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药药理学总结范文

中药药理学总结精选(九篇)

中药药理学总结

第1篇:中药药理学总结范文

摘要:本文集止痛中药传统理论研究、现代实验研究、临床应用研究等药性相关文献于一体,是对历代止痛中药文献进行的一次大集结。文章采用拉网式搜索、穷竭式收集、主题式筛选的方式,在占有大量文献基础上,进行中药止痛机制的传统理论文献研究,分析各种因素的相关性,完善止痛中药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止痛中药;药性理论;文献研究

中图分类号:R285

止痛中药的应用历史悠久,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它不仅能减轻和消除患者的痛苦,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疼痛病因,标本兼治,提高病愈率,特别对某些重度顽固性疼痛疗效卓著,体现出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因而受到历代医学家的重视。笔者经过广泛调查古今对止痛中药的研究概况,现归纳如下:

1.关于止痛中药的传统理论研究

止痛中药传统理论的原始记载,多见于历代诸家本草,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名医别录》《吴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中华本草》对历代本草进行了一次大集结,其中关于止痛中药的记载,散见于各类中药的文献中。这是迄今为止对止痛中药的传统理论最具权威性的总结。只因不是专门性的止痛中药文献专集,卷帙浩大,翻检不便,对止痛中药的研究缺乏针对性的指导意义。《止痛本草》是一本集古今运用中药止痛药物理论、临床和实验研究的专著,广泛搜集中药各种止痛药,分类进行各项研究,集中古今医家用药的理论、经验及现代药理研究,这不但可作为各种痛证辨证用药与专方专药的运用依据。而且对寻找研制各种止痛药也可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

2.关于止痛中药的现代实验研究

关于止痛中药的现代实验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

2.1止痛中药有效成分的实验研究

随着中西医学的相互渗透,止痛中药的现代实验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对近二十年的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杂志及《中华本草》《现代中药药理学》等文献进行普查,发现已有300余种中药被实验证实有镇痛作用。其中一部分药物是经古代本草文献明确记载有“止痛”功能者,如延胡索、吴茱萸、五灵脂、没药等。也有一部分是古代本草并未记载有“止痛”功能者,如灵芝、党参、海参、土茯苓、天竺黄等,是在实验研究中被发现有止痛作用。这说明止痛中药的筛选十分必要。对止痛中药有效成分的实验研究有多方面的,如:①生物碱类镇痛活性成分的研究,延胡索乙素是生物碱的典型代表。吕富华在“延胡索的止痛作用的比较”一文中总结:“实验表明,延胡索总生物碱的镇痛效价为吗啡的40%,且镇痛作用乙素>丑素>甲素。”皂苷类镇痛活性成分,李小川在“怀牛膝总皂苷镇痛作用研究”一文中总结:“对怀牛膝总皂苷采用化学刺激、热刺激进行大、中、小3个剂量的镇痛实验观察,结果显示有明显的镇痛效果,且作用与剂量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另据研究证实,人参皂苷、白芍总皂苷、柴胡皂苷等均有明显的镇痛作用。⑧酚、酮、醛类镇痛活性成分,原田正敏“桂皮药理学研究”文中说:“桂枝醛对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有显著抑制作用”;末川在“生姜た关さざ药理学研究”文中说:“丹皮酚可使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次数减少,抑制率50%。”

2.2止痛中药镇痛机制的研究

现代医学对止痛中药的镇痛机制做了大量研究,不仅找出了止痛中药的许多有效镇痛成分,而且也阐明了止痛中药的一些镇痛机制。吴承艳在“止痛中药的研究与思考”口文中,对止痛中药镇痛机制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归纳为6个方面:①中枢镇痛;②麻醉镇痛;③抗感染镇痛;④解热镇痛;⑤解痉镇痛;⑥抗凝镇痛。

3.关于止痛中药临床应用的研究

止痛中药临床应用的研究,以专著居多,如唐迎雪主编的《止痛中药临床应用》,收录止痛中药88味。对每一味药物的性味、归经、功能应用、用法用量、使用宜忌等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表述,非常实用。张卓主编的《疼痛中药特效秘方大全》,董连荣主编的《古今止痛验方大全》螂则以止痛方剂为重点。在论文方面有:肖金撰写的“止痛方药的临床应用”,将止痛方剂分为:清热止痛方、祛瘀止痛方、温经止痛方、祛风除湿止痛方,亦是以方为主、以方带药的论述。王顺成撰文“痛症的病因病机与止痛中药的临床应用”,首先分析痛症的病因病机,然后将止痛中草药分为:解表止痛药、祛风湿止痛药、活血化瘀止痛药、行气止痛药、温里止痛药、麻醉止痛药、清热止痛药7大类。每类举出4~5味代表药物,论述其止痛功能与适应证吲。以上研究是以实用举要为主,缺乏全面、系统、深入的文献研究。

还有一些关于古今名医治痛经验的评述:如赵天才等撰文“张仲景治痛十四法”,总结了张仲景治痛症的内治法与外治法。内治法包括:解表治痛法、散寒除湿治痛法、和解治痛法、表里双解治痛法、呕吐治痛法、攻下治痛法、温补治痛法、行气治痛法等。外治法包括了搐鼻治痛法、针刺治痛法等。该文对止痛的治疗法则及给药途径进行了发掘㈣。韩学杰等撰写“沈绍功教授痛症辨证论治经验”一文,对沈氏从医四十余年的经验进行总结。提出辨证分为虚实、部位划分7类、病性分为寒热等思路与经验。

4.关于毒剧止痛中药的研究

止痛中药虽然毒性较大,但生物活性亦强,止痛效果好。若临床应用恰当,确能起沉疴顽疾。若用之失宜,则祸不旋踵。为了充分发挥毒剧止痛中药的独特疗效,防止毒副作用。很多医者对毒剧止痛中药的合理应用投入了大量精力进行研究。如唐迎雪的论文“毒剧止痛中药的合理应用体会”,总结出临床应用的几条原则,如:①宜于顽痛;②作用为主;③炮制得法;④合理配伍;⑤控制剂量;⑥选择剂型;⑦煎服相宜。该文对临床应用毒剧药物止痛具有针对性很强的指导作用。朱建伟撰写“马钱子碱镇痛作用及其药效动力学研究”一文,认为马钱子碱具有肯定的镇痛作用,药效强度较高,维持时间较长。

5.对止痛中药研究的动态综述

吴承艳撰文“止痛中药的研究与思考”中,将该领域里的研究总结为4个方面:①古代文献对止痛中药的收录研究。②古代医家对止痛中药用药特点研究。③止痛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④止痛中药镇痛机制的研究。吴氏在“对止痛中药研究的思考”这部分内容里,首先提出了“必须加强中医药文献的系统研究。”她说:“在大量的方剂文献中能寻找出有效的止痛中药。本草文献更是直接记载前人使用中药、研究中药的重要信息之源。因此进行中医方药文献的系统研究,对加快止痛中药的研究与开发起一定的重要作用”。吴氏之说确为真知灼见。

6.对止痛中药药性理论的文献研究

第2篇:中药药理学总结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集止痛中药传统理论研究、现代实验研究、临床应用研究等药性相关文献于一体,是对历代止痛中药文献进行的一次大集结。文章采用拉网式搜索、穷竭式收集、主题式筛选的方式,在占有大量文献基础上,进行中药止痛机制的传统理论文献研究,分析各种因素的相关性,完善止痛中药的理论体系。

    止痛中药的应用历史悠久,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它不仅能减轻和消除患者的痛苦,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疼痛病因,标本兼治,提高病愈率,特别对某些重度顽固性疼痛疗效卓着,体现出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因而受到历代医学家的重视。笔者经过广泛调查古今对止痛中药的研究概况,现归纳如下:

