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语文的性质范文

大学语文的性质精选(九篇)

大学语文的性质

第1篇:大学语文的性质范文

通过全面广泛的调查研究,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堪忧。英语教学得不到学校的重视。首先,大部分大学中,不具备良好的师资资源。一般情况下,只有外语学院的英语教师是雇佣外教上课,上课的过程中也是全英文教学,而对于其他学院,英语课堂的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英语课堂很难保障全英文教学,一方面是教师自身能力不够,另一方面是学生的英语基础不好,全英文上课对于学生来说并不能接受听懂。其次,现在的大学生在学校学习英语只为了拿到英语四级或者六级证书,学习英语只是为了单纯的应试,等到他们拿到了证书后,就将英语丢在一边。但是,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是需要每天的练习与巩固的,将英语丢到一边长久不练的话,英语知识的遗忘速度会越来越快,词汇量、语法、发音等各个方面的英语能力会急剧下降。再者,中国的应试教育的毒害影响越来越大,学生学习英语的方式不正确,英语分为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现状是大部分大学生的英语笔试能力很强,口语能力和听力能力极弱,应试教育的毒害下,学生变成了只会做试卷的机器,课堂上学会的知识却不会在生活中去很好的实践与运用。但是社会需要的人才是懂得运用英语能力的人才,是能够与外国友人面对面进行交流沟通的人才,因此,学校的教育结构与教育体制并不能与社会的需求相匹配,这种不平衡现象会给刚出社会工作的大学生带来极大的困扰与不平衡。

二、形成齊全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要使教学质量监控起到显著的效果就必须有一套齐全的、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一套齐全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由以下几方面构成:首先,他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在质量监控的过程中,你必须识别你所监控的对象的方向是正确的,是朝着目标前进的。其次,制定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教学实施的过程不是一蹴即就的,是由各个不同的环节组成,在教学环节实施的过程中就必须制定质量标准,要保证你所监控的对象在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达标,只有前面的每一个小环节达标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你才能在最终的大环节中收获满满。再者,要学会收集和分析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将这些因素进行收集汇总分类,辨别出哪些因素对教学质量具有好的作用,哪些因素对教学质量会产生消极影响。分类之后,继续保持积极的影响因素,剔除消极的影响因素。最后,齐全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离不开检测与评价。对教学的全过程监控之后,你得知道你监控对象的整体水平,对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进行详细的检测与评价,分析这个教学过程的优点与不足之处。这样,在整套齐全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下,才能使教学过程朝着既定的目标将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形成高效率、高质量的教学。

三、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提高教学质量上的作用

科学完整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提高教学质量时发挥着显著的作用。第一,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具有指导作用。他能指导课程建设的方向,使课程内容与教学目标相适应,与社会需求的人才相匹配。而且他能指导教师改进的方向,使教师明白自己的缺点在哪里,并改正缺点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他能指导学生学习的方向,使得每个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为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使得学生高质量、高效率的学习。第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具有监控作用。他能全程监控教学实施过程,推动教师按照教学目标和培养计划进行教学,对教学内容、方法、进行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第三,教学质量监控具有激励作用,他能激励教师挖掘自身的潜能,找到自身的优点并发扬光大。使得教师提高自身的素质与水平,将自己变成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第四,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具有决策支持作用。他能将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统计汇总,让校领导了解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有助于校领导管理和改进学校的教学质量。

第2篇:大学语文的性质范文

一、人的素质与语文素质的关系

人的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总水平,是人在先天禀赋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稳固的性质。我们对这“稳固的性质”的判断,以适应环境和认识、改造世界的能力为主要标志,是对人的适应环境、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潜在能力作用的量度。人的素质结构是多方面的,包括身体素质、智力素质、审美素质、心理素质、劳动技术素质等。素质教育,中心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

语文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是最基本的要素。从基础教育角度看,语文素质决定人才素质品格。因为语文学科既是基础工具学科,又是陶冶思想感情的学科,同时又具有丰富的知识性。语文素质是人的文化素养的主要标志,在人才成长过程中,是最先形成素质核心的部分。

语文素质往往是一个人成才的主要制约因素。人才素质和语文素质是两个密切联系的概念,一个是上位概念,一个是下位概念。两者的基本点是一致的,基本点是人的素质。两者大部分是呈重合状态的,且两者的目标、任务相呼应。人才素质目标烛照着语文素质目标,规定着语文素质教育的方向。一个人的语文素质和一个人的整体素质,是圆点接近,半径几乎相等的两个圆。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对人的教育塑造,坚持语文素质教育目标和人才素质目标相统一,把教学生学语文和指导学生做人结合起来。

二、人的素质教育与语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教育者按照“纲要”中指出的素质教育目标,根据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途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发掘潜能,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与应试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应试教育只强调适应学科要求,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模式,是对“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学生高分低能”弊病的一种概括。而素质教育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是在全面发展基础上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理论界凝聚力强、覆盖面大的一面旗帜,是教育整体改革的必然归宿。

所谓语文素质,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包括思想政治、语文情趣、语文交际应用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以及交际中涉及到的文化知识。具体地说,语文素质有五个方面:1.语文基础素质——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2.语文智能素质,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3.语文技能素质——听、说、读、写能力;4.语文道德素质;5.语文审美能力。语文素质教育,不只是字、词、句、段、篇的教学及听、说、读、写、书(写字)能力训练。知识和技能只是素质的外在形式,素质教育有更丰富的内涵,是深层的教育,是根本。

语文素质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的认识、情意、操作诸因素的统一,语文素质各要素的和谐发展,不是孤立的某方面的单项指标,也不是几个单项指标的简单相加,是一种综合效应,综合整体水平

三、小语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小学阶段切实打好语文基础,提高语文素质,将对各类人才的成长,从基本素质上打好基矗

为此,在语文教学中——

1.明确认识学科性质小学语文具有语言和思维的辩证统一关系,不但具有工具性、思想性、知识性的特点,而且带有基础性、社会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正确、全面地理解和把握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是教好这门学科的基本前提。教好这门学科,不但对于学生学好各门学科十分必要,而且对于将来从事工作和继续学习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2.加强语文能力培养语文教学的本质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素质的行为特征是语文能力。一个人的语文素质如何,可以通过听、说、读、写综合地表达出来。他的思想认识,他的知识水平,他的审美倾向,他的人品学问,他的应变能力都可以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然而,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又是与他所掌握的语言材料——词汇、句式的获取情况、语言技巧、知识素养、认识事物等有关。

因此,语文教学要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认识能力上。能力是不能灌输的,而要靠训练才能培养出来。所以,语文课应加强语言文字训练,使学生从语言表达的内容中学到知识,受到启发教育和情感陶冶。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语文实践活动,在大量的听、说、读、写活动中获得锻炼提高,形成听、说、读、写的能力。袁微子同志讲:“语文教学的实质是语文基本功训练。”

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结构的基本特征是:(1)有明确的训练目标;(2)精心设计训练内容;(3)训练中重视方法指导,并体现训练的层次性(分层递进,逐步深入)、训练的反复性(多种形式,反复训练)、训练的广泛性(全体参与,全程参与),使之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进而由学会到会学;(4)训练要有严格的规范,重视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5)激发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精神优势。

3.实行开放性的教学我省曲靖市小学教学研究会从1984年开始进行“着眼能力,三个‘沟通’,训练为主的开放性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验。实验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下,以“整体理论”(包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主体教育思想”(学生主体地位)、及“和谐教育理论”(确信学生的学习潜力,充分尊重学生人格,重视心理美学效应及和谐教育目标,促进全面发展)为教育思想的三根支柱,以“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为时代育人”为宗旨。实验着眼于人的教育塑造;着眼于人的能力培养;着眼于人的个性发展。

开放性小语教学有自己明显的特征:第一个特征是语文教学从封闭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实行“三沟通”的原则,即课堂教学与课外读写活动沟通,课内打好基础,课外求发展;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沟通;语文教学与火热的社会生活沟通。“三沟通”的实质是强调在交际应用中学习语文。“三沟通”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有利于展示学生特长,发展学生个性。

第二个特征是实行“四维课程”。“四维课程”指小学语文课由四个板块构成:(1)语文的课堂教学;(2)语文兴趣小组活动和兴趣课;(3)语文的社会实践应用;(4)环境语文,包括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这样,构成了开放性小学语文课程结构。

在上述四类课程中既发挥各自的功能,又发挥协同作用。由于“四维课程”紧贴现实生活,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辐射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把学习语文放在生活大背景上,这就增加了语文教学的活力,突出了实践环节,注意在实际中、应用中训练学生学习语文,以追求整体优效。这是开放性语文教学在课程结构上的重要特征。

