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淡水资源状况范文

淡水资源状况精选(九篇)

淡水资源状况

第1篇:淡水资源状况范文

俗话说:“人可三日无食,但不可一日无水。”这句话形象地道出了人类对淡水的依赖程度。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是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特殊资源。然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却有许多浪费水的现象,这种不合理的利用使得本来就短缺的淡水资源变得更为紧缺。作为地理教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节水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一、由水资源概况认识节约水资源的迫切性

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占总水量的2.53%,存在着分布不均的现象。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淡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我国人均淡水拥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在世界名列第121位。预计到21世纪中叶,我国要供水13760亿吨,接近全国淡水资源总量的一半。就目前来讲,我国淡水资源供给不容乐观: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缺水,其中有100多个严重缺水,缺水量达60亿立方米;全国农业缺水300亿立方米,6500万人和6000万牲畜饮水困难。

对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系列的数据,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淡水资源非常匮乏的国家之一,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节水意识,保护有限的淡水资源。

二、由气候状况认识节约水资源的必然性

近年来,世界各地的气候时常发生异常变化,很多地区发生干旱,我国也不例外。

例如,2009年冬季至2010春季,我国西南地区出现大面积的干旱。据国家防总办公室统计,截至2010年3月26日18时,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四川5省(区、市)耕地受旱面积达9500万亩,占全国的84%,作物受旱7034万亩,重旱2539万亩、干枯1487万亩,待播耕地缺水2466万亩;有1893万人、1173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分别占全国的80%和75%。

又如,2010年10月份至2011年3月,中国华北、黄淮等地降水持续偏少,山东、河南、河北、山西、安徽、江苏等小麦主产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旱情。全国作物受旱面积达6039万亩,其中重旱898万亩。全国有220万人、273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

对此,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时事,提供具体数据,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我国还有很多人因缺水而生活困难,从而自觉改变自己的不良用水习惯。

三、由图片视频认识节约水资源的重要性

图片、视频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有关干旱地区缺水的图片或视频,加强对学生的节水教育。

例如,在教学“水资源”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给学生布置以下作业:搜集有关农田干旱的图片。这样,学生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四、由利用状况认识节约水资源的可行性

专家预测,由于人口的增长,到2030年,我国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将从现在的2200立方米降至1700至1800立方米,需水量接近淡水资源的可开发利用量,缺水问题将更加突出。

目前,我国在淡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1)农业用水量占全国总用水量的70%左右,但利用效率不高。全国农业水资源灌溉的平均利用率约为40%,而发达国家则达70%以上。从灌溉方式来看,农民仍然习惯于“土渠输水、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新的节水灌溉技术推广速度有待加快。

(2)工业用水的利用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中国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仅为50%至60%,发达国家则达70%至90%,中国工业万元产值平均用水量为103立方米,而美国是9立方米,日本只有6立方米。由此可见,我国工业用水的利用率有待提高。

第2篇:淡水资源状况范文

1我国海岛现行淡水解决方式及不足

如上所述,自然区位等条件限制导致了绝大部分海岛无法实现饮用水和生活用水自给。淡水、粮食需由大陆供应,补给线长,限制了岛屿人口数量的增加[13]。目前通过传统方式,如开采地下水、抽取河流水等已难以满足海岛现在及未来的淡水需求[14]。在极度缺乏淡水的情况下,经过近十几年的努力,这种状况多有改善④[14],在现代化的雨水收集设施、新增加的一次中途补给以及先进的海水淡化设备的帮助下,让淡水供给变得更加充裕[15],却没有足够的自给淡水无限量供应。此外,由于南沙诸岛等淡水匮乏⑤[16],无法形成一个有效供给链,使得我国岛上渔民只能望洋兴叹,对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极为不利。另外,海水淡化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淡水不足的问题,但由于其过于“干净”,同时缺乏基于大规模数据合理论证,长期饮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仍值得重视和研究[18]。且我国淡化水主要为工业用途,尚未大规模进入市政供水系统[18]。并且相对而言,其占地面积较大、成本高[19]的问题无法灵活有效地应对面积较小的岛屿的自然区位限制。除此之外,通过船舶运输淡水进行补给,具有运输高成本、补给不稳定等问题⑥。所以面对淡水匮乏,应利用更为先进的、更适应在面积狭小的岛礁开展的造水技术,来化解这一难题,以保证海岛常住及非常住居民基本的生存和发展需求。有鉴于此,本文提出基于空气的取水技术是下一步亟需发展的方向,也是长久解决我国南海缺水的关键所在。

2新绿色科技:风力制水机

地球上的淡水含量仅占全球总水量的2.53%,其中68.7%源于固体冰川。而人类所能够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分布不均且日益稀缺。对于海岛和沿海淡水匮乏地区而言,解决淡水供应问题的传统方法包括交通运输和海水淡化两种途径[20]。但以上两种方式,都未能解完全决缺水这一瓶颈问题。而富含水蒸气的空气则无处不在,为空气取水技术的广泛运用创造了基础条件。空气作为自然界水循环过程中水蒸气存在的一种介质,携带水蒸气完成循环[20]。而空气取水技术,简言之,即是通过一定的装置,将空气中的水分加以吸收利用。因此为改变淡水匮乏的现状,必须结合我国海岛的现实状况,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技,从空气中提取水(fromairtowate)r———空气制水。传统的风力发电是利用风力带动发电机发电,而风力制水机为新的创造,主要通过风力机叶片驱动热泵(制冷),然后由热泵将空气中的水蒸气制冷凝结成水,净化过滤后,就可以直接用于饮用和灌溉[21]。就其工作原理而言,风力制水机仅依赖当地的气温以及空气中的水分含量。因此,在运用上几乎不受限制。风力制水机已经在荷兰[22]和科威特[23]成功实现造水(风力制水机AW75荷兰吕伐登地区产水数据如表1所示)。其也有别于之前通过风力发电,然后通过电制水的技术。目前,中国已经有一家公司申请了风力制水机的实用新型专利[24],某个体研究者也申请了直联式风力制水机专利⑦。其工作原理简单,湿度为50%的20℃空气中,每千米空气蕴含7克左右的水;湿度为50%的30℃空气中,储藏近14克的水。风力机迫使空气流经热换器,使空气制冷并凝结。当温度达至露点,将形成水滴并为蓄水仓所收集。除了工作原理简单,风力制水机还具有以下优势:(1)占地面积小,对地域面积的要求极低;(2)环保且能够持续利用,不会对环境带来负面影响,不需要外部能源(电力),仅仅风力就足够⑧;(3)一个小型的风车能为500~1000人⑨[26]的小村庄提供充足的饮用水;(4)适应能力强,能够适应各种气候和地质环境———海岛、荒漠、环境恶劣地区、水源已被污染的地区。当然,风力制水机因为其特殊结构,并不是适用于任何自然环境。当气温低于15℃时,不能顺利提取水;并且,较适合于少雨的地方[21]。