    1.关于止痛中药的传统理论研究

    止痛中药传统理论的原始记载,多见于历代诸家本草,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名医别录》《吴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中华本草》对历代本草进行了一次大集结,其中关于止痛中药的记载,散见于各类中药的文献中。这是迄今为止对止痛中药的传统理论最具权威性的总结。只因不是专门性的止痛中药文献专集,卷帙浩大,翻检不便,对止痛中药的研究缺乏针对性的指导意义。《止痛本草》是一本集古今运用中药止痛药物理论、临床和实验研究的专着,广泛搜集中药各种止痛药,分类进行各项研究,集中古今医家用药的理论、经验及现代药理研究,这不但可作为各种痛证辨证用药与专方专药的运用依据。而且对寻找研制各种止痛药也可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

    2.关于止痛中药的现代实验研究

    关于止痛中药的现代实验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

    2.1止痛中药有效成分的实验研究

    随着中西医学的相互渗透,止痛中药的现代实验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对近二十年的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杂志及《中华本草》《现代中药药理学》等文献进行普查,发现已有300余种中药被实验证实有镇痛作用。其中一部分药物是经古代本草文献明确记载有“止痛”功能者,如延胡索、吴茱萸、五灵脂、没药等。也有一部分是古代本草并未记载有“止痛”功能者,如灵芝、党参、海参、土茯苓、天竺黄等,是在实验研究中被发现有止痛作用。这说明止痛中药的筛选十分必要。对止痛中药有效成分的实验研究有多方面的,如:①生物碱类镇痛活性成分的研究,延胡索乙素是生物碱的典型代表。吕富华在“延胡索的止痛作用的比较”一文中总结:“实验表明,延胡索总生物碱的镇痛效价为吗啡的40%,且镇痛作用乙素>丑素>甲素。”皂苷类镇痛活性成分,李小川在“怀牛膝总皂苷镇痛作用研究”一文中总结:“对怀牛膝总皂苷采用化学刺激、热刺激进行大、中、小3个剂量的镇痛实验观察,结果显示有明显的镇痛效果,且作用与剂量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另据研究证实,人参皂苷、白芍总皂苷、柴胡皂苷等均有明显的镇痛作用。⑧酚、酮、醛类镇痛活性成分,原田正敏“桂皮药理学研究”文中说:“桂枝醛对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有显着抑制作用”;末川在“生姜た关さざ药理学研究”文中说:“丹皮酚可使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次数减少,抑制率50%。”

    2.2止痛中药镇痛机制的研究

    现代医学对止痛中药的镇痛机制做了大量研究,不仅找出了止痛中药的许多有效镇痛成分,而且也阐明了止痛中药的一些镇痛机制。吴承艳在“止痛中药的研究与思考”口文中,对止痛中药镇痛机制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归纳为6个方面:①中枢镇痛;②麻醉镇痛;③抗感染镇痛;④解热镇痛;⑤解痉镇痛;⑥抗凝镇痛。

    3.关于止痛中药临床应用的研究

    止痛中药临床应用的研究,以专着居多,如唐迎雪主编的《止痛中药临床应用》,收录止痛中药88味。对每一味药物的性味、归经、功能应用、用法用量、使用宜忌等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表述,非常实用。张卓主编的《疼痛中药特效秘方大全》,董连荣主编的《古今止痛验方大全》螂则以止痛方剂为重点。在论文方面有:肖金撰写的“止痛方药的临床应用”,将止痛方剂分为:清热止痛方、祛瘀止痛方、温经止痛方、祛风除湿止痛方,亦是以方为主、以方带药的论述。王顺成撰文“痛症的病因病机与止痛中药的临床应用”,首先分析痛症的病因病机,然后将止痛中草药分为:解表止痛药、祛风湿止痛药、活血化瘀止痛药、行气止痛药、温里止痛药、麻醉止痛药、清热止痛药7大类。每类举出4~5味代表药物,论述其止痛功能与适应证吲。以上研究是以实用举要为主,缺乏全面、系统、深入的文献研究。

    还有一些关于古今名医治痛经验的评述:如赵天才等撰文“张仲景治痛十四法”,总结了张仲景治痛症的内治法与外治法。内治法包括:解表治痛法、散寒除湿治痛法、和解治痛法、表里双解治痛法、呕吐治痛法、攻下治痛法、温补治痛法、行气治痛法等。外治法包括了搐鼻治痛法、针刺治痛法等。该文对止痛的治疗法则及给药途径进行了发掘㈣。韩学杰等撰写“沈绍功教授痛症辨证论治经验”一文,对沈氏从医四十余年的经验进行总结。提出辨证分为虚实、部位划分7类、病性分为寒热等思路与经验。

    4.关于毒剧止痛中药的研究

    止痛中药虽然毒性较大,但生物活性亦强,止痛效果好。若临床应用恰当,确能起沉疴顽疾。若用之失宜,则祸不旋踵。为了充分发挥毒剧止痛中药的独特疗效,防止毒副作用。很多医者对毒剧止痛中药的合理应用投入了大量精力进行研究。如唐迎雪的论文“毒剧止痛中药的合理应用体会”,总结出临床应用的几条原则,如:①宜于顽痛;②作用为主;③炮制得法;④合理配伍;⑤控制剂量;⑥选择剂型;⑦煎服相宜。该文对临床应用毒剧药物止痛具有针对性很强的指导作用。朱建伟撰写“马钱子碱镇痛作用及其药效动力学研究”一文,认为马钱子碱具有肯定的镇痛作用,药效强度较高,维持时间较长。

    5.对止痛中药研究的动态综述

    吴承艳撰文“止痛中药的研究与思考”中,将该领域里的研究总结为4个方面:①古代文献对止痛中药的收录研究。②古代医家对止痛中药用药特点研究。③止痛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④止痛中药镇痛机制的研究。吴氏在“对止痛中药研究的思考”这部分内容里,首先提出了“必须加强中医药文献的系统研究。”她说:“在大量的方剂文献中能寻找出有效的止痛中药。本草文献更是直接记载前人使用中药、研究中药的重要信息之源。因此进行中医方药文献的系统研究,对加快止痛中药的研究与开发起一定的重要作用”。吴氏之说确为真知灼见。

    6.对止痛中药药性理论的文献研究

第3篇:中药药理学总结范文

药学服务是药师应用药学专业知识向公众提供直接的、负责任的、与药物应用有关的服务,以期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有效、经济和适宜性,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1]。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药师的职业观念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服务已成为全球药师共同的目标和责任[2]。

PDCA循环或称戴明循环(Deming Cycle),由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通用模型,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包括P(Plan)-计划,D(Do)-执行,C(Check)-检查,A(Action)-行动(处置)4个阶段[3],是一个循环的、持续向上的、永不停止的过程,因此也被称为持续改进螺旋。医院药学服务逐步引入PDCA管理,使医院药学的管理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发展,能有效提高医院药学工作质量。

在实际工作中,用药错误的情况时有发生。用药错误是指药物使用过程中发生的任何能导致药物错误使用的可预防事件;它可出现于处方、医嘱、药物标签与包装、药物名称、药物混合、配方、发药、给药、用药指导、监测及应用等过程中。伍玉玲等[4]对90例护理不良事件的分析发现,药物使用错误发生最多,占38%,最常见的为药物错误、液体错误和患者错误。我们通过实际病例分析,PDCA管理在医院药学服务中的应用,明显降低了用药错误的发生,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4年3月收治的门诊治疗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7例,女73例,年龄21~67岁,用随机抽样法将他们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80例,年龄21~67岁,平均(43.26±1.11)岁,初中以下学历23例,高中42例,大专以上学历15例;观察组80例,年龄21~67岁,平均(43.24±1.12)岁,初中以下学历24例,高中43例,大专以上学历1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基线资料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均自愿接受治疗并参与本次研究。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实行传统药学服务方法,观察组在药学服务中实行PDCA管理。观察组的具体方法是:①P-计划:根据临床诊断,制定治疗方案 对疾病诊断要准确,然后制定治疗目标:一切为了患者身心健康。在对疾病和患者情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以人为本,严格执行诊疗规程,确定最佳治疗方案。治疗方案要综合考虑疾病、患者各方面的情况和药物的药理学特征,按照安全、有效、经济、方便的原则,确定治疗药物、剂型和疗程[5]。②D-执行:治疗方案的实施,进行跟踪观察 在治疗方案的实施中,医师、药师、护师、技师精诚合作。药师充分发挥药学服务的专业技能,主动接触患者,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使药学服务在实施最佳治疗方案中起到很好的作用。③C-检查:对治疗方案实施后取得效果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肯定取得的效果,在药学服务中推广应用;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制定相应对策。④A-行动:对存在和发现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并立即整改 药师在药学服务中,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对发现和存在问题查找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并立即整改。

