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弘扬革命精神心得体会范文

弘扬革命精神心得体会精选(九篇)

弘扬革命精神心得体会

第1篇:弘扬革命精神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延安精神;理想信念;思想路线;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0-0175-02

延安,中国革命的圣地。20个世纪三四十年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了13个春秋,培育了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创造意义的革命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中华民族锐意进取、勇往直前、不怕困难的民族精神的升华。半个多世纪以来,延安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延安精神对加强培育时代新人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弘扬延安精神,加强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灵魂。我们党在延安13年,面对各种艰难险阻,始终坚持“革命一定要胜利”的坚定信念,才使中国的革命事业渡过重重困难,取得最终胜利。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理想信念的胜利。弘扬延安精神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定政治信仰和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坚定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二、弘扬延安精神,加强对大学生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教育

实事求是,理论同实际相结合,是延安精神的重要内容。在延安时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蔚然成风。正因如此,我们党才找到了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办法,从而使中国革命走向了胜利。延安精神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不论何时何地,只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就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就能推进社会前进。弘扬延安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继续解放思想,不断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科学地解决我们前进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坚持做到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按规律办事。

三、弘扬延安精神,加强对大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教育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延安精神的本质特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等根本性问题。作为党的事业接班人,必须牢记党的宗旨。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到我们的一切思想和行动中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一切发展依靠人民,一切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就是延安精神的传承。

四、弘扬延安精神,加强对大学生艰苦奋斗、艰苦朴素的教育

我们党和人民的事业就是靠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的。从新中国的成立到改革开放,我们的每一个成就,每一次胜利,都离不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体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今天我们进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并不是要大家以苦为荣,以苦为本,而是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继承革命前辈那种敢于藐视困难、克服困难,在逆境中坚定信念和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我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远大目标,完成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道路还很长,困难还很多。我们要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不怕困难、勇于拼搏、埋头苦干、敢于创新,努力在现代化事业中建功立业。

五、弘扬延安精神,加强对大学生主人翁意识的教育

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属性,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鲜明特征,是我们党的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根本立场、观点和群众路线在政治建设中的体现。弘扬延安精神就是要树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意识。当代大学生要牢固树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意识,做推进政治文明建设的促进派。

六、弘扬延安精神,加强对大学生自立自强的教育

在延安时期,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民族自尊、民族自立、民族自强的伟大精神在我们党及其领导的革命军队和人民的身上得到了最光辉的体现。当前,在内有困难、外有压力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的自立自强不仅仅是个人成长的需要,它更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基础和前提。只要坚持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我们的民族就一定能屹立于世界。

七、弘扬延安精神,加强对大学生凝聚力的教育

社会向心力、凝聚力维系着国家和民族的生命。社会向心力、凝聚力的强弱及其程度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存亡兴衰。正是在延安精神的旗帜下,中国人民紧密团结在我们党的周围,众志成城,战胜了前进道路上的千难万险,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弘扬延安精神,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社会向心力和凝聚力,同心同德,为社会稳定、祖国统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而奋斗。

八、弘扬延安精神,加强对大学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教育

我们党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都是在延安时期确立起来并不断完善的。没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就不会产生延安精神,也不会产生思想。今天,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有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有许多未知的领域需要我们去认识和探索。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九、弘扬延安精神,加强对大学生激情的教育

第2篇:弘扬革命精神心得体会范文

【摘要题】传统文化与历史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与培育/结合

【正文】

[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识码]G[文章编号]1006-6470(2003)05-0042-05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凝结和积淀而成的优秀成果,是中华文明的精华与结晶。千百年来,它推动和支撑着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为人类文明史书写并增添了伟大而壮丽的篇章。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史发展到近代的杰作,也是代表和开辟了人类社会前进方向的优秀文化成果。马克思主义在其逐步实现中国化的过程中,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及培育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即是对二者的关系作一个简要的历史审视和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中华民族精神不断得到弘扬和培育的过程

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一部遭受屈辱和挫折的历史,也是一部书写抗争和求索的历史。中华民族在外来入侵中蒙受了巨大的痛苦与屈辱,也在反对外来侵略的艰难抗争中苦苦求索走出落后与衰败的出路,探寻实现民族复兴的契机。纵观近代以来种种救国救民、试图挽救中华民族危机的努力,太平天国运动没能走出历史上农民起义归于失败的怪圈;封建地主阶级自强自救的洋务运动也终告破产,资产阶级维新改良的药方不能医治封建统治的痼疾;甚至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也因其历史局限性而终归失败。在经过认真思索、反复比较和充分借鉴以后,马克思主义最终被中国先进阶级所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由此成为应答和解决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进步问题的现实出路,成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寻求实现伟大复兴这一精神诉求和精神期盼惟一可行的现实指向和必然选择。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伟大民族精神的古老而现代的民族。中华民族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鲁迅先生称中华民族精神为“民魂”,并且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1]这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注解和概括。马克思主义首先代表了一种文化成果和文明结晶,因此,从文化层面与精神视角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及中华民族精神逐步交流、融合和实现整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由被融合和接纳到被改造和运用,再到被推进和发展,与中国文化发生了种种联系和持久的磨合,期间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弘扬

1.融会和接纳马克思主义彰显了宽容、自强的中华民族精神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由观念形态向实践形态不断延伸和转化的过程。它必须首先跨越的是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念这道门坎,只有被中华民族文化所认同和接受,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的有机契合,才能转化为指导实践的强大思想武器。而且,中国的国情和实际在不断变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只能是一个不断持续和发展的过程,只能始终都坚持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才能保持其精神武器的作用长久发挥出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个过程中,中国文化必须要有博大的胸怀和宽广的眼界,才能更好地接纳马克思主义,成功地实现其中国化。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上,中华民族的宽容和自强精神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恢宏气度,也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坚强奋斗精神。从厚德载物到民胞物与,从天人合一到包容万物,从协和万邦到和睦共处,从豁达宽厚到宽纳异己,从兼听则明到兼容并蓄,是中华民族宽容精神的鲜明体现。从修身自任到奋发有为,从勤勉进取到百折不挠,从刚强自律到励精图治,从勇猛顽强到舍生取义,从艰苦奋斗到坚韧不拔,是中华民族自强精神的生动写照。中华文化在宽容和吸纳中得到了丰富,中华民族在自强和奋斗中得到发展。远的不说,单在马克思主义初入中国之际,中华大地上开展的轰轰烈烈的追求科学与民主的新文化运动,就体现了觉悟的中国人思想上的开放和精神上的宽容。在杂陈的中西文化中,以开放的态度迎马克思主义到中国来,变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宝,这正体现了中华民族由来已久的宽容精神和自强精神。

