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典诵读的方法和技巧范文

经典诵读的方法和技巧精选(九篇)

经典诵读的方法和技巧

第1篇:经典诵读的方法和技巧范文

【关键词】经典美文;诵读积累;写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作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同时,它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常有老师为学生的作文干瘪乏味、缺少真情实感而长吁短叹。《新课标》要求在新的教学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要研究语文写作教学的有效策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提高写作技巧,通过阅读、体验和尝试写作,促进他们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语言运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语文写作能力[1]。语言技能的提高离不开语言输入和知识积累,而阅读正是学生获得语言输入的主要途径。经典美文,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被历史证明是最有价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思想宏远,构思巧妙,语言精美。加强经典美文诵读与积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笔者在这里谈几点个人实践与看法与大家共同商榷。

一、激趣诵读经典美文,培养学生的写作因子

杜甫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阅读对写作的重要性。可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没有阅读课外书的习惯了。所以,语文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美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喜爱读书的习惯,使其乐在其中,才会取得良好效果。正如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一)营造诵读的氛围

加大宣传的力度,端正学生对课外阅读的认识。可开展“名人读书故事”系列讲座活动;搜索历年高考满分作文中读书“痕迹”明显、构思巧妙、语言精美的篇目展示给学生看;开展“图书捐赠”活动,组建班级图书角;动员学生踊跃参与“我与经典之作对话”等读书活动。掀起学生购书读书的热潮,点燃学生的阅读经典美文的热情。

(二)保障诵读的时间

诵读时间的保障十分重要。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减少课业负担,充分保证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同时,可利用早读课、上课前的时间指导学生阅读、诵读,高一高二年级甚至可每周开设一节课外阅读课,保证学生有时间诵读、消化、吸收。

(三)搭建交流的平台

阅读心理学认为,当阅读者读完某一文本时,总会有一种与人交流和对话的欲望,而这一欲望的达成,能促进阅读理解,进一步激发阅读兴趣。要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可开展“读书交流会”、“写读后感”,举办“朗诵比赛”,评选班级“阅读大王”等,为学生提供交流讨论的机会,创设展示自我的舞台,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形成浓郁的阅读氛围。

二、品味经典美文语言,生动学生的语言表达

当前,很多学生的写作语言的表达浅显单一,总是抓不住要表达的东西,常常词不达意,能写出跌宕多姿文采飞扬的文章的更是凤毛麟角。学生语言表达欠缺的原因是:一是读书积累少,词汇贫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二是即使积累了一些词汇,但不懂得运用,缺乏推敲锤炼的意识。

(一)品精妙字词

通过鉴赏品味,让学生明白经典之作炼字的贴切和用语的精妙。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个“泻”字化静为动,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如用“照”字则不能与“流水”照应,显得呆板、不灵动;后半句写雾,用“浮”不用“升”更为巧妙,因为“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出了雾的轻飘柔美的状态。又如,在鲁彦的《听潮》中,“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朦胧欲睡似的。”一个“吻”字,写出了海浪亲昵温柔的情态。在赏析经典美文的语言精妙时,鼓励学生要从名家的文笔之长中吸取语言滋养,在写作中尝试推敲、炼字,逐步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二)赏灵动语句

经典的文学作品,无论是散文小说还是唐诗宋词,通常都会成功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得语句生动、感人。而容易让中学生借鉴的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通感、叠字等。如:“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鲁彦《听潮》)运用了比喻将听觉转化为视觉、触觉和味觉,即我们常说的通感。写出了落潮时大海的静柔、清丽。细腻传神,充满柔情,读来令人陶醉。在朱自清的散文中,叠字的运用比比皆是,如“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春》);“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轻轻的影和曲曲的波”“余音还袅袅的在我们的耳际”等(《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这些叠字句无不生动传神,读起来和谐、流畅、清隽、悦耳。让学生多诵读这些名篇、名段,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借鉴。鼓励学生在写作中适当地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既可增加文章的文采,又可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三、巧学经典美文谋篇,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

