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离任审计报告范文

经济离任审计报告精选(九篇)

经济离任审计报告

第1篇:经济离任审计报告范文

一、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先离后审”使审计工作形成“马后炮”,导致审计成果运用差。中办、国办两个《规定》指出:“领导干部任期届满,或者任期内办理调任等事宜前,应当接受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从实际情况看,有的地方把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看作无足轻重,干部离任由组织部门先下达调任通知书,到新的单位上班几个月后,才通知审计部门实施审计。形成了“离归离、任归任、审归审”的局面,审计成果运用差。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经济责任审计事实上成为了一种事后行为,对离任者经济责任的界定及任职去留无实际意义,使离任审计流于形式。即使发现了离任干部存在问题,但由于人已调离,形成离任与离任审计不相联系的局面。

2.审计报告难以落实。前任遗留的问题,让后任去处理,后官不翻前官印,继任者对存在的问题无所谓,不会积极整改,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

3.先离后审,不仅使经责审计工作流于形成,而且对干部队伍建设产生负面影响。领导干部已经离任,调任或提拔,审计报告已失去作为干部任用参考依据之一的价值,干好干坏一个样,降低了领导干部事业心、责任心,不利于干部队伍建设,同时,也挫伤了审计干部的积极性。

4.审计对象的自查报告时效性差,内容过于简化。审计对象的自查报告应于组织部门发出审计委托书后着手准备,在实施现场审计时提交审计小组。但是,由于审计对象都已调离、提拔、任用,经济责任审计的结论就不可能被有效利用,自查报告就不会被审计对象重视。导致自查报告不能按时提交,内容过于简化,不能全面的反映审计对象在任职期间的经营状况,无法为审计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几点建议

1.加强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规定》,使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更加关心、重视和支持经济责任审计,切实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组织领导;使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到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应当依法接受审计监督,积极支持和主动配合经济责任审计;使社会各界更加了解和认识经济责任审计,扩大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社会影响,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使各级审计机关和广大审计人员强化依法审计意识,规范经济责任审计行为,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

2.审计关口前移,避免“马后炮”。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经常性,制度化的工作,把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纳入计划管理,根据被审计对象的任职期限,开展任前、任中和离任审计,通过任前审计从源头净化干部队伍;通过开展任中审计,及时发现问题,实现监督的连续性。而且任中审计所积累的审计结论可直接为离任审计所应用,使经责审计工作有序进行,解决离任审计存在的“马后炮“问题。

3.重视利用审计结果。各级党委、政府要重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加强领导,将审计结果与干部任用有机结合,干部监督管理部门要严格执行中办、国办《规定》实行“先审后离任”的操作程序。

4.评价离任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不是审计部门一家所能完成的。审计部门要积极主动的与组织、纪检等部门多沟通、交流,充分发挥审计报告的作用,增强经济责任审计的权威性,预防“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用人上的腐败。

5.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使经济责任审计有章可循。建立一套具体的操作性强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用于评价离任者任期业绩,界定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为了使审计人员的评价有理有据,应制定一套科学、规范、实用性较强的评价体系。要对每个指标的内涵、外延进行明确界定,对评价标准进行量化,把定性分析评价与定量分析评价结合起来,使审计评价工作具有可操作性。以统一评价口径和考核标准,对于定性评价标准,应紧紧围绕经济责任来建立。突出真实性、合理性、效益性原则,效益性目标应明确界定。同时还应对内部控制及其执行情况进行审计评价。对于定量评价标准,应依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科学地从数据角度界定,分析衡量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

第2篇:经济离任审计报告范文

一、经济责任离任审计的方法

在对公司所属单位领导人员进行经济责任离任审计时,采取听、谈、查的方式进行审计。

听:就是在审计过程中听取所在单位对领导人员任期内工作评价情况汇报及个人工作述职报告;

谈:就是与所在单位其他领导、部分业务人员进行个别访谈,对领导人员在任期内工作能力、业务水平、团结合作等方面的看法和评价;

查:就是审查领导人员在任期内分管工作履行职责情况,同时结合所在单位的实际情况,实施对会计报表、会计账簿、会计凭证等必要的审计程序及审计调查,取得了相关审计证据,就有关审计事项向有关单位和人员进行调查、核实,审计调查是经济责任离任审计的有效方法。

二、经济责任离任审计存在的难点问题

在对公司所属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离任审计的过程中,遇到许多难点问题,亟待解决。

(一)对重大审计事项认定的难点

1.对存货的真实性确认的难点

(1)存货涉及的账户众多,抽查审计难免有疏忽或遗漏。存货的核算内容包括材料采购(或在途材料)、原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库存商品、分期收款发出商品、材料成本差异等很多账户,这些账户属企业领导人员任期内的发生时间,少则2-3年,多则达5年之久,对其审查通常依据审计人员的主观判断,选择重点账户和近年发生的事项,难免产生审计风险。

(2)存货不仅占企业流动资产的比例较高,而且品种多、数量大,实际盘点工作量非常大,通常要依靠被审单位抽调人员进行盘点,审计人员监督盘点或抽盘也只是一部分存货,因此账实核对的困难多、难度大。此外,有些存货如原煤、精煤、中煤等只能采用经验估计法或理论测算法,难以避免与实际情况有差异。

(3)对于在途存货、港口存货,审计人员外出调查取证存在路途远、花费大、成本高等困难,使审计证据的质量难以保证。

(4)对于前任领导人员任职期间留下的存货,如果有潜在损失,那么现任领导任期内究竟消化了多少前任领导的潜在亏损,现在的财务核算与管理混乱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给审计人员分清离接任领导的经济责任,带来很大的难度。

2.对债权债务的确认难点

(1)债权与债务核算中相互混淆,企业没有真实准确地反映,目的在于人为缩小企业资产和负债的规模,掩盖债权债务的真实性,造成企业资产与负债、债权与债务结构合理的假象。(2)债权债务单位路途遥远,审计过程发函到对方单位询证,回函率极低,导致对企业债权债务中的坏账损失和有问题的资金难以认定。(3)审计中所属企业请求审计组不要发函到对方单位询证,否则往来单位正好以此为借口找上门来结账催债,使得审计有时无所适从、举步维艰。

3.对重大投资项目及其投资损益的确认难点

由于审计人员受知识面的局限,对企业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的效益及风险难以断定和评价,因而往往采取就事论事等回避矛盾的办法,使得企业投资及其损益的真实性难以确认,从而给审计工作带来很大风险。

(二)经济责任认定的难点

1.离接任领导人员责任划分界限:

由于时间跨度大、涉及的账户多以及账务处理的不规范、财务管理失控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审计中要全面、彻底地划清前任、接任、再后任的经济责任界限难度大、风险大。

2.盈亏不实和潜盈、潜亏的界限

从理论上讲,根据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和权责发生制原则,对明亏和潜亏是能够分清的。但在离任审计实践中,有时却存在较大的意见分歧。如某些离任领导人员要求对库存产品按现行市价与账面成本计算潜盈利润,而接任者则认为不能就账论账,因为产品销售过程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如质量、价格、销售费用等可能发生变化,因此不能计算和认定库存产品中的潜盈。

3.直接责任与主管领导责任的界限

对主要领导直接分管的事项,如果发生错弊、损失或风险,是否一定要承担直接责任而不是主管领导责任;而对于其他副职领导分管范围内的事项,如果出现重大问题,作为主要领导是否只承担主管领导责任而不是直接责任。对此,在审计定性处理中有时争议较大。

(三)审计评价的难点

1.政绩量化与非量化的矛盾

离任审计中有人认为,如果企业资不抵债,就不能评价其内控制度健全、有效,至少应该表述其管理不善或管理混乱。如果企业经济效益很好,就总结和评价其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而忽视和回避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出现“一好遮百丑”的现象。在量化政绩的尺度把握上确有许多人为因素,从而给审计评价带来一定的风险。

