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孝文化教学设计范文

孝文化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孝文化教学设计

第1篇:孝文化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孝文化;必要性;对策

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力的核心,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以及文化霸权主义的威胁,孝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具有良好的支撑作用,而且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加强对中小学阶段儿童孝文化的教育,不仅有利于培养儿童基本的道德意识,尊敬父母,理解父母,还能使儿童正确地认识自我,洁身自爱,珍惜生命,促进孝道文化的传承与革新。

一、中小学加强孝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中小学生的道德孝道意识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中小学生自杀、犯罪、辱骂老人的现象频频被曝光,从小学阶段加强孝文化教育势在必行。

(一)学界对中小学孝文化教育的关注度不高

论文通过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获取数据。在搜索中以“主题”作为检索项,分别输入“孝文化教育”和“孝道教育”,选择“精确”查找,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分析,除去重复的和不相关的文献,共得到论文374篇。通过逐篇进行文本内容的分析发现,关于中小学生孝文化教育的论文24篇,仅占相关研究总量的6.4%,而对大学生和高职生孝文化教育的研究125篇,占相关研究总量的33.4%。由此看出,专家学者比较关注大学生及高职生孝文化意识的养成,对于中小学生孝文化意识养成的关注度不高。

中小学阶段是儿童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能够充分把握儿童发展的规律性,在这一阶段培养儿童的孝文化意识和态度,对后期儿童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对中小学生加强孝文化的教育是培养道德完善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基础,应该引起教师、家长以及社会的关注。

(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推动

自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推行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成为社会中一个庞大的群体,越来越多的家庭里是四位甚至更多位老人宠着一个孩子,很多年轻人迫于工作压力或者其他的原因,把孩子交给老人看管。儿童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难免会被溺爱,这就不利于孩子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同时,人口老龄化在各项养老福利制度还不健全的中国势必会增加儿童未来的养老负担。从2011年4月底国家统计局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可以看出,中国人口老龄化正在加速发展,老年人口的数量及老龄化人口的增速大大超出预期。

儿童生活在这样一个老龄化急剧递增的时代,急需从小就培养他们爱老、敬老的意识。家庭、学校以及社会是一个整体,在这样一个整体里,家长、学校以及社会各界人士需要协同努力,弥补儿童孝文化教育方面的缺失。虽然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也素来以孝治国,但是近年来,孝文化意识越来越淡薄,加之媒体的宣传,比如婆婆媳妇一类电视剧的上演,以及很多家庭的儿童受父母一代的影响,耳濡目染地形成了一些扭曲的孝文化的价值观。

(三)未成年人自杀与犯罪率升高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经济的发展,外出务工人员急剧增加,留守儿童的数量也逐年增加,留守儿童在跟随老人居住的同时,与父母的感情淡薄,使得社会“生而不养,养而不教”的现象影响了儿童孝文化意识的根基。很多儿童不珍爱自己的生命,“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孰不知,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就是最大的不孝。2011年,商丘9岁学生因功课压力大服毒自杀,2012年泌阳县14岁儿童喝农药自杀,2013年,开封市一名小学生上吊……从这些事例中足以看出儿童孝文化意识的淡薄。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2009年公布了一项全国性的调查结果:在调查涉及的13个省约1.5万名中学生中,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有6.5%的学生为自杀做过详细的计划。

未成年人自杀现象严重,其犯罪也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急剧攀升,甚至2004年较之2002年增加了40%。未成年人犯罪率的攀升虽然由很多方面导致,但这些犯罪的未成年人的基本的孝文化意识非常薄弱,他们很少考虑甚至不考虑父母的感受,也有一部分未成年人吸毒、上网,威胁甚至以暴力方式向父母索要“生活费”,给父母带来了极大的精神折磨。

(四)家庭教育的缺失及学校教育的缺陷

通过对不同年级的部分学生和老师的访谈调查发现,中小学孝文化的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现在的中小学儿童大都是家里的宝贝,在教育功利主义和社会优胜劣汰的淘汰机制驱使下,家长往往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智力的开发以及儿童特长的发展,忽视了儿童道德习惯的养成。有些儿童在帮爸妈干家务或者用其他形式来感恩父母时,往往会得到父母“你把成绩提上去就是最大的孝”这一类的话。长此以往,儿童的孝亲意识就会逐渐淡薄,认为自己有出息才是对父母最大的孝,而忽视了与父母在情感上的沟通。还有很多老人对待孩子一口一个小公主、小皇帝,使得孩子从小就养成了霸道不听话的习惯,动辄打骂老人。

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一方面过于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忽视了学生道德的发展。另一方面,中小学校基本的道德教育是教会学生如何讲文明讲礼貌、互帮互助和舍小家顾大家,忽视了儿童孝文化意识的培养。调查发现,教师对活动缺少积极的反馈与评价,活动举行得如何,儿童是否从中有所收获,都没有引起教师的关注,儿童对孝文化的意识并没有从根本上建立起来。

二、进行孝文化教育的对策

(一)学校要形成良好的孝文化教育的氛围

让孝文化进课堂。课堂教学是文化教育的主阵地,中小学校应在现有基础上增加和加深孝文化的教育内容。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更要重视传统孝文化承载的人文理念,以及学生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在适应新课改进行课程整合的同时,在学科教学中融入孝文化的内容,尤其是在人文学科教学中穿插孝文化的教育,从思想上和精神上进行孝文化的传递,使孝文化像一加一等于二一样深深地印在儿童的脑海中。从小培养孩子的孝亲意识,并形成连续性的教育,使儿童在中小学阶段能够不问断地接受孝文化的熏陶。学校还要根据各自的实际和需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孝文化资源,借助榜样的力量督促学生了解更多的孝文化知识,在学校开设的校本课程中植入孝文化的内容,把孝文化切实有效地贯彻到学生的学习中去。陈侠指出“在教材中重视学习者实践,是调动他们积极性的最好办法”。学生在理论的支撑下再去结合实践,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是进行孝文化教育的最有效的途径。

将孝文化的弘扬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对中小学生进行孝文化教育,除了通过直接说教外,还应把孝文化教育融人到生活实践中,使学生认识到孝文化的现实意义,巩固所学的孝文化的知识,真正认同和接受孝文化,践行孝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通过开设主题班会、教育活动、办宣传栏等,挖掘学生的兴趣点,营造良好的孝文化氛围,通过多种喜闻乐见的形式提升学生对孝文化学习的积极性,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孝文化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孝文化意识。学校还要充分利用少先队、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资源,开展孝文化的相关活动,把课堂所学与多种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实现二者的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使学生在实践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在每一个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都要负责任地组织学生对实践活动的效果进行反馈,通过多样的形式展示学生实践活动的所感所获,并通过多样的评价方式对活动进行有效评价,借助儿童的同伴影响提升孝文化在儿童群体中的发扬。在中小学中,教师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影响群体,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学生模仿,或是不自觉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因而,教师还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做好表率作用,加强自身孝文化的学习,在掌握更多的孝文化知识的同时增强自己的责任心,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二)家庭要起到良好的桥梁作用

