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考改革方向范文

高考改革方向精选(九篇)

高考改革方向

第1篇:高考改革方向范文

关键词:高校; 高等教育; 公共基础课程; 考试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3-142-001

众所周知,高校公共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而开设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课程。而考试环节,则是通过书面、口头提问或实际操作等方式,考查参试者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活动。

本文将通过对国内外高校公共基础课程考试方法与形式的对比,探讨我国高校公共基础课程考试改革的新方向。

一、国内外高校公共基础课程考试的对比

当今社会,有很多国家的高等教育都在不断的改革中日趋完善,比如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都是较早实行考试改革的国家,他们考试的方法与形式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学习、比较和借鉴的。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对比:

1.考试目标

有些国家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概念,他们的高校公共基础课程考试注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因材施教,着重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知识创新的能力。而我们国家的一些高校公共基础课考试,仅仅延续了高中考试的制度,倾向于应试教育,以一考定成败,以考试的通过率指挥着学生的学习,往往学生也只能学会考试中出现的内容。

2.考试方法

国外高校的公共基础课程考试形式多样,可选择采用闭卷、开卷、半开卷、口试、答辩、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依据如何发挥学生的真实水平为原则选择考试方法。而国内的高校公共基础课程考试时间相对集中,多数集中在考试周进行,学生在复习备考期间突击应考,其实这并不利于真正的掌握知识。

3.考试内容

国外高校考试的内容涉及面广,他们注重的是学生的应用能力,而对记忆性的内容考查较少。国内高校的考试内容多数是由任课教师出题,根据教学大纲,大部分考试内容都局限于教材,偏重书本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这样往往无法体现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4.成绩评定

国外高校课程的成绩评定方式:采用课程作业、平时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多次考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累计积分。会根据课堂表现、课程作业、平时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按比例综合评定成绩,期末考试成绩不占太大比例(一般为30%-50%),而比重较高的则是由课程作业、平时测验、期中考试等组成的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50%-70%,让学生对课程的学习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而不仅仅是在为了学期末的期末考试复习备考的阶段。

评定中的成绩分类标准:以人为本,多数不以分数进行评定,改为采用等级、固定成绩、成绩分布曲线等相结合的方法评定成绩,力求每个学生的成绩能够显示出其真实的学习情况。

而国内高校的公共基础课程虽然也采取总评方法,但由作业、课堂表现、出勤情况所组成的平时成绩只占总成绩的30%-40%,期末考试成绩则占极大比例,达到60%-70%,基本上以一次期末考试的成绩代表了一个学期的学习成果。

5.结果反馈

国外高校有着一套较完备的反馈制度。在考试结束后,教师不仅要评定出学生的成绩,还要针对此次考试的方法、内容、结果进行分析,并且分析结果要及时反馈给学生。而国内高校的考试中,待考试结束后,任课教师只进行阅卷给分,教师不会对学生学习情况有针对性的分析,学生也得不到反馈,使得学生有考完放假、学期结束的概念,甚至不知道自己对在哪里、错在哪里,不能够真正的起到为后续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打基础的效果。

二、我国高校公共基础课程考试改革的新方向

基于对国内外高校公共基础课程考试方法和形式的多方面比较,不难发现,我国高校公共基础课程考试急需学习借鉴优秀的经验和方法,及时做出合理的完善和改革。

1.考试目的要以人为本。高校的考试目标,特别是公共基础课程的考试,要以培养学生的人才发展为目的,避免“一考定成败”的误区,结合学生的情况,以人为本,积极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2.考试方法需有机结合。我国高校公共基础课程的考试要改变单一的考试方法。只有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才能够真正的评价出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程度。将学生从对书本上理论知识的机械记忆和简单理解中解放出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在应用方面的培养。

3.考试内容应全面多元。考试的内容要体现公共基础课程的全面性和基础性,侧重于对学生分析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核。

4.成绩评定要重在过程。改变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重过大的现象,进行多阶段考试,强化考试在学习中的过程性,将学生对期末考试的重视程度和注意力转移到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同时改变以分数论定,以单一指标为衡量标准的片面方法,而采用多种评分方法相结合,更好的反映出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

5.结果反馈需针对及时。考试不能以分数为学习的结束,教师在阅卷完成之后,应该对考试的方法、内容进行分析,改进教学方法,同时要将分析结果及时的反馈给学生,通过向学生反馈分析结果,让学生能清楚的认识到自己和教学要求之间的差距。有效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使其能够真正理解所学课程的内容。

三、结束语

第2篇:高考改革方向范文

一、国际贸易专业综合实验课考核模式的缺陷

国际贸易专业实验课教学多以计算机仿真、模拟为主要手段,依托不同专业课程,主要开设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创新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如计量经济学,设计创新性实验如电子商务,综合性实验课开设国际贸易专业综合实验课,涵盖国际贸易专业主体课程,如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外贸英语函电、商务英语谈判等。

(一)重结果,轻过程

以广东财经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综合实验课的考核方式为例,该课程曾先后采用实验报告验收式、实验考试、笔试实验成绩评定等方法进行实验成绩的评定(这些方法也适用于其他财经类实验课程考核)。通过实验报告可以大致掌握学生的实验情况,但该评定方式有可能给实验不认真而抄袭实验报告者提供可乘之机,客观上不利于良好学风的养成。实验考试式成绩评定是课程实验结束后在规定的时间和场地进行实验考试,依据实验考试的情况评定实验成绩。笔试实验成绩评定是出试卷进行学校统一的闭卷考试,让学生根据题目对实验理论、原理和操作技能进行解答,考核学生分析、 解决国际贸易相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笔试实验成绩评定方式既强化了学生对平时实验的重视,也强调了理论与实验结合的理念,但该方式不能全面考核学生的整体实验的能力和水平,有可能形成片面考核。总体而言,这些考核方式都重结果而轻过程。对于财经类实验课程而言,实验教学不仅需要注重结果,更重要的是形成结果的过程中对相关专业知识点的掌握和灵活应用。

(二)缺乏规范的考核体系

传统的考核缺乏规范的考核体系对实验过程及结果进行整体考核,在平时成绩的评定中,仅靠出勤率及对个别问题的解答情况来衡量也略失偏颇。实践能力并非完全通过课堂得以体现,学生的课后工作量无法衡量,。

二、国际贸易专业综合实验课教学的特征

专业综合实验课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而言,是一种业务能力培养及提升的有效途径。借助SIMTRADE软件,学生可以较完整地模拟进出口业务流程,并在此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高沟通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课教学中,广东财经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综合实验课具有如下特征。

