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精神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企业精神文化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企业精神文化的重要性

第1篇:企业精神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1 电力企业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1.1 有利于企业形象的塑造

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能够有效提高企业职工的职业道德与文化修养,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水平,从而提高职工工作的质量,企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也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将企业的形象大大提升。同时,精神文化建设能够为职工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使职工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避免跟社会脱节。

1.2 有利于提高职工积极性

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营造一个较好的工作氛围,让职工对于企业有很强的归属感,从而显著提高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一方面,精神文明建设能够使职工从中获得精神满足,并且能够有效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让自己有较大的发展空问。另一方面,精神文明建设能够对于职工进行有效地激励,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提高职工的凝聚力。

1.3 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发展

精神文明建设不但提高职工的文化素养,有效调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对于提高职工的生产力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职工在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与职业素养,提高工作技能与工作质量,从而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客户。总而言之,精神文明建设能够从多个方面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

2 电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现状

随着电力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也逐渐意识到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从而逐渐加强对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但是由于电力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存在一些比较明显的问题。

2.1 企业对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仍然不够深入

很多电力企业职工对于精神文明的建设工作认识不到位,对于精神文明建设没有一个系统的概念,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很多职工不了解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含、地位、意义、作用等。其次,企业中不仅仅普通职工,包括领导层、管理层在内的人员,都没有充分了解,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很多企业中,精神文明建设只是被当成业余的消遣,而没有被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

2.2 企业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没有确立一定的目标

电力企业在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导致精神文明建设工程没有实质性进展。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没有从根本上按照职工的文化需求来开展,因此难以激发职工的积极主动性,建设工作也没有得到更多职工的理解和支持,因此,相关工作较难以展开。领导和管理人员没有确定建设工作的目标和方向,职工就很难开展活动,没有目标和方向的建设预示着该项目将会无疾而终。

2.3 部分企业没有抓住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点

精神文明建设任务繁重,相关领导没有掌握建设工作的要点,导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不能井然有序进行。也就是说,电力企业中的精神文明工作缺乏一个规范性的管理,建设工作中的轻重缓急没有进行划分,面对所有工作都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计划性,因此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整体效果较差。

2.4 企业在对于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没有进行创新

部分在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生搬硬套,一味模仿其他企业的做法,不按照企业内部实际情况来进行建设,导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浪费职工的时问。同时,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缺乏创新精神,创办活动单调老套,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没有将企业自身的特色与元素加入,没有体现出企业自身的个性化。

3 电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规范化管理策略

3.1 加强职工精神文明建设意识的培养

提高企业职工对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是规范化管理的第一步,只有对于精神文明有充分的了解,并具有精神文明建设的意识,精神文明建设工程才能够有一个好的开始。但是就目前而言,很多领导和管理人员没有意识到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没有必要,这种传统的思想观念也会渲染着职工。因此,解决企业中上层领导认识不到位的问题,改变他们传统的观念,进而提高企业中普通职工精神文明建设的意识,是当前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工作,企业领导要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建立精神文明建设规范化管理体系,形成较好的企业文化风尚。

3.2 明确企业精神文明建设脚步的方向

树立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意识之后,就应该明确建设工作的目标和建设脚步的方向。企业内部的领导和管理人员应该制定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树立职工全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职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以及满意度。同时,应以企业自身特色为出发点,建立一个更加文明、高尚的企业文化体系。企业文化精神是一个企业生存的灵魂,也是企业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应该明确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将职工引导向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

3.3 掌握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心工作

电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工程庞大,时问长、内容多、任务重,这就要求领导和管理人员在建设工作中要找准突破口,掌握建设工作的重心工作。对于建设工作重心的掌握,管理人员可从三个方面出发。从环境角度来分析,在职工的日常生活中,在企业内进行活动时问较长,也会接触到更多的人和事,因此,精神文明的建设工作可以选定于企业中进行。从需求的角度分析,经济活动是电力企业最首要的任务,也是其正常运转的中心活动,在经济活动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可以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心放在经济活动及其出现的问题上。从职业的角度分析,电力企业具有其一定的社会职能,因此就会有其不可违反的职业要求、职业规范以及职业责任,在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建设工作应该仅仅围绕电力企业这个职业来开展,将职业道德与政治思想素质作为文明精神建设工作的重心。

3.4 寻求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思路

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在做好基本建设的基础上,可进行适当的创新,建立一个适用于企业自身的精神文明文化体系。企业内部可以举办一些活动来提高职工的精神文明文化建设,例如报告讲座、知识竞赛、析疑排难答问以及轮训学习班等,从而深化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让职工能够接受和认同本次改革,并给予支持的态度,使改革能够更加顺利地完成,从而树立更好的企业形象,使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得到更好的发展。

第2篇:企业精神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构建“精柔型”企业文化是提升员工自主创新力的有效途径。参与意愿、精神品质、知识技能是提高企业员工自主创新力的三大关键要素。构建“精柔型”企业文化,需要树立”精+柔”理念,打造“精+柔”的企业制度环境,循序渐进构建精柔型企业文化。

关键词:

企业文化;自主创新;员工

基金项目:

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精益思维辅助MC模式企业自主创新管理研究”(12BGL015)。

企业的综合自主创新力是员工个体自主创新力的集成和综合体现,提升员工自主创新力是提升企业综合自主创新力的关键。组织的创新氛围对员工能否发生创新行为起非常关键的作用[1-2]。企业文化是弥漫于整个企业的“无形”氛围,是构成企业创新氛围的关键要素,对提高企业员工自主创新力有重要影响。陈卫旗通过对某大型电网公司156家供电局的10856名员工问卷调查,验证组织创新文化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效应,确认组织创新文化与员工创新行为有正向关联[3]。卫云等人也通过统计分析验证了创新型文化和员工创新行为显著正相关[4]。企业文化具有许多传统管理不能替代的功能,如导向、激励、规范等功能。通过发挥企业文化的这些功能,可以直接或间接提升员工的自主创新能力[5]。影响员工自主创新力的外在因素主要包括企业环境和社会环境[6]。主管领导对制造业员工创新行为有正向影响,组织文化可以加强主管领导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7]。那么,具有什么特质的企业文化能有效提高员工自主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有机结合“精益求精”和“柔性求新”两大重要特质的企业文化———“精柔型”企业文化能有效提升员工的自主创新能力[8]。

一、“精柔型”企业文化的内涵

“精柔型”企业文化是指弥漫于整个企业的,既“精益求精”又“柔性求新”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和。“精益求精”文化强调“知难而进且求精”,推动员工勇攀科技高峰;“柔性求新”文化强调“突破思维禁锢而求新”,拓展员工自主创新思路。“精柔型”企业文化实现“精益求精”特质和“柔性求新”特质的优势互补,有利于企业培养既精专又灵柔的创新型员工。

(一)“精柔型”的企业精神文化

1.“精益求精”的企业精神文化

“精益求精”的企业精神文化,即具备“精益求精”特质的企业精神文化。企业经营理念、价值观、道德伦理观念强调精益求精精神,认为应用科学方法、科学技术和手段追求“零缺陷”“零故障”“零浪费”和“零客户抱怨”的完美业绩是十分必要的,自觉抵制传统的“中庸”经营理念、价值观、道德伦理观念。

2.“柔性求新”的企业精神文化

“柔性求新”的企业精神文化,即具备“柔性求新”特质的企业精神文化。将柔性的求新精神融入企业经营理念、价值观、道德伦理观念中,认为“刚性守旧”不能适应当前的竞争态势,以“柔性求新”为荣,并互相影响,形成浓郁的、弥漫于全企业的“自觉思考、善于应变、不断求新”的良好的精神氛围。

(二)“精柔型”的企业制度文化

1.“精益求精”的企业制度文化

“精益求精”的企业制度文化,即具备“精益求精”特质的企业制度文化。“精益求精”的企业制度文化以“精益求精”的企业精神文化为出发点,在企业的伦理规范、法制意识形态、规章制度中明确体现并强调精益求精精神,奖励、表扬精益求精事迹、态度和相应行为,惩罚、批评敷衍应付、不求上进、怠惰等“不求精”的态度和相应行为。

2.“柔性求新”的企业制度文化

“柔性求新”的企业制度文化,即具备“柔性求新”特质的企业制度文化。“柔性求新”的企业制度文化以柔性求新的企业精神文化为出发点,在企业的伦理规范、法制意识形态、规章制度中明确体现并强调柔性求新精神,奖励、表扬柔性求新事迹、态度和相应行为,惩罚和批评呆板、守旧等“刚性”“不求新”的态度和相应行为。

(三)“精柔型”的企业行为文化

1.精益求精的企业行为文化

“精益求精”的企业行为文化是“精益求精”的企业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在生产经营活动、人际关系活动、学习娱乐活动等过程中,由企业行为、企业家行为、企业员工行为所折射和体现,通常表现为企业整体、领导和员工的勤勇攻关、锲而不舍等精益求精行为。

2.“柔性求新”的企业行为文化

“柔性求新”的企业行为文化是“柔性求新”的企业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在生产经营活动、人际关系活动、学习娱乐活动等过程中,由企业行为、企业家行为、企业员工行为所折射和体现,通常表现为企业整体、领导和员工的随机应变、灵动突破等柔性求新行为。

(四)“精柔型”的企业物质文化

1.“精益求精”的企业物质文化

“精益求精”的企业物质文化是“精益求精”的企业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在企业产品、服务、形象等物质形态上的体现,是企业内在的“精益求精”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被外界认识和认可的重要渠道,具体包括高精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恒精持进的企业形象等。

