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发展战略研究范文

企业发展战略研究精选(九篇)

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第1篇:企业发展战略研究范文

关键词:区域经济 企业发展战略 三门峡

目前,中原经济区建设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总体战略中,三门峡地区处于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的过渡区域,目前被定为中原经济区重要支撑、区域合作示范城市和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城市。政府如何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做好规划、引导、推动、服务、协调作用,构建具有三门峡特色的区域经济,而区域内的企业,又如何借助中原经济区建设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调整、确定企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企业与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赢是本文研究的课题。

一、区域经济理论简述

区域经济理论,是研究生产资源在一定空间(区域)优化配置和组合,以获得最大产出的学说。生产资源是有限的,但有限的资源在区域内进行优化组合,形成比较优势后能够吸引区域外众多生产要素像该区域内聚集,俗称“洼地效应”,形成产业集群,特色经济凸显。

二、企业战略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企业战略规划是指依据企业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的状况及其变化来制定和实施战略,并根据对实施过程与结果的评价和反馈来调整,制定新战略的过程。一个完整的战略规划必须是可执行的,它包括企业发展方向和企业资源配置策略。

企业战略与区域经济是一种契合和共生关系。政府是区域经济构建的主题,企业是区域经济有效载体。政府宏观引导,区域内企业个体积极参与,形成区域产业经济板块。区域经济宏观走势形成了企业发展的小气候,区域经济的比较优势为企业提供了制胜的机遇,区域经济产业重心的转移也导致了区域内各企业发展战略的调整。

三、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典范

谈起区域经济的典范,我们不能不提浙江台州经济模式以及福建的晋江经济模式。

1、浙江台州经济模式:

台州是中国第一家股份合作企业诞生地,是中国当前两大经济模式之一的“温台模式”的创始者。中科院系统深入地进行研究调查,于2008底首次提出了“台州模式”,即再生资源-专业市场-块状经济-民营机制”四位一体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产业集群的崛起对台州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台州产业集群数量众多,近几年来在质量上也有明显的提升,如当地的十大支柱产业集群:塑料模具、汽摩配件、医药化工、家用电器、电力能源、服装机械、水泵阀门、工艺美术、新兴材料、鞋帽服装。??

2、福建的晋江经济模式

晋江是一个农业小县,资源贫乏。晋江剑走偏锋,提出“质量立市、品牌立市””的口号,创造了 “晋江经济模式”。晋江模式源于一批专业镇和专业村,形成产业集群效益,通过发展产业集群这条道路,使发展为全国闻名的制造基地。经20多年的培育,诞生了恒安、安踏、七匹狼、SBS等一大批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已形成鞋业制造、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陶瓷等一批较成熟的产业集群,聚集各类企业6000多家,被冠以“中国鞋都”、“中国纺织工业基地”等美誉。

    四、三门峡地区区域经济特色及发展趋势

三门峡市位于河南西部,是中原经济区、金三角试验区的交集地,其区域经济以资源型工业和传统农业为支撑,资源型行业优势较强。

三门峡市政府目前正着力推动的三大工程。一是产业聚集区建设:将铝工业、能源工业、黄金及有色金属加工、果品加工、煤化工、盐化工、机械电子、高新技术、商贸物流及现代服务业等确定为主导产业,着力形成产业集群。二是“大通关” :2011年3月,国家同意设立三门峡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和三门峡海关,另外三门峡的国家铝及铝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正在加快建设,疏通企业进出口渠道。三是“大交通”:三门峡“三纵四横”交通黄金十字架雏形显现,使三门峡融入了郑州、西安“一小时经济圈” 。

三门峡区域经济发展路径设计和台州、晋江有相同之处,依托比较优势,主要有矿产资源如:铝矾土、煤炭、黄金、特色农产品如:苹果、大枣以及充足的电力等,着力实施的“1333”工程。目前铝制品中戴卡轮毂、柠檬酸金钾等品牌优势已经显现,这将有效带动区域内外同类及相关产品在三门峡区域内聚集,区域经济的“洼地效应”显现。

五、区域内的企业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要求,调整、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寻求企业发展切入点。

区域内企业应研究区域经济,融合区域经济体,更好地把握趋势、抓住机遇、顺应调控、利用政策、整合资源、集聚要素,以市场为导向,以区域经济为依托,科学规划,在区域经济共同体内,甚至共同体外更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从而实现企业与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

第2篇:企业发展战略研究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 发展战略 通信设备

随着移动无线通信行业的发展,从GSM网络到WCDMA网络,从低速上网到3G、4G移动网络,我国的通信设备制造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是,在一些国有大型通信设备企业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研发能力迅猛发展的同时,中小通信设备企业的发展仍然困难重重。中小通讯设备企业如果没有一个适合自己的战略,想要在国有大型通信设备企业“一统天下”环境中获得一席之地可谓难上加难。

一、中小通信设备企业特点

(一)中小通信设备企业的特点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通过对工业企业按要素密集度分类可知,通信设备制造业处于中度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所以,通信设备企业同时具有技术型和劳动密集型两种企业特点。中小通信设备企业是一类中度技术劳动密集型企业,它的存在弥补了大型通信设备企业所不能覆盖的空白市场和专业化服务。中小通信设备企业具有如下特点:(1)产品的生命周期短。通信设备属于更新换代非常迅速的产品,比如手机、电脑、无线通信接收器等通信设备。(2)信息成本低。中小通信设备企业业务范围和目标客户群相对较小,具有明显的信息管理成本优势,而且它们扎根基层,能较充分地利用地方上的信息存量,以较低成本了解其他中小通信设备企业的经营状况、项目前景、资信状况和企业家素质,较容易克服“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完全而导致的高交易成本。(3)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相对于食品类、纺织类、家具制造类等劳动密集型很高的企业,通信设备企业不仅具有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特点,同时具有技术含量相对高的特点。

(二)中小通信设备企业的优势、劣势

1.优势。中小通信企业的根本优势在于其适应性强。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穆勒指出,由大规模经济带来的优势,未必在任何场合都能超过中小企业的优势。中小通信设备企业规模有限的劣势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优势,因为在市场瞬息万变的今天,小规模使其可以以最快的反应速度、最灵活的机制和最小的成本来迎合市场。当掌握了某项技术时,企业可以迅速运用,并且具有低成本的优势。而且中小企业人员不多,便于管理和沟通。

2.劣势。(1)中小通信设备企业的普遍特点是总体管理水平差,技术落后。现阶段许多中小通信设备企业没有自己专业的研发团队,也没有自己的专有技术,技术研发资金的投入也非常有限,仅靠贴牌生产,这种依赖性使得中小通信设备企业只能为大企业加工生产,不但利润薄,而且也没有自。(2)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落后。中小通信设备企业由于企业规模小,员工数量有限,导致组织结构简单,不注重管理模式和管理艺术,这也成为阻碍企业良好运行的一个重要原因。(3)融资困难。大多中小企业的寿命很短,以高科技作为依托的中小通信设备企业寿命更短,从而导致银行或者融资公司不愿意也不敢向它们贷款。由于资金匮乏导致企业的寿命更短,形成恶性循环。(4)企业人才流失严重。企业留不住高、精、尖人才,一是大部分中小企业提供不了高薪;二是高科技人才在中小通信设备企业也不能充分发挥其才能。

二、中小通信设备企业环境分析

(一)宏观环境分析

1.政治环境。美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预料到未来的世界是信息化的世界,所以美国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发展自身的通信设备行业,一举成为世界的龙头。我国的信息化进程起步相对较晚,但是发展迅速。为了加快追赶强国信息化的步伐,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提出了“移动专项”、“863科研项目”、“TD-SCDMA专项试验”和“第三代移动通信网关键技术TD-SCDMA标准研究”等各部委项目。我国的“十二五”规划也指出,必须加大力度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政策引导并支持新一代互联网通信技术产业的更新换代,建立一个更加全面的互联网、物联网、智能网终端。与此同时,为了鼓励通信设备企业的创新,我国提出了创新体系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区域创新体系(RISS)。为了明确发展目标和指明发展方向,我国还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2.经济环境。2013年第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18 855亿元,同比增长7.7%,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同比增长11.5%,经济形势良好,高科技类行业发展势头良好。2013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绝对量为1 464亿元,同比增长26.2%,说明通信设备的需求持续上升,这为通信设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通信设备行业发展经费的投入强度从2004年的1.11%到2008年的1.20%,再到2011年的1.48%,投入强度持续增长,说明国家对R&D越来越重视,投入资金越来越多,随着十提倡的创建创新型社会,2013年我国R&D经费达到历史新高,这为通信设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持。

