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煤炭产业发展范文

煤炭产业发展精选(九篇)

煤炭产业发展

第1篇:煤炭产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煤炭企业;产业;多元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5-0050-02

国有煤炭企业发展多元化经营,是为培植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宽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寻找并培育煤炭产业的替代产业,以获取煤炭以外的经营收入和利润,实现企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性选择。国有煤炭企业发展多元化发展,要从战略上规划,从技术和人才上支撑,从产业上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加强产业多元化发展研究,制定科学的战略规划

煤炭企业须要明确发展思路,制定战略性的总体规划。开展产业多元化发展是对大型煤炭企业发展而言的,而小企业则不具备开展多元化经营的条件。规模较大的企业资金充裕、管理经验丰富、人才集聚、技术先进,产业多元化发展对于其来说,既有可能,也有必要。煤炭企业产业多元化发展应由集团公司统筹规划、统一管理。

1.加强对煤炭企业产业多元化发展战略的研究。企业领导层特别是高管层应高度重视并开展多元化经营的战略研究,成立专门的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研究机构,为企业领导进行产业多元化发展的战略决策当参谋。要注重激发和集中职工群众的集体智慧,形成人人重视、关心和参与研究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的氛围。

2.制定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多元化经营战略规划。应坚持立足自身实际,发挥自身优势,创出本企业的特色,制定出科学的、适合本企业发展的多元化经营战略。只有这样,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适合自己的企业战略制胜。

3.确保企业产业多元化经营决策的科学性。要勇于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研究制定企业投资决策议事规则,对多元化经营项目投资的基本原则、管理权限、运作流程、各阶段参与投资人员的责任、前期调研、项目的决策、项目的实施、项目的后续管理涉及投资活动的主要事项等进行明确规定。在建立健全决策制度、完善决策程序的基础上,遵循决策规律,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从而确保企业多元化经营投资决策,批准一项、落实一项、见效一项。

4.煤炭企业要科学选择可进入产业

在产业的选择上要有明确的定位,这种定位应从深入进行产业调查,从市场环境、客户偏好以及自身相应的管理水平和资源配置能力的角度来,进行科学的选择。

(1)对涉入产业的利润水平及增长趋势进行分析。有的煤炭企业往往只注重涉入产业当前的利润率,而对增长趋势的不确定性与风险性估计不足,盲目投资,煤炭企业一般既要注意当前利润,又要注重增长前景,在当前利润与未来增长中找到了“结合点”。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发展结合起来。

(2)对涉入产业的竞争状况进行分析。决定一个企业是否进入某一产业的重要原因是该产业盈利的吸引力。煤炭企业要全面分析把握产业竞争状况,确保企业进入该产业能发挥其竞争优势,这对煤炭企业实施产业多元化战略意义重大。

(3)对产业关联度进行分析。产业关联度意味着实施产业多元化发展战略更易达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目的。煤炭企业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的步骤一般应从关联度较高的产业开始,逐渐延伸到关联度低、差异性大的产业。

煤炭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必须立足于煤炭资源优势,围绕资源投入最小化和废物利用最大化,在资源的深度开发上下工夫,立足于煤炭资源梯级开发、高效利用。随着产业链的延伸、附加值的升高,可实现煤炭企业资源优势的有效整合,使企业形成协同效应,提高获利能力。

二、加大技术和人才煤炭企业产业多元化发展的支撑力度

1.加大科技支撑力度。企业及其产品的生命在于科技,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才具有竞争力。煤炭企业产业多元化发展一定要克服过去重速度、轻效益,重数量、轻质量,重投入、轻产出,重基建、轻技改的弊端。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适应市场的需求,进行技术创新。组建产权明晰、权责分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权责对等的产学研合作实体,提高煤炭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速度。

2.加大人才支持力度。煤炭企业要进行产业多元化经营,必须有相关领域的专门人才以及更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要建立数量多、水平高、专业能力强的专门人才队伍,这些人才要能够运用技能、技术支持新产业的经营,建立市场竞争优势。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煤炭企业已经造就了一支特别能战斗的职工队伍,为煤炭工业的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这支队伍在整体素质、人员结构等方面已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煤炭企业目前缺乏高层次人才、适用型人才、战略管理人才、科技开发人才、市场营销人才、专业人才等。获取这些人才的主要路径是:一部分可以通过对内部员工的培养获得,另一部分可以通过引进人才的方式解决,而最关键的在于尊重人才,发现人才,用好人才。

三、提高煤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煤炭企业主营业务的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企业产业多元化发展的基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源,它决定着企业的经营范围和发展方向。煤炭企业多元化经营必须把核心竞争力作为煤炭企业追求的长期战略目标。

煤炭企业在实施产业多元化战略时,要大力发展核心主业,把主业做大、做强、做精。煤炭企业的优势在于煤炭生产以及与煤有关的一系列技术,煤炭产业无疑是煤炭企业的核心产业,它不但是企业目前乃至将来一段时期内的主要利润来源,也是发展相关多元化产业的重要物质基础。企业在煤炭主业上必须重点投入,确保在自己主业上的竞争力。在搞好煤炭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以煤为主线的煤基多元产业链,努力提升产业集中度,向规模优势、质量优势、技术优势以及管理优势集结,逐步提高以煤为主线的核心竞争力。

1.要确定产业多元化发展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佳结合点。制定与实施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产业多元化经营战略,确保企业多元化经营业务与企业核心优势相互融合,使优势资源能够支持企业在原有业务和新业务上同时取得持久的竞争优势,项目的选择和业务范围的确定,应在企业核心竞争力辐射和控制的范围内。同时,要慎防多元化经营削弱煤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在多元化的管理上,煤炭企业要尽量从自身的资源和能力优势入手,在煤炭产业及其相关产业进行产业多元化发展,避免因产业吸引力诱惑而盲目进入非相关产业。

3.煤炭企业实行产业多元化经营要注意在组织结构及利益分配方面保持新旧业务之间的平衡。产业多元化要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筹集资金,上新项目;通过向外扩张,购并其他企业,将核心竞争力移植到被兼并企业,实行一体化的多元化经营。前者周期长,需要投入的资金大;后者见效快,但矛盾多、遗留问题也多。如果煤炭企业采用购并方式进行多元化经营,应给被兼并企业保留一定的自。

四、处理好煤炭企业产业多元化经营中的几个关系

国有煤炭企业产业多元化经营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运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处理好以下关系。

1.煤炭主业发展与非煤产业发展的关系。在大型国有煤炭企业中,煤和非煤是相互依托、相互支撑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表现形式不同。在企业处于壮年时期,应以煤业为主,以煤业支撑多元产业发展,这是企业多元产业发展的最佳时期。在煤矿枯竭期,企业应以非煤产业为主,以非煤产业的发展支撑延长煤矿的寿命,实现企业的成功转型及可持续发展。

2.经济效益与人员安置的关系。煤炭企业发展任何产业都必须是效益型的,都必须把利润最大化放在首位。大型煤炭企业大多地处偏远落后地区,为矿区提供就业机会,妥善安置人员也是产业多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目的。这就要求处理好“经济效益”和“人员安置”的关系,在实施产业多元化发展战略时把二者统一起来。

3.企业做大与企业做强的关系。做大是指企业形成一定的经营规模,属于量的扩张;做强是指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属于质的变化。做大是做强的基础,做强是做大的目的;做大并不等于做强,做强需要做大来支撑。

参考文献:

[1] 李秀霞.浅谈国有煤炭企业的多元化发展[J].煤炭经济研究,2007,(1).

