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弘扬地域文化的重要意义范文

弘扬地域文化的重要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弘扬地域文化的重要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弘扬地域文化的重要意义

第1篇:弘扬地域文化的重要意义范文

关键词:洪江古商城;空间再造;传统文化艺术

洪江古商城属于江南民居,古建筑历史悠久,堪称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洪江古商城坐落在沅水、巫水汇合处,是典型的江南民居古建筑,建筑基本上还延续了明末清初建筑的普遍特点。建筑多为斗拱造型,“井”字形排列,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石雕、牌匾等随处可见,建筑与自然环境有效融合,堪称建筑上的天人合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生命力的延伸,风俗习惯则是一个民族长期以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生活习惯的积累,洪江古商城作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在建筑艺术和设计方面注重本民族文化对提高建筑艺术独特性有着重要意义

1 传统文化艺术在洪江古商城空间再造实施中的意义与价值

1.1 提高建筑设计创意,增添民族魅力

风俗习惯则是一个民族长期以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生活习惯的积累,在地域文化的熏陶下,建筑艺术将会成为一种独具的特色,建筑装饰本土风俗文化的融合更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与弘扬。在全球多元化的体制下,当地传统文化就成为了一种特色,一种艺术上的创新,洪江古商城最大的特点就是其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因此,在洪江商城空间再造上,重点审视传统文化艺术的内涵,将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到洪江古商城建筑中,传统文化艺术在洪江古商城空间再造中的利用与融合,有效提高了建筑创意,增添了民族魅力,提高对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视,对洪江古商城空间再造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2 提升精神文化空间

魍车暮榻古商城建筑秉承了因山就势、顺应水脉的建筑理念,充分做到了人与大自然的融合,传统的洪江古商城文化在礼节与习俗上都具有鲜明的特点。邻里和睦,人与人交际友善,可以说,传统文化影响了洪江古商城建筑艺术特点,也可以说洪江古商城传承和弘扬了民族文化精神,是精神空间的一种塑造。针对洪江古商城内在人员的信息与人际关系,传统优秀的精神文化品质与文化素养在这里得到了有效传承,因此,在洪江古商城空间再造上,必须具备鲜明的指导思想与设计理念,在满足建筑艺术与物质上需求的同时,更要注重其精神空间的构建,传统文化艺术在洪江古商城中的应用与重视是提升精神文化空间的重要举措。

2 基于传统文化艺术在洪江古商城空间再造中的启示

洪江古商城是我国江南建筑的经典,在全国上下都极为珍贵,洪江古商城具有“活的清明上河图”之称,同时,也是世界佛教的文化之窗。传统艺术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因此,在洪江古商城的空间再造上,重视传统艺术文化的融合,对提高精神文化空间,保护世界历史遗产都有着极为深刻的意义。

注重古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洪江古商城在国内具有非常大的影响,注重传统文化艺术的融合,有效实现生活、社会文明与古建筑的协调一致。随着社会的发展,行为方式与价值观的改变,洪江古商城在空间再造上也面临着遗产保护问题,传统文化艺术是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一种传承。洪江古商城传承和弘扬了民族文化精神,是精神空间的一种塑造。因此,面对洪江古商城空间再造遗产保护问题上,政府一定要做到保护规划的完善与有效实施,全面保护其文化、艺术、历史、文明等,在空间再造上注重洪江古商城整体面貌的保护,绝对不要改变古商城原有的文化艺术特色,将发展新区与保护旧区做到同步并行。

第2篇:弘扬地域文化的重要意义范文

关键词: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文化资源

校园文化是学校产生、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和,是大学生学习与成长的隐形课堂,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精神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具有引导、规范、调节、熏陶、教化等文化功能[1]。高等医学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级医学人才的重要使命,医学生毕业后要承担起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医学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独特性。当前,在高校间竞争日益严峻的大环境下,构建独具特色的、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是医学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提高医学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医学院校如何立足自身特点构建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课题。

1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及困境

近年来,许多医学院校开始关注并重视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还存在着不足,梳理当前医学院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对校园文化认识有偏差。许多医学院校投大量资金用于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等的建设,而忽略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忽视了校园文化的本质功能和主要作用。这种重物质轻内涵培育的校园建设模式,势必导致大学文化的魅力和个性文化的缺失,往往造成部分院校失去了自身固有特色和竞争力[2]。二是特色文化缺失。如今,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层出不穷,但真正有内涵、有意义、高层次、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不多,校园文化活动中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比较突出,庸俗化、功利化倾向比较明显。活动忽视了医学院校自身的特点,忽视了校园文化中隐含的医学精神,脱离了医学院校主流文化,导致校园文化无个性、无特色。三是忽视人文教育。在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上,往往过分强调专业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20世纪初,梁思成曾在《半个人的时代》中指出,科技与人文分离的结果,出现两种畸形人: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和不懂科技而奢谈人文的边缘人[3]。在当前医学院校这种育人模式下,医学生的专业素质越来越高,但人文修养严重缺失。据中国医师协会《医患关系调研报告》显示,在医疗纠纷中,因技术原因引起的不到20%,其他80%均因服务态度、语言沟通和医德医风等问题引起,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源于医学人文教育缺失[4]。因此,作为医学生,仅有高超的医术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拥有过硬的人文素质。

2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2.1以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是关系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是高校建设的制度保障与服务目标。为此,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应立足学校的办学优势、自身条件、着眼学校未来发展前景,大力挖掘学校内部潜力,不断明确学校特色定位。依据这一特殊要求确定校园文化建设方向。同时,学校要完善管理机制,建设项目管理平台,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在广大教师员工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环境,构建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发展的良性双向互动模式,最终实现医学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意义。以甘肃医学院为例,秉承“德育为先、育人为本、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和“立足陇东,面向甘肃,辐射周边,服务西部”的定位,明确了学校发展的目标与方向是为西部农村、社区等基层医疗机构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学院围绕这一目标,制订了以护理和检验为特色专业的建设规划,做强特色专业的同时,促进精品课程和优秀课程建设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甘肃地方输送大批优秀医护人才。