3.社会环境。随着通信设备如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价格下降和款式增多,消费者对于通信设备的需求也不断上升。2012年国内手机出货量持续稳步增长,达到4.66亿部,同比增长10.8%,其中智能手机出货量累积2.58亿部,同比增长166.8%。这为通信设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4.技术环境。通信设备更新换代快,企业需要持续创新。随着手机通信设备的发展,手机网络不再仅仅满足于GSM卡的手机,而逐渐发展成有CDMA网络载体的手机。消费者对通话质量、手机上网速度的要求也大幅提升,通信设备的网络载体已经从WCDMA发展到TD-SCDMA(见表1)。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对全球云服务落地情况的统计,从2010年到2012年,云服务需求进一步增加,企业对云计算的投资意愿也明显提升。目前全球已经有81%的企业计划使用或已经使用云服务。中国在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上也加大投入力度,2012年投入了2.86亿美元。通信设备作为支撑云服务的平台,在未来将与云服务紧密联系。云服务的兴起,也为通信设备企业开发了新的利润增长点。中小通信设备企业应当抓住“云服务”这个增长点。

(二)微观环境分析

大型通信设备企业的竞争环境与中小通信设备企业的竞争环境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小通信设备企业除了与大型企业竞争外还要与其他中小企业竞争。

1. 国外大型通信设备企业与国内大型企业的争夺。我国的华为和中兴通过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技术研发,目前基本具备和国际大型通讯设备企业竞争的实力,但仍然难以撼动苹果、思科等通信设备企业的地位。

2.国内大型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压倒性优势。华为、中兴、烽火以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强大的研发团队、先进的科技水平等对中小企业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要与这些大型企业抢夺客户和攻占市场份额,中小企业只能进入细分市场,避开红海的争夺而去寻找蓝海或是利基市场。

3.国内中小企业相互间的竞争。中小企业相互之间的竞争是一种阻力,但同时也是一种动力。这种良性竞争可以促进中小企业自身不断完善,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国内中小通信设备企业可以根据自身优势和劣势,与行业其他企业结成战略合作伙伴或者战略联盟,共谋发展。

三、中小通信设备企业发展战略的选择

企业的发展战略应具有发展性、长期性、基本性、谋划性、整体性等特点。企业的发展战略着眼于企业的全局发展,包含了竞争战略、营销战略、人才战略等一系列帮助企业立足与发展的战略。本文就企业发展最需要注意的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竞争战略

面向市场的中小企业与其他企业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而中小企业的竞争战略往往在发展战略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通信设备行业的中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如下战略:

1.成本领先战略。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较低的人工费用,会使企业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中小通信设备企业要保证成本领先,可以从采用节约型材料、生产创新及形成自动化、改进设计成本、简化企业不必要开支等方面降低成本。

2.战略联盟。对于每一个企业来说,要保证自身利润,企业必定有一个“绝技”。对于中小通信设备企业而言,有的企业注重产品研发,有的企业注重控制成本,有的企业是有完整的生产线,有的企业注重创新。为了能够在国有大型企业和跨国企业的双重压力下生存,企业可以采用战略联盟战略,实现共同发展。

3.蓝海利基差异化战略。蓝海战略主要是鼓励企业发现和开创新市场,跨越现有的竞争边界。利基战略注重的是细分市场。差异化战略是将企业的利润点和竞争优势放在与其他企业的差异上,比如提供有差异的产品或服务,从而产生高额利润。本文将这三个战略总结为一个战略,即蓝海利基差异化战略。对于中小通信设备企业而言,要注重细分市场,并寻找其他创新点,如超长待机、外形新颖等。

4.非零和博弈战略。该战略下双方的收益或损失的综合不是零值。非零和博弈合作与竞争并存,注重“双赢”。非零和博弈与战略联盟或合作战略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依旧存在竞争。中小通信设备企业在初期或许需要依赖大型企业来保存实力、储存资金,成为大企业的一个生产车间或是为其贴牌生产,大企业从中获利,而中小企业也得以生存,这就是“双赢”,当然这种双赢并不是中小企业的最终目的。

5.精而专战略。中小通信设备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选择企业的竞争核心力,并将这个竞争力发展成企业“精而专”的利润点。中小通信设备类企业要勇于创新,但也不能盲目创新,应该找寻、找准技术方面的突破点进行创新和钻研,最终将它发展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人才战略

企业要认识到人才是一种战略资源,其核心是企业要吸引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和发掘人才。企业要通过招聘、灵活的考试,将优秀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吸引进来,并通过持续不断的在职教育和培训,以及先进的绩效管理来协调、监控、评估员工的工作业绩。对于中小通信设备企业而言,聘用具有专业技术知识的人才,这是保证企业发展的源动力。

(三)融资战略

中小通讯设备企业由于其规模有限,融资困难成为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一方面企业应用足、用好政府出台的“协助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其他渠道融资,以免资金出现断流。企业可以从拓宽融资渠道、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发展其他融资工具等方面制定企业的融资战略。J

参考文献:

1.陈汉良.美国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经营与启示[J].经济纵横,2013,(7).

2.郑昕.落实好助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J].中国国情国力,2013,7(246).

3.高保中.中小企业发展制约因素的结构性影响:一种经验评判[J].经济学家,2012,(12).

4.王海波,郑凯.基于SWOT分析的民营快速企业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国情国力,2011,(7).

5.刘成龙.完善税收政策 支持中小企业发展[J].税务研究,2011,(6).

第3篇:企业发展战略研究范文

关键词:战略管理会计;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F23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10-0155-02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中小企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中坚力量。截至到2014年年末,中小企业在工商部门注册的数量已经达到1 023万家,另外还有着数量庞大的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量的99%以上,是中国经济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市场环境的复杂多变,使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着更多机遇,相应的也存在着更多的竞争和挑战。中小企业要想更长久的发展,不仅需要有科学细致的日常经营管理,更要有长远的战略目光和战略思维。传统的管理会计已经没有办法更好地适应我国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需求,面对新形势显现出更多的局限性。为了满足中小企业的竞争需求,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战略管理会计将受到中小企业越来越多的重视,成为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新手段。

一、对战略管理会计的初步探索和了解

由于战略管理会计形成相对较晚,所以对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体系,没有较为一致的定论。为了与传统的财务会计相区别,更好的对战略管理会计选择作出判断,这就要求对其有相应的理解。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概念

战略管理会计是以促进企业的良性循环为目的,通过协调领导来制定竞争战略,实施企业战略规划,谋求企业未来的长远发展,增强持续经营能力,从高层次进行分析与思考。既能提具有供战略性的外向信息,也能提供本企业与战略性相关的内部信息,强调企业的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企业的外部信息与企业的内部信息同样重要,从整体出发获取更全面更完整的有用信息,并以此服务于整个企业战略管理所产生的新的会计分支。

(二)战略管理会计的特点

战略管理会计看重于企业未来的长远规划、关注整体性和综合效益,创造企业经济效益上的新突破。战略管理会计拓宽了传统管理会计的研究范畴,为了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不仅要考虑自身的竞争地位,还要重点关注竞争者的实力,并且相应的满足顾客的需要。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要更加的广泛,将内部信息与外部信息统一结合,战略管理会计更加注重非货币的会计信息,强调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方法以及各种非财务信息的分析。从而不断促进企业项目和经营评价的尺度,对经营者的经营业绩评价更加的综合,经常以企业自身的整体竞争优势为评价标准,全面考虑所存在的问题。企业为了实现战略管理目标,满足对企业的发展要求,会采用更加先进的内部管理方式和控制办法,建立有效的生产系统,综合分析自身的战略经营管理活动。

二、我国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会计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中小企业为了适应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减少和其他企业的竞争差距,增强经济实力,战略管理会计成为我国中小企业的新选择。所以战略管理会计不仅仅对大型的国有企业、上市公司有用,对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也存在着至关重要的战略地位,从而推动了战略管理会计不断的在中小企业的应用。由于发展较晚,各种因素的相互制约,战略管理会计在中小企业当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一)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对战略管理会计认识不足

非常多的中小企业内部管理情况混杂,财务管理工作人员整体水平不高,并没有非常系统的学习企业的管理制度,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出来。中小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领导们往往更加注重财务会计的工作,战略思想意识比较薄弱,没有认识到战略管理会计未来在中小企业的重要地位。内部管理制度相对松散,对企业中的各种情况没有作出相应的规定。中小企业也缺少战略管理会计这方面相应的制度,以往的工作人员知识水平普遍不高,也不能吸引高素质人才。企业的内部管理是企业开展其他活动的必要条件,企业更看重视眼前的经济利益,很难制定一个长期有效战略规划,也影响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中小企业的推广与发展。

(二)会计从业人员缺乏战略管理会计工作应具有的素质与能力

战略管理会计人才与传统的会计人才相比,不管是在思维方式还是在知识储备上来说,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战略管理会计人员不但要熟练运用企业财务会计,并且还应该掌握现代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非常熟悉企业的运行情况,同时还要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问题有多方面的了解。所以中小企业会计人员要具备一定的战略管理会计知识与方法,然而中小企业会计人员所掌握的相关知识是非常不全面的,也存在一定的限度,不能解决深层次的问题。大部分中小企业没有相应的管理会计部门,没有进行培训和招聘战略管理会计人才,导致战略管理会计人才需求十分不平衡,这也是目前普遍存在的现状。

