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可持续农业技术范文

可持续农业技术精选(九篇)

可持续农业技术

第1篇:可持续农业技术范文

关键词: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绿色种植;技术推广;可促进性

前言

在生产过程中积极采用绿色种植技术,不仅可以有效减少农药使用量,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实现清洁生产,同时这对农业的稳定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某地区农场生产为例,在生产过程中通过采用绿色的种植技术,并加强其推广力度,从而积极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另外管理人员也要加强对技术人员的严格管理以及监督,同时加大绿色种植技术的推广力度,大力提倡绿色种植,从而在提高第一生产能力基础上,有效提升农场产量。

1现代化农业发展弊端分析

1.1地表水污染

由于受到传统生产模式的影响,因为杀虫剂,化肥,除草剂等化学品大量使用,从而造成了地表水污染问题,这个问题也成为农场生产管理员以及农业管理部门高度重视的问题。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化学肥料,例如:氮素化肥,它具有水溶性强的特点,由于被冲刷到河流、湖泊中,然后通过灌水,降雨等方式被溶于井水中[1],工作人员认为这是造成水资源污染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见,在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氮素化肥,不仅增加了地下水中硝酸盐含量,还导致了水环境富营养化。在生产过程中带来了水污染问题不仅对农作物灌溉工作造成威胁,还造成了多个区域水资源连环污染问题。这个问题的发生对农场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制约,形成恶性循环[2],同时对人员生命健康也造成严重威胁。

1.2作物抗逆性下降

在生产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作物抗逆性下降,从而导致农产品的品质降低,由于无法保证农产品质量,因此对人员健康带来威胁,影响到农场的稳定发展。如:农作物自我调节能力以及防御能力丧失,最终导致了农产品自身营养物质流失,继而引发农作物质量不合格问题,再加上药物长时间在作物内积累,最终药物进入人体内部[3],直接影响到食用者身体健康。

1.3土壤酸化现象

由于化学药物的过量使用,使得土壤在化学作用下丧失了活性生物,最终导致土壤结块以及酸化现象出现,同时对土壤生产能力造成不利影响。农作物无法吸收到营养成分,同时在化学肥料作用下,最终形成营养大量流失,长此以往,土壤酸化的面积不断增加,大大降低了土地面积利用率,以此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2实例分析绿色种植技术应用措施

2.1采用多样化种植方式

比如农场工作人员积极采用:稻-油,稻-麦,绿肥或冬闲-稻,等多种种植技术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轮换种植,在此过程中由于考虑到该地区处于长江入海口,主要种植小麦,水稻等作物,因此可以采用稻麦,稻油,稻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轮换耕种,同时大力推广绿色种植技术,积极发展生态种植。从而充分体现地区农场种植结构的多样化,有效丰富作物多样化,这样做可以大大改善地区农田生态系统,以此实现用地,养地相结合[4],这对提高土地的培育能力,提升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等发挥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2采取多种代替种植措施,提高化肥利用率

从2011年开始,该地区就开始全面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从而使得土地应用面积在不断扩大,根据工作人员统计,目前该地区积极全面实现测土配方技术的应用,大力提倡绿色种植技术,从而使肥料利用率提升了5.5%~6.8%,同时田地中氮肥使用量也减少了2.5kg/667m2,因此管理人员采取全面开展土壤有机质的提升活动,加快绿色生产,在此过程中始终坚持要用地和养地相结合的方式,从而使得土壤有机质提升了7.8%,肥料利用率提高了8.3%。

2.3采用绿色防控技术

农场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按照“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5],综合运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技术手段有效控制病虫草害的为害。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根据田间病虫实际发生情况,严格把控防治指标,科学合理制定防治措施。种植芝麻、大豆,向日葵等显花植物,种植香根草,利用性诱剂、杀虫灯诱杀害虫,从而有效降低害虫防治成本,大大减少了农药使用量,真正实现了绿色种植。

3加大绿色种植技术推广力度,积极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法

3.1实现特色种植,提升人员收益

积极采用绿色种植技术,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同时还积极探索稻田绿色生产模式,通过采用这种模式,工作人员发现,自2015年来,某农场稻田绿色种植面积明显增加,全年稻田绿色种植面积就已经达到829.13hm2,社区认养稻田18.6hm2,生态稻田体验旅游产业也在不断发展,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

3.2加大绿色种植模式推广力度

比如工作人员在推广绿色种植技术的过程中主要通过网上信息,印制宣传手册,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组织职工群众会议等多种途径来进行,大力引导进行科学种植,科学施肥,合理控制农药使用量,有效避免因为种植技术不够科学,从而影响到农作物的茁壮生长,最大限度减少肥料,资源浪费,从而在提高人员专业种植水平的基础上,积极促使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3.3大力培养经营主体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场的原有人员结构逐渐发生了变化,年龄偏大,素质偏低,人员流失等严重制约日常生产经营的情况日益突出,尤其这几年有着加快的趋势,在原有的土地上实现绿色种植变得越来越困难,针对这种情况,农场种植管理人员大力培训职工,提高基层主体的种植水平和经营能力[3],以此方式积极促进了新型农场经营主体的有效更替与专业种植人员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从而为提高农场经济效益奠定了坚实基础。

3.4制定奖励制度

提高人员热情,使用项目资金,同时采用资金奖励制度来调动农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大力开展绿色,节约型生态农场,及时对表现好的经营单位进行表扬和适当的奖励,这样做能够有效提升绿色种植技术的应用率。

3.5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在传统生产中,农场工作人员通常采用的是大水漫灌技术,采用这种方法不仅造成了水资源浪费,还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土壤结构,因此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为了提高农业产量,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场工作人员提倡在生产过程中采用小水渗灌技术[6],采用这种方法后,工作人员发现可以节约40%水源,同时还降低了田间湿度,这样做不但有效提高了作物抗病能力,还避免了污染问题的出现,大大减少了杀虫剂使用量,以此将环保工作得到了及时、有效的落实。另外采用小水渗灌技术还有利于浇水管理,将土壤和灌溉水接触面积有效减少了65%,从而防止了水土流失,更好保护了土壤结构。

4结束语

由于农业关系到国计民生,同时与人们生活水平息息相关,因此有必要大力提倡绿色种植技术,同时作为农场管理人员必须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有效调动人员主动性,并给予工作人员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加强对绿色种植技术的大力推广,积极开展节约型,环保型生态农业,这样做可以大大提升土壤生产能力,从而在提高人员专业技术同时,有效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方海维,方文杰.推广绿色种植技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基层农技推广,2016(11):25.