2.2以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对大学精神的倡导和实践,在大学校园中,只有将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相融合,才能创造出健康高雅、积极向上、丰富和谐的校园文化。医学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秉承传承与创新的文化建设核心,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融合,一方面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另一方面大力培育时代精神,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自身责任与使命,真正树立起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思想,努力成为高素质医学人才。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可充分发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并与时代精神相融合,构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如甘肃医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力挖掘皇甫谧文化资源,建立了皇甫谧研究院,加强对皇甫谧文化的研究和宣传,积极弘扬皇甫谧精神,将皇甫谧仁爱救人、安贫乐道、不畏艰苦、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结合时代特点,融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使师生员工对地域文化产生亲切感、认同感,由此潜移默化地影响广大师生;并将皇甫谧文化精神融入校训、校歌、校徽中,使其成为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核。正是有了这种优势资源的融合,使得大学校园文化既体现时代精神,又保持着自己独有的特色。

2.3以学生为主体创新医学特色校园文化活动

特色校园活动是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它对高校人文环境的形成、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成功具有重要意义。医学院校应根据医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合理安排各种校园文化活动,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推动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建设要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科学素养是优秀医疗卫生人才的必备品质,医学院校要围绕这一主题创设开放性、多元化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学校每年借助挑战杯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科技创新活动。另外,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学术交流活动、科技兴趣小组活动和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活动等,努力营造浓厚的科研学术氛围,激发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挑战精神,增强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医学院校特色文化。其次,活动载体应注重多元化与创新性,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当今校园文化活动的载体越来越多元化,许多高校通过校园网开办网上论坛、网上心理诊所、科技交流、艺术探讨等各种活动,学生在互动交流中体现自我价值,进而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活动为校园文化建设开辟了新的途径,增添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新的载体。医学院校应加强校园活动载体的管理和建设,把传统校园文化活动与现代信息媒体结合起来,不断创新校园文化活动载体,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做大做强特色品牌活动,不断提升活动的引导力和影响力,营造积极向上、医学特色突出的校园文化氛围,有效推进医学院校特色文化形成,为国家医学事业发展输送优秀人才。甘肃医学院加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本校地方优质文化资源凝炼特色校园文化精神,学校以皇甫谧文化和崆峒文化为主题开展各种活动,如举办皇甫谧论坛、皇甫谧针灸学术交流会、崆峒养生文化讲座等活动;同时通过电子屏幕、校报、校广播站、校园网络以及周末放映古代医学经典相关电影等多种方式宣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努力营造浓厚的医学人文氛围,促进医学校园特色文化建设。

2.4以地方文化资源为依托,开展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学校要使校园文化建设真正做到与众不同、独树一帜,必须让校园文化与地方优秀文化相融合。学校要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特点,挖掘地域文化的精华,找准地域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对接点,将其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让学生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接受教育,从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学校要使校园文化在自身发展中形成品牌,不断积淀文化底蕴,增强学校办学软实力。甘肃医学院为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充分挖掘本地丰富的人文资源,把皇甫谧文化和崆峒文化作为本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宝贵资源。学校已将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建设,加强针灸医学和崆峒养生学的研究,大力发展针灸特色专业。学校还每年组织学生参观皇甫谧文化园,组织学生深入崆峒山进行药物采集、药物价值研究,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地方文化,将地方传统文化精华与校园文化相融合。

2.5以医学专业特色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提升校园文化育人品质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5]医学院校应通过社会实践来全面提升校园文化育人品质。在社会实践活动方面,针对医学院校实际,结合专业特色,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发挥专业优势。学生利用节假日走进社区、深入农村义务支教,了解国情民情,认识社会,从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不断完善他们的道德人格。甘肃医学院紧密结合本校专业特色,不断拓宽实践渠道,如口腔协会、针灸按摩协会成员经常深入农村,走进社区、敬老院、儿童福利院开展义诊和送医送药活动,或在校园内为师生义务献爱心活动,通过社会实践的磨砺,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和毅力,增长了学生的见识和才干,提升了学生的思想品格和道德境界,最终使他们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医学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专业院校,不仅要培养学生高超的医学技能,更要加强其文化素养的培养。特色校园文化对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医学院校应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在深刻挖掘与不断创新校园文化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精神,以便更好地实现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作者:胡海燕 李超 李海英 单位:甘肃医学院 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夏宝慧.高职校园文化模式构建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

[2]彭勇.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8(22):67-68.

[3]李妍妍.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意义[J].中国实用医药,2010(30):270-271.

第3篇:弘扬地域文化的重要意义范文

在这收获希望的金秋月,电视台公共频道、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电视台都市频道联手,在“神州都”县,在“中国第一殿”盘王殿前,启动了《千里乡行》大型电视文化考察活动,这既是弘扬民族文化推进先进文化的一大盛事,又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对此,我谨代表45万汉各族人民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祝贺,并预祝活动取得圆满成功,收获累累硕果!

“无山不有”,横亘在中国南方的山地是的主要聚居区。位于省最南端,中心地带,自宋元年间辗转迁徙至山地以来,就是历史上重要的中转站、大本营和发祥地,现在是全国人口最多、居住最集中、地域最广的县。人民千余年来在此生息繁衍,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底蕴深厚,有以长鼓舞和盘王大歌为代表的歌舞文化,以图腾崇拜为代表的文化,以盘王节、赶鸟节为代表的节庆文化,以吊脚楼为代表的居住文化,……几乎涵盖生产生活的一切方面,具有浓郁的民族特征和地域色彩。从历史演变进程来看,的活动区域曾遍及湘江、资江流域及洞庭湖沿岸地区,可以说文化是荆楚文化、文化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弘扬文化,对振兴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正在努力探索一条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文化可持续发展之路。近年来,我们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依托丰厚的文化资源,促使文化与经济互动,使文化在民族区域的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注重保存和发掘原生态的风俗文化,突出歌舞、家民居、山风光等文化亮点,着力打造“神州都”品牌。近年来相继建成了全国规模最大的盘王殿、吊脚楼民俗长廊一条街,诞生了荣获亚广联金奖的声乐组曲、现又编排成大型舞蹈诗、将参加全省首届艺术节调演的《盘王之女》,获全国群星奖银奖的《木龙歌》等优秀民族音乐作品,发展壮大了全省唯一的县级民族歌舞团——歌舞团,创作出《长鼓神韵》、《耕》等一大批民族文艺作品。我们还利用山原生态的风情和自然风光,大力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将文化由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与此同时,在县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我们用极具开拓意识的民族精神凝聚人心,用创新的精神重构文化人文环境,为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无穷动力。

这次省市县三级宣传、新闻、电视、民族等机构联合行动,在启动的《千里乡行》大型电视文化考察活动,将为文化的薪火相传再添一把火,点亮世人对山关注的目光,启迪民族发展新的思维。随着活动的展开,你们将日益深刻地感触到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将因你们的参与而呈现出更加勃勃的生机。

最后,祝愿所有参与这次文化考察活动的朋友们更深入地了解乡,更全面地展示乡、更广泛地推介乡,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加快发展鼓与呼,打一个漂亮的宣传战!

