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统能源的特点范文

传统能源的特点精选(九篇)

传统能源的特点

第1篇:传统能源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资源;社区教育;作用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8-0207-02

一、传统文化资源及其类型

传统是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如:风俗、道德、思想、作风、艺术、制度等,它是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质,经由历史凝聚而沿袭着、流变着的各种文化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著名学者徐复观说:“我们所说的传统,是某一集团或某一民族代代相传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因为是代代相传,所以从时间上看,有其统续性;因为是某集团的,所以从空间上看,有其统一性。”

中华文明经历了几千年,积累了无数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宝贵财富,不论哪种文明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精华和糟粕,传统文化也是如此。作为教育资源意义上的传统文化,是指那些积极的、精华的、能够维系民族发展和繁荣的、被人们不断地予以认可和接受的各种文化要素。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能够满足人们的各种精神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人们的全面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多彩,从表现形态上来划分,传统文化资源包括以下几种重要类型:文献形态,即通过文字方式表现出来的传统文化资源。如历史文化典籍,它蕴藏着中华各民族的历史发展、社会生活、历代中国人的创造智慧和经验。此外,历代文人墨客、仁人志士谱写的脍炙人口的著作,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哲理,也是文献形态的重要表现。她们分布在各社区中,对社区居民文化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具有十分宝贵的借鉴意义,是社区教育的重要资源。器物形态,即通过各种器具、实物等有形方式表现出来的传统文化资源。如园林、古典建筑、名人故居、服饰、陈设等,它们不应该只成为旅游观光的看点和艺术品市场的拍卖品,还应该成为表现某种历史文化精神的物质具象,成为学校、社区、社会等各方面教育的生动素材。艺术表演形态,即通过各种艺术手段表现出来的传统文化资源。如各类民族民间音乐、歌舞、地方戏曲等。技能技艺形态,即通过手工作品表现出来的传统文化。如刺绣、蜡染、剪纸等工艺和一些颇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技能。节庆活动形态,即通过各种民间节日活动方式表现出来的传统文化资源。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活动方式,其间包容了中国人的诸多习俗文化,搞好这些传统节庆活动,有利于弘扬传统美德、凝聚民族精神。

二、传统文化资源的特点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因而其基本特征在表现形式上就不可能是单一的,而是丰富多彩,有着众多层次和方面的一个系统结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鲜明的地域性特点。由于意识是存在的反映,对同一客观对象会出现多种多样的反映,从而出现了文化的多元化,经过一定时期演变,在一定地域内,会出现从多到一的趋势,即某一种文化得到该区域民众的共识,信奉者日益增多,并长期存在下去,形成传统文化,这就造成了传统文化资源的鲜明的地域性的特点。中国五十六个民族既吸取着传统文化的营养,又在各自的地理环境中保有和发展着自己的传统,其民情风俗、工艺技术和构成一道多姿多彩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风景线。

2.历史的传承性特点。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其产生符合当时的社会存在、经济基础。它成为一种精神凝聚体、历史遗传基因,以人和物为载体而独立存在并代代相传。当社会存在、经济基础发生根本性变化时,传统文化有极大的惯性,不会随着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迅速变化。当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而导致出现一系列反映社会变化的新文化,传统文化会潜伏些时,但是不久又会重现。其原因在于新文化是由一些知识精英或主政者倡导的,在民众中要扎下根需要经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而传统文化在民众的心中有牢固的根基,从不中断、代代相传,这就使得传统文化资源具有历史的传承性。

3.非凡的包容会通性特点。中国传统文化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从不抱残守缺、固步自封,而总是能以非凡的包容和会通精神来丰富和完善自己,其首先表现在对诸家学说、诸家思想采取兼容并蓄的学术会通。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宗教文化是其中重要代表,儒、释(佛)、道三家的精神得以长期并存,就反映了这一特性。它的包容会通性还表现在对外来文化的吸纳和同化上。例如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后就发生了变异,成了中国化的佛教。同时在外来文化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也得到了丰富和充实。传统文化的包容会通性不仅表现在宗教文化中,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等方面也具有这一特点。

4.无形的渗透性特点。传统文化资源总是以一种“借山光以乐人性,假湖水以静心情”的方式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影响人们的意识和心理。例如当人们看到岳飞庙、中山陵这些传统的鲜活的文化资源的时候,会不知不觉地产生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愫。传统文化资源的这种无形的渗透性,使人们在游览园林故居、欣赏歌舞戏剧、行走街头小巷时就能学习和内化生活这部精彩的教科书。

三、传统文化资源在社区教育中的作用

社区是以一定地域为基础,具有相互联系、共同交往、共同生活的人群以共同利益、文化和社区意识为纽带而形成的生活共同体。要使社区居民过上安全祥和、健康快乐的生活,必须要加强社区教育工作。社区教育是指在一定地域社会内,社会各方整合社区内教育资源,为满足社区民众的学习需要而提供的有组织的教育服务,其宗旨在于顺应社会现代化发展要求,实现人的终身社会化,振兴社区文化,促进社区发展,创造和谐共生的生活家园。在开展社区教育工作中必须整合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传统文化资源作为社区教育的一个手段和载体,在提高社区成员的整体素质、促进社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1.利用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社区教育,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区居民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从传统文化发展而来的,它是传统文化的提炼,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在我们民族发展的过程中,一切最美好、最崇高、最富于理性的、最具有生命力的民族文化传统,经过选择和积淀,从而造成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在社区教育中,我们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区居民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就必须回归传统,从传统文化资源中寻找民族精神的力量之源;从传统文化资源中确认民族精神的合法性,形成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从传统文化资源中去发掘民族精神创新的基因,重新获得新时展的源动力。悠久丰富的传统文化使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必将成为我们对社区居民进行民族精神培育的良好宝藏。

2.利用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社区教育,有利于增强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社区这个“小家”而言,传统文化资源是一个社区的遗传密码,深藏在社区的血液中,是一个社区的精神结构,它不会直接产生GDP,但离开了它整个社区就失去了凝聚力,千万不能“塞其源而欲其流远,伐其根而欲其木盛”。著名的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曾经指出:“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上、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传统文化资源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其中许多精彩的内容和资源对于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维护社会公德,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等方面的作用不可低估。

3.利用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社区教育,有利于提高社区居民的素质和修养。一个民族的素质,代表着这个民族的发展水平。我们也可以说,一个社区的居民素质,代表着这个社区的发展水平和教育程度的高低。所谓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对于一个社区的教育来说更应如此。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淀了无数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经久不衰、历久弥新,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利用其中的传统文化资源对当代社区居民进行教育,对于提高社区居民自身素质和促进整个社区的进步来说,都是不可言喻的。它将渗透到社区居民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等各方面,从而提高整个社区居民的教育水平。

4.利用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社区教育,有利于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和谐社区建设依赖于文化资源,中华文化延续五千年,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传统文化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和合文化是传统文化的核心,拥有巨大的能量,对于建设和谐社区具有无可伦比的优势。例如,孔子的“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社区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我们要挖掘传统文化有的精神资源,发挥其在构建和谐社区中的推动力作用,从而提高社区居民共建和谐社区的能力,为构建共建共享的和谐社区作贡献。

总之,传统文化资源在社区教育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将社区教育与传统文化资源相结合,为社区成员提供教育服务,从而满足社区成员的教育需要,提高社区成员的整体素质,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 刘淑兰.学校与社区的互动[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3] 厉以贤.社区教育的理论与实验[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4] 唐昌黎.发掘传统文化资源,推动和谐社会建设[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06,(4).