第三个特征是以训练为主。训练为主,一是要突出实践环节,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低年级突出在“读写中识字”;中年级“以读为主——读通、读懂、读熟、从读到写,在读的基础上落实重点训练项目”;高年级增加自学份量——采劝四步教学:自学报告——讨论深化——总结归纳——课外扩展”,强化实践环节,培养学习能力。二是渗透学法指导。三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训练的归宿。

开放性小语教学坚持“面向全体,承认差别,分层施教,各有提高”的教学原则,这是又一突出特征。使每个学生不断看到自己的进步,信心十足地向新的目标努力。开放性小语教学的第五个特征是实行三结合考试,综合评定学生语文成绩。三结合考试即开卷与闭卷结合,笔试与口试结合,年级、学段考试与平时语文能力考查结合,并实行竞赛成绩分层加分。口试是个难点,采取随机抽样的办法先测出教学班的水平分,在教学班水平分控制下,测出每个学生的听、说能力。考试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十多年来,曲靖市完成了三轮小语开放性教改实验,获得了很大的成功。表现在:(1)实验班学生整体素质的明显提高。学生在语言交际应用、语文情趣、思想政治及思维品质、文化知识等方面普遍高于平行班。(2)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认识能力、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作能力都比较强。(3)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学生在各门功课达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有些方面特别好,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得到了充分发展。广大小语教师在开放性教学实践中丰富了认识,积累了经验。开放性的教学虽然理论和认识还不完善,尚需靠实践去验证它、丰富它、完善它,然而,经过科学的精练的概括,它已初步形成了开放性语文教学体系。它代表着语文教改发展的趋势,是一种历史潮流,时代走向,也是小学语文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四、语文教学评价与语文素质评价

教师教学工作评价和学生语文素质评价是一种新的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成绩考查方法,它对教育效用予以价值上的判断,是指导教学和推动教学的重要手段,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为此,在语文教学评价时——

1.明确评价的原则

(1)指导性原则。教学评价要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以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要求确定标准和实施方法。(2)全面性原则。要坚持评价教学的全过程和教学效果。(3)可行性原则。确定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标准时,坚持从实际出发。(4)可比性原则。意味着评出高低优劣,要坚持在可比条件下予以评价。

2.了解评价的功能

(1)用以确定学生水平和教学效果。(运用日常考查和期末考试)(2)用以在教学过程中提供反馈信息。(3)促进学生学习。(4)研究语文教学。

3.确立评价的项目

(1)按评价所参照的标准分为:a.目标参照评价。即参照一个确定的目标,测定各阶段完成教学的程度。b.常模参照评价。即以某一群体已达到的平均成绩为常模,与个人得分作比较。c.个人特征参照评价。即以个人得分作内部比较,从而弄清学生本身语文学习能力、方法习惯的优劣,以便按其特征因材施教。

(2)按评价的目的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3)根据语文素质结构,评价学生语文素质可确定为如下指标项目:①学生具备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基本能力、自学能力;②课外实践活动中的语言交际能力与涉及到的文化知识;③语文情趣、爱好;④情感和道德情操,语文教学有陶冶情感的任务,语文素质决定情感的深度和效度;⑤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⑥学生对语文教学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所受价值观念影响的程度。

4.研究评价的方法

第3篇:大学语文的性质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大学英语;人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1-0232-02

21世纪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我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英语是我国大学的主要语言课程,英语教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整体素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职高专教育已经取得了巨大成果,高职教育已经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专业人才。扎实的基础知识是人才培养的根本,人文素质教育直接影响着人才的整体质量,高职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完整的人格与适应社会的能力,还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素质教育背景。本文将结合我国目前的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深入地分析大学英语中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与作用,并根据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问题与缺陷提出改进措施。

一、人文素质教育简介

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多种文化现象,这些不同背景的文化现象统称为人文,人类在人文方面的知识称为人文素质。人文素质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个人的观念、意识、人格、修养、感情、知识、行为等多种因素,人文素质是当代人才必须具备的重要内在品质之一。人文素质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1)人文知识。人类在人文方面所具备的基本常识称为人文知识,包括地域风俗习惯、宗教禁忌等;(2)人文思想。人文思想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类具备的思维逻辑,人文思想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不同地区的种族具备不同的逻辑思维方式,影响人类思维方式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地理环境、气候环境、饮食文化等;(3)人文方法。人文方法是研究人文思想的基本方式,严格意义上讲,人文方法也是人类逻辑思维的产物;(4)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反映了人文思想背景下的价值观、世界观,是一个种族的精神支柱,涉及了民族宗教文化、民族文化积淀等,同时,人文精神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

人文素质教育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主要组成部分,人文素质教育涉及了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以及人文精神,人文素质教育是人类知识逐代传承的过程,对学生内在品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人文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完整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使学生成为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高职教育中的大学英语人文素质培养,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还要求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思考人生价值与社会观念,人文素质教育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二、高职教育大学英语的人文素质教学背景

(一)社会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仅需要学生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还需要学生同时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心理健康的教育,按照传统教学模式培养的人才已经难以满足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高职高专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大学英语的人文素质教学已经上升到了国家层面,需要各个高校认真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以素质教学为核心,培养具备较高文化素质的综合型人才,高职院校不仅仅是学生技能培训的基地,其教育模式必须跟上社会的发展需求。总之,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未来数十年的发展趋势。

(二)学生发展需求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人才就业市场竞争也已经白热化,高职高专教育应该满足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突出对学生综合竞争力的培养。学生在就业应聘时,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英语知识与技能,还需要向公司展现自己的内在素质与潜力。大学英语是高职高专教育的必修基础课,需要给学生提供英语学习的平台,同时也必须满足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人文素质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发展潜力,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三)教学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了快速适应世界市场发展的需要,将英语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基础课程。经过数十年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大学英语课程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我国现有的高职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社会人才的需求,传统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过于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导致教学模式发展缓慢,高职英语教学模式缺乏应有的扩展性。大学英语的人文素质培养可以弥补高职英语教学模式的缺陷,实现教学发展的突破。

三、高职大学英语人文素质教育的可行性

(一)激发学习积极性

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离不开相应的文化背景,语言本质上属于交流工具,但语言习惯的背后却是一个种族的文化,英语的教学必须结合欧美国家的文化背景。高职大学英语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充分利用文化的教学作用,将文化作为语言教育的载体,使人文素质渗透进入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扩展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语言学习具有一定的人文特性,很多大学新生适应了高中的教学模式,难以及时转变自身的课堂角色,导致课堂教学效率较低。高职大学英语教学不同于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模式,学生与教师的课堂角色发生了改变,很多学生适应了“填鸭式”的英语教学模式,对教师依赖心理比较严重,需要老师总结出英语学习的知识要点,但高职大学英语应以实际应用为主。高职大学英语人文素质教育可以扩展学生的语言知识面,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最大限度地提升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扩展教学内容

人文素质方面的知识可以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更多素材,我国高职大学英语教师已经具备了较高的综合素质,但由于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教师的很多知识不能够通过课堂传递给学生。高职大学英语人文素质教育模式为教师提供了更好的教学平台。课改后的教材增加了欧美国家的文化素材,教材的内容具有更高的趣味性与科学性,教师素质的提高与教材内容的扩展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四、高职大学英语人文素质教育的改进措施

(一)调整课程设置

传统的高职大学英语教学以语言技能学习为主,教学目标不高,课程安排的课时较少,学生只需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与技能。但高职大学英语人文素质教育需要通过课堂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高职大学英语人文素质教育需要安排更多的课时。与此同时,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发生了变化,不仅涉及了传统的理论教学,还需要将语言文化、民族历史、地缘背景等多方面的基础知识纳入教学范畴。除此之外,高职大学英语人文素质教育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改进教学方法

高职大学英语人文素质教育需要注意的事项较多,主要包括: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生的价值观培养以及教学内容的融合。(1)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高职大学英语人文素质教育必须做到以人为本,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对象,课堂上的所有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学生展开,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不同,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改进教学模式,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探究式教学、分组式教学等,充分调动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课堂角色的转变,启发学生对国外各种文化现象的思考;(2)学生的价值观培养。传统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思维创造性的发展,教师成为课堂的主角,课本的知识成为学生心理上的包袱,学生难以具备批判性的思维模式。高职大学英语人文素质教育模式必须为学生提供自由评价的平台,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模式;(3)教学内容的融合,高职大学英语人文素质教育是建立在传统英语教学的基础上,一方面需要教师发掘教材中的人文素材,另一方面需要教师将人文教育与知识教育进行有机地融合,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拓展学生知识的宽度与广度。

(三)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质量。高职大学英语人文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教师的文化积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审美观。高职大学英语教师应该保持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深入贯彻落实人文主义教学观,让人文素质教学渗透进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大学英语教师是英语文化的传播者,教师必须通过自身的文化修养感染学生,为学生展现英语文化的魅力。

五、总结

高职大学英语人文素质教育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综合能力,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人文素质教育将是我国高职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本文结合高职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深入地分析了高职大学英语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根据实际的教学提出了改进建议,希望本文的研究有利于我国高职大学英语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晓兰.高职英语课程融合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实践探讨[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77-81.