[2]郭鹏.推广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31):264.

[3]刘锋,赵昌胜.积极推广农机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确保现代化农业可持续发展[J].新农村:黑龙江,2014(2):190.

[4]王振东.推广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J].新农村:黑龙江,2014(14):32.

[5]韩海军,邸娜,赵志强.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J].现代农业,2013(10):56-58.

第2篇:可持续农业技术范文

近几年我国在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一是传统观念的束缚,农民习惯于“面朝黄土,背朝天,人工点种,牛耕田”的传统耕作方式,再加上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需要一些特殊机械、设备、设施的投入,农村劳动力转移滞后,农民没有其他更好的就业方式,人闲着不挣钱,不合算;二是政府部门指导思想有些偏差,重工轻农倾向依然存在,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工作重视不够;三是多数农民收入低,购机有困难;四是机械适用范围小,配套指数低、价格高,满足不了一机多能的要求;五是推广力度小,目前仅仅依靠农机推广部门一家组织落实该项工作,从人员、设备到社会影响力等诸方面,也是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

实行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在我国是对我国传统耕作方式的一次改革,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项强有力的改进和提高,各级各部门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提到议事日程,并根据当地情况下大力气将保护性耕作技术各个技术环节落实到位,确保该项技术迅速推广普及。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要加速普及保护性耕作技术应切实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强化领导,积极宣传

首先有效地采取各种宣传手段,对保护性耕作技术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大力宣传普及发展保护相耕作的技术及重要意义,力争达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其次,各级领导首先提高认识,层层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强化领导合组织,把加速普及保护性耕作列入各级政府重要的工作目标,作到任务分解落实到人,落实到地块;三是实实在在抓好县乡村三级保护性耕作试验田、示范田、对比田,举办培训班,召开培训会、现场观摩会等,让农民亲眼看到保护性耕作的效果,让活生生的事实说话。

二、政策引导,多错并举

2004年以后,国家开始实行对农机具补贴的政策,虽然补贴资金量小,不能实现普惠制,但也起到了很好的引导和鼓励作用,所以必须利用好这些资金。一是对用于保护性耕作机具的补贴款保证专款专用,农机经费入农户。二是积极争取地方财政、金融部门多方筹措资金,用于保护性耕作的机具的购置。三是以抵押贷款的形式,鼓励农机大户、专业户购机。四是提倡社会多方集资,以国家拿一点、大家凑一点的方法,积极兴办股份制农机服务公司或农机协会。通过资金扶持,政策引导,调动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

三、部门联动,服务到位

各级政府和农机部门在主动与计划、财政、金融、科技、工商、质量监督等部门搞好协作,争取更多支持的同时,加强对农机生产商及农机产品的监督管理,对假冒伪劣的农机产品进行严格查处,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优化保护性耕作的农机市场环境;督促农机研究部门尽快研制出一机多能、质量过硬、价格合理、适宜农艺的机具,最大限度降低作业成本。

农机主管部门要加速普及力度,结合极具生产厂家及农机培训学校,抓好购机者、使用操作手的技术培训、技术咨询与指导,传授机具使用、维修、保养知识,以提高作业质量及机具使用寿命。

作物良种培育供应部门,要抓好适合机械化作业的作物品种的繁育和供应。如培育抗倒伏,早熟高产适合机收作业的小麦、玉米等作物良种对推动保护性耕作也有很重要的影响。

四、健全队伍、提高素质

第3篇:可持续农业技术范文

通过市场竞争后,为了确保不断发展壮大而表现出对新技术的强烈需求。②技术推动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技术发展本身推动着将技术发明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二是技术成果产生后,技术供给本身会导致技术需求的推动力。技术推动力发源于农业科研机构,农业科研机构通过研究将技术发明转化为农业技术成果,从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只是技术推动力的一面。另外,农业技术成果产生后,会促进技术需求的产生,这是技术供给导致技术需求的推动力。③各级政府推动力。虽然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是技术创新动力要素的主要方面,但政府推动力在其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对社会、科技、产业和区域发展的规划,以及制定关于科技规划、产业规划及促进其快速发展的政策和法律法规,都可能成为启动技术创新的有效手段。实践证明,技术推动力、需求拉引力以及政府推动力三者共同作用是导致成功的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因素。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宏观环境要素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宏观环境要素是指在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所处的环境中,促使创新动力形成和增强并影响创新动力相互作用的各种外部环境。主要包括:经济环境要素、社会方面环境要素和人文环境要素。从经济学角度看,主要包括制度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与法制环境[3]。