2.柔性求新的企业物质文化

“柔性求新”的企业物质文化是“柔性求新”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在企业产品、服务、形象等物质形态上的体现,是企业内在的“柔性求新”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被外界认识和认可的重要渠道,具体包括新颖的产品和服务设计、别致的产品包装等。

二、提高员工自主创新力的关键要素

关于自主创新的内涵,目前有多种理解。笔者采用国务委员陈至立于2005年在中国科协学术年会开幕式上所作的《自主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报告中对自主创新内涵的解释,认为自主创新包含3个方面的涵义。其一,加强原始性创新,努力取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其二,加强集成创新,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其三,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积极促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与自主创新内涵相对应,员工自主创新力是指企业员工在各项工作中表现出或潜在的技术发明、科学发现、有机融合各种相关技术并集成创新、积极消化吸收外来技术并再创新的能力[9]。在自主创新所需设备、资金、政策、领导支持等外在条件下,员工自主创新力的发挥主要受员工参与意愿、精神品质、知识技能的影响。提高企业员工自主创新力,应该着重于提高员工自主创新的参与意愿、精神品质和知识技能。参与意愿、精神品质、知识技能是提高企业员工自主创新力的三大关键要素[10]。提高员工自主创新的参与意愿,是指提高员工参与自主创新的主观愿望和积极性。员工自主创新参与意愿是提高员工自主创新力的基础性要素。提高员工自主创新的精神品质,是指提高员工“恒精、毅勇、勤奋、灵柔、突破”的精神品质。员工自主创新精神品质是提高员工自主创新力的根本性要素。提高员工自主创新的知识技能,是指提高员工集成知识、融会贯通、克服困难、以最小的消耗取得自主创新成功的技巧能力。员工自主创新知识技能是员工提高自主创新力的保障性关键要素。

三、构建“精柔型”企业文化是提升员工自主创新力的有效途径

(一)“精柔型”企业文化能有效提升员工自主创新参与意愿

1.“精益求精”的企业精神文化能显著提升员工自主创新的参与意愿

具备“精益求精”特质的企业精神文化塑造追求完美、持续改善、与时俱进、蒸蒸日上的员工。这些员工具有很强的上进心和工作积极性,内心自发产生的持续进步和尽善尽美愿望不断推动着员工积极参加企业自主创新,能显著提高员工自主创新的参与意愿。

2.“柔性求新”的企业制度文化能显著提升员工自主创新的参与意愿

具备“柔性求新”特质的企业制度文化将企业柔性求新的精神文化体现于规章制度上,通过制度明确褒奖“柔性求新”精神和相应行为,明确惩贬“呆板守旧”的精神态度和相应行为。员工为了得到组织褒奖,高度重视“柔性求新”,将大幅度提高员工参与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3.“精益求精”的企业物质文化显著提升员工自主创新的参与意愿

具备“精益求精”特质的企业物质文化以尽善尽美的产品、服务、企业形象为重要载体。企业对产品、服务、企业形象等物质载体的完美要求,使企业及其员工具有持续改善产品、服务和企业形象的强大动力。

4.“柔性求新”的企业物质文化显著提升员工自主创新的参与意愿

具备“柔性求新”特质的企业物质文化通常以多样化、新颖、别致的产品和服务为重要载体,使企业可以通过差异化竞争战略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柔性求新的企业物质文化使企业及其员工具有根据市场状况不断推陈出新的强烈需求,这种强烈需求能明显提高企业及其员工积极投入自主创新的意愿和行为动机。

(二)“精柔型”企业文化能有效提升员工自主创新的精神品质

1.“精益求精”的企业精神文化能显著提升员工自主创新的精神品质

企业文化对员工精神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强大改造力量。在精益求精的企业精神文化渲染下,即使刚进企业的新员工也能受到无形的“精化”教育和感染,“懒散”“不求上进”的员工也能在精益求精的企业精神文化氛围中时刻感觉到无形的鞭策而逐渐改变作风,有利于培育严谨求实、严格自律、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恒定坚毅等自主创新所必需的精神品质。

2.“柔性求新”的企业精神文化能显著提升员工自主创新的精神品质

“柔性求新”精神克服了传统“刚性守旧”的呆板性、局限性、单维性和陈旧性,不拘泥于固有模式,不墨守成规,具有灵活性、动态性、发展性、开放性、全局性、多维性、高弹性、变通性等特点,使传统、呆板、守旧的员工逐步变得灵活变通、多维求新。

3.“精益求精”的企业制度文化能显著提升员工自主创新的精神品质

“精益求精”的企业制度文化将企业精益求精的精神文化体现于规章制度上,通过制度明确奖褒“精益求精”精神和相应行为,明确惩贬“不求精”的精神态度和相应行为,使口头的宣传和教育变得制度化和规范化。它促使员工增强对精益求精精神的重视程度,在面对自主创新困难时更能发挥出勇敢坚毅、锲而不舍、持续改进等优秀品质。

(三)“精柔型”企业文化能有效提升员工自主创新知识技能

员工整合知识、创新知识、取得自主创新成功的技能,受到企业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多重影响。

1.“精益求精”的企业行为文化能显著提升员工自主创新知识技能

在员工自主创新过程中,通常会遇到许多高难技术问题,只有具备恒定坚毅、勤勇严谨、持续完善等精益求精行为特征的员工才能闯过技术难关,以最小的消耗、最优的质量、最高的满意度推动自主创新。

2.“柔性求新”的企业行为文化能显著提升员工自主创新知识技能

员工自主创新的成功不仅需要以员工精益求精的行为特征为基础,而且还需要以员工柔性求新的行为特征为基础。“柔性求新”的企业行为文化,强化了员工柔性求新的行为特征,能突破思维禁锢、整合知识、集成知识,避免“钻牛角尖”,有效提高自主创新的成功率。

四、构建“精柔型”企业文化的建议

(一)树立”精+柔”理念

我国企业受传统的粗放、刚性理念影响很深,“粗”“刚”理念使员工不求精进、呆板守旧而害怕变革,缺乏创新精神,严重阻碍了员工自主创新力的增强。建议企业加强精益理念、柔性思维和柔性管理的培训和应用。管理者需应用人性化的柔性管理,启发员工思维,提高员工应用柔性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在生产经营全过程中强调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消除一切无价值的浪费,应用科学方法追求完美目标并持续完善,上道工序员工对下道工序员工高度负责。“求精”与“求柔”需紧密结合,逐步以“精+柔”理念替代传统的粗放和刚性理念。

(二)打造“精+柔”的企业制度环境

企业制度是企业员工行为的规范和指南,是企业对员工言行、品质、精神的衡量准则,对企业员工的外在表现和内在精神品质都有较强影响。打造“精+柔”的企业制度环境,要求企业建立健全“精+柔”的企业制度体系。企业应该在各项规章制度中提倡、强调“精益求精”和“柔性求新”,并对精益求精、柔性创新的言行和成果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同时,也通过规章制度的普及和宣传,使员工明确“粗放不求精”“刚性守旧”的危害,明确粗心和呆板也是应被批评的错误,知道因粗心和呆板而造成损失应接受惩罚。这样“精+柔”的、奖罚分明的制度环境,可促使那些“粗放不求精”“刚性守旧”的员工逐步改善言行。

(三)循序渐进构建“精柔型”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形成须循序渐进。第一,企业管理者应该从大局出发、认真学习先进的管理理论,改变传统的粗放、刚性管理理念和思维模式,改善思维结构,提高思维柔性和管理柔性。第二,企业管理者应该有意识地通过培训、宣传、教育、制度约束等形式引导全体员工培育求精意识、增强思维柔性和创新欲望。第三,企业管理者应该推波助澜,逐步形成“精+柔”的理念环境、制度环境、行为环境和物质环境,促使每位员工从“被动精柔”到“主动精柔”,并使员工的“精柔化”与企业文化的“精柔化”互相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作者:肖天明 单位:福建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孔德议,许安心.组织创新氛围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

[2]王三银,刘洪,刘健.创新氛围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5(7).

[3]陈卫旗.组织创新文化、组织文化强度与个体员工创新行为:多层线性模型的分析[J].心理科学,2013(5).

[4]卫云,许芳.组织文化、工作价值观与员工创新行为关系研究[J].中国劳动,2016(3).

[5]王帅.以企业文化为后盾进一步提高员工自主创新能力[J].科技与企业,2012(2).

[6]贾白.科技型中小企业提升员工自主创新能力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2(11).