1.3评价标准 总错误发生率为错误的患者发生率、错误的药物发生率、错误的剂量发生率、错误的途径发生率及错误的时间发生率之和。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x±s)表示,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对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观察错误的总发生率为11.25%,对照组错误的总发生率为31.25%,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药学服务是一种实践,不仅仅只停留在理论上,同时必须在患者治疗过程中实施并获得效果。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向患者提供优质的药学服务,指导患者安全合理用药,这是每个药学人员应该仔细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而在药学服务中运用PDCA管理,对提高公众身心健康和生命质量能起到更好的作用。

第4篇:中药药理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 中药饮片;中药炮制;临床疗效

DOI:10.14163/ki.11-5547/r.2017.12.073

中药饮片是我国中医的一大特色, 也是制备中成药与中药汤剂的基础, 饮片质量直接影响着临床治疗效果[1]。影响中药饮片质量的因素较多, 加工炮制工艺是一大重要影响因素。受科学技术水平、历史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中药炮制缺乏合理的饮片质量标准与炮制工艺, 传统炮制工艺、用药理论等均属于经验用药, 故而有必要对炮制机制、炮制工艺等进行进一步研究, 以全面提升中药饮片药用效果及药材利用率[2]。为探究不同炮制方法对中药饮片临床疗效的影响, 本文研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本院使用中药饮片治疗的患者120例, 纳入标准:①患者及家属均知情, 且签订同意书。②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审核同意。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精神疾病及不配合者。②药物过敏者。其中, 男69例, 女51例, 年龄22~72岁, 平均年龄(44.2±9.3)岁。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C组, 每组40例。

1. 2 方法

1. 2. 1 A组 水处理前分档, 合理分档中级别, 严格按照“少泡多润”原则, 结合季节以及药量进行调整, 并通过穿刺法、手捏法、指掐法挑选, 将不合格的饮片去除, 对合格饮片进行炮制[3]。将获得的饮片用水浸泡30 min, 武火煎煮、文火加热, 过滤药液并保存。重复上述操作2次, 使用文火加热浓缩药液到300 ml, 2次/d饮用, 连服2个月。

1. 2. 2 B组 炮制前分档, 在经过一系列水处理之后, 进行严格的炮制前分档处理, 在具体炮制过程中, 均匀加热中药饮片, 有效保护中药饮片的有效成分。将获得的饮片用水浸泡30 min, 武火煎煮、文火加热, 过滤药液并保存。重复上述操作2次, 使用文火加热浓缩药液到300 ml, 2次/d饮用, 连服2个月。

1. 2. 3 C组 水处理前以及炮制前分档联合, 经过A组与B组联合处理方式, 严格筛选, 获得质量合格的饮片。将获得的饮片用水浸泡30 min, 武火煎煮、文火加热, 过滤药液并保存。重复上述操作2次, 使用文火加热浓缩药液到300 ml, 2次/d饮用, 连服2个月。

1. 3 疗效评价标准[4] 显效:患者临床体征、主要症状均消失, 均未出现严重毒副作用或不良反应。有效:患者临床体征、主要症状得到显著改善, 偶尔出现毒副作用或不良反应。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A组显效17例, 有效13例, 无效10例, 总有效率为75.0%;B组显效16例, 有效13例, 无效11例, 总有效率为72.5%;C组显效22例, 有效16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5.0%。A组总有效率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C组总有效率均显著优于A组、B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中药炮制是祖国医学的一大特色与优势, 中药炮制是严格按照祖国传统中医理论, 结合临床应用需求、调剂、药材性质所采取的特殊制药技术[5-9]。凡是经过净制、切制、炮灸等一系列过程处理后的药材均称为中药饮片, 中药饮片也是生产中成药、中医调剂的重要原料。目前来说, 我国不同地区的饮片炮制方法均不相同, 且缺乏统一、完善的饮片质量标准和炮制工艺。不同方法的特点、作用均不相同, 故而, 其临床疗效也不一致。

中药炮制直接影响药物效果, 若炮制方法合理, 则能充分发挥药物作用, 在净制环节、切制环节以及炮制等环节中, 必须采取高标准、严要求, 尽可能在提高药物效果的同时降低毒副作用, 进而提升中药饮片的临床应用价值[5, 10-13]。中药饮片炮制方法较多, 主要包括水处理、加热处理等环节, 在具体炮制过程中, 辅料成分、炮制方法均会对药效产生影响。经过多环节炮制后, 中药饮片成分、药性也会随之发生一定变化。中药饮片炮制能改变或提高药物性味、缓和药物偏性, 与此同时, 还能有效降低或消毒中药不良反应, 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中药含有生物碱、有机酸、微量元素、挥发油等多种成分, 通过炮制过程, 能改变中药饮片的浸出量、溶解度, 溶解或转化部分有效成分[6, 14-16]。所以说, 在中药饮片炮制过程中, 必须掌握炮制时间、炮制方法、原料用量, 全面提升药用效果。切制中药材之前, 必须经过一定的水处理, 从而达到软化药材质地的目的, 洗法、润法、淋法等是较为常用的水处理方式, 在具体处理过程中, 需结合药材大小、质地、温度、气候等合理选择浸润时间, 以闷透为度, 少浸多润。炮制前分档是在经过一系列水处理之后, 进行严格的炮制前分档处理, 这也是提高炮制质量的重要途径。若炮制前不分档, 势必会导致炮制太过、炮制不及、受热不均匀、不合格饮片等问题, 严重影响药片的美观与功效。通过本文研究证实, A组显效17例, 有效13例, 无效10例, 总有效率为75.0%;B组显效16例, 有效13例, 无效11例, 总有效率为72.5%;C组显效22例, 有效16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5.0%。A组总有效率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C组总有效率均显著优于A组、B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严格的水处理前分档联合炮制前分档可有效提高中药饮片的临床疗效, 更好的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吴杨娟. "中药炮制"对临床用药疗效的影响探讨. 健康必读(旬刊), 2012, 11(12):109-110.

[2] 文远忠. 浅析中药炮制对中药化学成分的影响.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14(11):170-171.

[3] 孟陶. 中药炮制对中药饮片疗效的影响分析. 海峡药学, 2016, 28(9):176-177.

[4] 扎西翁姆, 王波, 杨晓敏. 中药炮制对中药饮片的化学成分及疗效影响的分析.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4(8):1113-1114.

[5] 陈付生. 中药炮制含苷类药物的影响分析. 亚太传统医药, 2014, 10(9):11-12.

[6] 吴向维, 邵艳华, 丁平. 中药炮制后的成分变化及其炮制机制的研究进展. 中国医药指南, 2013(9):82-83.

[7] 王丽芳, 王孝敏. 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中药饮片不同炮制方法归类与分析. 中国药房, 2012(19):1821-1824.

[8] 王晓文. 中药炮制方法对临床应用疗效的影响探讨.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6, 10(8):61.

[9] 王修应. 中药饮片经不同炮制方法后的临床作用分析.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2(2):147-148.

[10] 杨梅, 罗东. 中药炮制对中药饮片的化学成分及疗效影响的分析. 中医临床研究, 2015, 7(24):147-148.