(一)综合性

国际贸易专业综合实验课涵盖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外贸英语函电等课程内容,模拟进出口贸易过程,涉及营销、贸易、金融、英语、保险、运输等方面专业知识,培养学生语言应用、外贸专业知识运用、沟通交流、解决突发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尤其是专业知识运用方面,可以细化到市场及产品选择、商务谈判、合同签订、租船订舱、商检报关、保险、结算、单据缮制等,能较好地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及应用。

(二)开放性

实验课以SIMTRADE软件作为实验平台,在校园局域网内全面开放,实验地点不受限制,课后可以继续学习。同时,教师提前实验要求,开放实验内容。

(三)自主性

在国际贸易专业综合实验课中,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负责实验课前期系统使用答疑以及实验过程中的知识点辅导,掌握实验进度。学生占据学习的主动地位,在实验内容及进度上有一定的自主权。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自由讨论、独立思考,共同解决问题并分享经验。

三、国际贸易专业实验教学考核模式的改革思路

考核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进步,确保学生对专业核心知识点的掌握,培养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为达到这一目的,提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一种行之有效的实验教学课程学生考核模式极其重要,且能为实践教学课程的考核提供参照。

(一)建立科学、规范、完整的考核体系

当前的国际贸易专业实验课没有一个完整的考核体系,主要以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来决定总评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取决于学生课堂出勤率和平时实验完成的情况,而期末成绩则由实验报告成绩或闭卷考试成绩决定。虽然兼顾了平时及期末两方面,但由于缺乏细化的指标,考核无法涉及实验过程中知识积累及应用过程,有失偏颇。

科学的考核体系需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全面反映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体现公平合理。故而,需要设计能够体现知识点、语言应用能力、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应用熟练程度等方面的考核体系,从不同程度循。

(二)以人格本位与能力本位为考核宗旨

国际贸易专业综合实验课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大纲为基点,以实验过程为主导,以能力培养为目标。该实验课涵盖了国际贸易专业核心课程,作为一门可以作为校内实习的专业实验课,需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自行选择角色,合理安排时间,发展自己的事业,并运用所学来应对进出口业务中的变化,在这种过程中管理和发展自我,而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借助SIMTRADE,学生成立自己的公司,扮演进口商或出口商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创造更高的效率,需要学会尊重他人的意见,通过口头、书面交流与对方达成一致,与他人合作及交流的能力得以锻炼。还有部分学生,在完成多笔业务后,总结出口报价、单据缮制的经验,并将其公式化,经验得以推广。经过这些锻炼,学生不仅应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还将所学数据处理的知识灵活应用。专业综合实验课是学生在校学习与适应社会的一种过渡,专业知识、技能操作得以训练。同时,积极向上的解决问题能力和人际合作能力得以锻炼,体现“人格本位”补充和完善“能力本位”的新理念,这两者有助于学生适应社会。

(三)考核内容应涵盖国贸专业知识

专业综合实验课在考核内容上应多方面涵盖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细化教学大纲知识点,结合能力培养的需要,将内容考核贯穿实验过程。对于要求重点掌握的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相关知识,通过期中考试进行考核,及时让学生认识到知识掌握的不足之处,在后半学期的学习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查漏补缺。利用综合案例的考核解决业务问题,要求学生查找案例或根据自己所做业务进行总结,并在课堂上进行集中讲解。外贸英语函电则通过实验过程中往来邮件进行考核。

(四)注重多种考核方式的综合运用

在考核方式上,对传统考核方式进行改革,采用多方位考核,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和知识运用入成绩考核。在综合实验过程中,学生对软件使用及业务的熟练程度是循序渐进的,业务能力是逐步提高的,这种进步需要在考核中体现出来,从而避免以学生最终成绩定学期成绩,也可以减少实验报告抄袭而引起的不公评分。

四、国际贸易专业综合实验课考核模式改革的保障机制

为保障专业综合实验课课程考试模式改革的实施,并达到预期效果,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一)完善实验课考核制度

实现多方位、过程性的考核,需要有完善的实验课考核制度,明确考试内容及考核方式,合理、科学地分配各考核指标的比重,并严格实施,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调整。

(二)加强考试信息反馈

改革后的考核模式注重过程及考核反馈,在案例分析、期中知识点考核及实验过程考核后,应及时进行信息反馈,以便学生根据考核情况改进学习方式,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激励手段提高学习兴趣。这些可以通过BLACKBOARD平台实现,在期中知识点考核结束后,会立刻出成绩并告知正确答案解析,案例分析则借助BLACKBOARD平台中的小组讨论进行案例交流和分析,并在论坛上加以解析,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经验等也可以在该平台上交流学习[4]。

(三)建设高质量的题库

对于专业课知识点的考核通过BLACKBOARD平台完成,这就需要建立高质量的题库,题型要多样化,体现公正性和严密性,在多样化的考核中体现合理性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

[1]王崇彩,胡月英.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实践课程多维考核模式探讨[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2,(1).

[2]吴建强,李琰,齐凤艳.全开放、自主学习模式下实验教学考核方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育,2011,(4).

[3]韦海鸣.经济管理类专业多样化考核体系构建分析[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0).

[4]刘娟.关于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实验课建设的思考[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第3篇:高考改革方向范文

[关键词]考试改革 创新人才

[作者简介]范靓(1982- ),女,山东东营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韩国语教学;陈文军(1978- ),男,山东东营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务处副处长,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山东 青岛 26658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学改革项目“非通用语种系列课程的建设与改革”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Y-B201238)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6-0190-02

目前,我国正处在向创新型国家转型的加速时期,急需大量具有改革精神的创新型人才。各高校正积极开展以提升大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协调发展为目标的整体教育教学改革,以求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教学改革的第一切入点应该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学生知识学习的主阵地,而课堂教学的效果怎么样,是否把知识有效地内化为素质和能力,要通过考试环节来检验。因此,考试是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重要手段。辩证地看,考试是一柄“双刃剑”,科学合理、鼓励创新、富有活力的考试制度有利于培养高校学生的创造力,而不科学、不合理、束缚学生思想、僵化的考试制度则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但是,当前高校课程考试普遍存在考试内容滞后、考试方式单一、考题设计简单等问题,在这样的考试指挥棒下,往往会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欠缺。2012年4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30条意见,其中第五条就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简明阐述,并强调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参与式教学,同时要改革传统的考试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考查和综合能力评价。因此,考试改革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性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推进考试改革势在必行。