3我国海岛应用风力制水机效益分析

我国海岛众多,承担着我国发展海洋经济,落实海洋战略,维护海洋权益的重任。风力制水机应用于海岛需要有比较明确的技术发展方向,将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1技术发展方向海水淡化在我国已有较长的历史,有隶属于国家海洋局的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专门从事此方面的研究。据最新介绍⑩,各沿海城市将来会有一定比例的淡水供应是来自海水淡化。由于其出产淡水规模大,应用方面应着重于在需求量大且地域面积并不紧张的地区进行推广,其中也包括面积较大的海岛。而风力制水机则可作为海水淡化技术的补充,在面积较小海岛、地下水污染严重以及人均密度较低且缺水的农村地区应用,以保证可饮用淡水的供应。风力制水机与海洋淡化工程是相辅相成的技术,其目标一致,但应用区域却各有不同。鉴于我国海水淡化当下的主要功用为工业用水,因而使用海水淡化与风力制水机的目标群体也有所差别,海水淡化可以朝向工业用水为主、饮用水为辅的技术方向大力发展,而风力制水机则可单纯向保障人群饮用水安全的技术方向发展,形成差异化、共同发展的格局。

3.2效益分析

3.2.1成本竞争方面的经济效益分析风力制水机的占地面积小,适应能力强,能够适应各种气候和包括海岛、荒漠、环境恶劣地区、水源已被污染的地区,制出的水可直接饮用,市场潜力巨大,但首先要考虑其市场化的可行性。本文具体针对海岛,分析风力制水机与陆地淡水供应、海水淡化和船舶运输淡水及海岛自打井相比均具有市场竞争优势。首先,陆地淡水供应方面,以近岸大岛平潭为例,其自身供水不足,主要从福清购买淡水依靠海峡大桥运输补给,平均每吨水的价格为人民币3元左右。价格相比而言具有优势,但需要注意的是,据笔者调查,平潭水务网线工程设备基本是20世纪80年代建成,到普通居民家中的水呈现有色状态,可饮用的安全度存在疑问。同时,平潭作为综合实验区、福建自贸区所在地,人口增加已成必然。现在的福清供水仅能满足平潭综合实验区主岛的主城区供水,其它地方的供水并没有保障。而作为饮用水,一般家庭都额外付费加装净水器或直接购买桶装水(以每桶19升为计算标准,价格12元至50元皆有)。办公场所都不直接饮用自来水,饮用的是桶装水或瓶装水(以500毫升计算,每瓶大约1.5元至5元),因而单纯以自来水出厂价格来计算饮用水成本,并不合理。此外,我国自来水价格由于管制原因,明显低于市场应有的价格。其次,海水淡化供应方面,我国除了在沿海地区有海水淡化设施外,在很多海岛上也有海水淡化设施,其中就包括我国三沙市的较大海岛,海水淡化成为这些海岛饮用水的主要来源。虽然我国海水淡化研究和产业化发展迅速,但实际上,我国至今的海水淡化主要是工业用水,北京因为极端缺水,河北曹妃日产百万吨淡化海水项目于近期获批,预计2019年开始向北京输水。同时长期饮用淡化海水对于身体的影响还有待继续观察,此因素也进而限制了海水淡化饮用的市场规模。海水淡化每吨成本5~8元[27],而以江苏丰海新能源淡化海水发展有限公司的新产品“中盐海露”海水淡化纯净水为例,其一般售价为每瓶3元(350毫升)。海水淡化作为饮用水来讲,并不像看起来那样拥有极高竞争力。再者,船舶运输淡水及海岛自打井供应方面,我国南沙群岛中无天然淡水供应的较小海岛主要是通过雨水收集,更多是船舶运输方式补给淡水资源,其成本非常高,并且很不稳定,申请船补水提前时间约为61天[29]。遇到恶劣天气和突发事件,守岛官兵就可能有生命危险。而近岸岛的自打井取淡水,适用范围小,可供给人数也少,并且我国很多岛屿根本不适合提取地下水资源。相对而言,这两种方式都不是解决海岛保护与开发要求的淡水供应的长久之计。而以风力制水机AW75型为例,其可饮用水制水成本为每升0.01欧元(约为人民币0.07元)[21],相对而言,对于一些海岛,特别是要进行开发,需要保障海岛居民饮水安全和生活品质的海岛,具有相当的竞争优势。同时风力制水机属于海洋绿色新科技,其技术还有很大的改良和提升空间。除了风力驱动之外,还可以采用太阳能双种动力驱动,法国WMS1000混合动力风力制水机在没有风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太阳能发电驱动制水,而这样的混合动力,使得风力制水机在新疆、内蒙古、北京、河北、山西、甘肃等内地也具有市场。在剔除财政补贴的情况下,不同光照资源区,目前装机规模0~50千瓦的光伏发电系统发电成本在1.13~1.94元/千瓦时,在2015年将下降到0.74~1.28元/千瓦时,2020年将进一步下降到0.58~1.00元/千瓦时[30]。各项成本的降低,意味着风力制水机在混合动力系统下的产水成本的降低。而且,国外对于太阳能的产业化发展并不比中国好,中国在此方面具有优势,换言之,中国对于风力制水机的未来运用占有较大优势,具备抢占国外市场的可能性。

3.2.2维护国家权益方面的效益分析我国南海权益维护已上升成为国家重要战略,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维护我国的海岛。作为“海洋宪法”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并没有对岛屿这一概念的面积大小有明确规定。只是在第121条第3款规定不能维持人类居住或其本身的经济生活的岩礁,不应有专属经济区或大陆架。对于南沙岛礁中存在的半人工半自然的混合岛礁,国际法并没有明确界定其法律地位[31]。此时,如何快速完成岛礁上改善居住环境建设,同时使其变得能维持人类居住或其本身的经济生活,是极为重要的问题。单纯从GDP或绩效考核来看,对于岛屿的各种建设经济成本巨大,但从岛屿主张经济专属区、大陆架等权利获得的社会效益等出发,这些投入意义重大。南沙诸岛面积小,寸土寸金,风力制水机应是其经济计算之下解决生存和发展困难的优先选择。