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分析模型构建

从理论上讲,各级政府具有雄厚的财政资金和强大的组织宏观调控能力,可以为技术创新提供良好资金保障、政策环境和坚强的各级政府策动力,承担一定的技术创新风险;研究开发机构在人才资源、技术设备和技术开发能力上具有较强的优势,可以形成促进技术创新的强大推动力;农业企业(农户)依据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要求,则具有较强的创新需求和愿望,能切身感受到市场需求的拉引力。各级政府、研究开发机构和农业企业(农户)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农业科研基础是由各级政府与研究开发机构相互合作相互作用产生的;研究开发部门与农业企业(农户)密切合作,通过技术成果应用于农业企业(农户)形成了新的生产力,给农业企业(农户)带来较好的效益;各级政府主要通过制定相关创新政策和创造宽松的环境,激励创新主体的供给与需求。以上三者的协同作用域就是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技术创新实现域,实际体现了技术创新的过程本质上是必须同时满足技术、经济、社会效益的三项集优过程。另外,技术创新动力要素与环境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决定了技术创新系统的动态性和发展性[4]。构建了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分析模型。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模型分析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动力系统是个有机整体,各动力要素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其中任何一个动力要素的“缺元”,都会对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动力造成影响。总体而言,动力“缺元”情况主要有以下3种。①农业企业(农户)动力“缺元”。即形成“各级政府—研发机构”的二元动力系统,系统动力来源于各级政府的策动和研发机构的推动,(1)中的图形GROS表示了动力大小。它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农业企业(农户)的弱小,如技术资金少,创新能力弱等,相比而言各级政府的创新能力强大。我国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动力系统就处于这种二元创新动力结构。技术创新市场机制还没有形成,市场拉动不足、供需脱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和农业企业(农户)对技术需求不足,缺乏创新激情是其主要弊端。②研发机构“缺元”。即“各级政府—农业企业(农户)”的二元动力系统,各级政府策动和农业企业(农户)需求的拉动是动力系统的主要动力来源,(2)中的图形GEOS表示了动力大小。这种技术创新实际上不能产生现实生产力,原因是研发机构缺元,无提供技术创新成果的主体,这种技术创新是不可能实现的。其主要特征是农业企业(农户)靠简单追加劳动资本促进农业发展,而无先进的技术支撑,农业经济只能呈现粗放外延式增长。现实情况下这种技术创新动力系统不可能存在。③各级政府“缺元”。即“研发机构—农业企业(农户)”二元动力系统,系统动力主要依靠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3)中图形REOS表示动力大小。这种动力系统在我国一般不可能存在。其特征为过度重视经济效益最大化,忽视社会效益,易导致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市场秩序混乱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等社会问题。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三元协同动力机制模型的建立从系统学理论的角度看,以上3种二元动力系统都属于远离平衡态的不稳定系统结构。因此,为寻求系统的平衡,技术创新主体系统会通过自组织,使系统内部要素逐步趋于平衡状态,从而形成稳定的三元动力结构系统。(2)中的图形GREOS表示了三元动力结构的动力大小,可以看出三元动力结构是在各级政府策动的情况下,由技术推动和市场拉动协同而形成的。三元动力协同作用下的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过程。实际上,在三元动力系统中,内部系统要素的充分协同作用可以协调各方的矛盾,求得系统整体的同一性,从而调动系统要素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使其产生互补效应,最终减少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性,降低外界环境资源的消耗,增大技术创新实现的可能性和优势。就技术创新的实践来看,创新系统各动力要素的协同已成为一种趋势,协同在某种形态下实际上表现为创新主体系统及动力要素之间的整合。20世纪20年代以来,独立研发机构和独立发明者不断减少,研发机构与企业合作共建重点试验室不断增多,这一现象验证了技术创新动力要素协同和整合的趋势。此外各级政府与企业、各级政府与R&D机构之间的不同形态的协同趋势也在不断加强。

我国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主导模式选择

计划—市场复合的动力机制模式充分考虑市场引导的作用,更强调各级政府应通过适当的行政手段加大对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的投入和引导,不断增加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的能力。计划—市场复合的动力机制模式不再是单纯的行政推进,而是在充分考虑我国可持续农业技术市场需求(拉力)和技术发展机会(推力)情况下,由科技计划部门来确定重点创新计划。农业科研机构也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确定重大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计划,通过向科技主管部门申请,列入国家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计划项目重点资助。各级政府依然要发挥其在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中不可替代的主导动力作用一是由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特殊性决定的。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我国农业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是可持续农业科技成果研发的前提,而以上两种研究是一种公益性的研究活动,我国各级政府理当进行资助和管理;另外,由于我国农业生产的分散性和农业本身自然再生产的特点决定了不可能对可持续农业科技成果进行产权保护,从制度安排上就难以解决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中的“免费搭车”问题,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和扩散活动 完全市场化的可能性目前还难以实现。二是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农业有较快发展,但与其他产业相比,外部经济和风险性特征仍然比较明显。目前来看,我国发展农业的社会效益比经济效益更加明显,从长远看,我国农业企业(农户)的边际收入低于非农就业工资的状况仍然难有实质性改变。因此,通过我国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使农业收入还较低的大多数农业企业(农户),以较低的成本和风险分享技术进步的好处就显得十分必要。基于以上原因,在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活动中,其主导动力理当主要来源于我国各级政府。完全由市场机制决定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和成果扩散的条件尚不具备一是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功能还不十分完善,市场机制的完善及其作用的充分发挥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完全由市场机制来决定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的整个过程还不完全具备现实条件;二是在现有我国农业基本经营制度下,主要农产品(粮食和棉花)仍然没有摆脱统购的方式,在农产品价格和农业生产要素的价格还不能完全正确反映资源稀缺性的情况下,发展技术市场的基础条件还不十分完善,市场对技术资源起配置作用的过程仍需时日。以上两方面原因,导致研发机构技术创新动力不足,造成了我国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和成果供给不足。这就决定了通过运用行政手段来诱导技术创新扩散,实现农业持续、快速增长仍然十分必要[5]。运用行政手段产生的行政推动力主要来源于我国各级政府实施。农业企业(农户)缺乏对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成果的需求拉动力一是我国各级政府的宏观目标与农业企业(农户)目标存在差异。对我国各级政府而言,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关注的是我国整个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必定会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选择有利于提升我国社会、经济和环境福利的农业技术。而对具有经济理性的农业企业(农户)而言,是以利润的大小和成本效益原则作为技术选择标准,这就会将社会效益大而微观效益并不占绝对优势的可持续农业技术排除在可选择的技术集合之外,而选择经济效益好的其他农业技术;二是各级政府考虑的成本与农业企业(农户)考虑的成本存在差异。各级政府在其技术应用的宏观取向中考虑的是社会收益和社会成本。农业企业(农户)则追求收益最大化,较多考虑的是私人收益和私人成本。在土地资源产权不明晰的情况下,农业企业(农户)对于资源利用的技术采用往往是以最小化的私人成本获得最大化的私人收益。资源与环境边界,与各级政府农业技术应用的宏观取向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形成较大偏差。以上两方面原因,造成我国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和成果需求不足,农业企业(农户)动力“缺元”现象的产生,从而导致需求动力不足。

第4篇:可持续农业技术范文

我国农业要想尽快地实现市场化、集约化以及现代化的目标,就一定要发展可持续农业,充分发挥出农业所具有的自然资源优势,提升综合效益。当前,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相当多,比如: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农业类型与种植物十分单一、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够合理、注重化肥却忽视农肥、土壤有机质的肥料含量过低、森林的覆盖率过低、河流与海域受到污染、生态环境愈来愈恶化等,这些均限制了我国农业的发展。为此,应当依据生态经济的发展规律,建设高效能人工系统,切实做到低能耗与高产出、无污染的新型生态农业,全面运用生物之间的量化关系,在空间与时间上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积极运用新技术以强化农业经济系统的自身调节能力以及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提升生态平衡恢复能力,从而落实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目标,进而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以及农民群众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

