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对环境的影响范文

经济对环境的影响精选(九篇)

经济对环境的影响

第1篇:经济对环境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外部经济环境;内部经济环境;会计;影响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39-0059-02

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环境的影响,会计作为社会文明的产物当然也离不开环境的影响。在一个政治相对稳定的环境中,会计的发展变化主要源于经济因素的不断变化。可以说,整个会计工作的发展史就是不断适应经济环境而逐渐变革和更新的一部历史。

不同的经济环境对会计的影响和作用程度不同,研究经济环境系统能够对会计有一个很好的认识。本文从宏观经济环境和微观经济环境两个角度分析经济环境对会计活动的影响,目的是促进会计主体更好地发展并建立一整套适合我国会计理论水平和会计实践工作的会计体系。

1 外部经济环境对会计的影响

11 经济体制对会计的影响

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主要由所有制、宏观调控程度、经济类型、企业组织形式等基本要素组成。不同的经济体制形成了不同的会计目标、管理方式、会计规范、会计监督等模式,各国会计准则的产生和发展也都与经济体制有关。我国的经济体制是生产资料以公有制为基本特征或公有制占较主要地位的所有制形式,在这种经济体制下,会计服务的宗旨,更多的是强调社会的宏观效益,推动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由此可见,会计发展和经济体制密切相关。

12 经济发展水平对会计的影响

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会计发展的主要环境因素,经济的发展是推动会计理论和实务发展的原动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经济关系越复杂,整个社会对会计的要求也就越高,使得会计在整个经济生活中,不仅越来越必要,而且对社会经济的反应也越来越敏感和快捷;反之经济发展水平越低,经济业务和会计实务就越简单,会计理论所要解释的问题就越少。

13 物价变动对会计的影响

传统会计是以币值稳定为基础的,但是市场经济中一个很普通的现象就是物价变动剧烈而频繁。

物价变动对会计的影响是相对于传统历史成本会计而言的。历史成本会计的基本前提之一是货币计量,即假定所使用的货币单位是一个恒定不变的计量单位。但是经济生活中物价是处于经常的变动之中的,物价的变动势必会对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带来影响和冲击。会导致基本会计数据失真,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脱离实际,据此作出的决策会导致严重失误。

14 知识经济对会计的影响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会计所处的环境发生重大的变化,对传统的会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和严峻的挑战,同时又给了会计一个创新的机遇。

在工业经济时代,企业的经济资源主要是指物资或财务资源,通常表现为有形资产。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资源增加了表现形式为无形资产的知识资源。把知识资源纳入企业资产的范围,无疑是对会计观念的重大挑战,这意味着传统的资产概念将被赋予新的含义。同时也为资产计算带来新的课题。

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各种信息以及竞争对手的信息和其他企业的业绩都有很高的要求,并且对企业知识资本拥有量和知识创新能力的信息也会提出相应的要求。因而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不仅要满足使用者对企业资本、物质等财务资源的增长和创造的兴趣,也要满足他们对人力资源、知识资源的信息需求。同时会计将会由核算型转化为管理核算型,财务会计将在现在的以核算为主的基础上增加参与决策、实施适时控制和开展经济分析等内容,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的会计信息,既要说明企业的价值,以及相关的权益性资产和当期或未来履行偿债能力,还必须要包括企业知识资本拥有量和知识创新能力的信息。另外,为防范知识经济时代市场信息瞬息万变带来信息滞后风险,会计应及时提供相关的预测性财务信息。

2 内部经济环境对会计的影响

会计的内部环境是会计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的客观状况,是指企业自身管理体制、管理水平、经营组织形式、生产经营规模以及企业领导班子和会计人员素质等因素结合所形成的既定空间。一定时期企业的内部环境同样会对会计产生重大影响,这种影响虽然不是决定性的,但却能促进企业规范会计行为,采用先进的会计方法,完善会计组织和提高会计管理水平。

21 企业管理体制对会计的影响

企业管理体制是指国家对企业的各种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的总称。企业管理体制一般是由其所有制性质和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所决定的。在企业微观理财环境中,管理体制起着决定作用,它直接决定着企业微观理财环境的优劣,以及企业会计理财权限的大小和理财领域的广狭。一般来讲,凡企业管理制度完备,则会计管理水平就高,会计信息的揭示就及时,信息反馈就迅速,会计管理参与经营管理决策的作用就能充分发挥。

22 企业规模与组织形式对会计的影响

在企业其他条件既定的情况下,企业生产规模的不同对会计工作提出的要求就不同。如大规模的现代化企业,生产规模大,生产过程繁杂,内部分工协作较细,且工艺过程的现代化水平较高,对会计工作的要求就高。而对于生产规模较小的企业而言,由于经营活动较为简单,筹资、投资范围较小,因此不像大型企业那样对会计行为有较高的要求。只要不影响企业财务信息客观公正的表达,小型企业可以舍弃一些不太重要或与生产经营关系不太密切的会计程序。

第2篇:经济对环境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经济背景;农村环境;幼儿成长;学前教育

幼儿的成长状况与一个家庭的经济状况以及当地所处的综合经济水平有密切的关系。在农村,幼儿成长同样受到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使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条件不同,这对于幼儿成长来说可能是机遇,也可能是挑战。

1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对幼儿成长的影响

农村经济状况与幼儿的身心成长有密切的关系,这些影响可能会表现在幼儿成长的各个方面。

1.1经济状况影响幼儿的生理成长和健康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显著影响了幼儿家庭的经济状况,而家庭经济环境与幼儿身心健康成长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很多幼儿教育实践经验和有关成长追踪案例表明,从幼儿出生开始经济状况就已经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家庭条件相对较差的幼儿,可能会造成子宫内生长延迟或神经性行为成长不充分。出生后这些幼儿能得到的照顾也相对较少,很多幼儿由于家庭经济状况较差而成为留守儿童,在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可能会有很多牵连性疾病,从而给幼儿的发育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1.2经济状况影响幼儿的教育环境和心理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家庭经济状况不仅与健康状况有关,而且还会影响幼儿家庭内成年人的教育思维。经济状况相对较好的家庭,人文素质也相应更高,在科学育儿方面投入更多。与贫穷地区的孩子相比,出生较为富裕的农村地区儿童对这个世界有更多的想法,而且对知识的渴望也更为理性。换句话说,经济状况直接影响家庭教育关注度和家庭幸福指数。经济状况较好的家庭,往往幼儿所处的家庭环境也相对更和睦。由于收入较高,周围环境经济发展指数较高,幼儿的成长不会牵扯特别复杂的人际交往因素,心理发展相对较为平衡[1]。

1.3经济状况与父母职业情况的联系

学前教育领域内的某些研究者发现,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对于未来成长的抗风险能力,与经济状况之间有密切的关系。现代经济快速发展,网络经济在农村不断兴起,很多农村当地的老百姓借助网络经济改善了生活条件。经济状况较好的父母往往更为自信,幼儿在这样的成长环境内,看到父母不断地努力和成长,长大后更加自信,认可父母的职业和家庭条件,同时幼儿的学习策略和生活习惯也会更科学。