2.改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体现了变革、求实的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于改革、注重求实的民族,长期以来养成了勤勉务实且又善于变革进取的精神。古人讲“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是富有探索和改革精神的体现。“贵在力行,重在履事”、“循名责实,重效致用”、“清谈误国,实干兴邦”,也是中华民族求实精神的写照。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每一个朝代都经历过变法革新,而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家也比比皆是、层出不穷。变革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新的发展,但这种变革也必须建立在求实的基础之上,无论对于变革的实践,还是对于变革的理论,这个要求都是最基本的。以学说形态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要发挥出其巨大的理论威力和指导作用,“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2]也即,必须构建起立足于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平台和实践平台。这就要求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在脚踏实地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合理改造并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于中国的实践之中。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巧妙地开辟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道路;邓小平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发展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智慧地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根据变化了的国情,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在领导中国人民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也同样发扬中华民族求实、变革的精神,推动马克思主义实现了理论创新,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个历程就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根据不断变化的中国国情,脚踏实地地改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就是中华民族变革、求实精神不断弘扬的过程。

3.发展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书写了革故创新的中华民族精神

历史上的中华民族一直是一个勇于创新,追求创新的民族。革故创新的观念古已有之。《礼记·大学》云:“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易传·杂卦》也载:“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它们所表露的都是中华民族与时俱进、除旧立新的精神。正是有这种不断进取和锐意创新的精神,才有了中华辉煌文化和灿烂文明,才有了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和繁衍发展。只是到了近代,清朝统治者为“康乾盛世”沾沾自喜、妄自尊大,过分沉湎和满足于“持盈保泰”而封闭保守、不思进取,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才被湮没,中国才止步不前以至于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不堪一击。但是,在迷梦和危机中警醒的中华民族由此接受了教训,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上又展现和发扬了革故创新的精神。马克思主义不是僵死和顽冥的教条,它的创立本身和每一步成功发展都渗透和书写着继承与发展同在、革故与创新并举的精神。这一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和继承者都曾予以明确提示。恩格斯在谈到马克思主义时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3]列宁也告诫说,“只有不可救药的书呆子,才会单靠引证马克思关于另一历史时代的某一论述,来解决当前发生的独特而复杂的问题”。[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着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马克思主义要永葆生机和活力,惟一的方法就是使自身得到不断丰富、发展和推进。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是弘扬中华民族革故创新精神的典范。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在坚定地继承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把发展和创新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立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些思想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现,是弘扬中华民族创新精神而结出的伟大理论硕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复杂、艰巨的综合变革过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为主体内容的中华民族精神是贯穿整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的一根红线。它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已经并将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得到不断弘扬,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持。这是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的基本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成功实现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二)中华民族精神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得到极大培育

流传了几千年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虽然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和突出的优点,但仍需随着时代的发展增添新鲜血液和时代内涵。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的硕果,也是来自异域的优秀文化结晶。作为文化成果,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的交流与融和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提供了宽广的视野、崭新的境界和有益的思路。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华民族精神得以弘扬和培育的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是塑造和锤炼中华民族精神的模具。以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民族精神为母体,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辩证方法论,结合丰富的中国化实践,在弘扬传统民族精神的基础上对之加以改造和发展,使之既具有传统优势,又增添时代特色,这不但是中华民族精神发展的自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直接催生了中国共产党这一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和中华民族利益的先锋队组织,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提供了坚定的实践者和执行者,形成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时代角色和领导力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伴随的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进程。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来支持,同时又必然会产生和培育出伟大的精神。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样一场伟大的事业又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锤炼和提升开辟了崭新的天地和广阔的舞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搭建了时代平台和实践场所。革命战争年代,中国革命事业锻造和锤炼了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井冈山精神、红岩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伟大的中华民族革命精神得到新的锻造,转化并哺育了解放初期精神,后来又诞生了雷锋精神、60年代克服困难精神等一大批社会主义建设精神。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后,在轰轰烈烈的建设大潮中,中华民族精神又得到新的弘扬和培育,产生了伟大的创业精神。对这种在新环境中培育的民族精神进行了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颂扬了大庆铁人精神、提出了“两弹一星”精神、六十四字创业精神、抗洪精神以及现代创业的“五种精神”等。

马克思主义转化为中国化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合理结合,它没有中断中国文化传统,而是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中华文化的延伸和发展、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拓宽了弘扬中华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道路,并从实践上提升了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境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中华民族的传统民族精神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历炼与培育,其核心与内涵不断得到改造、充实和丰富,其精神与实质不断得到坚持、弘扬与发展。传统的中华民族精神被赋予新的生命和活力,成为结合着时代主题、立足于时代要求、把握了时代特征、切准了时代脉搏、弘扬了时代旋律、突出了时代特色和体现了时代价值的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纵观中华民族繁衍发展和民族精神传承的历史,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其他时期和任何一项其他事业能够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所走过的进程那样,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提供了巨大的历史契机和有利条件。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与培育的思想指导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用到中国丰富多彩的实践之中,与中国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开始,其传播、应用和发展的过程已历八十多个年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每一步重大发展和每一次重大飞跃,都激起中华民族思想的大解放和民族精神的极大宏扬。1919年带来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思想的首次大解放,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1945年的,虽然只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次局部区域内思想运动,但却最终催生了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伟大理论成果,统一了全党思想,调动了全国人民投身革命洪流的积极性,指引着中国革命走向最终胜利。1978年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讨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又一次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澄清了人们的认识,统一了人们的思想,为改革开放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了强而有力的好头。此后,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1997年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也都类似地带来了全党思想的大解放和全民族思想认识的大进步。时至今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三个重大的理论成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些理论成果既是遵循和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结合了中国丰富而变化的实际,是由实践中得来,又在实践中检验,最后上升为理论形态的智慧结晶。它们是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化身;既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生动的中国作风和卓越的中国气派。

作为思想体系,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能够反映和代表中华民族最优秀分子和最广大群众实践经验和思想精华的科学理论体系,因而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体现。从文化构成看,它们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结合。从形成历程看,它们又是优秀中华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的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其形成以后,又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进一步弘扬和不断培育提供了思想和方法上的指导。刘少奇在评价思想时指出,思想是“中国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现和理论上的最高概括”。它“把我国民族的思想水平提到了从来未有的合理的高度”。[5]这也就是说,思想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在评价邓小平理论时也指出:“这一理论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是夺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胜利的强大思想武器。”[6]而作为对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继承和发展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同样是统一全国人民思想,凝聚全民族力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思想理论武器。它们在指导全党全国人民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当中,发挥精神支柱的作用,号召和指引中华民族高扬民族精神的伟大旗帜,开拓进取,奋力前进,夺取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

