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民专业合作社概况范文

农民专业合作社概况精选(九篇)

农民专业合作社概况

第1篇:农民专业合作社概况范文

之后多年,社会所理解的“农民工”大致上是指那些户口仍在农村但已脱离或基本脱离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主要以在城镇各类所有制企业打工、经商以及从事其他服务行业为主的一类人群。

一、“农民工"称谓存在的问题

“农民工”的出现源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是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下的产物,其本质是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逐步转移并从事工业、服务业生产的过程。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加快,以先进的工业、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为依托,“农民工”会逐步稳定到城镇和农村,但这将是一个长期过程。当我国“二元社会经济结构”解体,工业化和城镇化实现,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和区域差距逐步消失,我国农民工问题将逐步得以解决,“农民工”也终将融入城乡,在现代化进程中完成自身的历史使命。

近年来出现了关于“农民工”称谓欠妥的看法,并获得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同。第一,“农民工”及“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存在局限性。“农民工”的概念是一种通俗的称谓,但这一概念在表述上具有不确切性,在分类上具有不准确性,在范围上具有模糊性。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部分“农民工”已经由农民转变为现代产业工人,并逐步融入城市生活。显然,这一称谓已不适合于他们。对于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他们虽然生在农村,但从大中专学校毕业后,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远离农业生产。有的“新生代农民工”,虽然父母是“农民工”,户籍在农村,但他们生在城市、长在城市、工作在城市,与“农村”、“农业”的关系更加疏远,“新生代农民工”的称谓更是名不副实。

第二,“农民工”概念在特定背景和条件下的表述有“歧视性”。由于种种原因,多年来农民工一直作为边缘化的特殊群体工作和生活着,基本权利和合法权益没有得到充分而有效的保障,许多农民工的生存境况堪忧。另外,由于历史时代的原因,“农民工”一词还与“文化水平低、素质差、弱势群体”等固有印象紧密相连。

鉴于“农民工”称谓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用“新兴产业工人”的提法代替“农民工”。第一,从历史角度来看,不同的时代,均有大量的农民走向城市从事工业生产,从而演变成为产业工人。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中国的工人大多数都是从农民转变而来的。改革开放更加速了这一转变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农民脱离了农业生产,融入了城市,跳出了“三农”圈子。因此,“新兴产业工人”的名称比较符合他们的实际身份。

第二,参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劳动大军,不管是来自农村,还是来自城市,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的建设者,从事的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新兴产业工人”的名称既能体现“现状”,也能体现行业特征和职业特点,比较符合当前的实际情况。

第三,“农民工”是我国“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下的特殊群体,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的推进,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将逐步融合为“一元社会经济结构”,“农民工”将彻底成为历史名词。

第四,和谐社会是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民生安逸、秩序井然的一种社会状态,保持稳定、促进和谐的关键是要减少贫困和不公,使公民依法享有公平的待遇和权利。农民工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城市已离不开农民工的劳动。但是,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相比,同样职业的相同劳动,但待遇偏低;同样为中国公民,社会保障却缺失;同样为人父母,子女却享受不到同等教育资源,还要忍受种种歧视和偏见。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严重影响我国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对待农民工的问题上,我们必须举全社会之力,对农民工在政治上尊重,使他们在待遇上平等,文化上融合,为社会稳定和谐奠定坚实的基础。

再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来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觉悟的先锋战士”;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看,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消灭贫穷,达到共同富裕,在生产发展和社会财富增长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等。用“新兴产业工人”的概念来表述更加彰显公平、正义以及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准确把握。

此外,笔者在研究和撰写此文过程中也注意到:“农民工”输人大省广东和输出大省河南的省委书记都明确表示,“农民工”称谓本身带有歧视色彩,呼吁社会慎用这一称谓;《党建》杂志社等联合举办的“农民工——新时期产业工人的生力军”青岛港经验高层研讨会上,把农民工称为“新时期产业工人”;河南中牟县称呼“农民工”为“新型合同工人”;社会上对“农民工”也有一些其他的称谓等。这说明党和国家以及地方、企业、专家学者、相关机构和组织从关爱农民工、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巩固和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等角度,都在满怀热情、想方设法地寻找“农民工”的替代性称谓。

二、以“新兴产业工人”替代“农民工”称谓的意义

“新兴产业工人”概念的提出具有历史意义。第一,“新兴产业工人”概念的提出标志着农民工群体自身发展进入新阶段。农民工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时代同步发展、进步,农民工群体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农民工群体自身也在成长、壮大、分化,大部分转向“工业”和“服务业”。“新兴产业工人”概念的提出,是时展变化和农民工群体发展变化的体现,标志着这一群体由“农”向“工”、由“农村”向“城镇”,由“农业化”向“工业化”的转变。

第二,“新兴产业工人”概念的提出客观体现农民工群体的主要特征和贡献。“新兴产业工人”这一概念,客观地体现了该群体主要从事工业生产的实际,以及为我国工业化作出和正在作出的贡献,体现了新时代农民工群体的主要特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工业化既是该群体产生的基本历史背景,也是该群体为时代和社会作出的主要贡献。

第三,“新兴产业工人”概念的提出为该群体提供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新称谓。一方面,肯定了农民工作为“工人”的基本属性,同时体现了该群体的成长性,说明该群体是还处于“成长发展”中的“新兴”群体;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该群体的很多新特点、新情况和面临的新问题。

第四,“新兴产业工人”概念的提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凝聚力量。从历史的经验看,农民的人心向背是决定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新兴产业工人”来自农民,转化为工人,是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走向“一元”,建设我国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引擎,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和平崛起”、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宏伟大业的中坚力量。发展好、维护好、凝聚好这支生力军是“三个代表”的真实写照,是历史赋予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和使命。因此“新兴产业工人”是当之无愧的称谓。

“农民工”概念的扬弃具有现实意义。第一,“新兴产业工人”概念的提出,让这一群体具有符合自己实际的称谓,体现了该群体的历史作用、时代贡献和光荣使命,对于激励这一群体进取向上、创造价值具有积极意义。

第二,“农民工”向“现代产业工人”转变,是我国工业化的必然趋势,是“农民工”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新兴产业工人”的概念准确地揭示了这一转变趋势,具有本质性、趋势性和导向性的特点,对于全社会关注这一特殊群体,培养造就技能水平高、综合素质高的新兴产业工人队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积极意义。

第三,“农民工”的概念,是改革开放初期这一群体作为新生事物登上历史舞台后,能够反映其时主要特征的通俗化概念。“新兴产业工人”概念的提出,对于深化研究这一特定群体的发展、变化及影响具有积极意义,对于研究该群体对工业化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具有积极意义。

最后,马克思在科学研究人的本质问题时,先后提出了“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的自由有意识活动的类本质”、“人的社会关系的现实本质”,这三重思考对于今天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仍然具有颇多启示和激励。同为中国公民,“新兴产业工人”的称谓、培育及其发展更有望让我们这个社会缝补差距、营造和谐、体现尊严、促进发展。

三、对“新兴产业工人”的培育

对“新兴产业工人”的培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是“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必然选择。

“新兴产业工人”的培育,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协调联动大力推进。第一,从政府层面来说,正确的政策导向很重要。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2010]11号)对农民工培训工作做了具体指导,提出了具体目标。“意见”指出,按照培养合格技能型劳动者的要求,逐步建立统一的农民工培训项目和资金统筹管理体制,使培训总量、培训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相适应。“意见”是今后做好“新兴产业工人”培育工作的重要指南。

第二,“新兴产业工人”的培育,离不开各级党政部门的大力支持,需要列入地方年度工作计划,安排专项资金、明确专门机构和人员实施,并对实施情况进行跟踪检查监督。“新兴产业工人”的培育,需要政府对职业教育、对企业的培训培育工作提供具体的政策支持。如:企业开展“新兴产业工人”培训培育工作,政府可以按照企业规模和用工数量确定指标,对能够较好完成任务的企业进行奖励或税收减免等。另外,党和政府及相关组织应在就业、工资、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户籍、荣誉评选、各界代表产生等方面给予“新兴产业工人”更多的关怀和支持,统筹兼顾逐步解决相关问题。

