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理学相关知识范文

生理学相关知识精选(九篇)

生理学相关知识

第1篇:生理学相关知识范文

关键词:地理教学;学科联系;意义;原则;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199-02

地理是一门独特的学科,它知识内容复杂,综合性强,与其他学科间横向联系密切。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注重与其他学科的密切联系对于全面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全面发展学生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仅对此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1.加强学科联系的重要意义

1.1 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是地理教学改革的需要。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系统是学校教学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教师、学生、教材等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教学过程来完成地理教学任务,实现地理教学目的。因此,加强高中地理科际联系,对教师来说,可以开阔教学思路,挖掘教学潜力,提高教学效果;对学生来说,可以形成各学科间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培养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对教材而言,可以取长补短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多采,更为引人入胜。与此同时,也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可以从多方面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素质。

1.2 加强学科联系是培养开放性教学系统的需要。加强高中地理的科际联系,是以系统科学理论中的整体相关性、动态有序性和最优化原则为依据的。从多学科组成的开放性教学系统来看,高中地理与其他学科一道既明确分工又密切合作,共同完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等三项职能。因此,必须树立整体观念,注重相关作用,以保证取得最佳效益。

高中地理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知识兼容,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并重等明显特点。在综合性强、联系广泛的高中地理知识系统的学习过程中,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和理论方法可以帮助学生顺利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同时也为相关学科知识创造了横向迁移和实践应用的难得机会。这样就可形成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在教与学两方面都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的正相关效应。用动态的观点来看,加强高中地理科际联系是大势所趋。它不仅体现当今科学技术进一步分化必然导致进一步综合的发展方向,而且也反映了面向未来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必须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改革方向。

1.3 培养学生综合学习与运用知识的需要。就学生而言,他们面对日益开放、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已有了自己的思考和疑惑。他们提出的问题往往超出课本的范围、学科的范围,一个知识结构单一对相关学科知识不甚了解的教师是很难作出圆满的答复的。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学科间的联系。从教学效果的检查和评价的角度来看,近几年来,尽管以"3+2"模式为代表的高考考试改革对中学地理学科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消极影响。但我们不能不看到,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高考各学科的命题逐年增加跨学科的综合题。如数学应用题通过计算能力的考核渗透人口意识和资源意识,英语阅读题通过阅读理解考察地温变化规律等。高考命题的正确导向无疑是为我们的改革和探索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2.加强学科之间联系的原则

2.1 总的原则是。加强科际联系应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完善,有利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并与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相适应。

2.2 学科之间沟通的原则。保证学生能够通过加强科际联系获得正确反映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的地理知识,形成各学科有机结合的知识体系和综合能力。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认真分析本学科的新课标和教材,准确把握学科知识要点和目标要求。另一方面更要通过有目的、有侧重地阅读分析相关学科教材,通过和相关学科、相关知识及教法的探讨,来确定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相联系、相重复、相交叉、相衔接之处,来确定各学科间的分工协作。

3.多科知识融进地理

3.1 联系语文知识进行地理教学。用一些优美的诗句来说明一些地理原理或地理现象或包含的地理知识。例如,学习《黄河》时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两句诗设计问题:“天上”是指哪里?(指黄河的发源地巴颜喀拉山);这里的“海”是指什么海?(黄海)。学习《气候》这部分知识时我写出了许多诗句让学生说出它们是描述的天气还是气候:①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②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③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等。

3.2 联系数学的知识。在讲光线垂直照射地球时,学生立体几何还没有接触到,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线与面的垂直,我让学生观察教室中屋角与地面的位置关系来说明,学生立马就明白了。

3.3 联系化学的知识。如在讲云贵高原石灰岩地形不易保水,形成“水在地下流,禾在田中死”的原因时,运用化学知识很好地解释了:由于云贵高原地区水热条件好,植被丰富,水中二氧化碳含量高,二氧化碳与水结合形成碳酸,而这一地区石灰岩地形广布,石灰岩与水中碳酸发生反应,形成溶于水的碳酸氢钙等,于是形成各种石灰岩地形,易漏水,不易保水;还可以进一步解释石幔、石钟乳等的形成。

4.加强学科之间联系的基本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相关学科知识,必须分清主辅关系,保持本学科特色,做到适时、适量、适度。注意从以下各方面进行有机渗透:

4.1 通过知识迁移,用相关学科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为相关学科知识的应用创造条件。如引入比热的概念解释海陆差异的形成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引入轴对称的概念形象概括地球上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的同化迁移;引入诗歌描绘、刻划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特征规律的异化迁移;引入平面几何知识分析日照图中晨昏线、太阳光线、经纬线间的角度关系,分析太阳高度角和纬度的关系等方面问题的推导式迁移等,与课上所学地理知识密切相关的课文,在课前或课后安排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解释分析,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所学地理知识。

第2篇:生理学相关知识范文

高中地理教学的同类比较法即是将同类的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进行比较,目前广泛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高中地理课堂的同类比较法教学,是在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同时与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新地理知识和内容进行比较,向学生展示地理事物和内容间的异同点,加深学生对新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教师在进行北美温带气候环境的相关教学时,可以将其与之前的亚洲温带气候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回顾要亚洲温带气候的特点以及形成原因,加深学生在学习北美温带气候环境时对北美温带气候环境的特点和形成原因等相关知识的掌握和记忆.高中地理教学中,同类比较法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和记忆地理知识,然后通过知识之间的比较,加深记忆,同时还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做到胸有成竹,游刃有余,从而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二、高中地理概念比较法教学

