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职场的核心竞争力范文

职场的核心竞争力精选(九篇)

职场的核心竞争力

第1篇:职场的核心竞争力范文

[关键词]职业规划;大学生;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6)01-0033-02

就业市场门槛越来越高,职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学历已经不是确保大学生成功就业以及良好职业发展的唯一砝码,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由“学历选拔”转变为“能力选拔”。在此形势下,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已不仅是大学生全面成长和谋求职业发展的需要,也成为社会发展与高校提升办学质量的需要。

一、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与内涵

(一)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与组成

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各种竞争力的核心,是各种能力素质中最具特色、最强有力的部分,是在未来职业生涯发展中占据主导的力量,也是实现职业生涯成功的要素。[1]它在基本层面上包含硬功夫和软实力两个部分:硬功夫即专业素养及学习能力,是大学生在所学专业领域内掌握的知识、技能,通常是可见的。软实力即非专业素质,是指专业学习之外的素质能力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团队合作、人际交往、沟通表达、环境适应等可迁移技能。

在硬功夫与软实力的基础上,还有以价值观、身心素质、道德水平等为主体的核心系数。核心系数是比例关系中的重要因素,起着方向性的作用。

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公式为:核心竞争力=(硬功夫+软实力)×核心系数。

因此,要提升核心竞争力,需要在三个方面同时入手,打造硬功夫,增强软实力,并将核心系数在正数范围内尽量提升。

(二)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属性和特点

异质性: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具有个性特色的竞争能力,与某些特定的素质能力有关,由于无法复制,所以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创造其他人不能创造的效益。异质性决定了个体间的差异,是核心竞争力中决定性的因素。

积累性: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来自理念、知识、实践经验和教训的长期积累,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思考、计划和行动才能获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综合性:核心竞争力是在一般能力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和提升的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反映,是道德品质、知识与运用、身心健康、实践创新等综合能力的集合。

持久性:核心竞争力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它内化在大学生行为中,能够持久地发挥作用。

发展性:核心竞争力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对个体的要求而改变,需要不断地提升和发展。

二、职业规划教育与核心竞争力培养的关系

职业规划是指大学生在科学的自我探索与充分的职业认知的基础上,科学决策、制定发展路线与行动计划,并为之行动实施的过程。职业规划是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确立目标、实现择业与就业的重要工具,其教育应该具有全程性、系统性、全员性;处于规划实现状态的个体具有计划性、发展性、实践性。

职业规划理念与核心竞争力有以下共同点:第一,共同的指向:两者都指向大学生的学业与职业发展。职业规划中包含着学涯规划,利用在校时间完成专业技能和非专业素质的积累,并在职业定位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和提升,形成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进入职场后,结合实际情况对目标进行审查修订,调整规划,打造更适合职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第二,共同的基础:职业规划目标的确立和实现是以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为基础的。职业规划中探索自我的部分就是确认自己兴趣、技能、性格、价值观的过程,这些都属于综合素质的范畴,也是构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第三,相同的时段性:两者都需要在大学期间形成、积累,在职场发挥作用并进行调整和再提升。第四,可持续发展性:两者都要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修正和提升,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条件和自身的要求。

职业规划与核心竞争力又有内在的联系。首先,职业规划为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提供方向。通过职业规划确立初步的职业定位后,根据目标职业的要求来选择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方式与方向,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核心竞争力为职业规划目标的实现提供力量。职业规划目标确立后,需要采取行动实现目标,其中包括了整个在读阶段的个人积累和毕业阶段的求职行动。发现并提升核心竞争力之后,大学生更容易在求职竞争中赢得机会,也为后续的职场发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力量。

三、以职业规划教育助力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通过职业规划教育提升核心竞争力,就是通过职业规划的教育和辅助,结合职业目标的选择,引导学生培养个体独特优势、身心素质与职业素养,更有动力地积累核心竞争力,实现科学的职业决策与发展。职业规划与核心竞争力有许多共同点,在大学阶段的发展与提升也有一定的并列性。按照年级进阶为序,依次为: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确立感兴趣的职业倾向,三年级在提升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基础上构建核心竞争力,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与职业者的角色转换。[2]

(一)以全面发展为目标,推动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

大学生在参与职业规划教育过程中,通过对自我和外部世界的认知确立初步的职业目标,将目标所需的能力与素质分解至专业和非专业素质两个领域,制定短期、中期、长期的计划,提升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高校要加强职业规划教育的全程化推进,从学生入学时普及职业规划的理念,推动职业测试的普遍开展;加大专业教育的力度和深度,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和需要掌握的技能,辅助学生形成专业学习的驱动力;推动实践教学,提升综合能力,使大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使用知识,敢于表达和创新;帮助大学生掌握职业发展的理念与方法,科学规划,为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明确路径和方法。

(二)以学生个性为依归,进行差异化培养

大学生个性的差异是核心竞争力异质性的关键,是最具特色、无法模仿的部分。高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异质性,从专业素质、能力素质、个性品质、思想政治素质、心理素质、创造性和技能等素质中的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培养,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活动,提高他们的竞争优势。[3]

目前高校的第二课堂活动非常丰富,学生增长才干的平台也很多。应向低年级学生进行发展平台的宣传展示,指导学生依据兴趣特长合理选择社团;在学生日常管理和主题教育活动中做好与课堂教育的衔接互补,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顶端优势;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活动,并提供政策和资金的支持。让学生在浓厚的氛围和不断的体验中发现自己的“不一样”。

(三)以职业目标为导向,形成大学生核心竞争力

在对自身进行全面客观的探索之后,大学生势必要考虑职业世界对自己的要求,初步形成明确的职业定位。不同行业与职业对于工作者的要求不同,大学生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部分行业、职业、企业进行深入了解,在人职匹配的原则下初步选定职业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和学校要为大学生提供接触用人市场、了解职业信息的机会。通过生涯人物访谈、社会实践、专业实习、企业家进课堂等途径,让大学生充分了解职场。大学生要通过实践和观察,总结出自己目标行业所要求具备的综合素质,比如道德品质、诚信意识、团队精神、公关能力、文字综合能力、礼貌品质、健康的身体、乐观的心态、积极的态度、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抗挫折能力等,[4]并结合自身实际,提炼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四)以职场要求为标准,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

核心竞争力体现在职场中即为职业素养,提升职业素养是大学生与职场对接的重要环节。高校必须考虑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标准,更新教学观念。树立职业意识,建立专业、职业、就业和创业贯通的管理体制,并建立完善的职业素养评价标准和考核体系。[5]

大学生应该在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中树立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正确的职业意识、就业观与职业观;在校期间形成良好的学习及生活作风;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加强社会责任感,培养自立自强的意识;将综合素质内化为职业素养,成为具备良好职业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向明.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与职业生涯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0(6):83-84.

[2]严安.大学生就业该如何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J].学术论坛,2011(9):218-221.

[3]胡芸.基于核心竞争力视角的大学生就业力的培育[J].继续教育研究,2012(3):121-122.

第2篇:职场的核心竞争力范文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构建要素;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2

“核心竞争力”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战略管理学家普拉德与哈默提出的,他们在1990年《哈佛商业评论》上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中,精辟地论述了特定企业或组织获得竞争优势的源泉取决于其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有较强的持续竞争力。

现在,教育界的专家学者把此概念引伸到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中来。用于寻求某类学校或某所学校特殊的竞争能力及此能力的形成原因和培育提升方式。研究学校核心竞争力,对于准确地把握学校发展方向,促进学校持续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促进高职校的发展贡献力量。

一、高职校核心竞争力的初步鉴定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时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竞争优势,并使企业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能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

结合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理论,笔者认为高职校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一所职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办学优势、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和校园文化等诸要素的有机整合和整体和谐所体现出来的独具特色的优势与能力。所以笔者认为:高职校核心竞争力是指高职校有机整合协调内外资源,通过职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办学优势、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和校园文化等诸要素的优化系统整合所体现出来的独具特色的优势与能力,这种优势与能力是高职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经由历史沉淀积累起来的、竞争对手能够模仿却无法复制的软实力,它能为高职校带来竞争优势并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高职校只有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教育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获得持续发展优势。因此, 培育和提升高职校核心竞争力,对于提升高职校的整体实力,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支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高职校核心竞争力构建要素解析

高职校核心竞争力是高职校有机整合、协调内外部资源,不断创造高职校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力量,总的来说主要表现在高职校的机制创新力、管理能力、生产能力、文化能力等诸要素。

1.机制创新力。机制创新力是核心竞争力建设的持续动力。一方面,学校需要创新性发展,通过建立人本化的管理制度,提供有效的激励机制,构建创新的管理方式,创造一个有利于形成核心竞争力的管理环境。另一方面,学校要在创新基础上形成特色,学校的特色形成,更需要学校注重其整体优势的发挥,即使是某一方面的创新,也应融于学校整体的竞争优势之中,从而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学校特色的形成,才能为高职校面向社会需要主动调整结构、提高质量、提升效益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增强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活力和核心竞争力。

