲击。一方面,网络新闻和制作方式的简便,信息的免费获取等成为传统新闻报道的大敌。大敌临前,传统媒体虽多数有网站,但在新闻报道上为与网络自媒体一决高下,只能按照网络新闻的游戏规则,多在做简洁的网络薄新闻,很难找寻新的发展空间和栖息地。深挖新闻价值的厚重新闻虽仍然在做,但与网络传播个体时不时抛出爆炸性新闻和惊爆眼球的揭秘相比,新闻价值高的厚重新闻反而不那么讨受众喜欢。

另一方面,网络作为一种可用性强的工具备受青睐不仅因为其使用的方便性和海量的免费信息,更因它提供了一个信息和展示自我的平台。在网络上,压抑已久的个体传播欲得以充分释放。人们忙络于在网络上传播自己认为有趣的事情、发生在身边的事情、自己的相关信息和生活体会等。大量时间花费在传播信息上,对自身的关注和个人主义蔚然成风,人们不再热心于关注公共事务。传统大众媒体的新闻报道权威性虽在,对受众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却大大减弱,影响媒体的生存和进一步发展。

2.网络新闻的体系性与规范性无从谈起

网络平台的开放性让新闻信息发放的多主体成为现实,同时也带来管理混乱问题。网络新闻的者众多,制度尚未建立,新闻的体系性没有搭建成功。在网络传播中,新闻写作手法、新闻价值、新闻职业道德的份量减轻,网络新闻混乱而无序,甚至新闻和非新闻之间的界限都十分模糊。新闻的传者、受众没有明确的界定,新闻毫无体系性可言。

没有新闻价值观念的个体传播者,任意发放信息,利用所发放信息的揭秘性等特性吸引多数受众的注意,而这一类型的新闻可能有很强的负价值,带来不良的负面影响。不受新闻职业操守约束的个体新闻信息传播引发新闻的混乱——该发的新闻发了,不该发的也发了——侵害新闻的规范性。同时,没有经过专业学习的个体新闻者的新闻信息是零散不成体系,不科学的,不遵循多年来新闻学发展过程中建立的规范。

3.沉溺的受众与困惑的心

传统媒体的受众凭喜好或环境条件接触媒体,容易在看哪个频道、读哪份报纸、听哪一广播方面养成一定习惯或选择标准。而在网络上,庞杂的信息将受众置身于信息漩涡,信息量过大使受众在信息选择上手足无措。面对这一状况,部分受众不再关注信息,而是热心于自己制造或传播信息,部分受众沉溺在信息流里,面对海量的免费信息,鱼龙混杂的大量信息,丧失新闻价值选择标准,分不清何为垃圾何为宝,被信息牵着鼻子走。

对于关注新闻的网络受众来说,信息庞杂之后还存在另一问题:信息真假难辨。网络允许多渠道发放信息,同一新闻信息,各传播主体的发出的声音可能不同,特别是涉及到大众利益,存在争议的社会新闻。在面对个体传播者言之凿凿的信息爆料下,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受到极大挑战,受众不再盲目信从传统媒体。但同时,受众自身也难辨信息的真假。权威缺失,孰真孰假难辩清,受众带着一颗困惑的心迷失在信息庞杂的网络新闻海洋里。

参考文献:

[1]李彬. 全球新闻传播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乌琼芳. 试析新闻定义的“本位观”及“过程性”问题[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3).

第8篇:新闻传播特性范文

(一)、手机媒体传播的运行特性:我们知道,大众传播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的运行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综合起来。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政治制度;二是社会各利益团体;三是受众监督。在新闻媒介逐步市场化运营的今天,社会各利益团体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广告商的影响。因为广告收入是新闻媒介运行发展的“粮草”。所以,无论是传统的三大媒介,还是新兴的网络媒介,都得腾出大量的版面与空间为广告商摇旗呐喊。而手机媒体传播在这方面可能要成为完全的另例。手机报、手机电视的运行中,不可能像报纸、电视那样大量刊登广告,甚至广告将在手机媒体中消失。这主要基于两方面的原因:

1、手机的物理特性决定了它不适合广告的传播。手机的最大优势在于传播的方便性、快捷性与有效性。然而,正是这些优点决定了它的物理缺陷——显示屏固定偏小。这不符合广告商通过大版面、有冲击性的画面、图片、镜头以及有穿透性的语言来打动受众的初衷。另外,手机的基础功能依然是完成人际间的通讯。

2、手机媒体传播的“微妙身份”不容许广告出现:我们知道手机传播(手机报、手机电视)是新闻媒介和通讯运营商合作的结果。虽然,手机媒体与受众之间存在着传播者与接受者的关系。但我们更为清楚的看到:手机报或手机电视实际上是通讯运营商开辟的新业务。只有手机用户选择了次业务,才能建立新闻媒介与受众之间传播与接受的关系。而通讯商与手机用户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纯属商业行为。两者的行动都要受到事先签定合同的制约。如果手机报与手机电视中出现了广告,都属违反合同的举动,不会被受众接受。

(二)、手机媒体播内容、传播媒介甚至传播者本身的发展前途。所以,了解与研究手机媒体传播的受众特性,对于手机媒体的运行与发展至关重要。一般情况下,在受众确立的过程中,主要考虑四方面的因素:一是传播的受众特性:受众是传播行为的接受者,是传播活动中信息流通的目的地。他们决定传受众区域;二是受众职业和身份;三是受众的年龄;四是受众的文化教育程度。就手机媒体传播而言,主要是后三者。通过手机渠道获取新闻信息,是手机在新形势的附带功能。而且与其他媒介相比,画面不及电视,声音不及广播,报道深度不及报纸,综合性、丰富性不及网络。这种情况下,使用手机媒体就是“迫不得已”的结果,是非常手段。我们也就不难总结出手机媒体传播的受众特性来:生活节奏快、文化教育程度高、年龄基本上趋于中青年的高收入者。二、对手机媒体传播两个特性的认识:手机媒体传播没有广告,以及受众的窄化。引出这样一个问题:手机媒体传播将靠什么来维持生计?这可能是许多人的疑问。但如果我们把手机媒体传播的两个特性联系起来分析,就会发现,问题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而是别有洞天:

1、手机媒体它不是独立的媒介,是报纸等传统媒介在新情况下的延伸。它将以内生性收入为主,即靠自己的新闻产品的出售为主。我们知道,与内生性收入相对的是外生性收入。这会随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出现大幅度动荡。最为关键的是,内生性收入在总收入中占去的比例越大,媒介的经营自就越大。所以,手机媒体一方面开拓了本媒介的经营范围,另一方面对于媒介收入内外平衡和提高媒介自主经营有积极意义。

2、受众明确,对新闻产品提出更高要求:前面提到手机媒体的运行中不会出现广告,以及分析了受众集中,窄化等特点,再加之手机本身传播的有效性,从而对手机媒体传播的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真正做到以手众为本位,向他们提供真新闻好新闻。

三、手机媒体的实际操作要求:

上面分析了手机媒体传播的特性及对特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分析手机媒体在实际操作中的一些问题:

(一)、手机媒体对新闻选择的需求:新闻选择是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实加以鉴别,选出新闻媒介值得传播的事实。这对传播媒是普遍适用的。而这里我们所说的手机媒体是传统媒体的衍生物,适用新闻选择自不必说。我们要做的是,根据手机媒体的特性,在新闻选择四大标准——新闻定义、新闻价值、宣传价值、新闻法规的基础上,总结出适用手机媒体新闻选择的标准:

1、强调新闻真实性,新鲜性,真实性新鲜性是显示的生命,手机媒体要传播新闻,必须这一原则,强调向受众提供新闻的真实性和新鲜性。

2、突出新闻的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服务性,趣味性

时新性:即时间性,内容新;

重要性:即势必引起人们关心的事实;

接近性:这里强调和受众心理的接近;

服务性:手机媒体的受众集中、相近、提供服务性信息势在必然;

