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质量管理规章制度范文

企业质量管理规章制度精选(九篇)

企业质量管理规章制度

第1篇:企业质量管理规章制度范文

行政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的服务不仅是为广大员工提供服务,而且要讲求服务质量。企业奉行质量第一的原则,把产品或服务质量视为其生命线,这是因为现在企业产品或服务的竞争主要不再是价格的竞争,而是质量竞争,只有向顾客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才能使顾客满意,从而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由此树立良好的企业及品牌形象。所以行政管理人员不能缺乏自觉的质量意识,而且,行政管理要追求质量,增加外在压力带来的动力,依靠责任感来唤醒质量意识,改变行政管理的服务观念。因此,衡量行政管理服务质量的标准是多样化或综合性的,但根本的标准仍然使企业所有员工感到满意。

二、鼓励共同决策

淡化科层制现代企业的组织结构及权利分布呈扁平式和网络状形态,职、责、权三者统一,部门经理、生产线管理者以至独当一面的员工,有权对自己主管的事务作出决策,并同时承担相应的责任。在各层级、各部门的决策过程中,吸纳与决策有关的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参与决策。管理者参与决策的体制,既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又使决策更具有可行性。而现行的企业行政管理强调科层制,

1、这种制度最起码有以下两种缺陷:

(l)上级决策,下级执行,具体工作人员对自己主管的工作无权作出决定,事无巨细,均汇报了事,从而产生行动缓慢、不负责任、办事拖拉等作风。

(2)强调“官本位”,扼杀“能力本位”,从而验证和导致“帕金森”的官场通病,即“自上而下奉行能力递减:一流的找二流的当部属,二流的找三流的做下级,愚蠢的手下多多益善,精明的对手拒之门外”。长此以往,不可避免地造成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素质偏低,管理能力变弱。

2、因此,企业行政管理应适度采用授权和参与的决策体制:

(1)按照职、责、权配套原则,每一位管理人员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内都有一定的决定权,并且也承担相应的决定责任,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管理水平和能力。

(2)在各层级决策过程中,以多种形式接纳下层级人员参与决策,这样可以充分发扬民主,从而使决策更具有可行性,由此也可从决策体制上解决及行政效率不高等问题。

三、依章行政

加强监督现代企业在运行过程中从生产到销售再到售后服务都有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有利于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避免错误和违法,减少纠纷和矛盾,同时员工按企业规章制度办事,遵守操作规则,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企业行政部门是权力部门,孟德斯鸠说过:“一切有权力的人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权力的集中、规章制度的滞后易使企业行政管理出现“人治”社会上曾出现的“关系就是生产力”,“关系就是财富”一度渗入企业,大大降低了人们对行政管理部门的信任度。因此,要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使管理人员认识到规章制度是实施行政管理的依据和准绳,促使管理人员依章履行职责,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从而使高校行政管理目标明确、责任落实、制度齐全、纪律严明,不断提高管理人员依章管理的能力和水平,重塑行政管理人员的形象。需要强调的是规章制度的制定要注意不能挫伤管理人员的开拓和创新的积极性,制度的制定是为了规范工作,提高效率,防止管理人员工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行为,而不是助长循规蹈矩、墨守成规的工作作风。凡是在工作中有利于企业发展,即使超越了规章制度的范围,也应予以奖励,这也符合“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的精神。

四、奖勤罚懒

注重绩效企业在内部人力资源管理中,主要依靠以定期的绩效评价以及其它评价手段为基础的奖励与惩处的激励机制,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责任心、进取心、创造性,且在运用时侧重于具有积极意义的奖励措施,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不能缺乏统一标准,否则会导致绩效考核流于形式,奖励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惩处起不到应有的警示作用,从而使管理人员形成“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行为模式。这也是企业管理中导致缺乏活力的一个因素。因此,建立奖勤罚懒的制度,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是企业管理急需解决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尽快建立量化标准,使从事不同管理工作的人员有一个公正的比较。

2.实行优胜劣汰制,提拔能力强、业绩好、有创新意识和管理水平的优秀者,辞退那些墨守成规、能力低、贡献小的人。

3.实行严格的等级职务制,拉开不同职务之间的工资档次,通过等级职务的差别体现能力和工作绩效的差别。

4.对各部门岗位进行合理核定后,机构和岗位保持不变,形成竞争上岗、竞争保岗的格局,实现岗位不变,人员变。

第2篇:企业质量管理规章制度范文

 

经济盈利是企业生产和发展的基础,企业的经济效益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进程。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除强化自身实力之外,还需要加强内部的行政单位管理,从而全方面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行政管理作为企业的中枢系统担负着企业内部的管理工作,推进并保障企业生产经济等日常活动的顺利进行及有效沟通,从宏观上控制着企业发展的全局,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力。因此,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加强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对于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一、企业内部行政管理概述

 

行政管理效率是根据企业内部相关的行政管理制度规定,衡量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行使管理职能产生的效果,通常通过企业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日常执行活动体现出来。

 

企业执行行政管理的重要性则是建立在企业行政管理特点的基础上。企业执行行政管理,首先有助于提高企业目标的实效性。行政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在充分利用自身所具备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加强行政管理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主动性,有助于企业形成其独特的文化,以最终达到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推动企业发展壮大的目的。其次有助于构建企业管理的层级性。通常情况下,在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中,最重要的两个层级是企业内部决策和执行层。管理层通过对企业实际情况做出决策,而后由执行层实现。而在这两个层级之间,行政部门主要承担起两者间的协调作用,上传员工意见和工作成效的同时准确及时下达企业高层决策层的思路和意志,并予以监督和协调。因此,由行政管理部门担任决策层和执行层之间润滑剂的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工作僵化、监督力度不足等的问题,行政管理对企业管理的层级性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最后助于提高企业管理的时效性与灵活性。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信息的时效性对企业决策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企业内部的行政管理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特征和功能即协调企业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并使之形成适当的衔接关系,提高企业效率,促进经济发展。企业的行政管理严格执行着执行—反馈—挑战—执行这样一套操作过程以尽量减少时间滞后,减少执行过程中的信息延误和损失。同时,行政管理工作具有强灵活性,它与时俱进,通过频繁的变通、变革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企业行政管理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分析