2.审计内容与非审计内容的界限

被审单位的职工有时通过书面、口头等形式,要求审计组审查并答复某些事项,审计人员如果介入其中,往往是非难分,陷于被动局面。

3.任期政绩与发展后劲的关系

一般来说,对企业领导人员任期内已实现的经济效益指标评价比较简单,而对未来发展后劲的评价相对来说情况复杂,难度较大。

三、完善经济责任离任审计的对策

经济责任离任审计范围广、内容多,仅用听、谈的方法是难以达到审计目标的,必须与审计调查结合进行。审计调查既是经济责任离任审计的有效方法,又是经济责任离任审计的必要环节,二者有机结合,有利于保证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实现审计目标,防范审计风险。

(一)经济责任离任审计调查的特点

1.审计调查对象的特定性

在经济责任离任审计中,需要调查的对象是特定的,即与经济责任离任审计事项有关的单位和个人。

2.审计调查内容的针对性

经济责任离任审计中,调查的内容十分广泛,但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主要有:被审计单位账面没有记载而又必须调查核实的事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资料缺乏可靠性,而又必须调查清楚的事项,如发票要素不全、内容不真实,需要作进一步的调查;从被审计单位账面的审计发现了疑点,而又必须进一步调查证实的事项;根据审计目标和管理部门的要求,需要调查的其他事项。

3.审计调查方法的多样性

审计调查方法取决于调查对象、范围、内容和目标等的不同要求。有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普遍调查和典型调查,综合调查和专题调查,内部调查和外部调查,函证调查和现场调查,对单位调查和对个人调查,书面调查和会议调查等。这些调查方法可以相互结合运用,也可以与其他审计方法结合运用。

4.审计调查结果的客观性

审计调查能够获得账面审查所不能取得的比较真实的证据,审计调查的结果就是审计人员所看、所问、所闻、所查、所记、所算的和被调查单位和个人提供的各种证据资料。调查中所收集的审计证据准确、可靠,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质,与账面审计结果相结合,可以起到相互印证的作用。

(二)经济责任离任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1.根据经济责任离任审计所涉及的有关事项,确定审计调查的对象、范围和内容,又在审计调查中适当进行延伸审计,综合运用各种审计方法。

2.根据经济责任离任审计所涉及的有关项目,选择恰当的调查方式,如用统计调查法核实经济指标,用试点调查法了解经济政策执行情况,用重点调查法追查经济案件,用会议调查法征求对被审计人的总体评价等。

3.根据经济责任离任审计所涉及的特定事项,对审计调查材料进行相互联系、客观的分析,使审计调查的内容与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具有相关性,而不能将两者割裂开来,更重要的是将两者有机结合,综合利用。

4.根据经济责任离任审计方案制订审计调查方案,合理安排审计调查人员、时间和审计力量及其组织方式。同时,又要根据审计调查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经济责任离任审计方案。使审计调查与经济责任审计在目标要求上达到一致,在组织实施上达到统一,在时间安排上协调同步。

5.根据经济责任离任审计与审计调查的关系,搞好几个结合。即:审计与现场观察结合,审计与问卷调查相结合,审计与调查分析相结合,数据统计与事实调查相结合,内查与外调相结合。在此基础上,根据审计调查的要求,综合运用多种审计调查方法,以求得最佳的审计调查效果,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和效率。

(三)经济责任审计调查结果的运用

审计调查结果就是审计调查报告及其产生的作用,经济责任离任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除了方法、内容上的结合外,还必须注重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与审计调查结果相结合运用。

1.审计调查结果是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重要依据之一,经济责任离任审计结果包含了审计调查的结果,对企业领导人员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内容反映了审计调查报告的内容,是总与分的关系。审计调查的结果是经济责任离任审计结果的基础,调查报告必然成为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重要依据。经济责任离任审计报告对审计调查结果的运用程度反映了审计调查的质量和效果的高低,审计调查的质量和效果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质量和效果,在一定意义上说,经济责任离任审计结果能否被充分地利用并发挥作用,关键取决于审计调查结果有无分量。审计调查结果是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补充,一个项目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往往是反映总括、全面的情况,而审计调查报告是反映某一方面具体、详细的情况,可以起到补充作用。

2.经济责任离任审计结果的运用程度决定审计调查结果的运用程度。因为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决定了审计调查报告所反映的情况、问题和意见及其范围和方式。

(四)保证审计调查结果充分运用的措施

在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过程中,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审计调查结果得到充分运用。

1.坚持依法审计,实事求是的原则,保证审计调查工作依法进行,调查结果客观公正。

2.认真编制审计调查方案,科学确定调查对象、范围、内容、步骤、方法,组织方式等,收集和整理调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写好审计调查报告。

3.建立规范的审计调查工作制度,保证审计调查的质量、调查结果真实可靠。

第3篇:经济离任审计报告范文

一、应该以合理确定审计时机为前提,使成果利用与干部监督管理相结合。

为使经济责任审计真正成为干部任免的参考依据,充分发挥其在干部监督管理中的作用,应合理确定经济责任审计的时机,防止经济责任审计与干部监督管理相脱节。合理确定经济责任审计时机有以下几种方式:

(1)、实行“先审计后离任”方式。这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定程序,是充分利用审计成果的有效原则和手段,它能非常准确地评价领导干部在任期内履行经济责任情况,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利用程度,为组织人事部门任免干部提供准确的依据。目前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不明显,主要是一些审计结果对被审计单位、对被审计者本人触动不大。究其原因如下:一是实际工作中,大部分领导干部先离任后审计,除非[!]是触犯了法律,否则审计结果对被审计者本人并没有什么影响。被审计者对审计查出的问题已经不负有整改的责任了,而接任者是否整改,则要看接任者自身的责任心。先离任后审计使审计的结果严重滞后,影响了对成果的有效运用。

(2)实行“先离任,后审计、再任命”方式。这种方式能够增强经济责任审计的影响力和威慑力,提高其权威性,对于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利用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如:对调任新岗位任职的领导干部,应当按规定办理工作和经营财物交换,并写出任期经济履行情况报告,新岗位作为职务,审计后,再作正式任职,对免职、辞职、退休的领导干部,实行“先离任,后审计”,对审计发现的重要问题,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3)、实行“先审计,后任免”方式。如:对群众意见大,举报多、疑点多、问题不清的干部,严格执行“先审计,后任免”,即“离任者”先离岗待命,待审计后依然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做出安排。

(4)、建立健全经常性审计机制,将监督关口前移,实行任中审计、年度审计和离任审计相结合。对纳入经济责任范围的领导干部实行任期内定期审计,两年至少审一次,重点单位实现年度定期审计,并建立健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资料库。审计部门、组织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应相应建立自身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档案。审计部门按照审计规范建立自身的结果档案,有利于及时了解、全面掌握审计对象的基本情况及其动态;组织部门应在收到审计机关报送的审计结果报告后,及时登记,提出处理意见,报送有关领导;并将审计结果与干部的使用、考察结合起来,表彰尽职者、查处违纪者;纪检监察部门也应将其归档,作为领导干部追究责任和查办违纪违法案件立案的依据,并及时将案件的处理结果反馈给审计部门,以便于审计部门进行归档。离任时利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对未审计的时段集中审计,形成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定期审计与集中审计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审计机制。这种审计方式不仅能达到审计目的,保证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利用率,而且可以扬长避短,防患于未然。

(5)、实行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审计相结合。首先,要与日常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同级预算执行审计各专项审计相结合。实施审计时,将审计结果存入数据库,为经济责任审计做好准备,做到一次进点,满足多项要求。其次,经济责任审计要与审计署、省审计厅安排的审计项目相结合,有些可同时结合对单位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一并进行。