[2]田颖.基于“人文素质”教育理念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案例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22):137-138.

第4篇:大学语文的性质范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人文素质教育 探索 实践

【基金项目】本研究来自山西师范大学的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SD2008YBKT—014)。项目名称:提高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实效性的策略研究。本文系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101-02

教育部在全国52所高校开展的试点工作基础上制定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文化素质教育,重点指人文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通过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使大学生们得到文学、史学和哲学等人文学科的若干知识,得到一定的艺术修养和中外文化精髓的熏陶,从而成为具有优良素质的人材。由此可见,现在需要培养的是知识面广、思路宽,对社会发展有较强适应能力、应变能力、自主能力和良好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材。所以将人文素质教育应用到大学英语英语教学中,彰显人文素质教育的地位,突出“人性化”教学特征,使对语言知识的学习、语言技能的训练与人文素质教育融为一体,以此促进大学英语的教学水平,并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1.1 什么是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而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力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要达到让人正确面临和处理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目的。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承、环境熏陶,促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内化和发展,逐步形成一种稳定的内在品质和价值取向,最终使大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品位的人格修养以及多维知识视野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强调“学会做人”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使学生成为在认知、情感、伦理、审美、身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人。由此不难看出英语语言教育与培养人的心智有关。为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更应强调英语课程的人文性,明确提出文化意识、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的要求,使英语语言学习目标更加丰富和全面,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对英语语言文化的教化与熏陶,既能提高人文素养;又能提高认识世界的历史性和全面性,扩大学生对英语语言学习的视野;使之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激励学生的学习精神。

1.2 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日常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大多注重的是对英语语言能力的学习,以及为四级考试和其通过率的学习。过去我们有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重功利、轻素质的教育思想为基础;将大学英语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割裂开来,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影响了大学英语的教学效果。实际上英语语言与英语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是不可分割的;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又是语言存在的环境。所以随着我国对外的改革开放,对外语的学习者意识到了文化教育在英语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例如:董亚芬(1997)指出:“任何一种民族语言都是该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在语言材料中,篇章、句子甚至每个词无不包含着本民族的文化信息。”语言不仅是在一定范围内,社会约定俗成的语音符号和书写符号,它还是反映使用该语言的地域特征,经济发展,风土人情和社会风俗。 而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又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加强对他们的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全面发展和建立健全的人格。因此在当前进一步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时候,应该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特别是人文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学生们的人文素养。这就要求高等师院校更要从跨世纪的高度来认识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转变教育观念、调整教学策略内容,从而培养出为我国科学技术进步、经济腾飞、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作出应有贡献的跨世纪的人材。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一方面原有学科分工越来越专业化,新兴学科不断涌现;另一方面学科的交叉渗透,特别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可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是民族人文精神的延续、社会和科学发展的要求,而且是科学发展趋势和规律使然。为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语言意义的理解和得体使用该语言,就能够减少因文化知识匮乏而产生的用语失误,从而更好的与使用英语语言的人进行交流,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使英语真正成为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工具。可见通过熟悉、掌握文化知识,可以了解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如何观察世界、懂得他们的“心灵之语言”,掌握文化知识。

2.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途迳与方法

2.1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扩展学生的人文知识

大学英语的教与学是双向互动的认知过程,是贯穿于师生双方因思维方式的扩展,价值观念的再现以及人物品格的重组。不但要让学生接受英语语言知识的输入,而且还要接受外来文化和重构民族文化的过程。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强化人文背景知识变得对语言学习就十分重要了。大学英语的教师要充分利用与所教课文中相关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意识、风土人情、等等及时地传授给学生;要求学生具备丰富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等的人文知识,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把握语篇内容。因此,在讲述一些课文时,教师不仅要讲述与课文直接相关的背景知识,还要介绍一些间接的、深刻的背景知识以此来扩展学生的人文知识面。例如:在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董亚芬主编的《大学英语》精读第二册第二课“杰斐逊的遗训”(Lessons from Jefferson)一文中,文章虽然讲述的是前美国总统杰斐逊的许多观点、思想对当代青年仍有影响力。从他身上可以学到许多东西。但是实际上文章中涉及到很多相关的历史地理知识、人物背景知识;所以在讲课文时,要介绍杰斐逊、华盛顿是美国历史上杰出的领导者、总统,他们为美国的独立和发展做出了具大的贡献;同时还要介绍杰斐逊的生平,他的主要成就、功绩;并要介绍课文中相关的华盛顿的生平、政绩;而且还要讲述北美的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战争的过程、以及战争结束后对国内国际的影响;杰斐逊还是优秀的、不知疲倦的作家;在农业、考古学、建筑学和医学方面的专家,我们会牢记他所撰写的《独立宣言》中的语句“……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 还有他对美国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因为他认为“只有受过教育的人民组成的国家才能保持自由。”因此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对课文相关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扩展和讲解,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激起了学生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调动了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这样,在课堂教学和讨论中,把课文中所要学会的知识点、语言点牢牢掌握,还可以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吸取前人的经验,提高自身的修养。

2.2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注重对课文中人物品格的分析

在对大学英语的教学中,在讲授一些典型的课文时,要对课文的内容进行精细的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中心思想、人物个性以及作者写文章时所表达的深刻内涵。例如在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董亚芬主编的《大学英语》精读第三册第五单元“妈妈哭泣的那天”一课时,对主要人物进行分析。从文章的表面上来看,作者写母亲为了供她的子女完成中学和大学学习,多挣些钱,不断努力,不断更换工作;但如果进一步挖掘课文,分析母亲这个人物,就会明白母亲不是一位简单的妇女,从她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宝贵的东西,她那永不言败的精神使学生们受益非浅,因为母亲认为从失败中所学到的东西比从胜利中学到的还要多。我们会永远记住文章中的那架绿色的、旧的打字机以及母亲深夜还在打字机上苦苦练习的情景,还有作者的话语:“每当我写文章遇到困难时,想打退堂鼓时,会自叹不走运时……我会回忆起的不是妈妈的失败,而是她的勇气,她那一往无前的勇气……” 所以通过对文章中人物的品格的分析,使学生颔会了字里行间的深刻含义,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3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设文化专题课程,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多媒体和网络知识的普及,计算机作为一种先进的辅助教学手段,适时的应用到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中,并且以其在教学中的灵活性、形象性冲击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推进了大学英语教学方法的改革。多媒体又以其先进的教学理念、庞大的信息知识处理能力、形象生动的课堂氛围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发挥了现代技术的引领作用;而多媒体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使用,彻底改变了多年来的传统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大学英语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用多媒体上课时,学生接受到的是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直观易懂的人机交互方式,能有效的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尤其是一些原声电影,外语新闻,背景知识,人物传记等有声资料的使用,使外语教学更富有趣味性、成效性;同时能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输入语言、文化信息的同时,输入文学艺术修养内容。为学生解读赏析英语国家文学艺术之精华,走“近”作者和作品。通过视听手段的运用,将作品所描绘的艺术形象、作家生活和创作时代的社会文化风貌,与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库 “拉近”,从而使语言、文学及时代背景得以“复原”。与此同时,节庆活动和文化也是一种十分复杂和重要的社会现象,一个民族的节庆活动不但清楚地反映这个民族的历史背景,而且还充分体现这个民族的民族精神、社会心态和文化取向。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能够表达对国家、民族的感情以及对一些节日的表达;例如:美国的国庆节、林肯纪念日、圣诞节、感恩节及马丁·路德·金纪念日等等;还有课文中出现的一些习语,它们都是语言中精华,在体现语言文化方面更具有典型性。又如习语:“a piece of cake”表面意思是一块蛋糕,实际意思是做什么事都轻而易举(something very easy to do ),这一词语的运用,暗示着无论是在校学习还是出去工作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又如“out of one blood”出自《圣经》中的《创世纪》(Bible,Genesis1:27)“so God created man in His own image; in the image of God He created him,male and female He created them.”此词语的引用是要让我们意识到我们有共同的祖先——亚当和夏娃,所以我们全人类是兄弟姐妹,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就应该和平共处。

