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气象观测规范范文

气象观测规范精选(九篇)

气象观测规范

第1篇:气象观测规范范文

1 观测重要性及资料应用前景

农业气象观测是气象基础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结合气象天气预报对农业生产开展决策服务的根本,严格执行观测规范和有关技术规定,严格农业气象观测质量考核,保持农业气象观测人员的相对稳定十分重要。

( 1) 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害是制约农业生产的重要因子之一,往往导致作物生长发育受到抑制或损害,造成减产或品质下降。进行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害观测调查并及时、准确地提供相关情报,是组织防灾、抗灾和指导农业生产的关键。也是为开展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害预警预报积累基础资料。因此,在作物生育状况地段上观测的同时,重大的灾害,要及时做好本站全县范围内的调查,以不漏测所调查的内容,满足情报服务需要为原则。

( 2) 物候现象是生物节律与环境条件的综合反映。物候观测资料可以预告农事活动,对作物引种、布局、园林建设、农业气象预报、情报,农业气候专题分析及区域气候的研究,编制自然历等方面均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不能忽视。

( 3) 《农业气象观测规范》执行以来,宁夏一级台站一直开展着主要农作物生长量的测定,包括作物不同发育期的叶面积、干物重、分蘖消长、灌浆速度等。生长量资料有效反映了一定时间间隔内气象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对准确分析作物某一时段生长发育状况,开展决策气象服务具有一定的帮助。目前,该资料在农业气象报文中没有涉及到,所以一直不能够及时上传,失去了使用价值。

2 观测记录存在的问题

2. 1 作物观测

2. 1. 1 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害

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害是危害农业生产常见的自然灾害,使作物生长和发育受到抑制或损害,是产量减少或品质下降的主因。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害的观测调查中,存在着观测调查记录不完整、不规范等问题。因此,不能够准确真实地反映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情况及受害程度。具体反映在农气簿 -1 中,“观测地段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害观测记录”栏里有农业气象灾害或病虫害的观测记录,农业气象灾害或病虫害已遍及全县,达到 100%,而“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害调查记录”栏中却没有相应的调查记录。例如表 1: 永宁县麦套玉米观测地段霜冻灾情记录,全县受灾达到了 100%,由于作物受害程度基本为同一等级,只在备注栏进行了说明,没有大田的灾情调查记录,也没有进行表 2 相关要求的调查记录。这样的记载方法,虽然也反映出了灾害的发生发展和受害情况,但按照《农业气象观测规范》要求,没有做到完整和规范。霜冻是温度异常引起的农业气象灾害,春霜冻多出现在喜温作物出苗后。为了及时、准确地提供情报,要严格、规范地进行观测、调查、记录,不得漏测。特别是天气气候情况按《规范》中第 6. 1. 5 详细进行描述记录,根据受灾面积、比例尤其不要缺漏文中表 2 的记载。宁夏冰雹、小麦锈病是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农气簿中相关栏目需详细记录,农业气象报表中同样要按要求抄录。固原在农气簿 - 1 中“观测地段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害”栏目中记录了“条锈”、“冰雹”灾害( 6 月2 日、7 月 26 日) ,并描述记录了“此灾遍及全县”,大田的灾情调查相应地也进行了记录。在农气表 -1 中的“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害调查”栏中也正确地进行了填写,非常符合《规范》要求。

2. 1. 2 植株密度

植株密度是构成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科学种植的重要指标。分蘖作物密度的变化与气象条件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对作物密度发生变化的发育期精确地进行密度测定非常重要。但密度的计算中存在着因理解不准确从而导致计算错误现象,特别是稀植和穴播( 栽) 作物的密度计算中要加强对规范要求的理解,提高准确性。

( 1) 水稻、小麦乳熟期密度测定时,每个区增加1 个点,共 8 个点。8 个点的总长度是实测值,而不是原 4 个点长度的 2 倍。

a 条播密植作物

错误 1: 每个区增加 1 个点,共 8 个点值,误计算为 4 个点值的倍数。正确: 在原( 2 行相加) 1 m 的基础上另再选 1 m的点值共 2 m 的点值,密度不均匀的地段测量长度增加 1 倍( 2 行相加 2 m) 。

错误 2: 小麦乳熟期密度测定时,每个区增加 1个点,共 8 个点,重新进行了行距测定,因此造成密度值误差没有可比性。正确: 只增加到 8 个测点,平均1 m 内行数不再重新测定。

b 稀植或穴播( 栽) 作物

1 m 内行数同条播密植作物规定: 平作地段每个测点出 10 个行距( 1 ~11 行) 的宽度,4 个测点总行距数除以所量总宽度为平均 1 m 内行数,既“40÷ 总宽”,以 m 为单位,取 2 位小数( cm) 。

( 2) 玉米发育期—七叶的辅助观测项目

“定苗日期”记载是玉米田间工作项目记载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关系到七叶测定密度( 定苗后) ,如果七叶发育普遍期已过,尚未最终定苗,则第一次密度“株数”的测定应在拔节前“定苗”日。通常七叶前基本已“定苗”,田间工作项目中不能漏记,以免造成记录矛盾。

2. 1. 3 水稻分蘖期观测

生育期观测时间及百分率统计特殊情况的处理不规范。例如: 某站水稻分蘖期观测 6 月 12 日统计始期达 18%,6 月 14 日普遍期达 92% ,已过末期标准,备注栏尚未注明原因。从分蘖动态观测( 数据见表 3) 确定的分蘖盛期6 月 24 日,有效分蘖终止日为 7 月 4 日。笔者认为分蘖盛期记 6 月 29 日更妥,6 月 14 日出现 92% 的结果应注意依据《规范》第 2 章 2. 1. 4 第 3 条: 特殊情况处理进行准确记载,同时将处理情况记入备注栏。水稻分蘖期观测须注意: 一是禾苗在秧田若发生分蘖,切记要观测记载发育期百分率; 二是当分蘖达到普遍期时,要每 5 d 加测 1 次密度观测,以便准确确定分蘖盛期; 当第 1 次观测植株进入发育期的百分率≥10%,隔日第 2 次测得进入发育期的百分率≥80%。制作报表时,普遍期栏记第 2 次观测的日期,如果发育期要进行末期观测,也作为末期出现的日期记载。

2. 1. 4 生长状况评定

“作物生长状况”评定与作物生育期间气象条件分析评述中有关气象灾害影响程度矛盾。如: 气象条件分析评述为 2004 年 5 月 3 ~4 日的霜冻灾害使得玉米“七叶”比历年推迟了 1 ~4 d,小麦叶尖部受冻打蔫,生长状况评定仍为 1 类苗。正确: 生长状况由三叶期的 1 类苗到七叶期降为 2 类苗较妥。依据《规范》第 3 章 3. 4 中评定标准。

2. 2 土壤水分观测

2. 2. 1 降水渗透深度

干土层的测定要求在干旱季节的作物观测地段上。当土壤干土层( 包括湿土层下的干土层) 厚度≥3 cm,日降水量≥5 mm 或过程降水量≥10 mm,降水过后待雨水下渗以后进行渗透深度观测,常年旱田都应观测不得漏测。但在具体操作中,测定时间上各局( 站) 存在着理解上的差异,甚至缺测。从实际情况看,在作物第一个发育期至最后一个发育期时段内,逢 8 取土日之间首次降水且量级达到测渗透深度规定的要求,干土层记录值是上次取土日测定值。若首次降水量没有达到要求值又出现了第二次甚至第三次降水过程,并且降水量达到要求。此时的干土层厚度由于首次降水影响,应该有变化,但不影响渗透深度测定,因为每次降水日期都有记载。