第3篇:企业精神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企业精神;和谐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2.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605(2006)12―0028―03

构建“和谐企业”离不开培育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精神。一个和谐的企业,其职工队伍必然表现出和谐的、健康的、良好的精神风貌。构建和谐企业能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并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作用。

一、企业精神:来自20世纪晚期企业管理的成功经验

20世纪30年代,发生在企业管理的一场革命就是行为科学管理学派取代了推崇“胡萝卜加大棒”式的古典管理学。但这并不是企业管理经验探究的终结。80年代以后,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知识型、技术型工人和企业管理人员的日益增加,企业管理组织结构逐步扁平化,新的形势导致了企业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新的变革。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文化管理理论应运而生。企业文化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在于强调企业内部物质、制度和精神各要素之间结构达到动态平衡,及各要素之间取得最佳结合。与以往管理理论不同,企业文化管理理论着眼于“以人为中心”的不断强化企业凝聚力的整体管理方式,着重突出了作为最内层的企业精神的功用。企业文化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利重点,也是企业的灵魂,它决定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20世纪中外企业发展事实也说明,企业精神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纵观国内外诸多“长寿”企业,如松下、三菱、海尔、长虹等知名企业,无不具有鲜明个性的“企业精神”。现代众多的管理学家在对许多卓有成效的企业进行了大量的实例研究之后认为:在企业取得成功的诸多因素中,最重要、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奖金的数量、组织形式、管理技巧等等,而是企业精神。西方管理学甚至提出:企业精神是构成企业生存的基础、发展的动力、行为的准则和成功的核心。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认为:在事业中诸多因素都很重要,如技术力量、资金、人员及销售能力等,但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是经营观念,即企业精神。总之,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精神的功用,成为众多企业家经营制胜的法宝。

二、企业精神:构建和谐企业的力量支撑

企业精神之所以在20世纪晚期的企业管理中大放异彩,是与其在“无形意识”的名分下进发出“刚性”力量分不开的。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文人志士对“精神”的探究中窥见一斑。在我国古代典籍中,“精神”的含义就被定义为一种大地万物的“精气”,与“灵魂”。生命之躯的一切活动,都是“精神”的外在表现。在现代社会里,“精神”是“指以人的问题为中心展开的,是对人的自身存在和人的价值、意义、权利、尊严的理解和把握,是对人的理想和终极理想的一种追求”。“人类为实现历史和现实的解放而在心灵内部提前进行的内部操演,其目的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造世界’”等等。上述理解尽管有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见地,但其中却包含一个重要的共识:即“积极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坚定的社会信念”是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正因为如此,精神才能成为凝聚人们内心欲望,形成共同价值追求,激发巨大创造热情的“动力源”。法国经济学家佩雷斯在基于对精神动力作用历史轨迹的考察与尊重的基础上,经历半个世纪的研究后宣称:“‘精神’气质在一个地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企业精神也是精神的一种,是群体精神的展现。企业员工的无数个体精神的集合融汇与扩展,就形成了集中的群体精神。它是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中经过倡导和培植而逐步形成和确立起来的具有激励职工奋发向上,规范企业行为的群体意识。作为一种内化的力量、一种无形的管理方式,企业精神通过理性的感情因素的作用,控制和协调职工的行为,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又把职工的行为纳入企业团结协作的轨道,从而促使企业员工为本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可以说构建和谐企业有很多的事情要做,但培育良好的企业精神是最重要的前提。没有企业精神的凝聚,企业犹如一盘散沙,缺少战斗力。在某种意义上说,企业精神决定着企业的未来,决定着企业的生命。一句话,没有企业精神的力量支撑,就没有和谐企业的建设。

三、企业精神:“和谐企业”的重要特征

“和谐企业”简单地说就是指构成企业系统的各部分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平衡发展状态。这种“和谐”包括了很多指标,从宏观上看,“和谐企业”是企业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从微观上看,“和谐企业”是企业物质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的和谐。无疑,和谐的企业文化应该是“和谐企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特征,离开了和谐企业文化的“和谐企业”应该是不完全的,也是不和谐的。按照西方管理学的分析,企业文化建设应该包括三个层次:最外层的是物质文化:中间的是制度文化,包括人际关系、企业组织结构以及各种具体规章制度;最内层的是企业精神文化。企业精神是随着企业产生而产生的一种与物质文化相适应的意识形态。从本质上说企业精神文化建设与企业物质建设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企业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必须依附于企业的物质生产经营活动的存在和发展;另一方面,企业精神对企业物质生产具有反作用。良好的企业精神对企业的发展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就会阻碍企业的发展,制约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企业精神文化建设与企业物质文化建设双方共同统一在“和谐企业”的发展中。因此,企业精神不仅为构建“和谐企业”提供了强大的力量支撑,而且其本身也是“和谐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正因为如此,许多企业在经营起始,就精心打造符合自己企业发展要求的企业精神,以展示本企业的“个性特征”与魅力,从而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扩大企业的影响。如美国IBM公司的“IBM就是服务”,日本松下电器公司的“工业报国、光明正大、团结一致、奋发向上、礼节谦让、感谢报恩”,中国海尔的“敬业报国、追求卓越”这些精神的凝炼,成为了企业的旗帜和区别于其它企业的“个性特征”,是一个企业文化建设的精华。因而,良好的企业精神是“和谐企业”的重要特征。

四、企业精神:构建“和谐企业”的有效途径

“和谐企业”中的“和谐”涉及到企业系统中的方方面面,它包括企业的“内部和谐”和“外部和谐”。所谓“内部和谐”主要是企业内上下级单位、各职能部门之间和谐,企业与职工和谐,职工与职工和谐等:所谓“外部和谐”主要是企业与业主、企业与劳务队伍、材料商和谐,企业与地方政府、新闻媒介和谐,企业与企业和谐,企业与环境、社会和谐等。构建“和谐企业”,就是要理顺各种利益

关系,化解各种利益矛盾,不断促进企业系统中各部分和要素和谐发展,良好的企业精神就是实现这些“和谐”的有效途径。

首先,良好的企业精神有力地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人是企业的根本,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竞争,企业的发展说到底就是人的发展,构建和谐企业首先就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并以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企业的发展。而企业精神就是这样一种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力量。早在2000多年前的中国儒家思想创始人孔子就倡导“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应用到现代管理上,就是主张“尊重员工、同情员工、理解员工的人性面,从而使员工有荣誉感、有羞耻心、实现自觉自动的自我管理”。20世纪80年代的企业文化理论通过对日本经济奇迹的研究发现:日本的成功并非仅仅得益于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和手段,而是主要依靠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管理理论充分体现了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它提出了“企业职工:是具有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生活准则、理想人格、荣辱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企业主体”的观点。当前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已成为世界各国企业的共识。企业活动的目的是营利,但又不能单纯地以追求利润为企业的最高目标或宗旨,而应把企业“权利人”(他们包括顾客、员工、股东、供应商等)的自由、幸福作为企业发展的最高目标,尤其在企业内部,形成上下左右的彼此相互尊重氛围,相互承认彼此的价值和能力,接受彼此之间合理的权力和利益要求,通过制度确保员工能够分享企业成长所带来的好处,尊重员工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如美国惠普电子仪器公司有20名高级主管在接受一项调查中,有18位都认为公司的成功靠的是对个人价值的尊重,这就是惠普精神。它强调:“公司的盈利价值,注重满足顾客、股东、员工的需求,提供以人为本,保持人与人及人与环境之间和谐”。总之,以人为本的企业精神的凝聚就是要树立这样目标:企业就是要努力把员工:培育成优秀员工,就是要为员工的发展服务,通过发展人的需求、满足人的需求、改变人的需求,激发每个人的发展愿望和动力,帮助每个人全面发展。如果一个企业只是单一地追求利润,缺乏精神追求和精神动力,就不可能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所以企业精神是企业员工的精神,离开企业精神,和谐企业的建构无从谈起。

其次,企业精神有力地促进了企业内部的和谐。企业精神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渗透力,它可以无形地凝聚企业各方面的力量,把精神力量化为物质力量。一般说来,企业精神的凝练和概括往往只有十几条、几百字,可它的形成要经历长时间的历史积淀和几上几下的反复论证。它的每个字都饱含着企业经营者、主创人员和广大职工的心血,每句话都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可以说企业精神是领导意志和群众智慧的有机结合,是深厚的企业文化与现代管理思想的有机结合。因此,企业精神自形成之日起,就必然成为全体员工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准则。也正因为如此,企业精神可以激发全体职工的共鸣,可以有效地培育员工对企业的忠诚感、自豪感,激发他们团结一致、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和创造热情,促进职工之间互相尊重、相互理解与相互支持,和睦相处,在企业中营造融洽的人际氛围,形成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合力,把企业建设成为人际关系融洽、充满友爱、精诚团结、蓬勃向上的和谐企业。因此,应大力加强以企业精神为核心内容的企业文化建设,营造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的良好氛围,营造鼓励人干事、支持人干成事的工作环境,通过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使广大职工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导向。

再次,企业精神有助于企业实现与外部环境的一致。构建和谐企业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的支持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这为构建和谐企业提出了鲜明的要求:和谐企业一定要切实增强社会责任感,正确处理好自身利益与社会利益、发展经济与保护自然环境的关系;在处理与社会的关系时,必须守法、诚信更多地回报社会等等。许多企业在对企业精神的概括中,都把这些要求作为核心或者主要内容,用高度凝练的语言进行了提升。如宝钢的“真诚、务实、努力、不断学习”精神;天津一汽提出“学习、创新、抗争、自强”的企业精神;海南旅游倡导在全行业实行“公开透明、诚信经营,温暖热情”的阳光精神;这些精神高度体现了和谐企业的目标要求,极大地鼓舞了职工的干劲,为其行为指明了方向,促使其自觉地同公司的要求协调一致,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也就更加有力地促进了企业与社会的和谐。

第4篇:企业精神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国企;精神文明;重要性;问题;措施

一、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

党的十报告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为做好今后一个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为此,我们必须对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有深刻的认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为企业和谐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环境、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1、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实现小康社会的根本目标

党的十报告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就要求我们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文明、精神文化、社会进步、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因此,党员应高举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理论联合实际。

2、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提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不仅要经济与精神文明相适应。同时也应弘扬我国文化理想,高举文化旗帜,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强国,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必须坚持不懈地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教育广大干部群众,弘扬振兴中华民族精神。

3、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神动力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因此,必须继续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战略,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物质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体现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的全部实践中,才能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要通过精神文明建设,教育和引导全国人民,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环境,敢于迎接各种挑战,经受任何风浪的考验,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努力实现中国梦。

