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荷花古诗范文

荷花古诗精选(九篇)

荷花古诗

第1篇:荷花古诗范文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朱庭玉《天净沙·秋》

4、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李重元《忆王孙·夏词》

5、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苏轼《江神子·江景》

6、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第2篇:荷花古诗范文

“感受自然”,旨在让学生融入自然,放飞心灵,学会观察,抓住自然景物的物征,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运用联想、想象加深对自然的理解,达到积淀文化底蕴的目的。草木有情,自然有灵。大自然是诗歌情感的渊源。“感受自然”的活动,就是将古诗歌与大自然相融合不可多得的契机。为此,我设计并践行了以下方案。

第一步:精打细算觅自然

月是故乡明。然而学生们对家乡草长莺飞、万木葱茏、丹桂飘香、恬美静穆的农家风光已熟视无睹。以“秋游”激趣,用“咏诗”造势,把学生不同时段撷取的古诗歌一线相串,融入平常生活,汇入时限教学,或能激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层层涟漪,荡出共鸣。

首先,归类古诗。按古诗歌中歌咏自然的内容,老师将全班分为多个小组,分别收集花草树木、雨雪风霜、山川流水、池塘炊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田园风光、边关美景等相关的古诗。要求学生对所收集古诗歌的内容有所了解,对经典名句能熟稔于心,流畅于口。

其次,罗列景物。经学生们讨论认可,由熟知的田间小路通达大堤柳林是一条较合理的线路。在这条线路上选择松、菊、竹、桔、荷塘、稻田、柳树等几十种景物,学生画好“旅游”图,根据个人的喜好,能就景物储备对应的名篇佳句,做到“指物作诗立就”。

再次,转换角色。让学生将自己当作诗人、作家、艺术家在从事一种体验生活的高雅创作活动,提升人格魅力。

最后,梳理方法。引导学生理清古诗歌中常见观察事物的方法,让他们既会细致入微,又会走马观花,把握观赏的详略取舍;既能触景生情,又能联想迁移,做到诗意的拓展升华。

同时,还安排音乐兴趣小组摹古人,唱古曲;把写作兴趣小组调教为这次活动的“导游”,串联场景。

第二步:身临其境咏自然

学生们走出教室,满脸灿烂,或按图索骥找景物,或自由发挥觅新景。

小河边,群鸟从野菊怒放的河畔掠过,便有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池上碧苔三四点,到底黄鹂一两声”“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几处草莺争暧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佳词丽句层层叠叠,沸沸扬扬。学生们胸有成竹,诗兴四溢。各个小组相互抢诵,随机应变,彼此提示,唯恐落后。

轻风习习,池水粼粼,恰似“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才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又有“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秋意起,云清淡,“却道天凉好个秋”。望长天,听雁鸣,“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学生们为景配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时,天上人间,处处清幽,满眼野趣。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破空而来的歌声凄楚激越,古韵悠悠。音乐兴趣小组的合唱,仿佛追寻着诗人的心灵历程,穿越到了尘封千年的古代,让人更觉秋深似海。

放眼远眺,层层稻穗,金黄迷离,农人劳作其间。面对田畴稼穑,激起了学生们“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的惊喜,企盼“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学生们还企望“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丰年留客足鸡豚”“劝君更尽一杯酒”“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你想感悟“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辛劳?不妨“锄禾日当午”哟。

来到荷塘,鱼翔浅底。翡翠的荷叶,高洁的荷花,清新的荷香,藏影匿形了。老师要求学生按季节还原画面,情境再造,把不同的时节与荷叶不同的生长形态,用古诗对应成一则短文。学生们七嘴八舌地炸开了锅。经老师的点拨、梳理,一幅诗画的卷轴铺陈在学生们的面前:在“竹外桃花三二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季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了;又在“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时,“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待到“炎炎日正午,灼灼火俱燃”的日子,则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无限风光;而“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时,“荷尽已无擎雨盖”,只留得残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嗬!古诗可以这样连缀,诗词可以这样吟诵,画面可以这样剪辑,意境可以这样创设。学生们大开眼界,心胸为之豁然开朗。学生们品味着自己异想天开的杰作,喜不自胜。

