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理学的研究水平范文

生理学的研究水平精选(九篇)

生理学的研究水平

第1篇:生理学的研究水平范文

论文摘要:通过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江西省内四所高校部分参加定向运动大学生和普通大学生进行测评,结果表明参加定向运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优于普通大学生。这为定向运动在高校体育的广泛开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定向运动是一项集健身、娱乐、知识、竞技和国防教育于一体的新兴体育项目。定向运动作为一项体育项目不仅能强健体魄,而且能使参与者掌握相关地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这项运动使参与者走出平时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融人大自然,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锻炼身体、陶冶情操、磨练意志、提高团结协作的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随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理念的不断更新,定向运动已经逐渐进人大学体育课堂。但由于种种因素,许多高校体育教学部门对开设定向运动课程的目的和意义还不是十分明确,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进行相应的投人,从而制约了高校定向运动课程的开展。本文就定向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进行研究,考察这项新兴体育项目对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为定向运动在高校的普及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 1研究对象

抽取江西省内四所高校内参加定向运动训练的大学生150名(其中男94人,女56人),并在上述高校各不同专业内随机抽取300名普通大学生(其中男179人,女121人)作为参照对象。

1. 2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测量问卷包括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 )to、艾森克个性问卷(EPQ ) tZ} o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 )由90个问题组成,根据总均分和各因子分的高低来评估分析心理健康水平。本量表采用0一4五级评分,其中。=无、1=轻、2=中、3二偏重、4=严重。艾森克个性问卷(EPQ)由湖南医科大学龚耀先修订,问卷测量神经质(N)、内外向(E)、精神质(尸)和自我掩饰度(L)四个人格维度。以上量表均经过必要的信度和效度检验。所有数据应用SPSS10. 0统计软件处理,并进行t检验。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 1参加定向运动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SCL一90得分的比较及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参加定向运动大学生在躯体化这项因子的分值明显高于普通大学生,且存在显著差异(P<o.oi),而躯体化因子得分偏高的主要原因是由参加运动训练时承受过大的运动量而引起较多的身体疲乏和运动损伤所致,而不完全是由心理健康因素引起的躯体反应。

除躯体化因子外,在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敌对性、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几项因子上两个群体之间心理健康的差异性达到非常显著程度}P <o. oi)。尤其在抑郁、焦虑、人际关系、精神病性这四项因子得分上明显低于普通大学生(P<0. 001)。而上述因子是反应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考察因子,这说明参加定向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明显优于普通大学生。

2. 2参加定向运动大学生与全国常模的比较及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参加定向运动大学生的SCL - 90因子得分的总均值与国内青年常模相比差异性不是十分显著(T=1.25, P<0.05),在各单项因子的比较上,除了躯体化、敌对性两项因子得分相对高于全国青年常模,其余因子都略低于全国青年常模,这说明参加定向运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青年常模比较接近,整体上略高于全国青年常模,但两者差异不显著。

2. 3参加定向运动大学生SCL一90得分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参加定向运动大学生人格特征的精神质P和神经质N与SCL一90得分呈正相关,而内外向E和掩饰程度L与SCL一90得分呈相关。在四个人格纬度中,相关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内外向E、掩饰程度L、精神质P、神经质No

3讨论

3.1参加定向运动能有效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据调查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够培养良好的个性及坚强的意志,对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定向运动是在野外紧张激烈的对抗情况下进行的,运动员要在野外复杂的地形下保持不断地快速奔跑、跨越各种障碍,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因此从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的角度考虑,定向运动作为一项体育项目,对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有显著的作用。

此外,定向运动要求参与者在体力与精神的双重压力下,迅速做出判断,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定向运动参与者参加训练和比赛取得好成绩的重要保证。在进行定向运动时,地点通常是设在野外、公园等,人们的注意力必须在地图上和实际地形、地貌上转移,既要用心识图又要观察、浏览大自然的秀美风光,由于注意力的不断转移,能使心情偷快,身体得到放松。故定向运动能陶冶情操,消除烦恼,解脱压力,培养沉着、冷静、机智、果断、顽强、心胸开阔等良好的意志品质[[3]。因此定向运动作为一项智慧型的体育项目,能够培养参与者的良好的意志品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由于学习和就业压力增大,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尤其表现在抑郁水平、焦虑倾向、敌对情绪以及人际敏感等心理问题上。由表1和表2得知,参加定向运动大学生在焦虑、抑郁、敌对、人际敏感等因子上明显优于普通大学生,而且略高于青年常模。这表明参加定向运动能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整体水平。

3. 2参加定向运动大学生人格特征分析

第2篇:生理学的研究水平范文

关键词:化学键;分子间作用力;学习评价;案例研究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1–0036–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是化学教学的核心概念,因而需要深刻而全面的理解。然而,与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相关的概念,例如共价键、分子、离子、晶格能和氢键都比较抽象。为了理解这些概念,学生甚至需要熟悉与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相关的数学和物理概念,例如轨道、电负性和极性等。根据相关研究,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被师生公认为是比较抽象、复杂、难以理解的概念,学生对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核心概念缺乏深入的理解。

1 学生学习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所面临的障碍

学生学习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混淆分子内的作用和分子间的作用,例如不会区分分子内氢键和分子间氢键[1];(2)倾向于一般化的结论和死记硬背而不是科学的理解[2];(3)通常使用伪概念,学生能正确使用相关的术语和概念答题,但不理解其真正的含义[3];(4)倾向于绝对化的分类和不够全面的总结,例如涉及到微粒之间化学键的类型,习惯于要么纯粹是离子键,要么是纯粹的共价键或金属键[4];(5)除了几种常见的物质,学生不能真正辨别物质的构成微粒和相互作用;(6)学生在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学习上存在一些相异概念(alternative conceptions)和迷思概念(misconception)[5]。具体见表1所示。

有研究表明,学生在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学习上存在的诸多障碍,并不都来源于学习者的非正式经验和化学键概念本身的复杂性,部分源自于目前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评价方式。目前的教学反馈或评价诊断有些本身不够科学或很难检测出学生是否真正理解相关的概念,如以下两道高考题(以色列教育部组织的入学考试)[6]。

(1)问题和答案都不符合当前的科学研究

哪种材料有更高的熔点——BaCl2还是C(金刚石)?并说明你判断的理由。

答案:金刚石的熔点高于BaCl2的熔点,因为金刚石中碳原子之间的共价键比BaCl2中的离子键更强。

一直以来,化学家们认为这类问题是不相关的,因为学生需要比较不同类型晶体的熔点,但学生不能应用定性的理解来回答[7]。因此这种问题的回答仅仅建立在对化学键强度未理解欠科学以及过分归纳、记忆的基础上。

(2)问题和相关的答案建立在死记硬背的基础上,不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Cl2O的沸点比H2O2的沸点低,请解释这一事实。

答案:Cl2O的沸点比H2O2的沸点低,是因为H2O2分子间的氢键比Cl2O分子间的范德华力更强。

对这类问题,学生能回答并能得到高分。但是,会使用正确的术语并不能表明他们理解相关的概念,有研究表明,学生似乎依靠死记硬背来判断哪些元素能形成氢键[8]。

国内在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考查上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因而,一般而言,普通的问题并不能作为评价学生是否理解的诊断工具。尽管有时能揭示学生是否持有迷思概念,但并不能表征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水平,因为学生通过应用死记硬背的术语也能提供正确的答案。

2 测查学生对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理解水平的研究案例

为了考查学生对传统问题和新评价问题的回答,并判断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水平,以色列学者Tami等人通过测验法,选取77名11年级学习化学的学生作为被试,对学生关于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理解水平进行了实验研究[9]。

先结合研究参与者(化学权威专家)的观点,制定学习目标、学习行为,在此基础上确立新的评价任务,然后设计用于判断学生对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理解水平的测试题。

2.1 新评价方式的确立

研究的参与者包括优秀化学教师、化学教学领域的研究者、化学课程的开发者以及资深的化学家,通过科学论坛、集中小组讨论、深入访谈来了解收集相关信息。在(信息)数据收集过程中,应用了三角互证法。具体而言,为了减少研究解释的不确定性以及使研究结论无效性最小化,采用了不同的数据来源和多种数据收集方法。其具体过程如表2所示。

将科学论坛、深入访谈、集中小组讨论中收集的数据进行定性整理和分析,具体程序包括下面几个阶段:

(1)把每一份记录(录音和笔记)划分成单元,根据内容,对每一单元进行分类,例如:主要原理、核心概念、评价方法等;

(2)提炼更一般的主题,例如涉及化学键、学习目标或教学策略;

(3)根据选择的主题,对所有相关记录做好标记;

(4)寻找焦距:根据选择的主题,重新组织(做好标记的)数据内容;

(5)在已收集数据的基础上,坚持自己的主张,将有望促成对研究议题更好的理解。

结合科学家、优秀化学教师以及研究者的观点,制定了具体的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学习目标,主要内容如下所述。

(1)提高对化学键的理解,化学键不能通过严格的定义或一分为二的分类来描述;

(2)根据库仑定律,所有的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都是静电作用(加减相互作用);

(3)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存在一系列的范围,根据静电作用的强度,存在连续性;

(4)对于所有的化学键都是主要的原则与核心概念,例如引力和斥力、平衡点、键能、键长和电负性;

(5)培养科学地解释一些化学现象的能力,意识到定性模型可能解释一些现象,但并不能解释所有现象;

(6)知道如果要计算化学键相关的问题,量子力学是公认的科学使用的定量理论。

在集中小组讨论中,优秀化学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开发了一套学习行为(表现)(learning performances),下面例举其中的一部分。

(1)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化学键概念;

(2)指出给定的模型中化学键的类型并解释相应的特征;

(3)指出给定模型中最强或最弱的化学键并解释;

(4)例举与给定模型性质或现象相似的其他例子;

(5)画出与给定模型化学键相似的其他分子或晶体;

(6)知道化学键存在于不同的情境中;

(7)识别给定分子中包含最强或最弱电子密度的原子或原子团,然后解释;

(8)说出与给定结构相关的一类物质的特征,并解释相应的特征。

根据这些学习行为,确立新的评价方式。下面例举一个新评价问题。

a.在上面烧杯中分别画出在三种状态下的溴分子;

b.溴分子在液态和固态通过范德华力结合在一起,请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这种相互作用;

c.溴分子中每两个溴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解释分子内共价键与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差异;

d.例举与溴分子存在相似的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其他物质。

2.2 学生对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理解水平的测试及结果分析

在新评价方式确立的基础上,设计用于测查学生对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理解水平的测试题。总的包括7个开放性问题:4个传统问题,3个新评价问题。

将学生对传统问题(1-4)与相关的新评价问题(5-7)的测试结果通过卡方检验进行交叉检测,具体如下:

问题1和2与问题5(主题:氢键);

问题2和3与问题6(主题:范德华力)

问题4和7(主题:晶体及其性质)

下面例举某个学生对问题1和5的回答:

问题1(传统问题):哪种物质具有更高的沸点——LiF还是HF?说明理由。

学生回答:HF的沸点比LiF低,因为HF分子间的氢键比LiF离子晶体中阳离子和阴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要弱。

尽管这是正确答案,但不知道学生是否理解了什么是氢键,根据学生对问题5(新评价任务)的回答可以检测学生是否理解氢键。

任务5(a):液态水和固态水,存在分子间的氢键,请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什么是氢键。

学生回答:氢键就是N、O、F原子与H原子之间形成的分子间作用力,当H原子把电子给N、O、F原子时,氢键就形成了。

任务5(b):例举存在氢键的其他分子化合物,解释氢键为什么存在以及怎样形成。

学生回答:我的例子是H2O2——在这个化合物中氢键存在于O2分子和H2分子之间。

从这个例子可看出,对于传统问题,学生能作出正确回答,也能说出氢键的概念,但并不理解氢键的真正含义。因为,H2O2分子中,没有O2分子和H2分子,更不可能氢键存在于O2分子和H2分子之间。其氢键在于一个H2O2分子中的氢原子与另一个H2O2分子中氧原子间所形成的分子间作用力。

将学生对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理解水平的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其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可知学生对传统问题与新评价问题的回答存在显著性差异。40%~70%的学生能成功回答传统问题,但在新评价问题中回答错误。相反,只有0~8%的学生在新评价任务中理解较好但不能成功回答传统问题。这些说明,在许多情况下,传统问题中尽管学生不理解潜在的核心概念,但能获得较好的成绩。同时也说明,新评价任务能检测学生更深水平的理解,学生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相关知识来回答问题。因而,新评价问题比传统问题更能诊断学生的理解水平。

3 研究启示

3.1 对教学的启示

3.2 对评价设计的启示

为促进和鼓励课堂教学采取有意义、促进学生概念理解的方式完成,评价就应考查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概念的理解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3]:一是概念之间的关联;二是新的情境下对概念的应用。若完全使用封闭式客观题,如判断、选择、填空等,无论学生的回答如何,都很难测查出学生的理解水平。对于教师来说,不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就很难在教学过程中基于学生已有知识帮助学生建构新的知识框架,更谈不上帮助学生去修正、改变和完善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迷思概念。因此要考查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应当采用含有一定情境的开放式评价方式,如访谈、简答、任务报告、绘制概念图、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等,这将有助于对学生关于核心概念理解水平的考查。

3.3 对教育研究的启示

由于研究发现传统的评价方式不能测查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水平,因而需要一种新的评价方式。而上述案例中新评价方式的建构不是主观臆断,而是采用了定性研究。而定性研究所搜集的资料是描述性的资料,被称为“软资料”,是在自然场合下得来的资料,带有很大程度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为了减少研究的不确定性以及研究结论的无效性,研究者选取了多种数据收集来源(如科学论坛、集中小组讨论、深入访谈等)以及较多的不同类型的研究参与者(如优秀化学教师、化学教学领域的研究者、资深的化学家等)。此外,对研究收集的资料进行定性分析和整理的缜密程序,尤其是分析所得材料(一些化学专家的观点)的过程中,坚持自己的主张,否则很容易出现人云亦云或是迷信权威等不科学的做法。简而言之,在整个定性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所采用的科学的分析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综上所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当前我国科学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对科学概念的理解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之一。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也需要以理解重要科学概念作为基础,因此以核心概念为代表的化学知识的教学与研究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对科学概念的构建和深层次的理解与迁移应用。

参考文献:

[1]乌力吉.对氢键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探析[J].内蒙古师大学报(自然科学),1990,(1):68.

[2]张琦等.化学键概念的学生调研及教学策略[J].化学教育,2012,(2):12~13.

[3] Glazer, N., Ben-Zvi, R., & Hofstein, A.(1999, March).The Gap Between Pactual Knowledge and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in Learning the Concept “Chemical Bonding.”[C].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Boston, MA.

[4] Taber, K.S.(1998). An Alternative Conceptual Framework from Chemistry Educa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20,597~608.

[5] Haluk O¨zmen. The influence of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on Students’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of Chemical Bonding and Attitude toward chemistry: A case for Turkey [J]. Computers& Education 51,2008:423~438.

[6][9] Tami Levy, Nahum Rachel, Joseph Krajcik.. Developing a New Teaching Approach for the Chemical Bonding Concept Aligned With Current Scientific and Pedagogical Knowledge [J]. Science Education DOI, 10.1002,1~26.

[7] Robinson, W. (2003). Chemistry Problem-solving: Symbol, Macro, Micro, and Process Aspects [J].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80:978~982.

[8] Henderleiter,J., Smart, R., Anderson, J., &Elian,O.(2001). How do Organic Chemistry Students Understand and Apply Hydrogen Bonding [J].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78(8):1126~1130.

[10]艾里克森.兰英译.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11]莫里斯·L·比格.张敷荣等译.学习的基本理论与教学实践[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4.