2.管理能力。管理能力是高职校核心竞争力培育的根本,处于中枢地位,发挥着合理配置资源,优化学校运行,激发创新动力的作用,为高职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形成提供发展方向、精神动力和激励约束功能。

在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下,高职校办学自相对扩大,高职校校级领导班子的综合素质及其决策能力,在把握学校发展方向及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从而构成高职校核心竞争力的首要因素。由于高职教育是与社会需求、劳动就业结合紧密的教育,因此,及时了解岗位需求和学生状况。不断调整专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和课程设置是高职校的工作常态,快速应变的管理模式也就成为高职校核心竞争力的必要因素。

3.生产能力。生产能力是高职校的硬核心竞争力,也是高职校核心竞争力培育和形成的基础,高职校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基石。具体来说,高职校生产力基本上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人才生产能力、学术(技能)生产能力和社会服务生产能力。

人才生产能力基本上能反映一个高职校是否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变化的要求,是高职校区别其他类型教育培养人才的关键,所以在目前强调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体系中,高职校自始自终要将人才技能的培养作为其主要任务与职能。它为高职校进一步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需求与平台,因此,人才生产力始终是高职校的重要核心竞争力。

学术(技能)生产,是体现一所高职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是高职校为推进技术革新义不容辞所应承担的职责,也是提升高职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动力。作为技能推广的主要载体,当面对各行业、企业对新技术的迫切需求时,高职校也加快适应市场需求的步伐,克服各类困难,正努力提高学术(技能)生产能力,多方位的满足社会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场对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技能创新、技术服务等需求急剧上升,高职校的办学宗旨和目标就是为社会服务,在激烈市场竞争下,社会服务日益成为高职校核心竞争力培育的重要目标。

4.文化能力。文化能力是高职校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关键,处于核心地位,发挥着综合集成、融合能量、转化提升价值、汇聚特色优势的关键作用,将高职校各种要素资源融合转换成高素质的人才、高水平的技能成果、高价值的社会服务等产品形式,进而实现学校培育人才、发展文化、科技、教育、提供智力支持的社会价值,科学研究和技术成果转化为创造物质财富的经济价值。

每个高职校应当具有自己独特的学校精神、价值追求和文化品位,实现学校自己的文化理念并以先进文化引导和教育学生是高职校核心竞争力发展的更高阶段,是高职校精神形象和生命力的象征。

三、构建高职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策略

通过对高职校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解析,可以认为高职校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构建过程中,必须遵循以教育市场和教育服务消费者为出发点,以提供优质教育产品和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落脚点的基本原则,从而形成持久的高职校的核心竞争力。

1.高职校要建立学习型组织,这是高校创新以及获得和保持持久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通过组织学习,高校不仅可以提高现有资源、知识的利用程度,更为关键的是可以不断创造出新的知识,改善高校资源和知识存量,从而持续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弥补缺陷和不足。学习型组织的真谛,就是全体成员全身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通过组织学习,可以实现一个“学习―创新一学习”的循环,保证持久竞争优势的存在。

2.注重管理创新,实施和推广适合高职校的管理模式。建立能科学决策、规范管理、有效的监督的管理制度。通过管理创新,使各个职能部门侧重战略、宏观上的规划,以目标管理为主,做好宏观决策和调控。同时提高管理层次与效能,建立管理制度与约束机制。创新管理模式,使各个院系成为具有相对独立和拥有相应自的办学实体,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学校有关规章制度,行使专业建设、教学管理、科技服务、师资队伍建设、学生教育管理等职权,积极主动完成各项任务。充分发挥院系在专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逐步使院系建立起自我规范、自我发展、自我激励、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从而综合形成高职校的核心竞争力。

3.强化高职校的生产能力,使高职校更好服务地方经济,为此在高职校生产能力的培育过程中,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是体现学校特色水平的重要标志,体现职业教育特质的不是校舍、设施设备等。而是课程。课程在整个教育教学中始终处于“灵魂”地位,它是承载教育教学思想的主要载体,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

(2)构建高素质的师资团队。师资团队建设是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环节,一所高职校能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高质量的一线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关键在于师资建设。其中“双师型”专业师资团队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彰显特色、提高整体办学水平的重要的基础工作。

(3)多元化产学研方式。产学研一体化要以社会需求为依据,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明晰人才培养规格目标,深化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把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要继续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改革,实现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不断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构建高职校持久的核心竞争力。营建文化氛围是一个立体的、全方位解构内涵式发展的整合行动,所带来的合作意识和凝聚力也是巨大的。“校园文化”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可以通过历史使命、学习实践、办学目标、办学条件等各种不同因素来营建“校园文化”和相关的学校亚文化以及学校特征 。在营建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加强对学校硬件资源作用的整合、融炼、培育“一致性”和谐氛围。具体而言,文化氛围的营建应首先着眼于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文化素养、体现内外和谐统一、能自觉学习和善于完善自我的教职工,他们是校园文化形成的主要引导者与推动者,同时加强体现学院校园文化的载体建设和宜人的文化环境建设,加强学校整体风格中的文化沉淀和底蕴的积累,培育师生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现代意识等。只有营建了良好的文化氛围,注重高职校文化氛围和环境的建设,将高尚的文化品味融为高职校的核心竞争力,学校才能出现生机勃勃的景象,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总之,高职校应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优化升级的要求,在不断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获得优势,在不断培育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求得自身的持续、健康发展。但高职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和方法,需要纵观高职校发展的历史,结合自身特点,充分整合各种资源,科学地分析社会需求和自身实力,找准角色,主动适应外部环境,优化结构,形成一个独特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使资源配置得更加合理,这样才能扬长避短,不断发展自身的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办出特色,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在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龙茂发,马明宗.产业经济学概论[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

[2]黄保德,康思琦,李桂霞.从外延扩张到内涵建设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J].教育与职业,2007.

第3篇:职场的核心竞争力范文

关键词:民办大学 核心竞争力 人力资源

0 引言

教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的事业,必须保持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和适度超前发展,才能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知识和技术基础。教育体制的改革,调动了社会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增加了社会各方面对教育的投入,扩大了教育的规模,培养了大批国家急需的各类人才,为我国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在此过程中,民办高等教育也得以恢复和发展。与此同时,民办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民办大学需要结合自身特点,培养和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争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核心竞争力。

1 什么是核心竞争力

何谓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源于经济学的研究,是1990年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伦敦商学院教授加里·哈默尔(Gary Hamel)在其合著的《公司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发表在1990年的5月到6月的哈佛商业评论(the havord business review)上) 中首先提出来的。他们对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是:“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从与产品或服务的关系角度来看,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隐含在公司核心产品或服务里面的知识和技能,或者知识和技能的集合体。

2 民办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特征

通过上述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分析和探讨,为我们理解和定义民办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很好的参照。所谓民办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是指一所民办高校通过创新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高校相比较所具有的独特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所仿效的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从而有利于自身良好的持续发展以及创造良好的社会价值的综合能力。

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特征民办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多种多样的特征,这些特征是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内涵的反映。

2.1 特色性。一所民办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是通过创办特色所形成的竞争力。民办高校的特色是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精髓,是民办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区别于竞争对手的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所轻易模仿的显示其独特竞争优势的特质。

2.2 动态性。民办高校在形成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及形成核心竞争力之后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民办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动态性特征。这种动态性一方面体现在民办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各方面不断优化整合的一个过程;一方面体现在民办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形成之后,能始终保持不变,而必须根据自身的特色,适时实现核心竞争力的升级转换。

2.3 创新性。一所民办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是通过创新所形成的。这种创新既包括民办高校知识的创新,并不断把创造的新知识转化为人才的、科技成果的、为社会服务水平的技能,也包括办学特色的创新、管理的创新、培养模式的创新等方面。

2.4 整合性。一所民办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的重心是整合,包括吸纳、转化、运用 优质教育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的能力。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是以资源为条件的,但由于优质教育资源从来都是稀缺的各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于能否具有并不断发展自身整合优质教育资源的能力。同样,再从物力和财力资源的整合来看,物力和财力资源的能动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它是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物质基础。

2.5 价值性。一所民办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是有较大价值的。这种价值一方面体现在它有助于自身可持续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另一方面,又体现在它具有良好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效益,能更好地满足教育消费者的意愿和需求,促使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

3 制约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因素

3.1 经费方面 与国外私立高等学校经费来源具有明显的多元化特征不同,中国民办高校经费来源单一,学校发展因此深受制约。建立多元化的经费来源结构势在必行。例如,美国私立学校经费来源中,学费收入、社会捐赠、国家财政资助、智力服务收入分别在40%,6%。23%和23%以上,而民办大学目前的收入来源80%以上依赖学费收入,其它渠道所获收入比重有限,办大学的办学经费总的来说来源渠道比较单一,的是一条艰难曲折的“以学养学”的道路。