目前,高中地理教材的地理教学概念相对较少,学生在学习相关地理知识时,往往容易混淆地理概念.如笔者在讲解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相关内容时,学生极易混淆“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二者的概念,笔者对实际教学中采用概念比较法后,学生很快理解了“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本质差别是不同类型的灾害.又如笔者在讲解天气和气候相关地理知识点时,学生都知道天气和气候存在着一定差异,然而让学生准确二者进行区别时,仍然存在一定难度.因此,笔者采用了概念比较教学法,使学生快速准确地理解“天气”和“气候”概念间的本质区别,天气是某一地区短时间内的气象变化,而气候则是某一地区长时间内的天气变化情况,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高中地理图表比较法教学

为了更好地高中地理教学,高中地理教材均配备了许多相关地理知识的地图和图表.在高中地理教学课堂中采用图表比较法教学,通过对相关插图和图表的比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地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读图和用图能力.如笔者在讲解潜水与承压水相关地理知识时,便采用了图像和图表的方式来转化抽象内容,通过图像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潜水和承压水的区别.潜水和承压水都是地下水,二者所处位置不同,潜水位于隔水层上面,而承压水着位于两个隔水层之间,同时,通过相关图像对比,潜水和承压水的深度也各不相同.通过这种图像比较法,学生便能轻松掌握潜水和承压水的区别.又如地理教材在介绍农业的区位选择相关地理知识时,配备了三江种植区和青藏高原放牧区的相关图片,笔者在进行农业的区位选择相关地理知识讲解时,采用了图表比较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农业的区位选择相关地理知识.通过两张图片的比较可以看出,三江平原地势平坦,利于农作物的耕种,且三江平原气候对农作物的生长非常良好,青藏高原则处于高海拔地区,气候寒冷,只适合放牧业.通过这种图表比较的教学方式,学生更容易掌握这两种地貌的差异,也能更好地了解影响农作物生产的相关地理因素,这样便于学生对比记忆,一目了然,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推动了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为下一堂课进行奠定了基础.

四、高中地理综合比较法教学

目前,我国高中地理课程所涵盖的地理知识和内容相对较多,教师在开展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加系统的掌握相关地理知识,通常采用综合比较法来进行相关地理知识的讲解.高中地理综合比较法教学大多情况下用于地理复习课程中,帮助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系统复习和掌握.如笔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中国三个大的自然区的相关地理知识,将它们的各种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列出其异同点并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中国三个大的自然区的相关地理知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就学生而言,地理课堂教学是其获取知识的最重要的方式和最基本的途径.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能力提高和发展.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或高效,直接关系到地理教育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际价值,它是评价地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大小的重要依据.

五、结束语

第3篇:生理学相关知识范文

化学在初中的教学时间相对较短,初中生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化学知识的掌握,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难度相对较大.主要还是由于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对相关化学知识认知结构没有有效构建,由于化学在初中阶段需要经过毕业水平测试,需要参加中考,因此需要进行系统性的复习,才能实现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有效梳理和掌握.认知结构构建是现代教学方式的一种,即实现对相关知识网络的有效重组,进一步梳理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掌握相关化学知识.

二、情景营造,实现化学复习的有效氛围

化学的复习需要有系统化的梳理和总结,学生需要有整块时间对相关知识进行理解和消化.这样就需要学生在心理上有一定的准备,换句话说,就是首先需要构建初中化学复习的教学氛围,这就是需要情景式教学来营造.例如:在苏科版初中化学的教材中,我们介绍了很多的化学物质,这些物质都是有着自己的不同颜色.教师可以将整个苏科版教材中涉及到化学物质颜色的内容都梳理出来,这种系统化的复习可以进一步构建学生对化学物质颜色的有效记忆,达到最终的认识结构构建的目的.然而这一部分的复习需要情景氛围的营造,才能更好地实现对相关知识的梳理.在进行化学物质颜色的梳理和总结之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设置红色、绿色、白色等不同颜色的方框,当提出一个化学物质之后,让学生说出其颜色属性,然后将其投入相同颜色的方框里,这样可以实现更加形象、具体的梳理和总结,帮助学生更好的构建对初中化学物质颜色认知结构的构建.如铜和氧化铁都是红色的,就将它们放置在红色的方框之中.这种情景氛围的营造十分重要,可以实现学生心理上更加接受这一部分认知结构构建,达到最终的化学复习目的.

三、构建概念图,梳理化学知识之间的关系

所谓的概念图,就是将一系统相互关联的化学知识点图标的形式表示出来,这样可以实现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有效梳理,这样可以进一步厘清初中化学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实现学生对相关的知识点的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是我们进行初中化学复习的最终目的,即实现对化学知识点认识结构的构建.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参与到化学的复习之中.例如,苏教版化学教材中有很多的生活中的化学知识介绍,这些教学内容相对独立,相互之间缺少联系,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难度较大.如,初中化学教材中介绍的气体收集的方法、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化学肥料有哪些,可燃气体有哪些等等,这些都是需要在初中化学复习的时候认真梳理,学生需要仔细掌握的教学内容,但是由于这些知识点相对比较细、比较杂,教师需要进一步构建这些知识之间的概念图,不断发现他们之间的关系,这样实现相互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化学知识.通过梳理和分析发现,这些知识点都与“三”有关.初中阶段化学方式收集气体的方式有三种,排水法、向上排气法、向下排气法;农业生产中使用的主要化学元素为氮、磷、钾,也是三种,初中化学中涉及到的可燃气体还是三种,即氢气、一氧化碳、甲烷.另外还有很多初中知识点与“三”有着联系,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构建现代化的概念网络图,实现学生对这些知识点构建出认知结构,帮助学生复习掌握相关的初中化学常识.

