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据通信的基本原理范文

数据通信的基本原理精选(九篇)

数据通信的基本原理

第1篇:数据通信的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本体;基础数据;数据组织;本体构建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5-0015-03

一、引言

随着各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深入,信息化建设正从应用集成向信息集成迈进,这种信息集成是架构在信息资源网的基础上的。而信息资源网的基础即数据,可见如何有效地进行信息(数据)的组织、规范和管理是整个信息化建设的最基础工作。

二、高校基础数据的特点

1.信息量大。类型复杂多样

高校类似于一个小型社会,其管理及相关的实践活动非常复杂,产生的信息类别及信息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2.不同职能部门间数据的依存关系复杂

3.各职能部门间的数据相互独立

在部门内部可能存在统一的数据管理基础标准,但在部门间却是不统一的。

4.基础数据源不明确

即来自不同部门或不同系统的数据谁是权威数据不明确。

如何有效地对高校海量的不标准的数据进行系统地组织、规范.实现数据的共享与互操作是目前高校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难点之一。有些学校简单地从某个职能部门或业务系统人手采集、组织相关信息,没有从整个学校全局考虑,造成最后构建的数据基础标准不统一,如元数据标准、信息标准不统一。清华大学从划分职能域、建立业务模型人手,利用元数据方案进行数据标准制定其研究重点在于数据标准的制定。本文尝试引入本体理论。利用本体构建方法来挖掘、梳理和组织高校基础数据.构建一个统一、规范的高校基础数据元数据集.制定统一信息标准,并为共享数据平台构建提供支持。

三、本体概述

1.本体的概念

本体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哲学领域,从哲学的范畴来说,本体是客观存在的一个系统的解释或说明,关心的是客观现实的抽象本质,在计算机与信息科学领域,理论上,本体是指一种“形式化的,对于共享概念体系的明确而又详细的说明”。或者说本体是特定领域中那些存在着的对象类型或概念及其属性和相互关系。常见的本体构成要素包括:

实例(instances):代表元素,就是对象;

类(classes)或概念(concepts):对象的集合;

关系(relations):在领域中概念之间的交互作用,如子类关系:

函数(functions):特殊的关系,关系的前n一1个元素可以唯一决定第n个元素。如Mother-of就是一个函数,mother-of(x,v1表示v是x的母亲;

公理(axioms):表示永真断言,如概念乙属于概念甲的范围:

事件(action):属性或关系的变化。

2.基于本体的信息组织方法

当前基于本体的信息组织主要有三种方式:单本体方法、多本体方法和混合本体方法。在单本体结构中,一个全局的本体为具体的语义说明提供了一个共享的词汇表,所有的信息资源都联系到这个全局本体上。而在多本体结构中,每个信息资源都有自己的本地本体,它们并不一定使用同样的词汇表,且每个本体都可独立发展。混合本体则是建立一个共享词汇表,而每个信息源则用本地本体描述,其优点是新的信息源可很方便地加入到源本体。

四、高校基础数据本体构建

大学的根本是人,从大学的各项活动(主要是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来看,都是围绕人(学生、教师)而进行的.清华大学蒋东兴老师也提出新一代数字校园特征之一就是以用户为核心组织信息与服务。所以在数据的组织上,先根据人员属性对人员进行分类,再对不同类型人员信息进行本体构建。由于高校数据源呈现多种多样的环境.本文采用混合本体结构来探究和构建高校基础数据。本体构建流程如图1所示。

1.领域本体构建

领域本体所建模的是某个特定领域,或者现实世界的一部分。它提供特定领域的概念定义、概念之间的关系、领域活动等。由于不同类型的人在同一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比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一个教一个学,两者所关注的信息对象是不同的,所以可分别按不同类型人员在学校的生命周期线上的各种活动来构建领域本体。如图2所示即是以教师为例所构建的领域本体。

2.原型本体构建

原型本体描述的是某一概念(类)及其属性以及关系、约束条件等。如图3所示为科研项目原型本体。

3.本体整合与全校域本体综合分析

依据图1的本体构建流程,本体整合分原型本体与上层领域本体的整合及原型本体间的整合。通过本体对各项业务和全校域本体的综合分析.梳理各原型本体间的相互关系,对原先构建的一些本体进行整合。如通过对教师类本体的整合,发现:(1)职称评聘这一本体域与教师的教学、科研域等密切相关。即对教学、科研域的数据有依存关系。(2)科研项目本体与科研成果本体有关联,科研成果数据依存于科研项目,所以在各科研成果原型本体构建中要增加与项目相关的属性。如在论文原型本体构建中,增加“资助项目”这一属性。同时,通过对学校各项业务和全校域本体的综合分析,梳理各业务流间的关系,明确基础数据的源头,并制定基础数据管理的准则,即“谁产生谁负责,谁需要谁提出”。比如教师的科研项目数据,是由学校的科研管理部门对教师提供的数据进行审核后产生的,那么这一基础数据的元数据和信息标准(数据字典)由科研部门负责制定,整个基础数据的准确性也由科研部门负责。而人事部门在开展教师职称评审业务时,需要科研信息中哪些基础数据和这些基础数据中的哪些元数据,则应由人事部门具体负责提出。

五、基于本体的基础元数据构建及集成

构建本体的目的是通过本体构建挖掘、组织高校基础数据,构建系统规范的元数据集,制定统一信息标准,并最终通过关系数据库的构建进行数据集成。消除数据的异构性,实现数据共享。通过各原型本体的构建,可以系统地对高校基础数据中的元数据进行规范编码、明确各元数据的定义、约束条件、值范围等,并制定信息标准。表1为以科研项目本体中的属性为例构建的“项目类别”元数据。

“项目类别代码”即项目类别的标准。标准的制定要遵循国家、教育部已有的、高校较为通用的标准,对于个别元数据值空间不好规范的,制定出校级参考代码,即校级标准。而原型本体与关系数据库的转换策略可以如下:

(1)原型本体里定义的一个类(概念)对应一个数据表。

(2)原型本体里定义的类的属性即为数据表中的字段。类的属性里,有objeettype类型,有datatype类型,对于objecttype类型的属性,须规定其domain和range值来指定与其有关联的表。