2. 2. 2 实际值大于田间持水量的备注

对《规范》第 1 章 1. 5. 2 中“若实际值大于田间持水量需在备注栏注明”的理解,存在着系统性的理解误差,有 2 种认识理解:

( 1) 把实际值理解为土壤总贮存量与田间持水量相比较后进行备注,直接在报表中注明“xx 月 x日 xx 层次土壤总贮存量大于田间持水量”;

( 2) 把实际值理解为土壤重量含水率与田间持水量进行比较后的备注。针对以上 2 种情况,山区和灌区及较湿润地区将会出现 2 种测定结果( 实际值) ,考虑同单位名称可比性原则应以后者( 2) 为准,统一记录。

2. 2. 3 加测时间的确定

对“补充规定”中关于“如果作物播种期和收获期与逢 8 取土超过 2 d 时,应加测土壤湿度”的理解有误。部分台站误将收获与成熟期混淆,用收获期与逢 8 的日期超过 2 d 加测土壤湿度,遗漏了成熟期土壤湿度的加测问题。笔者理解“收获”为田间工作项目记载,以成熟期为妥。应该是以《规范》第 2. 2 表 2 为依据( 作物从播种到成熟) 。若还未到最后一个发育期即收获,收获与逢 8的日期超过 2 d,也应注意加测。

2. 3 自然物候

农事活动及物候现象,地区性差异较大,各观测点记录的处理记载上存在着明显差异。

2. 3. 1 积雪日期与积雪融化日期

雪的观测有“积雪日期”记录,而“积雪融化日期”却没有记录或融化日期不统一。积雪开始融化和完全融化日,从规范的理解应是积雪时间较长的地方进行观测。由于宁夏冬季干旱少雪,若有几次降雪过程,每次积雪持续时间短且融化较快,应遵循以下原则[1 -2]进行记载,以年内最后一次积雪过程融化日为准。

( 1) 上年度有积雪,该时段最后一次积雪出现在当年 1 ~6 月,将此次积雪作为观测对象,记录开始融化和完全融化的日期。以 2003 年 1 月 20 日当天积雪当天完全融化为例,应记录为 1 月 20 日。

( 2) 上年度有积雪,该时段最后一次积雪出现在上年 7 ~12 月,将此次积雪作为观测对象,记录开始融化和完全融化的日期,并注明年份。例如 2003年应记录为 12. 20( 2002) 。

( 3) 上年度和当年 1 ~6 月没有积雪现象,开始融化和完全融化 2 栏填写“未出现”。

( 4) 上年度没有积雪,当年 1 ~ 6 月出现积雪,则当年开始融化栏记初次积雪和开始融化 2 个日期,初次积雪加以注明,例如 1. 15( 初次积雪) 。

2. 3. 2 雷暴和闪电不同于地面观测记录

雷暴和闪电的观测记录,有些( 局) 站没有按照自然物候观测中的有关规定进行观测记载,而是直接摘抄地面观测记录簿中的相关记录,是不符合规范要求的。气象、水文现象,凡地面观测有记录的项目,抄自地面观测记录簿、表,但雷声、闪电[1,3]由于农气规范的技术要求不同于地面观测,每次出现均应根据实际情况 2 种现象分别进行记载。

2. 3. 3 “严寒开始”日的记录

对“严寒开始”日的定义理解存在差异,导致记载日早晚存在差别。某站 2002 年记录在 9 月下旬,2004、2008 年记录在 10 月上旬,而邻近大部分站历年记录最早都在 11 月上、中旬。从规范文字理解: 以观测场蒸发皿中初次结冰为“严寒开始”。考虑到山区气候特点在深秋偶尔出现一次强寒潮天气也有结冰现象,9 月底 10 月初记“严寒开始”日,气温回升后结冰消失,与实际气候特点不符。2008 年 10 月 10 日蒸发皿有初次结冰现象,10月 24 日后连续结冰; 10 月 27 日冻土深 4 cm,11 月14 日后 5 cm 连续有冻土并逐渐加深; 11 月 12 日固定地段表层冻结,18 日 10 cm 土层冻结。资料分析表明 10 月上旬“严寒开始日”不妥。南部山区按照实际情况要考虑小气候特点判断,分析相关气象要素以持续结冰的开始日期为“严寒开始”日期。以上仅是近几年在农业气象审核工作中发现归纳的几点共性问题,在农业气象观测及报表制作过程中还有很多《规范》中没有明确和统一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实践和探讨。

3 原因浅析

3. 1 责任意识不强

观测站点的布局,是针对当地农业生产特点安排制定的,观测质量的高低和数据的完整是关系到为农服务的大事,培养责任意识是关键。

3. 2 农业气象观测员专业知识欠缺

( 1) 基层台站业务人员的技术素质参差不齐,平时只注重个人的学历学习,放松了对所从事业务的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和掌握[4]。

( 2) 新业务、新技术转型较快,对台站业务人员的培训工作没有及时跟上,对《农业气象观测规范》尤其是有关的补充技术规定和技术文件掌握不够熟练,理解不透彻。

3. 3 农业气象观测人员不够稳定

按照《农业气象观测规范》的要求,农业气象观测人员应保持相对稳定。多年来,农业气象观测人员变动较大,许多没有系统学习过农业气象专业知识。

( 1) 台站观测业务工作逐年新增业务项目较多,出现业务人员紧张及变动大的局面。

( 2) 新增人员的实际工作锻炼不足,承担农业气象业务工作,实际观测经验、知识欠缺造成脱节现象。

3. 4 观测规范的完善及细化程度不够

《农业气象观测规范》是 1993 年出版的,一些技术细则的规定不够具体,缺少地方特色产业相关内容。

( 1) 近年,根据农业气象区划及气候特点,在观测站点布局上作了很大的调整。依据地方产业增加了枸杞、硒沙瓜、多种牧草等项目的农业气象观测任务,但缺乏相关的技术手册及《规范》内容。

( 2) 《规范》及相关的补充规定和技术文件没有明确或过时、不全,导致观测人员认识理解不同。

3. 5 农业气象业务管理不到位

( 1) 农业气象业务管理人员多为兼职,下基层时间少,与业务人员交流不多,检查工作走马观花,对存在的问题了解不够,解决问题不到位。

( 2) 业务管理人员本身的农业气象业务技术素质不高,业务管理职能没有充分发挥,对台站的业务检查、指导、帮助不力。

3. 6 质量考核及资料信息化程度差

农业气象观测质量考核不够严格,没有进行 3级质量控制。报表资料审核、制作还处在原始的手工阶段,原始资料尚未信息化。资料的时效性、应用性不够,资料共享、存档已不适应现代业务的需要。目前,国家气象局已开发了台站级的农业气象业务系统并在试运行阶段,质量控制及系统本地化工作是最终目的。

4 改进措施和办法

4. 1 责任到位,增强认识

各级领导和业务管理人员应加强政治思想工作[4]。要把培养责任意识作为职业道德、敬业爱岗精神教育的主要内容去落实,以此促进农业气象观测人员的工作责任心。

4. 2 统一标准,加强管理

《农业气象观测规范》是 1993 年出版的,实施已近 20 a,标准化内容已明显落后。要尽快开展标准化建设,以精益求精的标准为控制点,把农业气象观测的目标、责任、内容和操作要求,用定量、统一、规范的标准定下来,做到观测有程序,程序有控制,控制有标准,用标准来规范观测,用标准来提高观测质量。建全台站预审制度,把农业气象观测 3 级质量控制纳入年终目标任务进行考核。

4. 3 不断学习,提高技能

按现有《规范》要求操作,农业气象观测的项目多,人工经验判断多。因此,观测员除应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外,还应具有相应的工作实践经验,必须取得上岗证后方可承担农业气象观测工作任务。

