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淡水资源的重要性范文

淡水资源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淡水资源的重要性

第1篇:淡水资源的重要性范文

据了解,烟台属于严重缺水性城市,其水资源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境内并没有客水。虽然烟台市年平均降水量约为650毫米,水资源总量约为30亿平方米,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436平方米,尚不足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5,更大大低于国际标准。虽然面朝大海,水资源总量丰富,但是烟台仍然是一个半干旱城市,严重缺乏淡水资源,因此,充分利用海水资源,向大海要淡水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已经成为解决烟台水资源问题的战略性举措。但是海水淡化成本尚高,每吨淡化水的成本为五元左右,比工业用水成本高出一元左右,以至于无法将淡化水大规模推进市场。本文旨在法律技术层面研究海水淡化的市场化问题,将海水淡化产业推向市场,以切实解决烟台地区的淡水资源问题。

一、关于海水淡化的政策性文件

早在2005年,国家就曾联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海洋局等了关于利用水资源发展水资源的政策性文件《海水利用专项规划》该规划意在加强海水淡化利用,以企业为主体生产淡化水用于居民引水、生活用水、企业生产用水;高效可持续的提高海水资源的可利用率。

2011年的《国家“十二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针对我国五年内的海洋科技发展进行了总体规划。“十二五”期间的重点工作是突破关键技术,培育和支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全面开发利用海水成为相关的关键技术之一。开展实施海水淡化产业化项目,支持和鼓励沿海城市及海岛组织开展大规模的海水淡化产业化示范项目。

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意见》其中提出:要求到2015年,提高海水淡化所用材料、设备制造的自主创新率;海水淡化能力需达到的日产量以及海岛新增供水量的贡献率需提高;需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海水淡化产业链模式,关键技术设备的研发制造能力努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影响海水淡化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烟台作为我国开展海水淡化项目较早的城市,淡化水的市场较大,但是烟台淡化水仍然存在规模小,竞争弱,发展慢等问题。影响烟台市海水淡化市场的主要原因有:

(一)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较少,海水淡化的主要技术装备以及多种关键部件主要依靠进口,从而导致海水淡化的成本偏高。

(二)产业发展水平较低。海水淡化产业发展水平较低。我国海水淡化整体实力相对于国外有关方面处于劣势,国外十分关注我国海水淡化市场并积极采取措施抢占我国市场。烟台从事海水淡化的设备制造较少,企业规模较小,尚未形成海水淡化产业链。

(三)海水淡化相关政策不足。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不完善,政策实施力度不够,可操作性差,我国《水法》中虽然有关于对海水淡化的表述,但是有关水相关法、海洋相关法中并未明确指出海水淡化应该由哪些部门主管。烟台缺乏良好的政策环境来支持海水淡化的发展,缺乏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未能把海水淡化产业放到应有的战略高度,对海水淡化没有明确的定位。

三、关于海水淡化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政府对海水淡化的政策支持。(1)将海水淡化产业列入烟台市重要发展战略之一,并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根据国务院制定的《海水利用专项规划》来制定符合烟台区域特征的地方性规章,应建立烟台市海水淡化相关小组,组织有关部门建立起有效的行政管理体系,以建立实质有效的产业鼓励政策,推动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2)对使用海水的企业在研究开发、购置机器设备等方面授予税收优惠政策。明确海水淡化设施及建设可享受优惠政策及资金支持。把海水淡化项目作为公共设施建设项目,对于生产淡水的企业给以补贴支持。(3)烟台应通过投资和贷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来鼓励更多企业进入海水淡化范畴,扩展海水淡化产业的投资融资渠道,鼓励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进入海水淡化行业。(4)烟台市政府应该加大水价的改革力度,调整水价及其结构,合理确定淡化水的价格,以促进淡化水的推广和使用。并经由媒体公益广告的形式对海水淡化进行主题宣传,使市民对淡化水有一定的认识,有助于淡化海水进一步走向市场。

(二)对于企业方面,应加快建立行业规范标准,加强技术改革创新,研究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设备,以尽快提高海水淡化的核心竞争力。应建立切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模式,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根本调节作用。

四、结语

大力发展海水淡化产业是扩大蓝色海洋经济区水资源供应量的有效方式,是解决烟台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重要手段。但同时应当意识到,烟台地区要大规模发展海水淡化产业仍面临许多挑战,由海水淡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亦不容忽视。应通过加强政府管理、促进技术革新等方式降低海水淡化的成本和能耗,推进海水淡化市场化,并努力减少海水淡化对渤海海洋环境的影响。如此才能扬长避短,发挥海水资源丰富的优势,解决烟台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为建设蓝色海洋经济区助一臂之力。

参考文献

[1] 吕荣胜.天津滨海新区推进海水淡化市场化进程的对策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9(09).

[2] 付健,王亦宁,钟玉秀.关于我国海水淡化利用管理体制的思考[J].水利发展研究,2012(01).

[3] 杨尚宝.关于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几点看法[J].中国建设信息(水工业市场),2011(02).

[4] 侯勇,王桂华.海水淡化技术现状与发展[J].吉林电力,2011(01).

第2篇:淡水资源的重要性范文

    一、中国的淡水资源的现状

    1、我国淡水资源总量较多,但按人口、耕地平均占有水平很低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相比,我国淡水资源问题比较严重,尽管我国河川径流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仅低于巴西、苏联、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但是由于我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按人口、耕地平均,人均和亩均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占有量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左右,亩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亩均占有量的3/4。据对149个国家和地区的最新统计,中国人均占有量已经退居世界110位。因此,正确处理好水及人和人及于水两方面的关系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艰巨复杂。

    2、我国淡水资源在地区上分布不均,水土组合不平衡。我国的水量和径流深的分布总趋势是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并且与人口数耕地的分布不相适应。81%集中分布在长江及其以南地区,而耕地面积仅占全国的36%;淮河及其以北地区耕地面积占全国64%。

    3、我国降水及河川的年内分配集中,年际变化大,连丰连枯年份比较突出。我国主要河流都出现过几年来水较丰和几年来水较枯现象。例如黄河在过去几十年中曾出现过连续9年(1943—1951)的丰水期;在近几十年内也曾出现过连续28年(1972—1999)的少水期,其中断流21年,而且在1991到1997年间是年年断流,总断流时间是717天,平均每年断流102.4天。降水量和径流量在时程上的这种剧烈变化,给淡水资源的利用带来困难。要充分利用淡水资源势必修建各种类型的水利。

