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科技的创新范文

现代科技的创新精选(九篇)

现代科技的创新

第1篇:现代科技的创新范文

关键词:创造型思维;科技创新;现代教育;改革

一、科技创新是强国之本

当今,人类科学知识的总量正在以爆炸式的速度急剧增长。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人类近30年来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占有史以来积累的科学知识总量的90%,而在此之前的几千年中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只占10%。中国现代化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说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在全球科技的大博弈中,不被淘汰的关键就是科技创新。中国在历史上的强盛与“四大发明”不无关系,与中国人发明的养蚕和丝织技术,与中国人发明的陶瓷技术不无关系。同样地,英国在18和19世纪的崛起,与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及一系列相关的近代工业技术创新不无关系,与牛顿等科学家的科学理论创新不无关系。而美国在近代和现代之所以能成为一个超级大国,更是与美国的科技水平和教育体制息息相关。再看看世界上的贫困和落后国家,其科技与教育水平必然是落后的。为何美国和日本可以以联想集团的电脑可能有间谍设置而拒绝使用联想的电脑,而中国人明知道美国的电脑和操作系统,可能都有美国政府设置的间谍器件,却不得不使用美国的各种先进设备?因为半导体、集成电路、计算机、互联网都是美国发明的,美国对中国封锁最严的恰恰就是高科技。为何?因为中国人的模仿能力是众所周知的,即使是中国人在原有技术上的“小改小革”也会让美国在某项技术上的垄断性与竞争力大打折扣。

二、科技创新的坎坷之路

纵观人类科学发展的历史,可以说科学发展的道路是相当坎坷的,甚至还遭遇过巨大的风险和阻力。在1500年代,哥白尼因提出了“日心说”而受到宗教迫害,在1600年代,布鲁诺由于批判宗教神学并坚决赞同哥白尼的日心说而惨遭火刑。在之后的1610年代至1630年代,伽利略也因论证“日心说”的科学性受到宗教迫害。魏格纳1915年出版了《大陆与海洋的形成》一书,系统地介绍了“大陆漂移说”,但在当时“固定大陆”观念盛行的时代,人们并不接受他的理论,直到他逝世30多年后,“大陆漂移说”才被证明是正确的,并因此引发了1970年代的地学革命。中国人对天地的传统认知是“天圆地方”,与地球是个球体的科学理念相去甚远。而早在公元前五、六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提出地球是球形的观念,另一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时月球上的地影是一个圆,第一次科学地论证了地球是个球体。而直至公元1522年,麦哲伦及其伙伴完成绕地球一周以后,才确立了地球为球体的认识。

三、重大科技创新与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回顾人类历史上许多重大的科技创新事件和关键人物,可以看出,科技创新与创造型思维的最显著特征就是其科学性,另外还有一些容易被忽视的特征,即非主流性、稀缺性与隐蔽性特征。

1.科学性。人类历史上曾涌现过许许多多的“奇思妙想”,并大量地出现在一些宗教思想和神话传说中,但这些想法与真正的科技创新并不是一回事,区别就在于科技创新具有“科学性”内核,它来自并服务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客观性、普遍性、规律性及可观察性、可论证性等,而出现在一些宗教思想和神话传说中的“奇思妙想”则往往不具有科学性,因而只能算是某种主观臆想。可以说,科学性是科技创新的首要标志。

2.非主流性。发生在特定历史时期的重大科技创新,由于其思想和理念的超前性,往往表现出某些违背传统,甚至违背常识的非主流性特征,如哥白尼的“日心说”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在当时都是非常违背宗教常识和传统思维的。可以说,甘于寂寞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勇于挑战传统的非主流性思维习惯是创造型思维的标志性特征。

3.稀缺性。从科学发展的历史来看,重大科技创新往往是由极少数的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关键人物所提出或创造的,可谓“独辟蹊径”,如牛顿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相比较而言,与他们同时代的绝大多数科学家并不具有这种机遇和能力,甚至可以说,创造型思维从来都是非常稀缺和宝贵的,与随波逐流的大众型思维有本质差别。

4.隐蔽性。由于军事、政治和商业因素,历史上有许多重大的发明创造在很长时间内实际上都处于隐蔽或保密状态,如中国的养蚕术、陶瓷术及许多“祖传的中医秘方”,西方的玻璃工艺、日光灯技术等,而掌握这些技术和工艺的创新者则往往出于安全或商业的考虑而被人为地“雪藏”多年。另外还有一些科技创新成果,由于在早期不被多数人理解或对传统势力构成挑战而长期处于不被社会接受或不受社会尊重的隐蔽性状态。

四、对中国现代教育和科技发展的启示

与欧美科技和教育大国相比,虽然我国高校每年毕业的本科与研究生数量比许多国家的总人口数还多,但我国的现代教育在创造型人才培养和创造型思维培育方面仍有许多值得反思的问题:

1.过分追求考试分数。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即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想象力,而不是知识,更不是分数。但许多人过分追求和关注的恰恰是分数和考试能力,造成了从幼儿园和小学时代就已开始的,对所谓的人的素质和能力的过早分类,是否科学?不言自明。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排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客观地说,许多具有创造性思维的科技巨匠在小的时候其学习成绩并不出众,如爱迪生,有的科学巨匠甚至没有读过大学,如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时只是一个印刷厂工人。中国的医学大师李时珍实则是个科举落榜生。

2.过于注重形式。什么样的科技创新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容易。但将创新等同于专利或论文的想法则是过于片面或过于注重形式的做法,实际上,具有军事和商业价值的创新往往是高度的机密,其价值并不适于用公开申请的专利或公开发表的论文水平来评定。另外,一个人的能力往往并不是面面俱到的,善于写文章的人并非口才一定就好,口才好的人并不一定就能“著书立说”,许多会发明、会创造的人才并不一定都精通于写论文,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并非个个精通英语,因此,全才和通才固然不可多得,但精通一门的人才也着实可贵。而过于注重专利、论文、奖项和外语能力的人才评定方式往往并利于“学术有专攻”的创新型“民间人才”的挖掘。中国“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和火药出自何人实则与道家关联密切,火药是中国道人炼丹时的“副产品”,而中国最早的司南(指南针)理论则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上的。可见,并非所有的创新都出自“科班”,有些创新是出自“民间”的。

3.模仿与创新的矛盾。回顾近代科技发展的历史,不难看出,重大的、初始性的科技创新基本起源于西方,就拿重大发明来说,小到电灯、电话、电视、电脑、空调、汽车,大到飞机、火车、航母、雷达、卫星、网络,都是源自欧美国家的发明。而中国近代和现代科技的发展,基本摆脱不了模仿的印记。模仿不失为科技发展的一条捷径,但过分依赖模仿则会养成趋同性和依赖性思维习惯,必然会遏制求异性和超越性的创造型思维的发展。在1920—1950年代,中国地质学家大胆提出了“地质力学”[1]、“地洼学”[2]等创新性理论,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矿产勘查领域的发展,而近年来,中国地学领域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似乎更注重于模仿,“言必称希腊”式的“研究成果”不胜枚举,但已鲜有“地质力学”和“地洼学”级别的创新性成果。而在全球科技的大博弈中,我国与欧美的关键性差别在哪里?就在教育理念和创新理念方面。

4.教育和学术的功利化。在现代教育和学术体制中,创新能力与个人利益息息相关,有许多人认为,只有尽量多地拿到国家或企业支持的科研项目和经费,才有可能取得相应的科研成果或创新。事实上,科技史上的许多重大创新,都是在没有花费国家经费的状况下完成的,如牛顿创立微积分、万有引力定律和在光学领域取得开创性贡献的时候,恰好是在他因躲避瘟疫而在故乡度过的几年。爱因斯坦在布朗运动、量子论和狭义相对论领域做出惊人发现的时候,他也只是个专利局的小职员。可以说,在他们取得这些举世瞩目的科技创新的时候,既没有得到过某某基金的资助,也没有拿过所在国官方的什么课题。哥白尼说过:“人的天职在于勇于探索真理。”而现代社会在科技创新方面所弥漫的恰恰是功利的雾霾,缺乏的则是“女娲补天”和“夸父追日”的求索精神。我国的科技水平和教育水平若想超越欧美发达国家,仅靠模仿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而唯有创新才是超越之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创新氛围则需要中国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培育和维护,并通过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来实现并适应“万众创新”。

参考文献:

[1]李四光.1926,地球表面形象变迁之主因[M].李四光全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4,1-80,437-487.