 

提升企业的外部市场竞争力、追求整体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目标和动力。行政管理工作作为企业内部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承担着企业内外部的管理工作,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重担。因此,企业要顺利经营,需深刻了解行政管理工作与企业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行政管理部门根据此目标制定工作的标准和准则,制定相关制度,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企业经济效益的状况除了反映企业的盈利状况、技术水平高低等,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行政管理工作水平和效率的高低,是企业内部行政管理状态的体现。

 

三、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机构设置不合理

 

由于缺乏正确认识,我国部分企业在行政机构设置上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如机构庞大臃肿,部分不同机构间管理内容相同,导致政出多门现象的发生,经济效益大打折扣。行政机构的庞大臃肿直接导致了单位内部办事效率低下,命令无法得到有效传递,下级部门执行效率低下。同时,不必要机构的大量存在,导致机构、人员日渐增多,行政开支越来越大,将影响行政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行政规章制度不健全,执行力不大

 

健全的规章制度是加强企业行政管理的基础,行政管理效率的提升离不开规章制度。但是目前,我国企业行政管理在规章制度方面尚存在问题:一是行政部门规章制度不健全。部分企业的规章制度未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一味地复制大型企业的规章制度,部分企业规章制度更新不及时,较为陈旧,无法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二是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大。部分企业制定了规章制度,但是由于制度尚不完善,只是形式工程,没有得到切实的执行和落实,只用于应付上级偶尔的检查。规章制度的不健全引发了较多的员工矛盾,导致内部矛盾重重,极大地降低了工作效率。

 

(三)管理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行政管理工作作为企业内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生产发展、经济效益等产生重要影响。故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质量进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就目前而言,我国企业内部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多偏低。由于多数企业管理者不重视、行政管理部门和环节偏多等原因,导致行政人员专业知识不足,业务能力低下,服务意识欠缺等现象,行政人员工作积极主动性不高,将严重制约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行政人员缺乏全局观念容易导致行政部门运转不灵,导致效率低下。

 

(四)官僚主义作风严重

 

部分企业受传统家长制的影响较为严重并一直秉持,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挫伤了员工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同时也严重影响了企业决策的民主性,管理的科学化。另外,也导致了行政管理工作突出不讲实效的管理,偏离了原本服务的轨道,极大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加强企业行政管理,提升经济效益

 

(一)建立健全的行政管理模式

 

企业的健康可持续运营需要有健全的行政管理模式保障企业决策能够得到高效的贯彻落实,达到行政管理的目标。为此,建立健全的行政管理模式,首先要实事求是从企业实际出发。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特点,管理层应透彻了解自身特点,从实际出发建立健全合理并适合企业实际需求的行政管理模式。其次要严格遵从规范化要求。在坚持实用科学性原则的基础上适当调整企业内部的行政管理部门,建立合理科学的行政管理体系。最后,要强化企业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将企业管理的职能交由行政管理部门执行,强化其实际管理职能。

 

(二)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

 

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对于加强行政管理提升经济效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应从企业实际出发,建立合适的规章制度从而提高行政效率和经济效益。企业可以通过法律法规的行政促进行政管理工作的提高,建立起健全的各项管理制度、工作程序、岗位责任制等,为行政部门的法治工作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另外,若行政规章制度得不到严格落实,则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与实际作用。因此,企业领导层应领头号召企业内部各部门单位严格遵从规章制度,维护其权威性,真正提高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从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提高企业行政人员的综合素质

 

行政管理工作作为企业内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生产发展、经济效益等产生重要影响。故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将促进企业行政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进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良好的心理、择优决断能力、灵活的应变能力、协调统筹全局等基本能力是现代企业对行政人员素质的要求。要组建培养高素质的行政管理队伍,一方面是要得到企业领导层的支持。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内部领导层不能再单纯注重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更要具备战略眼光,认识到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注重行政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为行政人员队伍的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另一方面,应加强对行政人员的培训工作。行政人员应该同时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道德素养。企业定期地对行政人员进行相关培训,不断更新和提高行政人员的专业知识和道德素养,提升企业的外部竞争力,从而提升经济效益,实现经济目标。

 

(四)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

 

企业应对外引进科学合理的如绩效评估、目标管理等管理方法。当前企业行政管理方法陈旧落后,单纯地注重行政命令和规章制度降低了行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通过引进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在增强企业行政人员责任感的同时还利于更客观公正地衡量行政人员的工作业绩,有助于提高行政管理工作质量从而提升经济效益,实现经济目标。

 

综上所述,企业生产和发展的主要目的是获取尽可能多的经济效益,实现经济目的。而作为企业重要组成部分的行政管理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产生重大影响,其质量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因此,企业应不断加强企业内部行政管理工作,采取措施提高行政管理工作的质量,从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经济目的,保证企业的健康可持续经营发展。

第3篇:企业质量管理规章制度范文

关键词 房建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TU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4-0091-02

人们的生活时时都与房建工程紧密关联。工作、学习、休闲,需要办公楼、学校、休闲会所;衣食住行,需要商场、餐厅、住宅、酒店,这些都属于房建工程。房建工程的质量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抓紧对房建工程项目施工的质量把关,是很必要的。只有实施科学的房建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方法,才能使房建工程的质量有所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才能得到保证。那么,究竟该怎样科学地管理房建工程项目施工质量呢?让我们来探究一下。

1 施工企业要对房建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重视起来

只有保证房建工程的安全,才能使人们对房建工程项目的信任度增加,因此,房建工程项目施工的质量对项目投资是否能成功起着决定作用。而要保证房建工程的安全,使人们住得放心、安心,就要加强房建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的管理。

施工企业首先要加强对房建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的重视,检查现有项目施工质量管理体系是否健全,并将之完善,招聘或培养质量管理优秀人才,加大对房建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的力度,才能保证房建工程的安全,使住户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保证。

