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园林景观案例范文

现代园林景观案例精选(九篇)

现代园林景观案例

第1篇:现代园林景观案例范文

关键词:现代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策略分析

当前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都比较注重住宅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水平,不仅直接关系到居民的居住感受,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开发企业的品牌形象。所以,优化现代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对于居住者和开发商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

1现代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优化策略分析

1.1完善园林景观的功能性设计

现代住宅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往往存在误区,即过于追求小区环境表面形式上的光鲜亮丽,而忽略了园林景观设计核心:小区景观的实用性和功能性。当前,现代住宅小区的开发通常会将园林景观设计进行单独立项,设计人员需在项目成立之初,介入园林景观的规划与设计。有利于设计人员根据小区地貌、地形以及各种植被资源,合理规划设置小区园林景观的绿化功能、人车分流功能、休闲娱乐功能等方面。在小区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须始终将景观的功能性与实用性放在第一位,将优化居民的生活出行作为设计的最终目的。

1.2坚持“以人为本”

现代住宅小区的园林景观需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设计人员应充分考虑居民与小区环境的和谐统一关系,尊重居民的生活习惯与行为模式,让居民在实际居住过程中充满愉悦感和归属感。例如,现代生活工作节奏不断加快,高节奏的工作使人感到紧张和压力,希望有个能放松心情、恢复体力、舒适健康的环境,有一种“回归自然”,“还璞归真”的内在需要。因而设计者在设计小区园林景观时,可将小区内环境设计得更贴近大自然,并适当增加小区环境色调的明亮性与多样性,注重小区内软景与硬景搭配的协调性,若条件允许可尽量选择种植带有清新香气的树木花卉。以此带给居民更加舒适、愉悦地居住体验。

1.3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的融入

在现代住宅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应融入当地的风土人情与历史文化,尽可能地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居住环境。例如,苏州地区住宅小区的园林景观的设计,可依托于历史悠久江南建筑文化。苏杭自古就有“江南水乡”之称,苏州在中国文化历史中更是占据着重要地位。因而苏州住宅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多利用小桥流水,亭台楼榭营造中国式的且具有苏州特色的古典韵味。同时,设计中可将与苏州地区相关文化名人或诗文歌赋,雕刻或镶嵌于小区内的石桥、假山、匾额、庭院等各处,以此凸显苏州地区悠久的文化历史氛围。

1.4遵循生态设计的原则

人和自然生态的和谐相处,是现代住宅园林景观设计需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在园林景观的设计过程中,需贯彻绿色生态设计理念,营造和谐家园。设计人员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可通过对原材料的回收再利用或是节约使用,尽可能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设计人员可根据小区园林景观的建设的实际情况,在设计细节上体现生态设计理念。例如,垃圾的回收、雨水的回收、环保材料的使用、噪音的控制、节能的使用等等。同时,植物的栽种除了注重美观性以外,还要注意适树适地的方法,考虑其和小区风格是否吻合,再充分结合当地的季节性和多样性进行设置。不仅提升了住宅小区园林景观的设计水平,同时提升了资源的利用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居民的生活成本与开发企业的设计成本。

2现代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某市规划建设一个高档住宅小区项目,小区规划定位为英式花园住宅小区。其小区园林景观设计要求个性鲜明,中西融合,即在凸显英式花园定位的同时巧妙地融入东方风格。针对项目的规划定位,该英式花园住宅小区景观设计方案,可将具有古典英伦文化氛围和英式花园形态的景观元素融入整区景观的营造,通过设计中对雕塑、喷泉、廊道、灯光、构筑物和其它小品运用而体现。不同组团以英国著名的文人及思想家名字命名,同时这些空间与周围的建筑有着相同的设计元素。本土元素与东方文化的融合,可借用亭、廊、花架、平台、假山等建筑小品,融入中国古典园林建筑风格。本设计力求营造出一个真正适宜居住,并且具有深刻文化内涵及艺术美感的高品质生活环境。

3结语

现代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优化,需尊重现代住宅小区住户的生活习惯,营造和谐安逸的居住环境,融入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遵循环保节约的原则,合理配置小区的绿化。同时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还需与时俱进,顺应时展的潮流,不断更新并主动创新设计理念及设计方法。

作者:李慧颖 单位:青岛中景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李莎.现代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J].现代园艺,2016(4)

第2篇:现代园林景观案例范文

摘要:在现代园林建设中,对材料的选择和应用既要立足于因地选材,也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和眼光。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本文介绍了我国古代园林中材料选用的基本方式,阐述了园林景观材料的分类和选材原则,具体分析了园林景观材料的选取方法及应用。

关键词:园林景观 材料 选择应用 原则

引言

在中国城市化步伐加快的今天,城市园林景观的建设如火如荼。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选取质量优质的园林景观材料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园林景观材料作为园林建设最基本的物质构建,也是表达设计理念所不可或缺的真正载体。园林景观的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园林景观材料包括生命材料、无生命材料、文化材料、天然材料以及气象资料等。生命材料主要是植物,包括绿地、树木等绿化带的设计材料;无生命的材料主要是指混凝土制品、砖瓦、陶瓷、玻璃、塑料等人工制品;天然材料只要指的石材、木材、土、水等自然世界的物质构成;文化材料主要指的是具有文化感受力的文字、标志、图案、符号、雕塑等。本文主要就无生命的石材材料,有生命的植物材料,以及天然的木材的实际应用为例。

一、材料选取的大原则

对于不同的心理需求的设计理念,需要不同的材料选取与组合,选取合适的园林景观材料,适应不同的园林设计要求,显得格外重要,材料的运用是否得当,是园林景观设计成败的一个焦点因素。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如今的景观设计师有着更丰富的材料选择空间。设计师创意思想的表达,在某种意义上,是和材料本身气质的一种共鸣。对此,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

1、安全性原则与耐用性原则

安全生产是以第一位的,安全建设也不例外,不同的园林景观材料安全性有所不同,在选择材料时,对于那些在园林使用过程中,摩擦或负重系数较大的建筑物的材料选取,例如在道路铺装、在北方多冰雪地方以及特殊地段为了防滑,多选择火烧面,荔枝拉丝面等表面做过处理的的石材。

2、实用性原则与美观性原则

园林景观设计要注重景观材料的实用性,也就是要充分挖掘其使用价值,同时更要照顾到它的审美价值.沈阳建筑大学的稻田景观用农作物作为表现主体。创新地将广泛存在于农村的稻谷搬进校园,形成了独特的风景。所以一定要在实用性原则与美观性原则之间,做到两者兼顾。

3、融合性原则与生态性原则

所谓融合性原则,就是在选取材料中,注重材料的应用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可能是互衬、可能是彼此的相间或错落,例如:表面用树脂粘附荧光玻璃珠的沥青路面,在夜晚不但有助于行车的安全,还使原本平淡的道路景观增色不少,丰富了园林夜景。不管哪种形式,做到人工制造的园林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才能够更好的发挥出园林的生态性原则。

二、景观材料选取及应用方法

1、石材材料的选取

景观石材材料在我国的应用比较广泛,现代都市社会中,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园林建设的表层美感,而对园林设计中的人文气息有了更高层次的欣赏愿望。石材在西方建筑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主要由花岗岩和大理石构成,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西方古典建筑呈现出不同的审美情趣。

南方园林大多用太湖石和黄石。而在北方园林中,同样是用石,却以用北方盛产的北太湖石和青石居多。这些石块还用作建筑基座装饰,嵌于台阶上过渡庭院与建筑空间;搭配疏密有致的植物,倒影于碧绿的湖水中,形成独具特色的空间。

2、木材材料的选取

木材材料在现代园林景观建筑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当今时代,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在园林景观的创造时,注重选取环保材料势在必行,与传统的木材相比,木塑复合材料是在对废弃塑料以及农林废弃物的重新回收利用的基础研发出来的,既环保又经济。所以这里以木塑复合材料为例展开,木塑复合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的环保材料,给人回归自然的感觉,在现代园林景观中被广泛应用。此外,木塑复合材料与传统的木材料相比,不仅更环保,而且具有性价比上的优势,所以应该推广使用这种新型的环保材料。

3、植物材料的选取

在选取植物材料时,要注重植物的视距效果,我们在观察植物时,会因为距离植物的远近而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比如我们对灌木的欣赏,往往关注于它的形态与质感,往往倾向于对它的整体把关,而不对他的细节有过多的关注,而对于乔木,面对树木的高大形体上,我们一般很难欣赏到它的整体效果,而会注意到它的枝叶图案,所以在选取这两种形体大小不同的植物时,应该考虑到这两种植物在人们欣赏时所产生的不同视觉效果,对于灌木应注重整体美感,而对于乔木,注重整体效果之外,也要注重枝叶的繁茂、图案的精美。

4、混凝土制品的应用

混凝土也由于其良好的可塑性和经济实用的优点,受到各方建设者的青睐,除作为结构材料使用的普通混凝土外,可运用在园林建设中的类型和品种也是层出不穷。运用于装饰路面的彩色混凝土,较好地活跃了环境的气氛 压印混凝土,又称“强化路艺系统”。是在施工阶段对未硬化混凝土运用彩色强化剂、彩色脱模剂、无色密封剂等3种化学原料对混凝土进行固色、配色和表面强化处理。其强度优于其他材料的路面,甚至优于一般的混凝土路面。其图案、色彩的可选择性强,可以根据需要压印出各种图案,产生较为完美的视觉效果和耐久性。

另外,还有一些金属材料也可使用在园林造景中,金属在我国古代社会生产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但在园林中却很少应用。在现代园林中,金属材料除作为结构材料被广泛运用外,许多园林中还出现了由金属材料加工制作而成的园林小品,在园林环境中别具特色。

结束语

我们在现代园林建设中,对材料的选择与运用,既要立足于因地选材的基本原则,也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和眼光,勇于推陈出新,探索和尝试新材料的使用。既不固步自封,怀疑和排斥新材料的使用和推广,也不盲目追新求奇,铺张浪费,为不断推进园林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苑明淼,孙明.浅论景观材料对景观涉及的影响[J].现代园林,2010(4).