一、推进考试改革的意义

1.考试改革可以促进教风建设。进行考试改革,加强考试改革的支持和考核力度,可以引导和督促教师端正教学态度,积极投入教学。考试改革工作的推进也会“倒逼”教师认真思考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这对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另外,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互动能够促进教学相长,教师从中感受到的工作责任感和成就感自然促进良好教风的形成。

2.考试改革可以促进学风建设。考试改革打破传统的考核模式,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考核由“死记硬背”变为“活的运用”,或由“一考定论”变为“多次考核”,或由“独立考核”变为“协作完成”。这些措施促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是简单的记忆,而是进行研究性学习,能够调动其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有效杜绝考试作弊现象的发生,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3.考试改革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考试改革的实施一旦在学校形成良好的教风和学风,教师的研究性教学氛围浓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就不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因此,考试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牛鼻子工程,是加强学风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有效手段。通过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导向的课程考试改革,进一步发挥考试所特有的评定、检测、导向、反馈和激励等功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个体才能和潜能的发挥,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推进考试改革的原则

考试改革要遵循三个原则:第一,考试改革要遵循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满足学生能力和素质提高的内在要求,探索建立符合学科专业特点和适应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考试制度。第二,考试改革要突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教师“教”和学生“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第三,考试改革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习过程的考查,遵循教学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学习过程评价与目标评价相结合、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考核相结合的原则,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实现考试由终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的转变。在遵循这三个原则的前提下,考试改革应把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考试改革应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通过更新教学内容、制订课程教学计划、构建配套的课程考核体系,“教学考”一体化设计,实现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推进考试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1.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全面改革考试内容。考试内容的改革是考试改革的核心和主体。一门课程的考试除了它本身的检测评价功能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外延功能,即引导调控功能。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考试“指挥棒”的作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知识和技能并重,继承和创新并举,改革考试内容,积极进行科学、合理和全面的考试命题改革,从而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达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最终目标。根据课程发展现状,与时俱进,合理优化考试内容,以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为基础,以考核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为重点,以考核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辅助,适当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应用性的题目,注重对学生辩证性思维能力的考查,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2.遵循教学实际,创新改革考试方法。考试方法的改革是实现考试改革目标的主要途径。教师应创新改革考试方法和手段,遵循教学实际,贯穿于课程教学全过程,根据课程性质和考试目的注重多样化考试方法的有机结合。首先,考试方法应由以前单一的笔试形式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可采取笔试(闭卷、开卷)、口试、答辩、论文、大作业、调研报告、上机考试、作品设计、操作考试、实验(实践)能力测试等形式,或多种方法相结合的形式。其次,积极进行合作性考试方式的探索研究。合作性考试不同于传统的个体考试形式,是研究性学习与考试的有机整合,由多人合作共同完成,能够提高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合作精神。因此,要提倡并鼓励教师积极探索更加科学的考试方法,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3.注重过程评价,实施多元成绩评定方式。多元式的成绩评定方式是实现考试改革目标的基本保证。根据不同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特点,制定相应的考试方案和评分依据,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和考查,从而改革目前多数课程一次性结课考试的做法。教师应结合课程特点和教学风格,采用考勤、作业、课堂提问、随堂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督促和考核,避免一考定论。多样性成绩考核模式,可分散一次性考试的风险,准确把握学生的真实成绩,使教师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进程,优化教学方案,同时督促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保障考试改革效果。激励约束机制是实现考试改革目标的重要保障。因此,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者应转变教育观念,建立考试改革配套措施,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保障考试改革效果。教学管理部门应在全校范围内大力宣传考试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考试改革。例如,以教学改革立项项目的形式支持教师进行课程考试改革的研究工作并付诸实践,对积极参与、取得良好效果的教师给予不同层次和种类的奖励与表彰。还可以通过约束机制督促教师将主要精力投入到考试改革工作中,如将考试改革的考核结果与教师的职称评定和岗位聘任挂钩。教学管理部门要适时地在全校范围内举办考试改革经验交流会,对于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予以宣传推广,营造深化考试改革的良好氛围,以点带面,逐步整体推进全校的考试改革工作。

四、结语

培养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必然要深化高校考试改革,考试改革作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性工作,其改革效果直接关系到整体教学改革的成效和学生培养的质量,甚至关系到高校的整体的办学水平和长远发展。考试改革应从考试内容、考试方法、成绩评定和约束激励机制等方面着手,彻底转变传统考试观念与质量观念,“教学考”一体化设计,逐步探索建立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校考试体系。

[参考文献]

第4篇:高考改革方向范文

教育之于国家,是百年大计,高考对于个人,是梦想天梯。一个多月前,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答记者问,有如巨石投入湖面,它所产生的涟漪,牵动着人们的神经,它所溅起的水花,折射出希望的彩虹。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再一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系统性综合性最强的招生制度改革

中国是一个有着千余年考试传统的国度,每一场大考都是一场庄严的盛宴。教育部释放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信息,让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新一轮考试招生改革给予热切的关注:

从小升初到中考、高考,从义务教育到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刘利民副部长的答记者问,成为近期报纸上、网络上、生活中的公共话题;

从小升初就近入学、九年一贯制,到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从统一高考减少科目、高考不分文理科,到外语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从分类考试,到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从校长教师交流,到扩大办学自、管办评分离……这些新举措描绘出振奋人心的改革图景,这些新词句也让网络赚足了点击率;

从改革的指导思想到改革的总体目标,从改革的任务、路径,到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这样的一揽子制度设计,使新一轮考试招生改革迥异于以往的头痛医头、小补小修,而是力求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的要求,教育改革当然也不例外。无论是从改革的立足点,还是从改革的辐射面来看,这次答记者问所透露的改革内容,都体现出鲜明的方向感、较强的系统性和较高的协同性。今天的教育,已经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它已深度融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潮之中。

高考改革作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衔接点、社会利益和公众情绪的聚合点,从来都备受关注。其实,从世纪之交到现在,高考改革一直没有停歇,从3+X到 3+文综、3+理综,从重知识考试到重能力和素质的考查,考生和家长都感受到了高考形式和内容的明显变化。最让人记忆犹新的,是上世纪末的作文题目“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然而,在10多年的改革进程中,许多改得很成功,比如网上录取;有些改得不尽如人意,比如自主招生;还有些改过来又改回去,比如春考。常常是改了这方面的问题,又出现了那方面的问题,原因很复杂,但改革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一个重要原因。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仅是破除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教育体系自身完善,而且要与党的各项事业制度改革相互配合、协同攻关。”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一文中说。

