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可持续供应链管理范文

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精选(九篇)

可持续供应链管理

第1篇:可持续供应链管理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企业社会责任;零售业

中图分类号:F259.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6116(2012)04-0012-05

一、引言

对于现代制造企业和商业企业而言,供应链各环节合作伙伴是企业的核心利益相关者。近年来我国市场发生的“三鹿毒奶粉”、“家乐福假酒”等恶性事件,都与企业供应链常态管理缺失有关。因此,对供应链进行全面社会责任管理,与合作伙伴一起承担经济、法律、道德、公益等方面的社会责任,是供应链上各企业构建一体化战略关系的重要选择。

零售业是一个高度依赖供应链的行业。零售业绩效容易受到消费者对于零售企业品牌形象认同和购买选择的影响,而消费者品牌认同和购买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零售企业是否对其供应链合作伙伴进行严格的社会责任审核和有效的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

二、文献回顾

关于供应链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国外已经有一些学者进行了论述。Drumwrigt(1994)提出了企业应该秉承社会责任意识来组织购买、生产、销售的各个流程;Fabian(2000)分析指出,将社会责任意识渗透于供应链各流程的原因在于,现代经济系统已将供应链各合作伙伴打造成不仅在经济关系上,更重要的是在品牌、声誉影响方面息息相关的利害共同体,供应链上各个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与行为的欠缺将会损害供应链各环节上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当前,国外学者已就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的必要性形成相对一致的共识,一些学者进一步就操作层面上如何实现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提出建议。Roberts(2003)指出,当前许多企业已经意识到实现责任采购和对供应商进行社会责任审核的重要性,但在如何运用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理念、原则、评审指标对供应链实现全面责任管理方面不知所措。Handfield(2005)建议,公司应该使用正式的检测系统和评判体系来监督、报告公司供应链各方的社会责任问题,从而实现有效的供应链风险控制和管理。Julien Levis(2006)认为,在将社会责任纳入企业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相对稳定的制度构建和高效的技术手段运用十分重要,在这方面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作出了表率。跨国公司对自身供应链上各个合作伙伴的劳工使用、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实践情况进行动态的跟踪和指标显示,以此作为评判公司自身风险水平和竞争力状况的重要手段。

国内学者关于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的研究刚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探讨社会责任管理模式、内部引领者、外在推动力等实现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的基本元素上。李雷鸣(2008)从供应链上单个企业的角度出发,对企业基于构建可持续供应链而履行社会责任的问题进行研究。他认为不同的企业由于在供应链复杂程度、企业业务或产品种类的多少以及企业在供应链中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大小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策略。申光龙(2009)分别从供应链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的整体管理和供应链视角下核心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两个方面构建了具体的社会责任管理模型,并通过比较说明掌握重要资源、品牌认知度高、具备强势谈判力的核心企业在全面社会责任管理和可持续供应链构建方面的关键作用。孟炯(2009)的研究则集中于全球化浪潮中形成的跨国供应链问题,提出作为资源、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出品国的发展中国家企业,自身的社会责任履责水平和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状况将受到跨国供应链下游的国际企业审核,下游跨国公司供应链管理的加强,将形成强劲有力的倒逼力量,推动供应链上游企业责任意识和履责水平的提升。

有关企业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的国内外文献显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关注点,主要集中于分析在供应链视角下社会责任的主要模式、基本要素,或者集中分析供应链社会责任的某些环节,探讨与具体行业特征相关的供应链风险所在、与行业相关的主要社会问题和社会责任管理要求的研究却较少。

三、零售业供应链特征及社会责任内涵、现状

(一)零售业供应链的基本特征

零售业供应链管理是指供应链上各企业秉承一体化理念,采用集成化方法,在核心企业的主导下,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在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顾客之间建立起高速、快捷、稳定的沟通渠道,在从原料供应商到最终客户的供应链网络成员之间形成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一体化的高效管理机制,从而达到快速响应客户要求、优化时间空间配置、规范整体风险控制的运营要求,实现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整体效益的目标。

零售企业供应链呈现单向树状的结构特点,因此供应链管理在核心内容和管理方法上都与其他行业存在很大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以零售企业为主导

随着市场进入买方市场,在供应链末端近距离接触消费者的零售企业凭借其资金、信息、渠道等优势,成为整个供应链网络的协调中心,成为整个供应链的主导企业。零售企业的主导地位主要表现在零售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确定的原则、标准等对供应商进行选择;而供应商更多地需要依赖零售商的销售渠道。

2.需求拉动式供应链

供应链网络由消费者购买需求为驱动。Rog-er Blackwell(2000)是最早倡议将现代供应链管理技术应用到零售业供应链管理方面的学者,他认为零售业的供应链是由消费者驱动的,因此应该将消费者需求作为零售业供应链管理技术设计和适用中重点考虑的初始启动因素。这种拉动式供应链模式通常根据用户实际需求来生产定制产品,由消费者需求来激发整体供应链的产品供给响应。

3.适应于多样化产品的弹性供应系统

著名的供应链管理专家Fisher(1997)认为,供应链的设计要以产品为中心,他将零售业区分为革新性产品和功能性产品两大类,前者是适用新兴技术和引导市场需求的产物,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和较高的市场利润回报率,但市场需求却不稳定,这类产品应具备一定库存以便对市场需求作出迅速响应;后者属于满足人们日常需求的大众化商品,利润低却有稳定的市场需求,针对这类产品,供应链效率主要体现在合理协调物流和服务流,在保证及时供应前提下使库存最小化,Fisher(1997)认为零售商经营的产品,大多数都可以归为这两类,但每类实际上都包含数以万计的对供应链供给弹性要求不一的产品与服务,这要求零售业供应链建立能够适应多样化产品的弹性供应系统。

4.零售企业是供应链风险的直接承担者

零售企业直接面向消费者,这一方面使零售商获得了资金、信息、渠道等优势,同时也使得供应链中的社会风险随着产品一起转移给零售企业,零售企业成为供应链风险的主要承载者。因此,零售企业有能力也应当有意愿在现有的供应链管理中嵌入社会责任的因素,进行有效的社会责任管理,通过建立有效的社会责任审核机制和责任采购行为,促进供应商乃至整个供应链社会责任表现的提升。

(二)零售业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内涵

零售业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是指,企业重塑内部治理结构和管理程序,调整企业采购行为,采用与供应商沟通与合作的方式,鼓励其遵守与社会责任有关的法律法规和道德、公益准则,并敦促其实施有效的管理方案,使其社会责任行为常态化、规范化、系统化。

零售业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涉及多方面的社会责任行动主体。与一般企业社会责任相比,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更强调整体性,它不仅要求企业自身能够很好地履行社会责任,而且强调从供应链整体上看待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带动供应链中的其他企业实现各自的责任。概括而言,零售业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1)在社会责任项目选择上,倾向于与行业特征相关的项目,重视项目实施对社会问题的解决程度和所产生的社会影响;(2)供应链上,各企业采取共同的社会责任行动,秉承共同的行动准则、纲领,明确共同的行动要求及评价指标;(3)强调核心企业在供应链上社会责任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强调核心企业的影响力和谈判力是零售业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得以实行的基础和保障。

(三)零售业供应链社会责任现状

在目前我国零售业的经营管理中,存在许多与供应链社会责任不相适应的问题,表现为供应链责任关系趋于失衡,具体体现在劳工问题、环境问题、产品质量问题等方面。虽然大部分零售企业都认识到良好的供应链关系对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并且大部分企业承诺与供应商等建立稳定、持续、互动的合作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供应链社会责任的管理实施。但由于多数零售业供应链尚未建立常态稳定的社会责任管理机制,在经济波动、人事变动等因素的影响下,供应链社会责任所依赖的一体化合作基础常常被打破。