第3篇:现代园林景观案例范文

1 21世纪园林专业发展趋势

1.1历史的价值不容忽视

东、西方园林是世界园林艺术中最重要的两大体系。作为东方园林代表的中国古典园林在延绵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发展成为博大精深的园林体系,其高度的艺术价值一直作为学术研究的课题。而西方园林的内容也十分丰富,从古埃及时代到19世纪中叶的西方古典园林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运动”后的“现代景观”,园林的形式和内涵在不断发展变化,为世界园林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今天的西方景观设计,呈现一种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新的景观是分枝结构的而不是收敛聚集的;是多元价值论的,而不是一套被普遍承认的价值观。

在我国景观设计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西方的经验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我们当然不能完全忽视历史的价值,但也不能让传统成为束缚我们前进的枷锁。对于一种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并不代表对过去的拷贝,也不意味着对早期风格的单线轨迹的延伸,而是要触摸到那些超越时代的基本点,通过吸收早期答案背后的各种原理,把它们转换为适应新的条件的合适的表达方式,也就是吸收其精神而不是模仿其风格。

1.2生态观念的融入

生态观念即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景观设计中生态思想的发展壮大不是偶然的,20世纪50~60年代出现一系列的环境污染事件后,人类很快察觉到自己正在破坏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土壤遭到破坏,能源浪费,森林面积减少,淡水资源受到威胁,沿海地带被污染……这种状况与中国古人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截然相反。人类意识到应以生态平衡发展为基础,加强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的整体协调,避免产生生态系统的恶性循环,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随着生态观念的建立,从19世纪下半叶至今,西方园林的生态设计先后出现了生态保护性设计和生态恢复性设计,通过合理设计减少对自然的破坏,以保护现状良好的生态系统,并运用种种科技手段来恢复已遭破坏的生态环境。

中国园林界对生态设计仍处于探索的阶段,开展了园林绿化与生物多样性、城市环境生态绿化、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等方面的课题研究;一部分设计者则将生态学成果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去,使中国园林的生态设计拥有良好的开端。

1.3社会信息化对园林专业的冲击

信息社会中的各种空间环境如何规划设计己成为园林专业的重要课题。我国这方面的研究正在起步,而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必然对园林专业产生重大影响,使园林的研究方法、设计理念、工程技术、教育手段等发生巨大变化。面对上述种种因素的影响,21世纪的园林专业必须扩展学科内容并探索合理的教学方法,目的在于培养适应国情的园林专业人才。

2园林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2.1学生动手能力差

设计类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对学生技能(绘图、模型制作)的要求很高,因为设计师最基本的语言和交流方式就是“图”(包括工程图、艺术表现图、手工草图)没有过硬的手头功夫就不能成为优秀的设计人才。而这一点恰恰是目前我国农林院校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的薄弱环节,其原因是他们缺少规范化的基本技能的强化训练。

2.2课程设置的弊病

由于园林专业自身特点,其专业基础课程美术及核心课程规划设计、生物生态课程必须得到加强,保证有足够的课时。而近年来,某些高等院校对课时的削减和对课程门数的増加,使有些部门盲目服从,没有认识到像园林这样的一些专业的特殊性,导致园林专业的特色不能突出,学生独立设计能力差。

2.3传统思想的禁锢

中国古典园林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水平而在世界上独树一峴,被公认为风景园林的渊源。它有着完善的理论体系和较为规范的营造模式,一直作为园林设计课程的主要内容,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这种自然式山水园林风格的影响,缺少对西方园林的了解和现代园林发展趋势的认识。对风景园林创新人才及教学形式与质量的评价标准,由于受到传统园林的影响,仍停留于对诗情画意的追求上,缺乏科学性、多样性,从而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抑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

3园林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方法探索

3.1端正学习方向,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计算机在园林设计中的广泛应用及其优势,使得大多数学生甚至教师侧重于计算机制图的训练,而忽视了基本技能的重要性。甚至认为只要掌握计算机绘图技能,手绘功夫较差也一样能做好设计。事实上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不仅仅是手头功夫的训练,更是对学生造型能力的培养。学生具备较扎实的手绘技能,能将自己的创意较为准确而快速地表达出来,増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并提高学习兴趣,这也是计算机制图达不到的效果。

因此,对学生应从其入学之日起到毕业之时都要不间断地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引导为主,以快速设计和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对学生进行系统训练,园林专业学生的手头功夫就一定能大幅度提高,以此为基础,加上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应用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建立自学与教学互动方式

3.2.1教师要使学生明确自学的重要性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要进行背图和徒手的训练。北京林业大学的教授孙筱祥先生、唐学山先生等风景园林学科的元老,对于背图都是身有体会的,他们对中西方许多经典的园林设计从设计理论到图纸内容都是相当熟悉的,这使他们在毕生的设计工作中受益非浅。背图在潜移默化中积累了丰富的素材,锻炼了徒手绘图技能,往往成为设计灵感的源泉。

3.2.2教师应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

(1)不可缺少的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技术处理信息的特点,使其能全面、生动、准确地传递各种各样的知识信息,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具有教学直观性强、容易更新等优点。设计离不开图纸,而多媒体技术对园林设计案例的形象化展示弥补了空谈设计理论的弊病,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都有极大的帮助。因而,多媒体教学是园林专业的最佳教学方式之一,需要注意的是课件不要过于注重表面形式,避免喧宾夺主。(2)科学合理的案例教学:通过典型设计实例的剖析,引导学生的设计思路,触类旁通,掌握设计方法,是设计类课程必不可少的教学方式。然而案例教学的科学性、合理性是教学效果成败的关键。案例的选择既要有中、西方传统园林中的精华又应结合学科发展的前沿与热点问题,避免教学内容的一成不变、陈旧过时。对于案例的讲解和分析可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随课程设计的进度而进一步展开,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略其精华。(3)积极有效的共性教学:教师鼓励并引导学生上网查找资料,了解当前学科的发展前沿动态与热点问题,并结合此类问题展开讨论,以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进而拓宽学生视野,同时弥补了多媒体教学中学生的被动性。(4)实践教学:建立与城建园林部门的实践教学关系,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结合具体项目完成,学生有机会体验设计的全过程,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反馈和最好的补充。

3.3课程体系的完善及其教学内容的更新与系统化

3.3.1完善课程体系,适应社会需求

从1900年哈佛大学开设第一个LandscapeArchitecture(风景园林学)专业开始,经过百年的发展,欧美的Land-scapeAichitectuie专业己由初期的私人花园、城市公园和绿地系统规划设计扩展到“大地景观规划”的阶段,延伸到人类整体生态环境规划设计范围。

目前,我国多数大专院校中园林专业的教学内容相对狭溢,课程设置多以传统园林学为重点,造成知识面狭窄以及设计观念和手法的落后,难以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因此,必须调整园林专业的课程体系。(1)设计方向的课程除了传统园林学中的基础内容(园林艺术、园林建筑、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外,还要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和大地景观规划的专业课程,并将生态学课程更好地融入其中,使园林学科的系统更为完善,更具开放性与综合性。(2)在学好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学生自己选择方向研修并提高此类课题的学分数。既培养能主持大型设计的高层次人才,也培养专向突出的高质量专才,更要培养创业型人才,并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竞争。

3.3.2教学内容的更新与系统化

园林专业的设计类课程没有完善的教材。到现在为止包括园林设计初步、园林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园林工程、城市绿地规划等课程还在沿用老教材,而老教材的内容陈旧和不完善明显跟不上形势。作为设计专业教师,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应放在首位,即不局限于传统园林学内容,深入了解现代园林的研究对象和审美要求,将设计类课程内容提升到广义景观规划设计的层面。