第2篇:现代科技的创新范文

今年1月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把水http://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科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加快水利科技创新是推进水利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新形势下的水利事业发展实践要求我们一定要着力提高水利科技创新能力,形成强大的应用基础科学创新能力和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努力为促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提供科技支撑和保障。

1我国水利现代化的进程建设

水利现代化建设的过程就是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过程。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中国要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有水利现代化作保障。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将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化调度和节水治污作为推进水利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将加快供水的商品化和市场化作为推进现代化水利的重要手段,最终建立以资源优化配置与保护为基础的节约型的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和措施优化组合的防灾减灾体系。

2水利科技创新理论概述

2.1 水利科技创新涵义科技创新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而水利科技创新则是这三种类型的创新在在水利建设过程中的具体实践。水利科技创新主要是应用基础和应用技术的研究,紧密地为水利工作和建设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服务。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才能使“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思想真正贯彻落实。

2.2 水利科技创新的目标水利科技创新要求我们必须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力争在水利重点建设领域、关键环节、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创新,依靠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争取到2020年,科技对水利的贡献率能达到60%左右。水利科技方面要实现的目标主要包括:健全完善水利科技创新体系;攻克一批事关水利改革和发展的重大科技难题;推广转化一批先进水利科技成果;建设一支结构合理、高素质的水利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广泛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力争水利科技总体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水利科技的跨越发展。

2.3 水利科技创新的必要性水利是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都对我国的水利建设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来实现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全面推进水利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走出一条水资源可持续发展道路。 “十一五”规划开端,党中央就把建设创新型国家列为新世纪国家发展的基本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实质就是把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作为我国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努力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的贡献率。水利作为国家的基础性产业,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因此建设创新型国家离不开水利的科技创新。

3加快科技创新是实现水利现代化的根本保障

水利现代化不仅仅是水利设施的现代化,而是从硬件到软件、从机制到体制的全方位现代化。最重要的是大力推进水利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把水利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作为水利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3.1 加快水利信息化进程当前,水利信息化已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水利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重要保证。我们将把信息技术作为水利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重点,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的现代化。在水利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和相关行业信息资源,加强各类应用系统的投入和开发力度,提高信息化工作的管理水平,努力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水利信息管理和服务。

3.2 增加水利科技投入力度,建立稳定的水利科技投入体系虽然近几年国家对水利事业逐渐重视起来,但总的科技投入量还是明显不足,跟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更是有较大差距。因此,各级政府应建立稳定的水利科技投入渠道,设立水利科技创新计划、水利科技推广计划和水利重大科技项目计划,把水利应用

转贴于 http://

基础研究、综合性和前瞻性研究、重大关键技术研究和重大技术推广项目经费纳入国家财政年度预算,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水利科技发展。

第3篇:现代科技的创新范文

关键词 科技进步 创新 企业管理

一、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

第一,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现代企业管理组织结构的影响。企业组织结构主要可以分为战略层面、战术层面以及作业层面三部分。首先,战略层面可以被称为是企业的最高层面,由企业高层管理者对企业未来发展大方向进行引导和操纵;其次,战术层面是企业组织结构中层,由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对相关事宜进行控制;最后,作业层面也就是操作层面,是基层人员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具体事宜。科技进步与创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更好地协调这三个层面,简化中间环节,将中层管理人员工作化繁为简,节省了信息传递人力资源成本和时间,加强了高层管理人员与基层人员的沟通交流,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

第二,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现代企业管理文化的影响。一个企业要想稳健发展,良好的企业文化是必不可少的。科技进步与创新不仅能够更好地对企业文化进行宣传,使员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改善员工的精神风貌,促进员工自身素质的提升,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企业员工的诉求机制,为员工提供一个良好的沟通交流大环境,使企业管理更加透明,提高企业凝聚力。

第三,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现代企业管理决策的影响。在我国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企业管理决策制定是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科技进步与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企业管理层获取市场信息的渠道,使企业能够及时跟进市场需求变化做出合理反应,对企业提高产品服务质量有着很大的帮助。

第四,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现代企业管理如何提高竞争力的影响。随着我国与世界贸易往来日趋频繁,势必会导致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科技进步与创新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企业的竞争方式,企业不再只是依靠产品服务质量来获取市场,企业品牌竞争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竞争的核心内容。

(二)负面影响

第一,科技进步与创新对增进现代企业组织内部情感造成一定影响。科技进步与创新虽然能够增进企业各个层面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信息传递效率的提高,但是却减少了员工面对面沟通交流的机会。通过网络平台就一些问题进行沟通,很多问题被抽象化,不能被切实的解决,长此以往现代企业员工之间的情感就会被疏离。

第二,科技进步与创新还没有全面实现信息过滤,不利于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提高。虽然科技进步与创新能够拓宽信息渠道,但是并没有对这些信息的有用性进行过滤。

二、现代企业管理在科技进步与创新大环境下的困境

(一)现代企业的主体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虽然现阶段我国已经由计划经济发展为市场经济,企业也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逐渐摆脱了计划经济机制下自差等情况,形成了科技进步与创新的主体意识。但是其仍然处于主体意识初步形成的阶段,一些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传统经济体制的束缚尚未完全解除,企业管理者所做出的决策仍然需要上级审批完成后才能够执行。而科技进步与创新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管理者本身并不愿意为科技进步与创新承担过多的风险,因此无论是在宣传力度上还是在发展措施上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无法为企业科技进步与创新铺平道路。

(二)现代企业的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首先,一部分现代企业不能科学合理地运用所引入的科技。企业要想在管理中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实现创新必须重视技术的引入,一些现代企业虽然能够重视对先进技术的引入,但是企业由于科技人才缺失的问题很可能造成引入的科技无法被消化吸收利用,难以切实完善企业产品的服务结构,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第二,一部分现代企业在科技进步与创新上资金投入不足。

(三)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没有涉及科技进步与创新相关的内容,使得工作人员在开展此项工作时无章可依。首先,一些企业没有对各个部门及个人的工作内容进行明确,没有通过设置权限、明确权责等方式来促进各个部门及个人积极配合科技进步与创新工作,进而实现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的提高;其次,在企业业务流程和信息管理上仍然利用以往的管理制度,而这些管理制度既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形势,也不能为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大环境,管理效率难以提高。

三、对于科技进步与创新大环境下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些建议

(一)提高现代企业的主体意识

现代企业应当主动提高自身科技进步与创新的主体意识,不仅要在宣传上做足工作,通过多样化方式进行宣传,使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及个人了解和掌握科技进步与创新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并积极配合此项工作,共同为企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奠定坚实基础。同时,现代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应当重视企业的科技进步与创新,可以通过给予企业一定权力等形式鼓励和扶持企业开展此项工作,为企业打一针强心剂,使企业能够进入状态,利用现代技术进行生产管理。此外还要对此项工作进行实时监督,安排人员对企业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出现问题要及时予以纠正,控制和防范风险的发生,进而切实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

(二)提高现代企业科技进步和与创新能力

现代企业应当在人才选拔和培养上下足功夫,在引入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重视人才培养,不仅要在人才选拔过程中对学历、实际业务操作能力、道德品质提出严格要求,选拔高素质的人才,使企业所引进的现代科学技术能够被完全消化吸收,而且还要投入必要的资金,通过继续教育培训等多样化形式为员工创造科学技术学习的机会,优化人才知识结构,确保企业管理与科技进步与创新充分结合,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企业还应当加强与政府和银行之间的沟通交流,积极寻求资金支持,通过融资担保形式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使企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工作有充足的资金支持,促进科技进步与创新能够为企业提高自身管理效率发挥巨大作用。

(三)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首先,企业应当完善科技进步与创新相关内容,具体到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去,明确如何妥善处理和开展相关事宜。要落实企业领导制度、责任落实制度、内部管理和基层管理制度、员工行为管理制度等,一旦出现问题能够落实到具体部门或个人,间接促进各个部门及个人积极配合科技进步与创新工作,进而实现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的提高;其次,现代企业在完善自身管理制度过程中应当以市场为导向,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关系系统,必须在充分考虑自身管理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基础上,根据市场经济形式的变化对原有的业务流程及信息管理体制进行革新,可以通过引入员工竞争机制等形式提高员工主动接受科技知识以及生产的积极性,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大环境。

(作者单位为兖矿煤化供销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唐金玉,王引.基于文化多样性下的管理沟通技巧构建[J].现代营销,2011(08).