第3篇:生理学的研究水平范文

论文摘要:目的考察大学生的自杀危险性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自杀危险性评定问卷(srrs)和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对甘肃省三所高校的3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对两组变量的典型相关分析发现,两组变量之间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典型相关系数是0.584)。构建的结构模型发现,心理健康的强迫因子对自杀态度和自杀动机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心理健康水平的抑郁因子和敌对因子对自杀危险性的负性情绪因子、态度因子、动机因子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精神病因子对认知僵化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结论大学生的自杀危险性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直接的关系。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杀危险性;典型相关;结构模型

大学生自杀现象日益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自杀问题是整个庞大的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终极指标。自杀作为一种无法让社会和大众普遍认同的非正常死亡,是指个体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自杀行为过程包括自杀意念、自杀企图和自杀行动。自杀意念指一个人开始在头脑中酝酿自杀的想法,在这一阶段自杀意念一般没有外显行为表现,自杀欲望的程度不强烈。但是,当一个人产生了自杀意念,而没有被别人及时察觉并加以关注,随着各种自杀刺激因素的增多,个体渐渐地就会产生自杀企图。自杀企图,是指个体自杀的想法在头脑中反复出现,自杀的欲望非常强烈,这时个体通常伴有生与死难以抉择的矛盾心理,同时个体会有无意识的自杀性言语表达、行为习惯有很大的改变。随着刺激程度的增强和各种求助努力的无效,到最后个体会有明确的自杀计划。自杀危险性指个体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来的指向自杀行动的线索和可能性征兆,如行为的改变、自杀意念和自杀企图的出现、自杀的言语性表达和非言语性暗示等。

目前我国有关对大学生自杀的原因的大量的文章指出,心理健康水平是导致大学生自杀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很少研究通过实证的方式来证实心理健康和大学生自杀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技术分析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自杀危险性之间的关系,并构建了心理健康水平各维度与自杀危险性各维度之间的结构模型,进一步确定了心理健康水平和大学生自杀危险性之问的关系。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了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三所院校的3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68份。其中男生122,名,占46%,女生146名,占54%。其中大一学生52名,占19.4%,大二学生¨名,占41.8%,大三学生56名,占20.9%,大四学生48名,占17.9%。其中文科生154名,占57%,理科生114名,占43%所有被试平均年龄20.5岁。

1.2材料

1.2.1自编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包括性别、年龄、测验日期年级、专业类别、民族、家庭结构、家庭经济水平等项目。

1.2.2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用于测查个人精神健康状况,采用1~5记分,包括9个因子,分别是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还有一个附加项。

1.2.3大学生自杀危险性评定问卷(sirs)用以测量自杀意念和自杀企图来估计发生自杀行动的可能性,测量的内容是个体受长期因素影响而表现出来的短期心理状态和行为倾向sirs量表有两个维度:时间维度和内容维度。时间维度,包括个体过去的经验一现在的情绪状态一未来的期望;内容维度,包括负性情绪、自杀态度、认知僵化、自杀动机。量表有20个题目,采用从不、有时、经常、总是四点记分,总分范围为0~60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a=0.791,p=.000<0.01。采用奇偶分半的方法,可以得出r=0.660,p=.000<0.01,布朗公式校正后的信度为cp=0.642。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2结果

2.1两组变量的典型相关分析

典型相关分析是进行两组变量之间相关的分析技术。我们把scl一90的十个因子作为自变量,把大学生自杀危险性的四个因子和四个因子的总分作为因变量,对这两组变量进行了典型相关分析,产生了四个典型相关系数,经纬度递减检验之后发现只有两个典型相关系数统计显著(如表1),

从冗余分析的结果发现,第一组的第一个变式解释了第一组所有变量的46.8%,第二组所有变量的20%;第二组的第一变式解释了第二组所有变量的59%,第一组的所有变量的16%,第一组的第二个变式解释了第二组的所有观测变量的2%(冗余指数是0.019)。因此,第二个典型相关系数不予考虑。

典型负载系数如表2,它是典型变量与本组的观测变量之间的两两简单相关系数。在此,我们只考虑大于0.3的典型负载系数。从表3的结果发现,心理健康的10个因子的典型负载系数都大于0.3,并且与心理健康水平是负相关的;自杀危险性的四个因子的典型负载系数也都大于0.3,并且与自杀危险性是负相关的。

2.2两组变量的结构模型

2.2.1模型1在典型相关分析中,我们发现,心理健康水平和自杀危险性两组变量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为了进一步确定两组变量间的结构关系,我们假定心理健康水平的10个变量,对自杀危险性组的5个变量都有影响,基于这一假定构建了两组变量之间的一个全模型。分别把症状自评量表的10个因子各个项目的总分作为外显指标,10个因子分别作为外源潜变量;分别将自杀危险性问卷的4个因子各个项目的总分作为内生指标,4个因子分别作为内源潜变量。结果显示,只有ga 1.2、ga 1.4、ga 1.6、ga 2.2、ga 2.4、ga 2.6.ga 2.9、ga 3.2、ga 3.9、ga 4.2、ga 4.4、ga 4.6、ga 5.2.ga5.4、ga 5.6、ga5.9de效应是显著的。

2.2.2模型2删除模型1中不显著的路径后得到模型2结果显示模型拟合很好:(34)=70.17,rmsea 0.063nnfi=0.97,cfi=0.99。结果还显示,ga 1.2、ga 2.9、ga3.2的效应是不显著的。

2.2.3模型3除模型2中不显著的路径后得到模型3。结果显示模型拟合很好:(37)=73.18,rmsea=0.061,nnf=0.97.cfi:0.99。见图1。

3讨论

典型相关分析技术是对两组变量进行分析的技术,因此它所描述的是两个变量组之间的整体相关形式,而不是关于两个变量组中变量的相关。我们在此分析的两组变量分别是心理健康水平和自杀危险性水平。通过对这两组变量的典型相关分析发现,心理健康水平的第一典型变式解释了其10个维度的46.8%的变异,说明提取的这个典型变式基本上代表了心理健康的整体水平。自杀危险性的第一个典型变式解释了其4个维度的59%的变异,说明提取的这个典型变式很好的代表了自杀危险性的整体水平。提取的两个典型变式之间的典型相关系数是0.584,这说明两组变量之间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但是从冗余指数我们发现,心理健康水平的第一个典型变式仅仅解释了自杀危险性四个变量的20%的变异,而自杀危险性的第一个典型变式仅仅解释了心理健康水平的16%的变异。从这一结果我们得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大学生的自杀危险性有直接的影响,这一结论刚好验证了王瑞全、罗军席等人的研究结论。王瑞全、罗军席等人的研究指出’,抑郁症自杀的临床症状主要有绝望感、妄想、兴趣缺失、情绪低落、自罪自责、早醒失眠等。朱国平对18例住院精神病人自杀死亡进行分析,发现自杀绝大多数是在幻听、妄想、自罪自责等精神症状支配下造成的。荆春霞等采用统一调查表对广州市高校大学生自杀意念的风险因素进行研究,指出自杀意念发生的主要风险因素有:曾患精神分裂症或抑郁症、服用成瘾性物质、以往有过自我伤害行为、喜欢从阴暗面看问题等。

为了进一步确定心理健康的各个维度和自杀危险性的各个维度之间的关系,我们构建了两组变量的结构模型。从构建的结构方程模型,我们可以得出,心理健康水平的强迫症状、抑郁、敌对和精神病性四个因子对自杀危险性有显著的影响,其余六个因子的影响不存在显著差异。具体来说,强迫症状对自杀危险性的态度因子和动机因子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也就是说,强迫症状分数高的大学生在自杀态度上和自杀动机因子上的得分也高,说明存在强迫症状的大学生对自杀的态度更加宽容,自杀的动机也比强迫症状分数低的大学生更加明晰,这一结论梁军林等人的研究结论一致。梁军林等研究发现,影响中学生自杀意念的相关因素有抑郁、强迫、精神病性因素,是否独生子女,内外向人格维度,家庭结构和消极应对方式。心理健康水平的抑郁因子和敌对因子对自杀危险性的负性情绪因子、态度因子、动机因子有显著的正面作用,说明高抑郁和高敌对的大学生对自杀的态度更加宽容,自杀的动机也更加明晰,这一结论与宋专茂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宋专茂等人研究发现,有自杀风险者存在孤独、紧张、情绪不稳、敏感、忧郁、怀疑、刚愎、自责、焦虑不安、朋友少、常感挫折气馁、易激动、神经质等特征。心理健康水平的精神病性因子对自杀危险性的自杀意念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也就是说,精神病性因子分数高的学生在认知僵化因子上的分数也高,这一结论刚好验证了王伟勇、刘华清等人的结论。王伟勇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多数具有自杀行为的抑郁症患者兼有妄想症状。研究表明,如果抑郁症、精神分裂症、酒精和药物依赖并发出现,则会大大增强自杀的风险性。刘华清等人“纠认为大多数精神分裂症自杀者伴发抑郁,并由此加大了自杀的可能性。从这一模型我们也发现,心理健康的其它六个因子与自杀危险性的关系并不显著,这一点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