2 建立科学健全的项目施工质量管理体系

建立科学健全的项目施工质量管理体系,包括严格控制施工市场准入的规范、完善施工物资质量控制制度、科学地管理施工设备、及时引进更新先进的施工技术等等。质量监督部门要建立详细的市场考察制度,制定科学完善的准入规章,从而严格控制施工企业市场准入,防止无证施工、超规承包等现象的发生。同时也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施工物资质量控制制度,严格按照施工项目设计的质量标准,选购项目适用的施工物资。

施工企业也可以建立一套健全的科学管理施工设备流程,保护施工设备不受损害;还可以定期学习先进的施工技术,及时引进企业,保证企业施工技术的更新,提高企业施工效率和施工水平,保证施工质量。只有建立了一个科学健全的项目施工质量管理体系,企业在实施房建工程质量管理时,才能有一个科学、规范的章法流程,从而保证项目施工的质量。

3 项目施工质量管理要和实际情况紧密联系起来

项目施工质量管理如果仅仅依据理论,那么,就会造成理论和实践脱节,使质量管理工作混乱无章;而如果直接搬用现有的质量管理模式,可能就会由于太过死板,导致在实际施工中无法运用自如,发生质量问题。因此,就需要项目施工质量管理人员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施工结合起来。

质量管理人员可以首先研究施工设计,分析工程的重点和难点,接着进入工程现场,实地勘测调查,结合本企业的质量管理情况和项目特点,有目的性地进行质量策划和控制。将项目施工质量管理和实际情况紧密联系起来,就可以及时发现房建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的不足之处,及时指正,总结经验,促使工程项目按时保质地完成。

4 强化施工质量控制

做好对施工质量的严格控制,是房建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的重要部分。

4.1 要严格控制施工企业市场准入

质量监督部门要进行详细的市场考察,制定规范的准入规章,防止无证施工、超规承包等现象的发生;同时,施工企业也应严格遵守准入规章,承担有能力承担的项目。

4.2 要严格控制施工物资质量

施工物质的质量对整个项目施工的质量有很大的决定作用,施工企业应该选择具有专业知识的采购人员,按照科学合适的质量标准,选购适用于项目的施工物资。

4.3 在施工过程中,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质量控制

不仅要实时监控施工物资质量,及时发现、更正物资的质量问题,还要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质量控制。项目质量管理人员要监督施工过程是否符合规范章程的要求、严格控制工序质量、检验一些隐蔽工程、进行数据整理记录,保证房建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

5 实施各种质量管理制度

5.1 施工企业可以在质量管理人员之间,实施质量责任制

企业项目部根据房建工程项目的具体重点和难点,将质量管理任务分解为几个部分,分别交给一个部门或员工,当出现质量问题时,按照制度追究责任。这种制度可以优化员工的工作态度,提高员工按质完成项目质量的自觉性。

5.2 施工企业可以实施质量抽查制度

在施工员工之间采用满分制,质量管理人员可以不定时、不定点地对施工质量进行抽查,发现质量问题时,对于导致问题的员工或部门实施扣分处罚,督促整改发现的质量问题,直至符合标准要求。

5.3 施工企业可以实施自查自纠制度

房建工程各施工项目组对于所负责工程项目自查自纠,尤其围绕重点施工环节和隐蔽工程,要进行全面的自查自纠。这种制度可以在个施工项目组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竞争氛围,推动工程项目质量目标顺利实现。

6 培养优秀质量管理人才

房建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人员对于保证房建工程的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施工企业来说,培养优秀的质量管理人才是十分必要的。施工企业可以办一个培训班,选出有责任心、有过硬的施工技术、表达能力强的施工技术人员担当老师,对项目施工质量管理人员进行关于施工技术、施工流程、质量标准等方面的培训,通过提高他们的施工技术以及相关的理论实践知识,提高他们的质量管理能力,从而提高质量管理的效率,提高项目施工的质量,保证房建工程的安全。

只有强化房建工程项目施工的质量管理,才能保证房建工程的安全,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而施工企业要做好质量管理,就应该注重强化自身的施工资质,建立执行科学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及时引进施工先进技术,注意培养质量管理的专业优秀人才等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志刚.浅谈建筑工程质量管理[J].华章,2014,2:377.

[2]王永芝.对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及控制措施的探析[J].科技与企,2014,1:84.

第4篇:企业质量管理规章制度范文

关键词:工商企业;会计;规范化

文章编号:1004-7026(2018)01-0087-01中国图书分类号:F275文献标志码:A

工商企业是我国经济建设中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国民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现阶段工商企业会计规范化方面存在许多问题,给工程企业内部管理的质量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加强对工商企业会计规范化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1提升工商企业会计规范化重要意义

近些年,我国经济发展处于调整的重要时期,经济发展速度有所降低,其中,作为国民经济建设中重要组成部分,工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是保证工商企业有序發展的重要基础,不仅有利于维护社会经济的稳定,又可以推进保障社会和谐发展。

2现阶段工商企业会计规范化存在的问题

2.1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

在工商企业发展过程之中,会计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关系着工商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而会计对从业人员专业水平与综合素质提出较高要求。随着社会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各项会计法律法规以及制度等处于不断调整之中,其中,继续教育是促进会计从业者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方式。目前,虽然工商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初具规模,然而,在发展中依旧存在着会计核算规范性不足以及会计制度不健全等方面问题。此外,大多数中小规模会计主体面临着财会人员年轻化以及流动大等各种问题,许多会计工作人员将更多时间与精力投入于日常业务中,而忽视对政策法律以及经济动态的关注,造成业务处理严重脱节于政策法规。

2.2缺乏完善的会计规章制度

会计工作的主要特点是专业性与系统性较强,要求工作人员采用专业方式严格的按照程序进行。通常来说,会计工作质量是衡量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然而,现阶段大多数工商企业普遍面临着会计规章制度不完善的问题,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无法保障会计核算工作质量,导致会计工作陷入至被动状态。此外,有些会计从业者在工作中时常受到各种因素干扰,导致无法实现对支出费用的控制,难以发挥出监督职能。此外,有些工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常常流于形式,导致不能够及时处理以及追缴债务与债权等,且票证管理状态混乱且审核不严格。