第3篇:荷花古诗范文

古漪园位于上海市西北郊嘉定区南翔镇,占地10公顷。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原名漪园,取“绿竹漪漪”之意。全园划分为逸野堂、戏鹅池、松鹤园、青清园、鸳鸯湖、南翔壁6个景区。以绿竹依依、曲水幽静、建筑典雅、韵味隽永的楹联诗词以及优美的花石小路等五大特色闻名。独到精巧的艺术构思,使古漪园更显出古朴、素雅、清淡、洗炼的气韵。

大暑时节的池塘里,荷花正开放着。加上古漪园有大缸育栽的荷花,盛开灿烂绚丽,风情万般。天越热,荷花开的越茂盛。微风吹来,荷叶摇动,花姿美丽,很招人喜爱。荷花的花瓣粉红晰白,晶莹剔透,润嫩婀娜。睡莲也是乳黄的、紫红的,蜜蜂飞翔其中。太阳虽高升,光线直射,照透薄薄的花瓣,反而多姿多彩,别具风采。只要拍摄时,把握好角度,悉心注意光线的照射方向,感觉红花绿叶的色彩韵调,能拍摄出层次分明、色彩丰富的好照片。摄影爱好者拍照,拍起来很过瘾,也顾不得烈日当头,汗流如注。对着荷花,拍下许多丽姿美色。据我的经验,从北方的齐齐哈尔,到南方的澳门,都拍到过荷花,不仅仅是“江南可采莲,荷叶何田田!”

每年荷花开,总是惹人爱。大概与关于荷花的美丽传说有联系吧。荷花,相传是王母娘娘身边的一个美貌侍女――玉姬的化身。当初玉姬看到人间男耕女织,十分羡慕。于是,在河神女儿的陪伴下,偷出天宫,来到杭州的西子湖畔。西湖秀丽的风光使玉姬流连忘返,到天亮也舍不得离开。王母娘娘知道后,用莲花宝座将玉姬打入淤泥,永世不得再登南天。从此,天宫少了一位美貌的侍女,而人间多了一种玉肌水灵的鲜花!荷花又称为莲花。宋朝的周敦颐所著的《爱莲说》是赞美莲花的名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已成为君子品格的写照。

中华文化泱泱博大,抒写荷花的诗歌就不计其数。在这里,仅摘几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和诗句。

阅读这些诗词,欣赏新荷之丽姿美色,品味人生之甘甜炎凉,是极为惬意的事情。读到宋朝诗人刘挚的一首《湖上口号》,却写得别具一格:“莫恨细葩犹未烂,叶香原是胜花香。”这里的细葩:是荷的小花蕾,有的尖尖的,比鸡蛋还小。未烂:是指花儿还没有盛开得灿烂样子、还未光彩鲜艳之风貌。笔锋一转,不动声色地写出了一句好诗:“叶香原是胜花香”。花好一时艳,而绿色的荷叶满池连片,虽淡泊而不鲜艳,却表达了默默无闻、光合养分、烘托花朵、培育莲藕的情怀。叶香原是胜花香,还正是一种自信、一种境界的真切写照呢。宋朝大名鼎鼎的苏轼写的《莲》:“旋折荷花剥莲子,露为风味月为香”,更加夸张了。花也折下了,莲籽儿也剥出了,倒使夜露带上了荷花的风味,月光也带有荷花的香气。不写花,却写得更加的浪漫,而更富有诗意。唐朝大诗人杜牧写的《齐安郡中偶题》:“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他表达的离愁别恨,也是西风中摇曳的绿色荷叶。中国文化的意境,常常营造在描写对象的具体形象之外,饱含着人的情感。坡真是大家,夜露有荷味,月光也荷香,亏他想的出来。这可给我们摄影的出了难题,怎么拍得出来?

