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淡水资源的未来范文

淡水资源的未来精选(九篇)

淡水资源的未来

第1篇:淡水资源的未来范文

一、全球性淡水资源短缺,水安全形势严峻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21世纪,淡水资源危机必将成为仅次于全球气候变暖的世界第二大环境问题。

联合国有关文件指出:淡水资源短缺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目前全球有10亿人未能用上洁净的水,24亿人缺乏充足的用水卫生设施,每年有500多万人死于同水有关的疾病。到2025年,全球将有35亿人面临水资源短缺,占全球人口的50%。

鉴于全球性淡水资源短缺和水安全保障的严峻形势,1993年第47届联合国大会确定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今年第11届的主题是"水棗人类的未来"。2002年12月联合国宣布启动"国际淡水年"计划,目的在于呼吁各国政府及民众,提高水资源开发对提高经济生产力、改善社会福利所起的作用以及水短缺问题的严重性的认识,制定新的战略与开发新的技术,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

我国是一个资源性缺水大国,被联合国列为13个最贫水国之一。由于水资源不足,且时空、人口地域密度分布不均,沿海大部分城市年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立方米,处于极度缺水境况。据预测:到2010年,我国年缺水量将达到1000亿立方米,相当于南水北调总水量的两倍还要多,缺水状况日益严峻。目前,全国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已经超过洪涝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同时,因水源不足,沿海地区超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下沉、海水倒灌、地下水水质恶化、耕地盐渍化,对环境造成极大危害。

三、海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日趋完善,具备规模示范和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条件目前世界上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和化学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截止2001年底,蒸馏和反渗透海水淡化日产淡水3250万立方米,供应着1亿多人口的用水,十几年的运行实践证明了海水淡化技术的成熟及其作为供水手段的高度安全可靠性。在科技部、国家计委等有关部委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海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八五""九五"期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十五"期间已经进入工程示范阶段。在海水淡化技术方面,我国已全面掌握国际上已经商业化的蒸馏法和反渗透(膜)法海水淡化主流技术。目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000立方米/d低温多效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已在青岛开始建设;已在辽宁、山东、浙江、河北、甘肃等地建成规模在500立方米~18000立方米/d海水和苦咸水反渗透淡化装置。在海水直接利用和化学资源技术方面也初步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套技术和相关产品。四、问题和建议海水资源开发利用发达国家的成功实践表明,政府的倡导和支持对于海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至关重要。尽管国家领导、国家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对海水资源利用工作给予了极大的重视与支持,但从整体上讲,在没有行业依托、产业尚未形成的情况下,相对于产业发展,仍存在政策引导不够、资金投入不足,缺乏统筹规划等诸多问题。为加快我国海水资源开发利用事业的发展,建议:

(一)制定鼓励海水资源开发利用国家政策国家给予海水资源开发利用政策支持和扶植是培育产业发展的关键。为了鼓励社会有关方面支持和发展海水淡化产业,建议在即将出台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原则框架下,进行海水资源开发利用扶植政策研究的基础上,出台相关政策。如:对从事海水淡化及生产设备的企业给予各种政策优惠;推动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

第2篇:淡水资源的未来范文

内容提要:在地球人口继续增长的未来,人类必然要面临资源短缺问题。森林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解决人类未来资源短缺的重要基地,对于满足人类未来物质需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森林是解决人类未来淡水资源短缺的重要基地;二、森林是解决人类未来食品短缺的重要生态车间;三、森林将满足未来人类对健康的需求。因此,保护好现有的森林,大力开展人工造林,扩大森林覆盖,增加森林资源是关系到人类未来能否生存发展的大事。

关键词: 森林 人类未来 资源短缺

随着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和对自然越来越多的需求,人类在未来的资源上面临越来越窘迫的境地。美国人口研究机构报告,20__年世界人口突破了66亿大关,20__年将会超过70亿,以后的20年里还要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未来的人类社会,人口越来越多,对各种资源的需求量也会越来越大,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人类往往着眼于短期的需要,忽略了长远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未来出现资源短缺的现象势在必然。目前淡水资源危机、粮食紧张、环境保护等问题已经成为困扰世界各国的重大难题,成为联合国会议讨论与研究的重要话题。这些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基本问题,不仅是目前各国关注的热点,也必然影响未来人类的生活与发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森林是孕育人类的母亲,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中,她源源不断地为人类提供衣食住行的各类资源,调节着气候环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类的行为曾一度破坏了森林的生态环境,但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森林对人类的重要意义,各国都制定了措施,保护森林。森林不仅能够维持地球的生态平衡,为人类营造优美的环境,而且强大的生态生产系统能够持续为提供人类丰富多彩的产品。森林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解决人类未来资源短缺的重要基地,对于满足人类未来物质需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森林是解决人类未来淡水资源短缺的重要基地。

当前,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和水污染的日益严重,淡水短缺成了困扰世界各国的一个重大难题。20__年联合国一项研究报告指出,目前全世界有80多个国家水源不足,20多亿人口的饮用水得不到保障,其中有12亿人面临较为严重的缺水压力;预计到2050年,全球缺水的形势将更加严峻,缺水人口总数将达到33亿左右。西方的社会学家曾经说过:“现代的战争是为石油而战,未来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将为争夺水资源而战。”这句话虽然有一定的片面性,但足见未来淡水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