2.3会计档案管理过于混乱

会计工作的主要作用是核算以及监督企业的经济活动,而各种票据是保证各个环节会计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其中,会计档案作为会计工作的重要成果,是对工商企业的经济发展状况的反映。就会计档案内容来看,其主要包括:第一,原始凭证;第二,记账凭证;第三,总账;第四,明细账;第五,日记账;第六,财务报告等。会计档案具有多种类型,且不同类型在保管期限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由于会计规章制度不完善,使得会计规范化水平较低,且无法保障会计人员稳定性,这样一来,既难以有序的存放会计档案,又无法保障资料完整性,最终给会计工作质量与效果带来巨大影响。

3加强工商企业会计规范化的有效措施

3.1提升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会计从业人员作为会计工作的主要执行者与实施者,其个人业务素质直接影响着会计工作的规范化水平。为此,工商企业要想促进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最为关键是提高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与业务素质。作为工商企业的重要部门,会计工作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从业人员服务水平以及业务素质,只有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够为会计工作的质量与效果提供重要保障,从而推进企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3.2完善会计规章制度

工商企业的发展状态是反映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为此,面对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企业要重视会计工作,从而促进企业经济管理水平提升。为此,工商企业要立足于自身的发展情况,构建完善的企业内部会计规章制度,贯彻落实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从而保障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

3.3强化对会计档案资料的管理

会计人员要做归类与整理会计资料的工作,保障保存期限内档案完整与清晰,实现对档案的随时调阅,充分发挥出档案的作用。

结束语

作为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商企业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其中,会计工作关系着工商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工商企业要在全面的分析会计规范化现状基础上,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从而促进会计规范化水平的提升,推动与促进工商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企业质量管理规章制度范文

安全高于一切,质量百年大计,责任重于泰山。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环境,新的发展,建筑施工企业做好安全质量管理工作,进一步贯彻好十七大精神、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员工为本,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安全发展、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安全是根,质量是本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安全生产领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比如,生产经营单位所有制形式的多元化,多种所有制的生产经营单位并存,多样化的组织形式,生产经营单位内部管理和决策机制也随之多样化和复杂化,给安全生产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面临着严峻形势,建筑施工企业事故多发的势头没有得到遏制;社会各界对安全生产管理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强烈呼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认真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规范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落实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对安全质量事故责任单位、责任人和负有相关责任的管理部门和责任人员的处罚,预防和减少事故发生,维护社会稳定。 工程项目是企业安全、质量、信誉的第一道屏障,也是展示企业形象的窗口。做好安全质量管理工作,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企业的具体体现,是实践科学发展、实施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是适应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特别是随着企业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生产领域不断拓展、管理跨度不断加大,安全生产任务更重,产品技术含量、质量要求更高,难度更大。虽然,企业为确保安全质量付出了不懈努力,但安全质量形势仍不容乐观,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着安全质量意识淡化,项目管理质量不高,各项管理措施、制度落实不到位,一些稍加注意,就完全可以避免的安全质量问题,反而在一些常规的、简单的工程上不断发生,给企业信誉造成不良影响。为此,我们必须站在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从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员工与农民工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充分认识安全质量管理工作的重大意义和现实紧迫性。 二、建立机制,规范管理 要把保安全、创优质、加强现场管理,作为提升企业项目管理质量和水平的重点,努力形成安全可控、质量一流、现场规范的项目安全质量管理机制。 一是要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可控责任机制,广大员工特别是各级管理人员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按照中央提出的“安全发展”的要求,认真贯彻《安全生产法》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进一步建立健全以项目为重点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技能培训、安全生产监督检查、突发事故(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强化安全生产教育和安全技能培训,不断增强全员的安全生产意识,提高员工的安全防范能力,严格操作规范,杜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按照“三不放过”的原则,加强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消除事故隐患,杜绝重大、特大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使企业的安全生产切实处于受控状态。 二是要建立和完善质量创优机制。牢固树立“以质取胜、以优创誉”的经营管理理念,制定工程项目创优规划,明确创优目标,细化创优标准,落实创优措施,形成创优工作机制。要加强项目部的质量自控能力,强化过程控制,克服质量通病,认真把好每一道工序、每一个单项工程的质量关,坚决杜绝重大质量事故,确保工程质量,努力创精品工程、品牌工程。要以争创国家优质工程、鲁班奖和詹天佑大奖为目标,创建一批代表企业施工管理水平、展示企业良好形象的名优品牌。 三是要建立和完善现场管理机制。施工现场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展示企业形象的重要窗口。企业管理层尤其是项目经理及其安质检和技术人员,要高度重视施工现场管理,认真落实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法律法规要求,建立健全安全标准工地、文明施工、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制度,形成现场管理标准化的工作机制。要从施工现场的实际出发,以“优质生产、优良秩序、优美环境”为内容,深人开展“文明工地”、“文明宿舍”创建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要积极开展创建安全标准工地活动,规范施工现场,做到有序管理、文明施工,展示企业良好形象。要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促进项目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工程项目。 四是要建立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认真落实安全质量责任追究制度。要进一步明确企业与项目之间的经济责任关系,建立完善项目经理经营风险抵押制度,加快推行项目经理期薪制,使项目效益与项目经理层的收益直接挂钩,做到奖罚兑现。要加强对工程项目的宏观调控、管理监督,建立和完善项目监管制度、项目经理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和项目资金回收清欠终身责任制,规范项目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形成责、权、利相统一的激励约束机制。 五是要努力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安全和质量事关员工和产品的生命,安全和质量不出问题和事故,就是最大的节约和创效。在项目管理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安全和质量问题,项目管理系统性很强、潜在风险量很大,很容易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和事件。因此,必须超前思考,预防在先。除了抓好安全质量的宣传教育之外,要用先进的方法和手段为安全和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保证;要遵循工程建设的内在规律和程序,精心组织,依靠科技,规范施工,狠抓安全质量,抓好施工全过程、每营理粼者道工序、隐蔽工程、重点部位、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坚决杜绝各种事故的发生,不能因为施工组织等原因出现任何安全和质量问题;在施工组织安排上,应遵循工期、形象进度服从于安全和质量的原则,尊重客观,按科学规律施工,创造出更好的效益。 三、安全质最,常抓不懈 安全质量管理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是常抓不懈又常抓常新的工作。安全质量上的“婆婆嘴”,就是要针对每一岗位不断地提出安全质量要求,根据每一个工作环节、每一道工序“不厌其烦”地做好安全质量叮嘱。“婆婆嘴”并不是简单的“絮叨”重复,而是有针对性地嘱托,强调实际的工作行为和操作要领,是一种直接的安全质量教育形式。当然,安全质量教育单单靠说也是不够的,还要采取针对岗位责任制、岗位操作知识和能力的培训、考核等形式多样的方式方法,重在实际效果。#p#分页标题#e# 安全质量管•理需要“磨破嘴皮子”地去讲,去要求。而“刀子心”,是对安全质量违章违规事故坚决予以制止和处理,绝不放过。分析总结我们发生的安全质量事故,绝大多数是由管理不严、习惯性违章违规违纪造成的,这是最大的隐患,隐患变成现实,就是安全质量事故。避免事故的前提是消灭隐患,一靠安全质量教育,解决思想认识与观念上的问题;二靠制度,建章立制,用制度规范行为,头上有“高压线”,左右是“万丈渊”,只有“向前”按制度规范去做,否则就严惩。往往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总认为员工长期在户外工作,很辛苦,面对一些违纪现象该罚不罚,该管的不管,助长了坏毛病,留下了事故的隐患。有效的制度约束,严厉的处罚是绝不可少的。 防止事故发生,要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面的安全质量工作,单单凭“讲”,用罚,都是不全面的,不科学的,要形成安全质量防范网,变事故管理为隐患管理。把安全发展牢记在心,把员工的生命安全牢记在心。

