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镇农经工作总结范文

乡镇农经工作总结精选(九篇)

乡镇农经工作总结

第1篇:乡镇农经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偏离-份额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差异;农安县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22-6012-06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22.070

Study on Variations in Land-use Composition Change of Nong’an County Based on the Shift-Share Analysis

SUN Li-zheng,DONG Hui-he,ZHAO Wen-jia,XU Ji-tuo

(College of Earth Sciences,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61, China)

Abstract:Using the land-use scale data of four land types(agricultural acreage, land area used by township and rural residents, industrial and mining land area,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land area) of Nong’an county in 2008 and 2014, the total and respective scales of the four-type land use were analyzed by the Shift-Share analytical mod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variations in land-use evolution were summari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ecrease of agricultural acreage and increase of constructive acreage were common features of all the towns of Nong’an county. Moreover, there was a marked regional discrepancy among the total shift of land use variation, total land use variation induced by competitiveness and land-use composition, and the variation of all types of land uses.

Key words:Shift-Share analysis;land use variation;discrepancies;Nong’an county

县域作为中国^低层次的行政地域空间单位,绝大多数都是以农业地域为特色,是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分布区域,也是耕地资源的主要分布区域。在大部分县域的土地利用结构中,耕地都占有绝对地位,有着明显高于其他用地类型的面积比例。当前,在中国县域经济不断发展,县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县域土地利用结构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1]。

土地利用结构反映区域各种不同用地类型之间的比例关系或组成[2]。一个县域的土地利用结构特征能够反映出该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和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同时,县域内各乡镇间土地利用结构的差异也能够反映出县域的整体产业发展方向和优势土地利用类型[3]。目前对土地结构的研究多集中在土地利用结构的发展趋势、演变过程、预测和评价等方面,而对区域内土地利用结构差异方面研究较少。

吉林省农安县是农业大县,在县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特色、地域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等方面都具有中国县域所表现的一般性特征。本研究以农安县为研究区域,将用于区域产业结构演变分析的偏离-份额分析法引用到县域土地利用结构研究中,通过对农安县各乡镇2008-2013年5年间的耕地面积、城镇及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交通基础设施用地面积和工矿用地面积等四种主要用地类型进行偏离-份额分析,总结农安县土地利用结构演变的地域性差异特征。

1 研究方法

偏离-份额分析法一般用于分析评价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优劣以及竞争和影响能力的大小,以找出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确定区域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未来经济发展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原则[4]。其基本原理是将某一特定区域的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变化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以该区域所在的上级区域或全国的经济发展为参照系,将该区域经济总量在一定时期的变化(增长)分解为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3个部分[5]。偏离-份额分析方法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在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李建磊等[6]、张昌勇[7]、徐晓菊[8]、姚丽霞等[9]、陈群元等[10]、范况生等[11]、李武军等[12]运用偏离-份额法对产业及产业结构的竞争力进行了研究。2012年,李秀霞等[13]将偏离-份额分析模型应用于区域土地利用结构效益研究中。本研究创新性地将偏离-份额分析法运用于县域土地利用结构的比较研究,总结农安县土地利用结构及其变化特征。

偏离-份额分析模型构建:设Fj(T)表示T时期县级j类土地利用类型的用地规模;Fij(T)表示T时期各乡镇j类土地利用类型的用地规模;F(T)表示T时期县级土地利用规模之和(本研究只选用耕地、城镇与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和工矿用地4种类型)。其中T=t0为基期,T=t为研究期末。

F(T)=■Fj(T),Fj(T)=■Fij(T)

根据偏离-份额分析法基本原理,将各乡镇土地利用规模变化(Gi)分解为县级份额分量(Ri)、结构偏离分量(Pi)和竞争力分量(Di),Gi=Ri+Pi+Di。各乡镇某类用地规模的变化(Gij)也可以分解为县级份额分量(Rij)、结构偏离分量(Pij)和竞争力分量(Dij),Gij=Rij+Pij+Dij。

Gi=■Gij=■[Fij(t)-Fij(t0)]

Ri=■Rij=■Fij(t0)[■-1]

Pi=■Pij=■Fij(t0)[■-■]

Di=■Dij=■Fij(t0)[■-■]

2 农安县土地利用变化差异分析

2.1 研究区域概况

农安县隶属吉林省长春市,位于松辽平原腹地,境内平原辽阔,农业在县域乃至全省占重要地位,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县之一。全县土地总面积5 430 km2,其中耕地面积占72%,为保障全国的粮食安全承担着重要的粮食生产职能。全县下辖农安镇、伏龙泉镇、哈拉海镇、靠山镇、开安镇、烧锅镇、高家店镇、华家镇、三盛玉镇、巴吉垒镇、前岗乡、龙王乡、三岗乡、万顺乡、杨树林乡、永安乡、青山乡、黄鱼圈乡、新农乡、万金塔乡、小城子乡和合隆镇共22个乡镇,376个行政村,5 400多个自然屯,2013年全县总人口120万人。

2.2 数据来源与指标计算

本研究所使用数据来源于《农安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农安县土地利用整治规划(2010-2015)》、农安县2008-2014年城镇地籍统计数据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

农安县是农业大县,2014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1.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5.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17.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67.9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之比为25.0∶30.9∶44.1。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以种植业为主,全年粮食产量达到300万t;第二产业以工业为主,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75.2亿元;第三产业依托于合隆开发区、哈拉海万隆物流园等大型城镇综合园区,全年社会消费总额可实现104.0亿元。相比以上主体产业,县内林、牧、渔等产业所占比重较小,对县内产业结构变化影响较弱,相对应的土地利用类型在土地利用结构及其变化中起到的作用相对较少。因此,为突出县域范围内支柱产业及其用地类型的结构变化,本研究选用全县及各乡镇耕地面积、城镇及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面积、交通基础设施用地面积和工矿用地面积进行研究,土地总面积的变化为上述4类用地面积之和的变化。

2.2.1 区域土地利用现状 农安县全县土地总面积542 922.20 hm2。其中农用地面积436 579.92 hm2,建设用地面积52 600.04 hm2,未利用地面积53 742.23 hm2,分别占总面积的80.10%、9.69%和9.90%(表1)。其中:耕地面积390 509.76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71.93%;园地面积110.74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0.02%;林地面积22 275.36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4.10%;草地面积5 599.38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03%;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47 853.32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8.81%;交通运输用地面积18 147.57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3.34%;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29 798.51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5.49%;其他土地面积28 628.28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5.27%(表2)。

2.2.2 指标计算 本研究所采用的偏离-份额分析时间段为5年,起始年t0为2008年,研究期末t为2013年。各乡镇总的用地变化偏离-份额分析结果见表3,主要用地类型变化偏离-份额分析结果见表4。

2.3 县域土地利用结构演变差异

与2008年相比,2013年农安县城镇及农村居民点用地、交通基础设施用地、工矿用地、耕地等4类用地面积总计减少12 269.89 hm2,其中前3类用地面积分别增加4 134.84 hm2、24.06 hm2和184.08 hm2,而耕地面积减少16 612.86 hm2。比较各乡镇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具有以下差异性。

1)4种用地类型总面积只有伏龙泉镇增加5.92%,其他乡镇均减少。其中减少比率较大的乡镇有新农乡、龙王乡、巴吉垒镇、靠山镇、万金塔乡和华家镇,分别减少9.33%、8.31%、7.43%、6.32%、5.85%和5.04%。伏龙泉镇总面积增加主要是由于耕地面积的增加,而其他乡镇耕地面积均减少;城镇及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各乡镇均有增加,增长率超过10%的有伏龙泉镇、华家镇、前岗乡、巴吉垒镇、烧锅镇、青山乡、三盛玉镇、靠山镇和永安乡,其中伏龙泉镇增长幅度最大,为16.93%,农安镇作为县城的城关镇,城镇及农村居民点用地增长面积最大,为536.37 hm2;各乡镇交通基础设施用地变化幅度相对较小,伏龙泉镇和农安镇分别增长3.59%和1.52%,巴吉垒镇、龙王乡和合隆镇分别减少3.83%、1.82%和1.40%,其他l镇增减幅度不超过1.00%;虽然全县工矿用地面积规模总体不大,但部分乡镇工矿用地增长比例较大,小城子乡、哈拉海镇、青山乡、农安镇、三岗乡、三盛玉镇工矿用地增长比例超过30.00%,其中小城子乡最高,为56.10%。

2)伏龙泉镇、杨树林乡、高家店镇、永安乡、三盛玉镇、哈拉海镇、烧锅镇、万顺乡、合隆镇、开安镇和青山乡总偏离为正值,属正向偏离,表明4种用地类型的总用地规模减少幅度低于县域平均水平,其中伏龙泉镇偏离幅度最大,为2 157.74 hm2。其他乡镇为负向偏离,4种用地类型的总用地规模减少幅度超过县域平均水平,其中巴吉垒镇偏离幅度最大,为1 142.90 hm2。由土地利用结构优势引起用地规模增长的乡镇有农安镇、合隆镇、烧锅镇、靠山镇、万金塔乡、新农乡、高家店镇、开安镇和青山乡,其中农安镇和合隆镇增长幅度较大,分别为178.42 hm2和143.77 hm2;由土地利用结构劣势引起的用地规模减少幅度较大的有杨树林乡、三盛玉镇、永安乡、龙王乡、三岗乡等,其中杨树林乡减少幅度最大,为92.00 hm2(图1)。由竞争力优势引起用地规模增长的乡镇有伏龙泉镇、杨树林乡、永安乡、三盛玉镇、高家店镇、哈拉海镇、烧锅镇、万顺乡、开安镇、青山乡、合隆镇,其中伏龙泉镇增长幅度最大,为2 174.45 hm2;由竞争力劣势引起用地规模减少较大的有巴吉垒镇、新农乡、龙王乡、万金塔乡、华家镇和靠山镇,其中巴吉垒镇减少幅度最大,为1 112.82 hm2(图2)。开安镇、烧锅镇、高家店镇、青山乡和合隆镇既具有土地利用结构优势,又具有土地利用竞争优势;华家镇、巴吉垒镇、前岗乡、龙王乡、三岗乡和小城子乡则两种优势都不具备。

3)各种用地类型的偏离-份额分析结果。从整体看,2008-2013年各乡镇城镇及农村居民点用地、交通基础设施用地、工矿用地、耕地的增长中,全县份额分量的比重均一定程度上小于结构分量和竞争分量,县内各乡镇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并未受全县土地结构变化的制约。

从土地利用类型看,各乡镇交通基础设施用地和工矿用地的全县份额分量明显高于城镇及农村居民点用地和耕地;而耕地的结构分量为负,其余用地类型结构分量都为正。这说明县内土地利用结构以耕地为主体,但是变化率较小,相对稳定,土地利用结构因素不能带动耕地面积的增长,而能带动城镇及农村居民点用地、交通基础设施用地和工矿用地等建设用地的增长;交通基础设施用地和工矿用地的变化量处于上升趋势,说明2种用地类型近年来发展迅速。

竞争份额分量各个乡镇具有不同的情况。竞争因素能够带动耕地面积增长的乡镇有伏龙泉镇、杨树林乡、永安乡、高家店镇、三盛玉镇、哈拉海乡、万顺乡、烧锅镇、开安镇和合隆镇;竞争因素能够带动城镇及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增长的有伏龙泉镇、靠山镇、烧锅镇、华家镇、三盛玉镇、巴吉垒镇、前岗乡、永安乡和青山乡;竞争因素能够带动工矿用地规模增长的有农安镇、伏龙泉镇、开安镇和杨树林乡;竞争因素能够带动交通基础设施用地增长的有农安镇、哈拉海镇、华家镇、三盛玉镇、三岗乡、青山乡和小城子乡。

3 结论与建议

全县耕地总量占主体地位,但从数据上看负向结构偏离较大,导致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农安县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农业发展的工业反哺力度较小。因此,各乡镇应将耕地作为结构调整的重点。全县及各乡镇的结构和竞争力因素对用地量增减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应发挥各地区的优势,因地制宜,改善和优化各类用地结构。同时,个别乡镇应该发挥交通和区位优势,优化工矿用地结构,实现区域内各土地利用类型及相应产业间协调发展。

耕地面积减少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是农安县各乡镇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普遍特征。从各乡镇4种主要用地类型的变化数据上看,除伏龙泉镇外,其他各乡镇耕地面积减少量均明显大于建设用地增长量,表明耕地面积减少并非主要由建设用地占用导致。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增加,工矿用地和交通基础设施用地的增加幅度并不大。土地利用变化的总偏离以及土地利用结构因素和竞争力因素引起的总用地变化、各类用地变化则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要根据各乡镇自然条件以及人口与经济发展对各类用地需求,并从全县土地利用规划的宏观控制,有针对性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根据上述结论提出以下两点建议:①加强耕地的保护,包括控制建设用地占用和加强耕地资源的生态和环境保护,尤其是要对耕地面积减少负向偏离较大的乡镇进行严格控制;②结合农村城镇化发展,积极通过农村居民点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降低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和比例,充分挖掘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整治耕地潜力。

参考文献:

[1] 李 文.县域经济发展与土地资源利用――以肥西县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15(1):9.

[2] 丰 雷,蒋 妍,黄晓宇.土地利用结构与社会经济结构――基于中国不同用地类型区域的实证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 30(1):110-115.

[3] 傅伯杰,陈利顶,马 诚.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J].自然资源学报,1997,12(2):112-118.

[4] 陈朝泰.江苏经济增长的偏离份额分析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6(5):72-77.

[5] 崔功豪,魏清泉,刘科伟.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12-215.

[6] 李建磊,徐晓明,金 浩,等.偏离-份额法在河北省11市区产业竞争力分析中的应用[J].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3):24-28.

[7] 昌勇.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湖北产业竞争力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29(11):152-155.

[8] 徐晓菊.河南工业竞争力评价[J].河南社会科学,2009,17(16):208-209.

[9] 姚丽霞,赵俊平,董 金.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东北三省产业结构竞争力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568-570.

[10] 陈群元,宋玉祥.长株潭“3+5”城市群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28(2):66-70.

[11] 范况生,刘献法.基于SSM的河南区域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分析[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1,26(2):74-79.

