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镇新农村建设范文

乡镇新农村建设精选(九篇)

乡镇新农村建设

第1篇:乡镇新农村建设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站;建设

0.引言

乡镇文化站是乡村文化的汇聚地,是农村群众交流思想、文化的重要场所。人在有了物质保障之后,不自觉的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精神上的需求,乡镇文化站的建设就是满足农村的精神文化需求,符合人发展的本质要求;目前摆在我们眼前的问题是,如何建设新农村乡镇文化站。

1.乡镇文化站的面临的问题

1.1农村文化的基础设施完善

完善的农村文化服务基础设施,是更好的传播社会主义文化的外在条件,但由于农村长期以来不重视发展农村文化,文化服务的基础设施普遍缺失,现有的文化基础设施也陈旧不堪、无人问津、流于形式。例如:有些乡镇除了广播电视用房,再也没有其他的文化用房;有些乡镇建有礼堂、祠堂,但因乡镇不重视,多年不去管理,随时面临倒塌的危险;有些乡镇有图书室,但里面的书较少,多是一些旧书、杂书,营养价值不高,也多只有老人闲来无事去看看。乡镇文化站组织的文化活动很少,不能有效发挥乡镇文化站的作用,更有甚者,乡镇文化站直接被乡镇府变卖或他用,制约了农村群众思想素质的提高,精神文化的发展。

1.2乡村文化人才缺失

目前,我国政府在乡村文化投入的经费较少,奋斗在基层的文化工作者待遇较差,造成他们的生活拮据,不得不离开,致使乡镇文化站的人才流失。当前在乡镇文化站普遍缺乏固定的文艺工作者,专门的文艺表演队伍普遍没有;农村文化站的文艺工作者,大多数年龄较高,文化素质较低,不能很好的进行文化创作,导致农村文化缺乏活力,满足不了农村日益发展的文化需要。乡镇文化工作岗位薪资较低,年轻人大多对从事农村的文化工作积极性不高,乡镇文化岗位面临着无人可用的尴尬境地。乡镇文化站的人员队伍建设形势严峻,乡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的年龄结构老化,素质不高是造成乡村文化衰落的一大原因。

1.3农村文化站的管理缺失

目前,农村文化站的管理普遍处于松散状态,乡镇府很少过问农村文化站,因为上级视察,才临时走走形式。依照“属地管理”的原则,乡镇文化站的人、财、物、事等方面工作都归属所在乡镇政府统管资也由乡镇财政支付[1]。部分乡镇在文化工作的思想上存在误区,认为文化工作无关紧要,甚至认为文化工作是拖了整个工作进度的后腿。少部分领导政绩观存在偏差,认为文化工作做的好与坏都不会对自己的仕途产生影响,干脆放手不管。乡镇文化工作的上级主管部门对下级部门文化的工作的监管不到位,一是,因为县政府本身对县文化工作部门重视不够,导致县文化部门工作效率不高 ;二是,县级文化管理部门的管理任务繁重,本身文化部门的工作人员较少,要管理全县乡镇的文化工作,覆盖面太广。在乡镇文化站根据县文化局要求送艺下乡时,常常也可能因为缺乏专业的文艺人才,导致活动的质量不高。三是,由于乡镇政府缺乏文化建设的意识,是的乡镇文化站常常会被乡镇政府占用。以上原因综合导致了农村文化管理缺失,落后的文化趁机在侵入,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2]。

2.乡镇文化站建设的有效措施

2.1加大投入

乡镇文化站建设的基础设施薄弱,人才缺失,投入不足是最为关键的原因,可分为资金投入与人才投入不足。

2.11资金投入

完善的农村文化服务基础设施,是更好的传播社会的主义文化的外在条件,在乡镇文化站建设出现资金短缺问题时,相关政府应该积极为其筹备建设资金,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保证乡镇文化站的基础设施的建设质量。

2.12人才投入

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的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乡镇文化工作的质量,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是做好乡镇文化站工作的前提条件。其一,为工作人提供一个优良的环境,一份较好的待遇,保障其生活。其二,对现有乡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教授最新知识成果,尤其是农业生产方面的知识[3]。其三,加大宣传教育,鼓励年轻人加入农村文化事业。

2.2加强管理

对乡镇的文化工作进行有效管理,为新农村文化繁荣打下了基础,相关部门要将乡镇文化的管理工作提上日程。加强管理的措施:一是:要制定新农村文化站建设的相关制度,把乡镇文化工作纳入对乡镇官员的考核,切实保障农村群众能够接受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二是:乡镇领导要认识到文化工作的思想误区,认识到文化工作的重要性;纠正政错误的绩观,把做好文化站工作看成评价全部工作好坏的一个标准。三是:乡镇文化工作的上级主管部门还需加强对监督管理,定期巡视各乡镇文化站的建设。

3.结语

乡镇文化站建在农村,服务于农村群众,与农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丰富农村群众的生活,提高农村群众的思想素质,繁荣社会主文化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房秀丽.发挥乡镇文化站作用 带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J].大众文艺.2012(11)

第2篇:乡镇新农村建设范文

在改革开放背景下,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对推动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的历史进程中,乡镇企业作为连接农业与非农产业的一条有力纽带,对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农民富裕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1发展乡镇企业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乡镇企业是农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支撑农村经济的发展。发展乡镇企业,能有效提高农民收入,使农民生活富裕。而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目的。开展开放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乡镇企业的发展也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

1.2乡镇企业能推动农民素质的提高

首先,乡镇企业对农村教育的支持,使农村教育的外延不断扩大,其不断向教育部门提供资金支持,缓解了农村教育资金困难的局面,使农民受教育成为可能。此外,农村工业对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部分农民定期参加各种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同时,部分乡镇企业也不断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以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和职业技能。因此,乡镇企业的发展推动了农民素质的提高,满足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需求。

1.3乡镇企业促进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

农村公共事业指的是农村医疗建设、文化教育建设及社会保障事业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最为薄弱的就是公共事业。医疗建设存在医疗基础设备不足、农民看病困难等问题;而教育方面还存在师资力量匮乏、教学设备陈旧等问题,此外养老问题、道路及饮水问题等都影响着新农村建设。公共事业的发展与本村的经济实力相统一,以农村为基地的乡镇企业对公共事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乡镇企业为道路建设、医疗建设、文化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促进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

2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原因

2.1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乡镇企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改善农村的村容村貌,但是,乡镇企业在发展的同时,也给新农村建设带来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使耕地面积减少,耕地质量下降。乡镇企业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推进新农村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也刺激了非农经济用地需求,例如,高标准道路建设占用大量土地,各地纷纷建立开发区,实行招商引资,也占用大量耕地,导致农村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阻碍农业发展。随着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的使用量不断增多,导致土壤有机质下降,土地污染严重。此外,我国乡镇企业以发展工业为主,部分企业把未经处理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直接排放到耕地中,对耕地造成一定危害。(2)资源浪费严重。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一些地区为提高经济效益,不断开采资源,再加上乡镇企业技术设备比较落后,对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低,导致资源方面出现投入高、回报低、浪费严重的现象。(3)环境污染严重,影响农村生态水平。在经济发展初期,普遍存在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效益的现象。这一时期由于企业规模比较小、管理混乱等问题,企业往往忽略生态环境保护,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不经处理就排放的现象比较普遍。

2.2乡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产生问题的原因

乡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乡镇企业往往是从城市发展演化来的,在经营管理模式上往往与城市母体相仿,未能很好地与农村实际情况相结合。其次,乡镇企业对科学技术方面的投入较少,生产所使用的基础设备陈旧。最后,与乡镇企业发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新农村建设的制度保障不完善。

3完善乡镇企业发展的措施探讨

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及实现城镇化。乡镇企业对推进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因此,要充分挖掘乡镇企业的优势,完善乡镇企业发展路径,使其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