二、以规范成果转化机制为关键,确保审计成果利用

(1)、建立经济责任动态档案,对领导干部进行动态管理。审计部门要建立经济任审计档案,及时向有关部门提供情况;组织人事部门要建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存档制度,将审计结果报告放入领导干部实际档案,作为干部管理的终身参考依据;纪检监察部门要建立廉政档案,把审计结果作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重要依据。另外,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五部门要共同开发数据库,分级分层次建档,统一规范,信息沟通,共同作好审计成果转化工作。

(2)、通过制定法规把干部任免与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有机结合起来,凡正职调动其审计要同其它材料一起上报,作为研究干部任免意见的直接参考数据,要特别强调没有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不研究干部任免,防止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利用与干部管理监察相脱节的现象。

(3)、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利用制度。从利用原则、程序及内容上明确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等相关部门的权限与职责,并对审计成果利用的方式、要求、考核、反馈方面作明确统一的规定。在利用原则上,按照党管干部和分级、分职能管理的原则,由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统一负协调;在利用程序上,强调各相关部门在接到审计结论后三个月内负责落实、利用、并将利用情况报县经济责任审计领导组办公室;在利用内容上,要求各相关部门在各自权限内依法予以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利用情况分别归入审计档案、干部实绩档案、廉政档案。

三、以加强部门协调为保障,促进审计成果利用

(1)、建立领导保障机制。要形成以地方党委、政府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为决策层,组织、纪检、监察、人事、审计组成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为协调层,审计机关业务科为操作层的工作体系。各层的职责是:决策层负责决策和提出经济责任审计任务和重大事项安排;协调层负责召集部门联席会议,研究

落实年度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组织协调有关事项;指导层负责分配工作计划,指导业务开展;操作层负责实施审计任务,并保证审计质量。通过各部门密切配合,紧密协调,形成整体联动机制,确保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利用。(2)、建立组织人事部门委托、审计机关承办、纪检监察机关督办、部门负责其责的协调机制。审计机关依法实施审计结束后,分别向党委、人大、政府及联席会议提交审计结果报告,对经济负责人提出管理使用建议;组织人事部门重点抓好审计计划的安排和成果运用,把经济责任审计纳入干部管理、使用、监督的全过程,把审计成果作为对领导干部的调任、免职、辞职、退休等提出审查处理意见时的参考依据;纪检监察机关主要是经济责任审计与党风廉正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审计中发现的违纪违规问题的查处,并将查处结果作为考核领导干部廉正建设情况的重要内容。同时,针对审计部门发现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监督措施,司法部门对审计部门移交的案件要依法做出刑事处理,相关部门要利用审计成果把评先树优、奖惩兑现以及人民来信来访反映部门经济问题的案件相结合。

(3)、强化审计成果利用力度。要明确领导干部在任期届满或调任、转任、轮岗等事项前,未经审计不得办理调离手续;不得解除经济责任,并且在一定时期内,对重新发现问题的,要继续追究责任。特别是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由于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所在单位在财政财务收支、专项资金使用或资产负债损益及个人廉洁自律等方面出现严重违纪违规问题的,不得提拔重用。

四、以完善法规制度为重点,强化审计成果利用

(1)、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关于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中第九条规定“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可以采取适当的形式在一定的范围内实行公告或进行通报”。将审计结果进行公告是一把双刃剑,即是对审计机关审计质量的考验,也是对被审计单位、被审计者存在问题的曝光。将审计结果在被审计单位内部公告,或者对社会公众公告,是接受全社会的监督,在对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者产生巨大压力的同时,也会对工作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而达到了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和要求。有利于促进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者及时迅速进行整改。将审计结果、领导干部应负的经济责任、处理意见,在被审计单位一定范围进行公告或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告审计结果,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威慑作用。另外,应将审计责任审计成果作为干部任前公告的内容之一,使经济责任审计与干部任职公示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透明度。

(2)、建立对审计决定的跟踪检查和落实机制。审计机关应明确专人专职负责对审计报告的督促检查、跟踪落实工作,将审计决定落实情况作为年度岗位目标责任制的重要考核指标,实行科室负责人和审计组长责任制,把落实审计决定作为评价审计工作成效的重要内容。对审计机关作出的经济责任审[:请记住我站域名/]计决定,要求被审计单位必须在3个月内执行完毕,对不能及时执行的要视情况分别采取谈话督促、报告政府、提请有关主管部门依法做出处理,或利用法律手段向人民法院提出强制执行申请,保证审计决定落到实处。

(3)、逐步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案件移交、查处跟踪机制。加大对案件移交、查处跟踪的力度,对审计查出的重大经济问题要敢于碰硬,该移交的坚决移交。同时,对移交案件要及时了解办理情况,一定要跟踪到底,不能不了了之。

(4)、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利用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审计部门同组织、人事、纪检、监督、司法等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利用部门之间相互协调、责任认定及责任追究等方面的措施和规范、防止出现审计结果与组织人事部门的任用结果出现偏差等方面的问题,达到查漏补缺、防微杜渐的目的。

(5)、建立审计结果利用情况监督机制。成立由人大、纪检、监察等有关部门组成的机构,及时对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利用情况进行监督控制,确保审计成果按规范程序利用到位。

五、以严格成果管理为基础,规范审计成果利用。

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管理,是指审计成果报告形成后的报送、存档、宣传及保密等一系列工作程序的总称。经济责任审计成果不同于一般审计项目的审计成果,它不仅与领导干部个人政治前途紧密相关,而且与组织人事、纪检监察等部门协调相关,如果管理不好就会影响多方面的关系,影响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利用,应当高度重视。

(1)、要严控审计成果的抄送。审计机关应分别经济责任项目的不同情况来确定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抄送、防止造成审计成果的漫散、泄密。

(2)、干部管理和监督部门,都必须制定相应的经济责任审计成果档案保管利用制度,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经济责任审计部门要同组织人事部门做好经济责任审计成果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联网工作,达到成果共享的目的。

(3)、对审计结果的利用要区别对待,注重谨慎性原则。慎重确定使用方式,注意不用情况的区别和联系。

第4篇:经济离任审计报告范文

(一)审计评价报告存在的问题

1、思想存在“误区”,撰写不够认真。有人认为经济责任审计仅仅是为离任领导“画像”或单纯为上级组织提供“数据”,甚至认为离任审计是走过场,因而把撰写审计报告当做应付差事。

2、报告内容“套话”多,无分量。在肯定成绩时照搬单位的工作总结或个人的述职报告,对被审单位的情况或被审计人的陈述不做去伪存真的甄别;揭示问题时仅列示审计底稿所反映的问题,而对存在的问题挖掘不深、分析不透;审计评价泛泛而谈,特别是其中改进工作的建议苍白无力,缺乏有价值、有力度、可以操作的“硬东西”。

3、报告撰写水平低。报告反映的内容不能紧扣经济责任的主题,甚至超出了经济责任审计所应该反映的内容;报告结构层次混乱或专业性用语太多,导致使用者读不懂、看不明白或文字表述不当,词不达意而引起歧义。

上述问题的存在使经济责任审计的效果大打折扣,损害了内部审计人员的形象,削弱了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和作用。