家庭教育是孩子教育的第一园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与父母生活时间长,和父母有天生的亲和力,以此为切人点,孝文化教育工作更容易步人正轨。学校孝文化建设要通过“学校主课堂、家庭小课堂、社会大课堂”三位一体,形成一个广阔的立体教育空间。在孝文化教育方面,学校在充分利用宣传图窗、黑板报、校园广播等载体,做好广泛的宣传和发动工作,营造一种“崇尚孝道,感知孝文化”的氛围,充分重视并发挥好“家庭小课堂”的作用,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专题讲解孝文化,明确家长在孝文化教育方面对子女的要求与作用,使家长自觉担负起以身作则和言传身教的责任,努力树立良好的形象,形成良好的家风。

家长在与班主任或教师沟通时,不能只关注学生的成绩,只询问学生在学习上的表现,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家长要虚心接受教师的意见及建议,共同为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基础而努力。学校和家庭在孝文化教育方面一定要形成合力,比如,教师布置学生回家给父母洗一次脚,干什么样的家务这样的作业时,父母要积极响应,为儿童设置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

(三)借助社会的力量进行孝文化教育

第2篇:孝文化教学设计范文

一、碰撞———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沟通亲子心灵的主题班会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物质文明的日益丰富,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代沟”越来越深,间距越来越大,甚至如同平行线而无法交合。要化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首先要搭建一个适于沟通的平台,于是我们选择了主题班会,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一堂父母与孩子共同参与的主题班会———《心灵的交汇》。朱峥和她妈妈共同表演的小品《该不该》让在场的师生流下了热泪“;心心相印”的游戏既充满趣味,又让大家体会到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确实存在着问题;“真情诉说”让孩子和家长衷诉心声,达成共识“;激情拥抱”使亲子间再一次感受了对方的心跳。活动结束后,同学们在网上各抒己见。有学生这样留言“:我觉得这次活动设计新颖,以前搞的一些活动只是做做表面文章,太平淡了,起不到深层的作用。通过这次活动,我从内心深处体会到了家长对孩子的挚爱。”网上交流是学生心灵告白的最好形式,是这次主题班会的课外延伸。正是因为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加入,使我们的主题班会不仅让现场观摩的领导和老师耳目一新,而且激起了学生与家长心灵的碰撞。德育活动与网络媒体手拉手,让一贯沉默于教条的德育教育变得这样亲切、这样活泼、这样令人难以忘怀。

二、唤醒———选择数字化平台,唤起对“孝”的认识

随着初步尝试的成功,我们意识到,仅有心灵上的沟通是不够的,必须要让学生懂得“孝”,理解“孝”,通过活动唤醒学生意识深处“孝”的萌芽。每年感动中国人物的评选总能激起人们内心的波澜,震撼于这一份平凡中的伟大,于是我们发起了感动中国系列教育活动。扣紧“孝”的主题,经多方修改,我们用数字化平台设计了《孝心———人性的脊梁》的教育活动。数字化平台的“在线调查”和“网上讨论”功能以其直观、快捷、隐秘的特点,直击学生的内心世界,思想的火花在活动中点燃,内心深处的“孝”的意识被唤醒。学生对“孝”有了新的认识:对父母不应该只有索取,更应有爱的回报。学生的认识更趋于情景化、感性化,激发了内心对自我孝心的反思,也使我们德育教育工作者看到了另一片天地。

三、践行———拍摄生活DV,树起“孝”的榜样

爱的回报是对“孝”的最好的诠释,同学们已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感染,通过调查研究,许多同学自觉地为父母做家务,为劳作了一天辛勤归来的父母端茶送水,更为可贵的是,他们以良好的表现来减少父母对自己的担忧。我们及时地抓住了学生中的众多闪光点,用DV拍摄下了这一个个美好的瞬间。我们拍了《为爸爸洗脚》、《妈妈要出远门》、《我帮妈妈洗衣服》、《我为父母过生日》的短片。这些短片在网上挂出后,在师生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道德日益倒退、孝行严重缺失的今天,这无疑是一剂“强心针”。DV以它多姿多彩的现代化手段,真实地再现生活,塑造高层次的灵魂享受,为“孝”的主旋律提升榜样的力量。

四、强化———纵横“博客”论坛,交流施孝心得

第3篇:孝文化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孝文化 创新创业文化 载体建设

“百善孝为先”,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元素,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精神文化营养,是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筑梦中国”的精神动力,需要不断继承和大力弘扬。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撬动“中国梦”的杠杆;创业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崛起之途,助力实现“中国梦”。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高等教育肩负着文化传承和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神圣使命。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地处中华孝文化名城――孝感,这里,孝文化资源丰富,浸润人心。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注重发掘孝文化资源,弘扬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大力推进孝文化与创新创业文化相融合的特色文化育人。

一、孝文化与创新创业文化相融合的特色文化育人内涵

1.孝文化的内涵。

“孝”字最早见于距今三千多年的殷墟甲骨文中,由“老”与“子”的上下结构会意字而成,形象地描绘出上面的老人呵护着下面的子女,下面的子女承奉着上面的老人,父慈子孝,十分和谐。《辞海》中注释“善事父母曰孝”,这是孝文化最直接的含义。《孝经》和《二十四孝》是传统孝文化的重要著作,综合起来,孝文化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珍爱生命。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父母给予我们的,要行孝首先要保全自己的身体,健全的身体是孝敬父母的前提;二是孝敬父母。不仅是赡养父母,日常生活中还要做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1];三是“承志”、“立身”。古人认为,继承父母的意愿及事业是非常重要的孝行,而干出一番事业是最大的孝;四是“谏诤”。孝敬父母并不是言听计从,一味顺从,对于父母错误的言行要敢于直言规劝;五是慎终追远。中国古代社会的现实和特点使孝文化的思想从事亲,尊敬长辈,厚待亲友进一步深化为对君主的忠诚、对国家的忠心,对社会的责任,“小孝事亲,大孝事国”[2]成为孝文化的深层内涵。

2.创新创业文化的内涵。

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背景下,创业创新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而大学生已成为最具创业活力和潜力的群体,创新创业文化已在各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蔚然成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文化是在大学生长期创业实践中积淀形成的,是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以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主要内容,训练基本的创业技术技能,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活动。所以,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既是一种与职业教育使命相契合的全面的素质教育,又是职业教育追求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现路径,更是对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目标的价值超越。

通过分别对孝文化和创新创业文化内涵的分析,我们对孝文化和创新创业文化相融合的特色文化育人内涵已经有了一定认知与理解。这两种文化看似是孤立的,实际是相辅相成的。“孝”有小孝、中孝、大孝、至孝四个层次,无论是孝敬父母,还是忠于国家,成就一番事业,首先要自强不息,立志创业,都需要创业创新文化的引领,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不断发奋图强,努力学习,为创业打下坚实基础。只有当创业成功,才能更好地孝敬父母,报效祖国,回报社会。