四、引导学生思考,延伸认知结构

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初中化学的教学之中,对学生更好掌握知识有着积极的意义.在化学复习的过程也是同理,需要进一步引入学生对化学复习过程的参与度,才能更好地达到复习效果,激发学生参与化学复习积极性的有效措施就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相关问题,使用探究性的复习方式,实现学生对相关的化学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在复习过程中,学生只有经过积极地思考,对相关化学知识的认识才能实现更好的延伸.比如,有这么一题:

医学上常用双氧水来清洗创口和局部抗菌.小美同学为了测定一瓶医用双氧水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取该双氧水69 g放入烧杯中,然后加入2 g二氧化锰,完全反应后,称得烧杯内剩余物质的总质量为69.04 g.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二氧化锰在反应中的作用是,生成的氧气为g.

(2)该双氧水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解(1)催化作用;0.96.

(2)设该双氧水中含有的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

2H2O2MnO22H2O+O2

6832

x0.96 g

68x=320.96 g,x=2.04 g.

该双氧水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2.04 g68 g×100%=3%.

答:该双氧水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

第4篇:生理学相关知识范文

高中地理教学作为普及地理常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学科,近些年逐渐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传统的常规地理教学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应试教育下那种灌输式的教育观念、知识复制性的教学模式已经被社会淘汰。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同化理论即为学生认知观的学习理论,学生的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新组织,也就是说学生能否获得新知识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相关概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取的新信息,只有在与他们自身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相关概念进行相互作用后,才会实现有意义的学习。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这一理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着重分析了高中地理教学中同化理论的运用策略,希望能对地理有效教学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依据学情,开展新知导入

在实现有意义的教学中,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把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自己认知结构中所具有的知识加以联系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学生的已有知识便是学生最主要的认知,教师在课堂中有意识地联系学生的经验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对于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认知都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如在讲如何综合治理长江水患的问题时,教师引入了近年来有关长江的相关实事,如三峡工程、1998年洪水实况转播,从而让学生认识到防洪是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又如,在讲中国的疆域时,很多学生都知道中国属于东方国家,“纵横一万里,上下五千年”,教师就可以从这点入手,一步步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和地球仪找出相关知识。即从东西半球来看,我国正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来看,我国正好位于北半球。并且我国领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三,是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南北相差约50个纬度,东西跨越60多个经度。

二、 巧用地图,强化知识理解

地图既是地理教学的内容,又是地理教学的工具。在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地图,不仅让空洞的理论教学变得丰富有趣,而且可以强化学生已有的知识,巩固和丰富学生的认知结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讲海洋与岛屿的内容时,教师就不该单纯地让学生记忆与我国相关的海洋和岛屿,可以有效利用本课地图,让学生自己找出自北向南我国濒临的海洋分别是哪些。这样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印象,而且对于学生掌握各个大洋的具置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从而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又如,某位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我国的行政区域的相关知识,便让学生在课前做一幅中国行政区拼图,熟悉各省级行政区的形状和方位,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做拼图游戏,让学生能够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完成中国行政区图的拼图游戏,然后进行评比。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对于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强化知识技能,落实课程要求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所以,在地理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对地图的使用。

三、突出练习,巩固新知

第5篇:生理学相关知识范文

关键词:电解池;流程图;学习困难;教学建议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7-0002-05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7.001

一、前言

电解池知识在新课程人教版的“化学反应原理”中列为学生学习重点知识,也是高考必考的知识点。通过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电解池反应所遵循的规律,知道电解池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电解池的相关概念和原理较为抽象,需要学生从宏观、微观和符号三个层次进行理解,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抽象性,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难点。目前国内对电解池的研究集中于研究电解池与原电池的对比、有关电化学的教学设计、电解池的教学策略等[1-9]。大多数关于电解池的研究均与原电池相结合,单独涉及到电解池的研究较少,且关于专门针对电解池的学习困难的研究也较少。本研究通过认知结构测查与纸笔测验相结合的方式,试图探查学生在“电解池”领域的知识结构特征及可能存在的学习困难,打破以往仅通过教师经验分析或纸笔测验结果认识学生在具体知识点掌握方面所存在的模式[10],解释学生建构该领域知识过程中的规律及其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教学建议。

二、研究设计

1. 研究对象

被试群体为陕西省西安市东元路学校高三年级的21名学生,这21名学生代表着不同的学习成绩水平,其中7名优等生、7名中等生、7名学困生。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流程图法[11-12]表征学生的认知结构。流程图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用一种非直接的方式获得人的思维顺序和结构组织特征,并用特定图形来展示受访者回忆内容的序和内容之间的网络联系。即通过转录绘制流程图展现学生对于电解池内容的认知结构,采用线性箭头将学生的知识表达顺序连接,采用回归箭头表示重复知识点或相关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联。还需统计学生回答访谈问题所消耗的时间,需排除研究者提问所花费时间。有关认知结构变量及信息处理策略变量的内涵及计算如表1、表2所示。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 认知结构的定性分析