4结论与建议

我国虽地大物博,但仍属于淡水资源缺乏国家,人均淡水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且时空分布不均。600多座城市有400多个供水不足,严重缺水城市有110个。农村约有3.6亿人喝不上符合标准的饮用水[32]。这样的情况在海岛、地下水污染严重等地区更为严重,因而借助新技术解决面临的问题,显得非常重要。海水淡化作为缓解沿海地区水资源匮乏的重要措施,发展势头迅猛。我国在海水淡化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可观,《海水利用专项规划》《海水利用标准发展计划》《海水淡化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国家海洋局关于促进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意见》《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浙江省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相关规划相继。在各个层级、不同部门齐心合力推动之下,在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法规促进保障之下,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化进程逐步加快,其成本也从最初的基本无法接受到现在的可以逐步推广。风力制水机是除海水淡化以外,又一项极具潜力的新技术,应用前景甚至可能比海水淡化更为广阔,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以期在实现产业化的同时,极大的改善海岛生活条件,实现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目标。就具体落实而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逐步纠正水价非正常低价现象,实现淡水资源市场化配置由于特殊历史和现实原因,我国淡水资源市场购买价处于较低价格,且在供应相对垄断的情况下,政府一直强调利用工程增加淡水供应,普通人无法亲身直接感受到水资源的宝贵。在低价情况下,水资源除了被大量浪费,还产生了很多额外成本。比如,由于现在很多饮用水水质相比以前存在一定程度的下降,以北京一些酒店为例,已开始区别可饮用水和一般水。增加了运营的成本,而各企业单位日常都购买桶装水,而非直接饮用自来水厂供水,在一定程度上这部分额外成本一直未纳入水价计量之中。同时,鉴于水资源品质的日益降低,家庭用的净水设备已开始大量装备,以求保证水质的可饮用。形成了低水价、低品质、浪费大,隐形成本不断增加的中国特有局面。同时,在这样的低水价之下,相关淡水资源绿色科技产品相对而言就显得成本比较高,不具有市场竞争性。而适时推动淡水资源的市场化运作,则显得更为必要,在淡水实际成本居高的情况下,才有绿色科技应用的市场保证。

4.2政府应为风力制水机提供政策支持,推动其试点和推广运用由于市场暂时失灵,风力制水机的市场受限,但其需求仍在,且对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和改善海岛居民的落后基础设施有极大的益处。我国在制定相关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法规中应对这一新兴科技给予足够的重视,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推动其试点和推广,为我国海岛及亟需淡水的地方提供新的选择,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给予风力制水机以海水淡化同样的政策支持,在提及促进海水淡化的公共政策文件中,除了明确提及海水淡化之外,补充包括风力制水等其它技术应加速推广运用试点。在新经济常态要求各地方主管部门应出台政策和投入资金支持创新,鼓励包括风力制水机在内的海洋经济绿色科技的发展,领先一步,形成产业化,形成地方海洋经济发展新的支撑点。风力制水机已是成熟的技术,在国外已经成熟,可成套购买。国内有公司也已就相关技术申请了专利,但因无广大市场保证和政策鼓励,处于暂停状态。各级政府部门应在基础设施专项资金中单列淡水资源新科技应用经费,保障其推广与运用。只有在大力推广的前提下,才存在产业化的可能性,同时降低购买成本。

第3篇:淡水资源状况范文

灵武市临河小学

五年级

教学目标:

1、了解水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感受水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探索水,保护水的意识。

2、通过搜集信息与实验体验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的意识。

3、能够用多种办法收集资料,并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应用。

教学重点:了解水的作用,节约用水。

教学难点:因学生的家庭条件都较好,学生难体会“缺水”。

教学准备:课前学生搜集信息,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万物之灵、地球体内的血液、大自然赐予人类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晶莹剔透、激昂澎湃、浩瀚如云

你们知道这些美好的词汇都是描写什么的吗?

2、对,水是大自然赐给人类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这节班会课,我们就来聊聊节约用水的话题。

二、水的用途

1、身边哪些地方要用到水?

2、除了在生活中离不开水以外,水还有哪些用途?

三、水资源现状

1、地球上的水资源现状。

地球表面有水很多,但大多都是咸水,利用扇形统计图来告诉学生淡水资源只占地球水资源的一小部分。

2、通过一个小游戏来说明地球上淡水的情况以及人类实际上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

面对地球上这么珍贵的淡水资源,我们一定要做到—对,节约用水。

3、我国以及我们身边的水资源情况

(1)中国在水资源方面的现状

A、我国的水资源也是严重匮乏的,人均仅拥有水资源2200立方米,人均占有量仅占世界平均数的1/4,是世界最缺水的13个国家之一。

B、看一段视频和一些图片,来感受中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

(2)我们身边的水资源情况。板书“身边”。

4、国家在节约用水方面的一些举措。

四、算一算

1、平日刷牙时的用水习惯。

2、算算不同的刷牙用水方式所需要的用水量的多少。

3、由身边的小事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板书“从小事做起”。

五、金点子

1、在节约用水方面,你还有哪些好的金点子想和大家分享?

2、学校在节约用水方面开展了哪些活动。

六、拓展

1、如何让全社会都行动起来,加入到节水大军中来呢?本周的社区行活动,大家有行动目标了吗?

2、小组讨论,各组制定自己的行动目标。

第4篇:淡水资源状况范文

【关键词】 化学工程 绿色化学技术 环境保护 绿色化学

1 绿色化学技术促使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

我们所谓的温室气体,主要指的就是二氧化碳。无论是以往的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之前的生产,还是现阶段科技含量高,日趋现代化、国际化的社会化大生产,这些工厂每年要向大气排放数万甚至数十万吨的二氧化碳。这些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成为了造成全球性的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而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出台之前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造成这一现象的那些工厂却不用为温室效应负担任何一点费用。

2 海水淡化工程的预处理过程中运用绿色化学技术

每个人的生活都不能离开水,水对于每个人的生命和整个社会的发展而言是绝对不能缺少的资源。而这种重要的资源,又具有这有限性、不可再生性等特点。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迅猛发展,淡水的危机成为了世界性的环境难题。而我们中国,又是世界上最缺乏淡水资源的国家之一。因此,海水淡化技术的应用,就成了缓解我国淡水资源匮乏现状的一种有效的途径。随着近年来科技的快速发展,海水淡化所必须的成本也在逐渐的趋于大众化,使这一技术不再是那些经济发达的国家才使用的起得奢侈的技术。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引进并采用了这一技术。

海水淡化技术指的就是一种利用物理上的或者化学上的方法将海水里面的盐和水进行分离的技术。在进行海水淡化技术的预处理进程中,任何影响环境状况的不良影响都没有产生。并且在获取海水资源的过程中,并没有继续对生态环境构成伤害。我们的党所提倡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就是指要在满足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的同时,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可以继续发展的环境状况。因此,将绿色的化学工艺运用于海水淡化的过程中的这一举措至关重要。因此,将绿色的科学理念与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联系在一起,便成为了现代世界化的化工生产中的主要方向之一。在海水淡化构成的预处理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氢氧化镁,成为了环保领域新的宠儿,这种物质具有成本低廉,工艺简单、不产生二次污染,处理效果良好的特点,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3 绿色化学技术在我国传统香精香料工业中的应用