看来赏花、摄花,也该多多关注碧荷绿叶。因此,我把镜头对准荷叶,果然风情万般,风味也很浓,也能看到很多淡雅清新的美。

《古风》

唐・李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风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次红芳年。

红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重台莲》

唐・皮日休

欹红婧力难任,每叶头边半米金。

可得教他水妃见,两重元是一重心。

《秋凉晚步》

宋・杨万里

绿池落尽红蕖却,叶犹开最小钱。

红蕖:红荷花。却:开尽。

最小钱:形容新出水的小荷叶。

《踏莎行》

宋・贺铸

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芳心苦:莲心味苦。此处为双关语。

《莲藕花叶图》

元・吴师道

第4篇:荷花古诗范文

一、以诗歌的题材为基点,进行拓展延伸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文题非常明确地告诉了读者: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地点是净慈寺,送别的人物是林子方,送别的时间是天刚破晓时分。鉴于此,教学时,我们可以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古典诗词文化素养以及最近发展区的前提下,运用多媒体展示下列经典送别诗:

1.高适的七绝《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

2.李白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

3.王维的七绝《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轻尘”);

4.刘长卿的五绝《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

5.王昌龄的七绝《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等。

组织学生将上述古典送别诗逐一诵读之后,引导他们从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或者两首当堂诵读、背诵,直至准确无误地默写出来。或者引导学生从上述送别诗中选出一首或者两首,将之与课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进行比较阅读,比较的内容可以是下列任意一个角度或者多个角度:题目、内容、意境、艺术风格、表现手法等。当然,在学生自主比较阅读之前,教师应该做比较阅读的示范。

二、以诗歌的内容为基点,进行拓展延伸

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虽然是一首写送别朋友林子方的诗歌,但是,立意并不在于畅叙二人之间的深厚情谊,或者挥洒离愁别绪,而是通过极度赞美六月西湖的美景,委婉表达对友人的眷恋之情。如果抛开诗题,只看全诗,绝对是一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型的山水田园诗。故此,教学时,我们可以以这首诗歌描绘的西湖美丽风景为基点,设置拓展延伸阅读训练。其具体方法是:运用多媒体展示下列山水田园诗:

1.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其三)》(“种豆南山下”);

2.王维的五绝《山中》(“荆溪白石出”)与《竹里馆》(“独坐幽篁里”);

3.孟浩然的五言律诗《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

4.孟浩然的五绝《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

引导学生齐读或者自由诵读上述古典诗词后,鼓励学生从中选择一首或者两首古诗当堂背诵、默写;也可以鼓励学生从中选择一首或者两首自己最喜欢的古典诗词,将之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的诗题、画面、内容、表现手法等进行比较阅读。

三、以诗歌的意象为基点,进行拓展延伸

在古典诗词作品中,意象是指作者在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事物。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中,对妆点六月西湖美丽风光的景物――荷花进行了精心的描绘:“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歌中的“荷花”是这首诗歌所描绘的美丽意象。鉴于此,我们可以设计与这一意象相关的古典诗词拓展延伸阅读活动。其具体方法是:运用多媒体将下列描写荷花的古典诗词作品展示出来,供学生诵读、理解、背诵、默写等。

1.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2.李白的《折荷有赠》(“涉江玩秋水”);

3.李商隐的《荷花》(“都无色可并”);

4.刘孝成的《采莲曲》(“金桨木兰船”);

5.殷英童的《采莲曲》(“荡舟无数伴”);

6.温庭筠的《荷花》(“绿塘摇滟接星津”)。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古典诗词中的意象虽然也是荷花,但是,内容比《晓出净慈寺送林子》难于理解。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延伸阅读的同时,应该对其内容加以讲解,引导学生在基本读懂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阅读。