第4篇:弘扬地域文化的重要意义范文

[关键词]国画;全球化;中国文化;角色定位

国画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在当前以经济发展为核心,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全球化背景下,我们须以更广阔的视野探讨其新的角色定位,找出可行的定位策略,从而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更好地传播中华悠久文化并传递中国人民追求和平、建立和谐社会的价值观。

一、国画在全球化视野下需要新的角色定位

在全球化的今天,依托科技的进步,各种物质和精神产品不断更新和发展;依托交通和通讯工具,各种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流动也冲破不同的区域和国界束缚。全球化带来的不仅是国与国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紧密联系和相互依存,而且越来越多的民众能够享受到各种物质和精神产品在这个背景下流动而带来的好处。

国画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瑰宝和精神文化产品,自然也不例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更新,发展和交流,必然在文化消费市场上同普通民众相遇。根据当前全球化背景将国画进行新的角色定位:其一,有利于继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其二,有利于结合当前形势,通过吸收各种多元文化来丰富国画的内涵,将其纳入全球化的视野,让更多的世界各国人民通过中国画;其三,有利于推动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在世界文化市场上,博取重要的份额。

二、国画在全球化视野下新的角色定位

国画历史悠久、内涵丰富、风格独特,在世界美术领域内自成体系,国画艺术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不但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西方的绘画艺术也从她身上汲取良多。由于互联网的渗透使得各国和地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国画不但秉承原有的对外传播中华文化艺术的功能和使命,而且在新的形势下,有新的角色定位。

1、国画是联系和团结全球华人的重要文化纽带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之所系,脉之所维。渊源于五千年文明,植根于神州大地上的灿烂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象征,是团结全国人民和全球华人的精神支柱。

海峡两岸的国画交流更是多层次地多方位展开,美术馆及美术院校广泛开展了人员交流,互通经验、分享成果、深化合作,同样硕果累累。引人瞩目的有2009年6月9日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和谐中华”海峡两岸书画艺术家交流活动启动仪式,启动仪式上展出了著名书画家康成元、薛涛、田伯等的15幅丈八巨幅书画作品,两岸同胞携手推动文化交流与合作,弘扬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增进了两岸同胞的骨肉亲情、为弥合两岸隔阂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2、国画是中国文化软实力对外延伸的重要载体

中国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与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相对比,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相对较慢。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在当前的全球化进程中也落后于西方主要大国。相比之下,美国在全球化的进程中,除了仰仗自己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称霸全球外,而且一直依赖自己的文化软实力,如:好来坞大片、流行音乐、肯德基和麦当劳、可口可乐、CNN等向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潜移默化式的渗透,从而在全球推广美国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因此,在全球化进程中,增强和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国画是国粹,承载中华文化的精华,在对外延伸中国文化软实力方面有着自己特殊的使命。国画在全球化进程中必须充当中国文化软实力对外延伸的重要载体,才能在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3、国画是中国文化产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产品

文化产业,是一个国家的重要产业,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是有效提高我国文化综合实力的需要。因此,中国文化进入国际市场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国画是中国文化精品,在中国文化产业进入国际市场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作用,国画进入国际文化市场的直接意义一是获取相应的经济效益;二是推动与之相关印刷业、包装业等产业的发展和画框、工艺品、刺绣、家具等相关产品的出口;三是确立国画在目标市场的文化品牌形象。因此,国画是中国文化产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产品,并且在其他相关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方面起着拉动作用。

三、国画在全球化视野下新的角色定位策略

国画在全球化背景下进行新的角色定位,需要有相应的定位策略,才能成功完成赋予国画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振兴文化产业的历史使命。

1、国画的创作在全球化背景下需要有新视野

国画是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和审美理想,最能反映中华艺术特色和艺术水平,并在材料、语汇、手法和样式上自成体系的重要艺术形式。深厚而广泛的历史性积累与影响,使它受到人们的喜爱,以至于得到传承和发展。国画的创作,一方面日益重视自身的文脉传统和艺术规律,更加突显自身的文化品格和审美价值;另一方面不断适应社会现实和时代需要,从与时俱进的现代生活和艺术经验中汲取推陈出新的资源。

2、改革现有国画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

国画的创作需要培养大量不同层次的人才,一方面能出艺术精品,另一方面能创作出大批符合普通民众消费的国画作品来振兴文化产业。当前,国画教学和人才培养面临许多问题和缺陷。近年来,在艺术学院中学国画的学生比例骤降,国画系成为冷门,甚至部分艺术学院取消了国画系。艺术院校着重普及艺术知识,很少进行艺术创作的个性培养,加上落后的教学方式已严重阻碍了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和国画创作的与时俱进。

最后,国家鼓励发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国画属于中华文化的特色产品,自然受惠于国家政策,有利于增强和发展中国文化软实力,向世界传递中国人民追求和平、建立和谐社会的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第5篇:弘扬地域文化的重要意义范文