我国是一个淡水资源稀缺的国家,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被联合国列为全世界人均水资源最赤贫的国家之一。全国六百多个城市中,有三百多个城市不同程度存在缺水现象,这种现象不仅仅发生在西北降雨量较少的干旱地区,沿海城市也出现严重缺水。黄河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年年出现断流,连水量相对较为丰富的淮河在20__年也断流了90天。20__年西南五省区出现了严重的干旱灾害,耕地受旱面积1.01亿亩、占全国的84%,作物受旱7907万亩,待有2088万人、1368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种种迹象表明,未来的水资源短缺将严重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一片森林就是一个巨大的固体水库,对水循环系统具有重大的调节功能。雨水落到森林地面会被错综复杂的植物根系所吸收,渗透到土壤中变成地下水,变成涓涓细流,千百溪流就会汇聚成滔滔的大江大河,满足未来人类对淡水所需。森林植物丰富的根系,茂密的枝干不仅能够涵养水分、留住水分,还有调节水质、净化污水的功能。国外专家研究表明,污水穿越40米长的林地,水中细菌可以被杀死一半,穿越的森林距离越长,水中的细菌含量就会越少。我国也开展了森林净化污水的研究,对于改善淡水质量、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茂密的森林也影响到降雨量的多少,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成的降水循环系统。森林中多种植物、河流以及潮湿的地面,被太阳蒸发后形成云层,在风的吹拂下,云层总是围绕着森林的周围徘徊,条件成熟时就会形成大量降雨,重新滋润森林系统,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因此茂密的原始森林气候变化无常,降雨量极其丰富,淡水资源也较为丰富,这就是森林对气候和水循环的调节功能。积极植树造林,最大限度地提高森林覆盖率能够为解决人类未来的淡水资源短缺提供巨大帮助。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古黄河都发源和昌盛于森林茂密、水草丰美的地方;作为滋养人类文明的森林也必将成为解决人类未来淡水资源短缺的重要基地。

二、森林是解决人类未来食品短缺的重要生态车间。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农业技术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类粮食紧张的状况,但是世界仍然面临着粮食危机的现实。人口的快速增长,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饮食结构的改进对粮食的供应提出更高的要求。随着人类活动区域的逐步拓展,城市建设、交通建设占用了越来越多的耕地;再加上沙漠的不断侵蚀,耕地的逐步在退化、缩减,粮食问题更加突出。奥地利专家布卢姆发指出,世界耕地面积正在迅速减少,平均每天至少有12公顷耕地在奥地利被住宅和道路所占用,德国占用耕地情况更为严重,有时一天能占用110公顷。除了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少数地广人稀的国家外,几乎全球所有国家都面临粮食危机的现状。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粮食生产较为脆弱,粮食安全问题突出。纵观世界,人类未来必然要面对严重的食品危机,吃饭问题仍然是人类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

面临着未来的食品短缺问题,人类一是把目光转向海洋,希望把种类繁多的海洋植物、动物加工成食品;再一个就是把重点转向生产能力巨大的森林,满足人类的生活需要。森林的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各种高高低低的植物共同生活在其中,菌类、昆虫类、两栖动物类、哺乳动物类等众多的生物共同存在于一个空间。在这个特定的空间里,经过长期的生物进化和遗传变化,还会生长出许许多多的新生物种,使森林变成一个生产各类营养物质的巨大生态车间,为未来人类制造更多的食品、缓解粮食危机提供了可能。食用真菌、野菜、野果子、水果、油茶等可以进行深加工,储藏起来以备人类之需。再如,目前已知的森林昆虫有100多万种,与哺乳动物等相比,它们是世界上种类最多的生物群体,有着较强的繁殖能力和适应能力,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是迄今为止,人类对昆虫资源的利用只占到昆虫物种的万分之一,还有极其的广阔的利用空间。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制造出形形的昆虫食品,可以满足未来人类对营养的需要。因此,人类可以充分发挥森林制造食品的强大功能,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大力发展森林 养殖业、动植物产品加工业等,源源不断为人类提供丰富营养物质。

三、森林将满足未来人类对健康的需求。

现代的工业发展迅速,改善了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工业造成的空气污染,大量农药导致的食品污染,手机电脑等电磁辐射,光、噪音以及核污染等等,诸多的问题对人类的健康形成的新的挑战,未来的人类将会对健康提出的更高要求。森林是天然的空气过滤器,能够制造氧气,吸收对人体的有害的二氧化硫,还能分泌强力的杀菌素,杀死空气中细菌。同时,也可以吸收光辐射与电磁辐射,降低减弱噪音。森林中众多的中草药,经过科技改良后,必将能够促进未来人类的健康。人类的祖先生活在茂密的原始森林,未来的人类也会重返自然,依山傍水靠林而居,充分享受森林赋予的健康环境。

人类过去的历史和现在的生活离不开森林,未来的人类更加需要森林。因为森林是解决人类未来生活资源短缺的重要平台,也是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资源力量。所以,保护好现有的森林,大力开展人工造林,扩大森林覆盖,增加森林资源是关系到人类未来能否生存发展的大事,亦应引起所有公民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李智勇.中国森林生态史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__.

第3篇:淡水资源的未来范文

学校班级:六(1)

时间:5月4日

一、研究目的、意义

希望大家从此以后,珍惜淡水资源。

二、报告内容

淡水资源是支持人类生存的根本,没有了淡水资源,人类根本就生存不下去,很多地区就会出现干旱,甚至会有人因为缺少淡水资源而死亡……这种种结果都源自于缺少淡水资源。可见淡水资源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在近几年中,有一个地方,严重缺少淡水资源,连河水都用光了,农民们由于严重缺水面黄肌瘦,蓬头垢面,秧田更是受到威胁,,后来,大约在一个月后下了一场特大的暴雨,这才使农民们以及秧田度过了危机。

在生活中,我们通常对这种概念没有太多的了解。只是盲目的认为:淡水资源多的是,根本不需要节约,再者说,水费也不贵。浪费一点也情有可原。那你曾想过,一个人浪费一点,全国约13亿人都浪费一点,那就造成国家乃至世界的严重损失。

地球表面的70%被水覆盖,但是淡水资源仅占所有水资源的2。5%,近70%的淡水固定在南极和格陵兰的冰层中,其余多为土壤水分或深层地下水,不能被人类直接利用。地球上只有不到1%的淡水或约0。007%的水可为人类直接利用,而中国人均淡水资源只占世界人均淡水资源的四分之一。即使淡水资源是如此珍贵渺茫,但是我们人类还是没有认真的对待它,现在世界上每天约有6000人因为缺少淡水资源而死亡,如果这种情况得不到控制,总有一天,你就会成为无情死神的俘虏,为了避免发生这样的惨景,我们务必要从现在做起。