更新教学内容必须收集大量的素材,内容丰富。那么在课件制作时除了按章、节编辑外,还可根据课程内容特点做成专题形式,如园林设计课,为了使学生掌握设计方法和技巧、拓宽设计思路,笔者设计了专题形式课件,如:概念设计与园林形式、园林与艺术、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案例分析、西方现代景观经典设计等,将实例的选择科学化、系统化,使学生在教材以外获得了大量系统的专业知识。

4结语

第4篇:现代园林景观案例范文

1.1风景园林模型制作的目的

风景园林模型制作原本属于工艺制作的范畴,但由于从设计意图到实物模型的转换过程中,涉及到园林形态、比例、色彩、材料、空间、结构等造型因素的变化。通过模型制作,突破二维平面表现手法的局限性,在三维空间造型上对设计进行推敲、修正,体会设计的形体、光影、结构布局、构成等,进行细部推敲、分析与设计构思的完善,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树立空间想象力的作用。

1.2风景园林模型分类

根据用途和制作工艺,模型有两种分类方法。一种是按其表现形式和最终用途,一般可分为方案模型和展示模型。方案模型又称“工作模型”或者“构思模型”,主要用于设计过程中的分析现状及周边环境、推敲设计构思、探讨多方案的可能性、论证方案可行性等环节。展示模型也称“实体模型”,用于模拟设计外观及展示成果使用;另一种是按制作模型的材料进行分类,风景园林模型常用的主要有纸板模型、聚苯模型、木模型、石膏模型、铁丝模型,以及由多种材料组合而成的模型。

1.3模型制作在风景园林设计教学中的意义

(1)培养学生从二维走向三维的空间思维能力

模型设计制作是依据学生的设计思路和设计图纸来实践练习的。设计图是风景园林设计师表达思路的语言,主要体现在如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透视图等图纸上。设计图由各种具有不同代表意义的图形符号所构成,并体现在二维图形中。通过由设计图纸到模型实物制作这一过程,既强化了学生的看图识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使之从二维图形走向三维空间。

(2)培养学生理性思考与视觉思考相融合的思维能力

模型作为实体的存在,可以使学生方便地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细部对设计方案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推敲,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理性思考与美学思考得到有效的交融,有利于提高其综合思考的能力。此外,模型制作要求美学与功能设计有机统一,这种灵活的设计方式为教师的教学也提供了方便,以便于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设计思路和思维水平。

(3)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与实践能力

从工作模型的推敲到展示模型的制作,作为一个较完整的设计过程可以模拟从风景园林方案构思到施工前的过程,学生可以深入体验方案分析—方案建立—方案推敲—方案深化—方案实施的全过程及设计阶段的关联性,从而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模型制作需要一套完整的制作方法和完善的制作流程,以便于提高模型的完成度,在此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建立合作意识,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2模型制作在风景园林设计教学中现存问题

2.1风景园林设计教学现存问题综述

关于风景园林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少学者和教师都有所论述。现归纳普遍问题如下:从课程体系设置层面看,①教育观念和课程体系设置缺乏及时更新,表现为某些课程的设置上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各课程教学环节中的脱节。②综合性课程设计和现场教学等实践教学环节亟待加强。③“课外素质教育体系不够健全,课外学习在一些方面缺乏课堂的知识补充和完善、缺少教学内容的延伸、自学能力锻炼。基于上述原因,设置风景园林专业的各校都在积极准备和提出新的风景园林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形成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从人才培养层面看,①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重方案设计技能而轻工程知识,导致本科毕业生不论是在专业知识方面还是在社会工作能力上都需要有一个再培养和训练的过程,才能真正独立工作。②设计教育重“形式”而轻实践,忽视必要的逻辑思维和理性思维,导致学生热衷于讨论缺乏建造技术支撑的“概念”、“构思”,而对风景园林设计师职业产生误解。

2.2模型制作在风景园林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模型制作的内涵较为狭窄实践技能的培养是当前我国风景园林教学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风景园林设计教学一般仅停留在方案完成阶段,缺少园林工程与技能的讲授并阐述其与设计的联系。在国外的风景园林教学中,学校把从方案到施工实现的知识作为培养学生的基本内容,如美国的罗德岛设计学院(RhodeIslandSchoolofDesign)通过技术与材料(Technology&MaterialsI,T&MII,T&MIII)3部分课程,使学生购买材料进行建造,从而实现自己的方案。(2)模型制作的表现单一模型制作在风景园林设计教学中通常仅作为设计阶段的辅助和补充。在风景园林设计教学中,通常方案构思是教学的主要内容,这个阶段模型制作主要侧重表现设计内容,目的是对培养学生空间概念,而不强调制作材料和制作技巧。因此对于模型表现的其他方面必然有所忽略。(3)模型制作的操作简单模型制作在风景园林设计教学中以手工操作为主,辅以简单机械操作,较为复杂的模型会使学生畏而不前甚至在设计中摒弃较为复杂的设计内容,手工操作同时还带来了意义较少的重复劳动,进而影响了学生的制作热情和教学效率。

3风景园林设计教学中模型制作的强化与拓展

3.1统筹安排,渐成体系

应从风景园林设计教学体系的全局出发,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强调模型制作的意义,并合理安排其内容与深度,来满足各年级风景园林设计教学的需要,使学生在学习中循序渐进。以笔者所在的北方工业大学为例,风景园林专业设计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其中一年级的设计初步课程在贾东教授负责的《同源同理同步的建筑学类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研究》的指导下,强化模型教学,从纸板、石膏、木、聚苯、铁丝等五种基本材料的认知出发,使学生了解材料及指代材料特性,对空间进行认知、体验和构成设计,达到空间认知的教学目的。该课程改革后确立了模型制作在整个设计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①。二年级、三年级乃至四年级,也根据课程体系对模型制作做了一定的规定。

3.2因地制宜,区分对待

在形成模型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应从风景园林设计教学的具体内容出发,根据设计课程内容来制定模型制作内容和要求。目前,风景园林专业主要设置在建筑类、农林类、艺术类和综合类高校,由于设置风景园林专业的高校的学术背景不同,具体课程设置和风景园林设计教学内容的安排必然会有所偏重、有所差异。但风景园林设计教学的基本程序总体上都是由项目分析、资料搜集、案例研究、设计立意、方案构思、多方案比较、方案调整、方案表达等几个阶段组成,来达到专业技能训练和人才培养的目的。甚至可将上述程序总结为三个阶段。如在案例研究中,仅对相关案例进行资料梳理和现场调研,甚至图纸抄绘,学生难以建立起完整的逻辑思路和全面的印象,如果在本阶段引入案例模型制作环节,则可以加深对案例的认知。如笔者所带设计课程中曾使学生对经典案例北海濠濮间进行资料收集、测绘,并制作模型,模型制作使他们对所讲授内容、测绘成果进行了巩固和再认识,而仅做资料收集则无法到达这种效果。

3.3内外结合,贯穿延续

重视课外教学的作用,在课外教学延续和拓展风景园林设计教学内容,通过各种设计竞赛、名师讲座、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以及实习实训环节,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强化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和竞争力。模型制作可以将课堂内外有机结合在一起。利用课外活动,以模型制作为切入点,延伸课堂教学到这些活动中去。如两位笔者所带二年级文化景观与遗产保护课程介绍了古建筑的基本知识,同时利用大学生科技活动,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制作实体模型,使之理论与实践水平都得到了提高。

3.4善借于物,提高效率

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缩短模型制作中意义较少的重复性工作,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如激光测绘、3D扫描技术、数控设备如数控雕刻机、单片机、3D打印技术等发展迅速,大大提高了模型的制作精度和美观程度,同时声、光、电等技术的引入,也扩大了模型制作的内容。这在风景园林模型制作中尤为重要,以地形建模为例,风景园林设计中的等高线相对而言比较复杂,手工制作很难达到满意的精度和外观,如果使用数控机床对等高线进行切割,就大幅度缩小了模型制作的时间。又如假山模型的制作,使用3D扫描技术结合3D打印技术可以使学生有更多时间去推敲假山设计而不是过度专注模型制作本身。

4.风景园林模型教学的几点思考

4.1开设模型课程

宜建立与风景园林设计教学体系相适应的模型制作体系,统筹安排各设计课程模型制作的内容和所占课程比例,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宜在低年级开设模型制作课程,系统地有针对性地普及模型制作方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2构建课外模型教学体系构建

构建课外的模型教学体系,宜将课外与课内贯穿联系,形成“两翼并重,两渠相融”的模式,加强课堂与课外之间的联系,使课外与课内模型教学内容互不重复、互不冲突、互为补充,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