二、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些问题

1、理念主体不突出

现阶段,部分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理念不清晰,主体也不明确。除此之外,政治色彩也太过浓重,这对于企业的塑造是非常不利的。我国企业在企业文化的塑造方面有两方面的问题:语言不够精炼,政治色彩太过浓重;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理念设计存在不足之处。

2、定位基础不稳定

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定位基础不够稳定。在计划经济期间,企业属于我国单位,自身具有垄断性,会受到区域性的限制,市场范围也较小,由此导致了国有企业竞争意识不强,缺乏市场定位,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没有必要存在。其次我国企业由于发展滞后,且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导致企业改革被动进行,缺乏长远的发展眼光。

3、人文基础薄弱

企业没有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没有将人才资源当做竞争优势来看待,对于人才素质的开发也不到位。对于员工专业技能、价值观以及道德观的培养和开发不重视。现阶段,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企业不重视人才的开发,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企业需要改变自己的管理理念,将人才从原有的人力资源中独立出来,给予他们权力和义务,人才才能够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4、理解误差

部分企业将实施“形象工程”与企业文化混为一谈。“形象工程”通常不分重点,各种活动都会尽力参加,浪费了大量的资源,效果也不突出。不仅如此,一些企业在“形象工程”中经常有攀比,认为在资源条件上具有优势就能够帮助企业提升想象。不计效果的进行轰炸式宣传,脱离实际。

5、认识不足

部分企业通常会将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混为一谈,认为思想政治可以代替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且认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就是维护党群关系。在思想上的认识就是错误的,企业精神文明建设途径出现错误,对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建设造成不利影响。

三、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措施

新时期,只有正确的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对企业精神文明建设进行加强。

1、注重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培育。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是现代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代表支柱,为提升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形象,应当积极开展宣传工作,使员工将身边的典型事例通过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形式表达出来,使员工正确理解并主动接受企业精神文明建设。

2、以人为本,发挥员工才能。企业想要建立优秀的精神文明,就需要从人文方面进行改革。现阶段企业注重的是人才的价值,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更加注重人才因素,提倡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提高员工的素质,使员工更好的为企业文化塑造服务。

3、突出企业自身特色。企业想要成功,不仅需要受到员工的喜爱,更要受到消费者的喜爱。消费者选择企业的服务,在某种程度上说,是选择了企业精神文明。因此企业必须要做出自己的特色,反映出企业的内涵和形象,尽力得到员工和消费者认可。

4、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理念独特。企业应当与时代的主体相吻合,也要与企业精神文明底蕴相结合。如人寿保险就是从我国传统文化中吸取了经验,从儒家思想中的“仁者爱人”中提取出“成已为人,成人达已”作为自身的企业文化。企业也应当结合自身企业的特点,与时俱进,提炼独特的理念。

5、正确的定位。企业想要把企业文化塑造的成功,就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目前我国市场上的竞争通常同时综合能力的竞争。企业想要建设企业精神文明就需要从市场定位以及价值取向为准,找出属于自己的道路,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 张建忠.新时期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方法探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5,(8):149-150.