第4篇:现代科技的创新范文

【关键词】科技 企业管理 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信息技术顺应时展的潮流应运而生,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它创新了企业的管理方式,提高了企业管理的效率,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企业的管理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因素。信息技术的发展,是新事物不断取代旧事物的过程,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过程,是人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体现。

一、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

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为积极影响,第二个方面为消极影响。矛盾即对立与统一,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现代企业管理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是对立的关系,积极影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消极影响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转换。

(一)积极影响

科技进步与创新,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现代企业管理的组织结构具有深远的影响。企业组织结构按其工作类型的不同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即战略层面,主要由高层管理者操纵;战术层,主要由中层管理者控制;作业层,是企业的基层员工,负责与生产产品相关的具体事宜。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大了管理的幅度,精简了参与管理的中层工作人员,实现了高层管理者与基层员工的直接联系,拉近了二者之间的距离,提高了信息的准确性,节省了信息传递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人力资源成本。

科技进步与创新,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现代企业管理的思想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发展的无形资产。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员工从繁杂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员工有了充足的时间提升自身素质,企业的员工精神风貌获得了极大的改观;信息技术的发展,拓宽了员工的诉求机制,使员工与领导之间可以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实现了企业的透明化管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员工之间可以共享企业的资源,加强了员工之间的团队协作性。

科技进步与创新,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现代企业的管理策略具有深远的影响。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其管理策略的制定需要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及时的调整。信息技术的发展,增加了管理者获取市场信息的途径,节省了获取信息的时间,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信息技术的发展提升了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加速了企业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的步伐;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决策者能在适当的时机获取适当的信息,提高了管理者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科技进步与创新,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现代企业的竞争力具有深远的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企业之间的传统竞争方式。企业由以往的以产品和质量的竞争转变为企业品牌的竞争,由以往通过批发商批发产品的竞争转变为直接面向消费者的竞争,由对供应商的被动选择转变为经过认真思考与比较之后的主动选择。此外,信息技术的发展还催生了新的经济体,如邮政储蓄、电子商务、快递服务等等。

(二)消极影响

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利有弊,企业在依靠信息技术的进步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信息技术的运用在企业发展中的弊端。信息技术对企业管理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影响了组织内部的情感。信息技术的发展,虽然加速了员工之间信息交流的效率,但减少员工面对面交流的机会,疏离了员工之间的情感,当员工之间发生矛盾冲突时,不能进行及时的有效调节;第二,信息技术传播信息的数量和种类难以控制。信息技术的发展,拓宽了信息流通的渠道,但是信息的质量有好坏之分,与工作有关的信息得到及时的传递,能提高企业的效率,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工作无关的信息在公司内部流传,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员工工作的积极性,造成员工的心理负担,如八卦新闻、小道消息等等;第三,信息技术的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决策者获取信息的信息量,但由于互联网技术是一个开放的领域,信息种类繁多,真假难辨。决策者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从海量的信息中甄选真实可靠的信息,做出符合市场

需求和企业实际情况的决策。第四,加剧了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常见的恶性竞争的手段有两种。第一种为价格战。生产效率的提高,企业不再满足于本地市场,开拓新的市场领域成为了企业做大做强的唯一出路。企业要占领市场,最直接的手段即为价格战,通过降低商品的价格,击垮同类型的企业,充分占领市场之后再调整价格。价格战是应用较广的恶性竞争手段之一。第二种恶性竞争的手段为贸易保护。为保护本地区的企业不被外来企业击垮,企业之间会开展贸易联盟,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贸易保护。贸易保护过头,便形成了恶性竞争。

二、信息技术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应用的实例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应用较为成功的信息技术方式为电子商务和远程办公。电子商务的发展催生了一些新的经济发展体,如网店。电子商务主要应用于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远程办公主要应用于企业内部的管理。企业的发展要顺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及时采取顺应社会发展潮流、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科学技术手段。

(一)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催生的新的经济发展手段,大家熟知的“网上购物”即为电子商务的一种表现形式。电子商务在企业中的应用,从通信的角度来说就是利用电话、电脑或其他媒介手段,将企业的信息、产品和服务传递给消费者;从企业流程的角度来说,就是运用网络技术自动完成商业交易;从服务的角度来说,电子商务是加速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服务传递速度的工具。马云创建的阿里巴巴即为成功的电子商务案例,他开创的B2B、B2C等网络交易平台,实现了足不出户即可购买世界各地产品的构想。

(二)远程办公

远程办公是信息时展的另一产物,开创了企业管理的新模式。远程办公实现了坐在家里办公或旅游途中办公的愿景,不仅节省了办公空间,更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员工的工作压力,调节了家庭氛围,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远程办公实现了跨国公司对国外子公司的直接管理,有利于总公司决策的及时传达与贯彻;远程办公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碳排放量,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了贡献。

三、结束语

本文是关于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对企业管理的影响的论述,文章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做了正反两个方面的概述,得出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现代企业的管理利大于弊的结论,后又通过具体的实例“电子商务”与“远程办公”证明了这一结论的正确性。信息技术是把双刃剑,现代企业应用信息技术管理企业时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积极影响,避免信息技术的消极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现代企业的管理必然会走向新的发展高度。

参考文献

[1]严海燕.科技创新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分析[J].企业文化(下旬刊),2014,(2).

[2]白山稳.电子商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大科技・科技天地,2010,(4).

[3]刘佳佳.浅谈计算机技术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民营科技,2013,(9).

[4]张新生.信息技术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J].河北企业,2012,(8).

第5篇:现代科技的创新范文

关键词:科技进步与创新;现代物流管理;影响

前言:一般认为,高新科学技术是知识密集、人才密集、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产业密集、信息密集、风险密集、竞争性与渗透性强的前沿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起着显著的影响作用。科技进步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状况,现代科学技术已成为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在现代物流管理中需要科技进步与创新能力的不断注入,以此来提高现代物流管理的效率,塑造出现代物流管理的品牌形象,最终提高综合管理能力。因此,科技创新已成为现代物流管理发展的必由之路。

1.现代物流管理中的科技创新的概述

在现代物流管理中,创新的内部因素与外部环境的建设进行结合,合理的结合创新资源,以达到在现代物流管理获得更多科技知识的目的,对在物流管理中的成功经验进行筛选,寻求并运用适合的科技创新经验,以使现代物流管理具有核心、完善的科技创新能力。现代物流管理科技创新分为四个阶段:一,现代物流管理技术模式的不断更新变革;二,现代物流管理者进行技术与技能的学习,掌握技能知识并操作现代物流管理中专业技术,增强技能及技术培训的积极性;三,新的运营技术概念在物流管理中通过技术创新得到实现;四,政府对现代物流管理研发新的物流技术与提升创新能力提供资金支持,建立国家物流管理科技创新体系。经过这一系列的努力、完善和探索,并凭靠物流管理自身的力量,并且改进、创新科学技术,以致摆脱了对外国技术技能的依附,完善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物流管理中的应用,提高了现代物流管理的综合竞争能力。

2. 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现代物流管理的影响

2.1 科技进步与创新适应现代物流管理的需求

现代物流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现代物流管理的发展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飞速发展促使高新技术在现代物流管理中不断应用,带动了现代物流管理的发展。其次,物流管理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创新,科学技术的创新对于物流管理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支撑作用,并使物流管理的发展水平快速提高。物流管理中由于创新技术的运用,加强了物流的现代管理方式,对于物流管理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

2.2 科技进步与创新可以提高现代物流管理的周转效率

首先,科技进步与创新使现代物流管理中供应链管理更加科学。现代物流创新技术在物流供应链管理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并广泛的应用其中,现代物流管理中创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使物流供应链模式下的管理变得更加科学。条码技术的创新发展为现代物流管理中仓储配送业务及货物周转流通中供应链管理的科学化提供了有利保障。第二,科技进步与创新是现代物流管理的核心竞争力。随着经济日益全球化,科学技术得到迅速发展,现代物流管理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就必须要以科技进步与创新为切入点,对物流管理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定位。通过新科技不断的使用并把它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现代物流管理在物流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获取优势,并使现代物流管理企业赢得成功。