历史文化遗迹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历史积淀的精华,是一个民族、国家、地区、城市、社会共同生活人群的集体记忆,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具有不可移动性的遗址、遗存,能够体现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对现代历史研究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历史文化遗迹不可再造,长久以来,人们一直关注的是比较闻名的历史文化遗迹,而忽视了那些散在民间的、名不见经传的历史文化遗迹。吉林西部,特别是在白城市所辖的洮北、镇赉、洮南、通榆、大安等县、市、区境内分布着多处历史遗迹。新石器时代后期,这一地区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人们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用具发生了质的变化。在广袤无垠的土地上,依托一江两河,繁衍生息,留下了一些遗迹遗物,同时丰富多彩的民风和民俗至今仍深深影响着吉林西部人民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吉林西部历史文化遗迹有待于去保护,有待于展示给世人。城四家子古城坐落于白城市洮北区德顺蒙古族乡的洮儿河北岸。古城是一座典型的辽代古城,1961年被吉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又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恩地局”位于吉林省洮南市兴隆街中段北侧,始名于清末光绪皇帝赐封札萨克图郡王旗“蒙荒行局”。历经沧桑,几度易主。时期,阎宝航、同志曾驻“天恩地局”办公。几经战乱,除前院“双门照壁”被拆除和后花园被占建房外,无重大破坏,保护尚好。1987年11月,被定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洮南双塔,俗称“双塔子”又名保安塔,为清初十五旗葛根庙的寺前喇嘛塔。双塔距洮南市区9公里,濒临洮儿河,西距辽金泰州城址,仅1.5公里,1981年,吉林省人民政府公布此遗址为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葛根庙位于乌兰浩特市东南30公里洮儿河左岸,陶赖图山南坡脚下。葛根庙建于1798年,是东北地区最大喇嘛庙,仿斯热捷布桑庙式样的寺庙群,共有梵通寺、广寿寺、广觉寺、宏济寺和慧通寺五大殿堂,总面积6万多平方米,鼎盛时曾有1200名喇嘛,目前庙内共有喇嘛20多名,在每年4月15日的庙会日,参加庙会的人达4000多人。吉林西部及其周边地区还有许多历史文化遗迹值得我们去保护、去研究、去利用,这里限于篇幅主要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让大家通过窥一斑而见全豹。

二、吉林西部历史文化遗迹的特点

吉林西部历史文化遗迹有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悠久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吉林西部分布着多处历史文化遗迹,在20世纪80年代,对包括白城市区和当时白城地区所属的9个县市进行统计研究,早在一万年以前的吉林西部就有人类活动。吉林西部的所辖地区新石器时代开始于大约7000年前,而止于距今3500年前后。在这个历史阶段中,生活在这个区域的先民勤劳勇敢,机敏智慧,同大自然进行着英勇的搏斗,并创造出了绚丽多彩的物质文化,成为我国光辉灿烂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世代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则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

(二)地域特色

吉林西部无论是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还是新石器时代的左家山文化、昂昂溪文化、富河文化,再到秦汉魏晋南北朝的大安渔场墓地,隋唐时的方家围子遗址,辽金时的泰州遗址,明清时的永发河遗址,都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我们的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过程中所留下丰厚历史文化遗迹,这些历史文化遗迹激发后人不忘历史,缅怀先烈的情感。

(三)分布较广

吉林西部位于科尔沁大草原东部,这里自古以来具有独特的区域环境,世世代代养育了我们的先民,他们创造了丰富的文化,留下了厚重的历史文化遗迹。20世纪80年代,经过专家学者的研究和统计:吉林西部有新石器时期遗迹127处,其中,镇赉县有50处,洮北区有4处,大安市有20处,通榆县有38处,洮南市有15处。

三、文化遗迹保护的重要性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人们在文化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使得历史文化遗迹显示出越来越大的精神价值和经济价值。全力保护和充分利用历史文化遗迹,正日趋成为世界各国、各地区人们的共识。从21世纪初至今,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注意对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以2002年党的十六大为标志,在短短的5年里,两次修订《文物保护法》。2005年首次决定在中国设立文化遗产日。2006年11月文化部公布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颁布了《文物保护条例》与《名城保护条例》,促成一批文物列入了《世界遗产目录》。2007年在党的十七大,把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使命,开创了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局面。历史文化遗迹是宝贵的文化资源,对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对文化传承乃至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更是发展地方经济的有效途径,应该把生态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结合在一起,使二者相得益彰,发挥各自的效益。吉林西部历史文化遗迹,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通过对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探讨吉林西部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能够对中国东北草原民族文化生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也能够把美丽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历史文化结合起来,使之散发着独特的北方渔猎文化的魅力。同时,也能够对开发旅游资源等现实问题提供借鉴。历史文化遗迹除了具有审美价值、教育价值、科学价值,还具有经济价值。旅游为人们认识、利用历史文化遗迹提供了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通过利用历史文化遗迹,可以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要充分利用和吸收人力资源,进行科学统筹、合理分工,实现跨学科协作,通过深入这一区域的历史文化遗迹,探索凝结千百年来该地区民众智慧的历史创造,发掘这一地区文化的深厚底蕴,揭示其中个性化的文化内涵,为地方经济的发展献策献力。对悠久的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是打造白城文化旅游业的有益尝试。开发旅游资源不仅集中展示了吉林西部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树立了白城新形象,而且向世人充分展现了这一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丰硕成果,充分展现了这一地区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发展前景。吉林西部曾是中国东北的政治中心,受传统思想影响比较深,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整体来说这些文化古迹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和民族色彩,有着自身的特点。对该地区的历史遗迹进行保护,了解这一地区先民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研究内容极为多样,任务极其繁重。吉林西部历史文化遗迹资源丰富,其保护利用已得到我国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尤其是东北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还存在不少差距。加强对这一地区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对于挖掘区域文化底蕴、梳理文化脉络、促进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集中体现本地区的特色资源有助于促进和提升该地区文化水平,彰显区域民族文化特色。这对于提升吉林西部地区历史文化的知名度起着重要作用。建设和弘扬吉林西部文化,开发吉林西部旅游业,对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白城师范学院作为吉林西部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有责任和义务来担负起本地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责任,热爱家乡,发展家乡,展示家乡,是我们应尽的义务。挖掘该区域文化底蕴,梳理文化脉络,对于促进和提升白城区域文化水平,彰显区域民族文化特色,促进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聂翔雁 单位:白城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赵福山.通榆县志[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