3.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人文素养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虽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是教师的作用是十分关键的。因为教师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对教学的态度和认识带进课堂教学。例如教师的知识水平、文化素质修养包括道德水平、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思维方法、心理素质等将直接会影响到学生的成长、职业的定位及今后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高尚的文化素质修养,给学生做出无言的表率,而且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贯穿于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陶冶学生的情操。可见加强、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人文素质教育就成为关键。在教学中,教师的知识体系不是单一的,对语言文化以外的相关学科也要有所了解,对文化要有较高的素养。首先学校要适时的、定期的对教师进行文化素质培训;开展人文教育讲座、教书育人研讨会等,并将文化素养纳入业务考核,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促使教师有意识的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增加教师的使命感和奉献精神。其次作为教师要提高自身素养,不断学习;教师不但要精通业务、改进大学英语的教学方法与技巧,还要熟悉西方文化,拓宽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在教学中能对词语的文化背景进行必要的解释,并同汉语进行比较,以便学生们更好地了解中西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再次教师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引导者,在大学英语的的教学过程中起引导和监督作用,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让学生发挥学习自主性,学习他们想了解的文化知识,使大学英语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能满足课程教学的要求,又能提高文化教学的质量。并且教师还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高级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力和文化识别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提出启发性的文化问题,对作品进行分析,补充一些课前准备的文化片断,诱导学生理解文化信息,并利用适当的课堂时间和一定的课外时间同学生一起讨论以丰富、完善、深化对文化现象及其深层体系的认识。在教学中不仅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不断丰富学生的人文社会知识;还要对学生有耐心、爱心,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

总之,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和切实可行的。大学英语是一门活的语言,是需要日积月累形成的;学好它离不开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不能机械地传授和学习,要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而人文教育是素质教育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国民教育的功能不仅在于科学知识的传授,而在于人文知识、人文精神的传承,更在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就成为我们的职责和任务。所以将人文素质教育应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就是把求学、求真、求善、求美统一起来。就可以不断探索,勇于实践,开拓大学英语教学的新天地,进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龚献静.大学英语教学与人文素质的培养[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2]车彤明,刘学明.将人文教育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6.2.

[3]朱伦.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5.10.

[4]张敬华,胡玉伟.高年级英语精读课中的文化教学方法初探.高师英语教学与研究.2007.3.

[5]董亚芬.大学英语精读(2.3.4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第一版.

第5篇:大学语文的性质范文

“言语”论者包括“语感”论者、“言语—语言—言语”论者、“言意互转”论者、“言语生命教育”论者、“言语智慧教育”论者,他们都以现代语言学之父、结构主义语言学创始人——索绪尔的“语言、言语二分学说”为理论依据,否定“工具性”论者的性质观,认为“语文学科”或“语文课”不是教语言而是教言语,只是由于他们对“言语”的理解不同或者体系运演的不同而导致具体主张有别。“工具性+人文性”论者虽然否定“工具性+思想性”学科性质观,但却使用了与“工具性+思想性”论者基本相同的思想方法,先承认“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再将长期以来基本上是政治思想教育意义上的“思想性”修改为“人文性”。“人文性”论者反对“二元论”,并试图彻底抛弃语言或言语的“工具”与“技术”属性,认为“语文”不是“工具学科”,而属于“人文学科”,“人文性”才是它的本质属性,有人甚至极而言之“母语教育实质就是精神教育”。“模糊性”论者针对“工具性”论者的理论与实践以及从西方引进的唯科学主义取向的“标准化”考试暴露出的种种弊端,认为“语文的模糊性是绝对的、普遍的,而精确性是相对的”,“模糊性”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它学科的本质属性。

“美辞”论者认为“语文课”不是教学生学语言也不是学言语,而是学习修辞——美辞:听读上能鉴赏美的辞、说写上能使辞美。在经历了上述无休止的争论之后,近几年出现了自称“本质悬置”和“反本质”的声音。“本质悬置”论者主张既然“‘语文’是什么”说不清楚就干脆不去说了,暂且将本质“悬置”,转而说可以说的“‘语文’不是什么”。“反本质”论者则认为不是“语文”的本质说不清楚,而是本来就不应该有“语文”这个错误的名称,因为原本就没有“语文”这么回事,甚至有人主张将“语文”还原为“国文”,有人呼吁将“语文课”分为“汉语”、“文学”两门课。由以上的简略梳理可以看出,在半个多世纪里,学界对该学科本质的认识仍然是一笔“糊涂账”,而“语文教育本质”问题始终没有解决。

为什么“语文教育本质”研究会陷入这种“过尽千帆皆不是”的困境,乃至有人声称干脆“本质悬置”或“反本质”呢?第一,研究对象不明。我并不怀疑绝大多数研究者的本意是弄清楚“语文教育本质”,有的研究者也申明自己在探讨“语文教育本质”,但实际探讨的却是“语文”、“语文教学”、“语文学科”或“语文课”的基本特点与属性,而且经常将这几个有密切联系但并不完全相同的概念相互替代使用。第二,研究方法不当。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用“拆字—析字法”界定“语文”二字。例如:有几位著名语文教育家、语言学家在其重要文章里或在大型研讨会上的如下表述都有“拆字—析字”之嫌:“语就是口头语,文就是书面语,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语文这个词可以解释为语言和文字,也可以解释为语言和文学。”“语文这门学问主要是语言文字之学。”“语文课,照我的理解,应该是语言文字。”“我想中学的语文课是指语言文学。”由于先拆字再析字,对“语”的解释有了母语、汉语、口语、语言、言语、语感、现代汉语等,对“文”的解释有了书面语、文字、文学、文章、文化、人文、文言文等。这样,“语文”、“语文教学”、“语文学科”或“语文课”的本质说不清楚了,而“语文教育本质”就更说不清楚了。二是根据语文教学内容、价值观和目的观来确认“基本特点与属性”。传统的“文道统一”说,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工具性”说、五种“言语”说、“工具性+思想性(人文性)”说、“人文性”说、“模糊性”说、“美辞”说等性质观,都与此有关。三是将“特点”、“属性”等同于“本质”。李海林已经指出:我国语文教育界已经习惯于用“××性”这种言语方式来表达对语文学科、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甚至已经形成了一种顽固的思维定势;“××性”仅仅是一种指向事物外在形态的描述,用“××性”概括语文学科、语文课程的性质是把它的某一外部特征当作了内部性质,而揭示“本质”的最好方式应该是下定义。第三,知其难而退缩。所谓的“本质悬置”论者主张既然“‘语文’是什么”说不清楚就干脆不去说,转而说“‘语文’不是什么”。例如:不是语言教学、不是培养语言学家,不是文学教学、不是培养作家,不是一般的文化课,不是言语形式教学、不是言语内容教学等。其实,这并不是哲学意义上的“本质悬置”,而是在“反向”地说“本质”。所谓的“反本质”论者认为不应该有“语文”这个错误的名称,因为新中国成立以前并没有“语文”这么回事,意欲放弃对“语文教育本质”的追问。例如:有人认为把“国文”改为“国语”进而改为“语文”决不是科学的明智之举,现在把“语文”还原为“国文”不是复古,而是拨乱反正;有人呼吁将“语文课”分为“汉语”、“文学”两门课。这是对“语文教育”的自我放逐与机械分割,并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反本质”,因为后现代主义哲学家用以消解乃至放逐形而上学“本质论”的“反本质”方法论,并不是主张通过放逐或分割使该事物不再是该事物,而是强调只关注“现象”和“存在”本身,闭口不谈本质,压根儿不承认事物有“抽象的本质”。这三种原因的共同点是研究方法不正确,方法不正确又是因为方法论不正确,方法论不正确的根源又在因哲学意识淡薄而没能找到可靠的哲学基础。