二、孝文化与创新创业文化相融合的特色文化育人的重要意义

1.特色育人文化是丰富校园文化的需要。

高校肩负者文化传承的神圣使命,更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优良的校园文化在学校育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功能,校园文化应该是常新的、与时俱进的。学校立足本土特色,大力推进孝文化与创新创业文化相融合的特色育人文化,既有对中国优秀传统孝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又有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新创新文化,把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有机融合,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有利于引导师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特色育人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孝”的本义是孝敬父母,深层含义包括对他人的关爱、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忠于国家。孝文化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感恩与责任意识,激励学生自强不息、发奋图强,通过自己的努力回报他人及社会。创新创业文化教育能有效挖掘学生潜能,培育学生的创业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把孝文化与创新创业文化相融合的特色育人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利于形成不断进取、开拓创新的文化氛围,培养具有“感恩、责任、忠诚、奉献”品格和创新创业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孝文化与创新创业文化相融合的特色文化育人的载体建设

1.特色文化育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要充分发挥特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就应该营造浓厚的特色文化育人氛围,让特色文化如同空气,流淌在校园的每个角落,时刻萦绕在师生身边。因此,学校应注重文化育人的顶层设计,把孝文化与创新创业文化相融合的特色文化育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从学校的硬件环境到人才培养目标,从校园的一草一木、一角一景到师生的精神风貌,从教学到管理、服务等人才培养各个环节都要体现特色文化育人的理念,让特色文化深深地扎根于校园的每一片土壤中,不断根深叶茂,开花结果。

2.设置特色文化育人课程体系。

课程是育人的关键,必须结合孝文化、创新创业文化教育的核心元素设置科学、合理的配套课程体系,才能达到特色文化育人的功效。特色文化育人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感恩、奉献精神及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等基本素质,在课程设置上首先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如以理论传授形式对孝的内涵及孝道精神进行解读,效果会更好,而学生的创业意识及创业能力培养则要在实践中进行;其次,注重与专业课程的渗透性。文化育人不是孤立的,应该与知识育人相互作用,创业课程可以设置与专业相关的课程,如电子商务专业的“E-BOSS”创业班开设了《网络营销推广》等课程,学生在扎实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再学这些创业知识会觉得很容易。同时,在专业知识的教授中,老师也会根据不同岗位的职责,对学生进行孝文化教育,培育学生的感恩意识及职业责任感。

3.建设特色文化育人基地。

孝文化与创新创业文化相融合的特色文化育人重在实践。学校多举措建设开放式、多功能的大学生创业基地――中华孝道创业园,先后被评为首批湖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湖北省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中华孝道创业园以创业支撑、支持志愿服务工作,弘扬中华孝文化、志愿服务文化,以中华孝文化、志愿服务文化引领创业,打造中华孝文化的新形态。中华孝道创业园企业,员工都是志愿者,把企业利润的5%至20%用于弘扬中华孝文化,用于志愿服务。在以中华孝道创业园为首的大学生创业基地中,学生睿智创新,激情创业,呈现出一片百花齐放的态势。除了在校内建设大规模的特色文化育人基地,学校还把特色文化育人向校企合作企业延伸,在条件合适的企业建设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创业的艰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感恩意识。

4.以活动为抓手,营造浓厚的特色育人文化氛围。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把特色文化育人工作引向深入。学校每年开展专业技能大赛,以赛促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专业知识,为创业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以赛促创,激励学生大胆创新,不断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开展“文昌大讲坛”活动,邀请全国道德模范、创业专家等来校讲学,与师生面对面交流,讲述关于孝道的感人故事,传授宝贵的创业经验;开展孝亲爱老暨创新创业先进典型评选活动,不断培育与发现新典型,并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以点带面,引导和激励师生学习典型、崇尚典型、争当典型。

5.整合校外资源,积极搭建特色文化育人新平台。

古代“二十四孝”中就有董永卖身葬父、黄香扇枕温衾、孟宗哭竹生笋等“三孝”发生在孝感。近年来,在孝感大力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的浪潮下,修建了以孝文化为主题的董永公园、黄香公园等,学校可以在继承和弘扬孝文化实践教育中,带领学生到这些主题公园参观、学习,加深对孝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孝感不仅是一座孝文化名城,而且是一座新兴的发展城市,建有大面积的科技创业园,用于培育和孵化中小型企业。学校充分利用资源,每年开展“创业开放日”交流活动,吸引许多企业家来校交流创业经验或邀请知名企业家开展创业培训。

参考文献:

第4篇:孝文化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孝文化;建设问题;深层原因;探析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2-0135-02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农村的文化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孝文化,相对于新农村的发展,以及新农村在文化上的发展,却相对滞后。新农村孝文化建设出现了人际关系日趋冷漠,家庭风气失范,节俭美德流失,敬老爱老问题层出不穷等问题。分析新农村孝文化建设中问题的原因,探究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对策,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孝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问题

孝文化正在逐步失去其对于农村社会稳定的维系力,对于家庭成员关系的和谐力,以及家庭代际关系的约束力,许多人的孝文化意识渐渐淡化甚至开始消失,这使得农村一些家庭的和谐面临严峻挑战。

1.人际关系日趋冷漠

农村历来都是民风淳朴的地方,农民更是重视乡邻关系,但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民的生活状态发生改变,从集体劳作回到家庭生产,农民相互扶持、相互帮助的关系发生改变。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解放了大批农村劳动力,作为人际交往主流的青壮年走进城市,农村里剩余的大多是老年人,辛苦之余他们大多不再热衷于人际交往。这些使得农村的亲厚风气渐渐淡漠,人际关系日趋冷漠。

2.家庭生活风气失范

随着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传统的父慈子孝的父母子女伦理关系发生改变。在农村家庭生活中,父母过分娇纵溺爱子女、子女过分任性自私的现象屡见不鲜,农村“啃老”现象丝毫不比城市逊色。过分溺爱导致高龄老人无人赡养,兄弟姐妹争相推诿赡养责任出现了典型的道德失范现象。

3.节俭美德渐渐流失

勤俭节约的美德影响了我们数千年,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然而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享乐奢靡之风盛行,婚嫁丧葬的礼金越来越大,排场也越来越气派,甚至出现了送纸扎洋房、轿车“孝敬”已故先人的现象。与给死人送大礼相反,对于活着的老人却屡屡有虐待现象的发生,引以为豪的数千年传统美德之流失让我们痛心疾首。

4.敬老爱老问题突出

敬老问题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拆迁过程中对待老人的问题。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突出方面就是整齐划一,规划新的居民区,整齐规划街道,这就不可避免的面临着拆迁问题。拆迁的过程中又难免会遇到钉子户以及没有能力盖新房的问题。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有些地方不能正确对待老人,把他们的房子强行推倒,使他们失去了自己的家。而他们又没有能力盖新房子,有些老人迫不得已选择自杀的道路。