第6篇:弘扬地域文化的重要意义范文

“民间艺术”的领域很宽广,不乏“绝活”,如皮影、剪纸、编织、绣花、舞狮、糖人,等等,都是著名的手工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物质丰富而重视高品质生活的今天,受到更多的青睐,为海内外人士所喜爱。政府和民间组织都以各种形式传承和发展民间艺术,各地民艺展示场所层出不穷,当代美术教育教学中也出现了更多相关民间艺术的内容,但由于民间艺术的地域性强、系统性差、组织形式繁多等特点,较少在美术教育课程中系统呈现和传承,其应用与保护也鲜见于课程体系范围之内。研究民间艺术在美术教育课程中的传承和发展,其意义首先在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民间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灿烂的瑰宝,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中,发挥着陶冶个人品格、修身养性的功能,如何在各类纷杂的现代艺术中得以保护和传承,是对当代美术教育课程的挑战。其次,对美术教育课程设置本身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传统美术教育发展较早,在北宋时期,就出现了专门的皇家美术教育机构—画院。19世纪末,由于中国社会转型、西方思潮冲击,中国美术教育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下不断融合,民间艺术的内容在美术教育课程中的地位岌岌可危。研究民间艺术在美术教育课程中的传承和发展,能促进美术教育课程设置更加合理。最后,应对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民间艺术源于民间,是中华民族在劳动实践中形成的艺术创作,研究民间艺术,合理设置民间艺术在美术教育课程中的比例,使其在教学中得以延续和发展,丰富民众的艺术生活。

二、民间艺术的表现形态

“民间艺术”起源于民间,与乡间生活、风俗民情、地域特色相辅相成,表现形态随民间生活百态多变,智慧的民间人士在寻求生活的过程中总结创作出各色民间艺术,使其在历史的进程中凸显灿烂。民间艺术的样式因其功能性可分为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手工、民间美术、民间建造、民间表演等形式,本文主要针对民间手工艺及民间美术进行探讨,追寻其起源发展及对当代美术教育课程中的继承与发展进行研究。《中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内容中,涉及很多内容与本文研究相关,如: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2009.10)、南京云锦织造技艺(2009.10)、宣纸传统制作技艺(2009.10)、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2009.10)、热贡艺术(2009.10)、中国书法(2009.10)、中国篆刻(2009.10)、中国剪纸(2009.10)、中国雕版印刷技艺(2009.10)、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2009.10)等,另外还有一些富有地域特色的艺术形式,如浙田的石雕、江苏的苏绣、江西的陶瓷、山东潍坊的风筝等,都是民间艺术的瑰宝。以下列举几项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形式。

1.以热贡唐卡为代表的手工绘画类

“唐卡”一词是藏文音译,《藏汉大词典》中的释义:画有图像的布或纸,可用轴卷成一束者。唐卡的绘制复杂,用料考究。颜料全为天然矿物和植物原料,色泽艳丽,经久不退,具有浓郁的雪域风格。最小的唐卡仅有巴掌般大小,画在纸上、布上或羊皮上;而大的唐卡可达几十甚至上百平方米。热贡唐卡以笔法细腻、匀净协调著称,画面给人以雄浑、博大之感,艺术效果非同凡响,画法上一般采用单线平涂略加烘染和色块填勾的手法,构图上都采用散点透视。画面上的神、佛、山水、花草、楼台亭阁、各种鸟兽等都绘得很细致、生动而色彩鲜艳,特别是一些被夸张变形的密宗造像,性格鲜明、形态各异,不同身份的神形态千变,姿态各异,各尽其妙。热贡唐卡在取景布局上视野广阔,不受时间、空间的局限,把同一主题而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事物组合在一起,使一幅作品犹如一本连环画,使画面有咫尺千里之感,具有较强的感染力。热贡唐卡的这种独到之处,使其在同类艺术中别具一格,成为藏画艺术的一种风范,也为美术教育的各类课程提供了素材和灵感。

2.以中国陶瓷为代表的手工制造类

中国是陶瓷的故乡,陶器这一造物形式从诞生之日起,就和自己所处的时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地区、民族的差异,无论受其他何种条件的影响,无论其器形、装饰风格等有怎样的变化和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它都始终反映着属于这个时代的精神特质。随着人类生活的改善,以及宗教、风俗、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人类在陶制器具的造型及修饰上,增加了许多使用功能以外的装饰处理,于是陶制器具除了实用的功能外,更表现出美观与抚慰精神的作用。美源自于生活,也反映了生活,陶工们正是从表现生活、表达美的观念的角度,直接描绘现实生活的风俗风貌,或间接地富有寓意地表现人的思想和感情,从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陶瓷艺术文明。近年来,随着美术教育的发展,各高等艺术院校纷纷开设陶艺相关专业或课程,陶艺人才大量涌现,陶瓷艺术成为发展传承较好的民间艺术之一。

3.以皮影戏为代表的大众娱乐类

皮影造型是中国最古老的动漫角色造型,它集绘画、雕塑、文学于一身,是中国古老的传统玩具与游戏之一,现在的皮影已不仅局限于用于影戏操作的影人,更成为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皮影戏,古时称为“傀儡戏”,也可看作是中国最早的“动漫”,是现今动画片的前身,这一传统形式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隔帐陈述千古事,灯下挥舞鼓乐声;三尺生绡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悲欢离合调,人间真美善恶”—皮影戏几乎集尽其能。

4.篆刻技艺、剪纸艺术、传统木结构营造等技艺类

篆刻以刻刀为工具,汉字为表象,由中国古代的印章制作技艺发展而来,能够表现书法的笔法和结构,还强调刻法的酣畅自由,在方寸间表现技艺,抒发感情。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发展至今,篆刻技艺已有3700多年历史,印石、拓纸、刻法多变,集历代文人墨客的智慧,形成全国10余派别。剪纸艺术是最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之一,作为一种镂空艺术,它能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剪纸用剪刀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每逢过节或新婚喜庆,人们便将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家中窗户、墙壁、门和灯笼上,节日的气氛也因此被烘托得更加热烈。由于剪纸的工具材料简便普及,技法易于掌握,有着其他艺术门类不可替代的特性。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是古老的汉族传统手工技艺。是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为木构件的主要结合方法、以模数制为尺度设计和加工生产手段的建筑营造技术体系,这种营造技艺以师徒之间“言传身教”的方式世代相传,延承至今。代表作有苏州园林、北京四合院、西递宏村、蔡氏古民居等。