(三)战略管理会计的运用与企业实际相脱节

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通常是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集中,权利通常掌握在一个人的手里,其他人很难对企业以后的发展有所影响。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能否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利用,最关键的地方在于如何进行推广与运用,目前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并没有展现出战略管理会计所具有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往往凭借自己以前的经验和主观意识来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而不是将高效的战略管理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中小企业缺乏一些特色鲜明的案例进行学习参考,都是在企业自己的摸索中向前发展,这也是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 、为促进战略管理会计在中小企业发展提出的建议

中小企业的发展必须深刻认识到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采用战略管理会计的理念,将其运用到企业的日常管理中去,树立合理发展的理念。解决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挑战,战略管理会计理论联系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以此来取得更多的丰硕成果。

(一)中小企业应当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实现较好的战略管理会计发展环境

中小企业的经营规模虽然比较小,但也应该要有本公司的内部管理制度,权责分工明确,使各部门的人员可以处理好本部门所遇到的问题,并且来增强中小企业的经营效益,使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把战略管理会计的制度写进中小企业的公司章程之中,使之成为今后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前提依据。建立必要的管理制度要参考一些企业成功的经验和理论知识,高效的管理制度可以指导企业人员在工作中的行为,促进企业更加有效经营运行。中小企业保持一个高效的生产力,最终实现企业的战略管理目标。

(二)加强中小企业领导人的战略管理会计观念,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企业领导人的战略管理观念更加重要。促进企业战略管理会计在中小企业的长期发展,领导因素是不能忽视的。领导者必须在自身想法上有所改变,抛弃以往对战略管理会计可有可无的错误观念,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这也要求政府的相关部门和各行业协会,应当经常加强对中小企业领导的战略管理会计内容培训教育,让管理者深刻认识到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具有同等的地位,以此来增强企业领导的战略管理会计思想。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要求企业的工作人员拥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和认知技能,对经济的发展变化有敏锐目光,要有做到事前预测以及事中控制的能力。所以这就对中小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学习和运用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知识和重要理论。了解先进的企业管理方法,与中小企业自身的实际相结合,不断的进行探索,在工作中做出高效的分析,扩大自己在企业的综合实力,帮助中小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加强中小企业的文化建设,使战略管理会计的推广高效可行

中小企业必须要有前瞻性的眼光,将战略管理会计思想融入企业的自身文化当中,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理念,实现企业员工自身价值。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必须与企业的文化紧密结合,以开阔和包容的思想发挥出员工的最大价值,创造出一个展示企业员工能力的平台,使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只有从大局出发,为战略管理会计在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中小企业拥有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可以增强企业的软实力,去追求企业的更高利益,使战略管理会计成为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四)中小企业应注重典型案例的研究学习,促进理论与企业实际相融合

我国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时间不是很久远,只有在一些比较大的公司才有完善的应用。这些公司管理规范,制度健全,管理者能够认识到战略管理会计在中小企业中的地位,所以会有丰富的经验。中小企业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这些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在自己的企业中进行实践,可以帮助中小企业避免进入误区。根据我国的战略管理会计理论,结合中小企业的真实情况,充分吸取财务管理、审计方面的知识,可以更好的为企业去服务。吸取大型公司的经验教训,综合利用战略管理会计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指引中小企业接下来的行动路线,更好的做出决策。加强中小企业人员的管理水平,走出一条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新道路,把成功的经验进行推广,使所有中小企业都能受益,中小企业将会有新的跨越。

四、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战略管理会计今后在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将会更迅速、更广泛。战略管理会计理论会被更多的中小企业所采纳,但战略管理会计现在在我国中小企业的应用发展情况还有待提高,这将会是一个长期发展、不断提升的过程。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会有助于实现企业整体方面的竞争优势,有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取得。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与挑战,只有勇敢的面对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才能更好地适应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强创新与管理能力,拓宽产品的新市场,实现中小企业的新面貌,提高中小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培养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意识,在实践的过程中积极开拓创新,把战略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紧密的相结合,以此来发挥出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中小企业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勇军.加强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中小企业中的应用[J].企业研究,2012(10):98.

[2] 缪 萍.我国中小企业管理会计应用研究[J].中国经济贸易导刊,2010(6):79.

[3] 张 祥.战略管理会计在中小企业应用的分析[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33.

第4篇:企业发展战略研究范文

[关键词]制造企业;联盟;发展战略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4078

1引言

21世纪的中国早已经在2012年便成为了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然而中国的制造业十分严重地突出了“大而不强”的特点。中国目前的制造业存在着很多策略和技术上的缺陷,其中信息化知识和核心技术匮乏更是一大难题。中国绝大部分的制造业技术需要从国外进口,产品的附加值不高,利润较低,劳动生产率较低都成为了中国向信息化产业发展和建设的巨大阻碍。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化普及水平的提高,国家应当跟紧数字化信息化的步伐,把信息化的技术和知识融入企业战略管理;创新技术的研发、交流;产品研发、设计、制造的过程当中。未来的国内市场,应当充斥着信息化技术的交流和传递。大力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应该成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目标。

2制造企业联盟的基本内涵及意义

21制造企业联盟的基本内涵

制造企业联盟是一个专注于制造业战略和技术咨询以及支持制造业技术转让的平台。[1]其致力于为国内制造业企业和厂家提供先进的制造业战略资源和技术,包括制造业企业的设置、产品管理、公司的管理理念、发展战略及规划、制造业技术的研发创新;同时也支持先进技术的交流和转让,并且可以提供线上或者线下的制造业技术转让交易平_。该平台立足于推动中国制造业的信息化建设,传播和保护先进的制造技术,提倡制造业企业进行管理创新以及技术创新。为国内新兴的制造业企业提供一系列具有专业的信息化建设判断,使制造业的传统方式和信息化相结合。全球信息化的快速来临,使当前社会必须学会用信息化的眼光去考量,用信息化的思想去思考。建立这样一个平台的目的在于企业联盟服务平台的消费者能在短时间内搜集到自己想要的战略和技术信息,也能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线上的技术转让交易。[2]企业联盟服务平台会在平台上提供全面的制造业信息化知识的咨询,专家专业的指导理念,最前沿的战略信息,公司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模式,先进的技术和技术转让交易。

22制造企业联盟的意义

制造企业联盟以线上咨询为主要方式为客户提供专业的战略及技术指导。其推出的各种服务必将更加贴近企业的实际需求,同时拥有强大的网络运营管理能力和较强的程序开发能力,为企业打造最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实用型电子商务网站,并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量身打造的全方位企业电子商务服务;同时,该平台支持技术交流与转让,可提供安全快捷的线上或者线下平台。制造企业联盟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年轻服务队伍,能够为企业提供强大的产品后台保障。从各方面来看,无论是专业性还是快捷方便性,制造企业联盟都是最佳选择。

3制造企业联盟的优势

31产品优势

制造企业联盟提供全面的制造业信息化知识的咨询,专家专业的指导理念,最前沿的战略信息,公司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模式,先进的技术和技术转让交易。用信息化的方式去和传统的制造业企业结合,推动中国现代化制造业的信息化建设。用专业的信息化知识来对制造业企业进行“武装”,用前沿的技术传递来改变制造业技术资源的匮乏。

32技术优势

通过一个现代化信息平台去给制造业的企业提供如服务业一般的优质服务。你可以通过手中的电脑、手机浏览平台给你提供的最前沿的资讯,也可以像专业人员咨询你所需要的信息。同时也能进行先进技术的转让,你可以得到别人的独有技术,你也可以提供给别人你的先进技术,交易双方能得到双赢。避免了技术资源的流失,保证了技术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33创新优势

目前,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模式已经得到了我国政策的大力支持,中国的制造业已经面临着信息化的转型,同时也给产品研发信息化领域的软件厂商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制造企业联盟的服务方式将会基于软件和电脑后台数据库,通过研发的软件来将服务提供给企业联盟服务平台的消费人群。而除了这方面的技术之外,企业联盟服务平台也会进行产品研发信息化。产品研发信息化已不再是单一的技术与产品,而是在充分了解用户需求的基础上,融合应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CAD、CAE、EDA、TDM和MRO技术的相关产品及协同平台的整体解决方案。

4市场分析

41目标市场

制造企业联盟的初级阶段将目标市场定义为国内。现在,国内市场还处于发展阶段,随着行业发展,竞争者逐渐增多,竞争压力将会增大。制造企业选择联盟战略将会拥有以下优势:方便快捷,精准专业,为企业的量体裁衣突出个性。服务细致周到,让客户安全放心。