第6篇:企业质量管理规章制度范文

【关键词】 煤炭企业; 会计基础; 规范管理

目前,我国煤炭业正处于转型跨越的重要时期,会计基础工作是否规范,对煤炭企业会计工作秩序有着重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会计职能能否有效发挥,直接影响到煤炭企业相应的财务秩序。因此,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对煤炭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煤炭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重要意义

(一)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对控制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煤炭企业的生产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企业正常生产过程中,会消耗很多的材料,耗用大量的成本费用,且由于煤炭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相对复杂,加上外界条件影响,增加了煤炭企业的压力,会计工作量也随之加大,要求管理水平相应提高,内部控制更为严格。因此,通过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对控制成本、提高生产效益与经济效益将起到重要作用。

(二)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是会计工作正常有序进行的保证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殊环境下,煤炭企业必须建立健全企业制度,树立正确的会计基础观念,才能满足现代化企业建设的客观要求。如果会计基础工作薄弱,易给舞弊、违规等行为提供可乘之机,造成会计秩序混乱。随着煤炭企业资源整合重组,要求企业及时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对会计报表也有了较高的要求,所以进一步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性才能保证会计工作及企业经济的有序进行。

(三)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对资金管理者及决策者的投资方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以煤炭企业发展现状来看,一些企业的会计工作管理失控、秩序混乱,存在较多错账、假账、账目不清等情况,不利于会计职能的发挥。合理地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将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呈现给决策者,对企业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

(四)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有利于会计工作水平的提高

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和经济管理的重要环节,它具体工作量大、涉及面广,包括核算工作、税务筹划、预算管理、报表分析等,基本涵盖了整个会计过程。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直接影响到会计其他工作的完成,因此,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是提高会计工作的前提。

二、煤炭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现状

(一)会计基础工作标准不规范,企业规章制度不健全

有些单位对会计基础工作不够重视,内部管理松懈,尚未建立健全相应的会计制度,包括会计人员岗位分工、岗位责任制,内部稽核、牵制制度,资金管理审批、报销制度等。加之一些规定的系统性不够,无法适应煤炭行业新形势的要求。

(二)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对会计基础工作认识不足

近年来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稳步提升,但还有部分会计人员对会计的基础工作认识不足。有些企业认为会计基础工作和生产经营没关系,不重视和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放松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管理;一些会计人员素质不高,记账随意、手续不清、差错严重、会计资料散失等,对工作的态度消极,直接影响整个会计工作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会计核算工作不规范

会计核算工作的不规范主要表现在原始凭证填制内容不完整;整理、粘贴不规范;明细科目记载不详,造成经济责任不清;“摘要”部分不能准确描述业务内容;账簿的启用表填写不全;账簿的登记、更错、结账不规范等。会计工作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发挥不了其核算职能。

(四)不认真行使会计的监督职能

有的单位财务专用章和法人名章由一人保管,财务章随意使用,没有严格的审批程序。出差报销审核力度不够,有的没有领导人签字,有的金额不符,不但不进行监督反而通过不正当的手段、不合法的收支事项,出现私设小金库、贪污等违纪违法行为。会计工作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发挥不了其核算、监督及管理职能,直接干扰了煤炭经济秩序,对煤矿企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和阻碍。

三、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改进措施

(一)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严格执行,保证会计核算工作有章可循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理论和制度不断更新,原有的制度不能完全适应现阶段的需要,要按照新法规的要求,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完整的、切实可行的有本单位特色的财务规章制度,深化制度创新。建立资金管理办法、岗位责任制等内部控制制度,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及权限,保证制度的有效落实,确保会计基础工作的合理性及有效性,加快煤炭企业会计管理现代化进程。

(二)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确保会计队伍整体质量的提高

首先从基础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来保证会计人员的基本素质,并不断提高会计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其次要给会计人员提供各种加强业务学习的机会,通过严格的考核体系,建立奖惩制度,形成长效竞争激励机制。通过各种途径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最后要从实际工作中挖掘有较强责任心和认真细致工作态度的人才,以适应煤炭行业的快速发展。