    4、是淡水资源污染波及全国。如果从淡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上说,中国缺水主要是指北方区域的话,那么,淡水资源的污染却是一个具有全国性的问题。而且,越是丰水区和大城市,越是人口密集地区,往往污染越是严重。结果丰水区出现水质性缺水的现象。这是中国淡水资源更为严重的问题。最近,中国水利部门对全国约700条大中河流近10万公里的河段进行水质检测,结果是近1/2的河段受到污染,1/10的河段被严重污染,不少河水已失去使用价值。另据调查,目前全国有90%以上的城市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部分流域和地区,水污染已从江河支流向干流延伸、从地表向地下渗透、从陆域向海域发展、从城市向农村蔓延、从东部向西部扩展。近年来中国废水、污水排放量以每年18亿吨的速度增加,全国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每天的排放量近1.64亿吨,其中约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

    5、用水效率低和过度开发并存。首先是用水效率低,而且,越是缺水的地方,效率就越低。比如,严重缺水的黄河流域,农业灌溉大量采用的还是大漫灌方式。宁夏、内蒙灌区,每亩农地平均用水量都在1000立方米以上,比节水灌区高几倍到十几倍;农业用水利用率普遍偏低,目前,生产单位粮食的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2倍~2.5倍。农业用水如此,工业用水也是如此。目前中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远低于先进国家75%的水平,单位GDP用水量是先进国家的十几倍到几十倍,一些重要产品单位耗水量也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几倍,甚至几十倍。

    6、对淡水资源过度开采的情况日趋严重。比如海河流域,海河流域是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大部分地区和山东、山西、内蒙、河南部分地区,区域内有26个大中城市。这个地区也是中国最为缺水的地区,人均只有293立方米。这些年来,这里的社会经济的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同20世纪50 年代比,人口增加一倍,灌溉面积增加6倍,GDP增加30多倍,使得总用水量增加了4倍,大大超过淡水资源的承载力。结果,地表水、地下水长期过度开采,开采率达到98%,远远超出40%的警戒线。据水利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国地下水超采区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56个,扩展到目前的164个,超采面积也由8.7万平方公里扩展到18万平方公里;年均地下水超采量超过100亿立方米,有6万多平方公里的地面出现不同程度的沉降。一方面,中国的淡水资源就不够丰富;另一方面,用水的浪费,水质的严重污染,使得可用淡水更加紧张。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缺水现象由局部逐渐蔓延至全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带来了严重影响。据统计,在正常年景下,中国缺水总量估计已达400亿立方米,“十五”期间,农田受旱面积年均达到3.85亿亩,平均每年因旱减产粮食350亿公斤。全国农村有3.2亿人饮水不安全。有400余座城市供水不足,较为严重缺水的有110座,缺水和水的污染,对环境和人的身心健康都产生严重的影响。

    二、淡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措施

    面对淡水资源的严峻挑战,中国的决策层和普通百姓都开始行动起来。在“十一五”规划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政府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淡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和挑战,告诫人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并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等非常重要的、有针对性的指导方针。值得注意的是,“十一五”规划,第一次提出了有关淡水资源必须完成的具体管理指标,比如,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10%。

    (一)是加快南水北调工程进度。

    中国闹水荒,主要是指北方。特别是近20年来的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淡水资源南多北少的趋势更加严重。这种由自然、地理、气象等因素所形成的淡水资源分布情况,单用软科学的办法是很难解决问题的。必须用硬办法。正在进行中的南水北调工程,就是硬办法之一。“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南水北调工程。

    (二)是进一步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十五”计划就提出的一项战略措施。并且取得了明显成效。它是解决中国干旱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也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进入“十一五”以后,同过去相比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在深化节水型社会的建设中,特别强调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和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不再是GDP决定一切,而是把包括节水指标、治污指标在内的综合性指标,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依据。

    (三)是加快淡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1、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淡水资源管理体制。重点是合理划分流域与区域管理的事权。加强流域取用水总量控制、水功能区监督和水量调度管理职能,探索建立流域科学决策民主管理机制。同时,加快淡水资源统一管理进程,对有关资源管理的职能进行归并,强化各区域淡水资源监督管理的能力。鼓励用水户参与用水管理,通过多种形式使用水户参与到水量分配、水价制定等水管理事务中来,促进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制的形成。

    2、推进水务体制改革。重点是,建立健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责权明晰、运转协调的水务管理体制。在国家政策指导下,积极推进水务产业化与市场化进程,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筹资、市场运作、企业开发的水务良性运行机制。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水务投融资机制。加强政府对水务市场的监管,构建有利于水务行业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宏观政策环境和配套改革措施。整合水务产业,培育跨区域的大型水务集团,推进水务行业产权制度改革。

    3、创新淡水资源管理的内在机制。其中包括,充分发挥市场在淡水资源管理中的作用,通过经济手段的运用,促进全社会建立节水防污的内在激励机制。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建立科学合理、促进淡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水价形成机制。开征中央电厂和农业用水淡水资源费,研究制定促进节水的淡水资源费收取机制。合理提高水利工程供水水价和城市供水水价。全面开征污水处理费,并调整费用水平。实行用水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适当拉开高耗水行业和其他行业用水差价。制定水权交易市场规则,规范水权转让价格,推进水权有偿转让,实现超用加价、节约有奖、转让有偿。据了解,到2010年,中国将初步建立起我国节水型社会的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政策、宣传教育体系,万元GDP用水量降低20%;全国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45提高到0.5,全国农业灌溉用水基本实现零增长;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服务业用水效率接近同期国际先进水平。我们坚信,这些目标一定能够达到。

第3篇:淡水资源的重要性范文

21世纪将是水的世纪。20世纪初,国际上就有"19世纪争煤、20世纪争石油、21世纪争水"的说法,第47届联合国大会更是将每年的3月22日定为"世界水日",号召世界各国对全球普遍存在的淡水资源紧缺问题引起高度警觉。 从全球范围来看,根据联合国统计,全球淡水消耗量20世纪初以来增加了约6-7倍,比人口增长速度高2倍,全球目前有14亿人缺乏安全清洁的饮用水,即平均每5人中便有1人缺水。估计到2025年,全世界将有近1/3的人口(23亿)缺水,波及的国家和地区达40多个,中国是其中之一。中国被联合国认定为世界上13个最贫水的国家之一。我国淡水资源总量名列世界第六,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 l/4,位居世界第109位,而且水资源在时间和地区分布上很不均衡,有10个省、市、自治区的水资源已经低于起码的生存线,那里的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不足500立方米。目前我国有300个城市缺水,其中110个城市严重缺水,他们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西北和沿海地区,水已经成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2010年后,我国将进入严重缺水期,有专家估计,2030年前中国的缺水量将达到600亿立方米。因此,为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淡水资源问题的解决已迫在眉睫。