二、孝文化在农村中出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探析

从人口结构上看,中国在2000年底就已经进入了老龄社会。到2010年,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7 765万人,占总人口的13.26%[1]。“十二五”期间,将出现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人口老龄化进程将加快。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和老年人数最多的国家,老人问题已经并越来越成为一个极为复杂且紧迫的社会重大问题。照中国现阶段状况来看,中国养老保险和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养老仍然依然是子女的责任。但是由于传统孝文化传承断层、代际结构突显、感恩教育缺位以及法律制度不健全等原因,孝文化在调整家庭成员的关系,特别是和谐代际的关系方面,渐渐失去约束力,人们心中的孝意识孝观念,正在渐渐淡化甚至消失。农村中不孝行为现象日渐增多,种种失范和无序现象,让我们不得不引起反思孝文化在农村中出现的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1.孝文化传承断层

孝文化被视为封建思想之首而惨遭批判,人们均讳谈“孝”字,怕被扣上封建孝子贤孙的帽子而被批判。如此将孝文化与封建糟粕良莠不齐的等同,以致传统孝文化中的仁义美德等优秀思想也被否定掉。在此环境之中,人们的思想混乱,孝文化的观念被曲解,日渐淡薄,孝文化的基础被动摇。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竞争意识和创新观念深入人心。市场经济的竞争原则和求利原则,促使广大农民群众解放思想,各尽其能,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在市场经济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许多农民渐渐探索新的出路,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打工,这对农村家庭造成了很大影响。一方面,打工者在外面受到各种思想的影响,传统文化认同感逐渐降低,思想观念发生很大改变,追求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而不再把侍奉父母视为人生第一要事。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外流,造成农村家庭结构发生改变,家庭重心转移,结构小型化,一些子女更是把抚育下一代当作第一要务。

2.代际结构突显

伴随着农民工人数的日益庞大,留守儿童的数量也与日俱增,许多农村家庭由过去的“父母――子女”结构,变为现在的“祖辈――孙子”结构。这些留守儿童不能拥有完整的家庭,享受不到正常的亲情。农村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使得农村孩子备受历尽苦难的祖父辈、缺衣少食的父辈的过分呵护,极易形成“唯我独尊”等自私心理倾向。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传统农业为家庭所创造的财富比重越来越少,晚辈的知识结构水平先进,创造财富能力提高,在家庭中的权力地位也就随之上升,家庭重心发生转移。老人创造财富能力下降,经济收入很少,在家庭结构中的地位随之降低。

同时,代际之间矛盾重重。代际之间的矛盾,即是“传统”与“现代”、“落后”与“先进”等文化形态上的差别。社会结构的巨大变迁,带来了新的社会组织形式、劳动分配方式等,新的乡规民约、社会关系等随之建立和完善;成千上万的农民工进城务工,带来大规模人口流动;农村的年轻人可以更早的独立,不必依靠自己的父母,独立生活,这些年轻人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化过程与父母的传统教育成长过程有很大区别。新的社会环境新的文化氛围,与农村狭小视野范围的文化环境差别很大,使得年轻人形成与身在农村的父母对比鲜明的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年轻人对家乡的认同感低,感情比较淡漠,重在追逐自身价值的实现,冷淡了乡情,在此背景之下,子女便淡漠了对父母的孝。

3.感恩教育缺位

作为自古至今影响人们的生活态度和道德准则,感恩也是做人的最起码修养。古往今来,感恩一直贯穿于我们的道德教育之中。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农村对感恩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青少年缺乏感恩品德和孝文化观念。感恩教育的缺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社会道德教育缺失。社会道德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响的活动。内容包括提高道德觉悟和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培养道德品质,养成道德习惯。社会教育向来就对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提供某种氛围和指向,特别是对道德,更是如此。良好的道德环境和文化氛围可以塑造优良的社会风气,在人们感受和领悟孝文化的过程中,社会道德教育便达到预期功效。然而社会上的低俗之风,严重危害了人们的正义感和是非观,使人们不关心礼义廉耻,对社会产生巨大危害;低级趣味成为主导,流行于社会之中;主流“真、善、美”的正义价值观遭到贬低,孝文化的精神魅力以及影响力都降低。

二是学校教育的缺失。中国现代教育虽说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的,但实际上仍然以“成才”为目标,道德教育虽被纳入学校教育范畴,但实际来讲目标定的过于高大,甚至有些不切实际,认为其无所不能,夸大了学校道德教育的能力。虽然当下已经注意了道德教育的现实性和可能性问题,但在方法上还是以单向灌输为主,双向理解为辅,集体教育比较多,个体受教很少,没有很好地将道德学习与知识灌输,技能提升区分开来。

三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教育对人们影响巨大而长久,父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将贯穿孩子的一生。一方面,父母给孩子树立了一个坏榜样。当家庭内部出现矛盾或者在赡养老人问题出现争议时,家庭成员的斤斤计较,无涵养的争执不知退让,对孩子是言传身教的作用,孩子的行为会效仿父母。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农村的教育水平就比较落后,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较低,素质相对来讲比较低下,有些家长甚至有不良嗜好,这都给孩子带来了不良影响。还有一部分是父母外出打工,疏于管理孩子,造成教育缺失。留守儿童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是不管自己的家人或者用钱来表达孝心,孝文化的传承出现偏差。

4.法律制度不够健全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向来被看作人们道德品质的组成部分,未引起立法者的重视。目前,我们在“孝”方面的立法很少且不具体。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9年3月,我国现行有效的法律有229件,行政法规近600件,地方性法规7 000件,总数在7 830多件,截至2010年底,我国现行有效法律为237部[2],但在孝敬父母问题上,仅婚姻法做出了相应规定。《婚姻法》第21条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的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给赡养费的权利。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仅第10条规定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家庭成员应当关心和照料老年人;第11条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但这仅仅规定了公民应该怎样做,但对违法者没有约束力。2001年9月颁布的《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提出了基本道德规范,把尊老爱幼作为每一个公民的基本道德。但孝敬是一个属于道德的范畴,没有法律予以强制规定。

综上所述,新农村孝文化建设不尽如人意的深层原因探究,为新农村孝文化建设的持久性指明了方向,为新农村孝文化建设的根本性明确了目标。

参考文献:

[1]民政部2010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报告[EB/OL].http:///article/zwgk/mzyw/201106/201106001613