学生写作文时,怕的因素很多,其中打不开思路,不知如何谋篇布局是一个较普遍的现象。经典美文,通常都是构思巧妙的作品。指导学生梳理经典美文的行文思路,掌握一定的谋篇方法与技巧,可以帮助学生打开写作的思路。

(一)记叙类文章

学生写记叙类文章很容易犯“记流水账”的毛病。一味的平铺直叙,毫无波澜起伏,那是很难赢得读者喜欢的,常言道:“文似看山不喜平。”但有不少经典作品,其构思情节曲平起伏、山重水复、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其“尺水”也能“兴波”。比如《老人与海》的故事就很曲折:桑地亚哥84天没有捕到鱼了,第85天又出海了――他终于遇到了一条大鱼――搏斗了三天三夜才捕到――突然却来了一群鲨鱼――拼死搏斗赶走了鲨鱼――船帮上却只剩下一副鱼骨架。在曲曲折折中,读者完全被故事吸引,也被桑地亚哥的“硬汉”精神所感动。经典作品为何能把故事写得波澜起伏呢?这涉及构思时成功使用了一些记叙方法和技巧。如《变色龙》使用了设置悬念法,情节构思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刘心武的《等待散场》则运用了误会法,以“我”对小伙子的误会为主线,一波连一波,不断推进情节的发展,最后误会解除。此外,还有巧合法、抑扬法、倒叙法等。这些方法和技巧如果学生运用得体就能使事件或故事收到慑人心魄、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

(二)议论类文章

中学生所写的议论文大致可分为三部分:开头、结尾和主体。主体部分最常见的结构模式是并列式、对照式、递进式。这是非常典范的议论文结构模式,许多名篇都是采用这几种基本模式的,如陈群的《理想的阶梯》,开头部分提出中心论点: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主体部分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充分论证中心论点:①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②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③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结尾部分紧扣中心,联系实际,总结全文。文章在总体上用“总――分――总”的结构,主体采用并列式。此外,还有林家箴《说“勤”》、吴晗的《谈骨气》等名作都是采用这种模式。这种模式最适合高考考场快速成文,也是最容易学习借鉴的,因此,可以把它当做重中之重来训练。

四、广泛诵读经典美文,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只靠课内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写作。”古往今来的许多国学大师,都曾广泛地诵读过大量的经典作品,矛盾能把《红楼梦》倒背如流;巴金诵读《古文观止》200篇,才有了《家》、《春》、《秋》等文学巨著。正因为他们头脑中存储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识,写起文章来才能信手拈来、笔酣墨饱、笔头生花,成为一代大家。其实,早在西汉时,著名的词赋学家扬雄,就从写作的角度,最先提出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能读千赋,则善为之矣!”他所说的“善为之”,即指善作文。通过广泛地诵读经典美文,学生的头脑里记住了大量的词语、精彩句段或美文,融会贯通后就会变成自己的东西,形成自己的观点,丰富了自己的作文素材,写起文章来,自然有内容可写,并写得比较精彩。

五、结语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为什么要读书,要读以前的经典作品,就是可以从中得到一种有形无形的借鉴。”[2]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犹如一对孪生兄弟。因为读是吸收,写是倾吐。加强学生对经典美文诵读与积累,让学生走进一个更宽广的语文世界,享受语文、享受经典阅读,并对学生加以写作指导,做到读写训练有效结合,能让学生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殷小平.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有效性研究[J].中学语文・下旬,2010,(4):93

[2]程少堂.程少堂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163.

