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旅游行业范文

农业旅游行业精选(九篇)

农业旅游行业

第1篇:农业旅游行业范文

本文根据乌鲁木齐市农业旅游的发展现状以及农业旅游消费者消费行为,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指导语、问卷主体以及致谢三部分。问卷主体主要包括农业旅游消费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消费者消费行为特征、农业旅游消费者旅游动机、农业旅游消费者满意度评价以及旅游消费者的后续行为等内容。2011年国庆节期间,共发放和收回问卷350份,经过筛选,获得有效调查问卷315份,有效问卷率90%。

2农业旅游消费者人口特征分析

2.1农业旅游性别特征分析

大量研究数据表明,性别对于消费者是否购买该产品具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女性具有较为浓厚的感彩,比较注重追求完美,达到实际利益;而男性在这方面一般处于被动性,一般购买意念非常果断,倘若决定要购买,则会非常迅速的购买。相比之下,女性较男性理性。在本次问卷调查中,女性旅游消费者为160名,占到总调查人数的50.79%,男性旅游消费者为155名,占到总调查人数的49.21%。从数据可以看出,参加农业旅游调查的男女性别几乎持平。

2.2农业旅游消费者年龄特征分析

不同年龄阶段的消费者在其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上是不一样的。一般情况下,中年人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于老年人,因此,遇见新事物,接受速度比较快,思想转换也快;而老年人则一般比较谨慎,注重效果。从调查的消费者人群中可以看出,参与农业旅游的消费者年龄跨度比较大,涵盖了大部分年龄段。数据表明,69.8%的农业旅游消费者分布在26岁到65岁之间,从结果可以看出,该年龄段消费者无论从消费能力上还是从消费意识上来说都占主导地位,比较能反映出农业旅游消费者对于农业旅游的参与意愿(表1)。

2.3农业旅游消费者民族特征分析

由于乌鲁木齐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因此,在调查农业旅游消费者行为中,必须将消费者的民族特征考虑其中,才能真正地分析该市的农业旅游消费。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生活观念,对旅游也有着不同的看法。调查结果显示,在所调查的农业旅游消费者人群中,汉族175人,占到样本总量的55.6%,其次是维吾尔族和回族,占到样本总量的25.5%。

2.4农业旅游消费者收入特征分析

消费者的收入特征作为影响旅游消费者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直接影响到旅游消费者对旅游产品的购买支出。随着消费者收入的不断提高,旅游消费者对于农业旅游产品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月收入在699元以下的消费者群体占到样本总量的4.7%,700~3999元的消费者群体占到样本总量的73.9%,详细消费者月收入分布。

2.5农业旅游消费者受教育特征分析

游客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对于农业旅游动机也是不同的。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教育程度越高的游客旅游的动机已经从原始的参观欣赏园区景色上升到追求精神享受,而教育文化程度低的游客还是停留在观景的欣赏过程之中。从本文的调查对象来看,其受教育程度主要集中在高中到本科之间,占到样本总量的66.7%。

2.6农业旅游消费者职业特征分析

对于旅游消费者来说,是否有充足的休闲时间,对于能否去旅游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因此,旅游消费者职业对于研究旅游消费者行为至关重要。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旅游消费者职位分布主要集中于学生、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企业高管以及退休人员。

3农业旅游消费者消费行为特征分析

3.1准备阶段消费者行为分析

3.1.1获取信息渠道随着Internet网络的普及和运用,消费者可以从多方面渠道获取旅游信息。比如,Internet网络、旅游期刊杂志、广播、数字电视以及亲朋好友宣传等。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对于旅游信息的获取渠道有着不同的选择。但是,选择通过亲朋好友介绍这个渠道的消费者共142人,占样本总量的45%。其次是旅行社宣传和报纸杂志,占到样本总量的35%。选择其余获取信息渠道的消费者人群占到样本总量的20%。结果表明,口碑宣传在传播信息中依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3.1.2出游方式游客在出游方式选择这个问题上,比较集中在选择家人、朋友、同学一起游玩,占到样本总量的65%。通过把出游方式和游客年龄结构交叉分析发现,年龄结构较低的游客选择出游方式比较丰富,选择独自、同学、朋友、家人一起出游,并且与同学、朋友一起游玩居多;年龄稍大一点的游客,由于有了自己的家庭,所以和家人一起游玩的居多;年龄较高的游客,在出游方式选择上比较狭隘,甚至出现100%的选择和家人一起游玩。

3.1.3交通方式由于经济水平的提高,在交通方式选择上,乌鲁木齐市居民比较倾向于自驾车、大巴等交通工具,这与游客的收入息息相关。收入较低或者一般的游客大多选择公交车、摩托车,而中高收入阶层的游客大多选择自驾车外出旅游。

3.1.4旅游动机分析笔者运用Spss17.0社会统计软件对问卷。调查中农业旅游消费者动机一项调查进行了样本均值分析,详细情况如表6所示。结果表明:缓解工作学习压力为4.35,体验新的生活方式为4.27,体验民族风情为4.18,获得脑力和体力恢复为4.15,锻炼身体和增进健康为4.09,探亲访友为4.06,品尝风味小吃为4.01,调节心情为3.98,与家人共度美好时光为3.84,游览自然风光为3.75,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3.73,怀旧情绪为3.66,游览文化名胜为3.61,研究民族文化为3.59,旅游考察为3.56,考察为3.49,统计结果与客观实际情况是一致的,也符合现代消费者参与农业旅游的动机即逃避城市喧闹生活,释放生活、工作压力,回归自然。

3.2消费阶段消费行为分析

3.2.1停留时间旅游消费者在旅游景区停留时间的长短反映出该游客对该景区是否感兴趣,并且直接影响到旅游消费者是否重游此地。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农业旅游景区停留时间在5h之内的旅游消费者占到样本总量的64.5%。由于农业旅游景区一般都在郊区,所以,选择住宿的游客仅占到4.4%。

3.2.2消费金额在旅游过程中的消费金额对于旅游消费者比较敏感。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有一少部分游客是单位赠票的,所以这项调查不是很明显。消费金额集中在200~500元的有185人,占到样本总量的58.7%;其次是500元以上,占到样本总量的30.3%;其余占到样本总量的11%。从收入和受教育程度分析游客在游玩过程中的消费金额,发现游客消费金额和收入及游客受教育程度成正相关,即收入越高,文化程度越高,游客在游玩过程中的消费金额就会越多。

3.2.3食宿选择从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可以看出,住宿选择方面:乌鲁木齐市居民在住宿选择上与农业旅游景区的距离相关。当距离景区较近时,选择住宿的游客非常少;当距离景区较远时,住宿选择表现出极大地差异性。选择宾馆的和农家接待的游客占到了样本总量的85%,而选择其他住宿的游客仅占15%。饮食方面:选择在社会餐馆和亲戚家居多,占到样本总量的65%,选择农家、渔家、宾馆和其他的仅占到样本总量的35%。

3.3评价阶段消费者行为分析旅游消费者对这次旅游活动的满意程度决定了该游客下次是否再次参加农业旅游活动。因此,笔者认为对该旅游活动的满意度评价属于消费者行为。笔者在问卷调查中设计了两道关于游客对

该次旅游活动中的六大要素的满意度评价问题,分别是“在本次旅游当中您对住宿、餐饮、娱乐、交通、购物、游览等最满意的是哪一项服务”和“在本次旅游当中您对住宿、餐饮、娱乐、交通、购物、游览等最不满意的是哪一项服务。

第2篇:农业旅游行业范文

关键词:大龙山;生态旅游;农业;可行性;建议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2-0130-02

1 发展大龙山镇生态旅游农业可行性分析

安庆市宜秀区大龙山镇位于安庆市北郊集贤关,因雄踞安庆市区的北大门大龙山而得名,是安庆通往西北辖县(市)的咽喉要地,素有“安庆关外第一镇”之称。近年来,大龙山镇按照宜秀区“宜游宜秀”建设部署,积极推进乡村旅游资源集聚发展,在开发和保护自然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古迹的同时,寻求“原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和都市休闲旅游”契合点,全力打造自然、人文与都市休闲巧结合的新型生态游。

1.1 历史珍闻奇迹景点多,有利于开拓原生态旅游市场 从安庆城区沿着206国道向北出发,经集贤关转总五公路,大约30min的车程,便是大龙山镇百华社区的龙湫池景区。景区中约有3 000种野生植物,各类鸟兽栖息于其中。历史记载山中曾有36庵、72观,摩崖石刻星罗密布,古典文化与自然资源相得益彰,巧妙结合。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龙王寺,寺庙依山而建,层次分明,错落有致。该庙有“龙王护国辅洪武,蜘蛛撒网报君恩”的典故,庙宇内供奉有明朝朱元璋皇帝御赐“护国都督老龙王”牌匾。寺庙内龙湫池又名龙潭,潭中水深约5m,泉水清澈见底,清凉甘甜,四季不干,曾受明、清等朝代多为皇帝敕封,有“天井龙湫”、“天井顺济龙王”、“星方散润”等称号。亦有多代文人墨客作诗赞叹此处美景。寺院后山有一片原生态森林景区,树木苍天,奇石林立,溪水清澈,“君恩山重”、“忘归”等摩崖石刻雄浑壮丽。附近还有多处太平天国时期的战场、兵营和人物住所。可以说历史珍闻奇迹景点多,完全可以利用这些奇迹景点开拓原生态旅游农业市场。

1.2 生态旅游农业初具雏形,有利于在旅游中领悟现代农业精髓 大龙山镇已经跻身全省优秀旅游乡镇行列。全镇土地流转高达60%以上,基本上实现了农业集约化经营,农田、山场和水面逐步向种养殖大户转移,石龙生态、兴农苗木、永兴农机、莘艺绿化、兴业农业、石门湖养殖等6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势头迅猛,新增果然牛、禾尤山、正华等10户家庭农场,金银花、苗木、雷竹等基地初具规模,红豆杉、杨梅、葡萄等基地加快推进;休闲垂钓渔业83hm2。三是旅游业蓬勃兴起。寅强休闲山庄、聚贤山庄、枫树岭、君兰农庄等农家乐渐成规模,生意兴隆;龙湫池景区启动开发,引起安庆市民关注,游客日增;生态梨园景区启动建设,“中国安庆首届梨花节”成为安庆节庆典范;安庆市烈士陵园即将竣工。这些农场(合作社、公司)将现代农业的精髓通过美景展现给游客,让人们从中感受到农业发展状况和美好愿景。

1.3 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有较为便捷的交通和环境优势 大龙山镇是宜秀政务新区所在地,是宜秀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紧接安庆市民航机场和铁路货运、高铁站,206国道穿境而过,合安高速安庆北出口坐落镇内,交通便捷。另外,有1路、4路等多路公交车穿过该镇的多处旅游景点,市民利用节假日乘公交车进行一日游、二日游既快捷方便又经济实惠。随着新农村建设,大龙山境内环境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美丽乡村风景如画。大龙山镇东部境内的部级森林公园大龙山,号称“安庆翡翠”。内有怀宁十二古景之中的“龙山晓黛”、“杏村春色”。大龙山海拔880m,整座群山植被茂盛,以松、柏、竹为主,万木吐翠,黄梅、万春、米兰、映山红等漫山遍野;岁寒三友,随处可见,季季花开,百花争艳;野生水果多达数千种,动物近百种,飞禽漫山飞。常年花放不凋,果实累累,四季如春,青山绿水宜人。山上人文景观星罗棋布。大龙山之巅的“三县尖”海拔880m,登上尖峰可览四面胜景:浩瀚长江、安庆古城如在足下;极目远眺,数百里山川尽收眼底。

1.4 红色旅游景点教育意义突出,可以作为城市建设的前沿阵地和科教基地 近年来,大龙山镇因地制宜,新建现代化的人文景观,与古之美景遥相呼应。为缅怀和纪念革命先烈,今年市委、市政府投资1.2亿扩建纪念园项目正在紧张的建设,安庆渡江战役医院旧址、君山岭革命烈士墓等革命纪念地等都坐落于大龙山镇新新社区境内,这些革命教育场所都会成为青少年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旅游目的地。随着一大批高校的落地,大龙山镇境内目前拥有安庆师范大学、黄梅戏学院、技师学院、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等。积极开展地校合作,做强社区文化在这里已经成为现实。

1.5 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符合国家有关政策 2010年7月国家农业部、旅游局发出《关于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活动的意见》,明确提出“为加快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推进农业功能拓展、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决定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活动。”宜秀区也从财政上增加对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投入,出台了《宜秀区促进都市农业发展若干意见》,每年安排100万元用于促进都市农业发展,每年整合涉农资金近300万元支持美好乡村产业发展。两年来,积极争取农业“5211”工程奖补资金近600万。