[2] 刘丽娟.煤炭企业多元化经营应注意的问题及对策[J].中州煤炭,2009,(8).

[3] 王利华.对加快矿区非煤产业发展的思考[J].煤炭经济研究,2007,(3).

[4] 战彦领.煤炭企业多种经营产业结构优化策略探析[J].煤炭经济研究,2007,(1).

第2篇:煤炭产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 煤炭产业;产业政策;政策研究;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我国煤炭能否满足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需要,能否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国家对煤炭实施怎样的产业政策。所以,我国要借鉴历史经验教训,从现实情况出发,确定煤炭产业的方向和思路,制定相应的配套辅助政策。

一、我国煤炭产业政策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

1.计划经济时期的煤炭产业政策。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煤炭工业非常重视,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大力发展国有煤矿,实行了“五统一”的煤炭产业政策。煤矿建设由政府统一投资,煤矿建设和生产所需物资由国家统一供应,煤炭产品由国家统一调配,煤炭价格由国家统一确定,煤矿亏损由政府统一补贴。“五统一”政策对医治战争创伤,加快煤炭产业的发展,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对煤炭的需求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五统一”的煤炭产业政策,限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煤炭长期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

2.改革开放初期的煤炭产业政策。改革开放初期,煤炭工业实施积极的对外开放政策,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提高了国有煤矿的整体技术装备水平,推动了煤矿现代化建设。

为了缓解国民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煤炭“瓶颈”制约问题,在“有水快流”思想导向下,国家实行了“两个一起上”(“大、中、小煤矿一起上,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煤炭产业政策,以调动地方特别是农民办矿的积极性。

国家在支持全国乡镇煤矿发展的同时,为了调动煤炭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从1985年开始,又对原国有重点煤矿、国有地方煤矿实行了投入产出总承包,以后又多次延续财务承包。这些产业政策,对调动地方、农民办矿的积极性和调动国有煤炭企业的积极性,增加煤炭企业的经营活力,促进煤炭生产和供给发挥了重要作用。

3.向市场经济转型初期的产业政策。我国1993年以后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煤炭产业政策体系。在向市场经济转型初期(1993年-1998年),国家在支持煤炭企业减人提效,鼓励兴办非煤产业的同时,一方面在煤炭总量开始失控时继续沿用鼓励小煤矿发展的政策,另一方面又在向市场经济转型中急于求成,提出了三年放开煤价、三年抽回补贴、煤炭行业整体“扭亏为盈”的目标;1994年,在由产品税改为增值税的税制改革中,考虑煤炭行业特殊性不足,大大增加了煤炭企业的税收负担,“九五”成为煤炭产业建国以来最困难的时期,原属中央财政的煤炭企业有2/3的企业亏损。

4.现行主要煤炭产业政策分析。1998年以后,在进一步放开煤价,让煤炭企业进入市场的同时,国家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采取了对煤炭总量进行宏观调控、减轻煤炭企业负担、改善煤炭企业市场竞争环境等政策措施。这些政策主要有:以关闭非法开采、布局不合理和不具备基本安全生产条件的各类小煤矿为主要内容的总量调控政策;鼓励煤炭出口政策;整顿煤炭市场经营秩序,实行煤炭经营资格审批制度政策;企业下放后,所得税全额交给地方财政,用于困难煤炭企业的补贴政策;企业利润不再上缴和划转,由此产生的亏损补贴缺口,由中央财政增加亏损补贴基数的政策;对资源枯竭的煤矿实施关闭破产的政策等,煤炭产业状况开始有所好转,并逐步实现扭亏为盈。

二、我国煤炭产业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由于历史原因长期形成的煤炭产业集中度低,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相当一部分矿井技术落后、安全隐患严重,重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资源回采率和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产业发展机制不活,政策措施跟不上,行业管理的政府职能过度分散;企业研发和创新能力弱,产品技术含量低等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导致煤炭企业缺乏自身积累而无法公平参与市场竞争。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煤炭产业发展潜力和优势的发挥。

而我国目前煤炭产业政策的两个明显特征是:一是缺乏一个完整的煤炭产业政策体系,且政策波动大,累积效应明显,各个政策独立,不协调;二是政府干预过强,市场配置机制较弱,煤炭产业一直处于不公平的竞争地位。

为保证我国煤炭产业的健康、有序和持续发展,急需制定和出台一套系统、完整的煤炭产业发展政策。

三、我国煤炭产业发展方向和思路

近10年,由于市场经济的调控作用,煤炭市场走过了供大于求、供不应求再至供需趋于平衡的路程。由于受前些年煤炭市场需求的拉动,煤炭建设进入新一轮的建设高峰期,目前煤炭市场已进入战略调整期。在此状况下,煤炭工产业的整体发展思路是:

1.在产业布局上。优化煤炭工业布局,总体思路是:稳定调入区煤炭生产规模,加快调出区煤炭开发速度,适度开发自给区煤炭资源。构筑大型企业集团煤炭供应的主渠道,提高国家能源保障供给能力。

2.在产业组织上。国家鼓励建设大基地、大集团,重点建设13个煤炭大型基地和98个重点矿区。通过资源整合,积极推进晋陕蒙宁、华东、东北、西南等地区煤炭企业战略性重组。培育跨行业、跨省区、跨所有制的上亿吨的大型企业集团。严格办矿准入标准,坚持“整合为主、新建为辅”的工作方针,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继续依法关闭布局不合理、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小煤矿,全面提升办矿水平。

3.在产业发展上。鼓励大型煤炭企业加强与冶金、化工、建材、交通运输企业的联营与合作,促进能源及相关产业布局的优化和煤炭产业与下游产业协调发展。

4.资源综合利用和产业升级已成煤炭工业建设的主旋律。国家鼓励推动洁净煤技术和产业化发展,积极发展煤炭洗选加工,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产品结构;鼓励煤电联营,建设大型坑口电厂;积极开展液化、气化等用煤的资源评价,稳步实施煤炭液化、气化工程等。

