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数学强基计划范文

初中数学强基计划精选(九篇)

初中数学强基计划

第1篇:初中数学强基计划范文

【关键词】初三;数学;考前复习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初三数学复习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复习不只是简单的重复,加强记忆,而是深化认识,从本质上发现数学知识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应用能力。如何扎实抓好初三复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下谈谈本人的粗浅看法,以便砖引玉。

一、制定行之有效的数学复习计划

制定行之有效的数学复习计划,是搞好初三数学复习的关键。制定复习计划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钻研教材,确定复习重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并且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计划实施的效果不断改进复习方法。一般复习计划要经过3轮复习,如全面复习、专项复习和针对性补缺补差复习。第一轮全面复习,以课本为基础,全面复习基础知识,加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这个阶段的复习目的是让学生全面掌握初中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记牢所有的公式、定理,掌握解各类试题的基本方法。这阶段一定要以课本为中心,进行系统的单元复习,打好基础。教师在教学时,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不搞题海战术,精讲精练,举一反三。第二轮复习,以专题训练为主,加强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培养。是在第一轮的基础上,总结方法,查缺补漏,学习集中在难点、重点、热点的内容上,侧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思想方法。对各类题型进行专题复习,如“应用性的函数题”、“不等式应用题”、等类型,让学生熟悉、适应各类题型。第三轮复习主要是通过做模拟试题,检查学习效果,发现不足之处,进行补缺补差。在这一阶段中,重点针对中考进行适应性训练。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训练答题速度、节奏、应试心理等方面的经验积累,训练学生的考试能力,增强得分能力。给学生模拟的试卷要有难度,批阅试卷要及时,是在批改完试卷后,教师要认真分析试卷,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依据教材总结归纳数学知识点构建知识结构

在进行总复习时,一定要立足教材,总结归纳数学知识点,引导学生理清知识体系,帮助他们建立起初中数学基础知识的网络。由知识的结构人手,将复习中重点放在理解概念、弄清定义、掌握基本方法上。引导学生对每个章节知识进行系统归类,弄清内部结构,然后让学生通过恰当的训练,加深对概念的理解、结论的掌握、方法的运用和能力的提高。总结归纳知识点时,要注意对基础概念的总结,复习时还要注意到知识的纵横联系,将各部分知识串在一起,弄清它们之间的共同性和区别,弄清它们的联系,可使对知识的学习深人一步。因此,复习时除按课本章节顺序进行外,还可将知识按整体脉络进行归类总结。如初三下学期所学的主要内容有:整式的运算、平行线与相交线、生活中的数据、概率、三角形、变量之间的关系、生活中的轴对称等知识。这些知识既有数,又有形,都是今后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

三、选择典型试题归纳解题方法

在数学复习课教学中,挖掘教材中的例题、习题,选择典型试题,分析试题中的条件和方法,可以“以点带面”,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目前,“题海战术”的普遍现象还存在,学生整天忙于解题,没有时间总结解题规律和方法,这样既增重学生负担,又不能使学生热练掌握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其实很多复习试题的解题方法和所运用的知识完全相同,如果掌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遇上形式稍为变化的题,可以举一反三。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讲解中,应该引导学生对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灵活变换,使之触类旁通,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提高学生的技能技巧,总结解题规律,提高复习效率。初中数学教材中出现的数学方法有很多,如换元法、配方法、图象法、解析法、待定系数法、分析法、综合法、分析综合法、反证法、作图法等,复习时可以采用多种题型进行变换,对学生进行训练,通过训练让学生灵活运用解题方法。

四、联系生活强化数学方法的应用

由于应用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21世纪合格公民的必备素质。所以我们要立足于掌握和巩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数学学习结果,关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既关注学生思维水平,同时还关注学生的数学活动,关注身边的社会实际,社会热点,学习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去解释,理解社会和周围发生的事物,提高综合运用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深圳市南山区中考试题第23题,某地电话拨号入网有两种收费方式,用户可以任选其一:(A)计时制:0.05元/分:(B)包月制:50元/月(限一部个人住宅电话上网),此外每一种上网方式都得加收通信费0.02元/分。1.请你分别写出两种收费方式下每月应付费用y(元)与上网时间x(小时)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某用户估计一个月内上网的时间为20小时,你认为采取那种方式较合算?本题是考查学生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通过分析去解决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电话拨号入网收费问题。

总之,在初三数学的复习中,要依据教材,制定行之有效的复习计划,要帮助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点,注意解题的多样性,重视分析比较各种解题思路和方法,提炼出最佳解法,要关注社会强化应用,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真正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初中数学课程标准》

[2]程连松.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实施初三数学复习,池州师专学报.2005.10

第2篇:初中数学强基计划范文

一、基本情况。

总人数男生女生552827

二、学习情况

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比较感兴趣(如郝苏湘、周叶凡等),接受能力较强,学习态度较端正;也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如郭冲、郭加林等),不能主动去学习等,对于学习数学有一定困难。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以前对知识掌握较好部分是:

1、学生的基础的知识、概念、定义掌握比较牢固。

2、学生的口算、笔算验算及脱式计算较好。

3、学生解答文字题和应用题的思路和步骤清楚。

4、学生能很好的解答几何画图形方面的题目。

5、学生书写较工整美观。

不足之处:

1、学生粗心大意忘写答案。

2、运用知识不够灵活,表现在已掌握的知识,做题目时不能灵活地运用。

教材分析: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地些内容:百分数的应用、圆柱和圆锥、比例、确定位置、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策略、统计以及小学六年来所学数学内容的总复习。本册教材的这些内容是在前几册的基础上按照完成小学数学的全部教学任务安排的,着重使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立体图形,掌握它们的体积等计算方法,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进一步形成统计的观念,掌握用扇形统计图表示数据整理结果的方法,提高依据统计数据的分析、预测、判断能力;理解比例、正比例、反比例的概念,加深认识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然后把小学数学的主要内容加以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新的教学内容与系统的整理和复习,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思维品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本册教材中的圆柱和圆锥、比例都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首先,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一些计算,既可以为进一步学习其他形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及其计算打好基础,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也可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逐步增强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最后学习好比例的知识,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用数学方法处理数学问题的能力,而且也使学生获得初步的函数观念,为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作初步的准备。因此,让学生认识这些内容的概念,学会应用这些概念、方法和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应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理解税率、利率、折扣的含义。

2、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的过程中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正确地判断圆柱和圆锥,理解、掌握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计算。

3、使学生结合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理解众数和平均数。

4、初步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置的方法。

第3篇:初中数学强基计划范文

通过两年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技巧,具备初步的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尚缺少主动与同学交流的习惯。借读生中,由于学习环境不稳定、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生活贫困等种种原因,造成了部分借读生数学素质相对低下,学习习惯较差,学习不够自觉等状况。本期重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继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测量、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二),四边形,有余数的除法,时、分、秒,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可能性,数学广角等。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以及分数的初步认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笔算乘、除法的基础。例如,两位数的乘法中要把两个部分积加起来,实际是计算三、四位数的加法,两位数除法中每次试商后通常要做三位数减法。同样,多位数乘一位数也是学习两、三位数乘法的基础,因为不论因数是几位数,在计算过程中都要分解成用几个多位数乘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学习的继续,也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数概念教学的一次扩展,学生理解掌握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册出现的内容是最初步的,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具体实例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分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学习小数和进一步学习分数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四边形一单元,这是教材的另一个重点内容。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了解周长的含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等。同时使学生通过直观、操作,进一步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安排的是认识长度单位千米、质量单位吨以及时间单位分、秒。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质量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习可能性。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感受和体验以及实际活动,使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Ji发学生探索生活中的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本册教材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继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要求: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措施:

1、在课堂中改进笔算教学,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2、在教学量与计量的教学时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3、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强调实际操作与自主探索,加强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4、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学习素材,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5、逐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第4篇:初中数学强基计划范文

一、紧扣大纲,精心编制复习计划

初中数学内容多而杂,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分散覆盖在三年的教科书中,学生往往学了新的,忘了旧的。因此,必须依据大纲规定的内容和系统化的知识要点,精心编制复习计划。计划的编写必须切合学生实际。可采用基础知识习题化的方法,根据平时教学中掌握的学生应用知识的实际,编制一份渗透主要知识点的测试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然后按测试中出现的学生难以理解、遗忘率较高且易混易错的内容,确定计划的重点。复习计划制定后,要做好复习课例题的选择、练习题配套作业筛眩教师制定的复习计划要交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再按自己的学习实际制定具体复习规划,确定自己的奋进目标。

二、追本求源,系统掌握基础知识总

复习开始的第一阶段,首先必须强调学生系统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过好课本关。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①对基本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不仅要正确叙述,而且要灵活应用;②对课本后练习题必须逐题过关;③每章后的复习题带有综合性,要求多数学生必须独立完成,少数困难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

三、系统整理,提高复习效率

总复习的第二阶段,要特别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初中数学知识加以系统整理,依据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关系,梳理归类,分块整理,重新组织,变为系统的条理化的知识点。 例如,初三代数可分为函数的定义、正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统计初步三大部分。几何分为4块13线:第一块为以解直角三角形为主体的1条线。第二块相似形分为3条线:(1)成比例线段;(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3)相似多边形的判定与性质;第三块圆,包含7条线:(4)圆的性质;(5)直线与圆;(6)圆与圆;(7)角与圆;(8)三角形与圆;(9)四边形与圆;(10)多边形与圆。第四块是作图题,有2条线:(11)作圆及作圆的内外公切线等;(12)点的轨迹。这种归纳总结对程度差别不大、素质较好的班级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去作,即由学生“画龙”,教师“点睛”。中等及其以下班级由教师归类,对比讲解,分块练习与综合练习交叉进行,使学生真正掌握初中数学教材内容。

四、集中练习,争取最佳效果

梳理分块,把握教材内容之后,即开始第三阶段的综合复习。这个阶段,除了重视课本中的重点章节之外,主要以反复练习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常以章节综合习题和系统知识为骨干的综合练习题为主,适当加大模拟题的份量。对教师来说,这时主要任务是精选习题,精心批改学生完成的练习题,及时讲评,从中查漏补缺,巩固复习成效,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精选综合练习题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选择的习题要有目的性、典型性和规律性。如,函数的取值范围可选择如下一组例题:

(2)y=13-2x

(3)y=3x+2x-1

(4)y=1x+1-1

(5)y=x+2x-2

第5篇:初中数学强基计划范文

1.围绕大纲、编制计划,使复习不离主线。《初中数学教学大纲》是数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一种积淀,是数学教师开展教学的指导性文件。离开了大纲,数学教学就失去了方向,就会偏离正确的轨道。对数学教学大纲的正确理解和把握,不仅新课程教学应如此,复习课尤其是初中三年的总复习教学同样应该如此。初中数学内容面广量大,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散覆盖在三年的教科书中且时间跨度较长,学生往往学了新的,忘了旧的。因此,必须依据大纲规定的内容和系统化的知识要点,精心编制复习计划,使整个复习计划既切合学生实际,又符合大纲要求。笔者以为,在初中数学总复习阶段,可采用基础知识习题化的方法,根据平时教学中掌握的学生应用知识的实际,编制一份渗透主要知识点的测试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然后按测试中出现的学生难以理解、遗忘率较高且易混易错的问题,确定计划的重点。复习计划制定后,要做好复习课例题的选择、练习题配套和作业的筛选,教师制定的复习计划要交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再按自己的学习实际制定具体复习计划,确定自己的前进目标。

2.重视基础、灵活运用,使学生过好“三关”。全面巩固和掌握基础知识是总复习开始的关键。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系统掌握事关学生能否熟练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把三年所学的所有知识能够串联起来并灵活应用,真正达到复习巩固的效果。实践证明,系统掌握基础知识,主要是要求学生必须过好三关,即:概念关、法则关和运算关。围绕这三关,学生必须做到对基本概念、基本法则、运算公式、定理既要正确叙述,又要灵活应用;对课本后练习题必须逐题过关;对每章后带有综合性的复习题,要求多数学生必须独立完成,少数困难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

3.把握要点、分类整理,使复习化繁为简。对数学知识进行分类归纳是总复习阶段数学老师的重要任务,这个阶段体现教师无可替代的主导作用。对初中数学知识加以系统整理,依据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关系,梳理归类,分块整理,重新组织,把初中三年纷繁复杂的数学知识变为系统的、条理化的知识点交给学生,是提高复习效率、增强复习效果的重要途径。例如,九年级数学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函数的定义、正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二次根式;概率、统计的简单应用三大内容。第二部分可分为4块10线:第一块为以三角形为主体的2条线,即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第二块是以多边形的性质和判定为主体的1条线。第三块圆则包含6条线,即圆的性质;直线与圆;圆与圆;角与圆;三角形与圆;正多边形与圆。第四块是作图题,即作圆及作圆的内外公切线一条线。这样一归纳,使学生对整体知识有了清晰的印象,从而在归纳整理的前提下,因人而异、分类教学。对程度差别不大、素质较好的班级可在老师的指导下师生互动,即由学生“画龙”,教师“点睛”。中等及其以下班级由教师归类,对比讲解,做到分块练习与综合练习相结合,使学生真正掌握初中数学全部内容。

4.注重练习,及时讲评,使复习效果最佳。把握教材的内容之后,开始进行综合复习。这个阶段,除了重视课本中的重点章节之外,主要以反复练习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常以章节综合习题和系统知识为骨干的综合练习题为主,适当加大模拟题的分量。对教师来说,这时主要任务是精选习题,精心批改学生完成的练习题,及时讲评,从中查漏补缺,巩固复习成效,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

第一,选择的习题要有目的性、典型性和规律性,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知识、掌握规律、加深印象。如,函数的取值范围可选择如下一组例题:

(1)y=15-3x

(2)y=5x+4x-1

(3)y=1x+1-1

第6篇:初中数学强基计划范文

关键词:试论 初中 数学 期末 较大 成效

俗话说:“编箩编筐全在收口”。经过一个学期的艰苦学习,如何在期末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考出理想的成绩,是学生和家长最为关心的问题。而对于很多年轻数学教师来讲, 期末一到, 既喜又忧。喜的是该学期课本内容授完了, 忧的是不知该如何去有效组织复习,才能使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并且能使学生的成绩更进一步。如果教师只是对旧知识进行平铺直叙地“炒冷饭”,一方面使得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另一方面使得老师对课堂的纪律和气氛难以调控, 无法使得学生的期末成绩得到大的提高。那么,如何搞好期末复习才能克服以上缺点,取得较大成效呢?笔者愿以自己的初中数学教学经验提供给同行们借鉴。由于初中生期末复习时间(一般两周左右)紧,复习课程多,且普遍自学能力不强,建议数学期末复习仍以老师主导学生进行复习。

一、做好学生期末复习思想教育

首先,虽然学生在本学期新课学完了,但并不能停下来休息,教育学生制定好期末各课复习计划,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争取在期末考试中完美收关,以好的成绩向家长、老师汇报。其次,期末复习一般在盛夏或严寒时间进行, 教育学生要有顽强的克服困难的信心或决心。

二、教师要高效组织好期末课堂复习

1.教师要拟订好学生的期末复习计划

教师拟订的期末复习计划不一定要有具体方案,但一定要事先认真规划, 可参考教材章节及学生平时单元测试成绩抓住重、难点,上课时便于做到心中有数.可在前一周内按章节完成重点复习,然后在下一周内进行综合练习与模拟测试.