2 对进一步做强大龙山生态旅游农业的几点建议

2.1 科学谋划总体布局,完善配套政策保障措施 建议区、镇政府要高度重视对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研究,科学谋划以大龙山为核心的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发展总体布局。在制定规划时要坚持以生态资源为基础,旅游带动发展为纽带,分批分期确立生态旅游观光农业产业发展重点,培育拳头生态农业产品,逐步实现“一村一品”、“一户一业”的规模特色发展生态旅游观光产业。

2.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出生态旅游农业精品

2.2.1 精心打造旅游景点,形成适应不同消费者的旅游景区 全力打造好龙湫池明清旅游古道景区和石门湖生态梨园景区,争创3A、4A级景区,建成靓丽的旅游名片。引进一个综合游乐场项目,积极推进史前文化博物园、风情小镇等项目的规划建设。结合深厚的文化底蕴,打造1~2个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以黄梅戏表演等为内容的文化项目,提升旅游吸引力和产业延伸度。

2.2.2 积极推出精品旅游线路 做活大龙山森林公园为核心的9座山体、11所佛教庙宇和9座大中小水库文章,充分挖掘大龙山史前文化、古战场文化、集贤关文化、车津文化、龙湫文化、祈雨文化、龙珠文化等文化资源,以文化为灵魂,以山水为依托,精心打造几条精品“一日游”、“二日游”旅游线路。以龙湫池景区为核心,打造寻古访幽游线路;以生态梨园景区为核心,打造休闲观光游线路;以重建龙泉庵和龙王庙、云峰寺、桃元禅寺等为核心,打造佛教游线路;以安庆市革命烈士陵园为核心,打造红色游线路,等等。

2.2.3 大力完善旅游配套设施 围绕服务游客和大学城、区政务中心、安庆一院等,大力发展餐饮住宿业、文化娱乐业、商贸业等,力争上规模、上档次。建成星级农家乐6家、星级宾馆2家、特色餐饮店10余家,引进1个城市综合体项目、1家以上3D电影院,打造1条特色美食街区。不断完善道路等基础设施,沿山新建高标准旅游道路17.5km,升级改造村组道路126km。

2.3 充分发挥家庭农场的核心作用,做到“一村一品”、“一户一色”要高度注重生态环境建设,人文景观开发和服务配套,逐步提高效益。生态旅游农业开发应形式多样,力求创新,创新内容包括观光形式、内容、场所及名景名果、种植技术和设施的引进等。大龙山的人文景观非常丰富,周边有陈独秀、邓石如、邓稼仙、严凤英名人故居和生活轨迹;有安庆师范大学、安庆医专、安庆黄梅戏学校等高校,其师资和教学设备充裕;还可以利用小龙山、鲍冲湖、石塘湖等自然景观。这样,通过人文景观游、风景游、龙舟赛等,将美景串联起来,像婺源县那样,将线路的景色美化一下,来这里进行生态旅游的一定多。外市游客、外国游客也会源源不断到来。这样,农民的腰包就会越来越鼓。

第3篇:农业旅游行业范文

[关键词]农业旅游;国外成功经验;启示

农业旅游是由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相融合而成的一种新型旅游业态,是农业“接二连三”的一大重要表现,是农业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农业旅游的发达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因素。欧洲是全球农业旅游的发源地,且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已进入成熟阶段,目前农业旅游已形成非常高的规模。随着欧洲农业旅游不断掀起,美、法、德、日等发达国家以及马来西亚、印尼等发展中国家也大力支持农业旅游发展,农业旅游的地位显著提升。事实证明,农业旅游的发展对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和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当前“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农业现代化建设仍然是新时期的重要任务。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形式,农业旅游在新时期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位置突出。当前国内农业旅游也取得较大成就,生态观光农业园、生态农庄、乡村度假等成为农业旅游的重要模式,北京韩村河、浙江(中国)花木城等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然而,相比国外农业旅游发达地区,我国的农业旅游起步较晚,农业旅游线路相对不够丰富,农业旅游相关体制不够完善,未来发展空间巨大。本文总结国外农业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与模式,为国内农业旅游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国外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

(一)政府支持型观光农业旅游模式

政府支持型观光农业旅游模式是指按照政府安排从事农业观光,通过税收、补贴、奖励、公共物品等一系列优惠措施对农业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采用这种发展模式的代表国家有日本。由于日本土地资源紧缺,导致土地价格较高。此外,日本劳动力价格昂贵,土地资源与劳动力资源的双重困境,导致日本农业生产存在严重的先天不足。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业发展,日本政府出台了强有利的政策措施来加快农业发展,强化日本农业的观光旅游发展,将农业休闲活动与农业健康发展相结合,通过发展农业旅游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政府支持型模式依托国家及地方政府对农业发展的统筹管理及科学指导,从国家制度层面为农业旅游发展提供要素保障,以带动农业发展和完善农业旅游环境为基础,协调农业旅游及相关产业,促进农业旅游绿色健康高效可持续发展。目前,日本观光农业设施超过5000个,年接待旅游超过800万人次。

(二)行业协会组织型农业旅游模式

行业协会组织型农业旅游模式是指通过农业行业协会、旅游行业协会、社团组织以及商会联盟等非政府机构对农业旅游发展进行管理与指导。采用该模式的代表国家是法国。政府与行业协会相互合作,推动法国乡村农业旅游发展。政府部门通过行业协会来管理与规范农业旅游发展,通过行业自律来实现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随着行业协会服务功能的不断扩大,政府部门的管理职能逐渐向监督职能转变,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日益显著,在农业旅游发展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与日本农业旅游发展不同,法国的农业旅游是多元化主导机构,农户、企业等各类主体参与,构建网络信息平台,合理配置整合各类农业资源、旅游资源,通过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相结合的整合思路,探索农业与旅游业的产业集群效应,成功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双赢。

(三)产业融合型农业旅游模式

产业融合型旅游模式是指以优势农业产业为依托,通过农业产业链拓展开发农业休闲、观光、度假等功能,带动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促使农业向二三产业融合。典型的代表国家是澳大利亚。早在1788年,澳大利亚就开始大量种植葡萄;二十余年后,澳大利亚葡萄园区就开始酿造和销售葡萄酒。2013年,澳大利亚葡萄酒产量达183万吨,同比增长率超过10%。澳大利亚以葡萄庄园为依托产业,凭借优美的田园风光、特色餐饮、葡萄酒酿造工艺、葡萄酒历史文化,开发体验式旅游与多元化文化旅游的组合型农业旅游。此外,为了促进澳大利亚葡萄酒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维多利亚葡萄酒业旅游委员会大力推进葡萄酒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葡萄酒旅游,创造农业旅游产业经济的乘数效应。澳大利亚葡萄旅游业的发展特征是以农业促进旅游业,以旅游业带动农业。产业融合型农业旅游模式适用于具有特色农业发展地区,该特色农业具备的规模经济效益越小,越有利于产业融合,进而延伸农业旅游产业链,促使特色农业的规模经济效益越来越大。

(四)生态风情型农业旅游模式

生态风情型农业旅游模式是指以满足乡村农业需求为中心,大力发展农业旅游生态、生活风情相协调的旅游模式。典型的代表国家是德国。1919年,德国最早制定了市民农园的相关法律制度,政府部门为市民提供小块公共土地或市民租用土地,用于种植蔬菜、瓜果、花草等活动,促进市民走进农园,体验农园耕地及生态风情,让市民享受大自然的无限乐趣。市民农园是一种生态风情型农业旅游发展模式,与工业化与城市化息息相关,有助于政府部门对城市农业规划和管理。随着农耕时代的不断发展,德国的市民农园已形成五大特色功能,包括农耕体验、休闲社交、健康饮食、美化环境以及生态疗养。一方面,生态风情型农业模式有助于提高市民的生态环境意识,改善城市生活中的空气、水及噪声污染问题;另一方面,生态风情型农业模式有助于提高市民的农耕热情,通过农业旅游让市民享受农家生活乐趣和休闲娱乐观光。因此,生态风情型农业旅游模式发挥了农业的生态旅游功能,让市民回归自然,享受生态风情的高层次旅游。

(五)科技支撑型农业旅游模式

科技支撑型农业旅游模式是指利用科研优势来促进农业旅游发展。典型的国家有新加坡。农业科技园是新加坡农业旅游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农业科技园区内建设蔬菜园、瓜果园、花卉园、各类农产品养殖场、生态走廊等一系列独特的旅游资源,通过科技创新来带动农业科技园区的农业发展。农业科技园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和技术实力,是农业发展中的龙头企业。目前,新加坡的农业科技园已是集农业生产、销售、观赏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旅游公园,将国内外先进的科技成果引入园区,采用智能化、信息化管理方式,推动农业科技园的旅游发展。该模式的主要特色在于科技创新,以农业科技园、博物馆、会展中心等形式,展现现代农业发展的最新技术与成果。

(六)节庆民俗型农业旅游模式

节庆风俗型农业旅游模式是指将传统节日、民俗风情以及农耕文化融合,通过举行主题型节庆农业旅游来促进农业旅游发展。典型的国家有美国。在美国,万圣节、樱桃节以及草莓节等都是典型的节庆风俗型农业旅游活动。这类节日的开展,促使大型农场、旅游企业、流通企业、加工企业以及娱乐企业合作,形成多产业联盟战略,带动区域农业旅游业的发展,提高区域的知名度。该农业旅游模式适用于人文资源浓厚和商业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运用现代化手段来整合农业旅游资源,展示农业旅游的典型主题,发挥农业旅游的溢出效益,带动区域农业经济发展。

二、国外农业旅游的成功经验

国外农业旅游的发展依托政府、社会组织、科技、产业、生态风情以及节庆民俗等优势,形成多元化的农业旅游资源,提升农业旅游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农业旅游的发展需要多方主体的参与,从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以及个体户四个层面,总结国外农业旅游的成功经验。

(一)政府引导,优化农业旅游政策与资金扶持

政府部门在农业旅游中发挥重要的管理职能或监督职能,如日本政府是农业旅游发展的管理部门,法国政府在农业旅游发展中的职能主要是监督职能。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政府在农业旅游发展中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同的。但是无论是政府管理还是政府监督,都需要政府参与农业旅游发展。国外政府在农业旅游发展中主要有两大作用:一是制定农业旅游的规划、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二是对农业旅游发展提供资金扶持,如减免税收政策和增加专项及经费等。政府在农业旅游发展中引导作用不容忽视,政府引导能够有效避免农业旅游资源的雷同或重复建造,有利于农业旅游的特色化发展。

(二)协会组织,创新农业旅游服务

农业旅游行业协会是联系政府、企业及个体户的纽带。一方面,政府通过行业协会了解农业旅游的发展现状;另一方面,农业旅游企业及个体户通过行业协会进行技术交流,有助于推广先进技术和约束农业旅游业主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法国农业旅游行业协会的成立,强化了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带动了法国乡村农业旅游的发展,最终提高了法国农业旅游的知名度。

(三)企业主导,加快农业旅游产品开发与营销

农业旅游的发展应遵循“政府引导、企业主导以及多方参与”的原则,企业主导是农业旅游发展的核心。农业旅游企业要发挥主导作用,调动农业旅游上下游企业合作积极性,形成农业景点、宾馆、旅行社、车辆及科研单位的战略联盟,开发组合型旅游产品。同时,利用媒体、网络、电视、电台、报刊以及展览会做好农业旅游的宣传营销工作,整合农业旅游产品开发与营销资源,加快农业旅游发展。

(四)个体户参与,拓展农业旅游的业务

国外农业旅游发展以地域风情、生态民俗以及人文景观为吸引物,鼓励个体户参与,拓展农业旅游业务。个体户及农民对农业旅游的认可支持,有利于加强农民与游客的交流,提高游客的满意度。个体户参与扩大了农业旅游的业务范围,帮助个体户将农业旅游发展为副业经营,不仅提高个体户的收入,还壮大了农业旅游业主队伍。

三、国外农业旅游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地大物博,农业生产资源丰富,农耕文化习俗悠久,为我国农业旅游发展奠定了基础。1991年,上海的南汇桃花节拉开了我国农业旅游发展的序幕。2001年,国家旅游局把推进农业旅游作为重点工作。2015年7月,我国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该意见中指出:实施乡村旅游提升计划,完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配套设施,开拓旅游消费空间,激发游客的消费需求。据国家旅游局统计可知,2014年我国农家乐超过190万家,农业旅游特色村10万余个,年接待游客12亿余次,农业旅游营业收入超过3200亿元,促使3300万农民增收受益。从整体来看,我国农业旅游发展速度快、势头好,但是在现实发展中仍存在很多不足。结合国外农业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提出以下一些启示:

(一)发挥农业与旅游业的产业协同效应

农业旅游既不是纯粹的农业,也不是纯粹的旅游业,其发展必然要发挥农业与旅游业的协同效应。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农业旅游的发展应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农业发展为本,通过发展旅游业来促进农业发展。也就是说,我国农业旅游的发展应以农业生产为核心,通过规模化农业、现代化农业以及科学化农业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同时,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业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农业经济发展,还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农业观光、休闲垂钓、田园游玩、农家乐以及休闲度假等项目,不仅满足了消费者的农业旅游需求,还为消费者提供了绿色无公害的新鲜农产品,也加快了农村地区配套设施的建设,提高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了农业与旅游业的协同发展。

(二)加强农业生态资源的环境保护

农业生态资源是发展农业旅游的基础,不能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忽略了农村生态环境。如果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必将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系统,影响到农业休闲观光及农村度假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农业经济发展应加强农业生态资源的环境保护,正确处理好农业生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一方面,合理利用农业生态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缓解热门景点的拥挤,推出多样化的农业旅游项目;另一方面,综合考虑农业旅游的各项资源,避免对农村地区野生动植物的破坏,强化农业生态资源的保护。

(三)培育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旅游营销主题

目前,我国农业旅游发展中仍存在雷同现象,导致农业旅游缺乏个性化和特色化。而且农业旅游的宣传营销方式单一,导致农业旅游带来的经济增长并不显著。农业生态的季节性和周期性,导致生态果园在旺季车水马龙,在淡季就门庭冷落。为此,地方政府应加强农庄的管理,指导农庄或果园开展与农业相关的特色主题,举办各类农业旅游节庆活动,借助新型媒体来开展农业营销工作,开发多层次、多功能和多服务的农业旅游项目,提升农业旅游的档次。

(四)重视农村福利和农民素质“双提升”

农业旅游的发展要重视农村的社会福利,兼顾农民增收和农民素质提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及相关农业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拓展农业旅游产业功能,提高农业发展的现代化水平,通过发展农业旅游来提高农村福利,全面提升农民的人口素质。农业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农民的支持,只有农民参与,才能让游客真正感受到农业旅游的特色性。发展农业旅游的目的在于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统筹城乡发展,农业旅游的发展不仅要重视农村福利,还要提高农民素质,实现农村福利与农民素质的“双提升”。

参考文献:

[1]AKpinar,NTala,CeylanC.etal.Ruralwomenandagro-tourisminthecontextofsustainableruraldevelopment:acasestudyfromTurkey[J].Environment,DevelopmentandSustainability,2004,6(4):473-486.

[2]FrechtlinA.Tchetchik,A.Doesruraltourismbenefitfromagriculture[J].TourismManagement,2005,26(4):493-501.

[3]张瑜,杨晓霞,向旭.托斯卡纳发展农业旅游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12(5):83-88.

[4]李甲贵,贾金荣.澳大利亚葡萄酒产业发展政策与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10(6):106-109.

第4篇:农业旅游行业范文

上海市的农业旅游在20世纪90年代初,方以1991年南汇“桃花节”与宝山“柑橘节”为序幕,进入其发展启动期。然起步虽晚,发展迅速。到2009年,上海市已登记100多个农业旅游景点,其中17处为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4];农业旅游年收入达15亿元,接待游客1100多万人次(表1)。研究对上海市118个农业旅游点的旅游经济数据进行分析,并对其中近30个规模化发展的旅游点进行了现场调研。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上看,上海市各个农业旅游点及旅游区的旅游收入差异非常大,2009年桃花村农业旅游收入高达2亿元,占全市100多个农业旅游点总收入的13.3%,其中历时仅23d的桃花节期间旅游收入达该景区全年收入的30%。相反,同样位于南汇区的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洋溢村2009年旅游收入仅310.9万元,只有桃花村旅游年收入1.55%。上海市的农业旅游空间分布也不均衡,以17家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为例(图1),其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上海郊区的南部地区(南汇区及奉贤区)以及崇明岛,并初步显示出组团化的空间分布趋势。下文将立足于都市农业旅游的产业特征,从市场供需特征、产业集群化与产业开发类型3个角度,探讨上述上海市都市农业旅游空间形态特征的产业机制,并进而研究上海市都市农业旅游的空间结构模式。

二、上海都市农业旅游的产业发展特征

1都市农业旅游的产业供需特征

在旅游产业的供需关系中,旅游客源地的旅游需求对旅游产业的发展形成拉力,而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资源与服务供给、以及当地经济发展需求、政策扶持则形成发展推力,“推拉合力”引导着旅游产业的发展,产业的区位选择则形成了其区域布局的空间结果。为了解上海市农业旅游的供需特征、游客现状结构及满意度,课题组分别于2011年10月在崇明岛的农业旅游点,以及2012年7月在廊下镇农业旅游点对游客进行问卷调查,2次共计发放问卷480份,回收问卷447份,其中有效问卷402份。调查发现,上海都市农业旅游的市场供需特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与都市旅游、风景区旅游主要吸引外来旅游者相比,都市农业旅游的吸引力体现在以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风貌来吸引当地及周边城市的城市居民[5],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差异性主要为生活方式及环境,而历史背景、语言、文化认同等差异性不大;2)旅游目的地是都市周边的农业区,旅游客源地主要为中心都市及周边临近大中城市。根据游客问卷数据整理,崇明岛游客中72.5%为上海市居民,廊下镇游客中90%以上为上海市居民;3)旅游目的地位于都市周边,因此居民的旅游消费总量相对较低。研究将旅游消费分为餐饮、住宿、景区门票、交通、农产品与旅游纪念品6类,发现上海市农业旅游中最大比例消费内容为餐饮(24%),交通与旅游纪念品则属最小比例消费类型(11%与4%),而游客对旅游出行的交通成本考量主要体现在交通时间上;4)上海市的自然山水资源稀缺,而都市农业的产业规模化程度与科技化水平却高于国内大多地区,因此都市农业旅游主要依附于农业产业本身;5)上海市2010年城镇化率则已高达88.86%[6],是全国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而都市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总是伴随着周边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因此都市地区农业旅游的设施及服务水平一般高于其他地区的农业旅游,以提高都市农业旅游的地区竞争力。

2都市农业旅游的集群化发展

识别产业集群通常根据两大产业特征———产业规模和集群内产业联系[7]。产业规模主要指在区域内聚集的企业数量与旅游人口数,产业联系则包含了产业关系链与产业聚集程度[8]。虽然上海都市农业旅游的空间分布不均衡,旅游点之间发展水平差异大,但组团聚集的空间布局已初具形态。研究收集了上海市118个农业旅游点的特征、规模与经济数据,按照图2的识别路径分3步对这些农业旅游点的规模化程度、产业关联度和集聚性进行分析判别,最后确认了上海市23个规模化的农业旅游点及其所形成的7大农业旅游产业集群。农业旅游的集群化发展可以节约产业成本、提高区域品牌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9]。研究发现,在这7个农业旅游产业集群内部,规模化的农业旅游点从2个到5个不等,它们与周边其他小型农业旅游点一起,不仅在地域空间上聚集,经济上也紧密关联,资源共享、相互合作,进而提高旅游目的地整体的农业旅游吸引力、承载力与生命力。关于农业旅游集群化发展的特点、优势以及具体判别方法在此不作赘述,本课题的另一研究专题“上海都市农业旅游产业集群判定研究”已就这一问题专门作了探讨。

3都市农业产业开发类型

目前国内农业旅游研究对于该产业的开发类型有3种分类方式,一是按照农业旅游资源类型分,如观光果园、水产观光园、种植观光园、森林公园等[10];二是按照旅游活动进行分类,如农业体验游、乡村休闲游、自然生态观光游、农家度假游、民俗文化游等[11];三是按照农业旅游的经营主体或者说是经营组织方式进行模式分类,据此上海农业旅游就可以分为公司+农户开发模式、公司制模式、股份制模式、政府+公司模式以及政府+村委会(农户集体)+企业模式等[12]。研究认为,旅游资源的特质对旅游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导向性,而旅游需求又引导着旅游资源的组织配置,因此结合旅游需求、依据旅游资源对农业旅游产业进行划分更能体现产业不同类型的核心价值,据此研究将上海都市农业旅游分为以下5种开发类型(表2)。研究发现,上海市都市农业旅游集群内的规模化旅游点彼此之间大多类型不一,例如奉贤集群内包含5个规模化农业旅游点,分别代表了4种开发类型:村镇类(潘垫村)、农业科技示范园(都市菜园)、农业公园(申隆生态园)、特色种植园(玉穗绿苑和百枣园)。正是集群内旅游点开发类型的差异,让各个旅游点能够为游客提供不同的旅游机会,形成了旅游点之间的差异性合作,进而能够发展成为产业集群。另一方面,各个集群之间的开发模式则大同小异,大多是村镇类旅游点为旅游接待点,并以其他类旅游点作为旅游吸引点。

三、上海都市农业旅游的区域空间结构

研究对前文分析的23个规模化农业旅游点继续进行空间分布研究,发现都市农业旅游的产业特征直接影响了产业在都市空间的布局,这导致上海市农业旅游空间布局呈现出“Circle圈层”结构与“Cluster组团”结构两大特征,其中“圈层”结构受到农业旅游业的供需关系、以及城市居民对农业旅游的区位选择影响,而“组团”结构则是农业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空间体现。

1农业旅游空间的圈层结构

研究以上海市人民广场作为市中心,结合Google地图车行时间距离查询结果与实际驾车情况绘制3个车行时间圈层:0.5h圈、1h圈与2h圈(图4)。鉴于上海市的快速道路网布置结构,上海市的车行时间距离圈层并没有呈现标准的同心圆,而上海市的农业旅游空间分布却与这3个时间圈层基本吻合,呈现出环中心“圈层”分布的空间结构特征。

空间分布圈层化。都市农业旅游作为城市近距离游憩方式的一种,交通距离通过时间、经济成本直接影响都市居民的出行率。保继刚等认为都市周边的游憩空间呈圈层分布,其旅游强度基本上满足同心圆递减规律[13],即在忽略自然资源禀赋的前提下,城市周边的旅游地与城市的距离越远,旅游强度越低。农业旅游是依托与都市生活空间相异的农村风貌、生活方式及农业生产来吸引都市居民,而根据上海的都市规模,0.5h圈附近的农业旅游点基本还处于城市建成区的边界附近,只能形成“城市农庄”。鉴于该区域的城市用地限制与土地机会成本高,该圈层内农业旅游点数量少而规模小,旅游吸引力与承载力也相对低。因此上海市的农业旅游强度最高的圈层出现在1h交通圈附近,进而向外逐层递减。其中上海西北角受到江苏昆山地区密集的农业旅游区阴影影响,该区农业旅游点少且没有集群化发展趋势。

旅游形式圈层化。不同的农业旅游圈层所体现的农业旅游形式也不同。0.5h交通圈附近的农业旅游点规模小,兼具“城市公园”的景观形态与游憩、生态功能,其旅游形式以居民短暂游憩为主;1h交通圈附近的农业旅游点分布密集,以休闲体验游为主,其形式多样,包括农村风貌观光、农业生产与农民生活体验等,旅游点之间相互影响,并可组织在一起成为1日游(含周末游)旅游区;上海2h交通圈附近分布的农业旅游点主要处于崇明岛西部地区,其旅游形式以休闲度假游为主体,并涵盖农业生产、农村生活体验的旅游活动方式,形成多日游(含长假游)的旅游区域。其旅游地位等同于省级旅游点,旅游客源地既包括上海市,也涵盖了外省市。

2农业旅游空间的组团结构

上海都市农业旅游的产业集群化发展导致了农业旅游的组团化空间布局形态,每个产业集群可对应一个旅游空间组团,另外还有具有集群化发展趋势的崇东组团与青浦淀山湖组团。因此目前上海市形成了9大农业旅游空间组团(图5)。其中崇明岛作为上海的生态休闲岛,且西部及中部两个组团位于上海市2h出行圈(及2日游或长假游区域),游客往往将这2个组团的旅游点作为一组旅游对象,从而成为一个更大的旅游组团。组团内旅游点除了集群内的规模化农业旅游景点外,还包括小型农业旅游点及其他非农业旅游景点,如崇明岛的西沙湿地、东滩候鸟保护区、奉贤的金色沙滩、森林公园、青浦的淀山湖等等。上海都市农业旅游组团的旅游类型构成与前文阐释的集群构成特征一致,即组团内部旅游点彼此不同类,空间联系便捷,能够优势互补、协作发展。每个农业旅游组团大多是以村镇类旅游点为旅游接待点,以其他类旅游点作为旅游吸引点,同时根据农业资源开展了各类节庆活动,进而使整个组团形成了一个整体化的旅游目的地。且组团内的旅游景点及企业经济联系密切,并位于同一个行政区内,便于对整个组团统一规划与管理,促使其协同发展,能够发挥集群化的产业优势。研究对旅游点游客的问卷调查还发现,鉴于每个组团的旅游点类型构成比较类同,都市居民每次旅游出行只会选择一处组团作为旅游目的地,这形成了同一圈层上各个组团之间的旅游竞争关系。这一竞争结果会导致旅游组团的自我优化,包括更鲜明的旅游形象、更全面的旅游类型、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旅游点之间更密切的协作关系、更为合理的组织形式与信息平台等等。