2开展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路径选择

2.1强化农业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一是要立足于选择与运用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农业技术以及农业生产方式,从而防止出现农业土地的水土流失、沙漠化以及盐碱化等不良现象。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之中,要做到节约利用土地,降低不可恢复的非农业废弃地,从而巩固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物资基础。二是要运用最为先进的农业技术方式以防止出现水资源的严重浪费。要大力实施让水资源不受到污染与破坏的实用性技术,切实解决各类水环境问题。三是要运用技术改进以及生产利用方式的改变,努力防止农业生物资源运用上的重大浪费,让农业生物资源的利用尽可能地做到合理化,让生物多样性能够得到最大的保护。四是要通过技术进步以及富有成效的制度制约,切实防止温室效应以及臭氧层耗损造成的多种生态影响,防止酸雨、紫外线辐射、干旱以及洪涝等自然灾害对于农业经济所产生的危害,强化大气资源以及农业气候资源之保护。

2.2落实污染控制与环境保护措施

一是要减少与消除化肥、农药、农膜以及其他剩余残留物对土壤、水体与大气所造成的污染。二是积极有效地治理集约式家畜养殖粪便以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废弃物对于农业环境所造成的危害。三是要预防和治理农业生产中能源消耗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在环保与资源的合理利用上,要积极控制农业污染废弃物排放的总量以及单位产出造成的污染排放量,并以此为基础,运用产出效率的提升,合理运用环境的容量资源,以实现农业生产与农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全面协调,进而实现双赢目标。

2.3完善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措施

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技术措施选择上,要切实遵循适宜性与可持续两重标准。前者是指选用合理的技术。要依据不同区域中的资源、生态、技术以及投资等具体状况,选用合理的技术类型;要以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技术为先导,优先选择富有实效性的传统农业技术、工业式农业技术以及可替代农业技术,从而实现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的合理结合。要跨越单一化的农技科学,从而实现多和学科领域中相关技术的组合以及创新。可持续发展的标准是指农业技术的选择应当具有持续性、发展性、公平性以及共同性等原则。要尽可能地选择低污染或者无污染,并且有助于实现生态良性循环的清洁型农业技术,使用较少或者不会导致水土流失、沙漠化或者盐碱化等副作用的农业技术和其他类型的生态良性化农业技术。要选择能够提升农业生态系统生产效率的良好技术、能够提升农业生产效益的技术、能够提升农业市场运营效率的技术、能够提升农业消费品利用成效的技术以及能够提升农业管理系统工作效率的技术等。

2.4健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机制

一是健全农业法律法规与农业经营管理制度机制。要建立起更加完善、更为配套的农业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要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农业资源科学管理机制,主要包括了对农业自然资源环境所进行的定期普查、动态监测以及信息化管理机制、农业资源产权保护制度、农业资产管理制度等;要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农业生产经营机制、市场流通机制以及消费管理机制等。二是要健全农业发展规划与政策。要制定出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农业综合性发展规划,包括农业资源和环境的利用、农业生产、农业市场以及农产品消费等方面的发展规划,使其能够成为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度依据;要建立起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我国现代农业政策制度体系,主要包括了能够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政策、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区域性政、加快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等。三是要健全行为准则等非正式制度因素。现代人在生产和生活中所共同遵守的习俗与常规等基本行为准则属于非正式制度因素。其中一些因素是和现代文明进步保持一致的,对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要加以弘扬;还有一些非正式制度因素是与可持续发展相悖离的,将会影响到当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一定要进行合理的引导。

2.5大力改革现有农业科技体制

强化农业科技的开发与推广,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实现转化,这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环节。一定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手段,将农业的发展建立于依靠科技的进步与提高广大农业劳动者的素质上。所以,在农业科技工作当中应当做到如下几点:一是要加快农业科研体制改革的进程,健全现有的农业科研体制,改进与优化农业科研系统结构,积极探索更加科学、更为有效的农业科研应用机制,真正做到农业机构的轻型化、农业队伍的精干化、农业成果的产业化、农业企业发展的集团化、农业运行机制的高效化。二是要依据现代农业发展之所需,强化现代农业的科研开发。要切实增加农业科研的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把农村科技视为社会公益事业加以对待,通过财政拨款加以扶持。三是要积极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到农业生产一线来推广示范性科技成果,要积极探索设立科研源自于生产、成果由市场加以检验的新型机制,强化科技和经济的密切结合,不断提升农业科技服务于"三农"的能力。不断加大对农业特别是农业科技人才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关注力度,彻底扭转社会上不够重视农业科研工作者的态度,积极推动农业科研成果实现转化,并提升农业产出的效益。

2.6加快生态农业的发展

农业生态系统是农业的核心系统之一,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相互之间、子系统的各组之间虽然具有一定联系,但是归根结底还是要遵循相互依存与制约的生态学规律。为此,要充分认识生态学的发展规律,促进农业生产实现高产化、优质化、稳定化与可持续发展。在生态农业建设中,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理、农业生态系统总体调控的原理、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原理、彼此依存与制约原理以及生物竞争性原理等来安排与组织农业生产,这样一来就能确保我国的农业生态系统具备比较高的生产力、可持续性以及可塑性。促进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这是实现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途径,而实现传统农业到现代化农业的转变,则是我国当前与今后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

3结束语

第5篇:可持续农业技术范文

1.1信息产业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联系

信息产业与可持续发展存在于同样的环境。21世纪的80年代人们才开始认识信息产业,其具备高智能与高技术革新,突出的特征就是高效率、高增长与高效益,低污染、低能源与低消耗。正是此突出的特征与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思想有着密切的统一。信息产业与可持续发展都是以信息为原料。信息与物质和能源的存在都非常的宝贵,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就是及时、正确、多方面的掌握和利用信息,将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进行协调。因此,可持续发展在以信息为依据的同时也对信息交流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此外,发展信息产业应该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信息产业具有双面性,会产生双方面的影响,其能够促进生产力与社会的发展,也会出现信息技术的不平衡发展,导致一些虚假、错误的信息泛滥,最终形成与期望相悖的结果。因此,信息产业想要平衡发展,一定要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1.2农业信息产业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影响