趣味性:富有高尚的生活情趣,能引起他们的感情共鸣。

3、符合新闻法规:即选择新闻法规允许的新闻想受众提供。

(二)手机媒体传播对新闻体裁的要求

新闻体裁是新闻媒体所传播的新闻作品的各类载体形式,是新闻内容与表现形式相统一的的报道样式的统称。有消息和通讯两种体裁。选择什么样的体裁来报道新闻,既取决于新闻本身,也取决于不同媒介的特征。就是同一体裁、同一新闻在不同媒介下的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所以,分析适与手机传播的新闻体裁,对于手机传播也至关重要。前面提到手机的主要功能是完成人际间的通讯,传播新闻只是手机在新形式下的附加功能,而且受众集中、窄化,这些也就决定了手机传播中所提供的新闻信息要新鲜、明了、简练。消息就是用最快的速度、最间接的方式、最凝练的语言向受众传播最大信息量的一种常用体裁。可见手机传播的要求与消息的特征是吻合的。而通讯要在叙述与描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议论、抒情等,则不适合手机传播。

(三)手机传播对新闻写作的要求:

1动态消息:“迅速简洁的报道最新发生的新闻事实。”这既是它的定义,也是它的写作要求——要迅

速、简洁。手机报、手机电视中更需要强调这一点。

2综合消息:即对某事物或同类事物就一个主题进行分析综合。当然,这里的综合有别于报纸、电视等。在手机报与手机电视中的综合要强调围绕新闻点去综合。即根据受众关心的核心综合。比如,对于西甲的报道,你的受众市是皇马的球迷,那么这个消息的综合就得围绕皇马展开;再比如报道一场比赛,手机媒体中不能按照比赛的进程报道,而应围绕比赛结果进行。当然现场直播除外,另外这样的综合需要建立在对自己受众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四、手机媒体传媒带来的其他问题

1、手机本身的问题:伴随着手机报、手机电视的推出,在手机行业必然要掀起一股风暴。什么样的手机既能够完成通讯的基本功能,又能适合手机传播新闻消息,将是风暴的核心。这也就必然带来一次手机换代的浪潮。

2、新闻媒介内部的问题:手机媒体要发展下去,与通讯公司的合作势在必行。虽然两者存在着共同的利益,办好了将是双赢的结果。但两者之间依然存在着理念融合、利益如何分配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处理也将对手机媒体的长远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需要新闻媒介研究。

参考文献:《新闻学导论》李良荣1999年10月高教版

第9篇:新闻传播特性范文

网络新闻传播优势

首先是传播信息的速度十分迅捷。这主要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一是网络新闻的制作环节不像传统媒体那样繁琐,例如与印刷媒介相比,没有了制作分色胶片和印刷的程序,直接在电脑上制作后便可以送上网络投入传播,这就节省了大量的时间;第二个因素更为重要,这就是计算机网络传播信息的速度之快是其他传播媒体无法与之相比的。

网络新闻传播的第二大优势是极大地方便了读者。与印刷媒体相比,读者阅读网络电子刊物无需去邮寄订单、订费,只需打开计算机接通互联网就可以直接浏览刊物内容。此外,由于网络信息“全天候”的驻留性,读者对自己所需的信息内容和时间都可以自主进行选择,而不必受广播电视播放时间或报刊邮发时间的限制。

网络新闻传播的第三大优势是跟读者的联系更密切。计算机网络的信息传播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即时交互性,这一特点使得传播者和接受传播者随时可以进行交流。

网络新闻传播的第四个优势是可以同时传送文字、图像和声音,从而造成一种动态的立体传播效果以吸引读者。一个新闻机构一经上网,实际上就可以同时拥有一个报社、一个图片社、一个广播电台和一个电视台。

网络新闻传播的第五个优势是可以不限时不限量地贮存信息,运行各种信息数据库,使得读者可以对历史文件随时进行检索。对新闻传播来说,网络传播的这一重要功能开拓了实施“深度报道”的新的纵深途径,它能够保证读者对新闻发生的广阔背景及所波及的影响进行全程观察,从而更准确地判断生存环境发生的真实变化。