“语文教育本质”研究怎样才能走出困境?强化哲学意识——找到可靠的哲学基础——吸收其方法论——运用正确的研究方法,关键是找到可靠的哲学基础并吸收其方法论。那么,包含着“语文教育本质”研究方法论的可靠哲学基础是什么?笔者认为,其哲学基础在于分析哲学和哲学解释学。分析哲学是20世纪前期最重要的哲学思潮,代表人物有罗素、维特根斯坦等人。尽管分析哲学内部不同学派之间的观点和方法有较大差异,但都重视分析的方法、强调进行语言分析。罗素认为,语言的意义在于精确地描述世界,使世界的本质结构得以呈现;而日常语言是模糊不清的,哲学中经常使用的词语表意不明、歧义丛生。因此,要运用逻辑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分析,从而建立理想的人工语言。后期的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的意义全在于它在实践中的用法,应该把语言作为一种生活现象和实践来考察;语言本身并不存在问题,问题在于人们对语言正常用法的错误使用。因此,分析哲学的任务就是分析日常用语中有哪些歪曲,还语言以真面目。分析哲学的共同旨趣是通过语言分析给语言“看病”,代表了哲学研究的科学化取向。我国学者王路在《走进分析哲学》中指出:分析哲学对观念明确、思想清晰的强调,对科学精神的追求,正是中国学者最应该学习和借鉴的。真正的“语文教育本质”研究,必须运用分析哲学的语言分析方法。

哲学解释学是在20世纪历史主义和人文主义思潮影响下,针对自然科学方法论对人文领域尤其是哲学领域的渗透与制约的反抗而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潮,代表人物有海德格尔、伽达默尔、贝蒂、哈贝马斯。伽达默尔认为,科学并不能解决“存在”的根本问题,不足以成为人文科学方法论基础;语言不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工具,而是人类存在的方式,是存在的家园,存在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得以显现,即“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人类的母语学习即意味着在这个语言世界中成长,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对世界的认识。语言自身对于世界解释的有限性决定了学习者的有限性,语言的界限即是理解的界限。作为核心概念的“理解”是对语言的理解,它离不开“前见”的影响,是理解者自身视域与历史流传物视域之间的“视域融合”。真正的“语文教育本质”研究,必须运用哲学解释学的语言理解方法。分析哲学追求精确严密的语言分析,代表着科学主义的方法论;哲学解释学主张对语言意义进行理解,代表着人文学科的方法论。虽然分析哲学和哲学解释学起初是旨趣不同的两个哲学派别,但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两派哲学家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分析”与“理解”有相互补充的必要,逐步从方法论角度克服各自的片面化信念与主张,呈现出对话和融合的趋势。更重要的是,这两种哲学都极为关注语言,分析哲学由于对语言的关注才带来了哲学研究的“语言转向”,哲学解释学始终把语言看作一切“理解”的基础。正如孙正聿在《哲学通论》中所说:语言的逻辑性与人文性的关系,是现代哲学中的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双峰对峙”的重要根源,也是相互融合的重要基础。分析哲学和哲学解释学融合的趋势,已经为真正的“语文教育本质”研究提供了深刻的方法论启示。

研究“语文教育本质”应该用“语言分析”和“语言理解”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理解并明确地回答“语文教育”的两个根本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语文教育是什么?’是什么意思?”伽达默尔说:当我们碰到“事物的本质”这个表述时,它的要点显然是说,那可供我们使用与支配的东西,实际上有一种自身的存在,这使它能抵制我们用不适当的方式去使用它。或者从积极的角度讲:它是一种不能更改的给定性,我们必须适应这种给定性。维特根斯坦发现,即使我们认为是同类的事物之间,也存在着许多差异,它们充其量只有“家族类似”。那么,超越种种语文教育内容观、价值观、目的观介入的语文教育“家族类似”的“给定性”即为“语文教育本质”,“语文教育本质”研究就是要对这种“家族类似”的“给定性”给出“唯一表达”。

第6篇:大学语文的性质范文

>> 大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护理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人文素质教育下的大学语文教学之浅析 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职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探索 论大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育 论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语文教育中的推行策略 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提升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相关分析 大学语文教学与人文素养教育研究 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及教改刍议 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人文内涵的特质 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对策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现状及对策分析 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及《大学语文》的作用 大学语文教学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航海类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新医改背景下医学院校大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探析 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与渗透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项目支持:本文受衡水市社科联课题资助,课题编号:2013076B。

刘晶(1972-),女,河北衡水人,衡水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学教育、职业教育。

《大学语文》是大学开设的一门非中文专业公共基础课,它本身蕴藏着的深厚人文底蕴,决定了其人文素质教育的功能。它将人类的阅读空间拓展,使文化积淀深厚,丰富人的精神文化世界,以其工具性、人文性来提升人的素质,健全人格。以一言以蔽之,语文的内核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始终贯穿在整个语文学习的过程中。

一、大学语文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

人文教育是人类自由的摇篮,既要启发人的智力,还要拓展人的素质结构和对人的知识渗透。大学语文课程是精选的优秀中国、世界文学作品,不但能使学生学到许多学科的知识,还可以从作家想象、幻想、形象与抽象交叉的思维中得到启发,培养学生的感受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大学语文》作为一门阐释人文思想的理论知识性课程,本身就具有了人文精神教育的功能,是以文学文本作为平台,通过对文学文本的阅读、欣赏和批评这种参与式体验,让学生在充分进行文学审美的同时,对人文基础理论进行系统性阐释和理解。这样一来,就学科归属与课程性质而言,有利于明确《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学科定位,以便建立起完整的理论体系,发挥课程应有的社会介入力;就教学主体而言,学生可以获得深刻而广阔的精神知识。

二、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近几年来,《大学语文》这门公共课程面临严重的挑战,遭受冷落已经很久了,已经被边缘化。很多重点大学虽开设了语文课,但是也将它从必修课改为选修课,甚至有很多大学根本就不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主要原因是学生不感兴趣,认为和专业课没有什么联系,没有更多的实用价值,学不学都一样,教师自然也就不愿意教。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质低下,学生的习作错别字比比皆是,表达能力极差,能够熟练、准确、得体地使用汉语的学生越来越少。

大学教育中,大学语文是选修课,大学英语却是必修课。就业市场中,英语口语好的学生有明显的就业优势,而具有良好母语的学生不能胜任只求效益的市场原则。大学语文课确实存在种种弊端,有些人便怀疑它作为一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地位。大学语文没有明确的定位,存在着随意性,可删可随意减少,没有把它纳入正常轨道。不难看出,大学语文要“下岗”了,我们应重新审视它的现状。究其原因是没有引起社会的足够认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就像鸟的两个翅膀一样,要并驾齐驱。

三、对策初探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大学语文课程是培养人才不可或缺的课程,充分发挥其特有的综合性课程功能,逐渐使大学语文走出困境备受青睐,重新回到良性发展的道路上来,使人文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出来。

(一)重视大学语文,探寻合理的定位

首先,有关部门要重视国语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语文的重要性。到目前为止,北京市已经出台了高考政策,将原来的高考语文150分增加到180分,将英语的分数值降到100分,这是一个很好的端倪。这个信号所释放出的就是让国人重视国语教育,足以说明了学好了语文才能提高修养,学会做人,奉献社会。这个主旨正是我们育人的目标,也是大学语文课不可或缺的原因。大力宣传大学语文的重要性,使它具有应有的地位。

(二)对语文教材进行改革

《大学语文》教材应该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对那些耳熟能详,适合大学生的兴趣、志向、口味的,更应该紧跟上时代的节奏。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从根本上重视母语的学习,它是学好其他一切学科的基础,它的人文素质教育意义更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注重学习方式、方法的引导,授课方式的灵活多变,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如朗诵、阅读、写作、演讲等,提高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欣赏文化精品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表达能力,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终生受益。《大学语文》不仅仅是基础语文课程的延伸,更是高一级基础语文的提升、发展。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第7篇:大学语文的性质范文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人文价值 素质教育

多年来,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重视其工具性价值、应试价值和较浓厚的狭义应用语言学教学价值,而严重忽视了其人文价值。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大学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尤其是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因此,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认为,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承担起人文素质教育的功能,体现积极的人文价值取向。

大学英语教学的人文价值取向,就是指大学英语教学应该从纯粹的语言教学走向语言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让学生对社会,人生道路的思考,树立正确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提高妥善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他人的关系的能力,培养高尚的思想意识、理想情操、心理性格、价值观念和文化修养。然而,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中人文价值的缺失严重,因此,深化对大学英语教学的人文价值取向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一、确立大学英语教学人文价值取向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和高等英语教学改革都处于重要的发展时期,确立大学英语教学的人文价值取向是时展的要求,也是英语语言教学的人文性和教育性的内在要求。

首先,这是实施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大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丰富的知识、健全的人格、创新精神和良好人文综合素质的人才。2010年国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大学英语作为高等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必修公共基础课程,理应发挥其人文素质教育功能和责任,推进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