5.煤炭企业向集约化、多元化、安全生产自动化发展。到2005年,我国已建成197处高产高效矿井。不少煤炭企业正全力将企业做“大”做“强”,争相打造世界级的“航空母舰”。并将产业链延伸至电力、焦化、铁路、煤化工、电解铝等产业,优化了产业结构,成为煤炭企业引领多元化发展的先行军。

四、发展煤炭产业的政策建议

1.煤炭产业应归属第一产业。自从上世纪20年代澳大利亚学者提出第一产业是从自然界直接取得产品的产业,加工业是第二产业的概念以来,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把采矿业列为第一产业。我国虽然在标准分类中将采掘业和制造业分列为两个相互独立的行业,但并未在三个产业分类中按国际惯例把采矿业分在第一产业,而把采矿业划为第二产业。并未按wto的规定把煤炭产品当成初级产品,也未按国际惯例对初级产品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煤炭产业是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取煤炭产品的产业,因此,我国应将煤炭产业列为第一产业。在我国,煤炭长期以来一直是同农业一样对国民经济作贡献的产业,国家的产业政策要像重视、扶持农业、林业、畜牧业一样,重视、扶持煤炭产业。要像重视“三农”问题一样,重视“四矿”问题。

我国也应把煤炭产品像农业、林业、畜牧业产品一样,列为初级产品,对初级产品实行优惠的经济政策。将煤炭产业定位为第一产业,在此基础上,改革和完善煤炭财税体系。

2.改革煤炭产业现行财税政策

(1)改革和完善煤炭增值税政策。按照国务院“既要建立新的增值税机制,又要照顾煤炭行业的实际困难,不增加国有重点煤炭企业的税负水平,保持1993年3.35%的税负原则”的精神,建议国家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增值税。将煤炭产业列为增值税进一步改革的试点行业,由当前生产型增值税改革为消费型增值税;允许煤炭企业将购进生产用的固定资产、矿井水平延深等井巷工程、矿井接替工程的固定资产和外购材料、电力等支出,按照17%的比例作为增值税进项税抵扣;允许煤炭生产企业从农民手中购进的煤矿特殊用料视同农产品准予按10%的进项税抵扣;保留对煤炭企业内部自产自用产品不计税政策,煤炭企业办社会投入中的外购部分准予扣税;同时,我国可以借鉴欧盟部长会议向欧盟各国的建议,实行四档复式税率制度,设定基本税率为17%,低档税率设三挡,13%档、6%档,0%档。出口商品为零税率。煤炭企业可以在总体上保持1993年3.35%的税负水平上,在正常生产期内煤炭生产企业实行6%的增值税率,在衰老期内实行零税率。

(2)改革和完善矿产资源税费政策。矿产资源税与资源补偿费是国家为提高煤炭资源的回收率和对因开发资源及利用自然资源差异而形成的级差收入进行调节的税费种类。改革和完善矿产资源税费政策的思路是,将矿产资源税和资源费合并为资源税,按企业拥有煤炭储量多少和煤炭资源获利能力的大小交纳矿产资源税。

第3篇:煤炭产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煤炭产业;发展现状;思考;探索

前言

近几年,随着煤炭企业经济效益的大幅提升为全县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煤炭资源终究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即使将来再有新的探明储量,也总有挖完的一天。目前,富源县煤炭产业发展的现状,围绕着产业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提出了要立足资源优势、与时俱进、理清发展思路、打开发展视野、提升发展境界,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制定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加强科技推广应用是实现富源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方式,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延长产业链,提高煤炭产品附加值,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是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因此,充分把握当前煤炭行业迅猛发展的有利时机,积极做好煤炭产业的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和后续产业的发展接替,以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动全县经济发展更上一个新台阶。

一、当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乡煤炭产业的发展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随着煤矿生产规模不断提高,安全生产条件不相匹配,安全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二是人才资源的开发、培训、利用不尽合理,企业技术力量薄弱,管理水平低下,采煤工艺落后,生产效率不高;三是煤炭产品结构调整和综合加工利用步履迟缓,产品结构单一,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四是集约化经营程度低,经营市场混乱,对市场的供求关系和稳定调节作用不强。五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不强,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行为没有渗透到产业发展的过程中,煤炭资源纠纷和因开采引发的山、水、林、地、房屋等矛盾突出。六是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思想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发展的意识不强。这些困难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煤炭产业的发展。

二、对策措施

针对富源县煤炭产业发展现状,我们必须全面、正确判断形势,与时俱进,立足资源优势,理清发展思路,实施“科技兴煤”战略,围绕产业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坚持抓整合、强技改、建大矿、育强矿,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调整结构,延长产业链,转变增长方式,推进煤炭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发展,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滇东电厂建设的良好机遇,解放思想,真抓实干,不断提高煤炭产业的综合生产力。

(一)加快推进资源整合,走规模发展之路。

煤炭资源整合是实现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集约高效、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的重要措施。一是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加强对煤炭资源整合工作的领导,成立以县长为组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和相关部门为成员的煤炭资源整合工作领导小组。二是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加大对国家、省、市有关煤炭资源整合政策的宣传力度。三是按照分类实施原则、一个法人主体一证一井一套生产系统原则、整合主体与被整合对象签订整合协议原则和适当援助的原则,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加快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工作。四是坚定不移地执行国家煤炭资源整合政策,以煤炭整合工作为契机淘汰安全水平差、资源浪费严重、污染环境的小煤矿,加快推进煤炭资源整合,淘汰落后产能,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走规模发展之路。

(二)注重人才管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要牢固树立人才强煤的思想,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聘,创新选人和用人机制,着力营造引得来人才,留得住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环境。一是从专业院校中选拔;二是从大中型企业高薪聘请骨干管理人员和专技人员;三是政府牵头组建无烟煤技术服务组,专项向社会招聘专家,定期对全乡的各煤矿搞好服务;四是实践培养乡土人才,定期组织不同类型的培训班;五是从不同部门和不同岗位接纳一部分较为优秀的管理人员。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分配激励机制,用适当的待遇留人、用适当的事业留人、用适当的感情留人,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管理出安全、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益”的理念,注重创新管理方法,着力构建长效管理机制,提高煤炭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一是要打破传统的“家族氏”管理,革除一切不适宜煤炭产业发展的管理体制,改变那些粗暴、随意的管理方法,尝试“职业矿长”等新的管理模式,采取法律、经济、行政等诸多手段,强化安全和效益意识,做到效益与安全挂钩,效益与效率结合。二是要加强行业管理,做好各种业务指导,适时为企业提供政策、技术、信息、市场等方面的服务。特别要层层落实安全责任制,抓好安全检查和开展好各种安全活动。三是要把打造企业文化作为创新管理模式,提升管理层次的重头戏来抓。营造良好工作氛围,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提炼企业精神,创新企业理念,用人才优势、产品优势和文化优势挑战市场的的竞争,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第4篇:煤炭产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煤炭产业;发展现状;思考;探索