3. 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强现代物流管理发展的对策

3.1 建立科技进步与创新的物流管理服务体系

首先,应该建立物流管理公共信息平台。物流技术的创新对物流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物流管理利用创新技术与现代化的信息平台,进一步研发新型的管理模式,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取得更为稳定持久的发展。其次,应建立科技创新型人才市场开拓机制。在现代物流管理中建立创新科技与人才培养的制度是可行的,管理人员具备创新的意识,提升员工实际操作与学习能力,进而开拓创新。大力推动科研单位和大学的科学技术人才在不影响并完成本单位工作的情况下,对现代物流管理进行科学技术推进与研发,提升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

3.2 构建现代化的物流管理制度

国内的物流管理制度要实现合理化,需要一系列行为规范进行管理。第一,应该进行物流管理体制改革,包括物流管理领导制度、物流管理内部制度以及物流管理经济责任制度的建立。现代物流管理以物流管理制度的合理化为原则,使物流管理适应经济的发展速度,进而从制度上进行改进。第二,从培养物流管理人才出发来实现物流管理的成效。引进物流创新技术之前先要对物流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既要包括技术技能上的培训也要包括物流管理知识上的培训。建立学习物流科技知识的氛围,时学习和分析欧美现代物流管理中的先进物流管理人员培养经验,只有通过上述措施才能对物流的管理实现卓有成效的现代化进程。

3.3 加强现代物流管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政策

我们应该培养与开发科技创新型人才。通过科学和技术的教育体制改革,把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目标进行教育培养,以培养科技后备军,建立并改善现代物流管理中科技创新人才发展模式。其次,应完善科技创新人才管理机制。我国要形成现代物流管理人才竞争机制,还可以采用股票期权及配股等方式,以吸引和留住优秀的物流科技创新人员,还应为现代物流管理高新技术研发与创新人才,提供良好的物流科研条件和工作环境。第三,建立科技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在目前的物流管理中如何能将专业人才合理利用吸收,这也是今后的工作重点。在物流管理中全力培养创新型物流管理人才,建立适合创新人才发展的环境氛围,进而有利于优秀创新型人才的引进。

结语:

综上,我国要把研究物流科技的进步与创新放在现代物流管理过程中的首要位置,来提高当代物流管理的实力进而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软实力。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现代物流管理日趋受到各国的关注。现代物流管理中的创新与科技进步在国内是长期以来需要坚持的一项工作,在现代物流管理中应用高新科学技术,对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产业结构升级,带动我国经济发展,提升综合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6篇:现代科技的创新范文

关键词:中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策略

中医药一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现在中医药产业也成为当前我国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是公认的“朝阳产业”,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我国中医药产业的产值占据医药产业规模的30%之多,中医药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国际化趋势取得很大突破。

作为四大药都之一的亳州,充分利用中药资源这一独特的发展优势,全力发展中药产业,并全力打造规模化、集约化、国际化的现展模式,不断提高中药产业的创新能力。丰富药业的产业链条,使亳州的中药产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亳州现代中药产业中的科技创新能力现状

根据亳州统计局年度报告得知,2014年,亳州市中药产业产值(贸易额)近600亿元,其中药制造业就达到213亿元,占据33%的比例。目前,亳州已初步形成全国最大的中药饮片加工产业集群,年生产能力35-50万吨,约占全国的30%、安徽省的70%。目前,通过GMP认证的饮片加工企业达75家,获得生产许可证的88家(另有100多家在建或已建成待许可认证),1-7月份,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企业产值82.6亿元,同比增长23.9%,工业增加值19.9亿元,同比增长11.6%。现有13家中成药制造企业获生产许可,10家通过GMP认证,形成了一批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产业和品牌。同时,中药保健品、日化产品、消杀产品、兽药(饲料添加剂)、药业机械和包装材料制造产业也呈现出稳步发展的势头。

随着“千亿元现代中药产业基地”建设的不断推进,亳州的中药产业发展更呈现勃勃生机,重要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步伐明显加快,药业企业通过合作、引进等多种方式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努力提高中药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核心竞争力。据悉,亳州20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就有17家是中药产业企业,并且在每年的高新技术产品中中药方面的就占据80%。在高新技术企业的出口创汇方面,中药类高新技术企业的贡献率达到95%,彰显出中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突出地位。

二、现代中药产业中科技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尽管亳州中药产业发展迅速,但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依然存在着不足,主要表现在对药理研究不足、缺乏国际性的竞争产品等方面。

(一)问题与不足

1、药理毒理研究不足

目前,与西药――化学药相比,中药的化学实体是多种成分的集合体,但多种中药有效成分或有效分子群并不明确,中药中各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知之甚少。所以,西药已经建立了明确的检验标准和规范,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但中药的检验标准和规范迟迟难以建立。中国药科大学科技处副处长、新药筛选中心主任张陆勇教授在亳州中药研发会上就指出,从药理毒理方面看,中药存在种种疑问,如组分较复杂,有效或毒性成分不清;药物的“有毒”“无毒”多基于经验积累;中药长期潜在的毒性问题仍需研究;全面药理毒理研究的可借鉴文献少。

虽然,中药的毒副作用在我国中药的临床应用中历史悠久,也有着丰富的临床例证,但由于真正意义的中药毒理学体系尚未形成,造成传承已久的临床例证没有科学实效。由于目前科研技术的局限性,对有毒中药、中药中有毒成分及其含量问题和对十八反、十九味的研究深度不够,对中药或复方剂的毒性与不良反应统计不足,尤其是缺乏评价中药毒性级别的客观实验数据和对中药安全性的评价重视不足,造成亳州的中药产品在全球的销量不佳。

2、缺乏核心的国际竞争产品

尽管亳州的中药产业发展蒸蒸日上,但就全世界而言,亳州的中药产业缺乏足够的国际竞争实力。在市场方面,中药的销售份额远低于份额,甚至亳州出产的中药产品与“洋中药”的市场对拼也呈现劣势。据医药业内人士反映,每年我国的中药出口额仅占世界中药市场的3%~5%,而作为我国四大中药产地、有着“药都”之称的亳州在中药出口方面占不到1%的份额。亳州几百项医药研究项目至今尚无一个中药制剂以治疗药品的身份通过美国FDA的审查,拿到进入国际主流医药市场的“入场券”,尽管有3家药厂的3个中药制剂已通过了美国FDA临床研究申请(IND),成为中药国际化的先行者,但至今仍未在美国启动临床研究。可见亳州乃至我国的中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国际上出现弱势。

3、方向偏失盲目开发

中药的价值在于治病,甚至其治病的价值不亚于西药。俗话说:“西药治标,中药治本。”并且“是药三分毒,中药是例外。”无论是从药用对人的影响,还是长远的健康考虑,中药有着巨大的市场。但对亳州中药的情况调查发现,亳州中药方面的大型企业近百家,但研制中成药的企业仅有7家,研制保健品系列的中药饮片就多达50家,可见,在中药方面的研发在治病方面的研究较少,在保健方面的研发较多,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中药的价值,弘扬我国的中药文化。

目前亳州在新兴中成药方面的科研开发力度不够,却在传统的中成药领域出现“同室操戈”的恶性竞争,比如复方丹参片、牛黄解毒片等常见中成药每家企业都在生产,不正当竞争时有发生。

4、开发浅薄缺乏深度

对亳州的中药产业进行调查得知,亳州的高新技术集中在中药领域,但无论大型的中药研发企业还是小型的制造企业,都把中药的产品开发放在中药饮片研发方面,亳州的中药企业90%都属于中药饮片加工企业,利用高新技术改进新工艺、新方法生产中药材饮片。但根据中药的药用价值和利用率而言,中药材饮片为中低端和资源型的产品,产品附加值低,为企业创造的利润率偏低。可见,亳州目前中药科技创新方面缺乏深度,研发单一。

(二)原因分析

笔者针对中医药在科技创新方面的问题,对相关医药方面的人员进行调查,分析目前存在问题的原因如下:

1、追逐利益迷失目标

利益是企业生存的生命线,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都是以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的,没有利益的行为或利益小的行为大多数企业都予以拒绝。这一点,在亳州的中药产业方面就可以看出。多数企业并没有根据亳州的中药材市场来确定自己企业的发展方向,来确定企业的医药的研发产品,而是依据经济市场的原则,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什么利润高就研发什么,比如目前市场上的保健品的利润远远大于中成药的利润,亳州的中药企业研发纷纷着眼于中药饮片这一保健品的领域,不仅可以创造丰厚的利润,还可以降低中药的研发投入,不会产生因中药副作用而产生的治疗事故。

可见,目前多数医药企业领导在决策方面,以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并非以继承与发展中药文化为主要任务,不能很好地展现中药的药用和保健价值。

2、中药科技人才匮乏

人才是科技发展的根本,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只有充足的把握科学前沿和基础创新规律的高层次创新型中药科技人才,才能为亳州现代中药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才能促进亳州中药产业的现代化发展。但根据目前亳州中药产业的发展状况调查与分析,可知,亳州中药科研开发方面的出现这样一种态势:初中级人才多,高层次人才少;继承性人才多,创新型人才少;在中药传统学科方面人才济济,但新兴学科方面人才凋零;理论型人才多,实用性人才少;单一领域、医药研究方面的人才多,复合领域医药研究的人才少,特别是在尖端科技人才严重匮乏,缺乏中药方面的领军人物。在全国现有的中药的大师级人物年事已高的情况下,亳州中药所有企业的研发机构里面没有一位中药院士级别的领军人物,尽管在全国各大中药学员特聘了5位教授,但远远不能满足亳州中药事业蓬勃发展的需求。高层次医药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亳州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和持续发展的瓶颈。

3、知识产权保护不力

在对亳州中药研况进行调查得知,亳州的中药科技研发主力军在各大医药院校,其次是企业附带的研发机构。由于医药院校在中成药研究成果方面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又不能及时与我国的中药产业基地及时联系,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商品化,导致许多医药研究成果被国外医药机构所收买,成为他国的知识产权,我们的研究为他人做了嫁衣。

再者,一些中药生产企业对于知识产业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短视现象:有些企业认为市场营销活动比专利和商标重要,宁愿花巨额资金进行产品的市场推广,却不愿投资科研和知识产权保护;还有个别企业为了吸引外资,竟然不惜将自己企业新研发的中药处方、保健品处方交给外商,以技术换资本。长远来看,这种做法必然使我国中药生产在国际上处于更加不利的竞争地位。

4、资金欠缺研发不力

与有关中药企业的管理人员交谈得知,目前亳州中药的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研发力度不大,领域过窄,除了医药科技人才的缺乏之外,另一个制约的因素就是研发的资金不足。尽管企业的注册资金很多,但用于新兴医药的研发方面的自己却严重不足。企业的股东们宁愿把资金投放在关于医药、保健品的宣传广告方面,也不愿把资金投入到对医药的科研开发方面,因为广告的投入能带来销售的提高,带来丰厚的利润,但科研开发说不定会“竹篮打水一场空”,得不偿失。正因为资金链条的“失联”,导致亳州中药的科研开发“先天不足”,难以出现精品系列的产品,难以提高在国际上的核心竞争力,难以扭转我国中药在世界上的弱势地位。

三、提升亳州现代中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策略

针对亳州中药产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存在问题,笔者在借鉴诸多研究文献和集体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提升策略。

(一)加大专项研发投资

国家非常重视现代中药的产业发展,并且通过不断增加的财政投入为中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以改变中药基础差、底子薄的现状,推进中药继承创新,实现中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所以,要改变亳州目前中药在科研开发浅薄领域狭窄、科研开发人才不足等问题,就必须从政府在财政方面加大对中药科研方面的资金投入,加大对中药生产的扶持力度,提升中药的科技创新能力,保证新兴中药的有序研发。

中药的科研开发要做到双管齐下,亳州的所有重要生产企业也要重视和支持中药的研发与生产,要加大对本企业中药方面的资金投入,重视科技创新,保证每年企业利润的5%用于新产品的专项研发,通过资金的支持提高本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本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培养中药研发人才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在大量引进医药人才的基础上,各中药企业更要加大对本企业医药研发人才的培训力度,努力提高企业的竞争软实力。企业可以直接与省内的中医药学院、与国内甚至国外的中医药学院联系,通过脱产培训、在岗培训、半脱产培训等形式对本企业的医药开发人员实施深造,提高医药研发人员的科研素质,为企业打造一批中药的专业技术人才,促进亳州中药产业的持续健康的发展。同时,要利用我国中医药学院的教育资源,引进并优化企业的医药骨干,打造出企业的高层次科研人才创新团队和科研突击队,专注于国际医药科研领域,最大限度地提升亳州中药乃至我国中药的核心竞争力。

(三)搭建校企科研平台

在中药方面,不仅要实现企业与学校共同培养医药科技人才、培养高层次研发人才,而且可以建立企校合作的科研平台,实现中药新研发产品的快速入市,提高企业以及中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学校可以借用企业的研发资金,促进新研发中药产品的快速问世,以及加速新产品的审批、生产、入市,加速孵化的进程,缩短现产品由知识产权到市场商品的时间;企业可以利用学校传承悠久的研发资源、新研产品发展自己的核心产品,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抢占国际市场的份额。总之,校企联合可以实现强强联手、优势组合,推动中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快速发展。

(四)学术交流拓展合作

当今世界,合则两利,分则双败。中药企业要摒弃前嫌,避免“窝里斗”,消除同行之间的不正当竞争,要定期组织企业之间、企业与学校之间的中医药学术及研发交流,以便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形成亳州中药领域强有力的合作团队,在合作中提升亳州中药产业整体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打响“亳州”牌的国际医药声誉。

(五)打造中药核心品牌

利用中国传承悠久的中药文化,加大对我国中药研发的资金投入,通过临床精心验证我国的中药治病奇方,甚至可以着眼于全世界的疑难杂症,以科学的态度进军现代生物制药市场,做专做精现代中药,努力打造出我国中药独一无二的核心品牌,提高我国中药在世界医药舞台上的竞争实力。

(六)依法规范产权保护

法律是市场行为最主要、最有效、最权威的调节器。借助于国目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好形势,依法保护我国乃至亳州中药的知识产权。制定法律层面中药专门法,统一中药主管体制,使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步入正轨;加强对医药知识产权方面的执法和司法,有效规范中药市场,消除恶性竞争,维护中药知识产权主体的合法权益;严格对医药知识产权的监督,禁止以“牺牲医药知识产权为代价换取一时资本利用”的短视发展,保护亳州医药领域的知识产权。

总之,时代在发展,市场在转变,亳州的中药产业必须在科技创新方面加强重视,加大投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方能让亳州中药产业在国际领域中占据一席之地,真正提升亳州中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作者单位: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思政教研部)

基金项目:安徽省2015年度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亳州现代中药产业经营风险识别评估与防控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中药产业化要坚持科技创新[M].中药管理杂志.2000.4

[2]周静.亳州现代中药产业发展对策[M].安徽大学.2011.11

[3]薛军.高等中医药院校科技创新思考[J].城市地理,2014,04:76-78.