4. 4 完善规范,细化操作

各地气候特点和农作物生长发育的不同,使得各个观测站点的实际操作存在差异性。各观测站点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及农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在《农业气象观测规范》的基础上统一操作标准,把汇编问题解答,列入本站点的《观测员手册》中。

第2篇:气象观测规范范文

[关键词] 气象装备;分类;编码结构;动态管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05. 113

[中图分类号] P4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05- 0238- 02

1 引 言

目前国际气象学领域在仪器设备的管理中尚未规范统一装备编码制度,在世界海关组织(World Customs Organization)制定的多用途国际产品目录HS编码体制中,测量、水文、海洋、气象和地球物理仪器及用具被归为一个大类。该制度于1988年正式实施,目前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采用,作为征收关税和贸易统计的基础,不过HS编码无法对各类气象仪器单体设备及其组件单元进行唯一性识别。

在美国,Integrated Publishing公司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气象仪器设备编码方案,在其逻辑备件库中涵盖了设备整机、零件、传感器、相关仪表等286大类产品,采用前13位为固定含义的可变长度编码体制。每个单品均可在所属的大类中获得唯一性编码,可以进行网上定位追踪,每条编码的关联信息包括国家类别识别编号、国家库存数量、产品描述、供应单位的商业或政府机构代码、产品序列号等。

我国尚无气象装备编码或相关的国家标准,只有气象行业已制定的两类气象装备编码行业标准,即“QXT 7-2001 气象仪器系列型谱”与“QXT 6-2001气象仪器型号与命名方法”。上述标准只对部分气象装备,主要是成套设备进行了编码,无法满足备件、辅助设备、耗材等相关气象装备编码与管理的要求。另外,上述标准中,编码包含信息量小,仅有分类、型号等内容。

总而言之,上述标准制定完成距今已有10多年的时间,在这10多年中,气象装备的品类变化很大,气象装备管理的模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迫切需要新的编码规则来替换上述标准。气象装备编码规范对于气象装备的唯一标识,对气象装备从生产、采购、仓储、使用到报废的全寿命过程规范管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 气象探测装备分类原则与编码方法

2.1 分类原则

遵循 “GB/T 7027-2002” 第5章中定义的科学性、系统性、可扩延性、兼容性与综合实用性5项信息分类基本原则,可规范生成对气象装备唯一标识的编码方法,适用于现有入围的各气象装备生产厂商,以及其生产的各类气象装备,同时也能够适应今后新进厂商与新增设备。对气象观测装备进行分类,是气象观测装备编码的基础,分类方法应满足以下要求:

(1)唯一性,即任意单品气象装备的编码不重复。

(2)扩展性,能够适应气象装备不断淘汰与更新。

(3)全面性,该编码规范能够对所有气象观测设备进行编码。

(4)兼容性,与“GB 12904-2008 商品条码”等其他现行国家物品编码标准兼容。

2.2 气象观测装备分类与分类依据

根据 “GB/T 7027-2002”6.2节定义对气象观测装备进行分类,按照气象观测装备的用途划分出观测设备、组件、耗材3个门类。

观测设备是指用于气象观测的各类观测设备及其组件,根据气象专业特性、装备主要特征、工作原理及属性,进一步划分出大、中、小、细类,分类方法见表1~表3。

组件是指气象观测设备中功能高度集成且可替换的单元,根据气象专业特性、装备主要特征、集成度和在观测设备系统中的功能作用进一步划分出大、中、小、细类。

耗材是指在气象观测业务中不可重复使用的一次性器材、材料,根据气象专业特性、装备主要特征、集成度和在观测设备系统中的功能作用进一步划分出大、中、小、细类。

2.3 编码结构、含义及格式

为了兼容编码的人工处理与计算机处理,采用有含义编码并置码,并置码的定义参见“GB/T 7027-2002” 8.2.6节的规定。气象观测装备编码是为规范、简化气象观测装备管理工作而编制的装备身份标识码,可实现唯一区分气象观测装备,并且不随气象观测装备的使用状态改变而变化。

气象观测装备编码由装备类别码、厂商码、序列码和校验码4部分组成,编码结构见表4、表5。气象观测装备编码由装备类别码、厂商码、序列码和校验码4部分组成。装备类别码为层次码,用于标识气象观测装备所属分类;厂商码用于标识气象观测装备生产厂家,长度为8个字符,编码结构兼容EAN-13条码规范中厂商代码。当厂商码使用EAN-13条码中厂商代码且长度少于8位时低位置“0”;序列码为组合码,用于相同装备的唯一性标识,由型号批次码、生产日期码和顺序码3部分组成;校验码采用环冗余校验算法生成,用于编码纠错和自动识别正确性检验。

3 应用前景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气象行业编写并实施了气象物资分类编码,为气象装备管理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气象行业装备保障管理的标准化和信息化水平还比较薄弱,与美国等外国气象部门的装备保障管理水平差距更大。

目前,全国31个省份主要以人工记录的方式实施管理,部分省份开发了单机版装备库存管理系统,每个系统使用的编码未进行统一标准化,不具有通用性。气象装备没有科学、统一的编码标准,对数据的采集、统计、分析、应用等人工投入过大,不利于装备寿命跟踪及维护维修,无法满足目前综合气象观测网业务需求。

建立气象装备编码规范,通过气象装备专用编码系统,可以促进和实现气象装备基础信息管理的进一步信息化和规范化,增强气象装备专用编码的通用性,逐步实现全国气象行业装备从生产、流通到使用的全寿命周期的编码信息化动态管理,促进全国气象行业及相关行业所用技术装备管理的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高。

主要参考文献

[1] GB/T 17710-1999, 数据处理校验码系统[S].1999.

[2] QXT 6-2001,气象仪器型号与命名方法[S].2001.

[3] QXT 7-2001 气象仪器系列型谱[S].2002.

[4]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 7027-

2002 信息分类和编码的基本原则与方法[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2.

第3篇:气象观测规范范文

关键词云能天;地面测报;集体观测

AbstractThe main contents of collective observation of cloudy, veisbility and weather were introduced.Basing on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for many years,the points for attention of collective observalion were analyzed to offer reference for ground observation.

Key wordscloudy,visibility and weather;ground observation;collective observation

云能天集体观测是测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集体观测的质量是有效提高台站测报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径。目前,测报业务中目测是薄弱环节。由于测报管理措施不当,使观测员工作态度认真度下降,审核员在原始资料和报表互审中明显感觉到各地云的观测越来越趋于简单化,有些观测员为了避嫌记录矛盾,没有如实记录当时云天状况,而将“复杂天气简单化,一般天气模式化,记录以不出错为目的”,因而,指示性云、地方性云的记录几乎消失,云码和云高长期以来习惯于某一云码和云高的记录,而忽略了其云码和云高的真正含义。而且有些观测员所具备的理论知识较浅薄,加上自身经验不足,在复杂天气下,分析判断能力较差,目测项目误差较大,直接影响了测报工作,而集体观测是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但由于未将集体观测直接考核到个人,集体观测在实际工作中经常被忽视或形式化,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为此,加强集体观测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各台站应加强集体观测的管理力度,明确集体观测的时间次数和质量,并作为目标化管理考核的内容,建立责任人制度,做到每个观测员人手都有观测簿,由台内统一保管。云状较复杂或天气条件恶劣时由测报科长或当天值班员召集观测。观测员必须正确对待集体观测,一定要从思想上重视,并将其当作班内的事情去完成,逐步提高目测质量,从而保证观测质量。

1集体观测内容

集体观测很重要,观测员要充分利用集体观测的机会找出自己的不足,不断加强学习,逐步提高自己的目测水平。另外,集体观测时应该每个人都说出观测的观点和理由,大家结合现状和《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规定进行讨论后最终确定。