转录文本绘制21名学生的认知结构流程图,因篇幅有限,只选择列出学优生1、中等生2、学困生3的认知结构流程图,见图1。

通过展示3名学生关于电解池的流程图,可看出认知结构是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和差异性的组织系统。3名学生对电解池认知结构的广度和丰富度具有差异性。学生1认知结构的知识点较丰富,知识间的网络联系比较丰富,知识间系统性强。叙述框架有6个层次,依次为电解池的构成条件、电解池本质、阴阳极的判断、两极反应规律、阴阳极放电顺序及电解原理的应用,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学生2的叙述依次为电解池构成条件、两极反应规律及电解原理的应用,层次较鲜明,但条理性较差,说出两条电解池构成条件且未掌握阴阳极放电顺序。学生3认知结构的层次性和条理性都较差,只谈到电解池的本质、阴阳极判断及阴阳离子在溶液中的移动方向,未提及电解池的构成条件,未领会阴阳极知识的重要方面即阴阳极反应规律与阴阳极放电顺序。学生3与学生2和学生1相比,认知结构的整体性较差,需要后续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

2. 数据处理与分析

(1)认知结构的定量分析

对学生认知结构整体结果进行分析,3名学生认知结构变量和信息处理策略数据的结果见表3。

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学生1对于电解池可说出的知识点数目和知识之间的联系较多,且认知结构变量的整合度高于中等生与学困生,不存在错误描述,信息检索率相对较高。

电解池知识的信息处理策略中,学生1与学生2都倾向于用描述的信息处理策略表达电解池的构成条件。学生1能熟练地使用比较与对比的信息处理策略处理电解池阴阳极相关的知识,且倾向于使用情景推理与解释的信息处理策略处理电解池应用的相关知识。学生2倾向于使用描述的信息处理策略处理电解池应用的相关知识。学生2与学生3也能够使用比较与对比的信息处理策略处理电解池阴阳极的相关知识,但存在知识缺陷。

3. 相关性分析

(1)认知结构变量与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从表4可得,关于“电解池”知识内容,学生的纸笔测试成绩与认知结构的丰富度和整合度密切相关(?鄢?鄢P < 0.01),纸笔测试成绩越高的学生其头脑中知识之间的联系越丰富、知识结构的整合度越高。

此外,认知结构的广度和丰富度、整合度、信息检索率密切相关(?鄢?鄢P < 0.01,?鄢P < 0.05);丰富度与整合度、信息检索率密切相关(?鄢?鄢P < 0.01,?鄢P < 0.05);有趣的是认知结构的错误概念与丰富度、整合度成负相关性(?鄢?鄢P < 0.01),而与信息检索率成正相关性(?鄢P < 0.05),这说明学生头脑中知识之间的关系越密切、知识结构的整合性越强,头脑中出现的错误概念就越少,但是学生若追求快速而准确的提取信息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容易出现错误概念。

(2)信息处理策略与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由表5可得,关于“电解池”知识内容,学生的纸笔测试成绩与比较和对比、情景推理信息处理策略密切相关(?鄢P < 0.05),即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在呈现电解池相关知识时善于用较高级的信息处理策略。

(3)认知结构变量与信息处理策略的相关性分析

由表6可得,关于“电解池”知识内容,学生认知结构的广度和丰富度与比较和对比、情景推理信息处理策略显著相关(?鄢?鄢P < 0.01,?鄢P < 0.05);此外,认知结构的广度还与描述密切相关(?鄢?鄢P < 0.01);认知结构的整合度与比较和对比显著性相关(?鄢P < 0.05);信息检索率也与情景推理密切相关(?鄢?鄢P < 0.01)。说明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越多,对知识间的联系理解得越透彻,则更倾向于使用比较对比、情景推理与解释的较高级信息处理策略。

4. 学生的学习困难

对学生关于电解池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学习困难进行分析:

(1)电解池定义与原理:学生掌握的情况欠佳,提到电解池能量转化,电解池工作原理与电解池对应手机充放电的人数较少,所占比例分别为20%、33.3%、13.3%。说明学生对电解池的定义与本质不够重视。

(2)电解池的构成条件:学生对电解池构成条件掌握不全面。大部分学生都可以正确回答出电解池构成条件有阴阳极,所占人数为66.7%,这与电解池与阴阳极紧密相关不可分割,且学生可以回忆出来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也大多与阴阳极有关,如:阴阳极的判断、阴阳极的反应规律及阴阳极的放电顺序。学生回答出电解池构成条件电解质、外接电源与闭合回路,所占比例分别为20%、23.3%、10%。

学生对电解池构成条件存在的迷思概念是学生认为电解池构成条件含盐桥,但人数很少,仅6.7%。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学生未将电解池构成条件与原电池构成条件区分,对原电池与电解池的区别与联系掌握的不够透彻。

(3)两极反应规律:56.7%的学生能正确判断阴阳极且理解阴阳极得失电子发生的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然而,仅13.3%的学生可正确将原电池正负极与电解池阴阳极类比进行叙述。10%的学生在该知识上存在迷思概念,认为电解池阳极对应原电池正极,电解池阴极对应原电池负极。说明学生对电解池与原电池的区别与联系辨别不清。

对于电解池两极的材料,10%的学生提到电解池发生的电极反应与阴阳极的材料相关。13.4%的学生存在迷思概念,其中6.7%的学生认为电解池两极的材料均为惰性金属,6.7%的学生认为若用活泼金属做电极材料,则电解两极的金属。学生未真正认识到电解池阴阳极材料与电解池发生的具体反应之间的关系。

(4)离子移动方向:46.7%的学生能正确说出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移动方向,6.7%的学生存在迷思概念。W生对电解池溶液中离子移动方向较不重视,且部分学生没有真正理解阴阳离子在溶液中移动的方向与电路中电子移动的关系。