第7篇:现代科技的创新范文

关键词:科技发展战略;体系化;演进;发展动力

现代科技革命以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选择和实施,成为影响国家发展乃至在国际社会地位的重要事情。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进入全面自主化创新发展阶段后,从体系化的角度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发展战略的演化进程,从整体化的高度认识和实施推动现代化发展的国家科技发展战略体系,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可以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施国家科学发展战略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与创新支撑。

一、全面现代化时期科技发展战略的体系化演进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技发展战略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科技发展战略的目标模式经历了从服务于国防建设、经济建设、科教建设到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变迁。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经济、社会全面现代化进程中,我国的科技发展战略经历了从“产业引进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到“创新性国家战略”的体系化演进历程。通过改革开放时期的现代化建设实践,建立了符合创新发展时代特征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国家科技发展战略体系,第一次真正解决了经济和科技落后的中国如何在全球化时代尽快地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理论、道路、方针、政策等问题。

以改革开放为标志,中国开始了全面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80年代初期,我国的科技发展战略首先实施的是“产业引进战略”。“产业引进战略”的现代化指导思想是:在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经济体制、思想观念、产业体系、创新体系和科技体系等方面存在巨大发展差距的情况下,引进西方先进的现代化观念、思想、体制、产业和科技,作为我们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同时,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的体制文化、科技文化和经济文化。“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就要善于学习,大量取得国际上的帮助。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设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年青时期就留学法国,“以务实为政治特色”的一代伟人邓小平领袖,在改革开放初期跨越式解决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时表现出了伟大政治家的科技谋略、远见卓识和求实精神。

通过改革开放和实施“产业引进战略”,中国成功地引进了西方的科技思想、科技理论、科技体系,现展理念、现代技术及其产业体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现代化建设成就。但是,决定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许多关键发展要素不可能完全依靠“引进战略”解决。包括:科技意识形态、科技理性和科技文化创造力;对科技思想、理论精髓的深刻认识;科技人才及其科技素质等。因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在1995年进一步深化“产业引进战略”,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

“科教兴国战略”在国家现代化发展的框架内明确了科技和教育的关键位置,从依靠自主力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根本需要出发,把发展现代教育和科技作为立国之本、强国之路,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以社会结构各领域以科技理性为内涵的科学化与技术化为基础,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全面建设内涵科技文化、科技精神、科技理性和科技创造力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和教育体系,构建来自于国家科技本体的科技生产力、经济力、军事力和文化力。

2006年,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提出了“创新型国家战略”,其实施的现实主旨是:建设、完善国家创新体系,通过培育和提升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科技体系的跨越式发展,获得国家政治、军事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威慑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创新型国家战略”是对我国科技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的重大突破与升华。该战略的着力点在于发展战略技术与战略产业,解决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使经济社会的发展由“技术依赖型”转变为“创新依赖型”。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由此,确立了科技发展战略在国家发展战略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创新型国家战略”战略的提出,把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推进到了依靠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历史新阶段,对于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保障国家安全具有极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三个层次科技发展战略之间的相互支撑关系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创新发展时代后,科技发展战略体系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主导战略。现代化建设时期的科技发展战略体系是按照改革开放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要求,分步骤不断深化、逐步建立起来的,经历了从学习、借鉴和引进到科技、教育和创新体系建设的演进历程,通过阶段性的战略创新形成了由三个层次子战略构成的体系化的科技发展总战略,体现了科技发展目标的创新、发展战略的创新和发展路径的创新。

全面现代化时期科技发展总体战略的实施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学习、借鉴和引进阶段;二是全面自主发展阶段。两个发展阶段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引发中国经济结构全面调整和创新为分界点。以“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经济进入结构性全面调整、创新阶段为标志,中国现代化进程由学习、借鉴和引进为主导战略的发展阶段进入了科技与创新自主发展为主导战略的阶段。

在科技发展战略体系之中,“产业引进战略”的核心内涵是学习、借鉴和引进现代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生产力、制度、观念与文化,该战略是现代中国其他科技发展战略的先导和基础。在进入创新型国家建设发展阶段后,“产业引进战略”由先导、主导战略转变为基础地位的发展战略。在现代科技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作为后发、跟进发展的中国社会与西方世界存在巨大的科技文化与创新实践发展差距,在西方加速发展和我们的追赶进程中,学习、借鉴和引进必将是我国应该长期坚守的基础发展战略。

“科教兴国战略”是国家科技总战略的主体战略,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所在。我国现代化发展的目标是建设创新型国家,从本质上说,创新型国家只是“科教型国家”在科技创新功能方面的集中体现。“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核心是在中国发展以人文精神为源动力的科技精神、科技理性与科技文化,建立内涵科技意识形态、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科技共同体及其体制与机制,为国家培养各类、各层次的科技人才。

“创新型国家战略”是国家科技总战略之中第二个实施阶段的主导战略,该战略以其他战略的实施为先导和基础,同时,科技战略体系中的其他战略的实施以它的实施和发展为导向。“创新型国家战略”战略的核心内涵是建设科技化、创新化的产业体系和经济体系,把国家的科技力转化高科技生产力、知识经济力,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发展提供“技术威慑力”和核心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立了“科技发展应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的科技战略指导思想。21世纪初期,我国政府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化和发展了服务于经济建设的科技战略指导思想,具体原则要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科技发展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与要求,在科技经济发展的同时,发展绿色能源、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二是科技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重视科技、教育和创新,充分发挥科技与创新人才的能动性、创造性,发展知识经济和战略新兴产业,以实现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跨越发展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目标。

三、科技发展战略转变与提升的历史与现实依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发展战略经历了“分步走”的发展过程,实现了从引进、学习、借鉴到自主创新的历史性转变与提升。2006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以及同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预示了中国科技发展战略从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的重大转变和调整,正式确立了自主创新发展战略的地位。

“创新型国家战略”的确立是中国改革开放实践探索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把握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面对极为重要的发展战略机遇期对未来发展道路做出的科学抉择。

在产业引进战略时期,我国建立的是一种依靠自然资源、廉价劳动力和开放国内市场的外资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导致旧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日益落后于时展要求并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新的经济发展环境和条件下,“我们不能以自由贸易和静态比较利益来指导中国产业的发展,应该通过高新技术的发展创造动态的比较利益”。国内外的经济发展环境和条件要求我国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自主创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创新型国家战略”是中国面向世界,根据现代社会创新发展的历史经验、总结创新型国家形成的历史规律,准确把握创新发展的当代特征而做出的把握未来的重大科学决策。

在全球化时代,世界经济发展由资源驱动、资本驱动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发达国家通过科技研发、科技创新,依靠知识产权来发展经济、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总量。在科技革命时代,高新技术发展不仅是经济范畴的活动,更是政治范畴的活动,国家不可能通过国际经济活动方式从发达国家获得政治化的高端技术,国家必须在国家发展目标的科技发展领域实施科技赶超和跨越战略。科技能力承担着保障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历史重任,维护着国家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决定国家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安全利益。为了提高国家战略能力,维护国家和安全,参与世界政治、经济竞争,保障国家的综合利益,国家必须确立和实施自主创新的科技发展战略。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创新驱动特征日益强化,同时,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由过去单纯的纵向流动转向同时共存。这一变化意味着作为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没有必要严格遵照梯度转移的渐进式模式,而完全可以利用信息化提供的有利条件实现本国科技与创新的跨越式发展。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为了实现2020年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国家发展目标,我国确立和实施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跨越式发展战略。

四、先进文化战略为科技创新提供内在发展动力

就科学发展史而言,科学发展的动力一方面来自于外部的需要,另一方面来自于科学内部自身的规律。从文化的角度看待科技体系,科技发展的本源动力是科技精神、纯粹理性和科技文化。经济、军事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产生的推动科技发展的力量,需要通过科技发展的本源动力才能推动科技及其创新体系的发展。

建国以来,由于我国是现代科技文明的后发国家,我国确立的是科技国家主义的思想,科学建制国家化,科学技术成为实现国家目标的核心手段。我国传统的科技文化具有浓厚的实用理性特色,从我国科技发展的现状来看,现代化建设时期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远远大于科技文化自身发展所能提供的推动力,我国的科技与创新体系发展缺乏科技文化本源动力的推动。

为全面深入实施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战略,适应国家发展战略从政策、体制、机制建设层面深入到人文文化、科技文化、创新文化、创新高级要素建设层面的发展需要,为以“创新型国家战略”为核心的国家发展战略体系提供内在的发展动力,党和国家在十七大提出了提升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先进文化战略”。

同志在“6・25”讲话中指出,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当今世界,以科技文化为主导的现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21世纪世界各国的竞争具体表现为科技与创新的竞争,其实质是人力资源开发与先进文化建设的竞争。“先进文化战略”在由科技、教育、人才、创新、经济和生态、环境等构成的国家科学发展战略体系中居于核心和基础地位。

文化通过人的社会活动深深地熔铸在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力、思想力和创造力之中,是国家政治、科技、经济和军事发展的灵魂,是决定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等“硬实力”的第一“软实力”。通过确立和实施“先进文化战略”,建立承载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战略的主流文化思想和精神,为创新人力资源的培育和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提供先进文化支撑,为国家的科学发展战略提供精神动力、价值观导向、智力来源等文化“软实力”支撑。

21世纪初的全球化调整时代,我国科技实力与世界上的创新型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发展差距,与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观轨道的迫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还不相适应。我国通过各个阶段性科技发展战略的演进实施,已形成了体系化的国家科技战略体系。要适应科技发展战略体系对科技政策、创新政策体系化建设的发展要求,建立符合跨越式发展要求的科技与创新政策体系和实施机制,全面、深入地实施国家科技发展战略体系,推动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加快实现。

参考文献:

1.樊春良.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初论[J].科学学研究,1998(3).