1.1云的集体观测

云的观测是集体观测的主要内容。云总是处于动态变化中,很难用定性定量的东西去规定它,云的观测是目测中受人为因素影响最大的项目,因此要求观测员全面掌握云的观测。云的观测一般包括云状、云量、云高[1]。因云量的估计不是问题,这里主要就云高和云状的观测谈点体会。云高是云观测中的一个基本要素,在天气报特别是航危报中非常重要。对云高的观测大多数台站都是目测,这就要求观测员掌握高、中、低云的理论高度范围,也要找出由于地形等因素影响造成的当地各类云高的一般范围。例如:五华气象站地处五华县城,海拔高度低,云底高度普遍较低。另外,云高还与天气系统、风向、湿度、季节等都有关系[2]。云状观测在集体观测中是个重要项目,云状判断正确与否,对天气预报有很大影响。要想正确判断云状,一要从天气图上分析影响该站的天气系统,二要注意云的连续演变,然后再根据当时云的具体特征来判断云状。观测云时要站在能观测到全天云的地方进行。夜间观测云一定要站在暗处停留一段时间,便于眼睛适应;然后结合星光的疏密清晰程度,以及伴见的天气现象判别云状,估计云高和云量等。此外对云的夜间观测还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根据气象要素的变化来判别云的演变,如夜间的气温变化,对云的生消变化就有比较好的指示意义。一般情况下,当百叶箱温度比前期增高,且人在室外感觉比前期暖和,同时云的颜色发白,此时天空中一定有较厚的中低云,云量也较多。如温度上升不明显,且云的颜色灰黑,多为高云。二是充分发挥气象现代化设备的作用,利用卫星云图指导夜间云的观测。观测人员要学习和掌握卫星云图上识别云的基本知识,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一般地,遇到指示性云的出现要进行集体观测,比如絮状云、堡状云、系统云,及其混乱天空下的云系,同时要注意云的方位、视角、高度、形成特征[3]。在汛期雷雨天气时,云系相对比较复杂,是进行集体观测的好机会。

1.2天气现象的观测

根据特征确定天气现象,对于特征相似、容易混淆、难以区别的现象(如烟幕和轻雾、浮尘和霾、米雪和冰粒等)要详细指出区别的依据。了解各天气现象的成因、所降自的降水云层等。复杂天气现象的集体观测要随时进行,观测时要注意天气现象的演变,对某一现象演变的全过程进行观测记录并注明。在集体观测中对某种天气现象特征并不典型或某些现象之间形态有相似之处、形成条件亦有共同点且容

易混淆的要认真对照规范加以分析、讨论,统一判别标准。各种天气现象都是在一定的天气条件下产生的,都代表了大气不同的物理变化过程,要想观测好天气现象就要了解各种天气现象的成因,只有了解其成因,才能更好的观测判断各种天气现象。同时,要掌握复杂天气和云的配合特点及几种容易混淆的天气现象的区别方法。

2集体观测的注意事项

云与天气现象的观测是集体观测的主要内容,但不是唯一内容[3]。复杂天气现象的集体观测和有针对性地开展集体观测同样重要。有些台站的集体观测过于简单,云能天集体观测只是简单观测一下云能天而已。而复杂天气现象的集体观测对提高观测员的业务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复杂天气现象的集体观测要随时进行,观测时要注意天气现象的演变,对某一现象演变的全过程进行观测记录并注明[4]。在集体观测中对某种天气现象特征并不典型或某些现象之间形态有相似之处、形成条件有共同点且容易混淆的,要认真对照《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加以分析、讨论,统一判别标准。另外,有针对性地开展集体观测,气象台站大多地处城市边缘,随着城市的不断外扩,许多台站的观测环境受到严重的影响,尤其是能见度的观测,使原来的目标物根本看不到,这时就应该通过集体观测及早发现问题,重新确定新的观测目标,做到站内统一,这样才能尽量保证观测资料的正确性。而当受周围环境影响而有疑误的记录出现时,应及时进行集体观测,查找原因,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纠正。

将观测情况详细记入《集体观测簿》,从而把集体观测工作做细、做实,使之不流于形式,切实提高观测员的观测水平,促进测报业务质量的不断提高。

3小结

加强管理、保证集体观测正确进行,要将集体观测纳入地面测报工作的一部分,落实考核,使之规范化、制度化。要坚持定期进行集体观测,在复杂天气出现时还要临时召集观测员进行集体观测。为避免在集体观测过程中出现盲从和抄袭现象,集体观测时应首先由观测员各自独立进行,然后各自公布自己的观测结果和观测依据,再进行集中讨论,交换意见,找出理论依据,得出正确的观测结果,使大家达成一致意见。并将各自的观测成绩纳入观测员的业务考核。这样,就能够促使观测员自觉钻研业务知识,避免工作中的习惯性错误,不断提高目测水平。

4参考文献

[1] 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2] 彭安仁.天气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

第4篇:气象观测规范范文

关键词 气象观测;质量;影响因素;探讨

中图分类号 P4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61-0219-01

大气探测又称气象观测,是气象工作者对地球大气圈及其相关的水圈、冰雪圈、生物圈、岩石圈等物理、化学、生物特征及其变化过程进行系统、连续的观察和测定,然后对获得的数据记录进行整理的过程。气象综合观测获取的气象记录和资料是开展天气预报、气候分析、气象科学研究以及气象为民服务的基础,通过发展一体化的气象综合观测业务可推动气象科学发展。现阶段气象观测业务中,气象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先进设备不断增多,在克服了人工观测落后技术的同时又面临着新的问题,影响和制约着探测质量的提高。为更好的开展气象观测工作,提高测报质量,笔者根据多年测报经验,对如何加强气象探测工作、提升探测质量进行分析思考。

1 影响大气探测工作质量的相关因素

1.1 探测设备更新相对滞后

当前,从气象观测所使用的设备可看出,部分设备已经老化,无法满足新开展业务的要求,而受资金运筹力不足等多种原因,导致气象观测设备更新不及时、设备滞后。经调查,我国县级气象观测设备距离国外水平落后偏多,机器设备明显落后;而且一些地面测报仪器本身还存在着质量不过关现象;在使用过程中由于业务人员操作不当或其他原因可能造成设备运用及维护不符合要求,这些都严重影响测报数据的精确性,阻碍着大气探测质量的提高。

1.2 观测操作不规范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是从事观测工作的业务规则和技术规定,进行观测工作时必须严格遵守,如果业务人员不能严格按制度执行,只是以此摆样式,很难不出错情。锦屏县气象局执行业务一体化,观测人员同时值测报和预报班,值班精力相对有限,不能严格执行值班制度规定极易产生错情,从而影响测报质量。

1.3 测报业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县级气象台站出于对科技人员一专多能的出发点,对于测报岗位人员变动较为频繁,测报队伍不够稳定;一些年龄偏大的测报员虽然恪守职责,但知识老化现象突出,随着年龄的增大,其精力和体力很难适应现代化气象业务要求;由于基层气象站缺乏高学历气象专业测报人员,不得不将非专业气象测报员经培训实习后安排在测报岗位,遇复杂天气现象,由于其缺乏全面的气象专业知识,往往表现的力不从心等。新时期气象观测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而测报人员上述现象造成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无法快速适应并掌握新设备新技术,从而严重影响气象观测质量,因此必须重视测报队伍建设等有关问题。

1.4 探测环境影响

大气探测环境应避开各种干扰,保证气象探测设施能够准确获取气象探测信息,随着锦屏县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多,使基层台站探测环境与经济发展矛盾日渐突出,气象探测环境遭到破坏,对气象工作的开展带来不利影响。