三、民间艺术在美术教育课程中的体现、传承和发展

中国自20世纪初开始,一直受到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和冲击,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的网络化、交通的日益快捷使得全世界越来越像一个村落,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交织、冲突对抗在21世纪变得越来越难以分割且又越来越激烈。当前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大多模仿西方,以学年制、学分制为主要体制,以分类课程为基础,其中贯穿教学实践。民间艺术因其地域性、系统性差、组织形式不系统等特点,较少在美术教育课程中系统呈现和传承,其应用与保护也鲜见于课程体系范围之内。但随着人们对民间文化保护和继承的重视,目前各类艺术院校已逐渐在课程体系中增加相关内容或专业。以中国美术学院为例,分析民间艺术在美术教育课程中的地位及其传承和发展。

1.作为单独专业方向或课程在美术教育中体现

中国书法、篆刻等一直以来深受国内外文人墨客的喜爱,因此也成为民间艺术中保护和传承较好的一类。以中国美术学院为例,作为全国重点美术类高校,肩负振兴民族艺术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注重理念传承,艺术创新。所设书法系是目前国内高等院校唯一独立设置的书法系科,其前身是创设于1963年的中国画系书法篆刻专业,2001年正式成立书法系,目前已设立书法理论、书法与篆刻、书法与教育等多个专业方向。该系坚持弘扬传统精神,以“固本培元、借古开今”为方针,强调国学基础,重视文化修养,突出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个性、综合与专精相结合,以培养具有较高书法篆刻创作实践与学术研究能力的专门人才为目标,形成了富有学院特色的高等书法教育教学体系。以独立的专业设立,体现了美术教育对民间艺术传承和发展的重视,也说明民间艺术本身在科技发展信息爆炸的当今,仍具有精神层面的重要意义。

2.在中西融合课程改革中具有重要地位

现代中国高等教育体系深受西方影响,具有较强的系统性。而民间艺术中大部分艺术形式缺乏组织系统,讲究随性而为,师徒授受。两者一张一弛,互为影响,在现代美术教育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比如熟知的中国画,作为典型的传统民间艺术,在中国古代的美术教育中,并非正规的学校教育,即使曾出现专门的皇家美术教育机构—画院,其主要教育仍主要由民间自发进行。所以,古代中国画教育的评价标准、艺术理论、美术思潮、教育教学方法也是散落于从先秦到明清的画论、书论、印论及有关历史古籍中,以“评”“品”“断”“议”“赞”“录”“谱”“序”“跋”“记”“随笔”等形式记录下来。随着西方文化的渗入,中国画教育逐步由民间的非正规教育发展到以学校为中心的正规教育。相似情况在现代美术教育各专业或课程中都有体现,如传统印染技术、壁画艺术等。这类民间艺术在各美术教育院校既要求课程的系统性延续性,又强调传统教育中模仿、自学、领悟的教育方法,让民间艺术在美术教育中不仅内容得以传承,其涵盖的教育特性也发展延续;不仅自身得以传承,也为现代美术教育增色。

3.在新技术支持下民间艺术在美术教育中画龙点睛

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拥有五千年历史。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民族文化多种多样,民间流传许多经典的民间故事、传说和神话。现在技术发展迅猛,世界正经历有史以来最大的信息流量和流速,国内外各种传播媒介中糅合了大量本土内容的优秀产品,基本都是根植于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之上的。不仅产生了属于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和特色,而且还让我们更直观深入地了解民俗文化。近年来,因人们对民间艺术的重视,出现了许多源于民艺的生活用品或艺术形式。陶瓷艺术最具代表,陶瓷本是源于民间生活中使用的器皿,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陶瓷不仅可以制作碗碟器皿,亦可应用于室内装饰、汽车工业、精密仪器、甚至医学等领域。在现代技术引领的美术教育课程中,将民间艺术单独作为一门课程似乎小题大做,但其在课程中画龙点睛的一笔不容小觑。我们在利用新技术制作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美术作品时,不仅是对民俗艺术或者文学作品等丰富资源的利用,更多的是在内容上体现一个国家的人文精神、民族文化、道德品质。要想让美术教育朝更好的方向发展,我们必须统观全局,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技术引领下的美术教育课程。

四、结语

第7篇:弘扬地域文化的重要意义范文

关键词:县级档案馆;名人档案;征集;利用

名人档案是名人成长可靠的历史记录,是时代文化的有效记忆。我国名人档案建档工作起步较晚,多数县级档案馆的名人档案管理尚处于初级阶段,甚至至今仍是空白,名人档案建档刻不容缓。《中国大百科全书》定义名人档案:“国际或国内著名的人物在其个人、家庭和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历史记录。”也就是说,名人档案是名人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是社会发展的历史见证,是档案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极宝贵的精神财富。

1 加强名人档案建设必要性

名人档案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保存和利用好名人档案,传承历史文明,弘扬先进文化,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县级档案馆建立名人档案非常必要。一是名人档案建档可避免名人档案资料流失,又能丰富档案馆藏、改善馆藏结构,使名人档案得到规范有序管理。二是通过名人档案建设,可提升档案馆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使档案人的“冷板凳”能够坐出了“热效应”。三是合作拍摄电视、举办网上展览,用鲜活的影像图文档案资料,充分发挥名人效应,弘扬主流价值观。四是编史修志、学术研究、出版图书的可靠素材。五是突出人杰地灵的地方特色。

2 名人建档地域要求

一是生于本地,一生又是参与本地各项社会活动为主的重要人物。二是非生于本地,但在本地长期工作和生活,对当地经济建设和各项工作有突出贡献的人物。三是生于当地或外地,但在本地社会实践活动一段时期,并有突出建树者。四是生于当地,一生主要工作活动又在外地进行的,而且在全省或者全国有较大影响者。五是生于当地,但是对地方的民间文化、传统文化和传统工艺、技巧有着传承作用者。六是本地英雄和其他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3 明确名人档案征集对象范围

