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数学情境创设范文

初中数学情境创设精选(九篇)

初中数学情境创设

第1篇:初中数学情境创设范文

关键词:情境创设;初中数学;教学;体会

情景创设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教师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实际,灵活创设各种教学情景,可以凸显出初中数学学科的魅力,让初中生感悟初中数学的真正内涵,进而让初中生兴趣盎然、积极投入初中数学的各种教学与学习活动中。

1 引入新课情境的创设

初中生在对初中数学有关知识的认知上难免会存在一些矛盾和冲突,此时,如果初中数学教师能够利用这些矛盾与冲突创设引入新课的情境,则可以有效激发初中生对数学新课的求知欲,并能吸引初中生对新课的注意力,让初中生积极接受新传授的数学知识。

案例一:笔者在传授《有理数的乘方》这一节教学内容时,就以“印度国王奖赏象棋发明家的故事”为基本素材设置问题情境来导入新课,进而引导学生去发现规律,去尝试“以此类推第5个、第6个格子中应该放多少粒麦子呢?”,接着列出可以计算出第64个方格子中的麦粒数目的算式。如此一来,初中生学习新课就比较轻松,学习新课也更有了好奇心。通过对故事中麦粒放置的基本规律的思考,初中生的联想力也提到了提高,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数学新知。

2 探究新知情境的创设

初中数学教师应该根据初中生对初中数学知识的认知水平,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富有趣味性的各种数学问题,灵活创设探究新知的情境,尽量给初中生提供一些可以自主发展、自主思考的空间以及让初中生在亲身感受思考这些新知情境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以及成功的喜悦。

案例二:为了让初中生能够很好地巩固与掌握两圆相切的位置关系,进一步培养初中生探究数学问题的意识,领会分类讨论这一数学思想,笔者在某堂数学复习课上,精心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情境:

已知A与B外切,前一个圆的半径为1cm、后一个圆的半径为3cm;C的半径为5cm,它与A、B均相切,请学生思考一下这样的C能够画出几个呢?

笔者在课堂中发现,初中生已经掌握了两圆的位置关系的初步知识,在对圆的认知水平上具备了两圆相切的位置关系,可以说在这认知的基础上, 初中生具备了条件去探求C的个数。

这个问题在课堂上一提出,原先数学基础比较差的初中生改变过去消极学习数学的态度,非常积极地去思考数学问题 ,当他们成功画出2个、3个C时,他们脸上写满了成功的喜悦之情。而这些学习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成功画出的第5个、第6个C之时,他们脸上也洋溢着自豪与自信。

3 生活问题情境的创设

通过日常生活中一些实际的问题来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让初中生具有身临其境之感。将数学跟初中生日常生活的一些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可以让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提高初中生思考、分析与解决数学问题的各种能力。

案例三:笔者在传授“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知识点中,就在课堂上是这样创设教学情境的:某市购物商场A、B为迎接国庆节,均开展商品促销的活动,其中购物商场A是全场商品打六折进行销售; 购物商场B是开展买200送100的促销活动,请同学们思考下,在标价一样的情况下,在哪家购物商场进行购物更合算?

这个问题让班上很多学生都认为这个问题跟自己生活紧密相关,他们都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分析、解决这个问题。由此可见,一个好的课堂情境,可以让初中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很实用,从而充分调动了初中生积极思考数学问题的思维、去探究数学新问题。

4 评价教育情境的创设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应该通过对初中生的一些学习数学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行为,想方设法去创设评价教育的课堂情境,让初中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以进一步增强他们探索数学殿堂奥秘的决心与信心。

案例四: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k2 x2+2(k-1)x+1=0有实数根,请求出方程中k的取值范围。

对于这道题, 初中生往往会犯下这样的一个错误:由于方程具有实数根,因此≥0,从而得到k≤0.5 。这种解答,有的教师就会自然地作出如下评价: 漏了k≠0这个条件,这样就不符合一元二次方程的含义。显然,对初中生这样的评价是缺乏鼓励和启发,如果改为下面的评价:这个答案只答对了一半,你的思路也比较清晰,可以多想一想,当k≤0.5 时,能否k=0,为何?这个评价的效果肯定更好。一方面增添了对学生的鼓励的成份,另一方面暗示了答案的不足之处,指明了思考问题的方向。

5 实践操作情境的创设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融入适当的实验,可以让初中生将当前所要学习的新内容与自己现有的知识,以及已经熟悉的事物密切联系起来,并可引导初中生认真思考,去构建目前需要学习知识的意义。如果实验条件有所限制,则可以创设一些模拟实验情境来替代其功能。