前言

近几年,随着煤炭企业经济效益的大幅提升为全县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煤炭资源终究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即使将来再有新的探明储量,也总有挖完的一天。目前,富源县煤炭产业发展的现状,围绕着产业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提出了要立足资源优势、与时俱进、理清发展思路、打开发展视野、提升发展境界,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制定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加强科技推广应用是实现富源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方式,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延长产业链,提高煤炭产品附加值,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是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因此,充分把握当前煤炭行业迅猛发展的有利时机,积极做好煤炭产业的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和后续产业的发展接替,以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动全县经济发展更上一个新台阶。

一、当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乡煤炭产业的发展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随着煤矿生产规模不断提高,安全生产条件不相匹配,安全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二是人才资源的开发、培训、利用不尽合理,企业技术力量薄弱,管理水平低下,采煤工艺落后,生产效率不高;三是煤炭产品结构调整和综合加工利用步履迟缓,产品结构单一,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四是集约化经营程度低,经营市场混乱,对市场的供求关系和稳定调节作用不强。五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不强,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行为没有渗透到产业发展的过程中,煤炭资源纠纷和因开采引发的山、水、林、地、房屋等矛盾突出。六是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思想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发展的意识不强。这些困难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煤炭产业的发展。

二、对策措施

针对富源县煤炭产业发展现状,我们必须全面、正确判断形势,与时俱进,立足资源优势,理清发展思路,实施“科技兴煤”战略,围绕产业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坚持抓整合、强技改、建大矿、育强矿,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调整结构,延长产业链,转变增长方式,推进煤炭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发展,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滇东电厂建设的良好机遇,解放思想,真抓实干,不断提高煤炭产业的综合生产力。

(一)加快推进资源整合,走规模发展之路。

煤炭资源整合是实现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集约高效、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的重要措施。一是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加强对煤炭资源整合工作的领导,成立以县长为组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和相关部门为成员的煤炭资源整合工作领导小组。二是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加大对国家、省、市有关煤炭资源整合政策的宣传力度。三是按照分类实施原则、一个法人主体一证一井一套生产系统原则、整合主体与被整合对象签订整合协议原则和适当援助的原则,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加快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工作。四是坚定不移地执行国家煤炭资源整合政策,以煤炭整合工作为契机淘汰安全水平差、资源浪费严重、污染环境的小煤矿,加快推进煤炭资源整合,淘汰落后产能,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走规模发展之路。

(二)注重人才管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要牢固树立人才强煤的思想,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聘,创新选人和用人机制,着力营造引得来人才,留得住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环境。一是从专业院校中选拔;二是从大中型企业高薪聘请骨干管理人员和专技人员;三是政府牵头组建无烟煤技术服务组,专项向社会招聘专家,定期对全乡的各煤矿搞好服务;四是实践培养乡土人才,定期组织不同类型的培训班;五是从不同部门和不同岗位接纳一部分较为优秀的管理人员。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分配激励机制,用适当的待遇留人、用适当的事业留人、用适当的感情留人,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管理出安全、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益”的理念,注重创新管理方法,着力构建长效管理机制,提高煤炭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一是要打破传统的“家族氏”管理,革除一切不适宜煤炭产业发展的管理体制,改变那些粗暴、随意的管理方法,尝试“职业矿长”等新的管理模式,采取法律、经济、行政等诸多手段,强化安全和效益意识,做到效益与安全挂钩,效益与效率结合。二是要加强行业管理,做好各种业务指导,适时为企业提供政策、技术、信息、市场等方面的服务。特别要层层落实安全责任制,抓好安全检查和开展好各种安全活动。三是要把打造企业文化作为创新管理模式,提升管理层次的重头戏来抓。营造良好工作氛围,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提炼企业精神,创新企业理念,用人才优势、产品优势和文化优势挑战市场的的竞争,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第5篇:煤炭产业发展范文

目前,准旗的煤炭企业已由关井压产前的570多座降到208座,经过技改扩能,煤炭产量虽有大幅度提升,但单井产量普遍不高,设计生产能力9万吨以下的有131座,9—15万吨的有55座,15—30万吨的有18座,30万吨以上的有4座(包括准能露天矿)。由于历史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准旗煤炭工业普遍处于“一小二少”和“三多四低”的怪圈状态中。即:矿井规模普遍小、企业收益和矿工收入少,安全隐患多,矿点分布多,管理难题多,产业集中度低,机械化采煤程度低,资源回收率低,劳动生产率低。如何尽快走出这个怪圈,在目前煤炭产业正面临千载难逢的大好形势下,抢抓机遇,持续快速发展,这既是聚焦煤炭产业的热点,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引导各种经济尤其是资源型经济发展的重点和难点。煤炭作为准旗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对旗域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但是作为资源型经济,产业如果持续靠卖资源换取短期增长发展下去,在今后不长的时间内经济就会出现严重滑坡的危机。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对准旗来讲,就是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合理保护煤炭资源,科学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实现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做好煤炭产业大文章,最终体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煤炭行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全旗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现阶段,应主要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科学开采

一是要改革采煤方法,依靠现代化综采机械设备,向规模化、现代化发展要效益,改变过去数量速度型为质量效益型。目前,伊泰集团、伊东集团和满世集团现正着手引进综采放顶和残留煤柱回收等综采技术,届时煤矿生产能力将得到成倍的提高,回采率将由现在的平均不足20%(东部区回采率8%—13%,西部区最高33%),提高到65%到75%。相随因产量的大幅度提高,企业的收益和职工的收入也都相应会有大幅度地提高。同时,安全生产状况将得到根本性的改善。二是要实施扶优扶强、扶大并小的战略,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整合煤炭资源和煤炭企业。组建一批年产100万吨以上的煤炭大企业集团和年产60万吨以上的中型煤炭企业,将年产9万吨以下的煤矿全部改组改造为年产30万吨以上的中型煤矿企业,适应大规模机械化开采的需求。三是新开矿井必须上综采技术,走一条科学化引导、现代化开采、规模化发展、法制化管理的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科学转化

变煤炭这个支柱产业为母体产业,走“能源—环保—材料”的新型产业发展路子,千方百计提高煤炭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一是大力发展“大煤电、大煤化、大载能”产业。目前煤炭在准旗境内转化不到20%,主要集中在发电、焦化、高载能等几个产业。今年预计全旗煤炭产量达到4500万吨,按20%就地转化只有900万吨,有3600万吨需外运输出,再加上超载,实际外运的量要大得多。因此,我们要设法延长煤炭产业链,使煤炭加工转化率逐步达到40%以上。二是聘请知名专家教授帮助我们研究煤炭综合开发利用规划。特别是针对准旗东部长焰煤所含的特殊矿物质,开发利用电厂粉煤灰直接生产硅铝等新产品,变废为宝。三是加大环保治理力度。整合西部区焦化厂,将现在所有的企业全部集中到宏锦煤转化基地,统一回收煤气作为二次能源进行再利用;对现在已建成的沙圪堵开发区、常胜和榆树湾高载能产品生产基地内的所有企业,全部上环保设备,排放达标;逐步取缔土窑烧制白灰,改用先进的立式环保生产技术生产。四是设立全旗煤炭加工转化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将旗内所有煤炭企业联合起来,依托科研院所的技术,企业入股运作,共担风险,共享成果。总之,我们要在大力发展“四大”产业的基础上,将准旗的整体产业发展提升到“能源—环保—材料”这个平台上,围绕这条产业链来优化产业结构。