第5篇:企业精神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企业文化的培育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大趋势。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它渗透于商业银行的一切活动之中,又涵容了金融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商业银行的灵魂。国内外金融业的变革、发展实践证明,现代金融管理科学只能从不同侧面揭示金融企业运行的规律;而要全方位窥测、深入阐明并有效策动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必须构建良好的金融企业文化。构建商业银行企业文化,是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应当引起每一位银行家的高度重视。一、企业文化概述(一)企业文化的内涵企业文化,主要是指企业的指导思想、经营哲学和管理风貌,包括价值标准、经营哲学、管理制度、思想教育、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典礼仪式以及企业形象等。其中不仅有思想和精神方面的内容,也包含社会心理、技能、方法和企业自我成长的特殊方式等因素。企业文化是管理思想发展的新阶段,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产物。国外企业管理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即经验管理阶段(或称传统管理阶段)、科学管理阶段和现代化管理阶段。目前正值现代化管理阶段。如何对待人,是这几个管理阶段的重要区别之一。进入*年代以来,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学者从一些先进的企业管理实践中概括出新的经验,这就是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他们把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到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去认识、去实践。可见,企业文化战略就是要建立共同价值观,用精神激励的方法调动企业成员积极性,规范企业成员的行为,并自觉遵守,形成一种作风和精神,从而获得企业长远发展的精神动力。企业文化是一种物质和精神因素的综合体,包括表层的硬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等几个层次。表层的硬文化是指企业文化的物质的外在表现,包括企业的建筑、设施、环境等。企业的这种有形财富,是企业文化发展水平的体现。制度文化是指企业的各种组织机构、组织制度、规章制度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等管理文化的体现。观念文化即精神文化,亦称企业精神,是指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目标、经营哲学等无形的文化部分,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二)企业文化的特点⒈柔软性相对于企业的设备和产品等具有刚性的特点而言,企业文化具有柔软性的特点。所谓刚性,是指企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等不因外力作用而改变其形态的属性,人们称它们为“硬件”。企业文化是一种精神上的东西,它是在企业长期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人们的共同价值观、企业成员行为的准则,对每个成员都能形成自我约束。长期以来,这种共同的行为准则与每个成员个人的行为逐渐合拍,逐步形成企业的作风和精神。这种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行为准则,虽然不具有像“硬件”那样的“不可塑性”,却有自己柔中带刚的特点。也就是说,它的柔软性只是形式上的,它具有一种无形的力量,使人们内心感到有一种紧迫感、柔性压力感。尤其是在企业文化初创阶段,企业文化更具有强制性与自觉性的两重性——柔性与刚性的两重性。⒉渐进性企业文化的创立和发展是一个过程,是经过多年的培育逐渐形成的。美国国际商用机器(IBM)公司是美国的大公司之一,在世界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IBM公司逐渐形成了独具特点的企业文化。该公司的价值观是:①必须尊重每一个人;②必须为用户提供尽可能好的服务;③追求卓越,即必须追求最优秀、最出色的成绩。由于有这样的企业文化,该公司的年销售额逐步从2.5亿美元增加到500亿美元。在近五十年中,公司从未解雇过工人,40万职工也从未发生过罢工,这在西方世界是不多见的。⒊潜移默化性企业文化一旦形成,便会在日常的经营活动中通过各种形式,“无孔不入”地渗透到职工的思想中去,逐步形成企业的共同价值观,激励企业广大职工,象无声的命令,潜移默化地促使职工朝着同一目标前进。⒋延续性延续性也称继承性。好的企业文化一旦产生,便会世代相传。特别是企业创始人的价值观、创业精神,会极大地影响企业文化。企业创始人所创立的企业文化会绵延发展,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其内容。(三)企业文化战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几十年间,日本在经济崩溃、满目疮痍的困境中奇迹般地崛起,并实现了国民经济现代化,成为超过英国、法国、原西德,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强国,跻身于世界经济大国行列。*年代初,大批美国学者、专家开始对日本经济腾飞的奥秘进行考察、研究。通过考察研究发现,日本企业注重的不仅仅是厂房、机器和设备,更注重的是人。一些在大战中成为废墟的企业,只要原企业的主要负责人还在,这个企业就可以很快地建设起来。许多都有自己明确的信念和价值观。一些优秀企业的领导人都十分强调人的作用和精神的作用,追求和创造一种文化精神,引导员工为企业的兴衰而努力工作。可见,日本企业的崛起,除了经济资源、技术资金、利润指标以及严格的制度等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具有能够凝聚企业员工的精神力量,即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理论产生后,迅速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成为最流行的管理新理论。企业文化能作为一种企业竞争战略兴起和发展,有其客观必然性。具体表现在:⒈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从某种角度讲,精神比物质更重要,思想比金钱更重要。日本本田技研公司总经理本田宗一郎说:“思想比金钱更多地主宰着世界。好的思想可以产生钱。当代人的格言应当是:思想比金钱更厉害。”近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也说明,单靠物质刺激是不能成功的。一些优秀的企业家都深知精神因素的重要,并能巧妙地利用精神因素去激励企业员工。⒉追求社会价值是人的高层次需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物质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不再为温饱而奔波。资料表明,美国企业的职工,其精神需要和满足是第一位的,物质要求已经不是首要的。职工想得到这样一种满足:工作称心、效率高、受人尊重、被人承认。⒊做好人的工作是企业第一位的工作应该说,企业的发展主要取决于职工积极性的充分发挥。现代企业正从传统技术向高新技术转化,从以生产为中心向以技术开发为中心转化。一个企业的技术开发状况,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因而,调动人的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现代企业的产品结构也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并向企业管理提出新的挑战。新技术、新学科、新产品不断涌现,不断向更深的层次发展,促使企业产品形成新的格局,即由大批量、少品种向小批量、多品种发展,产品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发展,产品开发由长周期向短周期发展。由于信息工具的发达、电子计算机的普遍采用,更多的企业采取弹性工作时间,有的工作甚至在家里上班、在家里设计。这些新特点,促使企业的管理工作由传统管理向现代化管理转变。二、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内涵及功能(一)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内涵商业银行企业文化是金融企业文化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所形成的经营目标、行为规范、行风行貌、商业银行企业精神及干部职工共同意识的总和。其核心是商业银行企业精神;其本质在于注重职工的共同意识及价值观等。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⒈企业信誉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其信用与声誉是极为重要的。无论是金融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还是业务经营活动,都必须树立良好的信誉。⒉服务质量商业银行工作的出发点是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即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生产、服务于群众。这是商业银行的基本职责,也是商业银行寻求发展的根本所在。我国商业银行必须树立“*”的思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巨大作用。⒊经营思想商业银行的经营指导思想,实际上是企业文化的具体表现。在管理工作中,经营思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职工主人翁意识及行为方式、内部各方面的有效调节、职工需求与愿望的满足、商业银行自身形象等。⒋企业道德企业道德是企业行为的规范,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企业价值观功能发挥的必然结果。企业道德不具有法律的强制约束力,但它有积极的示范效应和强烈的感染力。商业银行道德必须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只有在员工不断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大家能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才能保证企业行为的端正。如果商业银行缺乏良好的企业道德,必然会在同业竞争中出现“犯规”行动,将自己的利益建立在牺牲其他金融企业利益的基础上,最终危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⒌企业精神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企业精神。一个民族应该有一个民族的精神,它是民族的灵魂。同理,一个商业银行也应该有它的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在经营管理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并为全体员工所认可和接受的一种群体意识。它是企业素质的综合反映,是全体员工意志的提炼和集中,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作为一种客观存在,金融企业精神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感染力和影响力。金融企业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存在,虽然是无形的,却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和员工言行中得到具体的、有形的体现。⒍企业目标企业目标是商业银行要达到的目的和标准,是全体员工努力争取的期望值。商业银行目标体现了银行的执着追求,同时又是员工理想和信念的具体化。商业银行目标是银行企业文化追求的动力源。一个科学的、合理的银行目标,可以激励员工坚持不懈地努力创造卓越业绩。商业银行构建自身优秀的企业文化,若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企业文化必然先天不足。商业银行要构建自身的企业文化,就必须结合实际,体现银行的具体目标。不同的商业银行应该有不同的企业目标;即使同一银行,在不同时期也应当有不同的企业目标。⒎企业规范如果说前六项内容是商业银行文化中的“软件”,那么,企业规范就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硬件”部分。商业银行规范主要包括商业银行的规章制度、组织机构以及工作、管理程序和标准等用文字表达的内容。它是商业银行在一定时期内的“定格”,并为维护相应的企业文化软件服务。例如,银行制度是一种主要的企业规范,是经营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带有强制性的义务和保障一定的权利的规定,是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的有力措施和手段。⒏企业环境商业银行的各项工作,业务性、政策性极强,这是与其它行业的本质区别。特别是在当前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中,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和工作环境,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开展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建设,各项工作就能更好地进行,经营目标就能更好地实现。(二)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功能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里,企业文化决定着一个企业的兴衰和胜败。企业文化作为管理软件,是企业战略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是:⒈传播认同感,增强企业凝聚力商业银行企业文化是在商业银行长期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是有着共同价值观、共同理想、共同行为准则、共同价值取向的一种微观文化体系。它使商业银行成为全体员工的利益共同体,使干部职工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很自然地用共同行为准则约束自己的行为,并以此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企业文化能使员工自我约束,强调自觉行为,变被动为主动,变外力推动为内力推动。它能排除阻碍企业发展的人为摩擦,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使人们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彼此尊重、互相学习。这种凝聚力的产生,使得银行上下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为实现银行的目标而奋斗。⒉调动职工积极性,激发职工首创精神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企业就会努力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充分发挥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发挥职工的首创精神。银行领导人都应当有意识、有目的地在工作中努力创造一种环境,使银行职工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价值。⒊树立良好的商业银行形象,增强在竞争中的实力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使商业银行在与社会的联系中逐步树立良好形象,提高社会声誉。⒋有效地促进商业银行两个文明建设两个文明一起抓、两个成果一起要,是社会主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题中应有之义。企业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促进商业银行的精神文明建设。三、商业银行企业文化优化方略(一)培育和建设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原则建设商业银行企业文化,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商业银行参与同业竞争,寻求自身更大发展的需要。构建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应该遵循以下原则:⒈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原则无论是国外的还是国内的商业银行,都有其共同遵循的客观规律,亦即企业文化必有共性的一面。而另一方面,由于民族文化和所处的环境不同,企业文化又有个性的一面。从某种意义上说,商业银行的外部环境构成企业的共性,内部环境构成企业的个性。因此,商业银行要构建企业文化,必须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原则,把握时代脉搏,突出本企业特点,把内外部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⒉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原则不同的商业银行,必然会形成各自不同的企业历史传统,并概括形成企业文化。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客观条件会向企业提出新的任务和要求。不同的历史时期,商业银行的外部环境、内部条件、经营战略所包含的因素总是不同的,因而,不同时期的企业文化的目标指向也必然会随之发生变化。这就是说,商业银行构建企业文化时,应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原则,融汇外国文化、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去粗取精,使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具有现代化、丰富化、多样化的点,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时效性。⒊先进性与群众性相统一的原则个人的工作成绩,取决于本人的能力和动力。能力强的人,工作易于取得成绩。但能力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无动力。处理好先进性与群众性的关系,也就是处理好能力与动力的关系。先进性决定动力的大小;群众性是能力的基础。(二)如何建设商业银行企业文化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和方法,培育和建设企业文化,对商业银行的发展和银行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现阶段应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⒈培育银行家精神,建立银行家群体要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较高素质、较强能力和较为成熟的银行家,让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挥最大的管理效率,创造性地实现银行总体战略目标指导下的各自的经营目标。特别是在当前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化的过程中,更要特别注重挑选、培养、引进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员工,把他们放到业务第一线去锻炼,这对银行的长远发展十分重要。商业银行企业文化是靠银行家创立、倡导和培养的。商业银行企业文化是银行家精神的集体化、企业化,是银行家个性的充分体现,是其人格向组织人格的转化。银行家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活动的决策者,对各项工作有着决策、指挥和支配权。这种决策权必然使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管理特色、经营方式等受个人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作为商业银行的负责人,银行家个人的理想、道德和信念,决定着企业的行为方式和取向。而作为商业银行的形象和代表,不论多么高明的银行家,总会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如果这种缺陷反映在企业文化建设上,那将是十分危险的。为了弥补这种缺陷,就必须刻意培育银行家群体,让银行家群体来管理金融企业,推动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⒉培育员工的“主人翁意识”,造就一支训练有素的职工队伍员工“主人翁意识”主要包括:员工的敬业奉献精神、职业道德观念、自我发展意识和拼搏创新风格等。这就需要提倡一种精神,创造一种环境,提供一种氛围,形成一种机制。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做好这项工作,就必须打破原有的组织分工,对现有有关部门实行职能归位,不能各行其是,追求形式,要注意整体效果。当前,要重点研究“企业文化发展战略”,对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与发展要进行总体和战略上的考虑和规划。同时要考虑银行企业精神的提炼和概括、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的制定等。所有这些,都要通过口号、准则、规范、标准、制度等确定下来,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⒊增强“客户观念”,提高服务质量可以说,银行家的“企业家精神”和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最终都体现在“客户观念”之中;也可以说,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心是“客户观念”。要通过企业文化建设,真正树立起“客户至上、客户第一”的观念;真正树立起“高效地、最优地满足客户的需求”的观念;真正树立起“不断创造新的需求,寻求新的客户”的观念。离开“客户观念”谈“企业家精神”和“主人翁意识”,就不是真正的企业文化。这种客户观念,不仅要体现在组织目标和经营方针中,体现在金融产品设计上,更要体现在服务上,甚至体现在组织结构上。⒋抓住时代特点,体现银行个性建设商业银行企业文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孤立地进行。一方面,企业文化要反映社会的本质特征和时代精神,用大文化指导小文化;另一方面,又要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即企业的特征。如果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只反映共性的一面,而忽视了突出个性的一面,就会变成空洞、平淡的口号,失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有个性才有针对性,有针对性才能产生效果。建设商业银行企业文化,要选择具有明显个性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对企业文化的内涵,应根据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要求,找出不同的侧重点。⒌抓好五项工作,培育五种精神五项工作包括:一是企业文化的理论工程建设,包括技术、伦理道德、信念等。二是企业文化的物质工程建设,重点是不断开拓业务领域,创造新的金融工具,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三是企业文化的制度工程建设,这是降低经营风险,规范员工工作行为的重要保证。四是企业文化的精神工程建设,如职业道德教育等。五是企业文化的行为工程建设,如公关、语言、仪表等,这对商业银行树立社会形象、吸引客户也是至关重要的。五种精神包括:一是培养员工的主人翁精神;二是培养员工的群体精神;三是培养员工的竞争精神;四是培养员工的开创精神;五是培养员工的艰苦创业精神。

第6篇:企业精神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一、企业文化概述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企业文化,主要是指企业的指导思想、经营哲学和管理风貌,包括价值标准、经营哲学、管理制度、思想教育、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典礼仪式以及企业形象等。其中不仅有思想和精神方面的内容,也包含社会心理、技能、方法和企业自我成长的特殊方式等因素。企业文化是管理思想发展的新阶段,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产物。国外企业管理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即经验管理阶段(或称传统管理阶段)、科学管理阶段和现代化管理阶段。目前正值现代化管理阶段。如何对待人,是这几个管理阶段的重要区别之一。进入8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学者从一些先进的企业管理实践中概括出新的经验,这就是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他们把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到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去认识、去实践。可见,企业文化战略就是要建立共同价值观,用精神激励的方法调动企业成员积极性,规范企业成员的行为,并自觉遵守,形成一种作风和精神,从而获得企业长远发展的精神动力。企业文化是一种物质和精神因素的综合体,包括表层的硬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等几个层次。表层的硬文化是指企业文化的物质的外在表现,包括企业的建筑、设施、环境等。企业的这种有形财富,是企业文化发展水平的体现。制度文化是指企业的各种组织机构、组织制度、规章制度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等管理文化的体现。观念文化即精神文化,亦称企业精神,是指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目标、经营哲学等无形的文化部分,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