3上海都市农业旅游的空间结构模式

根据前文分析,上海市都市农业旅游的空间布局受到旅游者目的地选择与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双重影响,呈现出“Circle圈层+Cluster组团”的空间结构模式(图6)。上海市农业旅游空间布局的3大“圈层”既反映了旅游强度的同心圆递减规律,也代表3种旅游形式———居民游憩、休闲体验游(1日游)、休闲度假游(多日游)。“组团”则体现出上海农业旅游点的地区内合作、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并反映了组团内部农业旅游点的类型组成。该空间结构模式同时还将都市农业旅游的空间研究划分为3大层次。层次1为上海市域层面,即本文的研究范畴;层次2是农业旅游组团层面,农业旅游的产业集群研究则属该空间层次;第3层次的研究则落在具体农业旅游点上,即对各类农业旅游点的空间要素构成及空间结构进行探讨。

第5篇:农业旅游行业范文

关键词:农业旅游;广州;对策

1 引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旅游业不但是一项经济事业,也是一项社会事业,利用农村资源发展旅游业,既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有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手段。为此,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确定为“乡村旅游年”,要求各地加强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农业旅游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在这种情况下,农业旅游的快速、持续发展为各方人士所关注。而在我国,特大城市边缘地区的农业旅游最为发达。本文以华南大都市——广州为例,研究农业发展的特点、动力、原则和对策措施。

2.农业旅游的特点与发展动力

2.1农业旅游的特点

(1)休闲性:农业旅游景点以乡村风情为背景,集观赏、娱乐、科普教育、餐饮、住宿、参与性活动于一体,动静结合、老少皆宜,因而有着很强的休闲性。其消费群体也主要以本地市民为主,市场辐射范围不大,但总体市场规模却很大,非常适合市民的近程、短期出游。wwW.133229.cOm

(2)季节性:由于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因此,农业旅游也有较明显的季节性,淡季、旺季的区分较为显著。

(3)地域性: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农村民俗风情、地域文化常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农业旅游的吸引物也有着很大的差异。农业旅游产品类型也因此有着强烈的地域差异。

(4)依托性:农业旅游景点主要依托城市和旅游景区。农业旅游景点多分布在城市的近郊、远郊地区以及大型旅游景区附近。这是因为一方面本地城市市民是农业旅游景点的主要市场;另一方面因为在大型旅游景区附近发展农业旅游景点,可以充分利用前者所带来的“溢出”影响。

2.2农业旅游的动力

近年来农业旅游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其根本动力在于:一是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旅游市场规模急剧扩大,急需要为游客提供更多的旅游产品,而广大农村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农业旅游开发成本较低,“门槛”较低,回报率较高,从而促使农民、农业企业以及旅游投资商纷纷投资开发农业旅游。二是近年来农村环境正在迅速改善,交通日渐便利,从而为农业旅游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三是农业旅游特色鲜明。在全球化冲击之下,城市的文化特色已经越来越淡,而相对来说,农村的文化特色保护得越好,农业旅游对城市人来说就越有吸引力。

3 广州农业旅游发展现状

3.1发展概况

随着改革开放以后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市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旅游投资规模的扩大,广州旅游业快速成长起来,旅游产品类型日益丰富多样。农业旅游是广州1990年中后期开始出现的一种旅游产品,但其时规模尚小,进入新世纪后,农业旅游景点数量迅速增多,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农业旅游已成为广州份量越来越重的一个旅游产品。最早的广州农业旅游景点可能是1990年中期兴起的化龙农业大观园。此后,番禺的横沥度假农庄、亲亲农庄等相继开业。2000年后,广州的农业旅游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水果世界、宝桑园、金颖园等集农业科研基地与旅游景点于一体的大型农业旅游景点也纷纷出现,一改前一阶段农业旅游小打小闹发展的局面。

3.2市场特点

广州农业旅游景点的市场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一是中小学生春游、秋游、科普教育市场。广州是一个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中小学生数量上百万,一般来说,每到春、秋季节,各个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到周边的乡村进行观光游览、学习农业知识,进行科学教育。因此,这一旅游市场规模巨大,且非常稳定,是农业旅游景点很重要的客源市场;二是节假日、周末的家庭出游。近年来广州市民热衷于在节假日、周末到城市周边的农业旅游景点游玩,既可以在清新的大自然中放松自我、品尝到新鲜的蔬果,还可以参与农作,体验农村生活,教育子女,联络家庭感情,而且花费不多,出行方便。

广州农业旅游市场存在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是市场规模增长较快。近年来农业旅游市场以较快速度增长,市场规模日益扩大,而且潜力巨大;二是散客所占比例较大。团队客主要是中小学组织学生进行春、秋游,而由旅行社组织的其他团队客较少;三是农业旅游存在较为明显的季节性。广州农业旅游的旺季是每年的4~10月份。因为这一时间段是农作物长势最好的时期,新鲜蔬菜、瓜果较多;四是家庭游客较多。许多家庭到周边的农业旅游景点游览、玩乐时,一般都是全家出动;五是自驾车游客增长较快。近年来由于私人小汽车增多,农业旅游景点接待的自驾车游客越来越多,六是农业旅游景点的游客主要为广州本地市民,来自市外的游客所占比例不大。

3 3发展意义

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第一,满足了人们的休闲旅游、科普教育需求。随着广州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和市民机动化能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走出城市、走向农村,体验农村生活、学习农村知识,因此,农业旅游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休闲旅游、科普教育需求。第二,促进了一些大型农业科研基地从单一的生产科研功能向生产科研与综合旅游服务等多功能的转型,使丰富的人力资源、产品资源得到了更为充分、有效的利用,从而提高了经济收益。第三,促进了农业的产业化、市场化。第四,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许多农业旅游景点的生产服务人员主要是当地的农民,一些农业旅游景点的成功发展,还有着明显的“示范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如从化大丘农业庄园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兴起了多个以火龙果为主要水果种植品种的农业庄园。第五,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广州的旅游产品结构。目前,广州的旅游产品以商务、会议、展览、美食等城市旅游为主,而乡村旅游的发展则明显处于相对弱势的状况,因此,农业旅游的迅速崛起,有助于丰富、完善广州的旅游产品结构,使得广州的旅游吸引物更为多样化。第六,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因为农业旅游的发展,一是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以及社会对农业的关注和支持,达到繁荣农村、“旅游扶贫”的目的,二是有利于改善农村社区环境、道路设施等,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相对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三是保护农村中的古老文物、建筑、风俗、传统工艺文化等,并促进农村文化的提升和新农村文化的建立。

3.4 问题与挑战

(1)农业旅游景点大多缺乏特色。广州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良好品牌形象的农业景点不多,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农业旅游景点缺乏特色,多数景点是对农业资源的简单利用,如采摘、品尝、餐饮等,而缺乏对农业活动、农产品的深度开发,缺乏品牌塑造意识,缺乏较高的项目组织、设计、创新能力。这样就使得农业旅游景点的项目大同小异,缺乏特色,从而也就缺乏持续的吸引力。

(2)农业旅游景点的旅游专业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不高。广州农业旅游景点主要有三种:一是农民或农村集体自发开发的农庄、农业果园等旅游景点,如瀛洲生态公园;二是由科研基地、农业基地发展而来的旅游景点,如广州水果世界、金颖园、从玉菜业有限公司等;三是旅游投资商投资开发的农业旅游景点,如百万葵园、祈福农庄等。前一、二类,旅游人才都很缺乏,即便是象金颖园这样的大型农业科研基地,虽然有着非常好的农业旅游资源,在农业生产、科研方面经验丰富、技术力量雄厚,但是旅游专业人才却十分缺乏,因而使得景点的项目设置、市场促销、景点管理都没有充分发掘潜力,旅游接待不够规范,服务水平不高,导游解说人员达不到专业要求。从而导致宝贵的旅游资源被浪费,旅游经济效益也不是很好。

(3)农业旅游景点的空间布局不是很合理。主要是农业旅游景点的分布较为零散,既不方便旅行社组织旅游线路,也不方便游客出游,还不利于形成集聚效益。而在我国农业旅游最发达的成都市,最为知名的几个农业旅游景点都具有较大规模,如“郫县友爱乡农科村”。

(4)对农业旅游管理较为滞后。农业旅游是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存在着点多、规模小、经营不稳定等情况,而相关的管理没有跟上。但是,农业旅游的管理却不容再忽视下去。因为,它一方面关系到农业旅游产品的长远发展,只有形成规范的管理,这一行业才能够真正吸引有资金、技术、市场实力的商家进入其中,也才能形成良性的市场竞争,促进优胜劣汰,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另一方面,也关系到广大游客的身心安全。农业旅游涉及到品尝、采摘、耕作、住宿、娱乐等活动,都有可能影响游客的身心安全。在过去,由于农业旅游接待的游客规模不大,这些问题尚不突出,现在随着农业旅游接待的规模日渐扩大,一些游客与农业旅游企业、从业者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就会应用而生,一些安全事故也会出现,而用一般的法规政策无法对它们进行规范,因此,急需要有关管理部门制定专门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也急需要有关部门承担起管理职责。

4 广州农业旅游发展的主要原则

4.1原则

(1)特色原则。农业旅游的发展应注意突出特色,特色即吸引力,特色即竞争力。因此,农业旅游的发展一定要注意充分利用特色旅游资源,发展特色旅游项目,打造特色旅游企业。依靠当地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发展不同特色的农业旅游景点,是发展农业旅游的关键。而名胜古迹和名优特产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是无形资产,与之结合,可提高农业旅游的吸引力和社会知名度。

(2)文化原则。旅游与文化不可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具有较深厚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才会有持续吸引力。农业旅游结合地方文化资源才有丰富的内涵,这样才能提升知名度,而且做到经久不衰。农村地区是传统文化保存较好的地区。因此,应充分利用地方的文化资源,民俗艺术,如风俗传统、手工艺品、地方舞蹈、戏剧、音乐和古迹史话、传说,提升农业旅游的品位。

(3)环境原则。发展农业旅游一定要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农业旅游,顾名思义离不开农业。但仅有农业而无美好的自然环境和景观也就无法成为农业旅游。因此环境是首要的条件。在发展农业旅游时,应以不得妨碍农村自然生态、田园景观为前提;同时,旅游景点的项目设计、解说服务、配套设施等都应体现出环境保护意识,从而使游客在休闲旅游的同时,还获得环境保护的教育。

(4)市场原则。农业旅游的发展应该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一方面,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应满足市场的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另一方面,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应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例如,可以借重要的旅游景点,统一品牌,促进农产品外销。各个农业景点还应注意瞄准特定的细分市场,确定好自己的发展定位,做好产品设计,形成竞争优势。

(5)乡村性原则。农业旅游是一种乡村旅游活动,乡村旅游活动,就要明显区别于城市旅游活动,因此,发展农业旅游一定要注意突出乡村的特点,也就是自然、生态、农业活动应是项目设计的主题,要尽可能原汁原味地保持乡村的特色,在建筑的体量、用材、造型、采用的服务设施、绿化、道路等等方面都应有乡村风格。

(6)体验性、参与性原则。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一定要注意突出游玩过程中的体验性、参与性。现代人的消费,特别人是旅游,有着强烈的体验意识、参与意识。人们不再愿意被动地接受企业提供的旅游服务,而是更期望自己能自始至终参与其中。农业旅游企业在设计旅游产品时就可以创造条件让游客得到各种体验,得到稳定的、明确的、独特的并有价值的体验。而景点的吸引力、品牌形象在游客独特的体验过程中,将深刻地印在消费者的脑海里。农业旅游景点有着很好的条件为游客提供体验服务,如菜场让游客自己采摘蔬菜,在果园可以让游客自己采摘水果,在茶园可以让游客摘茶叶、做茶叶、学习茶艺,在奶牛场可以让游客挤牛奶,等等。农业旅游景点让游客参与到农事活动当中,不但可以提高游客的吸引力,而且还可以创造出更佳的经济效益。

4.2对策措施

(1)建立健全法规制度

对农业旅游景点的管理,首先要制定相应的法规制度,我国台湾地区在这方面有成功的经验,制定了《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发展观光农业规划书”等政策规章规范,促进农业旅游的发展,四川省成都市也曾制定了《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农家乐开业基本条件》等地方标准,效果都非常不错。广州也应该制定农业旅游管理办法,对农业旅游景点提供旅游服务,提出强制性要求和指引性方向。强制性要求,是指景点在某一方面,如卫生设施、安全设施等,一定要达到的标准;指引性方向,是建议农业旅游景点发展的方向。强制性要求和指引性方向的重点是建筑、道路、绿化、餐饮设施、娱乐设施、住宿设施、环境保护、食品卫生、安全保险、争议投诉处理等方面。其次是可以建立起“示范性农业旅游景点”制度。先期确定几个“示范性农业旅游景点”,对它们给予一定的资金、政策、促销扶持,以它们的良好发展、示范影响,带动其它农业旅游景点的规范化和快速发展,也促进农业旅游景点社会知名度的提高和市场吸引力的增强。再次是探索建立起农业旅游协会、农业旅游基金会等民间社团组织,促进农业旅游景点的互利合作。