(5) 阴阳极离子放电顺序:20%的学生能正确回答出电解池中阴极阳离子放电顺序和阳极阴离子放电顺序。6.7%的学生提到“阴极放电顺序:氯离子、溴离子在氢之前反应”,学生未理解溶液中离子移动方向且混淆离子放电顺序。6.7%的学生认为阴极放电顺序为强的金属离子先于弱的金属离子放电,忽略阴极阳离子放电以氢离子为界限。说明仅少数同学理解了阴阳极离子放电顺序。

(6)电解池的应用:学生可以举出部分电解池的应用实例。如:精炼铜、电镀、电解氯化钠、贵金属提炼等。但存在较多的迷思概念。如:轮船的保护、析氢腐蚀与吸氧腐蚀、燃料电池等,所占比例均为6.7%,原因可能是学生未区分清楚原电池与电解池的应用。有6.7%的学生提到电解池的应用是将其他形式的能量储存起来转换为电能,学生未理解电解池的原理是将电能转换为化学能。

四、讨论与教学建议

通过运用流程图法与纸笔测验法对高中学生关于电解池知识学习困难的测查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有关电解池的认知结构完整性、层次性与条理性较差,不能对电解池的原理与本质、构成条件、阴阳极反应规律、溶液中离子移动方向、阴阳极离子放电顺序及电解池的应用有系统且全面的认识;其次,学生对于电解池知识存在的迷思概念较多且分布较广;最后,学生对电解池与原电池的区别与联系理解不够透彻,如:原电池与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原电池正负极与电解池阴阳极的对应关系;原电池的应用与电解池的应用等。但是,在分析流程图中发现学生倾向于将电解池的阴极与阳极知识进行对比描述,条理清楚,表述明确。

针对以上学生关于电解池认知结构的情况,提出以下教学建议:(1)在电解池知识的教授过程中,使用对比教学策略,将电解池与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与本质及装置构成条件进行比较,再辅以动画模拟或实践操作设计电解池与原电池,使学生直观形象、清楚明了地理解电解池与原电池的区别与联系。

(2)教师可在电解池阴阳极教学时强化学生的学习。即将阴阳极判断、溶液中离子的移动方向、阴阳极反应规律、阴阳极离子放电顺序的知识系统化、层次化、条理化,使学生整体上把握与理解电解池中关于阴阳极的知识。

(3)与物理学电路知识相联系,引导学生认识、理解电解池中电流与电子的移动方向,从而去推理判断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移动方向与阴阳极离子的放电顺序。

(4)重视对比金属防腐蚀时电解池与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找出两种方法在金属防腐蚀方面的区别与联系,使学生理解它们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5)注重电解池知识的整体性,采取有效措施动画模拟或实践操作等使学生认识理解电解池的完整性,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脉络及清晰的认知结构。

参考文献

[1] 吴殿更. 以核心概念为本的“电解池”教学设计[J]. 化学教育,2013,12:41-43

[2] 郭高峰. 《电解池》教学设计与反思[J]. 中小学教学研究,2014,3:35-37

[3] 赵国敏,孙可平. 概念转变理论指导下的高中电化学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J]. 化学教育,2014,13:11-15

[4] 陶莎莎. 原电池与电解池的几点对比 [J]. 学苑教育,2014,18:77

[5] 张越. 原电池与电解池知识记忆思考 [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4,22:51

[6] 秦慧娟. 原电池与电解池知识的教学探讨 [J]. 高中数理化,2015,16:51-52

[7] 彭豪. 基于POE策略的高中化学“四重表征”概念教学研究[J]. 化学教学,2011,10:24-27

[8] 陈立朵. “原电池”与“电解池”学习要点梳理[J]. 中学化学,2016,4:23-24

[9] 李桂花. 高中化学原电池与电解池的教学分析 [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3:134-135

[10] 刘启成. 基于“观念建构”的化学教学――以“镁的提取及应用”为例[J]. 化学教学,2013,9:24-26

第6篇:生理学相关知识范文

摘要:加强高中地理科际联系,要求我们必须转变和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必须完善和提高自身知识能力的结构水平。在综合化的思想指导下,有条不紊地进行学科教学的改革和探索,必将对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和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浅议 高中 地理 认识 实践

高中地理是中学学科教学体系中一门特殊学科,它知识内容复杂,综合性强,与其他学科间横向联系密切。这种密切的科际联系对于全面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全面发展学生素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一、加强科际联系的意义

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系统是学校教学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教师、学生、教材等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教学过程来完成地理教学任务,实现地理教学目的。因此加强高中地理科际联系,从教师来说,可以开阔教学思路,挖掘教学潜力,提高教学效果;对学生来说,可以形成各学科间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培养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对教材而言,可以取长补短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多采,更为引人入胜。与此同时,也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可以从多方面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素质。

二、加强科际联系的理论依据和现实要求

加强高中地理科际联系,是以系统科学理论中的整体相关性、动态有序性和最优化原则为依据的。从多学科组成的开放性教学系统来看,高中地理与其他学科一道既明确分工又密切合作共同完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等三项职能。因此必须树立整体观念,注重相关作用,以保证取得最佳效益。

高中地理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知识兼容,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并重等明显特点。在综合性强、联系广泛的高中地理知识系统的学习过程中,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和理论方法可以帮助学生顺利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同时也为相关学科知识创造了横向迁移和实践应用的难得机会。这样就可形成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在教与学两方面都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的正相关效应。