4.3模型实验室的完善

第5篇:现代园林景观案例范文

有学者把天然的山水、森林等称为第一自然,把农业的田野与果园称为第二自然,把园林称为第三自然(hunt,1999),而把后工业的、城市废弃地上的自然景观称为第四自然(kowarik,1992,2005)。对于我来说,田园这第二自然更令人梦萦魂绕,无时无刻不在召唤、吸引着我。于是,哪怕只有须臾的机会,我便会投身其中,浸染于其中,尽情于其中。我曾在阳春三月的暖风里,穿行于川西平原的油菜花田,一任嫩黄的菜花粉沾染黑裤与白衣,经久不退;也曾于盛夏时节,钻入珠江三角洲的芭蕉林地,感受硕大蕉叶下的阴凉,或躲过阵雨的突袭,听那由疏而密、再由密而疏的芭蕉雨声;仲秋时节,走在江南稻田的土埂上,小心躲过耷拉在田埂边的沉甸甸的稻穗,青蛙在脚步踏过之前,一个接一个跳入埂边的渠中,如同有节律的鼓点伴随着探幽的脚步;冬日里,我曾只身流连于云南高原的坝子中,收割完的田野里剩下齐刷刷的稻茬,在包含红色光谱的晚霞中,灿灿然讲述丰收的故事,一条条甘蔗林带并行肃立在田埂之上,微风中飒飒爽爽;同样的初冬时节,我曾在中国最北端的黑土地上狂奔,跳过一行行整齐晾晒的稻谷垛,惊叹于那编织在田野上的美妙肌理,全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样荒凉与萧瑟。无论是南方的红土地,还是北方的黑土地;无论是高山上的梯田,还是沼泽里的台地;无论是稻禾水田,还是五谷旱地;无论是桑基鱼塘,还是蔗蕉果园,田,是一种艺术,美妙无穷而富有意味。

“田”作为艺术,是真、善、美的和谐与统一。人们常惊叹于高山之峻峭雄奇,江河湖海之磅礴浩渺,向往深山之幽静,滨海沙滩之浪漫。然而,这些第一自然的美丽却常隐含凶险与杀机。君不见,魅力无限的金色沙滩瞬间可以吞噬数十万人的生命;万丈悬崖、无际丛林,更是多少美景追寻者的葬身之地;记得在云南泸沽湖边的山洼里,一片盛开的蓝紫花艳丽无比,我们跳下车去钻入花海,几分钟后出来,人人身上爬满了蚂蟥,个个恐惧

不堪。所以,第一自然之美,常常美而不善,艳里藏凶。华裔美国地理学者段义孚称之为“恐怖的景观”(landscape of fear,1979)。

人们也惊叹于帝王士大夫园林的亭廊之精巧,花木之奇异,空间之玄奥。然而,这第三自然的美丽却虚伪空洞,矫揉造作(俞孔坚,2006;庞伟,2007;畲依爽,2007)。君不见,那妖艳的桃花、富贵的牡丹,却全然没有结果繁育后代的能力,如深宫里的太监,恰似中国士大夫仕女画中那没有胸脯的美女。因此,那第三自然的美,常常美而不真,丽而无实。

城市与工业废弃地中产生的第四自然,虽真实,却往往欠缺美观,其形成与发展多机会成分而不稳定,也常常隐含恶意,如泛滥成灾的外来物种,荒芜蔓延,有待人工设计和调理(kühn,2006)。

唯有这第二自然的田,美且善,善且真,是一种生存的艺术

1 田之美

田之美在于其精妙的和谐:田的形状与尺度就像衡量人力与自然力、投入与产出的天平。元阳梯田之所以完美迷人,在于人与自然力之间的精致、微妙的平衡:梯田都是沿等高线而开凿。田太宽或过大,则费力过多,意味着要挖去更多的土方,田埂要承受更多的压力;田太小或过窄,则耕作的效率降低。几代人、几十代人的微雕精刻,终于有了因坡度而变化、因山势而回旋,富于韵律的肌理。

田之美在于其宜人的尺度:这种尺度因为田的营造和护育以及庄稼的收获劳作的强度必须适应与人自身的生理条件。所以,当机器代替人力,田块的尺度便大大超乎于人力尺度时,田园之美便大打折扣。

田之美在于空间:以村落为圆心,往外走去,田给人的空间感受各有趣味。物种丰富的蔬菜园给人的是穿越性和探索性空间;高地上的果园给人的是“?望—庇护”空间;高、低秆旱作和蕉基、桑基鱼塘,则构成一个个围合的私密空间;北方的高粱、玉米地,南方的甘蔗、芭蕉林,造就的是漫漫的青纱帐和条条无限深远的透景走廊……

田之美在于色彩:从泥土到作物的枝叶、花和果实以及收割后的稻禾茬遗,田野的色彩涵盖了人类视觉所能感受的全部光谱。

田之美在于芬芳:田野上的芬芳是泥土的清新,是稻菽的温润,是菜花的蜜意,是水果的甘甜,还有果树下烂熟的酒香,甚至连新施入田中的牛粪,也绝没有不怀好意的气味。

田之美在于其丰富的动态:其色彩、质感、气味、空间,都随四季而变化,随阴晴雨雪而不同,随地域而差异,因水旱而悬殊,也随人的年龄改变而有不同的体验。田比任何一种自然景观或人工景观都更丰富,因而有无穷的魅力。

2 田之真

田之真在于田反映了真实的人地关系,人们为了生产生活而必须适应于自然的过程和格局。从形式到种植,田是人类智慧与脚下真实大地的契约。700年前的《农书》(王祯,1313)就记载了区田(适应于丘陵山地)、圃田(城郊圈篱而成)、围田(滨水围堰而成)、柜田(水中造田)、架田(漂浮于水面)、梯田(沿山坡筑田)、涂田(海涂上造田)、沙田(沙洲上造田)等各种田制。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气候、不同的土壤和水分条件下,人类用尽可能少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能量的投入,营造了完全与之相适应的、满足从水生到旱生各种作物生长的田地。田真实于地域,真实于地形,真实于生物,也真实于人类自身的欲望。古代寓言中的揠苗助长、“”时的万斤丰产田以及“农业学大寨”时在平地上凭空营造的“大寨田”,或者在山坡上的“人造平原”,都因为它们的虚假和不适宜而告失败,并被历史所耻笑。

3 田之善

田之善就在于它的丰产、它的功用,它使人远离饥寒,给人以希望。对于迷途于山林原野的旅人来说,当在山间、林缘突然出现田地的景象时,便有了脱离险境、回到文明的安全感。对于有五千年农业文明的中国文化来说,田园便是家,是温暖,是甜美,是归属,也是归宿。所以,掠夺田地者便是凶恶的敌人。“九一八”后,正是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唤起全中国人民痛失家园的悲愤和同仇敌忾的抗战决心;正是那“风吹稻花香两岸”的“温暖的土地”,唱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正义感与英雄气概。而20世纪80年代的一首《在希望的田野上》则唱出了一代人的憧憬,也唱出了改革开放年代的勃勃生机:“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哎咳哟嗬呀儿咿儿哟,嘿,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生活,为她富裕为她兴旺。”这是何等的善!细读那歌词,更让人感悟到,古老中国文明从田野里发生、发展,在创造新的城市与工业文明之后,必将又回到幸福的田野,享受那和谐安宁的社会(注:关于此歌的内涵,感谢庞伟的个人交流)。

4 田作为系统

作为真善美的生存艺术,田是生命的系统。这个系统也包括测量、围垦、平整、土壤改良、水土保持的造田和土地监护的智慧;这个系统是关于水的储蓄、节约、引灌的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工程和技术。为了在湖泊和沼泽中生存,墨西哥古老的阿兹台克人,利用树木的根系固土造田,营造出“漂浮的田园”;基于千百年的生存经验,元阳哈尼梯田的创造者们懂得如何保护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森林,来吸纳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蓄积并释放出四季不断的涓涓细流,滋润山腰上的层层梯田。田的灌溉技术被认为是文明古国诞生和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两河流域和古埃及、印度恒河流域、长江和黄河流域灌溉系统之兴废,都关联古国文明之兴衰。事实上,中国的“田”字,本身包含灌溉系统的意象(梁家勉,2002)。这个系统还包括作物选择、培育、配置和养护的生物与土地、生物与生物以及生物与人的关系的完整知识,也是关于四季的更替和太阳能的有效利用的经验积累。作物的轮种与间作,果木与农作物的间作,生物间的共生和互生关系的利用,人们创造出一个个丰产的田园生态系统,诸如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杭州湾的市基鱼塘、江南的稻田养鱼、河南的泡桐与作物间种,等等。这些关于土地利用、造田、灌溉和种植配置的经验与技术,是以土地设计为核心的景观设计学丰富的知识宝库。

5 再现田的艺术:新乡土景观

面对城市化、工业化背景下的生态与环境危机、资源与能源危机、文化身份危机和人地精神联系的破裂,田的艺术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生存机会与繁荣的希望。田的营造告诉我们如何用最少的投入来获得最大的收益;田的灌溉技术告诉我们如何合理而巧妙地利用水资源;田的种植艺术告诉我们如何适应于自然的节律配置植物;田还在矿物能源面临枯竭的形势下,承担起生物能源生产的重担;田的形式、田野上的过程,告诉我们美的尺度与韵律;田所反映的人地关系,告诉我们如何重建人与土地的精神联系,获得文化身份与认同。为此,多年来,我们致力于田的研究以及当代城市环境下的田的艺术。