第6篇:煤炭产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工业化产区 煤炭资源 生态化 决策建议

能源作为人类科技文化生活水平进步的重要保障,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核心供给作用,要想实现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具备能源的有力支持。而我国的资源禀赋特征表现为“缺油、少气、多煤”的特点,者从能源结构上就决定了我国是以煤炭为主要供给能源的国家,并且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煤炭的这种主导能源地位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但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所衍生的问题对煤炭工业化产区的环境造成重大的影响,从而对区域以及煤炭产业的长期发展产生制约。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煤炭工业化产区须根据国家绿色GDP的指导,探索出一条适合区域长期发展的生态化道路,这也是当今绿色经济与循环经济主题的要求。

一、相关文献回顾

国内外学者在区域的生态化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Wallner也强调具有区域集聚特征的组织在谋求经济发展的同时须兼顾关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并指出建立生态型发展道路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世界银行专家Susmit a Dasgupta (2002)通过对多个国家的研究分析,得出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的关系决定于有多少参与者的结论。这些参与者包括非政府组织、社会民众、政策制订者、实施者以及其他形式的参与者;他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得出了社会经济在公众和政府对环境质量的监督管理下,可以在保持环境质量不退化或减少对环境影响的情况下获得增长的结论,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能够通过各种力量的参与使得经济收入和环境质量同时改善。我国学者受循环经济理论的影响,也开始关注区域发展的生态化问题。慈福义(2006)认为应当鼓励区域内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废物”循环,即通过建立循环经济网络使一个企业的可回收废物在另一个企业得以利用,变区域的线性生产关系为循环生产关系。朱玉林(2007)认为,区域的生态化建设的实质就是通过区域内的企业通过彼此间的共生与藕合关系,建立起相互联系的社会生态系统。罗贞礼(2008)以赣州市为例分析了边缘区域产业生态化发展的策略定位,并从产业生态化的协同开发、循环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

煤炭工业化产区作为我国煤炭产业的核心发展区域,其内生态化建设对整个国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前人研究理论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煤炭工业化产区实现生态化建设所需的条件。

二、煤炭工业化产区生态化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煤炭工业化产区的生态化路线是以循环经济和产业生态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区域系统集成管理,将各种分散的企业和产业协调优化为产业生态链,建立起的从“煤炭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新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通过企业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建立起区域经济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互利共生的循环网络,从而进一步实现系统内部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闭路,实现能源的反复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并由此形成企业间的共生群落关系,建立一种新型的生态化发展模式。煤炭工业化产区实现生态化发展方式,不仅能够有效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减少生态环境破坏,而且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的绿色化发展,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人们生产、消费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生态化发展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煤炭工业化产区要实现生态化发展,需采取如下措施:

1.增强社会公众的监督力量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在煤炭工业化产区生态化建设中社会监督力量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社会公众要充分发挥监督企业执行生态化发展模式的作用。这就需要通过区域内各方力量的引导,培育社会监督力量,建立相关的权利机构。大力发展消费者协会和NGO这类社会组织有助于企业、政府和社会三者之间进行协调,同时赋予这类组织监督权利,来引导和规范企业选择生态化发展路线,从而推进煤炭工业化产区的生态化建设。

2.适当加大对企业的处罚力度

企业选择生态化发展模式的概率和其所付出的成本,以及所承担的处罚呈正方向变化关系。如果处罚力度很小,企业会更倾向于选择非生态化发展模式以减少企业成本,但由此引起的治污成本以及社会整体效益的损失会远大于企业选择生态化发展的所增加的成本,这种现象在煤炭工业化产区这种重度污染地区更有可能发生。因此,适当增加对企业的处罚力度来增加企业选择生态发展的可能性,有利于减少整个社会的成本和增加整体经济效益。

3.强化政府生态化管理的力度

政府作为宏观经济的调控者,在煤炭工业化产区治理环境、保证社会生态化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应当根据国家绿色GDP发展的需要,建立绿色GDP核算制度,并将其纳入区域统计体系。同时通过成立煤炭清洁生产管理机构加大对区域内企业的监管力度,对区域内煤炭相关企业建立奖惩考核目标责任制度,开展清洁生产审计工作,健全环境保护计量体系,切实把节能降耗、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工作落到实处。并督促企业构建生态网络,实施生态化生产,以促进区域的生态化发展。

4.增强企业社会责任宣传教育力度

在实现煤炭工业化产区的生态化发展过程中,对企业实施有效的监督,是保障生态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实施社会监督作用,会大大提高生态化发展的成本,这与生态化发展要求节约资源和成本的要求并不相符,因此,加强企业生态化发展和履行社会责任意识的提升,能够有效降低生态化发展的实施成本。政府可以通过加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宣传教育,以及生态化发展给地区级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鼓励企业节能减排,对表现积极的给与一定的政策优惠,激发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这样一来可以有效减小政府和社会监督的压力,并有助于减少区域实现生态化建设的成本。

四、结论

煤炭工业化产区向来是煤炭资源开采的重污染区,但由于长期受到资源开采利益化的推进,矿区生态环境的受到巨大威胁。本文通过对矿区生态化发展的分析,从政府、企业、公众等多个角度提出矿区生态化发展的建议措施,力图为煤炭资源工业化产区的生态化发展道路铺垫基础。

参考文献

[1]Dasgupta S. Confronting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J].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02, 16(1):147-168.

[2]慈福义.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集群和企业发展若干问题探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36-38.

[3]朱玉林.我国产业集群生态化的路径与模式研究[J].经济问题, 2007 (4):48-50.