第5篇:荷花古诗范文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愿做一朵荷花。

一提起荷花,大家自然会想起古人赞美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名句。是啊,古往今来,那独具魅力的荷花,人见人爱,人见人夸。 一提起荷花,我还必然想起我的家乡南宋时期大诗人杨万里所作的有关荷花的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诵读着这些鲜活清新的诗句,我仿佛穿过80xxxx年时空的隧道,看到了一代诗宗杨万里伟岸的形象;诵读这些鲜活清新的诗句,我也理解了一代诗宗杨万里为何偏对荷花情有独钟?!杨万里的一生为人刚直不阿,做官清正廉洁,是一个毕生追求山高水长风范的人。他,犹如一朵永不枯败的荷花,是那么的冰清玉洁,又是那么的鲜亮照人。

在人类文明相对发达的当今社会,保持荷花那种一尘不染的独特品质,是多么显得难能可贵。有了荷花这种高尚的品格,就能强壮拒腐防变的肌体,就不会被糖衣裹着的炮弹所打倒,古往今来,有多少一身正气的人物让我们久久感动,难以忘怀;反之,如果不能保持荷花一样的高尚品格,那么就会陷入污浊之中难以自拔,结果只会落得个身败名裂的可耻下场,古往今来,也有多少个人民败类,让我们深刻警醒,引以为鉴。

我们从事的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同样需要保持荷花那种一尘不染的独特品质。我们代表国家履行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职责,每天都要同各类的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打交道,在监管和执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管理与被管理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冲突,难免会面对各种诱惑。在这些时候,我们就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以人民利益为重,坚守一身正气不染尘的节操,依法监管,妥善处理好各种矛盾和冲突。否则,如果我们怀有私心杂念,视法律为儿戏,拿权利做交易,那么就必然会破坏公正执法,损害工商执法权威及廉政形象。

我,作为工商行政管理战线的一名新兵,和许多同仁一样,肩负着今后工商行政管理事业发展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未来充满希望,但也一定会面临形形的诱惑的考验。能否经得住各种诱惑的考验,就看能不能保持荷花那种一尘不染的独特品质。人们羡慕我现在从事的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在他们看来是认为工商部门有权。诚然,工商部门依法具有一定的权利,但权利是把双刃剑,一切权利是人民给的,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有口皆碑;若,贪赃枉法,则必遭人民唾弃,还必然受到党纪国法的制裁!

第6篇:荷花古诗范文

一个雨后的下午,我欣赏了位于新闸的荷园里的荷花。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伴着有着古悠古韵的诗句,一副荷花的画卷慢慢在世人面前展开。荷花给我的感觉有三个:多、艳、美。看那朵荷花,翠绿的荷叶上伫立着一朵荷花,粉粉、淡淡的,在雨后阳光的照耀下,交相辉映,犹如轻纱飘舞,轻歌曼舞。妙曼的身姿在一阵阵轻风下轻轻摆动。那荷叶中的雨珠晶莹剔透,调皮地在荷叶中滚动,荷叶也不介意,若不是不能舒展身体,也早就和雨珠一起嬉戏了。放眼望去,千株万株的荷花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有的玫红,有的粉红,有的淡红,天花也不过如此。这荷花实在招人喜爱,连小昆虫也不例外。一只只蜻蜓飞来了!它们贴着湖面飞行,似乎想近一点一睹芳容。我用手一拂,原本清澈的水竟变混浊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体现出一种清高,人若也是出淤泥而不染,世间不就美好了吗?可惜,人无完人,现在的像包青天的清官又有几个?古代多少清官,在朝廷奸臣当道的时候想起了荷花,立志扫清邪恶。手提三尺龙泉剑,不斩奸邪誓不休!”两句唱词表达出两位梁山好汉的英雄气概,和荷花的品质是一样的。好一派风光!江南的地段是养荷花的好地方,有个小湖,多少放点荷花,点缀下水,到不如说是水点缀荷花。荷花这般姿色,可谓水中花之王后。多少文人墨客的诗中专门写荷花或提及过荷花,就连王宫花园也有荷花。可见荷花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之高了。

要归去了,留恋着这的荷花,心中想着荷花,眼望着荷花,一步三回头地终于走出了荷园。“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伴着诗香、花香让我们告别这水中花王后吧!