网络新闻传播的第六个优势是能够对读者状况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与掌握。目前提供的对网站访问状况的分析统计软件已经十分成熟,其精准程度已经到达可以满足全程定量分析提出的全部复杂要求。这些统计软件可以向网络新闻传播者提供读者在一天24小时中各个时段的访问流量,一个时间段(诸如一周或一月)的读者访问总量,所有读者所在的国度和地区,网站中被访问最多和最少的专栏,读者进入网站后最常规的浏览路线,居于前位的将读者引导至本网站的中转网站等等各方面的统计信息。这些信息提供了网络读者的全方位状况,彻底改变了传统新闻传播过程中对公众状况不甚了了的被动局面,对网络新闻传播者及时有效地调整传播方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网络新闻传播的第七个优势是低成本的运行。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新闻传播的性价比是最高的。报纸要想扩版,电视台要想开设新的频道,广播电台要想扩大功率,都要耗费巨额资金。相比之下,网络新闻传播扩大信息量,增设新的传播功能所需要的资金要比传统媒体实现同样目的节省巨大的资金。

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公众接受信息的心理机制和行为机制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传统的新闻写作方式提出尖锐的挑战,认真研究网络新闻写作的特殊性,掌握网络新闻写作的特殊技巧,对于提高网络新闻传播的质量,增加网络新闻传播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公众的心理预期

网络新闻传播所处的时代是人类文明进程加快发展的时代,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相互联系及相互影响日益密切和深刻,人们的思维频率和行为频率日渐加快,信息总量迅速膨胀,传播技术日新月异。生成于这个时代的网络新闻传播,不仅拥有高速度、多媒体、交互性、数据库等诸多传统媒体未曾具有的信息传播上的性能优势,而且也存在诸如网络信息接收终端的物理特性所导致的屏幕的光刺激、页面第一视觉区域的有限、上网费用的消耗等各种阻碍信息传播的局限因素。在社会环境因素与网络新闻传播技术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致使公众接受网络信息传播的心理预期呈现下列特征:

一是快速获取最新信息。进入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公众,往往需要快速了解自己生存的环境发生的最新变化。目前以计算机上网和手机新闻订阅作为主流信息接收模式的公众群体,无论从职业构成还是年龄构成上看,通过网络高速获取最新新闻都是他们的普遍需求。

二是主动选择有用信息。在网络新闻传播中,交互性信息传播的特性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公众因此对信息进行自主选择的欲望更加强烈,并且希望在最短的时间里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自己最为需要的信息。

三是精确接近深度信息。随着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联系的加强,一个领域、一个地区发生的新变动往往会对社会各界产生广泛的影响。处在今天“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之下,深度新闻报道已经成为广大公众索取新闻的普遍要求。在网络新闻传播领域,由于信息的“海量”存储、数据库检索、信息时间的多级梯度布列等全新技术手段的采用,使得网络媒体拥有了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向公众提供全方位深度新闻信息的特殊优势。正因为如此,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公众对精确接近深度信息怀有强烈的渴望。他们不仅希望了解主体新闻本身,而且渴望了解与主体新闻相关的各种背景,主体新闻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产生的影响,以及主体新闻事件的发展趋向。

公众行为特征变化

公众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拥有的上述心理预期,促使公众获取网络新闻的行为特征呈现出一些新的明显变化:

首先是对新闻标题的“第一依赖感”形成,标题已经成为公众识别新闻内容,判断新闻价值的第一信号,成为公众决定是否索取深层新闻信息的第一选择关口。读者每一次对于下一层网页链动结构的点击(即对深层新闻信息的选择和索取),对于读者来说,支付的不仅是时间,而且是金钱。因此,标题实际上也成为他们权衡自己获取新闻所支付成本的第一判断。标题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重要性格外突出。