案例之一 田: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和中心区景观方案(俞孔坚、刘向军,2004;俞孔坚等,2005)

作为三个最终入围方案之一,北京奥林匹克é­林公园和中心区景观的“田”方案,以养育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土地为载体,来营造土地生态系统。以对土地的爱和虔诚态度设计一个可持续的景观:尊重自然,用最少的工程获得可持续的最大收益。“田”使é­林公园的概念从“林”扩展到“土地生态系统”。“田”方案力图走出“中国传统”与“西方现代”的泥潭,走向“现代中国”的、后工业时代的景观设计之路:从五千年中国大地的人文景观中获得营养,在史无前例的城市化和人们日益远离土地精神的背景下,重建现代人与土地的联系,找回中国人在土地中的根。

案例之二 稻田校园:沈阳建筑大学

在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园里,用东北稻作为景观素材,设计了一片校园稻田。在四季变化的稻田景观中,分布着一个个读书台,让稻香融入书声。用最普通、最经济而高产的材料,在一个当代校园里,演绎了关于土地、人民、农耕文化的耕读故事,诠释了“白话”景观的理念,也表明了设计师在面对诸如土地危机和粮食安全危机时所持的态度。

案例之三 “福田”—试验田演绎:深圳福田中心区广场

“福田”是深圳市中心区中轴线所在地的地名,亦为本方案的名称。福田“湖山拥福,田地生辉”,正昭示了深圳鹏程灿烂的锦绣瑞祥,深圳也正是世界瞩目的中国伟大改革开放的试验田。笔者试图以大象征、大格局,表达深圳的内在精神气质和喷薄的原创精神。“田”构成了中心广场和南中轴景观的统一肌理,是场地空间形成和活动内容设计的基本结构。同时,它是深圳地方精神和多种含义的载体:田——既为希望的田野,亦是改革开放的伟大试验田,更是“福田”—幸福之田,瑞祥之田;田—更是生态城市理想的景观实践、城市含义的拓深和发展,结合文明史生态主题的凸现,以一种新的视野审视农业景观、大地肌理,并且将之纳入城市的崭新概念中;田—也是现代中国景观个性的一次探索,希望在传统中国与现代西方之外,找到一条现代中国的景观之路。本设计方案试图抛弃被中国历代文人和造园家临摹已久的所谓传统形式,同时拒绝西方巴洛克的设计手法,而是直接从五千年中国大地的人文景观中汲取营养,从大地与平民的淳朴和率真中寻找现代中国的景观性格和形式。

案例之四 长林方田—寻常北京的纪念:北京首都机场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全区景观方案

为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保障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北京市现代化大都市的建设需要,国家决定对首都机场进行扩建。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楼前区景观与城市设计正是在该总体规划的前提下进行的。长林方田方案来源于乡土北京的大地肌理,讲述着普通而伟大的故事,展示着现代北京的真实和不凡。长林方田,体现了高效而完善的使用功能、安全而健康的生态关系、经济而节约的建设理念。

北京,乃至华北大地上最令人难忘的景观元素是防护林网。基于北京林带的视觉和穿越体验,根据出入港车行的速度和位置及角度变换规律,设计了多条斜向林带,它们由高大的乡土乔木构成,把出港和进港客人的视线引向远方的大地,创造一种体现北京特色的舒展而宽广的大地体验。长林围合出许多方田,这种长方形的田块构成场地的肌理。在这种田块肌理中成片种植各种北京乡土果树和单优势乔木群落及花灌木,形成丰富的季相变化和高低错落的植被景观。在方田的肌理上,形成水塘,它是北京大地上不可或缺的景观元素。将场地西边的雨水调节池作为水源,通过水塘和水渠,建立一个雨水收集系统。这一水塘系统成为北京丰富的乡土物种的栖息地,也是绿地浇灌水源,同时更是环境教育场所。

案例之五 蔗园:2007年厦门园博园之一

作为2007年园博会的一个小园,设计师尝试用甘蔗作为主要植物材料,探讨将生产性景观和能源作物引入当代城市设计的可能性。倡导新时代的新园林,体现节约、简约、环保和具有地域特色的“白话”景观,一种新乡土景观。整个场地下挖,最深达2.5米,四边围合,成为下沉的“洞”园。四壁之顶(地面)遍植当地茅草,强化空间的围合感。螺旋式坡道下到中心井底,让地下水出露,并因天气和周边水域的水位变化而浮动园内水位。让泉水蒸发,以降暑期之炎热,创造一个清凉并与外界相隔离的世界。四壁为清瓦,上为苔藓植物,以增加洞园内的湿度和清凉感。留有许多空隙,为青蛙栖身之地,防止园内蚊子滋生。地面为白沙,源自厦门花岗岩之地貌。

在此基底上,高起条状种植台平行分布,如同田园,种植当地盛产的甘蔗。种植台沿边为座凳,供人在蔗园中休憩。结合休息系统和墙面设计音响系统,播放录音,人声、鸟鸣、狗吠、牛叫和劳作生产的声音交响与其它感觉共同构成人们对田园生活的体验,形成田园环境的四维空间诠释。

案例之六 2010上海世博园后滩公园

属于世博园区的后滩公园地处浦东原后滩地区,濒临黄浦江,是世博园区的核心绿地之一,总面积为14.2万平方米,利用场地农耕文明景观层的梯地禾田来消解场地千年一遇防洪标准与内河净化湿地之间的高差。梯地禾田通过提炼“田”这一特色景观,不仅消解了千年一遇防洪标准与内河净化湿地之间的高差,而且反映了场地近千年的农耕文明景观,有利于场地与城市的融合,丰富了场地与城市交接的景观界面。

墨西哥的水上田园

云南丽江稻田

梯田和油菜花

第6篇:现代园林景观案例范文

1.城市景观园林工程设计重点

(1)园林设计的准备工作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园林景观建设,他们希望能够在工作、学习以及生活当中都能随时随地享受优美的景色、宜人的风景。因此,无论是风景区、公园、城市道路还是办公场所、住宅小区等都要考虑到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尽量做到园林设计与施工互动操作,这样也能使施工方案更具有可操作性。施工之前的组织设计工作是搞好园林景观工程的关键。具体来说,包括工程项目、工程概况、工程特点、工程量、工程利弊之处以及施工方案等方面。与此同时,也要确定劳动力的来源以及组织施工团队的职责分工、范围等。制定技术安全措施和质量标准,有计划地将电源、水源、道路交通等布置到应有的位置之上。

(2)园林设计的关键性环节

城市景观园林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

第一,土地格局和自然过程。前者包括地势、山水以及自然资源的分布状况;后者主要是指园林附近的生物及非生物流,例如植物的成长、动物的运动、风等。整体来看,城市景观园林设计是生态学、现代地理学、水文学等多个学科的结合。

第二,技术的使用。其实城市景观园林设计中,技术的使用是一把双刃剑,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直接反映,它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使我们摆脱了对特定自然过程的依赖和利用。例如,用电灯取代自然光,用地基和墙体阻隔水流和风等,这些设计从使用角度来看,会给我们带来便利,但是在城市景观园林设计中如果使用过多,则会失去设计的地域特色和自然特点。

第三,色彩搭配。作为景观设计最基本的造型要素之一,色彩能够赋予一个事物最鲜明的特征。任何色彩都具有色相、纯度、明度三个基本要素。色彩三要素的组合搭配可以使园林景观呈现出一种多姿多彩的画面,给游人以视觉美感,使其从心理上和视觉上对看到的事物有一种别样的感受。色彩点缀人们的生活,为世界带来五彩缤纷。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色彩的运用不同,色彩在人们心理上、生理上也会产生不同的反应。例如,当人们看到黄色、红色或者橙色的时候就会联系都火或者阳光,因此我们把这三种颜色称为暖色系。不同的色彩在人们的心理中会产生不同的感觉和情绪,不同的色彩有不同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色彩为园林设计服务。

第四,生态性。城市园林景观设计需要建立在生态保护的原则基础上,从生态平衡角度来针对山景、水景、绿景以及石景等进行综合设计和搭配。第五,经济性。国外的一些城市景观园林设计多经济实惠、崇尚朴素,甚至有些设计根本不需要铺张设施,就能够体现出原本的设计理念,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