42目标群体

这个平台给消费者提供了前沿的战略资讯、丰富的管理经验和经营模式,以及优秀安全的技术转让交易。能够给用户提供最便捷的服务方式,最全面的咨询方式和内容,最安全的交易服务,最具有信息化的制造业知识和先进技术。用户可以为了信息化的便捷服务方式,平台具备的充足的数据知识,专家的专业指导培训,管理理念和经营方式,[3]技术的创新全面以及安全的技术转让技术而选择企业联盟服务平台的服务。企业联盟服务平台也会为了用户而提供最完善最全面的优质服务。

43销售战略

制造企业联盟这个平台将会采用线上和线下两种不用的经营模式来服务于企业联盟服务平台的客户。当客户采用线上服务时,可通过电脑客户端、电脑网页、手机App三个不同的平台来进行咨询和交易;[4]当客户选择采用线下服务时,可到实体服务公司进行面对面的咨询,享受工作人员的专业服务。但是产品的最终期望是能增加线上的销售服务模式,重点推广信息化制造业的信息。通过互联网不断扩大经营模式,加强服务的项目。

5结论

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第二产业,工业的发展尤为重要。目前,我国的工业发展突飞猛进,在此背景下带动了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制造”的产品现已经在世界各处被各国人民所使用和青睐,我国更是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制造业大国。《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纲领中指出,我国制造业的新的目标是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制造企业的发展将是决定我国经济地位的基础条件,为了实现我国制造业的战略目标,各大制造企业应强强联手,在战略上实现联盟,在结果上实现最优和双赢。

参考文献:

[1]黄毅敏,齐二石工业工程视角下中国制造业发展困境与路径[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4):85-94

[2]黄群慧,贺俊中国制造业的核心能力、功能定位与发展战略――兼评《中国制造2025》[J].中国工业经济,2015(6):5-17

[3]吴贵生,过增元,李纪珍,等面向经济全球化的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J].中国机械工程,2001,12(3):249-252

[4]袭著燕,孙林岩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调整动力机制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8(5):53-57

第5篇:企业发展战略研究范文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10-0155-02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中小企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中坚力量。截至到2014年年末,中小企业在工商部门注册的数量已经达到1 023万家,另外还有着数量庞大的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量的99%以上,是中国经济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市场环境的复杂多变,使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着更多机遇,相应的也存在着更多的竞争和挑战。中小企业要想更长久的发展,不仅需要有科学细致的日常经营管理,更要有长远的战略目光和战略思维。传统的管理会计已经没有办法更好地适应我国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需求,面对新形势显现出更多的局限性。为了满足中小企业的竞争需求,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战略管理会计将受到中小企业越来越多的重视,成为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新手段。

一、对战略管理会计的初步探索和了解

由于战略管理会计形成相对较晚,所以对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体系,没有较为一致的定论。为了与传统的财务会计相区别,更好的对战略管理会计选择作出判断,这就要求对其有相应的理解。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概念

战略管理会计是以促进企业的良性循环为目的,通过协调领导来制定竞争战略,实施企业战略规划,谋求企业未来的长远发展,增强持续经营能力,从高层次进行分析与思考。既能提具有供战略性的外向信息,也能提供本企业与战略性相关的内部信息,强调企业的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企业的外部信息与企业的内部信息同样重要,从整体出发获取更全面更完整的有用信息,并以此服务于整个企业战略管理所产生的新的会计分支。

(二)战略管理会计的特点

战略管理会计看重于企业未来的长远规划、关注整体性和综合效益,创造企业经济效益上的新突破。战略管理会计拓宽了传统管理会计的研究范畴,为了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不仅要考虑自身的竞争地位,还要重点关注竞争者的实力,并且相应的满足顾客的需要。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要更加的广泛,将内部信息与外部信息统一结合,战略管理会计更加注重非货币的会计信息,强调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方法以及各种非财务信息的分析。从而不断促进企业项目和经营评价的尺度,对经营者的经营业绩评价更加的综合,经常以企业自身的整体竞争优势为评价标准,全面考虑所存在的问题。企业为了实现战略管理目标,满足对企业的发展要求,会采用更加先进的内部管理方式和控制办法,建立有效的生产系统,综合分析自身的战略经营管理活动。

二、我国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会计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中小企业为了适应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减少和其他企业的竞争差距,增强经济实力,战略管理会计成为我国中小企业的新选择。所以战略管理会计不仅仅对大型的国有企业、上市公司有用,对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也存在着至关重要的战略地位,从而推动了战略管理会计不断的在中小企业的应用。由于发展较晚,各种因素的相互制约,战略管理会计在中小企业当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一)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对战略管理会计认识不足

非常多的中小企业内部管理情况混杂,财务管理工作人员整体水平不高,并没有非常系统的学习企业的管理制度,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出来。中小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领导们往往更加注重财务会计的工作,战略思想意识比较薄弱,没有认识到战略管理会计未来在中小企业的重要地位。内部管理制度相对松散,对企业中的各种情况没有作出相应的规定。中小企业也缺少战略管理会计这方面相应的制度,以往的工作人员知识水平普遍不高,也不能吸引高素质人才。企业的内部管理是企业开展其他活动的必要条件,企业更看重视眼前的经济利益,很难制定一个长期有效战略规划,也影响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中小企业的推广与发展。

(二)会计从业人员缺乏战略管理会计工作应具有的素质与能力

战略管理会计人才与传统的会计人才相比,不管是在思维方式还是在知识储备上来说,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战略管理会计人员不但要熟练运用企业财务会计,并且还应该掌握现代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非常熟悉企业的运行情况,同时还要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问题有多方面的了解。所以中小企业会计人员要具备一定的战略管理会计知识与方法,然而中小企业会计人员所掌握的相关知识是非常不全面的,也存在一定的限度,不能解决深层次的问题。大部分中小企业没有相应的管理会计部门,没有进行培训和招聘战略管理会计人才,导致战略管理会计人才需求十分不平衡,这也是目前普遍存在的现状。

(三)战略管理会计的运用与企业实际相脱节

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通常是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集中,权利通常掌握在一个人的手里,其他人很难对企业以后的发展有所影响。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能否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利用,最关键的地方在于如何进行推广与运用,目前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并没有展现出战略管理会计所具有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往往凭借自己以前的经验和主观意识来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而不是将高效的战略管理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中小企业缺乏一些特色鲜明的案例进行学习参考,都是在企业自己的摸索中向前发展,这也是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 、为促进战略管理会计在中小企业发展提出的建议

中小企业的发展必须深刻认识到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采用战略管理会计的理念,将其运用到企业的日常管理中去,树立合理发展的理念。解决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挑战,战略管理会计理论联系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以此来取得更多的丰硕成果。

(一)中小企业应当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实现较好的战略管理会计发展环境

中小企业的经营规模虽然比较小,但也应该要有本公司的内部管理制度,权责分工明确,使各部门的人员可以处理好本部门所遇到的问题,并且来增强中小企业的经营效益,使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把战略管理会计的制度写进中小企业的公司章程之中,使之成为今后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前提依据。建立必要的管理制度要参考一些企业成功的经验和理论知识,高效的管理制度可以指导企业人员在工作中的行为,促进企业更加有效经营运行。中小企业保持一个高效的生产力,最终实现企业的战略管理目标。

(二)加强中小企业领导人的战略管理会计观念,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企业领导人的战略管理观念更加重要。促进企业战略管理会计在中小企业的长期发展,领导因素是不能忽视的。领导者必须在自身想法上有所改变,抛弃以往对战略管理会计可有可无的错误观念,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这也要求政府的相关部门和各行业协会,应当经常加强对中小企业领导的战略管理会计内容培训教育,让管理者深刻认识到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具有同等的地位,以此来增强企业领导的战略管理会计思想。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要求企业的工作人员拥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和认知技能,对经济的发展变化有敏锐目光,要有做到事前预测以及事中控制的能力。所以这就对中小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学习和运用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知识和重要理论。了解先进的企业管理方法,与中小企业自身的实际相结合,不断的进行探索,在工作中做出高效的分析,扩大自己在企业的综合实力,帮助中小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加强中小企业的文化建设,使战略管理会计的推广高效可行

中小企业必须要有前瞻性的眼光,将战略管理会计思想融入企业的自身文化当中,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理念,实现企业员工自身价值。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必须与企业的文化紧密结合,以开阔和包容的思想发挥出员工的最大价值,创造出一个展示企业员工能力的平台,使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只有从大局出发,为战略管理会计在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中小企业拥有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可以增强企业的软实力,去追求企业的更高利益,使战略管理会计成为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四)中小企业应注重典型案例的研究学习,促进理论与企业实际相融合