第7篇:煤炭产业发展范文

论文摘要:循环经济是国家经济调整的主要发展方向,今年以来,我国每万元gdp能耗比1980年下降了65.5%.工业“三皮”缩合利用产值为1985年的14.6倍。但与发达国家之间差距依然明显,我国姻铁、电力、水泥子单位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平均高出20%左右;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以上。

根据国家的规划,到2010年,中国将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约束机制。首先,国家重点行业资源利用效率将有较大幅度提高,形成一批具有较高资源生产率、较低污染排放率的清洁生产企业;重点领域建立和完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和机制;全国资源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废弃物排放显著削减,初步建立起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国民经济体系的资源节约型社会。同时,国家将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贷款支持。

    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主要依赖量的增长,企业抗风险能力非常差。由于长年开采,对生态环境破坏非常严重,地质灾害、空气污染、水资源破坏、水质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已经直接影响到矿区的生产生活。煤炭资源枯竭,次级资源、伴生资源大量废弃。煤砰石山自燃破坏了环境,影响了地下水、土壤土质和空气等的质量。以往高投人、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必然会导致资源的枯竭,酿成灾难性的环境污染后果。

    煤炭企业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利用少、环境污染低、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企业科技含量。煤炭企业是以煤炭资源为重点的企业,发展原煤洗选、型煤加工,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加大粉煤灰、煤砰石的综合利用,构建煤一电一建材产业链,引进关联度较高的技术、加大节能技术、节水技术、链接技术、新材技术、生态技术的研究应用,用高科技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资源韦约利用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同煤集团用发展循环经济的原则,积极推进煤炭企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同煤集团塔山工业园区的建设模式,具有鲜明的“循环经济”特点,体现了“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通过拉长产业链,榨干废弃物,形成闭合的产业链条,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使环境、资源所付出的代价降到最低。在规划上充分利用地形高差,使煤流方向自高向低流动,各厂以园区主千道为中轴线,按原材料的来源进行合理布置,并力求工艺合理,系统简单,功能分区明确,减少环境污染。并设计上按照“以煤为主,多业并举,综合发展”的思想,形成以矿井为龙头,以煤炭深加工和资源综合利用为目的,实现以煤为主,多业并举的产业链。

    塔山工业园区的产业链构成是:以建设塔山矿井为龙头,配套建设相应的选煤厂;选煤厂生产的精煤直接装车外运;选煤厂分选出来的低热值煤(包括煤泥、中煤)和煤砰石输送到4x5万kw的资源综合利用电厂发电,电厂产生的余热用于居民区的冬季取暖,同时建设装机容量为2 x 60万kw的坑口电厂,利用电厂排出的粉煤灰和煤歼石为原料,建设水泥厂和建筑材料厂;利用采煤过程中采出的伴生物高岭岩为原料建设高岭土锻烧厂。这样,各个生产单位首尾相联,环环相扣,上一个生产单位的废料正好是下一个生产单位的原料,做到了资源的充分循环利用,并且把废物排放和对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将传统的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单向直线式经济发展模式,变为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一再生源的反馈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塔山工业园区的建设,将从根本上扭转多年来大量消耗、大量废弃、大量污染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为资源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走出一条新路。从经济效益上看,塔山工业园区具有较大的盈利能力。根据初步制定的园区循环经济实施方案,园区各个项目全部建成并达产后,年销售收入可达60亿元人民币,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12. 39%,投资利润率10.57%,投资利税率14.78%,盈亏平衡点64.7%,12年即可收回投资,这些都大于(或好于)建设项目的基准要求。从社会效益上看,塔山工业园区建设将为改变资源型企业的发展模式树立样板,做大了煤炭主业,实现了规模化经营;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多元化经营;保证生产接续,促进矿区社会稳定;并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了贡献。

    从同煤集团塔山工业园区的建设,可以看到煤炭企业要发展壮大,就必须通过产业链的纵向延伸,横向拓展和就地循环,走传统工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的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企业,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和环境压力,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8篇:煤炭产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 煤炭企业 可持续发展 发展战略

煤炭资源的持续性是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可是,在开发煤炭资源的过程中不断耗损资源,其保有储量日渐减少。在当前情况下,我国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新的选择。因此,我国的煤炭产业需要在坚持生产规模化和技术装备现代化的同时,注重队伍的专业化和管理手段的信息化。只有以此为基础,才能提高煤炭产业产品的质量水平和发展效率[1]。与此同时,还应注重煤炭开发的规划和战略管理,将各类资源条件进行综合利用,使其与现有的技术水平保持一致。只有这样,才能使煤炭产业的发展符合资源禀赋规律以及现阶段资源型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格局;才能最大限度的提升煤炭产业的标准化水平,实现整个产业的系统升级,从整体上降低煤炭产业的系统风险[2]。本文以此为基础,对我国煤炭产业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面临的瓶颈和约束、循环经济是我国煤炭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煤炭产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

1我国煤炭产业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面临的瓶颈和约束

1.1科研工作滞后,科学研究的体制成了煤炭产业创新的障碍

近年来,我国的煤炭产业在科技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单就科研体制而言,我国煤炭产业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在该产业中,部分基础研究还处于较低的水平,这与处于源头的采矿业相比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比如,自煤炭产业进行管理体制改革与实行市场化运作之后,各级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对煤炭产业的科技经费投入力度,一些科研院所、矿业类高校对从事科研工作的动力明显不足,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也大不如前。

1.2资源配置的效率较低,煤炭产业的规模经济并且真正显现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煤炭产业的整体发展状况并不清晰和明朗,以煤炭为主的资源规划体系处于混乱的状态,地区之间、矿区之间的总体规划衔接的不到位,煤炭资源的开发并未能严格的围绕科学的方法进行[3]。甚至在部分地区出现了盲目开发资源利用资源的情况,当地政府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煤炭资源的优势,即使在矿区的总体规划编制制定之前,矿区勘探程度不足的情况下,还会把煤炭资源分配给多个不同的主体。这样做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那就是矿业权的设置和矿区的总体规划之间无法得到有效的衔接,煤炭产业的规模经济并且真正显现。

1.3以循环经济的主体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完整的构建起来

以我国目前煤炭产业的情形来看,为了实现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将循环经济的思路加入到煤炭产业的发展战略之中。为此,需要构建其以“多联产”和循环经济为主体的大型能源基地[4]。这样一来,煤炭资源的低碳化利用,资源的多次转化和梯级式利用以及伴生矿的综合开发等都会从中受益。同时,还能够促进煤炭产业的升级和结构优化,促进煤炭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和协同化进步。但是,实际情况似乎并不理想,部分省区市只关注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发展要求,在统筹规划方面缺乏主动性和主体性。这种局面如果得不到改善,将会使资源处于长期的损失和重复建设之中,产业集聚、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都极难实现。

1.4在资源转化方面缺乏正确的指导,煤炭企业的发展往往处于两难的境地

我国煤炭资源的分布广泛,但是也同时存在分布不均的情况[5]。在煤炭资源富集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往往还处于较低的阶段。为了突出资源优势,为地区经济贡献力量,部分地区纷纷出台煤炭资源的转化政策,通过对煤炭资源的“出让”来换取其他类型的投资。虽然这种做法在经济层面上看来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在资源转化方面却出现了一系列的矛盾,其中资源转化方面缺乏正确的指导是最为主要的矛盾之一,这使煤炭企业的发展处在了两难的境地之中。

2循环经济是我国煤炭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1循环经济为我国煤炭产业开发提供了新的机制和动力