(2)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完善旅游项目结构

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精心设计各种旅游项目,不断注重项目的创新,注重项目的特色和品味,例如可以请旅游专家、农业专家策划设计一些特色项目;二是充分发掘地方文化,将地方民俗、戏曲等作为农业旅游景点的吸引物融入到景区发展当中;三是注意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适量开发一些游乐项目,但不能喧宾夺主;四是项目的发展要注意细节、要有一定的深度;五是重点发展一些体验性、参与性强的项目。

(3)优化农业旅游景点的空间布局

一方面,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布局于城市边缘交通便利的地方。另一方面,引导农业旅游景点集中分布,或者依托重要的旅游景点分布,形成几个农业旅游景点较多、占地规模较大的农业旅游片区。如促进白云山、帽峰山地区的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这两个大型景区之间相隔不远,周边地区主要是农田、果园、菜园等,目前,这一地区已有不少的农业旅游景点。近期,广州应进一步推动这一地区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在这一地区的适度集中。

(4)搞好农业旅游节庆活动,开展农业旅游市场促销

农业旅游景点大多规模较小、经济实力有限,因而,自身开展较大规模的农业旅游市场促销较为困难,在市场促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有关部门可以通过采取举办农业旅游景点展销会,在有关媒体上农业旅游景点信息等方法促销广州的农业旅游景点、补贴企业或无偿帮助企业在道路上设立旅游景点标志牌等。还可通过电视、电台、报刊、互联网加强对城市农业旅游景区景点的介绍,在广州旅游网上设立农业旅游专题,介绍全市各农业旅游景点的详细情况,并注意及时更新资料、增添新的农业旅游景点资料,以反映农业旅游景点发展变化的最新动态、以及各农业旅游景点的联系方式、交通方式等;精心组织制作编写、绘制广州农业旅游指南、导游词、农业旅游景点分布及交通图等书籍、地图,并在市内各酒店、旅行社、旅游咨询问讯中心和有关的旅游展销会等场所免费向游客和旅游从业者发放。此外,还要进一步促进农业旅游景点与旅行社合作。旅行社在收客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因此,各农业旅游景点应利用好这一渠道,通过双方收益的合理分成,提高旅行社开发农业线路、开拓农业旅游市场的积极性。

(5)鼓励乡(镇)村积极开发农业旅游

农业旅游不是一个高利润的产业,因此,很难吸引到大规模的社会资本,很少有大型工商企业会投资开发农业旅游。因此,农业旅游景点的规模一般较小、实力较弱。农业旅游的发展主要还是需要依靠农业企业的投入和农民的投入。而农业企业和农民的组织、协调能力、影响力、可利用的资源都是很有限的。因此,这就需要乡(镇)村政府(村民自治组织)组织农业企业、农民开发农业旅游。可以在五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引导、帮助农业企业、农民树立起旅游发展意识、积极开发旅游项目;二是配合有关方面,加强本地区的旅游官传促销:三县编制建设发展规划,改善村容村貌,改善道路环卫等基础设施;四是引导农民调整生产经营结构,形成旅游景点或旅游项目的较大规模的集聚,如“荔枝村”、“杨梅村”、“香蕉村”等,使之对游客有较大的吸引力;五是通过村规民约规范农业旅游市场,促进有序竞争。

第6篇:农业旅游行业范文

关键词:农业旅游;广州;对策 

 

1 引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旅游业不但是一项经济事业,也是一项社会事业,利用农村资源发展旅游业,既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有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手段。为此,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确定为“乡村旅游年”,要求各地加强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农业旅游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在这种情况下,农业旅游的快速、持续发展为各方人士所关注。而在我国,特大城市边缘地区的农业旅游最为发达。本文以华南大都市——广州为例,研究农业发展的特点、动力、原则和对策措施。 

 

2.农业旅游的特点与发展动力 

 

2.1农业旅游的特点 

(1)休闲性:农业旅游景点以乡村风情为背景,集观赏、娱乐、科普教育、餐饮、住宿、参与性活动于一体,动静结合、老少皆宜,因而有着很强的休闲性。其消费群体也主要以本地市民为主,市场辐射范围不大,但总体市场规模却很大,非常适合市民的近程、短期出游。 

(2)季节性:由于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因此,农业旅游也有较明显的季节性,淡季、旺季的区分较为显著。 

(3)地域性: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农村民俗风情、地域文化常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农业旅游的吸引物也有着很大的差异。农业旅游产品类型也因此有着强烈的地域差异。 

(4)依托性:农业旅游景点主要依托城市和旅游景区。农业旅游景点多分布在城市的近郊、远郊地区以及大型旅游景区附近。这是因为一方面本地城市市民是农业旅游景点的主要市场;另一方面因为在大型旅游景区附近发展农业旅游景点,可以充分利用前者所带来的“溢出”影响。 

 2.2农业旅游的动力 

近年来农业旅游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其根本动力在于:一是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旅游市场规模急剧扩大,急需要为游客提供更多的旅游产品,而广大农村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农业旅游开发成本较低,“门槛”较低,回报率较高,从而促使农民、农业企业以及旅游投资商纷纷投资开发农业旅游。二是近年来农村环境正在迅速改善,交通日渐便利,从而为农业旅游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三是农业旅游特色鲜明。在全球化冲击之下,城市的文化特色已经越来越淡,而相对来说,农村的文化特色保护得越好,农业旅游对城市人来说就越有吸引力。 

 

3 广州农业旅游发展现状 

 

3.1发展概况 

随着改革开放以后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市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旅游投资规模的扩大,广州旅游业快速成长起来,旅游产品类型日益丰富多样。农业旅游是广州1990年中后期开始出现的一种旅游产品,但其时规模尚小,进入新世纪后,农业旅游景点数量迅速增多,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农业旅游已成为广州份量越来越重的一个旅游产品。最早的广州农业旅游景点可能是1990年中期兴起的化龙农业大观园。此后,番禺的横沥度假农庄、亲亲农庄等相继开业。2000年后,广州的农业旅游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水果世界、宝桑园、金颖园等集农业科研基地与旅游景点于一体的大型农业旅游景点也纷纷出现,一改前一阶段农业旅游小打小闹发展的局面。 

 

3.2市场特点 

广州农业旅游景点的市场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一是中小学生春游、秋游、科普教育市场。广州是一个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中小学生数量上百万,一般来说,每到春、秋季节,各个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到周边的乡村进行观光游览、学习农业知识,进行科学教育。因此,这一旅游市场规模巨大,且非常稳定,是农业旅游景点很重要的客源市场;二是节假日、周末的家庭出游。近年来广州市民热衷于在节假日、周末到城市周边的农业旅游景点游玩,既可以在清新的大自然中放松自我、品尝到新鲜的蔬果,还可以参与农作,体验农村生活,教育子女,联络家庭感情,而且花费不多,出行方便。

广州农业旅游市场存在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是市场规模增长较快。近年来农业旅游市场以较快速度增长,市场规模日益扩大,而且潜力巨大;二是散客所占比例较大。团队客主要是中小学组织学生进行春、秋游,而由旅行社组织的其他团队客较少;三是农业旅游存在较为明显的季节性。广州农业旅游的旺季是每年的4~10月份。因为这一时间段是农作物长势最好的时期,新鲜蔬菜、瓜果较多;四是家庭游客较多。许多家庭到周边的农业旅游景点游览、玩乐时,一般都是全家出动;五是自驾车游客增长较快。近年来由于私人小汽车增多,农业旅游景点接待的自驾车游客越来越多,六是农业旅游景点的游客主要为广州本地市民,来自市外的游客所占比例不大。 

 

3 3发展意义 

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第一,满足了人们的休闲旅游、科普教育需求。随着广州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和市民机动化能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走出城市、走向农村,体验农村生活、学习农村知识,因此,农业旅游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休闲旅游、科普教育需求。第二,促进了一些大型农业科研基地从单一的生产科研功能向生产科研与综合旅游服务等多功能的转型,使丰富的人力资源、产品资源得到了更为充分、有效的利用,从而提高了经济收益。第三,促进了农业的产业化、市场化。第四,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许多农业旅游景点的生产服务人员主要是当地的农民,一些农业旅游景点的成功发展,还有着明显的“示范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如从化大丘农业庄园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兴起了多个以火龙果为主要水果种植品种的农业庄园。第五,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广州的旅游产品结构。目前,广州的旅游产品以商务、会议、展览、美食等城市旅游为主,而乡村旅游的发展则明显处于相对弱势的状况,因此,农业旅游的迅速崛起,有助于丰富、完善广州的旅游产品结构,使得广州的旅游吸引物更为多样化。第六,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因为农业旅游的发展,一是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以及社会对农业的关注和支持,达到繁荣农村、“旅游扶贫”的目的,二是有利于改善农村社区环境、道路设施等,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相对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三是保护农村中的古老文物、建筑、风俗、传统工艺文化等,并促进农村文化的提升和新农村文化的建立。 

 

3.4 问题与挑战 

(1)农业旅游景点大多缺乏特色。广州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良好品牌形象的农业景点不多,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农业旅游景点缺乏特色,多数景点是对农业资源的简单利用,如采摘、品尝、餐饮等,而缺乏对农业活动、农产品的深度开发,缺乏品牌塑造意识,缺乏较高的项目组织、设计、创新能力。这样就使得农业旅游景点的项目大同小异,缺乏特色,从而也就缺乏持续的吸引力。 

(2)农业旅游景点的旅游专业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不高。广州农业旅游景点主要有三种:一是农民或农村集体自发开发的农庄、农业果园等旅游景点,如瀛洲生态公园;二是由科研基地、农业基地发展而来的旅游景点,如广州水果世界、金颖园、从玉菜业有限公司等;三是旅游投资商投资开发的农业旅游景点,如百万葵园、祈福农庄等。前一、二类,旅游人才都很缺乏,即便是象金颖园这样的大型农业科研基地,虽然有着非常好的农业旅游资源,在农业生产、科研方面经验丰富、技术力量雄厚,但是旅游专业人才却十分缺乏,因而使得景点的项目设置、市场促销、景点管理都没有充分发掘潜力,旅游接待不够规范,服务水平不高,导游解说人员达不到专业要求。从而导致宝贵的旅游资源被浪费,旅游经济效益也不是很好。 

(3)农业旅游景点的空间布局不是很合理。主要是农业旅游景点的分布较为零散,既不方便旅行社组织旅游线路,也不方便游客出游,还不利于形成集聚效益。而在我国农业旅游最发达的成都市,最为知名的几个农业旅游景点都具有较大规模,如“郫县友爱乡农科村”。 

(4)对农业旅游管理较为滞后。农业旅游是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存在着点多、规模小、经营不稳定等情况,而相关的管理没有跟上。但是,农业旅游的管理却不容再忽视下去。因为,它一方面关系到农业旅游产品的长远发展,只有形成规范的管理,这一行业才能够真正吸引有资金、技术、市场实力的商家进入其中,也才能形成良性的市场竞争,促进优胜劣汰,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另一方面,也关系到广大游客的身心安全。农业旅游涉及到品尝、采摘、耕作、住宿、娱乐等活动,都有可能影响游客的身心安全。在过去,由于农业旅游接待的游客规模不大,这些问题尚不突出,现在随着农业旅游接待的规模日渐扩大,一些游客与农业旅游企业、从业者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就会应用而生,一些安全事故也会出现,而用一般的法规政策无法对它们进行规范,因此,急需要有关管理部门制定专门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也急需要有关部门承担起管理职责。 

 

4 广州农业旅游发展的主要原则 

 

4.1原则 

(1)特色原则。农业旅游的发展应注意突出特色,特色即吸引力,特色即竞争力。因此,农业旅游的发展一定要注意充分利用特色旅游资源,发展特色旅游项目,打造特色旅游企业。依靠当地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发展不同特色的农业旅游景点,是发展农业旅游的关键。而名胜古迹和名优特产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是无形资产,与之结合,可提高农业旅游的吸引力和社会知名度。 

(2)文化原则。旅游与文化不可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具有较深厚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才会有持续吸引力。农业旅游结合地方文化资源才有丰富的内涵,这样才能提升知名度,而且做到经久不衰。农村地区是传统文化保存较好的地区。因此,应充分利用地方的文化资源,民俗艺术,如风俗传统、手工艺品、地方舞蹈、戏剧、音乐和古迹史话、传说,提升农业旅游的品位。 