2保证农村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策略

不同农村发展区域内的经济发展状况会影响幼儿的认知。经济发展水平作为硬性指标,具有波动性,同时也是一定发展范围内的不可抗力。在经济不断发展,农村生活条件逐渐改善的情况下,为促进农村当地幼儿身心健康发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运用和调动各类家庭经济资源

农村经济发展对于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条件效果非常显著,而家庭内的物质资源丰富,会导致幼儿所获得的资源越来越多。从村级行政单位角度入手,配合当地教育部门的有关指示,充分调遣家庭及村级区域的教育资源,从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两方面入手,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并且带动幼儿的心理健康发育。例如某些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给幼儿准时打疫苗并进行相应体检,一旦出现一些妨碍幼儿健康发展的不良因素,当地农村行政机构就会发挥相应的作用。经济发展提高了人们对幼儿健康和成长的关注度,对于幼儿教育的宣传普及工作,应调动各方面的优势资源,从整体角度提升幼儿的健康成长水平。

2.2优化幼儿成长的家庭环境氛围

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把握经济发展对幼儿家庭环境氛围的积极促进作用。经济发展使不同家庭的养育风格产生了差异。借助当地经济发展的大形势,优化幼儿成长的环境,需要幼儿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教师引导幼儿家长在幼儿亲子成长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当地实际经济发展状况,采取更为简约的教育方式,优化幼儿成长的家庭氛围,使幼儿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互动变得更丰富。经济发展促进了幼儿成长的家庭环境。在经济发展水平提升的同时,通过社会性宣教促进科学育儿思路,是当地教育机构和幼儿园应该主抓的发展内容。例如很多幼儿教师借助微信平台了解幼儿的成长空间,分享相关资料,并且积极跟进幼儿家长的教育思路,落实幼儿家庭内亲子关系氛围,进行一系列相关的教育活动,从而能够使农村当地的亲子教育意识不断进步。幼儿的成长环境与家庭条件息息相关,经济环境的发展带动了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

2.3发挥村委会的中介作用

研究者发现社区的中介作用是比较明显的。在一定地域范围之内,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家庭与家庭之间的趋同性,借助当地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可以利用村级行政机构,也就是村委会,发挥教育领域内的中介作用。幼儿教师经常能够发现,在经济发展状况较好的地区或在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家庭内生活的孩子,常常显现出思维发展速度非常敏捷的特点。因为幼儿长期暴露在一个比较复杂的环境之内,需要考虑的事情和需要经历的变化比较丰富。以村委会为单位调动当地的教育积极性,并且引导孩子和家长清晰地思考、快速地解决个人成长与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调动教育积极性和学习积极性,还需要借助传统教育资源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整合这些资源的过程中,村委会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

第3篇:经济对环境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环境工程;发展;经济;影响

在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工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环境破坏,环境污染现象严重。如果不及时治理环境污染,环境问题不仅会危害我国经济的质量,而且还会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积极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加强环境治理,要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而环境工程是缓解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环境工程的发展对经济有着重要影响,不断提高环境工程质量,加强环境保护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研究环境工程发展对经济的影响不仅能够加快我国环境工程的发展速度,而且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深刻意义。

1环境工程诞生的背景

工业生产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全球变暖、温室效应、空气质量下降等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保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问题。而经济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的生产资料都来源于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依存并相互制约。如果人们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无节制开发资源资源,污染环境会导致生态环境导致严重的破坏,当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超过了环境的承受能力会引发一系列的自然灾害,威胁人类的生存,影响经济的发展。因此,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类应保持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平衡,不断调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人类在认识到环境破坏的危害之后,积极重视环境保护与环境治理。在这种情况下,环境工程便应运而生了。环境工程是研究环境治理的科学技术,目的是提高环境质量。并且,环境工程的核心是治理环境污染源。目前,环境工程正处于起步阶段,学科技术正在不断发展。

2环境工程发展与经济的关系

2.1环境工程发展与经济相互制约。经济发展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而环境工程的主要目的是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环境保护的水平。环境工程的发展能够加强对环境的保护,优化生态环境,减小经济发展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并且,环境工程的发展会影响经济的发展,环境工程的发展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环保技术,促进经济朝着绿色、节能的方向发展,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因此,环境工程发展与经济之间是相互制约的。2.2环境工程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环境工程主要研究环境保护技术,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保证,优化了经济发展的环境基础。具体来说,环境工程通过环境保护技术能够加强对环境污染源的处理,减少了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的破坏,使企业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能够运用环境工程技术解决环境污染的后顾之忧,优化经济发展的自然环境,进而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另外,环境工程能够满足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环保技术的需求,为经济发展提供发展基础。2.3经济为环境工程发展奠定了基础。环境工程的发展能够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而经济的发展能够为环境工程的发展提供经济基础,进而促进环境工程的发展。因此,经济为环境工程发展奠定了基础。具体来说,经济发展为环境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只有经济不断发展,人们才会在满足物质需求的情况下注重环境问题,加大会环境工程的投入,进而保证环境工程的正常开展。并且,经济发展为环境工程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经济发展所出现的新产品能够服务于环境工程建设,满足环境工程的物质需求。

3环境工程发展对经济的影响

3.1环境工程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持。环境工程的发展促进了环保工作的完善,使环保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果。这是因为,环境工程所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能够优化环境治理,满足环境保护的技术需求。另外,环境工程的发展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化生产技术,减少经济生产对环境的污染,进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另外,环境工程发展能够促进环境治理技术的发展,加强对生态环境的治理。而将环境治理技术运用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实现企业生产过程中的节能减排,进而促进经济朝着绿色发展和循环发展的方向前进。3.2环境工程发展为经济提供了环境保障。运用环境工程技术能够优化环境保护效果,改善整体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进而促进经济质量的提升。具体来说,运用环境技术能够加强环境治理,减少煤炭企业、石油企业、电力企业等企业的废弃物排放,优化企业的生存环境,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环境支持。3.3环境工程发展促进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工程的发展是提高环保效果的过程,而环保效果的提升能够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满足经济发展的环境技术需求和环保工作的目标需求。具体来说,环境工程不仅能够运用环境保护技术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而且能够为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技术保障,减轻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进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4篇:经济对环境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水利工程;环境经济;影响

随着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水利事业的逐渐兴起,水利工程的建设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大批水利工程的修建虽然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但是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因此,在保护环境在不遭受破坏的同时使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达到最大是当代水利工程人员所面对的严峻挑战。

一、水利工程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水利工程,是指对通过对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控制和调配,达到兴利除害的目的而修建的工程。水利工程的修建大大缓解了水资源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分布不均匀与可供水量和耗水量之间不相适应的尖锐矛盾,为人类从事农业生产和资源开发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水利工程的兴建不仅可以防洪、供水,而且也可以发展供电、航运、港口等各项任务,为国家的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对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许多方面都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随着大坝等水利工程的修建,不仅带动了养殖、旅游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为能源急速消耗的当代社会提供了电能,使中国这个自古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在灌溉、供水、排水上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阿斯旺大坝,为世界七大水坝之一。高坝长3830米,高111米。1960年在前苏联的援助下动工兴建,于1971年建成,历时10年,耗资约10亿美元,使用建筑材料4300万立方米,相当于大金字塔的17倍,是一项集灌溉、航运、发电的综合利用工程。高坝建成后,其南面形成一个群山环抱的人工湖。阿斯旺水坝,湖长500多公里,平均宽10公里,面积5000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二大人工湖,深度和蓄水量则居世界第一。大坝水库的巨大容量不仅调节了下游流量,防止了洪水泛滥,还利用蓄积的水量扩大了灌溉面积,因此,近100万公顷的沙漠得以被开垦成耕地。同时大坝电站每年发电80亿度,解决了埃及的能源紧缺问题。并且水库建成后,水库周围5300-7800公里的沙漠沿湖带出现了常年繁盛的植被区,使得水库周围的经济得到了更快的发展。[1]