第2篇:乡镇农经工作总结范文

一、 乡镇企业建设的战略形势

我们概略地了一下江苏省和全国的乡镇企业(即指原社队企业,下同)建设状况及日、美等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情况,认为乡镇企业及小企业的种类、数量及产值,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将呈指数曲线增长。

如江苏省到1983年底共有乡镇企业56,464个。1958年时数量很少,产值很低:1976年才为33.56亿元;1978年仅为62.57亿元;1980中上升到110.25亿元;1983年高达159.42亿元,在全国一直处在领先地位,已占全省工农业总产值的19.34%,占全省农业产值的45.65%。有资料预测,至1990年全省乡镇企业数量可达6万家,产值达300亿元,可占全省工农业预测总产值的28%,占全省预测农业产值的55.56%;2000年将达7万家,产值可能达520亿元(另有资料为800亿元),占工农业预测总产值的20.88%,占农业预测产值的62.65%。

我国1982年拥有乡镇企业75万个(另有资料为130多万个;140万个),产值658亿元,相当总产值的的11%强,[1]1983年乡镇工业产值为757亿元,比1982年增长了15%,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2%,相当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2]

我国国营企业现有近40万家,其中小型企业为37.24万家,占全国企业(不包括集体的乡镇企业)的98.7%;产值近3,00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57.3%;固定资产占全民所有制单位的29%;利税占工业利税的32%;其中75%的小企业(产值占一半)分布在县及县以下的农村村镇。我国中型企业有3,544个;占全国企业(不包括乡镇企业)的0.9%;产值为916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17.7%。我国大型企业有 l,365个,占全国企业(不包括乡镇企业)的0.39%;职工人数占全部职工的20%左右;产值为1251.5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24.8%;固定资产原值占41.4%;净产值占49%;利税占50.7%;预计至2000年产值可达8,000亿元,占工业预计总产值的40%。[1]

再如日本明治维新后,中小企业迅猛兴起,在狭小的37万平方公里土地上,1981中达到581万家,占总企业数的99.6%;从业人员3,443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80%;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53%。在美国、联邦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中小型企业也都很兴旺。[3]

二、 乡镇企业发展的战略意义

中、小企业及乡镇企业的高速度发展可以说是工业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农业化的必需,此外,也是乡、镇、村的建设的必需,农民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必需。乡镇企业在“四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1. 乡镇企业已成了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尤其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从上述乡镇企业建设的形势可见,乡镇企业的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已占有相当比重,成为国营大、中、小企业的有力助手;占农村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更大,而且会继续增大。乡镇企业的发展,使我国工业结构及更趋合理。

2.乡镇企业已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尤其是小城镇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农业现代化资金的重要来源。江苏省已出现了一批亿元乡,这些乡的农田基本建设,农村市政、、建筑、邮电、、文教、卫生等各项事业也随之发展起来。江苏省1978年以来,全省乡镇企业缴纳税金39.45亿元,其中1983年为l1.45亿元,占全省财政收入的15.73%,今后,乡镇工业税金的增长速度还将会提高。有的专家已设想把全省近2,000个乡队以上的集镇,建设成为工业生产型小城镇,发挥出农业、农村与大工业、大城市之间的纽带作用、桥梁作用。

3.乡镇企业已成为安置农村劳动力的重要渠道和场所,同时,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农民“作工不离农”,“离土不离乡”,大大减轻了盲目流入大城市的趋向。江苏省最近几年每年平均吸收农民工31.5万人,1983年已拥有乡镇企业职工429.41万人,占到农村劳动力的18%。预计至2000年将可吸收400至450万劳动力就业。全省64个县(包括常熟、太仓两市)1983年工农业产值在五亿元以上(最高的达20亿元),人均工农业产值在650元以上(高的达2,200元)、人均净收入在350元以上(高的达440元)的县有20多个。这些县再经过十五、六年努力,至2000年人均净收入一般可达一千元以上,实现国家总目标的“小康”水平,从而与大、中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相当。这将是一项十分了不起的成就,其意义是十分深远的。

我们从上面勾划出的乡镇企业发展的轮廓,充分看到了它的生命力。占我国人口80%、土地面积80%的广大农村现代化是我国的希望所在。环境工作者既要清楚地看到乡镇企业发展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及危害;另一方面也要清楚地看出只有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才有保护环境、生态和农民健康的经济基础和条件。

三、 乡镇企业建设的环境问题

我国1979年公布了《环境保护法(试行)》,特别强调了“在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合理利用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人民造成清洁适宜的生活和劳动环境,保护人民健康,促进经济发展”。这同样是乡镇企业建设发展中始终应遵循的准则。

1982年7月15日《农民报》报导了乡镇企业建设中出现的一些环境问题:“江苏省苏州地区中是有名的‘鱼米之乡’,近几年来农村工业的发展,以大运河为主体的水网水质受到污染,有的地方受到电镀等废水污染,致使农产品、水产品不能食用。”“山青水秀的浙江省绍兴县,也由于小印染、电镀、造纸厂的,污染很严重。”“从全国情况看,许多农村工业企业还缺乏防治污染的设施,往往一个小工厂就可以污染一条河, 甚至一个村镇。”“不少地区的大中型工厂,把自己不愿生产或加工的有毒有害产品委托或转给社队工业去生产,导致有毒物质‘下乡’。这种转嫁污染的做法,不但危害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而且通过农产品的污染又反过来危害城市居民。”“农村环境一旦遭到污染,治理起来花的投资更大,困难更多,所以必须尽早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4]

曲格平同志指出:“……由于这些工业(指小型企业及乡镇企业)数量多,布局混乱,产品结构不合理,技术装备差,经营管理不善,资源和能源消耗大,绝大部分没有防治污染措施,使污染危害变得更为突出和难以防范。这是我国所特有的环境问题,使环境污染由点到面,由城市向农村蔓延。”[5]

可见,在我们取得明显生产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清醒地看到,稍有不慎就会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现已出现的环境问题已引起了环境保护部门及决策者的高度重视并正在制定对策。

四、 乡镇企业建设的环境对策建议

针对乡镇企业建设发展中已经出现和可能继续出现的环境问题,应按不同的性质、类型、原因采取不同的、综合的对策。

在制定环境对策中,有两种片面的思想认识是应该避免的。一种是盲目乐观,认为乡镇企业规模很小,又很分散,排污量小,自净量大,不足为惧;另一种是片面悲观,认为乡镇企业数量极大,极为分散,发展很快,变化又大,技术装备差,管理水平低,经济条件不足,可能会防不胜防,治不胜治,结果生产经济发展必然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我们的观点是,任何事情都是可以认识的,既不能盲目乐观而掉以轻心;也不能片面悲观而丧失信心。我们通过已有的研究认识到,只要深入调查研究,采取的对策合理,乡镇企业在建设发展中是完全可以取得生产、经济、环境、社会综合效益的。以下几项对策是必不可少的:

1.立法 国家正在抓紧制定“全国乡镇环境保护法规”,对于省、市、县来说,不一定再单独制定,但可以在地方“乡镇企业建设法”或“乡镇建设法”中增加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篇章。如江苏省院法学所与江苏省乡镇企业管理局正在为制定“乡镇企业建设法”而开展调研工作,原来无环境保护方面,我们已建议增加有关篇章。

立法,与一般的条例不同,具有的权威性,利用法制的有力手段,重点放在惩处那些无视环境法规的违法者。例如,有意将剧毒、有害而无有效防护和防治措施的废物、中间产物、原料、产品、车间等转给的犯罪分子。

此法的制定与执行,可以制止污染转嫁行为及其它严重违法行为,给农村居民为保护农村环境以法律保障。

2.规划 乡镇企业必须有环境规划和布局,而且必须纳入乡镇建设总体规划及区域农业划规之中。规划一经制定并以人大通过,也具有与立法同等的效力,立法中也应有确保规划实施的条文。江苏省某些县、乡、镇正在搞规划,只要同时兼顾环境保护规划,就会事半功倍。

规划,重点放在合理利用农村资源,保护农村环境和生态,保护农村水源及居民健康,促进乡镇企业走上正轨。

鉴于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农村乡镇的规划至少应分两步走,第一步是解决当务之急的“红线规划”,第二步再进一步作出近期及远期规划。所谓规划,就是要从长远考虑、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兼顾、综合效益。

乡镇总体规划中的环保红线规划,着重划出不同功能区,将乡镇相对集中成工业区,与居民区、水源地、行政区、文教区、商业区、农业区、文物保护区、保护区等用红线勾划在规划图上,各区之间,尤其是乡镇工业区与其它区之间要留出隔离、防护带。要注意风向、水源地的位置及地形、地貌、植被、资源等情况,合理利用土地,不占良田,少占土地。

此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就可以改变盲目乱建的混乱状态,布局将趋合理,可长期发挥效益。

3.管理 制定一套简明、切合实际的科学管理制度、程序和办法是当务之急。国家正在抓紧这方面的工作,有些省、市已提出了管理条例初稿,如辽宁省、江苏省及该省的无锡市等。

管理,是法制、规划手段的补充,法制、规划也可看作是管理的组成部分。管理的是综合行政、、科学手段结合运用的一种,是环境保护最经常、大量、基本的任务。核心是加强环境保护方针、政策、计划的指导和协调。在贯彻“谁污染谁治理”的总原则中,还可视不同的性质和情况,采取“谁开发谁保护”、“谁排污谁负责”、“谁破坏谁受罚”等做法。治理应点面结合,考虑效益。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统计、申报、审批、监督、检查、奖惩的条例。

此条例的制定和实施,就可以控制程序上、手续上、关系上的混乱状况,就可能发挥环境保护管理的职能和作用,从而使乡镇企业对环境的、危害范围和程度大大缩小。

4.控制 面对乡镇企业这个特殊的对象,采取传统的、单一的处理措施是难于行得通的。从总体上实施“三同时”是可能的,但要求每个企业都实现“三同时”也是难于行得通的,但也不能因行不通面听其自然,放任自流。制定一套简易可行的合理控制系统也是当务之急。

我们在苏州工业污染源控制途径研究中,通过对能源、水源、物料的投入一转化一产出,提出了一套控制工业污染源的系统方法,将物料种类控制、物料单耗控制、流失总量控制、浓度控制及环境总量控制结合起来,治本、治源、治因与治标、治末、治果相结合。在乡镇工业的控制中目前全面推行系统控制有相当困难,若适当加以简化,有可能在乡镇工业控制中试行。如单耗控制、主要污染物流失总量控制、区域集中浓度控制及区域水环境总量控制,可以分别情况逐步实施。几十万、上百万家乡镇企业,家家都上一套处理设施是不可能的,但每个乡镇的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集中起来进行处理显然是必要和可能的,经济上也是现实的,面且集中处理还可以与集中利用(能源、水源、肥源、其它资源)相结合。

如实现了以上控制的设想,大量的污染物就会消除在生产之前、之中或之后,还可以通过综合利用获得收益,处理后的废水、污水还可以资源化,同时基本消除农村乡镇企业的污染危害。

5.宣教 向农村决策者、各级干部、各方面的技术人员及广大农民宣传、普及农村环境保护知识、生态知识及乡镇企业的控制和管理知识的任务,是一项十分迫切、艰巨而长期的任务。目前许多地区的广大干部只了解经济的重要性,不了解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所以,环境保护宣传是一项重要的战略对策。苏州市环保局最近就举办了乡镇企业环境保护班,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以上立法的执法、规划的实施、管理的执行、控制的实现,都离不开热爱环保事业的懂行人,所以,在宣传的同时,还要抓紧培训人才的工作,每个乡镇企业,每个乡镇都要有专人负责管这项工作,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群众监督,农村的环境保护才落在实处。

十年来的环境保护工作,重点都放在了大工业、大城市、大水域,忽视了小工业、小城镇、小水域,目前环境污染由点到面,由城市到农村的趋势已引起了决策者的重视,但要把环保工作的力量动员到面向农村还需作各个方面的艰苦工作。99%以上数量的小企业、乡镇企业,其环境保护的科学技术力量可能不到10%,且在素质上差距更大,这个问题的解决,应列入环保工作《七五》、《八五》规划之中。

日本的前车之鉴应该记取,日本解决工业,特别是小工业的环境污染危害的经验更应认真吸取。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薛葆鼎指出:“去年(1979年)秋冬之交,我到日本参观访问,看了一些中小企业。他们在六十年代高速度发展带来严重公害之后,群众舆论哗然,政府进行经济干预,采取了许多技术诊断手段、情报交 流手段、低利贷款手段……促使几百万个中小企业的技术装备和生产管理基本观代化了。因此,也基本上控制了污染。他们的中小企业多数做到了‘小面精、小而专、小而变、小而洁、小而赚’。并没有因为治理公害而闹亏损。他们的企业结构、产业政策、财政政策,保证了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中小企业既能在资本主义国际市场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也能在通过化改造后文明生产、文明生活。”

我们坚信,我国亿万农民能在党和国家领导下,创建乡镇企业的奇迹,也一定能够解决建设发展中的环境问题,把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得先进而文明。只要加强领导,加强组织,加强立法,加强规划,加强管理,加强控制,加强宣传,农村环境一定够能保护好、建设好。

[l]杨坚白:“中国农业发展战略问题”,刘国光主编:《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第五章,第16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2]南京日报:“去年我国社队工业产值巳达七百多亿”,1984年6月15日。

[3]云冠乎:“中国企业规模结构战略问题”,刘国光主编:《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第九章,第243、245、246、249、256、258、259、261等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4]中国农民报:“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有关负责人指出必须尽早采取措施控制农村工业污染”,1982年7月15日。

第3篇:乡镇农经工作总结范文

一、深化改革,开拓创新,积极推进乡镇企业二次创业

为了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推进乡镇企业二次创业的决定》的精神,我市结合乡镇企业实际,于*年制定了《*市人民政府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推进乡镇企业二次创业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提出了我市乡镇企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总体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发展混合制和私有制企业,增强创新机制,加快乡镇企业产业创新、经营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改革创新和科技创新步伐,优化结构,合理布局,加强企业管理,增投入,上项目,减轻企业负担,优化外部环境,切实加强对乡镇企业领导。对从事海洋渔业生产及农副产品加工项目,高科技二、三产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高效、优质、生态农业项目、有推广价值的高效优质品种等项目,实行减收地租和海域使用费用,以宽松的投资环境,吸引项目与资金,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在深化乡镇企业改革过程中,推行股份制企业发展,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企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或采取联营、兼并、承包、租赁、出售等各种形式进行生产要素重组,培育企业集团,发展骨干和“龙头”企业,进一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加快二次创业进程。

二、加快小城镇建设,努力发展乡镇企业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发展,促进全市小城镇建设和推进城镇化进程,我市把田独、凤凰两镇做为全市小城镇建设示范点,以点带面,投入大量资金,积极发展小城镇,把小城镇发展同乡镇企业的发展相结合起来,以城镇化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载体。田独镇精心描绘“一镇三区四基地”发展蓝图,采取政府组织行动、财政扶持启动、土地批租滚动、内资外资联动的做法,先后筹措资金3000万元,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把一个落后的少数民族小镇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南洋风格、整洁有序的小城镇。依托小城镇建设,兴建田独农贸市场及一大批商品零售网点、批发贸易企业和旅游饮食服务企业,建成旅游、购物、饮食一条街,引导乡镇企业向集镇发展;引进广州来福实业发展公司投资2500万元,兴建椰林翡翠工艺城,丰富了旅游市场;与香港东迅投资公司合作,引进3.7亿元,兴建博后高尔夫文化公园和民族生态村,促进我市旅游产业优化和升级。该镇先后获得“全国文明镇”、“全国造林绿化百佳镇”、“全国创建文明小城镇示范点”和“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等称号,带动了该镇特色经济的发展,全镇现有乡镇企业2*家,从业人员3915人,20*年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11664万元,其中二、三产业企业165家,就业人员3754人,产值10832万元。

凤凰镇发挥毗邻*市区、天涯海角风景区和凤凰国际机场的有利优势,近年来连续投入1600万元进行小城镇建设,发展乡镇企业。一是外引内联,投入股资6900万元,创办了液化石油加储站、兰花基地、旅游码头和昌绿农业有限公司等股份合作企业30家;二是因地制宜发展交通运输业,全镇现有各种机动车辆1810辆,20*年行业收入达4257万元;三是围绕旅游,做服务文化。创办占地面积300亩的仙鹿场,现已投入营业;投入5000万元兴办的5家水晶、珍珠工艺加工厂,为繁荣*旅游工艺品市场作了贡献;发展家庭旅馆43家,床位250张。20*年全镇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16500万元,其中二、三产业产值15792万元。占乡镇企业总产值的95.7%。与此同时,在小城镇建设中,我市还坚持了“五个一致”,即小城镇建设要求科学规划与发展一致;小城镇建设要求培植名品与建设名镇一致;小城镇建设要求投资规模与经济效益一致;小城镇建设要求鼓励进镇与扩大就业一致。使小城镇成为乡镇企业的载体,乡镇企业成为小城镇的经济血脉,真正使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建设相辅相成,融为一体。

三、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促进了乡镇企业优化和升级

围绕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扶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植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输业、高新技术产业、劳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交通运输业、饮食服务业、旅游服务业等,实现三大产业协调发展。一是围绕海洋资源扶持发展高科技海水养殖业。*市渔业贸易公司投资1200万兴建的鲍鱼养殖基地,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成为全省科技兴海示范基地,*致诚公司投资3800万元兴建的南山海珍品养殖基地成为全省投资规模较大的海产品科研和生产基地。二是围绕旅游兴办旅游加工工业。先后投资7000多万元兴办了昌源水晶文化中心、椰林翡翠工艺城等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旅游工艺品加工厂,生产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繁荣了*旅游大市场。三是围绕农业兴办农产品加工工业。为适应我市冬季瓜菜、热带水果和海洋渔业日益发展的需要,九五期间先后投资12630多万元兴建了纸箱泡沫厂8家、船排厂4家、绿色食品加工厂3家和冷藏保鲜加工厂21家。四是围绕旅游资源发展第三产业。河西区西岛居委会与台商合作,引进资金5000万元兴建了西岛旅游,日接待旅游客超过*人次,成为*旅游的好去处;崖州开发建设总公司投资3800万元兴建大东海明珠广场和大东海热带雨林广场,组建大东海经营管理有限公司,企业资产近亿元,开发海上观光、潜水等旅游项目,开创了我市乡镇企业组建企业集团的先河。五是利用土地资源发展热带水果、花卉业。*新天地农业开发公司、*金保农业开发公司、*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大兴实业公司、临春兰花基地等企业,先后投入8000万元资金进行农业观光旅游、热带水果和花卉的开发。这些项目的投建与发展,对我市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的优化和升级,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实施科技兴企