三、实现民族复兴需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进程相结合

实现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夙愿,是百年来处于落后之中的中华民族向往和追求复兴的不灭梦想。在经历短暂的彷徨与痛苦后,中华民族终于寻找到一条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历经革命以及经过建设和改革的初步阶段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给中华民族的复兴带来了丰硕的成果,也带来了巨大的希望。中华民族不但在理论上找到了实现民族复兴的思想武器,而且在实践中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由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再到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都预示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不二法门和必然选择。但是,实现民族复兴的目标是一个远大的目标,实现民族复兴的过程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缓慢的、长期的、艰苦的、复杂的奋斗过程,甚至还会是一个充满挫折与坎坷的过程。

昂扬振奋的中华民族精神,可以增强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强心,可以提高中华民族的意志力、协同力和凝聚力,可以激发中华民族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所有这些,都为中华民族实现其理想和目标,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提供极其强大的精神支持和精神动力。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事实表明,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基石和精神前提,弘扬和振奋民族精神是民族复兴的必经之路。什么时候民族精神得到了弘扬和培育,民族复兴的步伐就可以加快。而当民族精神萎靡,民魂不振之时,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就异常缓慢,甚至倒退。一旦失去了由民族精神提供的伟大精神动力,民族复兴就显得十分渺茫,甚至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两者的最终目的是毫无二致的。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不断的弘扬和培育。而在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也得到不断推进和顺利发展,两者在推动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进程上也是并行不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是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创新。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关键也是要在继承和坚持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精神的基础上做到与时俱进,创造出具有崭新时代内涵和富有时代气息的蓬勃向上的中华民族精神。这说明,指导两者发展的思想路线也是一致的。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坚强领路人和伟大的实践者。作为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也是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杰出代表和优秀典范。这意味着,两者在领导力量上也是统一的。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如果脱离了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力弘扬,那么,这个进程必定因遭遇挫折和凶险而受阻,而民族精神本身也根本不可能得到培育和创新。与此同时,如果失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伟大事业,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也会失去栖身之所和寓身之地。因此,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进程紧密而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坚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不但对二者都有裨益,而且也是二者的共同的、相互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鲁迅全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6):118—11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1):433.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81.

[4]列宁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62.

第3篇:弘扬革命精神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井冈山精神;互联网;传播

一、井冈山精神的丰富内涵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井冈山绽放着耀眼的红色光芒。从1927年10月到1930年2月,革命先辈们在井冈山这片土地上,用汗水、鲜血和生命进行着斗争和探索,孕育出了优秀的井冈山精神。井冈山是我国革命的第一座大山。在此形成的井冈山精神具有深刻的内涵,对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之时,警示大家不可忘记井冈山精神。此后,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历代领导人都对井冈山精神给予重大肯定。2016年,亲到井冈山再一次做出重要讲话,指出井冈山作为中国革命的摇篮,我们要结合新时代新条件,继承并发扬井冈山精神。首先,坚定执着追理想。革命时期,多少人抛弃了原本安逸优渥的生活,远渡重洋去留学,去寻求救国之道,驻扎大山缺衣少食,挨冻受饿,放下了个人的儿女情长,抛头颅,洒热血,牺牲小我,试图换取国家的前途。崇高的理想信念是老一辈革命家们取胜的动力和支柱。我们这一代人是有理想,有担当的。要秉持着对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崇高而坚贞的信仰,诚恳做人、踏实做事。其次,实事求是闯新路。毛主席曾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这一概念做出明确定义,指出我们一定要客观研究事物内部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根据当时的国情,毛主席准确地做出判断,将队伍带到山上,放弃城市暴动,将革命中心转移到农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新兴斗争道路。这一求实创新的思路,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更是我们应当学习的。再次,艰苦奋斗攻难关。当时开辟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贫穷且落后。红军战士们在山上有时候真的是困难到了极致。边界地区,经济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同时国民党还对井冈山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我们的队伍面临着粮食缺乏、缺衣少布、医疗和弹药不足等等困难,可是全军上下没有灰心。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官兵平等,一起吃野菜,一起穿单衣。他们开展了生产自救运动,在井冈山上如火如荼进行着革命工作,[2]艰苦奋斗始终是我党的优良作风。最后,依靠群众求胜利。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依靠人民群众,是我们多年来取胜的法宝。把人民群众团结在自己周围,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这是共产党人突出的、特有的政治优势。毛主席当初带领部队上山的时候,明确做出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的要求,严格限制红军的行为,不拿老百姓的一针一线。这有利于更好地发动群众参与斗争,维持良好的军民关系,为战争的胜利打下坚实强劲的基础。在现今社会,我们同样要牢记“民本”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互联网为井冈山精神传播提供新机遇

互联网是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基础,具有多种传播形式。较之于传统媒介,网络媒体是一种创新的传播手段,以其多样性的的传播形式,高度的信息共享性和群众参与性这些特有的优势,迅速占据了有利地位。对于井冈山精神和其他文明来讲,互联网的兴起与发展为其提供了新载体、新机遇。网络媒体的兴起具有创新性。我们所依赖的传统媒介,例如报纸、广播、电视等,这些只能机械地将信息进行传播。信息的接收者只能被动接收文字或者音频。而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网络媒体迅速扩展。智能手机的开发,更是极大程度创新了信息传播渠道,使人们一部手机就可以尽知天下事。这种让人耳目一新的传播方式,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体验,更加有利于井冈山精神的弘扬。网络媒体具有传播方式丰富性的特征。互联网的普及,促进了信息传播媒介的丰富。微博、微信以及网站和各类APP的层出不穷,极大地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同时,网络媒介具有更丰富的动态形式,通过文字与图画,短视频等多种手段,更加及时、完整、多方位地呈现信息。这种丰富的视觉与听觉体验,有利于促进井冈山精神的传播与继承。网络媒体具有信息共享性。互联网是一个更广阔、更开放的平台。信息的高速流通与全民共享性是网络时代的一大特征。在网络极大推广与普及的时代下,越来越多的人们自发加入了传播队伍。通过转发、分享、评论,大批的网民加入了网络平台的信息共享与互动中。网络更加便利了信息的传播与精神的弘扬。我们要充分认识互联网传播媒介的社会影响力,抓住井冈山精神传播的新契机。重视对网络媒体的引领,有效地利用新兴媒体的突出优势,创新对井冈山精神的传播途径。运用互联网的力量,弘扬井冈山精神,推动先进文化的传播,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三、井冈山精神在互联网时代下的传播方式