二.解决水危机的途径--海水淡化

地球表面的2/3被水覆盖,可谓水资源极为丰富,但地球上水的总储量中97%是咸水(包括海水和苦咸水),在余下的3%的淡水中,又有77%是人类难以利用的两极冰盖、冰川、冰雪。人类实际可利用的淡水只占全球水总量的0.7%,而且大部分属于不可再生的枯竭性地下水。

解决淡水紧缺问题有很多途径,核心原则是"开源节流",地表水资源较丰富地区,可建蓄水工程;地表水资源贫乏地区,可实施跨流域调水;海水和苦咸水淡化;此外还有废水利用、治理水污染、节约用水等。

"开源"方面,在我国,地下取水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为此几十年来兴建了一批大型蓄水工程和跨流域调水,并大力提倡和推动污水回用和水的再利用。但兴建新的蓄调水工程,投资比过去大大增加,而跨流域引水则随着调水距离越来越远,调水成本越来越高,加上被引水地区的环境危害和间接经济影响以及引水的质量问题,远距离调水的传统办法正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而最为关键的是,这些措施并没有从根本上增加淡水资源的总量,我国淡水紧缺的问题依然十分严峻。

我国海岸线的总长为32647公里,被列为海洋大国,而且沿海和中西部地区拥有极为丰富的地下苦咸水资源,在地下取水和跨区域调水受到越来越多的条件限制的情况下,开发利用海水和苦咸水资源,进行海水(苦咸水)淡化就成为开源节流、解决我国淡水紧缺的一条有效的重要战略途径。而且,发展海水(苦咸水)淡化技术,向大海要淡水也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共识。

三.海水淡化技术及发展

1. 海水淡化方法

海水淡化,亦称海水脱盐,是通过装置和设备除去海水中盐分并获得淡水的工艺过程。海水淡化的方法可分为蒸馏法和膜法。

海水淡化的蒸馏法主要有:多级闪蒸(msf)、低温多效(lt-med) 和压汽蒸馏(mvc)三种技术。前两种技术主要采用蒸汽作热源,多与电厂结合、抽取透平的乏汽制造蒸馏水。压汽蒸馏技术是 利用热泵蒸发技术,它仅使用电能,应用对象主要是没有热源的岛屿地区。膜法主要指反渗透(ro)技术,它利用半透膜,在压力下允许水透过而使盐分和杂质截留的技术。

海水淡化是当今世界竞相研究的高新技术,美、法、日、以色列等国的技术已经非常发达,而且已形成海水淡化产业。我国的海水淡化技术研究始于50年代,经过40多年的发展,也培养和锻炼了自己的海水淡化专门人才,组建了一些专门科研开发机构,在蒸馏淡化、反渗透两大技术领域,经过几个五年计划的攻关,多项工程的实践,已具有较丰富的经验。但由于人们对海水淡化的认识不完全,国家经费投入少,使这项技术不能得到很快地发展。

2.海水淡化的能耗与成本

在海水淡化技术已成熟的今天,经济性是决定其广泛应用的重要因素。在国内,"成本和投资费用过高",一直被视为是海水淡化难以大胆使用的主要问题,但实际上这是一个"认识"问题。

目前世界上常用的淡水取用方式主要有地下取水、远程调水和海水(苦咸水)淡化三种。开采地下水作为一个重要的开源措施,工程量小、成本低,这是很吸引人的优点,但地下取水受资源条件限制很大,而且许多地区多年来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已形成地下漏斗,造成房屋倾斜,甚至导致了海水倒灌等环境危害,地下水的开采已经受到制约。

远程调水,目前并没有把工程投资费用以及被引水地区的间接经济损失计算在内,仅以日常运行费用、管理费计算其成本,这与真正成本相差很大。其实引水工程,除了巨额的投资之外,还要占用大量耕地,还存在被引水地区的环境危害等问题。如引黄济青(岛)工程,占地达6.2万亩,还会造成黄河断流、植被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而生态环境的破坏在经济上是难以估量的。80年代实施的引滦入津工程,时至今日每立方米成本仍达2.3元左右,距离天津市民的用水价1.4元有0.9元的政府补贴。专家预测,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长江水流到北京,按现行不变成本计算,综合成本在5元/立方米以上,甚至有专家预测每立方米将达20元。美国有资料认为,远程调水超过40公里,成本将超过海水淡化。

对于海水淡化,能耗是直接决定其成本高低的关键。40多年来,随着技术的提高,海水淡化的能耗指标降低了90%左右(从26.4kwh/m3降到2.9 kwh/m3),成本随之大为降低。目前我国海水淡化的成本已经降至4-7元/立方米,苦咸水淡化的成本则降至2-4元/立方米,如天津大港电厂的海水淡化成本为5元/立方米左右,河北省沧州市的苦咸水淡化成本为2.5元/立方米左右。如果进一步综合利用,把淡化后的浓盐水用来制盐和提取化学物质等,则其淡化成本还可以大大降低。至于某些生产性的工艺用水,如电厂锅炉用水,由于对水质要求较高,需由自来水进行再处理,此时其综合成本将大大高于海水淡化的一次性处理成本。可见,如果抛开政府补贴等政策性因素而单从经济技术方面分析,海水淡化尤其是苦咸水淡化的单位成本实际上是很有竞争力的。

几种淡水获取方式的成本比较单位:元/立方米

取水方式 平 均 成 本 开采地下水 限制开采量 远程调水 引滦入津:2.3元/立方米(直接成本) 南水北调:5-20元/立方米(到北京平均水价) 海水淡化 海水:4--7元/立方米(综合成本) 苦咸水:2--4元/立方米(综合成本) 在我国,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长期以来一直没有良性的水价形成机制,自来水的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政府负担着巨额补贴,自来水的价格普遍偏低,目前自来水的价格一般为1.5-2元/立方米,随着淡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业化规模效益的显现,海水(苦咸水)淡化的成本将会越来越低。2000年10月朱熔基总理在南水北调座谈会上强调:"要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逐步较大幅度提高水价,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随着淡水资源的日趋缺乏,各个城市节水措施已经出台,实行自来水限量使用,超标加价。由此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一方面海水淡化成本不断降低,另一方面自来水的价格不断上涨,两者将越来越接近,自来水价格甚至将高于苦咸水淡化的成本,海水淡化的成本问题将得以解决。成本问题的解决将会对海水淡化的广泛应用及产业化进程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建立海水淡化产业刻不容缓