第4篇:淡水资源的未来范文

关键词:再利用率、淡水比例、浪费。

一、问题提出:

这个课题是我在生活中发现的,对于我们平时使用的淡水资源,我们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水是我们人类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淡水更为珍贵,所以我想出来关于淡水利用率这个我们身边的话题。

二、课题研究意义

淡水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但是由于诸多因素,淡水财富在以很快的速度减少,为了人类的将来,我们就要放眼于现在,把淡水资源在各个方面中各环节的浪费有所减少,或是提高淡水的利用率,从而减少淡水的流失,达到淡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以此来引导人类及人类社会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方法

首先在网上查找淡水的利率能达到的百分点,浪费能达到多少,查找一些节水,再利用水率高的城市作为例子,借鉴一些好的方法,由于节水日就要到来,所以可以趁此多宣传一下节水知识。

四、课题研究具体内容及研究过程

淡水利用率

之所以取题名为“关于淡水资源利用率的研究”重点其实并不在于研究“利用率”而在于提高“利用率”,“利用率”这一词只为提醒人们要注意用水的作用效果,不要浪费。

以下是黑龙江省“水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实例。

黑龙江省是一个水资源总量偏少的省份,人均占水资源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而根据水利部预测,从现在(06年)到2040年,我省份年均用水量将以每年4.27%的速度逐年增加。显然,在水资源总量不变的前提下,降低水消耗,提高水资源有效利用是满足社会发展最为有效的方法。21日(06年3月),省水利厅副厅长胥信平在接受采访时说,未来几年,我省将在保障经建设的前提下,大力开展农业、工业和城市节水,尽快转变以大量消耗水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并形成有利于建设水型社会的用水体制和机制,农业:潜力巨大的节水大户。

“我省是农业大省,农田灌溉用水占社会用水量的70%”,而且前全省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47,因此开展农业节水包括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造和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

由于黑龙江省推广了节水灌溉水稻的模式,因此由水稻年均用水量为160~170亿立米,占全省农业用水量93%,在不需花什么钱的情况下减少30%~40%。

此外,以经济手段来促进农业节水也是行之有效的措施,目前,黑龙江省除少数试点地区外,绝大部分地区农业用水仍沿袭按亩收费的老办法。由于用多用少都要纳税同样的水费,导致水资源浪费现象十分惊人,按照日前0.47的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计算,全省农业生产中每年被浪费掉的水资源就接近100亿立方米。因此开展农业水价改革,变按亩收费为按方收费,在农村实行计量供水,以经济手段促进节水就十分必要而紧迫。

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工业用水也逐年增加,据了解,目前我省(黑龙江)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只有55%,而在节水措施发达的国家,已经达到90%,此外,我省城市输水配水管网和用水器具的漏失率高达20%,这一低一高两个指标说明我省工业节水空间十分巨大。

以上是黑龙江对“淡水的利用率”,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如下几点方法

1结合实际:就是要因地制宜,黑龙江省因为是农业大省,所以在农业浪费水上做出了合理的方案,才有了如年的成绩,因此在提高“水资源利率”的首要方面就是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情况。

2利用各种手段:从黑龙江省队提高“淡水资源利用率”中我们可以看出很常见的收费,用经济来控制淡水浪费,这不仅能控制住水的浪费,而且提高经济效应,同时也带动了人民的节水意识。

3引进器材:在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我们可以引进先进的器材或是合理节能器材,这样就可以减少淡水的浪费或是再利用。

4树立正确节水意识:怎样做取决人的主观意识,只有树立正确的节水意识,才能积极与“淡水利用率”提高的活动中来。

以上几点是我自爱黑龙江省“淡水资源利用率”中得出的几点结论,下面,我将提供一些从网络中查找出的方案。

Ⅰ要提高用水率和效益,就要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降低单位产生的用水量,通过优化配量水资源,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来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Ⅱ要建立促进全社会节水的机制,必须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来规范水资源供需关系变化时的经济利益关系变化,使这种经济利益的变化有利于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通过经济利益的驱动形成节水激励机制,使节水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简单的说,就是要明确水权,培育和发展市场。

A:首先要明晰水权,在市场经济中,水交易实质上是水权的交易,通过市场配置水资源,必须要明晰水权。其次,要加强水权管理,自爱水资源紧缺状态下,取得水权要付出代价,需交纳水资源费并保护水权拥有者的权益,再次,要允许水权交易,培训和发展水市场,必须允许水权拥有者让出水渠并获益。

B:要形成节水机制,就要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推进生产关系的变革。水权管理制度是一种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水资源权属管理制度,通过明晰水权确立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水资源决策上平的经济和法律地位,形成政府宏观调控过的决策机制、以价格为主的信息机制、以利益关系为驱动的动力机制和通过市场交易配置资源的机制。

C:除了建立水权制度,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实行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基本管理制度,还须制定一系列经济政策,以经济手段促进节水,通过用水行为产生的利润,引导消费者和生产者调整用水行为,从而引导水资源的重新配制。

通过上述的一些建议,“淡水资源利用率”会有一个新的突破,这不仅能够造福于现在,还可以造福于未来。

水是生命的源头,没有水就是没有生命,珍惜淡水,就是在延长人类的寿命。

第5篇:淡水资源的未来范文

蓝色的地球在无垠暗黑的宇宙中就如同一颗璀璨的海蓝宝石,她周身包裹的蓝色占据了地球表面积的71%,地球母亲虽素有“水球”之称,但面对无数干渴的孩子却束手无策。

在占据了地球表面积71%的水中,除去人类无法饮用、无法用于灌溉、难以用于工业的海水外,淡水只可怜地占据了总水量的2.6%,而在这仅有的淡水中,99%又被冰封在了远离人类的南北极和冻土中。最终,所有淡水中的1%承担起了哺育欲壑难填的人类的重任。

人类始终在竭尽所能地寻找饮用水源,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取水方式也在不断发生改变。