(一)抢占先机,创新传播媒介

新媒体时代,各种新兴传播平台涌出,旧有的传播媒介不再独占市场。因此,我们要创新宣传载体,充分利用新媒体作为新阵地,弘扬井冈山精神。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结合,更能促进井冈山精神的弘扬。在传播井冈山精神的过程中,大胆运用新式媒介。将井冈山红色精神引入网络,利用主流媒体的同时,还可充分发挥自媒体的影响。我们要创新传播井冈山精神的载体,例如利用微博、微信、各个网站论坛以及APP。借用微博热搜、朋友圈分享、论坛讨论等多样化的方式,使得井冈山精神获得更高的认可度,得到最大力度的宣传。要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新的媒体潮流中,抓住“网络”这个先机。广泛地发动群众,以互联网为阵地,加强对革命精神的传播,倡导大家学习并践行优秀的革命精神。

(二)用好语言,充实传播内容

互联网时代下,我们要紧抓时代特色,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丰富性,扩充传播语言,丰富井冈山精神的宣传内容。首先,我们要运用多种创新的宣传语言,为广大受众提供丰富的感官体验。在网络媒体中,可以运用视频、动画、声音等多种方式结合,通过发推送、做网页,以更新颖的语言与途径,增强井冈山精神的知名度。其次,要注意宣传语言的创新与充实。宣传用语要做到深入人心,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拒绝空洞化与“喊口号式”的宣传。要丰富传播内容,将抽象的井冈山精神具体化,例如以讲述生动的真人事迹来传播井冈山精神的内涵。用故事与真情阐述井冈山精神的本质含义,摒弃传统的、枯燥的说教。不以强硬的理论灌输来弘扬井冈山精神,要让大家自觉、自动地接受革命精神的教化。再次,弘扬井冈山精神一定要注意语言措辞,严防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实事求是,做到历史真相的还原。在虚拟的互联网世界中,我们也要遵守规则,不虚假信息,对于优秀的传统革命精神不夸大、不炒作。对于红色革命的宣传不以营利为目的。弘扬与发展我们共产党优秀的革命精神,一定要把握时代特征,用好语言,讲好故事,丰富弘扬内容。通过对革命前辈们坚贞意志的学习与了解,来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

(三)加强传播,提高参与度

网络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信息传播的大众化。新媒体较之传统媒体,其突出特征就是信息的高度共享和群众的广泛参与。因此,我们在传播以井冈山精神为起源的一系列革命精神的时候,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媒体的这两大优势。首先,利用互联网的共享性特征,加强对井冈山精神的传播。网络的覆盖极大程度加强了信息的流通与传播。我们要增加井冈山精神在网络上的曝光度,通过制作网页或者创设相关公众号发表文章等手段,对井冈山精神进行推广。而接收者在自己收到信息后,很快就会通过复制、转发、分享等功能将信息传播出去,这样就会很快地扩大了阅读人群。其次,新的网络媒体传播方式提高了群众对信息与话题的参与度,要积极借助这一特点来弘扬井冈山精神。微信、微博等新的传播媒介的产生与运用,使信息不再单一方向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们加入到了信息的互动中,譬如微博热搜的产生就是群众广泛参与的产物。正是群众的普遍参与,使得井冈山精神更加深入人心,营造了文化自信的良好氛围。

四、传播井冈山精神的时代意义

(一)有利于弘扬我国优秀的精神文明成果

泱泱华夏文明,保持着上下五千年不曾间断的历史,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中华儿女传承着优秀的民族精神。在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形成的井冈山精神,正是革命先辈们基于民族精神的基础之上,融合爱国主义与时代特征,创造性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我们爱好和平,但我们要追求民族的解放与独立,我们中国共产党用勤劳勇敢的双手,自强不息的意志,在井冈山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培育出了新时代的民族精神,升华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因此,井冈山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创造性继承。回顾我党90多年的历史,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弘扬井冈山精神源远流长的深刻底蕴和丰富内涵,有利于传播革命先辈们的光辉事迹和崇高精神,有利于继承我国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二)有利于我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建设

井冈山是我党开辟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在这座山上要如何建成无产阶级先锋队,如何保持先进性,面对着艰巨任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首次提出思想建党的理论,以党内教育为主要形式。同时还提出要注重组织建设与制度建设。毛主席还提出了“支部建在连上”,实现了军队与农民的联合。并确立党指挥枪的重要原则,奠定了政治建军的基础。同时还颁布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约束军队军人的行为作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成功建立以及扩大,用强有力的事实证明了毛泽东提出的这一系列理论与措施的正确性与可行性。因此,井冈山精神的传承还具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要深入了解并学习井冈山精神的深层政治意义,这对于我国的政治工作与党建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些宝贵经验的学习与传承,有利于保持党的肌体健康。

第4篇:弘扬革命精神心得体会范文

延安精神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及其领导的根据地军民在革命实践中所表现出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优良作风。在当今社会,延安精神已成为一面旗帜、已成为共产党人的一种信仰、已成为共产党人身体力行的一个标准。延安精神指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延安精神博大精深,延安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思想境界和精神风貌。在今天,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就是要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用延安精神指导和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真正取得实效。