案例五:笔者在传授“数学三角函数的应用”这个知识点时,为了让初中生可以巩固仰角与俯角的定义,学会运用三角函数来有效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实际的问题,笔者就创设了下面这个实验:使用量角器、卷尺与直尺等工具测量校园里国旗杆的高度。笔者首先让学生进行讨论、研究设计实验的方法,接着再完成实验。这个实验一方面充分调动了班上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亲自动手与实践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实验中更好地掌握了仰角的概念以及数学三角函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2篇:初中数学情境创设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 问题情境 兴趣

那么,究竟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看法。

一、结合趣味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初中生由于年纪普遍不大,因此他们对一些故事都非常感兴趣。为了打破数学课堂过于沉闷的氛围,我们数学教师可以适当的结合一些故事创设问题情境。这样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集中注意力。

例如,我在执教“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的时候,为了更好的创设问题情境,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一座原始森林里,有两只小松鼠在玩耍,玩着玩着它们发现了一棵结了很多松子的大松树,看到此种情况,两只松鼠快速的爬上了大松树。其中的一只松鼠先爬了4米,然后爬了3米终于摘到了很多松子;而另外一只松鼠先爬了5米,但是不小心又失足滑下了1.6米,结果晚了一步。”同学们听到这个故事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看到这种情况,我适时的抛出问题:“请大家算下这两只松鼠各爬了多少米,另外一只松鼠还要爬多高才能够到松子?”问题抛出之后,学生纷纷计算起来,得出了问题的正确答案。在我的引导之下,学生也逐步掌握了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结合故事创设问题情境是一种有效的问题情境创设方法之一,只要运用的合理就可以创设出高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在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数学知识是可以与我们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的。 例如,我在执教“轴对称图形”这个数学概念的时候,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这一数学概念,我创设了下面这样一个情境:“剪纸艺术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请问同学们都会剪纸吗?”同学们有的表示会,有的表示不会。然后我出示了一段民间艺人剪纸的视频,学生看的都非常入神,纷纷对这些民间艺人的剪纸手艺表示惊叹。精美的蝴蝶、红双喜在艺人的手底下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这不得不让人佩服。看到学生如此的羡慕,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们有没有发现艺人所剪出的图片都有什么共同特征吗?”听到这个问题,马上就有学生回答道:“这些剪纸都是对称的!”通过这名学生的回答,大家纷纷表示确实都是这样的。于是我顺势说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轴对称图形,下面我们进行对轴对称图形的学习。”

从上述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结合生活创设问题情境确实可以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可以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

在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时,还要注意开放教学内容,活用教材,力求教学内容生活化。数学是人类的活动。如果课堂内容与生活相联系,那么学生的活动过程就会显得更加有意义,他们投入的程度也就会更加强烈。下面说一个初中二年级的教学案例:大米蒸成米饭后质量有所增加。某饭店的厨师老张每千克大米蒸出的米饭比老李多了0.2千克。现在用同样多的大米,小张蒸出了24.2千克的米饭,而小李只蒸出了22千克的米饭。问小张、小李每千克大米各蒸出多少千克的米饭?

结合生活创设情景:①老师让各学习小组讨论妈妈是如何蒸大米的(学生的情绪非常高,不少同学有蒸米饭的经历)。②选两名学生代表说出不一样的方法与过程,从而又引出下面的问题。

就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探讨:①问题:大米蒸成米饭后为什么质量会增加?用同样的大米,为什么有的人蒸出的米饭多,有的人蒸出的米饭少?米饭质量、每千克大米蒸出的米饭质量、大米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②老师把上面的问题分别交给了八个兴趣小组,通过讨论来解决(这八个小组各自进行了激烈争论,问题很快得以解决。同时,大家在讨论的时候,还发现了一个问题,即蒸大米的时候,加的水要适量,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上面问题的解决,不仅使得同学们在合作中学到了一些数学知识和方法,还使得他们在探讨中学到了一些生活常识。

三、结合教学重点创设问题情境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必须要把握住重点,不能在任何地方都创设问题情境,即必须要在课堂教学的重点问题上创设情境。这样可以避免创设问题情境时所产生的盲目性。重点问题事实上就是教学内容的关键部分。那么,究竟如何把握好在重点问题处创设问题情境呢?例如,在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重点问题,我创设了下面这个问题情境:假如一元二次方程(k-1)x2+2x+1=0有实数解,那么此时k应该符合何种条件呢?李×同学回答:“由于已知方程(k-1)x2+2x+1=0有实数解,因此我们可以判断出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0,于是可以得出=4-4(k-1)≥0,由此解得k≤2”。李×同学回答完之后,王×则补充道:“此时还需要满足一个条件:k≠1,要不然这个过程就不是一元二次方程了,正确答案应该是k≤2且k≠1”。接下来,我又将原题目改成:假如方程(k-1) x2+2x+1=0有实数解,那么,此时k应该符合何种条件?同学朱××回答说:“一样!”××同学则回答说:“ k=1时,方程有解,解是x=。所以k≤2。”