2 提高探测工作质量有效措施

气象观测是气象工作的基础,观测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气象部门的整体工作开展,其中加强基本业务人员业务素质和技能是直接关系各项业务质量的关键,为提高锦屏县气象观测业务质量,就要进一步加强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做好以下几方面。

2.1 调动测报员积极性,增强工作责任感

探测质量的高低与测报员工作作风有着密切关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在测报工作中非常重要,《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要求测报员要树立高度负责的工作精神,坚持实事求是,做好岗位工作,严肃对待每次观测、每项数据、每份电报和每张报表。班前应做好思想、技术、精力等方面准备,班时要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全力以赴做好天气演变观测,有条不紊的完成繁杂项目,应对风云变幻万千的天气现象,避免因不慎出现疏漏问题。同时,单位领导要在日常工作中做好观测人员思想工作,妥善处理好单位内部业务人员、科技服务人员及管理人员三者之间的关系,切实关心测报业务人员生活、工作、职称评定、培训等切身利益,使他们树立顾大局、识大体思想认识,充分调动每一位测报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安心工作、顺心工作。

2.2 及时更新探测设备并加强维护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气象探测设备也应淘汰老化过时设备,争取地方政府等多方面支持,及时更新新型仪器,对新购进的仪器设备保证做到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安装、操作和使用,以充分发挥先进仪器优势和性能,实现气象观测的现代化手段发展。要做好台站内现有仪器的定期检查和日常维护工作,重点加强自动气象站、区域站及各类观测系统的技术保障工作,严密监视通信系统运行状况和各类气象信息传输状态,及时发现异常、上报问题并解决问题,尽可能把系统故障造成的缺测误测降到最低,同时记录仪器设备使用、发生的故障及解决办法,作为日后工作参考,防患于未然。

2.3 严格执行各项工作规章制度

气象观测工作内容多,技术规范,要提高探测质量,消灭错情,就要严格执行基层气象台站业务工作流程,合理掌握各项规定或定义的概念、条件和数据界限,包括时间跨度较长的年、季、月业务流程和每周、每班乃至每次定时观测的业务流程;认真学习各种新型设备和业务系统的操作,熟练设备基本原理和操作规范等;值班期间不得擅离职守,工作中不能存在侥幸心理,不能完全肯定时应及时查阅相关技术规定,切实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实行当面交接班制度,根据有关技术规定和各要素变化规律认真详细校审值班全部记录,并定时巡视工作仪器,及时解决仪器故障;确保综合气象观测工作质量稳步提升。

2.4 提高测报人员业务技术水平

党的十七大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要坚持以人为本。只有坚持以气象测报业务人员为本,才能更好调动人员工作热情、积极性,发挥出人员潜能和创新能力;测报人员要不断提高气象基础知识、技能和基本功训练,学习并掌握各项规范和相关技术规定,从而正确完成测报工作;气象部门应加强对测报业务人员

的岗位培训,建立考核机制,完善测报上岗制度,以理论联系实际操作技能,对考核不合格的业务人员实行待岗再培训或坚决淘汰;对于工作责任心强、严谨细致、敬岗爱业的优秀测报员工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做到奖罚分明,并督促、组织测报员不断学习,终身学习,通过开办技术交流、参加省市培训班等为员工创造条件、营造学习氛围,不断促进测报业务人员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提升,逐渐形成一支适应现代气象科学技术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近些年来,锦屏县气象局测报业务组通过组织自学及在职学历教育,大大提高了基层气象测报员的学历和工作能力。

3 结束语

大气探测工作是气象工作的基础,探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其他气象业务的开展和效果,因此,全面提高观测质量是气象工作的百年大计,作为基层测报员,应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增强责任感,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遵守各项业务规范和技术规定,提高自身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现代化探测技术,做好测报工作,避免和降低测报错情。

参考文献

[1]黎玉梅.浅谈如何提高地面测报工作质量[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8,29(增刊I).

[2]李学才.当前基层气象台站测报队伍建设中的突出问题[J].湖北气象,2006(2):46.

第5篇:气象观测规范范文

关键词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调整;问题;对策;山东滕州

中图分类号 P4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3-0216-01

山东省滕州市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调整后,各台站逐步实现地面气象测报业务自动化,降低了观测人员工作强度,提升了数据传输时效性。但新型自动站当前还处于运行初期,再加上业务改革调整后,规章制度不完善及人为操作等相关因素影响,地面测报工作难免会出现各类故障问题,严重制约地面气象测报工作顺利开展,影响测报质量提高。

1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调整后存在的问题

1.1 规章制度不够严格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自改革调整后,原有地面气象测报规章制度已无法满足新业务开展;一些员工因自身原因对旧的工作制度根深蒂固,还不能适应新的规章制度,再加上规章制度执行不严格,导致地面气象观测业务监督工作不到位,如交接班制度没有明确的要求,交接班双方工作不统一,部分观测人员工作缺乏积极主动性,观测时不认真,甚至敷衍了事,从而出现差错,无法获取最准确的气象测报数据信息,影响地面气象测报质量[1-2]。

1.2 观测人员综合素质偏低

自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调整后,地面测报工作对于观测人员专业水平及操作技能要求越来越高。不仅涉及气象学、统计学、计算机等各领域知识,还需要观测人员具备科学合理的判断及分析能力。但实际上,有一些气象观测人员专业知识还不足,观测业务相关操作规范掌握不娴熟,碰到突发状况不能及时作出应急处理等。同时,还有些观测人员消极怠工,缺乏主观能动性和责任意识,业务工作不严不细,工作中很容易出错[3-4]。

1.3 地面气象观测设备维护管理不到位

随着气象事业的发展,现代化新型设备逐渐代替人力观测,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调整后,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自动化程度更是得到提升,大部分观测业务需借助仪器设备。若观测人员未对仪器设备定期维护管理,同时对于新设备、新技术操作规范以及操作技能不熟,势必会因为操作失误给仪器设备带来故障问题,影响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正常开展。

2 提高地面气象观测业务工作质量的对策

2.1 严格执行地面气象业务规章制度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调整后,需加强完善观测业务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地面气象测报各项工作制度。一是依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国家标准的工作制度,明确规定各部门及个人工作职责,有效约束测报人员不良操作习惯,避免因观测失误而发生互相推卸责任现象,切实做到规范操作,防止故障发生。二是要完善监督制度,严格监督和执行测报工作中各项法规落实情况,减少气象观测数据错情率。三是完善人才培养、使用、竞争与激励机制,激发地面气象观测人员工作热情,提高主观能动性,促进团结协作,更好地开展地面气象观测业务。四是要严格考核管理,从制度上保证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规章的科学有序性,在相关部门监督下高效完成地面气象观测业务。

2.2 提高观测人员的综合素质

现阶段,加强培训与学习是地面气象观测人员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及进一步推动地面气象观测业务发展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一是要结合气象部门具体情况,制定地面气象观测人员培训方案,并依据方案内容有针对性地从思想观念、专业知识及业务能力、方法技术等方面加强对观测人员的培训。二是要加强观测人员继续教育学习培训力度,为观测人员继续教育及提高学历提供有利条件,使观测人员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提高自身实践能力。三是要定期参加专家学者开展的地面气象观测业务专题讲座,有效拓宽观测人员的业务知识面。四是加强同经验丰富的兄弟台站交流学习,找出自身不足,学习其先进工作经验,提高地面气象观测水平。

2.3 加仪器设备的维护管理

为确保地面气象观测业务长期正常开展,气象观测工作人员需从以下方面做好地面气象观测仪器设备日常维护管理。一是要严格按照设备清洁维护规范要求,定期清洁地面气象观测仪器设备,保证仪器设备洁净,避免因灰尘、杂质问题导致仪器设备故障。二是要定期检查仪器设备运行情况,发现故障及时维修维护,若自身无法合理解决,及时通知专业维修人员处理。三是要加强系统防雷装置检测工作,确保性能良好,如损坏及时维修或更换。四是要加强计算机使用管理,严禁连接外网,定期升级杀毒软件,做好计算机杀毒工作,防止病毒侵入,确保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安全可靠性。

3 结语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是一项复杂繁琐的系统工作,自业务改革调整后,不仅提高了气象观测工作效率,而且降低了观测人员的劳动强度,同时也为气象条件分析、天气预报及气象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资料。但是,地面气象观测业务工作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测报的正常开展以及测报工作质量。因此,应引起气象部门高度重视,加强对地面气象观测业务的探索,探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策,确保地面气象自动观测系统能够正常稳定运行,确保观测数据的有效性,从而更好地推进气象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4 参考文献

[1] 邵艳芳,李宪光,许东红.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调整后台站观测质量提升对策[J].宁夏农林科技,2012(12):265-266.