二、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以及现代技术手段得到不断发展,通过调节水利,合理配置水资源,提高了防洪抗旱能力,减轻水旱灾害损失,不仅促进了农业发展,同时也减轻了水体污染,改善了干旱地区缺水的现状。但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大坝等水利工程对环境与生态的影响是持久的,一旦建成,其负面后果可能是难以治理的,这就要求在我们研究水利工程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该将其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考虑进去。

1.水利工程建设对局部气候的影响

大型水库的建设将造成库区微气候环境条件有所改变,其中包括气温、风速、湿度、降水等。水库的水温结构分为分层型和混合型两种。混合型的水温结构对环境的影响比分层型小。水库水温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水温的分层温度高低的变化。水库下部的低温水对农作物、水生生物、人类生活等产生危害:①造成农作物(主要是水稻)减产。②影响水生生物(主要是温水鱼类)的生长和繁殖。③不利于工作、学习和娱乐。水利工程的建设对水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方面水体经过长距离的输送或一定时间的储藏,都会使复氧过程充分,从而丰富了水体潜在的环境容量资源。另一方面,在库区内水位抬高,水流缓慢,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同时水库中由于大量水体的聚集,会使库区地壳结构的地应力发生变化诱发地震,特别是随着高坝水库的修建,水库地震时有发生。

2.水利工程建设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对土壤环境的影响也是有利有弊,一方面通过筑堤建库、疏通水道等措施,保护农田免受淹没冲刷等灾害;通过拦截天然径流、调节地表径流等措施补充了土壤的水分改善了土壤的养分和热状况。另一方面水利工程的兴建也使下游平原的淤泥肥源减少,土壤肥力下降。同时输水渠道两岸由于渗漏使地下水抬高,造成大面积土壤的次生盐碱化和沼泽化。例如。阿斯旺大坝的兴建使得泥沙淤积在水库内,汛期不再出现洪水泛滥肥沃两岸的土地。三峡水库的中下游地区大面积低湖田面临沼泽化威胁,渍害田比例增大。[3]

3.水利工程建设对动植物、水生生物的影响、

修筑堤坝使得鱼类特别是洄游性鱼类的正常生活习性受到影响,生活环境被打破,严重的会造成灭绝。例如,长江特有的白甲鱼、岩源鲤、中华鲟在渔业产量中的比重已经很少,特别是白鳍豚近几年来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水利工程的建设使自然河流出现了渠道化和非连续化的态势,这种情况造成库区内原来的森林、草地或农田被淹没水底,陆生动物被迫迁徙。[2]

为此,在修建水利工程前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在埃及修建阿斯旺大坝时,由于当时人们认识上的局限,低估了水库库区淤积的严重性,因而对大坝工程可能的效益过于乐观。兴建大坝时形成的巨大的纳赛尔湖,有泥沙的自然淤积,水库的有效库容逐渐缩小,因而导致水库的储水量下降。水利工程效益大大降低。此外,浩大的水库水面蒸发量很大,每年的蒸发量就相当于11%的库容水量,这也降低了预期的水利工程效益。更为严重的是,埃及政府和工程设计者在建造如此宏伟的大坝时,还忽视了大坝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既没有对此作出认真评估,也未曾慎重考虑生态和环境受破坏后的应对措施,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1)大坝工程造成了沿河流域可耕地的土质肥力持续下降。2)修建大坝后沿尼罗河两岸出现了土壤盐碱化。3)喝水性质的改变使水生植物及藻类到处蔓延,不仅蒸发掉大量河水,还堵塞河道灌渠等等。[1]

仅仅讨论大坝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还是不够的。因为大坝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会转变成对人类社会经济的损害。阿斯旺大坝建成后,尼罗河两岸肥力下降迫使农民 不得不大量使用化肥,这大大增加了农业成本,降低了农业收益。1982年有一位土壤学家估计,由于土壤肥力下降、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使得农业净收入下降了10%。结果,虽然因为水利灌溉条件的改善,使农作物由一年一季变为一年两季,单位土地结果的年产量增加了,但投入成本却增加得更快,导致农民净收入下降。

现代水利不仅要有工程观点、经济观点,还要有生态观点。把水利建设的立足点放到环境水利上,以生态环境的动态评价为准则,促进当代水利科学有一个新发展。因此全面系统研究水利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不但是水利发展的需要,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4]

参考文献:

[1]《阿斯旺大坝的经验教训》

[2]《当代中国研究》 1997年 第3期

[3]《中国三峡建设》 2004年第11卷 第03期

[4]曹文洪 陈东 《泥沙研究》

作者简介:

第5篇:经济对环境的影响范文

论文摘要:制度深刻影响着经济的发展,法律环境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联系。法律环境可区分为硬法律环境与软法律环境,即正式法律制度与非正式法律制度,它们对经济发展均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正式法律制度的建立,可以确定产权,确定经济交易规则,构建经济组织体系,降低交易成本;通过非正式法律制度的建立,可以促进社会和谐,进而促进经济活动的进行。所以,在目前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时期,必须注意同时做好与市场经济发展相匹配的正式法律制度与非正式法律制度的建设工作。

一、法律环境及其“硬”、“软”经济作用的内涵

(一)经济发展外部法律环境的内涵

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人们的经济行为受着两类经济制度的约束,一类是正式制度,另一类是非正式制度。所谓正式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建立起来的与经济发展相适用的具体经济制度,它可以通过文字准确的表述出来。所谓非正式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政治的、社会的、道德的和文化的甚至包括宗教信仰方面的传统、风俗及习惯,它是一个难以通过文字所记载清楚的但对经济发展有深刻影响的内容。

经济发展外部法律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法律体制、执法环境、司法环境以及深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法律意识。法律环境所构成的独特制度体系也可以分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两类,亦可称作硬法律环境与软法律环境。这里,硬法律环境即正式制度主要是指一个国家建立的具体法律制度,在我国就是指建立的以宪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及非诉讼程序法等七大法律部门为核心的法律制度体系;软法律环境即非正式制度主要是指人们对法律的尊重与信仰,在实际生活中,它主要体现在人们的法律意识,特别是国家公务人员的法治观念上。公民的法律意识是否达到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用的水准,公共权力的行使者是否具有现代法治社会应有的法治观念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

(二)法律环境的“硬”、“软”经济作用内涵

广义上,法律环境就是一种制度,它由正式制度——法律制度,以及非正式制度——法律意识、法治观念等组成,所以,经济发展与法律环境的关系类似于经济发展与制度的关系。这里的正式制度即法律制度,由于其作用的发挥能得到国家强制力的支持和保障,故而,我们可把它对经济的作用称之为法律环境的“硬”经济作用;相应地,由于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作用的发挥更多地要靠人们内心深处对法律的理解与信仰,所以,它的作用的发挥比较间接,我们可以称之为法律环境的“软”经济作用。