第4篇:生理学的研究水平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当事人中心;团体咨询;教育实验;心理健康

团体咨询是心理咨询的主要形式之一,有结构式与非结构式之分。非结构式指团体在进行过程中没有规划好的确定的内容,内容根据成员在团体进行中的反映来决定。团体咨询非常适合青少年。它的形式生动活泼,适合同龄群体,深受学生们的欢迎。有报道团体咨询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效果。当事人中心治疗团体强调,团体领导者要为团体开创与维持一个充满真诚、尊重的同感的气氛,以使组员内在所拥有的丰富潜能得到现实的发挥,导致个人的自我形象、基本态度、个人自主的行为有所改变,迈向成长。在当事人达成此目标前,他们必须先除去自己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面具;当面具去除后,从虚假的背后所凸显出来的应当是一个不断自我实现的人。这样的人对经验采取开放的姿态,能够自我信任,对自己负责,乐于继续成长。这样,当事人就更能克服目前与将来所要面对的问题,发展成为一个健康、成熟而且能自我实现的人。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本研究的实验对象是12名分别为来自于某重点大学一、二、三、四年级的本科生,成员者中6名女生,6名男生,成员的平均年龄为19岁,为正常健康人群。

1.2 实验工具

1.2.1 SCL-90症状自评量表 此量表由Derogatis,L.R.编制,上海铁道医学院修订,为我国公认的心理健康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不需要效度检验。90个问题中包括反应心理健康程度及心理问题类型的10个因子。该量表采用5级评分,分数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差,0分没有,1分很轻,2分中等,3分偏重,4分严重。

1.2.2 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ennessee Self-Concept Scale,简称TSCS) 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是由美国田纳西州心理学家H.Fitts于1965年编制而成,本研究使用的是由台湾林邦杰于1978年修订表。修订后的量表由70个题目组成。该量表共含10个因子。其中自我认同、自我满意、自我行动、生理自我、家庭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的自我总分为正向因子(共9个),即得分越高,自我评价越好,与之相反,自我批评为负向因子,即得分越高,自我评价越差,自我概念越低。该量表在国内广泛运用在自我概念测评方面。本次研究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为0.8694,斯皮尔曼一布朗(Spear-man-Brown)分半信度系数为0.9656。

1.2.3 团体活动成员自我定评量表为自制量表,目的在于了解被试者在研究结束后,对自己在参加团体后的变化进行评价。该量表共有10个评定尺度,假定成员在参加团体咨询之前各项起点均为“0”,实验结束后,由各成员自己评价自我参加团体咨询后所处的状态,由-5分到+5分。此外,每次活动还要求成员记日记,以此了解成员心理变化。

1.3 程序本研究公开在某重点大学招募自愿者,经过面谈、测试筛选12名成员进入团体,共进行11次辅导并进行追踪观察。每次间隔1周。

2 结果

2.1 实验前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变化,实验组实验前、后测,在强迫因子、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忧郁因子、焦虑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精神病因子上有差异;其中,忧郁因子、恐怖因子、精神病因子为差异性十分显著。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团体的大学生成员经过当事人中、心团体咨询治疗后,其心理健康水平普遍得到提高,尤其是在人际交往的焦虑方面有显著性效果。

2.2 实验前后大学生自我概念水平的变化。

可看到实验组实验前后测在自我认同、自我满意、道德自我、心理自我的社会自我等5个因子上有显著性差异,自我总分也呈显著性差异;其中,自我认同、自我满意、社会自我的自我总分为差异性非常显著。

2.3 实验前后团体成员自我评鉴的变化实验结束后,团体领导者要求参加团体咨询的成员填写《团体活动自我评定量表》,评价参加团体咨询后自己所处的状态,初始状态为0分。统计结果。

参加团体咨询的大学生都认为自己有了积极的变化,所有的人都认为自己比在参加团体前变得更关怀他人、愿意帮助他人,更信赖自己、信赖他人,更了解自己的他人,比没有参加团体前更开放、更自由自在、更有责任感。

3 讨论

第5篇:生理学的研究水平范文

惩罚约束的有效性与躯体化、忧郁、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存在显著负相关;拒绝忽视的有效性与焦虑、恐怖及精神病性存在显著负相关;情感关爱的可能性与恐怖存在显著正相关。

论文摘要:[目的]研究者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时的策略倾向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和中学教师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策略问卷对沧州市300名中学教师进行施测,测量其心理健康状况和对学生心理问题处理策略的倾向。[结果]教师心理健康分数与积极应对方式存在正向的关系,与消极应对方式存在负向的关系。[结论]教师心理健康程度影响处理学生心理问题时的策略,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是职业卫生领域的重要任务之一。 

论文关键词:中学教师;心理健康;处理策略 

1问题的提出 

1、1研究的目的 

教师处理学生心理问题,作为一种行为,也存在着负向和正向的区分,在不同的情景下,这种区分可能不尽相同。但是作为行为,它必然与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将从教师的心理健康、认知和行为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本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能为学校师资培训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使教师对于他们本身及他们工作所面对的对象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真正成为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1.2研究的现状 

目前,国内关于教师各方面的研究很多,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的生活幸福,更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和问题的调查“。这些研究表明,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全国常模严重,尽管在不同的地区存在不同的差异。国外也有研究表明,教师这个职业比其他社会职业更容易使人感到精疲力竭”。不同年龄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而关于教师行为和心理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活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上,对学生心理问题处理策略与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却是较少探讨”。 

姚三巧的研究发现,有力的社会支持可提高教师的正性情绪;自尊感强可增强教师的工作满意感,提高其心理卫生水平,减轻躯体抱怨和抑郁症,增加正性情绪。有效的应付策略可使教师工作满意感和心理卫生水平提高,减轻抑郁症。钟向阳的研究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社会支持、消极应对方式和自我效能感均有显著相关,并发现了心理健康分数与消极应对方式负向的关系。而李春灵’在分析南宁市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果,积极的应对风格有利于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而消极的应对风格使心理健康水平下降。这些结果可以看出心理健康与消极行为的负向的关系。那么,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否也与他们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有关系呢?这是本研究想探讨的一个问题。 

2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沧州市八所中学共300名教师进行调查,最后得到有效问卷286份,有效率为95.3%。其中女教师204份,男教师82份。 

2.2研究方法 

2.2、1采用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制的SCL-90症状自评量表测评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该量表含有90个项目,评分标准采用五级。 

2.2、2采用查明华,申继亮等编制的《中学教师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策略问卷》,此问卷包括5个分问卷,分别是:厌学情景问卷,退缩行为情景问卷,自我中心行为问卷,攻击行为情景问卷,和考试焦虑隋景问卷。问卷共包括101道题目,每一题目作为一种具体策略。所有策略分属于六大策略即:言语疏导型策略、责任转移型策略、惩罚约束型策略、行为疏导型策略、拒绝忽视型策略和情感关爱型策略。要求被试对有效性和可能性进行5等级评分。 

2-3统计分析所有资料录入计算机并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 

各情景中教师的六种处理策略的有效性(E)、可能性(P)与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

在厌学情景中(见表1),考察教师心理健康与处理策略的关系,发现心理健康恐怖因子与言语疏导策略的可能性、行为疏导策略的可能性以及拒绝忽视策略的有效性存在显著正相关;拒绝忽视策略的可能性与心理健康强迫症状因子、焦虑因子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心理健康的精神病性因子与拒绝忽视策略的可能性及有效性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在自我中心行为情景中(见表3),考察教师心理踺康与处理策略的关系。心理健康的恐怖因子与行为疏导的有效性、可能性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拒绝忽视的有效性存在显著负相关;忧郁因子与情感关爱的可能性存在显著负相关;偏执因子与行为疏导的有效性存在显著正相关;精神病性与惩罚约束的可能性存在显著负相关。

在攻击行为情景中(见表4),考察教师心理健康与处理策略的关系。言语疏导策略的有效性与心理踺康各因子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其可能性与恐怖因子存在显著正相关;责任转移策略的可能性与强迫症状、忧郁及精神病性存在显著负相关;行为疏导策略的有效性与焦虑、恐怖及偏执存在显著正相关,其可能性与恐怖存在显著正相关;惩罚约束策略的有效性与敌对、恐怖及精神病性存在显著负相关,其可能性与阮郁、焦虑、改对、恐怖及精神病性存在显著负相关;拒绝忽视策略的有效性、可能性与焦虑、敌对、恐怖及精神病性存在显著负相关;情感关爱的有效性与人际关系存在显著负相关,其可能性与恐怖存在显著正相关。 