各式各样的取水方法

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一同被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的新疆“坎儿井”,便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地下取水方法。在最缺水的国家之一伊朗,人们称之为“坎纳孜”(Kanatz)。中国内地各省的叫法也不尽相同,例如陕西叫作“井渠”,山西叫作“水巷”,甘肃叫作“百眼串井”。“坎儿井”这一荒漠地区特殊的灌溉系统普遍分布在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总数达1100多条,全长约5000公里。

坎儿井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一种很古老的水平集水建筑物,适用于山麓、冲积扇缘地带,主要是用于截取地下潜水来进行农田灌溉和用作居民用水。

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井不会因炎热、狂风而导致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

收集雨水和汲取地下水都属于比较常见的取水手段,让我们将目光跨过亚洲大陆来到欧洲,在靠近古罗马时代修建的城市奇切斯特的苏塞克斯郡,露珠挂满了白垩山丘的草地,我们会发现不少注满净水的池塘。

这些池塘大多修建于18世纪到19世纪,数个世纪里,哪怕山上的溪水都已干涸,这些池塘也依旧盛着水。在英格兰的南部,这些池塘随处可见,但随着自来水到来,这些曾经被牧羊人用来给牲畜补给水分的池塘已经成为了抒发怀旧之情的场所,当然也成了野生动物的水源。人们不禁要问,池塘里的水到底从何而来?答案就在空中。除了很少一部分的雨水,池塘中水的主要来源是空气中的雾气。许多池塘的选址非常好,建在向山上输送薄雾、潮湿空气的山谷嘴子上。露水池塘的建造工艺都是秘传的,这项“秘传工艺”的关键绝非选址那么简单。其建造诀窍在于,需要一个尽可能凉爽的、有利于露珠凝结的表面,从而建造一个可以最大限度获取湿气的池塘。建造者通过将稻草垫在黏土下面,把石头放到顶上以便吸收湿气。稻草隔离了黏土,使它在晚间比下面的土壤更凉。石头在夜晚散发热量快,会使温度进一步降低。露水池塘建好后,就能够从空气中吸取水分。

雾中取水的方法并非只有露水池塘一种,在世界上最干旱的沙漠地区,从雾中汲取水分是获得水源的主要手段。在智利阿卡塔马沙漠,人们悬挂起巨大的塑料帆网,借助定期从太平洋上大量涌来的寒冷的近海气流,让聚丙烯制成的帆网在雾中变得潮湿来获取其中2/3的水分。这项雾中取水的方法让居住在这片经常数年没有降雨的土地上的人们得以生存。

海水淡化的逐渐兴起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沿海的干旱地区开始寻求新的取水方法。面对无边无际的海洋,人们从未停止过想方设法将这无尽的恩赐变成得以享用的淡水。海水淡化便成为了沿海干旱城市和国家投入巨资研究的技术。

16世纪时,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曾颁布了一道命令:谁能发明一种价格低廉的方法,把苦涩腥咸的海水淡化成可供人类饮用的淡水,谁就可以得到1万英镑的奖金。这之后,人类便开始了海水淡化的漫漫长路。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人类才开始大规模淡化海水。据统计,当时有70多个国家在进行海水淡化研究工作。中国海水淡化技术的研究也是始于那个时期。

虽然中国的淡水资源总量占据了全球水资源的6%,位居世界第六位,但因为巨大的人口基数,我国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的1/4,可见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作为一个拥有漫长海岸线的国家,数十年来中国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却步履蹒跚。

海水淡化作为一项重要的现代取水技术,已经成为了全球应对水资源危机的主要手段之一。目前,无论是中东的产油国还是西方的发达国家都建有相当规模的海水淡化厂。沙特、以色列等中东国家70%的淡水资源来自于海水淡化,美国、日本、西班牙等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淡水资源也竞相发展海水淡化产业。中国是继美、法、日、以色列等国之后研究和开发海水淡化先进技术的国家之一。

1958年,我国开始正式加入到海水淡化的队伍中。当时使用的技术还停留在工业化技术阶段,主要用电渗析的方法淡化海水。但由于海水淡化技术发展资金投入巨大,难以快速进入民用阶段,有的企业甚至宁愿继续过度开采地下水,哪怕打上来的是苦咸水,淡化成本也要远低于海水淡化。就这样,在利益的驱动下,一方面,企业倾向于寻求更划算的水资源,另一方面,我国的海水淡化产业发展也步履艰难。

直到2012年,国家《海水淡化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出台,我国海水淡化的春天终于来临。根据相关规划,“十二五”期间全国海洋经济投资将达8000亿元,带动产业产值突破7万亿元,与海洋经济联系较紧密的渔业、石油化工等行业,以及海工装备等新兴产业将借势获得巨大成长空间。现在国内进行海水淡化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热法海水淡化;另一种就是膜法海水淡化。截止到2013年年底,国际上海水淡化的规模已经达到8000万吨每天,而我国淡化的海水量只占了其中不到1%。

随着海水淡化新技术的诞生和进步,膜法淡化海水逐渐在上世纪90年代后成为了主要的淡化海水的技术手段,据调查数据显示,全世界65%左右淡化的海水都是通过膜法淡化而来。我国现在做海水淡化最主要的几个地区,有天津、山东、福建和广东,这些地方也正陆续准备装配10万吨级到20万吨级的海水淡化系统,相比如今以色列最大的一套54万吨每天的系统来说还有一些距离。但值得欣慰的是我国海水淡化量较10年前已经翻了一倍多,可以预见,在未来10年,我国海水淡化技术与国际的差距将进一步缩小,甚至会在某些方面有所超越。