3.1政府的大力扶持

政府在乡镇企业发展中起关键作用,其能通过宏观调控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政府要从以下几方面推进乡镇企业的发展。第一,为乡镇企业提供政策上的优惠。乡镇企业在新时期得到快速发展,且取得了很好的成就。但随着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乡镇企业发展面临极大困境,政府应给其提供政策上的优惠。首先,要加强财政扶持,减免乡镇企业的税收,及时清理不合理的收费现象,提升企业利润空间;其次,政府采购要倾向于乡镇企业,使企业获得更多订单。第二,加大科学技术方面的投入。加大科学技术投入能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使其提高生产效率及资源利用率,减少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此外,,政府要加强对乡镇企业技术创新的保护力度,激励企业自主创新。

3.2加大监督力度

乡镇企业在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同时,还需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但许多乡镇企业的责任意识比较薄弱,需要政府与社会的共同监督。首先,政府要加强对乡镇企业环保方面的监督。对环境污染大,且不注意保护环境的企业,政府务必要加大惩罚力度。其次,社会公众要加强对乡镇企业的监督,督促乡镇企业履行好社会责任,真正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3.3乡镇企业要加大自身改革力度

目前,乡镇企业自身还存在诸多问题,使其在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除政府、社会给予扶持外,企业自身也应加强改革,顺应发展需要。首先,结合“三农”的实际情况,调整产业结构。乡镇企业以农村为基地,农业及农副产品是其主要优势,其要结合这些优势,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以适应时展需求。其次,引进、培养高素质人才。人才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因此,乡镇企业应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为企业带来科学、先进的技术及管理方式。其一,企业要加强对内部员工的培养力度,不断提高其知识水平及职业素养。其二,引进城市高素质人才,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队伍。其三,完善企业经营管理方式。乡镇企业要从企业经营管理着手,探讨提高企业效率的方式,增加企业和社会的效益。最后,还要借鉴其他成功企业的经验,并结合自身情况进行改进,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实现企业持续发展。

4结语

第3篇:乡镇新农村建设范文

关键词:乡镇 内部审计 新农村建设 杠杆原理

一、乡镇内部审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功能定位

(一)促进物质文明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而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是农民增收的关键。为此,乡镇内部审计要紧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充分发挥在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中的作用。一方面要关注地方财政是否按法定增长幅度逐年增加农业投入,完善乡镇财政供给机制,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重点关注“三减免、三补贴”和退耕还林补贴等政策的执行落实情况,稳定、强化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并关注危及农民利益的乱收费、乱摊派、乱集资等“三乱”行为,以减轻农民负担,帮助农民提高收入水平。

(二)强化政治文明环境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强有力的政治保证。乡镇内部审计要抓住资金、资产、资源等关键,强化村级集体经济财务收支审计和村官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对村官的权力制约与监督,提升村官和村民的理财意识、廉政意识和民主意识,进一步完善乡村民主治理机制,为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

(三)提升精神文明层次农村社会精神文明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教育水准和文化素养的高低。在农村义务教育方面,乡镇内部审计要重点关注农村“两免一补”政策的贯彻与落实,揭露和查处巧立名目乱收费等问题,规范农村学校收费,进一步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在农村文化事业方面,乡镇内部审计要加强对乡村文化室、“农村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等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没资金审计,重点关注财政对农村文化发展的资金投入使用问题,帮助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二、乡镇内部审计的供需现状分析

(一)从需求角度看,乡镇内部审计需求量大按需求来源不同,乡镇内部审计需求可分为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从内部需求角度来看,为适应新农村建设要求,乡镇政府必须转变职责履行方式,强化责任意识和绩效意识,加强自我监督和约束。乡镇内部审计是基层政府有效治理的关键,通过审计对乡镇政府内部及所属部门和村级集体经济的风险、控制、治理过程进行独立的分析和评价,对新农村建设过程进行实时监督、控制,并据此调整新农村建设的方针和策略。因此,乡镇领导作为乡镇内部审计的内部需求者,亟需内部审计对“三农”政策执行情况进行客观评估,最终为其宏观决策提供服务支持。从外部需求角度来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会碰到方方面面难以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近年来,侵占农民利益和农村财务管理混乱的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群众集体上访事件屡见不鲜。如不及时加以解决,长此以往,人民内部矛盾必将越积越深。由于农村集体经济不属于政府审计部门的法定管辖范畴,而聘请社会审计又要花费审计服务费,农民不得不寻找一种免费的“中介力量”作为支持。从职责上讲,乡镇内部审计有能力负起重责,适时介入监督与提供服务,化解农村经济矛盾纠纷,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因此,从外部需求者角度来看,农村、农民对审计需求量大。

(二)从供给角度看,乡镇内部审计供给不足当前农村审计制度建设滞后、乡镇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从而制约了乡镇内部审计服务的有效供给。乡镇内部审计制度建设滞后影响供给。长期以来,政府审计将更多数量和更好质量的审计服务投入到城市建设中,在审计资源一定的情形下,表现为城市建设的审计服务分配优于农村建设。缺少了政府审计的有力推动,加上乡镇内部审计自我发展能力低下,导致乡镇内部审计制度严重滞后,难以形成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制度来指导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另外,我国法律、法规对政府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立缺乏必要的强制要求,很多乡镇内部审计机构不健全、内部审计从业人员数量少,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提供的审计服务远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要求。乡镇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影响供给。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属于乡镇内部审计的一项崭新工作领域。当前,在人力资源方面,乡镇内部审计人员专业性差、管理松散、素质偏低、结构不尽合理,审计人员深刻领会掌握政府“三农”政策不够,难以抓住新农村建设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审计。同时,乡镇实施内部审计的范围比较狭窄,主要是围绕村级集体经济财务收支、村官经济责任实施审计,不能有效地开展涉农资金的效益审计。乡镇内部审计人员素质跟不上,必然导致其提供的内部审计质量大受影响。

三、乡镇内部审计服务新农村建设中的策略

(一)找准内部审计服务支点――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运用杠杆原理撬动物体的关键在于能否精确地找到杠杆的支点。目前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因此,农村经济社会中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自然是乡镇内部审计开展工作的重要支点,只有精确地找到支点,有的放矢,乡镇内部审计才能有效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从目前情况,一是制约因素较多,惠农政策到位情况不容乐观。中央采取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惠农政策,给了农民不少的实惠。但一些在执行中遇到财力制约的政策,如农业投入政策,往往需要基层政府配套相应的财力投入。因此,一些财政吃紧的地方政府在配套政策、资金方面跟不上,导致这些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到位率低。从农民角度看,农民处于社会弱势群体阶层,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因而,对化肥、农药、农模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等引起的农业生产成本增加缺乏应对措施,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补贴政策的效果。二是涉农负担反弹,侵害农民利益现象依然存在。近年来农村税费改革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导致农民负担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未能彻底消除,涉农乱收费存在反弹压力。一些基层政府和村级财力薄弱,无法支撑起日益增长的农村生产公益事业建设需要,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等“三乱”现象依然存在,突出表现为教育、医疗、建设项目等方面的乱收费和乱摊派,增加了农民负担,阻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另外,由于体制、机制尚未健全和完善,政府有关部门管理不到位,少数人等原因,一些地方还存在挪用、截留、侵占、克扣各种补助、补贴、补偿费的现象。三是项目管理不佳,挤占建设资金问题时有发生。一些农村工程项目建设程序不规范,工程很少通过招投标确定承建单位,仅凭关系确定施工单位;工程竣工没有竣工验收手续,结算仅凭白条报支工程款。由于管理机制不健全,一些贫困村的工程建设资金被挤占、移用于办公经费,甚至被装进村干部个人腰包;部分工程高估冒算、以次充好,存在质量隐患。四是财务管理混乱,村官经济腐败问题屡有发生。当前农村由于民主管理不健全,财务管理薄弱。一些村官利用职权,混水摸鱼,有的以贪污、截留、挪用土地补偿款、救灾救济款、扶贫优抚款,有的以低价私自出租、转让、发包集体所有的林地、矿山、厂房等方式,大肆中饱私囊。用农民的血汗钱为个人谋福利,群众意见大,干群关系紧张,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稳定和谐。五