在考试焦虑情景中(见表5),考察教师心理缝康与处理策略的关系。恐怖因子与责任转移策略的可能性存在显著负相关,与行为疏导策略、情感关爱策略的可能性存在显著正相关;敌对因子与责任转移策略的可能性存在显著负相关。

4讨论 

4.1心理健康与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策略选择的关系 

由表1一表5我们可以看到,只有在情景四(攻击行为)中教师策略的选择才与心理健康有较大的相关。究其原因,SCL一90问卷主要是测定近段时间的心理健康状况,时间的局限性比较大。而教师的自我概念是相对稳定的,是作为教师在相当长的时问内累积下来的自我意识,因此,从测量角度看,自我溉念与教师行为的关系应该更密切。 

由表可见,心理健康程度得分与言语疏导、行为疏导和情感关爱这三种积极正向的策略,呈现显著的正相关,也就是说,心理健康程度高的教师,更倾向于使用言语疏导、行为疏导和情感关爱的行为干预策略,反之亦然。根据钟向阳的研究,心理缝康分数与消极应对方式存在负向的关系。 

这种现象可能反映出当前教师由于普遍接受培训教育,所以都能认识到处理学生问题时哪些有效哪些无效,但在真正行为上,可能有些教师还不能做到。 

4.2不同情景对教师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策略选择的影响 

由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在教师的观念中,在厌学、攻击行为和考试焦虑情景中,教师倾向于认为情感关爱型策略更有效;在退缩和自我中心情景中,教师认为惩罚约束型策略更有效。而在实际采用的策略上戒们发现对于厌学问题和考试焦虑问题,教师都更倾向于采用情感关爱型策略,对于退缩和自我中心问题,教师更倾向于采用惩罚约束型策略;在攻击行为情景中,教师更倾向于采用言语疏导型策略。 

面对厌学和考试焦虑问题,教师无论在观念上还是行为上,都选择了情感关爱这一策略。可见,教师对待学生的厌学和考试焦虑问题,还是充满了人情味,希望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用更多的情感感化学生。 

面对退缩和自我中心问题,教师无论在观念上还是行为上,都选择了惩罚约束这一策略。可能是教师认为用言语疏导等正面教育很难奏效,所以更倾向于给学生以制裁,让学生受到惩罚,得到教。 

对于攻击行为问题,教师虽然认为情感关爱更有效,却更多使用言语疏导。攻击性行为,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造成学生之间的一些伤害。所以在选择使用策略时,他们更倾向于采用言语疏导,因为这样可以在瞬间见效。 

除了上面的差异外,我们并未发现教师对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的有效性的认可和真正在具体情境中采取的策略有显著的差异,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对行为结果的认知对他们的行为有一定的指导性,另一方面,在我们的问卷设计中,有效性和可能性体现在同一问卷上可能会造成本身的较高的相关性。 

5结论 

第6篇:生理学的研究水平范文

关键词:研究生;心理健康;提升机制

一、引言

近年来,社会对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激增,导致越来越多的大学本科生选择升学继续攻读研究生,而随之而来的便是更加复杂的研究生群体构成以及其更加广泛的压力来源。由于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影响其培养质量,进而影响到研究生自身的健康发展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如何提升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这一问题越来越受到高校及研究者们的高度重视,并且纷纷采取措施解决该问题,但由于各种主观及客观原因总是收效甚微。经研究发现,其根本原因在于提升措施实施过程不够连贯和专业,缺乏一个独立完善的提升机制。本文就将针对“如何建立提升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机制”这一问题进行探析。

二、研究生心理危机预防机制

第一,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调查与分析。其一,调查方法①选择适当的调查工具。高校只有及时、准确地掌握该校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现状,才能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独立的、完善的提升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机制。而充分了解现状的首要步骤就是做好心理健康水平调查,其中选择适当的心理调查工具尤为重要,它能够帮助高校准确掌握调查对象即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当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类型以及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各类因素。目前大部分高校主要采取两种方式,分别是问卷调查法和使用心理测量工具进行调查。问卷调查法一般有两类高校会选择使用,一种是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研究专业能力不足的高校,通常会在网络这个信息汇集的平台选择现成的心理调查问卷,而这类调查问卷中的部分内容与研究目的存在偏差,由此得出的调查结果也可能存在较大误差,不能准确反映研究对象的心理健康水平。还有一种高校则相反,其对心理健康的研究十分深入、专业且经验丰富,会根据以往的研究成果、当前的研究目的并结合研究人员的专业知识,编写一份具有很强针对性的原创调查问卷,这类调查问卷意义较大。而心理测量工具这种普遍的、大众的、适用性广泛的方式也受到众高校的青睐,例如应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MMPI)、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症状自评量表(SCL-90)、大学生人格问卷(UPI)、焦虑自评量表(SAS)等,对研究对象进行心理健康水平调查。这些心理测量工具可以单独使用也可组合使用,这就取决于心理健康调查的目的了;②选择合适的调查平台。选择适当的调查问卷或是心理测量工具后,如何将其呈献给研究对象是以纸质、人工、电子软件还是其他形式,故调查平台的选择也十分重要,方便、快捷或是与实际需求相符合的调查平台必然是最佳选择。早年间,人与人面对面的形式和纸质形式的调查较多,后来随着便捷软件的开发更新以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高校更青睐于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调查,也为调查后的数据分析提供便捷;③选择恰当的调查时间。选择恰当的调查时间即根据调查研究的目的选择最恰当的调查时间,例如欲调查研究某校复试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则需在研究生复试笔试或面试环节对参加复试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水平调查;如欲调查研究某校刚入学新生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则可选择在9月初开学报道期间完成调查等。除此之外,还需根据调查目的选择调查时间区间进行跟踪调查,通常以每半学期调查一次亦或每学年调查一次为主;其二,结果分析①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分析,选择适当的调查工具和符合实际需求的调查平台后,调查所得的结果就要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分析方式建议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为主,由此呈现的分析成果既有直观的数据信息又有客观的文字阐述,不仅有一目了然的观感,也为之后制定完善、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做好前期工作、奠定事实基础;②横向与纵向皆对比分析。对于调查结果的分析,上述提到的定量分析还可更加深入、细化,可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进行横向、纵向对比分析,从而更有力地说明社会人口学各因素、导师因素、朋辈因素、校园环境因素等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程度,继而为之后制定完善机制提供充足的分析依据。第二,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其一,基本课程设置。高校研究生课程大多以专业课为主,公共课以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居多,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较少甚至没有,这对于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不利。因此,高校在充分意识心理健康对研究生发展的重要性后,应采取最基本的行动即设置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公共课亦或选修课,以课程形式对研究生进行基础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和普及;其二,相关活动开展高校除了通过设置心理健康相关基本课程让研究生接受理论知识外,还可将知识与信息的普及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充分利用研究生学生党支部、研究生会、研究生相关社团等资源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相关活动,使研究生在实践活动中构建朋辈互助关系等,实现自助与他助,潜移默化地缓解一般心理问题、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当然,如果有心理健康专业辅导老师的指导,亦可开展心理健康团辅活动,其效果更佳,也为研究生心理危机干预提供准确信息和效果反馈;其三,导师日常交流。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不仅承担着教授专业知识的重任,还应关注和重视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培育。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导师应时常关注研究生的心理动态,加强与研究生的沟通与交流,以便及时发现其心理问题,对其进行适当且正确的帮助与辅导。当然,导师不仅要以身作则,保障自身的心理健康,还要具备基本的心理辅导知识与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并定期培训,以从容应对研究生基本心理问题。同时,导师也可与辅导员建立针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期联系,共同关注并提升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第三,网络资源传送。除了上述对提升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有积极影响的方法、措施外,高校也应与时俱进,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的资源与信息,通过快速便捷的方式如校园官方微博转发、官方微信推送、校园APP等向研究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递心理健康相关信息。当然,高校也可利用新媒体推送心理健康调查问卷,辅导员老师以及专业心理老师也可公开自己的新媒体账号与研究生进行线上、线下互动交流,以提升研究生对于心理健康的关注度、提高其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兴趣。