一直以来,海水淡化所需的高昂成本和投资费用是人们质疑这项产业前景的主要原因。海水淡化的成本主要包括投资建设、能源消耗、运行维护三部分。我国第一个大规模进入市政管网的海水淡化企业国投北疆电厂,单单海水淡化这一子项目上,投入总资金就超过了20亿元,这还不包括配套设施的改造和建设。海水淡化过程中,传统的输水管道经不起海水长久腐蚀,小规模的海水尚可混杂普通水勉强输送,等到大规模海水输送时,就需要“管网先行”。然而,如要用PVC管大面积的替换原有管网,这又将是一笔巨大的开支。这些设备和配套设施的维护又将成为一项沉重的财政负担,不同于国家战略性工程“南水北调”,国家对海水淡化的扶持力度相对较弱。近些年,反渗透技术革新,海水淡化成本随之也大幅下降,能到达5元/吨左右,当然最终送入普通居民家中的价格还要由当地的电价、土地价格等众多因素决定。

远水解近渴

我国北方普遍面临缺水的问题,而北京更是干渴多年。据调查,北京人均水资源只有100立方米,不足国际人均水资源的1/8。北京有多缺水,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所长王浩对媒体所说的:“把全世界缺水的报道集中起来,都不足以描述北京的水危机。”数据显示,在北京目前的用水中,40%为地下水,60%为地表水。而自1999年以来,北京已连续14年干旱,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平均每年下降90厘米,地下水已严重超采,包括永定河在内的北京所依托的21条主要河流都全部断流。1999年到2012年,密云、官厅水库来水量为3.8亿立方米,不足多年平均量的1/4。北京市17座大中型水库总库容为90多亿立方米,但目前蓄水量不足15亿立方米。北京年缺水量达11亿立方米之多。

面对如此之大的用水缺口,北京四处求水,“南水北调”便是其中最庞大的一项工程。在今年10月份汛期过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输水便抵达北京,由此,延宕了十余载的南水北调一期东、中线工程便告正式竣工。

1962年,自同意从南方“借一点”水,到2002年底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动工,再到今年10月北京即将迎来湖北丹江口库的第一口水,这一人类史无前例的浩大工程终于要在经历了50余载的跌宕起伏后展露一角,然而三线全部竣工还要等到2050年。这项横跨一个世纪,绵延几千公里的浩瀚工程所饱受的争议也不亚于其庞大的工程量,拿一期中线工程来说,从湖北丹江口库到北京,工程人员不仅要一边挖渠凿山,还要一边奋力消解重重质疑。居住在水源地的人们担心水量减少会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调水130亿立方米时,调水量约占丹江口坝址断面径流量的1/3,占汉江流域径流量的22%,加上丹江口水库大坝的加高,这些都会引起汉江中下游水文情势的变化。途经的汉江中下游地区由于水流量的减少还会造成泥沙的淤积,对防洪会带来不利影响,沿江灌溉系统也需要进行更换和改装。跋山涉水的中线工程还需要防范路经地区的水污染,而作为受水地的北京,居民也十分担心这千里迢迢为解渴而来的南水喝起来是否安全。除了生态平衡和水质安全两大难题外,工程还需要解决沿途移民搬迁和将来的线路管网系统的维护问题。

箭在弦上,南水北调无论经受着多少质疑和面临着多大的困难,都已势在必行。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减少工程对生态的破坏,同时也从全线各重点地区着手保障水质安全,务必保证南水流出北京水龙头的一刻是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的。在多方紧锣密鼓的准备下,万事俱备,只待中线工程正式输水。但是依旧有无数的后续问题等待解决,其中之一便是,南水北调到底能否为北京解渴?

调查显示,北京每年形成的水资源大约平均只有21亿立方米,南水北调一期中线通水后将为北京每年带来10亿立方米的水资源,而北京年平均用水量约为37亿立方米。如果不拧紧水龙头,北京用水仍难以充裕。正如许多水利专家建议的,无论新水源是否能够满足北京的用水需求,都要努力倡导市民节水的文明行为,形成“节水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气。等到一期中线通水,北京就能结束每年花高价从河北买水的历史了,但对于长江水的存放,水利部门和水利专家们也持有不同的意见。按照计划,一期中线引来入京的长江水将最终保存在密云水库。然而水利专家们更倾向于将其补充到地下,作为战略储备的地下水来保存。专家认为,存放在密云水库,会造成大量的蒸费,而且北京地下水储存空间巨大,足以抵得上两三个密云水库,密云水库每年光蒸发就会损失1亿立方米的水,相当于两三亿元。经过最终协调,水利部门决定在水库存水富余的前提下,多出来的水用以补充地下水。

长江水入京后,市民最关注的另一个问题是水价是否会涨。由于相关部门一直未曾公布水价准确的构成和计算方法,有关南水北调入户水价将高达8元到10元的说法,未曾平息。显然如果按照此种传闻的水价,要比北京本地水价高出许多,其结果可能是供水公司继续选择超采地下水,而放弃接受调来水,致使南水北调工程形同虚设。当然这一切预想都是基于南水北调入户水价将远高出本地原有水价的假设。根据多年前《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总报告》的测算,北京段口门水价在2.023元/立方米~2.324元/立方米,北京最新的水资源费用仅为1.57元/立方米。这样的差值不利于自来水厂保障其正常利润,因此也会对其接收南水的积极性造成影响。

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水价倒挂问题,在今年2月份国务院公布的《南水北调工程供用水管理条例》中提出了两条原则性解决方案:首先,深化南水北调受水区水价改革,调整水价。按照水价构成理论全面征收水资源费、供水工程成本费、环境成本费。运用价格杠杆,把水价提高到或超过外调水的水平。

其次,推行区域综合水价。将成本较高的外调水纳入统一核算,按照一种合理的水价标准,实行全市自来水的同价和自来水用户取用各种水源的同质同价,可以相对降低最终水价的成本。

然而考虑到政府实施中的多重困难和市民的接受程度,深化水价改革是否能够最终得以实施,还未可知。

海中取水

北京在多年寻求解渴的办法中,除了期望于南水北调带来决定性变化,还不断尝试着寻找其他途径解渴,例如具有几十年研究历史的海水淡化。同时海水淡化也是南水北调的最大市场竞争对手。相比于外界猜测的南水北调8元到10元的水价,海水淡化的专家们认为海淡水只有5元的成本价,甚至更低。而且北京如果选择大规模淡化海水,毗邻天津这一最大的海水淡化地,实施起来也将比来自远方的南水更便捷。由于官方都未给出双方最终的水价,那么抛开水价这一问题,海水淡化是否就是最理想的选择呢?