我国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时间不是很久远,只有在一些比较大的公司才有完善的应用。这些公司管理规范,制度健全,管理者能够认识到战略管理会计在中小企业中的地位,所以会有丰富的经验。中小企业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这些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在自己的企业中进行实践,可以帮助中小企业避免进入误区。根据我国的战略管理会计理论,结合中小企业的真实情况,充分吸取财务管理、审计方面的知识,可以更好的为企业去服务。吸取大型公司的经验教训,综合利用战略管理会计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指引中小企业接下来的行动路线,更好的做出决策。加强中小企业人员的管理水平,走出一条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新道路,把成功的经验进行推广,使所有中小企业都能受益,中小企业将会有新的跨越。

第6篇:企业发展战略研究范文

关键词:旅游商贸企业;企业集群

一、产业集群研究简要回顾

产业集群理论是国内外经济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经济思想与内涵较为丰富。经济学界对产业集群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斯密,其《国富论》(1776)包含了与产业集群有关的思想。第一个阐述产业集群理论的经济学家是马歇尔(1890),工业区位理论的创立者韦伯(1909)最早提出了聚集经济的概念,克鲁格曼(1991)提出了新空间经济理论,发展了聚集经济的观点。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1990)及《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1998)系统提出了新竞争经济学的产业集群理论,认为产业集群的核心是其竞争力的形成和竞争优势的发挥。我国对产业集群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较为系统研究集群的学者是王缉慈。方民生、李永刚、李新春、陈慧娟、刘国军、许仁祥、仇兴保、魏后凯、叶建亮等学者对产业集群研究具有代表意义。总的来说国内对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特别是在我国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时期,还缺乏产业集群与旅游商贸企业相结合的研究成果。

二、发展旅游商贸企业集群的战略意义

(一)增强旅游商贸集群竞争力

旅游商贸企业与一般大型商业企业比较而言,具有规模小、实力弱等特点。单个的旅游商贸企业具有较弱的竞争力,为了增强其竞争力,发展旅游商贸企业集群是一个可供选择的思路。因为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源于其专业化、集中化、网络化与地域化特性。全国很多旅游商贸企业销售的部分旅游商品存在雷同的现象。通过旅游商贸企业的集群发展战略,使各个不同旅游城市和景区的旅游商贸企业针对其地域文化特色研发出具有自身特色与优势的旅游商品,形成专业化特色,增强集群内商贸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在集群内的单个企业能够专精于某一产品,而多个同类产品企业的地理集中,就能够生产出较大数量的高质量、低价格的产品,创造出一定的地域品牌效应。而且集群内的旅游商贸企业能够共同行动,既强化了合作,又实现了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

(二)获取旅游商贸企业集群效应

旅游商贸企业集群具有产业集群共有的一些属性,因此产业集群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效应、外部经济效应、学习与创新效应、区域品牌效应等同样也适应于旅游商贸企业集群。旅游商贸企业集群的规模经济效应主要是生产、销售同类旅游商品带来的好处,范围经济则主要是由于生产、销售关联旅游商品带来的经济性。外部经济效应是指由于整个旅游商贸行业的规模扩大而使个别企业获得的好处,如运输、采购、修理、劳动力、市场信息等。学习与创新效应主要通过集群内旅游商贸企业之间通过各种正式、非正式的交流,激发新思想,互相学习,推动全行业不断发展,共同进步。区域品牌效应主要是通过区域内集群企业的专业化与显著特色获得的整体优势。

(三)节约交易费用

旅游商贸企业集群是一定区域内众多企业基于共同的目的,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在协作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网络组织。它既非一个企业,又非纯粹的市场,而是介于企业和市场的一种中间层组织。旅游商贸企业集群这种特性。这样既节约了集群内企业间的交易费用,同时也节约了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交易费用。这种交易费用的节约,一方面使集群内企业的联系与协作更加紧密,另一方面也赢得了更加广泛的市场。

三、旅游商贸企业集群发展模式探讨

根据蒋三庚的研究,商业集聚从形态上可分为团组块状形态、沿街条状、分散多点形态三种形态,从地理区位可分为中心位置、中间位置、位置三类位置。

第一类:中心型集群模式,主要由位于都市中心位置的商贸企业群构成,满足城市旅游者的旅游购物与休闲需求。根据商贸企业集群的形态差异。中心型集群模式一般呈现出团组块状与沿街条状两种不同的形态,即:中心型团组块状旅游商贸企业集群、中心型沿街条状旅游商贸企业集群。中心型团组块状旅游商贸企业集群一般出现在大城市,由纵横交叉的若干条街道链接成团块现状,若干商贸企业构成的集群形态,如北京市东部的商务中心区。在建设这类商贸企业集群时,需要从城市功能布局、城市动态发展变化等角度考虑,制定一个长远的整体商业规划。要避免出现短期利益化。中心型沿街条状旅游商贸企业集群一般在大中型城市,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商业大街,是城市的商业繁华地带,是城市主要的商业街。也是城市旅游的品牌,是城市旅游者必到的地方,如上海淮海中路、北京西单商业街、长沙黄兴路等。国内许多大中型城市近年都进行过商业步行街的改造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讲,这些步行街建设实质就是中心型沿街条状旅游商贸企业集群发展的一种模式。

第二类:中间型集群模式,主要由处于城市中心到之间的偏离中心位置的旅游商贸企业集群构成。这类集群可能出现团组块状、沿街条状、分散点状三种形态。中间型团组块状旅游商贸企业集群表现为城市内地区级(城市内分的区或片)或社区级(城市居民社区)团块型的商业形态,如埃及开罗老区阿拉伯市场、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等,特点就是在偏离城市中央形成的面积较大的企业集群。中间型沿街条状旅游商贸企业集群是由处于城市中间位置的商贸企业聚集在一条主要街道上形成的集群类型,尤其在城市社区出现比较多,几乎每座城市都有这样的集群类型,如北京三里屯酒吧一条街。中间型分散点状旅游商贸企业集群主要表现为零星分布在城市大街小巷的商业店铺,几乎随处可见。

第三类:型集群模式,主要由位于大都市的卫星城市、城乡交接地带、郊区的旅游商贸企业集聚而成。随着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向高级化演进,城乡生态旅游、农家乐旅游等成为城市居民周末休闲度假的一类重要旅游项目,能够购买到正宗的农村土特产品是很多城市市民的消费需求。这些型旅游商贸企业集群为统筹城乡市场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型团组块状旅游商贸集群主要由大城市卫星城市的商业中心或郊区购物中心构成,是型集群中规模较大的集群形态。型沿街条状旅游商贸企业集群主要是由城市边缘地带的农贸市场构成,型分散点状旅游商贸企业集群主要为郊区零星分布的小店构成。

以上讨论的均为旅游城市的商贸企业集群模式,而对于景区旅游商贸企业集群的模式更为适用的就是中间型沿街条状旅游商贸企业集群、型沿街条状旅游商贸企业集群、型分散点状旅游商贸企业集群。这三类旅游商贸企业集群是

目前我国旅游景区商贸企业集群的最主要的表现模式。分别由位于景区中间和的沿街店铺、和零星分别的小店集聚而成,为景区旅游者提供旅游商贸服务。

四、发展旅游商贸企业集群对策分析

(一)制定长远旅游商贸企业集群战略规划

在新景区规划建设、新城区建设、商务中心建设、老景区和老城区改造等项目建设过程中,必须把旅游商贸企业集群发展战略规划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制定一个长远的旅游商贸企业集群发展战略规划。万事万物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尤其是城市建设、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长远战略规划是应对这些外部因素变化的有力工具。战略规划中要为未来旅游商贸企业集群的发展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才能避免后代人不断治理上代人由于自身无序竞争带来的混乱局面的恶性循环。

(二)加强政府政策的引导

旅游商贸企业集群的形成、政策的制定中,要充分体现政府的引导作用。在产业集群中,知识网络(空间创新系统)、生产网络和社会网络三者缺一不可。政府对产业集群的全面集群政策设计的目的是促进知识网络、生产网络和社会网络的协调发展,从而形成具有核心能力的产业集群。当然,旅游商贸企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是市场主导的行为。政府不可能强行从零开始建设一个新的产业集群,在商贸企业集群形成过程中企业是占主动地位的。是市场的主体。在商贸企业集群中要加强政府政策的引导作用,起到一个剂和催化剂的作用。

第7篇:企业发展战略研究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SWOT分析;企业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27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4-0141-0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不但成为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且在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改善经济结构和城乡关系、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中小企业自身在规模、资金、技术、人力资本等方面与大型企业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生存与发展还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尤其是2008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大部分中小企业陷入了市场极度萎缩的困境之中。针对这一状况,中小企业要在日趋激烈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快发展,制定和实施好发展战略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甘肃省中小企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甘肃省中小企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局面,已成为拉动甘肃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总量大、发展快