(3)环境原则。发展农业旅游一定要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农业旅游,顾名思义离不开农业。但仅有农业而无美好的自然环境和景观也就无法成为农业旅游。因此环境是首要的条件。在发展农业旅游时,应以不得妨碍农村自然生态、田园景观为前提;同时,旅游景点的项目设计、解说服务、配套设施等都应体现出环境保护意识,从而使游客在休闲旅游的同时,还获得环境保护的教育。 

(4)市场原则。农业旅游的发展应该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一方面,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应满足市场的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另一方面,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应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例如,可以借重要的旅游景点,统一品牌,促进农产品外销。各个农业景点还应注意瞄准特定的细分市场,确定好自己的发展定位,做好产品设计,形成竞争优势。 

(5)乡村性原则。农业旅游是一种乡村旅游活动,乡村旅游活动,就要明显区别于城市旅游活动,因此,发展农业旅游一定要注意突出乡村的特点,也就是自然、生态、农业活动应是项目设计的主题,要尽可能原汁原味地保持乡村的特色,在建筑的体量、用材、造型、采用的服务设施、绿化、道路等等方面都应有乡村风格。 

(6)体验性、参与性原则。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一定要注意突出游玩过程中的体验性、参与性。现代人的消费,特别人是旅游,有着强烈的体验意识、参与意识。人们不再愿意被动地接受企业提供的旅游服务,而是更期望自己能自始至终参与其中。农业旅游企业在设计旅游产品时就可以创造条件让游客得到各种体验,得到稳定的、明确的、独特的并有价值的体验。而景点的吸引力、品牌形象在游客独特的体验过程中,将深刻地印在消费者的脑海里。农业旅游景点有着很好的条件为游客提供体验服务,如菜场让游客自己采摘蔬菜,在果园可以让游客自己采摘水果,在茶园可以让游客摘茶叶、做茶叶、学习茶艺,在奶牛场可以让游客挤牛奶,等等。农业旅游景点让游客参与到农事活动当中,不但可以提高游客的吸引力,而且还可以创造出更佳的经济效益。

4.2对策措施 

(1)建立健全法规制度 

对农业旅游景点的管理,首先要制定相应的法规制度,我国台湾地区在这方面有成功的经验,制定了《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发展观光农业规划书”等政策规章规范,促进农业旅游的发展,四川省成都市也曾制定了《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农家乐开业基本条件》等地方标准,效果都非常不错。广州也应该制定农业旅游管理办法,对农业旅游景点提供旅游服务,提出强制性要求和指引性方向。强制性要求,是指景点在某一方面,如卫生设施、安全设施等,一定要达到的标准;指引性方向,是建议农业旅游景点发展的方向。强制性要求和指引性方向的重点是建筑、道路、绿化、餐饮设施、娱乐设施、住宿设施、环境保护、食品卫生、安全保险、争议投诉处理等方面。其次是可以建立起“示范性农业旅游景点”制度。先期确定几个“示范性农业旅游景点”,对它们给予一定的资金、政策、促销扶持,以它们的良好发展、示范影响,带动其它农业旅游景点的规范化和快速发展,也促进农业旅游景点社会知名度的提高和市场吸引力的增强。再次是探索建立起农业旅游协会、农业旅游基金会等民间社团组织,促进农业旅游景点的互利合作。 

(2)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完善旅游项目结构 

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精心设计各种旅游项目,不断注重项目的创新,注重项目的特色和品味,例如可以请旅游专家、农业专家策划设计一些特色项目;二是充分发掘地方文化,将地方民俗、戏曲等作为农业旅游景点的吸引物融入到景区发展当中;三是注意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适量开发一些游乐项目,但不能喧宾夺主;四是项目的发展要注意细节、要有一定的深度;五是重点发展一些体验性、参与性强的项目。 

(3)优化农业旅游景点的空间布局 

一方面,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布局于城市边缘交通便利的地方。另一方面,引导农业旅游景点集中分布,或者依托重要的旅游景点分布,形成几个农业旅游景点较多、占地规模较大的农业旅游片区。如促进白云山、帽峰山地区的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这两个大型景区之间相隔不远,周边地区主要是农田、果园、菜园等,目前,这一地区已有不少的农业旅游景点。近期,广州应进一步推动这一地区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在这一地区的适度集中。 

(4)搞好农业旅游节庆活动,开展农业旅游市场促销 

农业旅游景点大多规模较小、经济实力有限,因而,自身开展较大规模的农业旅游市场促销较为困难,在市场促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有关部门可以通过采取举办农业旅游景点展销会,在有关媒体上农业旅游景点信息等方法促销广州的农业旅游景点、补贴企业或无偿帮助企业在道路上设立旅游景点标志牌等。还可通过电视、电台、报刊、互联网加强对城市农业旅游景区景点的介绍,在广州旅游网上设立农业旅游专题,介绍全市各农业旅游景点的详细情况,并注意及时更新资料、增添新的农业旅游景点资料,以反映农业旅游景点发展变化的最新动态、以及各农业旅游景点的联系方式、交通方式等;精心组织制作编写、绘制广州农业旅游指南、导游词、农业旅游景点分布及交通图等书籍、地图,并在市内各酒店、旅行社、旅游咨询问讯中心和有关的旅游展销会等场所免费向游客和旅游从业者发放。此外,还要进一步促进农业旅游景点与旅行社合作。旅行社在收客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因此,各农业旅游景点应利用好这一渠道,通过双方收益的合理分成,提高旅行社开发农业线路、开拓农业旅游市场的积极性。 

(5)鼓励乡(镇)村积极开发农业旅游 

农业旅游不是一个高利润的产业,因此,很难吸引到大规模的社会资本,很少有大型工商企业会投资开发农业旅游。因此,农业旅游景点的规模一般较小、实力较弱。农业旅游的发展主要还是需要依靠农业企业的投入和农民的投入。而农业企业和农民的组织、协调能力、影响力、可利用的资源都是很有限的。因此,这就需要乡(镇)村政府(村民自治组织)组织农业企业、农民开发农业旅游。可以在五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引导、帮助农业企业、农民树立起旅游发展意识、积极开发旅游项目;二是配合有关方面,加强本地区的旅游官传促销:三县编制建设发展规划,改善村容村貌,改善道路环卫等基础设施;四是引导农民调整生产经营结构,形成旅游景点或旅游项目的较大规模的集聚,如“荔枝村”、“杨梅村”、“香蕉村”等,使之对游客有较大的吸引力;五是通过村规民约规范农业旅游市场,促进有序竞争。 

 

5 结论 

第7篇:农业旅游行业范文

关键词:国有农场 农场旅游 旅游产品

农场旅游是指以城市居民为主要旅游对象,利用农场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和环境资源,结合农业经营活动及农场生活发展休闲农业的旅游方式。我国农垦系统拥有国有农场近2000家,遍布祖国各地的农场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对国有农场进行旅游开发,不仅能突破我国传统的旅游资源开发观念,丰富旅游产品的内涵,还将有效地促进国有农场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农场竞争力,打造由农业生产延伸至服务业的新产业。

国有农场开发旅游的必要性

我国于建国初期形成的大量国营农场,不仅安置了大批转业官兵、城市知识青年和内地移民,屯垦戍边巩固国防,而且开发了大量土地资源,为新中国农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国有农场长期的经济结构单一,历史包袱沉重,农场的发展举步维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农场较为落后的生产方式、不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已不能适应形势。加之近年来企业积极减员增效,农场劳动力过剩现象严重,对我国国有农场资源进行深层次综合开发已势在必行。

众所周知,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特别是农业旅游、生态休闲旅游市场前景广阔。通过优化农场生产结构,拓宽经营思路,将我国单一性生产农场与休闲旅游相结合,既保留原有农业生产性质,又增加旅游业的性质功能,是国有农场开拓发展的新思路。开发农场旅游还可以有力地宣传各大农场农业生态特色,树立农场下属企业的形象及其产品的市场开拓,丰富旅游产品的内涵,发挥其关联带动作用,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获得农业、旅游业的双重受益。如海南兴隆华侨农场发挥其独特的热带风光和温泉资源,开发旅游产业,创建华侨旅游度假城,吸引外资兴建宾馆酒店35家,2003年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成为海内外知名的旅游度假胜地。当年该场旅游及其相关产业的产值,占农场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

因此,国有农场应审时度势,重新定位,从产业结构调整入手,增强依托自身特色资源开发旅游业的信心,逐步树立起发展旅游业大有可为的新观念,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实现农场经济发展与充分就业的双重收益。

国有农场发展旅游业的优劣势分析

国有农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分析

自然旅游资源丰富 我国农场观光旅游资源富集,国有农场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各地农场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种多样,景观类型多姿多彩,野生生物种类丰富多样,《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所列的资源类型应有尽有,各类部级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原始森林分布广泛。一些大中型国有农场还拥有独具特色的大型现代化农业机械作业、高科技农产品栽培等,农业旅游观光项目丰富,具备良好的旅游开发前景。

基础设施建设良好 我国国有农场居民一般集中住在场部附近的职工住宅新村,居住密集度高,规划农场旅游观光项目时,若对农场的居民点,高坡地与宜耕宜林荒地加以利用,更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降低成本。由于国有农场集约经营机械化水平较高,农场的基础建设较好,在农场场部为中心的卫星城镇上,农场招待所、度假村小别墅、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场所都作相关性开发,大大降低了农场旅游开发的成本。

员工文化素质较高 由于我国农场大部分都属国营性质,农场注重在职教育培训和吸收引进人才,据2000年国家农垦系统统计,农场职工文化水平多数受过中学教育,各类科技人员占农业职工总人数7%,其中具有高、中级技术职称的近四成,员工文化素质较农村总体水平要高,管理层次也较高,这为我国农场的旅游开发提供了良好的软环境。

科技实力较强 国有农场拥有辽阔的土地面积和较为完整的水利体系,综合机械化程度较高,拥有现代化的通讯网络、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和以商品生产为中心的较为完整的服务网络,发挥着高科技农业的示范作用。近年国有农场积极发展经济作物和开发新特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绿色食品基地等体现着国内现代农业的先进水平,先进的电脑遥控灌溉技术、独特的大田膜下滴灌技术、植物生物反应器研究、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等都是发展农场旅游的重要资源。

国有农场发展旅游业劣势分析

产业结构层次低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所表现出来的产业结构的状况不同,国有农场具有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和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基本特征,产业、产品结构水平低,种植业比重大,第三产业仅停留在传统的商业流通和满足系统内消费方面,给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空间联系不充分 国营农场一般是在荒远地区随着开荒种地而逐步形成的,距离城市的空间距离较远,与外界联系不充分。又因行政管理的不同,很难与周围大中小城市加强合作,由此导致国营农场空间联系的自我封闭性,影响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使农场旅游与周围相邻旅游景点的联合营销存在一定的障碍。

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 国营农场是计划经济的产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受计划经济影响的根深蒂固的农场管理观念和体制越来越不适应发展的需要。在管理观念上求稳怕变的思想比较严重,经营观念上重生产轻营销、重产量轻质量,缺乏市场、贸易、现代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在管理体制上,政企不分与官本位的干部激励机制,使农场领导乐于追求近期目标而忽视长远发展,对农场旅游开发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以开发旅游促进农场发展的思想意识有待于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国有农场旅游发展的现状

国内目前对于农业旅游的研究和实践主要集中在对乡村以及高新农业园的旅游发展上,而对我国丰富的国有农场旅游资源,却存在着认知和实践上的不足,在国有农场旅游开发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我国农垦系统拥有国有农场近2000个,土地总面积3922万公顷,农场企业遍布祖国各地,旅游业作为国有农场新兴的第三产业初具特色。目前,农垦全系统拥有旅行社20家,在全国风景名胜地区和各大中城市兴建了300多家宾馆、饭店、商贸旅游大厦,初步形成了包括饭店旅馆业、旅行社、旅游交通业、旅游商品业、旅游娱乐业等为一体的综合旅游产业体系,年营业收入20多亿元。各垦区充分发挥独特的地理、地貌、人文等优势,积极开发旅游资源和旅游景点,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兴旅游项目,形成了具有农垦特色的旅游业。全国国有农场资源较为丰富的黑龙江、新疆、海南、广东等省区,近年来在开发农场旅游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黑龙江省洪河农场、八五三农场等,利用其国内最现代化的农业机械、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和完整的原始湿地生态系统,为旅游爱好者提供了一个观光度假、人文考察、休闲购物的旅游天地。新疆农垦利用其独具特色的生产建设兵团农场、牧场,积极发展农场旅游,建立了军垦博物馆、农场体验游等旅游项目。广东光明农场、华侨农场等则依靠旖丽的热带风光、地热矿泉和浓郁的侨乡风情开发农场旅游,收到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但我国在开发国有农场旅游的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总体来看,存在着部分旅游企业的素质不高,旅游产品单一、配套旅游设施不足、资金供应紧张等问题。很多农场旅游管理人才欠缺,经营者旅游业务知识贫乏,缺乏旅游管理的能力与旅游服务意识;目前的农场旅游项目主要集中在以垦区农业资源特色为主的现代化农场观光,卖点较为单一;资金不足也是我国农场旅游开发中常常遇到的问题之一,很多农场旅游项目的开发都由于后续资金的不足而处于停建状态。