如以图3的科研项目原型本体可构建四个数据表:科研项目、项目负责人、项目参加人、项目经费。如表2和表3分别为科研项目和项目参加人数据表。

其中在表2中,objecttype类型属性字段有:项目负责人和项目参加人,其对应domain是“人事基本信息”,其需要的range为:姓名、工号、所在单位、联系电话、联系邮箱。而datatype类型中的“项目大类”、“项目类别”、“项目来源”的值空间是需统一规范的,即制定信息标准。通过全校域综合分析,可以对同类原型本体在构建数据表时进行归类整合。如研究生也参加了导师项目研究工作,其科研项目原型本体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原型本体是相类同的,可构建同一个科研项目数据表,然后在项目参加人员数据表中增加“人员类别”字段来区分项目参加人员的身份即可。

第2篇:数据通信的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数字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 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当前世界各国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把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关的各种自然、社会、经济、人文、环境等要素信息化,按地理空间予以集成,构建数字城市、数字区域、数字国家乃至数字地球。2007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测绘工作的意见》指出并要求“构建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加强测绘公共服务,发展地理信息产业,努力建设服务型测绘”。

顺应这个发展趋势,各城市兴起地理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的热潮,其基本任务是提供基本的空间定位服务,通过集成和加载政府信息化综合信息以及各行业专题空间或非空间信息,在统一的地理空间框架数据上各类信息服务,为各类信息(空间或非空间)实现网络化服务建立一个基础平台。数字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是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数据的来源,建设数字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是城市测绘部门的核心和主要任务。测绘部门将修测数据加工整理后,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更新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①基于版本的更新,即以不同时间的整个数据库为版本,更新时以新的版本取代旧的版本。这种方法适用于和版本数据密不可分或数据量相对较小的数据,如不同版本的规划道路网络。②基于基态修正的数据更新,通过检测、识别发现数据的变化部分,并对变化部分的数据进行更新,该方法适用于有严格的时态表达且变化频繁的数据,如地籍数据等。数据库更新是长事务型操作,耗时较长。无论采用哪种更新方式,当数据量较大时,一旦遇到突发事件导致更新工作中断,若没有相应措施就会导致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资源浪费在重复劳动中。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是涉及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信息资源,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生命力在于其数据的现势性和准确性。目前国内不少城市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均已建成,随着城市基础测绘数据修测工作的持续开展,对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对历史数据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

2、更新理论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成以后,需要不断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更新,以保证基础地理信息的现势性。大比例尺数字地形图数据是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主要数据,也是我们测绘单位的主要成果,因此数据更新的主要任务也集中在更新这些数据上面。

由于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对城市的规划和发展而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其更新应该有一定的原则和规范,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①现势性原则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时对城市目前发展状况的一个很重要的反映,只有保证其现势性,才能发挥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重要作用。②同步更新原则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不仅仅是对图形数据的更新,还要同步地对属性数据进行更新,保证两种数据同时更新。③一致性原则主要包括不同图种之间数据的一致性,以及同一图种内坐标系统的一致性等问题,必须采取严格的措施对数据的一致性进行控制,也包括数据的质量控制等内容。④精度匹配原则进行更新的时候要注意更新部分和未更新部分的精度匹配问题,防止数据叠加入库时出现问题,通常采用高精度空间数据纠正低精度空间数据。

3、数据库结构设计的任务、方法和步骤

数据库设计是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核心,其任务设计各分层数据的表结构及其关系。系统采用SQL Server数据库、综合利用PowerDesinger AppModerler与GeoMedia来实现对数据库的设计。SQL Server是一种大型商用关系型数据库,它的数据库的表可以存储多个大二进制字段与满足海量存储需求;PowerDesinger AppModerler的强大建模设计工具能使数据库达到面向对象模型、业务流程模型、概念数据模型、物理数据模型的要求;GeoMedia便于属性数据和图形数据的一体化存储和管理。PowerDesinger AppModerler用于客户/服务器结构应用建模的设计,与SQL Server、GeoMedia相结合,用来生成数据库的逻辑模型,设计数据库的逻辑和物理模型,实现步骤如图1所示。

图1 利用Geomedia与PowerDesinger AppModerler进行数据库结构设计的步骤

4、数据入库

数据入库包括区域裁切、区域更新和历史管理等3个环节。在Autodesk CAD原始数据中定义更新范围,在Geodatabase中根据转换的更新范围在整体库中进行裁切并保存到历史库。将相关的信息加入数据入库信息表,以便进行历史库的管理,最后依次更新范围内的最新地物。图2所示为Autodesk CAD原始数据,图3转换入库后的Geodatabase数据。

图2 Autodesk CAD原始数据

图3 入库后GIS Geodatabase数据

5、结束语

数字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是一个多比例尺、多数据源、多时相、多分辨率、无缝的空间数据库,其建设立足于现状数据的管理,面向国土房产业务应用、支持城市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城市公众地理信息服务,涉及的数据形式多、内容复杂,是一个综合性的基础性空间数据库。数字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可促进城市基础地理信息资源的整合,增强地理信息资源的综合使用和保障能力,为全方位的城市管理和综合决策提供基础服务。

参考文献:

[1],蔡力群,我国城市空间基础数据的现状与发展[J],城市规划,2000(06)

[2]王延亮,储晓雷,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模式探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7(02)

第3篇:数据通信的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GPS;小波变换;数据压缩

近年来,GPS系统已经在大地测绘、车辆定位监控、建筑等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由于GPS观测数据的冗余度很高,不仅GPS接收机存在接收机钟误差、安置误差以及天线相位中心位置偏差等误差源,其在接收信号的过程中还涉及到卫星星历误差、相对论效应及信号传播中的电离层、对流层等误差的影响,除此以外,还有信号传播中背景噪声干扰及接收机或卫星故障引起的数据丢失等情况,因此数据中既有有用信息,又带有大量干扰的信息,对后续数据处理带来了困难。

小波分析是一种窗口大小固定但形状不变,即时间窗和频率窗都可改变的时频局部化分析方法,其具有对信号的自适应型。通过尺度的膨胀和参数的移动,利用小波的带通特性,就可以将信号分解到各个频带上去,同时保留信号各分量的时间信息,因此在时域和频域均具有局部化能力。基于该特性,本文利用小波分析方法对GPS数据进行了压缩研究。

一、数据压缩原理及处理方法

1.小波分析理论基础

实际应用中,信号 通常是离散的或由采样得到,也就是说时间t通常也是以离散的形式出现的。

2.数据的小波变换压缩方法

应用一维小波分析之所以能对信号进行压缩,是因为一个比较规则的信号是由一个数据量很小的低频系数和几个高频层的系数所组成的。这里对低频系数的选择有一个要求,即需要在一个合适的分解层上选取低频系数。对一维信号进行压缩,其基本过程为对输入的信号进行小波分析,对分析并分解的小波高频信号进行阈值的量化处理,处理后将高频及低频信号进一步重构,最终输出重构的信号。