1.劳工权益

零售业是一个需要雇用大量中低端劳动力的行业,当前企业劳动力成本上升,一线零售业从业人员流动频繁,对行业的稳定发展造成很大影响。究其原因,员工劳动强度大、薪酬福利待遇差是主要因素之一。一线员工是零售业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在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质量控制、重视工作效率及企业效益时,忽视企业员工思想、福利、家庭、培训与合理作息安排等问题,缺失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将可能直接影响零售业的长远发展。

2.消费者权益

零售企业处于零售业供应链的主导地位,有能力也有义务对供应商进行社会责任审核;同时零售企业直接面向消费者,在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关注的时期,也承载着消费者对零售企业进行有效社会责任管理的多方面期待。事实上,供应链各环节所潜藏的产品质量风险在很大程度上也转移由零售商承担。零售企业需要面对供应链上供给弹性差异很大的多样产品,很难用技术手段对各类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进行全面的识别;而上游供应商可能基于卖方信息优势,产生逆向选择、道德风险问题,隐瞒可能损害消费者权益的各类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使零售企业处于责任危机暴发的高风险境地。

3.环境问题

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不仅仅针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要求供应链整体运作中履行低碳、节能、环保等方面的环境责任,还应该将生产者责任延伸至消费领域,要求生产者承担产品生命周期结束后的回收处理,避免废弃物可能造成的各种环境影响。欧美发达国家制定法律明确规定生产者对废弃产品回收处置的各类责任。而我国当前类似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相对滞后,因此,来自于供应链核心位置的零售企业的监督、激励、约束是建立供应链整体社会责任行动机制的重要推动力量。

4.供应链内部责任管理方式

为了避免责任风险,越来越多的零售企业在供应商选择上进行严格的社会责任审核。在发现供应商不能通过社会责任审核或无法达到零售企业制定的行动守则(code of C0nduct)要求时,零售企业往往单方面解除订单合同以显示对供应商社会责任的诉求。这种供应链管理方式简单单调,既不利于供应商认识、理解社会责任要求并改进自身的不足,也不利于供应链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在零售业供应链中,零售企业处于强势地位,供应商往往缺乏平等的谈判话语权,这就导致供应链社会责任规划常由零售商单方面推动,对供应商构成外生性、强加式的社会责任要求,不利于供应商在自愿、自觉、自律基础上履行社会责任。另外,来自零售商频繁的验厂、名目繁多的责任审核,客观上加剧了供应商的运营成本,却无法提升实际的履责绩效。

四、构建零售业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机制

英国著名供应链专家Martin Christopher(1992)认为:市场上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真正的竞争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处在同一供应链上的各企业是利益的共同体,是价值链上必不可少的环节,任何一家企业的社会责任缺失,都将对整条供应链的企业的品牌声誉、产品供应等产生影响。对供应链进行有效的社会责任管理,可使得供应链上各企业获得良好声誉,建立并巩固长期合作基础,获取稳定持久的竞争优势,从而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概括而言,当前我国零售业供应链推行全面社会责任管理,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建供应链企业的社会责任认同基础

与政府规制要求不同,企业社会责任本质上要求企业在建立对社会责任原则、标准等认同基础上自愿、自觉地实现行动自律。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发源于欧美发达国家,企业社会责任在多大程度上获得认可和实践,与一个国家、地区的市场化成熟度紧密相关。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我国企业总体社会责任认识水平较低,责任意识不强。因此,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供应链上核心企业应帮助企业理解供应链各方面利益相关者及利益相关关系所在,引导企业认识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与企业风险控制和长期发展战略之间的统一性。

(二)明确供应链社会责任所在

在零售业供应链中确立供应链社会责任整体理念,需要供应链各企业深化对企业社会责任“三重底线”的认识,全面评价企业自身在供应链中的地位,分析零售业供应链上各企业所处行业类别、地理位置、规模大小,明确企业责任与供应链整体在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责任,合理区分企业责任与供应链责任、行业责任、政府责任。

(三)建立常态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制度

政府职能部门、行业协会和零售业供应链核心企业应采取切实措施,引导企业将社会责任管理和供应链责任管理嵌入企业传统治理机制和供应链管理机制,引导企业将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作为企业风险防范管理、追求长期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全面评价供应链整体所面临的市场风险、社会风险,建立针对供应链所面临的社会问题、适应企业所处产业特点的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制度,形成包括驱动机制、执行机制、评判机制、预警机制、规范机制和惩戒机制在内的常态管理体系。

(四)构建科学的供应链责任绩效评价体系

构建绩效评价体系不但要考虑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合作和同行业间的竞争,为供应链优化提供依据,而且还要考虑供应链运行对环境、社会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致力于规避社会风险。目前,零售业供应链还没有成熟的社会责任绩效评价体系,可以借鉴国内外比较成熟的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绩效考核指标,如IS014001环境标准管理体系,AAl00S利益相关者参与标准、SA8000劳工权益保障标准、IS026000社会责任标准等,根据零售业供应链各企业的行业特点、地域差别、规模大小设置权重,构建差异化评价指标体系。

(五)发挥核心零售企业的主导作用

第2篇:可持续供应链管理范文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管理;国际贸易;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0-0032-01

1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本文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就是从产品生命周期角度对整个供应链进行生态设计,通过链中各企业及其各企业部门之间的紧密合作,使整条供应链在环境管理方面协调统一,以较高的资源效率来实现整个供应链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它涉及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终端用户以及回收处理商,其目的是尽量使得产品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危害最小,同时使对资源的利用率最高,进而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我国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现实意义

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既有利于改善我国的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问题,又有利于我国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增强核心竞争力、规避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

(1)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是我国改善环境和高效配置资源的重要途径。我国这种高能耗、高物耗以及对环境高污染的高增长与持续发展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必须采用新的方法来改变这种现状,从长远来看,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从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生产、绿色营销及回收处理五个方面全盘考虑各个物流环节的环保问题,既有利于改善我国的环境污染又有利于提高我国资源的高效配置,是我国保持生态平衡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为了适应国际贸易的绿色壁垒要求。绿色贸易壁垒也称环境贸易壁垒,从其本来意义上说,是指那些以维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为目的而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有关国际贸易活动的法律法规、标准、政策及其相应的行政措施,以避免这些贸易活动可能导致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是我国企业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首先,在当今全球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企业可以通过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达到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利润空间的目标。

其次,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广泛宣传,人们的环保观念与日俱增,企业的顾客也会越来越多地选择对环境有利的产品。这样,通过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将越来越会得到顾客的青睐,其企业形象将会得到极大的提升,从而使企业能够稳固并扩大市场份额,在市场竞争中保持较大的优势。

最后,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和渐趋严格的环保法规,要求企业为了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积极解决经济活动中的环境问题,放弃危及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产方式,建立绿色供应链体系,追求高于其他竞争者的相对竞争优势。

3 绿色供应链管理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绿色物流是现代物流管理的发展趋势之一,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发起也仅10年左右,即便是物流较为发达的国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也处于发展与完善阶段,对于我国而言,供应链管理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相对于供应链管理的更高要求――绿色供应链管理,其现状较发达国家而言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

目前,我国一些大企业在经营管理上已经意识到了环境、资源在竞争中的战略地位,并且已经开始在绿色供应链管理方面进行初步的探索,但仍有许多企业,尤其是一些污染严重的中小型企业环保意识不强,全无绿色竞争意识,加之受资金不足限制、既得利益驱动等影响,对环境保护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没有充分重视,视企业短期效益为终极目标,对社会效益考虑不足甚至不予考虑,以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为代价换来企业的自身短期效益。