另外,建议针对各行业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全国统一的技能分级管理制度,进行技能培训鉴定,并建立相应的薪酬管理制度。鼓励“新兴产业工人”参加培训和考试。简化考试程序,突出实用性,为“新兴产业工人”在专业技能方面的不断提升提供制度保障。

第三,政府对于培育“新兴产业工人”所起到的是政策导向和制度建设作用,而企业是培育“新兴产业工人”的主要阵地,要以人为本,创新机制,着眼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培养造就高技能人才。着眼于加快自主创新、提速增效,在员工考核管理机制、薪酬管理制度等方面创造机会,完善制度,鼓励新兴产业工人提高技能水平,成长成才。

第2篇:农民专业合作社概况范文

为贯彻党的xx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市委8号文件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充分了解新形势下供销合作社如何构筑农村现代流通方式,实现助农增收致富,切实感受改革开放30周年来给农村带来的可喜变化,市供销社紧扣“深化改革发展,推进‘二次创业’,实施‘乡村流通工程’”的学习实践活动主题,充分发挥实践特色,于4月9日和**区供销社开展互动活动。在市供销社主任杨寿同志的带领下,先后调研了**区供销社**乡春荣小米辣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倚象镇永青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听取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主任及乡镇干部农村经济发展情况介绍,和县(区)、乡镇供销社领导一同探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路子。

一、调研概况

(一)参观**区**乡小米辣种植专业合作社概况

4月9日上午,杨寿主任带领市社相关人员与**区供销社有关领导来到了**乡旮旯村春荣小米辣种植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听取了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鲁荣春、执行监事李孙学关于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介绍。**乡过去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组织了5000亩小米辣大规模种植,但由于多种原因,导致了失败。**区供销社在组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时进行了充分的调研,XX年**乡供销社发动旮旯村农民自愿组成的生产小米辣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从最初的30多户报名农民中挑选了13户农户作为入社会员组建了专业合作社,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进行了注册登记,由入社会员选举了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管理人员,制定了合作社入社和退社等管理办法,完善了理事会、监事会管理制度,基层供销社作为入社会员,保证籽种供应和销售渠道,引进市场定单,支持专业合作社发展,当年合作社开发了160多亩的小米辣种植,每亩产值达到了4000多元,入社农户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合作社也为未入社的农户收购产品,解决他们的销路问题。今年,周围农户纷纷要求加入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也根据发展的需要增加了50多户农民社员。专业合作社在巩固老品种的基础上,今年新引进了100多亩的新品种,使小米辣的种植规模达到了1000多亩。**乡供销社主任对春荣小米辣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工作计划也作了详细的汇报。杨寿主任也就小米辣专业合作社发展精品深加工,创品牌战略与基层社主任进行了交流。

(二)参观**区倚象镇永青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概况

参观完**乡旮旯村春荣小米辣种植专业合作社,杨主任等一行又来到倚象镇永庆综合服务社,大家兴致勃勃地参观了综合服务社茶叶加工厂,了解了开展多种经营基本情况,就该村永青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发展的状况听取了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光明的介绍。倚象镇永庆村是**区有名的蔬菜种植村,这里出产的各种蔬菜以生态、环保在**城老百姓中有较好的口碑。XX年**区供销社在充分考虑市场环境和商品特色发展的优势后,发动13户自愿组成农民专业合作社,选举了理事会和监事会人员,并依法申请注册成立了永青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同时,**区农牧局也到该村成立由村委班子组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投入扶持资金20万元,合作社先配备了一辆越野车,最近开始平整土地。而供销社发动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只有扶持资金1万元,且根据进展情况拨付,从XX年开始了蔬菜种植,但规模不大,基层社为专业合作社提供交通运输工具,帮助社员及时运送和销售农产品。由于入社农户对发展规模生产的认识不足,且认为价格没有比直接进入当地市场的价格高,只愿意将产品销到当地市场,合作社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然而基层供销社的职工在当地威望和信誉,对农民参与供销社组织专业合作社起到了稳定的作用。

二、发展专业合作社的主要做法

调研组同志们此次调研学习和了解了**区供销社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做法。

(一)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民办、民管、民受益”为原则,以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为依托,以服务“三农”增加农民收入为宗旨,采取入社农户、基层供销社为一体的创新模式发展专业合作社。依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依法进行了社团组织的法人登记。为加强合作社内部管理,合作社按照社员自愿联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运作机制,设立了理事会、监事会,制定了规范的章程,建立了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确定了利益分配原则,同时也明确了社员的权利和义务,健全了农户入社退社手续,规范了经营决策的民主议会及程序。基层供销社只是作为一个社,承担技术、生产、销售的指导和服务。这种“专业合作社+新技术(新品种)+示范基地+农户”发展起来的专业合作社的新模式,有效地承担起政府难以承担的组织和带领农民进入市场的任务,是专业合作社探索为农服务的一种全新途径,既解决了农民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与大市场的矛盾,又干了政府不便管也管不了的事。

(二)发挥合作优势,有效实行了精品发展战略,积极探索专业合作社发展机制。通过项目开发,完善三个方面的服务功能,提高整体技术服务能力和水平。一是体系规范化服务。对种植农户通过培训,辐射带动周围农民种植,形成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规范化生产模式。二是带动服务。选择种植相对集中、生产条件较好的地方建设示范区,通过改善灌溉条件,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等,实现集新品种、新的间套模式试验示范、技术培训于一体的示范基地。三是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技术服务。产前制定一整套关于优良品种选用、化肥、农药品种选用、施用方法、施用量等栽培管理规程,统一进行物资供应并签订种植收购合同;产中通过各种信息服务及培训手段实行跟踪技术服务,推广标准化管理技术措施;产后按合同统一收购,保证产品回收。

三、调研体会

调研过程中,我们真切地感受了供销社在“二次创业”,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做出的积极贡献,感受到了农民对供销社的巨大信任,也更坚定了供销社立足农村,扎根新农村建设,发展“乡村流通工程”信心和勇气,取得了如下的体会和收获:

(一)坚持解放思想,不断改革创新是供销社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

通过对**区供销社**乡春荣小米辣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倚象镇永青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实地参观调研,我们深刻认识到,供销社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抢抓机遇,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拓创新。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发展的根基,融入到新农村建设伟大实践中去,围绕农业、农村、农民,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服务网络体系,通过科学的战略规划和计划,来解决我们的科学发展问题,真正成为农村现代流通的主导力量、农民经济合作的带动力量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同时,我们还要充分地认识到,目前正在开展的学习实践活动,是用科学发展观武装供销社广大党员干部、促进新一轮思想解放和工作创新的迫切要求,是推动供销社在新的起点上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重大举措,是提高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工作能力和水平的现实需要。我们要切实增强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思想上高度重视,认识上明确坚定,行动上积极主动,方法上不断创新,工作上扎实到位,不断提升运用科学发展观分析问题、破解难题的能力,不断提高推进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本领;切实把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的过程作为改进作风的过程,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能,树立良好的精神状态,激发科学发展、干事创业的激情,真正促进供销社科学发展。

(二)坚持为农服务,增强服务功能是供销社实现科学发展的立足点。

坚持为农服务,增强服务功能是供销社实现科学发展的立足点。供销社的根基在农村,基础是农业,主体是农民。没有了“三农”,供销社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支持供销合作社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开拓农村市场,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完善农业信息收集和制度,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保障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推进供销合作社“二次创业”的实施意见》则指出供销合作社深化改革要“认真贯彻党的xx大和xx届三中全会精神,以‘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紧紧围绕建立健全农村现代流通体系,改革创新供销社组织体制、管理体制,实现‘二次创业’”,按照《决定》和《实施意见》的要求,供销社要加快发展,开展多元化、多层次、多方式经营服务,必须以农为本,靠农拓市场。在农村大力开展乡村流通工程建设,并在巩固传统优势项目(即农资、农产品、日用消费品、烟花爆竹)上,扩大综合服务社建设;不断强化合作、拓展专业合作社经营空间,开辟新业务;继续扶持壮大社有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逐步将农村市场这块“蛋糕”做大、做好、做强。