国有农场发展旅游业的构想

国有农场旅游开发的思路

政府主导 借鉴世界各地 成功的农场旅游发展经验来看,我国国有农场旅游的开发整体上应该以农业部门和地方政府为主导进行规划,将旅游观光农场作为政府优先项目,辅导农场将农业生产与旅游业结合起来,提供专业的服务。当地政府也应重视对国有农场旅游开发的规划与指导,不仅重视硬件的投入和建设,也重视软件的配套。例如深圳光明农场的旅游开发规划已纳入深圳市旅游发展“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广东海宴华侨农场也被列入省旅游扶持重点,为农场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政府同时要设立监督执行机构,对农场旅游观光项目提出各项要求,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监督农场在运营、顾客服务、农场内外部环境、设备、安全与卫生等方面的行为,达到以发展旅游带动农场经济发展的目的。

规划先行 旅游规划是对旅游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规划的编制将为旅游开发把握好总体方向,是科学发展旅游业的根本。在国有农场旅游规划中,首先需要明确农场旅游的发展方向和主题形象,打造核心竞争力。旅游主题形象定位,既要考虑国有农场本身的资源特点和优势,又要考虑市场发展的态势以及与同行业的竞争状况,合理定位,创新求异。国有农场旅游发展应定位于市民亲近自然、放松休闲的大众化旅游休闲度假基地。产品开发要品味高价位低,面向大众。农场旅游发展应充分利用农场现有各类资源,立体化开发配合旅游产品,形成“一场一品”或“一场两品”的经营特色,以该品为核心开发观光农业旅游产品,避免产品雷同。例如可以开展专题旅游设计,利用各种节庆活动、时令节气如桃花节、荔枝节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加强培训与管理 尽管我国国有农场职工的文化素质总体要好于一般的乡村农民,但发展旅游业毕竟不同于以往以种植业为主的农场产业,旅游行业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农场职工对旅游业务知识的缺乏和不足,势必影响游客对农场旅游的整体感受。通过定期举办旅游技能培训和教育,可以提高国有农场整体的旅游接待服务水平,并在掌握服务技能中强化服务意识,也有利于农场旅游从业人员更好地了解当前旅游业发展的形势和趋势,促进农场旅游健康和谐发展。

国有农场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

大量国内外农场旅游发展的事实证明,单一的农场观光旅游产品,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旅游需求。将生态旅游与度假旅游产品相结合,对国有农场旅游资源进行多种形式的产品深度设计开发至关重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提出以下几项国有农场旅游产品的开发:

生态农业休闲度假农场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度假需求的增长,旅游由观光为主向度假休闲体验为主发展。国有农场发展旅游业由于其经济、资金、客源的种种限制,更应坚持深度开发,针对消费市场的新特点,增强互动参与性,创造性地开发出更加个性化、更具高附加价值的体验式旅游产品,以满足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消费需求。休闲度假农场提供的旅游活动内容不仅应包括农场田园景色观光,更重要的是可以体验农场生活的度假休闲游。农场旅游产品设计可以呈现多姿多彩的旅游体验主题,例如采草莓、插秧、骑马、挤牛奶、剪羊毛等丰富多彩的游客体验活动。将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于一体的区域,会产生独特的效果。例如葡萄公园,将葡萄园景观的观赏、采摘,品尝与葡萄有关的品评、写作,绘画、摄影与季节庆典活动融为一体,达到休闲娱乐的效果。

租赁休闲农场是近年来农场旅游发展的新形式,是指设计由农场提供农地,将位于都市或近郊的农场集中规划为若干小区,分别出租给城市居民,用以种植花草、蔬菜、果树或经营家庭农艺。其主要目的是让市民体验农业生产的甘苦,享受耕作的乐趣。租用者可以利用节假日到农场度假时亲自种植作业,平时则由农场代管。农场还应有完善的解说系统与指导人员,帮助游客协助农事操作,提高农场的度假休闲效果。

将国有农场的高科技产品与旅游相结合推出的休闲项目,是目前农场旅游发展新的趋势。例如深圳投资建设的国内首家生物链生态昆虫农场,带给了游客一个全新的感受。农场里开辟一块地方展示良性循环高速发展的农业生物链:如饲养一群鸡,鸡粪通过蚯蚓来分解成肥料,肥料再用来种植蔬菜,蔬菜除供人食用外还用来喂鸡,所有农场里的垃圾都将通过饲养昆虫来分解,形成生物链循环再利用,这一新型旅游项目吸引了大批旅游者的到来,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育基地 教育基地是兼顾农业生产与教育功能的农场经营形态。农场所栽植的作物、饲养的动物以及配备的设施颇具教育内涵。国有农场应与各旅行社及有关学校合作开展学生春游、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等,了解各项农业科学技术和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例如农场可以开放牛栏、挤奶室、奶制品加工车间等设施,供学生和游人免费参观。游人可以完整地了解奶制品生产制作的全过程,这不仅是一种充满乐趣的参观,也是一次丰富知识、提高素质的受教育过程。参观游览农场博物馆,也是让青少年增长教义的良好途径。2004年国内第一个记录和展现“向大海要田、向荒滩要粮”围垦历史的博物馆—上海农垦博物馆在上海五四农场动工兴建。农垦博物馆集教育、科普、旅游、休闲于一体,通过实物、照片和文字材料,原样展示知青们的工作和生活,真实记录一大批老围垦和几十万知识青年艰苦奋斗的闪光足迹。位于新疆石河子农场的军垦博物馆,通过百余件军垦战士垦荒时用过的农具,穿过的衣物及生活日用品,向人们展示着军垦战士的垦荒史、创业史,游客通过声、像全景目睹当年军垦战士进军新疆、剿匪、垦荒造田的宏大历史场面,对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操教育有重大的意义。

知青返乡农场游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批知青奔赴祖国各地农场下乡锻炼,农场已成为他们心目中的第二故乡。我国有近千万知青,如今的他们属于能够自主消费的群体,也有闲暇时间和一定的消费能力,是开发国有农场旅游客源市场不可忽视的重要社会群体。将他们的旅游潜能激发出来,会对开发国有农场旅游产生相当大的推动作用。知青旅行团队可以采用列车往返、分连队下乡、举办大型联谊活动并自选项目旅游的方式设计整体旅游方案。知青返乡游是我国农场旅游的独特形式,农场应积极顺应潮流,不失时机地设计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吸引客源,发挥旅游业的联动效应,为国有农场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崔然.我国国营农场的现状及发展建议[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

第8篇:农业旅游行业范文

关键词:江苏省;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建设

生态农业旅游是指将传统的农业旅游与生态学结合起来,在传统农业旅游区实行可持续的、集约型的农业旅游发展方式。江苏省的农业生态旅游集特色农业资源、地方文化劳动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探索出一条有利于优化我国农业旅游结构、有利于提高当地农民收入水平、有利于保护农业环境的生态产业链道路。

一、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建设的影响因素

农业生态旅游中影响生态产业链建设的因素有三方面:农业产业文化、农业规模建设以及农业特色内容。农业产业文化的内容是地方农业生态旅游的重要内容,受历史因素和地理位置影响,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文化风俗,这对于来自全世界各地的游客来讲,具有神秘的吸引力,其独特的文化,带给游客耳目一新的感觉,也是维系地方农业生态旅游的支柱。实际上,农业产业文化被认为是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建设的精神内涵,只有重视发扬特色农业产业文化,才能体现出与众不同的内在。具体来说,农业产业文化包括劳作环境、耕种模式、劳动工具、劳动产品、地方的生活习俗文化等。[1]因此,农业产业文化在灵魂上影响着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的建设,是农业生态旅游开发的重点。农业生态旅游是生态旅游产业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生态产业链建设的另一影响因素。首先,农业生态旅游应该呈现规模化特征,表现在某一地区的农业旅游产业链囊括吃、住、行一系列接待服务,这是在服务上的规模化。[2]其次,田园景观的规模化,多数游客参观农业地区,都希望深入农业耕作、农产品加工的环节,而非浮于表面的参观,更多的是参与其中,因此,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规模化,既是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建设的影响因素,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建设农业生态旅游中的生态产业链,实际上就是将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将农业的生态性展现给游客。因此,农业旅游的内容应体现出地方农业生态旅游区的发展特色,将农业生态旅游进一步升级为农业生态产业链,包括地方生态农业的特色产品、特色经营模式、特色游客体验等。[3]总而言之,“与众不同”是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建设的优势所在,满足游客的好奇、吸引游客的兴趣,是农业旅游特色内容的目的所在,也是实现江苏省农业生态旅游与生态产业链建设的重要因素。

二、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构成

农业生态旅游要想进一步扩大市场、升级到生态产业链,离不开农业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的建设以及农业生态旅游的营销。

(一)基础——农业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

农业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是建设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的基础。农业生态旅游产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农业生态旅游景观的开发,农业生态旅游景观能够为游客提供全新的休闲娱乐场所,能够帮助都市人融入自然、体会自然,此外,还能够提高农业生态景观园区的经济效益,提高其园区景观利用率,实现农业生态园区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共赢,符合农业生态产业链的建设初衷。(2)农业生态旅游园区的开发,所谓农业生态旅游园区则更偏向于农业的劳作过程,更注重游客农业劳动方面的参与和体验,为现代人感受农业提供了机会,在此过程中,还能够激发现代人对农业生产的热爱,并唤起游客保护生态、保护土地的意识。[4]

(二)核心——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的建设

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的建设是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的构建核心。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的建设对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的丰富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多种多样的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可吸引来自全球各地的旅客,另一方面,独特的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可提升地方农业生态旅游的影响力和市场形象。以江苏省苏北地区的农业生态旅游为例,为增加农业生态旅游项目、达到生态产业链建设的规模,该地针对农业的互动项目建设了花卉观赏、游船垂钓、采摘果实等项目,[5]此外,在人文项目方面,苏北地区依托当地特有的产业文化,进行文化要素方面的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建设,如乡村艺术节、旅游纪念日等等。

(三)推广——农业生态旅游的营销

在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开发和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建设两方面,不同地区依托自身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都进行了广泛的尝试与深度创新,但脱离了大范围的营销推广仍达不到预期的产业链规模,因此,推广对于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的建设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连接农业生态旅游产业与游客的桥梁。传统农业旅游宣传方式以旅游交易会、农业风光图片、新闻媒体等为主,而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今天,农业生态旅游的宣传途径十分丰富,如何利用好广泛的媒体资源,增加当地农业生态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避免酒香难出深巷,至关重要。为扩大农业生态旅游的规模、吸引更多旅客,今后的农业生态旅游可加强网络营销、微平台营销等方面推广力度,更好地促进农业生态产业链发展。[6]

三、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建设关键

通过与城市旅游、自然景观游览等产业相比,不难发现,我国的农业生态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农业生态旅游中的生态产业链建设任重而道远。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

地方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的建设必须有法可依、法度完善。首先,对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有利于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而对农业资源的无度开采,则有违农业生态产业链的建设理念,无异于杀鸡取卵。其次,建立起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不仅能够在理念上指导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建设,还能在实践上规范其建设工作,一方面,通过法律法规严格划分了农业生态旅游用地和农业生产用地,在保障基本农业生产劳动情况下,开发农业生态旅游业,另一方面,通过法律法规能够有效限制每一季度前来旅游的游客,地方农业生态旅游区的承载力有限,普遍为其生态容量的30%-50%,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增加,前去旅游的游客也呈翻倍趋势,表1为2015年江苏省三大区域的综合经济情况统计。由表可知,仅江苏一省的旅游业产值即可达到1400亿元以上的规模,全国的旅游人口、旅游产值可见一斑。在这种情况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协调好各部门的工作势在必行,必须为保护农业生态发展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保证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建设工作开展地更好更有序。

(二)深化农业生态旅游与生态产业链的融合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对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建设的内在要求,二者的有效融合必不可少,在融合过程中,地方政府可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在政策和方向上给予生态产业链建设帮助,具体实施则由农民合作社、社会团体或个人、民营企业等多种主体积极参与,在发展模式上吸纳了新鲜血液,有所创新和突破(见图1)。由于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社会关联度大、产业投资规模大和收益期长的特点,政府需要简政放权,调动市场的参与积极性,最大程度地吸纳社会资金、转移生态产业链建设风险,如开展农业生态旅游的合作社、建设互质的经济联合组织等等。总之,鼓励国有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广泛参与是建设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农业产业链的关键之一。[8]