2.城市景观园林设计案例

近些年来,山东省城市绿化投资每年都高达5亿元,多处彰显城市特色的园林景观,例如恐龙公园、潍河公园等建设项目,不仅彰显出了城市特色,也使得该城市的绿化量有了突破性的增加。2011年,山东省全社会投入城市绿化建设资金就高达150亿元左右,环比增长45%,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高达16平方米,位居全国第一。目前,山东省已经建成了覆盖市、县、镇三级完整的园林城市体系。据民意调查显示,山东居民对其周边绿化满意度高达96%,对创建园林城市的支持率几乎达到了100%,充分表现了山东省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确确实实有了可喜的成效。整体来看,山东省城市景观园林绿化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且园林设计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第一,绿化发展模式上,山东省园林绿化由量的扩张转到了质的提升,重点强调增强城市景观园林绿化的内生性,落实绿化建设项目的招投标制、法人制、质量监督制和监理制,并加强城市绿化科学的应用性研究,在工程施工、选种育苗、栽培养护等环节都提高了科学技术含量。

第二,绿化建设模式上,山东省增强了城市园林绿化的可持续性,充分考虑到节土、节能、节材、节水等措施,使有限的能源和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和合理的分配,实现生态效益、景观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第三,绿地植物配置上,山东省开始实行生态型绿化,将植物配置转到复层配置模式上来。据研究表明,复层植物配置的生态效益比单一的草坪要高出50倍以上。因此,在当前城市景观园林绿化设计中,一般会首先确定植物密度,并形成乔、灌、花、草各类植物相结合的多样性格局。

第四,绿地结构布局上,山东省较为强化绿化的均衡性,加强旧居住区的绿化改造和提升工作,增加绿地面积,补植大规格苗木,并着力于提高县城和小城镇绿化水平;

第五。在绿地管理上,山东省一直致力于从粗放式管理转移到精细化管理上来,完善植物配置,加强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

二、结语

第7篇:现代园林景观案例范文

【关键词】我国城市园林;景观;设计;问题;对策

一方面,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已经不再单纯地想要丰衣足食了,开始着眼于居住环境的绿色情况;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城市化的飞快发展,使得城市中的生态环境矛盾日益明显,人们对于健康且舒适的居住环境的要求也愈发强烈。在城市的基础设施之中,城市园林是其一个具有生命活力的组成部分;其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以及提高环境质量方面,有着其他城市设施无法替代的作用。这些就使得城市园林事业在不断发展的时候同时也被高度的关注着,在设计城市园林时,园林景观的设计在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而就有必要对我国现在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进行一番探讨,对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做详细阐述,最后给出相关解决对策供各位读者参考。

1 园林景观在城市园林中的作用

众所周知,城市的生态环境是一个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同时也是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要考虑的因素。要让一个城市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主要是依靠城市园林景观的建设;好的、质量高的城市园林景观可以把大自然中的景物合理地融入现代化城市中去,使得城市具有大自然的活力与美丽,成为一个自由、合理、平衡、舒适的生活场所。能够放慢现代社会中人们的高生活节奏,减轻城市人在家庭、工作中的压力,并且也能为老年人提供娱乐活动场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现在的城市园林景观已经不仅仅是只为人们提供休息、娱乐、观赏的地方了,同时还要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以及实现社会功能。一个好的园林景观不仅能在城市里创造美丽的景色,还可以让城市里的居民更加便利、快乐、健康的生活着。因此在现代城市中,园林景观的建设是必需且重要的,建设好的、高质量的城市园林景观是符合建设和谐社会要求的。从以上城市园林景观的作用可以看出,关于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也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2 我国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1 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存在利益驱使现象

在现在的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和建设中,有些园林的设计规划和相关建造均为一家单位或个人,这就必然会导致一些与利益有关联的问题。有些园林景观设计师为了博得领导好感或者推销某些高利润的植被而肆意设计,导致城市园林不能正常合理生长。近几年来,很多园林景观中的常青树木覆盖率较低,而有些植被的设计规划密度比较大,就属于这种情况。在我国的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中,设计者们往往不考虑当地的实际状况,而是着重考虑所得的经济利益来进行园林景观的规划,这就导致建设的城市园林不符合设计原则和科学规律,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是不利的。

2.2 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缺乏特色,盲目模仿比较严重

就目前各个城市的园林景观设计而言,可以比较明显地看出其中存在着严重模仿欧美式建筑的现象;而且园林景观建筑的颜色、用料以及形式等诸多方面均存在雷同,没有地方特色,缺乏城市个性。甚至有些植被在城市中的应用完全不符合当地的现状,例如某些在江南适宜的植被被园林景观设计师们堂而皇之地在北方的城市绿化中加以使用,还有些园林景观设计师不考虑植被赖以生长的气候、地理、土质等硬性条件,就胡乱进行模仿加以利用,最后只能使得城市园林景观的生命力下降,完成之后还要不断进行改造,导致人力与物力的极大浪费。

2.3 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缺乏人性,忽略以人为本

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与建设就是为了使人感到舒适,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操,因而其在设计时要着重考虑到的一点就是以人为本。无论怎样的城市景观最终都是为人服务的,然而人的需求并不是全是对美的需求,要做到真的以人为本就需要满足人作为直接使用者最根本的需求。园林景观的设计也应该如此。然而在有些城市中,设计者们为了吸引大众眼球而标新立异,常常将大众的基本生活需求于不顾,植物景观的设计缺乏人文气息,走上了以我为中心的歧路。就当下而言,一些城市在建设宏大的广场的时候,其地面往往是铺设地砖或者铺以草坪,只有很少的树木栽植于道路两边,这就导致很多供人们休息的设施在烈日或雨水之下,即使园林景观再美丽,也不会有多少人会久留于此。对此,人们只能抱怨设计者们的“短视”与“自我”。

2.4 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中植被搭配不合理

在大自然中存在各种各样的植被:形态特征不尽相同,生态特性与生理状况存在显著差异,物种间存在相生相克。因而在进行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时,需要尊重所用植物的生态特性和生长规律,这样才能使得城市园林朝着有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方向发展。然而在实际情况当中仍然存在不切实际的对植被进行栽植。例如,在立交桥下栽植喜阳的灌木、草本类植物,甚至是高大的乔木。又比如,在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建设中,为了达到层次的整齐美,往往在空间结构上忽略植物的群落分层,通常是单一的植被或者相互孤立的栽植,对于生态稳定性较强的乔灌草类结构并不多见。

3 我国城市园林景观中解决存在问题的策略

3.1 要彻底避免我国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中存在的那些由利益所驱使的设计。在实际情况中,那些为了迎合领导意思或者为了自身利益而进行的园林景观设计方案应当尽量不予采用;可以的话,最好直接删除,并给予相关设计师警告。为了确保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方案被利益所驱使,被某些人或单位利用,因而需要在采用相关设计方案之前对其进行综合评估,科学合理地进行分析,考虑是否适合植被生长、是否会破坏城市生态等,并预计其建造成本。尽量避免设计师不经周全考虑而随意更改设计方案,同时最好要确保园林景观的规划与建设不是同一个人或者单位承包的。

第8篇:现代园林景观案例范文

关键词:设计序列;园林工程;授课模式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大发展,城市基础建设量的扩张使得风景园林行业正处于膨胀阶段。据调查统计,截止2015年,整个风景园林行业从业人数达到约…2…000万人。面对如此庞大的需求,目前社会上也存在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很多园林专业应届毕业生苦恼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通过对各个设计单位的HR进行访问,分析总结出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刚毕业的学生相关软件能力不足,二是如何做一个合理的方案根本没有思路。《园林工程》作为园林专业的主干课程,与《园林设计》课程紧密联系,旨在培养复合型人才。其要求学生不仅要熟悉园林工程的基础知识,而且要求学生能正确地使用园林工程的基础知识进行合理可行、可落地可实施的设计,最终能将方案设计与扩初设计、施工图设计和施工管理有机衔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及第一线的技术能力。2007年,李胜、龙松亮在《园林工程“课题研讨式”教学法的创新研讨》中提出“课题研讨式”教学法,主要通过教学理念的改变(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有机结合)、教师授课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教科书的及时更新和补充)、学生学习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增强学生获取知识的技能和方法)、考核方法的改变(考核上增加学生主动性能力的考核)[1]。2011年,李艳、聂庆娟在《园林工程教学模式改革探讨》中提出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人物驱动重构理论和实践、3结合以及3递进的园林工程教学方法设计理念[2]。2016年,路培在《园林工程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中提出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工程案例、多媒体教学、实物教学和现场教学等方法[3]。本文以从业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园林设计序列为核心主线,通过从整体到局部,理论与实践、交叉思维、交叉联系的方法,使得学生将园林专业的所有课程有机的与《园林工程》联系起来,做好知识间的联系与推导,避免学生就业与行业需求严重脱节。