是乡村债务累累,制约后续发展问题日趋严重。据有关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乡镇负债已超过2300亿元,村级负债则超过2500亿元。由此可见,当前乡村债务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一方面,山区乡镇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属于典型的“吃饭”财政,不挤占挪用“三农”资金已算万幸,根本没有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而一些较富裕的乡镇将新农村建设当作出政绩的机遇,急于在短期出成果,完全不顾财力承受力,大拆大建,劳民伤财,导致负债累累。另一方面,一些“空壳村”收不抵支,为保村级正常运转,村集体经济组织只得靠举债度日,由于缺乏经济收入,使得村级负债越积越多。而一些村,虽然经济实力较强,但缺少长远规划,村官胡乱决策,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入超过承受能力,从而加重了村级债务负担。

第4篇:乡镇新农村建设范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立足于解决“三农”问题而提出的战略部署,是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做为基层政权的乡镇政府是完成这一任务的领导者和实践者,其作用的发挥直接影响着新农村建设进程。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和免征农业税,对传统的农村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干部思想带来了强烈的冲击,旧的工作内容已经改变,新的工作方式尚未形成,面对新形势,不少乡村干部感到茫然和无所适从,感到“管理无门、服务无路、引导无方、工作无劲”。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前的乡镇政府已不能适应时代需要、亟待转变职能。

一、目前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形势、新任务,乡村两级组织的工作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同时,一些长期积累的矛盾,一些与形势不相适应的问题也凸显出来了,给乡镇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通过调查,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乡镇管理体制滞后,管理职能弱化。

机构和岗位设置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虽然经过几次机构改革,对乡镇管理体制进行了重新调整,但由于建制遵循与上级“对口”模式,“上面多少庙,下面多少神”。党政各大班子齐全,农财各口门类繁多。机构改革虽对一些机构进行了整合,但大多是简单的归口为几个大的中心和办,部分的调整撤并也是在很大程度上体现行政意志,而不是市场意志和现实需要。比如,当前,劳动力转移是当前农村工作中重要一环,__县每年转移劳动力约50000余人,但在乡镇却没有专门的劳务输出管理机构。市场农业实质上是信息农业,而乡镇没有专门机构为农民和农业生产提供专业系统的市场信息服务。

乡镇管理职能不完整,责大权小。权小,即现在乡镇范围内几乎凡是有权的、具有吸纳能力的所站,诸如工商、税务、公安、交通、财政、电力等,已经被上级政府部门直接管理或设置为派出机构,乡镇作为一级政府,除防洪、保安没有任何执法权。责大,即随着国家支农政策的加强,诸如基础设施、卫生防疫、教育、抗御自然灾害等责任进一步强化。同时,部门责任下卸,乡镇政府实际做的工作很多是“给部门打工”,一些本该部门做的乡镇政府不得不管,乡镇干部充当了税官、法官、警官,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管了之后不讨好的事,而对于结果是“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二)乡镇自身包袱沉重,压力过大,经费短缺。

乡镇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乡镇财政收入来源主要是农业税收,农业税取消后,目前一些乡镇处于保吃饭、保运转的境地。多数乡镇主要领导讲,为保工资,保运转,整天东奔西跑,到处东挪西借,根本无时间、无精力研究发展和考虑服务问题。另外,由于历史原因,办企业亏损,担保贷款,垫付各种税费等,形成了乡村的巨额债务(__县乡村两级债务达2多亿元),负债越累越重,包袱越背越沉,可用财力保证正常运转尚难,无法偿还债务,更谈不上提供资金来发展经济、服务农业,是有愿望没能力,有想法没办法。

(三)乡镇职能越位、错位、缺位,与市场经济要求不相适应。

一是越位问题。乡镇职能泛化,管理的事情越来越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无所不包,收税收费、招商引资、计划生育、环境保护无所不管,成了一个全能政府,无限责任政府。

二是错位问题。在经济发展中,政府长期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管理、经营等多重角色。有的随意为企业、农民担保造成沉重债务负担,有的代替中介组织和农民签订合同,形成了大量纠纷。

三是缺位问题。不恰当地把本应由政府或政府为主提供的某些公共产

品、公共服务如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等推向市场,推向社会。比如农业技术服务出现严重的缺位现象。农技站、畜牧兽医站等涉农部门,有部分乡镇处于虚设、瘫痪状态,某些还在运作的也多是经营单位,经营农业生产物资并获利成为这些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对于农村急需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供,先进生产技术的传递方面,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四)乡镇干部队伍素质和干部管理不适应工作需要

一是干部队伍综合素质不适应建立效能政府的要求。乡镇干部队伍文化素质偏低,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全县8个乡镇在册干部中,虽然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78人(其中,研究生1人),大专文化程度203人,占在册人员总数的62,但绝大部分都是通过党校函授学习取得的学历,专业知识相对缺乏。不少乡镇干部思想封闭,竞争意识和开拓意识差,习惯于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命令工作方式,经济工作能力不强,服务本领缺乏,特别是农业服务体系人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农技专业知识不专等诸多问题。二是干部考核方式不科学。乡镇目前的干部考核管理制度,大多难以落实,而以事为主的目标考核由于指标没有量化,考核很难兑现,干多干少一个样,挫伤了一些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三是干部交流不畅。相当一批干部长期在一两个地方,甚至几十年在一两个岗位上工作,制约了乡镇干部的全面发展。

二、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对策建议

(一)恰当定位乡镇职能,建设服务型乡镇政府。

合理界定乡镇党委、政府、人大和村民自治组织的职责权限、活动方式,解决各自存在的“缺位、越位、错位”问题,党委、政府、人大和村民自治组织依法行使各自职责,使乡镇一级的各项工作规范有序。各类机构重新整合,根据新时期的乡镇职能因事设置。有效盘活干部人力资源,合理并岗定责和分流干部,促进干部职能和职责的转变;积极调整农村工作的组织领导方式、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管理模式,创新工作方法,形成新形势下乡镇工作运行机制。同时,建立科学的乡镇干部实绩评价体系、制定和完善有效的奖惩机制。让乡镇干部有想头、有甜头、有盼头,以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增强工作的主动性。解决“干好干坏一个样”、吃“行政大锅饭”的问题。

(二)整体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乡镇机构改革必然触动上级机关和相关单位工作组织形式的变化,并经过一个上下互动、有序衔接、互促共进的过程。研究乡镇机构改革,必须跳出乡镇看乡镇;否则,仅仅依靠乡镇自身改革来求得职能转变不可能取得成功。因此,不仅要把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纳入到整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去考量、运作,同时也要推进县以上行政管理体制综合改革,促进各级行政体系协调运转。同时进行必要的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理顺四种关系:即县乡关系、条块关系、乡村关系以及党政组织与民间组织之间的关系,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三)加强覆盖农村的公共财政建设。

建议国家继续深化改革,按照建立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一要加大公共财政对乡镇的转移支付力度,为推进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提供物质基础。在地市乃至省一级建立统一的财政分配体制,合理核定县乡财政支出,统一转移支付,保障政府机构正常运转。二要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改进对农村投入手段,建立高效、快捷、透明的投入机制。把钱投入到最需要、最应优先投入的地方,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取得最好的效果。比如: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整合各种不同性质的资金,统一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已经成为共识,国家完全可以对各地的新农村建设科学规划,按计划、分步骤统筹拨付,既避免了基层政府跑资金要项目、层层审批的繁杂手续、资金多渠道分流的跑冒滴漏、客观制造腐败高发地带,同时又可避免资金分散使用、轻重不分、效率低下。

(四)大力扶持社会服务组织发展。

建议国家采取扶持政策、措施,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发展,在资金、税收、信贷、技术、信息等方面,制订可操作的法律和政策。乡镇政府不该管的事儿,该剥离的职能,需要有这样的组织承接、转移;放手发展民间组织,深化国家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以及供销社、信用社、行业协会等合作组织的改革,培育发展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探索建立服务农民的有效机制和模式,最终形成政府、社会组织各负其责、各司其职、良性互动的理想模式。

(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抓紧化解乡村债务。

乡村债务,是沉重的历史包袱,也是一个现实社会的安全隐患,既关系到社会稳定,也关系到乡镇政权的正常运转,必须尽早解决,使乡镇政府轻装上阵。在摸清债务底数的前提下,分清债务性质,坚持多管齐下,分类处理。凡是属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已等公益性债务的,应由财政出资逐步予以解决;凡是属于集体组织经营性债务的,应明确偿还责任;凡是属于确实无法偿还或因垫税等形成的呆坏账,应及时核实处理,等等。与此同时,要采取严格措施,加强对乡镇经济事务的管理,坚决控制新债的发生。