江苏省常州市五星实验小学六年级:桑子轶

第7篇:荷花古诗范文

一、科学预设古典诗词的教学目标

入选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词,题材丰富,风格众多,难易不同,内容不同,意境不同,艺术形象千姿百态。教学时,应充分把握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知识储备,把握不同古典诗词内容的深浅因素,科学预设教学目标。

比如,教学一年级上册的《江南》(“江南可采莲”)时,教学目标可如此确定。

1.认知下列生字:“采”“莲”“何”“戏”“间”“江”“可”“叶”“鱼”“西”等。

2.熟读、背诵、默写这首诗歌。

3.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说说这首诗歌美在何处。

但是,教学六年级下册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时,则应如此确定教学目标。

1.简介作者及其代表性词作。

2.说说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情?描写了哪些美丽的景物?

3.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这首词改写成记叙文或者写景抒情的散文。

二、将情境引入古典诗词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既要符合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的需求,还要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准确把握古典诗词教学的难度、广度、深度和节奏,采用丰富多彩的、学生喜闻乐见的、能够快速激发学生诵读、理解、品鉴、背诵、默写古典诗词的浓厚兴趣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请看我执教七言绝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时的几个教学片断。

1.情境导入

课前,将从网络上下载的4-6张以荷花为主题的图片制作成PPT幻灯片,并打上《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全诗的字幕,再插入贾鹏芳的二胡独奏《睡莲》为背景音乐。上课伊始,运用多媒体电教设施播放上述幻灯片供学生观赏。如此,学生在欣赏美丽荷花画面、美妙音乐《睡莲》的同时,必定会随着PPT画面的翻转、音乐的旋律等仔细观看甚至低声吟诵这首诗歌。这个情境导入环节大约需时3分钟。

2.情境探究

鉴于课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文的下方配有美丽的荷花图片之缘故,阅读鉴赏时,教师无需另行设置情境,只需要引导学生根据诗意弄明白下列几个问题就行:(1)从诗歌的意思看,荷花是在什么季节开放的?(2)诗歌下面的荷花画面与诗歌中的哪两句诗所描绘的景象是一致的?(3)如果我们把诗歌中的第一句改成“毕竟西湖二月中”,是否可以?理由是什么?(4)请问,这首诗歌哪两句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快速背诵并默写这两句诗句。在正常的班级中,完成上述情境探究环节,大约需时20分钟。

三、全方位挖掘古典诗词的审美元素

入选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古典诗词,可谓篇篇都是流传广远、脍炙人口的,集高品位的文学艺术与丰富美丽的思想内容于一体的文学艺术载体。因此,教学时,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识读与理解诗歌中的生字、生词,还要引导学生按照古典诗词固有的节奏与韵律进行吟咏、诵读,感受古典诗词的节奏美、韵律美;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理解、品鉴古典诗词,鉴赏其美丽的画面与意境,还要借鉴古典诗词中蕴涵着的丰富的人文元素,熏陶学生美丽的灵魂,以期引导学生自觉提高古典诗词的文化品位,提高道德修养,培养美好情操,做一个“文也彬彬,质也彬彬”的有用人才。

比如,教学《江南》(“江南可采莲”)、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等山水田园诗时,应引导学生明白:我们的先人在古典诗词中描绘的美丽的自然风景,是我国古代美好生态环境的浓缩。但是,近年来,由于有不少的人违背生态发展的自然规律,对我们的地球母亲进行了贪得无厌的过度开发与索取,导致我国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如果这种破坏行为不能得到及时的制止,那么,我们的后代子孙将来就只能在古典诗词中领略大自然的美丽山水风光了。如此,则让上述古典诗词文本中的人文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开发与利用。