1.国内外海水淡化产业

早在400多年以前就有人提出海水淡化的问题,进入20世纪后,海水淡化技术随着水资源危机的加剧得到了加速发展,70年代以来,更多的沿海国家由于水资源匮乏而加快了海水淡化的产业化。目前,无论是中东的产油国还是西方的发达国家都建有相当规模的海水淡化厂。沙特、以色列等中东国家70%的淡水资源来自于海水淡化,美国、日本、西班牙等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淡水资源也竞相发展海水淡化产业。截至1997年底,全世界单台产量在100吨/日以上的海水淡化设备,日产水量就已达2300万吨,且一直以10%-30%的速度增长,由此带动了淡化水产品提供、设备制造、工程安装、技术服务等整体海水淡化市场的巨大需求。目前世界上每年海水淡化市场的成交额已达数百亿美元。在我国,海水淡化年产量也已超过了千万吨。

中国是继美、法、日、以色列等国之后研究和开发海水淡化先进技术的国家之一,继西沙群岛日产200吨电渗析海水淡化装置成功运行后,又先后在舟山建成了日产500吨反渗透海水淡化站,在大连长海建成日产1000吨海水淡化站。日前,我国最大的日产18000吨苦咸水淡化工程在河北沧州建成投产。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淡水需求量急速增加,加上北方多年干旱,国家对海水淡化产业化已非常重视,国家、集团公司、个体投资者都看好这一行业,海水淡化产业化将很快上腾飞的翅膀。

2.海水淡化的潜在大市场

海水淡化业市场主要包括有工程设计、设备制造、工程安装、淡化水产品提供、技术服务等等。

从国际市场方面来看,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多数沿海国家由于水资源问题日益突出,都直接卷入了海水淡化的发展潮流。无论是中东的产油国还是西方的发达国家,都建设有相当规模的海水淡化厂或海水淡化示范装置,北欧、南美和东亚地区每年海水淡化设备进口和工程安装市场有近100亿美元,且仍在高幅增长之中,南亚、中亚和非洲也有众多的海水淡化潜在用户。海水淡化的国际市场规模巨大。

从国内市场方面来看,针对我国的国情,海水淡化可定位于市政用水的补充,以缓解供水紧张状况,同时也可用于废水资源化,达到废水回用的目的。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水资源极其丰富,西部地区则有相对丰富的苦咸水资源,这为我国发展海水淡化产业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我国淡水资源的紧缺已众所周知,每年全国缺水数百亿立方米,因缺水影响的国民产值达数千亿元。可见工程设计、设备制造、淡水提供、技术服务等海水淡化产业具有广阔的国内市场空间。

针对海水淡化设备制造市场而言,目前我国已基本具备了海水淡化设备的加工制造能力,质量保证体系也可以满足要求,其设备制造成本比国外至少低30%左右,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价格竞争能力。

3. 海水淡化产业投资价值与利润空间

我国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了政策支持对海水淡化产业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将海水淡化列入《中国21世纪议程》中,作为实现水资源持续利用的推广示范工程技术。海水淡化产业化所必需的环境正在日益改善,海水淡化的产业化基础已基本具备,在日渐成熟的国内外环境中,我国的海水淡化产业即将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期。

在工业社会里,人们将产业定义为技术加资本。目前,我国的海水淡化技术比较成熟,进入了商业化阶段,该行业巨大的经济发展空间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进入。纽约投资企业贝尔-斯特恩公司首席投资战略家伊丽莎白·麦凯认为,水业将是21世纪最大的行业,而作为未来水业发展方向之一的海水淡化产业,其投资价值相当看好。华尔街专业人士分析,继it股和生物股之后,海水淡化公司的股票将成为投资者一致看好的炙手可热的新兴成长股。

第4篇:淡水资源的重要性范文

一、 中国 的淡水资源的现状

1、我国淡水资源总量较多,但按人口、耕地平均占有水平很低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相比,我国淡水资源 问题 比较严重,尽管我国河川径流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仅低于巴西、苏联、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但是由于我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按人口、耕地平均,人均和亩均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占有量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左右,亩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亩均占有量的3/4。据对149个国家和地区的最新统计,中国人均占有量已经退居世界110位。因此,正确处理好水及人和人及于水两方面的关系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艰巨复杂。

2、我国淡水资源在地区上分布不均,水土组合不平衡。我国的水量和径流深的分布总趋势是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并且与人口数耕地的分布不相适应。81%集中分布在长江及其以南地区,而耕地面积仅占全国的36%;淮河及其以北地区耕地面积占全国64%。

3、我国降水及河川的年内分配集中,年际变化大,连丰连枯年份比较突出。我国主要河流都出现过几年来水较丰和几年来水较枯现象。例如黄河在过去几十年中曾出现过连续9年(1943—1951)的丰水期;在近几十年内也曾出现过连续28年(1972—1999)的少水期,其中断流21年,而且在1991到1997年间是年年断流,总断流时间是717天,平均每年断流102.4天。降水量和径流量在时程上的这种剧烈变化,给淡水资源的利用带来困难。要充分利用淡水资源势必修建各种类型的水利。

4、是淡水资源污染波及全国。如果从淡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上说,中国缺水主要是指北方区域的话,那么,淡水资源的污染却是一个具有全国性的问题。而且,越是丰水区和大城市,越是人口密集地区,往往污染越是严重。结果丰水区出现水质性缺水的现象。这是中国淡水资源更为严重的问题。最近,中国水利部门对全国约700条大中河流近10万公里的河段进行水质检测,结果是近1/2的河段受到污染,1/10的河段被严重污染,不少河水已失去使用价值。另据调查, 目前 全国有90%以上的城市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部分流域和地区,水污染已从江河支流向干流延伸、从地表向地下渗透、从陆域向海域发展、从城市向 农村 蔓延、从东部向西部扩展。近年来中国废水、污水排放量以每年18亿吨的速度增加,全国 工业 废水和生活污水每天的排放量近1.64亿吨,其中约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

5、用水效率低和过度开发并存。首先是用水效率低,而且,越是缺水的地方,效率就越低。比如,严重缺水的黄河流域,农业灌溉大量采用的还是大漫灌方式。宁夏、内蒙灌区,每亩农地平均用水量都在1000立方米以上,比节水灌区高几倍到十几倍;农业用水利用率普遍偏低,目前,生产单位粮食的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2倍~2.5倍。农业用水如此,工业用水也是如此。目前中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远低于先进国家75%的水平,单位gdp用水量是先进国家的十几倍到几十倍,一些重要产品单位耗水量也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几倍,甚至几十倍。