(三)坚持开放办社,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带动农民发展经济增加收入。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当前制约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大问题。作为坚持为农服务为宗旨的供销社在带领农民增收致富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供销社要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标,坚持走“供销社+新技术(新品种)+专业合作社+示范基地+农户”的新模式,探索农村组织经营的新路子,在促进农副产品转化增值,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方面大做文章。要把示范基地建设,选苗饲养(种植)、生产、管理、信息、技术、加工、销售等诸多环节连接起来,提高组织化程度,培育优势特色产业,推进规模产业化,规避市场风险,千方百计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入社农户收入,让他们的口袋早一点鼓起来。

三、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在倍感欣喜的同时也感到了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第3篇:农民专业合作社概况范文

“农民工”概念的由来及演变

“农民工”是指那些户口仍在农村但已完全脱离或基本脱离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主要以在城镇各类所有制企业打工、经商以及从事其他服务行业为主的群体。1983年,中国社科院小城镇研究课题组首次提出“农民工”这个概念。

农民工已成为中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度全国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4.83亿人,其中农民工占2.3亿人;2010年度农民工就业人员总数上升到2.42亿人。截至2011年1月底,中远船务集团共有员工6万人,其中,合同制员工8 531人,占总数的14.3%;劳务派遣制员工5 641人,占总数的9.3%;农民工员工4.6万人,占总数的76.7%,是中远船务生产的生力军。从这些数据看,农民工已经成为了中国产业工人的主体。

农民工已经具有工人阶级的属性。一是农民工的主要生产活动是从事着原本只有产业工人从事的非农产业,如建筑、运输、机械制造、服务业等;二是在城市的务工收入已成为农民工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三是他们充当了城市工人的角色,起着城市劳动力难以替代的积极作用,在基建工程、合资、独资企业中的重体力或手工劳动的从业人员大都是农民工;四是农民工的生活方式已经城市化。

农民工现象的根源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尤其是城乡“二元结构”的产物。今后,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实现,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区域差距的逐步缩小,农民工问题将逐步得以解决,农民工也将在现代化进程中完成自身的历史使命。

“农民工”概念存在的问题与建议提法

基于农民工的工人阶级属性和客观事实,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对“农民工”这一概念积极加以扬弃,并以“新兴产业工人”的概念来取代。

“农民工”及“新生代农民工”概念的局限性。“农民工”是一种通俗的称谓,但这一概念在表述上具有不确切性,在分类上具有不准确性,在范围上具有模糊性。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部分“农民工”已经由农民转变为现代产业工人,并融入了城市生活。显然,这一称谓已不适合于他们。对于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他们虽然生在农村,但从大中专学校毕业后,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远离农业生产;有的“新生代农民工”,虽然父母是“农民工”,户籍在农村,但他们生在城市、长在城市、工作在城市,与农村、农业的关系更加疏远,“新生代农民工”这一概念更是名不副实。

“农民工”概念是在特定背景和条件下的一种表述。由于种种原因,多年来农民工一直作为边缘化的特殊群体工作和生活着,基本权利和合法权益没有得到充分而有效的保障,许多农民工的生存境况令人堪忧。另外,由于历史原因,“农民工”一词还与“文化水平低、素质差、弱势群体”等固有印象紧密相连。

建议提法:新兴产业工人。主要理由如下:

历史性:从历史角度来看,许多工人都来自于农村,他们离开家乡,走向城市,从事工业生产,从而演变成为产业工人。可以说,中国的工人大多数都是从农民转变而来的,因为中国是农业大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更加速了这一转变的进程,一部分农民脱离了农业生产,融入了城市,跳出了“三农”圈子。因此,“新兴产业工人”的名称比较符合他们的实际身份。

现实性:参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劳动大军,不管是来自农村,还是来自城市,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的建设者,从事的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身份地位没有特殊的“标签”。“新兴产业工人”的名称能体现行业特征和职业特点,比较符合当前的实际工作情况。

时代性:“新兴产业工人”中的定语“新兴”,是客观体现和表述。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城镇化、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出现了多元化的社会阶层结构,而农民工正是他们中的新群体。“新兴产业工人”的名称比较符合这个群体的时代特征和真实状况。

趋势性:农民工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下的特殊群体,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推进,“城乡二元结构”将逐步消失,“农民工”的概念将彻底成为历史名词。

“农民工”概念扬弃的现实意义与“新兴产业工人”概念提出的历史意义

“农民工”概念扬弃,具有正向的激励意义。“新兴产业工人”概念的提出,让这一群体具有符合自己实际的称谓,体现了该群体的历史作用、时代贡献和光荣使命,对于激励这一群体进取向上、创造价值具有积极作用。

一是具有客观的导向作用。“农民工”向“现代产业工人”转变,是我国工业化的必然趋势,是“农民工”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新兴产业工人”的概念准确地揭示了这一趋势,具有本质性、趋势性、导向性的特点,对于全社会关注这一特殊群体,培养造就技能水平高、综合素质高的新兴产业工人队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积极作用。

二是具有科学的研究意义。“农民工”概念,是改革开放初期这一群体作为新生事物登上历史舞台后,能够反映当时主要特征的通俗化称谓。“新兴产业工人”概念的提出,对于深化研究这一特定群体的发展、变化及影响具有积极意义。

三是具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意义。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积极扬弃“农民工”这个概念更能让我们这个社会缝补差距、营造和谐、体现尊严、促进发展。

第4篇:农民专业合作社概况范文

关键词 农民专业合作社;问题;对策;内蒙古通辽;科尔沁区

中图分类号 F32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1-0305-01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在农业、农村、农民生产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并对这一合作组织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对于如何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笔者就多年工作经验,总结如下。

1 科尔沁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概况

科尔沁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松辽平原西部边缘的科尔沁草原,毗邻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属环渤海经济区。是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下辖的一个市辖区,地理坐标为北纬43°22′~43°58′,东经121°42′~123°2′,南同科尔沁左翼后旗接壤,西与开鲁县为邻,北及东和科尔沁左翼中旗毗连。区管辖11个街道,10个镇(苏木),5个国有农牧场,334个村。全区农业户数48万户,农业人口200万人。截至2013年末,全市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5 878家,其中种植业2 341家、养殖业2 403家、农机服务业1 024家、其他110家,入社社员119 851户,占全市农业总户数的25%。

几年来涌现出一批优良示范合作社典型。如大林镇金土地农资专业合作社入社社员65户,是以批发零售种子化肥农药和收购玉米为一体的一家合作社,年营业额达5 000万元以上;有的合作社通过技术部门推荐,结合其多年种植经验,自主繁育玉米、花生等品种,并通过自治区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有的合作社进行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还有的合作社通过加工生产杂粮产品直接进入超市,收益可提高1倍以上。

2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通辽市科尔沁区总体情况来看,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新农村建设上发挥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但与发展好的县市相比,通辽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仍处于发展阶段,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组织成立的多,开展活动的少。目前,全市在工商登记注册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有5 878个,而真正开展活动、发挥作用的仅有15%左右。30%的合作社甚至没有合作社门牌,没有办公场所,没有运行制度。二是松散运行的多,利益紧密的少。多数合作社的经营是由理事长1人或少数几个人参与,社员没有出资入股,合作社没有二次返利,合作社与社员之间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三是实力薄弱的多,实力雄厚的少。40%的合作社是由几家或十几家社员组成,在专业生产上很难形成大的产业规模,在经营活动上资金短缺、实力不强[1-2]。四是粗放经营的多,规范标准经营的少。50%的合作社没有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分配机制,在合作社成员出资、提供服务、事项决策、利益分配等方面还不完善。合作社的发展主要由牵头的龙头企业或能人决定,一般社员合作意识不强,只愿利益共享,不愿风险共担。

3 发展对策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如何把合作社办好、办出效益,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要想办好合作社,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3.1 发展优秀带头人

一个优秀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首先应该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其次是对所选专业项目熟悉度相当高,表现在有该项目的从业经历、市场营销经验;再者要有协调合作社成员和合作社经营运作的管理能力;最后是要有大公无私的品质,能得到合作社成员的认同和敬重。

3.2 创建优质品牌

市场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品牌经济,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参与市场竞争必然离不开品牌。如果拥有一个省级以上的知名品牌,那么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有宏大的发展前景,就可以处于不败之地。创建品牌,在农产品方面,必须依据本地名优特资源,可以借用地方的公用品牌,也可以吸收某个品牌的持有人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可采取制作网页在合作社网上宣传、在市区开直销店等方式[3-4]。