用动态的观点来看,加强高中地理科际联系是大势所趋。它不仅体现当今科学技术进一步分化必然导致进一步综合的发展方向,而且也反映了面向未来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必须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改革方向。近年来,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课程综合化的探索和整体改革的成功经验确实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就学生而言,他们面对日益开放、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已有了自己的思考和疑惑。他们提出的问题往往超出课本的范围、学科的范围,一个知识结构单一对相关学科知识不甚了解的教师是很难作出圆满的答复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和丰富课程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学科间的联系。

从教学效果的检查和评价的角度来看,近几年来,尽管以“3+2”模式为代表的高考考试改革对中学地理学科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消极影响。但我们不能不看到,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高考各学科的命题逐年增加跨学科的综合题。如数学应用题通过计算能力的考核渗透人口意识和资源意识,英语阅读题通过阅读理解考察地温变化规律等。

在当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的起步阶段,高考命题的正确导向无疑是为我们的改革和探索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和动力。

三、加强科际联系的原则和方法

加强科际联系应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完善,有利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并与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序实施并确实取得最佳效益。

1、学科间沟通;为了保证学生能够通过加强科际联系获得正确反映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的地理知识,形成各学科有机结合的知识体系和综合能力。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认真分析本学科的大纲和教材,准确把握学科知识要点和目标要求。另一方面更要通过有目的有侧重地阅读分析相关学科教材,通过和相关学科教师对相关知识及教法的探讨,来确定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相联系、相重复、相交叉、相衔接之处,来确定各学科间的分工协作。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决定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

2、课内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相关学科,必须分清主辅关系保持本学科特色,做到适时适量适度。具体从以下各方面进行有机渗透。

2.1通过知识迁移,用相关学科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为相关学科知识的应用创造条件。如引入比热的概念解释海陆差异的形成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引入轴对称的概念形象概括地球上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的同化迁移;引入诗歌描绘、刻划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特征规律的异化迁移;引入平面几何知识分析日照图中晨昏线、太阳光线、经纬线间的角度关系,分析太阳高度角和纬度的关系等方面问题的推导式迁移;引入语文课本中《宇宙中有些什么?》、《火刑》、《哥白尼》、《在烈日和暴雨下》、《看云识天气》等与课上所学地理知识密切相关的课文,在课前或课后安排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解释分析,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所学地理知识。

2.2通过方法移植,用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直观地表现或分析地理现象和规律。如用平面坐标曲线表示太阳直射点的周年移动规律;又如将物理电磁学部分常用的左右手定则加以改造,用于演示或判断以南、北极点为中心的日照图中地球自转方向,用于演示或判断气旋、反气旋图中气流水平流动方向与气流垂直流动方向的关系特点等。

2.3创设问题情境,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相关学科问题。如在讲授地球公转轨道特点时,利用所学知识解释语文课文《两小儿辨日》中“太阳到底是早晨还是中午离人近?”的问题。这样,既帮助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和掌握了地球公转的有关知识,又激发和促进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第7篇:生理学相关知识范文

首先,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巧妙、贴切地设计到物理教学之中,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知道,初中开始物理教学的时候,学生基本上已经了解到物理就是讨论力、电、物质、空间、能量、时间等问题的学科,那么这些对象恰恰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存在的事实。如果将这些物理现象纳入到课堂之中,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具有积极效果的。比如,男生一般都喜g动手,初中学习电路、电流等相关知识的时候,已经让学生领略了物理知识对于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具有的实用性。那么高中阶段的物理知识也同样如此。比如关于合力的问题,随便举一个拉车上斜坡的例子,学生就能身临其境地体会合力的相关问题,然后再用抽象的图示进行表示和讨论,那么学生自然能从这一过程中获得启示,同时增强兴趣。学习一定是要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将好奇心、积极性和持久的求知欲有效地结合在一起。高中物理教材已经在多次的改革中逐渐从以前的纯知识传授转向了与生活的紧密结合,这一转变也预示着教育改革更加切近应用的方向,以此来改变从前教学与实践脱离较大、学生兴趣不高的状况。这也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积极的指导方向,必须以教材为第一材料,有效地结合现实的物理现象进行教学实践。

其次,物理现象可以在教学中将深奥抽象的物理知识化繁为简,达到深入浅出地讲解知识和帮助学生理解的效果。物理是现代科学之支柱,内容丰富复杂,并且与生活息息相关,高中物理知识包罗万象,很多知识仅仅从概念、原理到计算等理论的讲解,是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的,因此,根据知识揭示的物理现象,结合生活中与之相关的典型的物理现象进行课堂教学,则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比如,关于重力的理论,通常认为是来自地球引力,所以苹果才会往下掉,人才能稳稳当当地行走在大地上。如果没有地心引力,我们的重力有了变化,即通常说的失重,人就像棉花一样地漂浮在空中。学生要理解这种区别,他们很难去切实体验,但是老师可以将我们的宇航员在宇宙飞船中的生活场景通过视频播放给学生看,让他们看到宇航员的那种失重状态,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再如,关于弹力的知识,我们通常就采用橡皮筋的拉升来给学生做示范。这就是典型的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进行知识讲解的方法。教学质量的提升在于老师能否将知识化繁为简地传授给学生,同时从方法上给予积极的、合适的指导,以便学生能运用相关物理知识认识、解释物理现象,同时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进行相关的思考和研究。所以,充分考虑将物理现象引入到教学中,这样能够把抽象的、复杂的物理知识进行形象地、恰当地、生动地呈现给学生,以便他们能实现将知识向现象和运用的转化。这个过程,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关键,所以利用好物理现象在教学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是提升物理教学的关键。