[5] 张培忠.社区教育与社会发展论[J].中国成人教育,2005,(10).

第2篇:传统能源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四川;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对策

一、四川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发展对策

(一)加大政府投入、加强理论研究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已经成为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活动的热点之一,应受到了少数民族地区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主导体育旅游发展战略,强化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管理部门的职能,加强体育与旅游部门的合作,科学制定体育旅游发展规划,强化规范实施监控,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制订相应的优惠政策,规范市场,加强体育旅游行业管理和人才管理,提供优质的行政管理与科技信息服务。同时加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理论研究,积极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大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研究,改变目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论研究上存在的不均衡状态,并将研究重点转移到市场开发、场地器材、体育文化内涵等方面来,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的理论体系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我国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开发研究还是空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开发还没有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在强有力的理论指导下进行整体的发展战略研究,加大挖掘、整理、推广四川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为四川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发展指明方向。

(二)增加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

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发展,而且需要大批复合型人才.管理和经营人才是关键,我国体育旅游人才数量有限,且大部分分布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目前仅有几所高校培养体育旅游的专门人才,人才的缺乏导致整个服务体系中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制约着体育旅游的健康发展。1998年教育部将民族传统体育列为一个专业,它需要依据市场需求来制定培养目标,通过体育院系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建立高素质的体育旅游从业人员队伍,是保障体育旅游业长远发展的关键因素。针对目前四川省民族地区体育旅游人才短缺、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状况,充分利用民族地区高等院校的人才培训基地与培训网络。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中明确指出“重视培养少数民族体育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和高水平体育人才,建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培训基地”。

(三)扩大宣传影响、树立品牌效应

在四川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因为它还处在粗放性开发阶段,极少为外界所认识和了解,所以,除了提高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的质量外,更要加大四川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的宣传促销力度。人们对四川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了解很少,因此宣传尤为重要。应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手段,尤其是公共媒介和电脑网络的手段,加大对四川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宣传。树立四川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形象,使之形成知名度较高的旅游品牌,从而带动四川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蓬勃发展。

(四)深入市场调查形成产业化发展

四川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业的开发明显滞后,没有形成区域规模,旅游活动与其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相比,开发利用的程度还很低,甚至有很多还处于待开发状态。通过市场调查,把准市场的脉络,用具有本地、本民族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来引导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市场的消费。景区的设置和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选择上,应该立足于吸引国内市场的游客,了解他们的经济状况和对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个人偏好,选择适合大众的少数民族体育旅游项目,并制订和开发经济时尚的旅游路线,吸引更多的游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发展,应在充分研究本地区、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借鉴发达国家和我国部分地区的成功模式,构建四川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按照市场规律,合理配置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深厚文化底蕴和观赏审美价值,加强区域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系统的整体发展,逐步形成多层次、多元化、多功能的开放式发展格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属于体育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同样具有体育产业的所有属性,因此在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开发上应该遵循体育产业开发的一般规律。

(五)挖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特点特色经营

注重立足自身的特色资源优势,开发符合自身特点的特色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从而形成四川少数民族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开发的区域优势。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形式奇特、内容丰富、参与性强的特点,为体育旅游的开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首先要体现四川少数民族地区特色。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要立足地方,创造独特的体育旅游项目。对旅游线路、活动、景点的设计,要因地制宜,不能离开自身的人文优势和自然优势,要利用本地区独特的条件创造性地开发体育旅游特色产品,如登山、越野、漂流、探险、射箭等,不断丰富完善传统体育项目的价值。要将那些大众喜闻乐见的,既富有民族特色,又兼具体闲娱乐,既具观赏性又具参与性等特点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集中力量进行整理、研究、开发和包装。用“特色”和“精品”来构筑四川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发展框架,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一整套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四川少数民族山区,交通闭塞、信息不灵通,加上经济落后,严重的制约了武陵山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对和旅游相关的设备、交通工具及宾馆饭店、商店、运动娱乐设施等进行完善,地方政府加大对旅游景点的投入,特别是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各旅游景点将传统体育旅游带来收入用于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当地生态环境的修复,为旅游者提供更舒服的旅游环境,吸引更多的旅游者。

(七)办好少数民族节庆体育

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节日,在节会期间少数民族歌舞和民族传统体育是两项重要的庆祝活动内容,节日聚会时常载歌载舞,娱乐性很强,音乐、舞蹈、杂技和体育竞技相交融,与各民族文化、风土人情、服饰、工艺特产等交相辉映。节会活动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日渐成为吸引游客的旅游资源。就节会类项目的时间上来看,基本上每个月都有一个或数个民族在过自己的节庆,民族传统体育旅游项目开发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定的优势,将一年划分为若干个时间范围,每一个时间范围选取一个四川少数民族的主要节会作为主题,进行全面宣传和包装,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作者单位:泸州医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闫学荣,梁建平.重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市场开发透视.[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

[2]栾丽霞,郭娟.湖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市场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3

第3篇:传统能源的特点范文

一、强化音乐教学改革,深化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一)加强民族音乐教材建设

我国的民族音乐对着历史的推进积淀了大量的优秀音乐文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在音乐教学中,教材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知识的来源,而在以往的民族音乐的教材编写中,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和科学性。随着音乐教学的改革,在教材的编写中要深化民族音乐的文化特点,高度重视民族音乐的理论成果,将优秀的成果编写到民族音乐教材中,加强统一的民族音乐教材的建设,并形成系统化、全面化、科学化的教材能容,在教材编写中要选择具有优美旋律、美妙动听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到民族音乐的魅力,与此同时也要选择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的作品,向学生展现出我国传统的音乐文化底蕴,继承与弘扬优秀的民族音乐内容,从而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特征,掌握民族音乐的特点,从而形成对民族音乐的正确的认知,提升对民族音乐的感知能力。