在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时不仅需要很多相关的技术支持,而且需要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因此在初期建设中,企业很难从经济效益上看到绿色供应链管理给企业带来的好处,因此,为确保企业以及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需要企业具有战略性眼光,坚定信念,着眼于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以适应未来世界发展主流的要求;另一方面,在绿色供应链发展的起步阶段也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包括对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的优惠政策、对造成环境污染企业的惩治力度等,避免出现以牺牲社会利益为代价的企业牟取暴利、社会效益高的企业,反而失去竞争优势等不合理的社会资源配置倾斜和错位的现象。

4 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过程中问题的对策分析

发展我国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自身是改革原有供应链体系的主要因素,即内因,国家对企业的支持是外因。只有在内因积极改变的情况下,外因才会起作用。因此,在这场变革中企业要认清自己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国家给予的外在扶持来迎接挑战。

(1)企业方面。第一,战略性的眼光对企业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第二,企业之间确立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第三,与政府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2)政府方面。第一,进一步推进环保立法。第二,给予实施绿色供应链的企业技术和政策上的支持。

绿色供应链管理技术涉及整个链条上的企业,单个企业或几个企业很难靠自己的研发和自身的技术积累来实现整个绿色供应链的运作。因此,政府在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的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此外,国家还要在政策上对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企业给予倾斜(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税收政策),使企业在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初期所进行的技术研究、设备改造等投入成本得到补偿,并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给施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企业予以扶持,通过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行政干预,促进绿色供应链企业的良性发展。在对外企业上,我国政府还应该制定自己的绿色贸易壁垒,阻止发达国家把一些污染严重的行业向我国转移。

5 结 论

绿色供应链管理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甚至有人认为,21世纪的竞争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只有提高绿色供应链的发展速度,不断适应国际发展的新环境,企业才能站稳脚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否则,等待企业的将是高能耗、高污染造成的企业利益流失和企业发展停滞。

参考文献:

[1]马祖军.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集成特性和体系结构[J].南开管理评论,2002,6(3)

第3篇:可持续供应链管理范文

分论坛上,巴斯夫“领衔”其项目伙伴嘉宝莉、联化科技,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和雅培(中国)与倡议商界遵守社会责任组织(BSCI)、中国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等国内外组织代表探讨了可持续供应链管理体系的构建路径。

企业互为供应链,处于供应链环节的中小企业同样要强化社会责任,这是讨论最先取得的共识。各企业、行业需探索供应链管理模式,并发挥“雪球效应”,寻求提炼出具有国际视野和中国特色的供应链管理传播模式和理论框架。

中小企业也要管理供应链

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有多大必要履行社会责任?大企业,特别是处于供应链核心位置的行业巨头该如何看待同供应商的履责关系?这是嘉宾们首先关注的问题。

中国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副秘书长翟齐提出,企业互为供应链。有过中国石化物资装备公司管理经验的他笃信,“供应链建立过程当中,(大小企业)一定是平等、互利、共赢的”。

企业间因生产环节的不同,完全可能互为供应商,与其规模并没有必然的关系。另外,从供应链体系建设来看,供应链水平有了整体提高,反过来会提升主体企业水平,这是循环制约的过程。

“和巴斯夫的合作当中,除了研发、技术、产品的提供以外,在社会责任、运营管理方面,他们有很多先进的经验,我们真正在其中受益匪浅。”广东嘉宝莉化工集团(以下简称嘉宝莉)常务副总裁许有为强调。

那么,这种受益体现在哪里?

2009年,这家从事绿色环保涂料研发、生产与销售的民营企业成为巴斯夫“1+3”项目的第二批合作伙伴。按照项目要求,嘉宝莉用两年时间开展了安全、环保、健康和质量方面的“自查自纠”,并于2011年签署中国涂料行业履行责任关怀行动倡议书。

隐患整改过程中,嘉宝莉共查找隐患总数238项,2010年共消除184处,整改投入超过500万元。尽管许有为未透露由此带来的经济收益,但强调其是必要的风险管控投入。这也赢得了关志华的高度认可,“感觉非常欣慰”。

作为“1+3”项目第三批合作伙伴的江苏联化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化科技),在短短3个月内,几乎完成了所有巴斯夫建议的整改事项,被认为“执行力很强”。联化科技生产运营高级副总裁彭寅生认为,公司“从原来单纯地谈论EHS到谈论可持续发展”。

“我们的实践证明,其实社会责任是公司的盈利,它不是一个费用,它能够更多地提高公司的受益、增进公司的发展”。在雅培(中国)供应链与运营发展高级总监陈迎看来,虽然小企业平台和资源较为有限,但仍可选择做好供应链管理的个别板块。

通过管理供应链,企业优化了资源配置,协调了供应链规则,将责任体现在产品全生命周期中。大中小企业合作,为彼此带来更高的附加值,供应链各利益相关方关系更加融洽。

模式可探索 效应需传播

众多供应链管理模式中,巴斯夫于2006年首倡“1+3”项目,致力于推动跨行业供应链履责,成效显著。

该项目针对上下游供应商、服务商和客户在内的三方伙伴,以化工行业为起点和辐射,力争在10年内影响lO个以上相关行业可持续供应链,推动跨行业、跨地域广泛传播。自启动以来,已有三批共27家合作伙伴参与项目。

其中,2012年5月至10月,巴斯夫项目组分赴9家合作伙伴生产基地/运营场所实地考察,拟出详细的评估报告,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这类面向中小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经验交流实践活动持续举办,其他相关行业协会和业界优秀企业也有合作。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以下简称三峡集团)则注重从行业技术标准制定、供货商员工权益引导方面推动供应链可持续发展,这与其清洁能源生产企业的行业属性相关。设备、物资供应商,电源、电站建设承包商是该公司主要的供应链伙伴。

三峡集团办公室副主任李磊介绍,公司正组织制定光伏企业标准,包括关键设备选型标准、集成标准,促使其最终成为行业和国家标准,引导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承包商方面,要求其农民工管理做到用工、培训等“七个统一”。

BSCI利益相关方经理Sabine Van Depoele提出了供应商数据库建设的管理模式。据了解,企业在加入BSCI时,需要开放其供应商目录,并认可该组织基本原则。Sabine认为,供应商数据库可以实现有效的跨地区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如果1100家供应企业都放在数据库当中,我们就不仅能够了解中国的情况,也能了解在印度、孟加拉等国的情况”。

可持续供应链模式探索之外,如何更好地予以传播,吸纳更多包括企业在内的利益相关方参与,发挥出“雪球效应”,是论坛聚焦的另一大主题。行业、企业推动,多平台传播被认为是激发“雪球效应”的关键。

以“1+3”项目为例,目前已在国内130余家企业中传播。项目伙伴的带动效应更为可观。嘉宝莉和联化科技表示,已开始向各自供应商推广供应链管理理念,其中,仅嘉宝莉便有近三千家国内商。

第4篇:可持续供应链管理范文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管理 可持续发展 制造企业

21世纪全球经济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资源短缺、环境严重污染、生态失衡等的威胁。这迫使人们更加地重视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绿色供应链实际上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内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它以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涉及供应商、生产厂商、销售商和客户,保证产品从物料的获取、加工、包装、仓储、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最小,资源利用效率最高。

一 X公司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现状分析

X公司以“预防为综合治理”为原则,致力于强化管理和科技创新,用负责任的健康安全环境行为造福员工,回报股东,加强社会环保,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公司在发展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以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但是,X公司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其在采购、设计、生产、营销、回收的过程中均没有实现绿色化,所采用的环境保护策略只是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九牛一毛。