2.教师要设计好每堂课堂复习课

在每章节复习课上,可先留一部分时间让学生阅读或讨论本章节教材,记忆相关的重要概念或定义、公式或法则、公理或定理,看看例题或以前做错习题,查漏补缺,温故而知新.然后在余下课堂时间内,在老师指导下,学生总结、归纳出本章节重点、难点及考点,完成恰当的课内复习题.

3.教师要设计好恰当的课内复习题

教师事先设计的课内复习题要针对每个知识点。 复习课不象新课,最好让学生在自己复习的基础上,老师组织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使之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网络。

4.教师要设计好恰当的课外练习题

对课外练习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是有一定深度的题目,同时要注意教学时能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当他们练习遇到困难时,能用多种方法解决。

三、教会学生正确的数学复习方法

学习数学最重要的是多动手、多动脑.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意思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事先做好准备。期末考试也是一样。要想取得好成绩,除了平时努力学习,打好基础,提高能力外,期末复习方法也很关键。但复习方法多种多样,每个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取科学、高效的复习方法。

1.可按“循序渐进,阶段侧重,精讲精练,知能并存”的原则,把期末复习分成四个阶段:基础复习;强化能力;查漏补缺;模拟练习。 2.重视基础知识复习。首先拿一半时间对这些基础知识内容一项一项地归纳、整理,真正搞清楚、弄明白;然后侧重能力测试题型的解题思路、技巧的练习;在此基础上进行查漏补缺,以求尽善尽美;最后按老师要求认真做几套期末考试模拟题,熟悉考试题型、考场规则。此四个阶段,环环相扣,逐步深入,四位一体,一气呵成。

3.在复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归纳、总结,找规律,抓特点,和同学一起讨论、研究,不放过每一个疑点,不遗漏每一个重点,不忽视每一个考点。

四、教师要因材施教,重视稳固及格生,特别重点关注潜能生

数学期末复习时,数学教师不但要对所教班级的整体数学学习状况了解,而且要对每个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特点十分熟悉,必要时对学生按数学基础分类管理, 注意因材施教,重视稳固及格生,特别重点关注对潜能生的辅导与帮助.因为潜能生是该班级的潜力所在,是数学成绩提升的希望所在,这是许多年轻教师最容易忽视的地方。

五、紧扣大纲,精心计划

初中数学内容多而杂,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分散覆盖在三年的教科书中,学生往往学了新的,忘了旧的。因此,必须依据大纲规定的内容和系统化的知识要点,精心编制复习计划。计划的编写必须切合学生实际。可采用基础知识习题化的方法,根据平时教学中掌握的学生应用知识的实际,编制一份渗透主要知识点的测试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然后按测试中出现的学生难以理解、遗忘率较高且易混易错的内容,确定计划的重点。复习计划制定后,要做好复习课例题的选择、练习题配套、作业筛选。教师制定的复习计划要交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再按自己的学习实际制定具体复习规划,确定自己的复习目标。

六、追本求源,系统掌握

第7篇:初中数学强基计划范文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构建和谐*”的总体目标,巩固和提高从学前三年教育到高中段教育的15年基础教育,扎实实施高标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积极发展幼儿教育,优质发展高中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进一步深化招生制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中小学招生工作更好地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

二、事业发展计划

(一)幼儿教育: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2.01%,预计二年在园幼儿9000名左右。

(二)小学:招收一年级新生3700名左右,预计二年在校小学生22650名左右。

(三)初中:*学年小学毕业生4171名,二年全县计划招生89个班(各学区小学毕业生数、各初中学校招生数见附件1),预计二年在校初中学生13800名左右。

(四)普通高中:*学年初中毕业生5*6名,二年计划招生共招收53个班级,学生数2435名(各校具体招生数、班级数见附件2),预计二年在校普通高中学生6850名左右。

(五)中等职业学校:二年计划招生共招收51个班级,学生数2530名(各校具体招生数、专业设置见附件3)。

三、招生工作意见

(一)幼儿园招生:幼儿园招生年龄满三周岁(20*年9月1日前出生的幼儿),基本满足社会对学前三年教育的需求。各乡镇(街道)及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幼儿园工作的领导,认真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学前教育发展全面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意见》(浙政发〔20*〕81号)的文件精神,全面规划幼儿园布局,整合幼儿教育资源配备;重视幼儿园师资培训、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工作;培训园长、教师,建立教师资格审定制度,做到园长、教师持证上岗,提高合格学历。继续抓好示范园的辐射作用,加快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规范农村幼儿园教育教学常规;保证农村幼儿园基本办园条件,坚持“安全、够用、适用”原则;建立健全幼儿教育督导制度,依法治教,严格管理;健全幼儿园等级评估,积极探索0—3岁幼儿教育。