(二)提高审计报告质量的方法

1、实事求是是审计评价报告的生命线。审计评价报告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是实事求是。审计报告应当围绕审计方案确定的内容,全面反映审计结果,无论是肯定成绩或是揭露问题,都应以审计查证的客观事实为依据;无论是形成审计结论或是提出审计建议都必须以充分的证据为依据,并据此综合分析判断经济责任人的业绩或存在的问题。审计报告反映的事实必须反复核实、验证,成绩不能否认,过错不能迁就,使审计评价报告经受住各方的检验,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2、客观公正是审计报告的核心,“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是出具审计报告所应遵循的原则。对被审人任期的权力行使和任期经济责任的承担情况所做的分析和评价,应当基于客观的立场,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审计人员不能按照上级的授意,更不能揣摩领导的思想、意图组织材料和进行审计评价,必须做出不受干扰的判断,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同时,审计评价不应带有审计人员任何感彩,要不因离任者的升迁而曲意褒扬,也不因离任者下台而有意贬低。

3、按权责对应原则,正确确定审计报告的内容范畴。李金华审计长2002年9月在上海考察时强调,“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应关注企业有无重大的违法犯罪问题,会计报表的真实性问题,即有无做假账问题,以及资产质量问题、内控制度是否健全等深层次的问题,不要拘泥于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纠缠于一些细枝末节”。可见,经济责任人任职期间与其经济责任相关联的经济事项、行使权力的行为和结果,是审计报告反映的内容范畴,而与之不相关或不是任期内的,审计报告则不应予以反映和评价,即使有些虽与之相关联,但不影响对经济责任人做公允的、客观的评价的非重要事项,在审计报告中也可以不予反映和评价。

一般来说,审计报告反映和评价的内容应包括内部控制评价、综合经营评价、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和诚实报告评价四个方面:(1)内部控制评价。一是内部控制环境;二是会计系统;三是控制程序。重点关注是否有科学合理的决策程序,决策控制是否调动了执行层和员工的积极性以保证决策的顺利贯彻,以及重大经济决策失误造成的危害。(2)综合经营评价。一是经营管理状况;二是上级行下达的综合经营计划指标的完成情况及在同业、同系统的水平和动态水平。重点关注经营活动及经营成果的合法性、合规性,核实和评价资产、负债和损益的真实性。(3)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资产与负债的总量和增量的结构与质量;财务平衡能力、人均利润、挂账及其对后续经营的影响;对以前年度或前任遗留问题的处理情况。重点关注不良资产比率、利息实收率、存款付息率的变化趋势,科技投入、新产品开发及市场营销情况,违规经营所形成的潜亏对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4)诚实报告评价。被审计人及其所在行提供的述职报告、会计账册等审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会计报表与业务信息的可信度。

第5篇:经济离任审计报告范文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企业;应用探讨

中图分类号:F239.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1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一)相关理论基础。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增加价值和改进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风险控制和风险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根据2010年《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包括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含国有和国有控股金融企业)的法定代表人。

(三)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内容。任职期间应履行的责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财务责任、管理责任和法纪责任,所以,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也由这三部分组成。单位财务收支的合理性、合规性;库存商品的数量和质量;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的真实性;单位内部管理制度的健全、有效性。任职期间是否存在重大经营风险等。为了对领导干部任职期内的业绩有更公正的评价,我们审计时需要界定经济责任是否属于其任职期间,划分领导责任、管理责任等,运用各项评价指标纵向横向比较,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方法

经济责任审计方法是指审计人员为取得充分有效的审计证据,据以证实被审事项的性质和发表审计意见而采取的各种手段。

三、经济责任审计流程

(一)准备阶段

1.审计部接到集团(公司)董事会发出的经济责任审计通知书(注明离职或调动原因);2.审计部成立审计项目组,确定项目负责人;3.项目负责人对拟离任人员档案调查,如任职期间,岗位职责,离任原因等,并制定审计工作计划,计划包括步骤、内容、时间安排、审计方法及人员分工;4.审计计划经项目经理复核,由审计部主任批准,并核准《审计通知书》。

(二)审计实施阶段

1.外勤审计下发审计通知书,取得必要审计资料,如离任者的述职报告或年度工作总结(移交清单,一般为事前审计);任期内的财务、会计、统计、业务资料及有关的报表、账册、凭证和文件资料;任期内各年度经济责任目标、计划指标和有关资料;任职期初与期末财产物资盘点和债权、债务资料及所有者权益情况;重大事项决策的会议记录及其实施情况,任职期签订的合同;前任领导遗留问题的处理情况资料,任职前后有关经济遗留问题的交接专门材料;有关经济监督部门对企业检查后提交的情况报告或处理意见;审计需要的其他资料。

2.分析责任指标的完成情况。对任期内历年下达的考核指标,历年资产经营计划和经济指标完成情况,重大投资项目及其实施结果,对外投资明细表及有关协议、合同进行检查。应对照被审计人任职年度经济计划与财务收支报表、统计资料进行核对,重点查明利润、成本、资金、发展潜力等方面的责任目标,与实际完成的经济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求出年平均增长率,找出完成指标造成差异的原因和管理上的问题,分清责任,对被审计人的责任做出正确评价。

3.审查资产与负债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对单位领导人任职前后的资产、负债进行对比分析,分析资产与负债增减的原因并计算其增减比率,检查账账、账实是否相符,债权、债务的发生和偿还及增减变动是否真实、合法,有无纠分和遗留问题,任职期间新增债权债务是否真实、正常。企业往来情况,尤其个人往来的清理。检查在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设立的全部账户,包括已注销账户。货币资金审计(现金收支,银行对账单,付款,专款专用结合费用的收取)。个人费用发生的合理合规性,(关注质的问题:金额、比率体现重要性)。

4.与各部门负责人谈话,了解被审计人任职期间的工作情况,任期内政府监督、检查机关作出的重大检查事项结果、处理意见及纠正情况。要求各部门明确是否存在与被审计人有关的未了事项,并签字确认。检查任期生产经营计划及重大经营、财务事项决策会议记录。

在审计过程中重大经济问题、风险在审计现场及时反馈给审计经理,以便第一时间做出判断完善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法。

(三)审计终结阶段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

(1)报告组成:a.导语部分:①称呼。②审计依据。③审计时间及审计对象。简明扼要,百多字即可。b.被审计人基本情况。c.被审计人所在单位的概况: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这部分内容与资产负债损益审计或财务收支审计报告的内容基本相同,主要是将被审计人所在单位的性质、资产、人员结构等情况,简要地向委托人进行报告,所不同的是: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在这部分中要指明被审计人的任职时间。d.被审计人任期内发生的应由其承担责任的主要经济问题。e.对被审计人的审计评价及审计意见和建议。(备注:评价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定量评价,如资产负债率、资产保值增值率,存货周转率,资产收益率等。二是定性评价,如对于企业领导干部的决策能力、控制能力、经营管理、团队领导能力和处理问题的水平等,应考虑经营环境和群众的反映进行评价。三是综合评价,即在定量考核、定性分析的基础上,依据重要性原则,全面完整地对其责任、业绩、廉洁情况进行总括性的评价。)审计报告包括以下几项:

基本情况介绍;审计范围;审计发现问题;被审计人涉及的经济责任;被审计人经手的未了事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其在职期间所做的管理决策、工作作为,虽没有带来显性的经济责任,但由于其决策失误、工作失职等原因带来经营绩效、管理中的问题);其他应说明的事项;审计结论。

参考文献:

[1]雷雯,陈玉洁,编著.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及风险防范[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9.