3.小波基及阈值的选取

在上述处理过程中,选取阈值并进行阈值的量化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采用中值阈值法进行阈值量化处理。在基 下,从信号 估计 的对角估计值可以写成

二、实例分析

1.信号的获取

本文的信号采用武汉地区某地的静态GPS定位数据,通过构造该数据进行信号处理,采样间隔为1s,记录了0.5h之内它的经度值和纬度值,以每1/100s为单位采集101个点构成需要的经度值图和纬度值图。

2.信号的分解及压缩

因为采用的原始信号为某地区的静态定位数据,在以下分析过程中本文构造GPS的模拟信号并存为MAT文件格式。随后对信号进行压缩处理,这里只针对经度值信号,纬度信号的修改同经度信号。针对经度值的初始图像,应用db3小波进行3层分解。阈值为2.114e-006。压缩过程可以通过MATLAB一维离散小波分析窗进行。压缩后大部分噪声被去除了,但保留了原信号的100%的能量,置0系数的百分比为30.17%。均值为-1.013e-008,中值为-1.279e-013,模式为-2.366e-008,最大量为1.584e-006,最小量为-1.449e-006,范围是3.033e-006,标准偏差为4.844e-007,中值绝对偏差为9.003e-008,均值绝对偏差为2.84e-007。

3.GPS信号的重构

部分重构程序如下:

load h11;

s=h11;

[c,l]=wavedec(s,3,'db3');

A0=waverec(c,l,'db3');

err=norm(s-A0);

err=3.2778e-013

err=max(abs(s-A0));

err=6.0396e-014

从经度信号进行重构后得到的对比图可以看出,原始信号与重构后信号的误差基本在10 基数范围内,重构信号基本没有损失,但数据量得到有效降低。纬度信号过程相同,在此不一一赘述。

三、结论

本文提出针对GPS数据进行基于小波变换的数据压缩处理的方法,通过选择合适的小波基及其分解层数,使用MATLAB软件对信号进行分解、压缩及阈值处理,有效地压缩了数据量,能够提高GPS定位的精度和速度。不足之处在于需要对更为精确和更大数据量的信号进行处理,以进一步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李媛媛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陈广杰日立信息系统(上海)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姚晓波,张建军.基于小波变换的GPS数据压缩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6,1:45-47.

[2]赵健.一种基于小波变换的图象压缩方法[J].数据采集与处理,2000,15:166-169.

第4篇:数据通信的基本原理范文

0前言

空间数据指与地理位置相关的数据,其作为一种主流的数据类型,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活动的众多领域[1]。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国家安全和政府管理决策的现代化水平,地理空间信息应用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正在成为国际竞争的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空间信息基础建设已成为各国高技术应用的重要内容[2]。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起始于上世纪,已经初步形成基本框架。但是目前我国的电子政务是在各级政府或各部门之间分别进行的,各级系统之间相互封闭,资源难以实现有效的综合利用,从而成为一个个的“信息孤岛”。通过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可以有效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实现部门间的互联互通和政务信息的共享[3]。从而实现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打破信息隔离,解决“信息孤岛”问题。本文通过对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研究,并将其应用于南昌的“数字南昌”五期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项目,解决南昌现存数据的共享问题。

1南昌市数据服务现状及需求

南昌市工信委拥有“数字南昌”一期二期数据成果,包括1∶2000、1∶10000DLG数据、1∶50000航拍影像数据、DEM数据及基于这些数据建成的数据库,包括数字影像数据库、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矢量地形数据库、行政区划数据库等。其中1∶2000覆盖南昌市市区,1∶10000覆盖全市,这两个比例尺的数据西面和北面存在较多重叠,南面和东面有所缺失。市规划局有1∶500的基础地形数据,范围为200km2左右。省测绘局有全省1∶10000基础地形数据的建库成果。市国土局有1∶10000的影像图,没有基础地形数据;土地第二次调查的数据主要是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其它专题数据则分散在全市八十多家市委办局以及各下属单位中。以上数据当前的共享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外部数据拷贝,另一种是地理信息系统的互操作[4]。其中地理信息系统互操作的方法有两个,一是基于数据库直接访问模式的互操作方法;二是基于开放地理信息系统的互操作方法。但是直接数据访问模式过多地受到被访问数据格式的制约,如果被访问的数据格式变化,GIS软件必须随之升级,否则便存在滞后性问题[5]。目前全市各委办局地理信息应用系统建设水平不一。根据南昌市委办局对地理信息系统掌握程度的深浅,分为弱GIS部门和强GIS部门。强GIS部门拥有全面、权威以及能够及时更新的地理空间数据,但由于没有合适的共享渠道,政府其他部门获得这些数据则比较困难。弱GIS部门没有自己的地理信息系统,但又迫切需要地理空间信息数据的支持。各部门虽然可以对自己的专题信息数据进行定期更新,但都不能对其基础地理信息进行及时有效更新。不同部门的数据由于坐标系不统一等原因,也不能很好地进行叠加综合利用。比如有的单位数据使用的是北京54坐标系,有的单位则使用的是西安80坐标系及南昌市地方坐标系等。在一些应用系统的建设中,如“数字城管”、“数字水利”,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使用方式还停留在原始的数据拷贝阶段。数据还需要重新加工建库,存在重复投入、重复建设的情况。由于以上状况的存在,需要建立相应的一系列标准体系、数据体系、功能服务体系的基于地理空间信息的公共服务平台,其采用开放地理信息系统互操作方法,与原系统又有较好兼容性,对数据进行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标准体系应包括数据规范、服务规范以及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应用规范。数据体系除相关的构成平台运行基础的数据外,还应建立相应的数据更新机制。功能服务体系应建立遵循OGC规范的地图平台、数据库管理系统、空间信息服务和运行管理等系统功能服务。