第3篇:初中数学情境创设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 教学情境 生活实际 趣味性

现代教育强调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教学中去思考、去实践、去获得新知,从未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问题的解决离不开良好的教学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帮助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更加透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利用情境教学还存在着多种问题。例如:有些教师只是从形式上采取情境教学的形式,没有真正理解情境教学的意义;有些教师在创设情景时,脱离了学生的实际,不利于学生学习等等问题仍然存在。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利用情境教学是必要的,但是如果想上好初中数学课还需要数学教师从实际情况出发,设计合理的教学情境,提出学生能够实际解决的问题,只有注意到情境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去积极探索,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那么怎样才能创设合理的数学教学情境呢?这是值得每一位数学教师思考的问题。下面,就如何创设合理的数学教学情境,设计可操作性的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创设数学教学情境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数学知识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实际,又为我们的生活实际服务。在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时,教师要把教学情境和我们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只有从生活实际出发,才能使数学学习变得更加具体,使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在数学学习中,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和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通过在生活情境中亲自体验,可以使学生的生活经验更加丰富。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好数学知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自信心。

例如:在学习《统计调查》时,可以让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展开调查。调查本班学生的兴趣爱好分别有哪些?受本班学生欢迎的书籍有哪些?学校旁边超市中最受学生欢迎的商品有什么?等等。调查之后,让学生制作出统计图表,通过自己制作的统计图表得出结论。通过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情况入手,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都很高。都主动、积极参加到调查当中。通过本次活动,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创新能力都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通过在数学教学中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把生活问题和数学知识相联系,逐步养成在日常生活中学习、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

二、创设数学教学情境要注意所创设情境的趣味性,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的年龄较小,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如果学生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就会被动地学习,不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只有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会主动去探究新知,投入到学习中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初中生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状况来创设教学情境,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入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可以从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典故入手,可以安排一些有助于教学的小游戏。

例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时,教师可以从故事入手,让学生先了解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测量金字塔高度的小故事。在讲解故事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测量时的情景图片。听到这个故事,学生们对金字塔的测量感到非常疑惑,都想知道答案。教师在这种教学情境之下,导入到相似三角形的学习当中,并在最后得出金字塔高度测量的原理,一定能使学生在整堂中保持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再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教师可以从大家比较熟悉的“鸡兔同笼”的问题入手。“一个笼子里,既有鸡又有兔。上面数有35个头,下面数有94只脚。问有鸡多少?兔多少?”学生对这个问题并不是很陌生,但是要想得出答案并不是简单的事。这时,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学习,通过学习,很容易帮学生解决这个问题。

通过这些趣味性的情景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能够主动去探索,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保持学习的动力。

三、在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时,要注意数学实验情境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实验教学是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或者让学生在课堂上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地认识,从感性认识进一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加深对知识的记忆。以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同样要注意实验教学多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来安排实验教学。可以通过演示或者学生操作,让学生在实验中进行观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形成,在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动性的同时,培养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第4篇:初中数学情境创设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情境创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106-01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在当前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为学生创造轻松、愉悦、和谐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生动有趣的学习内容,从而让学生能够充分掌握数学课堂知识,并且学会运用知识。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作为数学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明确自身的义务和责任,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问题情境,并充分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中,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真正掌握和理解数学知识信息。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现代化教学活动应当是教师和学生在沟通合作的过程中共同完成,而不是以教师为主体,开展"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活动,那么如何开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才能弥补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不足,引导学生进入具体的课堂情境中,完成对知识、原理的深入探究。当前的初中学生正处于活泼生动的年龄,他们对一切都充满着好奇心,但是初中数学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基础学科,通过情境创设的教学方式,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果。

1.初中数学课堂情境创设教学的意义

1.1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富有激情,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当前初中数学教学非常注重创设课堂教学情境,通过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能够调动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使数学课堂更加富有激情,但是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初中数学教材中的难点、重点和疑点来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充分利用教学情境的作用,在教学情境中和学生之间进行沟通与合作,能够不断完善自身的综合素养,同时,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学习能力来改进教学课件,这样才能够不断更新拓展初中数学课程教学的知识面,对于提高学生和教师的综合素养起到重要作用。

1.2情境创设教学法能够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构建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导图模型。同时,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况,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来阐释抽象的数学原理,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积极探索数学原理,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有效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

1.3情境创设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问题能力。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为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心。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自主穿插学科中的数学知识,不断引导学生解决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问题能力。

2.初中数学课堂情境创设教学策略

2.1创设问题情境。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促M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首先必须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能够给学生制定学习目的,让学生为达到学习目的,解决学习问题不断努力。问题情境主要指的是和教学内容相关的疑问情境,在解决疑问的过程中能够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以及旧知识的巩固,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2.2创设故事情境。初中学生正处于生动活泼的年级,对于抽象、复杂数学知识缺乏兴趣,但是对于故事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所以,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故事情境来缓解枯燥乏味的教学氛围,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故事情境中。