在谈到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时,袁贵仁部长还说:“相信这一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再跟进系列配套政策,将是我国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系统性综合性最强的一次改革,将显著扭转应试教育倾向,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科学选拔人才、维护社会公平,彰显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的理念,为亿万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择和成长途径,搭建符合基本国情的人才成长‘立交桥’。” 如此明确的改革指导思想和原则,让人们对考试招生改革充满期待。

(二)改革有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

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何时开启,推进高考改革的时机是否成熟?也成为岁末年初民众的兴奋点和纠结点。

“当前,全面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时机已经基本成熟、条件已经基本具备。”这是来自教育部的说法。从目前情况看,这一判断有其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充分的实践基础。

首先,新一轮高考改革,有着成熟的制度基础。在教育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阶段,对“探索个别科目一年多考”、“实行分类考试”等就已经达成广泛共识。当时,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在网上承诺,“2020年,如果高考还是文理分科,我请你吃饭。”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更是描绘了改革大方向,“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而且,改革时间表已经明确:2014年上半年,国家总体方案及高考改革等各领域的改革实施意见。2017年总结成效和经验,推广实施。2020年基本形成新的考试招生制度。

其次,新一轮高考改革,也有着共同的思想基础。经过30多年马拉松式的争论和交锋,社会公众在高考要坚持而不能废止、要改革而不是革命、要深化改革而不是另起炉灶等问题上,已达成了普遍共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给全体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的社会财富和多元的发展空间,同时在各个领域积聚着种种矛盾和压力。不深化改革,利益就调整不下去;不深化改革,矛盾和压力就化解不了。教育领域同样如此。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面对人民群众接受更高质量教育的期盼,高考必须深化改革。

从制度本身的运行来看,任何一项制度,无论它的初衷多么美好,无论它的效果多么显著,经过一定的历史时期后,必然会产生一些弊端,有些甚至已经违背了它的初衷,就像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说的那样,“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因此,对于高考制度,必须不断进行矫正和改善。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考改革也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再者,新一轮高考改革,更有着各地的实践基础。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已经在一些重点领域进行了3年的改革试验,充分发挥了基层的首创精神,积累了可供借鉴的改革经验。

目前,已有21个省(区、市)正式公布了2014年高考加分的相关政策和信息。与往年相比,今年高考加分项目整体缩减,加分分值也相应降低:全国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决赛、部分科技类竞赛获奖者的保送资格被取消,加分不超过20分;全国奥赛省赛区一等奖的保送和加分资格均被取消等等。山东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近日表示,山东将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外语听力不再纳入统一考试内容,甚至取消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高考报名的户籍限制等七项措施;江苏省教育厅主要负责人近日也发声,称当地新高考方案初步意见稿已形成,只欠东风。

可以说,一个既有顶层设计、又摸着石头过河的良好局面正在到来;一个箭在弦上、蓄势待发的态势已经形成。

(三)高考改革已经箭在弦上蓄势待发

改革时机既已成熟,政策缘何引而不发?窃以为,箭在弦上引弓不发,其中蕴蓄的强大势能,会给政策制定者一个思维沉淀的空间,也给社会公众一个舆论回旋的余地。毕竟,高考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

教育有自己的周期性,高考等重大改革要充分考虑这一点,按照“三年早知道”的原则,提前一定时间公布,使目前在校高中生不受影响,给考生和社会以明确稳定的预期。这些,都需要审慎操作,充分考虑现有改革基础,充分考虑相关实施主体对改革的实现能力和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更重要的是从制度层面提高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在重大教育改革实施前,要进行合法性审查和风险评估,根据需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确保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行使顺畅,为重大教育改革付诸实施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袁贵仁部长表示。

诚如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所言:理论上的正确,并不等于实践上的可行。作为一项政策,只有可行,才会有效。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特别是高考改革,要选择条件较好的或较合适的高校进行试点改革,在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推开,这样才能使高考改革积极稳妥。

有一点是必须承认的,无论多好的改革方案,都不可能使所有人满意,也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现在高考改革顶层设计呼之欲出,如何才能达到顶层设计所标示的图景?还有待于踏石留印般的一步步去落实。

无论如何,作为教育综合改革关键环节的高考改革,已经箭在弦上。

(来源:《人民日报》)

【链 接】

各省市高考改革进行时

“减少英语考试分值,提高听力比重”、“控制特长生招生比例”……万众瞩目的中高考改革,出人意料地在北京打响了“头炮”,并随之引发了教育界专家学者的热议。

2013年1月,教育部“1号文件”《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将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为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的首要内容。此后,包括北京、江苏、上海、山东等地都相继传来酝酿中高考改革方案的消息。2013年10月22日,北京市《2014~2016年中考中招改革框架方案》(征求意见稿)和《2014~2016年高考高招改革框架方案》(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征求意见。有专家指出,北京此次公布改革思路,预示着酝酿多年的我国各地中高考改革终于破冰。

北京:降低英语分值,提高语文分值

高考五科目除了数学分值没变外,其他四个科目的分值均有调整。此次改革的亮点之一是将降低中高考英语分值、提高语文分值,其中,2016年起中考语文卷总分值由120分增至150分;高考英语由150分减为100分。

高考英语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试,学生可多次参加,按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成绩3年内有效。文科综合考试分值由300分提高到320分;理科综合考试分值由300分提高到320分。

2014年高考报名将不再采集市级以上科技发明创造奖获得者和市级以上单学科竞赛优胜者这两项信息。此外,从2014年起,高中阶段获奥林匹克竞赛省级赛区一等奖的应届生将不再享受加分投档,少数民族考生由加10分投档调整为加5分投档,烈士子女则由加10分投档调整为加20分投档。

山东:听力考试取消

2011年起不再分文理科的高中生2014年毕业,山东夏季高考也将随之进行变革,考试采用“3+综合”模式,“3”指语文、数学(分数学1和数学2)和外语三个科目,是所有考生的必考科目,综合分为综合1(包括政治、历史、地理)和综合2(包括物理、化学、生物),考生可根据特长兴趣自主选考。高考时间由两天半缩短为两天。外语听力不再纳入统一考试内容。

山东春季高考将首次增加现场专业技能测试,今后,初中毕业生可以兼报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探索在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实现学分互认、学籍互转。