[2] 沙依拉・哈吉白,夏买提・赛依提.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后面临的问题及建议[J].北京农业,2014(24):326-327.

第6篇:气象观测规范范文

【关键词】地面气象观测;跟班;理论学习;手工编报;编报规则

地面气象观测作为各个地面气象台站的基础性业务,是气象工作的基础。要切实做好这项工作,保证地面气象观测记录具有代表性、准确性和比较性[1],观测员的业务素质至关重要,而观测员的更新换代和调动频繁是影响业务质量不容忽视的环节。那么,新观测员究竟应该怎样尽快成为业务能手,使整支观测队伍顺利传承,为气象科学研究留下宝贵的原始资料,笔者想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同时更相信同行们一定有自己的经验与思索,故在此抛砖引玉,向大家学习。

一、跟班前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地面气象观测工作是对地球表面一定范围内的气象状况及其变化过程进行系统地、连续性地观察和测定,为天气预报、气象信息、气候分析、科学研究和气象服务提供重要的依据。从事地面气象观测工作,意味着将长期与气象数据打交道。因此,新观测员首先要在思想上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和严肃性,充分意识到这项工作赋予观测员的社会角色是不可或缺的,从而在工作态度及工作责任心上对自己有准确的定位和要求。初初跟班,有的新观测员可能会暗感工作流程[2]简易枯燥而在思想上重视不够。每日观测的气象要素看似乏味简单,其实它们之间各有联系,共同表征着大气状况。正由于各个气象要素之间相互关联,而新观测员却未能很快掌握个中奥秘,在独立当班后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从而影响测报质量和个人业绩考核。

二、跟班与学习双管齐下 牢固掌握观测技能

各台站为顺利传递观测接力棒,一般都会指定技术过硬、认真负责的老观测员以老带新。由于新观测员专业出身不尽相同,老同志在带班时会因人而异确定跟班期限。不管专业背景如何,作为新人,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按照带班员的值班日程表准时跟班,在观测发报的各时次认真听、看、想。而在各发报时次间隔三或六小时的时间里,一方面要严格执行规范规定,经常注意云和天气现象的演变过程[3],另一方面要抓紧阅读《地面气象电报》[4]和《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如何把学习理论知识与跟班实际有效结合,尽早掌握观测技能呢?笔者总结如下:

1.从训练手工编报入手,夯实发报基本功

清晰了解所处台站的观测时次和报类报文(一般站与基本站不同),明确工作任务。以各时次报文为起点,首先阅读《地面气象电报》,详细了解各组报文的涵义及编报规则,遇到不理解的及时查阅《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并请教老观测员。在反复详读电码本,充分理解各组报文后,暂时不用电脑发报软件,而是先用过去气簿-1的观测资料尝试进行手工编报。从干湿球读数查算[5]e、u、Td开始,直至编完一个时次的报文,然后将手编报文与之前正确发送的报文进行对比,最后找出错漏之处并寻求帮助和解答(手工查算的数据与电脑自动生成的有允许的误差幅度)。在跟班和看书时,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集中精力攻克各个难点。其中天气(加密)报第7wwW1W2和8NhCLCMCH组难度较大,刚开始手工编报时出错最多的也是这几组。新观测员要想尽快娴熟地掌握编报技能,笔者总经的最佳方法就是不依赖于电脑发报软件,独立锻炼手工编报。这样做乍看起来速度慢得多,但是只要坚持反复钻研,严把“细”字关[6],一旦各组报文烂熟于心,编报速度及准确率都会逐步攀升,最终达到机器出故障时也能准确及时地进行手工发报。也只有做到这一点,才算是基本胜任观测工作。

2.善于向他人学习和自学,养成勤奋严谨的工作习惯

勤于思考,不耻下问是每个学徒的必经阶段,新观测员也不例外。不管跟班时如何安排,对新观测员而言,所有老观测员都是师傅。遇到不懂的技术问题随时虚心请教,对观测中出现争议的情况要养成勤翻规范的习惯,将寻找理论依据与台站实际经验结合起来,努力提高云、能、天观测水平[7]。日常观测中还要努力培养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素质[8]。随着对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慢慢适应,新观测员会由盲目跟记、全盘接收过渡到略有主张。当日常工作中遇到棘手的问题,除了要向上级部门、邻近台站请教学习,与全体同事协商解决外,还可利用网络发达的学习工具搜索相关信息,掌握与工作相关的实用知识。

三、结束语

新观测员持证当班后,由于实际工作经验匮乏,往往不可避免地出现失误。每次失误后一定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同时学会给自己减压[15]。但是,刚刚当班出现错情不宜用来衡量一名观测员认真与否。而当新观测员顺利过渡为老观测员,工作比较娴熟后,能否继续保持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才显得更加重要。正如前面所说,地面气象观测是国家赋予每位观测员的神圣职责,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思想上对气象事业这个名词就要有自己的诠释和理解。地面气象观测是一项严肃的技术工作,台站每日、每旬、每月、每年的气象要素及相关数据需要全体观测员认真对待、谨慎处理。因为它关系着整个气象行业的技术发展、国家的科学研究以及上层决策服务,意义勿庸置疑。既然是一份值得为之奋斗的事业,那么新观测员就不仅要尽快掌握日常观测技能,而且要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努力钻研,不断总结创新,全面拓宽技术实力,为气象事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 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2] 刘小容,刘锡浪.如何提高地面气象测报质量[J].广东气象,2008,06:65-66.