(六)下功夫抓好乡镇干部的教育培训。

第5篇:乡镇新农村建设范文

乡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为了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根据县先进性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开展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内容的调研活动的通知》要求,我镇于近日就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成效

×镇为县委、县政府所在地,辖个村,其中个农业村,一个蔬菜村,个自然屯,农业人口户万人,农村劳动力万人。全镇总面积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万亩,林地万亩,水田万亩。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市、县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深入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农民增收良策,农业农村经济实现较快发展。××年全镇总量亿元,增长%,其中农业总产值实现亿元,增长%。全镇粮豆薯总产万吨,粮食单产公斤。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万亩,占耕地面积的%。日光温室发展到栋,面积万平方米,普通蔬菜大棚个,面积万平方米,年产蔬菜万吨以上。畜牧产值实现亿元,比上年增长%。××年向县内外输出劳动力人(次),创收万元,农民人均增收元。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元,比上年增长%;农民人均收入达元,比上年增长%。实行村财镇管,严格履行财务审批手续,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加强,××年化解债务万元,没有发生新的债务,农民政策性负担为零。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政策和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组织实施了林业生态建设、农网改造、人畜饮水改造、镇村道路建设、镇村环境整治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全镇村屯公路公里,实现了村屯道路畅通;农村计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稳步推进;生态保护、农电网改造等公共服务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步。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机制。移动电话、计算机开始进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农民自编自演开展文体活动,县镇组织的科技、文艺下乡活动,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三)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农业信息网络、电化教育设施建设发展较快。目前,全镇共有所中学、所小学,有处晋升为省级标准学校,处小学达到市级标准学校,处小学实现了县级标准化学校。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组织实施了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科技入户、阳光工程等科教工程,每年培训农民达万人次以上,培养一大批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年在全镇个村实行了村干部直选制度,全面推进了村党支部“两推一选”,一批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讲奉献、有知识的农村能人、致富能手进入“两委”班子,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实现“一肩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全镇“两委”名干部平均年龄为岁,大专以上文化名,高中、中专名,全面建立和推行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机制。先后出台了《××镇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在指导全镇村务公开活动中,实行“五统一”(统一内容、形式、程序、时间、建档),做到“三为主”(村务公开以村“两委”、监督小组、镇农经中心为主),突出“一个重点”(以财务公开为重点),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全部公开,村中重大问题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征询意见,将财务公开延伸到村民小组,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综上所述,可见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大多数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我镇的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盲目效仿和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此外,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合同不规范,订单屡约率较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功能作用有待增强。我镇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功能单一、结构分散,辐射力不强,推广型、农产品加工型和综合服务型专业组织协会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不规范,政府协调成立的多,农民自发组建的少,多数会员不缴纳会费,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助推力弱化。协会活动开展不正常,带动力不强。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一些相应的扶持政策,但其性能、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其他经济组织、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等问题没有明确的界定。

(二)农村投入严重不足

免征农业税后,我镇农村的基础财力巨减,财政“缺口”大,加之各村历史上形成的债务都很大。省、市、县下拨的转移支付无法维持镇、村组织机构运转所需财力。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调查显示,由于受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制约,部分行政村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根本无法开展,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在产业化经营中常有违约等不守诚信行为出现。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初中文化程度占,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

(四)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

我镇农村总体上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绝大多数的村已没有文化活动室和相应图书,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县镇没有稳定的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严重不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尚未开展,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

(五)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三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做“撞钟和尚”、做“太平官”。四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级组织难以正常发挥作用,部分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因此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同时由于包产到户后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村经济发展,也致使了无人关心集体事业的现象的产生,村委会虽实行村民自治,但一些政策、规划在本村因无力参与支持而无法实施。五是农村村民自治工作发展不平衡。村务公开不及时,财务公开内容不全面,无明细帐,当地群众有意见。六是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过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村社会法治文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发展思路和几点建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就××镇实际情况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前思路可理解为:努力推进和实现农村的农业产业化、农民知识化、村镇文明化、保障社会化和管理民主化。

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重点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实现家庭经营和联合组织经营的优势互补。努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接机制,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努力在二、三产业上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知识化: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让他们能掌握一项致富的技术,加大对外出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加强对农民应该掌握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村镇文明化:积极推进农村的“四改”(改环境、改容貌、改卫生、改观念),加大对农村公路、农电网、电视网、电话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改善镇村环境;编修村镇规划,推进现代化村镇建设,改变农村面貌。采取推行农村饮水改造、发展户用沼气、实行人畜分离和垃圾集中处理等措施,改善农村卫生状况;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农民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保护的意识,树立良好的文明乡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和谐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保障社会化: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积极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探索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

管理民主化: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全面实行村干部“直选”和村支部“两推一选”制度,完善“一事一议”、村务公开、民主监督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利。

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针对我镇的实际,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一)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面对当前城乡发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农村倾斜,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要抓好统筹规划、城乡市场的统筹发展、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城乡教育、卫生、社会事业的统筹发展和城乡社保制度的统筹,让农村和农民真正分享城市化、工业化的建设成果。

(二)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

(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主动融入大市场。通过选择优势项目,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招商引资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此外,要积极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同时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镇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

(四)抓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推进新村镇建设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各级要有总体的规划,对全镇来讲,按照“分类指导,重点推进,逐步发展”原则进行规划,先选择条件好、有特色的村进行试点。根据其现有特点,对各村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搞好村镇规划建设,条件好的要高起点规划建设,其它地方的规划也要适度超前。规划设计以现代建筑方式,力求形式多样,既可生态庄园式,也可农村社区式,既可分散村落式,也可城郊集中式,严格规划管理,建新拆旧,逐步推进,实现村屯城镇化建设目标。

(五)继承与发扬并重,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乡风文明建设,通过定标准、树典型,加强监督,奖惩分明等方法,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文化活动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农民自办文化扶持基金,引导农民发展民俗文化表演和地域风情旅游;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队、文艺演出队、科技宣传队等各种形式送文艺下村,加强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要继承并发扬农村自身所拥有的文明传统,提倡尊老爱幼、妯娌和睦、邻里团结、不打架不骂人、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

第6篇:乡镇新农村建设范文

一、基本情况

(一)自然资源

条件。

1、地理位置。

*镇位于*县北部,南邻*乡、*乡,东、北、西依次与四川省叙永县高锋乡、兴文县大坝镇、沙坝乡、珙县石碑乡接壤,镇政府驻地*,距县城41公里,*河从东向西经*坝子注入罗布河。

2、气候条件。

*镇海拔在480至1800米之间,为中低山地形,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区域光照强,年均气温16.9℃,年均降水量1457.2毫米,相对温度68%,日照时间1032小时。

3、土地资源条件。

全镇国土面积163.9平方公里,辖7个村144个村民小组和1个居民小组。耕地面积51109亩,林地面积13.29亩(其中竹林5300亩,经济林4285亩人均有林,人均有林3.3亩,森林覆盖率达50.8%,荒草山6200亩,土地利用率达92.5%。

(二)社会经济条件。

1、人力条件。

20*年末全镇总户数6673户29204人,其中少数民族(苗族)1031户4848人,人口密度为180.48人/平方公里。农村劳动力15380人,其中女性6256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101955人,接受农业技术培训12756人,非农业技术培训5982人,劳务输出5145人。

2、生产情况。

20*年全年实现工农生产总值6347万元,人均纯收入1080元。全镇有耕地面积51109亩,其中水田25608亩。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麦、豆类、薯类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油菜、花生;绿色特色产业方面主要有苎麻、蚕桑、甜苦竹、香兰菜、经济林果等。

20*年全镇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3750亩,粮食总产量1157.3万公斤,农民人均有粮418公斤;经济作物播种面积8374亩,总产量136万公斤。