第5篇:孝文化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品格教育;德育教材;统计分析;存在问题

一、对德育教材德目的统计分析

1.对人教版小学教材《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德目的统计分析

品格教育要求的十个德目内容在小学教材《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中呈现的特点是:注重对“忠”“仁”“勤”“和”德性品格的培养教育,它们文本内容所占的比例依次为:20%、19%、14%、12%;相对对“义”“信”“俭”的德性品格的培养教育的内容就显得比较少,它们的文本内容所占比例依次为:5%、2%、2%。这样的以培养德性品格为主的德目内容安排情况,脱离了小学生发展的客观实际,我觉的是不合理的。因为从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弱,自立能力较差,但模仿能力强,因此,开展培养“社会公德”为主的品格教育,更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礼”“仁”“孝”等德性品格。

2.对人教版初中教材《思想品德》德目的统计分析

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突出对初中生“勤”的德性品格的培养,显然是符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初中阶段的青少年,其自我意识发展很快,渴望自我的发展。在这时期注重对他们“勤”的德性品格的培养,应该是抓住了道德发展的关键期,这对于他们以后的自我意识和认同感的发展会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的。正因为初中生是自我明显发展的时候,此时他们更容易处处体现自我,所以应该在小学阶段培养的基础上,继续培养他们“社会公德”方面的德性品格。

3.对人教版高中教材《思想政治》德目的统计分析

高中阶段的品格教育培养的德性特点有两个极端,非常地突出对“忠”的德性品格的培养,比例高达37%。而却完全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德性品格的培养,即“孝”。而“忠”以“孝”为先、为基础,只有懂得孝敬父母、孝敬长辈,养成“孝”的德性品格,才能更好地理解、接受、内化“忠”这一德性品格。在实际行为上也才能移“孝”作“忠”,人教版高中教材《思想政治》对“忠”“孝”德目的具体内容设计显然是不合理的。但是在此阶段,还是忽略了对“俭”的德性品格的养成教育。

4.对高教版大学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德目的统计分析

在大学阶段的品格教育方面以突出“勤”的德性品格为主,它的文本内容所占比例为25%,这也是符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的。大学生逐步向成人转变,各方面趋于成熟,但是缺乏一定的社会阅历和经历,心理方面还是相对稚嫩,但其自我的意识和要求是空前发展的,因此需教育引导他们勤奋努力,自强自立。但是,很矛盾的是,此阶段对“智”的德性品格的培养却又非常的忽视。可见教材在内容上的安排是不合理的。

二、品格教育德目及其衔接存在的基本问题

1.德目衔接不到位

从整体上来看,体现相应德性品格的十个德目在各个学段之间存在着衔接不到位,结合不紧密,有越位、缺位、倒挂现象,缺乏层次性,系统性,不能突出德性品格培养的循序渐进性。比如“忠”的德性品格的培养在小学阶段就非常的注重,相应的文本体现内容所占比例是20%,比例最高。对“忠”的德性品格的培养,在小学阶段排在首位,但在初中阶段却是排在了第八位。衔接上显然不到位。

2.德目具体内容简单重复

德目的具体内容很多都表现出简单的重复,这样,在学生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往往会使他们产生似曾相识之感。客观地说,这样的学习内容也往往也没有了吸引力,也就难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育的效果会不明显也就不足为怪了。

3.德目内容设计脱离学生实际

品格教育的德育教材德目内容在设计上是脱离了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实际的。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特点,在小学阶段德目内容设计上应侧重体现对小学生的“礼”“孝”“和”“信”“俭”等德性品格的养成教育,培养其良好社会公德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但是实际的教材内容编排上更多的是侧重对小学生进行“忠”的德性品格的养成教育;到了初中,也还应该在小学“礼”“孝”的教育基础上,继续培养初中生良好的社会公德行为习惯,但在此阶段中对“俭”“信”“孝”等德性品格的培养还是不够重视。很明显,在对“信”德目内容的设计时存在的问题是最大的。小学、初中不重视,在高中、大学才开始引起重视,这样破坏了德目设计的阶段性、渐进性规律,那么品格教育的效果也就很难达到,以期通过品格教育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的德性品格的目标也就难以实现。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2]丁锦宏.品格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第6篇:孝文化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孝文化教育;大学生思想教育;重要意义;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 (2011) 14-0217-02

在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而精神信仰和人文关怀相对缺乏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当前的青少年,据有关统计表明,目前我国许多大中城市的独生子女数量都已经达到了95%以上。中国的城市儿童中,独生子女占到90%以上。这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所从来没有过的现象。他们严重缺乏集体意识和包容精神。缺乏自我约束能力以及感恩之心。这一切都需要我们的大学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孝文化价值并进行正确引导。

一、孝文化教育是解决社会诸多问题的必然选择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市场经济一日千里,但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大力弘扬中国孝文化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必然需要。要充分认识孝文化之于整个社会的重要意义,才能使大学教育更好的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主题。

(一)独生子女社会化需要孝文化教育

我国政府自1979年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政策实施已经32年,最早的一批独生子女经历了少年期和青年初期,已经近入了社会化阶段。80后的独生子女,他们从小享受着上两代人的百般呵护与娇宠,养尊处优,经不起风雨,甚者存在人伦倒悬之势,似乎父母千方百计满足子女天经地义,而子女该怎样关心、孝敬父母则几乎不在考虑之列。著名教授钱文忠说过:"孝"是对父母的尊敬、感恩、回报、基于血缘的爱,这是最真实的东西。中国的家庭结构、社会形态已经完全改变了,中国出现了人文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独生子女家庭,在这样的情况下推进孝文化建设就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重拾孝道迫在眉睫

《2008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底,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1095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3%,比上年上升了0.2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15989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2%,比上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报告说,我国面临严重的人口老龄化趋势,而且这一趋势还将越来越严重。客观上,家庭结构小型化,一个或两个孩子要负担两个父母和四个祖父母,甚至会出现一对小两口负担八个或更多老人的情况,子女的养老负担十分沉重。我国社会没有作好社会老龄化的准备,因此,家庭养老已成为社会难题。如何使年轻人重拾爱老敬老传统美德,营造行孝尽孝的社会氛围,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都离不开孝文化教育的重构。

(三)进行孝文化教育是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它也是对包括孝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升华。孝文化主张对生命及生命本源的尊重,其最初含意是"善事双亲","敬养父母",对父母在物质上、精神上尽孝心。"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经》),并且将孝由此推开及至社会,形成"博爱"与"广敬"。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即不仅关爱父母、家人,还关爱他人,兼爱大众。孝文化中的孝,讲以人为本,实际上不独主张以人为本,还有"天人合一",表现在敬畏天地,热爱自然,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非独人为至灵。孝文化中的以人为本,从孝敬父母,悌兄睦友到兼爱众人,尊重生命,敬重自然与其他生命,有利于自身、人类和自然的发展,因而对其阐发、弘扬,是一重要而有意义的事情。