第7篇:气象观测规范范文

关键词云能天;地面测报;集体观测

中图分类号 s1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2-0315-01

studyon collectiveobservationofcloudy, visibilityandweather

liu jing-xiong

(wuhua county meteorological bureau in guangdong province,wuhua guangdong 514400)

abstractthe main contents of collective observation of cloudy, veisbility and weather were introduced.basing on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for many years,the points for attention of collective observalion were analyzed to offer reference for ground observation.

key wordscloudy,visibility and weather;ground observation;collective observation

云能天集体观测是测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集体观测的质量是有效提高台站测报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径。目前,测报业务中目测是薄弱环节。由于测报管理措施不当,使观测员工作态度认真度下降,审核员在原始资料和报表互审中明显感觉到各地云的观测越来越趋于简单化,有些观测员为了避嫌记录矛盾,没有如实记录当时云天状况,而将“复杂天气简单化,一般天气模式化,记录以不出错为目的”,因而,指示性云、地方性云的记录几乎消失,云码和云高长期以来习惯于某一云码和云高的记录,而忽略了其云码和云高的真正含义。而且有些观测员所具备的理论知识较浅薄,加上自身经验不足,在复杂天气下,分析判断能力较差,目测项目误差较大,直接影响了测报工作,而集体观测是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但由于未将集体观测直接考核到个人,集体观测在实际工作中经常被忽视或形式化,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为此,加强集体观测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各台站应加强集体观测的管理力度,明确集体观测的时间次数和质量,并作为目标化管理考核的内容,建立责任人制度,做到每个观测员人手都有观测簿,由台内统一保管。云状较复杂或天气条件恶劣时由测报科长或当天值班员召集观测。观测员必须正确对待集体观测,一定要从思想上重视,并将其当作班内的事情去完成,逐步提高目测质量,从而保证观测质量。

1集体观测内容

集体观测很重要,观测员要充分利用集体观测的机会找出自己的不足,不断加强学习,逐步提高自己的目测水平。另外,集体观测时应该每个人都说出观测的观点和理由,大家结合现状和《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规定进行讨论后最终确定。

1.1云的集体观测

云的观测是集体观测的主要内容。云总是处于动态变化中,很难用定性定量的东西去规定它,云的观测是目测中受人为因素影响最大的项目,因此要求观测员全面掌握云的观测。云的观测一般包括云状、云量、云高[1]。因云量的估计不是问题,这里主要就云高和云状的观测谈点体会。云高是云观测中的一个基本要素,在天气报特别是航危报中非常重要。对云高的观测大多数台站都是目测,这就要求观测员掌握高、中、低云的理论高度范围,也要找出由于地形等因素影响造成的当地各类云高的一般范围。例如:五华气象站地处五华县城,海拔高度低,云底高度普遍较低。另外,云高还与天气系统、风向、湿度、季节等都有关系[2]。云状观测在集体观测中是个重要项目,云状判断正确与否,对天气预报有很大影响。要想正确判断云状,一要从天气图上分析影响该站的天气系统,二要注意云的连续演变,然后再根据当时云的具体特征来判断云状。观测云时要站在能观测到全天云的地方进行。夜间观测云一定要站在暗处停留一段时间,便于眼睛适应;然后结合星光的疏密清晰程度,以及伴见的天气现象判别云状,估计云高和云量等。此外对云的夜间观测还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根据气象要素的变化来判别云的演变,如夜间的气温变化,对云的生消变化就有比较好的指示意义。一般情况下,当百叶箱温度比前期增高,且人在室外感觉比前期暖和,同时云的颜色发白,此时天空中一定有较厚的中低云,云量也较多。如温度上升不明显,且云的颜色灰黑,多为高云。二是充分发挥气象现代化设备的作用,利用卫星云图指导夜间云的观测。观测人员要学习和掌握卫星云图上识别云的基本知识,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一般地,遇到指示性云的出现要进行集体观测,比如絮状云、堡状云、系统云,及其混乱天空下的云系,同时要注意云的方位、视角、高度、形成特征[3]。在汛期雷雨天气时,云系相对比较复杂,是进行集体观测的好机会。

1.2天气现象的观测

根据特征确定天气现象,对于特征相似、容易混淆、难以区别的现象(如烟幕和轻雾、浮尘和霾、米雪和冰粒等)要详细指出区别的依据。了解各天气现象的成因、所降自的降水云层等。复杂天气现象的集体观测要随时进行,观测时要注意天气现象的演变,对某一现象演变的全过程进行观测记录并注明。在集体观测中对某种天气现象特征并不典型或某些现象之间形态有相似之处、形成条件亦有共同点且容

易混淆的要认真对照规范加以分析、讨论,统一判别标准。各种天气现象都是在一定的天气条件下产生的,都代表了大气不同的物理变化过程,要想观测好天气现象就要了解各种天气现象的成因,只有了解其成因,才能更好的观测判断各种天气现象。同时,要掌握复杂天气和云的配合特点及几种容易混淆的天气现象的区别方法。

2集体观测的注意事项

云与天气现象的观测是集体观测的主要内容,但不是唯一内容[3]。复杂天气现象的集体观测和有针对性地开展集体观测同样重要。有些台站的集体观测过于简单,云能天集体观测只是简单观测一下云能天而已。而复杂天气现象的集体观测对提高观测员的业务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复杂天气现象的集体观测要随时进行,观测时要注意天气现象的演变,对某一现象演变的全过程进行观测记录并注明[4]。在集体观测中对某种天气现象特征并不典型或某些现象之间形态有相似之处、形成条件有共同点且容易混淆的,要认真对照《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加以分析、讨论,统一判别标准。另外,有针对性地开展集体观测,气象台站大多地处城市边缘,随着城市的不断外扩,许多台站的观测环境受到严重的影响,尤其是能见度的观测,使原来的目标物根本看不到,这时就应该通过集体观测及早发现问题,重新确定新的观测目标,做到站内统一,这样才能尽量保证观测资料的正确性。而当受周围环境影响而有疑误的记录出现时,应及时进行集体观测,查找原因,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纠正。

将观测情况详细记入《集体观测簿》,从而把集体观测工作做细、做实,使之不流于形式,切实提高观测员的观测水平,促进测报业务质量的不断提高。

3小结

加强管理、保证集体观测正确进行,要将集体观测纳入地面测报工作的一部分,落实考核,使之规范化、制度化。要坚持定期进行集体观测,在复杂天气出现时还要临时召集观测员进行集体观测。为避免在集体观测过程中出现盲从和抄袭现象,集体观测时应首先由观测员各自独立进行,然后各自公布自己的观测结果和观测依据,再进行集中讨论,交换意见,找出理论依据,得出正确的观测结果,使大家达成一致意见。并将各自的观测成绩纳入观测员的业务考核。这样,就能够促使观测员自觉钻研业务知识,避免工作中的习惯性错误,不断提高目测水平。 编辑

第8篇:气象观测规范范文

一、自查情况。

(一)地面气象测报业务检查

1.观测场、值班室等场所的规章制度已建立并严格执行,岗位职责、值班制度、交接班等规章制度落实。

2.分管局领导到现场实地检查各项工作,对照业务规范进行逐一检查。

3、值班室防雷防盗措施到位,资料管理和使用严格按照规定执行。

4.本站及区域自动气象站的观测仪器安装、运行、维护情况及资料、仪器保管、备份仪器情况良好。

5.观测、记录整理、报表预审及发报工作严格按规定执行。

6.气象台站各项参数、小表等资料情况正常;气象记录资料管理和备份情况正常。

7.报表质量预审严格按规定执行。

(二)、信息与网络系统情况

1.网络系统sdh主干网状态良好。有3g网络设备备份。

2.主用和备用网络通断等状况的监控和检查有专人负责;

3.所有计算机安装了正版防毒软件和防火墙并定时升级。;

4.局域网制定有确保系统安全运行的规章制度;

5.网络管理人员了解全局的网络布局,台站的网络情况,熟悉sdh电路故障申报流程;

6.业务使用的计算机上未安装有游戏;

7、新、老视频终端连接运行正常。

8、实景监控系统正常。

(三)、信息传输业务检查情况

1.每天各类资料上传严格遵循规范,在规定时段内发报,无提前发报现象;

2.资料上传后查看信息中心的监控界面,报文出现错误及时更正;

3.在规定时间内有人值守;

4.未出现将自编报和地方报上传省局情况,业务人员知道报文出错需加更正标志;

5.业务人员熟知《气象信息、产品上行传输时限规定》、《气象信息网络传输业务质量检查办法》;熟知应急传输流程。

二.整改落实情况

1、组织本单位业务技术人员的技能培训和规章制度学习;加强督促检查,及时解决业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管业务领导、业务人员通过不断学习,增强责任意识,高度重视业务工作。