浙江:高考改革也在探索中

第5篇:高考改革方向范文

一、我国地理高考改革的背景

现如今,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全体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与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与发展。将我国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也就成了我国教育改革的关键之处。

在我国的基础学科教育中,地理教育占据重要的一部分,开展地理教学有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成为道德水平高、文化水准高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另外,由于地理教育改革是基础素质教育改革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所以,对高中地理进行改革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对地理教育方法的改革必然会推动对我国高考地理的改革,地理教育与地理教育测量是分不开的。而地理教育测量的教学是为了应对高考,所谓的高考其实就是一种竞争考试,尤其体现在高校的招生考试上。高考直接影响着高中地理的教学效果,高考还直接影响到教师在教学中采取的教学手段与学生的学习方法。所以也可以说,高考对于地理教学来说是极具影响力的,同时也是高中地理的向导。另外,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进步,在高考上也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从高考的内容上到高考的形式上都进行了改革。在考题上,传统的高考中过于重视知识的立意,而现如今的高考,则更加注重对能力的立意,这样不仅可以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还能增强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目前我国地理高考的特点

随着我国高考地理考试改革,必然的也会对地理高考的命题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对我国地理高考试题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地理高考在试题的容量上、试题的题型与结构上、试题的知识结构上与试题的职能结构上进行了改革。

1.我国地理高考命题具有科学化的特点

所谓高考地理命题具有科学的特点,其实就是在高考地理试题的命题上更加具有科学性,同时又是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这样也就有利于其他高等学校进行大面积的人才选拔,同时还能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有助于高等学校中扩大自。另外,随着我国高考制度的不断改革与创新,可在试题更加完善的同时,还让结构更加的合理,并具备了一定的信度与效度。此外,我国的教育部门考试中心还为此专门成立了专业性较强的全国高考地理命题委员会,并配备了一大批专门进行高考地理命题工作的教育人员,以此来保证我国高考中地理命题更加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

2.我国地理高考命题具有综合化的特点

地理高考命题具有综合化的特点是近几年来我国高考地理命题中较为突出的特点之一,综合化的特点不仅体现在我国高中地理教学上,还体现在中国与世界地理上等,它们相互渗透与融合,最终达到了综合化强的特点。在近年来我国在高考上的改革已经推行了多种改革方法,其中比较突出的一项改革方案就是“3+x”,并在我国的众多省份中都进行了文综与理综考试,还有一些省份中推行了大综合考试,这样在考试的内容上不仅包含了学科中的综合,还包含了跨学科之间的综合。所以也可以看出,我国的地理高考命题在向着综合化的方向发展着,在综合题型的分数上,也呈现出了增加的趋势。

3.我国地理高考命题具有智能化的特点

在近几年来,地理高考命题中比较重视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考查,在地理高考上,已经从单纯地考查地理知识立意转向了对地理能力立意的考查,着重突出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运用、分析与综合能力上的考核。同时更加注重要让学生能将理论运用到实际中,增强学生分析问题与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因此,在我国的地理高考中,不单单是对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进行考查,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

4.我国地理高考命题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随着我国高考改革方案的不断推行,在高考地理上,已经转变了传统高考中考试内容与考试方式大一统的格局,已经带动了地理高考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尤其是近几年的地理高考,各地区的地理高考省份差别很大,有的省份甚至直接采用了大综合或小综合的考试方式等,所以教育部为了更好地推行素质教育,在总结以往的高考命题的基础上,扩大考试范围,使地理高考命题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地理高考改革直接影响着高考地理的命题。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将学生培养成为综合素质高于专业技能强的人才能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罗祥海,朱光良.从2004年高考文综地理试题谈学生地理信息加工能力的培养[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4(10):745-746.

2.付景保.试论我国地理高考改革及目前地理高考命题的特点[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4):12-13.

第6篇:高考改革方向范文

关键词:高考 外语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2-0132-02

引言

目前,《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四十二条“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提出了探索减少考试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等改革。

“外语科目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即外语不再在统一高考时举行,由学生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增加学生的选择权。其中,北京市率先实行高考英语改革,降低英语学科分数在高考招生中的权重,实行社会化考试。其它省市该走怎么样的高考英语改革之路,高中生又是怎么看待高考英语改革呢?对此,引起人们的思考,并一度成为社会热议话题。因此,作者进行了相关社会调研,并进行研究分析。

一、调研方案的总体设计

1.调研方法

本次实践活动采取问卷调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在广东省各大城市当中抽取珠海、广州、深圳、梅州、湛江、揭阳、阳江及佛山这8个城市进行调研。在8大城市中分别抽取3所中学(分别为重点、普通、稍次)作为调研地点,并在每个中学抽取30名左右高中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此项调查。较大程度的保证了问卷的真实性和全面性。

2.调研问卷的设计

调研问卷主要围绕“是否赞同外语改革”、“高考外语考试的方式”、“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英语课程调整”等方面进行展开。具体调研问卷,如图1所示。

3.调研统计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33份,回收有效问卷772份,有效回收率为92.7%。其中有效问卷中,男生347人,女生425人;文科生369人,理科生403人。主要调研数据统计分析如下:

3.1高中生在英语上的需求更多的是在实际应用方面

在调查中作者提出“高考改革‘一年多考’”的假设改革方案,有57.38%受调查者表示在前期考完这一试后,后期将不会或不那么重视学习英语。同时,另外42.62%是持续重视态度,但注重的是口语、听力、实际能力等方面的实际性用处。

3.2学生认为当今英语教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图1 调研分析1

在772份有效问卷中,从学生们在上述一题的选择情况来看,有42.1%的学生认为英语教学与实际应用关系不大,所占比例最多;有33.29%的学生认为英语教学对实际应用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剩下24.61%的学生认为英语教学纯粹是应试,对实际应用没有起到作用。显然,大部分学生觉得当前英语教学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虽有作用,但是效果不明显。

3.3高中生迫切需求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

图2 调研分析2

高中英语课程的修改调研,如图2所示。在有效问卷数中,66.45%的学生选择改革英语教学方式,向实践方向发展,提高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13.6%的学生选择减少课时,不变动教学方式及教材;12.05%的学生选择课时不变,进行教材改革;6.99%的学生选择英语教学方式、教材及课时都保持原样;同时也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个人建议。有学生希望改革后的英语课程多教一些与生活相关并具有实用性的知识。有学生还提出了应该提高英语口语在考试中的分值,避免学生出现会写不会读的现象。