3.2 人力资源管理方面 一些现实状况造成民办高校的教师心理感受较差。一是经费来源不稳定,抗缺乏安全感。民办高校生源相对较差风险能力难以与公办大学相抗衡,因此很多教职工担心工作与收入得不到长久保障。二是缺乏荣誉感。社会上仍存在认为民办高校的教职工比公办高校的教职工低一些偏见一个档次,导致民办高校教职工产生自卑心理。三是民办高校缺乏对教师的继续培养机制。由于民办高校的专职教师人数较少,教学任务繁重,加之学校经费紧张,又担心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教师跳槽,所以,学校很少,阻碍或者根本不为教师提供在职进修、外出培训等机会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技能提高。因此,民办高校需要建立适合自已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3.3 生源质量方面 当前,部分民办大学的决策者在指导学校发展的思路上陷入了误区:只注重数量,忽视质量,一味追求规模的扩大。学生程度参差不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为了增加生源,不顾学生质量。由于基础差,使许多教学活动难以开展、教学质量很难得到保证。特别是在高等数学和英语教学方面,大部分老师反映连上课讲述的基本知识学生都接受不了,使深度教学难以开展下去。

3.4 社会声誉方面 虽然,民办大学的社会声誉近几年有所提高,但百姓心中最为认可的 好大学”仍然几乎都是公办高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而且一般情况下,普通地方性大学在百姓心中的地位也绝对要高于那些比较优质的民办高校。通常来说,家长只有在子女上不了正规公办大学的情况下,才会考虑将其送往民办高校就读。民办高校在百姓心中的社会声誉及地位不言而喻。

4 提升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对策

4.1 准确进行目标市场定位,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民办高校赖以生存发展和取得社会信任的生命线。民办高校能否生存、发展和壮大,关键在于教学质量。对民办高校而言,没有生源,就没有财源,没有财源,就无法生存。没有高质量的教学和高素质的毕业生,民办高校就会失去声誉、失去市场、失去生存的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办大学要想生存、发展必须找准自己的“位子”,进行目标市场定位,提高教学质量,这是高校发展至关重要的一环。只有进行科学的目标市场定位,才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发展自己的特色。北京大学提出在21世纪初跨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为了这一目标的实现,在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创新人才方面,北大已陆续引进一批国际上认可的学术大师和世界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以一流的教师,培养一流人才,并加大管理力度,使管理水平适应改革的发展要求。

4.2 研究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长期以来,民办大学实行的都是参照公办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而这两种学校、教师身份有着本质的区别。公办高校以资历为基础的工资分配方法,无法激起那些资历低的年轻教职工的工作热情。针对年轻教职工和兼职教师居多的民办大学,采取绩效标准报酬分配方法,把报酬看作是对绩效的回报,则能更好地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热情,提高民办高校的教育质量。管理的永恒目标是用最少的资源或用有限的资源获得最大的管理效率,体现人力资源的价值,改变人力资源的非价值状况;发挥人力资源的创造力,形成和完善创新运作机制;提高人力资源的发展机会, 通过用各种激励手段产生类聚效应、综合效应和联动效应、进而形成人力资源的集聚力;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学校人力资源得到最佳整合,从而达到学校高速运转的目的。

4.3 科研职能强化教育与服务职能 中国高等教育最大的变革就是从以往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轨,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民办高校必须把握这种变化,找准自身的定位,才能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高等学校的教育职能、科研职能、服务职能三大职能为全世界所公认,但鉴于育红大学目前的科研实力,笔者认为民办大学应淡化科研研职能,强化教育和服务职能。民办大学的科研实力不强,人文学科和基础学科发展滞后是其现实情况,民办大学需要集中有限的资源,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服务社会。做到知识讲授与精神培养并重,抓紧时间、抓住机会改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往往能对学生的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最终内化为学生的自身素质。

4.4 转变观念,增强就业竞争力 应加强与社会就业机构的合作。作为人才市场的供给方,应以市场需求为办学原则,好学校的学生不仅要“招”进来,还要能“送”出去,不能只管“入口”不管“出口”,进一步加强与人才市场的合作,充分挖掘市场潜力,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最重要的途径。民办大学生就业要发挥自身的优势,一方面要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的志向、兴趣、能力、性格及各方面的优点和不足,有全面、客观的把握,另一方面客观地分析就业形势和环境,把握好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动地把主客观条件结合起来夯实自身的专业基础提高综合素质。从目前对市场对人才需求信息,社会对人才素质、知识结构和专业层次等来看,高素质人才应是知识、能力、素质的高度统一。

参考文献

[1]周国平,胡一波.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初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9.

[2]卞宁,武德昆.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4.6.

[3]毛建青.关于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困境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4.

[4]陈克.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研究[J].学术交流.2004.7.

第4篇:职场的核心竞争力范文

[关键词]新常态;农产品经纪人;核心竞争力;职业发展方向

1前言

市场经济的灵魂是竞争,任何社会职业或角色要长远生存、发展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其他不可比拟、难以复制的优势,发挥着无可替代的社会价值。农产品经纪人作为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职业,凭着其特有的优势和价值,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而迅速发展壮大。目前,无论是队伍规模,还是其所发挥的影响力、引导力和带动力都令人瞩目,已经成为搞活农产品流通最重要的中介力量,成为推进农业市场化和现代化、搞活我国农村经济不可或缺、日趋活跃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但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农村经济形势发生了许多新的重大变化,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环境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村庄空心化、农户兼业化、农村老龄化现象日益普遍,农业生产更是面临着国内生产成本快速攀升,大宗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的“双重挤压”。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农产品经纪人昔日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如何更好地顺应潮流、把握方向、创新思路,构建起新常态下的核心竞争力,在自身职业发展上实现新突破,是当前我国农产品经纪人必须面对和亟需解决的新问题。

2农产品经纪人核心竞争力分析

核心竞争力,又称“核心竞争优势”或“核心(竞争)能力”,是指能够应对内部变革与外部激烈竞争,以知识、创新为基本内核,能够取胜于竞争对手的某种关键能力或关键资源的整合,是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所具备的竞争优势与核心能力差异。现代农产品经纪人成长于我国农村市场经济逐渐深化的大背景下,他们活跃于城乡市场,既把本地的产品卖出去,又把外地的产品运进来,既能居中为介,又能沟通信息,在促进农产品流通方面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和主动性,被誉为“农民与市场的纽带与桥梁”,获得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重视,从而也奠定了他们在农产品流通领域中的主体地位。纵观过去以来农产品经纪人的发展与成就,主要依赖于以下几个方面的核心竞争力。

2.1熟悉农村

这是农产品经纪人最基本的竞争力。农产品经纪人基本上都来源或生活在农村,熟悉农村的一草一木,熟知农业的基本生产经营规律和当地的民情风俗,了解、掌握、理解农民的需求和他们的行为习惯。同时,也认同农村,热爱农村。所以,也只有他们才能够更好地满足农民需求,促进农产品流通,服务于农民、农业与农村发展。

2.2胆识

虽然农产品经纪人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夏商时代的“行商作贾”,历史久远,也取得了较好地发展。但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工商业改造”和“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宏观社会环境中,被当作投机倒把活动而限制,直至被取缔。但是,限制、取缔并不代表农产品流通需求市场的消失。小部分农产品经纪人凭着其过人的“胆识”,便在地下偷偷摸摸地开展游击式的农村小商品交易。之后,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为了解决农民生活问题,国家政策松动,允许公民个人在农村集市中为促成农产品交易而进行零星的居间活动。虽然政策松动,但还没有明确放开,这时大部分人还不敢为,只有部分有“胆识”的农产品经纪人敢于冒险去做。“敢做”便有市场,“胆识”便决定着发展。所以,“胆识”便成为了这一时期农产品经纪人的核心竞争力。

2.3吃苦耐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开始以市场为取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许多能充分发展经济的方式、手段被自觉运用。农产品经纪人便在这种形势下复活起来,逐渐从“地下”转向“地上”,由“隐形”转向“公开”。但是,在这一时期,一是由于农村经济生活水平比较落后,商品经济发展也刚刚启动,流通市场比较小,而且由于国家经纪政策的放开,内部竞争增加,整体农产品经纪行业收益较低;二是由于交通不发达,农产品经纪人需要依靠担挑肩扛来走南闯北,走家串户,连通城乡市场;三是由于农产品流通业务量有限,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大部农产品经纪人是“脱了草鞋穿皮鞋”,家庭生产和经纪业务两头忙;四是由于经纪人曾被压制、打倒,社会认可度与职业认同感低。所以,当时的农产品经纪人还是一个“苦活”,不能吃苦耐劳,不是非常勤奋的人做不了这一行业。自然,能吃苦耐劳便能拥有较好的市场空间。