20*年全镇生猪存栏14562头,出栏14241头,大牲畜存栏4159头,出栏502头,家禽存栏75916只,出栏70008只。

3、经济收入。

20*年全镇完成工农生产总值6347万元。农民人均有粮415公斤,人均纯收入980元。

4、社会事业条件。

(1)科技服务情况。

全镇农业综合服务、畜牧、林业、水利部门24人下乡服务225天次/人,农民群众接受科技服务16800人次。

(2)教育情况。

全镇有中学1所,小学10所,教育教学设施较为完善,共有在职教师192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76人,在校学生4956人,其中女生2319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7.7%,完学率为96.5%。

(3)文化通讯情况。

全镇建成接收14套节目的有线电视用户361户,农村建成接收广播电视节目825套,电视覆盖率达98%。全镇固定电话用户520户,移动电话用户1200户,通讯覆盖率达63%。

(4)卫生事业。

全镇有中心卫生院1所,村级医疗服务所7个,共有医务人员35人,医疗设施较为完善。

(三)生态环境情况。

近年来由于气候因素,致使全镇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旱、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再加上缺乏合理规划和有效治理,导致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恶化,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较为缓慢,严重制约着全镇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基础设施现状。

1、基本农田现状。

全镇51109亩耕地中,高稳产农田仅有4200亩,25°以上坡耕地就有13500亩,农业产出率低。

2、水利设施现状。

缺乏骨干水利工程,大部分农田望天吃饭,天干受旱,下雨成灾,部分地方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农业基础薄弱。

3、镇村道路现状。

全镇现有乡村公路84公里,村组公路58公里,受益村民小组135个,尚未通公路村民小组9个。由于缺乏资金投入、地质灾害等原因,大部分道路晴通雨阻,无法保证畅通。

4、人畜饮水现状。

全镇除集镇有骨干人畜饮水工程外,其余大部分农村人口居住分散,人畜饮水困难。目前现全镇急需解决人畜饮水困难3471户16000人。

5、农村能源现状。

经过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目前全镇已基本实现村村通电,但通电质量较差,安全隐患大;沼气池的推广普及率不到2%。

(二)产业发展现状。

1、粮畜基础产业发展现状。

粮畜作为保民安民的基础产业,基础稳则社会稳。目前全镇的粮畜产业受种植面积逐年下降、气候因素等客观原因和科技措施推广不力、产品附加值低等主观原因的影响,只能基本满足群众的消费需求。

2、绿色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全镇已基本形成以蚕桑为主导,苎麻、香兰菜、经济林果等产业共同发展的1+x产业结构模式。截止20*年11月底,全镇已发展了蚕桑5100亩、苎麻1000亩、甜苦竹2000亩、经济林果5000亩和4500亩香兰菜(属复种),经济效益初步显现。

3、林业发展现状。

全镇有森林面积13.29亩,森林覆盖率达50.8%,但大部分属杉木纯林,由于受宏观政策制约,经济效益不能较好发挥。

(三)存在问题。

1、交通设施发展滞后,电力供应质量差,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能源建设力度不够。

2、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加快发展的力度不够,畏难和等、靠、要思想严重,传统的小农经济思想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3、农村经济增长乏力,农民增收缓慢;农村贫困面大,返贫现象突出。

4、没有做大做强农业支柱产业,农民缺乏持续稳定增收的产业支撑。

三、面临的机遇

(一)经过多年的发展,物质财富明显增加,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在经济建设中积累的经验日渐丰富,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了良好环境。

(二)国家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高度重视,在政策、资金投入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三)国家东桑西移和云南省在昭通实施的“三基地一屏障”等产业转移措施,有利于做大做强蚕桑、竹类等产业。

(四)人民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加上近年来实施大量工程项目给农民带来了实惠,有利于调动广大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

四、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加快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步伐为目标,以又快又好发展为主题,着力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培育新型农民,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与自我发展能力。

(二)基本原则。

1、政府引导,群众为主。加强领导,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农村公共事务管理和服务职能,组织和引导农民群众增收致富,引导农民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是履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农民始终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要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大包大揽。

2、科学规划,分类指导。深入调查研究,因地制宜,根据各片区客观条件和发展水平,科学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在新农村建设的村容村貌整治上,要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格调新颖,形式多样;在方式方法上,要先易后难,分步实施,不搞齐步走、一刀切。

3、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从实际出发,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推进新农村建设;制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时,既要按照新农村的标准严格要求,又要切合实际,切实可行,不增加农民负担,不搞强行摊派,不搞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

4、突出重点,稳步推进。我镇农村点多面广,发展极不平衡,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上有新突破,在农业产业化和组织化上有新突破,在扶贫攻坚上有新突破,在“十个一”推进上有新突破,在民主管理、便民服务和平安村建设上有新突破。要抓重点,攻难点,突亮点,建示范,稳步推进。

5、循序渐进,务求实效。要尊重客观规律,因势利导,抓好典型引路,抓好示范带动,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扎实推进,务求实效,不急功近利,不搞形式主义,切忌违背群众意愿和客观条件强行推进。

(三)目标任务。

从今年开始,力争用10至15年的时间,把农业主导产业做大做优做强,使以村为单位的农村经济总收入、农业总产值有较快增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递增,在全镇农村开展以新农村建设规划和文明村创建为主要内容的“三清五改”(即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灶、改厕、改厩、改路)、“四新两好”(建设新村寨、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发展好产业、创建好班子)新农村建设活动,基本达到“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活安康,环境整洁优美,思想道德良好,公共服务配套,人与自然和谐”的标准,农民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高,农村面貌明显改观,基层组织战斗力明显增强。具体目标是建设小康村、文明村、生态村、和谐村,达到“十有”标准:即户户有花有树有竹有白净墙;有一池三改(沼气池、改厕、改厩、改灶);有最基本的生活设施(通水、通电、通路、有水泥院坝、薪炭房);有一项收入稳定的产业;有一人掌握一项以上农业适用技术(技能);不能有一个孩子失学;有一个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行业)或参加农村专业协会或合作经济组织;镇政府有一个文化站和业余文艺表演宣传队;每个自然村有一个文化科技广播活动场所;有一套群防群治的安全机制。具体任务是:力争通过10至15年的努力,把我镇85%的自然村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据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通知精神,结合我镇实际,“*”期间(20*至2010年)全镇规划24个村民小组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争取到2010年全镇有2个村民小组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其次,对地处公路沿线或条件较好的9个村民小组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科技措施推广、人居环境的改善、村民素质的提高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取得明显成效;最后,对条件较差、贫困程度较深的自然村力争通过整村推进、茅草房改造、安居工程建设等扶贫措施,整合各级各部门支农资金综合治理,逐步消除贫困现象,使13个村民小组实现脱贫目标,提高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主要指标见附表)

五、规划建设内容

(一)培植好产业,实现生产又快又好发展。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前提。我镇是典型的“三农”乡镇,农业是农村的产业基础,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如何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展区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生产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要立足于本地优势资源,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首先,巩固传统粮畜产业,进一步加大粮畜科技措施推广力度,提高粮畜产品科技含量,巩固和发展好农民的“粮袋子”和“肉篮子”;其次,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走以蚕桑为主导,苎麻、香兰菜、经济林果等产业共同发展的1+x产业结构模式,鼓起农民的“钱袋子”。一是力争用三年时间发展蚕桑10000亩、苎麻2000亩、甜苦竹5000亩,二是巩固现有5000亩经济林果和每年种植5000亩香兰菜。切实抓好一村一业,一组一品,一户一个致富项目建设,确保农民实现更多经济收入,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二)建设新村寨,实现村容村貌整洁。

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村容整洁是生活宽裕的外在表现形式,也就是需要不断改善农民生活条件,进一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根据我镇实际,就是要在抓好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具体地讲,在村容村貌改善方面,就是要做到组组通公路、户户有花有树有竹、通水泥人行道、用上安全的电、喝上卫生的自来水、有一池三改;在人居环境方面,就是要做到“六个一”,即一间会客厅、一间好厨房、一个卫生厕、一间薪炭房、一间养蚕房、一个水泥院坝;在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就是要建好一个敬老院、一个卫生院、村组卫生室,抓好农村义务教育,各村民小组要有一间活动室、一套图书、一套电教器材,争取将党支部建到每一个村民小组并开展好组织生活。通过五年时间,使条件较好的村达到“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目标。