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希望在课程学习中加强实际运用能力,这一结论与“高中生对英语教学与实际应用是否紧密衔接的反馈”的结论正相互应证;同时,学生们对英语教学与课程的期望都是重在提高实际运用能力。改革的英语课程需要做的是从实用出发,增加“听、说”的课程编排,以改变当前“哑巴英语”的局面。

3.4高中生对高考英语改革方式存在多元选择

图3 调研分析3

高考英语改革方式的调研,如图3所示。大部分学生都赞同英语科目采用100分制,实行一年多次考试的改革方式。其中,部分学生也赞成“仍然保留英语的主科地位,不退出高考,但是缩减分值”和“采取难度分层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如英语试卷分为难度A、难度B两个层次的水平卷,具体水平要求由高校决定”这两种方式。同时,也有个别学生提出对考纲进行改革,注重英语实用性,增强实践增加口语交际能力;实行一年多考,取高分算进总分一年多考,总分不计入高考,仅作为高校专业录取参考对象等。

由于高考一年只有一次,学生的压力较大,有些学生会因此不能发挥正常水平,造成终身遗憾。如果实行一年多次考试,取高分算入高考成绩这一方式,考生能够结合自身情况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这有利于改变“一考定终身”的现象。

二、高考外语改革的突破

通过调查,作者发现在持非中立态度的受调查者中,大部分学生都是赞成高考外语改革的,高考外语改革得到的赞成呼声大于反对的呼声。此外,英语教育越来越趋向应试化、畸形化,亟须改革。英语不能搞应试教育,英语应回归到工具学科应用的位置上。在其它省市实行高考外语改革后将会带来实质性的意义,这主要包括:

1.在我国实行高考外语改革,最直接的影响是可以改变国人长期以来在英语学习上表现出的盲目态度

改革开放之后,学英语成为了最时髦也最实用的事。随之而来,英语成绩逐渐与各类事关升学、升职的考试挂钩,由此导致在大多数人眼中,英语得高分意味着抢得竞争的先机,对于功利性的追求迅速超越了对英语作为交流工具所具有的实用性的掌握。

2.挽回部分因英语不好与高校或名校失之交臂的学生,做出“唯才不唯分”的示范榜样

当部分高中生,尤其是男生,数、理、化等成绩优异,思维能力较强,善于动手与实践,但英语成绩不好,如果高考仍以分数的简单相加,仍将分值定为150分,则这部分考生将无缘于高校与名校。如果任由这样的现象发展,将导致高校整体生源的创造力下降。

3.重拾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经典之本,增强广东省的文化竞争力

党的十以来,文化强国建设成为了我国全体人民的一个重要奋斗方向。然而,当全社会的创造性都被英语成绩所束缚时,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国学经典难以在新形势下的文化体制改革中被赋予新的生命力。高考英语成绩的松绑,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国人对中华文化的长期忽视,但至少可以让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少年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新的认识。

4.让英语回归作为一门语言的实用性

不管是“哑巴英语”的时代还是现在,英语都是用来交流的,教育教学的目的和重点也都应该围绕着这个基本点。高考外语改革后,英语教学、英语考试中引进更加多实用性的因素,英语将更能被发挥其实用性,中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也因此会得到更大的提高。

三、高考外语改革政策可能带来的不足及改进措施

1.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根据本次调查,改革前后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态度有一定的转变,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反映在改革后会降低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这是改革倾向淡化英语会出现的正常现象。要改善即将出现的这一状况,相关教育部门、机构就要全面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质量,改变“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构建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的“群言堂”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操作能力,贴近生活,通过课程中加入一定量的外国文化,引导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这门语言背后的文化底蕴。

2.削弱部分以英语成绩占优势的学生的高考优势

鼓励这部分同学以积极的态度应对改革这一举措,加以引导他们改掉偏科的不好习惯或把部分注意力相对平衡地放到其他科目上,努力增加其他科目的考试优势,争做全面发展人才。同时可以传达出“英语是实用的交流工具而非应试工具”的信息,引导学生以更加良好的态度去学习英语。

四、对高考外语改革的希望和建议

1.借鉴试行经验,推进改革创新

在改革准备期间,相关省市可以在借鉴北京市试行经验的基础上,弄清楚背景目的是什么,社会需求是什么,再来进行改革创新,使改革符合广东省学生的发展要求,而不是一味紧跟其他省的改革步伐而忽视改革的实质与意义。

2.注重可行性和科学性,反馈学生真实英语能力

对于英语改革将采取的英语科目考察方式,是要采取一年多考或者会考或者缩减分数等做法,必须考虑其可行性和科学性,保证有效地反馈学生们的真实英语能力,引导学生培养英语兴趣,寓学于乐,鼓励学生锻炼英语的实际操作能力,加强学生运用英语能力。此外,英语改革还应该循序渐进,积极借鉴其他省份英语改革的经验,结合广东省实际情况,实行符合本地情况的英语改革措施。

3.考试注重实际,提高英语运用性

鼓励学生锻炼英语的实际操作能力,加强学生运用英语能力而不是学生的应试能力,引导英语向实践方向发展,注重英语的实用性,这将更有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国家的发展。考纲改革,应注重英语实用化,增强实践。

参考文献

[1]戴炜栋.坚持英语教育的重要性,稳步推进高考外语改革[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06:5-6.

[2]张天伟.当前我国高考外语改革:问题与思考[J].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05:49-54.

[3]鲁子问,詹先君.外语教育政策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兰伯特外语政策思想及其启示[J].英语教师,2008,02:4-10.