几年来,我市十分重视乡镇企业的招商引资工作,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创新招商引资的思路,创新筹资理念,创新招商引资模式,全方位招商,多形式招商,全面提高我市乡镇企业对外开放水平。市领导多次组织乡镇领导和骨干企业到国内外参观考察洽谈,乡镇及企业充分利用*的资源优势,组织精品项目参加农业部、经贸部、省、市举办的贸易洽谈、冬交会和乡镇企业东西合作洽谈会。以优惠的土地政策吸引市内外投资,千方百计招引外资和启动民间资金,加大乡镇企业资金投入,促进一批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和地方特色的项目上马,力争我市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得到新的突破,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企业整体素质,提高全市乡镇企业经济总量和经济效益。实施科技兴企战略,加强技术改造行技术创新,不断引进、吸收先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和科技含量。如*亨通世界辣椒文化有限公司引进先进技术和生产设备,生产黄帝椒产品出口美国;海南*群力药业有限公司,积极开发高新技术生产的茶多酚、茶色素等产品出口日本等地,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五、深入调查研究,总结推广经验,营造良好氛围

近年来,我们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活动,先后总结推广*市渔业贸易公司、*市大东海经营管理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成功经验,有力地提高了社会与有关部门领导对新形势下发展乡镇企业主要作用的认识,编写了《关于我市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对*农业观光旅游发展的探讨》等调研报告,为制定全市乡镇企业发展计划和指导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提供准确数据和有力论证。进一步积极宣传总结推广乡镇企业成功典型经验,营造乡镇企业发展宽松良好氛围。20*年,我们邀请北京数家大媒体记者考察我市大东海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市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等十多家规模企业,并在中央电视台、中国经济报等宣传了我市乡镇企业发展的特色、资源优势及地方品牌,提高了我市乡镇企业的知名度,为乡镇企业的发展营造了一个好的氛围;为了培养一大批乡镇企业骨干和优秀乡镇企业家,20*年以来,根据国家农业部及省乡镇企业局的指示,我市先后推荐梁亚排等4人参评全国乡镇企业家(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厂长、经理),推荐扬军等9人为海南省乡镇企业家人选,这批乡镇企业家的评选提高了我市乡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了全市乡镇企业的健康发展。为了总结推广股份合作企业经验,我市总结了大东海经营管理有限公司组建企业集团的经验,在全市范围内积极推进股份合作与股份合作制,拓宽融资渠道,提高企业规模和整体效益,为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打下牢固的基础。

六、依法行政,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确保乡镇企业的正常发展

为了进一步贯彻《乡镇企业法》,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治理向企业乱收费罚款和各种摊派等问题的决定》和《农业部关于切实减轻农民负担问题的决定》,切实减轻乡镇企业的负担,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增加农民收入。近年来我市开展了几次全市范围内的乡镇企业治乱减负大检查工作,近年来,市企业局协同市人大、物价局、监督局、财政局、农业局等单位联合调查组到各乡镇检查,查获和处理了向乡镇企业乱收费的单位,先后取消了市区乡镇企业生产用电电力附加费,减收河西区乡镇企业制冰、冷冻行业工业产品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市边防部门取消渔船进入*港的管理费;市水业公司取消了制冰厂、冷冻厂用水总量的30%按5.1元/吨(船舶供水价)的收费,为企业年减负259万元。在执法过程中,我们协调了有关部门,正确处理了有关单位对乡镇企业侵权行为18宗,依法协助河东区收回通洋大厦一、二层楼,收回城市大酒店副楼二楼产权以及内江公司临街铺面的部分出租权,处理保港镇原竹器厂产权问题,解决天涯游艇公司经济争议等问题,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3480万元,促进了一批企业正常运行,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同时,我们在执法当中还重视乡镇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从讲政治、保稳定、保发展的高度来认识乡镇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市安委会和乡镇企业局认真抓好每年的安全生产活动周(月)活动,组织企业厂长(经理)参加中华总工会和中央电视合举办的《全国职工安全生产》电视培训,开展了以“落实安全规章制度,强化安全防范”为主题,协助有关部门对全市乡镇企业的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进行安全生产大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企业生产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严格按照《安全生产条例》规范企业生产行为,责成和帮助乡镇企业不断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制度,先后协助渔丰船排等20家企业建立健全了《厂长经理责任制》、《员工岗位责任制》、《安全生产责任制》等企业行为安全生产标准40多个,促进了企业的安全生产,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

七、加强乡镇企业管理队伍的建设,保证乡镇企业的持续发展

第4篇:乡镇农经工作总结范文

一、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

1978年以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率先在农村展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行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及劳动热情空前提高,农业生产迅速增长,粮棉油肉等主要农产品连上新的台阶,这一方面为农村非农产品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又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迫切需要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予以吸收。在此背景下,乡镇企业的前身———社队企业首先得到了迅速发展。

从1978年到1983年,社队企业总产值从493亿元增加到1017亿元,5年共增长106%,年均增长速度为21%,到1983年社队企业共吸收农村劳动力3235万人,比1978年增长14·4%。

然而社队企业主要分布在沿海等

少数发达地区,仅仅发展社队企业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发展农村经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需要。农民群众在不断地探索着新的发展道路,这一时期,农村个体、联户办企业悄悄地开始兴起并不断发展壮大。

1984年中央4号文件将社队企业正式改称为乡镇企业,对家庭办和联户办企业及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至此,乡镇企业结束了初创阶段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新的历史时期。

1984年以后乡镇企业的发展与

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一样也经历了较大的波动起伏,大体可分为4个阶段。

1984年至1988年乡镇企业全面

高速发展。1984年乡镇企业数发展到607万个,其中户办、联办企业占69%,从业人数达5208万人,比1983年增长61%,总收入达1268亿元,比1983年增长36·6%。此后几年,国家对乡镇企业采取了更加积极扶持的政策,企业在组织生产、产品销售等方面获得了较大的自主权,乡镇企业全面高速发展,仅用1986年、1987年两年的时间,就超额完成了“七五”计划的产值目标。到1988年企业个数达1888万个,从业人数达9546万人,总收入达4232亿元,4年间乡镇企业数平均每年增长52·8%,从业人数平均每年增长20·8%,总收入平均每年增长58·4%。

第二阶段为1989年至1991年,

这一时期由于国民经济结构矛盾加剧,社会供求总量失衡,不得不进行治理整顿。为此国家控制了乡镇企业贷款,压缩了基建规模,关、停、并、转了一批经济效益差、浪费能源原材料、污染严重的企业。三年治理整顿期间乡镇企业发展速度减缓,两年减少了近300万人,1989年增长速度为13%,1990年为14%,1991年恢复为37%,三年平均增长速度比1984-1988年减少42个百分点。这一阶段通过治理整顿,乡镇企业得到了磨练,许多企业苦练内功,调整结构,度过了难关,迎来了又一次快速发展时期。

1992至1994年是乡镇企业发展

的第二个高峰期。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以后,国务院连续下发了国发(1992)19号和国发(1993)10号文件,充分肯定了乡镇企业的重要作用,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创造了空前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乡镇企业也普遍强化了企业管理,注重科技与人才开发,企业的经济效益开始恢复提高,总量迅速增长,出口创汇能力跃上了新的台阶,涌现出了一批大中型企业和现代化企业集团,进入了第二个发展的高潮。1992年完成总产值17975亿元,比上年增加54·7%,1993年又比上年增长75·5%。1994与1992年比较乡镇企业总产值增长1·4倍,纯利润增长1·3倍,平均每年分别增长68·5%和67·4%。乡镇企业经济效益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1994年与1992年比较,每百元固定资产实现利润提高了48·6%,每百元资金实现利润提高了25%,每百元营业收入占用的流动资金降低了16·8%,人均创利税提高了1·13倍;产销衔接较好,产品库存增速减弱,1994年产销率为93%,比1992年提高1·2个百分点。

1995年以后乡镇企业进入稳步

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乡镇企业发展呈现了许多新的特点。一是在连续几年高速发展以后,发展速度开始趋于平缓,1997年乡镇企业个数发展到2015万个,比1995年减少188万个;从业人员为13050万人,比1995年增长1·5%。1997年乡村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7953亿元,净利润1735亿元,实现利税总额3238亿元,分别比1995年增长18%、16%和16%;二是1996年我国历史上首部保护和规范乡镇企业行为的法律《乡镇企业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乡镇企业的规划和管理从而走上了法制的轨道;三是乡镇企业东西合作进程加快,地区差异拉大的情况有所缓解,乡镇企业逐步走上了健康、有序的发展道路。

二、乡镇企业在国民经济中

的作用日益显著

1、乡镇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20年的发展壮大,我国乡镇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997年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2074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7·7%;上交国家税金达1526亿元,比1978年增长68倍,占全国税收收入的20·4%,上升16个百分点。

乡镇企业的发展增加了社会有效供给,其生产经营活动几乎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许多产品产量都有大幅度增加,已占全国相当大比重。

如1997年乡镇企业原煤产量63376万吨,比1978年增长5倍多,占全国的比重由16%上升为46·7%;水泥产量20457万吨,比1978年增长60倍,占全国的比重由5%上升为41·5%;机制纸产量2166万吨,比1978年增长49倍,占全国的比重由10%上升为63%。

2、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地位日益巩固。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农村非农产业主要表现为副业,仅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1978年乡镇企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不到1/4,经过十年的快速发展到1987年则首次超过了农业总产值,达52·4%,已成为农村经济的半壁江山。

此后,乡镇企业持续增长,比重逐年提高,在农村经济的主体地位日益巩固。

乡镇企业在自身获得发展的同时还大力支援了农业生产。1997年,仅集体工业企业上交的支农资金就达70多亿元,成为农业生产投资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农业发展的后劲,保持农业生产稳定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乡镇企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乡镇企业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我国长期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打破了农村、农业、农民三位一体几千年传统的自然经济。广大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创办自己的企业已不再是梦想,到1997年我国乡镇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5037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47·3%,已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实现农村工业化的道路。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农村创造了财富,赢得了积累,为农村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各项事业的繁荣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证。在乡镇企业发展的带动下,一大批小城镇迅速崛起,1997年我国仅建制镇就发展到18402个,是1978年的5·5倍,目前全国建制镇约容纳了1·5亿农村居民定居,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农村城市化的进程。

4、拓宽了农村就业门路,增加了

农村居民的收入。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1997年乡镇企业从业人员13051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8·4%;而1978年乡镇企业从业人员仅为2827万人,占当年农村劳动力的9·2%;20年来解决了1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乡镇企业在拓展了农村劳动力就业门路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1997年乡镇企业从业人员人均工资达4465元,全国农民人均从乡镇企业获得的收入已达600多元,目前农民收入的增加有1/3是通过乡镇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增加而实现的。

5、外向型经济已具规模,成为国

家创汇的重要来源。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起步于80年代初,且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局面迅速打开。到1990年出口创汇企业已达到56000家,共建中外合资、合作企业200

转贴于 0多个,出口产品外贸收购总额达到485亿元,比1985年增长10倍,占全国出口产品收购总额的四分之一。“八五”期间乡镇企业出口创汇产品更加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质量、包装不断改善,精深加工增多,档次不断提高,在亚洲、欧洲、美洲等国际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

到1995年,出口创汇企业发展到12万家,出口交货值增加到5395亿元,比1990年增长10·7倍,平均每年增长43·5%。进入“九五”以后,外向型经济开始平稳发展。1996年乡镇企业共引进外资8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出口商品交货值6008亿元,比上年增长11·4%。1997年乡镇企业出口商品交货值达6947亿元,比上年增长15·6%。

三、乡镇企业发展中存在的

主要问题

1、发展以外延为主,企业经济效益起伏较大。20年来我国乡镇企业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具体分析主要是速度型效益,是依靠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扩大投入,依靠外延扩大再生产而取得的。

因此乡镇企业的总体效益基本上随着发展速度变化而上下波动,企业发展快的时期经济总体效益就随之提高,发展慢的时期则随之下降。从企业经营情况看,经济效益也极不稳定。“六五”时期企业经济效益是比较好的时期,固定资产投资的回收期短,成本费用低,资金使用效率较高;“七五”期间,由于外部环境差,市场疲软,需求不足,产品大量积压,加剧了资金周转的困难,企业经济效益持续下降,企业亏损现象严重。进入“八五”以后,乡镇企业普遍强化了管理,注重科技与新产品的开发,产品产销衔接较好,企业效益开始好转,而“九五”以来,乡镇企业经济效益又开始持续下滑,1997年乡村企业总资产报酬率为11·7%,资本收益率为22·4%,比1995年分别下降2·4和3·9个百分点;每百元成本费用创利税9·9元,比1995年下降0·15元。说明乡镇企业在发展中受外部环境影响太大,难以经的起大的风浪,保持良好的速度与效益关系。

2、结构布局不合理、经营管理粗放现象依然严重。乡镇企业主要是由乡村集体和个人出资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发展起来的,因此从一开始就缺少合理规划,行业布局存在严重不合理的情况。主要问题一是乡镇企业与国有企业之间产业、产品同构现象十分突出,不仅不能与国有企业形成互补关系,而且往往形成过渡竞争;二是乡镇企业普遍存在“小而全”的现象,不同地区之间行业结构趋同,大量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从企业本身情况看,乡镇企业是依靠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模仿国有企业的产品和技术,以低成本和灵活的经营机制进入和占领市场的。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有企业改革进程的加快,乡镇企业这些优势已逐步消失,而其固有的技术和装备水平低,职工素质差管理不科学等问题愈加暴露了出来,严重影响了乡镇企业的发展。

3、吸收劳动力能力开始下降。乡镇企业的发展为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发挥了巨大作用。“六五”时期乡镇企业劳动力就业人数平均每年增加552万人;“七五”时期平均每年增加596万人;“八五”时期平均每年增加688万人。而1995年以来,乡镇企业吸收劳动力就业的数量明显下降,平均每年仅增加94万人,特别是1997年随着乡镇企业从粗放到集约经营的转变及受经济效益滑坡的影响,企业从业人数比上年减少458万人,下降3·4%。

4、乡镇企业负担过重,发展后劲

不足。长期以来,乡镇企业担负着支撑地方财政和补农支农的任务,对乡镇企业“取”与“予”的关系一直没有处理好。“八五”期间乡镇企业的公积金提留率为24·1%,比“七五”期间低11·3个百分点,1997年进一步下降到23%。1997年,扣除各种负担费用,真正留给企业的积累不到净利润的35%,比上年下降5个百分点。另据统计,有些地方乡镇企业除应缴国家税金、以工补农和农村各项社会性支出费用外,还负担各种基金和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多达100多种,这些负担使企业获利能力下降,难以休养生息和开展技术革新提高产品竞争力,严重影响了乡镇企业的生产后劲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四、采取有效措施保持乡镇

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1、要创造良好的环境,使乡镇企业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进入“九五”以来,乡镇企业发展速度、经济效益持续滑坡,对国民经济、社会就业影响甚大,党中央国务院对此十分关注。各级政府和部门应坚决贯彻落实已经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对企业融资、贷款应给予必要的支持,要打破所有制界线,做到合理公平、一视同仁;要积极鼓励和促使乡镇企业提高自我积累扩大生产;要大力推行东西合作工程项目,加快中西部乡镇企业的发展,使乡镇企业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效益。

2、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推

动乡镇企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应积极促使乡镇企业的改革向深层次推进。完善企业承包、租赁、兼并、拍卖、破产等项制度,促进各种形式经济、技术的联合;积极探索各种有效的资产组织形式,特别是要逐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中心推动企业改革向纵深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经济增长逐步完成从粗放到集约型的转变。

3、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引导乡

镇企业聚集连片发展。应把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引导乡镇企业适当集中,连片发展。我国乡镇企业遍布在全国乡乡村村,布局分散,难以形成集聚效益,应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小城镇集中,一方面推动我国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另一方面通过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共同发展,节约土地资源,减少公共设施的投入,改善外部环境,从中受益。另外,通过乡镇企业到小城镇聚集还有利于加强规划管理,相应调整产业结构,逐步改变“小而全”的格局。

4、抓好企业内部管理和技术改

第5篇:乡镇农经工作总结范文

为深入了解乡镇工会建设情况,我们用一周时间赴XX县实地调查,走遍了全县所属的9个乡镇2个工业区,听取了乡镇党委对工会工作的评价,实地查看了乡镇工会工作情况并与县、乡镇工会领导进行了深入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成安县乡镇工会建设的主要特点

成安县是邯郸市东部一个大的农业县,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曾亲临成安视察棉花生产。近年来,该县大力发展工业,先后建立了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随着县域经济不断发展,职工人数不断发展壮大,县总工会紧跟发展步伐,自2014年起,该县开始大抓乡镇工会建设,经过三年多的实践探索,初步摸索了乡镇工会工作的路子。这次调查我们的突出感受是:

(一)乡镇工会赢得了乡镇党委、政府的基本认可。我们与9个乡镇的党委书记进行座谈,都有一个突出感受,就是乡镇领导都对工会工作有了一定了解并对工会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商城镇党委书记杨冠军说,过去对工会不太了解,但成立乡镇工会后,工会发挥了其他组织无法替代的作用。如工会介入调解宅基地纠纷等民事纠纷,为外出务工人员解决欠薪讨薪等维权问题,协调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这些都是工会帮助解决的。工会工作涵盖了计生协会、农业协会等内容,可以说,只要有职工的地方、有企业的地方、有会员的地方就有工会组织,工会无处不在。

(二)乡镇工会组织健全,发展了大量农民工入会。成安县所有11个乡级政府配有11个兼职工会主席和11个专职副主席,主席基本都由乡镇组织委员担任,每个乡镇都配备有兼职工会干部1-3名,县总工会为所有乡镇总工会各配1名指导员,实现了有人干事。所辖9个乡镇2个工业区全部建立了总工会,所有XX个行政村全部建立了村工会,实现了乡村两级工会组织全覆盖。县总工会给所有乡镇总工会统一配置了办公桌椅、文柜、图牌、资料、电脑,做到了六有,即有场所、有设备、有印章、有制度、有档案、有经费。截至目前,全县注册企业及用工单位XXX家,建立基层工会组织XX家,工会会员X.X万人。

(三)乡镇工会工作体现了乡村特点,让更多的农民工了解了工会。这次我们看到,乡镇工会和企业工会有所不同,成安县乡镇工会围绕中心工作针对外出务工人员、农民工开展工作。工作对象是从农民向职工转变过程中的当地打工农民工和外出务工的农民工。经过几年的工作,已经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加入工会,有事找工会。截至目前,外出务工农民工达到了XX万人。将工会组织向乡镇延伸,最大限度地把众多小微企业和外出务工人员纳入到工会中来,初步形成了哪里有职工,哪里就有工会组织。

二、成安乡镇工会在乡镇建设中发挥的主要作用

成安县乡镇工会在县总工会的指导、在乡镇党委的领导下,围绕乡镇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在乡镇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在服务乡镇经济发展、帮助农民增收致富上发挥了助推器作用。

1、针对乡镇经济发展的特点,围绕提高农民工、外出务工人员素质搞培训。一是开展岗位练兵技能竞赛活动。围绕乡镇主导产业,在全县的510家企业中广泛开展劳动竞赛,如:果树嫁接比赛,卫生系统的护理技能比赛,计算机文字处理技能岗位练兵等,共2.7万名职工参加了竞赛,创新技术成果52项。二是对外出务工农民工进行政策法规培训。针对外出务工农民工的工作特点,通过广播、悬挂横幅、刊登板报、墙报,赠送《工会法》、《劳动法》和《工会章程》等资料进行岗前培训。今年7月份,道东堡乡工会在春棵农业园区开展了三信杯安全生产知识竞赛,120余名职工参加了活动。切实提高了外出务工人员的自我保护、自我维权意识。三是围绕提高致富本领搞培训。对本地就业农民工进行实用技术、创业能力培训。柏寺营乡实施会员素质工程,采取授课、现场指导等方式,开展食用菌、葡萄种植等实用技术培训激发了广大职工群众的创新灵感和干事创业劲头。

2、帮助乡镇搞项目,围绕农业产业化、创建小微企业搞服务。柏寺营乡西岳固村工会争取小额信贷资金和政府贴息贷款,帮助科技示范户发展庭院经济,仅獭兔散养一项就增收XXX元以上。南散湖村、大金山等4个村的工会都积极带领会员增收致富、创造经济效益,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支持。2014年,下河町村在引进外商的工业化生产白灵菇技术指导下开展白灵菇种植,乡总工会指导职工成立了技术攻关小组,把企业性种植和传统种植进行结合,大大提高了产量和品种质量。通过工会积极工作,周边村发展起一家一户的蘑菇种植户500多户,为500户农民带来300多万元的收益。

3、对返乡的农民工进行政策法规培训。北乡义乡针对返乡农民工举办涉及政策法规、会计电算化、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劳动保护、劳动技能等内容的各类培训班10余期,参加人员达到XXX余人次,切实提高了职工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

(二)在推进乡镇民主管理、化解社会矛盾中发挥了调节器作用

1、在民主选举村两委中发挥作用。商城镇党委在2012年10月份两委换届考察东保庄村支书人选时,该村工会小组发挥监督作用,对候选人及考察方式提出符合本村实际的意见建议,得到了镇党委的认可。在工会监督下,选举产生的东保庄村新任村支书任英增同志,上任不到一年办起了村棉花加工企业,利润80多万元,硬化道路3000多米,投资10万元维修了小学教室10间。商城镇张辛庄村是一个多家族的大村,家族间隔阂较深,多年没有村班子。镇党委受东保庄村启发,由工会发挥组织优势,积极开展会员思想教育,再由会员分头做亲属工作,最后成功选出了村班子。

2、在征地、拆迁中工会出面一块做工作,将失地的农民安排到工业企业上班,避免了的发生。2013年,成安县工业区总工会对XX、XX、XX、XX、XX和XX六村的失地家庭,以户为单位,一户一人安排到企业保洁岗位就业,并帮助失地家庭子女就近上学,仅XX村就安排就业XX人,安排失地农民子女入学XX人。

3、通过工会帮扶送温暖体现党和政府对农民工的关爱。漳河店镇是劳务输出大镇,镇总工会始终把开展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帮扶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随时掌握他们的困难和思想动态,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如在农忙期间组织人员帮助收秋,老人生病时派专人慰问,切实发挥了工会作为职工娘家人的作用,解决了这部分人员生产生活的后顾之忧。近年来,成安县累计争取上级和筹集发放困难职工帮扶资金XX余万元,救助困难职工XXX余人次,救助困难职工子女上学210余人次,救助患大病的困难职工共56人次。

4、在讨薪、工伤事故等维权中化解矛盾。XXX乡建立了以乡维权服务中心为核心、基层工会调解组织为结合点的管理网络,以民主意识较强的三信农业园区、春棵农业园区作为试点,抓住工资集体协商、劳动合同制度等工会工作的牛鼻子进行面对面指导,避免了重大劳动争议和拖欠工资现象的发生。成安镇充分利用协商机制这一平台,将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劳动权益问题提交企业、职工代表、镇工会联席会议讨论,使问题能够得到及时处理和解决。商城镇总工会自成立以来,一直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协调劳动关系和调解劳动争议作为一项基本任务来抓,积极主动参与每一次劳动事故或劳动争议的调处。2014年10月份,XX村李XX、刘XX两人在XX市水泥厂打工,期间不慎煤气中毒身亡。商城镇总工会积极出面,派专人赴银川市协助家属处理善后赔偿事宜,经过努力双方家属各获得赔偿XX万元。

(三)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中发挥了组织员作用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乡镇总工会找准在职工文化建设中的定位和工作的切入点、着力点,利用黑板报,展版等宣传阵地,积极开展宣传活动,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职工文化体育活动,充分发挥工会文化教育体育阵地的教育功能。柏寺营乡开展以德育人主题活动,由大金山村工会主席李书霞6次义务宣讲《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组织开展关爱特困单亲母亲爱心促和谐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等一系列活动,在全乡掀起了关爱弱势群体,资助贫困学生的热潮,让农民工和弱势群体真切感受到工会大家庭的温暖。辛义乡工会不断加强会员活动中心建设,在全乡29个村建立了文化图书阅览室,新增书柜XX面,新增图书XXX余本,投资XX万元购置了篮球架、单双杠组合等室外健身器材,定期开展秧歌表演、篮球比赛等多项有益健康的文体活动,让更多的农民了解工会,参加工会,尽可能将外来工、农民工、临时工纳入工会组织,进一步增强了工会组织的凝聚力。

三、成安县乡镇工会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的重视支持是推进乡镇工会建设的根本保证。成安乡镇工会之所以得到发展,根本的一条经验是县委、政府,乡镇党委、政府都对工会给予了重视、支持和帮助。

1、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乡镇总工会、村级工会组织建设工作的意见》(成字〔2010〕64号),探索形成了先搭台、再充实、随完善、后规范的工作模式,明确由党委组织委员具体抓工会工作。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切实把工会工作纳入党委工作议事日程,并配备了专职副主席,实行专职工会副主席津贴制,激发了乡镇工会干部的活力。

2、党工共建捆在一起抓,推进了工会建设。坚持党建带工建、工建促党建、党工共建的原则,建立了乡镇党、政、工共建机制,做到一同部署、一同检查、一同考核,使工会工作融入到党建工作中。建立了乡镇政府、工会与企业代表组织构成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每年至少召开二次协调会议,真正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各方配合、工会运作、职工参与的工会工作格局。西岳固村工会委员宋燕芹带领村民进行大棚葡萄种植,创造了良好经济效益,带动一些致富能手、入党积极分子脱颖而出进入工会班子,提高了整体素质,增强了工会组织的活力和战斗力。

3、建立了工会与政府的联席会议制度,为工会开展工作争取了更多资源和手段。定期召开党政工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工会工作遇到的困难与问题。乡镇工会抓住开会、工作汇报的机会,与党政领导就工会工作中存在的困难问题进行沟通,争取乡政府拨点经费、以政府名义发文或组织安全检查等,形成了基层实质上的联席会。柏寺营乡制定了三带措施(从思想上带,切实加强基层工会的思想建设;从组织上带,全面推进工会基层组织建设;从队伍上带,建设高素质的工会干部队伍),在乡镇党政领导的帮助下,从乡级机关工会组织抓起,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选齐配强村工会组织,顺利实现了工作领域的拓展和工作重心下移。

(二)县级工会加强对乡镇工会的具体帮助指导是推进乡镇工会建设的重要举措。指导规范是开展乡镇工会工作的重要基础。成安县总工会工作人员共15人,按照每人包一个乡镇的思路具体指导乡镇总工会,选择以零小企业较多的商城镇、长巷乡为试点,发挥典型引路的示范带动作用开展工作。主要是三方面工作,一是搞培训。组织新建工会干部认真学习《工会法》、《劳动合同法》、《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条例》等法律法规,印制《工会法律法规汇编》小册子,提高工会干部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为更好更快地开展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二是抓规范。指导乡镇总工会挂起工会委员会、工会办公室和工会活动室三块牌子,建立工会组织、工会会员和工会活动三项档案,配齐办公所需配套设施,制定民主管理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劳动争议调解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实现了有组织、有阵地、有制度,为规范工会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三是解难题。积极帮助基层解决包括经费收缴、开展活动、困难职工帮扶、建立工会组织、劳动争议等一系列问题。近三年来,道东堡乡共接待职工来信来访130多批次,受理劳动争议案件75件,结案65件,为职工挽回经济损失XXX.98万元,让广大职工群众真切感受到工会是职工信赖的娘家人和职工之家。商城镇、长巷镇工会结合镇内企业较多,性质较近的特点,因地制宜,为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农民工组建了区域工会联合会。辛义乡作为纳入新农村建设工作格局的试点乡,坚持把新农村建设和工会建设结合起来,强化村办企业工会组织建设。北乡义乡、漳河店、李家疃镇根据经济相对欠发达,农民收入低,劳动力过剩这一实际,将农民工劳务输出作为工会的重点工作,建立工会劳务输出机构并形成了网络体系,健全完善了一整套维护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的办法措施。

(三)深入广泛地宣传发动是推进乡镇工会建设的必然要求。乡镇工会工作的重点是农民工,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工会知识吸引更多的农民工加入工会。要让农民从农村向工厂、工业过渡,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越来越多的农民向职工、向外出务工人员过渡,成安县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注重加大宣传工会力度。一是在职工集中的地方搞宣传,增强工会吸引力。在产业聚集区的2万名职工中间印制工会宣传册宣传工会。通过以会代训、以活动代训的方式,广泛宣传《工会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党政领导、企业经营者和广大职工对工会工作在市场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地位的认识,让大家切实认识到乡镇工会建设是整个工会组织建设的基础。组织外出务工人员和本地职工进行劳动安全卫生知识的学习,对外出务工人员的组织者进行《工资集体协商协议》和《女职工特殊权益保护协议》的签订培训,以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素质来实现合法权益的自我维护、依法维护。二是通过做好维权的实例,增强工会的凝聚力。商城工业区总工会把做好工资集体协商作为推动区内项目发展的突破口来抓,截至目前,全区已建工会的企业100%签订了工资集体合同,今年平均增长工资170元,在落实职工民利的同时,维护了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截至目前,全县共有注册企业及用工单位XXXX家,签订工资集体协商企业XXX家。三是通过开展集中活动,增强工会的影响力。乡镇工会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商城工业区工会与县医院合作开展免费体检进企业活动,受益职工700人。还结合区部署的综合形象改造提升项目,组织会员义务劳动,为工业区焊接各类标牌42个,平整土地800平米,清扫主干道。

四、进一步深化乡镇工会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成安县的调研,我们感到,乡镇工会既是工会的延伸,但又不同于县总工会,既有企业等基层工会工作的规律,又有自己的特点,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完善。

第一,必须进一步深化对乡镇工会地位作用的认识。一是要充分看到乡镇工作发展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深化改革、深化治理的要求,乡镇的责任越来越重,乡镇工会也要跟上步伐,从成安看,乡镇工会在乡镇建设中可以发挥更好的作用。二是要科学评价乡镇工会的现状,既要看到取得的一些成绩,更要看到差距和不足,有的乡镇只是挂牌子,喊口号,流于形式。三是要增强信心,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乡镇工会工作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第二,必须进一步强化对乡镇工会工作的帮助指导。省、市、县工会都要研究乡镇工会的工作特色,有针对性地搞好基层的帮助指导。一要抓工作规范。对乡镇开展的重点工作进行规范,规范中搞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二要抓特色,抓亮点。要善于挖掘、总结乡镇工会开展工作的的特色、亮点,发挥典型引路作用,带动整个区域工作上水平。三要提高能力素质。做好传帮带,基层很多同志多数是兼职,不了解工会工作,县总工会必须言传身教,从工作方法、工作内容上强化乡镇工会干部素质培训,让他们尽快适应工会工作。

第三,必须突出乡镇工会工作的重点和特色。一是要围绕党委政府中心任务开展工作。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是工会工作的重心,工会在开展任何活动时都不能脱离这个重心,要充分体现乡镇工会的价值和作用,紧紧围绕乡镇经济发展这条主线开展工作。二是要自主的做好工会工作。人、财、物是工会开展工作的必要条件。坚持工作场所、专项资金、专人专属工会,有了这些工会工作才能正常运行,才能组织广大职工开展劳动竞赛、经济技术创新等一系列活动,才能维护好、实现好职工的合法权益。三是要坚持和完善各项制度。制度是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成安乡镇工会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坚持和完善向党委汇报、工会与政府联席会议和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等制度,这是实现既定目标的根本保证。

第四,必须帮助解决乡镇工会自身解决不了的问题。从成安调查看,编制、人员、场所都基本有了,突出问题是经费问题。随着乡镇实力不断壮大,建议把乡镇工会经费提上议事日程。一是会费收缴问题。虽吸入了大量的职工、会员,但是都没有收个人会费,乡镇经费的主要来源是上级划拨。建议对乡镇工会的会费收缴问题开展调查,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制定工会经费的收缴目标,实行分别对待催缴经费的制度,并将工会经费的收缴纳入工会工作目标考核,调动工会干部和财务人员收缴工会经费的积极性。二是经费比例分配问题。按照惯例县上解40%,其中的37.5%返回县工会,这一部分都没有给乡镇的返还比例。乡镇提出,现有的比例中划出一部分给乡镇或加大县返还经费的力度,按照会员数从县总工会的费用中给乡镇一定的工作经费。建议,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乡镇工会经费使用情况专题调研,尽快完善工会财务管理体制,明确乡镇工会经费留成的比例。由市总工会按照各乡镇机关、企事业单位全年的工资总额,核定工会经费的收缴基数,再按基数的比例核定乡镇留成经费,以给予乡镇工会必要的经济支撑。同时,乡镇总工会积极争取乡镇党政的经济支持,多方面筹措资金,保证工会工作的正常运转。

第6篇:乡镇农经工作总结范文

为深入了解乡镇工会建设情况,我们用一周时间赴XX县实地调查,走遍了全县所属的9个乡镇2个工业区,听取了乡镇党委对工会工作的评价,实地查看了乡镇工会工作情况并与县、乡镇工会领导进行了深入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成安县乡镇工会建设的主要特点

成安县是邯郸市东部一个大的农业县,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曾亲临成安视察棉花生产。近年来,该县大力发展工业,先后建立了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随着县域经济不断发展,职工人数不断发展壮大,县总工会紧跟发展步伐,自2014年起,该县开始大抓乡镇工会建设,经过三年多的实践探索,初步摸索了乡镇工会工作的路子。这次调查我们的突出感受是:

(一)乡镇工会赢得了乡镇党委、政府的基本认可。我们与9个乡镇的党委书记进行座谈,都有一个突出感受,就是乡镇领导都对工会工作有了一定了解并对工会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商城镇党委书记杨冠军说,过去对工会不太了解,但成立乡镇工会后,工会发挥了其他组织无法替代的作用。如工会介入调解宅基地纠纷等民事纠纷,为外出务工人员解决欠薪讨薪等维权问题,协调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这些都是工会帮助解决的。工会工作涵盖了计生协会、农业协会等内容,可以说,只要有职工的地方、有企业的地方、有会员的地方就有工会组织,工会无处不在。

(二)乡镇工会组织健全,发展了大量农民工入会。成安县所有11个乡级政府配有11个兼职工会主席和11个专职副主席,主席基本都由乡镇组织委员担任,每个乡镇都配备有兼职工会干部1-3名,县总工会为所有乡镇总工会各配1名指导员,实现了有人干事。所辖9个乡镇2个工业区全部建立了总工会,所有XX个行政村全部建立了村工会,实现了乡村两级工会组织全覆盖。县总工会给所有乡镇总工会统一配置了办公桌椅、文柜、图牌、资料、电脑,做到了“六有”,即有场所、有设备、有印章、有制度、有档案、有经费。截至目前,全县注册企业及用工单位XXX家,建立基层工会组织XX家,工会会员X.X万人。

(三)乡镇工会工作体现了乡村特点,让更多的农民工了解了工会。这次我们看到,乡镇工会和企业工会有所不同,成安县乡镇工会围绕中心工作针对外出务工人员、农民工开展工作。工作对象是从农民向职工转变过程中的当地打工农民工和外出务工的农民工。经过几年的工作,已经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加入工会,有事找工会。截至目前,外出务工农民工达到了XX万人。将工会组织向乡镇延伸,最大限度地把众多小微企业和外出务工人员纳入到工会中来,初步形成了“哪里有职工,哪里就有工会组织”。

二、成安乡镇工会在乡镇建设中发挥的主要作用

成安县乡镇工会在县总工会的指导、在乡镇党委的领导下,围绕乡镇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在乡镇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在服务乡镇经济发展、帮助农民增收致富上发挥了“助推器”作用。

1、针对乡镇经济发展的特点,围绕提高农民工、外出务工人员素质搞培训。一是开展岗位练兵技能竞赛活动。围绕乡镇主导产业,在全县的510家企业中广泛开展劳动竞赛,如:果树嫁接比赛,卫生系统的护理技能比赛,计算机文字处理技能岗位练兵等,共2.7万名职工参加了竞赛,创新技术成果52项。二是对外出务工农民工进行政策法规培训。针对外出务工农民工的工作特点,通过广播、悬挂横幅、刊登板报、墙报,赠送《工会法》、《劳动法》和《工会章程》等资料进行岗前培训。今年7月份,道东堡乡工会在春棵农业园区开展了“三信杯”安全生产知识竞赛,120余名职工参加了活动。切实提高了外出务工人员的自我保护、自我维权意识。三是围绕提高致富本领搞培训。对本地就业农民工进行实用技术、创业能力培训。柏寺营乡实施“会员素质工程”,采取授课、现场指导等方式,开展食用菌、葡萄种植等实用技术培训激发了广大职工群众的创新灵感和干事创业劲头。

2、帮助乡镇搞项目,围绕农业产业化、创建小微企业搞服务。柏寺营乡西岳固村工会争取小额信贷资金和政府贴息贷款,帮助科技示范户发展庭院经济,仅獭兔散养一项就增收XXX元以上。南散湖村、大金山等4个村的工会都积极带领会员增收致富、创造经济效益,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支持。2014年,下河町村在引进外商的工业化生产白灵菇技术指导下开展白灵菇种植,乡总工会指导职工成立了技术攻关小组,把企业性种植和传统种植进行结合,大大提高了产量和品种质量。通过工会积极工作,周边村发展起一家一户的蘑菇种植户500多户,为500户农民带来300多万元的收益。

3、对返乡的农民工进行政策法规培训。北乡义乡针对返乡农民工举办涉及政策法规、会计电算化、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劳动保护、劳动技能等内容的各类培训班10余期,参加人员达到XXX余人次,切实提高了职工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

(二)在推进乡镇民主管理、化解社会矛盾中发挥了“调节器”作用

1、在民主选举村“两委”中发挥作用。商城镇党委在2012年10月份两委换届考察东保庄村支书人选时,该村工会小组发挥监督作用,对候选人及考察方式提出符合本村实际的意见建议,得到了镇党委的认可。在工会监督下,选举产生的东保庄村新任村支书任英增同志,上任不到一年办起了村棉花加工企业,利润80多万元,硬化道路3000多米,投资10万元维修了小学教室10间。商城镇张辛庄村是一个多家族的大村,家族间隔阂较深,多年没有村班子。镇党委受东保庄村启发,由工会发挥组织优势,积极开展会员思想教育,再由会员分头做亲属工作,最后成功选出了村班子。

2、在征地、拆迁中工会出面一块做工作,将失地的农民安排到工业企业上班,避免了的发生。2013年,成安县工业区总工会对XX、XX、XX、XX、XX和XX六村的失地家庭,以户为单位,一户一人安排到企业保洁岗位就业,并帮助失地家庭子女就近上学,仅XX村就安排就业XX人,安排失地农民子女入学XX人。

3、通过工会帮扶送温暖体现党和政府对农民工的关爱。漳河店镇是劳务输出大镇,镇总工会始终把开展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帮扶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随时掌握他们的困难和思想动态,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如在农忙期间组织人员帮助收秋,老人生病时派专人慰问,切实发挥了工会作为职工“娘家人”的作用,解决了这部分人员生产生活的后顾之忧。近年来,成安县累计争取上级和筹集发放困难职工帮扶资金XX余万元,救助困难职工XXX余人次,救助困难职工子女上学210余人次,救助患大病的困难职工共56人次。

4、在讨薪、工伤事故等维权中化解矛盾。XXX乡建立了以乡维权服务中心为核心、基层工会调解组织为结合点的管理网络,以民主意识较强的三信农业园区、春棵农业园区作为试点,抓住工资集体协商、劳动合同制度等工会工作的“牛鼻子”进行面对面指导,避免了重大劳动争议和拖欠工资现象的发生。成安镇充分利用协商机制这一平台,将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劳动权益问题提交企业、职工代表、镇工会联席会议讨论,使问题能够得到及时处理和解决。商城镇总工会自成立以来,一直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协调劳动关系和调解劳动争议作为一项基本任务来抓,积极主动参与每一次劳动事故或劳动争议的调处。2014年10月份,XX村李XX、刘XX两人在XX市水泥厂打工,期间不慎煤气中毒身亡。商城镇总工会积极出面,派专人赴银川市协助家属处理善后赔偿事宜,经过努力双方家属各获得赔偿XX万元。

(三)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中发挥了“组织员”作用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乡镇总工会找准在职工文化建设中的定位和工作的切入点、着力点,利用黑板报,展版等宣传阵地,积极开展宣传活动,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职工文化体育活动,充分发挥工会文化教育体育阵地的教育功能。柏寺营乡开展“以德育人”主题活动,由大金山村工会主席李书霞6次义务宣讲《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组织开展“关爱特困单亲母亲”“爱心促和谐——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等一系列活动,在全乡掀起了关爱弱势群体,资助贫困学生的热潮,让农民工和弱势群体真切感受到工会大家庭的温暖。辛义乡工会不断加强会员活动中心建设,在全乡29个村建立了文化图书阅览室,新增书柜XX面,新增图书XXX余本,投资XX万元购置了篮球架、单双杠组合等室外健身器材,定期开展秧歌表演、篮球比赛等多项有益健康的文体活动,让更多的农民了解工会,参加工会,尽可能将外来工、农民工、临时工纳入工会组织,进一步增强了工会组织的凝聚力。

三、成安县乡镇工会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的重视支持是推进乡镇工会建设的根本保证。成安乡镇工会之所以得到发展,根本的一条经验是县委、政府,乡镇党委、政府都对工会给予了重视、支持和帮助。

1、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乡镇总工会、村级工会组织建设工作的意见》(成字〔2010〕64号),探索形成了“先搭台、再充实、随完善、后规范”的工作模式,明确由党委组织委员具体抓工会工作。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切实把工会工作纳入党委工作议事日程,并配备了专职副主席,实行专职工会副主席津贴制,激发了乡镇工会干部的活力。

2、“党工共建”捆在一起抓,推进了工会建设。坚持“党建带工建、工建促党建、党工共建”的原则,建立了乡镇党、政、工共建机制,做到一同部署、一同检查、一同考核,使工会工作融入到党建工作中。建立了乡镇政府、工会与企业代表组织构成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每年至少召开二次协调会议,真正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各方配合、工会运作、职工参与的工会工作格局。西岳固村工会委员宋燕芹带领村民进行大棚葡萄种植,创造了良好经济效益,带动一些致富能手、入党积极分子脱颖而出进入工会班子,提高了整体素质,增强了工会组织的活力和战斗力。

3、建立了工会与政府的联席会议制度,为工会开展工作争取了更多资源和手段。定期召开党政工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工会工作遇到的困难与问题。乡镇工会抓住开会、工作汇报的机会,与党政领导就工会工作中存在的困难问题进行沟通,争取乡政府拨点经费、以政府名义发文或组织安全检查等,形成了基层实质上的联席会。柏寺营乡制定了“三带”措施(从思想上带,切实加强基层工会的思想建设;从组织上带,全面推进工会基层组织建设;从队伍上带,建设高素质的工会干部队伍),在乡镇党政领导的帮助下,从乡级机关工会组织抓起,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选齐配强村工会组织,顺利实现了工作领域的拓展和工作重心下移。

(二)县级工会加强对乡镇工会的具体帮助指导是推进乡镇工会建设的重要举措。指导规范是开展乡镇工会工作的重要基础。成安县总工会工作人员共15人,按照每人包一个乡镇的思路具体指导乡镇总工会,选择以零小企业较多的商城镇、长巷乡为试点,发挥典型引路的示范带动作用开展工作。主要是三方面工作,一是搞培训。组织新建工会干部认真学习《工会法》、《劳动合同法》、《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条例》等法律法规,印制《工会法律法规汇编》小册子,提高工会干部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为更好更快地开展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二是抓规范。指导乡镇总工会挂起工会委员会、工会办公室和工会活动室三块牌子,建立工会组织、工会会员和工会活动三项档案,配齐办公所需配套设施,制定民主管理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劳动争议调解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实现了有组织、有阵地、有制度,为规范工会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三是解难题。积极帮助基层解决包括经费收缴、开展活动、困难职工帮扶、建立工会组织、劳动争议等一系列问题。近三年来,道东堡乡共接待职工来信来访130多批次,受理劳动争议案件75件,结案65件,为职工挽回经济损失XXX.98万元,让广大职工群众真切感受到工会是职工信赖的“娘家人”和“职工之家”。商城镇、长巷镇工会结合镇内企业较多,性质较近的特点,因地制宜,为“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农民工组建了区域工会联合会。辛义乡作为纳入新农村建设工作格局的试点乡,坚持把新农村建设和工会建设结合起来,强化村办企业工会组织建设。北乡义乡、漳河店、李家疃镇根据经济相对欠发达,农民收入低,劳动力过剩这一实际,将农民工劳务输出作为工会的重点工作,建立工会劳务输出机构并形成了网络体系,健全完善了一整套维护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的办法措施。

(三)深入广泛地宣传发动是推进乡镇工会建设的必然要求。乡镇工会工作的重点是农民工,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工会知识吸引更多的农民工加入工会。要让农民从农村向工厂、工业过渡,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越来越多的农民向职工、向外出务工人员过渡,成安县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注重加大宣传工会力度。一是在职工集中的地方搞宣传,增强工会吸引力。在产业聚集区的2万名职工中间印制工会宣传册宣传工会。通过以会代训、以活动代训的方式,广泛宣传《工会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党政领导、企业经营者和广大职工对工会工作在市场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地位的认识,让大家切实认识到乡镇工会建设是整个工会组织建设的基础。组织外出务工人员和本地职工进行劳动安全卫生知识的学习,对外出务工人员的组织者进行《工资集体协商协议》和《女职工特殊权益保护协议》的签订培训,以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素质来实现合法权益的自我维护、依法维护。二是通过做好维权的实例,增强工会的凝聚力。商城工业区总工会把做好工资集体协商作为推动区内项目发展的突破口来抓,截至目前,全区已建工会的企业100%签订了工资集体合同,今年平均增长工资170元,在落实职工民利的同时,维护了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截至目前,全县共有注册企业及用工单位XXXX家,签订工资集体协商企业XXX家。三是通过开展集中活动,增强工会的影响力。乡镇工会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商城工业区工会与县医院合作开展“免费体检进企业”活动,受益职工700人。还结合区部署的综合形象改造提升项目,组织会员义务劳动,为工业区焊接各类标牌42个,平整土地800平米,清扫主干道。

四、进一步深化乡镇工会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成安县的调研,我们感到,乡镇工会既是工会的延伸,但又不同于县总工会,既有企业等基层工会工作的规律,又有自己的特点,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完善。

第一,必须进一步深化对乡镇工会地位作用的认识。一是要充分看到乡镇工作发展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深化改革、深化治理的要求,乡镇的责任越来越重,乡镇工会也要跟上步伐,从成安看,乡镇工会在乡镇建设中可以发挥更好的作用。二是要科学评价乡镇工会的现状,既要看到取得的一些成绩,更要看到差距和不足,有的乡镇只是挂牌子,喊口号,流于形式。三是要增强信心,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乡镇工会工作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第二,必须进一步强化对乡镇工会工作的帮助指导。省、市、县工会都要研究乡镇工会的工作特色,有针对性地搞好基层的帮助指导。一要抓工作规范。对乡镇开展的重点工作进行规范,规范中搞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二要抓特色,抓亮点。要善于挖掘、总结乡镇工会开展工作的的特色、亮点,发挥典型引路作用,带动整个区域工作上水平。三要提高能力素质。做好传帮带,基层很多同志多数是兼职,不了解工会工作,县总工会必须言传身教,从工作方法、工作内容上强化乡镇工会干部素质培训,让他们尽快适应工会工作。

第三,必须突出乡镇工会工作的重点和特色。一是要围绕党委政府中心任务开展工作。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是工会工作的重心,工会在开展任何活动时都不能脱离这个重心,要充分体现乡镇工会的价值和作用,紧紧围绕乡镇经济发展这条主线开展工作。二是要自主的做好工会工作。人、财、物是工会开展工作的必要条件。坚持工作场所、专项资金、专人专属工会,有了这些工会工作才能正常运行,才能组织广大职工开展劳动竞赛、经济技术创新等一系列活动,才能维护好、实现好职工的合法权益。三是要坚持和完善各项制度。制度是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成安乡镇工会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坚持和完善向党委汇报、工会与政府联席会议和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等制度,这是实现既定目标的根本保证。

第四,必须帮助解决乡镇工会自身解决不了的问题。从成安调查看,编制、人员、场所都基本有了,突出问题是经费问题。随着乡镇实力不断壮大,建议把乡镇工会经费提上议事日程。一是会费收缴问题。虽吸入了大量的职工、会员,但是都没有收个人会费,乡镇经费的主要来源是上级划拨。建议对乡镇工会的会费收缴问题开展调查,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制定工会经费的收缴目标,实行分别对待催缴经费的制度,并将工会经费的收缴纳入工会工作目标考核,调动工会干部和财务人员收缴工会经费的积极性。二是经费比例分配问题。按照惯例县上解40%,其中的37.5%返回县工会,这一部分都没有给乡镇的返还比例。乡镇提出,现有的比例中划出一部分给乡镇或加大县返还经费的力度,按照会员数从县总工会的费用中给乡镇一定的工作经费。建议,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乡镇工会经费使用情况专题调研,尽快完善工会财务管理体制,明确乡镇工会经费留成的比例。由市总工会按照各乡镇机关、企事业单位全年的工资总额,核定工会经费的收缴基数,再按基数的比例核定乡镇留成经费,以给予乡镇工会必要的经济支撑。同时,乡镇总工会积极争取乡镇党政的经济支持,多方面筹措资金,保证工会工作的正常运转。