第8篇:荷花古诗范文

春 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诗中描绘的是怎样一种雨啊?是一种无声胜有声、最具春之魅力的雨。那雨在人们心中化成一支优美的乐曲,像乳燕的呢喃,又像绿叶与花瓣亲吻时发出的细响。你滋润万物,却无声无息,这是多么宽阔的胸襟啊!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你像一位撒花的仙女,装点了满目青山,使得大地春意盎然。说“花动一山春色”其实不如说“雨动一山春色”。春雨过后,桃红柳绿,鸟语花香,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这又是一种多么伟大的功绩!

你不仅催生万物,装点河山,还善于提醒人们珍惜美好光阴。当雨打窗台,发出“滴滴答答”如同时针转动的声音,人们不难从中悟出“流光容易把人抛”的道理。因此,你还像一位伟大的哲人!

寻觅这动人的乐章,撒花的仙女,诲人的智者,原来你就是古诗中的春雨!

夏 雨

“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你――黄豆般的雨点跳舞似的滴在荷叶上,一粒粒珍珠似的滚落到池塘里。轻雷、雨声、荷叶,有声有色,这是多么美的景致啊!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试想昨夜,你悄然而来,滋润了荷花荷叶,待今天太阳一出,你又悄然离去,毫不居功。洗去了尘埃的荷叶更青更绿,而满池绿叶衬着红花更令人心旷神怡,这又是多么崇高的品质啊!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你让不得志的政客和诗人在酷暑中感受到凉爽,在抑郁中感受到惬意,你为人类服务得多么周到啊!

在这季节,你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你有时伴着和风,温情脉脉;有时伴着乌云,怒气冲冲。这是一种多么不拘一格的性情啊!感悟你,古诗中的夏雨。

秋 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西湖因为有你才宛如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也才赢得“西子湖”的美名,引得历代文人雅士流连忘返。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你是否听到了傍晚时分山谷中王维的低吟?你如烟似的布满整片山林,原本萧瑟的深山经你洗涤后变得清新宜人,置身其中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你让李商隐发出几多感慨!他内心的忧愁一如涨满秋池的雨水,他追问为什么旧日的快乐不能复制、不能粘贴至今。你又让杜陵野老目睹“床头屋漏无干处”,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呐喊!

新奇的是你,愁煞人的也是你。体味你,古诗中的秋雨!

冬 雨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原本凄凉的冬季因为有你,才有了一丝热舞般的狂欢与动感。“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你形状多样,无论怎么描绘,都改不了你那天生的丽质。“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听见你,竟产生了驰骋沙场的强烈愿望。

你,这大自然的精灵、神奇美丽的天使,叫人怎能不去羡慕你、不想方设法去捕捉你――古诗中的冬雨!

第9篇:荷花古诗范文

荷花在中国文化中有“花中君子”之誉,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写荷、赞荷、咏荷、画荷,为,心神相系,梦绕魂牵,留下了浩如烟海的诗书画文,其中不乏千古绝唱,无价墨宝,形成了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的荷文化。

荷花原产印度,后传入我国种植。以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山有扶素苏,湿有荷华。”为证,距今亦有3000多年的历史。荷是一种神奇的植物,天地间生灵的精致和美妙在它们身上得到最生动的体现。

中国古人在诗中写荷和莲,其实是同一形象。屈碌的《离骚》中写道“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唐代王昌龄的《采莲曲》云。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李白亦有《采莲曲》“若耶溪傍采莲女,笑摘荷花共人话。”古人好风雅,爱莲爱得如痴如醉。从唐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称颂,到宋周敦颐的《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赞美,尤其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争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也。”的夸赞,莲花高尚,圣洁,祥和,宁静、高雅、善良的形象呼之欲出,“花中君子”的情操令人生敬。