从经济发展与制度的关系上来说,无论正式制度还是非正式制度,对经济生活都有重要作用。事实上,制度对人们行为的影响是巨大的,“制度对社会结构加以历史性的限制,它转而于个人行动中加上了结构性的强制作用。”同时,只有当一个社会的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价值取向相吻合时,两者才会发挥更大作用,正式制度的效果才会真正实现。所以,无论法律环境的“硬”作用还是“软”作用,只有当它们的价值取向相吻合时,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法律环境的“硬”经济作用及其环境的优化

(一)法律环境的“硬”经济作用

法律环境的“硬”经济作用主要表现在确定产权、确定经济交易游戏规则、构建组织体系、降低交易成本等几个方面,具体说来:

确定产权就是指确定人们拥有的对资源的用途、收入和可让渡性的权利。在市场经济社会,所有经济主体的交互行为从其本源上来说都是围绕产权而展开的,明确的产权安排一旦通过法律程序被确定下来以后,它就会对社会资源及其衍生的利益的分配格局产生几乎是决定性的影响。事实上,正是通过法律制度确定不同性质的产权,才为资源运用上的配置提供保障。比如,针对私有产权,就能完全通过自由市场协调的、自愿的双边交往做出资源运用上的决策。

确定经济交易游戏规则是指法律制度能够确定经济交易的游戏规则,从而使社会按照某一特定的规范运行,发挥规范的激励与约束作用,为经济交往主体提供较为准确地预测,保障资源有效配置的实现。

法律制度对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的构建起着决定性作用。组织的构建是为了有效地对活动过程加以控制,以求交易能够顺利地、低成本地施行。比如,市场经济主体企业的构建主要得益于法律制度的作用,这体现在法律所确定的企业准入市场制度、企业的资本管理制度、企业的登记管理制度、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企业的债券制度以及企业的变更与终止制度等等均通过一定的法律制度使之规范化,具有可操作性。

法律制度能够降低经济交易成本。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交易成本是制度的源泉。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将交易成本作为分析法学的最基本的工具。他们认为:由于存在交易成本,制度将影响资源配置效率;市场失败是存在的,但解决的关键在于制度安排;……制度在经济运行中具有内生性与稀缺性,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制度因素。任何社会交往都需要支付成本的,制度的“使命”就是要减少无序的交易状态,促成有序的交易行为,从而减少交易成本。

对于现实中的交易,不同法律、政治、社会制度中的经济行为会有很不同的结果,而最好的制度安排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减少交易成本。政府节约交易成本的做法是制定经济活动的规则,也就是说制定法律制度,通过合理的法律制度规范市场行为,从而达到节约交易成本的目的。

以上法律环境的“硬”作用正说明了建构法律制度的重要性。有的学者分析:为什么中国的卓越技术,尤其在宋代的技术,从未转变为一次工业革命?这是因为,在当时的中国缺乏一定的社会、政治和法律前提,即缺乏一定的制度。

(二)关于“硬”法律环境的建设

硬法律环境的建设实质就是指法律制度的建设问题,在我国,就是指要建设好以宪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及非诉讼程序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体系。如何建设完备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匹配的法律制度体系呢?对此,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法律制度的内容要符合国际法与国际标准。尽管世界各国的国情不同,经济发展的水平不一样,但是,各国法律制度的建设内容却是有着相似标准的。法律制度作为世界文明成果,其基本原则、基本理论要符合国际法与国际标准。现代社会,闭关锁国、自我孤立,仅仅为了维护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制定法律制度,其发展前景必将是渺茫的。事实上,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世界文化的大融合,无论是大陆法系,还是海洋法系国家,都在注意相互学习,其法律制度的建设更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特别是服务于经济发展的、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法律制度,其内涵、其价值取向更是趋于一致。

第二,法律制度的完备程度要与一国经济发展的程度相适用。尽管一国法律制度的内容应遵循国际法与国际标准,但这并不意味着各国的法律制度具有同一的模式。一国法律制度的完备程度要与该国经济发展的程度相适用。健全法律制度固然重要,但是,这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要有立法规划。立法的速度既不能太快,也不能停滞不前,要考虑一国国情。实际上,一国最重要的国情就是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经济发展与法制建设间的关系也是如此。法律环境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与推进作用,法律环境的“硬”作用是通过发挥法律制度的功能展现出来的,但“硬”作用的效果如何,还依赖于法律制度是否与经济状况相匹配。所以,一方面,要依靠法律制度;另一方面,要分步骤、有计划的健全法律制度。经济发展状况发生实质性改变了,相应的法律制度内容当然也应随之改变。

第三,要保持诸法律制度间的协调性。任何国家的法律制度都有着一个非常广泛的范围,它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各国根据本国整体法制建设的状况以及经济发展的状况,分别构建符合各国实际的法律制度体系,并按各国的构架,推进整体法制建设的发展。法律制度体系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要从整体上建设诸制度,不要孤立的看待每一个制度,各个制度的法律条文问应尽量减少冲突。对此,需要在立法实践中予以高度重视,提高立法技术,努力发挥法律制度的合力作用。所以,在单独运用某一法律制度时,特别是运用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制度时,要注意与其他制度问的联系,不能孤立地看待问题。只有这样,整个法律制度的功能才能发挥,法律制度的建设也才会卓有成效,最终实现制度建设的应有目的。

三、法律环境的“软’经济作用及相应环境建设工作

(一)法律环境的“软”经济作用

法律环境的“软”经济作用实质就是指以公民法律意识、国家公务人员法治观念为核心的非正式法律制度的作用,它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非正式法律制度有助于诚实信用原则的形成与运用,并提高交易者的交易信心。诚实信用原则是市场经济交易的基本原则,被称作是民商法的“帝王条款”。这个基本原则要求交易者双方诚实、真诚、善良地相互对待,它是一种软约束,更多的是约束人们的道德,通过法律本身很难具体化,主要依靠人们内心深处自我的约束予以实现。一国发达的非正式法律制度正是由公正、公平、诚实、正义等基本法律价值为核心所构建的,所以,建设非正式法律制度,形成良好的社会交易习惯,是有助于公平、正义、诚信等法律价值的实现的。而正是这些法律价值为人们所颂扬,成为一种法律文化后,必然会主导社会的道德文化主流,进而对经济交往提供良好的环境,为交易者提供安全的交易信心。

第二,非正式法律制度有助于加强政府与公民的沟通,理清政府与公民的权力界限,减少交易成本。现代社会,对政府的行政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应该是一个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效能政府、透明政府,政府机关工作人员要有法治观念。在这些方面,非正式法律制度的效能能起到根本性的作用。由于非正式法律制度主要是指人们对法律的尊重与信仰,更多地体现在人们的法律意识,特别是国家公务人员的法治观念上,因而,人们通过共同的对法律的尊重与信仰,能形成趋于一致的价值判断,这样就会容易加强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沟通,理清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权力界限,防止公权力与私权力的冲突。在经济社会,非正式法律制度所带来的人们对法律的共同语言,所带来的人们内心深处积淀的共同价值判断,必然会大大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并提高交易的安全性。