(二)加强民族音乐教育的课程建设

在音乐教育的改革,要不断的强化教师的主导意识,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因而,教师需要计划和设计科学的课程安排,将音乐专业中每一门学科都建设最合理的课程设计,并且以提高学生整体音乐素质为目标,设置民族音乐的课程系统,倡导母语演唱的民族音乐的学习,摒弃外国对于中国民族音乐的学习观念,形成具有我国特点的民族音乐的音乐思维,并且要强化民族知识的学习,民族精神是民族音乐的灵魂,只有充分的掌握了民族的精神,才能更好地展示民族音乐的魅力。其次要建设完整的民族音乐理论体系,全面化的形成中国民族音乐的学习课程,做到真正的加强民族音乐教育的课程建设,并且设置完整的教学教材,开设民族音乐概论、民族音乐基础、中国传统音乐等民族理论课程,让学生充分的掌握民族音乐的特点,更好的理解民族音乐的内涵。

二、注重音乐教学实践,加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一)继承音乐文化传统,形成独特的艺术观

在人类生活的社会中,实践才能出真知,时间才能创新,音乐作为文化整体的一部分,能展现出自独特的魅力和价值,而且这与物质和技术的价值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将民族音乐置身于文化的脉络中,借助文化的多视角特点,剖析音乐的形象,解释音乐的行为特点。

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多样,也展现出不同的价值特点,音乐文化的传统则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的积淀下来,形成了目前的音乐艺术观念。在现代社会中,面对无限活力的音乐文化特点,这种独特的艺术美只有结合传统的文化特征,才能形成独特的价值,音乐的本源动力也是文化基础,只有将艺术的创造深深的扎根与文化的土壤中,才能创造出更加具有冲击力和震撼力的音乐作品,形成独特的艺术馆,借助传统文化的力量,能够不断的发扬音乐的形态。因而,在音乐教学实践中,老师要注重传承传统的音乐文化,帮助学生了解音乐本身的文化特点以及与技术的关系,从而奠定自身对于音乐作品文化根基、渊源和内涵的理解,更好的表现出自身的音乐审美观,展现出对音乐的表喜爱您。

(二)创造民族音乐文化表现舞台,传播民族音乐艺术

我国的传统的音乐文化和西方的音乐文化有着本质的差异,我国的传统的音乐艺术经过了数千年的沉淀和流变,形成属于自身独特的艺术个性,我国的民族音乐讲究气韵和意境,要充分的表现出音乐中的内涵和情感。在民族音乐教学中则要创造民族音乐表现的舞台,向学生展示民族的声乐、器乐理论,将民族音乐中的精髓传授与学生。分享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渊源流程,向学生展示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让学生了解民族音乐所产生的时代背后的审美意识和音乐思想,准确的掌握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从而进行个人的民族音乐艺术的表现,传播我国独具魅力的民族音乐艺术,让学生与我国的传统民族音乐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从而实现民族音乐艺术的传播,宣扬民族音乐的魅力,通过不断的创造力将宝贵的资源不断的传承给我们的下一代,让民族音乐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散发出独特的光芒。

第4篇:传统能源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区域经济 民族传统体育 产业发展

一、区域经济与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发展的关系

1、区域经济的发展,为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作为综合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在区域经济发展不断深入的情况下,人们物质消费在总消费中的比例越来越小,精神文化消费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人们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拥有享受型、发展型的生活观念越来越强烈,更加的理性化,对身体健康认识成为了生活的新价值取向。因为人们对自己身体锻炼、从事体育娱乐需求的增加,体育消费所占的比重,在人均可支配收入里面的比例呈增长态势。价值取向的变化,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

2、区域经济的发展,为民族传统体育产业提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闲暇时间不断增加的条件下,体育消费将成为某个区域新的经济增长点。人们通过节假日参与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激发了民族传统体育相关产业的发展。体育消费者的鲜明个性,对体育锻炼的方式、体育消费的类型出现了很大的差异。随着人们对体育活动参与性的重新认识,在追求刺激、有趣、独特的运动参与的条件下,激活了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充分的利用这一有利的社会形势,将民族传统体育的休闲功能、健身意义、娱乐趣味等特点充分的展现在人们面前,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的产业化发展。

3、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

区域经济作为涉及面广反、综合性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经济发展模式,可以通过将民族传统体育通相关的行业进行有机的结合。例如很多地区实行的民族传统体育与当地旅游业的结合,就是很有发展潜力的体育产业开发形式。由于民族传统体育既是对本民族文化特征的展示,也是一种潜在的资源,民族传统体育通其他的民俗活动、文化行为相同,能够向人们展示独特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满足人们求新的心理特征,另外因为民族传统体育自身的娱乐趣味性,能够有效的激发人们参与锻炼的欲望。

二、提高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开发的对策

1、加大民族传统体育与本地区旅游结合的研究

旅游业被称作是不衰的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每个地区都在挖掘与旅游相关的资源,并进行全面的打造。因此,每个区域要充分利用本地区的自然资源以及人文资源的条件,积极的开展以旅游业为支撑的第三产业。民族传统体育产业作为融合与促进区域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自身的文化性、趣趣味性等,使得民族传统体育可以更为顺利的融入到旅游业得发展中,实现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

2、充分发挥民族特色、地域特色优势

第一要加强对本民族、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估,不能盲目的跟风建设。民族传统体育产业,是在坚持打造体育特色发展的理念下,通过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区域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为载体,在区域特色产业的建设与发展中,加强对民族特色的突出发展,以更好的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第二要全面的挖掘民族地区的传统体育资源的优势,选择投资少、减小快的民族体育项目,进行深入的挖掘、整理、开发以及宣传,实现本地区的规模效应,从而为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打下良好的基础。

最后要提高联合开发的力度,要实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需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增长为重点,产品为中心,进行各个地区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发展的联合与交流,不断的提升本民族、本地区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的竞争力,有效的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在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效果性。

3、制定科学合理的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发展模式

要科学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产业,需要在对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与成功地区的发展模式,通过反复的研究、论证,初步制定关于本民族、本地区的体育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根据市场的发展规律,科学的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配置,利用节假日扩大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力度,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发展的规模要适中,争取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强化区域内部、区域相互之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深入的进行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整理和开发,实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发展早日步入正轨。

4、提高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人才的培养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在于人才队伍的建设。民族地区要想加快对本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整理、挖掘与开发速度,这就需要认识到体育产业管理、经营人才的重要性。需要在产业化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全面的构建专业知识丰富、管理能力强、既熟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具有区域经济发展经验的管理队伍,构建与提高我国民族特色的创新体育产业体系,为实现区域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提高人才、智力支持。

三、结语

将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以产业的形式来发展,需要我们将民族传统体育的挖掘与整理,通区域经济的发展结合在一起,通过市场经济的手段,来提高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发展的速度,使得区域经济的进步,加入更多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带动,将无形的民族传统体育,转化成经济发展的有形载体。

参考文献:

[1] 贾爱萍,洪芳坤. 浅析我国体育产业化发展对策[J].财贸研究, 1999,(01) .