6、对淡水资源过度开采的情况日趋严重。比如海河流域,海河流域是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大部分地区和山东、山西、内蒙、河南部分地区,区域内有26个大中城市。这个地区也是中国最为缺水的地区,人均只有293立方米。这些年来,这里的社会经济的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同20世纪50 年代比,人口增加一倍,灌溉面积增加6倍,gdp增加30多倍,使得总用水量增加了4倍,大大超过淡水资源的承载力。结果,地表水、地下水长期过度开采,开采率达到98%,远远超出40%的警戒线。据水利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国地下水超采区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56个,扩展到目前的164个,超采面积也由8.7万平方公里扩展到18万平方公里;年均地下水超采量超过100亿立方米,有6万多平方公里的地面出现不同程度的沉降。一方面,中国的淡水资源就不够丰富;另一方面,用水的浪费,水质的严重污染,使得可用淡水更加紧张。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缺水现象由局部逐渐蔓延至全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带来了严重影响。据统计,在正常年景下,中国缺水总量估计已达400亿立方米,“十五”期间,农田受旱面积年均达到3.85亿亩,平均每年因旱减产粮食350亿公斤。全国农村有3.2亿人饮水不安全。有400余座城市供水不足,较为严重缺水的有110座,缺水和水的污染,对环境和人的身心健康都产生严重的影响。

二、淡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措施

面对淡水资源的严峻挑战,

(一)是加快南水北调工程进度。

中国 闹水荒,主要是指北方。特别是近20年来的 自然 变化和人类活动的 影响 ,淡水资源南多北少的趋势更加严重。这种由自然、地理、气象等因素所形成的淡水资源分布情况,单用软 科学 的办法是很难解决 问题 的。必须用硬办法。正在进行中的南水北调工程,就是硬办法之一。“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南水北调工程。

(二)是进一步全面推进节水型 社会 建设。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十五”计划就提出的一项战略措施。并且取得了明显成效。它是解决中国干旱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也是促进 经济 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进入“十一五”以后,同过去相比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深化节水型社会的建设中,特别强调了以科学 发展 观为统领和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不再是gdp决定一切,而是把包括节水指标、治污指标在内的综合性指标,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依据。

(三)是加快淡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1、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淡水资源管理体制。重点是合理划分流域与区域管理的事权。加强流域取用水总量控制、水功能区监督和水量调度管理职能,探索建立流域科学决策民主管理机制。同时,加快淡水资源统一管理进程,对有关资源管理的职能进行归并,强化各区域淡水资源监督管理的能力。鼓励用水户参与用水管理,通过多种形式使用水户参与到水量分配、水价制定等水管理事务中来,促进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制的形成。

2、推进水务体制改革。重点是,建立健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责权明晰、运转协调的水务管理体制。在国家政策指导下,积极推进水务产业化与市场化进程,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筹资、市场运作、 企业 开发的水务良性运行机制。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水务投融资机制。加强政府对水务市场的监管,构建有利于水务行业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宏观政策环境和配套改革措施。整合水务产业,培育跨区域的大型水务集团,推进水务行业产权制度改革。

3、创新淡水资源管理的内在机制。其中包括,充分发挥市场在淡水资源管理中的作用,通过经济手段的运用,促进全社会建立节水防污的内在激励机制。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建立科学合理、促进淡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水价形成机制。开征中央电厂和农业用水淡水资源费, 研究 制定促进节水的淡水资源费收取机制。合理提高水利工程供水水价和城市供水水价。全面开征污水处理费,并调整费用水平。实行用水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适当拉开高耗水行业和其他行业用水差价。制定水权交易市场规则,规范水权转让价格,推进水权有偿转让,实现超用加价、节约有奖、转让有偿。据了解,到2010年,中国将初步建立起我国节水型社会的 法律 、行政、经济技术政策、宣传 教育 体系,万元gdp用水量降低20%;全国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45提高到0.5,全国农业灌溉用水基本实现零增长;单位 工业 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服务业用水效率接近同期国际先进水平。我们坚信,这些目标一定能够达到。

第5篇:淡水资源的重要性范文

海水是咸的,那为什么生活在海洋中的鱼没有被“渴”死呢?

我们都知道这样一种物理现象:如果把容器用一个半渗透性薄膜隔开,左边盛着含盐量高的水,右边盛着含盐量低的水,那么,右边的水就会向左边渗透,直到两边含盐量相等为止。鱼的皮肤表层、口腔黏膜、鳃以至所有器官和组织的单个细胞的膜都是这种半渗透薄膜,而海鱼体中的盐量通常比海水中的低,因此,海鱼体内的水分会自动向体外渗出,使体内含盐量增高。为了补偿渗出的水并且保持体内一定的含盐水平,它必须多补充水,而且,要把它喝进去的咸水变成淡水,因此,一种高效安全的“排盐装置”对海鱼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海鱼的这一“装置”不是肾脏,因为肾脏只能排除低度盐水,而且在排除盐分的同时,还要排除大量的水,这是不适宜的。它利用的是鳃里的一种特殊的细胞组织,科学家们称之为“氯化物分泌细胞”。它像过滤器一样,能把鱼体内过多的盐分迅速排出体外,好像是座淡水车间,效率相当高,即使世界上最先进的“海水淡化器”也望尘莫及。因此,尽管体内淡水不断通过皮肤往外渗,它还可以不断喝进大量海水来“解渴”。

鱼用自己的方法从海水中提取淡水满足自身需要,人类对淡水的需要更是超出我们的想象。面对浩瀚的海洋,我们如何把它变成我们的淡水资源呢?下面介绍一下海水淡化、海冰淡化的当前状况。

趋于成熟的海水淡化

海水淡化方法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

蒸馏法 最早采用的海水淡化技术,是海水淡化最主要的方法。蒸馏法海水淡化是将海水加热蒸发,再使蒸汽冷凝得到淡水的过程。蒸馏法具有其他淡化方法不可比拟的特点:设备简单可靠;受原水浓度限制较小,即当料液浓度变化时,蒸发过程的条件改变不大,能耗变化较小,故蒸馏法更加适合于海水及高浓度苦咸水淡化;海水蒸发所得的水就是蒸馏水,水质较高;直接利用热能,较为经济。

蒸馏法的优点是工艺简单易于实现,并不受水中含盐量的限制,适用于余废热可利用的项目,设备容量大,所产淡水水质纯度较高,产品水含盐量为2~10毫克/升,装置进水可不经预处理直接由海水提供。故该装置多用于沿海的火力发电厂、核电站。其缺点是能耗多、设备费用高,存在设备、管路结垢与腐蚀问题。

反渗透法(超过滤法)一种膜分离技术,利用选择性半透膜装置,当连通器盐水侧对液体压力P大于渗透压H时,盐水中的水分子将通过半透膜而溶质仍被半透膜隔离于盐水侧,致使盐水浓度加大,这个过程与自然界正常渗透过程相反,称为反渗透。为使反渗透装置正常运行,盐水侧压力必须高于渗透压H,一般在4~7兆帕范围内。