(三)培育新农民,提高农民生产生活的能力和水平。

按照规范化、系统化、标准化的要求,以培养新型镇村干部和农民为目标,发挥镇村干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具体地讲,一是要着眼于培育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乡村干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智力保障;二是着眼于拓展农业外部空间,推进劳务输出工作,大力开展外出务工技能和法律知识培训,提高有序组织劳务输出的比例,做大做强劳务经济;三是着眼于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以培训农村实用技术、职业技能、文化、经营等知识为主要内容,使全镇18岁以上、45岁以下年龄段的农村劳动力基本掌握1至2门农业实用技术或职业技能;四是着眼于开展以遵纪守法、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改变农民落后的思想观念。通过以上措施的开展造就一批高素质、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乡村干部和农民。

(四)组建新经济组织,促进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

按照“先运行、多扶持、后规范”和“民办、民管、民营、民受益”的原则,围绕发展“新品种、新技术、新组织”的要求,培育、壮大农村新经济组织,完善各种利益联结机制,放手发展各种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经济联合社及农村经纪人和营销大户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覆盖农业产业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群体,不断提高农业专业化水平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序,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服务。就我镇的情况而言,一是要继续支持智溢茧丝绸公司、人和苎麻公司、香兰菜厂三个龙头企业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蚕桑、苎麻、香兰菜产业;二是要扶持发展各类蔬菜、经济林果、养殖等专业协会;三是要培育一些收购生猪、商品牛、经济林果等农产品的营销大户或农村经纪人。

(五)塑造新风貌,提高乡风文明程度。

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其实质就是要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具体地讲,一是要发展壮大文化队伍,广泛深入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积极宣传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有关法律法规,满足群众精神生活需要;二是深入开展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提高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树立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三是要深入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活动,大力弘扬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破除封建迷信;四是要在集镇范围内深入开展“*是我家,镇容镇貌靠大家”、“爱我*,建文明、卫生集镇”等主题宣传活动,树立*省级重点集镇的良好形象;五是要在广大农村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五好家庭”、“好公公婆婆”、“好儿媳”、“好女婿”、“孝顺儿女”、“好邻居”等评比活动为手段,树立农村尊老爱幼、邻里融洽、婆媳和睦的良好风貌;六是要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继续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创建“平安和谐*”,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六)创建好班子,实现民主管理。

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就是要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健全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村民自治机制和民办、民管、民营、民受益的协会创建机制。我们要在大政策、大原则的基础上,逐步完善村民自治和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切实发挥村民民利,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组织意图转化为群众意愿,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同时,通过制度建设把村民自治与法律法规有机结合起来,确保其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开展自治活动。要将新农村建设做为“三个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不断将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和便民服务工作推向深入。要大力创新“亲民、为民、富民”活动的“三培两带”(培育好产业、新农民、新经济组织,大户带大面、先进党员或干部带动群众致富)活动,着力提高村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组织协调、管理服务和帮助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和水平。要进一步巩固“云岭先锋”工程、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果,以“六村”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把村级班子建设成为有凝聚力、感召力和战斗力,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好班子和好带头人。

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点规划

(一)建设点布局。

根据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的要求,结合我镇实际,“*”期间的新农村建设点分三个层次:一是规划2个村民小组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二是规划9个村民小组取得明显成效;三是规划13个贫困村民小组达到脱贫目标。(具体安排见附表)

(二)建设内容及投资。

根据中央、省、市、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部署,按照“*”期间2个村民小组达到新农村建设目标、9个村民此取得明显成效、13个村民小组脱贫致富的建设要求,我镇结合实际分层次规划了基础设施、人居环境、产业发展、民主法制、精神文明、新型农民培训等建设项目。(分层次规划点建设内容、方式及投资见附表)

(三)资金筹措。

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投资是推动发展的主要动力。本着以政府引导、适当扶持,群众自主参与建设的原则予以实施,采取各种措施,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对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建设项目资金主要通过争取国家投资为主,群众投工投劳参与建设;对产业发展、新型农民培训等建设项目由政府给予扶持帮助;对精神文明、民主法制等建设项目由政府指导、引导,群众自建,不纳入投资范畴。

(四)效益分析。

1、社会效益。

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实施,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各建设点的农业基础设施现状,有效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增强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脱贫致富能力。

2、经济效益。

通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提高农业产出率,夯实农业基础。产业发展项目的实施,可使各建设点农户户均有一至二个产业致富项目。再加上开展新型农民培训,提高村民素质,增强发展后劲,从而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

3、生态效益。

通过生态能源、河堤治理等建设项目的实施,保持水土,增强地力,能有效抵御自然灾害;生态产业项目的实施,可提高植被覆盖率,生态效益十分明显。

七、保障措施及政策建议

(一)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新农村建设落到实处。

成立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镇政府镇长、党委副书记任副组长,其他相关单位为成员的领导机构,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在规划点建设中,要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符合实际的实施方案,并成立由挂村领导任组长协调工作组,落实专人抓、具体抓,明确各部门和各级干部职工的工作职责,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在涉及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国家投入资金的建设项目,要加强资金管理和工程技术指导,确保项目资金落到实处和工程质量过关。

2、建章立制,强化管理,落实长效机制。

充分发挥村民“一事一议”的自治优势,在规划的建设项目实施完后,交付所在村委会和建设地村民小组按谁受益、谁管理的办法进行管理,确保建设项目持久发生效益。同时,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建立符合各建设点实际的长效机制,为村民持久受益提供制度保障。

(二)政策建议。

第7篇:乡镇新农村建设范文

为更好地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决定,按照县委、县政府今年提出的“快中求好抓发展,建设和谐崇义”的整体要求和崇义县2005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方案要求,结合杰坝乡2005年“116”工作思路,努力建设和谐平安美丽的新杰坝,特制定2005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县新农村建设整体思路(即:以宣传为先导,以规划为龙头,以“三清”为突破口,以“三民”活动为总抓手),围绕县新农村建设“113”工程(即:每个乡镇抓好一个综合性示范村,每个村抓好一个高标准示范点,全县共抓好300个自然村示范点)要求。在我乡着力实施好“2542”工程(即创建2个精品园,新增5个示范点,改造4个空心村,做强2大富民产业),坚持因地制宜,健全机制,按照把示范点做成精品,精品变成旅游点的思路,突出重点,创新特色,努力实现乡党委、政府提出的“116”工作目标。

二、目标任务

(一)建设新村镇。(1)规划先行,对各村逐步做好村镇建设规划,5个村中重点抓好黄金村、黄沙村、长潭村3个村的村镇规划,并在公路沿线树起规划图。(2)建设好办公场所,已做好村部的中洞村、长潭村、黄沙村3个村在今年6月30日以前完成搬迁,黄金村和石皮村在今年12月20日以前新做村部并完成搬迁,努力改善各村办公环境。(3)规划好4个小康楼建设示范点,重点对黄沙村和长潭村进行农村社区建设。结合空心村改造,4个小康楼建设示范点为黄金村麻坑村落空心村的改造,黄金村大坪组空心村改造并规划到村部周围建设,黄沙村村部左边规划一排10栋小康楼示范点,长潭村移民新村建设示范点。(4)“三清三改”工作,黄金村和黄沙村这两个重点示范村“三改”全面启动,继续完善好麻坑村落、仓下组2个示范点的改水、改厕工作,全乡还要新增5个示范点,(即:黄金村大坪组示范点,黄沙村早子坑示范点,石皮村旱坑示范点,长潭村东坑示范点,中洞村李坑示范点),对新增示范点要求至少完成“一改”,2个重点村的示范点要完成“二改”。全乡要修通户水泥路10.5公里,通组水泥路4公里,改造平整路面12.5公里,改水500户,改厕300户,具体任务另见各村分配表。每个村的村部所在地300米以内,入户道路主干道水泥路建设宽至少1.5米,入户分叉道宽至少1.2米。(5)2个精品园建设按高标准严要求建设,仓下组已经完成了“三清三改”,结合产业发展,要把示范点建设成为旅游精品点,按照“八个一”标准努力抓好各农户设施配置。麻坑村落继续完善好刘屋通户水泥路建设,在3月底以前完成“改路”工作,下一步重点抓好各农户的墙面粉刷工作和“改水”工作。(6)绿化工作,对村部周围和示范点进行植树种花进行绿化美化,特别是两个精品园的建设。对乡政府周边进行绿化,街道人行路铺设彩砖并安装路灯美化圩镇。