第2篇:经典诵读的方法和技巧范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古诗文诵读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系统工程,要达到良好的效果,除了把握好经典古诗文诵读的价值取向、经典古诗文诵读的实施方式等环节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实现语文教学与典诵读的有机整合和良性互动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融入经典,实现语文教学与经典教育的链接,使琅琅的经典古诗文诵读声经常回荡在语文课堂之上。如,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语巧用经典名句,以经典的语言,抒写经典的年华,让经典诗文成为师生间信息交流的有效载体。作文评语中的经典名句蕴藉着教师对学生的由衷欣赏,让学生感受经典妙用的同时,感受老师内心的真诚,感觉老师是与自己心灵相通的朋友和学习的伙伴,使有经典相伴的语文教学成为师生一种心灵放飞与乐在其中的精神享受。学生会在轻松愉快的人文环境中,体验经典诗文的魅力,感受语文学习的幸福。

语文教学与经典古诗文诵读是相辅相成、良性互动的。就语文教学而言,经典古诗文诵读是语文教学内容巩固的试验场。如,经典古诗文读本一般都有汉语拼音注音,一年级小学生学完汉语拼音后,他们诵读经典时,就可以用所学的汉语拼音来指读经典,巩固汉语拼音的学习,加快经典古诗文的诵读记忆速度,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同时,语文教学对经典学习起到画龙点睛之效。诵读对经典古诗文中的某些语句会产生顿悟之感,会帮助学生对经典的理解和感悟,会提高学生经典古诗文诵读的兴趣。因此,进行经典古诗文诵读的同时,也能加强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奠定扎实、牢固的语文基础。

二、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的年龄阶段和心理特点进行选篇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抽象的道理不易理解。但他们记忆力好,摹仿力强,同时,他们可爱、活泼、天真、烂漫,思想单纯。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由最初的三――五个字的短小韵文如《三字经》、《百家姓》、《幼学琼林》一类易于琅琅上口的启蒙读物开始到以绝句为主的五言和七言浅近的古代诗歌,稍大一些的孩子,可以授以《论语》、《大学》、《中庸》、《左传》、《春秋》、《古文观止》等较为深奥的理论性、艺术性著作。循序渐进,由浅及深、由易到难的逐步进行,诵读的效果才能显示出来。

三、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老师的范读作用激发诵读热情

学生模仿力很强,范读,出于教师口,入于学生耳,了然于学生的心,能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能给学生一种语感直觉,诱发他们的情感冲动。

1. 教师要规范诵读的语音语调

诵读和说话不同,它除了要求诵读者忠于作品原貌,不添字、漏字、改字、回读外,还要求诵读时在声母、韵母、声调、轻声、儿化、音变以及语句的表达方式等方面都符合普通话语音的规范。

2. 教师要把握不同作品的基调

教师要做到诵读理解,就是要熟悉作品,从理性上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精神实质。只有透彻的理解,才能有深切的感受,才能准确地掌握作品的情调与节奏,正确地传递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师还要设计诵读方案,就是在深刻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设计如何通过语音的具体形象把原作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

3. 教师要正确掌握诵读的技巧

掌握呼吸、发音、吐字、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的应用方法,给学生以正确的示范,激发学生对诵读古诗文的热情。

第3篇:经典诵读的方法和技巧范文

一、背诵能力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要能力

如今的高考语文试卷十分重视背诵能力的考查,只不过考查的形式分为直接考查和间接考查。例如字音和字形辨析,就是直接考查学生对字音和字形的识记能力。又如成语辨析,成语的运用基本上也是对成语含义的识记和常见用法的识记。最后是名句填空,这更是对学生背诵能力的考查。

除此之外,其他的考查都间接地检验了学生的背诵能力。例如病句辨析,除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感外,还考查了对六种常见病句类型的识记;语言运用题尽管是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考查,但是最基本的能力考查仍是背诵能力。比如仿写,如果没有平时积累的素材,即使题目读得再明白,也无从下笔。

文言文阅读中,关于实词和虚词的考查,如果学生平时没有牢固记忆实词和虚词的常见义项和用法,那么在考试中根本无法做到知识的灵活迁移和举一反三。文言翻译题中考查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也是建立在背诵基础上的知识迁移。古典诗词鉴赏中对于常见的表现手法以及诗词中常见的情感都要靠背诵识记,只有在牢靠的背诵基础上才能做到理解并灵活运用。现代文阅读是整卷中考查理解能力最明显的一项,但仍然离不开背诵,阅读题型中涉及的常见表现手法肯定需要牢记,常见的答题模式以及阅读时的一些鉴赏思维模式都需要平时扎实的背诵积累。最后是作文,作文要想写好,不是简单地知道一些写作技巧就行的,最关键的是要有丰富的素材积累,而这些更离不开学生平时的背功。