第三,非正式法律制度能够提供社会和谐的氛围,有助于社会化大生产和经济分工。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社会生产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经济活动的分工和社会化大生产是经济生活的主旋律,而要做好这个工作,建设好非正式法律制度是关键。非正式制度的“软”作用是通过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来实现的,而法律意识的水准对人们经济生活会产生深刻影响。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社会化大生产和经济活动的分工使人们已经远离家庭作坊式的小商品生产交易时代,人们的经济交往活动更加丰富了,因而,需要有更多人共同遵循的交易规则。这种交易规则实际上就是符合社会经济活动规律的制度,它不仅需要通过文字形式表现出来,更重要的是需要人们内心深处的认同,而非正式法律制度的作用也正在于此。非正式法律制度通过提高人们对法律的信仰与尊重,在人们的意识深处烙下痕迹,形成基本的符合经济规律的交易习惯,并随着法律意识水准的提高,准确地通过外在的合法、合理行为表现出来。这种准确地表现,必然会增进社会的和谐,进而促进经济活动的更进一步交往。

(二)建设优良的“软”法律环境

1、法律意识、法治观念及其培养的必要性就像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一样,人人也都有自己的法律观,亦称作法律意识。法律意识是指在一定社会中人们对法,尤其是对现行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念、心理和态度的总称。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包括人们对法律本质、作用的看法,人们的法律要求及人们对法律的了解程度等等。法治观念属于较高层次的法律意识,它主要是指国家公务人员在运用公共权力过

程中的遵法、守法观念。作为“软件”的法律意识贯穿于人们法律活动的始终,被视为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推动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要实行依法治国,最重要的先决条件是本国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必须具备较强的法律意识,官员树立起现代法治观念。只有人人都懂法、知法、用法,官员有了法治观念,作为“硬件”的法律制度的功能才能体现出来。

在我国,重视全民法律意识培养,重视官员法治观念树立尤为重要。从历史的角度而言,我国封建社会历史时期较长,传统法律模式是礼法结合、国法与家法的融合模式,传统的中国法律文化对全民法律意识具有重大的负面影响,人们的法律观念往往带有浓厚的“人情大于王法”的色彩。在法律运用中,由于我国封建社会实行重刑轻民以及残酷的刑讯制度,使人们对法律充满恐惧感,很多冲突和纠纷都力争通过法外的礼教去解决。因而,法律的重要性受到削弱,人们疏远法律,不懂得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权益。在现实中,人们轻视法律而导致不守法,甚至违法的现象非常普遍。对国家公务人员来说,长期以来,很多人一直存在着“权大于法”的观念,并且根深蒂固。所以,对手中握有公共权力的公务人员,法治观念的培养与树立是刻不容缓的时代任务。

最近这些年来,随着依法治国理念的树立,经过普法教育,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了法律的重要性,全民法律意识正在日益提高,法治观念深入人心,国家干部队伍的法治作风也有很大改善,但是,也要认识到,很多公民的法律意识确实残缺不全,甚至存在很多法盲,官员违法乱纪、“权钱交易”仍然普遍存在,所以,我国社会整体的法律意识还是低层次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在当代中国的负面影响还是很深的,在短时间内我们很难完全清除。因而,培养健全的法律意识,尤其树立官员的法治观念是我国面临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的任务。只有全民的法律意识提高了,法治观念树立了,经济发展所依赖的法律环境才会是健康的,才会使法律环境的“软”作用发挥出来,保障经济的发展,有所作为。

2、培养全民法律意识,树立国家公务人员法治观念的措施

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法治观念的树立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受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以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当代中国,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首先,继续在广大群众和干部队伍中普及法律常识。通过大力开展法制宣传和普及法律知识的教育,可以把人民群众零散的不系统的法制观念变为完整的系统的法律意识,并且可使国家公务人员切实意识到,他们是人们的公仆,他们所享有的公共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权力的运用一定要符合法律的规定与要求。

其次,重视法学教育和研究。法学教育和研究发达与否直接决定着法律意识的发达程度。一个法律知识丰富的人,才能较好地向全体公民大力宣传法律知识;尤其对手中握有公共权力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掌握丰富的法律知识才是守法、遵法的基础。所以,要重视法学教育,培育法律人才;要重视法学研究,使人们更好的理解与运用法律。

第6篇:经济对环境的影响范文

一、交通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交通通过影响市场、分工,从而推动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思想,是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来的。在强调优先发展交通时,斯密还强调了交通与经济的匹配发展。在现代化的今天,基础交通环境对于经济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武汉市特有的交通环境对其目前良好的经济状况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方面。

(一)特有的交通地理优势

武汉交通地理位置便利,素以“九省通衢”著称,是集铁路、水路、公路、航空、邮政、电信于一体的重要交通枢纽,是长江中游最大的物资集散地和商业贸易中心。京广、京九、襄渝、焦柳、汉丹和武大线交织通往全国各地;直达香港、日本和东南亚诸国的江海航线以及武汉港为武汉提供了充足的水运交通;天河机场拥有的国际国内航线则为其提供了便利的空运优势。

(二)有效的基础设施建设

1、三镇枢纽建设。武昌、汉口、汉阳各有特色。武昌是高新技术文化区,汉口是现代化商业区,而汉阳则为重要的工业区。二桥、三桥与江汉桥的开通、一桥的修复以及四桥的规划,使武汉三镇得到了充分的优势互补。

2、众多公交与出租车经济效应。武汉拥有近400路的公交车以及1.2万辆的出租车是由其特殊的三镇格局决定的。公交与的士的大流量运行,不仅是城市交通的必要设施,还为武汉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应:1)巨大的公交与的士运行系统,提供了丰富的就业岗位,解决了紧迫的人口就业压力,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收益:2)贯通并激活了武汉城市交通,为城市的人力流动和物资流动提供了必要的硬件设施,成为一个城市经济重要的运行枢纽;3)交通不仅是作为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而发展,而且其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交通经济,带动着其他经济的发展。

3、高速与立交并行。近几年,武汉市已先后建起了众多的高速路与立交桥。武汉密集的公路网,高效物流能力,为现代制造业、经贸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这不仅为武汉与外界的交通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更为武汉与其他地区乃至国家的经济交流作了充分的准备。

二、基础交通环境在武汉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交通规划中不合理情况

1、小路利用不足。加入WTO后,机动车要大幅度增加,预计人世后每年以20%速度递增,武汉目前有42万台机动车,基数大,增长快,如何提高路网通行能力,如何加快城市交通节奏,在大路超负荷,一个港湾车站十几路车,占用大面积路面的情况下,不可能仅仅依靠无限制建路来解决。只有合理而有效地规划现有的行车路线,渠化路口、利用支路,充分发挥武汉城市中支路密而多的优势。2、停车场少而空。武汉停车场并不多,而很多停车场却是空的,形同虚设。究其原因,除了收费外,更多的是由于停车场过少,导致车主产生无停车场的错误观念,这必将引起停车不规范、路面及公共场所不合理利用。3、人行道不规范。行人、非机动车违章比上报的要高。在较多地方出现人行道标线不明显,宽度不够,危险地段未用防护栏,从而导致车上人行道、行人上机动车道的恶性循环。4、公交、出租占路多。武汉公交的分担率是21.7%,公交系统在主干道上过于集中,运力大于需求,可作公交网的优化。出租车空车率高,占路过多,应该得到控制。