再次,物理现象的实验式呈现,有助于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与探究学习的精神有机结合,进一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和训练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在实验中呈现物理现象,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领会物理科学的关键。因此,如何通过实验准确地、生动地呈现物理现象,并通过恰到好处的知识讲解和概括帮助学生从物理实验中提升学习兴趣,增强探究学习的动力,这是将物理现象融入到教学中所能获得的实际效果。比如,初中物理中关于火焰是外焰温度最高的问题,用一个小小的实验就能给学生证明,由此帮助学生建立相关的知识。再如关于向心力的问题,老师可以通过做一个小球沿着斜槽轨道做圆弧运动的实验,让学生比较过山车的现象,激发学生去探究向心力的现象表现和内在知识。

实验在教学中的妙用,是老师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的不二法门,因此,老师应该鼓励学生根据物理课程学习知识内容结合自己的实际来做物理实验,以呈现物理现象,帮助自身增强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很多物理实验都可以自己做,在老师的指导下,注重方法的正确性和实验的安全性,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这全方位地锻炼学生的素质,能够有效地给予学生针对性的知识和方法训练。而实验就是物理现象呈现的最好方法,同时也是最能激发学生动手和探究的教学方法。

第8篇:生理学相关知识范文

    一、加强科际联系的意义

    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系统是学校教学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教师、学生、教材等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 相互促进的教学过程来完成地理教学任务,实现地理教学目的。因此加强高中地理科际联系,从教师来说,可 以开阔教学思路,挖掘教学潜力,提高教学效果;对学生来说,可以形成各学科间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培养 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对教材而言,可以取长补短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多采,更为引人入胜 。与此同时,也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可以从多方面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素质。

    二、加强科际联系的理论依据和现实要求

    加强高中地理科际联系,是以系统科学理论中的整体相关性、动态有序性和最优化原则为依据的。

    从多学科组成的开放性教学系统来看,高中地理与其他学科一道既明确分工又密切合作共同完成知识传授 、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等三项职能。因此必须树立整体观念,注重相关作用,以保证取得最佳效益。

    高中地理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知识兼容,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并重等明显特点。在综合性强、联系 广泛的高中地理知识系统的学习过程中,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和理论方法可以帮助学生顺利理解和掌握地理知 识,同时也为相关学科知识创造了横向迁移和实践应用的难得机会。这样就可形成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在教与 学两方面都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的正相关效应。

    用动态的观点来看,加强高中地理科际联系是大势所趋。它不仅体现当今科学技术进一步分化必然导致进 一步综合的发展方向,而且也反映了面向未来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必须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改革方向。近年来,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课程综合化的探索和整体 改革的成功经验确实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就学生而言,他们面对日益开放、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已有了自己的思考和疑惑。他们提出的问题往往 超出课本的范围、学科的范围,一个知识结构单一对相关学科知识不甚了解的教师是很难作出圆满的答复的。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和丰富课程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学科间的联系。

    从教学效果的检查和评价的角度来看,近几年来,尽管以“3+2”模式为代表的高考考试改革对中学地理 学科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消极影响。但我们不能不看到,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高考各学科的命题逐年增加 跨学科的综合题。如数学应用题通过计算能力的考核渗透人口意识和资源意识,英语阅读题通过阅读理解考察 地温变化规律等。在当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的起步阶段,高考命题的正确导向无疑是为我们的改革和 探索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和动力。

    三、加强科际联系的原则和方法

    加强科际联系应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完善,有利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素质的 全面提高,并与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序实施并确实取得最佳效益。

    (一)学科间沟通

    为了保证学生能够通过加强科际联系获得正确反映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的地理知识,形成各学科有机结合的 知识体系和综合能力。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认真分析本学科的大纲和教材,准确把握学科知识要点和 目标要求。另一方面更要通过有目的有侧重地阅读分析相关学科教材,通过和相关学科教师对相关知识及教法 的探讨,来确定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相联系、相重复、相交叉、相衔接之处,来确定各学科间的分工协作。在 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决定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

    (二)课内渗透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相关学科,必须分清主辅关系保持本学科特色,做到适时适量适度。具体从以下各方面 进行有机渗透。

    1.通过知识迁移,用相关学科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为相关学科知识的应用创造条件。如引入比热 的概念解释海陆差异的形成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引入轴对称的概念形象概括地球上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的同化 迁移;引入诗歌描绘、刻划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特征规律的异化迁移;引入平面几何知识分析日照图中晨昏线 、太阳光线、经纬线间的角度关系,分析太阳高度角和纬度的关系等方面问题的推导式迁移;引入语文课本中 《宇宙中有些什么?》、《火刑》、《哥白尼》、《在烈日和暴雨下》、《看云识天气》等与课上所学地理知 识密切相关的课文,在课前或课后安排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解释分析,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所学地理知识。

    2.通过方法移植,用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直观地表现或分析地理现象和规律。如用平面坐标曲线表示太阳 直射点的周年移动规律;又如将物理电磁学部分常用的左右手定则加以改造,用于演示或判断以南、北极点为 中心的日照图中地球自转方向,用于演示或判断气旋、反气旋图中气流水平流动方向与气流垂直流动方向的关 系特点等。

    3.创设问题情境,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相关学科问题。如在讲授地球公转轨道特点时,利用所学知识解释语 文课文《两小儿辨日》中“太阳到底是早晨还是中午离人近?”的问题。这样,既帮助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和 掌握了地球公转的有关知识,又激发和促进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课外延伸