选择名人建档对象范围至关重要,征集对象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县级档案馆可征集以下几方面:1.政界:担任过县级以上职务的党政官员及其他著名政治家;2.军界:有一定影响及名望的团职以上的军事活动家;3.工商界:具有重要影响和名望的获得省级以上命名表彰的企业家、实业家;4.科学技术界:在市级以上科学技术领域有较深造诣的、有突出成就的专家、学者(职称在正教授以上的);5.文化教育卫生界:有重要影响的、有较深造诣的、有突出贡献的、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职称在正教授以上的);6.体育界:获得国家级以上荣誉的运动员、教练员;7.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获得省级以上劳动模范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三八红旗手等;8.著名的社会活动家、知名人士、著名民间艺人;9.其他根据需要建立名人档案的。

4 确定名人档案征集内容

1.个人材料:个人自传、履历表、学历证明、身份证明、照片、奖状、奖杯、证书等;2.成果材料:已出版的论文、著作、手稿、书画作品等;3.社会活动材料:参加重要会议、重要活动的通知、在各种会议上所作报告、讲话、担任社会职务聘书等;4.宣传材料:反映和记述个人活动的报刊、音像等材料;5.通讯材料:具有重要意义的往来信件、日记;6.名人收藏的反映当地历史的图书、资料、文物、字画、照片及其他收藏品;7.其它具有保存价值的材料。

5 采用多种方式征集名人档案

一是通过县委、县政府印发征集名人资料文件,广泛征集名人资料。二是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站进行宣传,印发征集名人档案公告,采取收集、征集、寄存、捐赠等形式多样的方式收集名人档案;三是主动与政协、文联、工商联等组织和非党派人士联谊,利用他们召开各种协会、座谈会,向代表们进行征集名人档案的宣传;四是加强与县志办、党史办、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等兄弟单位之间协作,做好名人档案收藏情况信息交流;五是档案馆建立征集队伍,聘请知名人士为顾问,根据掌握的名人档案信息,主动用通讯或走访上门等形式向他们征集,并挖掘新的征集线索与建档对象。

6 有效利用名人档案

将征集来的名人材料经过鉴定、整理和编目,使名人档案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最终实现名人档案的利用。一是为编纂地方志、人物志、个人回忆录及各级史志编纂提供利用;二是为专家、学者提供名人档案开展研究;三是配合宣传教育及其它纪念活动,举办名人档案室内或网上展览;四是为文化艺术界创作文化产品提供档案服务;五是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提供依据和线索。六是提供名人联系方式,开展域外名人联谊会,为发展家乡,投资兴业,发展地方经济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第8篇:弘扬地域文化的重要意义范文

1.文物保护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文物作为历史的物质遗存,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和重要载体,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在历史文物中得到了生动体现。此外,许多历史文物是国家对文物所在的地域、水域、海域拥有的铁证。因此,加强文物保护,对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对于巩固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对于加强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都具有重要意义。

2.加强文物工作,有利于推动科学研究,促进经济发展。首先,文物反映着不同历史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成就,是历史文化研究和现代科技文化创新、发展的依据,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文物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是历史研究的第一手史料。在尚无文字记载的历史发展阶段,没有文物资料,就没有历史研究可言。我国许多专业学科的历史正是利用了现存的大量文物资料,才得以理顺其演变、发展的历程。今天的科技文化创新和发展离不开历史文化遗产。大量古代科技和艺术成果至今还在被利用、借鉴和继承,成为发展繁荣现代科技、文化、艺术不可或缺的条件。加强文物保护,深入研究文物的科学原理和高超的工艺技术,能够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推动科学研究,促进科学、文化、艺术发展。其次,文物遗迹遗物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加强文物保护,合理利用和管理文物,能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宝贵的资源,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扩大就业,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3.加强文物工作,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首先,大量的历史文物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采和创造力,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见证。加强文物保护,能使广大群众了解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提高艺术鉴赏力,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其次,很多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保护好历史文物,能够更好地继承和弘扬民族的优良传统,发挥历史文物的爱国主义教育作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和友好关系的发展。我国文物丰富多彩的内涵,亦可供世界其他民族借鉴和鉴赏,在出国展览时,被誉为“文化大使”受到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欢迎,甚至许多国家兴起“中国文物热”历久不衰。中国文物在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和友好关系方面发挥着积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具有现实意义。总之,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传播具有重大意义,能积极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展现独特的人文景观,充分发挥社会教育作用。

二、文物保护的要求

1.文物保护工作继续坚持“四有”。1961年,国务院批准公布了《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首次提出“四有”工作要求,“四有”就是有保护范围、有保护标志、有记录档案和有保管机构。1982年11月19日,《文物保护法》正式颁布,“四有”工作作为各级政府的责任,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下来,这标志着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工作开始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对文物保护单位加强“四有”工作应该从经验走向科学,使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向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法制化方面发展。

2.认真贯彻落实文物保护工作“五纳入”要求。《文物保护法》规定:“国家发展文物保护事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文物保护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各级人民政府制定城乡建设规划,应当根据文物保护的需要,事先由城乡建设规划部门会同文物行政部门商定对本行政区域内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措施,并纳入规划;文物保护要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众所周知,文物保护工作牵涉面广,不是文物管理部门一家所能完成的任务,只有由政府牵头,组织文物、公安、城建、工商和文化等部门,齐心协力,才能担负起这一历史重任。同时,要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参与文物保护工作,形成全社会人人爱护文物、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的氛围。

3.要正确处理好文物保护与利用等方面的关系。要加强文物保护方面的宣传和教育,统一思想,转变观念,不断提高对文物保护工作的全面认识,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来对待文物保护工作,做到合理利用与旅游开发的协调统一。要本着既有利于文物保护,又有利于经济建设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原则,妥善处理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以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些局部性矛盾,正确处理好文物保护与文化建设以及其他工作的关系。做到对文物实行合理、适度、科学的利用。坚决纠正“重利用,轻保护”的错误观点,坚决打击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和法人违法等错误行为,把文物保护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4.文物保护工作要求高素质的现代化专业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文物保护的管理人员要求也越来越高了。文物保护单位要进一步加强有关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并有计划地组织对外技术交流,选派优秀中青年科技人员到国外学习先进的文物保护科学技术,不断提高文物保护技术水平,提高文物鉴定、修复、古建筑维修等专业技术人才的专业技术水平,促进文物保护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