反渗透装置投资省、能耗低、建设周期短易于自动控制,适用于海水、苦咸水大中型规模的淡化工程,装置体积小,设备及操作简单,且在常温下操作,设备的腐蚀和结垢程度较轻。存在的问题是膜的寿命和抗污染性能。与其他海水淡化法相比,反渗透法淡化海水的最大优点是节能。此外,所用的膜是卫生的高分子材料,能完全截留细菌、病毒、重金属离子等有害物质,有利于人体健康。所以用反渗透法淡化海水,配以其他技术,可保留海水中存在的对人体有益的多种微量矿物质,是可以直接生饮的安全饮用水。

真空冷冻法 真空冷冻一汽相冷凝海水淡化新技术是依据海水的三相点理论,使海水同时蒸发与结冰的一种低能耗、轻腐蚀结垢的海水淡化方法。海水三相点是使海水汽、液、固三相共存并达到平衡的一个特殊点。若压力或温度偏离该三相点,平衡被破坏,三相会自动趋于一相或两相。

真空冷冻法海水淡化正是利用海水的三相点原理,以水自身为制冷剂,使海水同时蒸发与结冰,冰晶再经分离、洗涤而得到淡化水的一种低成本的淡化方法,与蒸馏法、膜法相比,能耗低,腐蚀、结垢轻,预处理简单,设备投资小,并可处理高含盐量的海水,是一种较理想的海水淡化方法。国外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开始研究,但目前为止尚没有商业化,主要原因在于过程中产生的三相点蒸汽难以去除和冰晶的输送、洗涤较难。

以上介绍了现在社会常用的海水大规模制取淡水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需要就有创造力。

最近西方发达国家设计出一种救生用小型风力海水淡化器,该海水淡化器由一个风力发动机和一些水平的同轴分配器组成,分配器与浸泡、吸附盐水的似灯芯材料接触。风能在液体的热介质中直接转换成摩擦热能,在直接连接到风力发动机的旋转轴与第一个分配器之间形成一个盐水薄层;摩擦热能在所有分配器上循环传递,不断增加着蒸馏水的产量。此蒸发器由风力驱动。当不用时,叶片可折叠存放。装置外部直径0.15米,长度0.35米。预计产水性能:当风速为6米/秒时,产淡水1.5千克/天以上,足够1人每天的用量。以后人们出海作业再也不用担心淡水问题了。

看来,伴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必将涌现更多性能好、高节能的海水淡化方法。

前途光明的海冰淡化

海冰淡化,顾名思义,就是从海冰中提取淡水。从冷冻原理我们知道,海水结冰形成海冰,在结冰的同时大量的盐分被排除在冰晶之外。大家认为海冰就是纯净冰晶吗?答案是否定的。海冰中是含有盐分的,海冰里的盐分是海冰形成过程中包裹的海水,也就是所谓的盐泡。把海冰击碎盐泡也随之破碎,盐水就会流出。但是由于冰温较低,盐泡中盐水黏度较大,盐泡破碎后盐水都粘附在冰表面。给以外力或降低黏度,使盐水从冰表面脱掉,这就是海冰淡化的基本原理。

同海水淡化一样,海冰淡化技术也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以中国的环渤海地区为例:中国科学家已能将渤海海冰作为淡水资源加以利用,灌溉农田、养殖淡水鱼,在世界上做出了一项具有原始创新性的工作。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经济发达和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然而,水资源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该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而海冰淡化恰恰可以解决环渤海地区的水资源问题。该地区冬季气温较低,每年结冰期长,结冰量大,可开采的海冰不少于400亿立方米,相当于南水北调三条线调水量的总和。渤海湾冰区,海冰盐度为0.14%~0.4%,平均为0.26%。若对海冰融水再成冰,其盐度降低幅度在40%~70%,融水盐度可到0.05%~0.2%。可见研究利用沿海地区的海冰融水是开辟新水源的一种重要方式。

另外这些资源在冬天采集收存,春夏加以利用,是丰富的淡水资源的原材料,而且这种资源只要有较低的温度作为保障可以取之不竭。可见海冰淡化是解决环渤海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创新技术,与海水淡化工程相比较,海冰淡化示范工程在投资额、产水量、造水成本、大规模战略水资源储备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

第6篇:淡水资源的重要性范文

在2017年全国两会上,九三学社一份名为《关于进一步促进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建议》的提案再次将海水淡化行业推到了公众的视野中。

该提案认为,目前中国海水淡化与国外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以成本而言,国内海水淡化吨水平均成本达5至8元,明显高于海外先进项目3至4元。

提案建议,应当理顺管理机制,在国家层面明确海水淡化工程的投资、建设、运营管理机构及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制定政府补贴具体方案和细则,明确不同区域、不同淡化技术的补贴方案,强化科研投入。

实际上,从近15年的技术进步来看,中国的海水淡化综合成本已下降了近60%。即使今后下降速度变缓,其势依然足以使市场对未来的预期保持乐观。

尤其是随着2016年底《全国海水利用“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公布,海水淡化行业更是犹如打了一剂“强心针”,迅速引发市场高度关注。

规划引爆市场预期

按照《规划》中所提出的目标,截至2020年,全国海水淡化总规模达到220万吨/日以上。与2015年底工程总规模100万吨/日相较,这一目标翻了一番。

除此之外,到“十三五”末,沿海城市将新增海水淡化规模105万吨/日以上,海岛地区新增海水淡化规模14万吨/日以上。海水淡化装备自主创新率达到80%及以上,自主技术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70%以上,国际市场占有率提升10%。 预计到2018年全球淡化工程总装机容量将达到日产1・38亿吨。

比《规划》目标更显迫切的,是很多地方对用水的渴求。

资料显示,我国水资源呈现出北方资源型缺水、南方水质型缺水,地下水超采、海水入侵严重的特点,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16省人均水量低于重度缺水线,部分北方地区甚至低于最低限,靠本地水已难维系生态需求。

而跨流域调水不能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根本性问题:根据水利部《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到2030年,考虑南水北调因素,沿海地区年缺水量仍将达到214亿立方米。

中国的水资源短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而作为水资源的重要补充和战略储备,海水利用是解决沿海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并已逐渐成为全世界的共识和通用做法。

从世界范围看,2015年全球海水淡化年增长率达到8%,海水淡化工程规模已达8655万吨/日。预计到2018年,全球淡化工程总装机容量将达到日产1.38亿吨。

正是因此,目前各地方的海水淡化规划目标汇总起来已经超过“十三五”规划的220万吨/日。例如,根据公开资料,仅京唐曹妃甸项目规划规模就在280万吨,且规划规模10万吨的二期项目在2014年已经开始建设。