(三)落实会计基础工作责任制,强化外部监督,形成完善的监督体制

加强监督主要包括单位领导人的监督及会计人员的自我监督。当一个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出现混乱,首先应追究单位领导人的责任。会计人员也应责权挂钩,奖优惩劣。通过上下级之间不同人员分工管理,形成相互制约的工作制度,互相牵制;通过定期进行会计互审,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还要接受并配合事务所审计及相关财政等部门的监督,来保证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性,有效利用监督职能防范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

(四)通过构建信息化会计系统,提高煤炭企业资源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利用网络模式采用一套合适的财务系统在煤炭企业推广应用,为会计实时控制创造条件,既节约了采购成本,也省掉了不同供应产品间数据输入的麻烦,且集团公司内部核算数据口径一致,产生可比性,还可查询多维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因此,需完善煤炭行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监管信息的运用,结合日常监管工作获取的信息,及时发现问题,发挥信息系统的预警职能。在获取企业基本信息的基础上,把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考评标准、过程、奖罚情况纳入信息管理系统,为决策提供需要的数据,提高企业的资源管理质量和效率。

总之,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是一项业务量大、政治性强的工作,要从基本工作入手,不断提高会计工作水平,提高煤炭企业的管理水平,使煤炭企业不断适应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谢金朝.煤炭企业的知识管理[J].中国煤炭工业,2008.

[2] 张金虎.浅谈会计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7).

第7篇:企业质量管理规章制度范文

【关键词】合同管理;风险控制

合同管理是全过程、系统性、动态性的。作为市场主体之间经济交往的主要载体,合同也因此成为企业风险的重要来源。在合同的签订、履约以及审查、监督和控制的过程中,都可能面临着因合同而产生的问题,科学有效地管控,可有效规避合同管理风险。

本文仅从合同签订前、签订时、履行中及建立完善的证据保存制度等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关于合同管理的风险点并提出相关防范措施。

一、合同签订前的法律风险控制

(一)设立签约主体资格调查制度

我国法律规定,经营活动的主体应当取得《企业法人营业执照》、《营业执照》,具有民事主体资格和经营资格,可分为法人、非法人经济组织和自然人。但主体资格不同其承担债务的方式也不相同,企业法人是以其注册资本为限承担有限责任;自然人、私营企业和个人经济组织的出资人需要承担个人无限连带责任。此外,国家对有限制经营、特许经营以及法律、行政法规对经营的禁止性规定,对某些行业的从业资格也做了限制性或禁止性规定,如果企业违反此规定,或与没有资格的主体签订此类合同,合同不但无效,还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

(二)建立签约主体资信调查制度

企业要调查合作方的商业信誉和履约能力。尽可能对合作方进行实地考察,或者委托专业律师对其资信情况进行调查。其主要包括合作方的财产状况、生产和经营能力。调查企业经营状况是否正常时,看是否能满足履行合同项目的条件,避免签约后对方不能履约。同时需要注意了解对方的经营历史、客户评价等商业信誉情况。

(三)完善授权制度

对企业职工签订合同授权的管理是防范合同风险的重中之重。由于企业不可能将所有的合同签订都集中于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身上,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企业往往是预先给销售人员盖有企业公章的空白介绍信或者盖有企业公章的格式合同,以方便其签订合同。这其实就是企业的一种授权行为,但是法律风险常常会出现在这里。由于授权不规范就会产生无权或表见行为,此方面应有法律人士把关。

(四)建立企业印章管理制度

企业印章应由企业专人保管,严格按规定使用。在企业合同上,就算没有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者授权人的签字,只要盖上了行政公章或者合同专用章,该合同对该企业就有了法律约束力。若企业因行政公章和合同专用章管理保管不善,行为人擅自利用单位印章签订经济合同,骗取财物占为己有构成犯罪,除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外,如给被害人造成经济损失的,企业也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二、合同签订时的法律风险控制

(一)质量标准条款的审查:产品质量标准一般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企业要根据自身的产品质量情况明确约定质量标准,并约定质量异议提出的期限,超过质量异议期未提出书面异议即视为质量符合约定,但国家规定有质保期的除外。

(二)交货方式条款的审查:在买卖合同中应当明确约定企业交货地点的所在地,这关系到纠纷处理时法院的管辖。此外,合同中应列明收货方经办人的姓名、联系方式等,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收货方不承认收货的事实,导致诉讼举证困难。

(四)定金条款的审查:注意定金与“订金”的区别,定金条款应写明“定金”字样,而非“订金”。“订金”没有定金性质,当事人主张定金权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另外,对于超过总价款百分之二十的部分,只能作为预付款,可以要求返还,但不具备定金性质。

三、合同履行中法律风险控制

(一)超过诉讼时效的法律风险

我国《民法通则》第135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法律另有规定除外”,因此,企业应当经常关注诉讼时效问题,对即将超过诉讼时效期间的民事权利及时向法院,或向对方主张权利,或要求对方作出书面承诺履行;对已经超过诉讼时效期间的民事权利,应当采取补救措施,签订履行协议或要求对方以书面形式承诺履行义务等。

(二)超过法定期限和约定期限的法律风险

主要是指企业因超过法律规定的期限而丧失《合同法》规定的一些法定权利的行使权。《合同法》中许多法定权利的行使都有明确的期限规定,超过该期限,行使权也就丧失了。如《合同法》第54条规定的行使撤销权,超过一年则该撤销权丧失。

(三)合同变更、转让的法律风险

合同双方权利义务的变更、转让必须双方协商一致签订补充合同方可有效。特别是货款支付问题上,必须严格按照合同约定付款。如果对方提出变更收款单位或变更付款期限等,必须由双方协商一致并签订补充条款作为原合同附件,由双方盖章确认后方可生效。

四、建立和完善证据保存制度

企业在合同管理过程中,要有专人收集并妥善保管好合同的原件以及双方履行中往来的全部书面记录。对重要的电子邮件证据,应由公证机关下载保存并打印,制作成公证文书,对往来的传真件必须及时复印,复印件和传真件一并加以保存。上述合同的原件保管不但是合同履行的必要条件,更是索赔的最直接最有力的原始证据。如果企业把合同的原件丢失,则会给企业索赔造成非常被动的局面,甚至会导致无法进行索赔。