[2] 聂琴. 试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J].思想战线, 1999,(03) .

第5篇:传统能源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青海省

一、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概况

青海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有着数十个民族在此地世世代代的繁衍生息。其中,世居在此的有藏族、蒙古族、回族、撒拉族和土族,在长久的社会和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民族体育文化。如果洛、玉树、海南、海北黄南、海西等地的藏族赛马、赛牦牛、射箭、抱石、围棋、藏戏、负重、古朵、朵加、拔河、游泳、博克;化隆、门源、大通、民和、湟中、贵德、祁连和西宁等地的回族赶木球、掼牛、爬木城、回族武术打梭儿、训鹰;互助、大通、民和、同仁、乐都等地的土族轮子秋、拔腰、蹬滚、打毛蛋、台毽巴嘎、骑马、射箭、拔河;分布在德令哈、格尔木、都兰县、乌兰县、祁连等地的蒙古族摔跤、赛马、射箭、套马、蒙古象棋;分布在循化、化隆甘都乡、西宁、黄南、海北等地的撒拉族打岗、蹬棍、拔腰、打蚂蚱、撒拉赛瓦、皮筏子、摔跤、举重、射击等等。

二、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特征

1、民族性、独特性

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现代竞技体育项目比较,具有其特殊的民族文化气息。以少数民族节庆作为依托,体现的是本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同时突出其娱乐性、表演性和可观赏性,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虽然,近些年来某些民族节庆逐渐淡化了其本身的本来含义,娱乐成分越来越浓(如:藏族的“落赛”、“祈愿大法会”),但对于本民族之外的人来说,一般具有“新、奇、特”等特点,这也使之受到了外界的青睐。

2、地域性

由于环境不同,青海省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体育项目。青海境内的祁连山脉、黄土高原以及青藏高原是蒙古、回、藏、土族、撒拉族等主要民族的聚集地,由于地势高,气候寒冷,自然条件较差,当地的居民习性也与其他省份有所差异,主要表现为性格豪爽、粗犷,尚武、崇力的气质和个性,这也就促成了与之相对应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藏族的射箭、赛马,土族的轮子秋、安召舞,蒙古摔跤,回族歌舞等。这些体育项目,无一例外都具有自身民族的地域性质。

3、节庆性

青海省各少数民族由于其地域上的差异,其传统体育的产生来源除了自身的民族文化之外,还与各民族的传统庆典息息相关,并形成其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主要以其本民族重大的节庆作为依托,从节庆的类型上看,大致可分为宗教祭祀类、新春伊始类、婚恋郊游类、农事生产类、娱乐狂欢类五类。如:青海境内蒙古族每年七八月举行盛大的“那达慕”大会,在大会上会举行赛马、摔跤、射箭等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回族的古尔帮节中,进行赛马、叼羊等传统体育活动;藏族的“望果节”,进行饮酒、歌舞、赛马、射箭等欢庆活动;土族“七月会”期间会举行 “轮子秋”、“安昭舞”等欢庆活动。

4、宗教性

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其是密不可分的,事实上,最初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也是为宗教而服务。在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与变化中,某些节日以及体育活动逐渐淡化了其本身的含义,娱乐性质越来越浓,但并不代表人们完全把这种信仰所摒弃。青海省各少数民族宗教祭祀种类众多,如:伊斯兰教的圣纪节,在向寺院捐“公德”同时,还进行“耍狮子、舞龙灯”等活动;青海省境内的藏族居民信仰的主要是藏传佛教,在藏族中开展的较为普遍和流行的传统体育活动大都与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的直接起源于宗教。

5、艺术性

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民族性、地域性以及宗教性决定了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必然也是一种艺术。蒙古族的蒙古式摔跤、土族的“轮子秋”、藏族的“赛牦牛”、保安族的夺腰刀等项目都体现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艺术性。同时,青海省少数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族服饰等文化形态也有自己的独特性,如青海著名的“花儿”、人神共舞的“热贡艺术”、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土族那顿(七月会)”以及流传千古的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等,都为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这些文化形态与民族体育相辅相成,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形成的来源和基础。

三、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1、思想观念较落后

尽管近年来青海省经济情况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但较之全国其他省份,青海省的经济还明显处于落后状态,进而导致了相关部门以一种落后的思想观念、陈旧的旅游业发展观对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资源进行规划开发。如: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仍在走与东部地区旅游业“同构化”的道路,照搬东部经验,并未挖掘本省民族体育的特色,有时候往往为了眼前的利益而牺牲长远的利益。要使青海省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必须摒弃传统的思维模式,走开放式、跨越式发展的道路。

2、开发粗放,品牌不强,重点不突出

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仍然处于无序状态,政府投资力度不够,民间投资有只注重眼前经济利益。许多体育项目在很多情况下仅仅作为某项活动的点缀,并不能真正形成独立的传统体育项目供游客观赏娱乐,例如:青海省互助县的土族风情村将入选第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且多次在国内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获的金奖的“轮子秋”作为打包产品一带而过;而撒拉族的“打岗”、“打蚂蚱”以及“皮筏子”在撒拉族民族文化旅游中则容易被游客忽视。由此可见,很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仅仅只能作为少民族文化旅游的陪衬,由于开发的重视度不够,很多开发商不可能将它们作为独立的旅游项目来开发,也就无法深层次的挖掘它们的文化底蕴,显然,这使得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质量大打折扣,已经打造好的品牌不强、不精 ,从而直接影响到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发展。

3、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不高

虽然近年来随着以“大美青海”为主题的宣传营销以及青海“环湖赛”的成功举办,青海省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逐渐发展成为国内知名的旅游大省之一,但是,根据调查显示,大多来青游客并不是以青海省为最终旅游目的地,而是以之为中转站,在青海省停留一段时间之后直接转向和新疆。青海旅游业尚如此,更别谈刚刚起步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了。虽然,有一些传统体育项目走向舞台,逐渐被世人所知晓,如互助的“轮子秋”,但相对于有着丰富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青海省来说,还远远不够。

4、专业人才资源短缺

对于为青海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服务的员工来说,多数外语能力有限,对顾客服务的标准普遍不高,环境讲解、信息提供和以及知识讲解不太有效,管理、督导和经营能力不足,多数经理对国际市场情况了解甚少,导游人员受到的培训考核力度不够,旅游行政管理人员的旅游规划、开发、营销和管理能力有限等问题都亟待解决。