2.3创设生活情境。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在初中数学课堂情境创设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共鸣,这样不仅能听解决数学问题,还能够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原理。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数学知识时,教师通过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在十一黄金周时,一家超市为了进行促销活动,它发行了两种打折方式,一种打折方式是全场商品统一五折出售,另一种打折方式是买300送150的购物狂欢送的活动,那么请问一下哪种打折方式更加合算?学生在遇到这样的数学问题时,可能会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运用一元一次方程来列式计算,从而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能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化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

3.总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课堂情境创设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故事情境以及生活情境,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数学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姚杰. 浅谈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创设问题情境[J]. 中国校外教育,2013,32:116.

第5篇:初中数学情境创设范文

数学是具有严密逻辑性和高度抽象性、广泛科学性的学科,然而初中生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换的过渡阶段,数学知识的高度抽象性与学生认识的形象性之间存在着矛盾. 因此,增加初中数学课堂情境教学势在必行,这也成为当前初中数学教学的重大研究课题. 在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在保证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可以通过设置有效地教学情境的方式来提高教学效果. 综合对当前各地数学教学中已经设置的教学情境进行分析,发现在有效性的情境设计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笔者就自身教学经验与研究结果进行总结,提出几点增强初中数学情境教学的有效性建议.

一、数学教学的情境创设要体现学科特色

数学课堂的教学情境创设要充分体现学科的特色特点,内容紧扣教学大纲,显现出学习的重点,最好是能够体现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应用的条件,以及生活中某一个事物、场景所能体现出的数学知识、数学价值. 只有创设的情境贴近学生生活,才能有效地阐述数学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体现,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数学知识,激发学习的动力与热情. 在情境中必须体现学科知识的基本属性,突出教学重点,这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具有指导作用. 在设计的过程中要紧扣所要教学的知识技能与内容,遵循数学趣味的本质. 这就要求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能够走进自己创设的情境中去,并且做到自主学习.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让他们在享受乐趣的同时掌握数学知识,总结出自己学习数学的规律与方法,根除传统教学中教师直接给予学生结果的模式. 教师只需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引导他们联系所学过的知识点与生活实际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二、情境创设必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很多数学教师都有一个片面的认识,那就是只在课堂上导入情境教学模式. 如果初中数学教师在每堂课的开始都能够创设良好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自主地去学习,对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有很大的帮助. 但是我们应该从长远角度看待教学问题,情境教学不应该仅仅出现在教学授课的开始阶段,而必须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过程.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态度以及所要教学内容的特点创设合理、可行的教学情境. 例如在教学“平面直角坐标”的课堂中,在给出坐标等基础概念以后,完全可以组织学生将班级的某一排(列)作为横轴,另一列(排)作为纵轴,并且规定它们的正方向,然后让学生画出坐标系,并且找出自己的位置与坐标点. 这样简单的小情境设计,比让学生单纯地做几个习题效果更好,且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当然,情境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手段,而非教学目的,真正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发挥潜在能力,并且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不同的情境中去.

三、常见教学情境的创设方法

1.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古代科学家伽利略曾说过,大自然是数学写成的. 数学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数学学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学好数学能让人类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与生活实践. 因此,数学教师应当利用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进行情境设计,把学生身边的实例引入到课堂中去,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还有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数学的无处不在. 例如在学习了利息公示和百分数以后,可以让学生回家算算家里的积蓄可以赚回多少利息,这种活动可以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学生体验生活的同时熟练掌握数学知识.

2. 适当引入游戏环节,提高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情境设计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引入趣味性的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充分运用数学知识,更加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授“可能性事件”这一课题时,教师可以从传统的扑克牌游戏入手,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在一副牌中除掉大、小王后任意抽取一张,这一张出现花色的可能性是多少等. 这样一来就能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积极回答问题的同时锻炼了自己的探究能力,产生学习数学的深厚情感.

3. 创设类比、竞争型问题情境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设计类比、竞争性的问题,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各种类型的对比、归纳等丰富的探索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局部与整体、一般与特殊的对比,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最终目的. 还可以引入竞争机制,教师在设计一些数学问题时,将学生分成小组,采取小组竞争型的比赛情境,让学生展开竞争,比准确、比速度,比技巧,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四、结 语

总之,创建良好的数学教学情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这需要数学教师进行长期的探索和总结,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创设数学情境教学必须抓住数学学科的本质特征,构建专业理论结构,将矛盾与统一运用到教学中去,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培养出适应新世纪发展建设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孙富强.初中数学教学五种指导策略探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0(4).

[2]刘明坤.浅析初中数学教学探究能力的培养[J].大观周刊,2013(6).