大力弘扬延安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一是经济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基础。只有弘扬延安精神,坚定不移地开展反腐倡廉工作,才能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腐败现象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以权钱交易、权力商品化为主特征的腐败现象,是对社会主义原则的背叛,也是对市场经济体制的破坏。要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就不能不清除腐败。二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经济的发展必须有先进文化的支撑。只有坚定不移地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大力开展反腐倡廉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三是人民群众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伟大动力。只有坚定不移地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大力开展反腐倡廉才能最广泛的调动人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积极性、创造性。腐败的本质,是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漠视、侵害和掠夺。腐败的最大受害者,是广大人民群众。凡是腐败盛行的地方,就必然严重损害人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积极性、创造性。因此,要团结和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投身于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就必须弘扬延安精神,坚定不移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只有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大力开展反腐倡廉才能使我们党牢固地执掌政权,胜利地完成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历史经验表明,腐败是执政者丧失执政地位的基本原因。腐败首先腐蚀的是执政党的肌体,在党内形成一个或多个互得方便的既得利益集团,从而使党的系统和权威遭到瓦解。腐败扭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之无法得到正确的制定和实施。腐败导致社会利益分配严重失衡,贫富差距拉大,引发对党和政府的不满甚至对立情绪。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己任的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只有一心为公,立党才能立得牢;只有一心为民,执政才能执得好。因此,我们必须围绕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课题,以坚定不移的态度、坚强有力的工作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大力开展反腐倡廉工作,不断以新的成效取信于民,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期多次告诫全党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不要重犯革命胜利时的错误。近年来,在全党大力提倡和发扬延安精神,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一直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延安时期,面对敌人的重重包围,延安军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但是,现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少数党员干部艰苦奋斗的意识淡了,生活上讲排场摆阔气、奢侈浪费,出门坐车讲排量,吃喝讲档次,穿戴讲名牌。适当改善工作生活条件无可非议,但把豪华作为追求和炫耀,就丧失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四风”行为对党的形象和党员干部队伍的影响是恶劣的,治腐必先治奢,防微才能杜渐。通过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权力观、利益观,懂得勤俭朴素是为政和做人的基础。共产党人就是要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当前,正在全国开展的“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活动正是对延安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延安精神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形成的优良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是党的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我们党培育的先进的意识形态。延安精神不仅是党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胜利的巨大精神力量,也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集中体现。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延安精神对加强党的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要以延安精神推动廉政文化建设,让红色文化成为我们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主要题材,始终坚持,不断渗透。要树立在全体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中长久传播、长久应用的理念,使延安精神根更深、枝更盛、叶更茂。让广大人民群众成为廉政文化的建设者、传播者、践行者。克服一切困难,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延安时期党中央提出“不急之务不举,不急之钱不用,且须用在急务和急用上,力求合理;要提倡勤俭朴素,避免铺张浪费,减少公差公马,要注意一张纸、一片布、一点灯油、一根火柴的节省;要实行经济核算制,爱惜民力,节制动员,严厉反对贪污腐化现象”。这些規定在今天看来,依然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在短期内难以消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腐朽思想对党员干部的侵蚀不可低估,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正处于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并存、成效明显与问题突出并存的局面,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我们必须充分大力弘扬延安精神,时刻不忘人民群众的监督,积极主动接受人民群众和各个方面的监督,做到权力行使到哪里,监督就跟进到哪里,让监督始与权力同行,防止人民赋予的权力岗位化、岗位形成的权力个人化、个人掌握的权力商品化,确保实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强化监督制约机制是抓根建规,提高领导干部廉洁从业免疫力的防腐剂和外在条件,只有不断加强监督,队伍管理才能更加科学、规范,领导干部才不会落入腐化堕落的深渊。

总之,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全党、全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力量源泉和制胜法宝,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弘扬延安精神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让我们在各自工作的岗位上大力弘扬延安精神,使延安精神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第5篇:弘扬革命精神心得体会范文

一、活动目的

让学生了解新中国建立的艰辛历程和祖国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增强对伟大祖国、党和人民的热爱,进一步把爱国情感化为具体行动,引导学生树立“我为祖国服务”的崇高理想。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成立领导小组。

9月7日参加完全县中小学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月启动仪式后,召开班子成员会议,成立了有校长任组长的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月领导小组,传达贯彻会议精神。9月8日,校长在我单位的启动仪式上做了“祖国发展我成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专题讲话,通过生动的事例,深入浅出地引导全体同学走进该活动。之后,我校又通过国旗下讲话、板报、墙报、广播站等,大力宣传“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的重要意义、主要内容和工作成效,营造弘扬民族精神的浓厚校园氛围。

三、丰富活动,充实内容

1、9月8日上午,举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启动仪式。并在校园内张贴悬挂革命领袖和中华民族杰出人物画像,积极开展创建安全文明校园活动,营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浓厚校园氛围。学校在大力进行宣传教育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组织“小记者”走进社会家乡变化进行调查采访,促进学生爱国情怀的提升。

2、“了解新中国建立历程”:通过搜集资料,教师讲解,了解新中国建国以来的变化,感受国家在四代领导人的带领下取得的巨大变化,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9月9日9:00,以班级为单位,动员发动全体师生收看学校下载的中国教育电视台转播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启动仪式。学校制订了民族精神月活动方案,充分发挥学校的墙报、板报、广播站、校园网的作用,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等。

4、9月中旬结合教师节和本校的特点,开展“弘扬民族精神,感谢师恩”为主题活动;中旬各班开展,“祖国发展我成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主题的演讲、征文、绘画、硬笔书法比赛。

5、结合“思想品德”课、班会、团队课,组织学生学习刘延东国务委员的重要讲话精神。利用黑板报、自办小报、班会等开展爱国主义活动。各班根据学校的统一布置,先后以《老师赞歌》、《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他人》、《天下兴亡、我的责任》为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班会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强化了尊重老师的思想品德,弘扬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培育了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怀。

6、爱国主义教育和生命教育有机结合实施教育。在h1n1防控过程中,全校师生上下一心,学校组织出版《h1n1知识》专题板报,并利用学校广播进行宣传,每天进行学校安全工作自查,落实各项安全措施。

7、组织“祖国发展我成长”红歌演唱活动。让学生,全面感受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社会取得的巨大进步,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8、认真学习《xx县中小学生文明礼仪手册》,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知文明、行礼仪”的好习惯,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积极投身到班级文化建设活动中,形成我校中学生人人知文明,个个行礼仪的良好氛围;积极参加“班级文明礼仪之星、校园文明礼仪之星”评选活动,在争优创先中不断加强文明礼仪教育,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展示了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文明风采。