(二)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问题

一是交通流量大。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相应的货物流通和人员流动,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使居民的非生产出行次数也日益频繁,且交通直达性要求越来越高。由于市民出行的增多,武汉市时有交通堵塞的现象,节假日尤为突出。武汉市交通形式及其设施能否适应这种大交通量的局面,是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二是单位交通空间通行能力过小。由于车辆发展水平、交通管理水平及交通观念所限,单位交通空间通行能力过小,致使武汉市道路交通运输并不经济。因此,要提高现有道路空间的交通通行能力。

(三)环境污染问题

1、汽车尾气污染环境。武汉市是一个空气污染比较严重的城市,因此要想达到武汉市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必须解决好汽车尾气污染问题。2、“三车”载客屡禁不止。人力三轮车需要限制,只供残疾人自用。由于“麻木”太污染环境,也影响交通,武汉市曾经宣布在城区取消“麻木”。然而,“麻木”在城区依然随处可见,依然载客,尤其在公交车站台处,严重影响了交通。

三、武汉市交通发展的基本对策

1、汽车的电力化或低污染化。电力作为燃油替代能源是一条极为可行的途径,其中以太阳能利用技术发展最快,已达到实用水平。汽车的电力化或低污染化进程肯定会对交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关键作用。武汉市在很早以前就有了电力驱动的公交车,但比例仍然很小。同时在大力开发低污染能源上也要花大工夫。

2、发展与完善无障碍交通。无障碍交通的概念源于残疾人交通事业,将其引申至老年人交通无疑是有益的,而且是合适的。武汉市至今还没有无障碍交通,所以建立和健全武汉市无障碍交通体系将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3、交通系统智能化。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要不断提高交通系统的输送能力和安全度,交通系统智能化便是大势所趋。目前技术成熟的车载导航系统和正在实验中的电子公路工程技术等多种高科技将对传统交通进行改造与提高,它将使城市不再主要靠修筑更多的道路来解决目前及将来的交通问题,而是通过发展更高级的道路形式(如自动化公路系统)来提高现有交通系统的通行能力和其他功能。

4、土地规划、开发与交通规划、建设相协调。城市交通的通道大体可分为高架、地面及地下三个层面,应该有一个统一的、长远的总体规划,其交通功能应该有机地融为一体,并且可实现动态管理。但武汉近20年来,交通空间开发深度远远落后于土地开发程度。理论上人们都知道土地开发与交通空间协调性的重要,但是一旦受到地方局部利益或者短期利益的驱动,政策往往会放松宏观控制,使得本该协调发展的事物变成畸形发展。对快速成长中的城市,其交通量的预测以及各种交通设施的确切容量的界定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也是政府宏观控制不到位的另一个原因。

5、建立科学的交通环境评价体系。武汉的交通环境污染的程度和范围正在不断扩大,严重影响了城市的投资环境,阻碍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加紧武汉交通环理论研究和实际运作尤为迫切,有关部门有必要在总结传统交通环境评价的基础上,针对武汉交通的具体特点,建立科学的交通环境评价体系。

城市交通的便捷程度与城市经济的发展乃至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关系相当密切。作为华中地区经济的中心,武汉市经济的发展客观上对华中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的促进作用是通过物质流和非物质流的形式实现的,而庞大物质流的载体便是城市交通系统。城市交通状况是产业投资者在投资前期首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因为它将直接关系到投资者的预期效益。作为微观活动的主体的企业,很难单独承担起生产必须具有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责任,这就需要政府的有关职能部门承担起规划、筹资、建设及管理的职能,为投资者创造必要的投资环境。一个城市具备了基本的投资硬环境,加上其他条件的配套,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就有了活力。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相当大的比重就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第7篇:经济对环境的影响范文

    2006年全年我国实现进出口总值17606.9亿美元,同比增长23.8%,其中:出口9690.8亿美元,同比增长27.2%;进口7916.1亿美元,同比增长19.9%;进出口顺差1774.7亿美元,同比增长174.2%。

    2006年我国贸易顺差激增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其一,由于目前低廉的高素质劳工成本仍是中国主要的要素禀赋,中国的出口商品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弹性很低,人民币升值对出口的抑制作用有限。其二,国内产能过剩及消费相对不足逼迫大量企业将新增产能转移至出口,近来我国产能过剩行业低价出口有增无减即是明证。其三,受国际产业结构分工影响,中国已成为外资企业的制造和加工基地,而高速发展的加工贸易现已成为中国外贸顺差的最大来源。其四,近两年美欧经济的有力增长客观上也给中国提供了一个旺盛的国际市场需求。其五,在目前的结售汇制度和人民币升值预期下,为了将外汇资金转移入境,境内进出口企业通过高报出口、低报进口、预收货款、延迟付汇造假、利用海外应收账款科目等方式使非经常项目下的境外资金入境,导致我国贸易顺差的“虚增”成分加大。

    2007年我国贸易顺差还将继续高速增长,但考虑到欧美经济增速放缓影响出口增速、国家采取了降低部分出口商品退税率、限制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等措施来调控出口以及监管部门加强对外资流入监管力度等因素,顺差增速较2006年将有所减慢,预计2007年贸易顺差有望达到2500-2800亿美元。进出口总额将超过2万亿美元,增幅放缓至20%左右。

    对吸引外商

    直接投资(FDI)的影响

    2006年FDI的主要特点:一是从数量上看,受政策调控影响,FDI先降后升。2006年国家明显加大了优化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推动利用外资从“量”到“质”根本转变的力度,旨在取消外资企业“超国民待遇”、形成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环境的《企业所得税法》亦将出台,其主要内容是“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统一至25%”。受此影响,外资的观望态度强化,FDI出现下降,其中7月份同比及环比增速均大幅下降。此后,调控效应被逐步消化,在中国经济良好、消费启动、劳动力资源充沛及政策法规环境日趋完善的有力依托下,FDI逐步回暖。二是从来源地看,目前处于前10位的国别或地区为中国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日本、韩国、美国、德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开曼群岛及萨摩亚,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占比约为84%,但日韩投资出现大幅下降,自由港和欧盟的投资则保持较快增长态势。三是从外资投向区域结构看,东部地区利用外资比重继续上升,江苏、广东、上海、浙江及北京等5个地区的利用外资额已占全国的70%,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额占比下降。四是从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看,一般制造业的FDI下降,高新技术及研发机构领域保持稳定增长(尤其是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产业的外资增长较快),服务业的FDI增速加快。同时值得关注的是,房地产业已成为外商投资的第二大行业。五是从引资形式看,在外商独资企业投资比重继续上升的同时,并购投资的地位开始上升。预计2006年全年我国实际FDI达860亿美元,其中非金融类FDI约610亿美元,同比增幅超过2%。

    2007年值得关注的动向:一是金融服务业吸引外资的潜力进一步释放,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领域的FDI将进入新的快速增长期;二是以建立新的生产能力和设施为主的“绿地投资”逐步转向以资本运作为主的并购投资,尤其是电信、金融等服务业的国际并购投资增长可望加速,外商独资化的趋势减缓;三是外商将加快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跨国地区总部,在高新技术和节能环保领域的投资增长将成为亮点。预计2007年实际FDI将达890亿美元,其中非金融类FDI约630亿美元,同比增幅超过3%。