1.X公司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认识不足

由于绿色供应链管理在国内外均处于起步阶段,故X公司对绿色管理的意识淡薄。公司的环保意识仅仅停留在废料充分利用、废物回收、废水零排放的层面上,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在钢管的材料采购、流程设计、生产、营销等环节中同样需要进行环境保护,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2.没有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信息共享不够

众所周知,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通过联合计划和共享信息以实现协同运作的效益,但是格洛斯公司在这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首先,X公司还没有实现企业内部的信息集成化,电子商务程度也比较低;其次,X公司还处于单枪匹马作战阶段,没有将自己的各项职能与贸易伙伴结合起来,故未能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信息共享不容乐观。

3.传统供应链模式造成的不足

绿色供应链强调绿色采购、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绿色回收等各个环节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有效集成,这大大增加了供应链管理的难度。

二 X公司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具体措施

1.分析企业的运营环境

在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时必须先分析公司的运营环境,即根据企业的产品特征、生产工艺特征、上下游企业关系特征选择企业的发展模式。

产品特征方面,X公司产品复杂性相对较小、生产批量较大、对库存要求较高,并且存在大量不同类别的原料、半成品和燃料同时进入生产过程的情况,这些物质的化学特性、物理特性不断发生变化,并且伴有大量的能耗。因此,实施的重点应放在仓储、物流管理及资源的再回收与再利用上。

生产工艺特征方面,X公司的生产流程复杂,各个生产单元相互联系,而且其固定资产数量多且昂贵,进行供应链的改革相对缓慢。因此,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重点放在发展循环型的绿色工业体系上,力争从生产工艺的源头和过程中阻止污染物的产生。X公司的设备多、占地大,涉及核电、火电、石油、石化、煤化工等能源装备领域,产生大量的废物、废液、废气和热量,因此应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理念融入到生产工艺的过程中,提高并推广绿色钢管及其副产品的生产,在能源回收和废物利用方面加强与相关企业和地方社区的合作。

2.合理选择供应商

绿色供应链管理强调供应链上各个企业间的协作,企业必须慎重选择其合作伙伴。通常国外领先企业会根据自身要求和环境法规要求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得供应商在这些指标方面的数据并加以定量和定性分析,最终为选择供应商提供科学依据。选好供应商后,企业还应思考如何与供应商构建双赢的合作伙伴关系,这种关系绝不是监督和评估供应商,应是指导和支持供应商,为他们提供建议和帮助。

3.构建绿色评价体系。

构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评价体系,是指在原有供应链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引入环境和资源指标,对供应链管理的运作方式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绿色供应链管理主要是从经济效益、顾客服务、业务流程、绿色环保、信息共享五个方面进行评价的,这五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绿色评价体系的构建能帮助企业更好地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

4.建立有效的逆向物流体系

许多时候企业总是因为退货、换货蒙受巨大损失。如何有效减少废物,使产品再次利用,以及如何有效管理退货,以减少企业损失,增强企业竞争力,已成为企业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要建立有效的逆向物流体系。

5.企业自身的管理

第一,企业高层应提高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重视程度并积极参与。应设立相应的专门机构,负责企业内部环境保护与管理工作,各级部门有专门负责人,以便形成从上而下的管理网络。

第二,打造节能环保的企业文化,提高企业员工的节能环保意识。

第三,大力开展节能降耗活动,合理系统地治理污染,并且实施目标管理,构建并贯彻实施严格的考核制度。

第四,切实贯彻ISO 14001体系标准。从物资的采购,到生产、入库、运输全过程控制污染,努力减轻个环节的环境负荷。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绿色供应链管理能为X公司创造良好的环境,成为企业发展的驱动而非障碍,对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来企业可以通过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充分满足当前和今后越来越高的绿色消费需求;二来企业通过减少物料成本和操作成本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形成高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获胜并取得长足发展。

三 结束语

绿色供应链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新模式,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环境管理的难度和企业所承担的环境风险,同时也是我国企业应对未来挑战,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同时,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企业更易达到环保标准,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声誉和品牌形象,从而扩大市场占有率,促进整个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能民、孙林岩、汪应洛.绿色供应链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朱庆华.绿色供应链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3]孙大涌.先进制造技术(第一版)[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4]张炎亮、何桢、李亚东.现代制造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功能模型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第5篇:可持续供应链管理范文

【关键词】 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

对于可持续增长国内外已有很多研究,但基于价值链的财务可持续增长,却鲜有研究。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有其自身特有的内涵及特征。为深入地对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生成机理及策略进行研究,有必要先对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的内涵进行界定,并剖析其所具有的特征。

一、基于价值链的财务可持续增长内涵

传统观点对于财务可持续增长的定义,大都从财务视角去研究财务可持续增长率。然而财务活动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部分,是以企业的资源、能力、信息等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与企业技术开发、生产、销售、物流等各项管理活动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泛言之,企业管理是对企业价值链的整体管理,即对涉及企业设计、生产、营销、分配、供应商及客户等一系列价值活动集合的管理,则财务可持续增长管理应是以资源、能力、信息等为管理对象,贯穿整个价值链的一种价值管理。因此,对于财务可持续增长问题的研究,不能仅限于财务活动范围之内,而应从企业价值链管理的整体视角进行探讨。鉴此,笔者认为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管理是以企业财务资源、信息与能力为管理对象,以财务行为为载体,适应企业外部理财环境变化及与价值链各价值活动协调发展的一种价值管理;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是指在保持价值链财务政策和经营效率不变的情况下,企业能够实现的与价值链各企业协调发展的最大化增长率。

传统的财务可持续增长理论是以单向闭环的财务管理模式为基础的。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呈单向式,即企业内部价值流呈单向流动,企业采购、生产与销售各环节的信息单向集结于财务部门,而财务部门的信息没有反馈给各业务部门;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侧重于企业内部价值链,而对于维系企业生存发展至关重要的开放式价值链关注不够。

笔者基于价值链的视角对财务可持续增长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其与已有理论成果关于财务可持续增长内涵的界定有以下三方面的不同。一是视角不同。已有理论成果中,财务可持续增长界定为一种财务可持续增长在一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比率,是一种定量性研究;笔者所界定的财务可持续增长本质是一种在企业价值链各价值活动既定水平下,财务可持续增长的最大化能力,是定量性研究与定性研究的契合。二是范围不同。已有理论成果对于财务可持续增长的研究,基本是在维持企业原有财务政策与经营效率不变的前提条件下,从企业理财内容范围,包括筹资、投资、营运与分配四方面进行探讨的;笔者对财务可持续增长的研究,是基于维持企业原有价值链各价值活动水平状态不变的前提条件下探讨的,包括企业的客户关系网、采购水平、生产水平、营销网络以及售后服务等各个价值链环节的价值水平状态。三是对象不同。已有理论成果中,财务持续增长管理基本只涉及企业理财筹资、投资、营运与分配四方面内容;笔者界定的财务可持续增长管理涉及到企业价值链管理的各环节中,影响价值活动的各个方面。

二、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特征

企业财务可持续增长作为企业内在的一种最大化增长能力,其具有内生能力性、网络协调性、内外契合性、稳定持续性、价值增加性以及比率临界性的特征。

(一) 内生能力性

企业财务可持续增长的内在性特征包含两层涵义,依存条件的内生性以及生成动因的内生性。首先,企业财务可持续增长是以企业内在的资源、信息、能力为依存条件的,没有资源、信息、能力作为基础,财务可持续增长则失去了存在的物质基础;其次,企业财务可持续增长是以企业内在的终极经营目标的实现为动因的,即以企业内在的价值增长目标的实现为动因的。