第6篇:初中数学情境创设范文

一、联想数学发展史,创设情境

数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值得纪念的史实。以数学发展史“创设情境”不但可以教育学生,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的感性认识,开拓学生的视野。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的过程中,教师给学生讲解为什么有勾三、股四、弦五之说,以及数学家们在“勾股定理”证明中所作的贡献,突出“勾股定理”在初中几何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使学生受到一定的德育教育,又会对学生以后学习“解直角三角形”产生积极的影响。

用数学史材料,或以数学趣题引入新的内容,或插入某位数学家的画像并简介其生平。比如丢番图的年龄问题、斐波那契的兔子问题等;也可以通过讲述数学家的故事来鼓励学生热爱数学、勤奋学习,例如阿基米德在死神降临之时仍醉心于数学研究,欧拉双目失明后通过记忆和心算仍有大量成果问世,等等。不过,除了这种简单的拼凑处理外,应更多地将数学史料(尤其是数学的思想方法)有机地渗透融合到课程中。在选择例题和习题时,不妨加入几个生动有趣的历史名题、成果,还可以让学生利用前人的思想方法去解决一些相关问题。比如说,在“勾股定理”中,不妨介绍欧几里得的证明和西方算术“几何”的特征,介绍赵爽、刘徽的证明和东方算术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比较东西方这些方法的不同。

二、利用知识的现实背景,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情境

用具体事物“创设情境”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要求。教师把“抽象”的理论形象直观化,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求得知识。在教学中把概念寓于现实背景,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现实的联系,然后用数学的方法组织和建立数学概念,这样建立起来的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学生如果没有体验概念形成的过程,就很难正确全面地理解概念,很容易造成对概念的片面、孤立甚至是错误的理解。

中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特别是一些基本概念与现实生活有紧密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概念的现实背景,使学生身处实际情境中,通过亲身体验来建构数学概念。例如,圆的概念教学。圆的定义很精炼,但不好理解,教师可以从“车轮是什么形状的?”这一问题引出,然后提示下列问题:为什么车轮都做成圆形的呢?能不能做成正方形或其他形状呢?如果做一个最简单的车轮,要注意哪些问题?教师利用“车轮”“扩正方形”“扩椭圆”等具体表象,让学生在“滚得动”、“滚得稳”的观察思考中把注意力集中于圆形边上各点与中心的距离是否一样的问题上。再让学生动手操作:用准备好的定长的细绳,一端固定,绕带铅笔头的另一端旋转一周,画出一个圆。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讨与操作,学生可以发现圆形成的关键(定点、定长)、条件(同一平面内)、方法(旋转),从而理解圆的概念。又如,正负数概念的教学。教师要提供大量具有相反意义的现实原型:温度的零上、零下,产量的增加、减少,仓库货物的进、出,等等,由此形成正数和负数的感性知识。恰当地联系现实原型,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接受、感知新概念。

三、用归纳、类比创设情境

“归纳”有三种解释:①归入,加入;②归并,收拢;③从部分到整体,从特殊到一般,从个别到普遍的推理。归纳是由个别事例向关于这一类事物的一般的过渡,是一种对经验、试验观察结果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综合处理方法,人们用归纳法理清事实,概括经验,处理资料,从而形成概念,发现规律。

初中数学中,绝大部分的数学概念、数学定理都是用归纳的方法得出的。教师必须借助于好的情境设计,才能揭示概念的本质,理解数学事实。例如,关于函数概念的形成和发展。我首先设计情境认识现实中各种变化的量:水位、气温、运动物体的位置等。继而通过设计:匀速直线运动中,时间和路程,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汽车行驶的里程与耗油量,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等,来体会当一个量变化时,往往伴随另一个量的变化。又如:在学习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我这样提问:“线段公理的内容是什么?”于是,很快把学生带到旧知识之中,让学生回忆直线、线段的概念,以及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后进行适当的归纳。再追问:(1)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如何?(2)两边之差与第三边的关系如何?这样让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形成明显对比降低难度,易于理解,便于接受。

四、创设实验与操作情境,使学生“做”中悟“趣”

以学生为中心,创设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心理特点的实验与操作情境,有助于学生在操作、观察、讨论、交流、归纳、猜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与验证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如关于轴对称性质的推导,教科书采取研究图形的特点来推证,如果我们采用实验的方法,将会给学生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我拿几张方形纸,把它们从中间对折在每张纸上画上不同的图案,然后用剪刀剪下让学生分析剪下的两个图案的特点,不难得出定理1: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乐趣中学到了知识。通过上述实验的演示、操作和讨论,使学生对轴对称的性质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实践出真知,学生对实验倍感兴趣。

在初中几何中,常用的实验和操作有:重合、对折、平移、旋转、画图、测量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设计适当的实验或操作的问题情景,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图形的重合:比较线段的大小,比较角的大小,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等。