2.4资源垄断

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深化,以及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产品流通规模越来越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经营者进入,竞争日益激烈。正是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农产品经纪人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得到了快速成长,并逐渐奠定了他们在农产品流通领域的主体经营地位。1992年,国家工商局长刘敏学在答新华社记者问时首次公开肯定经纪人;2003年,农产品经纪人正式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05年以后,下发了一系列促进农产品经纪人发展的政策文件,特别是从2006年起的中央“1号文”,连续几年都提到了要培育和发展农产品经纪人队伍,这也标志着我国农产品经纪人正式地被社会接纳、承认与重视。这一时期,由于我国所特有的城乡“二元结构”,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加上农户自身的弱小性,在农产品市场开拓方面一直比较缓慢。农产品经纪人凭借其对某些资源垄断的核心竞争力,降低了农产品交易成本,提高了流通效能,从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实现了自我职业的发展。2.4.1血缘和地缘关系。由于农产品交易的分散性和偶然性,当地农户和外地购买商之间缺乏起码的信任,出于对各自经济利益的盲目追求,带来了许多的交易纠纷,欺诈和破坏行为时有发生。而农产品经纪人大多出身在当地,与农户间有着浓厚的血缘、地缘关系,以及较为良好的、广泛的人际关系网络。由于彼此间的熟悉、信赖,以及长期关系下的多样性契约安排,在农产品交易过程中,通过当地农产品经纪人的介入,农户很容易把对经纪人的信任转移到外地购买商身上,使得不确定性、有限理性、机会主义、资产专用性等因素的实际影响程度大大降低,从而有效地降低了交易成本,保证了交易的顺利进行。2.4.2信息资源。一方面,由于农产品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分散性,生产者和需求者间空间分离,也使得信息的分离,出现不对称。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村一直延续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切断了农民与市场的联系。进入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受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制约,加之文化水平低,信息不发达,接触市场机会少,使得农民缺乏以市场为导向的营销观念和独立走向大市场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和寻找与研究市场的能力差,难以全面了解、掌握市场行情与需求。另外,个体农户势单力薄,生产经营规模小,交易规模往往更小,次数多,存在交易规模的不经济和销售半径过小的问题,横向联合也缺少必要的信息资源,导致交易成本高。而农产品经纪人长期奔忙于地头与市场之间,在供需信息资源方面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能更好地促进双方或多方间信息沟通,解决供需矛盾,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2.4.3资本资源。农产品供给因生产的鲜活性、季节性和周期性而呈现出阶段性,但是农产品需求却较为平稳,从而造成了供给与需求在量和时间上的矛盾性,需要通过农产品流通的储藏功能来平衡。而农产品收储不仅需要一定的技术与设备,更需要积压大量的资本,而且还需要承担比较大的风险。一般的农产品生产者既没有这么多的资本,也不愿意去承担流通中的风险。因此,只有少数具备有一定资金实力,而且能准确把握市场变化趋势的农产品经纪人才能承担这个任务。也正是凭着这种资本资源的垄断,农产品经纪人在促进农产品稳定供给的同时,也拓宽了服务的领域,成就了自身职业的发展。

3“新常态”下农产品经纪人职业发展方向选择

3.1“新常态”下农产品经纪人核心竞争力的重构

凭着熟悉农村、胆识、吃苦耐劳和资源垄断等核心竞争力,农产品经纪人由被看成“居中剥削”和“投机倒把”而被限制、取缔,到政策松动下的孕育、分散发展、规模发展,到今天成为最重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了又好又快的阶段式发展,奠定了自身职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但是,当前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农产品经纪人面对的经营环境出现了重大变化。首先,从宏观上来看,我国经济发展不会再出现过去爆发式的增长局面,农业将从以资源消耗、生态环境、生产投入等要素为主的粗放型经营模式,转变到以绿色环保、提质增效、科技创新等为特征的集约型经营模式上来。农产品经纪人将面临着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生态压力加大、农业经营模式革新、农业资源功能变革、农产品供需结构变化、生产成本上升、价格下压等多方面的挑战。其次,从具体竞争环境来看,一方面,新常态下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以及农民的职业化发展,使得农产品生产者后向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加剧;另一方面,农超对接、自建农产品生产基地等模式的农产品加工经营企业前向一体化发展,都直接挤压着农产品经纪人的生存空间。另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农民文化素质水平与市场经营能力的大幅提高,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产业资本的大规模进入,以及农业规模化、现代化的推进,过去农产品经纪人的核心竞争力都将失去。为此,面对新常态,农产品经纪人必须重新构建核心竞争力。其实,对任何一个行业来说,在竞争较小、市场化不完全的成长初期,仅凭某一个方面的优势,确实能赢得较好的生存与发展。但随着行业发展趋向成熟,市场化程度逐渐提高,竞争加剧时,单凭某个方面绝对难以取得竞争优势,这时的考量是综合的、全面的。作为以服务、经营为本的农产品经纪人,在新常态下,面对复杂的市场经营环境,能够取得竞争优势、巩固自身职业社会地位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资源的整合能力。通过整合各方面的可利用资源,提升综合实力与竞争力,形成“拳头式”发展。而资源整合能力的提升主要依赖于专业化、职业化和组织化的水平,这也正是农产品经纪人下一步职业发展的方向选择。

3.2“新常态”下农产品经纪人职业发展方向选择

虽然“新常态”给农产品经纪人带来了不少挑战,但也带来了国家政策支持、农业产业拓展、经纪空间扩大、土地流转、“互联网+”战略实施等多方面的发展机遇。为此,农产品经纪人只有更新观念、积极适应、主动作为,在完成了“量”方面发展的基础上,创新经纪模式,拓展服务领域,提升专业化、组织化程度,在“质”的方面、内涵建设上完成新的突破,实现职业化发展。社会职业有一条铁的规律,即只有专业化才有社会地位,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如果一种职业是人人可以担任的,则在社会上是没有地位的。目前,我国农产品经纪人已经基本完成了规模扩张的“量”发展的阶段性任务,现应及时转入到下一个阶段——职业化发展阶段。农产品经纪人职业化就是使农产品经纪人具备职业化的工作技能,形成职业化的工作态度,具有职业化的工作道德,从而树立起良好的职业化工作形象,真正把农产品经纪当成一门长期、专门的职业来从事,当作一项事业来发展,并以此项工作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农产品经纪人职业化不仅是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自我职业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其目的是将“临时工作”转变成“长期职业”,到“终身事业”,并通过“事业”来构建一套长效激励与约束机制,实现内、外发展动力的互动促进,激励与约束的协调统一,及时化解前一阶段发展中积累的问题和矛盾,使农产品经纪人发展由“量”的扩张转到“质”的提升阶段。农产品经纪人的职业化发展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环境、提升职业认同感、加强教育培训和强化服务等措施来推进。

4结语

核心竞争力是动态、发展的概念,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发展阶段核心竞争力是不同的。农产品经纪人依赖熟悉农村、胆识、吃苦耐劳和资源垄断等核心竞争力,实现了快速成长与阶段式发展,完成了“量”方面的积累,奠定了职业的社会地位。但也存在“散兵作战”特征明显、“单打独斗”模式多、个体营销为主等问题。面对新常态、新环境、新变化、新挑战、新机遇,面对原有赖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的失去,农产品经纪人应积极适应,主动作为,转观念、练内功、迎挑战、抓机遇,走职业化发展的道路,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和良好职业化工作技能,重构以资源整合能力为核心的竞争力,从分散走向合作,不断提高专业化、组织化、企业化发展水平,以加快实现自身职业发展“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陈学忠.农产品经纪人职业化[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

[2]顾明远.教师的职业特点与教师专业化[J].教师教育研究,2004(16):3-6.

第5篇:职场的核心竞争力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校 核心竞争力 建设 实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B-0060-04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来源于经济领域的企业管理,最初应用于企业,后来在经济学、管理学、教育等领域也得到广泛应用。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的是高层次的人才和教育的发展路径与方法,而中职学校核心竞争力研究的则是一种基础性的人才和教育的发展对策。当今中国的产业结构依然以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庞大的劳动力要成为合格优秀的产业工人,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中职学校的培育。仅从这一点上看,中职学校的责任无疑是十分重大的,提高中职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迫在眉睫。

一、中职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中职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可以分为基础竞争力、管理竞争力、教师竞争力、人才培养竞争力、文化竞争力等五方面。

(一)基础竞争力。基础竞争力指基础资源,主要是指学校办学的物质资源,它包括办学的财力资源和基础设施。这些财力资源和基础设施是中职学校办学的“硬件”,是学校开展一切教育教W活动的物质条件。可以说,不同的中职学校的物质资源的差异会直接导致它们之间核心竞争力的竞争优劣。

中职学校除了诸如教学楼、办公楼、图书馆、运动场等基本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实训条件和信息化工程建设对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也尤为重要。因为在人才培养中,技术与技能的训练对教学资源的依存度特别高,实习实训基地是中职学校最具特色的硬件配置。而网络信息系统是中职学校对内保证一切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对外及时获取各种有效信息的重要战场。总之,一个中职学校的基础资源是构成中职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第一要素,是重要的物质基础。

(二)管理竞争力。管理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管理团队和管理机制。学校管理是中职学校核心竞争力各构成要素的纽带,科学的管理制度能够整合并支撑学校的各种核心资源,从而凝聚成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它一般包括学校管理团队和管理机制。

管理团队一般包括决策层和管理队伍。决策层即学校的领导班子,领导班子的专业视野、职业素养、决策判断力和政策执行力是学校管理效果的关键。一个强有力的决策层能够引领整个学校的发展方向,建设具有竞争力的品牌专业,建设高水平的专业教学团队,从而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决策层是人才要素中的核心要素。良好的决策需要良好的落实才能真正转化为竞争力,因此,学校的管理队伍也必须训练有素,拥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能力,具备优良的执行力和协调力。