(二)网络协调性

财务可持续增长是促进企业价值增长的一种能力,而企业价值增长有赖于企业价值创造各项活动的有效展开与运行,包括客户管理、材料采购、生产活动、营销活动以及售后服务等。在企业整个价值链价值活动中,其各环节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个整体,具有系统性,某一价值创造活动能力水平的高低,对另一个或者多个价值创造活动水平具有影响和制约的作用。财务可持续增长作为企业内生的一种持续价值创造能力,其应是能协调价值链各价值活动的一种综合调控力,具有协调性的特征。

(三)内外契合性

财务可持续增长是企业的一种内生能力,受到企业拥有的资源、信息与能力状况的制约,还会受到企业外部理财环境的影响,如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状况、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社会文化以及自然状况因素等。因此,企业财务可持续增长是企业内部资源、信息与能力与外部理财环境的一个契合体,企业可持续增长率应是企业内部资源、信息与能力所支持的增长率与外部理财环境所限定的增长率中的较小者,具有契合性的特征。

(四)稳定持续性

企业经营活动是一个连续统一体,其构成一个闭环系统。企业经营活动经过产品设计、开发、材料采购、生产、销售等一系列环节,最后又需要回到整个经营系统的第一环节,以经营周期为期限,循环往复,形成一个闭环系统;企业的价值流转也随企业的经营活动在系统内不断循环流动。企业财务可持续增长作为企业价值流循环增长的一种外在管理活动与表现形式,也具有持续性,其随企业经营活动的持续经营而永久延续。

(五)价值增加性

企业生产经营的终极目标在于不断提升企业价值,企业财务可持续增长作为企业系统的一部分,其应服务于企业的终极目标,促使企业终极目标的实现。若企业当前持续增长率是一个连续亏损状态的增长率,则其不符合财务可持续增长率的本质要求,因此不属于财务可持续增长率的范畴;只有一个企业在连续盈利,企业价值不断提升状态下的可持续增长率,才符合财务可持续增长率的本质要求,才属于财务可持续增长率的范畴。

(六) 比率临界性

在企业已有的资源、信息、能力状态与企业外部理财环境的共同作用下,企业可以维持、实现多种状态水平下的可持续增长率,但科学的财务可持续增长率应是企业价值链各价值活动子系统状态水平持续增长率的最小值,是多种状态水平下的可持续增长率的最大值。如果企业财务可持续增长率大于企业价值链各价值活动子系统状态水平可持续增长率的最小者,则企业的经营活动就会脱节,价值活动子系统内部将不会协调增长,最终可能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困境;如果企业财务可持续增长率小于多种状态水平下的可持续增长率的最大值,则企业的资源、信息、能力没有得到最优化的配置,企业的价值增长没有达到应有速度。

三、 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模型

价值链财务可持续率是能适应外部理财环境发展变化,能与价值链各财务活动协调增长的最大化可持续增长率,其是企业实施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管理的核心与基石。企业实施价值链财务管理应以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作为衡量、控制企业发展速度的准绳;企业财务行为活动,包括投资、筹资、营运与分配等资金运动的各环节均应相互协调发展,并与企业价值链外部各企业的资金运动相匹配,形成价值链各企业相互合作、均衡发展的格局;企业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与财务分析等必须充分考虑企业价值链的可持续增长率因素,并努力确保企业在价值链财务可持续率的轨道上稳定运转。

价值链财务管理其经济实质是各个关联企业财务资源整合、协调及实现最优配置的过程,其价值链企业间的合作程度决定价值链财务管理的模式,也对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模式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分别基于完全合作、非完全合作与完全非合作三种程度构建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模型。

(一)完全合作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模型

基于完全合作的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模型以传统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模型为基础,但在模型构建的主体范围上,把价值链各企业视为一个经济实体,并对价值链各企业的经济资源进行整合,以实现价值链系统的均衡持续发展,达到价值链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即最终实现顾客价值的最大化。基于完全合作的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模型假设条件包括以下六方面。

1.持续合作假设。价值链各企业之间的合作可以持续保持,并且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合作关系不会破裂。

2.单一节点假设。价值链各企业只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即本企业只对应一个供应商、一个销售网络;供应商及销售网络也仅对应本企业,而无其他有业务往来的下游或下游企业。

3.资源自由流通假设。价值链系统内各企业资源可以自由流通,且不存在流通成本。

4.信息对称假设。价值链系统内各企业之间的信息可以及时有效地进行沟通,不存在信息不对称。

5.稳定财务政策假设。价值链系统内目前的整体资本结构是一个目标资本结构,并打算维持下去;目前的股利支付率是一个目标支付率。

6.经营效率不变假设。价值链系统的销售净利率将维持当前水平;资产周转率也将维持在当前水平。

财务可持续增长率=

基于完全合作的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模型,在资本自由流通、信息完全对称等假设下,其实质与传统单个企业的财务可持续率相同,不同仅在于把价值链各企业整合为一个经济实体进行处理。

(二)非完全合作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模型

基于完全合作的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模型是在严格的假设条件、理想的状态下构建的,现实中由于价值链各企业为独立的法人实体,若在不相互控股的情况下,要实现价值链系统内资本的自由流通与信息的完全对称不具备实践的可操作性。鉴此,本文构建了基于非完全合作的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模型。

基于非完全合作的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模型包括以下四个假设。

1.单一节点假设。价值链各企业只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即本企业只对应一个供应商、一个销售网络;供应商及销售网络也仅对应本企业,而无其他有业务往来的上游或下游企业。

2.稳定财务政策假设。价值链系统内目前的整体资本结构是一个目标资本结构,并打算维持下去;目前的股利支付率是一个目标支付率。

3.经营效率不变假设。价值链系统的销售净利率将维持当前水平;资产周转率也将维持在当前水平。

4.合作行为假设。低于平均财务可持续增长率企业愿意采取财务行为将其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提高至价值链系统内的平均水平。

即非完全合作条件下的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为价值链系统内各企业财务可持续增长率的平均数。对于价值链系统内低于平均财务可持续增长率的企业,应采取一定的合作行为,通过一系列的财务活动来提高自身的财务可持续增长率,以达到价值链系统内的平均水平。

(三)完全非合作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模型

上述两个模型均以价值链系统内企业存在完全合作或一定程度的合作为基础,本模型则建立在价值链系统内企业不存在任何财务合作的基础上。模型包括的假设条件有以下四个。

1.单一节点假设。价值链各企业只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即本企业只对应一个供应商、一个销售网络;供应商及销售网络也仅对应本企业,而无其他有业务往来的上游或下游企业。

2.稳定财务政策假设。价值链系统内目前的整体资本结构是一个目标资本结构,并打算维持下去;目前的股利支付率是一个目标支付率。

3.经营效率不变假设。价值链系统的销售净利率将维持当前水平;资产周转率也将维持在当前水平。

4.不合作行为假设。价值链系统内各企业只关心自身的财务状况,而对系统内其他企业财务不予以关注,并且不存在任何财务合作行为。

财务可持续增长率= mingi

由于价值链系统内各企业只关注自身的财务状况,且不存在任何财务合作行为,因此,由于木桶效应,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仅决定于价值链系统内最低的财务可持续增长率。

【参考文献】

[1] 吴先国. 可持续发展与企业竞争战略. 经营管理者,1997.

[2] 芮明杰,孙继伟.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分析. 上海经济研究,1998(04).

[3] 殷建平. 强化管理企业规模迅速扩张之基础——从沈阳飞龙、珠海巨人和三株集团的教训谈起. 税收与企业,1999(02).

[4] 郭泽光,郭冰. 企业增长财务问题探讨——股票发行、企业负债与企业增长的关联分析. 会计研究,2002 (07).

[5] da1y h. e. steady-state economics: the economics of biophysical and moral growth.san francisco: w h freeman.1977.