首先,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要通过农业信息化。工业式农业存在很多问题,同时世界科技与经济都在面临着全新的改革,生态农业和持续农业已经大批的出现。我国采取突破传统农业技术的发展策略,将之前的农业资源依存型转向了科技依存型。信息产业的发展开拓了农业发展的道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快速、及时的传递信息,交流信息,推动农业走向现代化管理的目标;二是生产信息融入到农业生产的多个部分,可以依照植物生长的多个阶段和生理特征的需求实施自动化定量控制的手段,提高生产率;三是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的结合,可以将自然环境大面积生产与自动控制环境小面积生产进行科学合理的结合,这种农业模式已经被广泛的采用。其次,农业信息产业的发展作为重要的物质内容,直接影响着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农业产业系统是否完善,决定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否可以顺利进行。现代农业的优化结构主要是凭借农业机械化、化学以及生物技术,在这个结构中存在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需要及时、准确并全面的进行有效传递,才能够将农业科学知识与创新技术有效的转化为生产力,其对农业产业结构起着直接的作用,从而影响着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此外,农业信息产业可以很大程度的减小农业的弱质性。农业是一种具有高风险、经济利益基础性弱质产业。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农业取得资源要素的竞争能力还相关很远。另外,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与市场中介组织的不完善,导致农民没有联合自助意识,不能与非正当竞争彼此对抗,最终造成农产品市场失去平衡。

2农业信息产业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2.1建立农业信息市场运行机制

信息是市场经济的必要,从而信息市场便应运而生。不过发展农村信息市场需要逐步实现,要根据地区自身的经济情况而定。信息产品也会存在积压、劣质、假冒产品等现象出现,因此,国家应该对此进行规范。在加强信息产品和市场建设的过程中,同时也要建立健全农业信息市场法规。如果法规还没有得到完善,那么就一定要强化信息市场行政管理与价格管理,建立信息经纪人的培训和考核制度,从而使市场保持有序状态,避免虚假信息。

2.2改革收集、服务模式,与农业信息产业化相适应

首先,合理开发利用农业信息资源。农业信息的生产、整理、服务以及信息的网络化管理系统,可以采用计算机技术,逐渐从人工方式转向自动化方式。农业信息收集可以从多个领域进行,例如农业技术经济领域、市场贸易领域、种植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等等。其次,实现多样化信息载体。用户所收集的信息形式应该多样化,纸质载体、电子文献、光盘、影像等等。还可以构建虚拟的图书馆,数字化的利用速度要远远超过纸质文献。

2.3行政机构给予科学引导,激发农户的信息需求

第6篇:可持续农业技术范文

【关键词】 农业 可持续发展 海南

一、海南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海南省是中国唯一的热带农业基地,热带农业这一领域是海南省经济发展较为成熟的一块,有丰富的经验以及悠久的历史。从海南生态省建立,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的发展比较良好,但是第三产业发展还是不够规范。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之下,海南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重的问题。

1、海南农业发展观念落后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农业文明国家,其农业发展长期以来以家庭经营为主,依靠传统的耕作方式,对农田进行作业管理。中国的农业发展方式热衷于依靠粗放型的经营和增加投入来产生收益,无视环境的破坏和土地的污染。海南亦是如此。海南很多景区都有食品袋满山遍野、塑料瓶随地可见地环境被污染、生态被破坏的现象。而对于原始森林的过度开采也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海南的生态系统。当下,环境、资源和人口的矛盾不断显现,海南省为农业改革发展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严重阻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改变这种只顾眼前利益盲目生产的局面。

2、海南农业发展的制度法规不健全

由于中国国情的限制,我国的法律体系还不健全,尤其在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更是薄弱。海南作为中国最南边的一个岛,有着自己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可是海南在发展的过程中很少制定具有本地域独特的法规。从海南省的自身需求和国家角度出发,出台体例科学、调整有效、结构严谨、内部协调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其配套法规,完善教学与监管的法律依据利益刻不容缓,这将为海南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3、海南农业发展的科技水平低

海南农业科学技术成果很低,1996年农业的总产值增加中只有3%的幅度来自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海南省的农业科学技术贡献率仅仅有37.6%,然而发达的国家科技贡献率已经达到了60%~80%。这也就是说海南省农业科技成果还有五分之三没有转化为现实中的生产力。海南省的农业科技投入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仍处于一个非常低的水平。

4、海南农民的农业发展素质低

海南省人力资源很丰富,其中劳动力资源占据总人口比重不断上升。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海南省的劳动力资源总的数量是425.58万,约占总人口的53.5%。劳动力文化素质也有显著的提高,海南省全省拥有的科技人员数量约12.9万,劳动力资源是主要分布于服务业和农业。劳动力资源中,低素质的劳动力供大于求,而高素质的劳动力供不应求且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巨量的城市待业失业人员和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不仅仅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加剧了对经济的压力,并且也阻碍了合理化调整区域经济产业结构。

对于持续农业来说,要求在生产过程中有较高的生产水平,对于从事生产的人员素质要求也比较高,如何提高农业人口素质就成为海南发展持续农业的关键问题。

5、海南农业生产中资源与环境问题突出

海南省有339.08万公顷的土地面积,其中有101.59万公顷的宜农地,共占30%;有68.01万公顷的宜胶地,共占20%;有13.11万公顷的宜热带作物土地,共占3.9%;有92.5万公顷宜林地,共占27.3%;有31.1万公顷宜牧地,共占9.2%;有水面13.69万公顷,共占4%;有其他地19.05万公顷,共占5.6%。在海南省,土地平均利用率为55.2%,其中宜热作物的利用率仅54.6%,还有宜收地的利用率只有33.7%。海南省局部土地污染情况和水土流失情况比较严重。1997年底,海南省全省有面积为138.21平方千米的水土流失现象。1998年的全省农药用量是每公顷24.3公斤,远远高于1995年荷兰每公顷18.2公斤的水平,还有化肥的利用不合理,这使得土地退化现象加重。

海南省农业生产过程中99%以上都是采用传统农业中的漫灌方式,这种传统农业方式及其耗水,再加上大多数引水工程使用年代久远,有严重的渗漏现象,导致牧、林、渔达到63.4%的耗水率,而农田的灌溉率只有仅仅52.4%。