学校的管理制度是指学校管理者通过对教育方针、教育发展方向的把握,制定学校发展方向,组织、实施、协调教育教学活动等所依据的规范形式的总和。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有利于使学校的管理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规范化。因此,学校管理制度深刻影响着学校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决定着学校人力资本能否有效发挥作用,资源配置、资金使用是否规范,进而影响着学校的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中职学校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制度是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中职学校自身管理滞后的问题日益突出。市场的最大特点是变化,主动适应市场的变化,是中职学校管理面临的首要问题。

从中职学校作为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的角度来看,中职学校必须注重其办学效益才能保证其持续地发展。中职学校的办学效益包括办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以前中职学校主要将工作重点放在社会效益方面,即注重中职学校是培养社会和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的地方,相对忽视中职学校作为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应该也要考虑的经济效益。其实,中职学校和企业一样,本身也是一个包含“投入”和“产出”的系统,也是一个要注重投入和产出比的系统。科学、合理的高效管理运行机制,能在投入有限的条件下达到中职学校办学的最大效益,而不完善、不健全的管理运行机制必然导致“高投入低产出”的低效率现象。中职学校的管理体制至少应该起到以下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有利于中职学校的发展,获得各种资源,促进学校的蓬勃发展;二是有利于学校人才的成长和其才能的发挥,能吸引人才,留得住人才,让人才安心为学校提供智力保障和生力军。因此,中职学校需要建立一套适合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科学、合理、健全的管理运行机制,以提高办学效益,从而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

(三)教师竞争力。教师竞争力主要是指师资力量的强弱。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是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他们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主导性的影响。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才能保证一个学校的专业教学质量。因此,可以说教师竞争力也是中职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力量。

中职学校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这就要求中职学校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还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有过硬的动手能力和改革意识、前沿意识,是爱岗敬业的“双师型”教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要求教师“学习专业知识、职业教育理论与职业技能,学习和吸收国内外先进职业教育理念与经验;参与职业实践活动,了解产业发展、行业需求和职业岗位变化,不断跟进技术进步和工艺更新;优化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和职业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因此,中职学校应改善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建设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以培养出符合市场和社会需要,能适应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四)人才培养竞争力。人才培养竞争力是指人才培养的能力。良好的人才培养能力是一个学校的品牌和名片。人才培养的作用是把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直接实化和物化,让社会看到学校毕业生的真正价值。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机制主要包含专业与课程设置、实习实训、校企合作、就业与升学等方面。

1.专业与课程。学校特色是与它的特色专业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专业与课程的设置对一个学校来说显得尤为关键。这就要求中职学校必须明确学校在当地经济社会的地位,为当地特色经济发展服务,培养适合当地经济需要的特色人才。在特色专业发展中,要抓好专业发展方向、专业带头人、专业梯队、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要保持专业的稳定性、前沿性,既要考虑社会的需要和毕业生的出路,又要考虑保证自身有充足而优秀的生源。树立品牌意识,确立品牌发展定位,建设品牌专业,使其在一定区域内具有较大影响力。

2.实习实训。实习实训是中职学校核心竞争力重要体现的内容,对促进中职教育改革与发展意义重大。但在现实中,许多中职学校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或者由于学校不重视实习实训,或者由于实习实训条件所限,相当的中职毕业生实践操作能力不强,离企业真正的要求相距甚远,因为企业需要的是动手能力较强、上岗即能适应的技术人员。为了适应这一市场的迫切需求和用人形势,中职学校必须建立健全实习实训基地,教师在实训基地进行现场实践教学,学生在实习基地进行实践应用,切实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3.校企合作。校企联合办学模式是学校与企业零距离合作,按照“订单教育”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办学模式。《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研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有关法规和激励政策,深化产教融合,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职业教育,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对职业教育明确提出:“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说,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已经成为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基本的教学模式。

4.就业与升学。《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把“服务需求、就业导向”作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原则之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重点提高青年就业能力。”这不仅揭示了现实的要求,也反映了中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因此,中职教育应该为提高中职学生的素质特别是他们的职业能力服务,加强就业与创业教育,建立和完善中职学校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推又兄敖逃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无论是从当前现实还是未来发展来看,中职教育都应该以就业为导向和首要任务。显然,就业率的高低,就业质量的好坏为成为衡量中职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而升学同样也是就业的另一种途径。

(五)文化竞争力。文化竞争力即学校文化的水平。学校文化是一个学校的师生体现出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师生的行为习惯、工作学习态度、各种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表现出来的校风、学风、教风等。学校文化涉及学校的整体品位和在社会上的声望,反映着学校的办学水准和文明程度,透射出独特的校园精神的凝聚力、感染力和震撼力。孙其刚《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建设实践与研究》一书认为,学校文化包括校园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三部分。属于物质文化的主要有教学楼、实训楼、图书电教馆、文娱体育活动设施,以及优美的校园环境;属于精神文化的主要是校风、教风、学风、班风,以及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精神状态、群体心理、人际关系等;制度文化主要是校训、校纪、校规、班规、学生守则、入队入团条件、劳动制度、清洁卫生制度,以及考试规则、保卫制度、就业制度等。

校园文化对全校师生具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它能通过改变师生的原有价值观念,使个体的行为习惯、情感思想、信念理想等与整个学校的文化理念有机统一起来,培育起他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在全校形成相对稳固的文化氛围,凝聚成一种向心力,激发每一位师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了自己和集体而努力工作。校园文化是一个中职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源,是核心竞争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内涵发展的体现,最终体现出这个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水平。

二、中职学校核心竞争力建设案例

下面以玉林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为例,对中职学校核心竞争力建设进行剖析和思考。

(一)基础竞争力的提升。玉林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制定了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规划,在逐步实施过程中改善实训条件。

学校目前拥有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 146.05 亩。其中,东校区位于玉东新区,占地面积 70.58 亩;南校区位于石子岭工业园区,占地面积 75.47 亩。校园环境幽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气候宜人。如今,已建成 1 栋学生宿舍楼及 2 栋实训楼,1 栋教职工宿舍楼,2 个高品质的学生运动场。学校教学设施齐全,教学设备价值 8000 多万元。拥有玉林市同类学校最先进的 3 个校内汽车维修实训基地;拥有玉林市唯一的现代幼儿教育实景教学中心――玉林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附属幼儿园;拥有广西最大的电工电子实训基地。还新建了电子商务、服装设计与工艺、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建筑技术 4 个自治区示范性特色专业实训基地。学校有实训大楼三栋,80 多个实训室,1000 多台先进的电脑,实现了图书资料、教学办公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并初步建成了现代数字化校园。

(二)管理竞争力的提升。为了构建现代学校管理体系,玉林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制定了“十三五”常规管理规范化工程规划。学校秉承务实、创新的精神,加强顶层设计,形成管理共识,从部门结构、管理制度两大方面逐步建立起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和学校实际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依法治校、规范管理,不断提升学校管理水平,促进学校优质、均衡、协调、特色化发展。通过管理改革,学校管理取得了初步成效。

第一,管理意识明显提升。整个学校管理层形成共识,深刻意识到管理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对于管理改革高度支持。国家职业教育有关政策法规得到落实,人才培养质量意识普遍增强,办学行为更加规范。

第二,管理能力显著提升。管理队伍不断调整,专业化水平得到提高,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得到改善,办学活力显著增强,学校管理越来越规范、特色显著鲜明、办学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声誉不断提升。

第三,质量保障机制更加完善。学校章程逐步建立,信息化管理手段V泛应用,学校的管理“大数据”初步建成,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自我诊断、反馈、改进机制基本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及社会等多方参与学校评价的机制更加健全。

(三)教师竞争力的提升。为了提高学校教师竞争力,玉林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工程规划。规划通过加强师德建设、完善教师聘用和管理制度、引进人才、加强教师培训,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结构优化、一专多能、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兼备,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和管理能力、适应职业教育改革要求和满足学校可持续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第一,建立专业带头人与教师培养的长效机制。根据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需要,研究制定学校培养专业带头人和专业教师的长效机制。培养教师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切实解决教师生活和工作困难;制定教师专业成长规划,形成名师成长的长效机制;按照规定的数量、层次、知识结构更新、技能水平配备教师;完善常规管理手段,形成考核激励机制和待遇保障机制。

第二,建立特聘教师和兼职教师管理制度。积极推进技能型教师的引进工作,面向社会、企业、职业教育先进地区聘请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担任特聘教师或兼职教师,优化教师结构,形成一支业务精良、技术过硬、结构合理和相对稳定的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

第三,实施名师培养计划,加快构筑科学合理的优秀人才梯队。制定和启动名班主任、名师工作室培养计划,开展梯队式名师培养活动,构建名优教师培养新模式,努力建设一个高质量的教师团队。加强班主任队伍专业化建设,成立班主任工作室,建立名班主任培养对象的培训机制,完善并实施好《班主任工作量化考核方案》。建立学校名师工作室,定期开展教研和研讨活动,通过名师引领、团队互助,提升整个工作室成员的专业水平。