[11] 于天. 不同中药饮片炮制方法的临床作用. 中国卫生产业, 2013(4):177.

[12] 刘崇俊. 不同中药饮片炮制方法的临床作用探讨. 中医临床研究, 2016, 8(9):136-137.

[13] 王学刚. 中药炮制对中药饮片的化学成分及疗效影响的分析. 生物技术世界, 2014(8):141.

[14] 苏英. 中药炮制法对临床应用疗效的分析. 医学信息(旬刊), 2010, 23(8):2974-2975.

[15] 王滑锐. 传统中药炮制方法对中药饮片质量的影响. 首都医药, 2007(4):44-45.

第5篇:中药药理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 抗菌药物;DDD;DUI;DDDs;合理使用

抗菌药物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类药物之一,在医疗机构的药品收入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其品种多数量大、范围广,在药物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但近年来,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相当普遍,占30%~90%不等[1],故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解抗菌药物在我院的使用情况,笔者随机抽查2008年1~6月份我院住院病历985例,应用限定日剂量(DDD)和药物利用指数(DUI)等指标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985例病历中,男性521例,女性464例,平均年龄(41.1±13.5)a;住院时间(9.95±7.7)d,所有病历均统计年龄、姓名、性别、给药名称、剂量、用法用量、用药时间、联合用药情况等。

1.2 方法 采用WHO规定的DDD分析法[2],各种药物的DDD值数据来源以《新编药物学》[3]第16版为准,部分药物的DDD值参照药品说明书及临床用药习惯。以DUI大小来评价医师用药合理性,DUI≤1即为合理[4]。其中DDDs=药物总量/药物DDD值;DUI=DDDs/实际用药总天数。

2 结 果

2.1 用药情况 本组患者共使用9类40种抗菌药物,其中治疗性用药594例,占60.3%,预防性用药391例占39.7%;联合用药中单一用药为523例(53.1%),二联437例(44.4%),三联25例(2.5%),20种抗菌药物的DDD、DUI、DDDs及给药途径见表1,总体看大多数用药合理,但也存在不合理现象。

2.2 费用情况 在调查的985例病历中,抗菌药物费用占所有用药费用的57.1%,其中前5位抗菌药物的费用占抗菌药物总费用的49.5%,前10位抗菌药物费用占总抗菌药物费用的69.2%,其中日均费用超过100元的有5种,见表2,可见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降低患者住院费用具有重要意义。

2.3 病原学送检情况 抽查病历中病原学送检87例,病原学送检率为8.83%,其中细菌培养54例,培养阳性并药敏试验31 例,涂片镜检33例,阳性24 例。表1 20种抗菌药物的DDD、DUI、DDDs值表2 20种抗菌药物的应用频率及费用情况

3 讨 论

3.1 药物利用情况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我院抗菌药物使用广泛,共涉及9类40种,其中β-内酰胺类最多,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次之。用药频度按DDDs排序前5位分别为头孢噻肟钠、克林霉素、氨苄西林/舒巴坦、依诺沙星、甲硝唑,头孢噻肟钠由于抗菌谱广、不良反应少而深受广大医师们的青睐;甲硝唑是目前抗厌氧菌不可缺少的药物,在妇产、口腔、腹外科为首选药物,使用频度较高;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大量应用于临床,其对沙门菌有独特疗效,但国内报道,其耐药率达34.7%~82.9%,所以应引起注意。分析不合理用药情况如下:

3.1.1 抗菌药物应用起点偏高 一般感染(轻、中度)选用三代头孢类,未遵循抗菌药物使用原则:能不用则不用,能口服则口服,能窄普不广普。

3.1.2 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选用氟喹诺酮类药物不合理

根据卫办医政发〔2009〕38号文,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经验性治疗可用于肠道感染、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和社区获得性泌尿系统感染,其他感染性疾病治疗要在病情和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逐步实现参照致病菌药敏试验结果或本地区细菌耐药监测结果选用该类药物。应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3.1.3 给药方法不妥 大部分静脉给药的抗菌药物为大剂量或一日量加入一定量液体中一次静脉滴入,这是剂量效应关系的僵化应用,抗菌药物依照药效学特征可分为浓度依赖型和时间依赖型2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是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这类药物的作用效果与总剂量有关,给药方案重点在提高血药浓度;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的临床药效关键是维持,延长有效血药浓度时间,当药物浓度超过MIC90时,增加药物浓度并不能有效地增强药物抗菌活性,所以应间歇给药以维持有效浓度,即可杀死细菌,这类药物包括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甲氧苄啶。

3.1.4 部分药品DUI偏高 本次调查中DUI≤1为95.0%,DUI>1的为5.0%,说明我院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在列表的20种抗菌药物中,头孢噻肟钠的DUI为1.44,克林霉素为1.20,略高于正常值,这种偏高是否合理尚不确定。

3.1.5 联合用药指征不明确 联合用药的目的是以期达到协同抗菌效果和减少耐药菌的产生,临床使用过程中应严格掌握联合用药指征和原则,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本次调查的联合用药发现,部分病例没有严格掌握联合用药指征和原则,应引起注意。

3.1.6 老年人用药存在问题 在调查中发现,部分老年患者在接受治疗时,仍给于常规剂量或成人量,由于老年人肝脏功能减退,常规剂量给药时,体内清除减少导致体内蓄积,血药浓度升高,容易有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因此,老年患者尤其老年患者在接受抗菌药物治疗时,应调整剂量。

3.1.7 病原学送检率 病原学送检率为8.83%,远低于卫生部要求的大于30%的指标,且细菌培养的阳性率不高,医生多凭经验用药,且换药频繁。多数都是在长期治疗效果不佳时才考虑做药敏试验,提示在临床标本采集时应具有代表性,做到有的放矢,并注意严格标本采集操作和做好试验质控。

3.2 药物费用情况分析 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药品费用在药物使用的合理性评价中日趋重要,抗菌药物费用在住院患者的总费用中占很大的比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在减轻患者医疗负担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此次调查的40种抗菌药物中,平均日费用从庆大霉素的0.55元到头孢匹胺的230.45元,相差420.8倍,价格差距很大,在调查的药品中日均费用在100元以上的有5种,200元以上的有3种,按DDDs排序,前5位药品中无日均费用在100元以上,前10位中只有1种药品日均费用在100元以上,说明我院在选择抗菌药物时仍以价格低廉而疗效较佳的抗菌药物为主。

3.3 抗菌药物使用建议 在抗菌药物的应用中,应该(1)根据药动学/药效学(PK/PO)指导用药,以提高药物使用的针对性与有效性。(2)积极推广序贯疗法,以便缩短就诊或住院时间,节省医疗资源。(3)注意采取阶梯治疗,但此种疗法不能作为普遍原则来应用,以避免抗菌药物的滥用。(4)关注抗菌药物轮换(循环)的应用,以减少和降低细菌的耐药性的产生和药物的毒副作用,在临床上获得更好的疗效。

总之,用药后分析是临床药师总结提高的过程,也是实质性参与临床用药的实践,药师应发挥自身的长处,以保证药物使用获得合理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许景峰.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学出版社,2003.106~122.

[2] Bergman U.Studies in drug utiligation,methods and aplications.[J].WHO Regional Publication European senies,1979,(8):18.