截至2008年底,全省中小企业已达8.85万户,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9%以上;完成增加值突破千亿元大关,占全省GDP的32.3%;上缴税金86.6亿元,占全省大口径财政收入的18.4%。全省中小企业提供了70%以上的新增就业岗位,承接了5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转移 [1]。2009年,甘肃省中小企业在缓解金融危机冲击的同时保持了较快发展,其中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发展到1 865户,较2008年新增57户;前11月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完成增加值454.7亿元,同比增长7.3%[2]。由以上数据可看出,甘肃省中小企业总量规模已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成为全省国民经济发展中一支重要力量。

(二)分布面广、门类齐全

在工业40个大类中,甘肃省中小企业涉及了38个大类。分布面广、行业门类齐全。全省中小企业行业分布较广的同时又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食品、机械、冶金、轻工、电力、石化、建材和有色行业,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户数的16.2%、13.83%、12.0%、9.95%,、9.84%、9.79%、8.24%和5.03%[3]。

(三)劳动密集型特征明显

甘肃省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特征非常显著,80%以上的中小企业分布在农副产品加工、服装、皮革、纺织、小煤窑、小化工、小冶金等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中。近几年来,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及民营科技企业虽有一定发展但所占比重不足10%。

(四)非公有制占据主体

2007年,甘肃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的35%,非公有制中小企业有8.1万家,占全省中小企业总数的97.3%;拥有工业资产总额651.4亿元,占全省中小企业资产总额的56.7%;工业增加值338亿元,占全省中小企业的52.7%[4]。可见,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在全省中小企业中的主导地位已日益凸现出来。

二、甘肃省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也称TOWS分析法)即态势分析法,经常被用于企业战略制定、竞争对手分析等场合。SWOT分别代表分析企业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因此,SWOT分析实际上是对企业内外部条件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组织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本文即运用此方法对甘肃省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进行战略分析。

(一)优势分析

甘肃中小企业除了具有我国中小企业所普遍具有的经营机制灵活、生产管理成本低、新机制引入快、市场适应能力等优势外,还具有以下区域性特殊优势:

1.特殊资源的开发利用优势。

据2005年甘肃省统计局调查,甘肃中小企业在轻工业中的所占比例为43.15%,在轻工业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占78.20%,在重工业所占比例为56.85%,其中采掘工业、原料工业占61.32%。可见,甘肃省地域辽阔,地理过渡性强,生态气候类型多样,生物资源丰富,所形成的蔬菜、果品、畜禽三大全省性主导型产业和马铃薯、中草药、草产业、制种、酿造原料、高原夏菜、肉牛、肉羊、奶产业、瘦肉型猪等十个区域性优势产业为甘肃中小企业的催生奠定了良好的资源产业基础。另外,甘肃省矿产资源丰富,素有中国“有色金属之乡”的美称,独特的矿产资源优势也为甘肃省中小企业提供了十分特殊的发展空间。

2.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优势。

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据统计,截至2007年末,全省农业人口1 79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2 617万人的68.40%。农村劳动力1 096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在500万人左右,呈现出存量多、增量大、价格低廉的显著特点。况且,通过当地政府部门组织的基本劳动技能培训和企业岗位培训,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大大增强,劳动技能得到锻炼和提高,为甘肃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储备了良好的人力资源。

3. 产业优化升级的后发优势。

甘肃市场经济欠发达,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一些传统行业,产品产业链较短、经济效益不佳,极大地限制了其生存与竞争能力的提高。近年来,通过国家政策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和甘肃省高新技术产业政策对中小企业的大力扶持,甘肃中小企业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后发优势。据调查,目前全省中小企业已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制造、新材料、先进制造、新能源、现代农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群体,在全省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中所占的比例逐年增加,并呈加快发展的良好趋势。

(二)劣势分析

与全国大多数中小企业一样,甘肃中小企业也存在着企业规模小、体制不健全、管理不规范、产品层次低及自主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资本筹集运营能力、市场开拓能力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等普遍劣势,除此之外还存在以下区域性发展劣势:

1.整体发展滞后。

首先,甘肃省自然条件恶劣、地形复杂、干旱少雨、地处西北内陆、交通不便,自然环境的相对封闭,再加经济欠发达、市场发育程度低、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和相对保守的思想意识,严重制约了甘肃中小企业的产生与发展。据统计,甘肃省每万人拥有中小企业34户,而北京是195户/万人,上海280户/万人,浙江500户/万人,全国平均83.3户/万人[5],甘肃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1/2。

2.产业层次较低、结构不合理。

据调查,甘肃省一半以上的中小企业分布在第二产业中,且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以高能耗的原材料粗加工为主的、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且产品附加值不高的制造业中。近1/3的中小企业分布在第三产业中,但以传统产业为主,如批发零售、交通运输、餐饮等占近一半的份额,而新兴的服务行业所占比例不足10%。这就充分说明甘肃省中小企业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甚合理。

3.规模小、能耗高。

2009年,甘肃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共有1 865户,占全省8.08万户中小企业的2.3% ,这表明甘肃中小工业企业总体水平还很低,相当一部分企业生产工艺落后、生产设备陈旧、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由表1可以看出2008甘肃省单位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单位GDP电耗三项指标基本上都达到了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而其中大部分都是由于中小企业的能耗较高所造成的。

4.创新能力差、产品结构单一、竞争力弱。

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甘肃省大多数中小企业不具备产品开发与创新能力,产品品种单一、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存在着“老、少、低”现象。“老”是指设备老、品种老、样式老;“少”是指名牌产品少、花色品种少、新特产品少;“低”是指产品质量低、产品档次低、市场占有率低。

5.专业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低。

市场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中小企业寿命短、实力弱主要是缺乏专业人才,尤其缺乏高素质的技术人才、营销人才和企业家。中小企业由于工作环境差,工资待遇低,因此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以至企业职工素质普遍较低。据统计,2007年全省中小企业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职工比例为5%,具有中专及技校毕业文化程度职工比例为10%,而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位的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只有2.9%[1]。

6.信用不良、筹资能力差。

就甘肃省中小企业自身因素而言,企业规模小、内部管理不规范、财务制度不健全,难以满足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企业贷款业务的条件;其次,企业经营者普遍信用观念淡薄,欠息、逃债、赖债等失信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了中小企业整体信用不良,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贷款意愿性不强;另外,由于中小企业缺少足够的抵押资产,寻求担保困难,导致了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贷款潜在的风险较高,也降低了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

(三)机会分析

1. 国家推出扩大内需政策的出台。

为应对当前国际国内的严峻形势,中央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扩大内需的十项政策措施。这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必将给甘肃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带来巨大的动力。其中与中小企业密切相关的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这一措施为中小企业成本降低、技术改造、产品创新预留了资金空间;二是政策鼓励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将促使甘肃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力度,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是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这一措施为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为中小企业长期稳定融资提供了政策保障。

2.新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即将实施。

2010年1月份是西部大开发十周年,国家目前已制定新的政策,以进一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2009年6月国务院新闻办正式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以“关中”和“天水”两个地区为中心,培育西部新的增长极。根据《规划》,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战略定位除了“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外,还将打造成为全国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全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6]。关中―天水经济区加快发展无疑对整个甘肃地区经济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对甘肃产业优化调整和布局方面也将产生积极影响。因此,西部大开发推动下的甘肃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必将给全省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3.省内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强。

2009年6月4日通过了《甘肃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自2009年8月1日起施行。《条例》从资金支持、创业扶持、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社会服务、权益保护等方面对甘肃省中小企业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对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维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全省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也为甘肃中小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例如,目前全省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已发展到661个,其中省级以上服务机构31个,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管理咨询等方面的服务,78家信用担保机构累计为4 500多家中小企业提供了130亿元[7] 的担保贷款。

(四)威胁分析

1.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

甘肃省地处西北内陆,外向型经济不发达,对国外市场的依存度低,虽然受世界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较小,但伴随金融危机而来的国际外部市场需求严重萎缩、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及国内通胀预期下的原材料和劳动力价格上涨、国家银根收紧等不利因素,依然会对原本实力弱小的甘肃中小企业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2.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带来的压力。

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今后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是继续落实“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抑制部分产能过剩行业发展,同时启动16个重大科技专项,加快推进自主创新,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走低碳经济之路。因此,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提升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能力的必然选择。甘肃中小企业产业层次低,主要集中分布在劳动密集型和能耗较高的第二产业之中,第三产业发展滞后,随着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政策的大力实施,必将使相当一部分生产工艺落后、设备陈旧、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的中小企业被淘汰出局,这将给甘肃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不小的挑战与压力。

3.出口转内销、同业间竞争加剧。

次贷危机使美国消费者的消费能力迅速萎缩,消费者信心指数下降,作为中国商品最重要的出口国之一,美国经济下滑和消费萎缩直接导致中国出口企业订单减少。数量庞大的中国出口依赖型中小企业被迫“出口转内销”,挤占国内消费需求市场,这也使得本来产业结构单一、产品质量不高,市场竞争力较弱的甘肃中小企业“内外受压”,同行间竞争更加激烈,导致行业平均利润下降,经济效益下滑,企业家信心指数下降。