第6篇:弘扬革命精神心得体会范文

第一,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党领导人民在艰苦卓绝的抗震救灾斗争中形成的,有着深厚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同舟共济、顽强奋战,展开了一场我国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在这场伟大斗争中,我们党、我们的军队、我们的人民用理想凝聚力量,用信念铸就坚强,用真情凝结关爱,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自信和从容,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爱心和热情,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勇敢和智慧,培育和弘扬了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我们党和军队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当代中国人民的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党和人民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在短时间内集聚迸发,不是偶然的,它深深植根于伟大的时代和伟大的实践。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展开的抗震救灾斗争是抗震救灾精神形成的实践基础。我们党是中国人民的主心骨,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领导核心。在抗震救灾斗争中,党中央心系人民、总揽全局,坚强领导、科学指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充分发挥中流砥柱作用,极大地鼓舞和坚定了各族人民战胜地震灾害的勇气和信心,从而夺取了抗震救灾斗争的重大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抗震救灾精神形成的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越是在困难和挑战面前,我国的制度模式越是显示出巨大政治优势。正是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很强的凝聚力,才能在全国范围内动员起巨大力量、汇聚起强大合力,才能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同舟共济、共渡难关。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成就是抗震救灾精神形成的丰厚土壤。抗震救灾斗争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全面检阅和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就。30年的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幅跃升,社会全面进步。正是由于改革开放积累了强大实力,我们国家才能迅速聚集起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普通群众才能慷慨解囊、奉献爱心。可以说,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是我们战胜困难和风险的基础所在、力量所在、信心所在。日积月累的思想道德建设是抗震救灾精神形成的重要条件。广大军民在抗震救灾中表现出昂扬的精神风貌,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取得的实际成效。新时期以来,我们党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正是由于一点一滴的不断积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广大干部群众才能在危难关头表现出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总之,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产生于伟大的实践和伟大的时代,也必将升华为推动历史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第二,抗震救灾精神为伟大民族精神注入新的活力,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增添了新的瑰宝。中华民族历来具有伟大的民族精神,五千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文化,五千年沧海桑田的悠久历史,始终传承着不屈不挠、奋发进取的民族传统,始终体现着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始终挺立着压不弯的民族脊梁,这集中表现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伟大精神总是在历史进步中不断得到丰富,在灾难考验中不断得到升华,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

越是大灾大难面前,越是关键时刻,民族精神越能显示其威力,彰显其风采,诠释其真谛。在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斗争中锤炼形成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这一伟大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巨大地震灾害是对我们党和人民的一场特殊考验,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举国上下患难与共,前方后方同心协力,海内海外和衷共济,全国人民守望相助,实现空前的团结和凝聚,形成了休戚相关、坚不可摧的命运共同体。这一伟大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泰山压顶不弯腰的英勇气概。面对特大地震灾害,广大军民临危不惧,奋不顾身,舍生忘死,在挫折中拼搏,在逆境中奋起,用无所畏惧的勇气开拓生活的希望,进一步彰显了中华民族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大无畏精神。这一伟大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关爱生命、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抗震救灾中,人民至尊、生命为上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强烈共识和一致行动,从争分夺秒抢救被埋人员到及时开展医疗救护、卫生防疫,从妥善安排人民生活到情感关怀、心理疏导,每一项举措、每一个环节都围绕人来展开,特别是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为自然灾害遇难同胞设立全国哀悼日,更是凸显了对人的生命的尊重,闪现着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光芒。这一伟大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实事求是、崇尚理性的科学态度。抗震救灾全过程始终按客观规律办事,科学决策、科学调度、科学救援,既充分发挥人的能动精神,又充分发挥科技的重要作用,抗震救灾的重大胜利充分显示了理性精神和科技手段的强大力量。总之,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以其鲜明的思想内涵和时代特征,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和衷共济、团结奋斗,自强不息、敢于胜利,关爱生命、崇尚理性的民族品格,展现了改革开放条件下我国人民的良好精神风貌,铸就了中华民族精神发展史上新的丰碑。

第三,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当前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对于凝聚民族力量、战胜艰难险阻具有重大意义。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总的看国家发展形势很好,但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也不容忽视,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发生这样那样问题的可能性不仅是存在的,而且是现实的。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充分发挥思想政治优势,更好地激励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挑战,把党和国家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应对困难和挑战,不仅需要通过发愤图强积累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且需要通过艰苦奋斗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不仅是我们夺取抗震救灾斗争胜利的精神武器,也是我们开辟新征程、开创新未来的精神支撑。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有助于人们从抗震救灾实践中领会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有助于人们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看到中国制度模式的强大发展活力;有助于人们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康庄大道;有助于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形成全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塑造人们精神、培育社会风尚的基础性工作。经过抗震救灾斗争的洗礼,人们对思想道德建设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更加深刻,对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期望更加强烈,对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要求更加迫切。抓住重大事件、重大考验提供的契机,总结和运用好蕴藏其中的宝贵精神财富,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公民道德建设更能够引起共鸣、取得共识,产生集聚和放大效应,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要十分珍惜用生命和热血浇灌出来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把抗震救灾斗争培育和弘扬的崇高思想、优良作风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生动教材,把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作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努力贯穿到公民道德建设各个环节,使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的过程成为坚定理想信念、强化精神支柱的过程,成为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的过程,成为引领社会风尚、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过程。

第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必须加强宣传教育,使之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一种思想和精神,只有为人们理解认同,融入心灵深处,才能产生广泛影响,才能持久地发挥作用。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就是要通过生动活泼、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人民军队好、人民群众好、伟大祖国好的时代主旋律,引导干部群众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

开展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宣传教育活动,是公民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也是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的有效途径。要把弘扬抗震救灾精神贯穿到各级各类媒体宣传报道之中,大力宣传抗震救灾精神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抗震救灾、恢复重建的决策部署和规划安排,宣传灾区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坚强意志和全国人民支援灾区的实际行动,宣传各条战线在抗震救灾精神激励下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显著成效。要把抗震救灾精神作为学校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内容,体现到学校思想品德课及相关教育教学之中,引导广大青少年自觉做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弘扬者、实践者。在抗震救灾斗争中,各条战线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和先进集体,他们的英雄行为是对抗震救灾精神的有力注解。要大力开展学习宣传先进典型活动,使他们的感人事迹在中华大地上广为传颂,使他们的崇高精神在人民群众中落地扎根。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斗争是文艺创作的深厚土壤和不竭源泉,要精心组织好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推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精品力作,让人们在艺术欣赏中感受心灵的震撼、获得思想的升华。

第五,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贵在知行统一,真正落实到立足岗位、奉献社会的实际行动上。认知是前提、是基础,践行是归宿、是落脚点。弘扬抗震救灾精神,要紧密联系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联系各条战线的工作实际,联系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把认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把思想与行为统一起来,在落实上下功夫,在实践中求成效。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具体事情做起,立足岗位做好本职工作,是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的最好体现。要引导人们以抗震救灾精神激励和鼓舞自己,脚踏实地、勤奋工作,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完成好每一项工作,创造出一流业绩。热爱祖国、关爱他人、奉献社会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在抗震救灾斗争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就要引导人们在国家安危、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奋不顾身、挺身而出、敢于担当,在突如其来的灾害面前携手同心、守望相助、共渡难关,在人民生命财产遇到危难的关键时刻见义勇为、扶危济困、乐于奉献,在日常的生活中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在抗震救灾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要总结推广抗震救灾斗争和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志愿服务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普及志愿理念,弘扬志愿精神,完善志愿服务机制,推动城乡志愿服务深入开展,让一切爱心充分展示,让一切善举竞相推出。当前,抗震救灾工作进入恢复重建的重要阶段。夺取灾后恢复重建的全面胜利,尤其需要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要进一步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大团结大协作精神,动员和引导社会各界关心灾区、支援灾区,积极为灾区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智力等各种形式的支持。要引导灾区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用自己的坚强和毅力,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重建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要注意把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同正在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始终保持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使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的过程成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过程。