2南昌市公共服务平台总体框架

通过南昌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形成南昌市数据标准统一、底图统一、数据现势性统一以及更新及时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模式,以有效解决南昌市目前存在的问题。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采用WebService方式,设计有网站访问、系统定制、标准接口、服务器托管和服务注册五种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服务模式,以及最细粒度的元服务,体现了系统平台的稳定性、灵活性。南昌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是按照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要求,是基于政务外网,为政府部门提供便捷高效的网络化地理信息服务的全市统一的地理信息平台。包含运行支撑层(运行支撑层包括支撑平台运行的基本的软硬件环境及基本的政策法规保障体系)、数据层(数据层是系统平台的运行基础,搭载地理空间数据以及业务专题数据以及对于数据进行操作的功能软件系统)、服务层(提供系统平台的管理配置,并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政务专题数据、业务数据等相关数据,以服务的形式,通过GIS软件,进行对外。并且针对部分对地理空间信息数据使用要求较高的用户,提供了二次开发接口)、应用层(用户通过门户网站,可以访问系统平台,对相关服务进行组合应用)四个层次,如图1所示。

3系统平台主要内容

系统平台的主体主要由数据管理、运行管理、空间信息服务和资源展示四个部分组成。

3.1数据管理数据管理系统在图1的数据层部分,集成了基础空间地理信息和专题信息。采用C/S架构,用于建立、使用和维护数据库,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管理。根据不同的内容,可以分为元数据管理和地理空间的矢量数据管理,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3.1.1地理空间矢量数据管理数据的操作主要是数据的入库及更新。在数据入库前,需要对其进行质量检查,包括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及数据属性表中的字段是否符合标准等。数据入库操作采用自动入库与手动入库两种方式。自动入库采用流程自动化、监测实时化。实时对文件目录进行监测,发现有新增文件,就对其进行检查入库。检查内容包括文件图层、属性、元数据等信息的完整性。手动入库,则以手动形式,输入用户ID等管理员信息,选择需要入库数据进行操作。对于存在的过期历史数据,则进行归档整理。选择按月份以及年份等时间段进行归档整理数据,如图3所示。3.1.2元数据管理元数据是关于数据的数据。通过对元数据进行管理,可以实现地理信息数据的快速查询、定位,也可以利用元数据了解各类数据的详细情况,如生产单位、地理范围、坐标系、服务方式等信息。

3.2运行管理运行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管理各类数据、服务和用户信息。包括数据和服务更新与维护、权限、系统安全、日志等管理,定期对数据进行备份。通过运行管理系统,对系统的安全、服务、日志、统计分析、监控以及相关用户角色等进行管理配置,如图4所示。

3.3空间信息服务空间信息服务系统通过WebService的方式,实时在线向南昌市政府部门提供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网络公共服务。空间信息服务系统包含政务信息图层服务接口、图片引擎服务接口、历史目录服务接口、政务历史图层服务接口、全文检索服务接口、专题图服务接口、空间查询服务接口等各种功能接口,及符合OGC标准的WMS、WFS等各种地图图层接口。这些接口用于空间信息服务系统与服务应用系统间的交互,如图5所示。通过由平台统一建设和更新维护的遥感影像数据、政务电子地图数据、政务信息图层数据、地址数据等基础共享数据,统一为用户提供地理空间信息服务,各单位只需负责更新维护自己的业务数据,即能实现数据的共建共享。另外还可以通过服务接口实现对地图信息的各种操作功能,如空间查询、空间分析、统计分析、标绘、专题图应用等,以满足用户不同深度的应用层次需求。

3.4应用展示应用展示系统位于数字南昌(五期)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框架的最上层,是对中心管理的数据与共享服务接口的综合展示,结构图如图6所示。地理信息资源应用展示系统采用B/S结构,将遥感影像、政务电子地图、政务信息图层、地址数据以及其它与空间位置相关的多媒体数据进行有效的集成和充分展示,并提供一些常用的功能,如数据查询、周边缓冲区分析、地址数据定点查询、元数据查询、专题图生成等,同时要满足政府部门多用户同时访问地图服务的高性能需求。应用展示系统包括门户网站、地理空间信息公共服务模块、地图字典模块、地图标注模块、业务系统定制模块、空间数据交换模块等,主界面如图7所示。

4南昌市公共服务平台服务模式

南昌市公共服务平台是基于政务外网,通过门户网站为政府部门提供一站式地理信息空间数据服务,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南昌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集成了各种专题数据及功能,通过对原子服务的灵活组合,降低了GIS数据的使用门槛,提高了综合应用能力。弱GIS部门对地理信息系统的需求,只有简单的查询、分析等,而且本身也没有足够的空间数据,对地理信息的分析要求不高,如工商局、卫生局等。用户通过南昌市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的门户网站,可以对数据资源目录进行浏览,查看自己权限范围内的数据资源;通过平台提供的系统定制功能,搭建自己的业务系统。强GIS部门对地理信息系统的需求比较高,有些要求具备复杂的分析统计等功能,有些是本地存有大量的数据,如国土局、规划局等。用户通过GIS软件平台,在遵循OGC规范的基础上,将本地数据经过脱密后注册到南昌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进行空间数据。或者通过平台提供的二次开发帮助指南和二次开发接口,实现快速二次开发应用。根据实际情况,在已经存在的现有系统中,对于C/S架构的系统,通过底层数据访问权限的开通,对空间数据引擎接口进行无缝衔接;对于B/S架构的系统,除使用上述对底层数据库的访问外,还可通过遵循相同的标准接口服务,与原系统实现衔接。