(二)企业文化的特点⒈柔软性相对于企业的设备和产品等具有刚性的特点而言,企业文化具有柔软性的特点。所谓刚性,是指企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等不因外力作用而改变其形态的属性,人们称它们为“硬件”。企业文化是一种精神上的东西,它是在企业长期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人们的共同价值观、企业成员行为的准则,对每个成员都能形成自我约束。长期以来,这种共同的行为准则与每个成员个人的行为逐渐合拍,逐步形成企业的作风和精神。这种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行为准则,虽然不具有像“硬件”那样的“不可塑性”,却有自己柔中带刚的特点。也就是说,它的柔软性只是形式上的,它具有一种无形的力量,使人们内心感到有一种紧迫感、柔性压力感。尤其是在企业文化初创阶段,企业文化更具有强制性与自觉性的两重性——柔性与刚性的两重性。⒉渐进性企业文化的创立和发展是一个过程,是经过多年的培育逐渐形成的。美国国际商用机器(IBM)公司是美国的大公司之一,在世界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IBM公司逐渐形成了独具特点的企业文化。该公司的价值观是:①必须尊重每一个人;②必须为用户提供尽可能好的服务;③追求卓越,即必须追求最优秀、最出色的成绩。由于有这样的企业文化,该公司的年销售额逐步从2.5亿美元增加到500亿美元。在近五十年中,公司从未解雇过工人,40万职工也从未发生过罢工,这在西方世界是不多见的。⒊潜移默化性企业文化一旦形成,便会在日常的经营活动中通过各种形式,“无孔不入”地渗透到职工的思想中去,逐步形成企业的共同价值观,激励企业广大职工,象无声的命令,潜移默化地促使职工朝着同一目标前进。⒋延续性延续性也称继承性。好的企业文化一旦产生,便会世代相传。特别是企业创始人的价值观、创业精神,会极大地影响企业文化。企业创始人所创立的企业文化会绵延发展,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其内容。

(三)企业文化战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几十年间,日本在经济崩溃、满目疮痍的困境中奇迹般地崛起,并实现了国民经济现代化,成为超过英国、法国、原西德,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强国,跻身于世界经济大国行列。80年代初,大批美国学者、专家开始对日本经济腾飞的奥秘进行考察、研究。通过考察研究发现,日本企业注重的不仅仅是厂房、机器和设备,更注重的是人。一些在大战中成为废墟的企业,只要原企业的主要负责人还在,这个企业就可以很快地建设起来。许多都有自己明确的信念和价值观。一些优秀企业的领导人都十分强调人的作用和精神的作用,追求和创造一种文化精神,引导员工为企业的兴衰而努力工作。可见,日本企业的崛起,除了经济资源、技术资金、利润指标以及严格的制度等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具有能够凝聚企业员工的精神力量,即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理论产生后,迅速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成为最流行的管理新理论。企业文化能作为一种企业竞争战略兴起和发展,有其客观必然性。具体表现在:⒈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从某种角度讲,精神比物质更重要,思想比金钱更重要。日本本田技研公司总经理本田宗一郎说:“思想比金钱更多地主宰着世界。好的思想可以产生钱。当代人的格言应当是:思想比金钱更厉害。”近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也说明,单靠物质刺激是不能成功的。一些优秀的企业家都深知精神因素的重要,并能巧妙地利用精神因素去激励企业员工。⒉追求社会价值是人的高层次需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物质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不再为温饱而奔波。资料表明,美国企业的职工,其精神需要和满足是第一位的,物质要求已经不是首要的。职工想得到这样一种满足:工作称心、效率高、受人尊重、被人承认。⒊做好人的工作是企业第一位的工作应该说,企业的发展主要取决于职工积极性的充分发挥。现代企业正从传统技术向高新技术转化,从以生产为中心向以技术开发为中心转化。一个企业的技术开发状况,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因而,调动人的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现代企业的产品结构也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并向企业管理提出新的挑战。新技术、新学科、新产品不断涌现,不断向更深的层次发展,促使企业产品形成新的格局,即由大批量、少品种向小批量、多品种发展,产品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发展,产品开发由长周期向短周期发展。由于信息工具的发达、电子计算机的普遍采用,更多的企业采取弹性工作时间,有的工作甚至在家里上班、在家里设计。这些新特点,促使企业的管理工作由传统管理向现代化管理转变。

二、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内涵及功能

(一)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内涵商业银行企业文化是金融企业文化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信用与声誉是极为重要的无论是金融方针政策、规章制度,指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所形成的经营目标、行为规范、行风行貌、商业银行企业精神及干部职工共同意识的总和。其核心是商业银行企业精神;其本质在于注重职工的共同意识及价值观等。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⒈企业信誉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还是业务经营活动,都必须树立良好的信誉。⒉服务质量商业银行工作的出发点是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即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生产、服务于群众。这是商业银行的基本职责,也是商业银行寻求发展的根本所在国商业银行必须树立“服务第一”思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巨大作用。⒊经营思想商业银行的经营指导思想,实际上是企业文化的具体表现。管理工作中,经营思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职工主人翁意识及行为方式、内部各方面的有效调节、职工需求与愿望的满足、商业银行自身形象等。⒋企业道德企业道德是企业行为的规范,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企业价值观功能发挥的必然结果。企业道德不具有法律的强制约束力,但它有积极的示范效应和强烈的感染力。商业银行道德必须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只有在员工不断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大家能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才能保证企业行为的端正。如果商业银行缺乏良好的企业道德,必然会在同业竞争中出现“犯规”行动,将自己的利益建立在牺牲其他金融企业利益的基础上,最终危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⒌企业精神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企业精神。一个民族应该有一个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灵魂。同理,一个商业银行也应该有它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在经营管理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并为全体员工所认可和接受的一种群体意识。企业素质的综合反映,全体员工意志的提炼和集中,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作为一种客观存在金融企业精神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感染力和影响力。金融企业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存在虽然是无形的却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和员工言行中得到具体的有形的体现。⒍企业目标企业目标是商业银行要达到目的和标准,全体员工努力争取的期望值。商业银行目标体现了银行的执着追求,同时又是员工理想和信念的具体化。商业银行目标是银行企业文化追求的动力源。一个科学的合理的银行目标,可以激励员工坚持不懈地努力创造卓越业绩。商业银行构建自身优秀的企业文化,若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企业文化必然先天不足。商业银行要构建自身的企业文化,就必须结合实际,体现银行的具体目标。不同的商业银行应该有不同的企业目标;即使同一银行,不同时期也应当有不同的企业目标。⒎企业规范如果说前六项内容是商业银行文化中的软件”那么,企业规范就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硬件”部分。商业银行规范主要包括商业银行的规章制度、组织机构以及工作、管理程序和标准等用文字表达的内容。商业银行在一定时期内的定格”并为维护相应的企业文化软件服务。例如,银行制度是一种主要的企业规范,经营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带有强制性的义务和保障一定的权利的规定,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的有力措施和手段。⒏企业环境商业银行的各项工作,业务性、政策性极强,这是与其它行业的本质区别。特别是当前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中,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和工作环境,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开展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建设,各项工作就能更好地进行,经营目标就能更好地实现。

(二)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功能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里,企业文化决定着一个企业的兴衰和胜败。企业文化作为管理软件,是企业战略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是:⒈传播认同感,增强企业凝聚力商业银行企业文化是在商业银行长期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是有着共同价值观、共同理想、共同行为准则、共同价值取向的一种微观文化体系。它使商业银行成为全体员工的利益共同体,使干部职工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很自然地用共同行为准则约束自己的行为,并以此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企业文化能使员工自我约束,强调自觉行为,变被动为主动,变外力推动为内力推动。它能排除阻碍企业发展的人为摩擦,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使人们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彼此尊重、互相学习。这种凝聚力的产生,使得银行上下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为实现银行的目标而奋斗。⒉调动职工积极性,激发职工首创精神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企业就会努力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充分发挥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发挥职工的首创精神。银行领导人都应当有意识、有目的地在工作中努力创造一种环境,使银行职工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价值。⒊树立良好的商业银行形象,增强在竞争中的实力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使商业银行在与社会的联系中逐步树立良好形象,提高社会声誉。⒋有效地促进商业银行两个文明建设两个文明一起抓、两个成果一起要,是社会主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题中应有之义。企业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促进商业银行的精神文明建设。

三、商业银行企业文化优化方略

第7篇:企业精神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有企业就有企业文化存在,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于锻造企业的战略资产是非常必要的,企业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通常是在一定的生产经营环境中,为适应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首先由创立者或领导者倡导,并经过较长时间的传播和规范管理并制订适合企业文化传播的激励政策,从而使企业员工的思想意识逐步变化,成为全企业的共识,最终融合为全体企业人的默契、习惯和氛围。企业文化表现出从战略高度主导着企业的发展方向,体现着独立的企业形象、企业精神,显现出企业经营管理的灵魂所在。