第7篇:高考改革方向范文

[关键词]高考、人才、社会、改革、发展 

从1977年9月教育部召开全国高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停止了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至今有28个年头了。28年来,随着时代和形势的变迁,我国的高等教育也与时俱进,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回顾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进程,总结我国在高等人才的培养工作经验,反思存在的问题和教训,对于改进和完善高考及高教制度、更好地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实施科教兴国及人才强国战略、提高我国的社会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我国高考改革的基本历程回顾

1977年至今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1977年至1980年的恢复阶段。

1977年8月13日至9月25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高校招生工作座谈会。经过45天的激烈讨论,最终以国务院《关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的文件恢复了中断10年之久的“高考”。主要的做法有:(1)劳动知识青年可以报名,应届高中毕业生也可以报名;(2)高中毕业的文化程度才可以报名,必须通过大学入学考试;(3)政治审查主要看本人表现,破除唯成分论;(4)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10月21日开始,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各新闻媒体都以头号新闻了恢复高考的消息。该年的招生考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命题,县(区)统一组织考试。有560万名考生参加了统一考试,其中27万多人幸运地成为了文革以来的“第一批”通过考试的大学生[1]。1978年,教育部编发了《高考复习大纲》,并于同年恢复了全国统一考试。此后又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了以前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的办法。

2、1981年至1997年的高考改革阶段。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尤其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走向解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空间,原来的由计划分配指标、经费的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着强烈的改革要求。为此,围绕高考的形式要求和我国人才培养的社会需要,我国的高考和高等教育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重要的有:(1)1985年,为减少人为的阅卷误差,引入国外技术尝试标准化命题,试行机器阅卷。从此许多科目的考试逐渐走向命题标准化和阅卷自动化的轨道。(2)1985年起,上海率先试行了高中会考和高考改革的试验。后来,高中会考制度向全国推广。自1990年起逐渐形成了会考和高考的区分,将作为选拔性考试的高考与作为水平性考试的高中毕业会考分开,前者在后者的基础上进行;并即明确了会考是中学教学水平的鉴定性考试,高考以为高等学校选拔新生为主要任务,突出选拔性。(3)在考试科目方面,1989年,湖南、云南、海南三省尝试“3+1”高考科目组设置方案。1993年,在全面推行会考的基础上,实行“3+2”高考科目设置方案。综合而言,高考科目分为两类:一类为必考,即语文、数学、外语;另一类为选考,即由招生的高等学校根据专业学习的特点,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中选1至2科。考生除参加必考科目的考试外,尚须按所报志愿学校的要求,参加1至2科考试。作为过渡,当时的考试科目仍分两类:文史类加考政治、历史;理工类加考物理、化学。(4)为了加强考试工作专业化,国家教委成立了专门的考试机构,各省招生办公室的考试工作得以加强,近半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将各种招生、考试机构合并成立统一的教育考试院或考试局、考试中心。

3、1998年以来的高考内容和形式全面改革阶段。

1998年,新一轮高考改革开始启动,这就是改革开放新时期高考改革的第三个阶段。该阶段背景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已经明确,以市场机制作为人才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已经实行,高校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的改革已经实施。围绕这些新的形势和任务,作为我国高级人才选拔培养的高考制度也随着进行了从内容到形式的改革:(1)1998年,教育部宣布高考科目将实行“3+ X”方案。[2]所谓的“3+X”方案就是:语文、数学、外语三门为必考的科目;中学里的其余6门学科: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高等学校可根据专业要求任定1—2科为考生选考科目,也可对考生进行偏于社会科学或偏于自然科学的综合考试。考生根据所报考高校的要求,决定考试科目,考试科目越多,可选报的志愿也越多。这个方案,既有利于高中各校及考生发挥特长,也有利于扩大高等学校招生的自主权。在2001年,全国共有1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进行了“3+X”高考模式试点。经过试点和推广,这个高考模式已经显示出了一些预期效果。(2)1999年,天津、广西试行计算机网上录取,到2000年,全国一半以上的省市和高校实行了计算机网上录取。到目前,几乎全国的招生录取都实现了网络化、公开化。(3)2000年,北京、安徽等省市试行2次高考,两季招生,这样,一年一次新生入学和一年一度毕业生的情况也已经被打破。(4)从考试内容和题型的发展来看,考试内容发展脉络大致是知识、能力、素养,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色,同时外语教学的重要程度与日俱增。与这些改革相适应的是,在1998年到2003年的五年中,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激增。大学本科及专科在校生人数由341万增长为1100余万,在校研究生及在职攻读硕士、博士人数增至80万,其中研究生人数增长了约45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9.1%提高到15.3%,基本上实现了1998年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的“到2010年,高等教育规模有较大扩展,入学率接近15%”的目标,这也进一步表明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快步走向大众化。

二、高考与我国社会发展

回首我国高考制度沿革和历程,我们欣慰地看到我国社会各方面的积极进步。可以说,这些进步和变化与高考制度的不断完善是密切相关的。

1、高考作为高等教育的入口环节,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级人才。

高等教育是向国家、社会提供优秀人才资源的主要基地。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从无到有和由小变大的发展过程。现在,全国各类高等院校已有1070余所。据初步统计,这些院校先后为国家输送了约2000万高级专门人才。其中,大约1/2以上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新的高考制度选拔出来的。正是这些专门人才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贡献,推动了中国的建设和发展。目前,我国高等学历的人口比例不断提高,这不仅推动了我国民族素质不断提高,也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提供了基础保障。

2、高考作为社会人才以及社会阶层的分流器,为社会的繁荣稳定提供了机制保障。

每年的高考牵涉到千千万万家庭、学校、教师、学生的神经,因为某种意义上说,高考决定了一个年轻人今后的人生和命运。尤其是[JP 1]对于广大农村的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考大学是一条改变自己命运的一条捷径。正如一位学者所说的:“高考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就象一把筛子,一些优秀的人才在高考竞争中胜出就进入高校深造,毕业后也就进入了所谓的‘白领阶层’,农村的孩子也实现了农转非的梦想,实现了‘鲤鱼跳龙门’;而在高考竞争中失败的学子就被淘汰到社会中去,……”[3]可以说,当社会进步出现了社会分工并进而出现了脑体分工之后,有一部分人必须被选拔出来从事管理领导或更高级的脑力劳动,而考试是人类发明的一条最为有效、最为公平、最具社会公信力的一种科学办法。由于竞争,难以避免地产生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如“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批评,“黑色七月”的抗争,但这些正说明了高考所承载的社会分流的社会功能。正是社会分工和地位的差别导致了残酷的考试竞争。而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分配高等教育资源功能并影响着社会分工的高考,必然是一种人才选拔的残酷竞争方式[4]。实际上,高考作为一种社会分层的过滤和分流机制,对于社会的流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一个社会良好的流动机制对于社会的稳定和有序发展是非常必要的。人类的发展历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3、高考作为一种社会管理制度,它的发育和发展充分体现了社会进步的水平。

承载了社会人才选拔和培养的高考制度,实际上是社会管理的一个基本机制。从改革近30年来的情况看,我们从高考的变革可以感受到社会的进步:如高考招生比例的增加,充分说明了我国经济实力的发展成就和人民生活发展水平的提高;考试的方式、内容不断多元化发展,充分体现了从资源短缺的计划经济走向顾客导向的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考试的公开化、公平性以及监督方式科学化、严密化,也体现了社会管理不断走向法治、民主、公平的基本价值追求。总之,在我国社会经济面临着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双重跨越的当前,为适应建立面向不同经济形态的多样化高等教育体制,我国的高考制度也在不断地改革和调整。