3.3 多种方式开拓市场

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参与市场竞争,就必须开拓市场。一是依靠合作社内的经销能人开拓市场;二是可以委托某些经纪人、中介组织、商贸企业、物流企业在公平互利的基础上开拓市场;三是实力足够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通过电视、互联网等媒体,用广告开拓市场;四是学习某些工业品开拓市场的做法,一个时期一个重点区域,逐步扩大市场占有面。总之,开拓市场的方法多种多样,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注重效益。

3.4 规范财务管理和利益分配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利益分配关系到农民专业合作社每个成员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利益分配不公将会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瓦解。因此,一定要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制度》搞好会计核算,做到公开透明。在财务管理上,要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的股金安全与完整,做到保值增值;要确保申报的项目资金真正用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或者其成员,并量化为成员的股本,有效防止项目资金外流;同时要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所获收益不流失,使每个成员都能得(下转第307页)

(上接第305页)

到实惠。

3.5 选择良好的运作模式

一个好的运作模式能促进专业合作社发挥最大潜能。要充分运用好专业合作社的土地、劳动力、技术、品牌、管理和资本等生产要素。资金、土地等入股是合作社权益分配的基础,劳动力的合理安排和使用是提高合作社运作效益的关键,技术是提高产品含金量的核心,营销是产品走进市场及取得最终效益的途径,品牌是提升产品价格的标签,合理的分配制度是提高合作社全体成员积极性的保证。

3.6 做好发展规划

一个好的规划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根本保证。合作社要持续发展就要对合作社有一个好的远景规划,不断研究产品和市场,充分发展自身长处,寻找产品和市场的结合点,实施提高产品质量的营销策略,通过产品的升级换代来提高其市场竞争力,通过产品的深加工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要把握好瞬息万变的市场,调整好合作社产品的结构,使之与市场需求相吻合,从而促使合作社利润达到最大化。

4 参考文献

[1] 谢根成,王恩亮.关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几个问题的探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80-84.

[2] 席晓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10):29-32,35.

第5篇:农民专业合作社概况范文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在多元主义理论、系统论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对我国农村体育政策评估体系进行建构研究,研究结果有:评估主体建构以混合评估主体为佳、评估标准建构以综合评估标准为佳、评估目标建构以多元评估目标为佳、评估方法建构混合评估方法为佳。

关键词:“精准扶贫”;农村;政策评估;建构

1前言

2013年11月,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1]的重要指示,“精准扶贫”一词进入公众视野。2017年3月8日两会期间,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是我们党立下的军令状。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越要压实责任、精准施策、过细工作。现在扶贫关键是要精准发力,向基层聚焦、聚力”[2]。毋需讳言,“精准扶贫”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是,其落实时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亦是阻碍复兴伟大“中国梦”的沉疴与顽疾。农村,作为扶贫攻坚战的主战场,所需帮扶之“贫”不仅仅是农村层面上经济的“贫”,更是农民层面上精神的、身体的“贫”,欲要实现农村真正意义上“脱贫”,亟待以农村体育工作为抓手,推动落实“精准扶贫”战略。遗憾的是,农村体育政策评估作为农村体育这一抓手不可或缺的要素,在当前我国学术界研究甚少,鲜有成果,而其体系构建,更是无人问津。因此,本文旨在对农村体育政策评估概念进行厘定,在理论模型下对其体系进行建构,将有利于精准扶贫政策的推广与实施。

2农村体育政策评估概念界定

欲要建构农村体育政策评估体系,必先厘定农村体育政策评估概念,因概念是个人对于某种事物的基本理解与诠释,概念的模糊,必然造成实践的混乱。农村体育政策评估的概念,须依据其上位概念“农村体育”与“政策评估”进行界定。我国学者卢元镇教授认为农村体育是“在县及县以下广大农村开展的,以农民为主要参与对象,以增强体质,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3]。而虞重干教授将农村体育界定为“县及县以下广大农村所开展的体育活动,其活动主体是广大的农民”[4]。根据上述概念即可达成一个共识,农村体育是以农村地区为活动范围,以农村居民为活动对象,以增强体质,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在厘清了农村体育的概念后,政策评估的概念又成为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政策评估作为政策科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在20世纪随着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和现代科学方法的发展成熟及其在政策研究中的广泛运用而首先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当前,我国专家学者对政策评估的概念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学者谢明在对政策评估一词进行研究后认为“政策评估,就是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和事实标准,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步骤,对政策实施中的价值因素和事实因素进行分析,目的在于利用这些政策相关信息,对政策结果和政策未来走向作出基本的判断”[5]。而陶学荣等学者则将政策评估界定为“政策评估主体依照一定的标准,运用特定的方法,对政策的科学性、可行性及实施后的效果、效益与效率进行的分析、比较与综合后所做出的一种价值判断”[6]。基于上述学者的观点,结合公共政策的现实理念,笔者认为,农村体育政策评估是指农村体育政策评估主体依据特定的价值标准与事实标准,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农村体育政策的效果及效益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并制定解决问题的措施,达到改善政策结果,预测政策未来走向,从而增强农村居民体质,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目的的价值判断。依据政策评估的过程划分方式,可将农村体育政策评估划分为事前评估、过程评估及事后评估。

3农村体育政策评估理论模型

实现对农村体育政策评估的良性反馈,核心在于构建一个良性的评估机制体系,而本文将运用两个模型对其进行架构。

3.1多元主义理论模型

依据政策学多元主义模型,从整体上将农村体育政策评估体系划分为评估主体、评估标准、评估目标、评估方法几个模块,筛选出混合评估主体、综合评估标准、多元评估目标、混合评估方法的评估方式(如图1),力图突出多元主义模型的核心概念———政治权力高度分化。

3.2系统论模型

依托系统论中“输入—转换—输出—反馈—再输入”程序反馈基本原理,基于农村体育政策的演化过程构建出“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施行效果—政策返回及修正”的农村体育政策评估理论模型(如图2)。农村体育政策评估理论模型是政策评估系统的运行平台,其系统中的每一个过程反馈均会重新作用于政策的返回及修正,以便政策的更新与完善。如政策施行效果过程,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施行效果—与预期效果对比—找出偏差—修正偏差再制定”来运行。

4农村体育政策评估的体系建构

迄今为止,我国农村体育政策评估体系还未形成。纵观政策评估领域,主体多为政府部门,即政策的制定者就是政策的评估者,或称为自评估。评估标准、评估目标、评估方法也多是由政府部门主导进行制定。此种评估方式虽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办事效率较高,速度较快,但缺乏科学有效的指导,对于基层居民的需求了解较浅,容易形成“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现象,未能全方位、高精准地对政策进行评估,从而达到政策评估的预期效果。由此,本文欲对多种评估方式进行利弊分析,力求在评估主体、评估标准、评估目标、评估方法几大模块的基础上构建我国农村体育政策评估体系。

4.1评估主体建构

4.1.1高校专家评估

主体高校专家评估主体是指由我国高校的相关学科专家、学者、研究生等高级知识分子所组成的对我国农村体育政策进行评估的主体,高校尤其是体育类院校对于体育方面的知识掌握较多,具有独立性、专业性、权威性的特点,对农村体育政策的评估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全面性。

4.1.2农村基层管理者评估

主体农村基层管理者评估主体是指由我国生活在农村地区的基层管理者所组成的对我国农村体育政策进行评估的主体,此类主体的组成人员皆为农村基层人员,长期于农村一线工作,具有本土性、基层性、普遍性的特征,对于农村体育现实情况较为熟悉,能够充分把握和反映农村居民的体育需求。同时,基层管理者作为管理人员,便于督促国家政府制定具备特殊性和针对性的农村体育政策。但此种主体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专业基础较差,容易对农村体育政策的客观性、权威性造成影响,实施较为困难。

4.1.3商业性评估

主体商业性评估主体是指由商业公司、企业运用市场化方式对我国农村体育政策进行评估的主体。此种主体顺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化的时代需求,可以有效地协调政府与农村居民之间的沟通,合理地配置政策资源,使国家、农村居民利益最大化。但囿于商业团体追逐利益化的诟病,可能会造成缺乏公平、利益失衡和其它市场性问题。