第6篇:可持续供应链管理范文

循环经济研究的内容包括物流、能量流、信息流等。其中,物流是载体,信息流是媒体,能量流是核心,共同构成了循环经济的三大要素流。

与传统线性经济“资源―产品―废物”的物质流动方向不同,循环经济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中的物质、能量进行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使物质和能源在整个经济活动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合理与持久利用,进而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存在的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冲突问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实践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二、绿色供应链的概念及目标

绿色供应链的概念最早于1996年在美国国际科学基金(NRC)资助进行的一项“环境负责制造”的研究中提出的,其概念和内涵还处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之中,至今尚无一个统一的定义。本文引用Jeremy Hall对其的定义:绿色供应链是指从社会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出发,引入全新的设计思想,对产品从原材料购买、生产、消费,直到废物回收再利用的整个供应链进行生态设计,通过链中各个企业内部部门和各个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使整条供应链在环境管理方面协调统一,达到系统环境最优化。

绿色供应链以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考虑了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环境问题,涉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等企业和最终用户,其仍以物流为主,伴随有信息流和资金流,并通过逆向物流构成一个闭路的循环。其网链结构

如图1所示:

绿色供应链追求的目标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优化,即实现尽可能短的市场响应时间、尽可能高的产品质量、尽可能低的资源消耗。实施绿色供应链可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消耗,从而直接降低成本;可减少或消除环境污染,从而减少或避免因环境问题而造成的罚款;可塑造企业更好的社会形象,从而为企业增添无形资产,是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循环经济与绿色供应链之间的关系

1.循环经济和绿色供应链都以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生态经济学为理论支撑

(1)可持续发展理论。布伦特兰在她提交给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Brundland,1987)。可持续发展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联结为一个互为因果的有机整体,认为经济发展要考虑到自然生态环境的长期承载能力,使环境和资源既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又使其作为人类生存的要素之一而直接满足人类长远生存的需要。

循环经济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支撑,是一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其资源流动方式是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表现为经济增长,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污染物排放减少,经济发展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然的选择和重要保证。而绿色供应链将“绿色”和“环境意识”理念融入供应链,使得整个供应链的资源循环和环境影响(负作用)最小,是现代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

(2)生态经济理论。生态经济就是一种尊重生态原理和经济规律的经济。其所强调的就是要把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多种组成要素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察与实施,要求经济社会与生态发展全面协调,达到生态经济的最优目标。从本质上讲循环经济就是生态经济,也可称是一种绿色经济,“点绿成金”的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和绿色化转向,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而绿色供应链涉及了经济与生态环境两大系统,以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为指导,以生态学为基础,对供应链中的经济行为、经济关系和规律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以谋求生态平衡、经济合理、技术先进条件下的生态与经济的最佳结合以及协调发展。

2.构建绿色供应链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保证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增长的绿色化,只有对从原材料供应、产品制造、销售到废弃物回收整个过程进行环境管理,构建绿色供应链,才能使发展循环经济真正落到实处。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物流的良性循环,信息流的通畅与共享,提高资源的转化效率,减少其对环境的污染,降低废弃物流的比例,提高回收物流的比例,而实现这些要求和措施的重要保证就是构建绿色供应链,推行绿色供应链管理。

四、面向循环经济的绿色供应链的构建

构建面向循环经济的绿色供应链应从以下三个层次进行:一是供应链上企业的生态企业化,二是企业间共生形成绿色供应链及其网链,三是延长生产链条,做好逆向供应链的构建,增强反馈机制。

1.供应链上企业的生态企业化。即将供应链上的每个企业建设成生态企业。生态企业的主要特征是要求企业按生态规律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物的处理过程实施集约、高效、无废、无害、无污染或少污染的生产形式,采取少废料和无废料并尽可能做到闭路循环的生产工艺,节能、低消耗和高效率的生产技术,比一般企业更能高效地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生产出更多的清洁产品。

(1)推行生态设计。生态设计又称面向环境的设计,其基本思想是把改善环境的努力和对污染的预防从设计开始做起,在充分考虑产品的功能、质量、开发周期和成本的同时,优化各有关设计因素,使得产品及其制造过程对环境的总体影响和资源消耗减到最小,包括在产品设计时尽可能选用绿色材料等内容。构建绿色供应链要求这种设计理念不仅从单个供应链企业的角度来考虑,更应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出发。

(2)实行清洁生产。即要求供应链企业生产过程的所有活动均按ISO14000标准进行。改变工艺,由排放工艺改变成少废或无废工艺;改进生产设备,提高设备效率和原材料利用率;现场循环回收和利用,建立生产过程中的废物循环利用系统;加强厂内生产全过程的管理,力争做到资源利用的最合理化,经济效益的最大量化,人类与环境的危害最小量化。

2.企业间共生形成绿色供应链及其网链

(1)在共生企业间构建绿色运输体系。运输是物流成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它也会产生严重的污染问题。在企业间共生形成绿色供应链及其网链时,应注重各企业间绿色运输体系的构建。合理配置物流中心,合理选择运输线路,采取复合一贯制的运输方式,尽量使用清洁干净的燃料和绿色交通工具,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货损量和货运量,降低成本,减少污染。

(2)将绿色性纳入选择与监督合作伙伴的评估体系。在绿色供应链的构建过程中,对合作伙伴的评估和选择显得尤为重要。在选择合作伙伴时,不仅要考虑生产能力、生产成本、产品质量、交货期、服务和信誉等因素,而且要重点考虑环境因素(包括环境法规指标和积极的环境管理指标等)。

核心企业作为绿色供应链的设计者和完善者为维持整条供应链的良性运行,应加大对绿色化技术的投入,为其他企业提供相应的培训或支持,不断优化整个供应链的物流、信息流和组织机构,提高整条供应链的环境管理能力,以追求绿色供应链的全局最优。

每条绿色供应链既自成体系、相互独立,又与其他绿色供应链系统彼此交叉,相连成网,构成绿色供应链网链,进而使得整个社会成为一个大的绿色供应链系统。

3.延长生产链条,做好逆向供应链的构建,增强反馈机制

逆向供应链是从用户手中回收产品,对回收产品进行分类/检测,直到最终处置或者再利用的一些企业或企业部门构成的网络,如图2.所示

它的下游有两条路径:一是有利用价值物品的再制造、再分销(可并入正向物流),二是无利用价值物品的报废处理,如粉碎、焚烧掩埋等。通过逆向供应链获取有价值的库存等产品使用信息,有效地避免供应链管理过程中遇到的信息失真与放大效应,增强反馈机制。同时,逆向供应链的构建,延长了生产的链条,使得绿色供应链成为一个闭合的环境型的循环,使达到传统物流末端的废旧物资能回流到正常的物流过程或抑制其对环境造成危害,从而促进经济和消费生活的健康发展。

五、结束语

第7篇:可持续供应链管理范文

【关键词】跨国公司;绿色供应链;绩效管理;优化策略

一、中国跨国公司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背景环境

跨国公司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特别是不同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治理对于公司环境责任的要求以及消费者逐渐变化的消费习惯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跨国公司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主要的推动因素有以下两点:

(一)环保理念与企业目标协调一致

成功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跨国公司都将绿色供应链管理与企业目标协调一致,并在企业运营管理中充分体现环境保护对企业的重要影响,各行业中领先的跨国公司在考虑如何在实际操作中解决与环境的关系的同时,更注重如何使环保理念与企业整体目标相融合从而成为推动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不断前进的动力,许多跨国公司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将环保理念

与企业目标协调一致的决心。

(二)明确的绿色供应链规划系统

有效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包括长期的战略规划和短期的战术实施。跨国公司在供应链管理中要对环境保护实施系统规划,短期的战术包括对废弃物的处置和排放的管理,随着战略等级的升高,依次为技术发展,重复使用和循环利用,直到企业从长期战略层面考虑的污染预防。