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不仅需要从实践上不断探索和努力,也需要从理论上进行研究和阐释。要深入研究抗震救灾精神的丰富内涵、时代背景、重要意义和实践要求,不断深化人们对抗震救灾精神的理解和认识。深入研究抗震救灾精神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培育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在和平建设时期培育的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培育的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北京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揭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丰富升华的脉络与规律。深入研究把抗震救灾精神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转化为人们实际行动的措施和办法,使伟大抗震救灾精神长久地发挥作用。

第7篇:弘扬革命精神心得体会范文

中国梦的话题,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中国炎黄子孙共同的愿望,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现在已经一步步向我们走来,我作为一个党的理论工作者,既感到兴奋鼓舞,又深感责任重大。

一个民族的复兴,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支撑

实现中国梦,为什么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目前,我正在做“弘扬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这个课题,除已发表几十篇文章和研究报告外,还出版了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大庆精神、北大荒精神、兵团精神、雷锋精神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所创造的航天精神、浦东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等等,我深深感到这些精神充分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家园,要倍加珍视,很好地总结、培育和发扬。

一个民族的复兴,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支撑。我们常用“精神支柱”这样的话,这是很有道理的。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中华文明五千年不倒,就在于它有一股贯穿始终的浩然正气,千年不绝,这使中华民族虽九死而不悔,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中国共产党从初创时期的十几个党员,发展到今天的八千多万党员,大革命失败后井冈山的星星之火,最终成了燎原之势,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个一穷二白的落后国家,遭遇帝国主义的层层封锁,却能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奇迹般地崛起,建立起了独立的工业体系,拥有了自己的核力量。而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更是一路高歌猛进,一洗中华民族百年耻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贯穿其中的就是中国共产党所拥有的巨大精神优势。真正使中华民族走上伟大复兴道路的辉煌,那还是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有着崇高理想的中国共产党。在不屈不挠斗争中所形成的革命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是以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和代表。大力弘扬中国精神,对于实现中国梦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精神的深刻内涵

引用“雄关漫道真如铁”来说明中国梦实现之不易。弘扬中国精神可以使全党,尤其是广大青少年深刻认识中华民族复兴所走过的艰难而又辉煌的历程。

主编这套丛书,使我自己首先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尽管这段历史是熟悉的,但是未必能很好地认识它。从井冈山、长征、延安、西柏坡,及革命战争时期的古田、红岩等等,你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革命成功之不易。无数革命先烈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那真正是抛头颅、洒热血,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即使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创业也极其艰难,“头顶一片蓝天,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茫茫戈壁,硬是变成了米粮仓。改革开放闯出来一片新天地,浦东精神、航天精神,真正是雄关漫道真如铁。学习这段历史,我常常是热血沸腾。我们必须继往开来,弘扬中国精神,使一切的都没有了市场。

用“人间正道是沧桑”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学习和弘扬中国精神,我们可以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更加清醒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历史的偶然,不是从哪几个人或者某个阶层、集团的主观利益出发的选择,而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过程中,为什么有时主观愿望是好的,结果却走了曲折的道路?历史是无情的,它只承认科学和规律。自然科学是这样,社会科学也一样。我在编写兵团精神、北大荒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的过程中,深深感受到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和历史必然性,不按科学规律办事,不尊重客观规律,是一定要碰钉子的。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创造的新的革命精神,使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体制、理论充满信心,精神和理论相互联系,理论是抽象化了的、更概括、更集中的科学规律的反映和升华,而精神则是理论的人格化,与理论相比,它虽然不是那么抽象和概括,但却更加形象性、具体化。

用“长风破浪会有时”概括我们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所有精神的共同之处,就是崇高的革命理想的具体化和人格化。革命精神的核心是革命理想,它是从科学理论付诸实践而内化出来的对未来的追求和自觉,是在对未来规律把握的基础上产生的精神力量。井冈山、古田、长征、西柏坡种种革命精神可以使我们看到,正是革命理想大如天,正是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革命才一步步走向胜利。中国革命道路有过许多曲折,也取得了一个个胜利,走至今天,我们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我们怎能听信有些人看到一点沉渣泛起,面对小小困难,就丧失信仰,所以我们要高扬主旋律,扬起理想的风帆,去迎接长风,破万里浪。

中国精神,它的载体是亿万人民群众

中国梦,不仅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人的梦,要让人民共享出彩的机会。这就把国家、民族的梦与个人的梦有机地统一起来。中国精神,它的载体是亿万人民群众,而不是少数人的孤军奋斗。国家和民族要努力使每个个体尽可能地展现聪明才智,获得人生的价值,表现个体的尊严,取得个人的成功。国家和民族的成功决不排斥个人的成功,而恰恰是个人成功的基础和助力。中国梦必将成为你我之梦,成为人人可见、可追、可以灿烂、可以精彩之梦。可以说,革命精神,这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家园,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守护好这个家园,精心培植好这个家园,为中华民族复兴这个伟大的中国梦,留下一片丰饶的沃土。

第8篇:弘扬革命精神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井冈山精神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两学一做

井冈山,中国革命的摇篮。以、榇表的老一辈革命家在此创立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此期间培育和形成了我党具有原创性的革命精神――井冈山精神,它的光辉引领着后来的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的凝练。2016年视察江西并第三次上井冈山,指出:“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要结合新时代条件,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提出“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的四句话要求,并希望江西省在弘扬井冈山精神上努力走在前列,不断创造新的经验。

高等学校,中国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党的十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就高校而言,作为培养和培育优秀青年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紧紧围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的中心任务,为能够培育理想信念坚定的高素质高质量大学生提供强大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障,因此,加强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就显得极其重要。井冈山精神作为一种伟大的革命精神,充分体现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创新精神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如今的新形势下,如何借助我党的优良传统,坚持马克思主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分发挥井冈山精神的内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开展“两学一做”教育是党中央根据时代特点,科学判断当今局势,客观分析社会环境,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而提出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部署。“两学一做”的提出为高校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实现井冈山精神的教育价值提供了有效得载体。