在日常化学产品的生产中,香精香料是不可缺少的添加剂之一。我国的香精香料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出口,是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逐渐加深,及全球性经济萧条的状况逐渐加剧,我国的香精香料出口产业收到了很大的打击,产品订单大幅度减少。

4 绿色化学使可持续发展战略任务逐步向前推进

传统的化工生产,给我们的生活创造了非常丰富的物质基础和能源。其在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步的工程中所做的贡献是不不忽略的。但是呢,又由于化工产品生产的原材料和生产过后的残余物中,存在着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这些物质又造成了很多环境污染问题以及生态平衡的失调。这样,就又阻碍了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新世纪,面对严峻的环境污染所提出的挑战,可持续发展战略这种道路的选择,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的一项基本的国策。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化学工业,在这一基本国策的指导之下,最行之有效的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方法便是绿色化学的开发和利用。绿色化学,不单单是指那些对环境产生的有害影响小甚至没有有害影响的化学生产过程,更重要的是包括那些行之有效的且作用明显的价格平民化的化学化工技术的研究以及应用。绿色化学的生产过程只产生非常少量的废物处理,或者不产生废物处理。其最主要的特点便是在生产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充分利用资源,使原材料转化为产品,尽量不产生污染。有利于化学化工产业的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道路的切实执行。

参考文献:

第5篇:淡水资源状况范文

蓝水足迹和绿水足迹主要衡量水资源的利用和消耗情况,而灰水足迹是从水质角度评估我们对水环境污染的情况。水足迹综合考虑了水资源利用的三类途径———利用、消耗与净化水污染,与传统水资源评价体系相比,外延和内涵更为丰富,因此在功能上能更好地反映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和占有状况。在人类消费的水足迹中,实际生活用水通常是很少的,大部分消耗都是以虚拟水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虚拟水消费量是水足迹的最主要组成部分。虚拟水[1](Virtualwater)是由英国学者TonyAllan在20世纪90年代初首次提出,后经不断完善,目前较为精确的定义为:在生产产品和服务中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被称为凝结在产品和服务中的虚拟水量。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来看,对虚拟水的含量有两种取向:一种是从生产者角度,将虚拟水定义为在产品生产地生产某产品实际使用的水资源量;另一种是从消费者角度出发,将虚拟水定义为在消费地生产同质的该产品所需要的水资源量。由此可见同种同质产品,在世界各地虚拟水含量不尽相同,这与产品虚拟水含量计算与产品加工工艺、生产流程、生产条件紧密相关,如农产品虚拟水含量计算与当地气候、用水量、蒸发蒸腾量、土壤参数、单位面积产量均有关,再经计算得出单位质量产品中的虚拟水含量。由于考虑了社会经济系统中虚拟水的消费量,水足迹真实地反映了一个地区人类消费对水资源的占有情况,为水资源科学管理提供了非常有用的信息。特定区域的人类生产与生活活动对水资源的需求如何,可通过水足迹评价来定量分析与认识。

水足迹计算方法

水足迹的计算方法有两种[2]:一种方法是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它将该国家居民所消费的商品与服务数量,与各自产品和服务的单位产品虚拟水含量相乘求和得到,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商品的虚拟水含量(WF)会随地域和生产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用公式表示为:WF=DU+∑niPi•VWCi(1)式中,DU为生活用水量,Pi为第i种产品消费量,VWCi为第i种产品的单位产品的虚拟水量。这种方法计算繁复,费时费力,相当于进行一次地区内水资源消耗情况的普查。但在计算过程中将生活用水量、各个工业产品与服务中的虚拟水量分别计算,表明了当地经济系统占用水资源的状况及该地区水资源消耗的结构组成。可根据水足迹计算结果,结合当地自然资源情况,从水资源消耗角度合理统筹规划该地区产业结构。另一种是自上而下的方法,水足迹就等于总的区域内水资源利用量加上流入该区域的虚拟水流量再减去流出该区域的虚拟水流量。该方法简单粗犷,应用性强,用以粗略反映地区水资源消耗总量,相对方法一,只可了解消耗概况。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水足迹(WFP,m3/a)等于生产该国家或地区居民消费的商品和服务所直接或间接利用的总水量[3]。水足迹由两部分构成,即内部水足迹和外部水足迹:WFP=IWFP+EWFP(2)内部水足迹(IWFP)定义为生产该地区居民所消费的商品与服务所利用的区域内水资源总量。其数量等于国民经济部门的国内水资源利用总量减去通过产品贸易而出口给其他国家的虚拟水量(VWEdom,m3/a)。IWFP=AWU+IWU+DWU-VWEdom(3)式中,前3个组分代表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利用的总水量(m3/a):AWU为农业耗水量,等于农作物需水量;IWU和DWU分别为工业与家庭部门抽取水量。这里的农业耗水量包括绿水利用量(降雨形成的土壤水)和蓝水利用量(灌溉水)。由于灌溉输配水系统损失的水量大部分下渗补充区域地下水,或者通过排水沟又回到了河流被其他地方的用户利用,因此,这里不包括农业灌溉中损失的那部分灌溉水。工业和生活用水量一般可以在水资源公报上查找。外部水足迹(EWFP)指由其他国家生产、并为本国居民所消费的产品和服务所消耗的水量[4],它等于进口虚拟水量(VWI,m3/a)减去向其他国家输出的进口产品再出口的虚拟水量(VWEre-export)。EWFP=VWI-VWEre-export(4)出口虚拟水量与进口虚拟水量之差就是报告期内的国家虚拟水流量平衡。如果平衡项为正,则表明虚拟水净出口;平衡项为负,则表明虚拟水净进口。

工业生产水足迹

工业生产水足迹是指支持一个国家(地区)在其本地产品生产与服务供给过程中所需要的淡水资源量,无论产品与服务在哪里被消费。生产水足迹可用于衡量国家或地区生产系统对水资源系统产生的压力大小。水资源压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活、生产需要消耗的地表或地下水资源量(等于区域总生产水足迹高于绿水足迹的差值)占该地区可更新水资源总量的比重。工业产品虚拟水量就是在工业产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所需要的水量,由于工业产品虚拟水贸易量仅占全球虚拟水贸易总量的10%,且相对于农业和畜牧业生产工艺复杂,迄今为止人们对工业产品虚拟水含量计算方法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工业生产过程中需要一定量水的参与,主要用于冷凝、稀释和溶剂等作用。一方面,在水的利用过程中通过不同途径进行消耗;另一方面,又以废水的形式排入自然界,参与正常水循环。所以工业产品的虚拟水量计算十分复杂,通常都是通过万元工业产值用水量来估算。工业产品贸易中的虚拟水流量(VWCe)可以通过下式估算[5]:VWCe=IWWeGDPie(5)式中,IWW为e国家或地区每年的工业用水回收量,GDPi为每年的工业增加值。