其次,这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客观需要。传统大学英语教学中片面追求学生的英语分数和四、六级过级率,这种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严重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从而妨碍了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教育部2007年颁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其中强调“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这种人文价值取向的定位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指明了发展方向。所以,大学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本身的教学,还应该帮助学生对英语国家的历史、政治、法律、宗教、哲学、文学、艺术、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学习和了解,从而开阔视野,丰富阅历,增长见识,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最后,这是大学英语语言和学科自身的内在要求。一方面,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不仅是一种交际工具,更是人类文化的主要载体。语言观及语言学习观告诉我们,学习和教学语言不是追求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甚至纯粹语言能力的获得,而是通过语言“把握语言背后所隐含的人生态度和看待世界的方法”。另一方面,大学英语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主要目标是发展人性,完善人格,提高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品格。因此,大学英语教学的显性目标是英语语言及其文化,可以让学生获得生存技能和手段,其隐性目标则是人的主体个性充分合理发展,使学生获得人的生存价值,这是教学的终极目标。

二、大学英语教学人文价值取向的表现

大学英语教学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英语教学的人文价值取向表现在很多方面。

1.教学目标的人文性。

教育部2007年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这一教学目标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根本上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内容的人文性。

从教材内容来看,大学英语教材蕴涵丰富的人文素质资源,涵盖了有关英语国家或民族的历史、人物、政治、经济、科技、文学、宗教和风俗习惯等。现代大学英语教材的一个鲜明特征是人文内容丰富,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教材为例,前四册四十单元涵盖的人文内容极其广泛深远,主要有代沟、时尚、诚信、环保、生活、留学、文化、情感、克隆、福利、通信、隐私等。这些多维价值主题的内容,既贴近现代生活,又能激发青年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思想感情的共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人文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教学方法的人文性。

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设计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交际式英语教学法、课堂辩论、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这些教学法的共同特点是“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强调语言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因此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从而获得学习乐趣,充分体现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4.教学过程的人文性。

大学英语教学把学生看做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是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教学过程始终体现在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本位,从学生的实际、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发展出发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挖掘和利用学生自身的知识和体验,可以使教学更加切合学生实际,使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更容易为学生接受。大学英语教学过程是一种动态教学或活动过程,是一种有效的、多方位的、多层次的主动的信息和情感交流过程,体现了师生和谐互动的关系,具有积极的人文价值取向。

5.教学评价的人文性。

大学英语的教学评价体系体现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力求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一般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学习过程,又关注学习结果。为了全面、公正地对学生进行评价,还要保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提倡学生、同伴、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评价。评价的内容既包括学科成绩,更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学习策略,文化知识和文化意识的评价,从而使学习过程既是掌握英语知识和发展交际能力的过程,也是整体素质培养的过程。这充分体现了大学英语教学对人的关怀,体现了教学目的和过程是促进人的发展。

最后,学生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对象,具有丰富个性,他们希望英语教学能给他们提供能力发展的场所,带来精神理念的提升。他们对人文价值的内在需求与大学英语教学的人文价值内涵具有潜在的统一性,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人文价值取向的主体和归宿。

三、大学英语教学人文价值取向的实现途径

大学英语教学的人文价值取向是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大学英语教学人文价值取向需要学校、教师及学生通过课堂内和课堂外各种教学活动的共同参与来实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定位人文素质培养目标。

教育教学理念决定着教育教学态度,指导教育教学行为,从而直接影响着所培养的人才质量。大学英语教学人文价值取向的实现最根本的是要求高等院校和广大英语教师摒弃片面追求四六级通过率和英语工具性价值观为主导的教育教学理念,全面贯彻实施国家有关素质教育的各项政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确立人文素质培养的理念和目标。广大英语教师应该树立崇高的使命感,加强学习,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修养,唯此才能深刻认识到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体现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从而通过教学实践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升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2.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注重人文素质培养过程。

大学英语教学应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任务型教学模式。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课前准备,查找、收集和整理课文相关内容;课堂中,教师要根据所讲述的内容分配给学生不同的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地引导、判断和评价;课后要根据课堂的情况给学生布置作业。因此,教师应重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通过充分发掘和利用大学英语教材中丰富的人文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营造和谐快乐的学习氛围,拓宽知识渠道,使学生把语言知识和人文知识融会贯通,最终内化为个人品质,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目标。

3.开展课外教学活动,拓宽人文素质培养渠道。

大学英语教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语言的学了课堂实践外,更需要大量的课外练习和实践,因此通过开展丰富的课外英语文化活动和实践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必要的、可行的。高等院校和英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计划地举办英语阅读、英语文化讲座、英语文化知识竞赛、英语演讲比赛、英语电影欣赏及英语话剧排演等形式的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地自觉地参加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领略异国风情文化,领悟英语的乐趣和其中的文化内涵,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能力,以及做人做事的自信和勇气,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的目的。

4.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提高人文素质培养效果。

人本主义价值取向的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这一评价体系应突破以往知识型的框架,更多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心理素质、参与程度和实践能力的锻炼过程,评价方式更具科学性,主要包括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和评价内容育人化等方面。大学英语的教学评价不仅要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应该进行学生间的互评,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使学生成为各类评价的积极参与者和合作者;教学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及学习的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评价应注重学生情感,内容既包含智力因素又包含非智力因素,使它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及自我反思和自我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实现。

四、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的人文价值取向是高等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需要国家、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合力完成。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必须将人文素质教育有效地融入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掌握英语的过程中也能潜移默化地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必须与高等教育多样化、个性化的时展要求相适应,体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发展战略和教育的人文性。坚持大学英语教学的人文价值取向,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这正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必然方向。

参考文献:

[1]贺学勤.高校英语教学价值取向初探――基于人文语言观等的考察[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6):132.

[2]高旭阳.思维在“断裂”处穿行――大学英语教育中人文价值的找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9):71.

[3]李早霞,殷延军.人文教育:大学英语教学的价值取向[J].兰州学刊,2008,(7):204.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6.

[5]王春生,王宝.基于价值澄清的大学英语人文教育[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1,(1):80.

[6]谭家善.对英语教育人文价值的思考[J].零陵学院学报,2004,(3):206.

[7]朱静.高职英语教育中人文价值的实践研究[J].春华秋实,2009,(1):34.

[8]吴新红.基础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6):145.

[9]蔡晓琳.大学英语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J].鸡西大学学报,2011,(2):60.

第8篇:大学语文的性质范文

关键词 大学英语 人文教育 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人文教育的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开启学生的心智和灵魂,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①可见人文教育的内涵涉及面广,而大学英语课程的内容具有多元性和跨学科性,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其要求,因而本文探索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可行性。

1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现状分析

1.1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人文教育实施现状

近年来,学术界公开发表了一些有关大学英语教学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研究成果。他们一致表明,目前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过度重视知识、技能教育,而人文教育严重缺失的现象,即大学生的语言能力与其人文素质“断裂”。如钟华等(2001)研究结果表明:大学英语教学主要“以语言知识输入为主,文化输入少,忽视文化因素以及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社会文化能力明显落后于语言能力”,语言课程中存在明显的人文教育缺失现象。陆亚丽(2008)的相关调查显示:在部分院校大学英语中的文化教学还处在“起步阶段”,教师对文化教学重视程度不足,课堂教学仍以知识讲授、技能训练为主,对语言材料的人文精神缺乏深层挖掘,学生的跨文化能力薄弱。但这类研究成果不多,且较为零散,仅从理论上探讨了大学英语教学与人文教育的关系,对如何将人文教育渗透到具体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去并未展开深入的实践研究。

1.2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人文教育缺失的原因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分离是造成大学英语教学中人文教育缺少的根本原因,当今教育的技能化已经排挤了人文教育的空间。另外,外语“工具”论观念的存在限制并阻碍了大学英语人文教育的发展。传统教育观认为英语仅仅作为交流工具而存在,是被完全符号化的象征,这样的观念导致英语教学机械化,缺乏活力。②把培养语言技能培养作为教学目标无可厚非,但并不意味着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只能单一地传授语言知识、培养语言技能。而是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过程中,应同步拓宽知识,使学生的知识构建多元化,以满足不同专业背景学习者发展的需求。在培养语言技能的同时,还应全面培养其综合能力,使其在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思维的基础上提升人文素养。总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人文教育缺少是社会过于急功近利的一种表现。

2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研究的必要性

2.1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内在推动力量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这个纲领性文件从人文教育的角度提出了具体要求:“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且 “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增强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学要改变观念,突破传统,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也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提供了政策性指导。这种内在的强大推动力使人文教育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贯彻落实成为必然。