[2]张浩.关于经济责任审计转型的尝试[J].审计文摘,2010.9P62

第6篇:经济离任审计报告范文

一、我市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情况

1.最早尝试了县(市)政府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2003年对奉新县政府原县长进行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为完成好这项审计工作,同时为今后县(市、区)政府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积累经验,我们主要采取以下作法来确保审计质量:首先根据以往财政决算审计的情况,针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要求,制订详细的审计实施方案,明确审计思路、审计内容和重点;其次是出具了包括审计实施基本情况、被审计对象所在地区财政预算内外收支和专项资金收支情况及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审计评价及审计意见建议等内容的审计报告,力求做到客观、全面反映被审计对象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评价。由于注意突出重点,讲究审计方法,这次对县(市)政府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尝试圆满完成,受到市委、市政府高度评价,同时为今后县(市、区)政府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基础。

2.出台实施办法,进一步规范了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结合中央两办《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的新要求,我局拟定并向宜春市委、市政府提交了《宜春市领导干部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办法》对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对象、计划安排、审计内容、审计程序、审计结果报告、审计结果运用以及经费保障等作了明确规定。现已送交纪检(监察)、组织、人事、财政等相关部门征求意见,待宜春市委、市政府召开会议讨论通过后将印发全市执行。该办法的执行将有力地推动我市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3.在我市县级审计机关中,还有两个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亮点。袁州区审计局从2002年就开始尝试开展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并于2003年初通过当地党委、政府印发了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做到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有序开展;铜鼓县审计局也从2003年开始开展任中经济责任审计。他们的作法是:与常规审计相结合,按照经济责任审计要求,出具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反映责任人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他们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也探索出了一个较好的模式:不定期向当地县委、县政府领导汇报任中经济责任审计情况,提交审计结果报告,在干部管理部门建立干部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档案,使县领导平时就对干部情况心中有数;同时,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由县委、县政府下文在全县通报。这一作法在当地产生了较大反响。

二、我市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主要特点

1.领导重视,经济责任审计环境不断优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需由纪检、组织、审计等多家部门密切配合,领导支持与否是搞好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目前我市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已赢得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2005年市人民政府专门制定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行政处分追究办法(试行)》,并于同年5月报市常委会审定通过。2005年市人民政府在第二十四次常务会议上听取了市审计局关于经济责任审计情况汇报,决定编印《领导干部经济工作纪律手册》,已于2005年5月由市人民政府编辑出版,市人民政府市长亲自作序,作为全市党政领导干部财经纪律读本。

2.协调机制逐步完善。为进一步加强对干部权力运行的监督,防止领导干部带病提拔,宜春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和市审计局三家加强联动,针对审计部门提出的结果报告,逐条进行会商,再由市委组织部向市委主要领导报告。经济责任审计协调机制的加强,使得审计成果利用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社会效益日趋明显,在干部考核考察中,经济责任审计的监督评价作用不断增强。

3.经责审计质量不断提高。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规范,确保经济责任审计质量。一是规范审计程序。从项目立项、方案制定、现场审计到文书归档,严格按行政执法和审计规定的操作规范实施。二是规范审计实施。在审计中,坚持以财政、财务收支和资产负债为基础,以经济决策为重点,以经济管理为主线,覆盖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全过程,努力使干部感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进一步增强领导干部自觉履行经济责任的意识。三是规范审计评价。坚持职务、权力和责任一体化的原则,把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与领导干部经济决策权、经济管理权、经济政策执行权行使情况结合起来,通过对领导干部“三权”的行使和执行廉政规定情况的审计,评价其经济决策能力、经济管理能力、执行经济政策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4.强化了审计结果的跟踪整改工作。我们要求,审计项目结束后,被审计单位和主要领导要针对审计结果报告反映的问题进行整改,并以书面形式上报,审计人员将汇总有关情况并有选择地对部分单位整改结果进行跟踪。2007年,我市出台了《宜春市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反馈和整改督查暂行办法》。办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市经济责任审计已从重处罚轻整改,转变为“抓整改、突成效”的新模式,既发挥了经济责任审计在预防腐败中的作用,同时也促进提高了审计质量和水平,扩大了审计影响。

5.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水平不断提升。全市共向有关部门提出经济责任审计建议1 100余条,向各级党委、政府和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部门报送结果报告和专题报告330多份,向市委组织部回复了对332名拟提拔干部的审计意见,为各级、各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三、我市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及应对措施

1.人少任务重的矛盾比较突出。现在各级领导对审计工作越来越重视,对审计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领导交办的任务越来越多,尤其今年是“换届年”,经济责任审计任务重和人员少的矛盾比较突出。

2.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跟不上工作发展的需要。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专业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并具有较大的风险性,这就对审计人员的政策水平和综合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实情况是,审计队伍结构不合理、缺乏创新意识、服务能力不强、综合分析能力不高等。

3.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的复杂性,使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加大。首先,审计目的具有特定性。按规定,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是考察、考核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之一。如果审计结论失真,对被审计人的责任评价不当,就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审计人员压力大。其次,审计目标复杂,内容繁多。被审计领导人的任期一般较长,任期内执行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会发生变化,内部管理人员也会发生变化,审计调查取证难,风险加大。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认为要以贯彻落实两办规定为契机,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改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一)加强对两办规定的学习、宣传。

要采取专家辅学、干部自学等形式,加强对两办规定的学习、宣传;要按规定的要求,重新拟定加强和改进经济责任审计的办法或规定;加强对两办规定的宣传,使两办规定精神为各级领导干部所熟知,从而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充实力量,改善结构,提高审计队伍整体素质。

一是建立“资格”准入制,把好“入口”关。审计人员一律实行“资格”准入制,要求审计人员持证上岗,建立审计干部职业化管理制度。同时试行审计人员职称岗位津贴,建立审计人员等级职级工资制。二是增编进人,充实审计力量。三是加强业务培训,提高现有干部业务素质。要有“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意识,宁愿压缩一些审计项目,也要保证审计干部的业务培训。四是整合审计资源。要以构建大财政审计工作格局为统揽,将预算执行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绩效审计、其他审计有机结合,突破审计力量不足的难题。建立起以任中审计为主的党政领导干部任期内经济责任轮审制度,有序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争取3~5年审一次,减少审计资源的重复浪费。

(三)加强法制建设和体制创新,为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提供法律保障。

审计的本质是监督,而监督的效能取决于领导体制上的突破和创新。实践证明,在各种监督制约机制中,最有力、最有效、最权威的是自上而下的垂直监督。因此,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应实行下审一级的管理制度,由上级主管部门牵头,组织有关人员组成审计组开展审计工作。同时,还要实行回避制度,参加审计的人员应与被审单位或被审计责任人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只有加强法制建设和体制创新,才能为经济责任审计提供适应性较强的法律保障。

(四)努力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

第7篇:经济离任审计报告范文

论文摘要:内审是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机构,是对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等开展的一种评价活动。是一项独立、客观的咨询活动,用于改善机构的运作并增加其价值。通过引入一种系统的、有条理的方法去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公司治理流程的有效性,内部审计可以帮助机构实现其目标。开展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是对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情况所进行的监督和评价活动,是企业内部审计的业务范畴。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是政府为加强管理和监督,防止和治理贪污腐败而采取的重要措施。2010年12月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电力集团公司的内部审计制度中也都有关于开展经济责任的审计办法,要求下属公司、企业对其管理的领导干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审计工作内容为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情况所进行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包括对其所在企业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净资产)真实、合法,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和增值保值情况的验证;对其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集团公司规章制度情况及相关行为的评价;对其应负经济责任的界定。笔者通过参加电力企业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思考如下: 

一、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不够 

 大部分企业内部审计不是独立的部门,内部审计只是企业组织机构中职能部门的工作岗位,内部审计人员作为企业的一名成员,其工资福利、职位等受本单位有关负责人的支配,这就使得内部审计人员在履行其监督和评价职能时有很多的顾虑,当企业负责人的经营行为违反有关法律法规,或不符合经济效益原则时,内部审计人员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表现得无能为力。使得内部审计人员开展工作过程中缺少完整的独立性。 