第7篇:乡镇农经工作总结范文

但是,乡镇财政作为中国各级财政体制中最为基础的一级,其公共财政建立到了一个什么程度则缺乏实证研究。

就已有的文献来看,东部发达地区的公共财政建设情况较好,但是中西部地区则是发生了和公共财政原则相比较为严重的“偏离”,甚至干脆就是“吃饭财政”,且债务缠身,陷入困境,根本谈不上公共财政(周飞舟,2002;谭秋成,2002;汪涣生、彭先发,2001)。

那么,在中西部地区乡镇财政到底是按照什么原则运行的呢?这是本文要探讨的一个问题。

乡镇财政在近年来受到关注的第二个原因和“三农”问题中的农民负担有着密切的关系。现有的研究发现,在中西部地区,造成农民负担屡减不下、越减越重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基层财政体制运行中存在着比较大的缺陷和问题,而这些问题又直接和分税制改革联系在一起(赵阳和周飞舟,1999;张军,2002;陈锡文,2003)。

总结现有的研究,中西部地区乡镇财政的困难和严重后果已经显得较为突出,但是这其中对于乡镇财政运作机制的实证研究则显得相对缺乏。换句话说,对乡镇财政困境的产生机制的研究还不足够,笼统地将其归因于分税制或者经济转型,都不能切实指中乡镇财政运作中的要害。而只是一般性地讲“中央财政喜气洋样,省市财政勉勉强强,县级财政拆东墙补西墙,乡镇财政哭爹叫娘”之类的流行语言就更难以说明问题的实质,对于理解乡镇财政的实际状况并无实际的帮助。

2001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在全国三个县(湖北XY、河南YL、江西TT)进行了一次全面深入的农村基层财政状况调查,积累了大量这个方面的翔实资料和相关数据。本文就是在这些资料和数据的基础上,对乡镇财政的三个方面:收支结构、运转流程和困境成因进行比较细致的分析和讨论,以求读者在读完本文后,能够对乡镇财政的现状有一个比较清晰而全面的认识。

本文分成这样几个部分:第一部分讨论支出和收入,看看乡镇财政的收支结构有哪些特点;接下来展示一个乡镇财政的流程图,这个流程图将显示乡镇政府如何捉襟见肘、拆拆补补地过日子;最后一部分探讨乡镇财政何以会落到这个地步。在分析的过程中,笔者用一个乡的数据和资料做分析的基础,以图简明清晰,必要的时候结合其他乡的材料作对比和辅证。

一、乡镇财政的收入结构

乡镇财政的收入规模在地区间差异极大。在东部沿海地区,一个乡镇的财政收入可达几个亿,而西部地区许多乡镇则只有几十万的水平。笔者调查的几个乡镇财政收入维持在几百万元的水平,代表了中部地区一般的乡镇财政收入水平。在这一部分, 通过对乡镇财政收入的分析,我们回答这样的问题:乡镇财政收入以什么部分为主?在过去的10年间这种收入结构有什么变化?

(一)乡镇财政的收入组成

一般说来,乡镇财政总的收入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部分,即预算内的财政收入、乡镇统筹收入和部门收费。对于后两个部分,有些地方将其统称为预算外收入,而有些地区则只将收费部分划为预算外收入。下面分别对这三个部分做概念上的解释。

(1)预算内的财政收入。这是由乡财政所在县财政局的监督和指导下通过正规的税收入帐的资金。在一般的情况下,这是乡财政的最主要部分;预算内的财政收入还包括上级返还和补助收入。

(2)乡镇统筹资金。这是由乡农经站入帐管理的资金收入,又被称为“五项统筹”①。

在多数情况下,统筹款是按人头从乡内农民摊派收取的。在许多乡镇,农民的劳务负担(义务工和积累工)也被换算成钱按人头从每个劳动力收取,所以除了统筹资金,乡农经站还有一笔所谓的“民工建勤”收入。

(3)部门收费。这是乡镇的各个行政或事业单位在提供服务时的有偿性收费,如土管所向土地开发商收取的服务费;学校向学生收/

!/取的杂费等。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分收入有些是乡政府可以支配使用的,有些是乡政府不能支配的,由部门收取而部门直接使用,属于列收列支的范畴,如卫生院和学校的收费。

那么,这三个部分的比例如何?本文以江西TT县MS镇的情况为例来回答这个问题。

2000年MS镇的乡镇收入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预算内的财政收入占了接近3/4(包括预算内和返还补助),这是税的收入,而费的收入(乡镇统筹收入和部门收费,我们可以将其视为非预算收入)超过了1/4.其他几个县的情况也与此接近。由此看来,在不发达地区,乡镇财政的收入主要是以预算内财政收入为主①。

(二)乡镇财政预算内收入的结构

那么预算内财政的收入结构如何?一般而言,乡镇预算内的财政收入主要包括这样三个部分:农业税收、工商税收和其他收入。农业税收包括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屠宰税和契税,又称“农业四税”。其中,农业税反映粮食产量增长带来的财政收入,而其他三项则反映经济作物、畜牧养殖等产业带来的增长;工商税收又可以分为两部分,一类是与当地非农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地方税收,包括企业增值税、营业税和所得税,这类税收直接反映出一个地区私营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的繁荣程度以及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另一类是杂税,包括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印花税、车船使用税和筵席税;最后一大部分是“其他收入”,包括罚没收入、从非预算收入中调入的收入。此处以2000年TT县MS镇为例分析税收结构。

从表2可以看出,农业四税比其他三类税费的总和还要多,所以说与主要依赖工商税收的县级财政不同,乡镇财政主要依靠农业四税。这是不发达地区乡镇财政的又一个特点。

(三)乡镇财政预算内收入结构的变化

这种严重依赖涉农税收的收入结构并非自来如此,而是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下面仍以TT县MS镇的数据为例,来分析乡镇财政预算内收入10年来的变化情况。

图1列出了预算内总财政收入和其四类组成部分在1990~2000年11年间的变化情况。

图1显示出,明显存在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是1990~1993年。这一阶段农业税收同企业和个体户税种的总量相当,都是乡镇预算内财政收入的主要支柱;这一期间总财政收入的增长主要依靠工商税收的增长,而农业税收几乎没有变化;第二阶段是1994~1996年。

这一阶段最为明显的特征是农业税收的高速增长。1993年农业四税共34万元,到1996年迅速增加到106万元,净增72万元,增幅达212%;而在同一时期,总财政收入也由75万元增长 到146万元,净增71万元,这期间工商税收总额有所下降,而财政收入的增长完全是靠农业税收的增长取得的。

第三个阶段是1997~2000年。这一阶段的明显特征是农业税收的增长重新出现一个平台,企业和个体户税种有一定的增长,但是总的财政收入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

农业税收在第二阶段的增长主要是两个因素造成的。一个是农产品价格在这个阶段有大幅度增长。自1993年到1995年,粮食类的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从373.9上升到707(以1978年为100),上升了89%,而同期这个乡镇的农业税从31.1万元上升到56.3万元,上升幅度81%,几乎与农产品上涨价格幅度相同。另一个原因是农业特产税和屠宰税的增长速度也很快。在1993到1996年几个年度中,这两种税收分别从2万元和0.8万元增加到7.2万元和16.1万元。农业特产税和屠宰税按照税法规定都是应该据实征收,即按照每个农户的实际经济作物产量和生猪出栏头数征收,但是根据这次的调查,这些税收在实际中有些是按人头摊派的。实际上这也是个比较普遍的现象①。从当地的文件中可以得到相应的证实:“……二是农业特产税、生猪屠宰税和水费存在平均摊派的现象。检查发现,我县仍然有一些乡、村干部迫于税费任务的压力,图省事走捷径,将农业特产税、生猪屠宰税和水费,按人口或面积分摊到农户。“(中共TT县委办、TT县人民政府办公室:《TT县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自查情况的汇报》,2000年9月)

这种摊派的现象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农民的负担。所以可以由此判断,在1993到1996年间,乡财政收入的迅速增长完全是自农业四税而来,而农业四税的增长除了农产品收购价格因素的影响外,靠摊派增加的农民负担也是一个重要的财政收入增长因素。

如果观察图1的第三阶段,就会发现,在各类税收增长趋缓的情况下,总财政收入还保持高速增长。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笔者将在文章的第三部分分析这个问题。

二、乡镇财政的支出结构

在论证了案例中乡镇财政的收入主要靠农业税收之后,本节考察乡镇财政的支出。应该说,这是考察乡镇作为最基层的一级财政在多大程度上变为公共财政的最重要的内容。在本节的分析中,将努力把人员工资支出(“吃饭”)和公共品提供、公共建设支出(“办事”支出)区分开来,以考察乡镇财政“公共财政化”的程度如何。

(一)乡镇财政的支出

乡政府的支出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部分:(1)预算内的支出部分。预算内支出部分主要是指乡财政所在年初所做的预算内的支出,主要包括乡所辖各部门的工资开支和少量公用经费。

(2)乡政府可直接支配的支出部分。除了预算内的支出,乡政府实际上是将所有可支配的资金汇到一起,放在一个“大盘子”使用的。这个大盘子包括乡统筹资金和可支配的部门收费。按照相应的文件规定,统筹资金以及部门收费都有严格规定的支出用途,如乡统筹必须用于乡村两级办学、计划生育、民兵训练、优抚以及乡村道路修建;部门收费必须用于在本部门中的支出,但是卫生和教育部门的收费除外。所有这些资金虽然在名义上各有归属,实际上是放到乡政府这个“大盘子”里统一使用的。这也正是搞清楚乡财政运转的最为关键的部分。

这两个部分的比例在各县各乡都不太一样,仍以TT县MS镇为例,2000年预算内加上非预算支出共341.5万元,其中,预算内财政支出即发工资的部分为257万元(占总支出的75%),而乡政府可直接支配的支出即“大盘子”为96.3万元(占总支出的25%)。如此看来,用于“吃饭”的钱占总支出的75%,乡镇财政还有25%的钱可以用来“办事”,还不能算作完完全全的“吃饭财政”。但这只是从帐面划分上算出来的结果,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乡镇财政吃饭的钱根本不够,还必须把一部分“大盘子”里办事的钱用来“吃饭”。

(二)乡镇财政支出中“大盘子”的使用

现在来看乡政府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是如何使用这些“大盘子”里的资金的。表3作了一个粗略的分类。

乡政府先将可控制的“大盘子”分成两大块,一块用于填补预算内缺口和维持日常运转(54.9万元),另一块用于教育(41万元)。教育的钱主要用于民办教师工资和校建; 在第一块中,因为预算内的开支不够发放工资,所以将12.4万元(占非预算支出的13%)调入预算内(A ),用于“垫付”预算缺口,以维持预算内的收支平衡;另外,编制外的工作人员的工资以及差额补助单位(教育和卫生部门除外,其差额部分靠自己部门列收列支)的差额工资也要从这一块中出,这些工资额共25.6万元(27%)(B ),只剩下16.9万元(18%)(C )去维持日常运转。

换句话说,乡政府在实际运作过程当中,将“大盘子”中共38万元(A +B )的钱用于填补缺口、发放工资,也就是说,“吃饭”的钱将“办事”的钱挤占掉了38万元。如果我们现在再来算“吃饭”和“办事”财政的比重,这个比就变成了86%:14%,用于发工资的“吃饭”钱占掉了接近90%的乡镇财政总支出。

另外值得说明的是,剩下的14%的“办事”的开支只是维持日常运作,并不是兴办公共事业。具体到MS镇来说,维持日常运作的开支包括人头办公费、招待费、报刊订阅费、车子维护费、水电费等。也就是说,这些“办事”的钱其实只是用来维持乡政府日常运作、用来开门上班的费用,称作“开门费用”更为合适,真正办事要花的钱则没有着落。如果从公共财政的角度上讲,本文分析中的案例谈不上有什么公共财政,因为乡镇财政基本没有公共品建设的开支。但是乡镇财政果真一点事情也不做吗?

(三)公共品建设:“办事”的钱从哪里来?

本报告不打算详细探讨乡镇财政的负债问题,但是由于乡镇财政基本全部用于“吃饭”,要办事和进行公共建设,除了从农民手里收钱之外,就要举债。所以本节简要描述一下乡政府的债务情况。在此仍以TT县MS镇为例。

MS镇政府自1995年以来开始欠下债务,1997年后更是频频举债,到2000年共欠下债务221.3万元,表4列出了其债务的明细情况。

镇政府借款的债主包括金融机构、上级财政部门、私人老板和专款,可谓五花八门,但是借款用途则明显大部分都是为了经济建设,办厂、建房的欠款共192.2万元,占借款总数的87%.根据访谈材料得知,这些建设大都是“跟着风向走”①,经济效益差,社会效益也不显着。

其中,只有建设农贸市场、学校建房、办公用房和扶助贫困地区借款等几项算得上公共品建设的内容,约占债务总额的43.1%.值得注意的是,2000年的两笔债务是“借款过年”和“垫付税费”用的,这说明了乡镇财政已经开始沦落到“吃饭”也要靠借款的地步,但愿这在全国不是普遍现象。

(四)乡镇财政的运转流程:层层挤占

乡镇财政支出的这种运作结果,就形成了预算内资金对非预算资金、工资支出对公共支出的挤占现象。这里用两个挤占来加以概括:一是预算内的工资支出“挤占”了非预算收入。

在2000年,乡政府用12.4万元填补了预算内支出的缺口;我们可以称之为“跨预算挤占”;二是非预算中的编制外和差额补助工资部分入不敷出,“挤占”了统筹经费。这个挤占达25.6万元。由于是挤占部分和被挤占的部分都是非预算收入,所以我们姑且称之为“非预算挤占”。

笔者用一个流程图(图2)将MS镇的财政运转展示出来,图中清楚地表明乡镇财政在实际运作中“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

现在可以小结一下乡镇财政的现状:(1)乡镇财政是地地道道的“吃饭”财政,如果要细分一下,政府总支出中有80%~90%的钱是发工资的“吃饭费”和10%~20%的“开门费”。(2)

要维持“吃饭”和开门也并不简单,乡镇政府需要用心良苦地将非预算财政的一部分调入预算内,又必须寻求另外的资金去填补非预算财政支出的缺口,简而言之,就是预算内挤占预算外,工资支出挤占乡镇统筹支出,而统筹和公共建设的支出便形成农民负担和债务。

(3)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乡镇财政主要依赖农业四税,而90年代后期,乡镇财政的缺口就主要靠借债和“空转”来真真假假的填补了。(4)挤占的结果就乡镇财政所能够提供的一点公共品建设都要靠借债来进行。

三 、乡镇财政困境的成因

(一)支出方面:财政供养人口过多、机构臃肿

虽然中央屡屡强调精简机构,但政策到基层执行起来,往往是减了机构不减人,庙少了和尚照旧多。以河南许昌YL县为例:在1996年,YL县乡镇机关和事业单位机构数总共为487个,乡镇机关和事业单位编制数为6130人;到2001年,机构总数减少到158个,但是编制数却增加到7108人。机构确实精简了,但是“吃饭”的人却增加了。这种县乡机构改革说到底只不过是将人员负担“从扁担的一端挪到了另一端”,工资开支不减反增。

从上一部分的分析可以看出,乡镇政府对于上级施加的财政压力(例如紧缩人员工资预算)实际上有灵活的资金调配手段(以上分析的“挤占”)来缓解。这些手段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高额的工资支出和臃肿的“财政供养”群体。另外,由于工资支出预算由上级部门制定,乡镇财政也没有任何减低这部分预算的积极性,精减人员实际上意味着放弃这部分预算拨款。下面将调查的三个乡镇(江西TT县MS、河南YLMF、DM)工资支出的比重(平均数)用图3列出来以备参考。

从图3可以看出,工资支出的比重在1993年到1994年有一个比较迅速的增长,由1992年的75%增长到1994年的85%以上。可见减不下来的人头费开支确实是乡镇财政面临的一大问题。但是,这些工资开支的增长是否是因为农村开展“普九”(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而使教师队伍增大、教师开支增加导致的呢?因为在乡镇财政的人头费中,教师工资是最为庞大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现在就来看这些减不下来的人头费是否都是给教师发的工资。

图4列出的是教师工资在总的工资支出中的比重,同样是三个乡镇的平均数。图4和图3作为对比,结论就清清楚楚了。教师工资支出的比重并没有随总工资支出的比重而上升,反而有轻微的下降。这个现象说明,乡镇政府中除教师之外的人员工资开支的确自1994年以来就存在着一定的增长,而且这种增长超过了教师工资的增长速度。经过笔者对这三个乡镇的工资开支增长速度的计算,结果是:预算内财政总支出的年平均增长率是21.6%;工资总支出的年平均增长率是24.6%;其中教师工资支出的年平均增长率是20.9%.由此可见,不断增加的工资支出即人头费开支的确是乡镇财政的一个包袱,而教师的工资开支虽然数量庞大,但是增长速度并不快。那么,是不是就此可以得出结论说,造成乡镇财政困境的主要原因就是人头费的快速增长呢?换句话说,乡镇财政之所以惨淡经营至此,就是因为不停地增长“财政供养人口”所致呢?