1园林行业大学生学情特征分析

园林工程这门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园林设计中5大要素(土方、水景、园路、假山、绿化)的设计内容及作图方法。其教学的难点在于园林工程更多教人以工程规范和技术标准,只有在实践中操作,并恰当的在园林方案设计阶段很好的应用,才能很好地掌握,所以理论与实践脱节,课程之间的孤立学习是很多学生难以掌握这门课程的关键。下面从某一高校开设的课程为例,分析学生目前存在的问题。大一主要学基础课程:高等数学、基础有机化学、线性代数、画法几何、测绘学、素描等;大二主要学设计的基础课程:园林初步设计1、测绘学、植物学、水彩、水粉、专业认知等;大三主要学习园林专业的基础课程:园林花卉学、园林树木学、园林平面、色彩、立体构成、园林工程、园林景观生态学、园林绿地规划、园林史、园林苗圃学、园林艺术原理、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大四开始动手做园林设计:园林设计、课程毕业设计等。等到毕业求职时,学生突然发现虽然学了那么多知识,但很少能用上,知识体系乱成一团,没有任何头绪。但他们同时也发现,公司选择人才时有2个标准:要么是软件熟练,要么是通过所学知识能做出合理方案。而毕业时存在的问题是软件不熟练,由于知识体系散乱,做出的方案也不合理,因此学生在就业期间很迷茫。于是,目前有大量的培训班如火如荼的进行。据了解,有些培训班仅1年的学费就好几万,他们主要培训学生软件、方案的做法以及施工图等。为了让学生顺利过渡到行业发展的大潮中,其教学方法与行业需求的结合成为教学成功的关键。因此,本文对学生的学情特征进行分析之后,通过《园林工程》的授课改革,梳理学生的知识体系,让学生顺利掌握如何结合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方案,如何将方案进行实施落地。

2园林设计序列的内涵

意格国际马晓暐先生作为意格的总裁兼首席设计师,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与从业经验,从实践的角度提出“园林设计的序列——水、场、山、筑、路、绿、园、形”,并在2014年意格国际暑期夏令营中全面开讲。在AGER总裁马晓暐先生清华景观学系LA…Friday报告纪实中[4],他也指出“竖向设计是景观设计一个最为核心的内容,竖向搞不好,设计就不可能做好!但恰恰是竖向设计,没人教,没人懂,没人会!我们现在做这个专业太浮夸了,都在做大曲线大弧线,玩大概念,而踏踏实实做项目的人太少了。”他所说的“竖向”便是他所讲的“园林设计序列”。2.1园林设计序列的定义园林设计序列即园林方案设计的节点,它指出每个节点从工程上应该如何考虑,从美学角度应该如何考虑,从而得出合理的设计方案,其具体内容如下。水的来源分为很多类别,方案设计阶段主要考虑的是降水,也就是通过场地的脊线寻找汇水面,确定水面的位置和大小,并通过地下水位标高确定场地中水的标高。场是指活动场地,其主要根据排水分区确定场地合理的功能和标高。山是指场地的相对至高点,当场地标高确定后,可依次寻找场地相对至高点,控制场地大的格局。筑即建筑,当水的标高、场地的功能、园区的控制点确定以后,建筑就可以根据其功能设置。例如建筑可临水,可以放在有功能的场地附近,可以放置在场地中相对最高点等。路是根据地形地貌的多样性,及场的功能顺势而为,按最大化增强其体验性。绿是指植物,主要根据地形地貌及园路的曲径通幽营造植物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园是当场地功能确定后来塑造特色小游园。形是最终通过挖掘场地的地域文化,塑造个性、风格。2.2园林设计序列的作用此序列不仅涵盖风景园林设计的所有要素,而且也为风景园林方案设计提供一套合理可行的方法,使得风景园林的理性与感性完美地展现出来;同时也使得园林设计和园林工程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不仅可找到园林工程知识点所对应的缘由,也能深刻理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3园林工程授课思路探讨

通过上述园林设计序列,梳理园林方案设计和园林工程的知识要点。并采用理论到实践、整体到局部、交叉思维、交叉联系的方式,使得学生融会贯通,更好地达到社会第一线的要求。现以“水”为例,探索园林工程中“水景工程”和“园林给排水工程”授课…思路。3.1基于园林工程知识指导园林设计的合理性园林设计作为设计流程中最主要的内容,对于掌握其他流程知识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以设计序列为主线,强化园林设计的方法,同时加入园林工程知识,指导园林方案。园林工程课程最重要的3大工程是土方工程、水景工程、假山工程,其细部的规范与标准可反过来指导方案设计。例如,在土方工程中要考虑原有等高线,要考虑坡度,通过这些计算坡差及汇水量可以反过来修订方案设计中的不足。水景工程中要考虑水源,水源的确定同时也指导园林方案中水面的位置,不会增加多余不必要的管线等。下面以园林设计序列“水”为例,讲解如何基于园林工程知识指导园林方案的设计,如何通过园林工程课程学习园林设计的其他…课程。3.1.1着眼于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园林水景工程在城市水系规划要领中提出“疏源之去由,察水之来历”,要求在进行城市绿地规划和有水体的公园设计时要着眼于水的来源与归宿。水的来源主要有地表水(降水、江、河、湖等)和地下水(泉水、承压水等)。降水作为设计中不可避免的因素,在方案设计时应该通过源头找到归宿,使得场地中的水面位置合情合理,能起到园林蓄水的作用,同时也起到美化景观效果。例如新加坡作为一个常年多雨的国家,其降水在景观中成为关键元素。南洋理工大学虽然整个校园位于山上,但是所有的景观湖和溪流都通过明沟排水相连,人活动的场所与宿舍之间也全部通过2层连廊连接,真正的做到生态花园城市的目标。地下水位作为园林设计的基础,对于场地标高的控制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要设计1个自然湖面,其水位标高一定要与地下水位一致,高了会增加城市排水管道的压力,低了会影响园区场所的安全性。因此,对于园林方案设计时,应着眼于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考虑水的源头及归宿。3.1.2着眼于水的安全性考虑从宏观层面来讲,水的安全性即是以排洪排涝为主要目的,同时营造景观效果。这也正是我国目前提出的海绵城市政策(渗、滞、蓄、净、用、排)。目的是通过园林蓄水,让其有一个很好的归宿,而不是采用地下管网排走。目前中国出现的城市怪病——有70%的城市缺水,同时也有70%的城市发生洪涝灾害。这种城市怪病的出现,也正是基于城镇化30年来城市规划的大批量复制,其未考虑基底水系廊道,使得水系规划出现严重问题。从微观层面来讲,水的安全性主要是场地排水的合理性。例如,在容易发生冰冻的地方,如果排水不畅,会发生滑倒、摔伤等安全事故。3.1.3利用排水塑造场地功能区域园林中既有坡地又有山地,地面的起伏有利于组织地面排水,而且利用地面排水也可以减少地下管道系统。坡地形成的排水分区使得不同区域有不同的参与活动。例如,在草地上:2%~3%的场地适合各类人群活动;3%~5%活动,散步;5%~8%散步困难,造型美观;8%~12%种植植栽,可以躺卧;12%~33%种植乔木。3.1.4园林工程知识在园林方案上的落实在进行方案设计时,基于园林工程知识在方案中考虑的顺序如下:(1)寻找水的来源;(2)考虑场地的汇水面,计算汇水量,确定方案中水的位置;(3)疏通场地整个大的排水方向,营造水的体验性;(4)考虑当地的地下水位,确定水位标高;(5)划分整个场地的排水分区,梳理整个场地的竖向分布和功能分布;(6)详细推导场地的排水方式及排水坡度。3.2园林设计指导园林工程的学习了解整个园林设计8大节点的设计思路和对应的园林工程如何检验其合理性之后,园林方案的细部落地所对应的园林工程施工做法及规范便很容易理解。挖掘专业之间的联系点,从源头学习施工知识的原理,而不是简单直接去记忆这些知识。上面从园林方案设计的角度,整体分析园林工程知识点如何指导方案设计中元素水的问题,除方案中的水元素全部理好后,其已经大部分涉及到园林土方工程和园林给排水工程知识点。那么落实到施工细部,便可以着重从《园林工程》教材中讲授对应工程的知识要点及施工图做法。例如在水景工程中会重点讲:从自然地形排水不做防渗湖底的做法,对应的人工防渗水池的做法及所用到的材料;不同的设计方案所对应的不同护坡及驳岸做法等。在园林给排水工程中,针对不同功能场地的排水所对应的给排水做法。3.3现场教学及模型制作强化知识记忆前2种授课思路是从理论上讲解知识点的来龙去脉,但对于园林工程这门实践性强的课程,还是必须落实的实践操作上。所以课程授课中另一个环节便是让学生参与到项目现场中去,同时对于这些真实项目让学生通过现场图片绘制施工图,掌握施工图的详细做法。通过对施工环节的了解,掌握园林工程课程中的专业名词,强化记忆。此外,和园林其他设计课程结合,让学生体会园林工程课程所起的作用,通过交叉学习的方式强化各科之间的联系。因此,在课程作业中会设置园林设计与园林工程结合起来的方案模型制作作业,将局部工程做法也通过模型体现出来,真正将自己所学的东西应用到实践中。

4结论

以园林设计序列为主线学习园林工程,不仅使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各个专业课之间的关系,也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设计行业的方法与思路,与社会行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基于行业经验的探索,总结如下授课思路,以期为高校园林工程课程的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思路:(1)以园林设计序列为核心主线,讲解此序列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基于园林工程知识指导园林设计的合理性。(2)到方案的落实,园林设计指导园林工程的学习。(3)现场教学及模型制作强化知识记忆。

参考文献:

[1]李胜,龙松亮.园林工程“课题研讨式”教学法的创新研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7,(23):152-153.