第6篇:中药药理学总结范文

大会开幕式由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化化工集团公司科技部王龙根主任主持,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沈阳化工研究院副院长康卓教授致开幕词,温州市和乐清市有关领导、乐斯化学有限公司总裁陈呈新先生到会讲话。 全国从事农药研究、开发和生产的专家、学者150多人到会。

中化化工科技研究总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李钟华博士向大会报告了国家“十二五”攻关农药项目的初步想法。“十二五”科技创新主题为“绿色、生态”,将绿色、生态的理念贯穿研发、生产、使用的全过程。 总体思路是依托技术创新联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应对重大病虫草害,倡导绿色生态和谐;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实现农药强国转变。 通过农药创制品种和技术的研究、关键品种与中间体的清洁生产工艺和环境友好型助剂的开发,解决农业生产中重大和疑难病虫草害的防治难题,减少农药生产和使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农业生产提供安全环保的绿色农药,为农药产业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提供技术支撑,提高我国农药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总工程师杨光亮在发言中指出:近年来中国农药工业产业集中度有所下降。2011年的21家农药上市企业的销售总额为208亿元,占全国农药企业销售额的10.6%,与2005年14.4%相比,下降了3.8%。中国农药企业应进一步加大兼并重组的力度,组建和形成大型企业集团,这不仅仅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农药工业参与国际分工和全球资源分配的前提,只有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才有实力进行农药创制,才能在与国外公司进行高层次合作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国家农业部农药检定所顾宝根副所长介绍了国内外农药管理动态,指出要着力构建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和世界趋势的农药登记管理制度,完善农药管理体制机制。 要大力推进登记审批改革,强化安全管理、高毒农药管理,促进生物农药登记管理促进生物农药发展,加大国际合作内容。 全面推行农药田间试验网上审批;华东6省市实现农药登记电子审批试点,申请、初审、受理、部所评审、部批准全程电子化。 推动农药安全性评价数据的国际互认,参与全球联合评审。

会议期间,代表们就关于我国农药研究的新思维、新品种、新方法等,合成技术研究、生产工艺改进、三废治理及分析方法等绿色化研究,农药加工工艺、助剂应用及剂型研究,生物技术在农药研究中的应用,农药应用技术研究,安全评价性研究,农药生产用新设备、新器械研究等,农药在环境中的代谢与残留等几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充分研讨和交流。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吕龙副所长介绍了含氟中间体和含氟农药的创制;沈阳农业大学纪明山教授介绍了基于代谢组学的杀菌剂作用机理研究。

沈阳科创化学品有限公司程春生总工程师介绍了化工安全生产与反应风险评估,我国精细化学品的生产由于欠缺完整的安全性信息,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存在未知隐患,常常潜在风险,并引发安全性事故发生。 反应风险研究和工艺风险评估在我国处于起步或空白阶段,沈阳科创化学品有限公司以国际技术合作为契机,在中国中化集团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开展反应风险研究和工艺风险评估体系建设,建立研究方法和评估标准,目前,沈阳科创化学品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是具备开展化工反应风险研究的专业实验室。

上海农药研究所张一宾总工程师对农药与医药品种的双向开发介绍了一些案例,谈了自己的理解;华东理工大学药物化工研究所李忠所长介绍了顺硝烯新烟碱杀虫剂结构衍生与作用机制;沈阳化工研究院刘长令副总工程师就农药新品种开发与知识产权的关系及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姚建华研究员介绍了农用化学品的毒性计算机预测技术及其应用,利用从数据库中获取已经收录的信息,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数据库中的数据,并建立知识库,采用量化计算方法研究分子的性质,应用知识库实现预测功能。

广州市化学工业研究所成家壮研究员介绍了植物病害化学防治的新思路;深圳朗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张荣胜总经理介绍了二元复配型水分散粒剂配方研究;华中师范大学贺红武教授介绍了以丙酮酸脱氢酶为靶标的新型杀菌剂的合理设计与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张建军教授介绍了糖及其衍生物作为绿色农药的分子设计与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凌云教授介绍了生物活性天然产物瑞香酮类似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沈阳化工研究院李淼博士就新型含吡唑的二氯丙烯醚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杀虫活性作了报告;沈阳化工研究院吕亮博士就苯并杂环醚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杀虫活性研究作了报告;南开大学汪清民教授介绍了牛心朴子草中抗植物病毒活性成份的分离鉴定、合成方法、结构优化、生物活性研究和高效的植物源植物病毒病防治药剂NK-007的创制;贵州大学徐维明博士介绍了缓释性控制农药新剂型开发与应用;沈阳化工研究院陈亮博士介绍了植物根围细菌生物农药筛选;沈阳化工研究院段明郁博士介绍了农药在环境中的代谢产物研究的意义、现状;华中师范大学彭浩博士介绍了新型含磷杂环结构的膦酸酯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除草活性;南开大学元素所徐效华教授介绍了基于化感物质设计合成生态农药分子;山东省农药研究所冯义志介绍了吡嘧磺隆在水稻土壤、田水、糙米、稻秆和稻壳中残留分析方法;沈阳化工研究院王丽颖介绍了沈阳院的新型杀菌剂唑菌酯新制剂及生物活性;沈阳农业大学陈立杰教授就植物线虫病害生物防治研究及生物农药创制作了报告;贵州大学吴剑博士介绍了新型含杂环和酰腙结构的吡唑酰胺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杀虫活性;沈阳化工研究院李新介绍了熏蒸剂主要品种市场概况及应用;沈阳化工研究院张敏恒教授介绍了世界农药市场。

南开大学汪清民教授的“牛心朴子草中抗植物病毒活性成分的分离鉴定、合成方法、结构优化、生物活性研究和高效的植物源植物病毒病防治药剂NK-007的创制”等9篇论文被大会评为优秀论文。 沈阳科创化学品有限公司程春生总工程师的“化工安全生产与反应风险评估”被评为本届年会特别奖。

通过这次学术会议,专家和代表就当前新形势下农药行业的一些政策性、学术性问题及其他热点问题进行了讨论。 代表们一致认为这是一次成功、高水平的农药行业盛会,通过会议交流,代表们收获颇多,达到学者、代表相互学习、交流、提高的预期目的。 会议的举办为国内农药领域的学术交流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年会期间,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沈阳化工研究院副院长康卓教授主持召开了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副秘书长张敏恒教授汇报了近2年学会秘书处工作,秘书长刘长令教授通报了大会优秀论文的评审工作。 会议增选魏优昌、黄文耀、姚再男等3位同志为新委员,会议还商讨了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其他各项事宜。

(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

由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主办,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全国农药信息总站承办,江苏省激素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协办,乐斯化学有限公司、深圳朗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支持的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第十五届年会于2012年5月10日至12日在浙江乐清成功召开。

大会开幕式由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化化工集团公司科技部王龙根主任主持,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沈阳化工研究院副院长康卓教授致开幕词,温州市和乐清市有关领导、乐斯化学有限公司总裁陈呈新先生到会讲话。 全国从事农药研究、开发和生产的专家、学者150多人到会。

中化化工科技研究总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李钟华博士向大会报告了国家“十二五”攻关农药项目的初步想法。“十二五”科技创新主题为“绿色、生态”,将绿色、生态的理念贯穿研发、生产、使用的全过程。 总体思路是依托技术创新联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应对重大病虫草害,倡导绿色生态和谐;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实现农药强国转变。 通过农药创制品种和技术的研究、关键品种与中间体的清洁生产工艺和环境友好型助剂的开发,解决农业生产中重大和疑难病虫草害的防治难题,减少农药生产和使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农业生产提供安全环保的绿色农药,为农药产业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提供技术支撑,提高我国农药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总工程师杨光亮在发言中指出:近年来中国农药工业产业集中度有所下降。2011年的21家农药上市企业的销售总额为208亿元,占全国农药企业销售额的10.6%,与2005年14.4%相比,下降了3.8%。中国农药企业应进一步加大兼并重组的力度,组建和形成大型企业集团,这不仅仅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农药工业参与国际分工和全球资源分配的前提,只有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才有实力进行农药创制,才能在与国外公司进行高层次合作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国家农业部农药检定所顾宝根副所长介绍了国内外农药管理动态,指出要着力构建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和世界趋势的农药登记管理制度,完善农药管理体制机制。 要大力推进登记审批改革,强化安全管理、高毒农药管理,促进生物农药登记管理促进生物农药发展,加大国际合作内容。 全面推行农药田间试验网上审批;华东6省市实现农药登记电子审批试点,申请、初审、受理、部所评审、部批准全程电子化。 推动农药安全性评价数据的国际互认,参与全球联合评审。