新时期国有企业应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没有理由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事实上我国的国有企业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也曾经形成过具有重大时代影响的企业文化,例如:石化行业的“大庆精神”,军工行业的“两弹一星精神”,这些企业文化融合了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所在企业、所在行业、甚至全国各个行业发挥了重大的激励作用。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尤其是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国有企业的企业属性在不断强化,国有特征和社会责任属性在不断减退,国有企业开始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转向了利润最大化。在这个转轨过程中,国有企业的文化建设受到忽视和削弱,甚至出现缺失。国有企业给民众的印象也急转直下,一提到中国的石化、电信、银行、铁路企业,民众心中感到的不是自豪和骄傲,而是垄断、腐败、低效率、唯利是图、态度恶劣。

新时期随着国内市场的开放和国有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国有企业不仅要在国内市场而且要在国际市场上和全世界的优秀企业展开激烈的竞争,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企业发展至关重要,应该受到充分重视。

首先,建设积极独特的企业文化可以提升企业形象、塑造商品品牌。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离不开外在形象的竞争。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外在形象和社会美誉度,使该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无形中贴上了“优质高效”的标签,有助于该企业塑造知名品牌,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其次,塑造企业文化,建立企业形象有利于增强企业员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黏合剂,使职工从心理上对企业产生自豪感和归属感,从而把全体员工凝聚成一个利益共享、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铸成了企业的强大凝聚力。

第三,企业文化促使企业可持续成长。众所周知,物质资源总有一天会枯竭,但是企业文化却是生生不息的,它会成为支撑企业可持续成长的支柱。企业成长的可持续关键是它追求长治久安的核心价值观要被接班人确认,接班人又具有自我批判的能力,这样就能使核心价值观在适应技术与社会环境变化的前提下得以继承和延续。

第四,企业文化为企业确立正确的发展方向。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为企业确立了正确的方向,对那些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不该做不能做的行为,常常发挥一种“软约束”的作用,为企业提供“免疫”功能,从而能够提高员工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和自我约束,使员工明确工作意义和方法,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最后,推行企业文化,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优秀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之一,是能够转化为企业的经济效益。一是它能够引导经营方向,促使企业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把握正确的方向,使企业保持良好的经营状态;二是通过打造良好的商誉,积累无形资产,保持企业长远健康发展;三是提高品牌附加值,品牌的一半是文化,它是和消费者的情感相联系的;四是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内聚力。

国有企业文化现存的缺失及其原因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虽然国有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例如:造就了“载人航天精神”“青藏铁路建设精神”等,但总体上与优秀的国内外企业相比,还存在着被忽视和缺失的现象。

新时期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主流是向前发展,但在社会剧烈变革和转轨转型时期,由于受多元价值影响,也存在几大矛盾现象。一是继承与断裂两种现象并存。计划经济体制被打破,传统价值精神体系被打破,旧破新未立,传统精神处于被质疑状态,有人说是真空状态,因而宗教、迷信等乘虚而入。所以我们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是整合加强与碎片化现象加剧并存。精神体系的构建不清晰,内容不清楚。三是高调弘扬与缺失迷茫并存。四是经济高歌猛进与文化荒漠化现象并存。产品无文化含量,经营无文化特色,经营者无文化素养。五是振奋自信与恐惧不安并存。企业家精神信仰体系没有建立起来。据报道,在美国,16人中有一人有企业家精神;在德国,20人中有一人有企业家精神;在日本,30人中有一人有企业家精神;而在中国,200人中却没有一人有企业家精神。

而这些矛盾在国有企业中表现尤为突出。理论上说,国有企业作为企业,本质上是要最求利润最大化,要求企业运行中“唯利是图”;但是由于国有企业的“国有”性质,又要求国有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例如:保障就业和民生稳定,配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等。国有企业的领导层在“为人民服务”和“利润最大化”两个神圣而正确的目标面前,经常会拿捏不好,并因此饱受批评,导致左右摇摆。例如:效益不好会被国民批评为无能和低效率,而重视盈利又会被批评靠垄断地位不正当竞争。在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难以稳定而明晰的情况下,难以形成卓越而独特的企业家精神和企业文化。

整体而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竞争的加剧,国有企业把重点放到企业发展和盈利方面,企业文化建设出现了明显缺失。现代国有企业文化存在缺失的主要原因:

国有企业对企业文化建设重视不够。长期忽视企业文化建设的做法使得企业从领导到工人把企业文化越来越边缘化,甚至一些人员认为对于企业而言只要有了很好的利润回报,其他方面都可以不用关心。在这种观念指导下,国有企业把更多精力放在了产业升级、技术更新等方面,而对于企业文化的宣传研究和人员素质的发展培训等方面的工作却让其处在发展缓慢甚至停滞阶段。

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和考核导向导致了国有企业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有着很强的优越感,感觉日子过得很舒服,缺乏必要的危机感和进取精神。国有企业领导的任命制和频繁换岗,导致国有企业的领导人更像个官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普遍存在,缺乏企业家精神。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往往被简化为提高内部员工福利、增加工会系统文娱活动等,而对国家和人民则体现出信托责任的缺失和不应有的傲慢。

国有企业价值取向不明晰或者多元化,导致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迷茫或者碎片化。

新时期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和重点

当代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是追求公平和效率的时代,是充满竞争和优胜劣汰的时代,因此,国有企业必须有危机感,必须有进取精神,通过各种途径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而企业文化建设是构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是企业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因此国有企业必须重视企业文化建设,采取切实措施来培育、充实和深化企业文化建设。

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在战略上或观念上要明确以下重点问题:

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有层次和轻重缓急的系统工程。企业文化建设不是简单提出一个口号那么简单,而是在核心价值理念指导下逐步凝练起来的一个系统工程,核心内容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也许会体现为一句简洁却内涵丰富的“厂训”或宣传口号。这个核心理念不能停留在口号水平,需要切实分解落实到企业运营的方方面面,要有制度和组织来保证和实施,并且要有监督落实和反馈改进机制。

重视企业家精神的凝练和培育。企业家精神在企业文化系统中是具有统帅作用的理念,结合我国的国情,国有企业的企业家精神培育方面要确立九大精神,即(1)诚信精神。中国是低信用度国家,建立诚信尤为重要。政府和企业都要建立诚信体系,首要的诚信是政策之信、法律之信。(2)创新精神。(3)坚韧不拔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现时代仍然需要坚持。(4)科学精神。现在许多企业家不信科学信风水,不信苍生信鬼神。有个城市的区委书记,指责开发商建高楼挡了区委的风水,而他本人有博士学历。当今科学精神之缺乏由此可见一斑。(5)规则精神。中国传统是伦理型社会、人治社会,不是规则型社会。许多事情规则不明,而以“基本上”“原则上”“大体上”说明,没有可以操作的明确规定。(6)职业精神。要敬畏职业。(7)开放精神。要面向世界,谋天下之利而非一人一地之利。(8)积极进取精神。努力超越,追求卓越。(9)自觉奉献精神。

引导国有企业确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价值观。企业价值观的形成有三个方面:职工原来形成的价值观,职工相互作用形成的价值观,以及企业领导的引导。西方企业讲的价值观包括绩效导向、人本管理、全局观念、控制制度、灵活性和开放性六个方面。中国企业还应加上自己的特色:一是社会主义制度,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中国企业的文化管理要着重解决三大问题:其一是人本管理问题。人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起最重要的作用。首先要把人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其次是要发挥人的积极性——关心全局、勇于创新。其二是质量问题。要真正解决质量问题,就必须在全体职工中树立质量是企业生命的价值观。我们有个城市的代表团到德国的城市访问,问德方是如何处理违章建筑的,对方始终听不明白中方的意思,他们认为既然违章,就是不该建、不能建、不会建的,因而也不存在如何处理的问题。其三是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现在国际上不但了质量标准、环境标准,而且已经了社会责任标准。中国企业要担当起环境责任、社区责任,要关注弱势群体。企业文化管理的有效推进,需要全体职工与企业负责人共同努力。

国有企业文化建设要摆正位置,树立信托精神和职业责任感。国有企业不是国有企业领导人的财产,也不是国有企业员工的财产,而是国家的财产。国有企业领导和员工只是这部分财产的人和受托人,只是亿万个所有者中的很小一部分,因此这一小部分国有企业的领导和员工不能想当然地认为这家企业就是他们的企业,他们有权不思进取,甚至认为可以靠收取垄断租金就可以生活得很好。国有企业领导和员工应该认识到,国家把这家企业委托给他们是信任他们,如果换一拨人说不定会比他们经营得更好。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国内经营领域的逐步放开,国有企业垄断地位会消失;随着国有企业制度改革,国有企业员工只进不出的格局也会改变,竞争上岗的格局将会逐步形成。因此,国有企业文化建设要体现出信托精神和职业责任感,要为国家和人民负责。

国有企业文化建设要贯彻“客户至上”的观念,这是现代企业核心理念之一。在西方管理学中,经常说“客户是上帝”,足以说明企业运营的市场导向的重要性。且不说我国国有企业的绝大部分客户是理论上的国有企业的所有者之一,国有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竞争,必须重视客户,重视客户的需求、偏好、变化趋势和消费感受,以此为导向研发新产品,改善服务,才能更好地赢得市场,立于不败之地。国有企业不能凭借垄断地位,保持对客户的傲慢和优越感,在计划经济时期客户别无选择的情况下还没问题,但在当代则很容易被客户抛弃,被民营企业或外资企业超越。

第8篇:企业精神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企业 文化建设 对策建议

一、企业文化及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被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的总和。企业文化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是物质文化,它包括企业的建筑物、设施、设备,企业风光,厂歌厂徽厂旗厂服,企业的口号、文体活动等等可以被人们直接看到、感受到的物化部分。第二部分是制度文化,主要指企业的规章制度、劳动纪律、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第三部分是精神文化,主要指企业员工在长期的工作和生活中形成的的价值观、审美观等,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部分。企业文化的生命与活力在于企业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其中精神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