三、新形势下我国高考制度的挑战和变革

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潮流不断逼近的今天,教育作为一个发展和竞争的重要手段,是我国实施“科技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点领域,对于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北大100周年校庆庆典讲话中指出的:“我们的大学应该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教育应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这是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为此,根据新形势的要求,为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而坚持教育创新,改革我国的包括高等院校考试在内的各类人才选拔和培养考试,就变得势在必然和迫在眉睫。

当前,我国的高考制度需要注意克服和防范各种新的问题:如教育产业化带来的各种机会公平问题,资源过于集中,考试与入学、就业的脱节问题,因为考试而造成的教育、教学以及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如何应对当前教育国际化问题等等,都需要我们根据对现实问题的调查研究给予适当的变革和调整。总之,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必须依照不同层次、类型、形式、规模的高等教育机构各自潜在的功能大小和它们将在未来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大小来确定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高考制度也必须适应高等教育多元化的需要、适应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来设计一个科学合理的考试体系,从而构建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功能强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以最优化的方式促进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高考改革方向范文

按照长春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总体要求,近日,长春市教育局组织召开了长春市新一轮中考改革推进会,旨在确保长春市新一轮中考改革各项工作任务高标准、高质量落实到位。长春市教育局局长梁国超、副局长崔国涛、副巡视员曲虹,市教育局相关职能部门、各县(市)区教育局分管局长参加。

梁国超就如何推进中考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他谈到,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确保中考改革正常入轨,按照“面、线、点”三个维度推动工作落实。“面”,各县(市)区要拿出具体的操作办法,统筹推进,重心在“教”上,要多方保障,按要求开齐开足课程。“线”,市级层面要深入研究推动中考改革八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分10个项目重点推进。“点”,建立外语、运动与健康学科教学两个实验区。各县(市)区要将此次推进会相关要求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市、县两级要向中考改革聚焦,在保障上加大投入力度,形成工作合力。

会上,崔国涛就中考改革的重点事项进行了再强调、再部署。一是要让学生、家长进一步了解改革内容,明晰改革变化。二是要高度重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足所有课程。三是要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推进中考改革,作为地方政府一号工程来抓,作为区域内的民生工程来抓,各县(市)区要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教育行政部门要成立由局长为组长的工作推进组,负责区域内的各项工作的统筹协调。

会议还对新一轮中考改革相关工作进行了任务分解,明确了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确定了各项工作的完成时限。为确保改革顺利推进,将分四个阶段、18项具体措施进行推进。通过制定各层面《落实方案》、分层进行培训、重点项目推动、梳理总结提升等四个阶段,在学业考试改革、综合素质评价改革、高中招生录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等10个方面组建十大项目组,逐一突破,形成我市中考改革的创新模式和基本经验,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按照长春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总体要求,近日,长春市教育局组织召开了长春市新一轮中考改革推进会,旨在确保长春市新一轮中考改革各项工作任务高标准、高质量落实到位。长春市教育局局长梁国超、副局长崔国涛、副巡视员曲虹,市教育局相关职能部门、各县(市)区教育局分管局长参加。

梁国超就如何推进中考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他谈到,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确保中考改革正常入轨,按照“面、线、点”三个维度推动工作落实。“面”,各县(市)区要拿出具体的操作办法,统筹推进,重心在“教”上,要多方保障,按要求开齐开足课程。“线”,市级层面要深入研究推动中考改革八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分10个项目重点推进。“点”,建立外语、运动与健康学科教学两个实验区。各县(市)区要将此次推进会相关要求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市、县两级要向中考改革聚焦,在保障上加大投入力度,形成工作合力。

第9篇:高考改革方向范文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2014年1月15日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表示,教育部将出台“总体方案”和关于高考、外语一年多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考试招生违规处理等5个配套“实施意见”。

2014年上半年,国家总体方案及高考改革等各领域的改革实施意见:各省(区、市)最迟2014年年底前出台本地区具体实施办法。有条件的省份开始综合改革试点或专项改革试点;2017年总结成效和经验,推广实施;2020年基本形成新的考试招生制度,实现改革总体目标。2014年8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会议要求教育部等有关部门要充分考虑教育的周期性,提前公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2014年9月4日,作为中央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国家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这也是恢复高考以来最为全面和系统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至此,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所进行的高考改革方案的轮廓已大致清晰。

此轮改革从考试科目、高校招生录取机制上都做出了重大调整,本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在考试科目设置方面明确规定,高中将不再分文理科,高考总成绩改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的成绩,150分的分值不变。其中,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可选其一计入总分。另一部分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这其中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14个科目,而每门都已经“学完即考”“一门一清”,在高考中就不必重新再考。考生在报考时,只需根据报考高校提前的招生报考要求和自身特长,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科中自主选择3个科目的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本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同时对招生录取机制进行了重大改革,探索基于统一高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

实例分析

教育部网站消息显示,改革招生录取制度,重点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普通高校逐步推行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二是加快推行职业院校分类招考和注册入学,即“一些报考高职院校的学生可不参加高考,由学校依据其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职业倾向性测试成绩录取”。

然而,高考改革中,一些矛盾的现象还有待进一步解决:一方面,教育部表示要全面放开高校自主招生权,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省份却放弃了自主命题,使用全国统一高考试卷,招生权不但没有下放到高校,还从省级上升到了全国统一招生。

江西省教育考试院副院长曹正龙介绍说:经省政府同意、教育部批准,从2015年起,江西省普通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统一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全国命题卷,不再进行江西省语文、数学、英语科目的自行命题。当地媒体分析认为,此举是为了让江西考生和全国考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使得录取更公平。

2014年9月份公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从2015年起,增加使用全国统一命题的省份。对此,江西省教育考试院普招处处长沈华锦表示,目前,全国各地高考自主命题质量不一,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增加了命题保密的风险。江西省文科综合、理科综合一直使用全国卷,语文、数学、外语也用全国卷后,有利于高校招生计划分配更加公平。

上海、浙江均在2014年9月19日了高考改革的新内容,主旨都是只考3门主科,文理不分科,学业水品考试成绩计入高考成绩,在3门主科之外加试一定数量的专业相关科目等。改革的内容也体现了向全国统考内容靠拢。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