四、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推向市场

将现行社会的宣传方式(报纸、书籍、书刊、电台、电视、互联网)充分运用到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宣传上,做好青海省各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形象设计,并将设计好的形象进行推广营销,如“七彩互助”等,在游客心中形成既定的旅游形象。同时配置优质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项目套餐,借助“口碑效应”,一传十,十传百,增加游客的重游率。建立“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网站”,将青海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项目全面而详实地介绍给全国乃至全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青海高原特色,从而使大量游客慕名而来。

2、加快青海省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步伐,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经济力量决定一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经济的支撑。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涉及民族、宗教、历史、自然、地理等各领域,与国内其他地方相比,独具特色和魅力,资源的开发必须要有人、财、物的大量投入,因此,要加快青海少数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的发展步伐,必须促进青海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结合青海省少数民族的地理位置、文化、等特点,建立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完善基础设建设尽量满足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从而达到青海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提高和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双丰收的局面。

3、加大政府的主导作用,统一规划,合理开发

要使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在当地旅游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就必须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与旅游开发企业等相关部门结合起来,由政府统一监管调控规划,尽最大力量做到合理开发利用资源,遵循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根据国家的政策,从市场的角度对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选择、包装,统一管理规划。少数民族体育旅游项目在各县市、各景点应合理分布,尽量避免产品项目重复,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套餐,要和当地的自然景观相结合,要符合当地的民族特色,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

4、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要成功开发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需要大量专业人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专业人才不仅要懂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还要熟知旅游业务,既能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又要突出民族特色,因此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比对一般旅游人才的培养任务更艰巨,难度更大,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与资金更多。

5、突出优势,打造高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品牌

充分利用青海省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特点,扩大各少数民族传统节庆的影响力,建立兼具观赏性和参与性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村、充分发挥青海省“环湖赛”的品牌效益,带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品牌发展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将青海少数民族风情与独特的自然风光相结合,推出一些观赏性、参与性、娱乐性较强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参考文献】

[1] 邓彩兰,殷生宝.青海民族体育旅游业发展之我见[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6.32(3)54-56.

[2] 李树民,康立峰,高煜.西部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障碍分析及对策建议[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3(6)13-19.

[3] 赵苏吉,段国新.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体育与科学,2002,23(2)09-13.

[4] 邸平伟.青海民俗文化的发掘与青海旅游业的发展[J].青海民族研究,2002(3)2-16.

[5] 顾涛,陆元兆,杨永亮等.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评价[J].体育学刊,2002,9(3)49-51.

[6] 孙翠琪,冯云.青藏高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开发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11.037.

【作者简介】

第6篇:传统能源的特点范文

传统的图书馆是收藏孤本、重要文献、书画为载体的纸张信息。中国的图书馆受古代封建王朝图书馆藏书的影响,图书馆和图书馆资料只有少部分人才能使用。那时的图书馆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重藏轻用”以保存各孤本、珍贵文献、书画为主,以服务读者为辅。传统图书馆在服务结构、服务模式、服务观念、服务重点、服务组织等方面具备特有的规律和特点,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方式是被动型、局限在单一的、浅层次文献信息资源服务。

2电子信息服务系统

2.1电子信息的概念

“电子信息”是近几年出现的词,是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高密度存储技术的迅速发展并在各个领域里得到广泛应用的背景下成为信息学的词汇。

2.2服务系统的概念

服务系统可看做一种社会化的技术系统,是自然系统与制造系统的复合。服务系统是对特定的技术或组织的一种网络化配置,用来提供服务已满足顾客的需求和期望。好的服务系统是那些没有经验的服务提供者能够快速准确的完成复杂的服务任务。

2.3图书馆电子信息服务系统的特点

图书馆电子信息服务系统指的是图书馆运用计算机网络的形式给读者提供电子信息的服务系统。图书馆电子信息服务系统包括馆内收藏的文献和网络信息资源以及创建的电子信息。

2.3.1电子信息数字化

图书馆电子信息服务系统最大的特点就是电子信息数字化,这是与传统图书馆相比最大的区别。电子信息数字化是把信息资源与互联网连接在一起,构建畅行无阻的信息网络资源,与传统的以纸张为载体的文献相比,电子信息不受物理条件限制有无限的发展空间。

2.3.2服务系统多样化

服务系统具备网络化的特点,能够不受时间、空间的影响进行点、面结合单向多向多媒体信息传递的功能,能够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提供信息资源、增加服务类型、推广新的电子信息,把服务系统扩展到整个网络。

2.3.3服务系统多元化

电子信息服务系统为读者提供多样化、纵深化、多元化的服务,把读者从传统图书馆被动型、单一型、浅层次信息服务中解放出来,满足读者对信息资源专题咨询服务、系统搜索服务、数据库服务、交流服务、图书借阅手续服务等要求。

3探讨图书馆电子信息服务系统各项功能

3.1图书馆电子信息服务系统流程图

3.2图书馆电子信息服务系统的功能

根据图书馆电子信息服务系统可以得知,图书馆的电子信息服务系统功能,电子信息服务系统具有借阅功能、信息资源搜索功能、咨询服务功能、交流服务功能等。

3.2.1借阅功能

图书馆电子信息服务系统通过互联网连接可以给读者提供电子信息资源借阅、复制、图书借阅手续办理、超期续借等功能,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3.2.2信息资源搜索功能

图书馆电子信息服务系统可以建立馆内藏书库、系统数目数据库、微缩文献数据库,给读者提供电子信息资源搜索的功能,方便读者查阅信息资源。

3.2.3咨询服务功能

图书馆电子信息服务系统的咨询服务功能可以为读者提供所需领域的资源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重组等,提高读者寻求资源信息的质量以及效率。

3.2.4交流服务功能

读者通过互联网可以和图书馆的电子信息服务系统进行单向、多向等多媒体交流,如:电子论坛、电子邮件等服务方式,为读者提供相互交流相互联系的沟通作用,拉近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完成电子信息服务系统交流服务功能。

4电子信息服务系统成为图书馆新的发展趋势

互联网的诞生推动了我国社会信息化的进程,加快了各行各业的发展速度。在新的时代读者对图书馆有了更高要求,要求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且具备更多的服务功能。于是,图书馆电子信息服务系统应运而生。