2、对离任经济责任审计重视不够 

虽然经济责任审计办法规定,未经审计,不得解除企业负责人任期内经济责任,调离集团公司系统的,不得办理有关调离手续。任用干部时经济责任审计结论作为重要参考。但是开展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一般都是领导干部已上任新的岗位,评价和任用干部时审计结论作为参考也自然无从谈起。致使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走走形式而已,清查不深不细,甚至敷衍了事走过场。 

 3、内部审计机构人员方面力量不足 

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方式和评价的特殊性,审计人员只具备财经、审计方面的知识是不够的,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熟悉财务、会计制度具备查账能力, 还要求通晓经济管理和工程等多方面的知识,熟悉宏观经济管理知识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具备综合判断分析能力等,但是目前大部分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够全面, 审计人员配置缺乏复合性,知识结构难以满足效益审计的要求,严重制约和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 

 4、财务数据不能真实反映企业资产、负责、权益 

 对企业资产、负责、权益的审计评价,主要还是通过查看财务数据和实物的相符情况。按照企业会计制度,资产要按规定计提折旧,所以会计数据反映的资产会随着计折旧的计提,价值减少。像房屋这样的固定资产,入账是按照实际成本入账,逐年计提折旧,账面上的价值已经很低了,而如果出售市价会远远高于账面价值,导致财务资产不能反映公司实际拥有资产,也不能反映资产的保值增值。 

 5、投资项目无法分析投资收益情况 

 经济责任审计要求对重大投资项目的效益性进行评价,而一些重大投资、对外投资等投资项目,从决定投资到正常经营,产生收益往往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评价其投资的收益和可行性,而现在大部分领导的的任期都只有2年左右,甚至有的只有1年就上任新的岗位了,而其决定的投资项目根本就没有投产或者收益。 

 6、过分依赖财务指标,对非财务指标关注不够 

经济责任审计虽然涵盖的范围很广,但是审计都是以会计利润为基础计算的净资产收益率作为核心指标的财务指标为主,对非财务指标关注不够。如经营者基本素质、产品市场占有能力(服务满意度)、基础管理水平、发展创新能力、经营发展战略、在岗员工素质、企业文化建设等都很难定性评价。 

 二、做好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路 

 1、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组织结构,提升审计效果 

 通过完善组织机构,提高内审人员的工作地位,保证内审机构组织上的独立性。完善干部管理办法、经济责任审计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建设,使各级党委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坚持对领导干部实行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制度,是干部政绩、廉政建设考核的重要内容,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干部管理一项重要工作,是对领导任职期间履职情况的客观、公正的评价,从制度建设上,取得领导的支持和重视。 

 同时经济责任审计具有广泛性、复杂性、标准难确定性等特点。这就需要审计人员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法律、工程、物流、采购、经济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公司内部审计人员大部分是财务出身的,因此,开展审计时可以抽调各部门的专业人员参加或者外聘不同专业的专家参加,可以更全面的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提高审计质量,减少审计风险。 

 2、创新审计方法 

 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主要采用听、问、查的方法。 

 “听”主要是听被审计对象的述职,听相关业务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员对领导人员在任期内工作能力、业务水平、团结合作等方面的看法和评价;“问”就是针对述职报告和介绍中的一些疑问进行针对性的询问;“查”不但包括查阅会会计报表、会计账簿、会计凭证等必要的审计程序及审计调查,也要重点查阅相关的会议纪要、董事会决议、总经理工作报告、年终决算审计报告等相关材料,从而审查领导人员在任期内分管工作履行职责情况。 

 3、任期各项经营指标或预算完成情况 

 通过调阅任期内董事会决议、董事会批准的预算,对照各年度财务报表,正确评价领导人员任期内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经营目标,考核是否按照决议进行了兑现。 

 4、查证企业财务与资产状况 

 一是检查企业资产的管理、使用及保值增值情况。重点要放在实物资产、货币资金及各项投资上。特别要对管理用汽车、笔记本电脑、照相机等流动性较大的实物进行盘点,要关注其实物资产有无被侵占、遗失、损毁等现象;货币资金是否安全,是否账实相符而且流向是否合规,有无小金库、账外账现象;对外投资程序是否合法,投资前有没有进行可行性分析,投资过程监管是否到位、投资效益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问题。二是检查企业的经营业绩。主要是查明有无随意调节成本(包括生产成本、业务成本、在建工程成本等)、调节利润的行为,跨期间的费用、收益是否按规定确认,各种投资收益的核算是否符合规定,是否按规定程序和比例分配利润,有无隐瞒、转移收入,有无因领导责任造成虚盈、潜亏挂账等问题。 

 5、企业内部控制方面的审计重点 

 应着重注意以下方面:一是法人治理结构是否健全、有效。公司内部机构设置是否合理,有无因人设岗的现象。二是公司各部门责权划分是否明确具体,是否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三是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是否全部纳入内部控制范围。四是是否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内部控制的功能是否得到有效的发挥。 五是绩效考核机制是否形成,执行是否到位,有无明显效果。 

 三、经济责任审计报告 

 与其它审计项目相比,由于审计主体、客体和审计目标的不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由于审计的主体通常是内部审计部门,报告的客体通常是“内部的主要领导”,报告的作用是为干部管理部门的考核、任用干部提供依据,因此报告难免有主观因素。另外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是领导人员的责任,因此审计报告内容的核心也必然从反映“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转移到对单位领导人任期内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作出综合的反映。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内容通常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管理责任:主要揭示和评价企业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有效性;企业内部组织机构体系是否完整,部门的分工是否合理、工作是否有效。“三重一大”的执行和招投标的情况也是重点。 

 经营责任:主要揭示和评价企业是否按照上级要求完成相应的经营目标,预算下达是否符合实际,完成状况是否真实。 

 财务会计责任:主要评价企业各项财务收支活动是否合规、真实。投资项目是否进行可行性研究,是否合理确定企业的投资方向和投资规模,有效配置资金;企业的债权、债务是否清楚,有无长期拖欠形成呆账、坏账和由于经营管理不善而造成的重大经济损失问题。是否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严格执行会计制度,做到会计工作依法有序; 

 其他方面的责任:主要包括评价企业的履行社会责任和环保、节能减排、遵纪守法等方面的情况。 

撰写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应把握以下原则: 

 1、客观公正。由于内审主体、客体的特殊性,审计通常会受到内部多方面的干扰,因此要求在撰写审计报告时要尽可能的做到客观公正,既要披露领导人员在任期内所作出的主要成绩,也要揭示其存在的问题。 

 2、实事求是。界定单位领导人任期内的经济责任,应尽量用数字说话,通过使用量化指标和对比的方式来揭示企业的经济营运状况,进而评价和揭示企业的经营效果,切忌在无审计依据的情况下随意评价。 

3、明确界限。要客观区分主观、客观对企业经营造成的影响,应客观分清玩忽职守与工作失误、前任与现任、上级与下级的责任。要注意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实事求是地剖析企业盈亏的主、客观原因,对于某些特殊行业的特殊时期,(比如近几年的发电行业)要充分考虑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4、谨慎性原则。审计人员应审慎考虑作出客观公正评价的风险性和可操作性,措辞应当谨慎、恰当。 

 参考文献: 

1.何军霆.完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几点建议[j].审计月,2008(1). 