二、跨国公司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

未来跨国公司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供应链管理“绿色化”势在必行。虽然人们在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和实施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目前实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企业还是极少数,从国家和地区的角度来看也极不平衡。(1)时代要求企业必需把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真正保证企业近期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完美统一;(2)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国际社会十分注重绿色工程,许多国家要求进口产品进行绿色性认定,要有“绿色标志”,甚至一些严格的“绿色标准”被视为“绿色贸易壁垒”。

另一方面是供应链管理“绿色化”依赖两大主体的“绿色化”。企业所有员工,特别是企业高层领导要认识到环境保护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企业生存的必然的、唯一的选择。将企业业务流程重组与绿色供应链管理有机结合是实施企业“绿色化”的手段。在这一过程中,要对企业各职能部门按“绿色化”要求进行新的职能确定划分和重组,适当调整运行机制,建立有效的跨越职能部门的业务流程,提高运行效率。

三、国外跨国公司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国外跨国公司进入中国以及中国的跨国企业大量的“走出去”,“绿色贸易壁垒”已经成为我国企业提升竞争力的主要挑战之一。因此引入和普及跨国公司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是中国企业主动挑战环境危机、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拓展企业发展空间的必由之路。目前来说,我国汽车行业,电子行业比较重视对原材料供应、产品制造、销售和废弃物回收整个过程进行环境管理,实现整条供应链的绿色化。

目前中国跨国公司在绿色供应链管理方面比较落后,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多数企业没有积极主动地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这方面的意识还相当薄弱;二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限于比较浅的层次。即使有些企业实施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某些方面,但仅注重企业内部的环境管理,而对整个供应链上的其它环节关注比较少,如绿色采购、生态设计、绿色企业形象以及投资回收等。

四、中国跨国公司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优化策略

(一)完善信息系统

客户是企业的生存之本,信息系统是绿色供应链环境下精益生产的前提和保证。要成功地实施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使其真正成为有竞争力的武器,就要抛弃传统的管理思想,把企业内部以及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之间的各种业务看作是一个整体功能过程,通过信息技术、建立分布的、透明的信息集成系统,保持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和透明度。

(二)建立绿色供应链绩效管理体系

绿色供应链与传统供应链相比,最大的改变是绿色供应链将绿色环保的思想融入到供应链的每个环节之中,因此,如要要建立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绩效评价,绿色度应该作为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评价指标。由于绿色供应链环节较多,各方面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如果使用单一指标作为绿色供应链的评价标准,很难能客观准确的做出绩效评价结果,所以必须对绿色供应链实施多层次,多角度的整体评价。基于此处提出基于平衡计分卡方法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从如经营角度、运营角度、绿色度、财务指标等多层次多角度对绿色供应链管理进行评价。

(三)实施风险管理

对跨国公司风险分析纳入到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过程中,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供应链在运行过程中出现意外紧急状况从而使供应链中断。同时由于风险会随着时间、生产线的变化,材料的变化等生产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还应建立长效风险评估体系,每半年对整个供应链上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重新制定相关对应措施。

(四)完善供应商评价体系

实现每月对供应商进行评价,除了对供应商的交付、质量、服务等方面进行考核外,还应对供应商的环保和健康安全方面进行审核,并要求关键供应商必须获取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对考核不合格的供应商取消其供应资格;对达到要求但仍有不符合项的供应商,则向该供应商发出纠正预防措施改善表并规定其限期整改。

五、总结

本文主要站在跨国公司的角度面对绿色供应链管理进行分析,主要包含跨国公司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所处的外部环境;内部影响因素如何推动跨国公司绿色供应链管理,最后指出了对于跨国公司如何克服这些阻碍从而优化绿色供应链管理达到企业和社会共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8篇:可持续供应链管理范文

关键词:精益供应链;订单型;瓶颈

中图分类号:TM30 文献标识码:A

1 概述

当前,公司所处的内外经济环境错综复杂,各种不稳定因素、不确定因素较多。一方面外部需求持续疲软,内部增长缓慢;另一方面,能源、原材料价格运行高位,融资成本上升。未来市场的竞争不单单是企业和企业的竞争,更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对像我公司这样的处在供应链最中间的制造企业在成本、质量方面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传统的采购管理模式已完全不能适应现化企业的发展要求,必将成为企业经营发展的“瓶颈”和“短板”。采购部以主产品供应链优化为切入点,按照南车集团“找短板、查瓶颈、抓关键、求突破、上台阶”的方针,积极开展采购管理与供应链建设活动,为公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 精益供应链理论

随着精益管理思想在制造领域的应用,理论界也将精益思想延伸到了供应链领,从而出现了精益供应链的概念。精益供应链,英文称为Lean Supply Chains,精益供应链即以减少供应链的不必要环节(浪费),以提高供应链效率为目标建立起的“拉式”供应链模式。精益供应链理论的出现,有效地帮助企业在整个供应链上减少浪费、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优化服务,从而向客户提供更有竞争力和价值的产品与服务。

借鉴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我对精益供应链的认知归结为五点:一是客户导向原则,从顾客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企业内部角度来研究什么可以产生价值。二是价值导向原则,精益供应链的关键就在于整个供应链流程的所有活动都是可以向客户提供价值,换言之,供应链要以价值流为导向。三是价值流有效流动原则,通过消灭浪费,形成没有中断,没有对流迂回,没有停滞等待,没有丢失和损毁的物流活动来为用户创造增值条件。四是恰到其时原则(JIT),供应链的一切活动,都要根据客户需求来进行,准确地理解客户需求是关键,通过调和总成本最小化,客户服务最优化,总库存最少化,总周期时间最短化以及物流质量最优化实现供应链绩效最大化。五是持续改进原则,供应链的规划和管理,要根据客户的需求改变,不断地优化供应链,持续改进,是个永不停滞的过程。

3 南车株洲电机有限公司供应链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南车株洲电机有限公司采购基本情况介绍

南车株洲电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车电机)采购业务分为三大模块:国内采购业务模块,主要负责轨道交通电机、变压器所用的且产地在国内的原材料、配件、工量具采购;海外采购业务模块,主要负责公司进口材料及配件采购;路外采购业务模块,主要负责民用电机所用且产地在国内的原材料、配件采购。公司主要以订单型采购模式为主,即根据公司营销计划,生产需求计划进行采购,其中又可分为少品种批量性采购(如9600KW、7200KW、动车、永磁风电等)和多品种小批量的订单采购(特种电机、高压电机,项目多)。2011年公司采购额约20亿,采购物料多达上千项。公司注册供应商有一千多家,其中南车集团内部供应商53家,与南车集团关联方单位104家。

3.2 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供应链管理体系尚未真正建立

虽然对供应链建设开始重视,但对供应链建设,建立什么模式的供应链,本企业处于供应链的哪部分,以及当前抓的重点是什么,还处于一个相对模糊的状态,且供应商管理的考核机制不完善,量化依据偏少。

3.2.2 战略伙伴关系未统一

供应链上的企业,绝大部分只考虑本企业的当前利益为主,未考虑到整条供应链的整体利益,对供应链的长远利益考虑得也比较少。每年供应链上以降价来降低成本的企业很多,最终上游企业受压榨的程度很大,导致产品质量、售后服务、交货期等受到影响。上游企业与下游企业之间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年度采购框架协议的不多。

3.3 供应商的综合实力参差不齐

纳入到公司注册供应商名录中的供应商数量比较多,且综合实力相差很大,有国际知名的大企业,也有国内实力较强的国有企业,还有一些发展迅猛,理念先进的民营企业,但也有一些实力薄弱的个体企业,以作坊式的方式在生产,成为整条供应链的颈瓶,在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中会落下锋。