第9篇:弘扬地域文化的重要意义范文

【关键词】中国龙行武术 文化 发展路径

龙行武术是中国传统武术的精髓,是以渲染“龙”的精神情感,以武术套路为表现形式,以游龙的形象,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别于其它武术的风格特点。它是由刘志清吸取八卦、形意、太极、通背拳等精华融合演变而来,形神兼备,内外兼修。龙行武术是黑龙江传统武术门派之一,历史悠久,套路表演形式独特,在龙行掌的基础上探索创编龙行剑以及其他的龙行器械及对练。随着现代化的强烈冲击,龙行武术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阻碍。因此,试图重新发掘龙行武术现今的存在方式,以更好的传承和保护龙行武术。

一、中国龙行武术的历史演进

龙行武术在经历千百年的生产、发展过程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道德的影响,龙行武术赋予独特的文化内涵,其时间可追随到近代1924年。早期的龙行武术,是刘志清借鉴其他门派的拳法,及武术门派与类别的特点演练风格与其拳种的动作规格来创编而来。1952年龙行剑的创编是由龙行掌的技术精华结合京剧以走为主的行进演练方式相融合而成。龙行剑是整个龙行武术的技术载体,龙行剑配制长剑穗,从京剧表演道具拂尘中演变而来。龙行武术的器械与对练项目都是在龙行剑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龙行武术具有独特而鲜明风格特点,它开创出了一个新型武术体系,在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广为流传,热爱龙行武术的人群曾达到风靡海内外的习练影响[1]。1950年全国体育总会,将龙行武术视为一项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1962年龙行剑术的经典动作左右挂剑转身穿剑被国家体委吸纳编入到国家规定套路甲组剑术图解中。1985年5月,成立了“龙行武术研究会”。至今,已成立多家龙行武术馆及龙行武术培训班。这对龙行武术的传授学习、参赛与对外传播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中国龙行武术的价值

在社会转型时期,中国龙行武术具有独特的价值,龙行武术的发展是自身的需要,也是保护传承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需要。中国龙行武术具有文化、健身、审美娱乐等价值。

(一)文化价值。武术是中国的文化符号的代表之一。龙行武术反映了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存理念,体现着国人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龙行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融相生,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武术文化。龙行武术文化博大精深,其蕴涵诸多传统文化理论,是透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奇功异彩》、《中华武术》、《美丽的囚徒》等电影片子以刘志清习武、练武热于与外国侵略者抗争,功夫片的宣传所激发起的一股民族精神热潮。龙行武术的非言语传播形式,以闪展腾挪、博大精深的龙的文化形态,强化不同民族的内在沟通和理解,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二)健身价值。龙行武术吸取我国传统养生理论的诸多精华,练习龙行武术能够达到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祛病延年的目的。龙行武术注重对意气相练、内外相合的练习。演练龙行武术,以龙的精神意识来引导其动作练习,人体各部位几乎都要参与运动。龙行步以及身法眼神的配合练习,整个动作演练上下相随、虚实交换,轻逸潇洒,可使练习的各肌肉、关节等得到锻炼。以到达调节气息,通筋疏脉,促进新陈代谢,改善气血及调节内环境的平衡,增进身体素质发展的作用。

(三)娱乐价值。龙行武术套路对个人的修炼、陶冶情操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升人的品位具有重要的价值。龙行武术的一招一势连续不断,时而游于蓝天,时而翻腾于海,展示出龙行武术技术风格,犹如一条栩栩如生的青龙在舞动。演练者以龙的魂魄、神韵、灵活多变的磅礴气势来展示身体运动艺术效果,启迪美的情趣,振奋民族精神,使观众同时产生共鸣,在富有诗章韵律的运动中,在美的品尝与享受中感悟到中华武术文化和龙文化的意蕴,提升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弘扬民族文化的内在感悟。

三、中国龙行武术的发展路径

在全球化发展进程中,传统武术的发展正面临着强烈的冲击,中国竞技武术独秀一枝,传统武术出现了萎缩甚至失传的现象。因此,积极地去寻找、发现更多有利于龙行武术的生存空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龙行武术的创新。龙行武术以口传身授、苦修传承技艺的方法来传承,其中剑谱的一些术语,连传授者都难以理解,在言传身授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偏差,影响传统武术的发展。龙行武术理论研究落后,从学科角度审视龙行武术理论体系的建设,对传统武术发展有重要意义。龙行武术的理论研究,需利用现代科学知识如解剖学、生理学等学科诠释龙行武术,完善其技术体系及技术训练体系。龙行剑融汇了京剧舞台表演的行走形式,形成独特武术风格特点。根据黑龙江的地域气候特点,可将龙行武术与冰上运动相融合而形成冰武,要求表演者不仅有很好的冰上花样滑冰基本功,而且还要具备扎实的武术基本功,以完成各种腾空跳跃的演练,配上音乐的背景效果也许会达到一定的预期效果,其冰武也是一种大胆的创新。

(二)龙行武术的发展传播。龙行武术的发展受到传承人思想过于保守的制约。龙行武术需去繁从简,去难化易。根据其健身、审美娱乐价值及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创编大众龙行武术,引进学校体育领域内,以龙的精神来奋发中华民族精神。同时,引导更多热爱龙行武术的学员在不同场合习练,展示龙行武术,以其独特的运动形态使周围人群产生共鸣,让更多群众参与龙行武术的练习,参加大型武术表演活动及传统武术比赛。龙行武术拍摄的诸多电影片很好的传播了龙行武术。但龙行武术的发展,需要探索更多的途径。龙行武术与各大传媒公司、网络、报社等媒体合作,将龙行武术找到更新的传播途径。龙行武术需进入市场运作,应抓住机遇,打造武术旅游特色品牌,更利于更好的保护、传承。

四、结论

中国龙行武术是传统武术的精髓,历史悠久,璀璨多姿。经历了数千百年的历史演变,具有独特的文化、健身、娱乐价值。在全球化发展进程中,传统武术正面临着强烈的冲击,积极探寻龙行武术的发展路径,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传播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孙国梁.龙行者长寿(二)――纪念著名武术家刘志清诞辰120周年[J].精武,2008.4.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