会议期间,代表们就关于我国农药研究的新思维、新品种、新方法等,合成技术研究、生产工艺改进、三废治理及分析方法等绿色化研究,农药加工工艺、助剂应用及剂型研究,生物技术在农药研究中的应用,农药应用技术研究,安全评价性研究,农药生产用新设备、新器械研究等,农药在环境中的代谢与残留等几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充分研讨和交流。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吕龙副所长介绍了含氟中间体和含氟农药的创制;沈阳农业大学纪明山教授介绍了基于代谢组学的杀菌剂作用机理研究。

沈阳科创化学品有限公司程春生总工程师介绍了化工安全生产与反应风险评估,我国精细化学品的生产由于欠缺完整的安全性信息,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存在未知隐患,常常潜在风险,并引发安全性事故发生。 反应风险研究和工艺风险评估在我国处于起步或空白阶段,沈阳科创化学品有限公司以国际技术合作为契机,在中国中化集团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开展反应风险研究和工艺风险评估体系建设,建立研究方法和评估标准,目前,沈阳科创化学品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是具备开展化工反应风险研究的专业实验室。

上海农药研究所张一宾总工程师对农药与医药品种的双向开发介绍了一些案例,谈了自己的理解;华东理工大学药物化工研究所李忠所长介绍了顺硝烯新烟碱杀虫剂结构衍生与作用机制;沈阳化工研究院刘长令副总工程师就农药新品种开发与知识产权的关系及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姚建华研究员介绍了农用化学品的毒性计算机预测技术及其应用,利用从数据库中获取已经收录的信息,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数据库中的数据,并建立知识库,采用量化计算方法研究分子的性质,应用知识库实现预测功能。

广州市化学工业研究所成家壮研究员介绍了植物病害化学防治的新思路;深圳朗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张荣胜总经理介绍了二元复配型水分散粒剂配方研究;华中师范大学贺红武教授介绍了以丙酮酸脱氢酶为靶标的新型杀菌剂的合理设计与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张建军教授介绍了糖及其衍生物作为绿色农药的分子设计与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凌云教授介绍了生物活性天然产物瑞香酮类似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沈阳化工研究院李淼博士就新型含吡唑的二氯丙烯醚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杀虫活性作了报告;沈阳化工研究院吕亮博士就苯并杂环醚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杀虫活性研究作了报告;南开大学汪清民教授介绍了牛心朴子草中抗植物病毒活性成份的分离鉴定、合成方法、结构优化、生物活性研究和高效的植物源植物病毒病防治药剂NK-007的创制;贵州大学徐维明博士介绍了缓释性控制农药新剂型开发与应用;沈阳化工研究院陈亮博士介绍了植物根围细菌生物农药筛选;沈阳化工研究院段明郁博士介绍了农药在环境中的代谢产物研究的意义、现状;华中师范大学彭浩博士介绍了新型含磷杂环结构的膦酸酯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除草活性;南开大学元素所徐效华教授介绍了基于化感物质设计合成生态农药分子;山东省农药研究所冯义志介绍了吡嘧磺隆在水稻土壤、田水、糙米、稻秆和稻壳中残留分析方法;沈阳化工研究院王丽颖介绍了沈阳院的新型杀菌剂唑菌酯新制剂及生物活性;沈阳农业大学陈立杰教授就植物线虫病害生物防治研究及生物农药创制作了报告;贵州大学吴剑博士介绍了新型含杂环和酰腙结构的吡唑酰胺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杀虫活性;沈阳化工研究院李新介绍了熏蒸剂主要品种市场概况及应用;沈阳化工研究院张敏恒教授介绍了世界农药市场。

南开大学汪清民教授的“牛心朴子草中抗植物病毒活性成分的分离鉴定、合成方法、结构优化、生物活性研究和高效的植物源植物病毒病防治药剂NK-007的创制”等9篇论文被大会评为优秀论文。 沈阳科创化学品有限公司程春生总工程师的“化工安全生产与反应风险评估”被评为本届年会特别奖。

通过这次学术会议,专家和代表就当前新形势下农药行业的一些政策性、学术性问题及其他热点问题进行了讨论。 代表们一致认为这是一次成功、高水平的农药行业盛会,通过会议交流,代表们收获颇多,达到学者、代表相互学习、交流、提高的预期目的。 会议的举办为国内农药领域的学术交流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年会期间,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沈阳化工研究院副院长康卓教授主持召开了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副秘书长张敏恒教授汇报了近2年学会秘书处工作,秘书长刘长令教授通报了大会优秀论文的评审工作。 会议增选魏优昌、黄文耀、姚再男等3位同志为新委员,会议还商讨了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其他各项事宜。

第7篇:中药药理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PDCA循环;抗菌药物;调剂差错;药库;用药教育;合理用药

戴明提出的PDCA循环[1]是保障任何一项管理活动有效进行的基本方法,在质量管理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包含:P(Plan)―计划,包括方针和目标的确定以及活动计划的制定;D(Do)―执行,就是具体运作,实现计划中的内容;C(Check)―检查,就是要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明确效果,找出问题;A(Action)―行动(或处理),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予以标准化,或制定作业指导书,便于以后工作时执行;对于失败的教训也要总结,以免重现。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应提给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解决。

近年来,医院药品管理工作中逐步引入了PDCA循环,使医院药学的管理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发展,有效地提高了医院药学工作的效率,加强与临床联系,为患者用药的安全、合理、有效提供有力保障。

1采购、药库管理

药库负责全院药品的采购、验收、保管、发放等工作,采购对外与药品经营方顺畅沟通,对内要保证医院药品及时供应和有效使用,是医院药品管理的枢纽。通过积极与经营方沟通,定期培训药库人员,提高药库人员业务熟练程度,提高药品采购供应的及时率和准确率。华育晖等[2]使用PDCA循环管理药库,采取加强药品准入条件、药品出入库管理、合理培训药库药师等措施,使药品有效使用率、药品去向明确率有显著提高。

2减少药品调剂差错

各药房参与调剂的药师都面临着工作节奏快,劳动强度大的难题,药房普遍存在人手不足的问题。调剂差错几乎所有医院药房都会发生,差错的发生对药师是很大压力,给患者的用药安全带来隐患。如何减少差错,进而减少发药风险,为安全用药提供保障是药房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运用PDCA循环法,对药房配药错误数据收集分析整理,找出药房差错发生的主要原因为:上下行看错、干扰因素多、名称相似、库位相近、规格不同等,随后制定一系列改进措施,包括制定处方配方流程、切实做好二次核对、加强学习、重新排列库位等。随后检查药师执行情况,发生差错时及时分析原因,解决问题。处置阶段则总结分析检查情况,巩固已有成果;对于上一循环末解决的问题和存在不足,提出改进,以便下一PDCA循环解决[3]。通过周而复始的循环管理,使门诊药房配药错误率、不合理用药处方数均明显下降。

3抗菌药物管理

抗菌药物是临床应用范围广、品种繁多的一大类药品,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导致的细菌耐药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卫生部加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力度,建立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长效机制。规范抗菌药物临床使用行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也是国家建立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立基本药物制度,解决患者适宜药品可获得性的基础,是控制不合理药物治疗费用的重要手段。

通过PDCA管理流程[4-5],通过培训、检查反馈、处理等方法,工作思路清晰,简明有效,使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合理规范,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数量逐步下降,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应用PDCA循环对抗菌药物使用进行全面管理,通过每一次循环,不断提高医务人员合理用药意识,不合理用药现象得到了控制,促进抗菌药物使用的安全、有效、合理、经济。