一、弘扬井冈山精神为开展“两学一做”提供了精神支柱

坚定信念和实事求是是井冈山精神的灵魂和精髓,以和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具有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与毅力,这也是井冈山时期坚持斗争和取得胜利的精神支柱。以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将“上山”主张付诸实践,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块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但井冈山革命时期正是敌强我弱的革命低潮期,艰苦的生活和频繁的游击斗争让少数军民对革命前途感到希望渺茫,产生了悲观情绪,以为代表的少数派甚至提出“井冈山红旗能够打多久”的疑问。1930年针对此种悲观倾向,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科学回答了“红旗可以打多久”的问题。坚定信念和实事求是的井冈山精神鼓舞了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地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最终改变了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建立了新中国,井冈山精神已然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当前我们开展“两学一做”教育,就应当大力弘扬“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的井冈山精神,为“两学一做”教育提供爱国主义的强大精神支柱。首先,要使广大学生明白今日之幸福来之不易。当井冈山精神渗透到校园文化中引导校园文化正确的发展方向,就能够净化大学生的心灵,引导大学生的行为符合社会道德伦理规范,从而培育出合格的社会人才。其次,在教职工支部和学生支部的“两学一做”教育过程中,开展井冈山精神专题学习与讨论,结合第一专题的理想信念和第二专题的创新精神,找问题讲方法学经验共进步。

二、弘扬井冈山精神为开展“两学一做”提供了实践动力

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期间,以为首的老一辈革命家,面对残酷的军事和经济封锁引发的极端艰苦的环境下,坚持依靠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于是有了“毛委员背粮上山”、“的扁担”、“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口口相传的美谈,这巨大的实践动力促使我党成功地突破了困境,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井冈山时期所坚持依靠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为弘扬和传承党的优良传统,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提供了深刻的启迪。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我们必须弘扬和传承依靠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但是,当今许多大学生已经把这些优良传统丢得差不多了,学习上低标准,生活中高标准,穿要名牌,吃要特色,用要高档,玩要刺激,绝口不提奉献。针对这种物欲横流的状况,强调在大学中开展学习党规的“两学一做”,弘扬依靠群众、艰苦奋斗的井冈山精神就显得十分重要。弘扬依靠群众、艰苦奋斗的井冈山精神,其一有助于抵制腐朽思想对学生的侵蚀,克服拜物主义等不良倾向;其二有助于大学生牢记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第9篇:弘扬革命精神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延安精神 学生工作 弘扬 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b)-0000-00

党的十提出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自由公正平等法治世、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人”,并要求在全社会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延安大学作为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通过不断挖掘延安精神的时代内涵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弘扬。

1 关于延安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认识

1延安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之一

延安精神根源于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又经过几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心培育,已经形成了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为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精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本质和核心,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为显著特征”的基本内容。作为党在不同执政条件下提出的与时俱进的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延安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当前历史条件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延安精神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延安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之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延安精神在当今时代的体现。

2、延安精神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动力

作为我党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思想武器,延安精神以其独特的思想魅力,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新时期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动力。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能够促进更好地爱国、民主、文明与和谐,解放思想、事实求是的精神是助推公正平等法治的强大动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敬业诚信友善的根本归宿,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是推动富强文明和谐的必要条件。时代离不开延安精神,延安精神始终与时代精神同步前行。

2 延安大学用延安精神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总结

在当前时代条件下,延安大学以延安精神为依托,加强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力度,努力造就以延安精神为灵魂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的合格延大人。具体来说,延安大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在学生工作中用延安精神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1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爱国爱党,立身做人” 的前提

延安大学依托红色文化优势,不断探索将延安精神用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新模式,特别注重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在每学期开学第一周,学工部组织全校一、二年级本科学生参加升旗仪式,并进行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新生入学教育模式中,组织新生聆听延安精神报告会、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杨家岭及枣园革命旧址、依托清明节去“四八”烈士陵园扫墓、邀请老八路来校讲革命故事等,熏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愫;延安精神研究会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读书会成为了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的理论研究组织;利用每年五月份的“延河论坛”辩论赛、六月份的“红歌会”、十月份的“祖国、社会、人民与我”主题演讲赛等活动培育爱党爱国、立身做人的品质。通过以上教育方式,延安大学的学生在面对重大突发事件特别是政治事件、政治话题之时都显得格外理性与谨慎,能够正确看待各类政治问题,始终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从未出现过违法乱纪的政治事件,成为了我国高校的楷模。

2.2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勤学善思,立志成才”的基础,是追求诚信友善、自由公正的必要条件

延安大学始终将“尊重学生主体性、激发学生创造性”作为基本办学理念,注重对学生的引导教育和创新性能力培养,鼓励学生时刻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学习、生活、办活动。其一,注重课堂上的实事求是。“立身为公、学以致用”的校训铭刻于每一个延大学子的心中,将书本上的学问应用于具体实践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延大学生的基本学习方法,培育学生公正为人、诚信做事的习惯。其二,注重课外活动的解放思想教育。在举办课外活动的过程中,学校相关组织单位尽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国庆嘉年华、三.七女生节、来自星星的你、学生社团”等活动中,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其三,《延安大学章程》、《延安大圩学生社团联合会章程》、《延安大学学生管理规定》都是在紧密结合学校实际并充分征求学生的建议和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的。通过调动学生在密切结合自身实际的情况下参与学校决策的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增强学生追求民主、公平意识。

2.3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历练本领,立业为民”的条件,是培育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重要突破口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延安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党的根本宗旨。延安大学以“立身为公、学以致用”的校训教育培养着每一名学生,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砥砺人生品格的重要标准,倡导做“爱国诚信友善人”。其一,高度重视革命传统教育。延安大学将革命传统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组织学生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延安大学校史馆,并组织革命传统电影展播等活动,加强对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其二,组织志愿者服务活动。多年以来,延安大学成立了100余人的“张思德志愿者服务队”、50余人的“白求恩志愿者服务队”、300余人的“学生爱心社”、50余人的“支教志愿者协会”、60余人的“家电维修服务队”等学生组织,为社会、学校开展志愿者服务,在服务的过程中痛并快乐着,在快乐的过程中体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三,早操晨会工作。延安大学自1941年建校以来,一直于每天清晨六点半不间断地开展早操晨会及体育锻炼工作,并被《中国教育报》等主要媒体以大量篇幅予以报道,对于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作风具有重要意义。

总而言之,具有红色背景的延安大学在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的过程中不断深化与创新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模式,为陕北老区培养了一大批“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的优秀人才,必将成为用延安精神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弘扬的典范。

参考文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