二、凉山州工业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总面积6万多平方公里。境内世居有彝、汉、藏、回等十多个民族,是全国最大的彝族集居区。境内自然资源富集,具有极其丰富的水能、矿产、农业、旅游、文化五大优势资源,是国家“西电东送”的最大基地,“攀西资源综合开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全州工业企业增加值达到411.9亿元,初步形成了以水电、钒钛、钢铁、铅锌、稀土、水泥、磷轻化、烟草等九大优势产业为支柱的现代工业体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凉山州工业企业在文化建设中尚存在的以下问题:

1.物质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当代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在各国管理实践中都面临文化冲突、劳动力多元化等问题。新的文化潮流,新的思维、学习和生活方式,新的沟通交流方法,以及新的获取信息的途径,需要企业有新的物质文化与之相对应,而一些企业存在部分生产生活设施设备不够完善的问题,企业的建筑物、厂容厂冒、企业的口号等多年不变、缺乏时代感。一些企业则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使物质文化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影响了企业员工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2.制度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制度文化建设没有与时俱进,不具时代感和灵活性,不够人性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要制度文化作有力保障。开放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需要有创新性、人性化和灵活性的制度文化来配合。一些企业的制度文化对新时期新背景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更新,没有应变能力和措施,缺乏适应性,使企业文化缺少生机和活力。

3.精神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世界各国文化的冲击淡化了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保守封闭,排斥外来文化。面对新背景下涌入的外来文化,一些企业显得无所适从,一味的去追新求异,使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淡化,使企业文化传承的固有功能丧失。有的企业在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重形式轻内容,注重娱乐化、形式化,忽视了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和导向功能,导致了企业风气的功利化和员工性格的浮躁。还有一些企业在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保守封闭,排斥外来文化中科学合理及优秀的部分,影响和阻碍了企业的精神文化的健康发展。

三、凉山州工业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建设经济节约又实用的企业物质文化。企业的建筑物、设施、设备,企业风光等物质文化是一种客观物质存在,能够为人的感官所直接感觉到,而物质文化的建设和使用是长期而持久的,物质文化对员工的激励、熏陶作用也是持久的,长期的,因此当代企业在建设物质文化时必须注意物质文化的实用性、经济性和持久性。在节约成本、注重实效的前提下,对企业的物质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建设既经济环保,又高品位、高质量的企业物质文化。

2.建设灵活有弹性,聚集人性化的企业制度文化。制度文化建设是整个企业文化系统正常有序运行的有力保证。企业在建设制度文化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对外交流与合作,注重与其他企业的交流、学习和互相借鉴。在此基础上,在强调企业制度文化的组织性、一般性、规范性、强制性特征的前提下,还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当的增加弹性化和人性化的成分,建设灵活有弹性,聚集人性化的企业制度文化,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充分体现对企业员工理解和尊重,真正做到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团结人和激励人,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企业制度文化能够得到员工的一致认同,乐守其规,主动的践行和维护企业制度文化。

3.建设包容和开放、合作和扬弃的企业精神文化。在当今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企业文化建设应该秉承发展的战略眼光和开阔的视野,用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和理性的精神来对待世界各国的文化。在企业精神文化建设中以各国先进的文化为发展导向,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发展主线,在多元文化中寻求相互的和谐发展,形成观念共享、资源共享,促进企业精神文化的整合和创新,碰撞和融合。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企业每一个员工的优势、张扬每个人的个性、满足员工受尊重和成就感的需要,从而培养员工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营造员工独立思考、开拓创新氛围的同时,继承企业的历史文化底蕴,发展有传承,有个性,有特色的企业精神文化。

总之,和谐的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组织建设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建设本身又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应当在节约人力物力财力的前提下,与时俱进,建设出富有个性和特色的蕴含开放性与选择性、规范性与渗透性、人文性与科学性的优秀企业文化,并在展示企业文化建设成果的同时,不断培养和提高企业员工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出社会各项事业所需要的优秀的企业员工,为社会主义现代工业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邢以群、张大亮:企业文化建设:重塑企业精神支柱.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1).

第9篇:企业精神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一、公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

公路企业脱胎于原公路管理部门的施工与养护等职能机构,原生存于全民公有制经济下。公路主管部门以及交通主管部门就精神文明建设有着一整套规范完备的精神文明创建体系。公路企业无论在硬件还是在软件上都有着较好的基础。但随着改制的进行,公路主管部门对公路企业微观的管理削弱,不能直接插手企业的内部管理,而部分企业又不能正确认识到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使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正被逐步淡化。

1、公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有较好的基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改制前遗留下来的思想认识仍在发挥作用。由于意识形态上的惯性,使改制前公路部门对精神文明建设高度重视的思想意识在改制后短期内不可能一下子被遗忘,一定程度上还影响着公路企业的领导人和员工。二是改制前已创建成的文明工区、文明道班等硬件设施仍在展示着公路企业的形象。已创建成的文明工区、文明道班大多环境较好,设施完备,使公路企业可以在更高的起点上迈进。三是改制前已积累的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做法仍能指导着公路企业开展工作。改制前创建形成的资料、台帐成为公路企业向更高层次迈进的模板。

2、公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有削弱的趋势。改制后,部分企业领导、中层干部、职工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内含、地位、作用的认识淡化,对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相关性、紧迫性、战略性缺乏正确理解,认为企业改制后,精神文明建设“无关紧要”,甚至“没有必要”。有的企业主认为精神文明建设不能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因而不愿提供经费,更不赞成占用生产经营的时间开展创建活动。有的企业虽然开展活动,却流于形式,内容单一,呆板、枯燥,形式虽多,但大多浅尝辄止,不深不细,满足于表面上的轰轰烈烈,花架子东西多,治本的东西少。同时运行机制欠缺,党团组织不健全,精神文明建设无人问津,或者是一阵风,不能长效管理。

二、公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

邓小平同志曾经强调指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企业中不仅是作为一种独立的力量发挥着作用,而且从质的方面改善和强化着企业的发展进步。公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是深化公路行业管理的必然要求。公路企业从宏观上看仍然是公路系统的一分子,仍然是社会主义公路事业的建设者。他们的发展成败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公路建设与养护市场的繁荣与稳定,影响着公路市场体制的健康成长。随着改革的深入,公路系统内企业成份正逐步壮大,私营企业主的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团结教育和引导私营企业主牢固树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教育他们爱国、敬业、诚信、守法、讲道德、讲信用,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是公路主管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2、是公路企业发展壮大的内在要求。精神文明的教化、激励和导向功能,在振奋员工的精神,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催生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动力之源。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以培养“四有”新人、促进企业发展为目标,与企业的经营发展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企业经常组织开展精神文明活动,吸引员工参与其中,使其身心得到调节,性情得到陶冶,形象得到展示,素质得到提高,一方面满足了员工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释放出巨大的精神力量,能实现企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同步双赢。

3、是培养企业四有职工的广泛要求。企业要得到较快发展,就必须注重员工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在企业中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主要是立足于帮助和引导企业通过创建活动,不断提高管理者素质、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及健康素质。公路企业要快速发展壮大就必须更加重视知识、重视培养“四有”职工队伍,必须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三、公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

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和内容是多方面的,搞建设需要统筹兼顾,但更要抓重点、抓突破口。只要抓住重点就能纲举目张,只有突破重点才能推动全局,实践证明抓好重点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加强党团组织建设,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组织保证。党组织在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宣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导向作用;二是积极提供决策咨询服务,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党组织开展活动要紧紧围绕企业的中心任务来进行,并以保证企业生产经营和各项任务的完成为前提,精心组织活动内容,认真选择活动载体,切实提高活动质量,使党的活动为党员所欢迎,为群众所拥护,为企业所需要,为企业主所支持,体现党组织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不断增强党组织在企业中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战斗力。

2、抓好企业文化建设,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实质内容。企业要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精神文明创建水平。企业文化对提高企业员工素质、加强企业管理、展示企业形象、打造知名品牌,都具有重大作用,是企业主最易接受的一种活动载体。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按照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要求,注重培育企业的守法意识和道德意识,做到重质量、重服务、守合同、树品牌、讲法制、讲贡献、讲道德。企业文化建设的灵魂是精神文明建设,它始终把为企业经营发展提供力量源泉和精神保障为根本目的,这就必然促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3、注重创建活动开展,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有效载体。开展活 动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活动是能把建设目标、重点、形式、效果集于一身、融为一体的组织行为,是企业基本的、经常的建设重心,也是充分体现企业、尤其是党政工领导抓建设意识、态度、水平的标志所在。因此企业要在开展活动上作文章、下功夫,在这块阵地、这个舞台上展示业绩风采。活动的基本要求是实际、可行、有效。要认真确定活动的主题内容,既围绕企业的中心工作,抓住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又反映和体现精神文明建设本质。要选择最佳的形式和载体,既要有可操作性,又要有群众性,能适合各方面需求,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能促使职工群众积极参与、乐于参与。

四、公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管理

1、抓典型促规范。把企业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纳入公路行业仍至交通行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布局,做到与全行业各项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融为一体,一起规划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评比。要深入基层调研,根据企业发展的状况及存在问题,制定切实有效的创建计划,并做好分类指导工作。在创建过程中要坚持以点带面,要及时发展、总结、树立、推广在创建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也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有意识地确立一批创建工作示范点,通过实践和探索,归纳出具有普遍推广价值的经验做法,指导和推动面上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