4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加强上市后的药品监管,规范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及时、有效控制药品风险,是保障公众用药安全的重要手段。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质量依靠多方面因素的保证,使用PDCA循环[6],通过分析现状原因后制定计划,按计划逐步完善制度,规范监测,常态化管理监测网络系统,让专家咨询常态化,人性化就近接受传报,多渠道开通药物不良反应共享平台,宣传培训提高监测人员素质等措施,持续改进,使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质量显著提高。提高监测质量管理的系统性、完整性、严密性、协调性和创新性。

5患者用药教育

药师在日常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使药物达到最佳效果。药师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对患者或其家属进行用药教育。用药教育的目的是要改善患者对药物治疗的认知度,提高治疗方案和监护计划执行的主动性,最终保障药物治疗的效果和安全。对于药物治疗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不足,或者缺少对药物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事项的了解,以及未按要求对那些治疗窗较窄的药物进行必要的浓度监测等,均可能使患者的治疗效果达不到预期的目标;更有甚者,还会导致由于药物使用不当而引起多种不良事件的发生。在用药教育时运用PDCA循环[7],分析存在问题,找出原因,制定对策并实施,降低住院病人用药不安全发生率。同时也对药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药师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观察用药效果,提高与患者的沟通能力,才能在患者用药教育工作中取得更好效果。

6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合理用药是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使用药物。药师通过对不合理医嘱进行分类统计,分析问题,找出各种原因,随后制定措施计划,实施管理,检查落实,不断总结,积极改正,使专科用药逐步合理,药师的沟通能力及专业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共同提高医师和药师的业务水平,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患者医疗费用,促进合理用药[8]。

PDCA循环以全面质量管理为核心,运用科学的统计观念和处理方法,让工作不断推进,达到质量最优化。PDCA强化数据统计,重视事实管理,持续改进,减少缺陷,降低成本,使质量最优化。PDCA循环周而复始进行,阶梯式上升,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水平逐渐提升,让医院药学不断发展,同时也能加强团队合作,为患者和临床提供更优质高效的药学服务。

参考文献

[1]Christian Garzoni,Stephane Emonet,Laurence Legout,et al.A Typical infections in Tsunami sruvivors[J].CDC EID,2005,11(10):1-10.

[2]华育晖,王刚.运用PDCA循环法管理医院药库药品供应的效果分析[J].中国药业,2010,19(11):39-40.

[3]周波波.PDCA循环管理方法在门诊药房用药监测中的应用[J].医药导报,2011,30(12):1677-1678.

[4]雷,赵心懋,王少利,等.PDCA循环在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药事,2008,12(7):56-57.

[5]江君微,杨琼.PDCA循环在I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12,18(5):308-309.

[6]黄之训.PDCA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执业药师,2011,8(8):15-16.

第8篇:中药药理学总结范文

1认真学习理解并掌握好新版大纲

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大纲是国家进行执业药师职业准入控制的基本标准,是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内容、水平和命题、组卷的依据,是应试人员明确考试范围、把握复习重点和熟悉考试、答题规则的必备指南。新版大纲根据执业药师的职责与执业活动的需要,将中药学部分的考试内容归纳为10个方面[1];目的是考核应试者对历代本草代表著作的概况、中药的基本理论及临床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主治病证、特殊的用量用法、使用注意、常用中药配伍的意义以及常用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等方面知识的识记程度和应用中药学知识分析判断、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应试者首先应认真学习、理解并掌握好新版大纲的要求,明确命题范围,以指导自己复习备考。通过比对2007年版大纲,新版大纲中药学部分新增加的内容有:①中药的功效的认定、表述与分类;主治病证的表述;②60组常用基本配伍的意义;调整的内容有:(1)将常用中药的种数由2007年版大纲的120种增加为新版大纲的124种;③将较常用中药的种数由2007年版大纲的60种增加为新版大纲的96种。应试者备考时不要忽视了新版大纲内容的变化,以免丢分。

2重视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以求事半功倍之效

教学经验告诉我们,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是准确理解和掌握中药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功能主治等知识的十分重要的基础,也即先“理法”、再“方药”的道理。许多应试者由于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固,导致学习过程中理解中药学知识感到十分困难,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新版大纲及配套的应试指南在另一门考试科目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部分,对中医理论与中医诊断学基础知识、常见病的辨证论治以及民族医药基础知识做了详细的规定和论述。建议应试者在复习备考中药学部分之前,结合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的备考,首先学习、掌握好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3掌握中药学部分的知识结构明确学习考试重点

从知识结构来划分,中药学部分包括总论(新版大纲1~4项要求)和各论(新版大纲5~10项要求)两大部分。总论是中药学部分的总纲,重点是中药基本理论,特别是药性理论,其次是中药的应用理论(包括配伍、用药禁忌、剂量、用法等),新版大纲还强调了“中药的功效的认定、表述与分类,主治病证的表述”;它们是整个中药学的核心和重点,将贯穿到各论每一味具体中药的学习中;掌握好总论就为学习各论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就取得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各种中药功用的钥匙。因此必须狠下功夫,认真掌握好。各论按中药的功效分为21大单元,每1大单元又依据所包含中药的共性特征及各类中药的功用特点分为若干小单元;其中第1小单元“基本要求”的内容,特别是本类中药的定义、分类、性能、功效和适应范围等知识概括了本类及各小类中药共性特征,掌握好这部分知识就抓住了本类中药的普遍规律,可以对该大单元形成较完整的认识,对于掌握好本单元具体药物可以起到提纲挈领、执简驭繁的效果。每味中药项下论及来源、药性、功效、主治病症、配伍后的意义、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新版大纲分3个层次对具体中药做了要求,其中功效(包括功效相似中药异同点比较),是最重要的考点,一般要占考试内容的1/2或更多;主治病证是较重要的考点,一般占考试内容的1/4左右;总论与各论所占考试内容的比值大约为1:9。应试者理清了中药学知识“点”与“面”的关系[2],掌握了中药学部分的知识结构、明确了学习考试重点后,可以更好地安排复习备考。

4注意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由于各论收载中药数目繁多,每味中药的性能主治复杂,常有多个适应症,初学者常感到不知重点何在,不知如何掌握、巩固记忆;是最难把握的部分。如何掌握好新版大纲要求的400余种中药,可能是每个应试者所面对的最大的困难;建议大家从以下途径加以攻克。

4.1从重点药物入手以点带面从新版大纲要求来看,同一单元都有要求重点掌握的中药;从知识结构来看,重点中药在本类中药中具有代表性,如发散风寒药的麻黄、桂枝,发散风热药的薄荷、牛蒡子等。应试者可从重点中药入手,先将这些中药的相关知识理解透,然后以点带面,比较与其它中药的异同,以全面掌握同类中药。

4.2以功效为中心把握知识内在联系

每味中药项下的各项内容,表面看似分列的,其实具有内在的联系;功效是核心,是联系性味、归经和主治的纽带。学习时可利用性味、归经来解释功效成立的道理,在主治应用中通过实例将功效的内涵(功效术语的准确含义、功效的层次、功效的补充扩展)加以展开;掌握功效后,上可推断性味、归经,下可推断主治病症。例如,学习发散风寒药,结合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先应理解发汗解表、驱风解表均为发散风寒的特殊表达形式;掌握了代表中药麻黄的功效为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因其功能发汗、宣肺、利水,符合辛能散能行的特点,功能平喘(降泄肺气),符合苦能泄的特点,故为辛味、苦味;功能发汗解表,符合温性发散的特点,故为温性;功能解表、宣肺,作用部位在肺,功能利水,作用部位在膀胱,故归肺、膀胱经。功能发汗解表则能治疗风寒感冒,功能宣肺平喘则能治疗咳嗽气喘,功能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则能治疗风水水肿。因此,只要记牢功效,具体中药的性味、归经和主治病症不需特别记忆。至于各种病症下的配伍应用,除大纲要求的60组常用基本配伍的意义外,一般只需理解基本配伍原则,不必强记配伍药物。用法项下应结合总论掌握中药用法的一般规律,并记住如麻黄发汗解表宜生用、宣肺平喘宜炙用,龙骨需打碎先煎等特殊的用法即可,不必每味药强记。关于用量,可先掌握一定的规律如无毒的植物类中药材、动物胶类中药材的常用剂量大多为3~10g,无毒的矿物、贝壳类中药材的常用剂量大多为10~30g,药物的剂量超出此范围的需要特别记忆,如人参挽救虚脱可用15~30g;细辛入汤剂用量1~3g,入散剂每次服0.5~1g;牛黄只入丸、散每次服0.15~0.35g等等;一般常用量药物剂量不必每味药强记。因此,以功效为中心,认真理解每味中药项下的各项内容,把握知识内在联系,就可大量减少记忆量,使中药学学习变得轻松快乐,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第9篇:中药药理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中药学课程;四法联动;辨证用药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4-0225-02