三、研究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第一,基础引导。基础引导主要以缓解和解决经研究生心理健康调查所发现的普遍问题为主。由于这些心理问题一般且普遍,故对引导者所具备的心理咨询与辅导的专业水平要求不高,辅导员、导师、家长、朋辈等都可作为引导者,运用丰富的生活经验、使用合适的谈话技巧对被引导者的一般心理问题进行引导,产生心理干预功效。而进行引导的平台与方式也多种多样,如书面交流、电话沟通、新媒体平台互动、团辅活动等,都可对研究生一般心理问题进行干预,帮助他们缓解或解决心理不适。第二,专业干预。专业干预主要以解决经研究生心理健康调查所发现的个别问题为主,这些问题相对严重,经专业心理健康从业人员干预效果更佳。目前,高校普遍采取建立心理健康中心、聘请专业心理健康咨询与辅导从业人员的方式,以保证其对学生心理危机的专业干预。但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中心或相关组织机构仅有一个,集本科生与研究生心理健康服务于一体,并没有专门针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组织或部门。因此,高校可细化工作范围,建立研究生心理健康服务部门或组织,并根据实际需要配备工作人员,以此增强专业干预工作的针对性,对有效提高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有益。在专业干预的方法上,若前期心理健康调查工作采取实名制,可将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的、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个别研究生列为专业干预对象,进行一对一沟通与交流、帮助与引导,及时解决其心理问题、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同时,心理健康中心应采取定期约谈的方式,追踪了解这类研究生的心理动态并及时进行专业干预,若其心理危机加重或存在器质性病变,即可及时发现并转诊。

四、研究生心理服务反馈机制

提升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机制在以危机预防机制为首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为辅助,干预机制为解决措施后,还需心理服务反馈机制做垫后才更趋完整。高校为提升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做出的一系列努力是否真正获得成效都取决于心理服务反馈结果,故其应在每个研究或心理干预结束前向研究对象发放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并进行心理健康水平提升机制满意度调查,再次了解研究对象在经过提升机制影响后的心理健康水平,并将其与最初调查结果进行对比,从而检验研究对象心理健康水平是否有所提升、当前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机制是否有效,这对于之后整体机制的改进与更新十分有利。目前,高校已有意识将提升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许多措施进行有效整合,逐渐形成完整、独立的提升机制,研究者们对此研究也不断深入并打开了新局面,笔者也期今后对此有更加深入的研究并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波.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预警机制的建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9):52-55.

[2]阮筠,夏梦醒.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预警机制研究[J].科技视界,2012(9):81-82.

[3]石共文,韩慧莉,李双琛.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机制构建[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5):134-136.

[4]苏镇松,田立.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危机干预机制探究——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31(19):106-107.

[5]孙宁成.建立研究生导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机制的探索与思考[J].校园心理,2014,12(6):413-415.

第7篇:生理学的研究水平范文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硕士研究生;研究生教育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及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硕士研究生在择业、婚恋、生活、学习等方面面临诸多压力,其主观幸福感水平普遍不高,影响了他们自我潜能的发挥和个人的全面发展。所谓主观幸福感,就是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自己的生活质量做出的整体性评价。本文拟对近5年我国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目的在于全面把握我国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的进展和不足,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同时呼吁更多的人关注硕士研究生的主观幸福感,采取切实措施促进硕士研究生健康成长,从而提升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质量。

一、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研究概况

1 文献分布

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以“全文”为检索项,以“硕士研究生”和“主观幸福感”为检索词,采取“精确匹配”方式进行高级检索,共检索到2008年以来的相关文献1 387篇。根据相关性原则,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30篇文献进行分析。从文献资料的来源看,在这30篇文献中,期刊有22篇,约占73%;硕士学位论文有8篇,约占27%。从文献的年度分布看,2008年有4篇,约占13%;2009年有4篇,约占13%;2010年有8篇,约占27%;2011年有8篇,约占27%;2012年有5篇,约占17%。由此看出,近5年来硕士研究生的主观幸福感问题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2 研究视角

文献表明,大多数学者都是从心理学视角对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进行研究,也有个别学者另辟蹊径,从其他学科视角进行创新研究。例如《硕士研究生体育参与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从体育学的视角进行了深入探讨;《硕士研究生的幸福观、幸福感及其相关研究――来自湖南四所大学的调查》则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多个视角进行研究。

3 研究方法

从研究方法来看,只有《当前女研究生主观幸福期待与现实差距的成因分析》和《提升女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的教育策略》运用了理论思辨的方法,其余的都是实证研究,即从当地高校选择一定数量的硕士研究生作为被试,开展问卷调查,自编主观幸福感量表进行研究。《硕士研究生体育参与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运用了访谈法、文献研究法、心理测量法、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硕士研究生的主观幸福感进行了实证研究。《硕士研究生学习幸福感调查――以沈阳地区某高校为例》则运用个案研究法,选取沈阳某高校的硕士研究生作为被试,进行调查研究。

4 研究思路

对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大致有两种研究思路:一种是先对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进行实证调查,然后通过归纳和统计分析(回归分析)得出结论;另一种是通过理论思辨,直接探讨提高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的策略。如《上海地区硕士研究生心理控制源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和《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与自尊、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等,就是按照前一种思路进行研究的;而《当前女研究生主观幸福期待与现实差距的成因分析》和《提升女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的教育策略》则按后一种思路进行研究。

二、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的主要内容

1 关于主观幸福感内涵的研究

许德镇指出:主观幸福感是个体根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自身在日常生活中的幸福体验的主观感受和整体性的评估。它包含三个维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感。冯翠仙认为:主观幸福感主要是指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整体评价,主观幸福感包括认知评价和情感体验两个成分,前者是对生活质量的总体认知评价(即生活满意度),后者是指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包括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黄钧裕等也给出了类似的阐述。从中可以发现,学者们对主观幸福感的认识基本趋于一致。

2 关于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水平的研究

王淑燕等使用不同的主观幸福感问卷对硕士研究生进行调查,发现硕士研究生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王玲玲等认为硕士研究生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钱宇凤等进行实证研究,认为女硕士研究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较高。薛本洁以安徽省2所医学院校硕士研究生为被试,得出医学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基本处于中等水平以上。马金凤等副通过研究发现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水平较低。综合各学者的观点,可以得出当前我国硕士研究生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的结论。

3 关于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的差异研究

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硕士研究生的主观幸福感依性别、年级、生源地、健康及婚恋、学校及专业等方面的不同而存在明显的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女硕士研究生的主观幸福感较高。王玲玲在《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研究》一文中指出: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性别差异非常显著,女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男生。这一研究结论与《硕士研究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分析》的研究结果一致。

(2)分别来自城、乡的硕士研究生其主观幸福感有明显差异。师保国等在《当代研究生的主观幸福感、社会支持及其关系》中指出,城市研究生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农村研究生。而文献[13]的结论相反,认为农村生源的幸福感指数显著高于城市生源的幸福感指数。分析其原因,可能与被试的取样、施测的方法、被试的生活学习环境以及掩饰程度等因素有关。

(3)不同年级的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有较大差异。许德镇以上海市硕士研究生为被试,结果发现硕士研究生的主观幸福感随年级的变化而变化,研一学生幸福感最高,研三学生幸福感相对较低;张宁在对西安地区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中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但张明明认为,研三学生主观幸福感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学生。

(4)恋爱中的及生理健康的硕士研究生幸福感较高。学者们普遍认为,恋爱中的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单身者或者已婚者;另一些研究表明,生理健康状况良好的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水平要高于生理健康状况欠佳的硕士研究生,如《硕士生主观幸福感的实证研究――以人口统计学因素和社会支持为统计变量》一文,对不同健康状况的硕士研究生幸福感水平进行比较研究得出这一结论。可见,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与其身心健康关系很大。

(5)重点高校及文科类硕士研究生幸福感较高。《硕士研究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一文指出,985、211高校的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水平高于普通高校硕士研究生;文科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理工科硕士研究生。然而王淑燕认为,理工科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水平稍微高于文科硕士研究生,两结论之所以相悖,与他们选择的主观幸福感量表的不同有关。

4 影响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研究

关于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颇丰,大多研究者认为,硕士研究生的主观幸福感既受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又受个体心理特征的影响。