2.2 人文素质决定学生专业学习的素质和能力

人文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其主要内涵包括人文主义教育,人文学科教育, “成人”的教育。这一切为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方向。人文素质是一个人软实力的决定因素之一,是隐藏在技术化和知识体系背后的支撑,它更加接近一个人的灵魂,是一个人前行的决定性力量。人文素质培养与英语学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英语学习不再是工具性学习,应和人文素质培养结合,让其发挥实施人文教育的通道作用、散发语言本身独特的魅力,从而让英语学习的用途多元,也充满乐趣。③人文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精神,人文教育是人文精神在教育中的渗透和体现。人文精神是支撑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并走向更深层次生命的基石,只有具备了健全的人格和思想,才能够不断地提高个人的能力,活跃学生思维,体现出较强的创造精神和生命力。

2.3 进一步引导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大学英语已经不再是一门传统意义上的语言知识技能课,而是主导学生走向人生道路的根本动力和源泉。该课程教学是传授语言知识、培养语言技能的途径,也是学生接受人文教育的平台。学生借此提升个人素质和能力,培养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语言能力。大学英语课程教育中实施人文教育指导学生一步步走向更加健康完美的人生道路,锤炼其正确的判别力,提高综合素质,完善人格。④就大学英语的内容而言应是多元的,是通向不同学科、不同文化和外域的桥梁。如果仅仅具备了交流基础却没有人文背景作支撑,英语学习是不完美的。可见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在人文教育的基础上构建丰富知识体系可以引领学生在探索的道路上走向纵深。

3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思路探析

(1)将教材作为实施人文教育的载体,实现语言与人文交融。大学英语系列教材除了语言学科本身的知识体系,还涵盖了其他学科广泛的内容,利用其作为实施人文教育的载体,可以起到一箭多雕的作用,借此激发学习者学习热情,直接强化其对人文观念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提升,从根本上完善其人文素质。大学英语的教育其实就是人的教育,应深入挖掘语言载体背后的文化精髓。力求将人文教育与语言教育教学相结合,使语言知识体系支撑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反过来丰富完善并拓展语言知识体系和其他学科知识体系,实现语言本身与人文特色的相互融入,两者形成有机体。

(2)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升教学技能。教师是学生知识来源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和普及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习兴趣的激发者,自身人文素质对教学的影响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充分的人文素养和高水平的教学技能。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挑战自我,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利用课堂引领指导,让教学的内容富有思考的内涵和价值,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方向。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课堂接受纲领性指导,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课外有目的地吸收摄入并拓展,实现课堂内外相辅相成,互补完善,全面提升自我。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技能的突破可以丰富大学英语教育教学的内涵,把学生从单一机械的学习中解脱出现,让学习本身和学习内容丰富多彩,也让学习者发展成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个体。

(3)将教学提高到教育的高度,让学生体验“成人”的过程。将大学英语教学提升到教育的高度是英语教学与人文素质提升相互关联的根本保证,也即大学英语教学不能仅是单纯的知识教学,应将这些知识进行升华,将其转化成学生具备的能力,并在其后续发展中发挥指导作用。这个过程是让学生实现自我体验成长的过程,他们学会不断挖掘自身的潜质,成长为具有广泛生命力的个体。⑤该过程也是自我人文素质提升的过程,即学生能够发自内心、自觉地重视人文素质,不断以教育的宗旨来引导个人学习,并实现自我的成长。通过课程教学拓展让学生明白人文素质的真正意义,不断地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体验“成人”的过程,用人格的成长来指导知识和学业的顺利实现,这样可以从宏观角度把控专业学习,这种被抽象化了的素质正是决定他们在人生道路上是否走远的金钥匙。教育和知识的相辅相成,人文素质和专业培养的息息相关,决定着教育本质升华的实现。

4 结语

人文素质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和价值,是引领学生不断走向更新层次学习的重要途径,它决定了学生在知识道路上能够走多远,也在根本上决定了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实施人文教育,是引导学生借助大学英语课程平台,在教师指导下利用自身学习主体的身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语言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的同时,接受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不仅能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还对教师提出挑战,敦促其不断转变教学观念、完善自身素质、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技能,其结果是实现教学双方的共赢,因而其实施具有可行性。

注释

① 王相顺.大学英语教学中人文教育缺失成因分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4).

② 陈向俊.人文教育:大学英语教育的缺失与回归[J].海外英语(中旬刊),2011(5).

③ 孔莹.试论人文素质在高校外语教学中的体现[J].科技信息,2011(22).

第9篇:大学语文的性质范文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

自2012年11月,《语言文字报》推出“真语文”大讨论,并联合全国14省市32校《聚龙宣言》,到2013年末《语文建设》杂志和《语言文字报》联合推出为期一年的全国“真语文”系列活动,已有不少语文教师、专家学者、教研人员参与到“真语文”大讨论的活动中。

大讨论发起人王旭明说:语文教学有很多流派,诗意语文、青春语文、创造语文等等,无论是什么流派,只要真正接近语文教学本质的、真正回归语文教学原点的,就是“真”语文课。①他还说“什么是本真语文教学?真需要一个大讨论。我认为包括教学思想、教学形态、教学语言、教学效果等等方面,都值得研究”。他提出在教学环节的三个方面要体现出“真”即:“真讲、真学、真评”。②与此同时出台的《聚龙宣言》倡导真语文教学风格:“教师要真讲、学生要真学、评价者要真评,在本真语文的旗帜下,教真语文、教实语文、教好语文。”

此次“真语文”大讨论具有“理念先行”“面向实践”“注重实效”的特点,参与者除了语文教育专家之外,领导讲话、学术论坛、课例示范等形式丰富。从一年来的讨论看,参与的语文名师、专家学者、一线教师等对“真、实、好”的理解上并没有达成一定共识。不过,我们却可以从2013年度《语文建设》刊登的三篇文章中一窥“真语文”的内涵和讨论进展。

一、“真语文”的特质

【评析文章】韩雪屏:《真语文的标志:坚守语文课程的特质》,原载于《语文建设》2013年第9期。

【原文提要】求真务实的语文课,必须坚守语文课程的特质,即“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语文课程的特质首先是与语用学科有着天然契合的,因为“语用学研究在不同语境中话语意义的恰当地表达和准确地理解,寻找并确立使话语意义得以恰当地表达和准确地理解的基本原则和准则”。其次,语文课程的特质还与它呈现的方式密切相关,即通过语文课程教科书的选文呈现。再次,语文课程的特质是与学生学习它的特殊状态相关联的,这种特殊表现在教师是在教授学生用新的方式去做已经会做的事情。

(一)语用性:语文学科的重要特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据统计,2011版新课标共出现13处“语言文字运用”或“运用语言文字”或“运用语文”或“语文运用”。由此可见,语用对语文课程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大家认可。

李海林曾经明确提出“语用学实际上是语文学的原理学科”③。他还认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要以“语用能力”为“一元化的目的论”④。韩雪屏教授在《审理我国百年语文课程的语用知识》一文中曾经比较详细地梳理了语文课程与语文教学百年历史中存在的语用知识体系。目前研究者基本认同:系列化的动态语用知识是引领和指导学生言语实践活动的主要知识。

韩先生在这篇文章中指出:从运用语言的角度强调语文课程的实践特性,以及用相关知识来引导学生的语用实践,是我国语文课程教学的优良传统。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到语用学和语文教学的结合并不成熟,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语用知识及其有效运用存在着大量缺失与错位的现象。

基于此,作者也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即:怎样经由说和写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意义?怎样经由听和读准确地理解他人表达的意义?听说读写言语实践有哪些应当遵循的行为原则和准则?解决了这些问题,也就能够开发和构建语文课程内容。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透过语文课程特定的思维规则或方式,使学生通过学习语文,从而获得高级认知能力,发现真善美。因此,要想实现“真语文”教学,先要做到与语用学的结合。具体如何结合,作者并没有深入阐释,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语用性应当是“真语文”的特质之一。

(二)选文呈现:是语文课程的另一特质

作者认为:教语文就是教课文,这是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方面,也是语文课程的另一个特质。语文教材的主体是选文,而这些文章又是落实课程标准、承载课程内容的载体。从教学要求来看,教材只是教学的素材,它只有通过教师的教学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的教学内容。教师通过选文来呈现语文知识、语文技能以及语文素养的教学,然而每篇选文都是作者自己的观察、体验、思考和解释世界的独特方式,也是作者个人的言语表达风格。选文是由词、句、段、篇不同语言单位组合起来的层级性整体对象。依据王荣生的选文分类法,将其分为四类,即定篇、例文、样本、用件。这些分法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选择较有代表性的典型篇章,通过对这些选文的教学,为学生提供感性、智性、审美等多种思维方式及用语方式。正因为语文课程的这种呈现特质,使得作为教学的语文在动态生成中,能够逐步引导学生把思维转化成思想产品――认识性、表现性、指导性、创造性产品。