第9篇:生理学相关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层次能力 知识迁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1.121

多年来,我国高校培养的学生普遍存在能力欠缺问题,学生学了一大堆概念、理论,但缺乏运用这些概念、理论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不用说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了。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直接、最关键的原因是教学活动中缺乏对知识的应用,许多课程把知识掌握作为最终教学目标,导致学生只满足于获得正确答案和完成考试,学习仅停留在理解、接收的水平,知识未发生迁移。

1 知识迁移及其相关研究

知识迁移是现代学习理论的研究对象,它指的是将前面所学知识运用到后续的学习或问题解决中,即所学知识发生了迁移(正迁移)。现代迁移理论主要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但不同学派关注到的是知识学习过程的不同方面,因此形成了不同的知识迁移理论。

1.1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奥苏伯尔(D.P.Ausubel,1968)在长期对人类的认知过程进行深入探索的基础上提出的,其最大贡献是提出了影响知识迁移的三个主要变量:①原有知识的可利用性;②原有知识的巩固性;③新旧知识的可辨别性。其中,原有知识的可利用性是指,学习者在面临新任务需要调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时,大脑里有可用以调用的知识,这是影响知识迁移的最重要因素;原有知识越巩固,越易迁移到新的学习中。新旧知识的可辨别性是指学生学习了新的概念、原理后能意识到和它们相关的概念、原理之间的异同点。新旧知识的可辨别性越强,越利于新知识作为独立的知识保存下来。

1.2 建构主义关于知识迁移的研究

建构主义学派关注到了知识学习的复杂性、建构性、情境性和社会性等特征。他们发现,知识迁移实际上就是知识在新条件下的重新建构,并且这种重构总是与一定的对象、内容、活动以及社会情境联系在一起的。在他们看来:先前的经验对迁移非常必要,并要达到相当的程度;学习者对不同情境中的共同深层抽象表征有助于促进迁移;迁移是个主动的、动态的过程。

1.3 人本主义动机理论中蕴含的知识迁移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准备状态如学习的注意力(兴趣、需要)、信心、紧张程度等,也影响着迁移的水平。有时尽管学生头脑中储存了迁移所必需的经验,但这些经验似乎处于惰性状态,不能被有效地加以利用,这是因为学生还不具备利用已有知识去学习新知识的心向、态度(即心理准备状态)。迁移在很大程度上受意志坚定性、持久性、自信心、主动探索的精神等非智力因素影响。有积极、主动个性倾向的学习者更容易产生稳定的迁移(Berreiter,1995;Langer,1993)。

2 知识迁移与高层次能力的关系

根据现代学习理论,认知领域学习结果由低到高依次可分为知识的识记、知识的理解、简单情境中的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其中,知识的识记、理解只是积累知识,并不发生迁移。而知识的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则需要运用已学知识进行模仿、比较、归纳、判断,而且越是高层次的学习越是需要调用更多的知识,知识的迁移程度也更高。复杂问题的解决更是建立在分析、综合、评价之上。这启示我们,要想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就必须将教学目标设定在高层次目标上,不能只停留在简单的记住和理解上。

3 基于知识迁移理论的高层次能力培养策略

3.1 操纵与改变知识的可利用性、巩固性以及可辨别性来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启示我们,只教会学生领会知识,理解知识,并不能保证学生就会应用知识,只有在实际情景需要提取应用时才会被激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设计提取应用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搜寻记忆中的相关知识,去唤起隐藏在知识背后的结构、意义,去调用这些知识的相关特点实现理论知识向具体情境的迁移。

教师在教了一个阶段后需要引导学生对相关的概念、原理、课题进行比较,区分出表面相同而实质不同的内容,揭开知识的表面特征,归纳出知识的关键特征,并努力探讨、理出各个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把看似杂乱的内容变得条理清晰。使学生所学知识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有层次、结点牢固、联结线路清晰的网络。

由于缺乏熟识度的知识不能被运用自如,因此在教学中还应加强变式练习(而不是死记硬背的学习)来巩固所学内容。

3.2 关注学生知识学习的情境性和主动建构性

一个好的应用情境应该是一个开放、真实的问题情境,且能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情境。而当这种情境出现时,学生就会运用自己熟悉的概念、原理、方法去尝试假设,求证。这时,新学到的概念、原理、方法就能被激活并迁移到问题解决中。

3.3 关照学生学习时的心理准备状态,尽力多促成学习成功的体验

动机理论启示我们,学习是一个需要认知、情感共同参与的心理加工过程。良好的学习心境能促进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会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才思敏捷,增强问题解决的能力。而问题的顺利解决又会激发更进一步的学习动机,并积累一定的知识迁移经验到下一次的问题解决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多挖掘吸引学生兴趣、需要的素材,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情绪处于高度唤醒状态,迅速而有效地提取知识,使知识发生迁移。

心理学的研究还发现,和失败者相比,成功的解决问题者在态度方面表现出更充足的自信心,更重视认真思考和推理,精力更集中,更有耐心和毅力,随时愿意抛弃已有的思路和答案,积极寻找更佳的思路和答案,而一个人在担心失败的学习情景中,会回避困难,影响其策略的选择。这启发我们在教学中不能要求所有学生达到同样的思维层次和思维成果;而应设置一些让不同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完成的任务,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猜想、寻求多样化的解决办法,提供学生更多展示他们思维方式和策略的机会。

参考文献:

[1](美)戴尔・H・申克著,韦小满等译.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