第7篇:传统能源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数字有线电视;前端系统;功能特点

1 数字有线电视前端系统的设计特点

前端系统是数字系统的核心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质量,要组建一个高质量的数字有线电视前端系统,在系统设计以及设备选择的时候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数字有线电视前端系统的设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进行数字前端设计的时候,应该遵循标准性原则、先进性原则和安全可靠性原则。标准性原则就是在设计过程中,应用的系统设备以及软件应该符合最新相关的行业标准,如果没有相应的国内标准应该符合相应的国际标准。先进性原则就是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应该采用比较成熟的先进技术,要符合数字电视网络技术的发展方向,选择的所有设备在相关的领域内也应该具有先进性特点,所有设备的性能以及系统的功能都应该充分展示数字电视的优越性。安全可靠性原则体现在选择的所有设备都可以保证能够长时间稳定的运行,系统对数据具有加密机制,同时有严格的权限控制。此外,在组建系统的时候,要考虑到系统的长远发展,设计性能优、价格实惠的系统。

2 数字有线电视前端系统的构成以及功能特点

2.1 信息源系统及其功能特点

数字有线电视的信息源系统也就是数字电视的信号传输部分,主要包括网络信号的接入和转换系统、数字信号接收系统以及模拟电视信号编码系统。信息源系统主要负责将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格式转换,将其转化为符合运动图像压缩的标准格式。信息源系统主要将转换的信号进行传递,并不需要对数字电视的内容进行编辑。信息源系统接收到的信号来源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有线传输信号、卫星信号和模拟信号等,由于信号来源不一样,因此接收到的信号的格式也是不一样的,而最终通过有线电视展现出来的图像和视频的格式应该是一样的。因此,信息源系统需要将来源不同的信号转化为同一种格式,所以信息的接收设备需要具有多样化的特点,这样才能将来源不同的传输信号接收成功。接收传输信号的设备主要包括数字编辑器、网络适配器、视频服务器等。

2.2 信号处理部分及其功能特点

信号处理部分主要是将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扰和SI处理等,在整个数字电视前端系统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信号处理部分主要将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复用和加扰,将接收到的信息转化为多个频道的码流。在信号处理部分中,应用到的信号处理设备不一样将会导致信号处理系统的结构不一样[1]。越来越多的信号处理系统会在复用器的内部安装一个加扰模块,这样在对信号进行复用处理的时候,还可以完成加扰处理。也有一些系统的复用器内部不会安装加扰器,而是先将信号进行复用处理之后将信号外传后进行加扰,所以在这样的系统中需要另外安装加扰设备。信号处理系统主要负责对信号进行解扰、截取和复用等处理,从而满足数字有线电视对信号的要求。

2.3 信号输出部分及其特点

信号输出系统主要负责将处理好的信号转变为有线传输网络所认可的信号格式,也就是负责信号格式的转化。信号输出部分一般采用64QAM调制器来调制信号输出电频以及信号的频率。64QAM调制器具有多种功能,可以实现信道编码的作用,还具有调制的功能。64QAM调制器的信道编码功能可以提高电视信号传输的可靠性,同时对经过电视编码的数字信号进行调制,以中频信号的形式输出,可以大大提高信号传输的抗干扰作用,让数字电视信号可以在有线电视的模拟网中进行传输。

2.4 信息管理系统及其功能特点

信息管理部分主要包括对用户的管理和系统接收条件的管理,一般采用专用的接口连接,通过对信息的管理,最终实现电视信号的商品化定义和商品化管理,也就是对用户收看数字有线节目的权限进行控制,同时做好电视节目的计费和收费。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庞大并且复杂的系统,尤其是条件接收系统。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包括条件接收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用户管理系统和电子节目指南。

2.4.1 条件接收系统

条件接收系统作为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部分,主要负责用户的授权以及对用户业务的确定。对于没有授权的用户将不会开通业务,对于授权的用户又要确定其使用哪几项业务。条件接收系统的的功能是屏蔽非法用户的存取,功能的实现主要通过在前端加密节目来实现[2]。用户在观看电视节目的时候,必须要对电视节目进行解密,解密的过程一般是用户身份的确定和授权,对于没有授权的用户将不能解密成功,从而成功屏蔽非法的用户。

2.4.2 用户管理系统

用户管理系统是对观看数字电视节目的用户进行管理,在数字网络技术的基础上对用户订购节目的信息进行存储和处理,记录用户订购节目的信息,同时进行存储和处理,形成一个数据库,将数据库中的信息数据与条件接收系统接口,并向系统发送授权管理的基本信息,从而对电视节目进行管理和授权。

2.4.3 数据库管理系统

数据库管理系统也是信息管理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位置在操作系统和用户之间,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位置。数据库管理系统主要包括数据库的定义、数据库的运行、数据库功能维护以及仪器的操纵等。在数据库的使用和维护过程中,一般由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控制和管理,从而保证数据库信息的安全以及完整性。此外,还需要对整个系统中出现的故障进行及时的处理,从而保证系统可以正常运行。

2.4.4 电视节目调制系统

电视节目调制系统是通过对电视节目的编辑器、广播器等来实现电子节目的选用,电视节目调制系统可以和用户管理系统联合使用,从而对节目的播放进行管理和控制。电视节目调制系统中最关键的设备就是调制编辑器,主要实现对电视节目信息的编辑功能,然后将其传递给接收系统[3]。通过电视节目调制系统中的广播器可以实现对电视节目调制系统信息的读取,并且将这些信息打包成为传输数据流,将其传输到复用系统中。数字电视的用户通过机顶盒就可以接收到电视节目调制系统的信息,通过检索以及自由的设定,还可以实现对相关信息的查询。

3 结束语

数字有线电视前端系统是数字技术的集中体现,包括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在组建前端系统的时候,必须要同时考虑硬件方面和软件方面,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组建一个简便、安全、高效的前端系统。

参考文献

第8篇:传统能源的特点范文

摘要: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在信息服务的内容、性质、功能和信息整理方法等方面具有共性,在知识信息载体、服务模式、工作中心、占有方式、评价标准和传播方式等方面存在差距。传统图书馆是基础,数字图书馆是延伸,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各具优势,呈现出协调发展的新趋势。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04-0120-02

1传统图书馆的概念及特点

1.1传统图书馆的概念

传统图书馆是为群众提供服务的公益事业机构,主要职能是收藏,并在对所收藏的图书资料保存、组织的基础上为读者提供各种服务。传统图书馆以收藏纸质印刷书刊等文献资料为依托,不定期对信息资源进行采购、编目、上架、流通等工作是图书馆的主要业务。传统图书馆藏书量的规模和种类是评估定级的重要指标。在传统图书馆里图书馆员的职能是为读者提供书刊等文献资料查询、借阅等服务,馆藏书刊文献的外借率是衡量图书馆书刊流通的标准。传统图书馆员“重藏轻用”的思想根深蒂固,守门待客、坐等读者、被动工作是传统图书馆的现状,他们满足于为读者提供普通图书、报刊的开架借还服务,图书流通率低,服务形式单一。传统图书馆的主要任务是传递信息知识,在借助纸质资料进行知识文化的传递。