现在就得出这样的结论有些草率,因为财政供养人口的主体仍然是乡村教师,他们的工资开支就占了工资总额的60%~70%,而他们的工资增长并不快。除教师之外其他供养人口的工资增长虽然较快,但是其比重较小,对乡镇财政的影响不是决定性的。所以,人员过多、机构臃肿是乡镇财政困难的原因之一,但很难断定这是最主要的和唯一的原因。

(二)收入方面:税源分析

本文在分析乡镇财政的收入构成时,指出了乡镇财政收入在过去的10年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靠工商税收,第二阶段靠农业税,第三阶段也就是最近5年收入增长来源不明确。没有税收来源而总收入却依然在帐面上保持较快速度的增长,是因为将非预算的收入调入充当正常的财政收入,也就是本文前面分析

过的挤占行为。但是挤占总要有东西可“挤”

才行,没有可“挤”的收入来源,那么这个部分最终就是一笔空帐。

笔者在实地调查过程中,发现了层层挤占的最终后果就是乡镇财政的“空转”,并且这种现象普遍存在。所谓“空转”,就是将一笔不属于财政收入的资金(许多情况下是乡镇统筹收入或者干脆就是借款)归入正规的财政收入帐户,然后再设立一些支出项目将这些资金提出;然后再纳入收入帐户,再支出,同一笔资金循环往复,魔术般地将收入和支出总量增大①。一般来说,“空转”的总量就是被“挤占”掉的资金数量。 另外一个弥补“挤占”资金的办法就是征“探头税”。所谓“探头税”,就是向尚未开张的商业机构征收营业税,属于“寅吃卯粮”的做法。笔者在本文中分析的乡镇之一———MS镇也不得不靠这些办法实现财政收入的增长,在2000年度,乡财政所就征了15万元的“探头税”以弥补缺口。这些“虚”的收入自1996年来就开始存在,以后逐年增多。将这些水份“挤掉”之后,重新计算这个乡镇在过去11年的财政收入的增长,得出图5.

可见在过去10年间乡镇财政的增长呈现一个“阶梯形”的状态,在第三个阶段,实际的财政收入增长缓慢。究其原因在于缺乏用于地方财政的稳定税源,农业税收无论从短期还是从长期看都不足以作为地方财政的税源支柱。进入新世纪我国加入WTO ,农民增收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在农民增收困难的情况下,地方财政尤其是乡镇财政要维持正常运转,必然要从其他税收尤其是工商业税收上取得收入。

在中西部地区,工商类税收的增长是缓慢的,至少比总财政收入和支出的速度慢得多。

以MS镇为例,1990年到2000年,工商业税收增长了130%,但同期总财政收入增长了257%,两者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是13%和25.7%,后者正好是前者的近两倍。那么工商税收的增长速度为何相对较慢呢?

这主要和国内的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有关。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和城镇经济进入国有经济向股份制和民营经济改制的时期,县乡两级的国有和集体工商企业纷纷改制。地方政府对于改制后的企业的征税成本急剧上升,同时有些地区也从长远考虑,不想对新成长的民营经济征收太高的税收以出现“杀鸡取卵”的后果。根据目前的分税体制,国税受影响较小,因为只要企业没有倒闭,国税是基本得到保证的。但县乡两级政府支配的地方税收则大受其苦(详细的分析参见赵阳和周飞舟,1999)。县级政府在税源不足的情况下,往往倾向于将某些财政支出项目“下移”到乡镇财政,这在缓解了本级财政压力的同时,却大大增加了乡镇财政的困难。要考察这类情况,就要考察县乡政府间的财政关系即基层政府的财政体制。

(三)财政体制和县乡关系

与“分税制”改革配套的重要措施是加大不同地区间转移支付的力度,以对不发达地区作出补偿。但是转移支付的措施因为各种原因至今也没有得到完善,到2000年,转移支付的总量只占非常小的份额(张立承,2003)。

由于转移支付制度的滞后,分税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地区间的财政状况的差距。按照分税制的税收返还标准,发达地区得到了较多的返还收入,而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则由于返还收入较少而变得比较困难。在这些不发达地区,省级政府通过制定与其所辖市县的财政体制而在一定程度上将困难下移,这就出现了许多讨论财政体制的文献中所说的“收入上收”和“支出下移”的效应。乡镇财政因为位于整个国家财政体制的最底一层,无法再将支出责任“下移”而变成了税制改革后果的最终一级承受者。下面仍然以乡镇财政的具体材料来看财政体制的连锁效应。

仍以江西为例,随着分税制在中央和省级之间展开,TT县的县级和乡级财政之间也进行了改革,但和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县乡之间并没有实行完全的分税制,而是采用了“划分税种、核定收支”的分税制和以前的“财政包干”制相结合的一种“混合型”的财政体制。

与分税制要求大力度的配套转移支付的特点相比,这种体制对转移支付的要求比较小,但与“财政包干”制相比,对财政收入增长缓慢的乡镇不利。换句话说,在这种财政体制下,增收速度缓慢的乡镇受到了较大的压力。

就MS镇而言,改革以前在“财政包干、分灶吃饭”的体制下,一直是一个财政上解乡镇。

在改革之后,由于其税种结构的原因,被定为体制补助乡镇,这主要是因为税收中被划为国税的部分比重较其他乡镇大的缘故。新体制使MS镇在改革之初得到了较多的补助收入,但是在财政收入增长较慢的情况下,MS镇面临的体制压力越来越大。

图6显示,1995年MS镇得到了29万元的体制补助收入,占其当年地方财政收入的28%,但是在新体制下,体制补助收入迅速下降,而财政收入要保持连年增长,到1999年,MS镇要向县财 政上解5万元了。毫无疑问,这个图显示出MS镇的“日子”在1996年以后还是变得越来越难过。结合前面讨论的两个原因———“吃饭”财政和税源枯竭,财政体制的这种“收入上移”的效应无疑是严重的。为什么?下面我们将这三个原因结合在一起总结一下。

从支出上说,以工资支出为主的“吃饭”财政具有很强的刚性特点,即不能随着收入的变动而变动;从收入上来说,主要依靠农业税收以及“挤占”、“借款”的手段取得收入无疑是非常不稳定的,上一年的收入增长不能保证下一个财政年度取得同样的增长。但是收入的增长却往往使得工资支出得到立竿见影的增长。这种收入和支出结构的特点使乡镇财政处于一个极不稳定的状况。借此人们可以理解为何乡镇干部一年中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向农民收取上缴税费,说得极端一些,这是一个乡镇干部靠从农民手里收钱给自己发工资的财政体制。

这种尴尬的状况本来有待于靠县乡间稳定、可靠的财政关系加以缓解和弥补缺口,因为在不发达地区,人们无法期望这些乡镇在短期内有繁荣的工商业和由此带来的稳定税收。但是人们在个案中看到,乡镇财政恰恰是在困难的时候得不到财政体制的转移支付,这无疑是乡镇财政处于危险边缘的一个主要原因。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乡镇财政作为最基层的一级独立财政核算单位,本来应当担负起发展地方经济、处理公共事务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但是从以上分析的乡镇财政的运转过程中,可以看到这些目标难以实现。

由于乡镇财政主要依靠作为地方税收主体的农业税收,所以使不发达地区的基层政府发展非农经济尤其是地方工商业的动力有所减弱。实际上,在大部分中西部的传统农区,人们也不能期望地方的非农产业能够支撑一个乡镇政府和教育的巨大开支。

在“饭”都吃不饱的情况下,乡镇政府对提供公共品服务、建立地方公共服务体系经常是有心无力。实际上,这些地方的乡镇政府和干部一年中的主要工作实际上就是两项:一项是计划生育,另一项就是收钱给自己发工资。收钱给自己发工资一旦成为乡镇政府的主要工作,就非常容易造成农民负担过重和影响地方的社会稳定。近年来,各种各样的农村的不稳定现象都或多或少地与此有关。这个问题的确值得深思:为何本来就是要维持基层社会稳定的地方部门会成为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所以从乡镇财政的现状来看,乡财政不但没有在基层公共财政建设和财政分权方面取得明显的进展,反而因为“挤占”和加重负担、负债等现象而造成一些经济问题和社会不稳定现象的产生。要改变这种状况,只能从改革财政体制入手,这也是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弱化乡财政职能甚至取消乡财政的根本原因所在。

但是,从公共财政的理论角度出发,乡财政无疑又是公共财政建设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基层单位,取消乡财政必然会给以后中国基层政府的公共品建设带来高昂的监督和信息成本,所以从对乡镇财政的现状和未来两方面考虑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是有困难的。

本文的看法是,只要从公共财政建设的角度和乡镇财政现存的问题出发,有效地改革现行的基层财政体制还是完全可能的。

首先,人员工资“挤占”公共财政的现象根源,还是通过乡镇财政发放的工资数额过于庞大。实际上,这其中绝大多数是乡村教师的工资开支。从公共财政的角度来讲,这部分开支应该从更

高级别的财政支出才更为合理。人员工资总量越小,“挤占”的可能性就越小,这是毫无疑问的。

其次,对于乡镇财政管辖内的公共建设开支,应该建立明确有效的预算管理体制。目前普遍的情况是,基层财政的公共建设开支大部分实际上都属于非预算或预算外开支,而上级财政对预算外开支的监管非常薄弱,这就使这部分资金或被挤占、或被滥用,根本无法进行实际的公共品建设。

再次,从整个财政体制上讲,应该尽快建立起地区间有效公平的转移支付制度,这是保证不发达地区的基层政府公共财政建设的基础。

注释:

①有关公共财政的原则以及中国财政体制的沿革因为相关文献中论述甚详,本文不再赘述,可以参见谭秋成(2002),王卫星(2000),Tiebout (1956)和费雪(2000)。

①五项统筹因为从农民头上摊派收取,所以被视为农民负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五项分别是乡村两级办学、计划生育、民兵训练、优抚以及乡村道路修建。

①乡级财政收入以预算内收入为主在全国并非是一种唯一不 变的情况,在我们调查过的一些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预算外的收入超过了预算内而成为乡镇政府的主要可支配收入。

①在全国许多地区,农业特产税都存在着平均分摊的现象,包括按照原有基数加成分摊和按人口、田亩平均分摊以及按照山林、水塘面积分摊等各种形式(尹洪波,1997)。

①1995年,MS镇为了发展适应全国的形势,开始办乡镇企业。先从乡镇中领工资的政府人员、教师和医生入股集资20万元,又向县财政局借款30万元,办起了"泰路塑胶有限公司".企业办起后刚还清职工集资的股本之后就倒闭了。欠县财政局的30万就这样"挂"了起来。

1997年,TT县在县政府的倡导下,在县城的东南侧兴建了一个新的经济开发区以招商引资。

第8篇:乡镇农经工作总结范文

一、基本情况

(一)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

1、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换况。我县自20*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换证工作开展以来,严格按照上级精神,查漏补缺,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到目前为此,全县已换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5.1万本,证书到户率达99%,证书的填写较为规范。尚有一小部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还未换发到户,其主要原因:一是土地即将被征用,所以暂停了权证的发放;二是有部分农户举家外出务工经商,导致权证滞留在村组干部手上。

2、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签订情况。农村土地二轮延包工作开展以来,我县共续签补签合同5.1万份,合同到户率达99%,合同内容的填写比较规范完整。

3、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情况。自农村土地二轮延包工作明确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不变后,我县“三年一小调、五年一大调”的现象已大为减少,但仍有个别村小组存在这种做法。截至到目前,我县不存在乡村组织强行收回农户承包地的情况。

4、农村土地流转情况。我县各乡(镇)土地流转严格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截止到2009年第三季度,我县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农户50761户,承包土地面积187413.96亩,全县农村土地流转面积36998亩,占承包土地总面积的19.7%;土地流出农户123*户,占承包总户数的24.2%;签订流转合同的农户1289户,其中规范签订流转合同的农户638户,分别占流转农户数的10.5%和5.2%;签订流转合同流转的土地5536.3亩,占流转土地总面积的15%;农户间自发流转土地面积35*6亩,涉及农户11747户,分别占流转面积和流出农户数的94.8%和95.5%;乡村组织提供信息流转土地面积1912亩,涉及农户559户,分别占流转面积和流出农户数的5.2%和4.5%;土地流转形式主要以出租为主,占流转土地面积的78.6%,转包、互换、转让、入股和其他形式只分别占流转土地面积的6.5%、7.4%、3.9%、0.2%和3.4%。到目前为止,我县没有发现乡村组织包办、代替或截留土地流转收益的现象。

5、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处情况。近年来,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呈上升趋势,引发案件的原因大多数是因为农村税费改革前由于农民承包土地需要缴纳的正常税费任务较高,种地利益少,部分农民不想要土地,就私下口头协商或者通过他人口头磋商,达成不收租金但划转税费任务的土地流转口头约定。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上级惠农政策的不断落实,农村征地补偿价格和范围的不断提高、扩大,农民的珍地、惜地意识大大增强,纷纷开始要求收回承包地。这样一来,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矛盾就加速激化,但因为只有口头协议没有书面协议,一方站得住理,一方依据于法,争执不断,矛盾升级。针对这些矛盾纠纷,我县高度重视,严格要求各乡(镇)做好解释调处工作,不得相互推诿,把矛盾处理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今年以来,我县各乡(镇)所接7件土地承包纠纷案件已基本调处到位。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工作

1、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登记情况。截至到目前为止,我县经县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登记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36家,在去年的基础上新增了12家。具体情况如下:

(1)按注册时间分类:2007年注册登记10个,占总数的27.8%;20*年注册登记14个,占总数的38.9%;2009年注册登记12个,占总数的33.3%。

(2)按产业类别划分:种植业14个(其中白莲4个、烟草2个、果业5个、花生1个、红薯1个、油茶1个),占总数的38.9%;养殖业18个(其中生猪养殖11个、蜂业3个、肉牛养殖2个、水产养殖2个),占总数的50%;农机服务业4个,占总数的11.1%。

(3)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共计1001人,其中农民成员977人,占成员总数的97.6%。

(4)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共计1497.85万元,其中现金1435.*万元,实物折款62.79万元(主要为4个农机专业合作社)。

(5)在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目前经营收入达1000万元以上的合作社有1个,为华丰畜禽专业合作社,其他大多数合作社经营收入都在30万元左右。

(6)在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实行了信息、培训、技术指导、农资供应、产品销售等综合服务的合作社有24个,占总数的66.7%;实行单一服务如加工或产品销售的合作社12个,占总数的33.3%。

(7)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合同制、合作制等方式带动7596户农户实现增产增效。

2、面向农民专业合作社收费、罚款情况。到目前为止,我县工商局、国税局、地税局等部门以及各乡(镇)人民政府均未对我县经县工商局注册登记成立的3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收取过任何费用和罚款。

(三)农民负担管理工作

1、减轻农民负担工作“五项制度”执行情况。我县继续坚持和完善涉农收费文件“审核制”、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农村公费订阅报刊“限额制”、农民负担“监督卡制”、涉及农民负担案(事)件“责任追究制”,农民负担已经得到明显减轻,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涉及农民负担问题的群众件几乎为零。

2、“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执行情况。近几年来,我县没有申报“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项目,少数村修建村内道路时采取村民自愿捐资赞助的形式修建,不存在集资摊派或变相集资摊派的行为。

3、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我县粮食直补、粮食综合补贴、良种补贴等发放给农民的各种财政性补贴资金全部及时、足额发放到位,不存在抵扣、截留、挪用等现象。

4、涉农收费情况。一是农村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政策我县已经落实到位;二是我县国土局、建设局、各乡(镇)人民政府、各村民委员会对农民建房收费、罚款总体说来比较规范,除个别收费标准缺乏执行力度、有的乡(镇)收费票据填写不规范、有的收费或罚款项目执收执法单位错位、少数乡(镇)、村出现扩大范围或自立项目收费苗头外,不存在其他乱收费、乱罚款行为;三是未发现有其他方面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现象。

(四)农村财务管理工作

1、农村“三资”管理情况。我县农村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管理已经建立健全了《*县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收支预决算制度》、《*县村集体经济组织货币资金管理制度》、《*县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收支票据使用管理办法》、《*县村级财务管理责任追究办法》等制度;印发了《*县村级集体财务“村账乡”操作指南》,各乡(镇)今年全面实施了村账乡工作,但签订合同还不够到位。