第二是扫描式阅读已经成为网络新闻阅读的主要方式。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公众阅读信息的速度加快导致阅读方式的改变,据美国学者的研究发现:79%的网络读者对内容是一扫而过,只有16%的人逐字逐句地阅读。网络新闻传播开辟了人类信息传播史上的扫描式阅读(潜阅读)时代。扫描式阅读与读者对印刷媒体信息内容的阅读方式完全不同。这种阅读信息速度加快所导致的阅读方式的改变,除其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复杂因素之外,网络新闻传播的技术环境也是促进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计算机屏幕作为网络新闻的主体接收终端,它的特殊优势与特殊局限并存。人们在享受着五彩缤纷的多媒体信息的同时,也忍受着屏幕光对眼睛的刺激;人们在享受着便携式计算机精巧的设计时,也感受着屏幕不能让人对全部版面一览无余的遗憾;人们在随时获取重大新闻事件的最新变动状况之际,又不能不为此支付昂贵的费用。或许正是由于这种种原因,处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公众抛弃了对印刷媒体逐字逐句的阅读方式,开始在扫描中阅读,在快速扫描的过程中去发现和感受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这种阅读带有极大的跳跃性、检索性、忽略性,如果新闻中没有醒目的关键词,没有清晰的提示与标识,没有引人注意的种种细节,就难以抓住读者飞速运行的眼球。

第三是阅读过程中自由选择信息内容的机率提高。互联网新闻传播不仅为传播者传播新闻提供了超越时空局限的种种便利,同时也为公众获取新闻提供了超越时空局限的种种便利。在新闻网站丰富的纵横链动结构中,公众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接收新闻的内容种类,决定浏览新闻的时间顺序和时间长度,对接收新闻的过程实施全方位自由选择和调配。公众不仅可以在一个网站中浏览多个页面,甚至可以同时访问多个网站。面对公众在获取网络新闻中拥有的这种极大的自由度,网络媒体需要在内容的写作编排上建立起更加合理的链接组合系统,以保证信息传播的丰富度、深刻度,进而保证网络媒体多元化传播目标最大程度地实现。

上述这些新的特点已经在提示着网络新闻工作者,尽管网络新闻的写作要遵从新闻写作的一般规律,但是网络新闻的写作与传统媒体的新闻写作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研究这些差异,探讨网络新闻写作的特殊规律,进而掌握网络新闻写作的特殊技巧,对于提高网络新闻传播的影响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字表现形态及结构缺陷

目前中国网络媒体播发的文字新闻大都来自传统媒体,各个网站对这些来自传统媒体的新闻一般是原文转发,有时可能会对标题进行一下修改,至多是对原文进行一下删节,而很少对其进行适合网络新闻传播规律的结构性编改,致使新闻的文字描述方式和内容布局结构都无大的改变。因此中国网络媒体上的新闻大体呈现出单一的平面媒体新闻的结构形态。这种没有充分注意到网络公众特殊需求,没有按照网络新闻的特殊规律写作的新闻,对网络新闻传播的效果产生着种种负面影响:

首先是影响阅读效率。适合于平面媒体刊载的新闻往往不能适应读者进行扫描式和跳跃式的阅读。而当读者必须用阅读印刷媒体文字新闻的方式按部就班甚至逐字逐句在网络上阅读这些新闻的时候,最先感到的可能就是疲惫,进而会与他们在互联网上高速阅读新闻、主动选择新闻、深度索取新闻的需求发生种种冲突,从而限制了读者在网络新闻传播中应该拥有的主动权的实现,影响了阅读的效率。

其次是影响查询效率。一个很简单的道理:目前国际互联网上的大型搜索引擎一般是根据文章的前几十个字作为关键词进行数据库信息的收集与编录,而如果不能严格遵守诸如“重要结论前置”、“重要的关键词前置”这类网络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再重要的新闻也难以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数据库中崭露头角,难以在信息的再度利用领域有所作为。

最重要的则是会影响媒体的传播影响力。一个媒体传播的新闻信息如果在速度、深度、可读性、易读性、可用性等方面不能充分满足网络公众的需求,就难以增加对公众的吸引力,难以增强媒体的威望,难以实现传播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