[2]李艳,聂庆娟.园林工程学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1,(2):1256-1257.

[3]路培.园林工程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园艺,2016,(11):150-151.

第9篇:现代园林景观案例范文

以景点为构思线索是当前园林设计中的常见现象。在2003年举办的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中心区景观规划设计竞赛中,各种各样的景点实际上是每个方案的主角。在中外专家评委选出的3个获奖方案中,其景点的营造和描述,显然比落选的方案更加全面和到位。因此,通过对景点营造行为的解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中国当前的园林设计思潮。

何谓“景点”?行业标准《园林基本术语标准》(2002年)规定:“景点是由若干相互关联的景物所构成、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并具有审美特征的基本境域单元”。《标准》把“景点”放在“风景名胜区”篇,就是说景点主要存在于风景名胜区。然而,当前几乎所有的园林设计方案中,从公园到庭院,甚至道路,都有“景点”的出现。然而在实践中,景点概念是被普遍使用的,并不局限于风景名胜区。

2景点的形成原因

2.1控制场地空间

景点的形式和概念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园中园”的建设。20世纪70年代末期,广州运用此前宾馆庭园的设计经验,在公园建设中,把公园划分为若干个区域,形成各自独立的小景域,布置各种公共活动的游览点和服务设施。重要的区域,多采用“园中园”式布局,在大园中套有不同内容的小园,从而丰富全园的景致。它与圆明园中的小园林在形式上差不多,即成组的建筑物与叠山理水或天然地貌所构成的幽闭或比较幽闭的空间相结合,形成一个在布局上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体形环境。无论设置墙垣与否,都可以视为一座独立的小型园林,即“园中之园”。显然,这与后来拟定的景点的概念是基本一致的。

虽然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城市公园布局曾受到前苏联文化休息公园理论的影响,以功能来分区,但是到了60年代,却认为分区理论对于我国城市中较大面积的综合公园的初期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而对于较小面积的公园就舒展不开,因为没有足够的用地来进行明确的功能分区。而“园中园”的设置比功能分区更适宜场地规划,实际上反映了景点的灵活性。因此,90年代后,虽然园林建设的面积越来越广阔,功能分区理论却并没有被重新明确地应用,景点的设置继续成为设计师控制场地空间的主要手段,技法也由院落式布局拓展到雕塑、构筑物、植物、地形地貌等安置和命名。

2.2追求文化意境

文化意境一直作为民族特色影响着中国当代园林的建设。而且,这时期对传统园林建筑继承的很重要的一点是被认为有“文学意味”,即主景建筑一般都赋有题目,或以诗词、楹联、匾额等提出造景立意。

20世纪80年代以来,景点的名称或景题受到普遍的肯定。《中国优秀园林设计集》(一)的“综论”认为:“这批园林新作中,有不少匠心独运的点景题名,画龙点睛,颇具深意。如深圳东湖宾馆园林的''''思源''''题刻,唤起游子思乡报国之情;鹃园的''''醉红坡''''、''''映红渡''''、''''踯躅廊''''、''''沁芳涧''''等,语意双关,渲染了红花遍园的热烈气氛。

2.3获取经济收益

景点的建设与经济有密切的关系,因为它是设施集中的区域,需要有一定的资金支持,也是集中的观光游览区,能带来较高的经济收益。在探索园林行业如何面对市场经济发展时,国家也曾经鼓励景点“积极开展多姿多彩的各类活动”,获取经济收入。

简言之,景点的功效在各种类型的绿地中都得到了灵活的应用。如在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园区的园林设计和2003年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中心区景观规划设计竞赛方案。

3不良的后果

3.1片面强调景物的形式美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园林形式美学的多样与统一、调和与对比、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韵律与节奏等,是园林界研究的热点。这些概念基本上源于西方的古典主义美学领域,中国古代匠人在造园时是否遵循这些原则,值得怀疑和探讨,而且它也不一定就是新园林的主要发展方向。可是,由于它和景点的“诗情画意”联系在一起,在当代园林的理论和实践中,成为一种理所当然的准则和必然的结果。

上述现象反映了景点的审美特征实质上被主要放在视觉上,即作为被“看”而存在,而非主体与客体的全方位的相互交融。所以,观光的方式成为景点设置的最强大的动力。理论界也重点研究看与被看的问题,如景物观赏点的“合适视距”理论等。其他领域如地质、气象、生态、经济、社会、生活、生理、心理、体验、参与等,则很少被涉及。

3.2以个人主观来制造景物

中国古代园林的“景”一般是在游者亲身感受过程中被“点”出来的,就像红楼梦的大观园,是先有环境后有命名。可是,在中国当代园林中,主动制造景点和意境的意识已经成为主流。很多设计师在谈论设计由来时,总是说到希望营造某种意境或境界,如“一园红艳醉坡坨”、“访花蝶径”、“小洲林中有人家”、“秋霞”等。景物与景题的先后关系被颠倒过来,于是景观不再产生于对场地与文脉的艰苦探寻和挖掘,而是产生于诗文或作者的主观。由此,景点脱离了物象,成为“具有审美特征的基本境域单元”。而且,当它与“传统风格、民族特色”等概念结合为一体时,就成为了一种符号,一种标签。

4问题与讨论

园林界对景点设置的观念认可,令人深思。问题是复杂的,可引发的讨论也是多元的。

其一,过度重视文学在园林中的应用,过于强调“诗情画意”。需要承认,我们的先辈的确是重诗画的,尤其是园林的建造者和主要欣赏者——士大夫阶层,但是,当代的园林设计师是否还具备如此的教育背景和修养,且有能力再现古典的诗画情趣呢?普通民众是否在游园中只是通过背诵唐诗宋词来获得审美愉悦呢?

应该承认,现代许多年轻的设计师在古典文化方面的修养是严重不足的。例如在北京护城河内侧绿化带设计方案中,有一个景点叫做“杨柳东岸”,据说源于柳永的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殊不知站在东岸向西看,是看不到残月的。又如广州大学城星海音乐学院校园设计中,有一景“知鱼池”,据作者的解说文本,是取“知鱼”是“知遇”的谐音,谬误何其大也!

打开一本我国自编的园林设计教科书,绝大部分内容是构图法则、造景手法、意境题词之类,而在国外教科书中占据主要内容的景观产生过程(自然和社会)、景观感受心理、人类行为规律、地理和技术影响等等,几乎完全阙如。长此以往,对我国园林教育影响的后果是可以预知的。

其二,意境是景点设置的主要目标,可它总是被当代设计师的词语所构筑。如前所述,设计师们总是在设计之前关心意境问题,而且基本都是通过诗文来寻找。但是,《园冶》中却没有这样的词语,开篇《兴造论》即是:“……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所以,意境本是文学语言,用文学谈论园林,最终还是体验文学的情趣而非园林。

其三,如果只是借用文学、绘画和雕塑来充实园林景观,那么,是否需要承认它们只是与园林有横向联系的艺术门类?实际上,很多学者都认为即使它们在园林中能够锦上添花,但其与园林还是有区别的,正如建筑与室内家具、摆设的区别一样。所以,需要追问园林的基本问题,即它因何而存在?园林是空间艺术,它作为一个容器,承载了多种物质设施和精神元素。但设计师是否能够意识到它们并非园林的核心,或者说,每种艺术(学科)门类总有自己的界限,比如散文、诗歌更适于表达个人瞬时的游园感悟,而非设计师预先设定的不变的景题。这对于我们重新评价中国古代园林在清朝中后期的成就以及指导中国当代园林的发展方向,无疑有着重要的警示作用。

其四,如果景点设置是设计师的基本技法,那么问题会更加棘手。为什么我们必须用景点来控制空间,从最初的小至1hm2的园中园,到现在的大至1135hm2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中心区?虽然,350余hm2的圆明三园中的建筑群以及能成景的个体建筑物有一百多处,但是,它在150多年来,经过多次扩建,所谓的“四十景”也是后来题署的,它们不是造园者最原初的手段。应该思考尺度的变化是否导致工作方法的差异。小比例尺只是设计,大比例尺只能是规划。如果我们承认规划与设计的工作内容和方法的区别,那么,土地区划固然存在,但是景点的设置并非必然。在规划层面,如何合理利用土地和相关资源、能源,协调各种社会关系是主要问题,而非审美层面的营造。即使在设计层面,设计师关心的首要问题也不应是审美、教育、文化等,而是在合理使用场地的基础上,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的体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