(1)影响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的自身因素。影响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的自身因素很多。一是硕士研究生的自尊水平。如《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与自尊、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及其与自尊的关系》等研究表明,硕士研究生的自尊水平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自尊水平越高,主观幸福感越高。二是硕士研究生的自我效能感。《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研究》中指出:自我效能感与幸福感指数、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这3个维度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与消极情感这个维度存在非常显著的负相关。三是硕士研究生的自我和谐。自我和谐程度不同的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差异显著。自我和谐程度越高,主观幸福感水平越强。《汕头大学硕士研究生自我和谐状况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和《医学研究生主观幸福感与自我和谐、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等文献持的就是这一观点。

(2)影响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的社会因素。随着研究生教育开放程度的加大,社会对学校和学生的影响也愈来愈大。影响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的社会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研究生获得的社会支持。冯翠仙等研究认为:硕士研究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与社会支持存在显著正相关,他们拥有的社会支持越多,主观幸福感就越强。另一方面是来自社会的就业压力。张明明选取湖北省3所高校的400名硕士研究生作为被试,研究认为,硕士研究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与就业压力呈显著负相关,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水平随就业压力的增加而降低。

5 提升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的策略研究

很多文献都涉及到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提升策略问题,一般是从社会、学校、个人三个方面探讨增强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的具体策略。

(1)社会积极引导,为提升硕士研究生的主观幸福感奠定基础。很多学者都积极提倡全社会一起来关注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首先,利用大众传媒对自强不息的硕士研究生代表进行正面宣传和报道,从而辐射到整个硕士研究生群体,引导他们乐观向上,提升其心理素质。其次,大力发挥社会团体的建设性作用,提供隐性的情感支持,从而使硕士研究生个体在社会团体中获得满足感和归属感。如冯翠仙认为,应建立硕士研究生的社会支持系统;董凤洁则提出了构建良好社会支持系统的策略。

(2)学校高度重视,为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的提升创造条件。一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的感受力。学校可以多开办一些针对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健康讲座,帮助他们解决人际交往、情绪调节和环境适应等方面的困惑。另外,学校可以结合硕士研究生身心发展特点,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国内很多学者都高度重视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如《当前女研究生主观幸福期待与现实差距的成因分析》和《当代研究生的主观幸福感、社会支持及其关系》等文献,分别强调要对硕士研究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苗元江等在《研究生幸福感指数调查》中明确提出要面向研究生开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二是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提高硕士研究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硕士研究生每天的学习、生活都是在校园里进行的,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他们主观幸福感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学校应该积极组织各项文娱活动、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鼓励硕士研究生积极参与,从而丰富硕士研究生的业余生活,让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下更好地成长成才。师保国等提出要为研究生建立宽松的校园文化环境。苗元江等也提出要积极加强研究生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第8篇:生理学的研究水平范文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下午好!

我院题为《聋生书面语言发展水平现状调查及培养对策研究》之课题,是2006年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课题。在院领导、院特教所的大力支持、课题组相关老师的积极配合下,今天顺利开题了。下面我代表课题组,就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在座的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作如下汇报:

一、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聋校语文教学效率不高、聋生书面语言发展不足是当前聋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本课题从聋生书面语言发展形成机制及培养对策方面开展研究,因此,对于促进聋生书面语言发展、提高聋校语文教学质量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二)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语言学界和教育界关于正常人书面语言发展的研究及成果较为丰富,但在聋人书面语言发展机制及书面语言发展培养对策方面,有深度、有创见的研究几乎没有。因此,本课题的研究不仅填补了语言学和语言教育学在特殊人群语言发展研究方面的空白,而且还将为聋人教育和聋人书面语言发展与培养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三)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聋生学习语言的最大目的是能与人(更多的是健听人)交往、交谈,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只有培养和提高聋生的书面语言发展水平,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语言水平。因此,本课题研究有利于帮助聋生融入主流社会,全面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意义重大。

二、国内研究现状评述

为把握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我们查阅了2000年至今公开出版发行的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两家特殊教育理论刊物(《中国特殊教育》、《现代特殊教育》),翻阅了特殊教育的相关文献,并通过google.com进行了网络搜寻,在对所得资料进行分析、整理的基础上,我们发现:(1)研究者普遍认为,聋生语言水平的提高,关键在聋生书面语言发展的培养上。(2)对聋生书面语言发展培养方面的研究集中在:①聋生掌握书面语言的情况。大量文章主要是罗列聋生在掌握书面语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做一些粗浅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②对聋生书面语言发展水平的调查研究。如阅读能力、书写能力的调查,总体反映聋生书面语言发展水平低下,大部分学生九年级毕业时阅读普通报刊还比较困难,写出的句子语法错误很多等。③对提高聋人书面语言发展水平的教学法的争论与探讨。研究者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提高聋生书面语言发展水平的教学方法的争论与探讨上,对研究过程的更多关注导致了对研究目的的弱视。④对聋人书面语教学的重要性和可行性的研究。重提书面语教学法,呼吁直接用书面语教学法来培养聋生的书面语言能力。综观这些研究,大多数研究还停留在教学实践层面的经验描述上,总的来说比较浅层、零碎和粗糙,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和方法支撑,缺少对聋人书面语言发展不足原因的机理性的本质分析和系统研究,因而难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聋人书面语言发展问题作出深刻的思考和回答。

三、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在《思维与语言》一书中论及关于思维和语言的发展理论时,强调了两种关系:①语言与思维发展的相互关系。语言和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两种不同的方式和表现形式,但又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统一体。“词义”和“言语思维”是维果茨基用以表述和分析二者关系的基本概念。维果茨基认为,词义是一种言语思维现象。一方面,言语借助于概括(思维)实现对客观现实本质的反映;另一方面,思维借助于词义来进行,是在言语中实现的。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儿童的言语和思维的发展经历着先后(前智力运算和前语言运算)、交叉(自我中心语言和内部语言)和重合等不同阶段,但无论是在哪一个阶段,词义的概括化(概念或词义的理解)和系统化的方式及水平既是言语思维发展水平的标志,又是决定言语和思维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内在机制。教学的本质及重要作用就在于通过发展人的概括化和系统化能力,促进言语和思维发生结构性的突变和新质的建构。②教学与发展的关系。基于语言和思维的理论分析和儿童科学概念形成的实证研究,维果茨基认为,儿童实际的智力年龄与他在有帮助的情况下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显示儿童的发展存在一个“最近发展区”。因此,“一种合理的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头,并引导发展”,教学必须面向未来,而不是面向过去。维果茨基关于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理论对于本课题研究和形成主要观点的影响是深刻和多方面的,概括的说,主要有以下三点:①语言与思维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辨证统一关系。“言语思维”这一概念深刻概括了这种关系。因此,关于聋人书面语言发展的研究应从言语思维的辨证关系入手,但是以往的研究往往是单一和片面的,研究语言的就只研究语言,研究思维的就只研究思维,因而就难以从言语和思维的辨证关系把握上深刻揭示聋人书面语言发展的本质和动因。②在言语思维的发展过程中,词义概括化(概念或词义的理解)、系统化的方式及水平,是影响、决定言语和思维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内在机制。由于听力障碍和言语障碍造成聋生早期言语发展在数量和质量上(词汇量和语法结构)的不足(可能还有聋人手语对思维发展的负面影响等),因而导致了聋生概括化和系统化水平的低下,进而造成聋生学习书面语言的困难。书面语言写作过程其实是一种更为高级和复杂的言语思维过程,通过对这一过程的研究,不仅使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刻认识聋人书面语言发展的方式和机理,而且可以使我们在认识聋人言语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更加有效的提高聋生书面语言发展水平的培养对策。③聋人的学前教育和学校教育,要立足于聋生语言发展关键期的发现和早期干预,着眼于聋生语言和思维发展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教学,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这样,教学才能事半功倍,聋生的书面语言发展才能更快、更好。