(二)坚持依法治教,认真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初中的招生工作。

1、各乡镇(街道)政府必须采取有力措施,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依法入学。凡年满六周岁(20*年9月1日前出生),具有学习能力的学龄儿童必须全部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凡小学毕业的学龄少年,必须免试就近全部升入初中就读;对三类(盲、聋哑、弱智)残疾儿童、少年必须做好随班跟读工作,任何学校不得拒收,同时鼓励家长送子女到*县培智学校等特殊教育学校就读;对丧失学习能力(指患有精神病、瘫痪等)或患有传染疾病的儿童、少年需要免予入学或暂缓入学的,必须由家长或其监护人提出申请,报户口所在地的乡镇(街道)政府审批,并报县教育局基础教育科备案。对上年度延缓入学对象确需要继续延缓入学的,必须重新办理申请、审批、备案等有关手续。

2、坚持就近入学和有利于布局调整的原则。适龄儿童应在其户口所在地学校或乡镇中心小学就读,学校应招收所在学区内的适龄儿童入学。民办学校阳光小学坚持“面向全县、城区为主,自愿报名、双向选择”的原则进行自主招生,严格控制班额和学额(详见阳关小学一年级招生简章)。

初中招生按划片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招生。农村实行按乡镇(街道)招生或按县教育局划定的学校招生;城区公办初中招收城区户籍和在*城区经商办厂业主子女的小学毕业生;*华茂外国语学校除部分生源进行自主招生外,应承担城区的初中义务教育任务,采取“自愿报名、电脑摇号派位”的方式招生(详见*华茂外国语学校初一招生办法)。

3、严格控制城区初中、小学的班级学额,不得超出上级有关文件规定的班级学额。除符合转学条件并经县教育局审核的学生外,城区初中、小学不得任意接受转学生。

(三)进一步深化高中段招生制度的改革,努力提高高中段教育水平。

初中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特长培养,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高中段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以科学的管理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要加大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改革力度,积极探索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按照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认真做好省重点高中60%的指令性计划指标分配到各初中的招生改革。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促进职业教育和普高教育协调发展。要加大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的考核力度。

(四)加强招生管理,严肃招生纪律。

招生工作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协调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做好工作;相关职能科室和有关学校一定要贯彻执行招生工作的各项政策规定,严肃纪律,加强招生管理,坚决杜绝各种不正之风。

1、严格执行招生计划,确保完成县政府批转的年度招生计划。县外计划招生不得超计划招生,无招生计划不得招生。

第8篇:初中数学强基计划范文

关键词:K-means;动态规划;熵值法;聚类精确度;矿井监测传感器

中图分类号:TP301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3-6970.2012.03.031

Improved K-means Algorithm and Its Application

taNG Bo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K-means has sensitivity to the initial clustering centers, and its clustering accuracy is low. To against these short comings, an improved K-means algorithm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dynamic programming algorithm and entropy method is proposed. The entropy method is used to amend the distance calculating formula to improve the clustering accuracy, and dynamic programming algorithm is used to define the initial cluster centers. The result of the simulation on the clustering in the mine monitoring sensors shows that the proposed algorithm has better performance than the traditional K-means algorithm in terms of efficiency and clustering accuracy .

【Key words】K-means; Dynamic programming; Entropy; Clustering accuracy; mine monitoring sensors

0 引 言

K-means算法是数据挖掘技术中基于分裂法的一个经典的聚类算法,因为该算法的理论可靠、算法简单、收敛迅速而被广泛应用[1-2]。但是,K-means算法的聚类结果对初始聚类中心的依赖性导致聚类结果不稳定,并且仅依据对象间的欧式距离而忽略数据对象不同属性对对象间差异程度的影响也使得K-means算法的聚类精确度降低。在实际应用中,如果可以同时从初始聚类中心的选取和对象间欧式距离计算公式的修订两个方面对算法进行改进,将对降低传统k-means算法聚类结果的波动性以及获得一个较好的聚类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文献[3]基于每个数据对象的密度参数选取处于高密度分布的点作为K-means算法的初始聚类中心,提高了聚类的准确率和稳定性。文献[4]利用贪心算法参照数据样本的分布特征将数据划分为K个集合,选取各集合中数据的平均值作为初始聚类中心。文献[5] 提出了基于Kruskal算法的改进Kmeans算法,该算法利用最小生成树的构造原理依次向聚类中心集合中加入当前数据对象中距离最远的两个对象,如此迭代直至集合中包含K个聚类中心为止,取得了良好效果。文献[6]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将处理后的数据作为K-means的输入样本,解决了因样本间分类指标信息重叠导致K-means算法效率降低的问题。文献[7]基于因子分析为复杂参数变量下的数据挖掘有效地减少了冗余字段,提高了K-means分群算法的效率。文献[8]利用信息熵对数据对象的属性进行赋权,并利用权值来修改距离计算公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K-means聚类的精度和稳定性。

在借鉴以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现提出一种利用熵值法和动态规划算法改进的K-means聚类算法,该算法利用熵值法[9-10]确定数据属性的权值并进一步得到数据对象和其邻居间的权重系数,采用赋权的欧式距离作为相似性度量的依据,在确定初始聚类中心时,利用动态规划算法求得距离累加和最大的K个数据对象作为初始聚类中心。该算法在矿井监测传感器聚类的应用结果表明该算法提高了聚类的精度和稳定性。