对我国的资源型产业而言,其存在的价值和目的都直接指向了我国区域经济和国民的整体进步。为此,在煤炭产业的发展战略中,需要对煤炭资源的布局进行优化,在系统的层面上对资源的总量进行规划,通过整合和改造中小型煤矿,培育起一些大型、特大型的煤炭企业集团,这对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是极有帮助的。而为了实现这一点,就需要将循环经济的思想引入其中,这将为我国煤炭产业开发提供了新的机制、新的动力以及新技术和新工艺等,最终实现煤炭产业的循环经济模式,促进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2循环经济是我国煤炭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的生产经营理念

对我国的煤炭产业而言,循环经济思想的引入是对该产业未来发展思路的一个“再思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以新的经济发展理论为支撑,在实现资源循环、经济循环的过程中,逐步实现资本循环和劳动力循环。这样一来,煤炭产业的发展不但能够为社会持续创造出新的财富,还能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6]。此外,“循环经济”模式的引入,还能够最大限度的对废物(比如煤化工过程中产生废水、废气等)的产生进行预防和综合利用,避免投入品和附属品过早的成为垃圾,在维护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的过程中,不断的创造财富,维持社会的和谐和进步。

3我国煤炭产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

3.1注重安全发展和经济循环发展同时进行,保障煤炭产业处于长效的控制机制之中

毋庸置疑,煤炭产业是典型的高危产业,因此,煤炭产业的发展一定要讲政治、将安全,将安全生产放在一切问题的最前面,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发展循环经济,才能实现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点,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1)提高井下装备的安全系数,任何一处矿井都要严格的按照规程要求对各类监控设备、仪器和仪表进行配置,并且要以瓦斯等级为依据配备必要的通风安全监控设施,确保隐患早知、危险早报、预警迅速;(2)要在煤炭产业(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定期不定期的开展质量标准化检查。在检查的过程中,要以“标准”为准绳,严格的规范和提高管理水平,努力打造零事故的作业现场和作业区域;(3)不断的对煤炭产业(企业)的员工进行创新安全教育,并通过特定的形式对其进行培训,强化安全生产和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使员工都能够将安全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时刻牢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3.2更新企业经营管理思想,从源头上实施循环经济模式

作为节约使用、再生利用和循环使用资源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模式在煤炭产业中的应用首先应该更新企业经营管理思想,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模式。为此,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1)注重对煤炭副产品的回收和利用,通过引进和改良现有的技术和设备,优化煤炭产业的生产布局,紧紧的围绕煤炭资源的深加工,不断的增加产品的种类,以此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2)加大对“非煤产业”的重视力度,不断延伸与拓宽以煤炭为主体的产业链条,在这一过程中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以煤为主,做大和扩大煤炭产业的辐射面,使该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

4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的煤炭产业在矿井建设、资源整合和企业重组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突破,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水平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在这一现象的背后,还存在着一定的需要在短时间内解决的问题。比如,在世界范围内,碳排放问题对我国煤炭产业的发展敲响了警钟,煤化工产业中的废水、废气的排放等问题已经对周边的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这些都需要我国煤炭产业进行积极的面对。本文只是从循环经济的视角,对我国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讨论,但是众所周知,这一问题的庞大需要持续的讨论、不断的实践和持续的修正。

参考文献:

[1] 张文锦.发展自备铁路是煤炭企业解决货物运输问题的根本[J].铁路与运输,2009(14):19-21.

[2] 何泽平.探究新时期中国煤炭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J]. 中国经济周刊,2010(4):31-33.

[3] 林永清.煤炭企业投资自备铁路建设的经济价值预测[J].上海财经导报,2009(15):56-58.

[4] 张国宝.中国能源发展研究报告(2010) [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第9篇:煤炭产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资源;产业转移;资源型城市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2-0019-02

煤炭工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动力和原材料的基础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源泉。”西部地区煤炭储量丰厚且质地优良,成为国家资源开发与输出的重要战略基地。直至目前,西部地区煤炭产业大规模重组过后,很多因煤炭资源的开采而兴盛的煤炭城市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对资源的依赖,煤炭产业仍占据主导地位,产业发展刚性化日趋严重,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压力显现。

一、西部地区煤炭城市产业结构优化与可持续发展非协调发展关系分析

产业结构优化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矿产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通过经济结构的改善,推动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经济在数量上增长和质量上的提高,即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实现对稀缺资源高效合理的配置和利用,实现资源开发利用的代内和代际间的均衡,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西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步伐缓慢主要原因有:首先,与可持续发展不协调的产业结构初级化,主要是由于主导型煤炭产业位于产业链低端,主要是技术含量低、附加价值低的产品加工、组装,产品生产以初级产品为主,产业链条短、生产受到市场需求影响产生的波动大;其次,与可持续发展不协调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单一和刚性化,经济要素的投入重点放在资源型支柱产业和专业化生产部门上,产业结构缺乏弹性和应变能力,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与此同时,三次产业之间发展不协调、各产业之间的互补和相互转换能力不强,产业结构的聚合效果很低。再加之西部煤炭资源型城市人力资源的匮乏,教育资源的匮乏、引进外资困难重重,建立循环经济体系缺乏资金、技术、人才资源,投资环境也使区域产业升级压力显现;通过资源禀赋的优势带来的收益容易受到价格歧视,产业本身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区域经济发展是以需求拉动且又受到供给结构制约,导致传统煤炭产业的产业链在“微笑曲线”的低端徘徊,资料显示3300多吨煤的销售价格只相当国外一套可不断复制的专用软件销售价格。

二、西部地区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构想

1.西部地区煤炭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理论分析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自1857年魁奈从结构角度研究经济活动开始,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产业升级概念的界定,虽然基本上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但由于其研究角度的复杂性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新的理论研究,使其在学术界表述的方式略有差别。传统的理论对产业升级的认识是产业通过高新技术带来的产业结构的提升和产业结构合理化,带来产业的高附加值和资源的高效配置。具体表现在产出结构高度化、技术结构高度化、劳动力结构高度化和资产结构高度化、三次产业均衡发展等方面。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赋予了产业优化新的内涵。产业升级的方向除了通过产业内部工艺、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带来的生产效率提高、高效配置资源,使用新技术带来附加值增加和规模效应使成本降低,带来“微笑曲线”整体向上位移;区域内甚至全球产业链融合和模块化生产下,加入全球价值链带来的“边干边学”和产业优化效应,产业沿着全球的产业链向“微笑曲线”的高端延伸(如图1-1)。

由此可见,产业结构优化不仅是高附加值化的动态产业结构调整变化的过程,它涵盖了随着经济发展变化,全球作为一个经济发展的整体、各国作为其有机组成部分的一种动态调整的过程。产业结构优化不断通过高新技术带来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使一个区域或是国家作为一个经济体实现资源更加合理和高效的配置,带来产业整体的附加值的提升。