第5篇:数据通信的基本原理范文

1.SOA简介SOA是一组通过统一定义的WebServices的集合。WebServices是精确定义、封装完善、独立于其他服务所处环境和状态的函数。各个服务基于W3C统一标准定制,使得各个服务间可以通过标准接口进行通信,可以实现跨平台异构环境下的共享与复用。SOA是粗粒度、松耦合的Web服务架构,它通过定义Web服务参考模型,使得各个服务之间能够通过简单、精确定义接口进行通信。SOA能适应企业快速变化的需求,并且大大降低了企业成本,是目前软件工程中首推的软件架构体系。开发者基于WebServices标准实现一个特定的业务逻辑;消费者则汇集各个感兴趣的WebServices,通过WebServices集成,实现自己的业务逻辑。服务描述库是WebServices描述的集合,开发者注册服务,生成服务描述到服务描述库中;服务消费者通过WebServices描述发现Web服务。2.WebServices设计原则面向SOA的信息系统设计是一种业务驱动的信息系统设计方法,基于已有的WebServices,通过WebServices集成(形成业务工作流),实现用户的业务逻辑。因此,WebServices的标准化设计是关键。W3C给出了WebServices的通用设计标准。面向SOA的系统设计则要求从更高层面对WebServices进行标准化定义,包括WebServices的边界性、原子性、契约性、兼容性。(1)WebServices边界清晰性WebServices的边界范围通过其服务接口进行定义。首先确认服务接口,完备的服务接口是服务边界定义的关键,服务接口是访问服务的关键点,所有交互都是基于接口进行的;其次,服务接口具有演化升级的能力,而演化升级不影响原有用户对该服务的访问;再次,避免远程调用(RPC)接口,应该代之以定义清晰的消息,保持一定的服务接口数量,代之以完备的消息定义;最后,不要暴露服务的实现细节,保证服务开发者与使用者之间的松散集成。(2)WebServices原子性WebServices自包含,并且在服务部署、版本等方面是独立运行的。服务与具体实现的目标,即基于该服务开发的信息系统相互独立,并分开部署。采用悲观的策略,可减小服务失败的损失。(3)WebServices契约使用政策、模式、行为进行交互,而不是采用传统的类。服务的契约包括消息格式(采用WS-DL进行定义)、消息交互方式(采用WSDL定义的MEPs)、WS-Police要求,以及其他需要的BPEL(businessprocessexecutionlanguage,一种基于WS-DL的长业务逻辑定义语言)。服务契约尽可能定义清晰,保证服务在理解上和使用上没有异义,服务版本升级致使契约变化,应该通过定义附加契约来实现;服务契约保证服务的数据、WSDL、政策保持不变,即保证服务的稳定性;最大的挑战也在于服务的稳定性,即一旦服务,应在不影响服务用户的前提下,进行服务升级与维护;如果中断服务是不可避免的,应可以通过服务版本,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已有服务用户的影响;不要公开暴露内部数据表示,而是公共数据模式。(4)WebServices兼容性由于不是所有的服务交互需求都能通过WSDL实现,因此可以使用服务政策(WS-Police)来实现。服务政策表达形式实现了结构与语义的兼容性,即通过服务政策分离了通信的内容,以及怎样和向谁通信。一个服务政策表达定义了政策实体的行为,提供了一个特定域的语义。当设计一个服务时,在服务预期和兼容性方面应该尽可能保证服务政策定义清晰。以上4个原则,是基于SOA进行WebServices设计的基本原则。然而准确清晰的需求分析,依然是服务设计的基础。

二、旧区改造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

旧区改造管理信息系统是基于SOA体系架构设计开发的一个空间信息管理系统。本系统需要对海量空间信息进行浏览、查询、统计、分析、报表、打印等,而这些功能也是常规空间信息管理的基本功能,因此本系统封装这些功能,设计开发了一个WebServicesSIGDAS(spatialinformationgriddataaccessservice),即空间信息网格数据访问服务,实现对空间信息的管理。SIGDAS不但可以为旧区改造管理信息系统提供空间信息管理功能,也可以为同类涉及空间信息管理的应用系统提供相关功能。面向SOA体系架构一般采用B/S体系结构。通常开发的应用系统是基于浏览器的Web页面,通过该页面实现业务逻辑。本系统涉及的业务功能模块包括旧区改造基本情况、规划计划、实施进度、安置房、专题资料管理、综合分析等。1.SIGDAS服务设计SIGDAS是实现空间信息浏览、查询、统计、分析、报表、标注、专题地图、制图打印、遥感比对等功能的Web服务,服务接口设计见表1。2.系统开发框架旧区改造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框架包括4层:数据层、网络层、管理服务层、应用层,如图4所示,具体为:1)数据层。实现数据采集与上传,包括:①旧区改造业务数据,各区县通过动拆迁基地采集旧区改造业务数据,并向市平台上传数据,上传的方式包括Email、手持终端PDA、市平台与区平动3种方式;②全市旧区改造地块空间调查数据;③实景照片数据、旧改文献资料数据等。2)网络服务层。考虑到国家电子政务、上海电子政务建设对网络环境的要求,同时也基于本系统未来的可扩展性,以及与其他委办局数据交换的需求,本系统采用政务外网网络环境。各区县上传数据可以采用互联网网络环境。3)管理服务层。通过数据汇集与整理建立旧区改造业务管理综合数据库,开发空间数据访问服务SIGDAS、数据核查与自动更新、数据管理等工具,建立上海市旧区改造信息管理系统。4)应用层。实现旧区改造基本情况浏览查询、规划计划管理、实施进度管理、动迁安置房源管理、案例文献政策文件资料管理等。

三、结束语

第6篇:数据通信的基本原理范文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d DSP technology scheme for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course based on the present method of MATLAB.A FIR filter is taken as an example to show how to implement the scheme. The practice proves that it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engineering practice.

关键词: 数字信号处理实验;MATLAB;DSP ;FIR数字滤波器

Key words: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experiment;MATLAB;DSP;FIR digital filter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6-0200-02

0 引言

《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是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主干课程,其主要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理解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理论和分析算法、掌握其基本算法和设计方法[1]。本科阶段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主要涉及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基本概念、傅里叶变换算法、数字滤波器结构与设计等方面。由于本课概念较抽象,内容牵涉到较多数字公式,给学生在深刻理解课堂内容方面造成一定的障碍。很多高校设置课程时,均给予该课一定数量的实验课时,通过实验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字信号处理理论知识。

目前,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实验方法主要是基于MATLAB软件为主,即在MATLAB中编程并运行观察有关信号处理效果[2][3]。运用MATLAB软件作为实验平台,确实能提供便捷的分析方法[4]。然而,基于MATLAB的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实验过程中,大量调用了MATLAB已有的函数,学生只需修改这些函数的参数即可。这种模式不能有效训练学生将理论知识用于工程实践的能力。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研究了在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现有的MATLAB实验基础上,引入数字信号处理芯片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及其软件,通过实验过程针对DSP芯片实现常用数字信号处理算法。

1 实验设计

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共64课时,其中实验课时8课时。本文以系数对称有限冲激响应滤波器(Infinite Impulse Response,IIR)为例来分析在MATLAB实验的基础上,引入DSP实验的方法与实验过程,该实验课时为4课时,要求学生有基本的DSP编程知识。

1.1 实验内容 实验包括了MATLAB实验和DSP实验两个环节。其中,MATLAB实验部分的主要任务是产生实验原始数据、设计滤波器系数、调用滤波器函数验证滤波器滤波效果。DSP实验部分是用C语言或汇编语言编程实现FIR滤波器并观察滤波效果。

1.2 实验过程 实验过程可以分7步进行,分别为:①MATLAB设计数字滤波器,获得系数;②MATLAB给出仿真原始待滤波数据;③MATLAB调用数字滤波器函数验证滤波效果;④观察是否符合滤波要求,若不符合要求则重新设计数字滤波器;⑤如果符合要求则将系数、原始数据归一取整后送往CCS;⑥CCS使用获得的系数与数据,基于DSP编程调试;⑦观察DSP是否符合滤波要求,若不符合修改程序。