2.汤德森,江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与哈贝马斯之比较[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3.方新.中国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M].科学出版社,2007.

4.李建民.中国科技发展战略转变动因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4(2).

5.段治文,钟学敏.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式“大科学”体制[J].天津社会科学,2006(2).

第8篇:现代科技的创新范文

    本文我们以狭义的概念来理解和论述创业。创业指的是“从零开始创办一家新企业”;创业企业指的是“新创建的企业即新创企业”。由于当代的创业大多发生在高科技领域,如信息、生物基因工程、新材料、新能源、先进环保技术等,因此,本文中确当代创业企业,特指“新创立确当代科技创新型企业”,其创业者是当代科技创新劳动者。

    一、当代科技创新劳动的异质性

    创业企业的诞生始发于创业者的创业劳动,创业劳动实际上是科技创新劳动的拓展和延续,科技创新劳动是创业劳动的“源”和“核”。探寻当代创业企业的经济性质,其出发点和关键就在于对当代科技创新劳动的性质的理解。当代科技创新劳动,是一种有机融合科学和技术内在禀性的高智力劳动。从劳动形式上分析,这种高智力劳动是一种高度复杂劳动,不同于一般的复杂劳动和智力劳动,更完全不同于简单劳动或体力劳动,呈现出自身所特有的异质性。(注:这里的“异质性”是从具体劳动的层面上所作出的分析,而不是抽象劳动的层面。根据马克思的分析,凝聚在商品中的人类的抽象劳动是无差异的。)

    1.劳动内容的高度专业化和劳动形态的高度专用性

    和产业经济时代的机器发明、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等行为中的创新劳动相比较,由于市场深化和细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当代科技创新劳动的专业化水平更高。在科技产品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更趋激烈、消费需求更趋个性化确当代经济生活中,科技创新活动要取得成功,必然要确定极其明确的目标,瞄准极其清楚的制高点和攻关领域,专注于特定的活动对象和活动空间。这集中体现为当代科技创新劳动内容的高度专业化。它要求接受更为专门化的教育和练习,要求培育更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要求把握更为精、尖、新的知识和拥有更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实验能力。

    和高度专业化相适应的是当代科技创新劳动形态的高度专用性。高度专业化的学习、探究、创造和实践,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积淀后,往往形成为一种特定的思维能力和劳动品质而表现为劳动形态的高度专用性。这种高度专用性的劳动形态,一旦移作他用,往往成为“沉没”资产,其内在的价值就大大受损。

    2.劳动物化产品的高度创造性

    (1)体现为产品市场需求的先导性和创造性。奔腾式确当代科技创新劳动的物化产品具有优质的消费属性(包括生活消费和生产消费)。一个成功的高科技产品(包括有形的商品和无形的服务)的开发和问世,往往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市场,适应了市场需求者的消费趋向,强有力地引导着市场消费的方向,强劲地改善着人们的消费结构,提升了人类的生活质量。当代科技创新活动的蓬勃兴起和所获得的巨大成功,赋予了萨伊的“供给创造需求”理论以新的内涵。

    (2)体现为产品效用的高度创造性。当代高科技产品是一种高知识密集型产品,从而富有高效用。也就是说,单位产品具有更大的有用性,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某一种或几种需要。①当代科技创新是对自然物质属性和自然能力的深度开发和利用,区别于传统产业机器生产在性质上仅仅是对自然物质的一般加工和表层属性的自然能力的利用(刘诗白,2001)。因此,较之传统产业生产,当代科技创新劳动能够带来劳动生产力的几何级数式的进步,从而创造出巨大的生产能力。同时,高科技生产手段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所耗费的非核心技术或产品的其他物质资源的本钱极低,高科技产品在批量生产下边际物质本钱几乎为零。②高知识密集型产品更具“人性化”特征。高科技消费品更适合消费者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符合消费者个体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更为内在、真实的需求,能迎合消费者对单元产品的高质量多功能提供的要求。高知识含量的消费品由于更能满足现代人的文明消费和审美情趣,从而富有高效用。

    (3)体现为产品价值的高度创造性。当代科技创新劳动,作为一种比马克思笔下的工程师一类的“高级工人”的所谓一般“复杂劳动”更高层次的“高度复杂劳动”,是一般复杂劳动的倍加。这种高度复杂劳动,比起一般复杂劳动,具有以下两个更为突出的特征:①劳动力再生产的用度更高。当代科技创新活动,劳动的专业化特征表现得极为明显,它需要更为扎实的科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积累,需要更为丰富的实践和实验经验。因此,科技劳动力的形成,需要投进更高的学习教育用度;当代科技创新活动具有更高的劳动强度,是一种高强度的劳动力耗费,需要有较高的劳动力的补偿用度。另外,由于当代科技创新劳动的高度社会化(即是高度社会结合和社会协助的劳动),创新者的劳动能力实际形成用度中还必须包含间接参和科技创新的社会劳动能力的再生产用度(刘诗白,2001)。因此,对当代科技创新劳动者而言,其劳动力再生产的用度应该高于一般复杂劳动。②劳动力使用创造的价值增值更大。高品质的科技创新产品的成功问世,在一定时期内往往占据了一定的市场垄断地位,由此获得了可观的“逾额利润”。综合以上两点,我们以为,和一般劳动产品相比,在高科技产品中,其所耗费的物质资源C部分可能下降,但是劳动力价值V部分和价值增值M部分却以更大比例上升。这样,在同一单位时间内,C V M在整体上是大大进步了。实际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代科技创新劳动作为一种高度复杂劳动,同样能够换算为“自乘的”“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较一般复杂劳动能形成更高的价值。

    3.价值创造的高度风险性

    一方面,某种创意、想法、灵感要转化为现实的物化产品,需要“苦思冥想”、持续探索、高度关注,需要反复试错、重复实验,终极仍有可能失败。这期间不仅要投进大量的、凡人难以想像的精力,还往往需要投进一定的物质资源。失败的结局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当事人要承担着极大的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投资风险。另一方面,即使研发取得了现实的物质载体,由于当代科技创新的快节奏和当代市场演变的高速度,同样面临着极大的风险。当代科技产品周期极短,产品更新速度极快,市场竞争又日趋激烈,这使得在高科技产业中,某一项技术往往只有NO.1是成功者,NO.2以下大都难以得到能够赖以生存的市场份额,从而成为市场竞争的失败者。硅谷中均匀大约九成的风险投资是不成功的,就充分表明了当代科技创新劳动的高度风险性。

    4.效应产生的高度非线性

    一般性的生产性劳动或简单劳动,其效应的产生往往是直接而明显的、即期而平稳的,劳动的付出和其所产生的效应之间往往呈现出一种明显的恒比例关系即线性关系。当代科技创新劳动作为一种高度复杂劳动则和此不同,其效应的产生往往不是直接和即期的,更多的是具有潜伏性、时间性、动态性以及跳跃性。科技劳动者价值的创造并不完全是一时的,

    而是长期的;并不完全是当期就能表现出来的,有的要经过一段时期才能体现出来;并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动态变化的;并不完全是连续的,而是阶段性的。用数学语言来表达,就是当代科技创新劳动的付出和其所产生的效应或价值创造之间不是一种恒定的比例关系即线性关系,而往往呈现出一种倍增或倍减的非恒定关系即非线性关系。