二、背诵是语文学习的起点

小学语文学习最初是从背诵开始的,从最初的字、词、句到段和篇,小学生就是在一遍遍的背诵中逐渐对语言文字有进一步的感知和理解的。但是到了初中和高中,我们的语文学习却渐渐远离了背诵,取而代之的是教师不断的讲解和引导、是教师语重心长的叮嘱:“学语文一定要理解,千万不要死记硬背,否则你的语文成绩一定无法提高。”再加上本来背诵就是很枯燥的事情,致使学生谈“背”色变,甚至以“背”为耻。我认为,背诵应是语文学习的最基本技能,是语文学习的起点,只有背诵才能规范学生的语言,使其把握那些经典范文的思想精髓,才能领会语文作为文学艺术的魅力。“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强调的就是背诵的重要性。

三、背诵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其思维能力

很多学生对语文学习很不感兴趣,究其原因,就是很难和教师所讲的知识达成共鸣。之所以不能形成共鸣,主要就是学生平时背诵积累的语文知识太少了。很多时候,学生对于一些知识仅仅知道一些皮毛,不求甚解,因为语文知识不同于理化知识,不懂就意味着不会解题。很多学生不能很准确地牢记这些知识,当教师讲到这些知识的时候,他们因为没有充分的储备而不能和教师产生知识共鸣。时间一长,学生就会对语文学习产生厌倦、失去兴趣。

如果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能做到对要掌握的知识烂熟于心,那么就会和教师产生知识的共鸣,从而获得学习的乐趣。同时,背诵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发达思维的前提是丰富的知识积累,而丰富的知识积累主要靠的就是背诵。一个人知识积累得越多,其思维面就越宽,思维的复杂度就越高,思维能力也就相应越强。

四、背诵能够为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

现在很多学生特别害怕写作文,主要原因是缺乏大量的素材积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积累素材,其实就是对材料的整理加工,并最终熟记于心。一旦这些材料储存于大脑,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进而产生综合效应,有利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而加强背诵就是一种积累的好方法。

五、背诵有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整合。语文素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我们常说的“听、说、读、写能力”;另一方面就是文化素养。背诵对于听、说、读、写能力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大量的背诵能够培养良好的语感,良好的语感是听、说、读、写能力提高的前提。另外,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大量的语言文字素材以及丰富的阅读技巧、方法和阅读经验基础之上的,而所有的这些必须要靠背诵牢记于心。一个人只有储备的知识多了,然后才能被灵活运用。

目前,在语文学习中加强人文素养主要是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不是靠教师空泛的分析和学生的题海练习,而是靠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学生阅读并背诵经典的过程,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学生通过背诵,对文本就有一个感性的积累,远远超过教师肢解的分析。通过大量的背诵积累,这些人类最好的精神食粮就会渗透到学生的血液、心灵之中,滋养他们,为他们的终身学习与精神成长打下深厚的底子。

背诵既是语文学习的一种手段,更是一种能力。而目前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是淡化背诵,很多教师和学生认为,只要把高考规定考查的篇目背会就行。而且现在更加功利,对于高考要求背诵的篇目也采取“投机取巧”的办法,只画经典名句背诵,把经典的篇目全肢解掉了,学生很难通过整篇诵读经典去感受其思想的精髓。试问,长此以往,学生怎么可能有经典文化的积累?又如何提高人文素养?现在高中语文课本对于选用的经典诗、词、文,也只是要求有选择地背诵。我认为,这些导向都是不对的,学生不仅要背诵古典诗文,还要背诵现代文中的经典句、段甚至全篇。教师还要有相应的检查手段。总之,我们应让背诵成为语文学习的常态。

参考资料:

第4篇:经典诵读的方法和技巧范文

关键词 经典诵读;民族文化;陶冶情操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许多学者都号召“诵读国学经典,积淀文化底蕴”。为了弘扬民族文化,让孩子们从小与古典诗文同行,与圣贤为友,享受快乐古典人生,接受最有价值的作品,记下一些永恒的东西,在小学一至六年级的语文教材中就有李白、杜甫、苏轼等名圣古人的诗文。但如何通过诵读古典诗文来弘扬民族文化,将语文教学与古典诗文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孩子们在幼小的心灵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阅读境界呢?