2 实验设计

2.1 MATLAB实验部分 MATLAB实验部分首要任务是根据实验要求设计所需数字滤波器。这个环节既可以调用MATLAB函数进行设计,也可以直接使用MATLAB提供的数字滤波器工具FDATOOL进行设计。无论哪种方法,都需要确定滤波器类型、阶数等参数,最后由MATLAB帮助获得滤波器系数。本文给出的实例为采样频率为12KHz,通带截止频率为1200Hz,阻带起始频率为2400 Hz,阻带衰减不小于-40dB的FIR直接型低通滤波器。

若以窗函数法进行设计,则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多次实验观察不同窗函数对滤波器滤波效果的影响。本文采用Bartlett窗为例进行设计,设计所得数字滤波器为23阶。

获得数字滤波器系数后,由MATLAB产生待滤波信号,待滤波指信号可以是白噪声,也可以是由程序指定的几个不同频率信号的叠加。本文所举实例为便于说明,设置了频率分别为800Hz、3KHz、4KHz的三种信号混合作为待滤波信号。

滤波前后的信号频谱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该滤波器确实能够实现低通滤波。此后,实验进入DSP实验环节,要求基于DSP编程,并将得到的实验结果与MATLAB实验结果作对比,以确保基于DSP实现了数字滤波器要求。

2.2 DSP实验部分 DSP实验为训练工程实现能力,必须要求学生考虑各方面的细节,包括存储器的安排。本实验中,安排了三个存储器区域,分别存放数字滤波器系数、等待滤波的原始数据以及滤波后的数据。其次,由于本实验的编程目标是TI公司C5000系列的定点芯片,必须考虑定标问题,本实验中建议学生定标为Q15。滤波器系数与待滤波的原始数据在导入DSP系统的存储器之前,要求先归一化后取整。

本文以TI公司的C54xx系列DSP芯片的汇编语言系统为例来编程实现FIR低通数字滤波器。

一个L-1阶的FIR数字滤波器的I/O方程可以表示为:y(n)=■b■x(n-i) (1)

MATLAB实验调用filter函数实现(1)式滤波器。学生虽然知道滤波器的各项参数含义,但缺乏如何将FIR差分方程用具体的编程语言实现的概念,为此,本实验要求学生使用C语言或汇编语言编程实现FIR滤波器。

程序的部分源代码如下所示:

LD *DATA_IN+, A ;取得待滤波数据

FIR: STL A, *FIR_DATA+% ;将待滤数据存入指定缓存区

RPTZ A, (ORDER-1)

;重复执行系数与数据相乘并累加实现滤波

MAC *FIR_DATA+0%, *FIR_COEF+0%, A ;

STH A, *DATA_OUT+ ;将滤波后数据存入指定缓存区

以上程序中,FIR_DATA是指向存放待滤数据的寄存器,FIR_COEF是指向存放滤波器系数的存储器单元的寄存器。DATA_IN、DATA_OUT是指向存放滤波前后数据的存储器单元的寄存器,MAC指令执行乘累加操作。

本文所举实例中DSP实验部分的运行结果分别如图2所示。

图2表明,基于DSP编程设计的数字滤波器,实现了低通滤波的效果。与MATLAB的运行结果对比,二者一致。

3 结语

在现有使用MATLAB开展数字信号处理实验的基础上,引入DSP技术,基于DSP设计数字滤波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数字滤波器的类型、各项参数、以及原始待滤信号如何产生,都在教师演示后,由学生举一反三进行修改。整个实验过程综合了数字信号处理基本理论知识、MATLAB函数、DSP基本原理及其编程等方面的知识,对学生的知识综合运行提供良好的平台。由于本文研究的实验方法兼顾了理论性与工程性,使学生体会了理论知识在工程实践中的运用过程,极大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将理论用于实践的信心。

参考文献:

[1]程佩青.数字信号处理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

[2]袁小平.基于Matlab的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实验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2.

[3]郭琳,王子旭,沈小丰.基于Matlab开展DSP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电气电子学报,2007,3.

第7篇:数据通信的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 数字化;长输原油管道;站场;应用

中图分类号TE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1-0187-02

1 背景介绍

1.1长输原油数字化管道应用概况

近些年来,随着时代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能源产业在更大的空间和平台上迅速的繁荣发展起来,国内长距离油气输送管道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传统的管道建设已经不能满足最新形势的需求。数字管道的基础是管道数据中心建设, 就是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航空航天遥感技术、3维仿真模拟技术、动态互操作等数字地球核心技术, 采集、处理与应用管道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基础地理数据与管道专业数据, 结合管道沿线的环境经济信息建设管道数据中心, 为管道建设与运营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技术数据, 并且以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为核心, 实现流程化的业务过程控制与科学决策。

数字化管道是信息化的管道,包括管道设计勘察系统、管道建设项目管理系统和管道生产运营管理系统三个组成部分[3]。国内长输原油管道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在SCADA系统基础上利用地理资讯系统(GIS)和建立数据库,构建数字化管道应用的基础和平台,实现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管理。而我国目前的在役输气管道从整体水平分析来看,仍然存在着数字化、自动化水平偏低的不良现象亟待解决,而且大多数管线建设的年代相对来说比较久远,管道的安全运行问题有待解决和完善,数字化管道的出现,不仅为传统意义上的管道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活力,而且促进了数字化管道朝着更加正确的方向迈进。

1.2 日照—仪征原油管道数字化系统概况

日照—仪征原油管道始于山东日照,途经山东南部、江苏北部、安徽东部、江苏中部,经过6个地级市、11个县区,终点为江苏仪征,共穿越大型河流51次、铁路5次、高等级公路46次。日照—仪征原油管道采用加热密闭输送工艺。全长379公里,管道管径为φ914mm,设计压力8.5 MPa,与鲁宁、甬沪宁、仪长共同构成华东地区完整的原油输送储运体系。