不难看出,多重因素的叠加,催涨起了当下市场对海水淡化前景的高预期。

突破两大瓶颈

虽然受到市场追捧,但海水淡化在中国仍急需突破核心技术和协作机制两大瓶颈。

自2005年我国首部《海水利用专项规划》颁布实施以来,海水利用已取得了较大进展。其中,提高国产化率或者自主创新率一直是总体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每版规划都对此提出了具体目标。

由于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以及工程水平的提高是降低海淡成本的最重要手段,目前很多企业都在积极通过自主研发以及收购等方式以大幅度提高创新能力。

例如,在自主研发方面,碧水源董事长文剑平就表示:“高性能反渗透膜技术是海水淡化的制高点,碧水源必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并走在这项核心技术的国际前沿,打破外国公司对先进反渗透膜技术的垄断。”

2014年,碧水源拿下了青岛董家口的海水淡化项目,一期规模10万吨/日,远期规划30万吨/日。该项目采用碧水源“超滤膜(UF)+反渗透膜(RO)”双膜法工艺,使得吨水处理价格降幅可达30%左右。

2016年9月初,董家口海水淡化项目试运营,日出水量达4万吨/日,有效缓解了董家口经济区青钢、海晶化工等大型企业的用水问题。此海水淡化项目的一、二级反渗透膜采用的正是碧水源自主研发的SWRO膜和BWRO膜。

据介绍,碧水源已成功研发出适用于海水淡化的反渗透复合膜。该反渗透膜具极高脱盐率,在制造过程中没有采用氧化后处理工艺,因而在长期运行中稳定性更高,实现了SWRO膜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

不仅如此,碧水源还加大了研发力量,逐步推出了高通量、低能耗以及抗污染海水淡化膜,逐步完善现有的海淡膜品种,以适用于多种水域。

BWRO-ULP系列超低压反渗透膜亦是碧水源最新研制开发的芳香族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它具有在比传统低压反渗透复合膜运行压力降低30%并可保持高通量、高脱盐率的特点,并且有更宽的水质适用范围和压力适用范围。根据其低压下高通量及高脱盐率的性能特点,可使反渗透系统的运行费用大幅降低,节约了大量能源,从而使得反渗透系统更加容易推广并被认可。

而且,针对反渗透膜生产线设备国产化需求,碧水源首次将反渗透基膜生产线、界面聚合生产线国产化,自主设计、加工、建成了第四代反渗透膜生产线。

该生产线占地5800余平米,投资上亿元,年产量800万平米膜,生产能耗降低30%,生产成本降低20%,生产效率提高近3倍,产能增涨约4倍,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凭借所掌握的高性能海水淡化反渗透膜技术,碧水源还研制出了海水淡化系列产品。例如,采用“反渗透膜(RO)+超低压纳滤膜(DF)”工艺的船用海水淡化装置就是其中之一,可满足军舰、远洋渔船、游艇等海水淡化的需求。

目前,碧水源已经与辽宁省渔船渔机渔具行业协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十三五”期间,后者将在辽宁省17000艘渔船上、218个中心渔港和待建设的休闲及其它渔港中,逐步推广使用碧水源的海水淡化装置,为渔船补水、海港用水、渔业制冰提供淡水,由此大幅改善、提高当地渔民的生活饮用水环境质量。

第7篇:淡水资源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淡水鱼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S93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133095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淡水鱼资源,能够实现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受外界自然环境和人为养殖因素的影响,我国现阶段的淡水鱼养殖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养殖技术应用不合理、养殖模式不科学、淡水鱼病频发等。为了解决淡水鱼养殖中所遇到的这些问题,需要有关人员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为如何实现淡水鱼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对淡水鱼科学养殖进行策略分析。

1 我国淡水鱼养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淡水鱼养殖资本分散

现阶段我国淡水鱼的生产经营模式较为分散,且没有发展总产值超过10亿的渔业产业。虽然一些生产经营规模小的企业在渔业种植、加工、流通等存在各自的发展优势,但是受经济的影响难以形成发展合力,淡水鱼养殖资本分散不利于淡水鱼产业的发展。

1.2 渔业发展缺乏产业专家

虽然我国渔业资源丰富,随着科技的发展,渔业养殖生产得到了技术上的支持。但是现阶段我国渔业发展在资源利用、市场管理等方面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

1.3 O业发展的配套技术差

在人工繁殖技术发展之后,我国淡水鱼产业规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淡水鱼整个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链。但是现阶段我国一些淡水鱼产业链发展成果大多是阶段性、单一性的。且由于我国渔业科技本身学研联合机制发展不完善,导致我国渔业产业链的各个发展环节没有形成完善化的配套技术体系。

2 淡水鱼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战略

2.1 以渔业资本化实现为目标,促进渔业深入可持续发展

传统渔业对自然资源的应用方式是一种单一化的物质流动开放化线性经济,渔业资本在生产和加工的过程中不断循环利用,但是对渔业自然资源却没有进行循环利用,导致渔业的生产行为没有满足物质界的循环流动规律。为此,我国渔业养殖需要加强对渔业资源的利用,具体包含2点内容:实现淡水鱼养殖资源的资本化管理;在未来10a中,加快建立3~5家渔业总产值超过100亿的渔业企业,并要尽可能的让渔业企业上市发展,在相关政策对企业发展的约束下实现对渔业资源的循环利用。

2.2 根据产业终端消费市场需求带动渔业产业链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渔业市场逐渐从卖方转变为买方,渔业企业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了提升渔业企业竞争力,需要加快产业研发技术,多生产适合经济市场发展和满足消费需求的渔业产品。淡水鱼产业体系的研发要以市场为基本主体,多吸收借鉴国内外渔业养殖发展快速的企业经验,完善渔业企业科技人员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2.3 以市场发展为基本导向,提升淡水鱼在饮食结构中比重

食品安全近几年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受海水污染的日益严重,海产品中一些物质常出现超标的情况。淡水鱼的养殖和市场价格低廉,很容易出现成本和市场价格之间的失调,制约渔业发展。为此,需要有关人员引导人们树立水产品安全消费理念,引导人们充分认识到淡水鱼产品的重要价值,进而促进淡水鱼企业的经营发展。

2.4 根据不同消费者需求构建多层次淡水鱼养殖体系

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理念和对淡水鱼的购买能力都发生了变化。为此,淡水鱼企业需要以渔业安全生产为保障,在健康养殖的引领下,根据不同消费者对淡水鱼的需要形成多层次的淡水鱼产品养殖,具体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以消费者层析结构细化为依据,开展有机淡水鱼产品、绿色淡水鱼产品的健康养殖;以消费者不同饮食习惯为细分依据,开展不同种类淡水鱼的养殖;以不同淡水鱼的养殖水域为细分依据,加快生产繁殖高质量的淡水鱼。

2.5 塑造淡水鱼养殖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

在淡水鱼企业逐渐增多的情况下,品牌成为淡水鱼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表现。为此,需要加快塑造淡水鱼养殖品牌,提升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以科技为先导完善淡水鱼产品质量监控体系,完善淡水鱼产品养殖模式;加大对淡水鱼产业的发展投入,培育具有特色的淡水鱼;通过营销方式的创新提升淡水鱼企业在市场竞争力。

3 结束语

淡水鱼在我国淡水养殖业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对促进我国民生发展,改善人们的膳食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需要有关人员制定出淡水鱼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尽最大可能减少社会发展中不利环境因素对淡水鱼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从而在最大限度上推动我国淡水鱼产业科学、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戈贤平,缪凌鸿.我国大宗淡水鱼产业发展现状与体系研究进展[J].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1(3):22-31.