钢铁产品水足迹

在工业生产中,钢铁行业一直是用水大户,其工业总取新水量约占全国工业用新水量的2.2%,仅次于火电、纺织印染和造纸行业,位于工业耗水大户的第四位。近年来,我国钢铁工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钢铁企业不断采用各种先进的工艺、技术装备,并加强对用水、节水的管理,使我国钢铁工业平均吨钢取新水量由2000年的25.24m3/t大幅下降到2006年的6.56m3/t。但总体而言,钢铁企业的用水量仍很大,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我国部分地区,尤其是北方缺水地区钢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加强钢铁行业的水务管理、合理规划和利用水资源、实现节水减排已成为钢厂所面临的首要任务。

钢铁企业生产过程中水的作用主要有:作为设备和产品的冷却水、蒸汽锅炉和蓄热器等的原水、除尘洗涤和工艺用水(如连铸喷雾、轧钢除鳞等)以及直流冲渣、冲洗地坪用水等。钢铁工业按用水水质来分,可分为工业新水、纯水、软化水、生活水、回用水等。钢铁企业工业新水主要作为敞开式循环水系统的补充水;纯水、软化水主要作为密闭式循环冷却水系统的补充水以及锅炉、蓄热器等的用水;回用水主要作为冲洗地坪、场地洒水、设备轴封冲洗水、煤气水封补水、冲渣等。工业新水通常是从天然水体(如河流、地下水等)取水后进行处理而成的;纯水、软化水等一般是由工业新水脱盐制取的;生活水取自市政管网或是自建生活水厂用工业新水进行处理制取的;回用水是收集全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后进行处理而成的。从用水量分析来看,钢铁工业用水主要是工业新水用水,钢铁企业吨钢新水耗水量也是指工业新水用量。如果能降低工业新水用量,提高回用水用量,可直接降低钢铁行业对外界的用水需求。

为实现节水减排,改变钢铁企业发展中淡水水源的严重缺乏现状,钢铁产业用水改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清污分流,减少废水排放量。钢铁工业废水主要来自水力冲渣、烟气洗涤、物料冲洗等过程。如果净水与污水合流排放,既增大处理费用,又浪费大量清水,为此,可以改革工艺,清污分流,尽可能把污染物消化在生产过程的综合治理方案中。

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大力推行循环利用冷却水。钢铁行业需用大量的水源作为物料和设备冷却水,该用水分为两类:一部分是直接冷却水,主要与物料直接接触受到污染,需经处理后才能循环利用;另一部分是间接冷却水,因不与物料直接接触,使用后仅是水温升高,经降温后可以循环利用,对于钢铁企业降低吨钢新水用量,减少用水成本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串级用水、一水多用。工业水的串级使用是指根据生产工艺及设备对水质的不同要求,工业水由清到浊重复利用。如制氧机回水供二炼钢车间转炉生产系统使用、高炉热风炉冷却水部分供高炉水力冲渣用等等。通过研究水温、水量平衡,掌握本厂供排水系统布局,力求达到合理串接、一水多用的目的。

改善生产工艺,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推广使用节水、无水的清洁生产工艺。紧抓生产运行管理,使废水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开展清洁生产的审核。对加热炉进行汽化冷却技术改造的研究,节水的同时可把热量转化为蒸汽回收利用。强化用水管理,把用水纳入产品原材料消耗定额,并加强企业内部水质监测化验人员培训,邀请相关专家进行指导,组建水质监控与分析队伍,成立水质检测室,形成一套水质监测、分析研究及调控的管理系统,定期对生产过程的供排水进行采样分析,监控水量与水质的变化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运行时所存在的问题。

完善废水再生回用系统。首先是水质稳定问题,在钢铁企业的水循环系统中,常发生设备和管道的结垢、腐蚀与微生物繁殖等问题,根据钢铁工业用水的水质特征,选用适宜经济的阻垢剂、防腐剂、絮凝剂;其次是废水处理与再生水回用,由于企业内部无常规供水水源,将生产废水、生活污水以及雨水等非常规多水源集中处理后回用为生产循环水与补给水,其中生产废水主要包括焦化、炼铁、炼钢、轧钢等工业废水。

开发利用海水淡化技术。海水淡化是指将盐度35000mg/L的海水淡化至500mg/L以下的饮用水或工业用水。水电联产、热膜联产是海水淡化的主要技术方法。水电联产主要是指海水淡化水和电力联产联供,利用电厂的蒸汽为海水淡化装置提供动力;热膜联产主要是采用热法和膜法海水淡化相联合的方式(即MED-RO或MSF-RO方式),满足不同用水需求,降低海水淡化成本。利用钢铁厂富余能源充足的特点及周边海水资源,发展利用海水淡化技术,增加非常规水源,可相当程度上减少对淡水资源的消耗,并充分减少钢铁企业余热能源的浪费。考虑到淡水资源的日益匮乏,水价的逐步上涨,海水淡化的经济与环境效益将逐步提高,必将成为大规模开辟新水源的必然趋势。

反渗透浓水的处理回用。反渗透以其适应范围广、设备简单、自动化程度高、操作方便和出水质量好等优点,在钢铁行业废水处理与纯水制备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反渗透实际产水率在70%左右,浓水含盐量高,处理困难。浓水直接排放,不仅加重了高盐度的污染,而且还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水资源。真空膜蒸馏是一种近期研究的新型膜分离技术,利用无机盐、大分子的不挥发性质,通过低温蒸馏过程,使水分子通过疏水膜,达到无机盐的分离目的,无机盐截留率接近100%,可用于处理反渗透浓水,能弥补反渗透工艺的不足之处,以实现零排放,具有重要意义。

第6篇:淡水资源状况范文

一、中国的淡水资源的现状

1、我国淡水资源总量较多,但按人口、耕地平均占有水平很低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相比,我国淡水资源问题比较严重,尽管我国河川径流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仅低于巴西、苏联、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但是由于我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按人口、耕地平均,人均和亩均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占有量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左右,亩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亩均占有量的3/4。据对149个国家和地区的最新统计,中国人均占有量已经退居世界110位。因此,正确处理好水及人和人及于水两方面的关系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艰巨复杂。

2、我国淡水资源在地区上分布不均,水土组合不平衡。我国的水量和径流深的分布总趋势是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并且与人口数耕地的分布不相适应。81%集中分布在长江及其以南地区,而耕地面积仅占全国的36%;淮河及其以北地区耕地面积占全国64%。