4.1.4混合性评估主体

混合性评估主体是指由政府组织、高校专家、农村居民、商业公司和企业等构成的对我国农村体育政策进行评估的主体。此种评估主体符合多元主义核心理念,兼具政府部门的集中性、公平性,高校专家的权威性、专业性、独立性,农村居民的基层性、亲民性,商业公司、企业的市场性、高效性等特点,能够充分发挥各主体的优势,对农村体育政策进行全方位、高精准的评估,不失为我国农村体育政策评估体系建构的不二评估主体。

4.2评估标准

建构标准,据其字面意思理解为“标榜、准则”,而较为深层的理解是衡量某一事物发展是否正确的范式、榜样。由此,标准的确立对于事物发展正确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村体育政策评估工作应采取何种标准,便成为最具争议的问题之一。瑞典学者Vedung在其专著PublicPolicyandProgramEvalu-ation中针对政策评估标准问题,归纳出了3大模块———效果模型、经济模型与专业模型。本文依据我国农村地区体育的现实状况,将选取效果模型中的综合评估模型、用户导向模型与经济模型中的效率模型3种可行性较大的评估模型进行分析,而第3类专业模型(专家参与指导)因专业性要求较高,由此仅在农村体育政策评估中提供参考意见。

4.2.1综合评估模型

一项政策的落地,犹如一件商品须经过投入—实施—产出的工作流程,而一项政策的评估,如果仅从实施的效果来进行探究未免有失偏颇,缺乏针对性,应有的理路是将各个阶段的实施全部纳入评估的体系当中,形成综合评估模型。与其它评估模型相比,综合评估模型具有的优势在于:1)将政策的制定与落实全部纳入评估体系,具有公正性,全面性;2)对于政策实施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较为透彻,具有针对性,便于对症下药;3)切合多元主义理论核心理念,能够将权力高度分化,乃是构建我国农村体育政策评估体系的最佳评估标准。

4.2.2用户导向模型

用户导向模型与综合评估模型相比较具有显著的差异性,综合评估模型是基于政府的角度所制定的标准模型,而用户导向模型是站在农村居民的立场所提出的标准模型,旨在表达农村居民的需求,关注点等。此种模型所具有的优势在于:1)能够较大范围的涉猎农村居民对于体育政策的需求,具有普遍性;2)能使农村居民最大限度地理解和参与农村体育政策评估工作,具有亲民性。但是,此种模型立意角度较狭小,未能充分发挥政府—农民之间有效的“上下”联动作用,局限性较为明显。

4.2.3效率模型

农村体育政策的效率,基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便是政策的投入与产出比值,即某项农村体育政策的制定、实施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投入与该政策所产出的效果的比较。该种标准模型有助于得出统计数据,实现理性分析,能够顺应当今时代体育市场化的发展趋势,较为直观地展示出政策的有效指数,具有客观性。然而,此类模型重效率、轻公平的弊病一览无遗,一味地追求高效率、高回报,忽视了人类的主体性。因此,不完全适用于我国农村体育政策评估体系。

4.3评估目标建构

评估目标,是评估主体采用评估方法等措施进行评估后想要达到的境地或得到的结果,即一种追求的理想状态或价值目标。囿于“强健筋骨”,“休养生息”的传统体育观念,当前我国的体育评估目标被框制局限于单一的强身健体价值目标,缺乏全面的、长期的、富有时代性和创新性的目标,未能有效地推动我国体育工作朝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方向发展。据学者调查,我国城镇居民对体育的作用与价值的排序为:强身健体>娱乐休闲>欣赏>发展经济>教育>旅游>其它[8]。由此表明,囿于政策评估目标的单一性,我国城镇居民对体育活动的主要关注点多在于强身健体,价值目标取向单一,并逐渐造就我国“精准扶贫”战略掣肘。在“精准扶贫”的时代背景下,单一评估目标必然是无法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而为有效实现农村体育政策科学化、全面化发展,应然的理路是将体育评估目标与经济发展、政治改革、文化活动等围绕在农村居民身边的要素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利益相关体,实现评估目标的多元化、综合化,从而促使农村体育发展成为农村地区发展的强力抓手,农村地区发展作为农村体育发展的有力支撑点。

4.4评估方法建构

在进行了评估主体、评估标准、评估目标的建构选择后,评估方法的选取也成为一个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评估方法贯穿于评估工作的整个流程当中,对评估工作具有支柱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理论研究中,我们可以将评估方法归纳为以下几种:

4.4.1定量评估方法

当前,常用的定量评估方法有文献计量、专利数据统计分析、经济计量学方法、投入—产出分析,动力学模型分析等。此类方法通常采用大数据分析,指标易精确量化,能够简单、直观地看到农村体育政策本质,得出结论。但此类方法由于对质的区分较为困难,因此遇到某些特殊案例时难以使用。

4.4.2定性评估方法

在我国学术界,较为普遍的定性评估方法有同行评价、问卷调查、当面访谈、电话采访、案例研究等。此类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够深入案例之中,处理多面概念问题,反映农村体育政策的复杂性、特殊性、抽象性。但此种方法未能大批次地处理普遍数据,带有局限性。

4.4.3混合评估方法

混合评估方法,即定量评估方法与定性评估方法的混合使用。此类方法契合多元主义理论模型,能够有效弥补定量评估方法与定性评估方法单一使用时的不足,有利于充分发挥两类评估方法的优势,乃是我国农村体育政策评估方法的应然理路,从而推进我国农村体育政策评估科学化、全面化发展。

5结束语

新中国成立60余年,扶贫工作在各个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就,尤其是提出“精准扶贫”战略后,再一次为农村地区发展注入一股新的动力和活力。但是,“精准扶贫”战略在落实时亦面临众多现实问题。为解决这些棘手问题,厘清农村体育政策评估概念,构建农村体育政策评估体系,不失为促进农村发展的理性选择。仅有立足政策评估模型,结合农村地区现实状况,科学地、全面地对农村体育政策评估体系进行建构,才能少走弯路,有的放矢地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参考文献:

[1]人民网.扶贫新论断: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和精准扶贫[EB/OL].

[2]中国网.解读两会重要讲话:精准扶贫永远在路上[EB/OL].

[3]卢元镇.社会体育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43.

[4]虞重干.体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纽带[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1):39-40.

[5]谢明.公共政策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336.

[6]陶学荣,崔运武.公共政策分析[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295.

第6篇:农民专业合作社概况范文

实习目的及意义:向来看病村民讲解基本医疗卫生常识,使之明白养成爱护身体健康,“有病早投医”的习惯的重要意义。向部分来就医的病人介绍农村合作医疗对老百姓的重要性,劝说没有加入合作医疗的病人尽早加入合作医疗。通过此次农村卫生院的实习,锻炼自己课堂书本知识的实际运用情况,尽己所能为病人排忧解难。

实习单位概况:此卫生院是成立于XX年的一家私人卫生院,位于村里比较热闹的中心十字路口处,医生是XX年毕业医科大学一对夫妻。卫生院医疗设备简单,主要是治疗村民常见病,如发烧、腹痛、外伤等简单病症。卫生院有里外两间,外屋诊断而且作为药房卖药,里屋有病床两张,可做打针输液以及临时住院用。

实习内容:经过与卫生院医生的协商之后,在医生的同意允许下,我此次实习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己上网广泛搜罗各种医疗卫生常识,并记录下来整理好,借村卫生院这个平台向村民宣传讲解日常基本卫生常识。借此使村民了解学习基本卫生知识以及基本自救常识。

(二)随医生出诊,详细了解病人家庭生活状况(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病人),经访谈听取村民声音,掌握第一手资料,收藏起来以备将来需要,有条件时可向相关部门反映事实情况。

第7篇:农民专业合作社概况范文

【关键词】 弱势;合作行为;农民合作组织;意愿;影响因素

一、引言

由于历史和现实双重因素的作用,我国农民的弱势现状较为复杂,经济实力、社会力量、资源占有、话语权等关系着生产、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的全面落后或弱势使得农民的现实生存状况较为悲观。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正式施行给农民的合作道路带来了政策上和法律上的支持和保证,从此,中国农民的合作社第一次有了合法身份,能够作为市场主体之一与其他类型的经济实体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开展经济活动(张晓山,2009)。然而,该法施行四年多来,我们仍然可以看到部分地区的农民在组建合作组织和合作生产的过程中遇到诸多阻力和困难;同时也有学者指出,农民由于自身的经济力量弱小和社会地位不高,担心合作会产生一些消极影响,对本来就较为薄弱的生产造成一定损失。