1 相关定义

5 结束语

本文结合熵值法和动态规划提出了一种改进的K-means算法,动态规划算法用来对数据进行分析,实现确定对象集的初始聚类中心,熵值法用来计算数据对象的各个属性的权值,用改进的权值修正距离计算公式,以提高聚类的精确度。在矿井监测传感器聚类的应用结果表明,改进的算法较之于传统的K-means算法在算法的计算效率上有所提高,聚类的精确度明显增强。

本文利用聚类的数据对象之间存在某种关系的特点,利用动态规划的算法和统计分析的算法对K-means聚类算法进行了改进,得到了良好的效果,而这种改进的思想将会是聚类算法研究的一个新方向。

参考文献

[1] 施培蓓.数据挖掘技术中聚类算法的研究[D].江南大学,2008.

[2] 苏锦旗,薛惠锋,詹海亮.基于划分的K-均值初始聚类中心优化算法[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09,26(1):8-11.

[3] 韩凌波,王强,蒋正锋,郝志强.一种改进的k-means初始聚类中心选取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0,46(17):150-152.

[4] 仝雪姣, 孟凡荣, 王志晓.对k-means初始聚类中心的优化[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1,08:2721-2723.

[5] 李卫平.对K-means聚类算法的改进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10,08:49-50.

[6] 曹国.基于K-means和PCA的商业银行客户价值细分模型研究[J].财会科技,2010,09:27-29.

[7] 彭凯,秦永彬,许道云.应用因子分析和K-MEANS聚类的客户分群建模[J].计算机科学,2011,38(5):154-198.

[8] 原福永,张晓彩,罗思标.基于信息熵的精确属性赋权K-means聚类算法[J].计算机应用,2011,31(6):1675-1677.

[9] 陈雷,王延章.熵权法对融合网络服务质量效率保障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5,41(23):1-3.

[10] 高孝伟.熵权法在教学评优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08,17(4):100-104.

[11] AHMAD A,DEY L. A k-mean clustering algorithm for mixed numeric and categorical data[J]. Data&Knowledge Engineering,2007,63(2):503-527.

[12] 席景科.时空孤立点检测算法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10:48-51.

[13] He Z Y, Xu X F, Deng S C. An optimization model for outlier detection in categorical data[C]. Proceedings, Part I.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of Advances in Intelligent Computin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Computing, 2005: 23-26.

[14] 王晓东.计算机算法设计与分析[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4:102-127.

[15] 费蓉.动态规划研究及其在电力市场动态分区定价问题上的应用[D].西安: 西安理工大学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院,2009:6-9.

第9篇:初中数学强基计划范文

将合科教学的“社会”科改成“历史”、“地理”两科,分开进行教学。对于未实施五年一贯制的小学,其课程按教育部1952年2月5日颁发的《“四二”旧制小学暂行教学计划》,开设语文、算术、自然、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美工8门课程。1952年3月18日,颁发试行《中学暂行规程(草案)》规定初中开设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外语、中国革命常识、时事政策、体育、音乐、美术等13门课程;高中开设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社会科学基本知识、共同纲领、时事政策、外语、体育、制图等13门课程。可以看出,建国初期经过改造、吸收和借鉴后的学校课程结构较为单一,所有课程均为必修课和分科形式。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三:一是建国初对有科学文化知识人才的急需直接决定了学校课程以系统科学文化知识传授为主,课程结构必然以学科课程、分科课程为主。二是对以往的旧课程否定较多,出现了矫枉过正的现象。只继承了以往中小学课程中分科目的部分,丢弃了民国时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学课程中的选修课制度。三是受到了苏联当时教学计划只有必修科没有选修科的影响。这实际上一方面反映出在建国初期学习苏联时就已出现脱离中国实际的问题的端倪,另一方面则体现出建国初期在改革旧教育的过程中存在一些漠视中国国情、薄待传统的“左”倾情绪,造成了对以往教育过多的否定。

“劳动化”特点的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课程结构(1953—1965)

1953年,我国提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伟大历史任务,并着手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国家不断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几乎每年都重新颁布中小学计划。具体有1953年7月颁发的《中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1954年2月颁发的《小学“四一制”教学计划(修订草案)》;1954年7月颁发的《1954—1955学年度中学各年级各学科授课时数表》;1955年9月颁发的《小学教学计划》;1956年6月颁发的《1955—1956学年度中学授课时数表》;1956年3月颁发的《1956—1957学年度中学授课时数表》;1957年6月颁发的《1957—1958学年度中学教学计划》;1957年7月公布的《1957—1958学年度小学教学计划》。1953年中学课程在1952年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主要变化是初一增设了卫生常识,但由于教材编订跟不上,教育部很快又通知暂不开设。而且,取消时事政策;总课时减少170课时。1954年,鉴于学生学业负担太重,教育部对中学课程作了新的调整,主要是减少课时和削减课程科目:(1)初中取消外语课。(2)削弱政治思想教育,取消共同纲领,改设政治常识。(3)教学时数初中一、二年级由1953年的每周30、32课时降为29课时,初三由每周32课时降为31课时;高一由每周32课时降为30课时。1955年7月教育部专文下发《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所以,1955年教学计划体现这一精神,进一步下调课时,初中一、二年级每周课时降为28课时,高一由32课时降为31课时,高二由30课时降为28课时。1956年是中学课程作出重大调整的一年。首先,开始注意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建国之后,国家建设需要大量科技人才,我国的课程改革重心一直放在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课程的改革上,如加大课时,重编教材,增加科技新成果在教学内容上的反映等。一段时间,忽视了对学生劳动技术教育。一方面,缺乏劳动教育,使全面发展教育失于偏颇;另一方面,这也严重脱离了中国教育实际。