(四)孝文化教育是坚守中华文化个性,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方式

捍卫我国文化已经成为时下一个非常严峻而现实的问题。全球化时代文化发展的一个突出现象是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霸权的出现。这种文化霸权在所有弱势文化的国家里都随处可见,而且在青年一代身上特别突出。如在我国,五颜六色的染发,半土半洋的口语交流,圣诞夜的倾城狂欢,情人节的风靡,麦当劳、肯德基连锁店的遍地开花,等等,都显示着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生活方式已经不知不觉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与魂,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就意味着这个民族的消亡,如何保存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基础,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必然选择。孝文化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核部分,对于中国国民性发生了根源性、本质性的影响。所以我们应当继承弘扬传统孝文化,并对其进行必要重构,使其更加现代化而非西方化。

二、大力弘扬中国孝文化对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养成教育的基础作用

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一切道德都源于对他人的关怀和爱。子女最先从父母那里得到了爱,这种爱可以培养并生发出对父母、兄弟、姐妹的爱、进而发展成对他人的爱。爱人民、爱祖国的教育要从爱父母、爱家庭、爱学校的教育开始。

(二)对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养成的启迪作用

无论是港澳同胞,还是海外侨胞,只要他们回到祖国大陆,都要寻根问祖,不管如何,政治观点怎样,都称自己是炎黄子孙,很多人还要亲自到黄陵虔诚祭扫,这就是一种发源于孝的爱国精神。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的同时,必须大力强调这一点,今后不管走到哪里,境遇如何,最起码都不能忘记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更不能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进一步就是要为父母争光,为炎黄子孙争光。

(三)对学生诚信品格养成的促进作用

事亲之孝德,是人性最自然的流露,无丝毫虚伪存乎其间,所以孝之爱、敬必包含着真诚。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轨,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正是说做一个人却不讲信誉,我不知道这怎么可以,就像斗车没有轨,马车没有?,这车怎么走得了呢?另一方面,孟子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就是要将对父兄孝悌推广到他人,当然也包括将对父兄爱敬之真诚,推广到与一般人的交往中,从而达到不伪不欺,实现诚信。现在的市场经济更是讲究诚信,诚信是商业社会中最基本的道德品质之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可有效地运用孝道所包含的另一要义:对父母兄弟姐妹的真诚——"信",以促进学生诚信素质的养成。

(四)对培养生生、师生之间的情感,营造和谐人际关系的推动作用

孝是形成古代和谐人际关系的精神力量,也是形成当今和睦社会风尚和安定社会秩序的重要精神力量。中国的孝文化始于爱父母,推及于兄弟之爱,夫妻之爱,亲戚之爱,宗族之爱,邻里之爱,师友之爱,国家之爱,人类之爱。荀子曾经说过:只要孝的教育功能能够得以推广,家庭便可以和睦,人可得以长寿,社会可得以安宁。所以说孝是增强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基础。必须先让学生真诚地爱自己的父母,其次爱老师,爱同学,爱所有的人。如果每个人都能像爱自己父母那样爱同学、爱老师、爱人民、爱国家,多尽责任,多作贡献,整个社会人际关系和谐的目标也就实现了。

三、中国孝文化的价值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实现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实现途径。

首先,党和政府在教育改革过程中需要继续鼓励和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并提供相应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在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过程中,我们可以先在部分条件较好的师范类高校试点,形成一定模式后再加以推广。在这个过程中,党和政府应该给予这些高校以相应的支持和保障。

其次,各级各类高校要自觉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落实相关教育政策。进行自身的教育体制改革,给中国孝文化经典课的试行提供相应的课程空间。目前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作为思想道德修养课的一部分,重点通过德育课的学习来提高师范生的道德情操和文化底蕴。也有部分院校在不同专业课中,穿插了一些相关的古典名著。

再次,顺应时展要求,灵活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尤其是网络手段。网络作为最先进的传播媒体,以其快捷性、方便性、开放性、生动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网络文化作为现代文明的结晶,正以强大的触角,伸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文化具有多方面的先进性,它打破文化垄断,实行文化民主;突破社会分工限制,拓展人际交往,发展人的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我们要努力使当代孝文化在网络上占有一席之地,通过建设孝文化网站,开发孝文化论坛,发展网络孝文化,使广大网民受到孝的熏陶和教育。在与网络文化携手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大力抵制和批判腐朽落后的孝文化,努力提供正面、健康的孝文化信息。发展网络孝文化,还必须注意形式的多姿多彩、生动活泼,增强孝文化的吸引力、亲和力、感染力和在网络中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

最后,作为高校教师应该更清醒地认识到孝文化的价值,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真正传承、弘扬化之。这就是所谓"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对儿童教养院的老师说:"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在同儿童谈话、教训他、命令他时才是教育,他们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连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是在教育儿童……"这段强调的就是"行为"和"榜样"在教育中的作用。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的模范。教育学生不能依靠灌输、说教,而应当靠教师身教、潜移默化。只有具有高尚人格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健康个性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孟子[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2]张怀承.中国的家庭与伦理[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3.

第7篇:孝文化教学设计范文

今天,我们召开这次会议,主要是总结“讲孝德、重品行”感恩回报行动,隆重表彰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安排部署下步孝德建设工作任务,进一步教育引导广大家庭成员和社会各界,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孝亲爱老美德,加快推进全市和谐社会建设进程。刚才,对30个孝德建设先进集体,20名孝德标兵、小标兵进行了表彰,有3个先进典型作了交流发言。在此,我代表市委向受到表彰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示祝贺,向莅临会议指导的__市妇联吕主席表示感谢!

下面,我就下步开展孝德建设工作,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强化孝德建设的时代意义。孝德观念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发挥过至深至远的历史性作用。在家庭、亲情关系依然十分重要的今天,讲孝德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基础。但是,对待传统孝德这份历史遗产,我们必须坚持科学的观点、辩证的分析,切实将其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中去认识、把握、谋划和推进,必须去其糟粕,汲取精华,赋予“讲孝德”以时代新意。各部门各单位要根据新的形势要求,围绕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紧密结合我市精神文明建设实际,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以孝德建设为契机,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八荣八耻”荣本文来源:文秘站 辱观以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小公民道德计划等相关科学理论和法律法规,进一步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破除迷信、崇尚科学,互帮互助、诚信友爱,遵纪守法、敬业爱国,在继承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美德过程中,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真正使孝敬老人、感恩社会的行动内化为人们的一种基本品行,一种自觉行动,一种新形势下的精神追求,进一步推进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的台阶。

二、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孝德建设的促进作用。在全社会呼唤孝德、期盼亲情的新形势下,加强孝德建设,进一步净化心灵、纯洁思想、扭转社会不良风气,对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促进和谐相处、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各单位要着眼于促进社会和谐,继续深入抓好孝德教育工作。这次“讲孝德、重品行”感恩回报行动,在开展时机、活动方式、组织领导等方面形成了许多有价值的做法。会后,大家要针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一次“回头看”,通过总结经验,提炼升华,切实把有价值的东西形成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制度,形成我市孝德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的特点和特色。榜样在前,心有所依,人有所随。要积极发挥先进典型的模范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召开事迹报告会、座谈会等形式,宣传身边的人、身边的事,以看得见、选得准、学得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自觉摒弃陈规陋俗和个人偏见,主动消除误会、化解矛盾,识大体、顾大局、求稳定、促和谐,在全市形成文明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凡事起教于细微,尝试于躬行。要以创新思路、深化活动为主线,着力解决日常工作生活中影响稳定的不和谐因素,努力在全市形成关注弱势、关爱社会、关心发展的浓厚氛围和强大动力,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进程。