第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切实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树立科学正确的职业教育观,增强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深入开展崇教厚德、为人师表主题教育活动,教育全校教师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时,把师德表现摆在首位,大力表彰和宣传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

第五,教师专业成长信息支撑平台。记录跟踪教师专业成长过程,提供教师继续教育和网络研修服务,通过校本培训与网络研修整合培训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开展网络教研,支持协同备课、评课,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以“结对”方式开展青年教师的培训,着重加强师德、教学技能、实践技能、科研能力的培养。推进“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选派骨干教师赴区内外培训;建立教师实践培训基地,落实专业课教师每年不少于两个月到企业参加实践的制度,通过校企合作途径提高专业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四)人才培养竞争力的提升。为了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增强人才培养竞争力,玉林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制定了教学改革与质量提升工程规划。

首先,从本地劳动力市场分析和职业岗位分析入手优化专业设置,实现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根据职业活动的内容、环境和过程探索专业培养模式,落实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模式。探索中高、中本教育贯通、产教融合道路,实施教学改革与创新工作,基本建成与产业发展相匹配,中高、中本衔接,以就业升学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

其次,以适应区域产业的特色专业为骨干,组建专业群。围绕玉林市属广西第二大机电产品制造业基地,玉柴集团及玉柴集团在玉林本地有近两百家配套厂的产业链,开设机电产品安装与维修、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制冷设备安装与维修、汽车运用与维修等专业,由此形成机电一体化专业群。围绕玉林市是华南地区中药材、桂东南日用品集散地,玉林市福绵区是服装加工基地等,开设电子商务、会计、市场营销、计算机应用、文秘、服装设计与制作等专业,由此形成电商专业群。围绕玉林市是广西人口大市,学龄前儿童数量多,幼儿教育发展快,幼儿教师需求量大,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由此形成学前教育专业群。围绕玉林市是广西人口大市,汽车保有量大,开设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由此形成汽修专业群。围绕玉林市是广西人口大市,农村人口数量大,城镇化进程在加快,城市(镇)建设高速发展,房地产市场较大,开设建筑工程施工、楼宇智能化设备安装与维护等专业,由此形成建筑专业群。

玉林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就业有能力,升学有基础”。学校畅通就业升学双渠道,为学生创造人生美好未来。学校积极促进学生就业,建立社会实践、以工助学专人管理机构,委派专人管理。建立就业平台,群策群力安排毕业生就业。在“万众创业,大众创新”的召唤下,鼓励学生创业。近年来,学校毕业生每年(下转第64页)(上接第62页)就业率保持在 98% 以上,为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德能兼备的技术人才。学校非常重视升学工作,为学生深造铺路。玉林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每年约有 30% 的学生走向升学方向。学校每年组织三年级部分学生进行对口升学考试辅导,效果很好。

(五)文化竞争力的提升。玉林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规划并逐步实施了校园文化建设工程,全面建设具有时代性、职业性和地域性的特色职业教育校园文化,推动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位一体全面发展。

通过在全校范围内集中并长久地开展“凤凰涅,自信圆梦”自信文化建设活动,提出“建校园自信文化,创自信教育特色”的发展目标。学校从实际校情以及自信教育理念出发,用“凤凰涅”的精神来教育鼓舞广大师生,以“自信教育”为核心,贯穿学校静态文化与动态文化,辅助学校品牌传播,重点突出自信文化内涵、职业教育特色,着力打造精神理念引领,进行整体顶层设计,构建立体、交互的校园自信文化生态系统,以唤起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使学校的自信文化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实现自信文化的“气态化”,让自信文化弥漫在校园的空间,达到“润物细无声”文化育人的效果。经过几年的实践,玉林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自信文化,提升了学校的文化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邵艳杰.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2]孙其刚.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建设实践与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5

[3]王利利.中等职业学校核心竞争力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0

[4]郑耀涛.信息化背景下中职学校核心竞争力系统构建研究[D].广州: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4

[5]成长春.赢得未来――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西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重大课题“中职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建设与就业创业平台融合的实践研究”(2015JD107);2015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中职计算机专业培养学生‘能学、想学、乐学’对改善流失问题的研究”(GXZZJG2015B197);2015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中职学校学生自主管理模式实践研究”(GXZZJG2015B193)。

第6篇:职场的核心竞争力范文

一、国企企业文化建设对于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意义

国企作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型企业,为有效适应当前日渐复杂的内外部竞争环境,则需要由上而下建立统一的价值观认识,从而以职工工作热情的提升为企业发展增添新动力,此举便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本质。

1.具有导向作用

企业文化对于企业今后战略发展有着导向作用,良好的企业文化可提供更符合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所以需要做好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保证企业全体职工在思想和行为方面都能实现统一,唯有职工的协同一致,才能在企业文化的导向之下助力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此外,企业精神文明方面的建设,有助于职工工作激情与主动性的激发,促使职工责任感与使命感的提升,进而推动企业发展。

2.增强凝聚力

企业文化建设能够让全体职工在思想认识、价值追求方面与企业的利益达成一致,有效强化了企业凝聚力。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中正确“三观”的树立,在企业日常管理中进行无形规范,有助于全体职工综合素养的提高,加之良好企业文化可带来企业知名度的提高,能够提高职工的自豪感与企业归属感,同样有效增强企业凝聚力。

二、加强国企企业文化建设培育核心竞争力的相关策略

1.以卓越企业文化建设与发展战略相结合

当今时代属于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文化所产生的效应远比经济产生的效应更加深远,所以组建优质企业管理队伍以及建设良好企业文化已成为了国企提高核心竞争力以及谋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路线[2]。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速度逐步加快以及国际政治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国有企业的经营环境也变得更加复杂,所以需要企业能够在发展过程中寻求与市场环境相吻合的方法,充分融合企业文化建设和发展战略,进而建设具备时代特点与企业特色文化。作为培育核心竞争力的载体,企业文化建设可进一步强化企业职工的凝聚力,使得全体职工对企业的文化价值观念产生认可,以文化的粘合作用团结所有人力资源,实现核心竞争力的增强。

当然,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不断的摸索实践,在发展中逐步提炼出能够代表企业价值观、精神思想的意识形态东西。企业文化的建设需要与企业日常管理相融,并且与职工培训、绩效考核、内部管理等制度进行结合,做到事事有文化、处处有文化,在国企的各方面都需要体现出企业文化,才能够确保核心竞争力得以增强并牢固。

2.构建学习型组织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对于国企而言,其学习能力会与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有着密切联系,采取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方法便能够以学习能力的提高去如实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具体来讲也即是要求在企业建设学习文化,助力职工掌握更多专业知识,进而为企业发展提供服务。诸如IBM、英特尔等国际知名企业,都在极力建立学习型组织,因此国有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竞争得一席之地,更需要建立以全面发展、团结合作为核心的学习型组织,辅以人本理念与激励措施,全面唤醒职工的学习主动性,深挖企业职工的潜在能力。唯有人才潜能得到提高,才能够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得以增强。

面对当前日渐复杂的企业内外部环境,企业在管理方面需要保持高度灵活性与柔性,学习型组织的建立需要融合企业日常管理与文化建设工作当中,并且为其专门成立相关管理平台,以良好学习氛围的创设与学习计划的制定去激发职工的学习主动性,全面提高企业创新力,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坚持以为人本的文化理念

为确保国企企业文化建设良好推行,应当遵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将其作为文化建设的基本理念,关注人力资源作用的发挥,从而助推企业文化建设有序推行[3]。人才作为21世纪社会中的最主要资源,企业间的竞争从本质来看也即是人才方面竞争,所以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一切行为都需基于人本思想,做到对人才的尊重、关怀以及理解,通过人才作用的全面发挥去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促进企业的稳健发展。

4.重视企业良好形象的打造

企业良好形象的建立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企业文化建设工作,通过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所打造的良好企业文化能够扩大社会影响力,提高民众对企业的信任感,从而能够有效促进企业职工的工作热情,能够以成为企业的一份子感到荣幸。由此可见,企业良好形象的打造同样能够有助于企业吸收与留住更多优质人才,也能?虼偈怪肮ご葱铝Φ挠行Х⒄梗?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对于企业而言,需要加强品牌意识,重视产品质量与反响,以品牌和产品所带来的良好社会效益与消费者认同去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助力企业更快、更好发展。

第7篇:职场的核心竞争力范文

同理,我们在制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战略时,也可以进行职场战略环境分析,包括外部环境分析、工种竞争结构分析以及竞争者分析。

职业外部环境分析主要是分析整体的就业形势,如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状态、就业情况、人才供给情况、劳动力迁徙状况、薪酬福利的变化趋势、相关就业的法律法规等等。这个分析还可以更进一步,具体到某一个行业或者某一个区域。

比如汽车行业,受国家宏观政策和经济的影响,就会随之产生“冷”或“热”的变化,由此带来这个行业对于人才需求的变化;又如互联网行业,互联网泡沫带来的投资热潮,让人才的需求呈现井喷的状态,可是泡沫一旦破灭,各家公司就可能会裁员或者控制招聘。当然,这种职场战略环境分析,也可以运用于某一地区。

工种竞争结构分析所说的工种是指具体的职能,与工作的性质有关,与行业或者区域无关,比如质量、财务、法律、市场、销售、制造、供应链、人力资源等等,主要包括两方面:

一方面是工种发展状态分析。就是要了解这类工种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就像企业有生命周期一样,不同工种也会因为社会、技术、经济的发展处于不同的阶段。比如,驾驶员这个岗位在二十多年前是非常吃香的工作,很多人都趋之若鹜;又如,财务管理这个职能在过去十多年间,由于企业对于财务管理、风险控制的要求越来越高,财务人才需求的总量上提高了很多;再如,由于社会的分工,企业中很多的IT岗位都已经外包了。

另一方面是工种竞争力量分析。如,当你想从事某个职业时,到底谁会与你竞争?他们的竞争力量如何?就像波特的五力分析模型一样,有几种力量会参与竞争,现在这项工作,由于技术或社会分工的原因,代替这份工作的人或者机器(这项工种被机器替代?被外包?被简化?)、跨工种转移过来的人、大学或者各类学校最新培养的人的情况,以及企业管理者对待这个工种的态度(管理者是否认为这类工种所拥有的技能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何?