中药学是中医药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连接基础和临床的桥梁课,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对于学生而言,中药学课程的学习难度却很大。一方面课程本身涵盖的内容多、范围广,如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第九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的中药学课本中,分成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共28章,除总论的中药基础理论外,按照教学大纲要求需要课堂讲授的药味达三百余味,需要理解和记忆的知识都很多。而绝大多数药物要涉及到三个及以上功效和主治应用,内容较为枯燥细碎,不易记忆。另一方面,从学生角度来讲,前期中医基础理论部分虽然经过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基础课的学习,但是中医思维建立尚属初步,灵活运用已学到的中医基础知识分析新知识能力还不足,因而围绕提高课程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需要师生从教与学上共同努力。

1.辨证用药的思维方法是中药学课程教学的核心思路。学习中药学离不开中医理论的指导,辨证用药是中药的根本使用原则,因此学习中药学就需要结合中药药性理论和单味中药,具体理解和运用辨证用药的原则。例如四气理论,气寒凉的中药具有清热功效,用于治疗热证,即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一使用原则就体现了中药辨证用药的思想。

对于各论单味药,围绕“证”去理解效和用之间的关系既能帮助学生围绕辨证用药的思想,建立中医药思维,又能帮助学生在辨证用药的指导下围绕功效把分散的知识进行整合,串联起以功效为核心,辐射炮制、药性及应用的知识体系。例如大黄具有泻下攻积之效,“积”为大肠积滞不通之证,又结合大黄苦寒,因此大黄可用于实热积滞之证。此外,课本中单味药的临床使用既有病名,又有症状,围绕“证”把单味药应用中多种病名统一起来也便于学生记忆,降低学习难度[1]。如具有清热解毒的药物一般均可用于热毒证,但是热毒证包括的疾病非常多,如果不对热毒证加以理解记忆,单纯记忆疾病名称不仅难度大,而且容易遗漏,对于药性理解也难免以偏概全。

总之,以辨证用药的原则为指导,功效为主线串联应用、药性、炮制等知识既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中医药思维方法,学会使用中药,为后续课程和学生临床能力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2.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是学习中药学的核心方法。中药中功用相似、药名相似、同一植物不同部位入药等易混淆的知识点比较多,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点初学者容易混乱,摸不着头绪,因此引导帮助学生学会使用比较归纳法,既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又能更准确地掌握相似药物的功用异同,进一步明确中药之间共性与个性的规律与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中药的能力。

首先,在每一章节概述中,概括了此类药物的药性、功效以及临床应用的共性特点和规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重视单味药物,而忽略概述部分的学习。在学习完一章节所有药物后,结合章节概述进行总结归纳,既要分析药物共性,更要对比个性。例如学习完发散风寒药后,总结分析这些药物发散风寒的功效用于治疗风寒感冒的功用异同,哪些药物药性完全符合味辛性温,归膀胱经和肺经,以发散风寒为主要功效,主要治疗外感风寒表证这些规律性的要点,哪些药物有不同的自身特殊性。例如麻黄、桂枝均性温而味辛,以发散风寒为主要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证;而荆芥、防风性微温而味辛,因此其主要功效不以散寒为主,而以散风为主,因而可主治外感表证,不论风寒风热,总以散风为主。

其次,在单味药物学习时,对于功效相似、药名相似、同一味药物不同炮制方法等易混淆的药物要进行比较归纳。例如金银花与连翘、黄连与胡黄连、生地与熟地比较等。

再次,要重视分散于不同章节但具有相同功用药物之间的异同比较,要结合病证及其病因病机和药物主要功效特点,引导学生逐渐掌握分析药性,药证相合。如均具有安胎功效的药物,如紫苏、黄芩、艾叶、桑寄生等要对其安胎作用加以区别。因苏梗可理气安胎,因而用于气滞妊娠恶阻之胎动不安;黄芩凉血清热而安胎,用于治疗血热扰胎的胎动不安;艾叶可暖宫安胎,因而用于宫寒所致胎动不安;桑寄生能补肝肾安胎,因而用于肝肾虚损之胎动不安。

比较归纳学习法对于中药学的学习是非常重要也是较为理想的学习方法。对于同类药物,掌握相同功效及应用的同时要了解相同中的不同,即同中之异,提高中药使用的针对性。与此同时,还可以厘清易混淆的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2]。

3.案例分析法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运用知识能力的有效方法。案例引入能够帮助学生把药性特点、功效、使用等融会贯通,帮助学生把课本知识学以致用,培养辨证用药的理念和能力。案例教学可以安排在一章药物学习完进行总结复习时,针对重点代表药物或者药物标志性功效主治设立病案,旨在通过分析案例中疾病的病因病机,有针对性的选择最佳药物,学生之间可进行讨论以进一步明确药物特性,同时针对具体药物进一步延伸分析相似药物的异同。例如在分散风寒药总结复习时,可针对麻黄宣肺平喘的功效设置案例,加深学生对麻黄此功效及临床使用的理解[3]。

4.兴趣引导法是不断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源动力。中药学内容多,学习难度较大,在一学期的学习中,学生往往会出现若干次的“疲劳期”,学习信心下降,学习效果不佳,因而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帮助学生克服“疲劳期”也应是围绕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关注点。

首先,精心安排一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如视频、饮片标本很有必要。例如,有关中药炮制的内容集中在总论的“中药的炮制”一节中,涉及炮制方法也比较多,学生一时难以理解和记忆,在此时播放炮制录像效果不尽如人意。可在讲授总论炮制内容时简略介绍,而在相应单味药时应用炮制录像、炮制对药性功效的影响的具体讲解收到了学生较好地反响。例如炙法是常用的中药炮制方法,又分为蜜炙、酒炙、醋炙、羊脂油炙等多种方法,在总论时可简要介绍,学生能够初步掌握理解炙法的含义即可;在讲授大黄、黄芪、淫羊藿时,相应播放酒炙大黄、蜜炙黄芪、羊脂油炙淫羊藿的录像。学生们普遍反映这样利用炮制录像既加深了对炙法的深入理解,又能进一步理解掌握药物的药性和功用特点,把前后知识点联系起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可根据课时、大纲等要求适当安排饮片辨识、标本馆参观、校园认药用植物等内容帮助学生加深对中药的形象化认识[4]。此外,要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如记忆需要重复,介绍一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可帮助学生科学学习;又如结合屠呦呦先生获得诺贝尔奖来激发学生对中医中药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总之,中药学课程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深入分析学情,围绕辨证用药的核心展开教与学,引导学生善于使用比较归纳法的学习方法,通过案例分析法加深对药性的理解,以兴趣引导学习,以期达到不仅使学生掌握中药学这一门课程内容,更能达到培养学生中医思维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君明,贾玉梅,崔瑛,等.基于“药性―功效―应用”三位一体的中药学教学方法[J].中国西部科技,2012,(03):84-85.

[2]张尹,王洪云,马光宇.中药学多维教学法研究与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24):91-92.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