3、我国降水及河川的年内分配集中,年际变化大,连丰连枯年份比较突出。我国主要河流都出现过几年来水较丰和几年来水较枯现象。例如黄河在过去几十年中曾出现过连续9年(1943—1951)的丰水期;在近几十年内也曾出现过连续28年(1972—1999)的少水期,其中断流21年,而且在1991到1997年间是年年断流,总断流时间是717天,平均每年断流102.4天。降水量和径流量在时程上的这种剧烈变化,给淡水资源的利用带来困难。要充分利用淡水资源势必修建各种类型的水利。

4、是淡水资源污染波及全国。如果从淡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上说,中国缺水主要是指北方区域的话,那么,淡水资源的污染却是一个具有全国性的问题。而且,越是丰水区和大城市,越是人口密集地区,往往污染越是严重。结果丰水区出现水质性缺水的现象。这是中国淡水资源更为严重的问题。最近,中国水利部门对全国约700条大中河流近10万公里的河段进行水质检测,结果是近1/2的河段受到污染,1/10的河段被严重污染,不少河水已失去使用价值。另据调查,目前全国有90%以上的城市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部分流域和地区,水污染已从江河支流向干流延伸、从地表向地下渗透、从陆域向海域发展、从城市向农村蔓延、从东部向西部扩展。近年来中国废水、污水排放量以每年18亿吨的速度增加,全国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每天的排放量近1.64亿吨,其中约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

5、用水效率低和过度开发并存。首先是用水效率低,而且,越是缺水的地方,效率就越低。比如,严重缺水的黄河流域,农业灌溉大量采用的还是大漫灌方式。宁夏、内蒙灌区,每亩农地平均用水量都在1000立方米以上,比节水灌区高几倍到十几倍;农业用水利用率普遍偏低,目前,生产单位粮食的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2倍~2.5倍。农业用水如此,工业用水也是如此。目前中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远低于先进国家75%的水平,单位GDP用水量是先进国家的十几倍到几十倍,一些重要产品单位耗水量也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几倍,甚至几十倍。

6、对淡水资源过度开采的情况日趋严重。比如海河流域,海河流域是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大部分地区和山东、山西、内蒙、河南部分地区,区域内有26个大中城市。这个地区也是中国最为缺水的地区,人均只有293立方米。这些年来,这里的社会经济的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同20世纪50年代比,人口增加一倍,灌溉面积增加6倍,GDP增加30多倍,使得总用水量增加了4倍,大大超过淡水资源的承载力。结果,地表水、地下水长期过度开采,开采率达到98%,远远超出40%的警戒线。据水利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国地下水超采区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56个,扩展到目前的164个,超采面积也由8.7万平方公里扩展到18万平方公里;年均地下水超采量超过100亿立方米,有6万多平方公里的地面出现不同程度的沉降。一方面,中国的淡水资源就不够丰富;另一方面,用水的浪费,水质的严重污染,使得可用淡水更加紧张。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缺水现象由局部逐渐蔓延至全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带来了严重影响。据统计,在正常年景下,中国缺水总量估计已达400亿立方米,“十五”期间,农田受旱面积年均达到3.85亿亩,平均每年因旱减产粮食350亿公斤。全国农村有3.2亿人饮水不安全。有400余座城市供水不足,较为严重缺水的有110座,缺水和水的污染,对环境和人的身心健康都产生严重的影响。

二、淡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措施

面对淡水资源的严峻挑战,中国的决策层和普通百姓都开始行动起来。在“十一五”规划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政府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淡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和挑战,告诫人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并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等非常重要的、有针对性的指导方针。值得注意的是,“十一五”规划,第一次提出了有关淡水资源必须完成的具体管理指标,比如,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10%。

(一)是加快南水北调工程进度。

中国闹水荒,主要是指北方。特别是近20年来的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淡水资源南多北少的趋势更加严重。这种由自然、地理、气象等因素所形成的淡水资源分布情况,单用软科学的办法是很难解决问题的。必须用硬办法。正在进行中的南水北调工程,就是硬办法之一。“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南水北调工程。

(二)是进一步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十五”计划就提出的一项战略措施。并且取得了明显成效。它是解决中国干旱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也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进入“十一五”以后,同过去相比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深化节水型社会的建设中,特别强调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和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不再是GDP决定一切,而是把包括节水指标、治污指标在内的综合性指标,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依据。

(三)是加快淡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1、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淡水资源管理体制。重点是合理划分流域与区域管理的事权。加强流域取用水总量控制、水功能区监督和水量调度管理职能,探索建立流域科学决策民主管理机制。同时,加快淡水资源统一管理进程,对有关资源管理的职能进行归并,强化各区域淡水资源监督管理的能力。鼓励用水户参与用水管理,通过多种形式使用水户参与到水量分配、水价制定等水管理事务中来,促进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制的形成。

2、推进水务体制改革。重点是,建立健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责权明晰、运转协调的水务管理体制。在国家政策指导下,积极推进水务产业化与市场化进程,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筹资、市场运作、企业开发的水务良性运行机制。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水务投融资机制。加强政府对水务市场的监管,构建有利于水务行业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宏观政策环境和配套改革措施。整合水务产业,培育跨区域的大型水务集团,推进水务行业产权制度改革。

3、创新淡水资源管理的内在机制。其中包括,充分发挥市场在淡水资源管理中的作用,通过经济手段的运用,促进全社会建立节水防污的内在激励机制。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建立科学合理、促进淡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水价形成机制。开征中央电厂和农业用水淡水资源费,研究制定促进节水的淡水资源费收取机制。合理提高水利工程供水水价和城市供水水价。全面开征污水处理费,并调整费用水平。实行用水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适当拉开高耗水行业和其他行业用水差价。制定水权交易市场规则,规范水权转让价格,推进水权有偿转让,实现超用加价、节约有奖、转让有偿。据了解,到2010年,中国将初步建立起我国节水型社会的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政策、宣传教育体系,万元GDP用水量降低20%;全国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45提高到0.5,全国农业灌溉用水基本实现零增长;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服务业用水效率接近同期国际先进水平。我们坚信,这些目标一定能够达到。

第7篇:淡水资源状况范文

一、 中国 的淡水资源的现状

1、我国淡水资源总量较多,但按人口、耕地平均占有水平很低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相比,我国淡水资源 问题 比较严重,尽管我国河川径流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仅低于巴西、苏联、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但是由于我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按人口、耕地平均,人均和亩均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占有量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左右,亩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亩均占有量的3/4。据对149个国家和地区的最新统计,中国人均占有量已经退居世界110位。因此,正确处理好水及人和人及于水两方面的关系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艰巨复杂。