第8篇:经济离任审计报告范文

论文摘要:内审是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机构,是对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等开展的一种评价活动。是一项独立、客观的咨询活动,用于改善机构的运作并增加其价值。通过引入一种系统的、有条理的方法去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公司治理流程的有效性,内部审计可以帮助机构实现其目标。开展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是对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情况所进行的监督和评价活动,是企业内部审计的业务范畴。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是政府为加强管理和监督,防止和治理而采取的重要措施。2010年12月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电力集团公司的内部审计制度中也都有关于开展经济责任的审计办法,要求下属公司、企业对其管理的领导干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审计工作内容为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情况所进行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包括对其所在企业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净资产)真实、合法,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和增值保值情况的验证;对其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集团公司规章制度情况及相关行为的评价;对其应负经济责任的界定。笔者通过参加电力企业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思考如下:

一、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不够

大部分企业内部审计不是独立的部门,内部审计只是企业组织机构中职能部门的工作岗位,内部审计人员作为企业的一名成员,其工资福利、职位等受本单位有关负责人的支配,这就使得内部审计人员在履行其监督和评价职能时有很多的顾虑,当企业负责人的经营行为违反有关法律法规,或不符合经济效益原则时,内部审计人员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表现得无能为力。使得内部审计人员开展工作过程中缺少完整的独立性。

2、对离任经济责任审计重视不够

虽然经济责任审计办法规定,未经审计,不得解除企业负责人任期内经济责任,调离集团公司系统的,不得办理有关调离手续。任用干部时经济责任审计结论作为重要参考。但是开展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一般都是领导干部已上任新的岗位,评价和任用干部时审计结论作为参考也自然无从谈起。致使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走走形式而已,清查不深不细,甚至敷衍了事走过场。

3、内部审计机构人员方面力量不足

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方式和评价的特殊性,审计人员只具备财经、审计方面的知识是不够的,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熟悉财务、会计制度具备查账能力, 还要求通晓经济管理和工程等多方面的知识,熟悉宏观经济管理知识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具备综合判断分析能力等,但是目前大部分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够全面, 审计人员配置缺乏复合性,知识结构难以满足效益审计的要求,严重制约和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

4、财务数据不能真实反映企业资产、负责、权益

对企业资产、负责、权益的审计评价,主要还是通过查看财务数据和实物的相符情况。按照企业会计制度,资产要按规定计提折旧,所以会计数据反映的资产会随着计折旧的计提,价值减少。像房屋这样的固定资产,入账是按照实际成本入账,逐年计提折旧,账面上的价值已经很低了,而如果出售市价会远远高于账面价值,导致财务资产不能反映公司实际拥有资产,也不能反映资产的保值增值。

5、投资项目无法分析投资收益情况

经济责任审计要求对重大投资项目的效益性进行评价,而一些重大投资、对外投资等投资项目,从决定投资到正常经营,产生收益往往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评价其投资的收益和可行性,而现在大部分领导的的任期都只有2年左右,甚至有的只有1年就上任新的岗位了,而其决定的投资项目根本就没有投产或者收益。

6、过分依赖财务指标,对非财务指标关注不够

经济责任审计虽然涵盖的范围很广,但是审计都是以会计利润为基础计算的净资产收益率作为核心指标的财务指标为主,对非财务指标关注不够。如经营者基本素质、产品市场占有能力(服务满意度)、基础管理水平、发展创新能力、经营发展战略、在岗员工素质、企业文化建设等都很难定性评价。

二、做好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路

1、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组织结构,提升审计效果

通过完善组织机构,提高内审人员的工作地位,保证内审机构组织上的独立性。完善干部管理办法、经济责任审计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建设,使各级党委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坚持对领导干部实行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制度,是干部政绩、廉政建设考核的重要内容,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干部管理一项重要工作,是对领导任职期间履职情况的客观、公正的评价,从制度建设上,取得领导的支持和重视。

同时经济责任审计具有广泛性、复杂性、标准难确定性等特点。这就需要审计人员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法律、工程、物流、采购、经济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公司内部审计人员大部分是财务出身的,因此,开展审计时可以抽调各部门的专业人员参加或者外聘不同专业的专家参加,可以更全面的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提高审计质量,减少审计风险。

2、创新审计方法

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主要采用听、问、查的方法。

“听”主要是听被审计对象的述职,听相关业务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员对领导人员在任期内工作能力、业务水平、团结合作等方面的看法和评价;“问”就是针对述职报告和介绍中的一些疑问进行针对性的询问;“查”不但包括查阅会会计报表、会计账簿、会计凭证等必要的审计程序及审计调查,也要重点查阅相关的会议纪要、董事会决议、总经理工作报告、年终决算审计报告等相关材料,从而审查领导人员在任期内分管工作履行职责情况。

3、任期各项经营指标或预算完成情况

通过调阅任期内董事会决议、董事会批准的预算,对照各年度财务报表,正确评价领导人员任期内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经营目标,考核是否按照决议进行了兑现。

4、查证企业财务与资产状况

一是检查企业资产的管理、使用及保值增值情况。重点要放在实物资产、货币资金及各项投资上。特别要对管理用汽车、笔记本电脑、照相机等流动性较大的实物进行盘点,要关注其实物资产有无被侵占、遗失、损毁等现象;货币资金是否安全,是否账实相符而且流向是否合规,有无小金库、账外账现象;对外投资程序是否合法,投资前有没有进行可行性分析,投资过程监管是否到位、投资效益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问题。二是检查企业的经营业绩。主要是查明有无随意调节成本(包括生产成本、业务成本、在建工程成本等)、调节利润的行为,跨期间的费用、收益是否按规定确认,各种投资收益的核算是否符合规定,是否按规定程序和比例分配利润,有无隐瞒、转移收入,有无因领导责任造成虚盈、潜亏挂账等问题。

5、企业内部控制方面的审计重点

应着重注意以下方面:一是法人治理结构是否健全、有效。公司内部机构设置是否合理,有无因人设岗的现象。二是公司各部门责权划分是否明确具体,是否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三是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是否全部纳入内部控制范围。四是是否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内部控制的功能是否得到有效的发挥。 五是绩效考核机制是否形成,执行是否到位,有无明显效果。

三、经济责任审计报告

与其它审计项目相比,由于审计主体、客体和审计目标的不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由于审计的主体通常是内部审计部门,报告的客体通常是“内部的主要领导”,报告的作用是为干部管理部门的考核、任用干部提供依据,因此报告难免有主观因素。另外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是领导人员的责任,因此审计报告内容的核心也必然从反映“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转移到对单位领导人任期内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作出综合的反映。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内容通常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管理责任:主要揭示和评价企业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有效性;企业内部组织机构体系是否完整,部门的分工是否合理、工作是否有效。“三重一大”的执行和招投标的情况也是重点。

经营责任:主要揭示和评价企业是否按照上级要求完成相应的经营目标,预算下达是否符合实际,完成状况是否真实。

财务会计责任:主要评价企业各项财务收支活动是否合规、真实。投资项目是否进行可行性研究,是否合理确定企业的投资方向和投资规模,有效配置资金;企业的债权、债务是否清楚,有无长期拖欠形成呆账、坏账和由于经营管理不善而造成的重大经济损失问题。是否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严格执行会计制度,做到会计工作依法有序;

其他方面的责任:主要包括评价企业的履行社会责任和环保、节能减排、遵纪守法等方面的情况。

撰写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应把握以下原则:

1、客观公正。由于内审主体、客体的特殊性,审计通常会受到内部多方面的干扰,因此要求在撰写审计报告时要尽可能的做到客观公正,既要披露领导人员在任期内所作出的主要成绩,也要揭示其存在的问题。

2、实事求是。界定单位领导人任期内的经济责任,应尽量用数字说话,通过使用量化指标和对比的方式来揭示企业的经济营运状况,进而评价和揭示企业的经营效果,切忌在无审计依据的情况下随意评价。

3、明确界限。要客观区分主观、客观对企业经营造成的影响,应客观分清与工作失误、前任与现任、上级与下级的责任。要注意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实事求是地剖析企业盈亏的主、客观原因,对于某些特殊行业的特殊时期,(比如近几年的发电行业)要充分考虑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4、谨慎性原则。审计人员应审慎考虑作出客观公正评价的风险性和可操作性,措辞应当谨慎、恰当。

参考文献:

1.何军霆.完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几点建议[j].审计月,2008(1).