当时社会,中学毕业生不升学而就业的是大多数。中学只有升学目标而未兼顾就业,使学生缺乏就业准备。到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因此,到1956年,国家开始关注中学就业问题,并于1956年7月下发《关于1956—1957学年度中、小学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的通知》,课程中要求普遍加设实习,初中增设工农业基础知识。其次,改语文为汉语和文学两门学科。这是机械照搬苏联的结果。苏联课程中是俄语和文学分科。学习苏联,我国于1953年起也酝酿分科,1956年下学期起正式分科教学。1957年甚至进一步取消了汉语课。语文分科造成的消极后果是削弱了作文教学,语文课成为纯粹文学课,课文选材只限于纯文学,政论文、应用文等全部被排除在外。整体来看,这五年的学校课程结构变革体现出以下特点。一是仍然具有苏联化倾向。二是注意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加强生产劳动观念和劳动能力的培养,小学增设手工劳动课,中学增设生产技术教育课程。三是重视科学教育,当时学校教育为了向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技术人才,学校课程呈现出一种科学知识中心的价值取向,一方面增加科学知识使之课程化,另一方面又给予科学课程较多课时。如小学1955年比1954年每周课时减少2节,但自然科却增加了1课时。高中物理1953年高一(修订草案)规定2课时,后调整为3课时,1956年比1955年在二年级每周增加1课时,三年级增加1.5课时。

社会主义改造计划提前完成,我国于1956年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从1958年开始进入第二个五年计划,全国范围开始了工农业生产的“”,社会急需大量劳动技术人才。当时的教育方针确定为“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为贯彻这一方针,培养社会急需的劳动技术人才,学校教育要加强劳动教育,教育部分别于1957年7月和1958年3月,颁发了《1957—1958学年小学教学计划》和《1958—195年度中学教学计划》。[2]其中,制定中学教学计划的基本原则是:第一,初中各年级每周教学总时数最高不超过30小时,高中各年级最高不超过31小时。第二,保证语文和数学两科有充分的教学时数。第三,不减少物理和化学两科的教学时数。第四,适当减少历史和地理两科的教学时数。第五,注意各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配合。

1963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讨论试行全日制中小学工作条例草案和对当前中小学教育工作几个问题的指示》,批转下发了这两个条例,其中,《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共40条(简称《小学40条》),《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共50条(简称《中学50条》)。它们系统地总结了建国13年来,特别是1958年后二三年的教育经验与教训,对中小学教育的任务、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生产劳动、教师等都作了全面、具体的规定。在课程结构方面,按规定,为更好地适应各类高等学校的需要,发展学生的志趣和才能,高中阶段在保证学好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学校的师资、设备等条件,酌设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制图、历史文选、逻辑等选修课程。高中三年级学生,可以根据志愿和爱好,任选一门或两门。选修课程不进行考试。这一规定在新中国课程历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对摆脱苏联早期单一课程结构模式的影响,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学校课程结构变化的特点是:(1)形成了劳动化课程。中学教学计划规定了参加劳动的时间,并开设了“生产劳动”科和“体力劳动”科。取消“农业基础知识”课和规定的14天农忙假。规定学校应有14~28天体力劳动,另规定初中和高一、高二每学年应有6天参观时间,以使各科知识与生产劳动更紧密相结合。在小学,也在农村小学(包括大中城市的郊区和小城市的小学)五、六年级增设农业常识,每周各1课时,全年68课时。农村小学原则上不设手工劳动课,但有条件的小学也可开设。(2)恢复外语教育在课程中的地位。“计划”认为外国语是“吸取各国科学成就的重要工具,在中学教育中有着重要作用”。所以,要加强高中外语教学。[3]这具体表现为高一外语由原每周4小时增为5小时,并加强课堂练习机会。另外,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应在初中开设外语科。增加外语科所占用的课时,通过减少语文、历史、生物和生产劳动的课时解决。(3)重视理科课程轻视文科课程。减少历史、地理课时,初中二、三年级和高中由每周3小时减少为2小时;只在高一开设经济地理,每周3小时。增加生物、化学教学时数,初一、初二、高一生物均增为每周3小时,初三化学增为3小时。在初一算术中增加珠算和簿记的教学内容,所需教学时数,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厅、局研究决定。#p#分页标题#e#

“”时期“三机一泵”式学校课程结构(1966—1976)