    对境外资金流入的影响

    受人民币对美元升值频率及幅度加大、境内资产价格进一步走高等因素带动,境外短期资金大量入境的势头将更强。一方面,有关数据表明,境外资金大量入境的势头从2006年6月开始一度有所缓解。从外汇储备增加额—货物贸易顺差增加额—FDI增加额的数额看,2006年1-10月的资金流入额为85.32亿美元,其中5-10月份分别为125亿、-38.39亿、-54.64亿、-57.96亿、-48.08亿及-81.17亿美元,资金从6月份开始表现为净流出,其主要原因:一是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的加息导致国际金融市场中长期债券收益提升,境外短期资金入境势头缓解;二是境内金融机构普遍扩大了对境外有价证券投资,例如三季度境内金融机构有价证券及投资增加了70.21亿美元;三是个人用汇政策改革、QDII扩容等放松资本流出管制的措施亦有力地促进了资金流出;四是监管层加大了对境外资金流入的监管力度,提高了外资进入境内房地产等市场的准入门槛。

    另一方面,境外资金流入境内的总体趋势并没有实质改变,尤其是随着人民币对美元升值频率和幅度加大、境内资产价格进一步走高,预计境外资金的入境势头将强化。根据美国基金研究机构新兴市场投资基金研究公司(EPFR)对全球15000只投资基金跟踪调查,截至2006年12月13日,这些基金共计7万亿美元的资产中,2006年流入新兴市场股市的资金总额创208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其中中国股市吸引资金净流入占所有新兴市场净流入的40%。另据汇丰银行日前对管理资产约36200亿美元的9家环球基金公司的调查,基金经理均表示将增加中国股票投资比重。我国外汇占款增量自11月份又进入快速增长通道,亦表明境外资金的入境量开始增加。

    基于以下原因,我们判断2007年境外资金的入境势头将较2006年进一步加强:一是美联储加息周期结束,降息的可能性增加,导致境内外利差趋于缩小;二是基于中国经济金融市场的良好走势,大量的石油美元将进入境内市场;三是人民币汇率制度综合改革的推进使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弹性增加,人民币对美元的市场升值预期增强;四是境内房地产业依然处于景气阶段,尤其是写字楼、工商业地产及酒店业地产盈利前景相当可观,对外资吸引力较大;五是境内股市等资本市场的总体利好行情将吸引境外资金入境。在上述背景下,强化对境外资金的入境监管将成为监管层的重中之重。

    对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影响

第8篇:经济对环境的影响范文

摘要:文章先通过回顾2013 年到2014 年的国内房地产业的投资增速和销售面积增速,分析我国房地产投资的情况。在对近年来房地产投资情况有个概况性的了解下,着重分析了我国“三驾马车”、基尼系数、收入差距及取消限购令等政策对房地产投资的影响;接下来,由浅到深的分析了,2015 年国际各大经济实体在现今经济环境下的状况,及对于我国房地产投资的潜在影响。

关键词 :房地产投资;楼市;通货紧缩;取消限购令;国内外经济环境

房地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一直是国计民生的热点话题。回顾2014年,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由发展较平稳的2013 年1-12 月平均的的19.8%到2014 年1-2 月的19.3%,再到2014 年1-12 月的10.5%,年末的数据表明,2014 年,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与14 年1-2 月增速相比,同比下降了8.8 个百分点,与2013 年的数据比较,回落9.3 个百分点。无独有偶,虽然2013 年1-12 月的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17.3%,销售额增速为26.3%,而2014 年1-2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则收缩至-0.1%,销售额增速收缩至-3.8%,2014年全年来看,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增速均逐渐收窄,商品房销售额76292 亿元,比13 年下降6.3%,降幅比1-11月份收窄1.5 个百分点。而据统计,2014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33383万平方米,与13 年相比骤降至14.0%,降幅比1-11 月份收窄0.5 个百分点;土地成交价款10020 亿元,增长1.0%,1-11月份仅下降0.1个百分。

如此看来,2014 年我国房地产业的经济效益不容乐观。房地产投资大幅下挫,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国内经济形势方面分析

1.站在宏观经济角度,国内经济发展增速持续下滑,物质积累速度远跟不上经济发展脚步渐渐凸显了投资的风险。

(1)自2011年以来,传统的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投资,内需(消费)和出口,通过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刺激出口的方式,现如今靠外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显现了种种矛盾,中国经济良性发展,还应提高内需,促进消费者投资。

①进出口增速回落,价格水平涨幅较低,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 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1.2%,比上年提高3.0 个百分点。

②2014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469,基尼系数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超过0.4“警戒线”,表明我国收入差距较大。

(2)一个很现实的原因就是现今社会矛盾加剧,赚钱不易,普通老百姓闲置资金少,更无资金回融用于投资。房地产发展之初,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问题尚未突显,随着经济发展加快,住房需求增加,导致房地产价格上涨,然而只有地产业能在地产泡沫中“分一杯羹”,随着出租房屋、出售房屋,富人越来越富,导致贫富分化更加严重,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低收入者就更加买不起房。

2.从我国政策上看,2013年到2014年有一个大的转变,2013年政策倾向于不放松的限购调稳政策。

(1)虽说货币信贷增势平稳,但数据显示2014 全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6.46万亿元,比上年减少8598 亿元;2014 年也陆续出台支持首套房贷,放宽公积金贷款和央行降息的政策,这些对宏观经济帮助较大,使得一二线城市楼市集体经济成交上升。

(2)一系列的“贴补”政策未能刺激楼市的大幅回温,2014 年,面对低迷的房产经济,政策上不再提“调控”二字。从呼和浩特发文取消限购以来,面对较大的房产冗余,全国各二三线城市纷纷放松限购,例如,2015年1 月16 日,福建厦门正式宣布全面退出限购,首周楼市成交量竟接近两成。该政策调整也将使15 年未来的楼市情况得到平稳发展。

3.年轻群体买房能力低。调查不同地市的人,可以得到相近的结果。

(1)收入低,住房公积金补贴少倾向于租房。

(2)房产中介“幌子”多。

许多房产网络信息与实地看房信息不一致,中介讨价还价,实际房价远比网上刊登的高,使人望而生畏。

二、国外经济形势方面分析

1.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最新发表的《2015 年世界经济形势与愿望》报告显示,2014 年世界经济将会继续缓慢增长,预计2015 年和2016 年世界经济将分别增长3.1%和3.3%。

(1)美国经济增长速度超过预期,2014 年美国四季度GDP 增速提高至5%,消费市场持续回升温,其制造业、农业、服务业均未受到世界经济颓靡的影响,而我国2014 年四季度GDP 同比增长7.5%,与2013 年数据相比,真实GDP增速是下降的,14 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比13 年同比增长1.04%;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3%。正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加速发展阶段,正是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阶段,可是由于受到美元的大幅升值和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的影响,我国现面临通货紧缩风险。

(2)欧洲经济因为石油价格大跌,欧元贬值,导致通货紧缩加剧,但欧元区财政放松,能够小幅度刺激经济增长。成员国内需求下降,劳动力市场疲软,仍是经济难以发展的表象。

(3)面对国内通货膨胀的状态日元也同样贬值,日本央行推行放大版的宽松货币政策,旨在引发货币刺激经济规模。也会成为财政恶化的诱因,从而导致日本低收入人群不满。长久来看,会降低需求,仍有导致通货紧缩的风险。

2.国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外主要的经济体制放松,资产泡沫减少,投资移民的趋势,也将导致我国投资者到国外投资房产。虽然海外购房有未得到政府担保和支持、外币贬值的风险,但是海外购房仍受到不少投资者的热捧。相应地,我国房地产投资也会因此流失资金。

总的来说,2015 年房地产经济增长应朝着市场结构改善,资本企稳运行。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14年全国房地产开发和销售情况[J/OL(]. 2015-1-10)[2015-1-28]stats.gov.cn/tjsj/zxfb/201501/t20150120_671070.html.