因此,在越来越提倡合作的今天,我们也需要对于农民组建或者加入合作组织的意愿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从根本上去寻找推进农民合作的途径,以帮助他们更好的组合资源,在市场经济中获得更多生存及生活。

二、样本选择、描述性统计

(一)样本选择

江苏泰州由于地处长江下游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宜人。得天独厚的农业发展优势使得当地的各种农民合作社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并有许多成功的案例。

我们选择了地处泰州的润天蔬菜专业合作社、润园果蔬专业合作社、兴旺果蔬专业合作社等经营情况有明显差异的三家农民合作社进行调研分析并于2011年7月前往泰州的三家农民合作社进行实地调研。

其中村庄选点和样本抽取严格遵循抽样调查方法的基本要求,保证了随机抽样后样本的覆盖面和代表性。最终,调研小组共调查样本627份,剔除不合格样本后,得到有效样本587份。

(二)数据描述性统计

1、受访农民家庭基本特征

调查数据显示,农民家庭中拥有“2亩~3亩”的耕地面积较多,占比40%,而其中56.3%的农民家庭表示不愿意参加合作组织;而“4亩以上”的农民家庭中有75%愿意参与合作组织,这也证明了耕地面积的大小事决定一个家庭是否参加合作组织的重要影响因素。

2、受访农民个人基本特征

(1)年龄

调查显示,不愿意参与合作组织的占绝大多数,占到了60.14%。其中,57岁以上的调查者都不愿意参与合作组织,而27岁以下均愿意加入合作组织。这表明年龄仍是限制农民加入合作组织的一项重要间接因素。

(2)受教育水平

据调查显示,文化处于“初中”中不的愿意参与合作组织的占比100%,不愿意情节最严重,而处于 “文盲”中不愿意参与合作组织的仅次之,占比83.52%。相反,处于“高中文化”水平村民中不愿意参与合作组织的比率最小仅为17.05%,这表示文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民对于合作组织的接纳意向。

3、受访农民合作组织基本特征

根据我们走访的情况,农民合作组织的规模基本上维持在20~40人的水平上,超过80人的农民合作组织只有一家,即使从全国范围来看,数量也是极少的。这说明在中国农村现有的经济状态下,农民合作组织大多数处于中小规模,发展的也过于分散,我们认为把这些小规模的农民合作组织进行合并重组,对于其发展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三、模型构建及结果分析

(一)模型构建

二元Logistic模型是分析意愿行为的一个重要模型,适用于因变量为两分类

变量的回归分析。将农户是否加入合作社表示为以下几类因素的函数,即农户是否加入合作社=f(内部因素,外部因素)+随机干扰项。采用极大似然法估计法进行Logistic 回归,其模型的具体形式为:

1n(p/1-p)=β0+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β6X6+β7X7+β8X8+β9X9+β10X10+β11X11+β12X12+β13X13+u

其中,p 为农户加入合作社的概率,(p/1—p)为事件的发生比,用发生比测量自变量的变化对发生概率的影响程度。当发生比率大于1时,表明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会提高,或者说自变量对事件概率有正的作用;当发生比率小于1 时,表明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会降低,或者说自变量对事件概率有负的作用。ln(p/1—p)为事件的对数发生比,β0为常数项,β1,β2…βk为回归系数,X1,X2…Xk为自变量,u为随机扰动项。

(二)回归结果及分析

1、合作社的盈利效果和盈利能力对于农民加入合作社的意愿呈现非常强的正向影响。

农民合作组织的盈利情况对于农民们来说代表的是一种影响力,一种知名度。因此,农户所在社区的合作社的盈利效果越好、盈利能力越高,农民加入合作社的积极性也就越高,这两者呈现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关系。

2、国家政策引导和地方扶持对农户加入合作社的意愿呈现较强的正向影响。

我国农村的变迁和农户的生产行为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和指导意见,合作社发展的基础还较薄弱,也需要政府政策上或者经济上的支持,因而只有当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合作社的兴办和发展采取积极支持的态度时,合作社才能够更好的生存,农户才会产生较强的加入意愿。

3、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于加入合作社的意愿呈现正影响。

受教育程度的情况一方面表现为农民自身的文化素养,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农民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从上面数据的分析我们也可以得出农民的学历越高,他们对于加入合作社的意愿越强。

4、地区合作组织规模对于农民加入合作社的意愿呈现正向影响。

地区合作组织规模这一因素同合作社的盈利情况同为外部因素,主要影响的是农民的心理预期,同样,合作社的规模对于农民来说也反映了合作社的盈利情况。因此,合作组织的规模越大,农民加入的意愿越强,即使是在现阶段大多数合作组织的规模不大的情况下,农民们还是更加倾向于加入相对规模大的组织。

5、农民的年龄于加入合作社的意愿呈现负向影响。

年龄越大的农民一般受教育程度也越低,接受新鲜事物的速度和理解力也就相对较弱,这给合作社的普及和推广造成了很大困难。因此,农民们的年龄越大,他们加入合作组织的意愿越不强烈。

6、合作社的合作门槛高低对于农户加入合作社的意愿呈现负向影响。

合作门槛在实际的操作中由入社条件表现出来,而入社条件最主要的就是农民们的经济情况,我国的实际国情是农民们处于弱势地位,大多数农民的收入水平还比较低,合作门槛的高低也直接表现为农民经济水平的高低。门槛越高,对农户的经济条件、耕地面积、家庭劳动力质量等生产要素等方面的要求越高,农户加入合作社的积极性或意愿越低;而在这些方面的要求较低的合作社就相对容易吸引到农户加入。

7、农民的家庭月收入水平和主要收入来源对于加入合作社的意愿较为复杂。

涉及到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这一因素。如果主要收入来源是农业收入,不论其收入水平高低,则该农户有着较强的加入合作社的意愿。而对于主要收入来源是非农业的调查对象来说,收入水平与加入合作社的关系不大,促使他们加入合作社的农户是是否接受土地撂荒的现实或者、是否仍然将农业收入作为家庭收入中占比小但作用大的部分、是否会有重新回到农村谋求生计的打算。

参考文献:

[1]张晓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探析.管理世界,2009,5.

[2]陈成文.社会弱者论,北京时事出版社,2000,1:21.

[3]张友琴.社会支持与社会支持网——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的工作模式初探.厦门大学学报,2002,3.

[4]卢志强,洪远朋,陈波.中国经济利益关系的演变.经济经纬,2004,1.

[5]冉明权.重建农村合作组织:理想和现实的冲突.改革,1988,4.

[6]胡敏华.农民理性及其合作行为问题的研究述评——兼论农民“善分不善合”.财贸研究,2007,6.

[7]赵永刚,何爱平.农村合作组织、集体行动和公共水资源的供给——社会资本视角下的渭河流域农民用水者协会绩效分析.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7,2.

[8]孔祥智,史冰清.农民参加用水者协会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广西横县的农户数据调查.中国农村经济,2008,10.

[9]韩洪云,赵连阁.灌区农户合作行为的博弈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02,4.