6、海南农业发展政策支持不足

“一国农业之所以停滞不前,不在于资源禀赋,而在于宏观经济政策和农业政策的扭曲和失误。”这是发展经济学家舒尔兹提出来的。在中国,农业的发展要“一靠政策、二靠投入、三靠科技”,在这“三靠”之中关键是“一靠政策”。事实上,海南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仅需要对其有利的各个政策,充足的资金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之下,资金流动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倾向,包括资金、人力、资源、土地等等生产要素都向非农业产业流动。农业作为一个弱势行业,也很少有人在农业产业化的利润空间进行挖掘。从而使农业的正常可持续发展所需资金严重匮乏。农业缺少政策支持,没有所需足够资金源头,致使其基础脆弱,使得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制。

二、海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面对日益严重的农业问题,海南农业在中国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时,海南拥有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基础,因此,研究海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方法,对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推广和普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海南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促进海南农业可持续发展。

1、转变农业发展观念

海南农业的前途必然依赖于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转变“重用轻养”掠夺式经营的观念,并紧紧跟随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部署,依靠法律、行政等手段,普及和推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内涵。在观念推广的同时,通过“教育兴农、科技下乡”等措施,积极推广节水、节能、节地的新工艺和新方法,使广大农民从中受到益处,增强其认同感,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海南省农业相关部门,应发挥农业辅助站等农业扶助机构的作用,加大农业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宣传,推广先进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尤其加大农业科技人员与当地农户的对接,营造海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氛围,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到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来。

2、完善海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制度法规

海南在农业资源保护方面制定了一些法规,其中除了中央政府已经颁发的《水法》、《土地管理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种子管理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法》等行政法规外,还有一些地域特色的法规条文。可以看出,海南省制定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法律条文,促进了农业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但这这些法规主要是单项法规,缺乏相关要素的综合,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没有整体的规划,很难在农业资源整体上的保护,使得有关法规的综合效益较差。完善相关的法规条例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海南政府要审时度势,制定符合海南实际的地方性法规,促进本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在执法过程中,要严格把关,确保“执法必严”,同时注重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守法意识,必要时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法律责任追究制,保证法规的有效性。

3、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水平

科学技术在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早在1988年,邓小平同志就根据当时的科技发展状况和国家实际,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现代农业科技已经证明是“高投入、高产出”的领域,海南农业科技研究主要依靠国家每年资金的投入,这就要求海南省要在资金上要支撑高新技术的发展,在财政中明确农业科技投入的比例,确保资金投入的稳定和增加。当然,海南政府应注重对国外高新农业技术的引进。海南省应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平台,建设一批能力强、创新意识高的科技队伍,从提高科技人员待遇等问题入手,加大对科研人员的培训,并通过各种方式吸引先进的农业科技人才来到海南岛。同时加强对农民群众的科技培训,改变海南省农业从业人员学历水平低、劳动技能缺乏的局面,通过各种农民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同时设立农村农业科技推广站,绩效深入开展“科技下乡”等活动,促进海南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提高农民农业可持续发展素质

海南省人口增长快,人均农业资源少,人口结构不合理,老龄化现象显现,农民整体素质不高。面对国际农业可持续发展形势,海南省政府应当意识到提高农民的可持续发展素质刻不容缓。提高农民素质,首先要强化农村的九年义务教育,以此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的基础素质;大力开展农民农业技术教育,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制机制;同时,注重农民思想意识的提高,从观念接受可持续发展思想。其次,应加强农村的人才队伍的建设,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中不仅应有一批活跃在一线的农技人员,而且需要农业生产队伍中的人才。

5、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改善自然环境

海南农业多年的粗放式经管理,耕地属于大面积种养收成很少的粗放利用,土地平均利用率为55.2%,资源利用过低,这种土地低效利用的最主要原因是农业经营的规模都比较小。此外,农产品的生产链条存在严重浪费,市场上以原料的形式成交的,其中加工成半成品、成平的环节相当薄弱,使得农产品利益严重外流,其附加值的损失更是难以估量。海南省应提高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等的开发利用效率,同时,大力宣传保护环境的好处,使广大农民群众认识到保护环境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提升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提升海南的环境质量,促进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6、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加农业投入

农业生产一直是各国所重视和发展的产业,它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也是人民生活的保障。海南在近几年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重视农业的生态发展,也逐年加大农业方面的投入,随着海南可持续农业和国际旅游岛的理念提出,相信海南省的农业将达到一个新高度。

海南高速公路是国家试点全岛通的高速公路,这样大大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与此同时,海南省政府也在建设水坝、大型水库、渠道系统以满足农业生产所需的用电和灌溉。但这些发展必须依靠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到农业专项补贴,逐步改善农业可持续发展环境。海南省应研究适合本地区的农业扶助政策,提高农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促进海南农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祖光:关于海南省生态农业的调查[J].生态农业,2003(4).

[2] 周祖光:海南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水资源保护研究[J].水资源保护,2004(3).

[3] 杨玲:海南省耕地资源生态利用和粮食安全对策研究[J].调查研究,2005(2).

[4] 王芳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海南农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集体经济,2008(8).

第7篇:可持续农业技术范文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DF4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转向多样化、优质化 ,我国的农业也随之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随着形势的变化,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日益尖锐,突发性生态环境问题接踵而至。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面临着国际市场的严峻挑战。【1】因此,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以保障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

一、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 【2】

(一)、生态农业是发展中国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

生态农业吸取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和国外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从我国国情出发遵照生态学的原理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进行农业生产,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战略的转移和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二)、生态农业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发展生态农业,可以避免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经营和滥用,对农业的可更新资源注意增殖,对不更新资源注意保护和利用,使自然资源能得到持续的利用,减少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生态农业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生态农业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土地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从而大大提高经济效益。生态农业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它又能为社会创造数量多、质量好的多种多样的农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 态农

二、生态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一)、生态农业是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退化的有效途径。

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资源短缺矛盾日益突出,一些地区农业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立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

(二)、生态农业建设是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3】

生态农业适应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调整农村产业和经济结构,并结合地区优势和产业特点,确定农业发展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措施。同时,通过生物链加环和产业链延长,形成了以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的良性转化增值的“农户+公司”的模式和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为主的龙头企业,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业为龙头,产加销贸一体化的格局。可见生态农业不仅保护生态环境,而且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持续高效发展,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生态农业是促进农村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不以破坏农业可再生资源、降低环境质量为代价换取农业的发展,把保护环境和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与满足人类需要相结合,达到生态合理和持续发展之目的。把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和现代农业技术按照生态优化的规律加以集成,建立起具有生态合理、经济高效的现代化持续农业发展模式,使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结合起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这是生态农业长期追求的目标。