今年7月22日中国科协举办的第四十二期“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邀请来了几位海水淡化方面的科学家解答海水淡化方面的相关疑问。水资源的回收处理再利用,也一直是北京解决水资源困难的一种方式,新加坡、美国和澳大利亚都有饮用再生水的案例,例如美国的奥兰治县就有使用高效的污水处理技术,将废水经过层层过滤处理后,变成供居民饮用的自来水,要知道被回收的废水中也包括居民产生的尿液。在本刊记者问及为何北京不考虑采取同样的方式“解渴”时,中国膜工业协会理事金焱回答:“新加坡最早喝再生水的时候,收集粪便的废水、尿液的废水,心理如何接受它,所以新加坡做完再生水以后有90%的水是注到地下,重新回到了自来水供应当中去,再输出到管路上进行使用,所以只有10%的再生水用到管网里。”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总工程师阮国岭打了更加形象的比喻:“海水里面的鱼总是活的,把盐弄出来喝水对人体的伤害更小,污水再处理对人的身体可靠不可靠是有问题的,再生水做饮用水被接受的难度会比淡化水更大。”

在场科学家同时讲道,全世界公认的海水淡化技术其实就是水处理技术,因此废水回收技术所使用的技术和海水淡化技术一样,都需要膜技术作为支撑,而做好了海水淡化技术这颗“王冠上的明珠”,后续的水处理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碳排放和浓缩海水是海水淡化过程中产生的两种主要废物,前者的产生量跟能源有关,而后者通常是1吨海水经过淡化系统,50%左右转成淡水,另外50%左右变成浓缩一倍的水。至于浓缩水回到海水中会有怎样的影响,阮国岭也表示,目前阶段该问题还没有科学的定论,但随着科学进步会做出许多方面的预防。

中国海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雷波举例:“拿北疆电厂来说,那儿是一个循环利用的典型示范点,浓盐水再加工,成为盐工业的产品,取代传统的盐田,产业链越来越丰富。过去我们把这个叫做‘吃干榨净’,它不会对京津冀地区的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大规模的海水淡化而造成的环境问题,只要技术得当,都是可以克服的。”

海水的淡化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能源换水资源”的过程,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王寿根讲道:“例如新建的曹妃甸5万吨级海水淡化系统,1吨水需要消耗3.2度电,这在国际上能列入先进行列,通常3.6度电以下都属于先进的。”

第6篇:淡水资源的未来范文

这个课题是我在生活中发现的,对于我们平时使用的淡水资源,我们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水是我们人类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淡水更为珍贵,所以我想出来关于淡水利用率这个我们身边的话题。

二、 课题研究意义

淡水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但是由于诸多因素,淡水财富在以很快的速度减少,为了人类的将来,我们就要放眼于现在,把淡水资源在各个方面中各环节的浪费有所减少,或是提高淡水的利用率,从而减少淡水的流失,达到淡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以此来引导人类及人类社会的发展。

三、 课题研究方法

首先在网上查找淡水的利率能达到的百分点,浪费能达到多少,查找一些节水,再利用水率高的城市作为例子,借鉴一些好的方法,由于节水日就要到来,所以可以趁此多宣传一下节水知识。

四、 课题研究具体内容及研究过程

淡水利用率

之所以取题名为“关于淡水资源利用率的研究”重点其实并不在于研究“利用率”而在于提高“利用率”,“利用率”这一词只为提醒人们要注意用水的作用效果,不要浪费。

以下是黑龙江省“水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实例。

黑龙江省是一个水资源总量偏少的省份,人均占水资源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而根据水利部预测,从现在(06年)到2040年,我省份年均用水量将以每年4.27%的速度逐年增加。显然,在水资源总量不变的前提下,降低水消耗,提高水资源有效利用是满足社会发展最为有效的方法。21日(06年3月),省水利厅副厅长胥信平在接受采访时说,未来几年,我省将在保障经建设的前提下,大力开展农业、工业和城市节水,尽快转变以大量消耗水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并形成有利于建设水型社会的用水体制和机制,农业:潜力巨大的节水大户。

“我省是农业大省,农田灌溉用水占社会用水量的70%”,而且前全省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47,因此开展农业节水包括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造和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

由于黑龙江省推广了节水灌溉水稻的模式,因此由水稻年均用水量为160~170亿立米,占全省农业用水量93%,在不需花什么钱的情况下减少30%~40%。

此外,以经济手段来促进农业节水也是行之有效的措施,目前,黑龙江省除少数试点地区外,绝大部分地区农业用水仍沿袭按亩收费的老办法。由于用多用少都要纳税同样的水费,导致水资源浪费现象十分惊人,按照日前0.47的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计算,全省农业生产中每年被浪费掉的水资源就接近100亿立方米。因此开展农业水价改革,变按亩收费为按方收费,在农村实行计量供水,以经济手段促进节水就十分必要而紧迫。

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工业用水也逐年增加,据了解,目前我省(黑龙江)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只有55%,而在节水措施发达的国家,已经达到90%,此外,我省城市输水配水管网和用水器具的漏失率高达20%,这一低一高两个指标说明我省工业节水空间十分巨大。

以上是黑龙江对“淡水的利用率”,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如下几点方法

1结合实际:就是要因地制宜,黑龙江省因为是农业大省,所以在农业浪费水上做出了合理的方案,才有了如年的成绩,因此在提高“水资源利率”的首要方面就是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情况。

2利用各种手段:从黑龙江省队提高“淡水资源利用率”中我们可以看出很常见的收费,用经济来控制淡水浪费,这不仅能控制住水的浪费,而且提高经济效应,同时也带动了人民的节水意识。

3引进器材:在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我们可以引进先进的器材或是合理节能器材,这样就可以减少淡水的浪费或是再利用。