(二)发展新产业。(1)各村因地制宜,重点做好各自然村的产业规划,搞好调查摸底工作,每个自然村年内要培植一项农民致富的主导产业,黄金村着重围绕鳜鱼养殖业、沿湖旅游业、竹业等;黄沙村着重围绕油茶种植业、旅游业和生猪养殖;石皮村围绕油茶种植和生猪养殖,长潭村围绕脐橙种植、鳜鱼养殖业和麻羊圈养;中洞村围绕特色药材种植和李坑组树木园旅游业。(2)全乡今年要达到人均1亩果,年新增生猪养殖1500头,新发展鳜鱼500箱,对沿湖农户按照“八个一”标准建设20户,并对完成“八个一”标准要求的农户,乡里将在县电视台进行公布,提高知名度,为发展“渔家乐”旅游项目打下基础。(3)加大对新产业发展的协调扶持力度,帮助果农和油茶种植户解决山场租赁问题,帮助发展鳜鱼养殖户协调水面纠纷、养殖技术问题,协助“渔家乐”旅游项目建设农户联系游客,结合“文明信用农户”创评活动,为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4)典型示范,重点抓好旱坑油茶示范基地建设,仓下庙坳脐橙种植、生猪养殖和鳜鱼养殖等立体开发示范基地建设,把这两个示范点做精做强,并以此为示范带动全乡产业的发展。

(三)培育新农民。(1)实施好“农民知识化”培训工程,各村培训站年至少培训农民(包括外出务工人员)2期,乡培训学校举办各类农民培训班8期,聘请县种养和法律等方面专业人员重点对我乡鳜鱼养殖,脐橙种植和油茶种植等产业发展项目的培训,至少组织100人参加县级以上知识技能的培训(包括农函大的培训)。(2)建设好2个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即旱坑油茶种植技术培训基地和仓下生态立体开发培训基地。结合各村产业发展规划,各村至少建设1个以上与产业相关的农业技术培训基地,要有基地简介和牌子。(3)加大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培训和就业指导,在节日期间,特别是中秋节和春节期间,各村要召集返乡的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座谈,了解他们就业的情况并进行登记造册,认真积极组织本村农民参加县人才交流市场的招聘会,扩大就业。

(四)组建新经济组织。(1)围绕我乡三大支柱产业,组建好三个流通协会,一是组建好油茶流通协会,重点在黄沙村,二是组建好鳜鱼等特种鱼流通协会,重点在黄金村和长潭村,三是组建好旅游开发协会,重点在黄沙村等沿湖村组。(2)加强对协会的组织引导,各村要对产业发展有一定规模且经济效益较好的农户进行动员,让他们自觉组织并积极参加协会活动,因地制宜地制定协会章程、活动安排等。

(五)塑造新风貌。(1)认真召开好村民代表大会,按照各村村镇规划,搞好村镇环境整治,重点是对公路沿线我已进行改路的示范点的保洁机制的建立,要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的形式形成村规民约。各村要有一个“文明村庄”典型自然村,树立一大批“文明信用农户”,重点对黄金村麻坑和长潭村两条河流的环境整治,通过村规民约的形式约束村民和外来人在河里电鱼、捕鱼和药鱼,通过1-2年的努力,做到河里能看到大群的鱼。(2)认真开展创评“文明村庄”和“文明信用农户”活动,通过创评活动,努力建设和谐平安美丽的杰坝,打造诚信杰坝。各村在3月底,依据乡活动方案制定好本村创评两项活动的具体方案。(3)加大结对帮扶力度,关心弱势群体,乡村干部至少联系2户以上困难户,各村在3月底以前上报村干部联系户名单,在全乡树立一股互助友爱的风尚。

(六)创建好班子。按照县里提出的“五个好”(班子建设好、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业绩好、群众反映好)的目标要求,围绕乡里提出的“基础强乡,旅游活乡,产业富民”目标,深入开展“三民”活动,认真开展争做“一对好搭挡”活动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力推进“三培两带”工程。各村至少要培植3户以上党员“十带头”示范户,各村每年至少培养1名党员,大力推行村级事务“六步决策法”,加快民主法律建设进程。

三、步骤与措施

(一)深入群众,搞好调查摸底。围绕乡新农村建设工作方案,制定好2005年各村新农村建设具体实施方案,特别对产业发展的规划和空心村改造及小康楼建设示范点的规划,在充分了解情况的基础下,对新增示范点进行科学规划,尤其是2个重点村的规划工作要做精做细做实,3月底各村要上交2005年各村新农村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二)加大宣传,提高参与积极性。(1)3月底以前,各个示范点的年画和乡《新农村建设早知道》做到100%户户张贴上墙,其它自然村做到年画户户张贴上墙。(2)宣传标语和宣传栏,各示范点和村部所在组及公路沿线自然村3月底以前各要求3条以上永久性宣传标语,各村村部和示范点上要有宣传栏,“三清三改”歌、村规民约、组规民约上墙。2个精品园和5个示范点要求有至少10平方米以上的规划宣传效果图。(3)年内争取建设好杰坝旅游网站,请专业人员设计制作,围绕我乡特色开通网上招商、网上产业推介和农民工就业指南等内容。

(三)加强督导,畅通交流。(1)成立乡新农村建设“三清三改”验收领导小组,对“三改”扶持政策的兑现,由验收小组验收后开出验收单后方可提供水泥和补助资金。以“三改”带“三清”,“三清”促“三改”。(2)乡村村庄建设规划所站加强对村庄规划建设的领导,对“三改”和村庄建设先由规划所站提出意见后方可执行,做到科学规划,和谐发展。(3)密切与县新农村建设驻村工作组的联系,争取他们更大的扶持,加大村两委与驻村工作组联络,把县乡驻村工作组纳入村工作考评。统一参与全村的新农村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建设,使组乡村在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统一部署下有机结合,融合力量和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四)突出重点,创新特色。根据各村产业规划和村庄规划,创新各村新农村建设特色,在完成县乡新农村建设任务的基础上,各村至少创新一个以上自己的特色工作。黄金村着重放在空心村的改造和精品园的建设,黄沙村结合油茶产业的发展着重加大流通协会的建设,使之与增加农民收入密切结合起来,石皮村着重在加强农民知识化中培训基地的建设,使之走出一条示范带动的好路子,长潭村结合老建库区移民,着重抓好移民新村的建设,同时培植脐橙和生猪养殖等新产业的发展,中洞村结合农村合作医疗,加大改水和环境整治工作,各村根据自身优势,着力打造1个以上新农村建设特色示范点。全乡应在产业规划上走在全县的前列,同时结合旅游发展,着力打造2个精品示范点。

(五)健全长效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1)对目前已经完成或正在完成“三清三改”工作的示范点,各村要在4月初以前,以各自然村为单位,组织召开好村民代表大会,通过村民议事会的形式,制定好各自然村的道路和公共设施的保洁和维护机制,使之成为本自然村的一项村规民约。(2)结合各自然村特色,各村要抓好一项以上特色机制的完善。如黄金村麻坑村落和长潭村公路、河道的保洁机制,黄沙村和石皮村的油茶发展长效激励保障机制,中洞村和沿湖农户的旅游开发长效规划体系建设。

第8篇:乡镇新农村建设范文

一、乡镇图书馆建设现状

(一)农民文化生活单调,“负面文化”盛行

当下,我国多数农村农民的文化生活都比较单调,在一些地方甚至负面文化盛行,正如农村流传的几句话说:“砌房看地理、下葬看风水、生病去求仙、外出卜好运、结婚看黄道、上学找算命”。更有甚者,一些江湖骗子打着“三下乡”的招牌欺骗农民,“送文化下乡”竟是,“送科技下乡”竟是贩卖假种子,“送卫生下乡”竟是兜售假药及伪劣保健品。种种负面文化污染了农村思想环境,产生了一系列不良社会问题。