三、生态农业建设的要求。

针对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生态农业建设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从我国国情出发,寓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中,有效遏止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实现资源培育和高效利用,逐步达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4】

(一)、总体思路。

一是要立足于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艺措施,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快速发展提供生态安全保障;二是着眼于质量和效益,解决农产品地区性和结构性过剩,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三是解决农产品污染问题,保障国民消费安全,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二)、区域布局。

要按照“重点突破,稳步推进”的原则,在巩固和提高全国生态农业试点、示范县的基础上,有重点、分区域地全面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向纵深发展。

(三)、主导产业。

无公害粮食生产是我国粮食主产区生态农业建设的重点。从全面提高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角度分析,畜牧业、蔬菜和水果、水产等产业要保持持久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确保将其发展纳入生态合理的轨道,建立起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为基础的生态型技术保障体系。

(四)、关键措施。

建立适合新时期生态农业发展的创新机制。发展生态农业,必须增加资金投入、强化技术支持,必须完善有关的法规制度和有效发展机制,使资金和技术投入真正发挥作用。当前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要进一步理顺管理和运行体制,建立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组织管理体系和监督机制;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尽快制定全国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建立生态农业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生态农业建设的积极性;加强法制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生态农业的法律、法规,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五)、农业技术保障体系。

为进一步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必须要加强生态农业技术标准和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包括生态农业评价指标、管理认证方法、环境友好技术、不同要素的时空优化组合技术、适宜物种的挑选与改良技术等各个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态农业的生产资料、生产基地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和产品标准体系,为生态农业建设和科学管理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

总之,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应由当前的“重经济,轻生态”的社会发展现状,转向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把发展生态农业放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的核心位置。

参考文献:

[1]贲克平.对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探讨[J].农村发展论丛,1997,(1):14~16.

[2]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农学会编,常平生.农牧结合是发展有中国特色可持续农业的战略需要[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246~248.

第8篇:可持续农业技术范文

1建立健全农业科技的创新机制

1.1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

对于区域循环性农业经济来说,其创新技术上具有明显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因此,在建立区域农业经济的过程中,出于农业经济科技创新的可持续性,政府与相关职能部门一定强化财政性补贴在农业科技创新领域的利用,积极鼓励涉农企业在农业生产与开发上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并把科技成果传之于民、用之于民。例如,在2014年7月末,河南省南阳市农业局就通过《关于申报有机产品绿色食品认证奖励的通知》,引导涉农企业与农业经营者积极发展有机产品与绿色食品,提高区域内农产品附加值的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区域循环性农业积极的可持续发展。

1.2重视农业科技发展能力的建设力量

在建立区域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对于农业科技的利用,一定要积极加大对涉农领域的科技实验室、技术中心以及野外基地建设与运营的投入,完善区域内农业经济的基础条件。在实际工作上,积极推进水稻、玉米以及大豆等粮食产业的科技体系化建设,提高多部门有效联动的合作力度,提高多学科有效集成优化的提升力度,从而加强科技体系在提升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层面的能力。另外,在建立区域性循环农业经济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大各类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强化区域内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在遵从本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下,培养在世界农业经济上的具有领先思想与技术的团队与科学人员,从而在国际农业经济发展上占据先进技术的利用程度,积极推动区域内,甚至是全国农业科技发展的建设力量,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提升成果的有效转化与技术扩散

第一,在我国“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的大力支持下,区域内农业经济同样要积极取得“863”、科技支撑等计划的支持,把农业科技与重大成果进行有效转化,从而在区域内逐渐构建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第二,积极推进“科技富民强县”等区域内扶持计划,构建涉农企业包办区域化与“以户带村和以村带乡”等新型科技成果与技术扩散模式。一方面要基于本区域内农民最实质也是最需要的相关先进技术出发,强化乡村农户科技“超市”式推广,让农户积极学习与利用先进技术,另一方面又要强化农业经营者基于自身情况去创新技术与开发产品,强化全员创新意识。第三,基于区域农业发展模式的前提下,打造特色农业生产新模式。例如,对于河南、江西以及安徽等地来说,其同属于粮食的净调出省份,在我国区域循环性农业经济中较为典型,因此可以在粮食生产核心区域的计划上,积极推进粮食技术集成化示范工程,使该区域粮食在生产上渐趋于现代化、高效化以及持续化,加大该地区粮食生产可持续工程。第四,对于农村区域的农业生产来说,通过农业科技人员扎根农村对农业科技进行亲身传授属于最为直接,也是最好用的办法。与此同时,还要加大高校、职业学校以及培训机构中涉农专业学生的奖励力度,大力引导与鼓励新农业人才扎根到农村区域,从而为我国现代可持续发展农业贡献更大的力量。第五,在推进创新科技有效转化的过程中,可以加强与相关农技站的合作力度,为私营合法机构提供技术信息与支持,通过其中介作用促进创新科技和经济的有效结合,从而强化各类科技创新主体与农地的紧密联系关系,提升农业科技成果的遍地开花,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创新公共服务体制

1完善政府服务职能

1.1政府要强化积极引导与职责规划作用

地方政府作为区域循环性农业经济的建立者,其在整个农业可持续经济发展上起着引导与职责规划的作用。因此,相关地方政府一定要紧紧围绕着区域定位与功能拓展的条件下,加强区域内政府间的合作力度,大力发展区域循环性农业经济,确保循环性农业经济的发展重点得到保障,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1.2加大政策性支持力度

对于我国农业经济来说,由于历史与现实人地关系,大部分地区还处于“小农经济”的发展状态,在建立区域循环性经济的过程中,如果缺乏政策与资金层面的大力支持,相关工作将很难开展。因此,相关地方政府一定要强化立法、基金扶助等措施,在区域内构建支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另外,地方政府还要加大对农村地区公共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构建农村区域“三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体系,从而提高区域循环性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1.3完善农村区域经济管理体制