图形的对折:可以发现线段相等,角相等,图形的全等,轴对称图形的性质等。

图像的旋转: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如圆的有关性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等。

画图: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测量:测量线段的长度,角的大小等。

统计与概率对于初中同学是比较难理解的一章,若设计实验性的问题情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继而加深印象。如在抽签时,先抽和后抽,机会是否相等的问题。学生往往有很多不同的错误认识。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的设计片段。

问题:全班学生都参加了希望杯竞赛,通过几轮的角逐,有三位同学都有资格免费参加夏令营,但名额只有一个。抽签决定谁去参加,谁抽中的概率较大?学生中有三种意见:谁先抽谁抽中的概率较大,谁后抽谁抽中的概率较大,先抽后抽都一样概率都是l/3。为了帮助学生消除错误的认识,我设计了以下实验情境。

设计实验步骤:1.分组:每三位同学一组,分别模拟三位同学甲、乙、丙。2.做签:把事先准备好的扑克牌中的大王记作中标,再任意选取两张记作不中。3.实验:每组重复实验30次,分别为甲乙丙分别先抽10次。4.整理数据:统计全班甲、乙、丙抽中的次数,计算出甲、乙、丙获胜的频率。

最后学生统一共识:先抽后抽都一样,概率均为1/3。学生通过实验已经承认了这一结论。之后再根据概率树形图解释其中的缘由,学生热情很高,乐于接受,且印象深刻。学生围绕所创设的试验、操作情境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进行自我设计、自我组织和自我评价,主动参与、亲身实践,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可以强化对数学知识的感性认识,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加强数学教学与实际的联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创设情境

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头脑中己有的知识与相关的经验,引入概念,使相应的具体经验升华为理性认识,不仅能使学生准确地理解概念的形式定义,而且有利于建立起关于概念的恰当心理表征。例如,九年级的二次函数概念的教学。要让学生体验到函数是一个表示变化过程的概念,就要充分利用学生以前学过的正、反比例函数,一次、二次函数等知识。

一个好的情境其实是很简单的。如一架梯子,靠在墙上,太陡了不行,太平了也不行,这个“陡”不“陡”是生活中的事,这里又是数学的事,“陡”不“陡”其实就是梯子长度和梯子的影子这两条“边”的比的大小问题,这个“比”的大小就是数学的学问了。伴随着思考和讨论,渐渐地“正切”就出来了。梯子“陡”不“陡”是情境,研究三角函数从这里开始肯定比直接从抽象的直角三角形开始好。学生的经验派上用场,发现成了实实在在的教学活动目标,不仅数学味道浓,而且学生不会被动,这就是好的情境。

六、剖析问题的知识背景,创设认知冲突情境

问题是知识的载体,问题是知识的结晶,任何数学问题都是一边建构在旧知上面,一边挂靠着新知,新知是在用旧知无法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反思再进的结果,而由旧知到新知往往存在着认知上的矛盾和冲突,这种矛盾和冲突就是极佳的问题情境。因此,我们从问题涉及的知识方面进行研究,故意制造认知冲突情境,刺激学生积极思考,例如:对于分式方程解法,可设计如下的情境:

设计问题:“明明2≠1,问题出在哪儿呢?”学生觉得很困惑,粗粗一看,好像又没什么错,于是大家忍不住去探寻矛盾的根源。这时有的学生发现x=1使得分式方程无意义,此时顺势给出分式方程增根的定义。我继续设计问题:“解法(2)(3)从解法上看没有出错,让我们分析一下(3)是怎样解的?”“增根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不久,学生就顺藤摸瓜,拿出方程的同解原理:方程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方程的解不变。得出增根产生的原因是在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时,两边乘以0的缘故。这样很顺利地引出解分式方程的步骤,以及增根的实质――增根是使分式分母为0的根,是分式方程转化为的整式方程的根。难点也很容易突破。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5).

[2]张新华.关于在课堂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情境创设[J].电化教育研究,2001,(05).

[3]夏正江.论课程观的转型及其对新课改的影响[J].课程.教材.教法,2005,(03).