4 南车株洲电机有限公司供应链建设的思路与策略

针对以上主要问题,南车电机采购部以主产品供应链优化为切入点,按照“找短板、查瓶颈、抓关键、求突破、上台阶”的方针,采购部围绕深入开展以精益管理为主线,编制了可行的实施计划,并开展了如下活动:

4.1 针对供应链管理体系不够完善,采购部对原有的供应商商务评价与考核管理办法进行修订,原有商务评价只有三个档次的分数,原来同一产品的供应商评分在同一档次上就很难区别好坏,进行修订后,打分更加细化,在同一档次的供应商分数也有高低。原来对供应商的评价只凭主观打分,现根据供应商商务考核管理办法每月部门都会统计考核情况,为评价打分提供了客观依据。

4.2 原来每个项目物料的采购招标以价格为决定因素,现把质量、售后和交货期都纳入到评标的主要因素,如把前期供应货的及时性和产品的合格率作为能否中标的重要因素,并通过量化的方法把相关指标折合成分数,与价格进行相关,最后的分数决定评标结果。

4.3 为了提升供应链的综合实力,今年7-9月采购部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对一分部供应商重新进行现场评估,对不完全达标的提出整改,对完全不达要求的取消息供应商资格。

结语

精益供应链建设要根据客户的需求改变,不断地优化,持续改进,是个永不停滞的过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在企业市场竞争地位相对优势的情况下,企业内部的很多问题,都会因此而掩藏,往往无法回避的问题仅仅是产能不足或者交付不利这类“甜蜜的负担”,但是又缺乏有效的手段去有效应对,但是通过对精益理念的实施,可以帮助企业增加生产柔性,更好的满足客户需求和提升交付表现,而且最大限度的挖掘产能潜力,这能帮助企业在良好市场下“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关于印发《中国南车采购管理提升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N].2012.

第9篇:可持续供应链管理范文

[关键词] 供应链 商业 竞争 风险

面对全球经济剧烈竞争的挑战,引入供应链管理的各界产业链的运作都具有极强的商业属性。因为无论是核心企业、供应商、分销商和客户都是以追求低成本、高利润、低风险为重要目标。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全局性的运作管理,它追求的是全局产业链的持续稳定,确保产业网络中所有积极的、优秀的节点企业加强紧密合作。无论是来自供应链内部的利益冲突,还是外界各种影响因素产生的冲击负荷对供应链的影响,核心企业都将试图保持供应链系统的全局稳定。基于稳定供应链的商业竞争必定追求高收益,高收益则必然带来高风险。这是商业活动最主要的特点。

一、稳定供应链的构建

无论是哪一种产业链的有效运作,都必须在一种相对稳定的环境下进行,即使受到内部或外部的冲击,供应链系统都应具有较强的抗冲击性能和系统结构的稳定性,否则,当受到各种冲击负荷的作用后,供应链就会断裂,动态运作就会失效。由于稳定的供应链具有信任、亲密、满意、共享等特点。稳定供应链构建的方法主要有:

1.建立合作成员的诚信机制

稳定的合作状态是供应链有效运作的基本保证,既然供应链管理带有较强的商业属性,那么要使供应链成员的合作稳定,关键是要获得供应链的整体绩效。整体收益高,各合作企业在利益的驱使下才能将竞争优势投入到供应链。为保证整体利益的提高,供应链合作企业之间的诚信机制是至关重要的,另外还要构建调节机制,从而化解矛盾,通力合作。

2.建立相对稳定的供需关系

产品的供应与需求是供应链动态运作的基本目标,产品的生产能力、创新能力、供应与运输服务能力以及企业的营销能力都集中体现在供应链的核心竞争能力上。为此,要以商业需求为目标,合理地调节生产和供应服务,坚持合理的利益分配原则,以保证商品供需渠道的畅通,从而提升供应链的活力和整体竞争能力。

3.建立动态的合作机制

在构建供应链时,核心企业选择理想的合作伙伴作为节点企业是全局供应链有效运作的关键。由于供应链管理主要是合作企业之间关系的管理,供应链的稳定性往往是由合作企业之间的管理决定的,并且包括节点企业自身的运作能力。由于合作企业水平和能力的差异,对于长期、稳定的合作,必然优胜劣汰,进行动态调整,保持供应链运作能力的整体优化和提升。

4.建立整体抗冲击的稳定结构

供应链的运作是处于激烈竞争的环境之中,在外界不利因素的冲击下,供应链会产生剧烈的振动,当振动偏差超过结构稳定的容许偏差时,供应链就会失稳。所以稳定的供应链不仅能够抵御内部固有振动的影响,而且还应具有较强的抵御外部环境冲击的影响。

二、商业链竞争的特点

1.追求商业合作成员的紧密合作

商业竞争要求商业供应链的上游企业与下游分销商形成合作的共识,从而形成商业链中的各个成员之间的信息共享、资源调配、优势互补,才能实现商业链的整体优势,达到核心企业、供应商、分销商和客户的共赢。

2.追求商业链运作过程的市场研发

商业经营的根本目标已经无容置疑,就是在有限资源的条件下,追求商业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驱动下,商业企业势必追求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以及开拓更广泛的市场领域,这就需要商业链在运作过程中,追求市场的研发,从而保证商业链在受到需求和外部经济环境的冲击下持续稳定。

3.追求行业的持续发展

如果商业企业供应链能够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重要的问题是具有行业持续性发展的能力。首先商业产品的种类和数量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无论是短期需求还是长期需求;其次,能够分析和预测在商场竞争环境下,该类产品的替代品的产生和发展前景,同时还具有研发新产品的技术创新能力;三是能够分析商业链合作企业发展的持续性,以及资源供应的长期性。四是有能力构建商业的渗透和融合性,在稳定的商业链系统中,拓宽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外延,形成独立的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渗透和融合。

三、商业竞争的风险

通过对稳定供应链构建方法和商业链竞争特点的分析,稳定供应链的商业风险主要包括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

1.内部风险

商业竞争的内部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商业链系统结构的原因产生的商业链整体失稳。

(1)整体绩效低下,合作企业优势离去。由于利益驱动,整体管理透明度不高,合作企业之间矛盾难以解决,商业链内部产生内耗,整体营销不利,预期利润难以实现,节点企业撤走了运作优势或者优势企业直接违约离去,造成供应链断裂。

(2)商场需求预测不准,出现超额库存。在保证及时供应的前提下,实现零库存是商业链优化的总体目标。但是由于对商场中需求商品的种类和数量预测不准确,甚至是需求时间和供货时间不准确,造成库存费用急剧升高和产品滞销,将会导致资金流的堵塞。

(3)合作伙伴选择不当,失去持续发展的能力。合作伙伴选择不当的后果是商业欺骗,具体表现在市场预测结果不准或滞后,新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低下,资源的融合性消失,使得核心企业已经没有必要的时间和能力进行动态调整,造成商业链无法生存。

2.外部风险

商业竞争的外部风险主要是指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不可预见事件发生对商业链的冲击所引发的风险。以及相关产业链的竞争和垄断所引发的商业链失稳的风险。

四、对应策略

规避稳定供应链的商业竞争风险,首先应提高预测能力,包括:商场供需预测,合作企业水平预测,新产品研发预测,资源供应预测等。其次,核心企业管理跨度要适中,以提高商业链的抗冲击能力。因为,管理跨度大,成本低,收益高,抗冲击能力低;管理跨度小,成本高,收益低,但抗冲击能力高。

参考文献:

[1]Wang Xu, Jia Yanmin and Yu Tianlai, “Research on dynamic scheduling operation method in supply chain based on ant colony optimization”, Proceedings-IEEE INDIN 2008: 6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 2008,825~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