结合以上两方面的分析,大概就可以了解这个工种的竞争结构了。

竞争者分析就是具体到个体,到底谁在与你竞争?他们的背景是什么?他们优势是什么?与他们相比,自己的优势是什么?当然,这类分析更多地运用于高级人才。

职场战略环境分析过后,我们可以运用企业战略管理的另一个工具SWOT分析,清楚地了解自己在现实的环境下的强项(S)、弱项(W)、机会(O)和威胁(T)。

以上的分析,是为了找到适合自己在职场竞争的战略,根据波特的理论,企业基本的竞争战略有三种,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专一化战略。同理,在职业发展上,基本的竞争战略也有三种:

一是专业化发展战略。在自己选择的专业领域上,专业水平明显高于该工种的平均水平或者主要竞争者的水平,当企业聘用你时,立即能够获得高于市场水平的专业能力,因此,企业有很强的意愿付出更多,不仅仅是薪酬福利,也包括在工作中提供更多的资源、信息、支持等等,这样会进一步强化你在专业方面的竞争优势。

选择专业化发展战略最大的好处在于,一旦这种职业发展战略取得成功,就会有那种“一招领先,招招领先”的效果。但也有不利的地方,就是在一个企业、一个行业、或者一个区域中,某一个工种中只能有一个或者几个人成为专业领先者,所以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采用这种战略。

二是通用化发展战略。这一职业发展战略成为不少人的重要选择,通俗地说,就是让自己成为“通才”,但很多人在选择这种战略时存在很大的误区,认为通才就是“什么都懂一点,但是什么都不精”,或者就是会所谓的“三脚猫”功夫。

其实恰恰相反,通用化战略也可以说是某种专业化发展战略,当然这里的专业不是指的技术,而指的是一些核心能力。比如解决问题,选择专业化发展战略的“专家”靠的是对于技术的把握、对于问题本身的深入理解,而选择通用化发展战略的“通才”靠的是深谙解决问题的基本路线图、激发他人参与的能力、优秀的逻辑思维能力等等,最后通过他人的努力与支持解决了问题,这些核心能力是不带有任何专业色彩的,也正是这些核心能力才可能让人成为“通才”。

选择通用化发展战略的人,通常还是从某一个专业起步,但他侧重的不是技术或者知识本身,而是如何运用知识和技术的基本方法、方法论、工具,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推动、激励、管理,并与组织的其他部门有效协调,也重视在这个过程中自身的心智锤炼。

通用化发展战略是否成功,一个标志是成功地拥有了哪些核心能力,并成功地将这些核心能力运用在另一个专业或者行业领域中。选择通用化发展战略,极大地拓展了职业发展道路,突破了行业、地域、工种的限制,这也是许多人选择这一战略的原因。

但通用化发展战略最大的挑战在于,我们很难对核心能力进行定量的确认与评估,甚至定性都很困难,不像专业知识或技术可以进行较科学的测定。不少人认为自己已经具有这种能力,但其实还没有,他们匆匆地跨出自己的专业,开始通用化的发展战略,但是由于核心能力的缺乏,最后只能成为“三脚猫”。

三是差异化发展战略。专业化发展战略和通用化发展战略都对个体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或者在专业知识上或者在核心能力上取得优异成绩,因此这种战略往往会另辟蹊径。

在现实环境中,很少人意识到这种战略,或者意识到这种战略,但不知道如何实施。我们可用一个笑话来形象地解释差异化发展战略,如一个相声演员说,自己是相声界唱歌唱得最好的,是演唱界相声说得最好的。他可能相声说得并不好,但他并不与其他在相声这个专业领域中的人比说相声,而是比唱歌;同样,他肯定不是演唱界歌唱得最好的,但他不与其他歌星比唱歌,而是比说相声。这种差异化的竞争方式,一下子就让他格外出众。

第8篇:职场的核心竞争力范文

On How to Improv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Vocational

College in the Background of Mass Line

ZHOU Qingfang

(Chi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Chizhou, Anhui 247100)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higher education is facing is different from previous external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diverse needs, an independent legal person and universities, this series of changes that have made increasingly fierce competition among universities. Vocational college is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only continues to improve their core competitiveness, to be able to get a chance of survival, to be able to continue to grow and develop. However, due to various reasons, the general lack of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new situation, the Party's mass line points out a clear direction for ou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improve core competitiveness and development. The author will discuss how to combin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arty's mass lin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core competitiveness; mass line

1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1990年哈佛大学著名教授哈默尔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文章正式将“核心竞争力”提出。哈默尔认为核心竞争力是能够使企业为客户提供独特的技能和技术的能力。虽然高职院校没有像企业那样充满了商业元素,但是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强度、竞争范围却在不断增强。因此将核心竞争力应用到高职院校的发展上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高职院校在长期的发展探索的过程中,逐渐积累下来,为高职院校独自拥有的,并且很难为其他高职院校所模仿,深深融入到高职院校生活工作方方面面的能力系统,并且能够支撑高职院校在实际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下面将会详细说明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1)独特性。每一所高职院校都有着自己所特有的办学历史、地理环境、教学硬件、教学师资……这些种类繁多的资源和能力相互结合构成了高职院校所特有的资源总体。正是这些独特的资源能够将一所学校与另外一所院校所区分开来。也正是这些独特的资源为高职院校提供着独特的环境,为高职院校在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层次取得竞争优势奠定了基础。

(2)价值型。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而言是企业能够为用户提供独特的技能或者技术,而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则是为学生和社会提供独特的有价值的教育和人才输出,或者是相对于其他高职院校能够有着更低的成本。

(3)局部性。高校核心竞争力是指高校能够在某一方面:或是教学、或是人才输出、或是社会服务等过程中具备能够区别于其他竞争对手的优势。核心竞争力不可能是高职院校的方方面面。

(4)延伸性。核心竞争力的根本点可能只是很小的一个点,但是其具有很强的延伸性。将核心竞争力进行最大程度的开发,就能够将核心竞争力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就能够为高职院校带来更大的价值。例如高职院校将学生都培养成非常熟练的操作手,就能够为学校学生的日后工作以及学校品牌有着莫大的帮助。

(5)难以模仿。如果核心竞争力能够轻易被模仿,那么其就不足以被称为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高职院校的发展历程以及其所拥有的各种资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深深地烙上了学校的印记。

(6)难以替代。核心竞争力是不能够轻易被替代的。例如依靠核心竞争力培养的学生是很难被其他学校的学生或者是其他专业的学生所替代的。

2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

(1)内涵层面。内涵层面更多的是高职院校的无形资产,主要包括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学校文化、办学定位等。内涵层是高职院校的软实力,虽然没有直接的体现,但是却如同空气一样散落在学校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校的运转。

办学理念是高职院校的灵魂,对于学校的各项工作都有着指导性的作用,为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提供着精神层面的支持。学校定位是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基础。不同的学校定位对于学校建设会有不同的要求,相应的对于核心竞争力的建设也会有着不同的定位。只有准确把握办学定位,才能够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最好地发挥各种资源的效用,最有效率地建设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办学定位回答了“我要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校园文化则是学校软实力的载体,从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等各个细节影响着学校的方方面面,当然也包括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与发展。内涵层为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营造了一个氛围。

(2)中间层面。中间层面没有像内涵层面那么宽泛。它是内涵层的支撑,主要包括管理体系、师资队伍、专业建设等。中间层是核心竞争力最直接的生产源泉。管理体系包括管理团队和管理人员,管理团队的效率直接影响着学校的运行情况,也直接影响着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情况。师资队伍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发展提供着最重要的资源,是核心竞争力构建和培养最关键的部分。专业设置是高职院校对于社会需求和自身资源的把握之后所做出的决策,为核心竞争力选定了方向。

(3)外显层面。外显层面是高职院校是否为社会所认可以及其自身价值的体现。例如社会声誉是社会对院校的接受程度,校企合作体现了院校的市场前瞻性,就业率是核心竞争力获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