2、我国淡水资源在地区上分布不均,水土组合不平衡。我国的水量和径流深的分布总趋势是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并且与人口数耕地的分布不相适应。81%集中分布在长江及其以南地区,而耕地面积仅占全国的36%;淮河及其以北地区耕地面积占全国64%。

3、我国降水及河川的年内分配集中,年际变化大,连丰连枯年份比较突出。我国主要河流都出现过几年来水较丰和几年来水较枯现象。例如黄河在过去几十年中曾出现过连续9年(1943—1951)的丰水期;在近几十年内也曾出现过连续28年(1972—1999)的少水期,其中断流21年,而且在1991到1997年间是年年断流,总断流时间是717天,平均每年断流102.4天。降水量和径流量在时程上的这种剧烈变化,给淡水资源的利用带来困难。要充分利用淡水资源势必修建各种类型的水利。

4、是淡水资源污染波及全国。如果从淡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上说,中国缺水主要是指北方区域的话,那么,淡水资源的污染却是一个具有全国性的问题。而且,越是丰水区和大城市,越是人口密集地区,往往污染越是严重。结果丰水区出现水质性缺水的现象。这是中国淡水资源更为严重的问题。最近,中国水利部门对全国约700条大中河流近10万公里的河段进行水质检测,结果是近1/2的河段受到污染,1/10的河段被严重污染,不少河水已失去使用价值。另据调查, 目前 全国有90%以上的城市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部分流域和地区,水污染已从江河支流向干流延伸、从地表向地下渗透、从陆域向海域发展、从城市向 农村 蔓延、从东部向西部扩展。近年来中国废水、污水排放量以每年18亿吨的速度增加,全国 工业 废水和生活污水每天的排放量近1.64亿吨,其中约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

5、用水效率低和过度开发并存。首先是用水效率低,而且,越是缺水的地方,效率就越低。比如,严重缺水的黄河流域,农业灌溉大量采用的还是大漫灌方式。宁夏、内蒙灌区,每亩农地平均用水量都在1000立方米以上,比节水灌区高几倍到十几倍;农业用水利用率普遍偏低,目前,生产单位粮食的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2倍~2.5倍。农业用水如此,工业用水也是如此。目前中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远低于先进国家75%的水平,单位gdp用水量是先进国家的十几倍到几十倍,一些重要产品单位耗水量也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几倍,甚至几十倍。

6、对淡水资源过度开采的情况日趋严重。比如海河流域,海河流域是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大部分地区和山东、山西、内蒙、河南部分地区,区域内有26个大中城市。这个地区也是中国最为缺水的地区,人均只有293立方米。这些年来,这里的社会经济的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同20世纪50 年代比,人口增加一倍,灌溉面积增加6倍,gdp增加30多倍,使得总用水量增加了4倍,大大超过淡水资源的承载力。结果,地表水、地下水长期过度开采,开采率达到98%,远远超出40%的警戒线。据水利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国地下水超采区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56个,扩展到目前的164个,超采面积也由8.7万平方公里扩展到18万平方公里;年均地下水超采量超过100亿立方米,有6万多平方公里的地面出现不同程度的沉降。一方面,中国的淡水资源就不够丰富;另一方面,用水的浪费,水质的严重污染,使得可用淡水更加紧张。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缺水现象由局部逐渐蔓延至全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带来了严重影响。据统计,在正常年景下,中国缺水总量估计已达400亿立方米,“十五”期间,农田受旱面积年均达到3.85亿亩,平均每年因旱减产粮食350亿公斤。全国农村有3.2亿人饮水不安全。有400余座城市供水不足,较为严重缺水的有110座,缺水和水的污染,对环境和人的身心健康都产生严重的影响。

二、淡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措施

面对淡水资源的严峻挑战,

(一)是加快南水北调工程进度。

中国 闹水荒,主要是指北方。特别是近20年来的 自然 变化和人类活动的 影响 ,淡水资源南多北少的趋势更加严重。这种由自然、地理、气象等因素所形成的淡水资源分布情况,单用软 科学 的办法是很难解决 问题 的。必须用硬办法。正在进行中的南水北调工程,就是硬办法之一。“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南水北调工程。

(二)是进一步全面推进节水型 社会 建设。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十五”计划就提出的一项战略措施。并且取得了明显成效。它是解决中国干旱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也是促进 经济 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进入“十一五”以后,同过去相比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深化节水型社会的建设中,特别强调了以科学 发展 观为统领和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不再是gdp决定一切,而是把包括节水指标、治污指标在内的综合性指标,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依据。

(三)是加快淡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1、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淡水资源管理体制。重点是合理划分流域与区域管理的事权。加强流域取用水总量控制、水功能区监督和水量调度管理职能,探索建立流域科学决策民主管理机制。同时,加快淡水资源统一管理进程,对有关资源管理的职能进行归并,强化各区域淡水资源监督管理的能力。鼓励用水户参与用水管理,通过多种形式使用水户参与到水量分配、水价制定等水管理事务中来,促进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制的形成。

2、推进水务体制改革。重点是,建立健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责权明晰、运转协调的水务管理体制。在国家政策指导下,积极推进水务产业化与市场化进程,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筹资、市场运作、 企业 开发的水务良性运行机制。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水务投融资机制。加强政府对水务市场的监管,构建有利于水务行业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宏观政策环境和配套改革措施。整合水务产业,培育跨区域的大型水务集团,推进水务行业产权制度改革。

3、创新淡水资源管理的内在机制。其中包括,充分发挥市场在淡水资源管理中的作用,通过经济手段的运用,促进全社会建立节水防污的内在激励机制。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建立科学合理、促进淡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水价形成机制。开征中央电厂和农业用水淡水资源费, 研究 制定促进节水的淡水资源费收取机制。合理提高水利工程供水水价和城市供水水价。全面开征污水处理费,并调整费用水平。实行用水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适当拉开高耗水行业和其他行业用水差价。制定水权交易市场规则,规范水权转让价格,推进水权有偿转让,实现超用加价、节约有奖、转让有偿。据了解,到2010年,中国将初步建立起我国节水型社会的 法律 、行政、经济技术政策、宣传 教育 体系,万元gdp用水量降低20%;全国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45提高到0.5,全国农业灌溉用水基本实现零增长;单位 工业 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服务业用水效率接近同期国际先进水平。我们坚信,这些目标一定能够达到。

第8篇:淡水资源状况范文

关键词:水资源:管理:现状

中图分类号:TV21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世界各地都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的问题,而水资源作为环境保护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所有国家和地区最为重视的一个问题。为了缓解水资源缺乏的现象,许多地区都采取了相关措施,但这些措施远远还不够,因此还要加大力度,合理开发保护与使用水资源,加强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真正实现对水的各项科学合理管理。