[2]董志龙.关注制度变革带来的财富成长[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11-7.

第9篇:经济对环境的影响范文

低碳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产业转型和新能源开发等多种途径,尽量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下企业可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最大化。低碳环境中,企业承担保护环境的重大社会责任,能够产生极大的社会效益。低碳企业在产品开发、生产、销售、使用等各个环节都受到政府财政、税收等相关政策及消费者的大力支持,企业具有长久发展的动力。另外低碳经济环境下企业收益具有长期性,可持续发展能力强。

二、低碳经济对企业理财环境的影响

企业理财环境是指企业治理契约或公司治理结构以外的其他影响财务主体财务机制运行的外部条件和因素,主要包括金融环境、政策环境、社会环境、法律环境等。影响如下:

(一)金融环境的变化

金融环境的变化给企业理财环境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由于资金投入倾向于低碳项目,传统项目的筹融资难度将会加大,财务风险就会增高;其次,碳交易市场的迅速发展将会丰富企业的筹融资方式和投资方式;另外,企业的资本结构和资产组合也会因为低碳经济的到来而有所调整;最后,企业的财务营运范围、利润分配激励方式等也需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因此在低碳经济环境下,银行、证券投资公司以及其他投资者理财的金融资源将向发展低碳经济的企业倾斜。

(二)政策环境的变化

目前我国政府正在酝酿和制定一系列政策性工具来推动国内低碳经济的发展。这些工具包括:减排目标的制定和减排指令向企业的下达,碳税的开征,碳交易市场的建立、资金支持计划等。规定这些企业每年可以进行一定额度的碳排放。超额排放的企业可以从配额有富余的企业购买不足的部分,该规定对企业理财也有了相应的限制,于是我国企业做了两方面的调整:一是调整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二是推进产业和产品向利润曲线两端延伸,提高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因为企业的所有者以个人股东居多,个人股东往往通过股票的买卖间接影响企业的财务决策,股票市价就成为财务决策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

(三)社会环境的变化

社会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因为低碳经济模式的发展是以低碳消费方式为根基的。低碳消费方式体现了人们的一种心境,一种价值和一种行为,它是消费者在消费品的选择过程中按照自己的心态,根据一定时期、一定地区低碳消费的价值观,在财务决策过程中把低碳消费的指标作为重要的考量依据和影响因子,在实际经营活动中青睐低碳产品。企业需要以一定地区与时期消费者的低碳消费价值观为基础,在财务决策时依托于低碳消费指标,使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更加倾向于选择低碳产品。只有这样,才能够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应该看到,只有开发和提供低碳节能的消费品,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才能有更广泛、深入地推行全民低碳消费方式的物质基础。

(四)法律环境的变化

法律环境的变化影响企业的税收筹划。碳税的开征会增加出口企业的税负,降低企业产品的竞争力,企业在理财过程中需重新考虑如何获得较大的税收优惠。同时也会增加资源使用成本和碳排放成本。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企业可使用的原材料将会减少,使用财务成本将会增加,理财难度就会加大。若碳排放超标,碳税和罚款的双重压力将会使排放成本显著增加。最后也会影响企业的理财,例如资本投资和现金流。企业会倾向于往节能环保产业靠拢,而现有设备的更新升级和低碳设备的购买也会影响企业的现金流向。

三、低碳经济环境下企业理财应对策略

(一)树立低碳绿色理财理念

企业应加强对管理者和财务人员低碳观念的宣传和教育,建立企业的低碳文化,提高他们的低碳管理意识,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和资源的高效利用对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使其决策时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利益。另一方面,企业应树立低碳风险观念、低碳税务筹划理念和低碳财务预算观念等,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使其具备低碳财务管理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生产、经营和管理全过程中关注企业的低碳发展动向。

(二)建立绿色财务管理体系

企业应该围绕绿色财务管理的目标,建立起绿色筹资、绿色投资、绿色营运、绿色分配的管理制度,达到节能减排的总目标。由于低碳经济与现行“高能源、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经济模式有显著区别,它首先需要企业在相关的技术领域进行投资,并可能要求企业改变现有的生产经营模式,其特征是成本不菲且不能获得立竿见影的效益。为此,企业需要将促进低碳产品的消费和低碳社会的构建纳入企业使命、同时将现行以利润最大化为主导的财务目标修正为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结合的绿色财务管理目标,并通过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两条途径保证目标和使命的实现。

(三)开展低碳环保的理财活动

在低碳经济环境中,企业应在理财过程中构建低碳核心竞争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将财务管理目标融入低碳经济的发展之中,进而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和企业自身的绿色竞争力,实现企业可持续的发展。在理财过程中,要考虑增加环境会计,单独核算环境收益和环境成本构建体现低碳经济内涵的绿色财务管理内容体系。具体而言,在投资领域,企业应做好全面发展低碳经济的投资规划,包括生产低碳产品、开发低碳技术、进行低碳项目投资等,并建立起低碳投资决策评价方法;在筹资领域,企业应力争获得相关的政策资源和金融资源的支持,并且将这些资源用于低碳投资;在理财领域,企业应通过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措施,实现理财过程中的低碳要求;在分配领域,企业可按低碳收益对绿色投资者进行额外分配,同时为企业的后续低碳经营提供资金保证。

(四)完善低碳理财环境下财务管理制度

基于低碳经济环境的企业财务管理涉及的领域更加广泛,工作更加复杂,因而需要对现有的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创新和完善,以为低碳理财提供支持和保障。首先,企业的理财模式应由局部的、分散的管理向集中的管理模式转变,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财务工作效率,减少资源浪费,还能促进各部门间的有效沟通,保证企业低碳理财目标的实现。其次,应加强信息化建设,通过现代化的信息管理平台来提升低碳管理的可靠度,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和控制,使财务信息得到及时反馈,从而更好地整合企业的生产资源、生产环节和管理目标,达到低碳管理的目的。另外,应建立健全企业的低碳财务管理预算制度,重点关注收入、费用、现金流等指标,综合考虑低碳发展可能引起的收入、成本费用的变动,制定详细的成本费用预算计划,严格执行,控制支出,以保证低碳项目资金的供应和合理使用。最后,还应建立灵活的低碳激励制度,实现员工自身利益和企业利益的统一,保证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关注生态环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