第8篇:孝文化教学设计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7―0025―01

孝道教育对青少年而言,是让他们认识到在生命长河中人类是生命共同体,要让他们感悟人生的道德责任和价值追求,能够孝亲敬老,知恩图报,发掘人性的宝藏,集聚仁爱的力量,让学生学会由孝及悌,把自己的道德责任化为奋发努力、立志成才的动力,将对自己父母的“小孝”扩充为对天下父母的“大孝”,建功立业,亲扬名,使有限的生命得到无限的发展。

一、孝道文化的内涵分析

孝的基本内涵十分丰富,最直接的表现是敬老养老、事亲善行。其核心思想主要有:其一,强调个人在家庭中的道德责任。其二,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其三,强调“泛爱众”的伦理公德。爱人就是行善,行善就是德行,德行就是人的本质。对祖国对人民的爱就是大忠大孝,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孝是一颗永远闪耀着人伦道德之光的璀璨明珠,我们应该以科学民主的精神在中小学理直气壮地大力提倡“孝道”教育。

二、孝道教育的现状和机遇

现在孝道教育存在诸多误区,一是以说教为主,很多家长和老师采取教条式的说教,要孩子这样做、那样做,结果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抵触情绪。 二是在 “应试教育”以升学为第一要务的影响下,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三是传统文化教育流于形式,虽然许多中小学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但倡导者众,身体力行者寡。

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对加强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整体设计。孝道是立德树人、培养健全人格的活水源头,是实现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前提和基础。当前,我们应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出发,重新审视传统孝道对学校德育的优势作用,从孝道文化中吸取营养,融合现代文明,重构德育价值体系。

三、以孝道文化思想作为中学生德育价值重构的内容

德育价值的核心在于塑造人、发展人。我们应该借鉴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德育理念,将孝亲敬老,感恩图报;悌亲睦友,和谐人际;立身行事,齐家治国等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作为德育价值重构的内容,并在德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出一些保护孩子天性,开发孩子慧性,培养孩子慈心的育人之道。

1. 从“全体”的角度出发构建生命教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即生命教育之根本是要让学生以“孝”为出发点而保全自己的身体,珍视生命,懂得自尊自爱,不让自己的品格、节操受辱,是孝行的起码要求。我们可以组织学生深入孤儿院、敬老院等,让他们体会生命的可贵和意义,从而培养对他人及社会的爱心。

2. 从“事亲”“尊亲”的角度出发,构建感恩教育。要学生知道赡养父母、尊敬父母、感恩父母这是“孝”的精神实质。自古以来,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教育学生不仅报父母之恩,而且要秉承这种观念对待他人,对待社会。通过“一封家书” “我的人生账单”等有意义的活动,让每个学生体会到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恩,并引导他们从点滴做起,回报亲恩。

3. 从“承志”“立身”的角度出发,构建理想责任教育。凡为国家民族建功立业的人,给父母带来了荣耀,这也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大力弘扬责任感教育,从小处着手,培养学生对父母负责,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

4. 从“认知”“情感”的角度出发,构建孝道课程体系。通过开设孝道文化校本课程,引导学生阅读《论语》《孝经》《弟子规》等经典著作,了解传统孝道,汲取孝道精华。在认知和感悟中增强中学生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使他们心底蕴藏的善良道德意愿、道德情感焕发出来。不仅把传授孝道知识同陶冶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而且在实践中使学生最终形成了现代孝道观。

第9篇:孝文化教学设计范文

一、审视孝德教育的立足点

随着社会的急剧转型,我国传统的道德价值体系尤其是孝道遭受激烈的冲突与损毁,部分青少年的孝道观念处于断裂与冲突之中:“独生子女”一代的出现和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使一些家庭的代际关系失衡和重心下移,家庭的培养教育功能弱化。信息化及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父母的地位和权威受到挑战。纷繁复杂信息的左右,代沟的形成与加深,使少数青少年对父母缺乏孝敬感,对他人缺乏道德感。多样经济成分和多元文化的冲击影响,使得部分青少年的家庭观念淡化,功利思想严重,从而使传统孝文化中尊长敬老的道德观念受到冲击。因此,加强孝德教育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传承孝德文化,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民族精神的弘扬和民族性格的塑造,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大事。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孝道教育,可以促进爱国守法的道德教育。在中国,自古做官讲究清正廉洁,两袖清风;做人讲究光明磊落,不屈不挠。在国家面临外敌威胁入侵时,涌现出无数爱国志士,为国家为民族抛头颅、洒热血,是什么促使他们这样去做呢?是源发于“孝”的爱国精神。“孝”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无数爱国志士献身的精神动力。

二是加强孝德教育,可以营造团结友善的和谐环境。“孝”不仅是形成现代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也是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安定的社会秩序的重要的精神支柱。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都是以孝道为基础而展开的,发自于人的仁爱之心,以礼为它的表现形式,始于爱父母,推及于兄弟之爱、宗族之爱、师友之爱、国家之爱。孝德教育就是要让每个学生做到能像爱自己父母那样爱人民、爱国家,长大后多尽责任,多做贡献,在这种道德教育下,以孝德扩展仁心,保持谦虚恭敬的态度对待他人,就可以逐步营造出团结友善的和谐环境,促进社会文明的建设。

三是加强孝道教育,有助于完善学生人格。孝为入德之门,德为成事之本。人的优良品德由孝产生,一个要成就大事的人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良好的道德修养由孝道教化来培养。不教孝道,其他的品德便无从教起。因此,在学生中进行和加强孝德教育,对他们人格的自我完善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孝道教育就其实质来说是塑造人格的教育,具有鲜明的普适性和时代性。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孝道教育要顺应历史潮流,把孝德中的忠孝仁爱、谦和礼让、诚信守义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大力倡导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培养学生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及自尊、自信、自立、自律等良好品质。

四是加强孝德教育,可以帮助解决代沟隔阂的社会问题。代沟是一个社会问题,父母、老师、学校、社会为下一代付出了许多关爱,可得到的却是埋怨。而在我国古代,“孝”的教育发挥了重要的连接作用,“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在古人心目中,十分重视承前启后的责任和生命的整体性与连贯性,道德、宇宙、人生是一个一脉相承、物我契合的统一体系。而在现实生活中,有相当一些人伦理观念模糊,对父母缺乏孝道,对社会缺乏责任感,缺乏尊师意识,以我为中心,自私自利。针对这种现象,如果从孝道教育入手,强化学生对父母的孝,就可以树立其社会责任心,消除代沟隔阂,成为有益于家庭、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国家建设的有用之才。