一、分析我国水资源管理的现状

(一)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低。我国每年平均降水量为 6. 15 万亿立方米,河流每年平均径流量为 2. 77 万亿立方米,冰川融雪补给量为560 亿立方米,流入海洋和流出境外的水量为0. 25 万亿立方米,地下水天然资源量平均为 0. 83万亿立方米。2012 年,我国水资源总量为 2. 95 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 6 位。但是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不到 2200 立方米,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1/4,仅居世界第 110 位,被列为 13 个贫水国家之一。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我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 11000 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 900 立方米。

(二)水污染严重在我国面临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同时,水资源的污染也特别严重,污染由点状向面状发展,并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水污染主要包括城市、农村、海洋、工业、地下水污染五个方面。其中工业污染是主要方面,其次是生活污染,而地下水污染则是一系列污染中最特殊最恶劣的一个。

(三)水资源的管理缺乏高效的管理机制,水资源的管理没有一定的激励的作用,很多地区出现水资源短缺,浪费的现象。我国农业水资源一直处于紧缺的状态。另外,城市水管的破旧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水,且对水质产生了第二次污染。这一系列的问题,都严重威胁着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水资源的管理存在很多不合理的问题与不完善的地方管理机制,出现有些管理单位节约用水的积极性不高,灌溉区没有进行有效的法律管理。

(四)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由于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导致水资源分布在地区之间的差异较大,总体状况是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水量与人口和耕地分布不相适应。不相匹配的水土资源组合必将影响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不仅表现在地域分布上,还表现在时间分配上。无论是年内还是年际,我国降水量和径流量的变化幅度都很大,这主要是受我国所处的区域气候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影响明显,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较大,并有枯水年和丰水年连续出现的特点,这种变化一般是北方大于南方。

(五)正常情况下,河流湖泊等水体具有自净的功能,当水体中存在少量非剧毒物质的污染时,水体中的浮游生物开始大量繁殖,快速将这些污染物分解,而后通过水体的生态链将污染带来的影响逐渐消除。但是污染物过多时,浮游生物的过量繁殖会使得水体中的氧气耗尽,从而带来鱼虾的大量死亡,水体的生态链遭到破坏,其自净功能也随之丧失。如果在河流中发生这种情况,随着河流的流动污染最终会流入大海,造成新的污染。如果发生在湖泊中,则意味着污染的长期化―――污染物只能靠发酵等方式自然分解,这时如果不进行治理,或者治理力度不及污染排放速度的话,水体污染将会长期存在,并向周围的土壤和空气扩散,其结果不仅减少了可使用的水资源,还严重影响了周围的生存环境。现行制度下,只要污染情况没有显著变坏,现任官员就可以将责任归咎于前任,加上治理成本过高的问题,于是现任官员有足够的激励使水资源情况保持现状,因为保持现状的成本和治理成本差距过大,同时治理带来的收益―――不论是官员的个人收益还是社会总收益―――短期来看几乎微不足道。这样一来,在水资源保护治理方面就形成了一种政府缺位的路径依赖,水体污染会长期存在下去。

二、加强我国水资源管理的解决办法探究

(一)我国淡水资源日益短缺,但海水资源却很丰富,因此发展海水淡化技术,从海洋中索取淡水已成为我国解决水资源危机的重要对策。海水是战略后备水资源基地,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征,在我国水资源日益紧张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海水和向大海要淡水成为一条必由之路。近年来,国内对于海水淡化工程项目的投资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尤其在沿海一带经济发达地区。大力发展海水淡化技术产业,对缓解当代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日趋突出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系列重大问题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要调整水资源的用水结构,这样才能更好的规划水资源的使用状况,使城乡之间和企业之间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在宏观条件下提高水资源的的配置效率。并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鼓励多元化用水,尽量使用雨水、凌汛水作为地区在干旱季节水资源的补给源,尽量保护地区所有的湿地和生态环境,使水资源能够得到好的保持。促进工业供水,使水资源的市场健康,协调、稳定、可持续的发展,使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得到提高。

(三)水资源与水环境关系到每一个公民的生存权利与生活质量,但在人与社会的认知层面,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水资源与水环境保护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责。殊不知,如果没有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可能就缺少了“一双眼睛、一对耳朵”。太湖“零点行动”与“三江三湖”的治理成效就很能说明这一点。可以说,对水资源与水环境的管理离不开公众的参与,而重塑“水资源 - 人 -社会 - 水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更需要强化公众的参与意识和行动。通过推广普及生态道德文化课,加强水文化建设,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构建水文化、水伦理、水道德引领下的人与社会积极参与的、自律式水资源与水环境管理模式,构建“水资源- 人 - 社会 - 水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这是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基石。

(四)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各级政府要把限制排污总量作为水污染防治和污染减排工作的重要依据,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对排污量已超出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排污口。建立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体系,完善监测预警监督管理制度。加强水源地保护,依法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强化饮用水水源应急管理。建立水生态补偿机制。

(五)应当完善地方政府官员的考核制度。现有制度下,地方政府官员有足够的动力使水资源保持现状,归根结底还是考核指标不清晰,环境考核权重较小。如果水资源的使用者在受到损失后有向政府求偿的权利,那么可以通过索赔金额的指标来对地方官员进行考核,一定时间内索赔金额超过一定数量的责任人需要承担水资源污染的责任。这样一来,地方政府有足够的激励进行水资源保护和治理,水资源治理的路径依赖问题就得到了解决。

结束语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缺乏的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地方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的危机,而水资源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法规、经济、技术等各个方面,所以要对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仔细的分析,使水资源的使用合理化,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参考文献

[1]卢玉莲,孙腊梅,杨晓红.水政水资源管理工作改进创新[J].经营管理者,2014,09:267.

[2]孙远波,洪艳,陈凯.浅谈我国水资源的持续高效利用与节水技术[J].河南科技,2014,03:177-178.

第9篇:淡水资源状况范文

在地球上,水面积就占地球面积的70%。虽然地球上拥有大量的水资源,但真正可饮用的淡水资源的分布极不均匀,利用率又极低,再加上地球上的各种生命对水的需求量都很高,这就造成了淡水资源的严重缺乏。尽管这样,人们仍盲目地浪费,不明白其中的重要性,你想一想,如果再这样浪费下去,地球上的淡水迟早会被我们用完,要是地球上没有水,没有清洁的淡水,那该是多么得可怕呀!水资源的严重缺乏,是一场世界性的灾难,为了弥补地表水的严重不足,人们更把目光投向地下深处的深层水。但由于人们的长期开采,这些深层水也越来越少,甚至没有。

现在,我们只有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才能缓解目前地球上供水困难的状况。

水,是生命的摇篮;水,是万物生长的乳汁。浩瀚的海洋,奔腾的江河,平静的湖泊,涓涓的溪流……美丽的水圈构成了万物生长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