第7篇:初中数学情境创设范文

一、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在故事中开启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最理想的状态是对学习材料兴趣浓厚,他们对学习有无兴趣和求知欲望,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是影响学生思维的重要因素. 而故事是学生的最爱,特别是初中学生,他们对故事可谓情有独钟,要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最有效的方法是结合学生的喜好,贴近学生身心,给学生讲述数学故事,将数学问题置于学生喜欢的情境之中,从而引起学生对数学知识无限的兴趣,激起学生探究新知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知探究中. 如我在教学有关“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的知识后,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古希腊哲学家泰乐斯有一次到埃及旅行,在一个艳阳高照的日子里,埃及的一位司祭长陪同他参观胡夫金字塔,泰乐斯突发奇想,问司祭长:“谁能知道这座金字塔有多高?”司祭长回答道:“无人知道,古书中都没有记载.”泰乐斯说:“虽然古书中没有告诉我们金字塔有多高,但我却可以根据我的身高来测出它的高度. ”众人大惑不解,惊讶万分. 此时,只见泰乐斯从身边取出一条很短的细绳,和助手共同配合,很快就测量出塔高大约为131米. 此时,我再投影高大壮观的金字塔,学生面对这样一座庞然大物,听着讲解,感到非常的神奇. 此时我问:“大家知道泰乐斯是如何测量出塔的高度的吗?”很多学生由于已经掌握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再加上教师的点拨:泰乐斯为什么选择在一个晴朗的天气下,为什么说可以利用自己的身高来测量?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自然想到利用二者的影长,结合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来达到测量的目的,从而开启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他们参与课堂的兴趣,更培养了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的意识.

二、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运用中积极思考

现行初中数学教材,关注学生成长,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为突破,着力于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具体,力图使枯燥的数学生动起来.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更要运用生活化手段,将数学问题寓于生活情境之中,让学生经历情境中的问题,从而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 如教学了“统计”的知识后,我让学生针对身边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件事情,开展调查,制作统计表. 如全班同学分别喜欢喝什么牛奶?农工商超市各种商品的销售量如何?等等,再结合自己制作的统计图,还能得出哪些结论?实践证明,学生对于这些紧贴自身生活而又与数学密切相关的知识,参与的兴致都很高,即使是那些平时对数学学习兴趣索然的学生,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参与热情. 此时,如果教师及时呈现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结合自己的探究所得来回答、来总结,他们便能滔滔不绝,言无不尽.

三、创设疑难情境,让学生在突破困境中增强思维能力

有价值的问题情境,既要有一定的实践性,更要有一定的障碍性,对课堂教学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让学生通过情境创设有所收获.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情境创设的最佳状态是要接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进入“欲说不能”的状态.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我让学生结合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的过程,来努力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 由于受平行四边形先剪后移再拼这一思路的影响,很多学生开始时也会采用这种方法,但走下去之后就发现进入了死胡同. 此时,学生思维出现障碍,怎样将其转化为已学图形?如何利用已有知识得出结论?教师此时点拨:如果将两块三角板放在一起,会有什么样的发现?学生通过观察、讨论,轻松发现:两个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一下子就突破了思维的瓶颈,解决了三角形面积计算的问题. 可见,问题情境的创设应着眼于让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既不能让学生怎么跳都够不着桃子,又不能让学生不跳就轻松抓住桃子.

四、问题指向明确,让学生思维有的放矢

第8篇:初中数学情境创设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情境创设法;教学方法

初中数学是基础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有效教学情境的创建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创设并运用一些数学教学情境,可以有效实现高效优质课堂的目的。

一、创设教材情境,提高课堂效率

青少年对未知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教师可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根据教材,设计适合青少年心理特点的问题情境,引导他们主动思索、尝试,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注意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通过适当地点拨,让学生积极思考,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样知识的运用才会越来越灵活。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教师可先带领学生复习平角的定义,接下来可让学生用纸画一个三角形形并把它剪下来,此时的问题情景是:撕下三个角拼在一起发现什么结论(本节重点),然后给予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考虑如何用已有知识来证明,有的同学用平行线性质两个内错角转化平角,有的同学用平行线性质一个内错角一个同位角转化平角证明,等等。这样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这节课使学生不光掌握好知识,而且使课堂重点突出,简洁高效。

二、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习兴趣

中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生活,认知最牢和最根深蒂固的部分就是生活中经常接触和经常用的知识,甚至有些知识已经进入了他们的潜意识。如果教学中教师能将新知识和学生的上述知识做类比,那么课堂和新知识将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并且新知识一旦接受也会被学生牢牢的掌握。例如:教师可在四边形的教学中设计了如下情景:“斜拉桥的原理?”学生回答三角形稳定性原理。并由此引申,伸拉门怎样工作的?学生可以自己得出结论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实现学生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

又如,在讲完“打折销售”一节,学生这样总结:本节的学习我们通过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列方程,解方程等解决应用题。使我们掌握了解应用题的方法和解法。这时,教师可巧设“情境”,那么,星期日,我们不妨去大型超市购打折销售的物品,学生豁然开朗,带着激情、带着渴望走向课外,这不仅是为了巩固课内知识,更重要的是将课内活跃的思维、主动的创造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现实生活和学习的实践中,让学生觉得似曾相识或者就在身边,自然地就有一种亲近感,这样可能会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知识。再如:在学习度、分、秒时,一开始学生会觉得很抽象,又是六十进制,听不明白,此时教师可以借助时间单位加以比较、描述,“有比较才有鉴别”,这样学生就会有亲切感,从中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进而乐于学习数学,这样就达到了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三、创设铺垫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以学生认知结构范围内的富有启发性的常规问题或已知的数学事实为素材,创设铺垫型情境,这种情境可为学生提出问题提供有效的启发,激发对新知识的兴趣,它常用于新知识的引入。例如,在“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一节中,教师可创设如下铺垫:同学们已学过解一元一次方程,如何解方程组?起初学生不知所措,就引导探索研究如何解决,然后讲代入消元、加减消元法,以铺垫知识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抓住学生眼球和头脑,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索或合作学习中寻找答案。