正是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在小学阶段,孝德教育是培养学生基础道德的有效途径。我们大力提倡和建设的社会主义道德,就是要对人类一切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孝德则是一种最低限度的道德,是一种“底线伦理道德”。

二、挖掘孝德教育的生长点

中国古代的孝道教育源远流长,孝文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广泛而深远,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资产,对中华民族文化发展有其不可泯灭的贡献。

《尚书》记载了距今四千多年前尧舜时期的一些关于孝道的主张,即“奉先思孝,接下思恭,视远惟明,听德惟聪”,要求对待先人应该坚持孝道。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作为一部诗歌形式的文学作品中,“孝”字的出现大约有18次之多,表现了西周时期和东周早期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对于孝道的极度重视。

可见,传统孝德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发挥过至深至远的历史性作用。今天的中国是由过去的中国发展变革而来的,家庭、亲情关系依然十分重要。因此孝德仍然有其存在的现实意义和天然基础。对待传统孝德这份历史遗产,我们应根据新的时代条件与教育要求,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去其糟粕,汲取精华,赋予其时代新意,对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新孝德教育。具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切入。

一是感恩图报。在孝德教育中,让学生学习古代、现代及身边各种典型的孝敬事例,从事例中感受种种孝心,体会到做一个有孝心人的那种快乐,真正懂得感恩报恩。感恩报恩是一个人的起码修养,也是人类社会基本的道德准则。

二是孝亲敬长。引导学生应满怀对父母的尊重之心,尊重父母的感情和为养育自己所付出的艰辛劳动,从而内化为发奋努力、立志成才的动力,以进取向上的人生姿态与良好成绩来回报父母;也只有学有所成,将来才有能力赡养父母。孝亲,既是我们的法律义务,更是我们的道德责任,不仅要有物质供养,更要有精神关爱和心灵抚慰。

古人云:“道德乃人之本,孝为德之先。”以敬养为核心的“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宝贵财产。孝顺父母,尊重长辈,“孝者德为本”的古训千百年来,在调节代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保持社会稳定、促进人类幸福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在当代少年儿童中开展孝德教育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孝德教育是实现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前提和基础,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家庭人际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敬爱、仁爱、忠爱之心,奠定人的道德素养。

三、找准孝德教育的切入点

我校地处绍兴南部山区,越中三庙的舜王庙就坐落在这里。绍兴作为虞舜文化的发源地,这里民风淳朴,社会和谐,孝德氛围十分浓厚。各届政府历来重视推进舜的孝道精神,每年都会在农历九月二十三至二十七期间举行隆重的绍兴虞舜文化旅游节,今年又恰逢当地“舜德精神践行年”。为此,学校将此作为孝德教育的切入点,结合学校“以舜的孝心感染人”的办学理念和“孝信雅达”的校训精神,积极创新孝德教育载体,搭建多种平台,使学生从知到行,从不自觉到自觉,从自发的行为到养成有意识的习惯,从而形成良好的孝德品质。

一是校园文化渗透。一方面,我们构建充满浓郁传统美德气氛的校园文化环境,营造出利于孝德教育开展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通过学生自编“孝心小报”,自制“孝敬卡”,讲“孝德故事”,参加“孝敬演讲会”,开展“孝心签名”,组织“绘舜德”现场书画展示等活动,使我们的校园里始终洋溢着浓浓的“孝道”气息。

二是学科教学渗透。教师利用语文、品德等学科,在课堂教学中较好地渗透孝德教育,同时积极挖掘语文等学科孝亲、感恩教育资源,特别要求学生对一些名人、伟人的孝亲内容,能认真学、记得住、讲得来,还要学着做,力求入心入脑,内化为行动。要求所有学科教师协助班主任老师,搞好主题活动的设计和开展,拓宽对学生进行孝德教育的途径。

三是家校合作互动。家庭是孝德教育的肥沃土壤,学校是孝德教育的主要阵地,社区是孝德教育的重要保障。我们以学校为龙头、社区为平台、家庭为基础,把三个方面力量有机组合起来,形成“三位一体”的孝德教育网络,共同创造有利于孝德教育开展的良好环境。在孝德教育中,各班都成立了家长学校,积极协调家长签订《家校协作公约》,鼓励有条件的家长参与到学生孝德主题活动之中来,全程关注孝德教育和实践,关注孩子成长,努力促成家校整体联动,社区做好评价,共同育人。

四是制度约束保障。制订《学生孝心评价手册》,分年段确定学生“行孝”规则,要求学生对照《手册》记于心中,落实到行动上。同时对学生的日常生活提出要求,比如在“敬”父母方面要做到“三要”:早上起床要向父母问“早上好”、上学或外出要和父母打招呼、睡前要向父母长辈问安,并将是否孝亲敬老、感念亲恩作为评价学生道德品质和评选“星级学生”“优秀少先队员”的一项重要内容。

五是榜样激励引领。在班级中开展“孝贤之星”评选活动,在身边的熟悉人中树立楷模,正确引导“孝德”教育的深入开展。规定每天晨读时间各班级要认真诵读有关“孝德”教育的内容,并纳入思想品德课,纳入家长学校,真正做到孝德教育进课堂、进家庭。

四、把握孝德教育的着力点

对小学生而言, 开展孝德教育不能光靠传统的说教,单一的课堂教育或者带有强制性的制度约束难以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必须辅以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这就需要把握好一个着力点,那就是积极创新教育形式,运用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手段,激发学生践行孝道的兴趣,以入情入境的体验式教学模式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孝德品行。

一是坚持开展“五个一”活动。每个月要求学生为父母做一次家务,捶一次背,洗一次脚,说一句问候的话,遇到节日时制作一张贺卡。通过“五个一”活动,让学生感受一种孝德意识,形成一种孝德习惯。

二是利用传统节日尽孝心。节日里往往是孩子们情绪最好的时刻,充分利用这个最佳时机对孩子们实施孝心教育,往往会收到比平时更好的教育效果。如:春节给孩子们布置的亲情作业――“把劳动带进家庭”;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给孩子们布置的亲情作业――“把快乐送给父母”;儿童节给孩子们布置的亲情作业――“把成长展示给父母”;中秋节给孩子们布置的亲情作业――“把欢乐带进家庭”;重阳节给孩子们布置的亲情作业――“把健康送给老人”。

三是开展主题班队活动。每学期组织开展“与孝同行”“百行孝为先”“我是孝德传播者”等主题班会,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让学生体会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会父母对自己的深深的爱、浓浓的情和无私的奉献,从而树立感恩孝亲的意识。此外,我们还结合每年的“舜德精神进校园推进周活动”,开展一系列“知孝”“行孝”少先队系列活动,通过师生互动、亲子互动、学生互动等形式,让学生用自己身边的具体事例教育周边的同学,让孝敬父母、感念亲恩更加具体化、实在化。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