(二)文化基础设施薄弱,文化服务手段落后

在一些地方,乡镇图书馆都是建国后50至60年代建起的,房屋破烂、设备陈旧,缺少电脑等现代设备。馆内的藏书普遍数量较少、质量较低,很多乡镇图书馆充斥着大量陈旧过时、无人问津的图书。有的乡镇图书馆倒是有一些藏书,但往往以小说为主,自然科学类、科技类的对农民有用的实用性书籍很少,少儿读物也偏少。

(三)文化人才匮乏,缺少专门的管理人员

乡镇图书馆的发展离不开人员的组织管理。有关数据显示,目前乡镇图书馆有专职管理员的只占20%,兼职的占30%或者更多,无管理员的占到60%以上。有相当一部分乡镇特别是财政困难乡镇,不能按时足额发放文化干部的工资,医保和养老保险更是谈不上,图书馆的管理人员更是没有什么收入。

二、乡镇图书馆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乡镇图书馆建设的历史和现状看,人们往往对乡镇图书馆的性质、功能、定位不清楚。一些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更是认识不足,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重物质利益、轻社会效益,认为只要把经济工作搞上去,其他工作自然而然就上去了。

当前,在很多县和乡镇,没有把文化工作指标纳入对各级党委政府的政绩考核,没有把文化工作的优劣作为地方主要领导晋升的依据,很多干部认为文化“可要可不要、可抓可不抓”,思想上没有重视起来,导致没有有效行动。

图书馆作为公共产品,其供给应该主要由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财政承担,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要从强制性的税收收入中给予预算安排。现实中,政府与市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责任划分上不尽合理。在一些地方,文化工作常年得不到地方政府财力和政策上的有力支持,处于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

三、加强乡镇图书馆建设的应对之策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应当加大乡镇图书馆建设力度,构建起乡镇图书馆的建设和服务体系,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措施入手予以推进。

(一) 正确认识乡镇图书馆的重要性

乡镇图书馆是离农民最近的基层文化教育机构,普及农村文化教育,建立发展乡镇图书馆,农民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基层政府要把发展图书馆事业作为一项紧迫的工作来抓,把它看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以人为本”的一项内容,并把它作为保障人民群众的民心工程来办。

(二)建立城乡统筹的供给体制

首先,必须从根本上转变“重城轻乡”观念,树立城乡统筹的科学发展观,制定有关的方针政策,转变供给体制,以工业反哺农业,建立城乡统筹的公共文化供给体制,确保乡镇图书馆建设有政策、资金和人员支持。其次,县乡财政要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财政体系,县级财政要提高用于乡镇和村文化投资的比例。争取一定数量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图书馆的建设,提高基层公共文化的保障水平。第三,要制定乡镇图书馆的建设标准,纳入当地政府的长远发展规划,设立专项资金。第四,要健全相关法规,保证经费能及时足额到位。第五,探索上级图书馆对下级图书馆进行指导管理的模式。由市一级图书馆参与乡镇图书馆指导、建设与管理,以各种方式整合本辖区内的图书馆硬件和软件设施、资源,对各乡镇图书馆的馆舍、设备、经费、人员、图书资料等进行统筹安排。

(三)改革干部评议考核指标体系,明确政府文化供给职责

由于政府对农村公共文化供给责任的划分不清,导致政府部门越位、错位、缺位,致使乡镇图书馆出现一系列问题。要改变这一状况,就要把乡镇图书馆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确保新农村文化建设目标的实现。

第9篇:乡镇新农村建设范文

一、九华乡基本情况

九华乡位于衢城西北,距城9.5公里,面积82.32平方公里,总人口20700人,现有23个行政村。九华是个农业大乡,作物以柑桔、笋竹、蔬菜等为主,农民主要经济来源有种植业、外出经商务工、来料加工、农家乐经营等。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指导下,在广大干部群众的支持和配合下,九华乡党委政府明确思路,科学谋划,精心部署,狠抓落实,多措并举加快建设步伐,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经济平稳增长,农民收入逐年提高,“五水共治”有效推进,村庄环境明显改善,危旧房和违章建筑得到有效治理,“赤膊墙”得到全面消除,农村公共服务全面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进一步提升。

二、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1、加强组织,全面推进工作。

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经研究成立了以乡长为组长,副书记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领导下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各行政村也成立了相应领导小组。

2、完善制度,健全成效机制。

为了推进美丽乡村创建工作有序开展,九华乡研究出台了《九华乡农村清洁工程实施方案》,每月对各行政村环境卫生进行考核评比公示并作为年度对村考核依据。各行政村修改了村规民约,把生态环境建设补充写入,完善了环境卫生保洁机制,对保洁人员进行了重新调整,对全乡23个村进行垃圾分类,进一步提升村庄环境卫生。

3、宣传引导,营造舆论氛围。

为了在短期内集中力量,全面清理影响村容村貌的卫生死角,整治乡村突出的环境卫生脏、乱、差问题,九华乡大力开展宣传活动,在日常工作中坚持宣传教育先行,积极营造“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社会氛围。一是进行自上而下的发动,充分利用乡村干部工作会议、村党员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等时机,向广大干部群众强调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性和这项工作给每个群众带来的好处;二是大力宣传五水共治生态家园,我乡组织160余名志愿者在九华山开展“清理山野”垃圾清理活动;开展一系列活动做好宣传发动;三是组织党员、干部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全民参与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行动。

4、狠抓落实,创建美丽乡镇。

一是抓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九华乡按照“培育中心村、整治一般村、提升特色村、缩减撤并村”和整乡整镇连片推进整治建设的基本要求,编制和完善茶铺村美丽乡村建设中心村、妙源(原寺坞村和外陈村)特色精品村、以及新宅村的历史文化古村落建设规划,对各村“赤膊墙”、农村生活污水、违章建筑进行整治。打造连线连片示范区域。创建妙源村3A级景区工作等一批具有品牌影响力的美丽乡村精品区域。

二是抓农村“赤膊墙”整治。九华乡原来“赤膊墙”现象也比较普遍,在区委区政府统一部署下,全年累计完成2047幢主体房,90余万平方米,完成了全乡赤膊墙整治工作。同时,高度重视新建房屋红墙粉刷工作,对2013年以来新建的农房进行补助。

三是抓村庄环境整治建设。九华乡高度重视村庄环境整治建设,所有村都完成村庄整治“道路硬化、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村庄绿化”五个建设任务。所有村都启动农村清洁工程,配足配齐保洁人员,健全保洁机制,保洁经费落实到位,乡村环境卫生提升显著,23个村完成垃圾分类,今后将在所有村进行推广。结合“三改一拆”,农宅周边秩序得到有效整治,整治率达到90%以上,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四是抓农业基础建设。全面推进三改一拆,重点对九华集镇进行整治,沿线所有违章建筑现已全面拆除,并对沿线道路进行绿化整治,结合区里庙源溪整治对庙源溪云头至鲶鱼湾进行综合整治,对沿线主要道路和流域进行景观化改造,结合一户多宅,将农村部分危旧房进行整治,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

五是抓农民素质提升。2017年通过集中培训、远程教育、宣传栏、广播等形式,广泛开展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和农民综合文化素质培训。重点针对低收入农户开展农民劳务技能培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村劳动力稳定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农民劳务技能培训参训人数80%以上。培训实用人才150人,低收入农户145人。

六是抓农村经济发展。九华乡各村集体经济基本为空壳村,但是九华乡加大村集体经济发展培育力度,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增长5%以上。积极推进农业“两区一中心”建设和循环生态农业发展,深入实施主导产业品质提升工程,加大农产品提升创新力度。源口水蜜桃和杨梅,山区的笋竹等,按照“一村一品”的规划大力推进建设。抓实推进家庭农场品质提升,完成三个区级家庭农场申报。九华农家乐发展态势良好,近年来农家乐发展水平不段提高,依托大荫山景区,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接待人数和营业收入分别增长30%和35%以上。来料加工业发展为九华特色之一,招商引资以来料加工企业为主,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从事来料加工人数达3000余人,占户籍人口比重15%。电子商务工作有序推进,每个行政村都建有电子商务平台,覆盖面达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