    5.集聚社会资源的高度粘吸性

    科技创新劳动,作为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关键性资源,具有强大的集聚社会资源的功能。产业经济时代的物质资本往往是配置社会经济资源的发动机和粘合剂,处于资源组合的核心地位。当代科技创新劳动,作为一种具有边际报酬递增生产力形态的人力资本,已经独立地走向社会经济生活的舞台中心。科技创新劳动物化产品的高度创造性功能及其特征,强有力地吸引着其他的社会经济资源和之结合,并相互耦合、相互渗透,呈现为当代科技创新劳动所特有的集聚社会资源的“高粘性”。正是由于这种特性,才出现了当代的“创业革命”即创业职能的职业化现象和趋向。  在当代创业企业中,出资者不仅和经营治理者实现了分离,而且和创业者也实现了分离。事实上,当代计算机、因特网、通讯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过程,同时也是科技创新工作者在风险资本支撑下转变为企业家的过程。像康柏电脑、美国在线、E-Bay、雅虎等这些享誉全球的明星企业,正是创业革命进程的产物和见证。原为斯坦福大学计算机教授的非吉米·克拉克先生就是这一进程中的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代表人物。克拉克先后成功创立了3家市值超过10亿美元的着名高科技企业,却没有在其中任何一家公司中担任经营层职务。他不仅不参与企业成立后的营运治理,甚至对技术开发本身,也是只讲创意而不问实施。这样,克拉克成了一个纯粹的创业者。他的职能是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他的上风,即在于对技术发展方向作出敏锐的判定及在此基础上提出企业的创意。

第9篇:现代科技的创新范文

现代农业科技是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依靠农业科技发展现代农业是优化产业资源配置,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经道路。目前河北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阶段,因此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文章对河北省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促进河北省农业科技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现代农业;农业科技;科技创新

关于现代农业,党的十报告指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业产品有效供给。”由此可见,发展现代农业是十分重要的。现代农业是农业的最新阶段,农业科技是促进农业发展的最主要动力,依靠农业科技发展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必经道路、正确选择。依靠农业科技发展现代农业,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依靠农业科技发展现代农业,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根本出路;依靠农业科技发展现代农业,是适应农村经济新变化的必然要求。农业科技已经成为推动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基本动力和有力杠杆,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研究河北省农业科技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了当前阻碍河北省科技发展的问题,并针对其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河北省现代农业科技发展中的问题

虽然河北省在现代农业科技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很多的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与建设现代化农业的新要求相比,与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其发展水平还相对落后,在河北省农业科技体系总体发展中,尚有一些问题急需解决。

(一)基础薄弱分散经营制约科技应用自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十分重视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将科学技术应用到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中,从而提高了农业的发展水平以及发展速度。但河北省农业在科技含量以及技术水平上与其他省份仍有很大差距,农业科技基础设施还相对较为薄弱,抵抗自然灾害风险能力较低,不适应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需要以及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虽然涌现了一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但河北省农业生产仍以分散经营为主,这就导致了单个农户使用科学技术的成本相对较高,任何经营方式的改变以及新的科技成果的应用都会受到排斥;分散经营使得信息闭塞,农民只是不断重复低水平的生产,导致自身供给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极易出现谷贱伤农的现象,农民丧失了采用先进技术发展现代农业的意愿。

(二)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支持力度不够根据联合国粮食组织的调查显示,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以上,欠发达国家应达到1%~2%,现在世界的平均水平也早已超过1%,而河北省的农业科技投入强度则长时间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也远远达不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制约河北省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政府的财政资金短缺以及如何分配财政资金。比如在农业的相关基础性方面投入了过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而对接下来的应用研究以及相关后续产品的开发则缺乏有力的支持,这就导致了农产品的大量生产与无法满足农产品存储、保鲜、运输之间的矛盾。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不成熟,产品附加值较低,产业链条得不到有效延伸,无法充分发挥河北省在农业方面的资源优势,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对持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形成了较大的障碍。

(三)农业科技创新主体意识有待加强农业科技型企业是具有现代农业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能力的企业,它是联系农民与市场的重要桥梁,也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力军。但是河北省在技术改造以及创新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此外一些农业科技型企业的管理者对于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着许多错误的认识,他们认为科技创新的主导者应该是政府,所以对农业技术创新的投入十分有限,而这一点在中小型的企业中显得尤为突出,再加上自身资金短缺,使得自主创新能力停滞不前。此外,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的有效互补不容忽视。河北省政府在科研管理方面起着主导作用,但其在市场失效时干预力较低,没有形成有效互补,这就导致一些科技成果偏离了市场需要,没有实际意义,不能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在支撑和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方面的作用。

(四)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构成参差不齐有两类人才是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类是主要从事农业科技理论创新的高层次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才,而另一类则是农业技术推广的基层工作者以及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农民。从人才总数上来看,河北省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人数并不多,难以满足农村的实际需要。并且人员分布不均匀,结构不合理。许多的科学研究人员集中于城市,而农村的农业科技人员则相当缺乏且分散,缺乏领军人才。许多的农业科研成果完成后不能很好地与社会生产力相对接,同时,农民是农业科技的最终需求者,使农业技术顺利的到达农民的手中,就农民自身来说,也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如果新技术的成本过高,他们便会消极对待,放弃采用新的技术成果。

(五)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有待提高十二五期间河北省的农业科技转化率为55%左右,虽然高于我国的平均水平,但却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65%~85%的水平,农业科技工作多头管理,条块分割严重,缺乏有效协调与整合。农产品产量高而附加值较低,农业产业化规模不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较少,成果转化能力不足,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平均水平与我国的平均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河北省人口较多、耕地缺乏,农业科技发展水平相对于其他地区来说较为落后,科技成果的转化显得尤为重要。而一部分农民由于受到落后的生产经营理念和较低的文化素质的影响,不能使先进的高新科技应用于农业上,导致了现代农业资源的短缺、浪费,使农业资源不能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

二、加快河北省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对策

(一)积极培育现代化科技型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龙头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发展壮大一批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引导、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建设相关的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全面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突出把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帮助、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尤其是对于加工型和流通型龙头企业,为其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收大量的社会资本或国外资本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建设,加快发展大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高科技、高精尖、加工型龙头企业,从而促进农村的非农产业向城镇聚拢,大型企业及龙头企业向中小城镇、现代科技园区集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河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

(二)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的资金投入,推动各种资源市场化整合当前,重中之重是要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现代农业的发展关系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全局,所以必须加强对现代农业的科技投入和引导力度。为了推动现代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政府的财政投入一定要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同时为了改变多年以来在农业科技方面投入较低的问题,应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资力度。其次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积极鼓励、支持、引导各类组织或个人涉足具有广泛的市场以及应用前景的农业技术开发领域,努力形成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强大合力,整合各类投资以及财政资金,实现加快农业科技进程,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目的。

(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自主创新步伐,完善现代化农业科技体系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是推进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提升的关键因素,是一国农业领先于他国的先决条件。推进河北省农业科技创新,当务之急是要紧紧围绕河北省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目标和时代要求,积极探索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坚持技术引进与外部交流相结合的再创新,争取在新的重大领域、前沿技术研发以及应用推广上取得新的成就,同时积极改善农业科技的创新条件,加大政府的政策倾斜力度,鼓励、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及国外资本积极参与到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中,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在紧紧依靠现有的农业科技基础设施的同时,充分考虑产品、区域、人员、技术等因素,整合农业科技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完善河北省现代化农业科技体系。

(四)加强现代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职业农民群体农业劳动力素质是影响河北省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等相关问题,应加快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开放的人才流动机制,打破部门集体单位间的人才壁垒,积极创造符合全球化竞争与国际接轨的政策环境,发现、培养和聚集高素质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当前,应深入发展和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开展各种职业教育和建立新型农民培养制度,针对不同层次需求、不同专业偏好的市场需要,设立多种农业教育培训机构,并提高各类农业教育培训机构的培养能力,尤其是对于农业基础推广人员应加强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充分发挥他们在技术推广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同时,顺应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大趋势,调动农民利用农业科技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群体。

(五)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机制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问题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一环,也是河北省需要加强的薄弱环节。加快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步伐,不断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对于提高河北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作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载体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此,要充分发挥各级各类科研院所、教学单位的参与意识与作用,积极鼓励科研人员深入基层、深入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及时、大力地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要引导和鼓励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与农民合作组织等机构的密切合作,共同开发或对科技成果进行转化,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一体化经营方式,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在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进程中,河北现代农业发展的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大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的能力。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通过借力京津、整合河北全省农业科技资源,联合开展农业科技重点项目攻关,以产业为导向,以产品为单元,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步伐,解决制约河北省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问题,使农业科技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增强河北现代农业的整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Z/OL].

[2]任秀梅.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现状及对策[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

[3]付娆.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问题探讨[J].农村经济,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