[2]徐锦.淡水鱼精深加工产品开发研究[D].西华大学,2012.

第8篇:淡水资源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水资源 短缺 现状 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 TV2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8-288-1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但发展,人口的逐渐膨胀,对作为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水资源的需求量也逐渐变大,并且社会中存在着许多水资源浪费及利用不合理的问题,这使得许多国家和地区出现了水资源短缺的现状。而我国虽然幅员辽阔,资源众多,但是在水资源的利用上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将主要对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进一步解决水资源问题提供一定的建议。

1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现状

1.1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较低

我国的水资源储量并不是十分丰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有2280m3,是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标准的四分之一,是世界中水资源较为贫乏的国家之一。

1.2我国的生态环境较为脆弱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绿色植被被大量砍伐,这严重损坏了我国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使得森林的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水土流失等问题严重,弱化了我国整体的生态环境。

1.2.1湖水萎缩,河水断流,湿地面积减少

由于生态及自然环境的破坏,再加上人类对水资源的过分利用以及开采,这使得我国的湖水、湿地面积以及河水发生了萎缩与断流的现象,尤其以黄河水的断流情况最为严重,据水资源管理委员会的统计,从1972年到1990年这二十九年间,黄河总计有过21年发生过断流的现象,并且存在着一年短两次流的现象,为黄河流域附近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诸多问题[1]。

1.2.2水土流失面积大

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绿色植被面积的大幅度骤减,致使我国的水土流失面积逐年增加,成为了世界上水土流失情况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尤其以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状况最为严重。这使得河流的含沙量增大,为水力资源部门的正常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1.3水资源分布不均,部分地区缺水状况较为严重

我国的水资源分布不均的状况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空间分布不均。主要指水资源储量南方多、北方少,东南沿海多,西部内陆少;第二,时间分布不均。主要是指水资源在夏季储量骤增,而在春秋季水资源总量较少[2]。

1.4水资源浪费情况较为严重

由于国人对节约水资源的意识普遍存在着忽视与淡漠的情况,致使我国对水资源的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尤其是农村的灌溉工程对水资源的浪费状况极为严重,城市居民也由于缺乏节水意识而对水资源存在着巨大的浪费。

1.5我国水资源的污染情况较为严重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工业的发展十分迅速,而工业的生产必然会产生废水,再加上我国对工业废水排放标准的规定较为宽泛,管理也不是十分严格,这使得我国工业及大量的工业废水未经处理就随意排放到了河流中,造成了对水资源的严重污染,这使得我国可以利用的水资源总量越来越少,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2有效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策略

鉴于水资源对人类生存所起到的作用十分重大,并且水资源利用的现状如此严峻,危及到我国经济生产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努力做好我国的水资源治理工作变得极为重要,针对这种现状,下面将提出几种能够改善水资源短缺现状的具体策略。

2.1严格抓好对水资源的节约管理工作

由于我国的工业生产主要采用的是较为粗放的发展模式,在生产中对能源、水资源的消耗都十分巨大,而且工厂的排污水量也较大,这严重对我国的水资源造成了浪费和污染,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的水资源短缺情况。因此,努力做好对水资源的节约、工业污水的治理工作是十分有必要的[3]。

2.2做好南水北调工程

作为能够有效缓解我国水资源南北分布状况不均衡的重要战略措施,我国要做好对南水北调工程的施工及监管工作。要从生态、社会、自然等各种因素考虑好这一工程的设计与实施工作,努力确保南水北调工程的顺利实施。

2.3做好节约水资源的宣传工作,使节水意识深入每个民众的心中

由于我国民众的节水意识淡薄,致使我国的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为了较少城市居民对水资源的浪费,政府、组织及教育部门要努力向人们宣传节约水资源的重要性,使他们重视对水资源的节约及利用问题,养成不浪费水、充分利用水资源的意识。

2.4研制海水、碱水的淡化技术

地球上的水资源中,有百分之97.46%的水是不能被人类利用的海水,淡水的含量只占2.54%,而能够直接被人们所利用的淡水则只有0.27%[4]。由于淡水资源有限,而海水资源却是相对十分丰富的。因此,研制出能够将海水淡化的技术,将是缓解世界性水资源危机的一项重大措施,对世界水资源短缺问题的解决具有着战略性的重要意义。当今我国虽然也在进行海水淡化工作,但是海水淡化的成本巨大,而且效率较低,因此研制出能够大量对海水进行淡化处理的技术是十分重要的。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对人工降雨及海洋冰块技术的利用,来开发新的淡水资源,有效解决我国淡水资源短缺的现状。

3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及社会发展速度的提高,人类的生产生活对水资源的需求来那个越来越大,然而,由于我国对水资源的利用及管理中作中存在着许多问题,造成了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现状,这严重阻碍了我国人民的正常生活以及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做好水资源的管理及治理工作则变得十分重要。本文主要对我国的水资源短缺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能够有效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现状的措施,以期对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龙爱华,徐中民,张志强.西北四省区2000年的水资源足迹[J].冰川冻土技术的研究,2013,25(6):692-700.

[2]王新华,徐中民,李应海.甘肃省2003年的水足迹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0(6):909-915.

第9篇:淡水资源的重要性范文

海洋水和淡水的百分比,淡水只占地球水的2.5%,大部分水都是海洋水。

可采用的淡水只占淡水总量的0.34%,绝大部分淡水是冰冠冰川水及深层地下水。

我国水资源占可用淡水的6%,虽然我国淡水资源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我们人均淡水资源拥有量却很少。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我国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但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然而,中国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开始闹水荒由局部逐渐延至全国,情势越来越严重,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已经带来了严重影响。因此,我深深感到,水资源的珍贵。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了,科技人员可以运用高科技使海洋水、污水变清水,继续为我们服务,但成本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