又如在“三角函数的应用”教学中讲完几种应用例题后,可设计这样一道练习题。

我国某型号导弹末端打击目标时近似一斜线,飞到观测站B点上方A点时距B点15km,飞到与竖直方向成60度角的C点时,距B点15km请同学们以最快的速度算出:导弹落地点D距观测站B的距离。

用意:这道题是个兴奋点,既巩固了本节知识,又让学生感到时代气息。进而民族自豪感由然而生,学习劲头大增,提高了学习兴趣,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进而求测站B到弹道AD的距离,教师通过这一问题的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点与当前的课题间的认知碰撞,为学生的探究指明方向,激l学生学习欲望。

四、创设拓展情境,培养创新能力

解决问题和一个人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等有关。作为教师,如果能贴切的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并予以适当发展,不仅能够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够深化这种结构,使学生领会如何学习、并且大胆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思想。例如:初中总复习时方程组的解情况与直线位置关系有何联系?向深处挖掘,进一步深化学生认知结构,将是非常有益的。于是教师可进一步提出了如下的问题:若二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唯一解),平行(无解),重合(无数解),不仅巩固知识,数与形的结合,也

第9篇:初中数学情境创设范文

[关键词] 数学;情境教学;过程;创设

数学情境的创设要求

1. 数学情境应生活化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数学从我国古代就一直存在着,它来源于生活,是为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计量需要才产生的一种科目. 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在设计数学教案时,就需要举出一些贴近生活的实例,只有这样的数学实例才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题目的大意. 初中生受年龄的限制,接触的事物有限,因此教师的数学举例更应该符合生活实际,以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题目大意. 同时,这样的数学举例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学生就会主动地应用已学的数学知识进行计算,这样也会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思考.

2. 创设的情境应有数学味

教师在进行教案设计时应充分思考和分析,以免设计的教案存在一些纰漏和歧义. 同时,教案中安排的那些便于学生理解数学基础知识的实例,需要与当堂学习的数学知识相关,可以充分地将当堂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应用. 课堂上的学生往往会被这样的综合问题所吸引,这也能促使他们进行必要的思考,不仅能锻炼他们的思维,也会拓宽他们的知识面,进而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教授数学知识,还应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思考,带领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解决问题,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享受数学给予的乐趣.

3. 数学情境创设的内容有综合性

教师对情境教学的安排大多带有自身的想法,每个情境叙述的大多是教师希望学生了解的问题,这不仅能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思考,还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能帮助学生在更广阔的领域内有所涉猎和了解,能增强学生的综合实力,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4. 数学情境呈现的形式应多样化

数学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喜好和想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并激起学生对教学内容强烈的好奇心,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所需的情境安排应更加符合实际,同时也需丰富多彩,这样才更利于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

数学情境的创设方法

1. 巧妙地安排数学情境,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

教师授课的对象是初中生,再加上数学本身对于大部分初中学生来说就是枯燥乏味的,所以教师应在授课过程中巧妙地安排一些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又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基础知识的情境,这样能让学生对教师的授课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只有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才有可能学好这一学科;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渴望学习,才能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进而对授课内容进行思考和理解,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同时,学生对数学是否具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很大部分也取决于教师. 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教学安排来吸引学生的注意,进而引起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 如利用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来提升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后的成就感,进而使他们对数学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渴望解决更难的数学问题,以此获得更多的成就感. 因此,教师可在课堂上设计一些简单的、可以应用当堂讲解的知识来解决的问题,通过适当引导促使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以此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2. 设计符合现实生活的情境问题,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

初中生受年龄限制,自身的理解力有限,教师不能设计超出他们理解范围的情境问题,这会阻碍学生正确分析题意,影响他们的自信心,也会限制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发展. 数学具有生命,它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我们不能死板地学习数学知识,需要活学活用,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数学万变不离其宗的本质. 教师也需要在这些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拓展他们的思维,不断促使他们深入地理解数学学习的本质,将更多、更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教授给学生.

3. 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增强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在情境教学设计过程中,添加一些符合实际情况的、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和研究能力,促使学生产生创新动机,进而在教师的协助和引导下不断进行创新、研究,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基础知识. 同时,设计情境教学方案不仅可以抬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也对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不仅需要教师熟悉教材,还需要教师不断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进而设计出优秀的情境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数学情境创设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