2、农村财务管理规范情况。我县各个乡(镇)根据各自管辖范围的大小分别设立了1-3个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试点示范村,在示范带动下,各个村基本上能做到每季度公开一次村级财务;同时,每个村都建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但民主监督作用发挥得还不够充分。

3、农村财务审计监督情况。我县各乡(镇)对农民关心的热点和焦点问题经常性开展专项审计,发现问题严肃处理,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县站则开展审计抽查,特别是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实施重点审计,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领导重视。领导重视是抓好工作落实的关键。我县各级领导对农经工作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县领导重视农经各项工作。一是大力支持农经各项工作的开展;二是有力督促与农经各项工作相关的各职能部门搞好协作,推进农经工作;三是安排每年1.5万元的减负工作经费进入县级财政预算;四是每年能够根据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农村财务管理等项工作的进展情况适当解决工作经费,保障我站的正常运作。

2、局领导支持农经各项工作。一是将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农民负担管理、农村财务管理等工作纳入了全局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二是不截留、挤占、挪用农经各项工作经费,确保专款专用;三是适度弥补农经工作经费的不足,确保我站的正常运转;四是全面支持农经各项工作的开展。

3、乡(镇)领导推进农经各项工作。我县大多数乡(镇)领导都非常重视、支持农经各项工作的开展,在日常工作中,能根据本乡(镇)的实际情况,对农经工作给予必要的政策、资金、人力、场地、环境等的支持与扶助,积极推进农经各项工作。

(二)职工同心。职工同心协作是做好工作的基础。我站现有职工4人,我们充分结合自身的优势和长处,将当前农村经营管理的四大重点工作以及其他各项工作逐一分工,明确各自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要大力发扬协作精神,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全面提升了农经工作质量;各乡(镇)尽管农经工作人员紧缺,但大都能根据全县农经工作的总体部署和安排,紧密结合本乡(镇)的实际情况,努力完成本职工作。

(三)编发简报。加强工作指导是提高工作质量的有效手段。县减负办和我站从20*年1月起联合编发《*农经》工作简报,借助于工作简报,为全县广大农经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学习法律、宣传政策、增长业务、浏览信息、交流经验、激励先进、鞭策落后以及营造了一个百家争鸣的工作平台,截止到今年11月,已编印简报35期次,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指导作用。

(四)办班培训。举办业务培训班是增强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我站每年至少举办一次二期农经工作业务培训班,借以促进和增强乡(镇)农经工作人员和村级财会人员的理论学习兴趣和业务操作能力,全面提升他们的工作实践能力。今年,我站已经举办了2次3期业务培训班,其中第1次2期为村集体经济组织暨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培训班,培训乡(镇)农村财会辅导员、村(居)报账员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会计160余人;第2次1期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培训班,培训乡(镇)、试点村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站、室工作人员50余人。

(五)调查研究。开展各种调研活动是提升工作措施的针对性和成效性的校正仪。今年,我站围绕农经工作的重点:一是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流转面积、流转规模、流转期限、流转原因、流转手续、流转地用途、流转效果、流转纠纷情况、流转管理状况、流转潜力等的摸底调查,形成了《*县农业局关于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报告》,针对我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可操作性强的进一步规范和加快我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建议;二是开展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题调研活动,撰写了《*县生猪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调查与启示》、《试验示范撑起一片蓝天》、《“九统”服务支撑合作社走过一个个春秋冬夏》、《找准合作点推动合作社健康稳定发展》等近10篇调研报告,有力地推进了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与发展;三是开展了财务公开“难点村”难点情况调研活动,认真剖解和分析“难点村”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治理工作措施,形成了《*县农业局关于财务公开“难点村”难点情况的调查报告》,为及时完成村务公开、民主管理“难点村”的专项治理工作夯实了坚实基础。

(六)搭建平台。搭建服务平台是抓好工作落实的重心和基石。我县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站、室),进一步规范了农村土地流转秩序,加快了农村土地流转进程,消除了农村土地流转纠纷隐患。

(七)抓点示范。抓点示范是工作推开和规范运作的助推器。我县农经各项工作大都建立了试点示范村(点),并认真抓好各示范村(点)的规范化建设工作,积极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各示范点的设立情况如下:

1、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示范村17个,分别是:*镇的*、*村,*乡的*村,*乡的*村,*镇的*村、*村,*镇的*村,*镇的*村,*乡的*村,*乡的*村,*镇的*村,*乡的塘台村。

2、农民专业合作社县级示范点5个,分别是:*县华丰畜禽专业合作社、*县复兴蜂业专业合作社、*县蜂农专业合作社、*县*乡富民红薯淀粉专业合作社、*县*乡鲜莲产销专业合作社。

3、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县级示范村10个,分别是:*镇的*村、*乡的*村、*乡的*村、*镇的*村、*镇的*村、*镇的*村、*乡的*村、*乡的*村、*镇的*村、*乡的*村。

(八)专项治理。实施专项治理是规范工作流程、方式、方法等的有力武器。我县今年重点抓了“农民建房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乱收费乱罚款问题”和“财务公开与民主监督‘难点村’难点问题”的专项治理工作,有效地推动了面向农民建房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收费与罚款的规范,促进了农村财务公开的及时、全面、真实、准确,发挥了民主监督的实效性。

(九)督促落实。监督检查是促进工作落实的有效方式。我站经常采取检查督促、现场督导、随机抽查、暗访核实、审计监督等方式督促各乡(镇)把农经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十)属地管理。属地管理责任的落实是及时、有效、妥善解决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农民负担问题、农村财务管理混乱等群众件的有力保障。我县严抓属地管理责任的落实,严格责任追究,有力地促进了涉及农经工作范畴的各类群众来信来访件的及时、有效解决,维护了群众的合法权益,保障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近年来,我县涉及农经工作的农民越级上访案件呈明显下降趋势。

(十一)总结提高。善于总结,才能不断提高。我站经常性开展工作小结、工作对比、工作研讨、意见征询等活动,以便及时总结经验予以推广,发现问题加以整改,不断更新工作观念、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质量、扩大工作成效。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乡(镇)农经工作机构与其他农业事业机构一同合并为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条块管理不顺。一是农经工作部门具有行政管理、行政监督、行政执法职能,作为事业性质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难以履行上述行政职能;二是已经合并的乡(镇)农经工作机构人、财、物归乡(镇)管理,并全部兼职乡(镇)其他中心工作,且由于福利待遇的联结造成工作上的本末倒置,本职工作能够认真应付就算很不错了,同时加重了我站条条管理与协调的难度,工作推进阻力较大;三是乡(镇)农经工作人员非常紧缺。截止到目前,我县10个乡(镇)农经工作人员不足20人,90%的乡(镇)只有2名以下农经工作人员,其中只有1名农经工作人员的乡(镇)4个,有2名农经工作人员的乡(镇)5个。而由于条条管理的不顺,我站又无法在全县范围内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严重阻碍了我县农经各项工作的全面铺开和推进。

(二)农经工作经费严重不足。我站的工作经费只能确保正常运转,难以组织工作创新,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工作效能的发挥;各乡(镇)没有安排农经专项工作经费,好的乡(镇)基本上能够做到实报实销,差的乡(镇)则有报销次数和金额的限制,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农经各项工作的推开。

(三)有的乡(镇)领导对农经工作重视不够,认为只要不出问题就行,不太支持各项基础性工作的铺开。

(四)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问题。

1、农村税费改革前土地流转手续的不规范(只有口头协议),埋下了一些农村土地承包纠纷隐患,且调解起来难度较大。

2、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县农民工大量回流,加上人多地少的现实矛盾,农村土地在一定时期内难以形成集中、规模流转,适度规模经营效益较难显现。

3、有的乡、村干部对贯彻执行《农村土地承包法》及其相关政策存有抵触情绪,认为法律、政策规定与现实情况不太相符,要予以修订。

(五)各乡(镇)和各县级农民专业合作社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统计监测数据上报不够及时、真实、完整的现象。每当每季度规定的上报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关数据时间前,都要通过县站的三催四促才能勉强收齐相关资料,透过这种现象我们可以看出:一是有关统计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二是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不平衡、不规范,统计数据难以及时、完整收集和真实反映。

(六)少数农村基层领导、干部开始放松对减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已经出现麻痹松懈思想。这些思想的存在,不利于减负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很有可能因工作上的松弛出现农民负担反弹的苗头。

(七)农村财务管理问题。

1、村级报刊征订存在隐形压力,大多数村都突破了限额。

2、村级招待费用较难控制。去年我县村级平均招待费用达到0.5万元以上,部分村已突破万元大关,个别村甚至超出了2万元。

3、村级白条列支现象严重,占支出票据的90%以上,不利于实施有效的财务监督。

四、建议

(一)加快农经机构改革进程。一是单独设立乡(镇)农村经营管理站,将乡(镇)农经部门从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中分离出来,确保农经干部的专职专用;二是提高农经部门行政级别,乡(镇)农经部门应由“正股级”提升为“副科级”单位;三是把县、乡(镇)农经部门列入依照公务员管理范畴;四是赋予农经部门行政管理、行政监督、行政执法职能;五是乡(镇)农经部门人、财、物实行垂直管理。

(二)适当增加乡(镇)农经工作人员编制,根据乡镇管辖范围大小按3-5个名额配齐乡(镇)农经工作人员,确保农经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将开展农经工作必要的业务工作经费、人员培训经费等足额列入每年各级财政预算,确保农经工作的正常运转和农经干部培训的经常化、制度化。

五、明年工作打算

(一)针对农经各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工作调研,积极探索出解决相关问题的有效方式、方法,规范工作流程,落实目标管理,加强监督检查,严格责任追究,促进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二)本着“走出去、引进来”的基本原则,积极学习兄弟县(市)的好经验、好办法、好做法,并切合本县实际加以改进创新,推动我县农经各项工作更进一步。

(三)加大农经工作的宣传引导作用,转变部分农村基层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使他们由不关心、不支持、不重视农经工作逐步变为关心、支持、重视农经工作,加速推进我县农经各项工作的发展;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积极参与民主管理和行使民主监督权力,自愿、主动加入或创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创造出更多的个人财富和社会财富,加快我县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以规范、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为重心,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管理监督机制,积极消除农村土地承包纠纷隐患,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土地承包权益。

(五)以引导、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质量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与扶持,努力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自我发展、自我壮大能力,带动周边农户实现增产增效。

第9篇:乡镇农经工作总结范文

调查表明,目前,全国乡镇工业企业销售收入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有6.8万多家,其中大中型乡镇企业八千多家,有进出口经营权的2500家。在乡企比较发达的广州,全市农村收入70%来自乡镇企业,全市农村劳动力43%从事乡镇企业工作,乡镇企业职工人均年收入达到8049元,比全市农民人均收入高39%。在江西,由于农副产品和矿产品资源比较丰富,依托这些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江西乡镇企业,经过多年的初级积累,也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和重要支柱,乡镇企业总产值占全省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已经增加到65%,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自乡镇企业部分和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力的比重均为20%。

乡镇企业已发展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和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乡镇企业的发展,也带来了农村就业结构的新变化。

(一)风雨兼程“九五”路

“九五”期间,我国乡镇企业处于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的重要时期,依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九五”前四年实现增加值年均增长12%以上,全国乡镇企业增加值已占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30%以上。1999年,全国乡镇企业总数达到2071万个,职工总数1.27亿人,实现增加值2.5万亿元、工业增加值1.7万亿元、出口产品交货值7744亿元,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0.3%,全国农村社会增加值的63.6,全国增加值的9.1%,全国出口总额的40%。

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之后广大农民的又一伟大壮举,“九五”期间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各地涌现出了一批带动能力强、与农户关系紧密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极大地增强了农产品的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加快了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近几年,国家逐年加大了对小城镇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扶持了250个左右的小城镇开展经济发展示范。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又颁布了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意见,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土地中转移出来,聚集到小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目前,全国小城镇总数已达4.5万个,小城镇常住人口超过1.6亿人。一批各具特色、功能齐全的小城镇正在形成,大大加速了城乡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2000年1至10月,全国乡镇企业累计实现增加值22464亿元,同比增长11.7%。而同期乡镇企业利润和税金分别增长15.2%和16%,经济运行质量总体上继续保持良好态势。

(二)世纪回眸:问题多多,挑战多多

乡镇企业的发展,已经完成从“草根工业”到“半壁江山”的历史性跨越,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和支持农业发展,对增加农民收入和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对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和支持农村社会事业,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但近几年来,由于机制老化、加工增值水平不高等原因,乡镇企业发展速度减缓,导致整个农业结构调整幅度不大、步子不快。此外,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日期将近和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乡镇企业将面临着更新、更大的挑战。

1、规模偏小。

以福建省为例来说,规模福建现有乡镇企业七十九万个,但其中多数是个体私营企业,规模较小,每个企业的固定资产平均只有十一点零八万元人民币,难以经受市场风险的冲击,竞争后劲严重不足。

2、结构性矛盾突出,产品档次普遍较低

在产业构成中,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偏大,服装、纺织、鞋类、建材、食品、饮料等行业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地区间产业、产品结构趋同,有相当一部分产品的市场已经饱和,品种单一、档次低,高技术、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产品比重小。

3、管理水平落后

大部分乡镇企业经营管理比较落后,其中相当一部分企业还停留在家庭式、家族式管理水平上,还有一部分集体企业改革滞后,存在产权不清、政企不分、职责不明等问题。

4.科技力量薄弱

多数企业缺乏专业技术管理人才,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能力弱。以福建为例,在五百二十九万多乡镇企业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只有三万三千多人,专业技术人员仅占企业职工人数的百分之三点五。

5、负担过重

目前,针对乡镇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款、集资、基金项目和各种摊费用名目众多,增加了乡镇企业的负担。据有关部门调查,目前乡镇企业收费总额约占税后利润的20%左右,仅1999年就达一千多亿元人民币。

6、政策上受到不公平待遇

目前在封闭贷款、出口配额、技术改造、引进人才、股票上市、粮食收购等方面的政策,乡镇企业未能享受到平等待遇,有的部门和单位对乡镇企业还有歧视现象。1999年全国乡镇企业的贷款余额仅占全国贷款余额百分之五左右,这与乡镇企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的份额很不相称。许多有市场、有效益、有特色和有国外订单的乡镇企业因缺乏流动资金难以正常生产,影响了经济效益。

(三)新时代,“老乡”走好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日期将近,乡镇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许多行业(如食品、饮料等)的挑战可能多于机遇。占了半壁江山的乡镇企业,曾经为国民经济作出重大贡献的乡镇企业,会不会积重难返?在跨入新世纪的征途中,能否重塑自我,再现辉煌?许多专业人士从不同角度开出了“药方”,归纳概括,基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不断强化企业内部建设,加大对人才的培训和引进力度。只有让更多的高层次的人才进入企业决策层,乡镇企业才能永葆创新的活力,有足够的发展后劲。

2、乡镇企业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以质量效益为中心,大力发展城镇经济、特色经济、外向经济和涉农经济。尤其是中西部地区,要大力发展纺织、服装、建材、农用机械和电子工业,加大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力度。

3、乡镇企业要想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还必须面向世界市场,研究世界贸易方面的法律、法规和世贸组织的有关规定。只有不断加强对市场信息的研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才能获得更大发展。

4、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应对乡镇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款、集资、基金项目和各种摊派进行全面清理整顿,以切实减轻乡镇企业负担。

5、应尽快制定乡镇企业法的配套条例和办法,依法全面落实各项扶持措施,按照市场经济要求积极为乡镇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大力促进乡镇企业与农业产业化和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同时,还要明确乡镇企业法执法主体,抓紧理顺乡镇企业行政管理体制。在这方面,广州市走在全国的前列,通过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全市4934家镇村集体企业中,85%通过股份制、出售、抵押承包等形式实现转制,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营机制。市政府设立了乡镇企业发展基金,每年给予资金600万元,技术改造贴息1000万元,用于重点扶持骨干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增强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乡镇企业各项经济指标在全市国民经济和农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2000年1-7月,全市乡镇企业完成增加值177.49亿元,比1999年同期增长20.86%。外向型乡镇企业稳定增长,年出口交货值超100万美元的乡镇企业达到1060家。

6.乡镇企业结构调整要搞好七个结合,处理好七个关系: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处理好与农业结构调整的关系;与集中连片发展相结合,处理好与小城镇建设的关系;与国有企业战略性改革相结合,处理好与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关系;与技术创新相结合,处理好与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的关系;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相结合,处理好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与发展高新技术相结合,处理好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与发展和稳定相结合,处理好政府规划引导与尊重企业自主权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