第9篇:经济离任审计报告范文

    电力集团公司的内部审计制度中也都有关于开展经济责任的审计办法,要求下属公司、企业对其管理的领导干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审计工作内容为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情况所进行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包括对其所在企业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净资产)真实、合法,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和增值保值情况的验证;对其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集团公司规章制度情况及相关行为的评价;对其应负经济责任的界定。笔者通过参加电力企业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思考如下:

    一、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不够

    大部分企业内部审计不是独立的部门,内部审计只是企业组织机构中职能部门的工作岗位,内部审计人员作为企业的一名成员,其工资福利、职位等受本单位有关负责人的支配,这就使得内部审计人员在履行其监督和评价职能时有很多的顾虑,当企业负责人的经营行为违反有关法律法规,或不符合经济效益原则时,内部审计人员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表现得无能为力。使得内部审计人员开展工作过程中缺少完整的独立性。

    2、对离任经济责任审计重视不够

    虽然经济责任审计办法规定,未经审计,不得解除企业负责人任期内经济责任,调离集团公司系统的,不得办理有关调离手续。任用干部时经济责任审计结论作为重要参考。但是开展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一般都是领导干部已上任新的岗位,评价和任用干部时审计结论作为参考也自然无从谈起。致使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走走形式而已,清查不深不细,甚至敷衍了事走过场。

    3、内部审计机构人员方面力量不足

    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方式和评价的特殊性,审计人员只具备财经、审计方面的知识是不够的,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熟悉财务、会计制度具备查账能力, 还要求通晓经济管理和工程等多方面的知识,熟悉宏观经济管理知识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具备综合判断分析能力等,但是目前大部分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够全面, 审计人员配置缺乏复合性,知识结构难以满足效益审计的要求,严重制约和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

    4、财务数据不能真实反映企业资产、负责、权益

    对企业资产、负责、权益的审计评价,主要还是通过查看财务数据和实物的相符情况。按照企业会计制度,资产要按规定计提折旧,所以会计数据反映的资产会随着计折旧的计提,价值减少。像房屋这样的固定资产,入账是按照实际成本入账,逐年计提折旧,账面上的价值已经很低了,而如果出售市价会远远高于账面价值,导致财务资产不能反映公司实际拥有资产,也不能反映资产的保值增值。

    5、投资项目无法分析投资收益情况

    经济责任审计要求对重大投资项目的效益性进行评价,而一些重大投资、对外投资等投资项目,从决定投资到正常经营,产生收益往往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评价其投资的收益和可行性,而现在大部分领导的的任期都只有2年左右,甚至有的只有1年就上任新的岗位了,而其决定的投资项目根本就没有投产或者收益。

    6、过分依赖财务指标,对非财务指标关注不够

    经济责任审计虽然涵盖的范围很广,但是审计都是以会计利润为基础计算的净资产收益率作为核心指标的财务指标为主,对非财务指标关注不够。如经营者基本素质、产品市场占有能力(服务满意度)、基础管理水平、发展创新能力、经营发展战略、在岗员工素质、企业文化建设等都很难定性评价。

    二、做好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路

    1、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组织结构,提升审计效果

    通过完善组织机构,提高内审人员的工作地位,保证内审机构组织上的独立性。完善干部管理办法、经济责任审计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建设,使各级党委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坚持对领导干部实行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制度,是干部政绩、廉政建设考核的重要内容,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干部管理一项重要工作,是对领导任职期间履职情况的客观、公正的评价,从制度建设上,取得领导的支持和重视。

    同时经济责任审计具有广泛性、复杂性、标准难确定性等特点。这就需要审计人员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法律、工程、物流、采购、经济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公司内部审计人员大部分是财务出身的,因此,开展审计时可以抽调各部门的专业人员参加或者外聘不同专业的专家参加,可以更全面的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提高审计质量,减少审计风险。

    2、创新审计方法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主要采用听、问、查的方法

    “听”主要是听被审计对象的述职,听相关业务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员对领导人员在任期内工作能力、业务水平、团结合作等方面的看法和评价:“问”就是针对述职报告和介绍中的一些疑问进行针对性的询问:“查”不但包括查阅会会计报表、会计账簿、会计凭证等必要的审计程序及审计调查,也要重点查阅相关的会议纪要、董事会决议、总经理工作报告、年终决算审计报告等相关材料,从而审查领导人员在任期内分管工作履行职责情况。

    3、任期各项经营指标或预算完成情况

    通过调阅任期内董事会决议、董事会批准的预算,对照各年度财务报表,正确评价领导人员任期内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经营目标,考核是否按照决议进行了兑现。

    4、查证企业财务与资产状况

    一是检查企业资产的管理、使用及保值增值情况。重点要放在实物资产、货币资金及各项投资上。特别要对管理用汽车、笔记本电脑、照相机等流动性较大的实物进行盘点,要关注其实物资产有无被侵占、遗失、损毁等现象;货币资金是否安全,是否账实相符而且流向是否合规,有无小金库、账外账现象;对外投资程序是否合法,投资前有没有进行可行性分析,投资过程监管是否到位、投资效益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问题。二是检查企业的经营业绩。主要是查明有无随意调节成本(包括生产成本、业务成本、在建工程成本等)、调节利润的行为,跨期间的费用、收益是否按规定确认,各种投资收益的核算是否符合规定,是否按规定程序和比例分配利润,有无隐瞒、转移收入,有无因领导责任造成虚盈、潜亏挂账等问题。

    5、企业内部控制方面的审计重点

    应着重注意以下方面:一是法人治理结构是否健全、有效。公司内部机构设置是否合理,有无因人设岗的现象。二是公司各部门责权划分是否明确具体,是否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三是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是否全部纳入内部控制范围。四是是否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内部控制的功能是否得到有效的发挥。 五是绩效考核机制是否形成,执行是否到位,有无明显效果。

    三、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与其它审计项目相比

    由于审计主体、客体和审计目标的不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由于审计的主体通常是内部审计部门,报告的客体通常是“内部的主要领导”,报告的作用是为干部管理部门的考核、任用干部提供依据,因此报告难免有主观因素。另外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是领导人员的责任,因此审计报告内容的核心也必然从反映“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转移到对单位领导人任期内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作出综合的反映。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内容通常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管理责任:主要揭示和评价企业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有效性;企业内部组织机构体系是否完整,部门的分工是否合理、工作是否有效。“三重一大”的执行和招投标的情况也是重点。

    经营责任:主要揭示和评价企业是否按照上级要求完成相应的经营目标,预算下达是否符合实际,完成状况是否真实。

    财务会计责任:主要评价企业各项财务收支活动是否合规、真实。投资项目是否进行可行性研究,是否合理确定企业的投资方向和投资规模,有效配置资金;企业的债权、债务是否清楚,有无长期拖欠形成呆账、坏账和由于经营管理不善而造成的重大经济损失问题。是否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严格执行会计制度,做到会计工作依法有序;其他方面的责任:主要包括评价企业的履行社会责任和环保、节能减排、遵纪守法等方面的情况。

    撰写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应把握以下原则:

    1、客观公正。由于内审主体、客体的特殊性,审计通常会受到内部多方面的干扰,因此要求在撰写审计报告时要尽可能的做到客观公正,既要披露领导人员在任期内所作出的主要成绩,也要揭示其存在的问题。

    2、实事求是。界定单位领导人任期内的经济责任,应尽量用数字说话,通过使用量化指标和对比的方式来揭示企业的经济营运状况,进而评价和揭示企业的经营效果,切忌在无审计依据的情况下随意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