五、结语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加强合同法律风险防范,在签订、履约以及审查、监督和控制的过程中,用科学的管控措施,超前谋划,提高履约效果,可有效规避合同管理风险,节约成本,为企业争取得最大利益。

【参考文献】

第8篇:企业质量管理规章制度范文

iso体系包含企业文化基础、人文基础、管理职责、质量体系、合同评审、采购以及过程控制等十九个要素。企业在推行过程中,必须依据十九个要素和现有企业的规章制度或管理模式进行有效地融合。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企业的管理工作是通过iso体系的大闭环,即培训、文件编写、内部质量审核和认证以及具体管理过程中的小闭环,即计划(p)、执行(d)、检查(c)、处理(a)四个阶段的内部闭环管理方式,构成一个有形、高效、周而复始的企业管理体系,使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有条不紊,沿着既定的轨道运行。

邮政具有百年历史,企业本身有一整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和业务处理规程。如何把传统邮政企业的规章制度以及众多的业务处理规程与之有效融合,建立一种新的文件体系并使之有效地运行,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也是推行的关键性系统工作。按照iso体系的19个要素编制邮政企业金字塔式的质量文件体系,将邮政企业六大业务的管理流程按iso体系要求相应地编制成程序文件,而六大业务的实际操作规程则相应地编成作业体系文件。对此,仅企业业务单式一项,共清理、筛选、重新编辑出版企业业务单式目录529种,为规范企业的经营信息和取数的准确性提供了质量品质保障。

质量体系文件分三层:最上层是质量手册,它是企业的原则性、纲领性和法规性的文件,包括企业的组织结构及质量职责、质量方针和目标;企业外的人员可以通过质量手册了解企业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网络;企业内部职工通过质量手册可以清楚地知道他在企业质量体系中的职责和应遵循的规范。第二层是程序文件,它是对质量体系的各项活动做出明确、详细规定的基础性文件,它涉及到各职能部门活动。第三层是作业文件或作业指导书,它是第二层程序实施中所应用和产生的详细的工作文件,这一层文件比程序文件更为详细地阐述某一项工作(岗位)所包含的内容。例如,邮政传统业务作业规程主要依据邮电部1991年12月颁发的《国内邮政处理规则》指导工作,根据iso9002体系,我们重新编制《国内邮政营业作业规程》、《国内邮件分拣封发处理规则》、《邮件转运作业规则》、《邮件投递作业规程》等。对邮政企业管理中原没有规定的而在iso体系的要素要求的内容,如管理评审、采购控制及内部质量审核等内容,则自行组织研讨、编制。通过编制厦门邮政质量体系文件这一过程,重新构架了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正是这种新体系,使全局干部职工在思想观念上得到一种全新的认识,不符合现代企业管理原则的行为与习惯得到纠正,职工在企业内一切行为按规范化、理性化、法治化的轨道运行。至此,已编制1999年版质量体系文件79件。其中质量手册1件、程序文件19件、作业文件 59件;2000年对1999年版质量体系文件的运行情况进行评审后又作了改版,编发了90件iso体系文件。文件下发到各职能部室和科级单位及全市108个支局和班组。对文件的执行,首先是学习、培训,全局统考(二次),其次是评审,三是进度检查、试点推进。

二、理解中推行,推行中加深理解

推行iso体系的关键在于全体员工的认同,让质量的概念、规范的工作程序根植于全局每个员工的意识中。开始阶段,员工中有一种模糊认识,认为象我们这样的服务性行业推行iso体系“没有必要”,“cqc与tqc不是差不多吗”等。对此,我局于1999年6月先后举办了全体员工参加的“iso9000国际标准简介”培训班,聘请厦门市国际标准推行办公室顾问师主讲,使全体员工初步了解iso体系的由来和基本概念,明确与推行tqc是小同大异。1999年6、7月两次对全局管理人员155人/次进行“iso9000系列国际质量标准条款”培训。接着对全局支局长、班组长和普通员工1 400人/次进行了现场管理的培训。2000年5月又对全体员工进行强化培训和考试。通过一系列的培训,不仅提高了推行iso体系重要性的认识。而且明白iso体系是如何训练员工、保证质量、保存档案和修补缺陷的一种规范化体系的观念;使大家明白了iso体系是一个管理系统,并非是一种产品,它不是用来检验产品质量的标准,而是用于检验制造商或服务性企业质量体系的标准;其对象不是产品或服务本身,而是提品或服务的体系;是为企业的质量管理提供了指南和规范化的程序。通过培训,员工普遍能自觉接受新观念、新思想、新知识,更加坚定推行iso体系的信心,使大家能自觉地运用iso体系理论来改进工作质量,不断增强自身素质,以适应管理、执行、监督和参与管理工作,为企业管理上档次和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提供有力的保证。

营业场所的现场管理和营业人员的服务质量是直接关系到邮政企业形象和服务品质。自推行iso体系后,首先对全局闲置、停用固定资产设备和低值易耗品及用品、过期单式、物品再一次进行清理回收。然后对回收闲置物品统一进行清理、检修及鉴定。接着进行全局性的调剂和利用,这不仅整洁了生产、办公场所,而且第一次调剂就为企业节约63万元开支。今后每年将统一进行一次清理和“改版”。在全市108个营业场所按该标准要求开展“整理、整顿、清扫、清洁、习惯”(即5s)的活动,对邮政营业的用品用具按“三定原则”即定置、定位及定量进行摆放,旨在确保为客户提供高效率、保质量、又舒适的邮政服务。让客户体会到“邮政——情感的事业”。这正是iso体系推行的人文环境。