1.2传统图书馆的特点

①时空特点。借还书必须到固定的图书馆,工作时间一般是8到12小时。②复本特点。复本多为3―5本,如果有读者借出,那么只有等到归还才能借阅,拒借率高。③介质特点。提供载体以印刷型纸质为载体。④保存特点。纸张印刷品特别是古籍文本易受潮、鼠虫等多方面侵害,保存时间相对较短。

2数字图书馆的概念及特点

2.1数字图书馆的概念

数字图书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网络图书馆,为了让读者获得更先进、更便捷、更广泛的信息,数字图书馆以互联网为环境,使读者获得信息的数量、速度得到极大的提升。数字图书馆的文献资料是以电子计算机可读形式存储和利用的,它不是具体的图书馆实体,它是采用数字信息资源系统在互联网上信息资源的管理模式。数字图书馆是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使读者能够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利用大量的、分散在不同存储载体上的电子物品的全部内容。这些电子物品包括网络化的文本、表格、视频、音频等。数字图书馆是没有时空限制的、便于使用的、超大规模的知识中心。从发展前景来看,数字图书馆是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模式,是以数字形式存储和处理信息的一个数字化系统,它将分散于不同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以互联网的方式相互连接,使在不同位置的用户都能够方便地利用分散的数据库。

2.2数字图书馆的特点

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包含声音、图像、文字的多媒体信息资源库。它是一个图书馆群体的概念,是由众多图书馆或信息单位组合成的,数据库中的资源是有序的,必须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来进行组织。它拥有超乎计量的资源库群,以数字化检索作为技术手段,以互联网络为传输通道,实现高速快捷的信息传递,为读者提供高效、快捷、广泛的服务。

3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共性与区别

数字图书馆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但它仍以传统图书馆为基础,是传统图书馆的组成部分。两者都是人类知识信息的保存和传播的公共服务机构,具有很多共性。但数字图书馆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个单独的实体,因而与传统图书馆相比又有区别。

3.1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共性

作为人类的知识信息保存和传播的公共服务组织的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具有一脉相承的传承性,相同点如下:①服务对象是相同的。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是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共同的社会职责,知识信息的保存与传播是各类图书馆担负的社会责任,是什么时候都不会改变的。②服务内容是相同的。对纸质文献及电子文献资源的整理、保存和传播是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服务的共同内容。③服务性质是相同的。作为向社会公众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机构,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都属于公益性的社会组织,都在为公众提供免费开放服务。④文献整理的方法是相同的。对信息资源进行采集、组织、开发和传递是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都需要的。

3.2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区别

数字图书馆的数字化信息通过互联网的传播速度很快,以高能量存储并融合不同的文献类型。数字图书馆在将传统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数字化的同时,也将传统图书馆所不具有的视频、音频、多媒体资料融入进来,其内容更加丰富。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相比,存在着以下区别:①馆藏资源的采集存储不同。传统图书馆通过图书采购获取印刷载体文献作为馆藏资源对象,数字图书馆以外购的各种数据库、自建数据库、电子图书等资源作为对象,通过互联网为读者提供服务,即传统图书馆的资源和馆藏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现实存在的固有的载体,而数字图书馆的资源是虚拟的数字资源。②为读者提供服务的模式不同。传统图书馆以本馆的图书、报刊为载体为读者提供借阅、查询服务,服务模式、服务资源固定不变。而数字图书馆以网络用户为中心,设置种类齐全的数字资源,根据不同读者的不同需要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4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情况

4.1传统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情况

传统图书馆承载着人类知识信息传承与发展的责任,传统图书馆的纸质书刊是现代数字图书馆传统知识信息的主要来源。传统图书馆在搜集信息、分析数据资料上有着一定的优势,传统图书馆以读者为中心,服务更加人性化,为读者创造良好的读书、看书的环境,更容易让读者沉浸在书海中。因此,传统图书馆今后的发展应做到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信息加工与传播应是传统图书馆长期的工作重心。馆藏资源不断增加要求传统图书馆对信息资源进行及时准确的加工,以便为读者提供方便快捷的阅读服务。把传统图书馆作为开展社会教育的基地,为学校、社区开展德育教育提供场所和信息资源。所以,传统图书馆要发展,必须以使用为根本,加大对信息的加工和传播力度。第二,服务观念要以人为本、以市场为导向。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飞速发展,传统图书馆必须加强为读者服务的观念,充分了解读者的需要,定期做好读者满意率调查,了解读者的各种需求,定期开展读者服务活动,做好定题服务和信息咨询。第三,提高馆员素质,引进和培养现代化人才。人才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决定因素,图书馆员的素质对其发展进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国家一级图书馆要求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要占到馆员总人数的40%以上。互联网时代,图书馆员不仅要有丰富的图书馆学知识,还应熟练掌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因此,图书馆一方面要对现有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文化素养;另一方面要引进图书馆学专业的毕业生充实图书馆工作人员队伍,提升整个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第四,科学、合理、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是传统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保障。传统图书馆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业务流程规范化、读者服务人性化。要实现传统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要求,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是保障。

4.2数字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情况

数字图书馆是图书馆历史上的一次革命,是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是图书馆自动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它将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互联网上信息资源分散的现状。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不是个别图书馆可以完成的任务,需要全国的图书馆携手共同完成。同时,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根基,从电脑、互联网等各个方面为数字图书馆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图书馆要建立统一的网络信息平台,提供计算机集成系统和网络系统的技术支持和维护等工作,要在采购、编目、总分馆等方面互相协调,打破区域界限,按照资源互补、平等互利的原则实行大联合,以便最大限度地共享信息资源。①计算机技术的使用,将各种文献信息资料数字化,提供网上服务,包括:各种视频、音频、动画、多媒体资料等。②将各种文献信息的数据库和数字化图书馆通过互联网进行连接。③对光盘存储等通过新技术的利用,进行数据库的管理、检索等。④当读者在联机查找遇到问题时,能利用网络手段进行参考咨询,为读者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通过对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数字图书馆高效的网络管理、新型的存储技术及便捷的联网查询功能,能为读者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信息资源。而传统图书馆的纸质资源在读者心中更是无可替代,所以数字图书馆和传统图书馆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相互融合,共存互补。

参考文献:

[1]李冠强.数字图书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6.

[2]刘毅力.信息检索与学生信息获取能力的培养[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5).

[3]韩卫红.分析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之间的关系[J].金山,2012(4).