3 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环境下对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1)明确高职院校的主体,做到一切依靠群众。高职院校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和老师,应该相信高职院校的“群众”。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教师团队、学生团队、学校工作人员。教师团队是高职教育知识的传播者、中坚力量和保障;学生是知识的接收者和高职院校的直接服务对象,是高职院校最大的利益相关者;学校工作团队是高职院校各项工作能够顺利运转的保障。

(2)优化目标,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优化高职院校的目标是践行群众路线的重点。科学合理的目标必定是长期符合群众根本利益的。这样的目标有利于学校群体的整体发展以及群众自身的发展。

(3)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做到这一点能够最大限度地培育和发展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群众的聪明才智,并且将这些充满智慧的建议运用到实践之中,为群众谋福利。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进行实际操作:打破传统的脱离群众的工作方法;将传统的由上而下的权力运作方向变成“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的权力流动方式;建立群众参与的途径,通过多方面的渠道建设使得群众的建议能够被听到和采纳。

4 总结

积极落实群众路线,广泛采取群众的建议和意见,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众的才智,能够优化高职院校的运作模式,能够使得整所学校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通过有效的领导使得高职院校取得最好的结果。

第9篇:职场的核心竞争力范文

关键词 高质量就业 理工科大学生 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10.084

Abstract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graduate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the quality of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ndex of evaluating the level of running a college, and employment core competitiveness directly affect high quality of employment of graduat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rough to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situation analysis,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employment and enterprise recruitment graduates investigation content related to the investigation, in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udents for example, analyze 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core competence of employment, reflecting the form and the influence factors, discussed in the paper and enhanc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guidance system model and educational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of high quality provide reference.

Keywords high quality employment; engineering college students; core competitiveness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热点问题,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影响到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理工科毕业生在专业背景、知识结构等限制下,跨专业就业、高质量就业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在大数据时代下如何在保证就业率的基础上提高理工科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探索高质量就业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开拓有效的工作载体推动就业工作的开展,是高校当前就业工作的当务之急。

1 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内涵

1.1 核心竞争力定义及理论概述

1990年,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是在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普拉哈德(C. K. Prahalad)和加里・哈默尔(Gary.Hamel)合著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中首先提出来的,“核心竞争力是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个体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①根据英国原教育与就业部(DFEE)对就业竞争力的理解是:个体获得并且有效保持工作的综合评价能力,即在求职市场内通过把握充分就业机会来实现个体的潜能自信。就业竞争力是指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如何具有战胜竞争对手、发现适合发挥才能和找到自身价值的合适工作岗位的能力。②

1.2 就业竞争力构成及现实意义

就业竞争力是个体通过智力、学历、专业背景、情商、综合素质,加之对行业认知、市场定位、工作经验程度、掌控市场机遇的能力力、就业的思路、求职的实战能力和面试表现情况等因素形成的合力。就业竞争力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综合能力的象征,也是大学生求职和发展的全面展示,能侧面反映出所在高校的大学生培养和教育质量。③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就业过程中能使大学毕业生保持长期稳定竞争优势的能力,是将个人综合能力和社会发展需求有机融合,不断自我完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④就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高度综合化的概念,是大学生个体内在系统与外在环境互动作用的体现,是毕业生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结合的结果。⑤从本质上来讲,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综合实力的体现,是大学生获取、发现、把握就业市场、获得职位的内在能力和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在求职和发展的突出表现面。

2 影响工科大学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

以东北大学2016届本科(理工科)毕业生、2016届(理工科)硕士毕业生500人,来校企业100家为调查对象,针对毕业生主要围绕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就业影响因素、就业渠道和就业指导服务等内容展开调研,针对来校企业开展关于“企业用人质量标准”方面内容进行调研。对数据进行统计,通过频数分析、比例分析等手段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学历和性别比例分布如图1所示,男生占数据比例的72%,女生占数据比例的28;硕士学历占占数据比例的24%,本科生占数据比例的76%。

2.1 专业设置对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

从毕业生初次就业情况在各专业之间的差异比较大。以东北大学理工科为例,冶金、材料、机械、自动化等国家重点学科的专业就业情况良好,2016届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在96%以上;而新建专业就业则相对困难,2016届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在92%以上。学科地位、学科与社会市场的适应性、社会对学科人才的需求量是影响各学科相应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2.2 就业指导工作对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

2.2.1 就业渠道

图2为理工科大学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途径。分析得知,理工科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最主要渠道是学校招聘会、学校官网的就业信息、学校导师推荐、其他招聘网站等,比例分别为。学校的就业信息网等及时向毕业生传递各单位的招聘信息,为毕业生提供就业的平台和机会,信息渠道是毕业生就业的基本保障。

2.2.2 就业指导服务

理工科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求职与就业市场需求的信息不对称、非理性就业、求职就业技巧缺乏等诸多问题,调研了解理工科毕业生需要在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服务需求情况如表1所示。因此,就业指导服务能有效促进毕业生就业,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

2.2.3 来校招聘企业和岗位质量

2014年以来,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经济发展不稳定,国内钢铁行业加速下行,钢材价格已跌回十年前的水平,导致来校招聘企业数量略有下降,冶金、矿业、材料、环境等专业企业需求量减少,供需不匹配,直接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

2.3 毕业生综合素质对就业竞争力的影响

通过对100家用人单位调研数据频数分析,用人单位看中的毕业生的个人综合素质主要包括学习知识的能力、解决专业问题的素质、综合素质、沟通和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执行力、创造创新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等诸多方面,如图3所示。毕业生个人综合素质的高低自接影响到求职的成败。此外,性别因素一直影响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尤其对于工科学生而言,就业单位的性质决定了男性更适合于从事。

2.4 就业心态对就业竞争力的影响

工科毕业生存在初次就业过程中存在求职定位不明、趋向较为集中、盲目考研、就业环境接受能力差、就业后稳定性不足等就业心态不理性问题。

毕业生初次就业首选就业城市分布如图4所示,64%的学生初次就业首选直辖市或省会城市,34%的学生初次就业选择地市级城市,仅有2%学生选择地市级以下城市就业。反映出工科毕业生就业心态有所偏颇,而就业心态是否理性将决定就业情况及就业后稳定情况。

3 提升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3.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立“就业指导系统”在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中的定位

(1)就业指导模式创新。随着招聘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的期望值不断提升,社会对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调查分析,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应以市场为导向、从本科入学前抓起,实现就业指导工作系统化,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对一年级开展目标教育,主要侧重于如何了解、适应所学专业;对大二、大三年级的学生知道主要把握如何打好基础知识、建立合理和完备的知识结构,在塑造自我的同时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校、院可通过举办模拟竞聘会、简历设计大赛、挂职锻炼等活动积极为学生提供各种锻炼平台。对四年级学生则侧重加强如何引导学生理性就业、如何拓宽学生知识面等工作。

(2)就业指导方法和途径创新。在就业指导政策方面,高校要不断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和机制,创新设立就业指导工作室等,加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指导力度。在就业市场拓展方面,学校结合学科、学院、校友资源,要进一步扩宽学生就业市场,拓宽学生就业途径,保证来校企业和岗位数量及质量。在就业信息方面,要利用微信平台等新媒体就业信息畅通学生就业信息渠道,引导学生在校园招聘会基础上拓宽就业信息来源渠道。在就业心态引导方面,由于理工科毕业存在就业环境差、就业地偏远等问题,学校在就业指导工作方面应加强学生就业心态指导,引导学生理性就业,鼓励毕业生不怕艰苦,敢于到基层去、到一线企业实现自身价值。

3.2 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完善大学生职业选择与发展关键元素的整合,增强大学生核心竟增力

学校、学院在进行专业课程设置的时候,要加大调研力度,专业课的开设要紧跟时代步伐,适应社会需要,利用教学改革等方式,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同时,在教学模式创新行动方面,应不断尝试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即:在强化通识教育教学的同时,通过加强实践基地建设逐渐实现“通识教育+实践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坚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专业学习能力”的研究型教学为出发点,兼顾拓宽大学生国际视野培养的多维教学模式等,培养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大学毕业生,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第二课堂方面应培养、锻炼大学生的面对社会工作的执行能力、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团队协调和合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力争通过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他们形成相对优化和完备的知识结构。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好基础和专业课程知识外,还应通过辅修第二学位、参加知识讲座、阅读课外书籍和论文等方式不断拓展大学生的知识覆盖面。

3.3 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拓展多元化就业模式

创业基础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业基本素质的教育,以便于他们从事创业活动和实践的教育。创业基础教育可以创造性地带动就业活着创造出新就业岗位和机会。2016年,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随着学校对创业教育的研究、教育和实践的加大投入,创业基础教育的思维逐渐形成,而大学生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优势和社会对个体的需求,培养创业能力和思维,将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4 结语

要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除了做好就业指导服务等应急对策之外,也应改善影响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高校应针对各学科、各年级、各阶段学生特点,构建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体系,在教育工作中认真总结、不断完善。要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需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更需要社会的普遍关注和支持。

注释

① 肖力玮,梁斐,陈溪.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

② 余冠军,肖友平.略论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8).

③ 徐涌金,高秋艳.试析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的基本要素[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4).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