日照—仪征原油管道数字化系统包括管道数字化和站场智能化二部分,具有站外管道建营一体的数字化系统和二维信息展示系统,三维站场应用系统,数字和智能站场应用系统。

2 日照—仪征原油管道数字化应用

2.1 日照—仪征原油管道数字化系统之管道数字化

日照—仪征原油管道数字化是以CAD、数据库、网络等关键技术为基础,以网络、通讯、SCADA系统等基础设施为依托,以多尺度、多种类的空间基础地理信息为支撑,通过整合数字管道建设期全方位信息,构建管道数字化平台。在建设期,共采集了包括施工材料信息、施工质量控制信息、施工进度信息、管道地理信息、多媒体资料等77大类24万多条数据,编制了50多张数据模版,对管道工程建设期数据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分类和格式转换以建立GIS格式的数据集[4]。GIS格式数据集可以保存点、线、面、文本、圆、弧、椭圆等多种类型的空间对象,每个空间对象单独保存风格,转换结果同原始数据风格一致;也可以严格区分类型,包括点数据集、线数据集、面数据集等,每个空间对象不保存风格,风格与图层对应。

在二维信息的展示方面,整合了建设期全方位信息,包括埋地管道的纵断面分析和定位、地图框选和数据统计,建立了各类地理信息数据库,实现了空间数据快速定位功能。通过集合建设期与运营期数据库,实现对管道全生命周期的数字管理。

2.2日照—仪征原油管道数字化系统之智能化站场

日照—仪征原油管道智能化站场包括三维站场应用系统、生产经营综合分析系统、数字化应用技术平台、智能化管理模式以及数字站场基本模型、配置模型和逻辑生产模型。

1)通过图像采集、图像识别技术、数据传输技术建立的三维站场应用系统,实现了站场工作人员360度全方位了解设备的安装信息、运行状况、基本属性及位置分布,并提供事件处理的模拟路线;

2)通过建立生产经营综合分析系统,为生产运行提供分析工具和方法,实现了量化关键生产管理指标,满足功能和信息的个性化应用,并具备专用仪表盘用于调度例会、经济活动分析会的需要;

3)数字化应用技术平台通过集成GPS/GIS/FLEX/REST/SCADA/三维/视频分析等技术,建立浏览器/服务端构架的三维GIS平台,实现了三维GIS展示技术突破;

4)建立的智能化管理模式,通过实时稳定的嵌入式处理器和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技术,结合传感器技术、图像采集、图像识别技术、数据传输技术、热敏成像技术,实现自动检测功能,通过视频监控系统以及当前运行状态数据的应用,实现了智能数据分析预警、智能巡查调度系统、智能视频分析报警系统、智能安全监控系统,实现了有效防范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和事故的早期发现早期处理;

5)通过搭建数字站场基本模型、配置模型和逻辑生产模型,实现了对站场的调度、运销、计量、电气、仪表、化验等岗位运行管理和数据的上传,做到生产运行数据的可追溯。

2.3 日照—仪征原油管道数字化应用效果检查

经过近一年的运行,数字化系统能够切实满足生产业务的要求,运行平稳。

基于数字化建设范畴的报表系统和综合数据统计分析系统的原油运销管理系统运行正常、状况良好;基于数字站场模型的输油站岗位管理系统运行正常、状况良好;基于智能化站场的巡查调度系统运行正常、状况良好;基于数字管道建营一体化的站外管道二维展示系统运行正常、状况良好;通过现场演示和试验,智能化站场系统的安防系统、视频分析系统功能完善、效果良好,为输油生产安全运行和站场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3 结论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和感知设备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数字化管道建设也应该在充分发挥好现有功能的前提下进一步的更新和完善,不断的提升技术含量,不断的与石化管道的建设和运行水融、充分兼容。

1)做好数字化建设的后续工作和技术支持,进一步的发挥好应有的功能,进一步的为安全生产和优化运行提供技术平台。

2)紧跟当代科技步伐,研究开发基于物联网的管道三桩,努力实现管道技术指标的在线监测和自动调整。

3)研发基于数字化管道的大型储油罐综合安防监控系统。

4)加强人员培训,以适应数字化管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邱姝娟,刘建锋.数字化管道现状及发展趋势.石油工程设计,2006,4:5-8.

第8篇:数据通信的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不动产登记 数据整合 技术要点

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4(a)-0099-02

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现代市场体系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和水平的重大举措,对于保护不动产权利人合法财产权利、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夯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具有重要意义。不动产统一登记数据整合工作是构建不动产统一登记平台的基础,主要工作包括土地、房屋、林木等权籍数据的整合,运行统一的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基本实现不动产审批、交易和登记信息互通共享以及依法查询。

1 空间数据整合

1.1 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

将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宗地、界址线、界址点和注记类空间要素提取形成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空间信息,对应的属性数据结构中在《不动产登记数据库标准》的基础上,增加原宗地号,将在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中产生的宗地编号赋值到原宗地号。属性内容包括宗地代码、坐落、面积单位、宗地面积、土地用途、权利类型、权利性质、权利设定方式、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限高、宗地四至、宗地图、原宗地号等宗地描述信息以及与之关联的宗地代码、变化原因、变化内容、登记时间、登簿人、附记等宗地变化信息。

1.2 建设用地使用权宗地

主要对城镇地籍调查、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以及宅基地使用权宗地登记的空间数据成果进行整理,保留宗地、界址线、界址点和注记层空间要素,属性结构中在《不动产登记数据库标准》宗地属性表的基础上,增加原宗地号,将在城镇地籍调查和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中产生的宗地编号赋值到原宗地号。其他内容参照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整合。

1.3 林地使用权宗地

将林地使用权宗地信息和地籍区、地籍子区信息进行叠加赋值,在属性项中增加宗地编码,并按照《城镇地籍调查规程》中规定的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其他信息处理方法同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整合。

1.4 宗海

在属性项中增加宗海编码,并按照不动产单元代码编制规则中确定的宗海编码方式进行编码。

1.5 房屋数据整合

在数据整合前必须保证自然幢等空间信息的空间参考和城镇地籍的空间参考一致,不一致的,需转换保持一致。将房屋登记整理后的空间数据中只保留自然幢数据,与地籍区、地籍子区以及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空间数据进行叠加后,在属性表中增加宗地编码,并将与之对应的宗地编码进行赋值。

2 非空间数据整合

通过对整理后的非空间数据进行数据归并、冗余数据剔除、信息补录等操作,形成与不动产登记相关技术要求以及《不动产登记数据库标准》要求相符的不动产登记属性数据库表中。

2.1 国有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信息整合

整理后的国有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信息,宗地编号、坐落、宗地面积、土地用途、权利类型、权利性质、权利设定方式、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限高、空间坐标、位置说明、四至描述等信息转录到宗地信息表中,并与空间数据关联。将通过宗地编号相关联的变化原因、变化内容、登记时间、登簿人以及附记信息的扩展属性信息转入到宗地变化情况信息表中,保留原宗地号保持关联。办理业务号、登记类型、登记原因、使用期限、取得价格、不动产权证号、登记机构、登记时间、登簿人、附记等信息转入到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信息数据表中,并补充录入要素代码,保留原宗地编号,不动产单元号暂空。权利人、证件种类、证件号、共有情况、权利人类型等信息转入到权利人信息表中,保留原宗地号保持关联。将本宗地的地役权、抵押权、查封登记、异议登记的信息分别转入到对应的数据表中,保留原宗地号保持关联。