四、加快甘肃省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按照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公司(总体)战略、竞争(经营)战略与职能(部门)战略一起构成了企业的战略体系。企业发展战略属于公司(总体)战略的一种类型。但对业务单一和组织结构不太复杂的中小企业,公司战略和经营战略是合二为一的,在此不再细分。对中小企业而言,正确地制定和实施好企业发展战略,主动应对环境变化,敏锐抓住各种机会,成功化解各种风险,才有可能做大做强,获得不断的成长和发展。

(一) 集中战略

甘肃中小企业资金、技术和管理能力等非常有限,不可能同时向多个领域扩张,所以必须要坚持集中化发展战略,把有限的资源聚焦在本企业最有优势的领域。例如,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的中小企业可围绕三大全省性主导型产业和十个区域性优势产业,着力推进精深加工业的发展,集中将其做大做强,实现集中化、规模化发展。

(二)生存互补战略

社会分工与协作为大企业摆脱“大而全”的生产体制带来可能。这在客观上增加了大企业对中小企业的依赖性,同时也为中小企业提供了长期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所以这种相互依赖关系被称为生存互补战略。甘肃省中小企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可选择依托兰州石化、金川公司、酒钢、吉利汽车等大型企业,走大、中、小企业相互配合,共同发展的路子,通过发展中小企业经济产业集聚区,加速提升中小企业自身素质。

(三)“找空白”战略

市场需求是不断变化的,中小企业应利用自身“船小好调头的优势”,培养敏锐的市场嗅觉寻找那些大企业尚未或不愿插足的行业,这样中小企业既可扩大市场占有率,又可扩大收益率。目前,甘肃省现代物流、通讯、房地产、社区服务、旅游、信息服务、技术支持等新兴行业发展尚不充分,中小企业可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介收集信息,关注国内外相关行业的发展,寻找市场空白,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

(四)差异化战略

差异化是将企业提供的产品标新立异,形成全产业内具有独特性的东西。差异化为客户提供更多的产品价值,降低客户对价格的敏感性,为企业带来利润的同时又降低行业竞争强度。差异化要求中小企业要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这种创新可以是实质性的创新开发,也可以是虚拟的创新,重要的是顾客能感觉到的创新。甘肃省中小企业要在充分利用独特的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在产品的质量、包装、营销渠道、售后服务等方面下大力气,努力使其上档次、上水平,切实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与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甘肃年鉴编委会.甘肃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10.

[2]余艳兰.2010年新增57户规模以上中小企业[N].鑫报.2009-12-29.

[3]国福丽.中小企业遭遇就业“寒冬”:数量与质量的双重挑战[J].经济研究导刊,2009,(05).

[4]武毅等.甘肃省中小企业发展的历程及作用――经年改革开放暨中小企业发展三十周年[J].发展,2009,(02).

[5]吕晟君,赵佳.我省加大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 支持金融机构开办中小企业银行[N].鑫报.2009-12-28.

[6]马英峰.新西部大开发政策正制定三大增长极引领新发展[N].经济参考报,2009-6-10.

[7]泽巴足省长在全省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会议上的讲话.中国中小企业甘肃网smegs.省略,2009-2-26.

[8]李惠蓉,赵小克.甘肃省中小企业规模分析[J].山东纺织经济,2009,(06).

[9]甘肃省2010年中小企业工作要点.中国中小企业甘肃网smegs.省略,2010-01-12.

[10]孟钊兰等.甘肃省中小企业产业结构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2007,(04).

[11]杨伟.甘肃中小企业融资障碍及对策研究[J].企业家天地,2008,(02).

[12]马建民.浅析甘肃中小企业发展的突破口[J].甘肃科技,2009,(19).

第8篇:企业发展战略研究范文

OEM是指产品生产商按照品牌商提供的产品规格与完整的细节设计进行生产,并由对方直接贴上自己的品牌商标进入最终市场并负责销售的交易形态。这是一种国际分工的贸易方式和生产合作方式,是社会化大生产所需,也是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途径之一。由于我国大多数企业属于OEM受托方,所以本文中OEM企业指OEM生产商。

我国企业大部分是中小企业,在OEM合作模式中,我国企业几乎不参与产品设计与开发,只负责按照对方的产品样本进行生产,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利润微薄,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自主品牌和营销网络。技术、品牌都依赖对方,往往受制于人。因此,如何转变OEM模式技术、品牌、渠道受制于人的境地,是我国OEM企业发展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

二、我国OEM企业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是全球最大的OEM生产基地之一。OEM产品原来只局限于服装、小家电、照相机等,近年来已经扩展到了IC(集成电路) 、计算机设备等高科技领域,且已形成很多特色的产业带: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是江苏、浙江和上海,主要的OEM产品是服装、玩具;珠江三角洲地区主要是广东、福建,OEM产品集中在玩具、服装和鞋子等;环渤海湾地区主要有山东、河北,OEM产品集中在家电类、纺织类;港奥台地区则集中在PC及其配件。总的来说,我国OEM企业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品牌缺失致使我国OEM企业不能形成以知识产权和品牌为代表的核心竞争力。缺乏发展后劲,不利于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第二,无法通过OEM获得核心技术,处于被动地位。第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制造业的低成本优势逐渐减弱。产品的低廉成本与高效生产率一直是吸引外资企业进行投资的重要因素。但近年来,这一优势正逐步被东南亚的一些国家所取代。

三、我国OEM企业发展的战略对策

(一)提升OEM业务,突出自身特点

首先,提高专业代工能力,降低可替代程度。OEM企业不仅要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和信誉度,而且要高度重视产品的质量。其次,延伸并拓展OEM业务。即OEM企业可以向上游资源整合、向下游服务延伸,也可以横向拓展。最后,加强产业配套能力。产业配套能力强,OEM品牌商就更愿意对生产商给予投入和技术支持,以获得较多的技术外溢,这既是规模化生产的需要,也是加强与品牌商合作所必须的。

(二)我国OEM企业战略联盟选择

1.OEM生产商与品牌商的战略联盟

伴随着全球化和高科技的迅速发展,OEM双方之间已经日渐成为一种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从OEM生产商的角度看,OEM在短期内获得利益,大多数企业在追求短期利益的同时,往往忽视了自身技术和研发能力的培养,最终只能依赖对方的技术和品牌,不利于长远发展。从合作的稳定性来看,如果品牌商频繁更换OEM生产商也会加大其搜寻成本。因此,为了将双方不稳定关系存在的潜在风险降低到最小,彼此都在积极寻求建立一种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实现互利双赢(见图1)。

2.OEM品牌商、生产商与经销商三位一体的战略联盟

品牌商(甲方)与经销商(丙方)共同针对市场提出产品需求,经生产商(乙方)确认后并由自己按照品牌商与经销商提出的订单进行生产。品牌商授权生产商对经自己确认的产品使用产品品牌,并提供品牌授权使用书及其它相关授权证明。OEM生产商生产完毕后,OEM品牌商委托生产商将产品按照经销商的订单要求送至指定地点。这样既保证了产品的规模生产,又有专业的销售渠道,三方在互相尊重、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实现强强联合,在产品市场开拓方面建立长期稳定友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达到共赢的战略目标(见图2)。

3.OEM品牌商、生产商、供应商与经销商四位一体的战略联盟

品牌商(甲方)与经销商(丙方)共同针对市场提出产品需求,经生产商(乙方)确认后并由自己按照品牌商与经销商提出的订单进行生产,生产商与供应商(丁方)签订供应协议,由供应商负责生产产品所需的原材料或初级产品。品牌商授权生产商对经自己确认的产品使用产品品牌。产品生产完毕后,OEM品牌商委托生产商将产品按照经销商的订单要求送至指定地点。产品的上游生产一直到最后销售形成一个紧密协作的伙伴关系,不仅保证了产品的规模生产,又有专业的销售渠道,四方在互相尊重、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实行强强联合,在产品市场开拓方面建立长期稳定友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达到共赢的战略目标(见图3)。

(三)我国OEM企业战略选择之技术突破:由OEM向ODM转化

我国大陆的OEM生产商仍处在发展阶段,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全球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亟待向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升级。我国如何由世界工厂的“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已是OEM企业刻不容缓的话题。具体路径如下:

第一,利用OEM技术外溢效应提高自身技术吸收能力与学习能力。技术的外溢效应即利用品牌商提供的设备和技术从事技术创新活动实现设备改造和产品技术升级。我国企业在承做OEM的过程中,应该努力争取和扩大“技术溢出效应”,即在持续接受OEM业务中不断地累积生产经验和技术能力,以提升生产效率并降低成本。第二,注重研发投入, 强化研发能力,提升技术水平。我国OEM企业大多数是中小企业,加大科研投入,迫切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各级政府需给予政策倾斜建立多渠道的筹融资体系。第三,重视人力资本,加大技术人才培养。这是提高技术吸收能力的重要因素。第四,将知识产权保护纳入技术创新战略体系。我国应该建立积极的政策措施保护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避免国内企业陷入与OEM品牌商的产权纠纷,要重视通过专利申请、商标注册、海关备案等方式来保护自有知识产权,从商业和法律两个角度不断提升企业的价值。