第9篇:传统能源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城域网;p2p;网络拓扑;多级架构

中图分类号:TN929.5

近几年来,随着p2p技术的不断成熟,其在数据传输领域的技术优势日益显著,在当前互联网中应用十分广阔。在p2p系统中,各个节点在下载资源的同时也提供资源,相互处于对等关系,并不依赖于中央服务器。p2p系统是个对等网络结构,其节点间联系相对松散,是一个自组织、动态的网络模式,具有可扩展性、自主性和鲁棒性等多方面优点。但是,随着p2p系统网络规模的快速扩大,用户、资源越来越多,其过于依存于边缘设备的主动协作,而忽略了整个对于整个互联网负载方面的考虑,因此造成了网络资源的大量消耗,对主干网络带宽资源的占用率非常大,已经严重影响了主干网的正常运行。本文以城域网为背景,针对p2p技术的优缺点,通过良好的网络拓扑设计、高效的索引机制和路由策略,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城域网内p2p传输系统,优化了城域网内p2p传输模式,有效节省了网络带宽资源。

1 系统总体设计

城域网位于骨干网与接入网的交汇处,各种协议和业务流都在此汇聚、分流,其应用环境十分复杂,在整个互联网中的地位也非常重要。由于城域网内p2p传输系统针对城域网所设计,需充分考虑到p2p系统的流量对城域网造成的影响,有效限制系统的流量,从而确保城域网的有效网络带宽。

1.1 网络拓扑设计

从p2p技术的发展来,其系统拓扑结构可分为结构化、非结构化和混合模式等三种,其中,第一代p2p系统使用结构化拓扑结构,如早期的Napster,采用中央服务器控制整个网络,采用快速搜索算法, 排队响应时间短,协议简单,但容易中断服务;第二代P2P系统是非结构化拓扑结构,没有中央控制点,避免了因为服务器的故障导致全部瘫痪;第三代P2P是混合式拓扑结构,用多个超级结点取代中央服务器,采用分层次的快速搜索改进了搜索性能, 缩短了排队响应时间,每次排队产生的流量低于第二代分布网络。

本系统采用混合式拓扑结构,总体上可分为三层:服务器层、超级节点层和普通节点层,如图一所示,服务器层包括用户服务器、业务服务器、安全服务器和备份服务器;超级节点层由所有超级节点构成,超级节点由在线时间较长、系统比较稳定、数据处理、存储能力较强的节点来担当,超级节点之间地位相互对等;普通节点层由大量普通节点构成,根据ip地址等信息讲它们分为多个小组,每个小组中产生一个超级节点,组中各节点地位相互对等。

图1 城域网内p2p传输系统拓扑结构图

1.2 索引策略设计

为了提高城域网内p2p传输系统的性能,科学、高效的搜索功能是必须的。为了让用户能够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文件,本系统不仅仅提供了基于主题的搜索,还通过将系统内的文件建立索引的方式,提供了基于内容的检索功能。

在文件索引策略中,本系统对文档和非文档进行不同的处理,对于txt、doc、pdf等文档文件,我们建立索引时将文件名、文件类型、文件大小、创建时间、和修改时间等元数据信息自动写入索引,同时将作者、内容关键字和注释等信息以增量索引的形式加入。对于非文档文件,由于无法从中提炼出关键字等信息,仅建立元数据索引。此外,索引建立或更新的相关信息会传递到临近超级节点中,不需传递到服务器,因此建立索引所带来的带宽消耗比较小。

1.3 路由策略设计

在数据的网络传输过程中,对于路由的选择直接影响着占用带宽的多少,传统的泛洪策略就会使检索消息在网络中以指数增长造成泛滥。由于本系统采用三层网络拓扑结构,在路由策略上使用超级节点检索和有限泛洪相结合的方式:

(1)超级节点检索。由于本系统按照ip地址信息分为多个小组,且每个小组有一个超级节点,节点上存储有所有组员的索引信息,因此,用户提交查询任务时,会设定资源数阈值,首先在其超级节点上进行检索,一旦小组内资源数大于阈值则在小组内下载,否则进行第二步检索。

(2)有限泛洪。在超级节点间进行有限泛洪(不涉及普通节点),当发现总资源数达到资源数阈值时则停止泛洪。并设置消息扩散层阈值,一旦扩散层数超过阈值则停止泛洪,这样有效防止了无用的检索信息在网络中快速泛滥。

2 系统功能设计

根据上文中总体设计的思路,本系统的功能模块可分为用户管理、索引管理、传输管理、安全管理等四大模块,如图2所示。

图2 城域网内p2p传输系统功能模块图

用户管理模块:对用户的注册信息、登录退出、个人设置、共享设置、常用IP地址、地理信息等进行管理,序列化成xml文档并存储在服务器中。此外,根据用户的常用IP地址、地理位置等信息将用户进行分组,并根据预定的策略选拔出各小组的超级节点。

索引管理模块:根据预定的策略,对各节点的共享文件建立索引,保存在临近的超级节点上。

传输管理模块:对用户提交的查询、下载申请,根据预设的路由策略,选择合适的数据源进行传输,并支持断点续传。

安全管理模块:对用户的异常行为、系统的异常状况进行监控,保证整个系统的流畅运作,保护用户的信息安全。

3 系统实现

为了确保城域网内p2p传输系统的流畅运转,系统选取联想ThinkServer RD530做为用户服务器、索引服务器、传输服务器、安全服务器和备份服务器,它采用Intel四核处理器E5-2609,配备4G内存和2T硬盘,具有高能效比和强劲的计算能力,能够满足系统的需要。选取联想存储阵列SureSAS112 做为备份数据库,最高可支持192TB 的存储容量,完全能满足系统的存储和备选需求。

在软件配置方面,服务器均使用Windows 2003操作系统,开发计算机使用windows xp操作系统,开发工具使用 2008,使用c#作为开发语言,使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作为数据库,使用技术连接数据库,部分代码如下:

string conn = "Server=.;database= p2p;uid=sa;pwd=p2psys;";

SqlConnection sc = new SqlConnection(conn);

sc.Open();

SqlCommand com=new SqlCommand("select * from files",sc);

此外,本系统在前端配置清华紫光UG603L-VPN硬件防火墙,服务器安装海峡黑盾IDS百兆入侵检测系统,确保了系统的信息安全。

4 总结与展望

本文对p2p技术和城域网的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良好的网络拓扑设计、高效的索引机制和路由策略,优化了城域网内p2p传输模式,设计并实现了能够较大程度节省网络带宽的城域网内p2p传输系统。同时系统中还特别加强对系统异常状态和用户异常行为的监测,进一步保证了系统能够流畅运作。目前该系统运行情况良好,下一步将加强对路由选择策略的研究,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工作效率,降低网络带宽损耗。

参考文献:

[1]赵继东,王晓斌,张玮,曾家智.一种多级P2P文件交换系统架构的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4,33(4):430-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