作者简介:

张晓阳(1991.12—),男,甘肃张掖人,汉族,现就读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研究方向:农林经济管理。

谢涛(1991.4—),男,湖北赤壁人,汉族,现就读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第8篇:农民专业合作社概况范文

一、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政务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坚持“统筹兼顾、分布实施;统一平台、资源共享;统一管理、安全保密”的原则,以整合利用现有网络信息资源和不断完善系统服务功能为重点,尽快建成具有先进水平、能够与国内外信息高速公路接轨的信息基础设施,建成集信息开发、应用、建设、管理与服务一体化,全区上下贯通、左右联接、运转协调、便捷高效的比较完整的信息化体系,把*区政务信息网络建设成为高档次和高水平的优秀区域性信息中心。

二、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框架和主要任务

全区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框架和主要任务是:建设一个中心,即*区网络管理服务中心;实施四大工程,即*区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络建设工程、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工程、数据库建设工程和网络经济工程。

(一)建设一个中心

就是建设*区网络管理服务中心。负责全区信息化的技术体制和标准选择,信息网络的总体设计,局域网站点设置和信息安全体系出口设置,为全区各种信息网络提供业务指导和技术服务,并对全区网络系统进行集中统一的监控和管理等。

(二)实施四大工程

1、公众信息网络建设工程(外网)

*区政务公众信息网于20*年8月份试运行,它不仅是我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标志,也是区内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公众的公用信息平台。主要用于对外信息,介绍和宣传*;公布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办事程序、工作要求、工作信息、服务承诺,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提高政府工作服务水平;公布公益事业、公用设施建设规划和使用管理情况以及其它公用信息,方便群众生产生活;逐步建设各类网上交易专业市场,如土地使用权、矿业权、林权、公用设施使用权拍卖市场等,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网上交易平台;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吸纳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区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是我区信息资源的重要集散地,需要各级各部门的全力密切协作。政府各部门要集中精力搞好各类政府信息、地域资源信息和当地政治、经济及文化等自身信息资源,努力把*区政府网站建设成一个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准确及时、信息量多、综合性高、实用性强、吞吐量大的“知名码头”,使其成为*区对外开放的窗口、商业贸易的桥梁、公众教育的学校、经济发展的引擎。

(1)网络框架:以区网管中心为龙头,首先实现楼内各办公用房光纤直连;其次,计划3年内楼外部门、街道、重点企业实现光纤直连,在区内达到纵向、横向互通互连。

(2)网络内容:主要围绕为上级服务、为同级服务、为基层服务的要求,以数据库为核心,将各个数据库连接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服务型数据库。

2、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工程(内网)

电子政务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方位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具有不可替代的示范带动作用。实施电子政务,对于各级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增强监管能力,打破垄断分割,实现资源共享,增加行政透明度,提高行政效率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并将有效地带动整个信息化的健康发展。我区计划在外网正常运行后,尽快开通区内政府办公业务资源网。网络运行后,区委、区政府、区直各部门、各街道相互之间可以实现信息双向传递,如发送公文、表格、会议通知以及其它办公事务信息,区直各部门、各街道可以根据权限查阅区委、区政府、区委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各类文件、区内重要会议资料、常用办公资料等信息。同时,根据上级政府安排,逐步将区内政府办公业务资源网接入全国政府办公业务资源网,实现国内政府系统办公业务的资源共享和办公信息资料网上传递;根据需要逐步推进网上交互式办公,逐步实现电子信息自动化和无纸化办公,初步建成“电子政府”。

3、*区数据库建设工程

以市场信息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经济、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重点建设经济、金融、政策、科技、教育、党务、政务、区域经济等23个数据库。各数据库从总体上分为历史年鉴(静态)和月度观测(动态)两大类。

⑴综合经济数据库。主要包括:A、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远景目标纲要、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阶段性宏观经济形势分析预测等。B、全区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状况、主要经济指标的历史年鉴、月度观测;街道办事处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主要经济指标的历史年鉴和月度观测。C、全区改革的基本情况。分别由区发展计划局、区统计局承办。

⑵农业和农村数据库。主要包括:A、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基本情况,耕地、水利、林业、畜牧及农作物、农产品概况,农业技术、农业机械推广应用情况,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历史年鉴;B、各街道办事处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基本情况,耕地、水利、林业、畜牧及农作物、农产品,农业技术、农业机械推广应用情况,街道办事处和各行政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历史年鉴等;C、全区气象情况,历年降雨情况,重大自然灾害情况等。由区农业局、区水务局、区林业局、区畜牧中心、区农机中心承办。

(3)工业经济数据库。主要包括:A、工业概况,包括全区工业企业门类、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经济效益等基本情况;B、工业运行、特色工业等情况;C、技术进步、名优产品等。由区经贸局承办。

(4)个体私营经济数据库。主要包括:A、全区个体私营经济的基本情况,个体私营大户概况(含个体私营者照片)、产品、价格、销售情况,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优惠政策;B、各街道办事处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情况。由区工商分局承办。

(5)商贸流通数据库。A、全区商业网点的分布、人员等情况,市场建设情况;B、整个流通系统经营情况;C、全区物价情况。分别由区经贸局、区工商分局、区物价中心承办。

(6)企业与产品数据库。主要包括:A、全区企业的基本情况,10大企业集团的主页,包括企业概况、产品品种规格及价格目录、技术进步项目和合作意向、供求信息等;B、8个街道企业的基本情况、重点企业概况、产品品种规格及价格目录、技术进步项目和合作意向、供求信息等。由区经贸局、各街道承办。

(7)招商引资数据库。主要包括:A、全区外资企业、对外贸易、利用外资的基本情况;B、重点三资、独资等企业的概况、产品规格、品种及价格目录、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意向等;C、全区招商引资的项目、优惠政策、服务机构、办事程序等,由区外经贸局承办。

(8)财税数据库。主要包括:A、全区财政、税务系统的机构设置及工作职能等基本情况、财政税收各项主要指标的历史年鉴、月度观测;B、街道办事处财政的基本状况、财政税收主要指标的历史年鉴、月度观测。分别由区财政局、区国税局、区地税分局承办。

(9)金融数据库。主要包括:A、全区金融运行状况、金融主要指标(具体到各金融部门)历史年鉴、月度观测;B、主要金融市场、外汇、期货、股票行情等情况;C、金融形势和运行态势分析等。由区财政局牵头承办。

(10)科技信息数据库。主要包括全区科技工作基本情况、人才科技政策、科研攻关项目、产品开发项目、科技引进项目、科研产品推广、科技成果转让及科技人才(拔尖人才)、技术市场等情况。由区科技局承办。

(11)基础设施建设数据库。主要包括:A、新一轮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情况,全区城市建设概况、重点工程项目及人文景观和各街道小城镇建设的情况;B、全区交通公路网规划情况,道路、油路里程、交通运输情况;C、电力、电信、邮政、广播电视等情况。D、全区环保工作情况。分别由区建设局、区公路分局、区交通分局、区供电部、区网通公司、区移动公司、区联通公司、区铁通公司、区邮政分局、区广播电视局、区环保分局承办。

(12)土地矿产环保数据库。主要包括:A、全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资源、土地管理的基本情况,土地管理的主要政策法规,各街道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管理情况;B、全区矿产资源种类、分布、储量和可开采利用量,开发项目等。C、全区环保工作。由区土地分局、区环保分局承办。

(13)教育数据库。主要包括:A、全区教育概况、布局、投入、各类学校师资、在校生和教研等情况,历年输送大中专毕业生情况;各教育概况、布局、投入、师资、在校生、教研等情况,历年输送大中专毕业生情况;B、民办教育政策、民办名校概览。由区教育局承办。

(14)医疗卫生数据库。主要包括:A、全区医疗卫生防疫机构、布局、床位、设备、技术力量等情况,120建设情况,预防保健情况,医疗科研成果等;B、各街道医疗卫生机构、床位、设备、技术力量情况,行政村卫生室的分布等情况,防保情况。由区卫生局承办。

(15)人口与计划生育数据库。主要包括:A、全区人口和计划生育的基本情况(主要指标);B、各办事处人口和计划生育的基本情况(主要指标情况等),各行政村人口和计划生育的基本情况主要指标;C、区直计划生育工作的基本情况;D、计生要情、计生服务、计生信息和计划生育责任等。由区计生局承办。

(16)文体旅游数据库:A、全区文化事业的基本情况、文学艺术家介绍、文艺创作情况等;B、全区旅游资源布局、景点开发等情况。分别由区文体局、区旅游局承办。

(17)社会保障数据库。主要包括:全区职工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财保、人保等社会保障的基本情况,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等情况。由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区民政局、财保公司、人保公司承办。

(18)党务数据库。A、党委系统机构设置、工作职能、人员编制,副局级以上干部简历;B、区委领导重要讲话,区委常委会议纪要、区委和区委办文件、《*信息》、《党务督查》等;C、《*区党史》。由区委办公室、区党史委承办。