(三)建设区域内生态旅游产业联盟

根据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建设的特点,笔者提出建设区域内生态旅游产业联盟的建议,一方面,每一地区的特色农业旅游既是其优势,也是发展瓶颈,任何一个农业生态旅游景区仅凭一招鲜是难以吃遍天的,只有优化区域内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配置,才能实现互相取长补短、和谐发展。另一方面,地方可依托自身的优势,集中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生态产业链的某一环节,不同地区之间形成环节对接,提高区域的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的效率。[9]总而言之,建设农业生态旅游联盟,其目的都在于为游客提供更好的农业生态旅游体验,同时扩大生态产业链的经营规模,增加区域的旅游效益。

四、江苏省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建设对策

(一)保护生态,夯实生态产业链基础

首先,江苏省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承载力有限,且江苏省是国内旅游热点地区,因此,在农业生态产业链建设过程中切忌求成,要严格遵循生态环境保护原则、遵循“保护大于开发”的原则,在农业生态环境可承受范围内,开发多种旅游项目和旅游内容,做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两不误。其次,要对已经污染的农业环境资源进行及时的修整和治理,彻底改变不科学的耕作方式和破坏性的农业旅游服务,为实现地方可持续发展不断努力,夯实生态产业链建设基础。总之,加大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范围,清除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劳动方式,是江苏省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和生态产业链的根本,是构建长期有效农业生态旅游机制的基础。[10]

(二)农业为本,展示江苏农业特色

与普通的自然景观观光和人文古迹游览不同,农业生态旅游的根本在于农业,无论是道路的设计还是项目的规划,以及旅游时间的开放,都是围绕着当地农业特点进行的。江苏省地处中国南部,一年四季都有不同农作物的耕种,在地势地貌方面,江苏省苏南、苏北地区差异较大,既有平原又有山地,可开发的农业旅游项目种类丰富。此外,江苏省的农作物丰富,丰富的地面作物以及水资源作物都称为建设该地区农业生产旅游中生态产业链的优势。因此,展示江苏农业特色、以农业发展为本,是建设并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的总体思路,要本着“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项目的开发和旅游内容的设计,兼顾经济收益同时,更多关注农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展现当地的天然本色,真正做到人与农业、与自然的深度融合。

(三)文化指向,重视地方农业文明建设

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的居民、同时也赋予了一方的农业资源,江苏省的农业除了拥有美丽的农业旅游风光之外,还蕴藏了深厚的文化资源。在江苏省生态产业链建设过程中,可充分发挥这种文化特色,给游客带来前所未有的旅游体验,如临水而建的农民住宅、呈梯田状的耕种土地、独特的茶叶种植与采摘、充满神秘色彩的风水池,这些都是江苏省地方农业生态旅游的乡土文化景观,除此之外,一些农业方面的技艺也是生态产业链建设的瑰宝,如地方菜品的烹调、关于农业的民歌民俗等等。总之,这些实物或非实物的文化遗产,可以称为江苏省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建设的优势,在发扬地方文化资源的同时,提高江苏省农业生态旅游的知名度。

(四)农民主体,增加江苏农民收益

江苏省建设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目的在于发展农业、造福农民。实际上,单一的农业生产为农民带来的利益是有限的,大力开发农业副业和以农业为依托的旅游业,是增加农业收入的必经之路。近年来的实践证明,农民的参与是提高农业生态旅游效率的重要因素。首先,开发农业资源需要农民的支持,农民是农业最原始的接触者,能够给游客带来最完整的旅游体验。其次,以农民充当服务人员,解决了当地农业服务短缺的情况,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态发展。最后,农民也是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建设的参与者,可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他们的智慧带动江苏省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总而言之,只有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以农民为主体并增加其经济收益,才能提高农民的农业生态旅游参与度,提高江苏省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的建设效率、完善其建设模式。

五、结语

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的建设受到农业产业文化、农业产业项目及农业产业内容三方面的影响,在建设农业生态产业链过程中,要兼顾产品开发、项目建设和营销推广几个方面,简而言之,既要关注农业生态旅游的硬件构成,也要不断推进其软件实力。在未来的农业生态旅游生态产业链建设方面,法律法规制度上的完善必不可少,农业生态旅游与生态产业链也应不断深化,而行之有效的途径则是建立起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区域农业生态旅游产业联盟。最后,江苏省的农业生态产业链建设,一方面要立足生态、发展农业,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农民为本,在发展农业产业链同时,重视文化指向,总之,双管齐下,实物与非实物的农业资源都作为农业生态产业链建设的优势不断开发应用。

参考文献

[1]白延飞,等.江苏省农业旅游中的生态保护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32):11406-11408.

[2]魏玲丽.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建设研究[J].农村经济,2015(10):84-88.

[3]何海真.基于产业链延伸与融合的江苏休闲农业星级企业产品开发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

[4]吴晓妍.南京市农业旅游发展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3.

[5]宋立.基于生态循环理论的城市水休闲旅游规划体系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2.

[6]张翼.江苏省“农家乐”旅游发展的初步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9.

[7]刘航.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的农业旅游发展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8.

[8]徐胜.江苏省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及规划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8.

第9篇:农业旅游行业范文

关键词:观光农业旅游;农村经济;影响分析

0引言

当今,我国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便是有效地、精准地展开扶贫攻坚。目前我国已经大力展开了扶贫工作,相关的领域得到拓展,扶贫的方式多样化,开展旅游扶贫就是其中方式之一。实践证明通过旅游扶贫,已经对超过两万两千贫困农村,可以说效果卓越。各个地区政府都不断展开旅游扶贫,相关的同志也高度重视其发展所带来的效果。根据很多的研究结果可以发现,主流观点都觉得通过旅游对于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为提供就业岗位有着很大的作用。不少同志运用各种计量经济的方法展开研究,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旅游发展对于经济的提升拥有着非常突出的效果。不过关于旅游发展能不能有效减小城市农村差距这点存在很大差异看法,有部分人觉得旅游发展对于减小城市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有着非常明显的作用,也有部分人觉得旅游发展会让城市和农村的收入差距变得更大。

1观光农业旅游概述

所谓的观光农业旅游产业其实是建立在农村所特有的资源基础上,其主要目的就是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进行生态游玩,让游客来到农村地区享受到独特的自然生态生活和体验到新的农业技术,让游玩项目变得更加丰富。因此,当地政府必须对农村观光农业旅游产业的发展高度重视起来,这样对于农村地区的扶贫攻坚的实现也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在这里将针对观光农业旅游产业的发展对农村地区经济带来的影响展开分析,拥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可以给当地政府制定出具有实效性农村经济发展计划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参考资料。

2观光农业旅游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分析

通过观光农业旅游收入和农村经济的整体收入进行比较,可以借此判断出乡村的农业旅游发展状况。通过城市以及农村的人均收入的比值,可以分析出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收入差距。把城市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定位因变量,将观光农业旅游发展的水准定为自变量。因为上一期的收入差距也会对这一期造成不小的影响,所以需要把城市和农村收入的差距一阶滞后项当做是自变量。根据有关的资料分析得知,当地的观光农业旅游的经济资源和经济效益是呈现正相关的,也就是说对农村的土地、资金等加强投入,那么就可以促进观光农业旅游的发展,农村的经济收入等都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当观光农业旅游得到了发展,也可以给当地农村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从而解决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增加他们的收入。可见,观光农业旅游产业对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其可以大幅度的优化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稳定、良好的发展。目前,我国的农村地区还有着非常多的问题,比如说当地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够理想,发展速度非常缓慢,有不少的农民面临着就业困难等问题。而农村地区的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关于到住宿以及餐饮等大量的行业,还可以有效的带动食品日用品、土产品等行业。想有效推动农业观光旅产业的发展,就需要很多的管理、服务以及技术人员,这也让农村地区有着大量的就业岗位,让当地的农民得到了就业的机会。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分析就发现其结构比例当中,第一以及第二产业都出现了下降的情况,而相应的,第三产业所占的比例却不断的得到提升。可见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方向,而农村地区的农业观光旅游产业便是一种典型的第三产业,大力发展观光农业旅游产业可以促使第一以及第二产业的良好发展。另外,政府部门以及行业协会以及居民也需要大力的加入到观光农业旅游产业的建设中来,这样所有人通过合作,各需其职,相互帮助与促进,从而有效的保证观光农业旅游产业科学的、良好的发展。还有,当地人们还需要结合当地的特色,寻找到契合自己的农业旅游发展方式。总的来看,需要充分利用农业和旅游的两者间的协同效应,通过农业来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当旅游业得到了发展,同样也可以推动当地农业的发展。因此,需要不断的培育出具备特色的农业旅游产业,需要加强对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毕竟要想观光农业旅游产业得到持久性的发展,就要明白其根源是农村地区的自然生态,不仅要对生态加强保护,而且还要激发农业旅游主题的积极性、主动性。

3有效促进观光农业旅游产业发展的策略

关于策略方面,这不仅需要重视当地政府部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的进行引导,促使观光农业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还需要突出观光农业旅游产业的特点。之外,还需要注重民族型农业观光旅游的全面开发,从而展现出农村文化的内涵,吸引更多的游客,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

3.1当地政府部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要想有效的促进农村农业观光旅游的有效发展,当地政府就需要制定出相关的激励政策。一定要全面的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将各级政府的主导地位有效的展现出来。首先政府必须要高度的重视农业旅游产业的发展,并且把各个地区的农业观光旅游业加入到干部的政绩考核内容当中;其次要制定出相应的政策进行更有效的扶持,促进当地农业观光旅游的发展。还有就是政府必须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对于当地拥有较大潜力、持续发展能力的旅游项目给予大量的资金支持。并且制定出相关的政策来激励那些拥有大规模的农业观光旅游企业,让他们得到稳定良好的发展。同时需要制定有关的优惠政策来激发他们的热情,创新发展的热情,加强提升服务的能力,给投资旅游观光农业者办理相关的合法手续,这样会促使农业观光旅游得到更加方便和高效地进行开发,会促进农村各项各业的健康发展,造富百姓,使农民增收,加速减小城乡差距。与此同时,有关部门必须要不断的构建出完善的土地,这对于当地农村农业观光旅游的发展也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3.2积极的进行引导,促使观光农业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要想让当地的观光旅游产业得到健康的、良好的发展,政府部门就一定要不断地、科学地、积极地、主动地展开引导,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要引导涉及到了整体的规划以及观光旅游产业的特点定位和市场的发展导向,必须要指导农业观光旅游进行整体发展的规划,从而防止观光农业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当中出现盲目开发的情况。要促使农业观光旅游规划以及相关的建设规划能够有机结合,契合当地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对于促进当地新农村的构建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政府部门还需要正确的展开引导,观光旅游对自身的特色有了更充足的认知和定位,对于当地的农村资源进行全面的开发与激励,相关的经营者不断的构建出拥有本地特色的旅游项目,保持自己的品牌特色。除此之外,政府还需要对农业观光旅游的市场进行相应的引导,这也是观光旅游得到良好发展的关键点,所有的旅游资源要想得到有效的开发,都要紧紧地结合市场的发展方向,这样才能够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更需要尽可能的做好招商工作,对经营的机制展开革新,让农村的农业观光旅游产业能够得到长久有效的发展。

3.3突出观光农业旅游产业的特点

当今,社会的科学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因此必须要提升产品的品质,加强其中的科技文化含量,这样可以让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得到更有发展空间。当地的观光农业旅游必须要根据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将地域文化特点充分的展现出来,保证好产品的质量。比如说,需要结合当地农村的生态环境以及人文景观等作为基础,对于农村的资源展开全面的开发和运用,将这些资源充分的运用到农业观光旅游的发展中。要想让当地的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得到有效的发展,就要深刻的认识到突出自身的特点,提升产品的质量是非常关键的。

3.4民族型农业观光旅游必须全面的开发出农村文化的内涵

农村蕴含的民族文化是当地非常珍贵的精神财富,因此必须要把相关的民俗文化融入到观光农业旅游的内容当中。这样做不但能够将当地的历史文化进行有效的宣传,也能够让农业观光旅游具备更有文化底蕴和内涵,还能够让农业观光旅游变得更加具有趣味性娱乐性以及文化性,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在进行当地民族文化农业观光旅游建设的时候,一定要全面的对本地的历史文化内涵进行研究。比如说,可以对农村所拥有的独特传统工艺、文物古迹、民族艺术等等展开深度的挖掘,然后通过古树、古庙等的参观活动,把农村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展示给游客,这样不仅可以让他们得到观光休闲的独特体验,还能够让他们拥有文化知识学习的感受,他们会觉得自己不单单是在休闲和放松,还可以深入地了解到当地的文化以及历史,从而让他们的知识得到提升,并对当地的民族文化产生深厚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