1966年8月8日,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的决定》,吹响了“”的冲锋号。该决定第十条规定“教育改革”的革命任务是“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改革旧的教学方针和方法”。“必须彻底改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在各类学校中,必须贯彻执行同志提出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学制要缩短。课程设置要精简。教材要彻底改革,有的首先删繁就简。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也就是不但要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随时参加批判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的斗争”。[4]“”期间,教育受到严重破坏。学生停课也闹革命,复课也闹革命,正常的教学秩序受到冲击。学校大量的文化课被砍削,剩下的也贯穿了大量政治色彩,由教师和老贫农合上,把算术课上成政治课。片面地强调课程的实用性。把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改为工农业基础知识课,认为这样做可以紧密联系实际[5],只讲三机一泵(拖拉机、采油机、电动机、水泵)和四大作物(三麦、水稻、棉花、油菜)等。这样的课程结构过于强调生产知识而忽视基础知识,使所培养的人在基础学历上未达到一定高度,难以发展、难以深造。

改革开放以来逐渐走向丰富的学校课程结构(1977—1998)

“”结束后,国家的重心放在了经济建设上,全社会力图谋求一种稳定有序的发展道路。在学校教育上,迫切需要改变无序混乱的状态,亟须培养大批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使学校教育教学走上正规。1978年1月,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10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统一要求中小学学习年限各5年,从而结束了全国形式各样的学制规定。规定小学开设8门课程,包括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美术,小学三年级增设英语,小学四年级增设政治和自然常识。规定中学设置14门课程,包括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生物、农基、生理卫生、体育、音乐和美术。这套课程方案是对“”前处于无序状态的全面恢复与纠正,显现出了尊重学科地位、看重科学知识、注重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趋势。针对1978年颁布的教学计划在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1981年国家又修订颁发了中小学教学计划,要求小学实行5年一贯制,开设11门课程,把原来的政治课改为思想品德课。

语文仍然是一门课程,但分列为讲读、作文与写字三个部分。增设了地理、历史与劳动。中学有五年制和六年制,都设14门课程,只是把原有的农基课改成了劳动技术课,另外,在六年制偏重文科的重点中学中加了每周四节的选修课。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我国社会越来越需要更多专门优秀人才,邓小平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国基础教育学校课程如何走向现代化、如何与世界科学文化技术的发展相适应、如何为未来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人才。这些都对学校课程结构提出了挑战,从国家教委到教育研究者,以及学校的办学者,都开始对学校课程结构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索。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不久,国家教委就组织人力进行义务教育教学计划的制订工作,并于1986年10月公布了《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将学制确定为五四制和六三制两种,在课程设置中五四制仍然在初中保留了选修课,还在初中增设了四节课外活动。在六三制中取消了选修课,也增加了课外活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方面大胆突破,打破了单一学科课程体系,增加了活动课和地方课程。课程结构的灵活使多样化的课程实施成为可能,从而满足社会对教育多样化的需求。1992年国家教委制定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继续将课外活动作为与学科课程并列的课程纳入课程设置表,并采用文件的形式将活动课的名称正式确定下来,由此,学科类课程与活动类课程正式成为中小学课程的组成部分。在增设活动课程的同时,各学科的比例也得到适当的调整,适当降低语文、数学、外语的周学时的同时,略微增加了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课程的学时,适当提高了体育、美术、劳动课的学时比例。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基础教育办学实践中出现了一批主动变革的学校。如南京师范大学附中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针对我国普通中学课程结构单一,所有学生都学习同样的课程,无个性特点的问题。经过半年多的学习、研究、论证,1980年11月,他们提出了一个由必修课、选修课、劳动技术教育课三部分构成的课程模式,1984年起又增加了社会实践课。最终形成南师大附中四类型高中课程模式。[6]上海市大同中学从1987年秋开始,在新入学的高一年级进行了历时三年的高中课程结构改革实验。[7]该实验的目标是:改革课程单一化的结构,改变教学划一化的做法,改变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状况,建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课程结构,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个性得到健康发展。该实验的基本策略是:减少必修课时,增设选修学科,加强课外活动,形成由必修课、选修课和课外活动组成的课程结构。实验最终形成一些基本认识,一是减少必修学科课时,增设选修学科,加强课外活动,有助于实现使学生“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目标。二是由必修课、选修课和课外活动组成的课程结构,显示了较好的整体效应。三是关于三类课程课时的配比问题,实验确定必修学科60%,选修学科25%,课外活动15%。该项试验实质上从形式上探索了高中阶段课程结构的构成,确立起了必修、选修和课外相结合的课程结构。此外,还有杭州拱墅区实验小学等一批学校开展课程结构改革的实验。

总的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学校课程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渐改变了多年来只设“学科课程”、“必修课程”的单一课程结构模式,增加了“选修课”、“活动课”等,课程结构走向多样化、丰富化。同时涌现出一些课程实验,以重视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和个性化发展为出发点,构建了新的课程模式,形成了个性化的课程设置,为学校课程结构的改革发展奠定了实践基础。这些都体现出学校课程结构改革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多方面发展,以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结构改革的出发点。#p#分页标题#e#

走向多样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的基础教育新课程结构(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