荷花是佛教的象征物,一开始就与佛祖释迦牟尼的许多传说联系在一起。据说佛祖一出世,便站在莲花上,一手指天,手指地,开口说的第一句话便是“天上天下,唯我独尊。”释迦牟尼悟道后,起座向北,观树经行,一步一莲花。一共十八朵。以后每当传教说法时,唯坐“莲花座”,坐姿乃称“莲花坐姿”,即两叠,足心向上。佛经之中,莲花的身影随处可见。

荷花在佛教中被尊为圣物,莲花之美,可用来象征佛教之精髓洁身自处,傲然独立:其根如玉,不着诸色,其茎虚空,不见五蕴・其叶如碧,清自中生,其丝如缕,绵延不断・其花庄重,香馥长远:不蔓不枝,无碍无挂:更喜莲子,苦心如佛,如是,谆谆教人,往生净土。

道教也很重荷花,道教的“中元节”即农历七月十五,佛教称为盂兰节,民间旧称鬼节。中元节期间,民间有举行制法船,放荷灯,莲花灯,祭祖,唱“应景戏”等活动。清代诗人庞垲的《长安杂兴效竹枝体》一诗形象描绘了中元夜儿童持荷叶灯结伴游乐的情景。“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小儿竟把青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花君子――荷花,不但因为其圣洁高雅、绝代容貌而被文人墨客比喻为花中君子,浣沙西施,更因为她不是徒其外表而有实际之用,故亦为平民百姓所喜欢。

中国入世世代代养花、赏花,自古对花有着深厚的感情,认为花是有情之物,不仅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更能寄托心曲,折射出入的品德和气节,借花明志,以花传情,形成了中国特有的花文化。

“花”也是中国的一个姓氏。一说始祖是花季陆。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记载:“唐有仑部员外郎花季陆。”而《通志・氏族略》中有“花氏,出姓苑,以植物名为氏。望出东平。”另外花姓也由他姓改成的,《姓氏考略》记载“金代,范用吉改姓花”。由此看来,花氏起源于唐代,迄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望族居东平郡(今山东省东平县一带)。花氏后人多尊花季陆为花姓的得姓始祖。

另一说,汉族的花姓源出子姓。春秋时,宋戴公之子正考父食采于华(今河南商邱南),考父之子督,字华父,为宋太宰。杀其君殇公及大夫孔富嘉,自立为华为氏。华氏后分出花氏,最早见南朝宋何承天的《姓苑》。花姓的历史至尽已经1500年。

据《百家姓》注,花姓“系出华氏,古无花字,通作华。后专用花为花草之花,故华姓亦有改为花姓者。”《说文・苹部》:“摹,荣也。从萼。”本意指花朵艳丽。为象形字,如今简作华。清段玉载《说文解字・华注》,花字起于北朝,前此书中花字,出于后人所改。又《中国姓氏起源》载“花姓又一支是周文王的后代。”“唐朝以前。有华姓人以其与花字通用,且由于两者的发音是相近的,因此改为花姓。故花姓也就和华姓同出一源,后来到了唐朝时,字意稍微有了些区别,花更多地当名词用,指客体的花朵,华更多地当形容词用,形容光华。所以花姓和华姓这时也渐渐有了区别。

春秋后期有“小范鞅智劫魏舒”平定叛乱的故事,范鞅年少英俊,有勇有谋,人称花将军,他的后代范文琛,仰慕范鞅的风采,即以其号为姓,他的后代改为花姓。《述异记》、《通志・二九》《氏族・五・平声》等载有南北朝时,代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南北朝梁入所作的《木兰诗》,使花木兰千百年来成为我们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正史上发现最早的花姓名人在唐代,有仓部员外郎花季陆、太将军花敬定,明代有安远大将军花云、大将花茂,明代诗人花润生等。

据最新资料统计,“花”姓是占中国人口较多的第二百八十五位姓氏,在辽宁地区比较集中。当今“花”姓总人口大约有18万。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有花振霖、花有达、花京生、花冬梅,及季香花、杜花妹、伍小花、哈国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