四、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本课题以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思维与语言的发展观点”为理论支撑,以系统的理论思维方式,通过对近年来聋生书面语言发展培养的文献研究和对聋校低、中、高年级聋生书面语言发展水平的调查入手,考量聋生言语思维的概括化和系统化水平,寻找影响聋生书面语言发展的相关因素,从言语思维的角度,着力分析聋生学习语言的困难和书面语言发展低效的原因,探究他们书面语言发展的内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为全面提高聋生书面语言发展提供有效对策。具体来说有以下四方面的内容:(1)运用文献研究法,对近年来聋生书面语言发展培养的文献进行梳理和综述研究,明确已有研究的进展、主要成果、不足以及本课题的研究方向和重点。(2)运用调查法,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从聋校低、中、高年级聋生书面语言发展水平的现状调查入手,研究聋生言语思维的概括化和系统化水平。(3)运用调查法、观察法、分析综合法,以问卷调查、课堂实录、作业试卷分析、小型座谈会等形式,考察聋校语文课堂教学,分析聋校现行的语文课程教材,了解聋生与语言发展相关的非智力因素等,综合研究影响聋生言语思维概括化和系统化水平发展的各项因素,着力揭示聋生书面语言发展低效的原因,探究他们书面语言发展的内在机制。(4)运用访谈法、实验法,针对聋生书面语言发展低效的原因,从聋校语文课堂教学、聋校语文课程教材、聋生非智力因素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验证性的实验研究,提出培养聋生书面语言的有效对策。

五、本课题的研究步骤、研究成果及人员分工

(1)第一阶段(2006、12—2007、3)通过对近年来关于聋生书面语言发展培养的文献检索和综述研究,了解聋生书面语言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和研究趋势,形成《聋生书面语言发展现状研究及趋势分析》的综述报告。此项任务由课题负责人陈蓓琴完成。(2)第二阶段(2007、4—2007、12)①(2007、4—2007、6)分析试卷。对我院近年来五年制聋人工艺设计专业单招入学考试语文试卷进行分析,了解九年制聋校毕业生书面语言发展水平状况,并形成相应的论文报告。此项任务由××完成。②(2007、7—2007、8)编制问卷。根据现行《聋校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制针对聋校低、中、高年级聋生进行书面语言发展水平现状调查的问卷,问卷应通过重点考量聋生言语思维的概括化和系统化水平来反映聋生书面语言发展水平。此项任务由××完成。③(2007、9—2007、12)进行调查。在江苏省内选择3-4所全日制聋校,对聋校低、中、高年级聋生进行书面语言发展水平现状调查;分别形成《关于聋校低(中、高)年级聋生书面语言发展水平现状的调查报告》。此项工作前期问卷调查由××等负责完成,后期调查报告的撰写由××完成;期间接受中期检查。(3)第三阶段(2008、1—2008、6)①深入聋校语文课堂,广泛听课,运用课堂实录法,对聋校不同年级聋生在课堂环境下学习书面语言的情况及方式进行分析和研究,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考察聋校语文教学中影响聋生书面语言发展水平的各种因素。此项任务由陈蓓琴负责进行。②研究现行聋校语文课程教材,分析聋校低、中、高年级教材的编排是否与该年龄段聋生的思维发展相一致,聋校的语文教材是否有助于促进聋生言语思维概括化和系统化水平的提高,是否有助于聋生书面语言的发展等。此项任务由××负责进行。③编制问卷,调查聋生书面语言发展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作用。此项任务由××负责进行。④文献研究,对2005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教育教学丛书《聋人学习语言方法》一书中40位聋人学习语言的经验进行分析研究,概括、总结出促进聋人书面语言发展的各项积极因素,并加以述评。此项任务由陈蓓琴负责进行。⑤编制访谈提纲,运用个人访谈法,对我院聋人教师辽师大硕士毕业生任媛媛进行访谈,从她个人学语言的经历来进一步考证影响聋生书面语言发展的诸多因素。此项任务由××负责进行。(4)第四阶段(2008、7—2008、12)对上述各项研究所得资料进行分析、概括、归纳和综合,着力揭示聋人书面语言发展低效的原因及生成机制,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验证性的实验研究,提出提高聋生书面语言发展水平的有效对策。撰写论文《提高聋生书面语言发展水平之有效对策》,之后申请结题。

第9篇:生理学的研究水平范文

关键词:就业视阈 教学研究型大学

建设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是目前国内许多省属大学的发展奋斗目标。但什么是教学研究型大学?对此政府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学术界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当今公认的本科及以上层次并冠名以“大学”的高校主要分三类: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直观地理解就是以教学为主、研究为辅的高校,教育部的有关文件将其称为“教学与研究并重的大学”。所以教学研究型大学具备两个显著特征:教学与科研并重;本科培养与研究生培养并举。

述及我校的教学与科研,离不开建校65年来几代内工大人艰苦创业、辛勤办学,奠定了我校向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发展的基石。据不完全统计我校现有5个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9个自治区级重点学科,4个自治区级重点培育学科,2个学校重点建设的特色学科;1个部级校外大学生工程实践中心,1个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部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有25个自治区级品牌专业,7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62个研究院(所);有博士后流动站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无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个,无一级学科授权的硕士学位二级学科9个,具有工程硕士(14个授权领域)、工商管理硕士(MBA)、工程管理硕士(MEM)、翻译硕士、社会工作硕士等5个专业学位授予类别;有本科专业71个,具有推荐优秀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学校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学生23000余人,硕士研究生4200余人,博士研究生218人,留学生174人。

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价值核心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建设者,换句话就是为经济发展服务。学术界一直存在这样一种讨论:“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应该由哪些指标去体现?”,笔者认为除去学科群状况、重点实验室、博士学位授予权等硬件指标,以及科研成果、教师学历分布、在校生数等软件指标,还应该加入毕业生就业力这一社会指标。大学生的就业力不仅是高校内部支撑力、生存力和发展力的一种体现,同时还是与其他高校竞争力水平的内在各项要素的组合,也直接反映出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所以教学研究型大学担负着造就与培养综合素质高、竞争能力强的建设者的重要使命。

近三年我校本科生与研究生就业率一直稳居自治区高校第一梯队,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分别为:92.11%(2013年)、92.67%(2014年)而且毕业生就业布局日趋合理。三年来毕业生进入国有企业寻求铁饭碗的比例有所减少,进入非公有企业(其他企业)的比例增加,说明教学中教师更加强调创新创业的理念逐步深入到学生的就业行动当中,促使毕业生选择在小企业里就业创新,发挥他们的知识力、创造力。这一可喜变化,从一个侧面说明我校在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教学阵地上向前推进了坚实的一步。

人才输送方面,从2013年的10%的升学率下降至2015年的8%,排除考题难易程度不同、研究生招生调整等因素,单从报考研究生积极性而言,单班研究生入学考试报名率从30%下降至25%(数据调查来源于应化10-1、2,应化11-1、2班),报名率的下降一方面说明大学生对未来就业形势估计趋于乐观,认为不再需要三年的缓冲期来选择就业岗位,另一方面也说明在校期间所学内容与实际生产无缝接轨,工作岗位与心理预期相匹配。但是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学生没有从事科学研究的内在需求和动力,大多数在校生不了解、不理解科研含义、科研理念、科研流程及科研目的,主观地认为科研就是读书,缺乏对科研工作本身的感性认知。

采用2013年就I数据与国内公认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做横向比较:

兰州大学本科毕业生升学比例为34.4%,中国药科大学为28.0%,山东大学为34.6%,北京科技大学为40.2%,我校仅为9.5%。从数据角度分析,我校升学人数总量并不少,但占毕业生总人数比例较低,没有达到教学研究型大学平均值25%。

基于就业视阈研究我校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我校“教”与“研”之间存在不衔接、不同步的问题,我们一方面用“教学”之手托起了毕业生就业之“重”;但是另一方面我们没有用好“科研”之手打造毕业生求学之“心”。本科培养与研究生培养并举,教学的功能不仅体现为本科毕业生有充足的科学知识适用于工作岗位,同时还要培养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愿科研、懂科研、能科研;反过来科研实践又能为教学提供最新的教学内容、教学实例、教学素材,所以教学与科研应该统筹协调发展,不可偏废。

综合以上观点及我校实际,笔者认为我校应选择内涵发展之路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多年的办学经历以及近年来快速增长的外延建设,使我校已初具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雏形,当前紧迫任务是深化内涵,运用好“教与研”这两只手,协调有序地提升学术水平、科研水平和办学水平,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毕业生就业力。核心就是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稳步扩大研究生的教育规模,提高研究生在校生的比例;提高研究生待遇,吸引更多学生报考研究生。实现我校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目标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耀中.关于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若干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03).

[2]孙建三,金胜利.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