4树立正确节水意识:怎样做取决人的主观意识,只有树立正确的节水意识,才能积极与“淡水利用率”提高的活动中来。

以上几点是我自爱黑龙江省“淡水资源利用率”中得出的几点结论,下面,我将提供一些从网络中查找出的方案。

Ⅰ要提高用水率和效益,就要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降低单位产生的用水量,通过优化配量水资源,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来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Ⅱ要建立促进全社会节水的机制,必须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来规范水资源供需关系变化时的经济利益关系变化,使这种经济利益的变化有利于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通过经济利益的驱动形成节水激励机制,使节水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简单的说,就是要明确水权,培育和发展市场。

A:首先要明晰水权,在市场经济中,水交易实质上是水权的交易,通过市场配置水资源,必须要明晰水权。其次,要加强水权管理,自爱水资源紧缺状态下,取得水权要付出代价,需交纳水资源费并保护水权拥有者的权益,再次,要允许水权交易,培训和发展水市场,必须允许水权拥有者让出水渠并获益。

B:要形成节水机制,就要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推进生产关系的变革。水权管理制度是一种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水资源权属管理制度,通过明晰水权确立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水资源决策上平的经济和法律地位,形成政府宏观调控过的决策机制、以价格为主的信息机制、以利益关系为驱动的动力机制和通过市场交易配置资源的机制。

C:除了建立水权制度,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实行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基本管理制度,还须制定一系列经济政策,以经济手段促进节水,通过用水行为产生的利润,引导消费者和生产者调整用水行为,从而引导水资源的重新配制。

第7篇:淡水资源的未来范文

海洋的平均深度约为3800米,其中最大深度是 11034米的马里亚纳海沟。1960年,美国人皮卡尔和沃尔什乘潜艇潜到了10916米的深度,创下了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的世界纪录。

原始的海洋

原始的海洋,海水带酸性并且缺氧。通过反复的水循环,盐分不断溶解,汇集于海水中。经过亿万年的积累融合,原始海洋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海洋。海洋所含的盐可以在全球陆地上铺成约150米厚的盐层。

生命的摇篮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所有生命的祖先都诞生在海洋之中。靠海水的保护,大约在38亿年前,海洋里产生了有机物,出现了低等的单细胞生物。在6亿年前的古生代,地球上出现了海藻类,海藻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慢慢积累便形成了臭氧层。此时,各种生命才开始登陆大地。

五彩缤纷的海洋

我们看到的海水往往是一片蔚蓝色。然而,大海的颜色并非一成不变,它常常在红、黄、蓝、白、黑等颜色之间进行变幻, 这是由于某种海水变色的因素强于散射所生的蓝色时, 海水的颜色就会改头换面,五彩缤纷。

永不停息的海流

海里的水总是依照有规律的明确形式流动,循环不息。盛行风和海水密度,以及岛屿和大陆的海岸对海流影响巨大。一般来说,北半球的海流以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的流动方向则相反。

海洋和气候

海洋是决定气候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它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储热体。海洋与空气之间的气体交换对气候的变化和发展有极大的影响。

医药宝库

近年来,科学家们研究后发现,海洋将成为21世纪的药库。有些海参会释放出一种毒素,这种毒素具有抑制肿瘤的作用。牡蛎含有一种具有抗肿瘤作用的抗生素。鲨鱼几乎不会发生任何病变,因为在它体内有某种特殊的防护性化学物质。

海洋灾害

海洋灾害主要指风暴潮灾害、巨浪灾害、海冰灾害、海雾灾害、大风灾害及地震海啸灾害等突发性自然灾害。

海底金银库

海洋是矿物资源的聚宝盆。世界上不少国家正在花大力气发展海洋石油工业。锰结核是一种海底稀有金属矿源,它是未来可利用的最大的金属矿资源。热液矿藏又称“重金属泥”,它含有金、铜、锌等几十种稀贵金属,所以又有“海底金银库”之称。

海水化淡水

淡水资源正逐步枯竭,向海洋要淡水已成定势。中东地区在数十年前就把海水淡化作为获取淡水资源的有效途径。世界各大洋底部也拥有极为丰富的淡水资源,其蕴藏量约占海水总量的20%。这为人类解决淡水危机展示了光明的前景。

未来的粮仓

海洋中的鱼和贝类能够为人类提供营养丰富的食物。科学家设计的海洋饲养场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是完全可行的。

深海探索

第8篇:淡水资源的未来范文

近日,科技部和国家发改委编制并印发了《海水淡化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规划的表明,在国内水资源短缺困局日渐严重的背景下,海水淡化已经成为解决淡水危机的替代方案之一。

海水淡化原材料、技术设备厂商将成为政策利好的最大收益方。《规划》中对技术升级的硬性约束成为亮点:首先是研制6项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水淡化关键装备,重点包括渗透膜、水压泵的技术研发;其次是突破一批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使海水淡化能耗和制水成本在现有基础上降低20%以上;最后是培育10家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水淡化核心部件和设备制造企业。

当媒体宣布北京100万吨淡化海水项目将在未来几年内,实现对京津唐部分地区的供水,北京市民将有望喝上“海水”。记者第一次感觉到,这一新兴产业离我们的生活是如此之近。为了弄清海水淡化的实现条件和产业现状,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关村海水淡化产业联盟企业成员之一,赛诺水务CTO张松建。

基本特点

《中关村》:海水淡化在中国实现的基本条件有哪些?气候状况对海水淡化的影响有多大?

张松建:首先是水资源的匮乏。海水淡化属于非常规资源,不受环境、气候的影响。如今,北京市已把海水淡化作为战略储备资源来看待。其次,我国工业企业用水大户很多集中在沿海地区,这些区域的工业也最发达,海水淡化就近利用有其地域优势。再次,沿海地区的人口非常密集,用水需求量大且逐年增加。以上三个因素决定了海水淡化在中国将会有一个很好的前景。

气候的变化,特别是极端气候的影响,对海水淡化产业发展会有一个助推作用。例如香港,香港并不缺水,但也建造了海水淡化厂。所以说,气候变化已经影响了各国饮用水的供应策略。很多国家都已经把海水淡化作为战略资源或者战略储备。

《中关村》:海水淡化后的水是一种什么样的水?可以用在哪些领域?用作生活用水是否适合?淡化海水的价格与目前的居民用水相比是否有优势?