三、促进企业“三项制度”改革

企业通过推行iso体系,进一步明确企业内部的各个岗位职责。新的管理模式,使得企业职工得以按规范化的工作程序开展自己的各项工作,也使得企业的成本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劳动用工管理以及对外服务工作等管理软指标变硬了。值得一提的是我局着手对全局所有的管理岗位和生产岗位,按各岗位职责、任职资格、履职标准进行岗位分析和描述,第一版已完成97个岗位的分析描述,为下一步全面描述和在企业内彻底实现“三项制度”的改革打下基础;为充分体现人本位的企业运行特征,为所有的人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提供了可操作性的规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尽管邮政企业规章制度和视检办法较为健全,但从iso体系看仍存在差距。为此,我局按照iso体系在各工种中增加了内部审核、纠正措施、管理评审、文件体系以及认证评审五个程序,在企业内全面推行。在推行过程中,对各单位进行全面质量审核,从中发现在培训工作、文件管理、固定资产管理、营业人员的服务用语以及邮政资费表的张贴和执行等日常基础工作等方面存在着140多个问题点,这些问题点恰恰是目前邮政企业中共同存在的而未被引起注意的一些基础性管理工作,这些虽属于“一般性不符合项”,但严重阻碍企业服务品质保持和提高。例如,海后路收投部投递出班前、返班后检查记录中质检员每天检查内容、数量记录不一致,且记录表单无表单号,此现象在我局投递部门普遍存在,违反了iso体系4.16和4.5条款,为此采取的预防和纠正措施是:

(1)要求投递部门组织学习《邮件投递作业规程》;

(2)质检员严格按照《邮件投递作业规程》出、归班检查内容和频次要求进行检查,并做好记录;

(3)对《邮件投递作业规程》进行修改,统一编制“投递出班前检查记录”、“投递返班检查记录”等检查记录表单。如今,这些分布在全局各工种的140多个问题点不仅被逐条逐项地进行整改到位,还针对这些问题点,举一反三,提出下一阶段管理工作可能出现问题点的纠正和预防措施。实践证明,管理过程中发现原来许多靠情面、靠命令的行政管理逐渐过渡为靠规章、靠制度的管理;由粗放型、经验型的管理转向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由靠开会、面对面的管理转变为用文件、用记录进行网络管理。通过不断规范和整改,近两年来,企业通信质量全优,客户满意度稳中有升,全局无各种责任事故、安全事故和刑事案件,确保了一方平安。

四、完善企业一切经济行为

第9篇:企业质量管理规章制度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水平

施工现场是反映一个建筑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窗口,它是建筑企业的主战场,企业的施工现场管理与生产经营紧密相联,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是施工企业的一个重要管理方面。现场施工管理的成功与否决定了一个企业的效益及发展状况,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施工企业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不断推进,现场管理已成为施工企业提升效益的决定性因素,加强现场管理同时也成为施工企业发展生产力和应对市场竞争的需要。但是由于施工环境不同、工程规模各异以及社会对施工扰民问题日益关注等多方面原因,因而如何改进对施工现场的管理,仍是建筑施工企业急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提升管理人员的定位和员工素质

项目经理是现场管理的第一领导者及责任人,他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领导才能、政治素质、实践经验和时间观念。由于企业施工项目的不断增加,地域不断拓展,很多项目经理不适应市场的变化,所以,项目中标后选择什么样的项目经理负责工程施工,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现场管理的成败。

管理人员是现场管理的实施者,起着链条的作用,他们把项目经理对现场管理的组织、策划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并把落实效果反馈给项目经理,然后又通过领导的决策去处理问题。管理人员的定位从很大程度上讲,就意味着现场管理的决策落实。

作为施工现场管理人员,首先,应当脚踏实地、严谨细致。工程管理部是个相对任务繁杂、工作较重的部门,且因为工程与工程的不同,在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也没有什么规律可循。我们在现场的日常巡检过程中,注重观察和思考,勤上工地,仔细观察,通过努力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任何细微问题不能等闲视之,要将工作做得更细、更到位,同时需要对那些能够威胁(或潜在威胁)到工程进行的外界因素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与监理单位的沟通,并加大督促力度和质量监督,并采取相应措施,将工作落实到细处,一步到位。其次,要端正作风,团队协作。施工现场每天有大量细致、烦琐的工作要准确的去落实、安排,包括土建、强电、弱电、给排水、暖通、消防等专业需要员工与员工间高效紧密的相互协作,制定实用高效的具体计划并深入贯彻执行。另外,因为工程部在施工现场办公,同其他单位和企业的协商工作也比较多,我们在处理上述事情中,时刻注意自己的举止是代表着企业的形象,对待工作积极主动,对待外来人热情接待,不因为自己的举止过失而损害到企业的形象。

现场管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凸显了规章制度的局限性。庞杂的施工现场,众多的工种和岗位,越来越短的工期,以及不断压缩的管理层,使得我们不可能做到时时监督,处处检查。此外,员工是现场管理的执行者,他们的文化水平和技术能力参差不齐,完成工作的自觉性就有差异,从而影响各施工环节。因此,优化施工现场的根本就在于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千方百计调动、激发全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充分发挥其加强现场管理的主体作用,重视现场员工的思想素质和技术素质的提高。只有提升员工的思想素质和技术素质,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觉地按标准、规范作业,才能真正实现一个标准化工地,规范化作业场地。

二、建立和完善施工现场管理制度

健全完善管理制度,认真落实岗位责任制是规范工程项目现场管理的关键。施工单位要想保证项目现场管理的良性运转,必须在建章立制上下工夫,靠制度约束人,靠制度管理人、靠制度激励人。企业制定管理制度是为了保证企业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同样,作为企业的生产基础,施工现场也必须有着自身的管理制度,并且必须与企业的总体制度保持一致。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生产管理体系是施工企业和施工现场整个管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包括技术管理制度,安全、质量管理制度,物资设备管理制度,水土保持、环境保护制度、现场文明管理制度,以及员工岗位职责等,构建结构清晰、职责分明、内容稳定的体系,建立实施有规范、操作有程序、过程受控制、结果有考核的生产管理制度。广大施工企业应当应该从企业实际和工作环境情况出发,不断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定,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各种行为,如施工现场考勤制度,施工现场文明施工管理制度,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文明卫生制度、材料采购验收制度,消防制度等,使现场管理的每个方面都能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也让职工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这样才能实现施工现场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才能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变以“人管理人”的方式为用制度管理人。

三、切实抓好现场安全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