2.西部地区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构想

西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通过高新技术和信息化带来的科学管理方式提高本产业内部的生产效率,同时使生产要素不断地集中于能带来更高附加值的产业,即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的产业链条延伸。同时,煤炭产业及其关联产业之间通过向各自优势领域集中资源,合理重组,实现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置,发挥产业聚集效应;通过产业之间的升级,由简单的初级产品加工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从资源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从微观层次来看,产业结构升级可以深化产品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利用信息网络平台提高管理效率和生产效率,达到矿产资源的高效利用;同时往产业链条的附加值高端移动,才能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要求发展除第二产业以外的服务业和农业。使三次产业均衡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发展除重工业外的工业服务业,形成信息化下的新的产业支撑点,是资源型城市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西部煤炭产业可以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和产业信息化为桥梁,承接东部地区生产要素的转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西部典型煤炭城市案例分析

1.煤炭城市六盘水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

六盘水市作为贵州省典型的以煤炭生产为主的资源型城市,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有煤、铁、铅、锌等20多种金属和非金属矿,其中煤炭资源分布广、储量大、质量好、种类全、易开采,素有“江南煤都”之称,是我国长江以南最大的煤炭工业基地之一,为贵州全省炼焦用煤储量的88%;煤层气和浅层天然气的储量在1万亿立方米以上;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17万千瓦,平均每平方公里118千瓦,高于全国平均值。六盘水山奇水秀、气候宜人,汇聚30多个民族灿烂的民俗民风和民间文化,融民族风情和喀斯特地貌风光为一体的旅游别具一格。

虽然六盘水市是依赖煤炭等矿产资源发展起来的资源型城市,但是六盘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产业结构单一,产业结构不合理,而支柱型矿产资源产业能耗高、产能低、产业链条短,生产产品以初级产品生产为主、受市场需求影响产生的波动大,产业布局分散、环境污染严重等等问题。具体表现在:

第一,支柱产业如煤炭产业、冶金产业的产品生产以初级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条短、生产受到市场需求影响产生的波动大。

第二,产业布局分散,小煤矿、小冶金厂众多,回收率低、产能低,能耗高,对环境污染的程度大,破坏性大。

第三,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是靠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取得的,导致资源环境问题突出。环境污染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人们生活健康和社会经济活动构成极大危害,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矛盾突出。

第四,城市经济发展中还面临主导产业企业负担重,人才、资金匮乏等困难;资源衰减、后续产业接替困难的压力成为资源型城市产业升级的必要。

2.煤炭城市六盘水可持续发展路径选择

优化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首先,利用科技创新提高煤炭产业内部生产效率,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其次,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集群化发展。改造煤炭资源型城市的传统产业。煤炭产业升级可以通过资本、技术要素的转移,延伸煤炭产业链,改变了原有的单一的产业结构、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的情况;同时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向纵深方向发展,实现产业规模聚集效益。再次,对煤炭资源型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提高煤炭产业的规模效应,使其实现产业的高附加值;通过合并兼并、重组等方式兼并污染大、效益低的资源型开发小企业,推动资源型产业规模化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提高产业的附加值。

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六盘水的煤炭生产带动了城市工业化的进程,但是产业投资率高,特别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资源浪费大,单位产值的污染物排放量高。加之西部地区的环境普遍脆弱,所以发展循环经济迫在眉睫。一方面通过煤炭产业内部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在减少资源消耗的同时,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达到废弃物的零排放。六盘水可以发展煤电、煤钢一体化的循环经济模式,利用产业之间的关联关系发展“煤炭电力”、“煤炭钢铁矿山机械煤炭”;如在“西电东送”中,六盘水煤炭企业联合大型电厂通过坑口发电,为广东等沿海地区提供了电力支持。“西电东送”运用技术创新实现煤炭就地转化,为循环经济模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开端。通过煤炭与钢铁产业一体化,“煤炭钢铁矿山机械采矿-冶炼-精深加工-废弃矿石利用”,在各产业内部用科技成果实现清洁生产,提高煤炭资源使用效率,企业之间或产业之间通过延长价值链,进行精深加工,合理利用废弃矿石及矿渣,利用循环经济模式实行资源的再利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同时,增加科技人才的投入,研制新材料、新能源,研发可替代的可再生能源或者是合成能源,减少对一次能源的使用。建立矿区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明确企业和政府的治理责任,制订专项规划,加大生态环境治理投入。

利用东部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引导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并形成相应的工业园区。近年来,随着东部地区土地、劳动力等成本优势的逐渐丧失,大量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将向西部地区转移。贵州煤炭资源型城市应主动接受东部地区转移出来的产业,凭借国家政策倾斜,利用便利的交通和积极的政府产业扶持政策吸引投资,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加快地区产业升级。

六盘水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在充分考虑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和当地环境的承载力水平下,通过产业政策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和扶持东部产业转移,引导东部资本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并形成相关的工业园区,加强产业配套,加强对原材料供应、产品精深加工等关联产业的引进,优化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迅速扩大主导型产业规模,促进工业经济迅速聚集,发挥产业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带来成本的节约和效率的提高、增加产业产品附加值和应对风险的能力。

与此同时,发展特色畜牧业和第三产业。特色农畜产品深加工缓解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刚性化的状况,加速产业结构调整进程。贵州六盘水特色农产品、畜产品也较为丰富,如优质马铃薯、中草药、牛、羊、猪等,可进行农畜产品深加工;同时,利用自身的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本地传统特色制作工艺、技术,与国内外品牌农业产品相结合,吸引外资投资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并利用外省的知名企业产业转移的趋势,融人品牌加工链(如图2-1)。如安徽省含山县利用发达的交通和充裕的劳动力资源吸引的外资企业纯手工食品生产企业Mrs’May,建立现代化的生产线和生产技术,吸收中国传统美食的加工做法对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利用便利和廉价的海运将产品销售至美国及其它国家,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在融入品牌加工链、精深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同时通过“边干边学”创建地方的农业、畜牧业的特色品牌主导产业,以产学研为技术支撑体系,形成从产品设计、工艺流程加工、市场营销到物流的完善的价值链体系。从单个企业品牌化生产,发展成以价值链为主线的规模化集团化发展,形成品牌效应推动区域农业、畜牧业的产业结构优化。

同时,旅游及相关产业可作为传统产业重要的替代产业,其中,旅游业是吸收过剩劳动力、发展低碳经济有力的产业支持。六盘水风光绮丽,可以利用境内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及景观旅游,通过集聚旅游业的前向和后向关联企业,形成包括交通、信息服务等等相关服务业在内的完整的产业链体系,推动产业结构向多元化发展。2009年,六盘水利用当地的文化旅游优势资源推出的盘县梯田、高山滑雪集特色景观、娱乐一体的旅游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