(19)政务数据库。主要包括:A、政府系统机构设置、工作职能、人员编制、干部职工简历;B、区政府工作规程等规章制度;C、区政府领导重要讲话、区政府常务会议纪要、区长办公会议纪要、区政府和区府办文件、《政务信息》、《政务督查》和《参考资料》等;C、《*年鉴》。由区政府办公室、区史志办承办。

(20)政策法规数据库。主要包括:A、国家、省、市近几年出台的主要法规、规章和经济政策;B、近几年区政府出台的农业、工业、个体私营经济、城市建设、财税、金融、对外开放等方面的规章、政策等规范性文件。由区政府办公室承办。

(21)体制改革数据库。主要包括:A、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任务目标、改制效果等;B、企业改革的基本情况;C、农村改革、教育改革及改革动态等。由区政府办公室、区体改办、区财政局、区经贸局、区教育局承办。

(22)区域经济数据库。主要包括:A、街道区划、概况(含书记、主任照片,代表本办事处特色的照片2—3张)、经济综合指标、财政、金融、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农业、科技、城建、土地、矿产、教育、卫生、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凡与区直部门承办的20个数据库中一致的项目,项目内容要吻合起来);B、各行政村区划、概况(含村支部书记、村委主任照片、代表本村特色的照片1张),村办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农业、农民人均纯收入、科技、村庄建设、土地、矿产、学校、卫生室、计划生育等具体情况。分别由各街道承办。

(23)公众服务数据库。主要包括天气预报、电视指南、列车时刻、邮电服务(含电话号码、邮政编码等)、网络服务、学习园地、旅游服务等。由区网管中心承办。

4、网络经济工程。主要是积极组织企业上网交易,动员有进出口权的外经贸企业、生产企业、三资企业争取上外经贸网、因特网,开通电子信箱,使用电子邮件;争取有更多的企业加入“中国企业产品数据库”;组织企业办好自己的主页,并争取挂靠中经网等大港;积极参与国家部委等单位举办的各类网上招商活动,通过因特网、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等多种形式对外招商引资信息;大力倡导企业实施企业内联网建设和采用计算机管理系统,逐步实现生产、管理、决策智能化,抢占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三、政务信息化建设保障措施

1、切实搞好网络组建工作。按照科学合理、节约效能的原则,组织有关专家对政务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方案、具体设计方案进行规划论证。各单位要按照区政府的总体部署,及时配备本单位组网设备。要按照受益负担原则,由所有参加组网单位共同承担网络建设、维护费用。充分发挥网络整合优势,对区内机关单位现有网络要进行集中清理,能并入区政务信息化网络系统的,改造后并入,确实不能并入的,要按要求使用,不允许在因特网上传输机关公文资料。新上网络,要经区网络管理机构批准,避免各自为政,重复投资。

2、加强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审核、更新录入管理工作。为保证数据库各类数据和有关资料的可靠性、时效性、完整性和安全性,各单位要严格数据库管理制度,明确规定数据库的结构格式、把关审核的责任、录入处理工作的程序等,切实搞好数据的搜集、审核、处理和录入。同时要认真研究确定上网的内容和范围,做到既把能上网公布的内容都公布出去,增加工作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又要符合保密工作要求,保证不泄密。要转变观念,学会利用网络公布信息和采集信息,提高工作效率,扩大工作成果。

第9篇:农民专业合作社概况范文

[关键词] 畜牧 生态 农牧业

[中图分类号] F30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6-0176-01

一、 共和县畜牧业建设基本概况

共和县共辖4镇7乡,99个行政村,14个社区居委会,全县总面积1.7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3.4万人,其中农牧民人口21250户90264人,有藏、汉、回、蒙等22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0%。拥有耕地44.77万亩,天然草场1931.67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1828万亩,现存栏各类牲畜156.5万头只。2012年,全县农牧业总产值达81785.4万元,同比增长16.6%;其中牧业产值61778万元,同比增长11.9%;农业产值15995万元,同比增长9.5%;渔业产值4012.4万元,同比增长486.6%;农牧民人均纯收入6668元,同比增长23%。全县共建立农牧民专业合作社156个(养殖业合作社63个,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43个,种植业合作社39个,农机服务合作社11个),涉农企业16家,农牧科技专业技术人员131人,基本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农牧业技术服务体系。

二、生态畜牧业建设工作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1.干部思想不够解放,群众观念依然陈旧

干部缺乏敢闯、敢干的精神,特别在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增加群众收入等方面缺乏深入研究,思路不新、办法不多。农牧民群众中头数畜牧业观念和落后的经营理念仍然根深蒂固,虽然放牧形式从家庭为主分散经营向合作组织的规模化转变,但生态畜牧业仍然处于一个常规性的建设投入和发展状态。大部分群众市场意识淡薄,等靠要思想严重,远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2.农牧民劳动技能低,转移就业任务繁重

只有稳定的务工岗位和收入,牧民才能彻底地从草场上脱离开来。劳务输转成为发展生态畜牧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受文化教育、技术培训、年龄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农牧民学习新技术、接受新事物的机会少,多数劳力只能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体力消耗性工种,收入低且不稳,给劳动力转移带来了困难,实现长期稳定就业、保障务工人员稳步增收任重道远。

3.建设性投入不足,畜牧业生产效益低

各牧业村的牧户基本修建了畜棚、贮草棚等基础设施。由于农牧民收入低,投入到畜牧业发展中的资金十分有限,大多数畜棚存在闲置或“大材小用”的状况;饲草料加工设备普遍不足;水电等配套设施建设缓慢。

4.科技推广滞后,畜疫防治工作形式严峻

受经费、专业技术人员短缺的制约,新型畜牧业技术引进和推广不及时,科技示范带动能力弱,科技贡献率低;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知识结构老化,指导农牧民发展生态畜牧生产服务能力低;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尚未健全,随着人流、物流的快速移动,给为疫病的传播留下了隐患;现有防疫员队伍中还存在人员少、防疫装备差等制约因素,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形势严峻。

5.产业化程度低,畜产品商品转化率低

畜牧业集约化养殖程度还较低,规模小,尚未形成产业化生产规模,辐射带动能力弱,难以带动千家万户农牧民发展养殖业和进行规模化生产;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少,产品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不高,缺乏名牌产品,影响农牧民群众的收入;企业与农户之间还没有真正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生产、加工、流通相脱节。

三、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1.加快组建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

在牧区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的前提是必须组织牧民成立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我们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让有丰富管理经验的牧民、村干部、大学毕业生或优秀的企业家起带头作用,鼓励开设畜牧专业的院校、科研机构和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合作经济组织联营,建立健全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实现畜牧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形成农牧民企业经营规模化、农畜产品生产专业化、畜牧业发展产业化的畜牧业生产新机制。

2.切实解决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关键是要安置好生态畜牧业建设所需的富余劳动力,所以要切实解决好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一是要继续进行合作经济组织产业发展,从事牛羊育肥、农畜产品加工、民族工艺品生产、运输等产业由合作经济组织统筹管理,进而吸纳多余劳动力。二是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富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转移劳动力就业渠道。三是切实与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项目的发展相结合,建设一批有地方特色的游牧民定居点,引导有条件的牧民转移就业。

3.提高生态畜牧业的科技应用水平

通过畜牧业内部资源结构调整,有效推进畜牧科技研究工作,不断提升畜牧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充分利用现有耕地资源基础上,加大环湖牧区和南线牧区的种草规模;充分利用退耕还林还草的锲机,推广牧草免耕混播技术,提高牧草产量。要强化饲草料调制饲喂技术研究与推广。根据当地饲草料及作物秸秆构成,研究适宜当地的饲草调制方式和饲草料搭配饲喂技术,积极开发和推广秸秆青贮、氨化和微贮养畜技术,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和转化率。

4.打造高原特色品牌效应

要立足共和县草地畜牧业牦牛、藏羊资源优势,组织力量倾力打造高原特色畜牧业品牌;结合当地畜牧业及其他优势资源,研发具有高原特色的产品,并进行商标注册;采取政府支持、合作经济组织实施的方式,通过举办牧民合作经济组织产品展示会、推介会等形式,为合作经济组织提供信息服务,建立营销网络,拓宽市场销售渠道。

参考文献

[1]张建强. 《关于海南州生态畜牧业考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