(三)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特殊状态

语文课程的学习是母语教育。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特殊性就在于他们进入小学一年级之前“用母语交际的能力早已达到相当的水平,他已经懂得自己能用母语做些什么和不能够做什么,对于母语的作用何在,至少也了解一部分(哈利迪,1969)。根据这一观点,语言教师所做的不过是教授学生一种新的方式来做他已经会做的事情。因此,他其实是在试图或多或少扩大学生原有的语言行为手段,亦即扩大学生原有的一套四位规则或思维方式⑤”。正因为这种特殊状态,决定了教师应该教给学生怎样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何种语文技能及语文素养。韩雪屏教授提出语文课程的这种特质,是语文课程独有的,也是在开发和构建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时应该引起研究者和教师注意的。在教师日常教学和研究视野中,如果考虑到学生的这种特殊学习状态,求真务实,那就是“真语文”。

二、“真语文”的品质

【评析文章】王尚文:《语文课程和语文品质》,原载于《语文建设》2013年第10期。

【原文提要】设置语文课程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语文能力。在对语文程度定义、评价标准拿捏不准的情况下,可以提出“语文品质”的概念。品质,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可以衡量的。比如语言作品,口头语言作品是延伸于时间中的一条线,书面语言作品是延伸于空间中的一条线,正因为它们是客观对象,就可以从内容品质和语言表达品质进行审视,也即表层和深层两个角度合起来衡量其语文品质。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感悟课文美好的语文品质,进而探究其生成的缘由,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致力于提升语文品质,否则,就不是“真语文”。

【论文评议】

语文品质是语文课程层面的概念,从语文品质出发,实际上探讨的是语文的“工具性”。作为“工具”的语文,其研究对象又是“语言”,这与王尚文倡导的“语文教学新的路标是语感中心说”⑥相切合,他提出语感不仅是把人和语言联结起来的纽带,也是人之为人的基本特征。语感所感的对象是“言语”,语文品质的主要评价对象是语言作品。语感和语文品质之间的联系在于两者的对象是一致的,语感是个体的人与言语世界的直接联系,语文品质是根据人对语言作品的客观实在感觉进行衡量的。

以教材文本的品质延伸到语文品质的高下优劣,进而探讨“真语文”的品质,是直观形象且客观的。主要从两个角度衡量,一是从教学文本的表层,着眼于字、词、句、段落之间以及文本整体之间的内部联系,是否能够让人看明白,是否合理有逻辑等,衡量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内容;二是从语言作品的深层入手,用文论来说,就是要着眼于作品的言(语言层或形式层)、象(形象层或再现层)、意(意蕴层或表现层)三个方面,考察文章的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写作的目的和意图以及作者的深层意蕴。作者对于语文品质表层和深层的标准、以及这些标准之间的复杂关系问题,没有做具体详细研究。但提出两点建议:一是考察语文品质表层的标准具有确定性,标准是清晰明白的,无法通融;二是对中小学生来说,培养其遣词造句的能力,是好语文课的基本内容,也是语文品质深层衡量的核心内容。

当下,汉语使用混乱问题,引起了多数学者的思考。作者认为,最普遍的现象在于公众遣词造句中文字使用不当。推及到语文课程,作者认为教师对“文从字顺”的教学目标不够重视,虽然语文教育极其重视文本,但看重的却是文本的内容、意思,忽略了对学生遣词造句能力的培养,遣词造句能力恰恰是学生实际生活中最需要的。这种观点与福建省宁德市教师进修学院陈成龙的《真语文是“真知’“真教’“真学’的融合》中的观点不谋而合。按照王荣生的观点,真知还有一个内涵:教学内容要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这正是评价一堂课最高最硬性的标准。⑦语文教学必须致力于对语文品质的提升,因为教师对语文课程中语文品质的不够重视或者忽略,使语文课变了味道,使得语文教学出现了很多问题,就引起了“真假语文”之论。“真语文”的品质事实上就是上语文课两眼要盯住课文的语文品质,具体说来就是解决类似遣词造句的问题。比如说解决《荷花淀》中“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这一句中的“句号”是否能改成“逗号”这样的问题,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那就是教了真语文、实语文、好语文。

三、“真语文”的标准

【评析文章】黄厚江:《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原载于《语文建设》2013年第5期。

【原文提要】改变语文教学方式是当务之急,改变语文教学方式就是要“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针对语文教学严重的异化现象,始终旗帜鲜明地倡导和实践本色语文教学,其最核心的主张便是“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内涵包含三个方面即“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为目的”,这也正是作者对真语文的理解,也是评价“真语文”的标准。

如果说,前两篇文章阐释的是什么是“真语文”,即“真语文”的内涵,那么黄厚江老师的文章,就是在讲“真语文”标准与教学原则。在作者看来,“本色语文”与“本真语文”在内涵上是一致的。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把其一直提倡的本色语文嫁接到了“真语文”上。在对本色语文的三大基本内涵进行阐述时,作者提到:本色语文,很主要的一点就是“本真”,“本真”就是教师要按照语文的规律教语文,学生按照语文的规律学语文。而什么是语文规律,作者在其《本色语文》(载于《江苏教育・中学教学》,2013.1)文章中说到:这个规律包括了语文课程的规律、语文教学的规律、语文学习的规律等丰富内涵。本色语文的本色课堂核心理念之一是“必须坚持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为目的”,以此来阐释“什么是语文课”,或者说是“真语文”。

(一)规律引导,简单朴实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这句话揭示了语文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性,以及语文学科的课程价值。当今的语文教育内容丰富庞杂,教师认识不一,因而很多语文课上游戏、活动多姿多彩,用孙绍振先生的观点就是:形形的假语文表现不一,但莫不以多媒体为“豪华包装”,不但语文教学内容如此,而且教学设计一概以乐曲和画面为纲。⑧介于这些情况,作者提出语文教学要简单朴实,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语文的方法最主要的就是语言的方法,那就要以语言为核心,这是“真语文”的标准之一。

(二)语文活动的“动”和“活”

美国学者M・李普曼在《教室里的哲学》中区分了三种课堂情境:最不理想的是,学生在教师面前不敢开口,生怕因此而丧失教师的欢心与尊重。稍好一点的情形是,学生能自由地讨论抽象问题,不过得随时小心,不要对教师的价值标准表示出任何即使是暗示性的异议。最佳的情境则是,学生非常信赖教师,并敢于批评其方法或价值标准,因为他们知道教师会客观地考虑自己的批评意见。最佳的情境比较吻合“真语文”所倡导的课堂情境。语文课堂教学要由“语文活动”组成,而不是“豪华的语文活动”,是以语言为核心的活动――听说读写。

作者认为,语文活动重在一个“动”字,首先是要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对语言学习和运用有具体的目标;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己建构语文知识,通过对知识的同化,培养其语文技能、语文素养。再次,教师要充分发挥领路人的作用,和学生一起全程动起来。比如说课堂上的对话,孙绍振的《真语文拒绝“伪对话”》就从课堂上对话的角度出发,提出“真语文,所问必然少而深,当以画龙点睛喻之”,倡导课堂上拒绝“满堂问”,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进行平等对话。

语文活动之所以不同于游戏和单纯意义上的教学和学习活动,就在于它是“活”的。这种“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活动形式是根据具体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进行设计的,具有原创性;二是主问题式的探究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欲望。理想的课堂情境建立在“活”的语文活动之上,课堂活动是由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共同组成的。因而少不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两种活动的现场共生,基本上可以实现“真”语文课堂教学。

(三)终极目标:培养语文综合素养

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可以说是语文课程的终极目标,也是根本目标。我们知道语文教学系统有五种性质,七个层面,从不同的层面出发,我们可以分出语文课的多种境界。单就语文教学内容而言,就有三种境界:第一是最差境界,对语文课进行了豪华包装,内容丰富,可是已不见其本来面目;第二是一般境界,语文课只有语文;第三是最高境界,围绕活的语文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目标。最高境界其实就是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以语言为核心,结合语文的特质和品质,在语文活动的牵引下,走向一条建构的大道,并最终使学生获得语文技能,提升语文素养。

注释

①②王旭明:《让语文回到起点:姓语名文》,《语文建设》,2013年第1期。

③④李海林:《言语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年版第100、301页。

⑤S.皮特・科德:《应用语言学导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97页。

⑥王尚文:《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46页。

⑦陈成龙:《真语文是“真知’“真教’“真学’的融合》,《语文建设》,2013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