2.2 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宅基地信息整合

同国有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信息整合。

2.3 林权登记信息整合

整理后的林权登记信息,宗地编号、坐落、宗地面积信息转录到宗地信息表中,补录土地用途、权利类型、权利性质、权利设定方式等信息,并与空间数据关联。发包方、业务号、登记类型、登记原因、林地使用期限、森林/林木所有权人、主要树种、株数、林种、起源、造林年度、小地名、林班、小班、不动产权证号、登记时间、登簿人、附记等信息转入到林权登记信息数据表中,并补充录入要素代码,保留原宗地编号,不动产单元号暂空。林地权利人、证件类型、证件号、共有情况、权利人类型等信息转入到权利人信息表中,并保留原宗地号保持关联。将本宗地的地役权、抵押权、查封登记、异议登记的信息分别转入到对应的数据表中,保留原宗地号保持关联。

2.4 海域登记信息整合

将原记载的海域使用权信息导入到对应的数据表中,保留原宗海号保持关联。

3 数据关联

将整合后的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进行关联,用宗地编号把宗地和不动产单元进行关联,用不动产单元编号把不动产和不动产权利关联,用业务号实现不动产权利和登记过程的关联,最终形成空间数据、非空间数据关联,历史和现状信息清晰完整的不动产登记信息。

3.1 对于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宅基地登记、林权登记等

通过原宗地编号关联相应的不动产登记权利信息、地役权信息、抵押权信息、查封登记信息以及异议登记信息,用新宗地编号对宗地编号属性项赋值。

3.2 对于房屋登记信息

用原自然幢编号关联逻辑幢、层、户的信息,保留原自然幢信息,用新的自然幢编号对自然幢编号属性项赋值,保留自然幢数据中的宗地编号到逻辑幢、层、户数据表中。将通过房屋编号关联整理相应的地役权、抵押权、查封登记、异议登记以及预告登记的信息补录新的自然幢编号和宗地编号。

3.3 不动产单元编号

分类分宗按不动产单元编码规则对不动产单元进行编号,同时补录要素代码、不动产类型选项、宗地特征码、不动产单元状态等信息。在宗地内通过宗地编码建立和不动产单元的关联关系,通过不动产单元编码建立不动产单元、权利以及权利人之间的关联关系,通过业务号建立权利和办理过程的关联关系。

4 结语

不动产统一登记数据整合工作是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的关键环节,是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平台的基础,政策性强、技术难度大,如果能够正确处理好数据整合、编码统一等关键性技术问题,能够有效加快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的进程,并为全国不动产统一登记数据整合工作的推进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国土资厅发[2011]57号,宗地代码编码规则(试行)[S].

[2]易志辉.基于宗地统一代码的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化建设探讨[J].国土资源信息化,2013(5):15-17.

[3]蔡先娈,尹鹏程,李钢.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编码与应用――基于宗地代码的编制规则[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4,31(1):62-67.

第9篇:数据通信的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数据仓库;OLAP分析;民声通道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6-3663-03

数据仓库是决策支持分析的基础,数据仓库的建立包括确定决策主题、目标物理库设计、实现数据装载和联机分析处理四个方面内容。民声通道系统是一套集网站、热线、电子邮件和短信功能为一体的电子系统。该文以抚州市民声通道系统为例,详细论述了民声通道数据仓库建立的基本原理和具体实践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联机分析处理对民声通道问题结构进行系统直观分析。

1 分析

1.1 原始数据分析

1.2 数据仓库的概念模型设计[1]

维度表和事实表的设计是数据仓库构建的核心,维表和事实表设计直接影响到数据仓库的响应时间和效果分析的关键问题。维是决策者分析对象的角度,这样的维的设计最能分析决策者的意图和角度。它必须体现出数据仓库中数据的不同层次,也就是数据的粒度。我们可以根据分析主题组织事实表和维度表,下面是采用信息包图方法为民声通道数据仓库建立的概念模型。

1.4 数据仓库的物理模型设计

数据仓库的物理模型[2-4],用于实现数据仓库的逻辑模型,主要是为了解决数据的存储结构、表结构的定义、数据的索引策略、存储分配等问题。在民声通道数据仓库设计中, 我们以信息包图和星型模型为基础设计各个表最终结构,并且确定事实表、维度表和具体情况表之间的关系最终形成事实表/维度表关系基本结构, 然后再考虑索引策略、数据存储位置及存储分配等。最后我们用SQL Server 平台建立数据仓库的基本结构。在实施过程中还需要完成数据仓库与业务处理系统的接口设计,形成数据仓库物理仓库与元数据库,完成对数据仓库数据的初次加载,从而建立决策支持系统应用。

在数据加载前,首先需要对数据按照源数据的定义进行格式化清理,然后在清理完毕后,将从源数据转出的数据加载至数据仓库环境中。这些加载工作都是通过ETL调度工具通过运行特定的ETL作业实现的。

2 民声通道数据仓库的实现

设计数据仓库,首先应分析原始数据,使用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设计数据仓库,然后定义数据源,进行数据抽取,完成数据源到目标数据仓库的映射,最后调试,即数据加载成功。

2.1 数据源定义

2.2 设计和使用ETL

设计好了结构良好的数据仓库,并且将需要分析的业务数据转载到了数据仓库中后,就为满足决策分析的全方位需求打下了根基。但是对数据的多维分析,主要是针对数据仓库中提取的子集,如数据集市和多维数据集。

2.3 联机分析处理

将多维数据集与EXCEL工具结合,能方便地进行OLAP操作及将结果通过报表、图形等多种方式进行可视化展现。

3 小结

本文首先介绍了数据仓库设计的基本原理及设计思想,其次重点介绍民声通道数据仓库的具体设计与实现,最后进行数据分布展示和相关OLAP分析,对信息结构进行系统分析与研究。

参考文献:

[1] 胡海员.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在招生决策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6.

[2] Paulraj ponniah.数据仓库基础[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