(四)我国OEM企业战略选择之品牌突破:由OEM向OBM转化

1.收购已有品牌的发展战略

当企业通过OEM发展到相当规模,积累了雄厚的资金,消化了本地市场,准备进入国际市场时,便面临着全球竞争。为快速进入国际市场,选择收购具有一定品牌知名度的企业,采取强势进入,这也是国际上的流行方式。自力更生创品牌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通过OEM寻找机会购买知名品牌,不失为一条进入国际市场的捷径。

2.通过OEM塑造自主品牌

我国OEM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自主创建品牌有很多困难,可以先做OEM,然后逐步向OBM发展,这不失为我国企业打造品牌的一条捷径。实际上,很多知名国际企业都曾经是OEM的实践者。例如,日本松下、SONY公司都曾经做过OEM。而我国在生产环节上无疑是最具有竞争力的,所以,大力发展OEM,大力发展“中国制造”,是建立我国企业自主品牌,使我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第一块跳板。在实际应用中,通过OEM策略塑造自主品牌必须明确层次,分步进行:

第一,通过OEM合作提高我国企业自身条件。比如先进行自动化的制造工艺、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

第二,从成本战略转向产品战略。由于国内外市场原油、钢铁、煤炭、电力等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涨,直接加大我国企业产品的总成本。此时,我国OEM企业应实现从成本战略向产品战略的转型:即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在OEM逐步转向ODM过程中,实现产品自主研发设计,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金量。在生产过程中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提升产品质量。

第三,创建自主品牌。OEM是我国企业做品牌的必经阶段,但企业的最终目的是建立自主品牌。与其他类型企业相比,OEM企业在创立自主品牌过程中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首先,企业不需要重复投资设备、场地等诸如此类的硬件设备,自主品牌产品和OEM产品可以采用统一的生产体系;其次,在推出品牌产品的同时,还可以兼做OEM业务,进而分散企业风险。所以现阶段,我国OEM企业应该利用自身特点,在兼做OEM业务的基础上创立自主品牌,获得成本优势后,进一步扩大自身产品在市场的份额,建设和维护自己的品牌。

第四,运用市场营销策略,推广自主品牌。“酒香也怕巷子深”,现今市场竞争如此激烈,好的产品也需要营销技巧。营销推广不仅可以向消费者宣传企业的综合信息,而且可以获得消费者需求和市场变化的最新情况,从而掌握市场的最新动态。

第9篇:企业发展战略研究范文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

1现代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概述

1.1 在探讨什么是人力资源发展这个问题时,我们必须了解什么是人力资源,了解人力资源的特性。“人力资源”的出现约在1970年以后,并逐渐取代“人事”或“人力”等狭隘的字眼。这种转变并非偶然,而是发达国家在过度强调物质与财政资源之后,认识到了人在组织中的关键地位,再回头给予如此重新定位,并视人为组织中最重要的资产。人力资源可引申为人所具有的知识、技能、态度、理想、创造力等特质,以及应用上述特质而获得的有所作为。

在一个组织中,各种资源都各有其重要性,然而人力资源更加显得重要。人力资源成为现代社会和组织的战略资源,一方面来源于现代社会的性质——知识和信息社会,另一方面来源于人力资源所具有的特性。整体而言,人力资源是一个组织系统的动力。正因为如此,维持与提升组织人力资源的质量就成为组织持续经营与发展的战略与活动。

人力资源发展(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简称HRD,是80年代兴起的旨在提升组织人力资源质量的管理战略和活动,也是正在不断发展的一种科学。HRD是指:由组织提供的具备短期绩效取向(performance oriented)和长期战略取向(strategy oriented)的学习活动,其目的在于提升组织成员以及组织的整体绩效,同时配合个人和组织的长期发展。

1.2人力资源战略是指企业为实现其战略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有关人力与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总体规划,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抓住组织的战略目标和目的,并将他们转化为前后一致的、整体化的、完善的员工管理计划和政策,是“从人力资源的‘质’和‘量’入手,评估目前人力资源的质量与企业目前及未来发展变化所需之间的差距,并能够满足这些要求的过程”。

企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和底蕴,是企业的活力和源泉。人类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的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核心应该是以人为本。

2我国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的影响因素

2.1 企业外部竞争更加激烈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要求给予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使得我国企业失去政府保护。并且国外的各种商品挤占在一定价格水平下相对饱和的市场份额,使我国企业在国内的生存空间更加狭小,国外大型企业的竞争优势也是远非国内企业可以匹敌。所有的这一切使得我国企业在未来的人力资源竞争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2.2 产业结构的大调整给企业更大压力

根据有关政策,我国将积极扶持科技型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总体要求,重点扶持科技型、劳动密集型、出口创汇型企业,采取措施淘汰落后工艺和装备,对质量低劣、污染环境、浪费资源以及不符合基本安全生产条件的小厂、小矿实施关闭破产,大力提倡绿色环保产业。所有的这一切迫使企业如果想在这样的大环境中生存下去,就必须进行适应并积极地调整自己,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2.3 企业普遍缺乏适合自身发展的核心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企业由于自身的原因在资金和物质资源方面相对较差。目前大多数企业不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员工缺乏共同的价值理念,没有企业认同感,往往造成个人的价值理念与企业的理念的错位,这也是企业难以吸引与留住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

2.4 管理人员素质低,企业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普遍存在着管理人员和职工素质低下的问题。人才匮乏的企业如果没有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引进、培育和利用机制,势必造成企业效益滑坡,发展后劲不足。

3如何制定企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

3.1 树立现代化人力资源观

历史上的人力资源观大体经过两个阶段的发展,首先是如何发现人才,招揽人才,发现人才又包括识别人才。识别人才一直作为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一个难题,为人们谈论,人们不是常常慨叹“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吗?后来人们开始注意集团内部人才的挖潜和培养。旨在造就适合本部门职能特色,工作性质的人才,并从而提高本部门,本单位成员的整体素质。

3.2 树立新的人力资源储备理念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进入世贸组织,各行各业逐步与国际接轨,我国各企事业单位的人才资源储备理念也随之打破固化、僵死的管理模式,逐步转化为“变企业小储备为社会大储备”。变“企业、行业小储备为跨行业、跨系统的大储备”;变“区域性小储备为全国性,甚至是国际性大储备”。

人员管理由固定管理转变为动态管理与相对稳定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对人员的录用采取公开招聘与政策分配相结合,实行双方向选择,择优录用的用人机制。

3.3 预测市场需求,超前储备人才

现代企业的生产管理和经营生产方式不断更新,变化周期不断缩短,企业要想在剧烈的竞争中立足,并求得不断发展和壮大,必须对市场需求和走向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然后根据预测的结果提前做好未来生产、经营、管理所需要的人才储备,以备不时之需,做到“人无我有”。

3.4 变人才的垄断储备为对外人才输出

往往是人们最容易忽视的,或者是不情愿的,那就是,主动把自己的部门作为别人的人才储备库,向外输出人才。向外输出人才,使整个社会的生产力都得以提高,使自己的企业在社会生产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使社会消费水平也得到提高,并使生产资料的横向调配和需求得以提高,这是有利于全社会,有利于全人类,因此也有利于本企业的明智之举。

4总结

一个企业要在经济大潮中立足,要使企业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首先要做好人才兴业这篇大文章。事在人为,业在人创;人是成事之基,人是发展之础。

所以西方发达国家都把人才开发和提高职工素质,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命根子。

日本东洋公司提出:“人才的质量,是关系企业命运的决定因素。”

日本松下公司有个口号是:“在制造产品前,首先培养人才。”

如果说,现代化和科学研究与先进的企业管理相结合,是日本经济起飞的两个轮子的话,那么,人才是那个轮轴。

也就是说在企业经营战略中,人才经营战略是十分重要的。

那么,怎样才能发现人才,并很好地使用他们为企业做出更大贡献呢?发现人才是一种本领,是一个企业领导应当具备的能力。“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说明能够熟练掌握这种本领的人也是很少的,一个好的企业,一个好的企业的领导者肯定具有伯乐的本领。他们都具有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魄、容才的度量、爱才的感情、聚才的方法。

制定战略十分重要,落实战略更为重要。每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必须要不断总结新经验,创立新章法,积极探索做好新形势下人才工作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在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吸引人才、评价人才、保护人才等方面要有新思路、新举措。

参考文献:

[1]徐国华.管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加里·得斯勒.人力资源管理.中国人民出版社,1999

[3]孙健敏.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M].华夏出版社,2002

[4]王琪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M].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

[5]齐晖,刘又礼.《经济师》,200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