在改革土地流转形式与扩大农业经济经营规模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以往行政命令等粗暴方式的出现。在相关工作上,要充分参考农村居民的意愿,利用政府积极引导的手段,多鼓励农村居民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强化资本。另外,相关地方政府还要完善农地流转管理中心,在配套运转机制与体系的协助下,监督、引导与协调农村居民在农地流转合同的签订、矛盾纠纷的处理和仲裁等工作,从而构建符合本区域的农地评估机制,科学合理地评价土地真实价值,保护农民的合法收益,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要积极推进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配套的义务教育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以及养老保险体系,积极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充足、高效的信贷支持是实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条件。对积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商、农业生产者(农民、农业生产企业)、农产品销售商等相关主体通过利率优惠政策给予扶持,对资源约束与生态环境影响大、投资回收期长、经济效益相对不高的大宗农产品生产的实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企业,尤其要增加信贷资金投入与支持力度,根据其发展需要提供中长期低息贷款。

三结论

第9篇:可持续农业技术范文

关键词:植物保护 农业 可持续发展

引言

植物保护是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以科学和经济的方法,保护人类的目标植物免受有害生物危害,提高生产投入的回报,维护人类的物质利益和环境利益的实用科学;作为农业技术措施,它是根据人类社会的需要,按照有害生物(病、虫、草、鼠)发生发展的自然规律和技术及管理的可能性所进行的农事管理活动的一部分。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基础方式,以及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变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后代对农产品需求得到满足的发展,是一种把产量、质量、效益与环境综合起来安排农业生产的农业模式。其内涵包括:一是在不损害后代利益的前提下,实现当代人对农产品供求平衡;二是保护资源的供需平衡和环境的良性循环。而在人类所要保护的自然资源中,植物是人类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决定着人类农业发展的方向和持续能力,所以植物资源的保护理所当然应处于首位。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非常紧密。

百口乡位于册亨县东南部,海拔较低,距县城约78公里,公路由县城经坝赖镇到乡。乡人民政府驻坝域,东与广西田林县、乐业县隔江相望,南与弼佑乡接壤,西与坝赖镇连接,北与坝赖镇毗邻。总面积233多平方公里,乡政府所在地高程350米,最高海拔860米,最低海拔308米。于1991年12月由原百口乡和秧项乡的各江村、洞里村合并成立百口乡。全乡共辖4个行政村,32个村民组。乡境内设有百口小学一所小学,有耕地面积1.4万亩。土壤肥沃,适宜多种植物和农作物,是全县林牧业开发的重点乡,主产水稻、玉米、旱稻、小麦、油菜、黄豆、杉木、油桐、油茶、青杠、云南松、柑桔、沙田柚等经济作物和经济林。

一、加强植物保护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

面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 主要还存在生物灾害频发,一些外来生物侵入,损害自然平衡的生态环境, 而生物灾害也影响到了农产品贸易, 同时威胁到了公共安全, 加上国内生物灾害的防控机制较弱, 农业生产始终面临着生物灾害的问题;不少农业经营户为了提高产量,大量使用农药,只想着依靠农药来增加经济收益, 导致农药错用、滥用的问题较严重;农业粮食生产的安全问题突出, 一些有害生物危害粮食的生产安全、数量安全、品质安全、储备安全、生态安全、市场安全及其可获得性等植物保护措施落后的原因,引起了土壤污染、水污染等。如今, 农药残留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农业生产环境的恶化和植物保护的不力都将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和促进工业发展的基础, 是促进国家经济进步的关键理念。合理、有效、综合地进行植物保护, 减少病虫害和环境污染,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生产有机绿色农产品, 持续发展农业, 是我国农业生产要实现的总体目标。

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植物资源的保护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是:强调农业发展的同时,重视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的保护。要达到的战略目标,一是积极增加食物生产,并注意食物安全;二是努力促进农村综合协调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消除农村贫困状况;三是合理利用、保护、改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基本方法是:采取农业生态技术,具体包括立体种养技术、物质循环利用技术、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和庭院经济与开发利用技术等。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其所要达到的战略目标和实现其目标的基本方法来看,区域农业得以持续发展,将更有利于对植物资源的保护。

第一,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意识上看,越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人们的收入越低,对环境保护意识越淡薄;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文化商品消费亦随之增加,人们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学习接触环保知识,其环保意识就会不断增强。因此,区域农业持续发展的结果,将给农民不断增加收入,使其逐渐摆脱“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现状而更有利于区域植物资源的保护。

第二,从农业资源利用方式上看,农业资源利用方式分为粗放经营利用型、精细密集利用型和高新技术产业选择利用型3种。其中,粗放经营利用型效率最低,是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万不得已的选择,其最不利于环境保护,尤其不利于区域植物保护;后2种是在经济较为发达情况下的农业资源利用方式,效率很高,对环境影响很小。因此,随着农业的持续发展,经济增长速度将不断加快,人们将不断放弃效率低下的粗放经营利用型而逐渐采用精细密集利用型和高新技术选择型。这样区域植物的保护力度将会不断得到加强。目前在某些地区的珍稀植物资源和特色农业植物资源,由于缺乏经费,其保护措施常常难以落实。随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经费的不断增加,这些问题将会得到解决。

三、加强植物保护,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科学使用化学农药,加快新型农药研制及推广应用

化学农药是人工用化学手段合成的物质,往往具有双重的性质,在促进农业生产和植物保护的同时,由于对农药使用的不正确或不合理,污染了环境和农作物,破坏了农业生态系统,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进而危害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保护生态环境, 农业部门必须研制开发出新型高效、低用量、易分解、低残留农药减少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量, 减轻对土壤及生态环境污染, 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工作方面。

2.建设与推广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从系统思想出发,按照生态学、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获得较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大力建设与推广生态农业,对加快与不断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将会是事半功倍的。

3.不断提高农民的植物保护意识

实践证明,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种田水平成正比。据调查,主要劳动力文化程度在中学以上的农户比文盲农户平均单产高18.9%,人均收人高67.31%。农民文化素质提高了,科技意识就会增强,对科技推广项目接受能力提高,农药的正确使用才会成为现实。因此,各级部门应努力营造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的各种环境,不断提高和增强农民的植物保护意识。

结语

综上所述,可见植物保护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间的巨大联系。利用科技手段, 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保证植物的正常、健康生长上, 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 也缓解了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 促进农业生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同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树立植物保护新理念,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农业信息,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