张松建:淡化之后的海水会根据不同的用途进行后处理,流程不止于简单的淡化。如果进入市政系统,淡化海水还要再进行矿化处理程序,从而达到饮用水的各项指标,所以用作饮用水没有问题。如果作为工业生产用水,由于每个工厂的要求不一样,可以进行不同流程的淡化海水的后处理。如今,不论是进入市政管网用作饮用水还是成为工业用水,在技术上已经可以实现了。

海水淡化走向市场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成本与自来水价格相比偏高,淡化水的价格是5到7元钱,北京市自来水价格是3元多,比淡化水的价格低。所以,海水淡化要完全走市场化的路径供应居民用水的话,目前还行不通,需要国家配套政策的支持。目前,国内淡化海水60多万吨的产能,大部分都用作了工业生产用水。只有近期,青岛市的一个10万吨淡化海水项目用来供应市政饮用水。

工业企业为什么积极支持海水淡化?这里有几方面的原因。工业企业在沿海地区如果新建或扩建项目的话,其用水指标是受限制的;工业企业在当地购买自来水的价格比较高,例如北京市燕山石化的工业用水价格大约7元/吨。所以,海水淡化用作工业用水,在经济上是合理的,企业就会有积极性。另外,如果企业用淡化海水作为工业用水,国家会有相关补贴。但是,只作为工业用水,海水淡化的产业规模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只有进入市政管网,规模才会上去。近期,北京市已规划一个100万吨的海水淡化项目,业界都在关注项目的动态。

《中关村》:海水利用在不同国家和区域是否有不同特色?

张松建:是这样。只有渤海湾这样的半封闭海域需要考虑浓海水对海水的影响。中东、澳大利亚等区域和国家的海水淡化规模已经达到了上百万吨,浓海水全部直排到了海里,周围生态并未受到明显影响。当然,这里面有一个快速扩散排放的技术在发挥作用。

产业现状

《中关村》:海水淡化市场在国内外,政府主导性更强还是市场主导性为主?

张松建:中国主要还是以市场导向为主,因此发展起来阻碍比较多,衍生出有很多具体的问题。这也导致海水淡化的应用不太广泛。一个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扶持。这一产业在国外主要依靠政府的帮助发展起来的,包括新加坡、中东等海水淡化技术应用广泛的国家。这一市场的驱动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过程。

早前,国内海水淡化产业直接对口单位是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和建设部、水利部,多个部门管理,头绪比较多;今年国家明确提出海水淡化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并针对海水淡化产业制定了一些具体的政策和目标,业内认为这对行业发展是一个很好的指引。

《中关村》:目前,国内海水淡化的产业现状是怎样的?国产海水淡化自主研发技术的含金量有多大?

张松建:早在上世纪70年代,国内海水淡化技术就已有了相关应用,即针对一些岛屿的小规模海水淡化。截止2011年国内海水淡化总产量达到了每天60多万吨。从2003年开始,这个产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规模还是很小。

目前,国内的海水淡化工艺技术基本与国际同步,并不落后于其他国家和地区,但对于大规模海水淡化系统缺乏工程实施经验。现在,已应用的国内最大规模的海水淡化项目是10万吨,还是由国外公司设计建设的。我们公司设计建设的最大的海水淡化项目的产能是3.5万吨。规模小,带来的问题是在大工程的设计建设和运行管理上存在着经验不足。

第9篇:淡水资源的未来范文

各位尊敬的评委、老师们,你们好!我是168班的覃靖雯,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做一个节约的人》。

我们的中国早在两千年前就已是一个泱泱大国。据2010年的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已达将近14亿人。14亿,多么庞大而惊人的一个数据,几乎占了世界人口的百分之二十!

人口过多未必是一件好事。它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人类对于各类资源的消耗会越来越多,我们的自然资源会随着人口的增长而变得越来越紧张、环境会逐渐走向恶化。但即便这样,人们也未曾停止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压榨。这片广袤的中国大地已经变得伤痕累累。

我想每个人都不希望看到这样的现状。

对此,我们能做什么呢?我们需要追求并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这其中的措施之一,就是节约。

你也许会说,我们大多是普通人,我们的力量太过微薄,挽救环境又从何谈起?

一滴水虽然只是一滴水,但千万滴水汇聚在一起,就能够成为海洋;一点星火虽然只是一点星火,但无数点星火聚集在一起,就能够带来耀眼的光芒。

我相信只要全民都参与到节约的队伍中来,就一定能拯救这片土地。

节约,顾名思义,就是节俭、节省的意思。

它包含了很多方面: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木制品等等。

就拿节约用水来说吧。

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我们生存的每一天几乎都离不开水。我国淡水资源总量排在世界第六,但人均淡水拥有量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淡水的四分之一。我国的缺水城市目前已达二百多个,尤其是北部和西部的一些城市,缺水停水已成家常便饭。

当我们打开水龙头的时候,清凉的自来水就会潺潺流出,所以身在南方的我们可能感受不到淡水资源的匮乏。但一千多年前的楼兰古城正是因为缺水而从一片绿洲变为茫茫沙漠。在卫星拍摄的照片上,我们也可以看到有数百个湖泊正在干涸,一些地方性的河流也在逐渐消失。

淡水资源的锐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我们无法洗脸、无法洗澡;干旱的农田无法长出农作物;水价居高不下。

如何尽快地避免或停止这样的现状呢?

我们应及时树立节水惜水的意识。水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们不能随意挥霍,要时刻存有水资源危机意识,警示自己节约用水。

具体措施体现在:家庭用水,一水多用;尽量使用节水型器具;缩短洗手或淋浴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