2、针对2012年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认真学习改革文件和技术规范,加强气象观测资料传输和质量监控,加强气象观测设备运行状态监控,及时发现、处理设备故障。每天各类资料上传严格遵照业务规范执行,在规定时段内发报。资料上传后观测员必须查看信息中心的监控界面,杜绝发空报,若报文出错加更正标志。

第9篇:气象观测规范范文

关键词:自动气象站 防雷保护 方案与措施

引言:自动气象站场室的防雷装置必须确定专人负责维护管理。防雷装置的设计、安装、配线等图纸资料应及时归档保存。每年雷雨季节前后应对自动气象站场室的防雷设施进行检测和维护。每年的检测报告须存档保管,如须整改,应及时制定整改措施并加以落实,消除隐患。

当发生雷击灾害事故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失时应将情况及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及通知当地防雷技术机构,分析雷击灾害原因,采取必要整改措施,以避免再次发生雷击灾害事故。

1自动气象站防护等级的划分

根据安装自动气象站台站性质、雷击事故后果以及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背景、雷电参数划分,一般分为三级[9]。

1.1遇有下列情况之一时,自动气象站场室防雷等级应划分为一级

1.1.1国家基准气候站、大气本地站;

1.1.2地处平均雷暴日大于(含)30d/a的国家基本气象站;

1.1.3地处平均雷暴日大于(含)80d/a的一般气象站以及其他场所;

1.1.4遇有下列情况之一时,自动气象站场室防雷等级应划分为二级

1.1.5地处平均雷暴日小于30d/a国家基本气象站;

1.1.6地处平均雷暴日大于(含)40d/a且小于80d/a的一般气象站和其他场所;

1.2除一级和二级防雷自动气象站场室以外的自动气象站场室,均应划为三级防雷自动气象站场室。

2避雷针的安置

从在众多自动气象站受雷击的案例中以及上面对自动气象站雷击侵入途径的分析,采用测风杆作为避雷针支撑体的方法是不可取的。这种方式甚至有可能增加自动气象站受雷击的概率,加重了测风杆受雷击损坏的程度,有害无益。自动气象站防雷技术规范中对于自动气象站对于外部防雷装置的规定是值得商榷的。

做自动气象站外部防直击雷措施时,强烈建议采用独立的避雷针,并且保证与周围设备、建筑物要有足够的安全距离。这样才能确保避雷针在接闪时,雷电流有单独的低阻抗泄放通道,而不会干扰到周围的设备。

独立避雷针的安置首先要考虑到测风杆在观测场中所处的位置。在上面入侵途径的分析中,避雷针与测风杆之间至少要有3m的安全距离,在实际安置时建设中两者之间要有4~5m的距离。避雷针要确保场内所有设备都在其保护范围内,在场地边缘一些设备(如一些观测需要而添加的辐射、日照观测仪)如果不在保护范围内,需另外加装避雷针进行保护。根据自动气象站的防雷等级,避雷针在场地中的位置和保护范围,最终确定避雷的高度。

3自动气象站的地网建设

如果自动气象站的周边条件允许最好采用独立的防雷地,但也可以采用共地的方式。如果采用独立的防雷地,及可能使防雷地远离观测场内的地网和线缆[5]。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将防雷地敷设在观测场外,与观测场内的地网和线缆隔离,以达到对场内设备干扰最小的目的。

在实际建设过程,一般采用共地的方式。自动气象站地网由工作室地网、室外观测场地网构成;两地网应不少于两处进行等电位连接[7],该连接线可采用不小于Φ16的镀锌圆钢,该连接线埋设深度应不小于0.5m。 工垂直接地体。如两地网之间的距离大于100米时,两地网可不互相连接,但各地网冲击接地电阻应符合相关要求。

自动气象站观测场应采用垂直接地体与水平接地体组合的方式埋设接地系统,人工接地体的埋设深度不应小于0.5米;垂直接地体应沿水平接地体均匀、对称分布,其长度宜为2.5米,间距宜为5米。垂直接地体可采用角钢、钢管或圆钢;水平接地体可采用扁钢或圆钢;接地体规格要求如下:圆钢直径不应小于10mm;扁钢截面不应小于100mm2,其厚度不应小于4mm;角钢厚度不应小于4mm;钢管壁厚不应小于3.5mm。

.4观测场内信号线的敷设

观测场探测设备信号传输线应选用带屏蔽层的电缆并穿金属管埋设,并在进入电缆沟端和外转接盒端将金属管就近接地。

金属管及信号线金属屏蔽层在进入电缆沟和离开电缆沟处均应就近接入观测场地网。金属管应保持首尾电气贯通,若该金属管长度超过20m时应增加其接地点。

5浪涌电压的防护措施

自动气象站包含大量敏感的电子设备,自动气象站内部设备损坏就要是由于各种原因产生的过电压其的侵害。自动气象站加装浪涌保护器SPD,可以有效的限制瞬态雷击过电压并引导浪涌电流就近分流入地。

5.1电源线上SPD的安装

自动气象站场室低压配电系统电源线路宜采用具有金属护套或绝缘护套电缆穿金属管埋地引入自动气象站,金属管及电缆金属护套两端应就近可靠接地。

若已建站的架空线路防雷改造穿管埋地引入有困难时,宜将架空线路终端杆、终端杆前第一、二杆上的绝缘子铁脚作接地处理,同时在终端杆上增设一组通流容量不小于100KA的电源浪涌保护器SPD[2]。

5.2数据线上SPD的安装

自动气象站工作室调制解调器前端应装设接口型式为RJ11的信号SPD;在计算机前端的网络信号线上安装接口型式为RJ45的信号SPD。信号SPD的箝位电压应大于1.5Uc(信号线路上最大持续运行电压),额定泄放电流ISN≥3KA(8/20μs),响应时间宜低于10ns,其他参数应符合系统要求。数据采集器上一般包含RS232和RS485通讯接口,应当安装相应规格的SPD。

位于观测室内的数据采集器通过信号线来接收从传感器上传来的测量信号。我们在对雷电入侵途径的分析中指出室外的测风杆是自动气象站最易遭到雷击的部分,相应的与风向传感器相连的信号线路也是过电压侵入的最主要路径。现实中的自动气象站的雷击事故也证明了这一点,数据采集器损坏大部分是信号端而不是电源端。

在现行自动气象站防雷技术规范中是这样规定的“观测场信号传输线进入转接盒及采集器前端宜加装ISN不小于5kA(8/20μs)的信号SPD”。这条规定我认为也是存在问题的。

如果测风杆受到直击雷,雷电流必然测风杆顶端风向、风速传感器沿信号线泄放。信号线承载了大部分的雷电流,直击雷的幅值一般都超过5kA,因此规范中给出的SPD的通流能力就无法满足要求。一些台站严格按照规范安装了SPD,但是数据采集器照样还是损坏,原因也就在于此。传感器所连接的信号线不能传输时虽然是弱电流,但这些信号线路不同于一般信号线路,它们都处于LPZOB区甚至LPZA区,雷电磁脉冲没有衰减,信号线上还有受直击雷的危险。因此这些信号线上SPD的安装不能参考一般信号系统防雷标准,在这些信号线上应装具有大通流能力的SPD进行保护。

6自动气象站防雷保护的一些其他手段和措施

在雷暴来临之前可以切断观测室内的电源,中断微机与外部通讯,防止雷电流从电源线、通讯线侵入。在个别台站,外部防雷装置不充分,地势高耸,数据采集器前端又没有任何避雷器。甚至可以考虑断开信号线连接,暂停自动气象站工作,以求得对数据采集器和内部气象数据的最大保护。

参考文献:

1.建筑物防雷设计安装99D562 北京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所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