一、运用电视激发学生诵读兴趣

笔者所在学校为便于教学,每个教室都装有一台电视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会愿意学习。为了激发学生诵读诗文的兴趣,我们,购进了《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还有白族诗人何永飞的诗集《四叶草》等光盘,运用电视机图文并茂的优势,每天利用晨读十五分钟进行古诗欣赏,并利用中午进行古诗词的广播教唱。通过听、读、看、唱,让学生感受诗的意境,音乐的魅力,读的技巧,既激发了学生诵读的兴趣,又陶冶了他们的情操,锻炼了他们的诵读能力。

二、利用课堂提高学生诵读能力

诵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传统实用的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说明了诵读的重要性。课堂是提高学生诵读能力的主要领域。那么,怎样利用课堂提高学生诵读能力呢?

(1)示范读。古典诗文,不像现代文容易理解,但有一定的韵律。学生刚接触新诗文不懂内容,读起来感受不到诗文的韵律。如果教师能示范读或配乐读,这对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给学生提供朗读榜样,创造朗读条件,品味古诗文的优美,激发起学生朗读兴趣和信心。

(2)引领读。为了培养学生诵读能力,检查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情况,感受到文章内在的节奏气势及作品中丰富细腻的情感,教师可在示范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领读或教师领读,让学生在领读中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升华,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3)齐声读。齐声朗读能引起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加强学生的责任感;能让学生很好地调整朗读速度,训练学生掌握自己的正常音量,发展学生朗读技巧,齐声读能渲染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气氛。对那些对朗读不感兴趣的学生,可多一些带读,并增加学生朗读的次数,齐声朗读的形式可以是男女同学分组读,全班齐读。

(4)吟唱读。大多数古诗词本来是有乐曲,以供吟唱,如《今日歌》《忆江南》,有的古诗是后人给它谱了曲,如《春晓》《锄禾》等古诗就是著名词曲作家谷建芬老师谱的曲。在教学中,教师们能通过多媒体配上乐曲,引导学生进行吟诗唱歌,在吟唱中学生可采取多种吟唱,合着节拍摇头晃脑,合着节拍拍手,点动脚步,高年级学生还可以手拿笔用笔杆轻轻敲桌面,笔杆和笔杆轻敲发出脆响如同乐器,吟中取乐,唱中背熟,既使他们感受了音乐的魅力,又使他们在享受优美的诗文之中,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三、采用竞赛培养学生诵读情趣

德国一位著名的医生说过:“六至十三岁是人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代,至十三岁为一生中记忆力最高峰。”小学生诵读古典诗文,是赶在孩子心里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最有价值的作品,记下一些永恒的东西,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不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竞赛作为第二课堂的方式之一,对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将跃然纸上的古典诗文,在孩子们最佳时机采用竞赛,培养他们的诵读情趣,以便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采用竞赛的方法:(1)在班级学生中开展古诗文积累比赛,吟诵比赛,扮演诵读比赛。(2)分低、中、高年级比赛,可以吟诗作画比赛,根据诗文自编自演比赛。(3)在教师中进行古诗文教学比赛,意在检查教师方法,实质从中验证学生,学习情趣,所达到的效果。在比赛过程中,孩子们的个性得到了张扬,诵读情趣高涨,求知欲望加强,集体荣誉感增强,弘扬民族文化进一步得到升华。

四、借用力量调动学生诵读热情

第5篇:经典诵读的方法和技巧范文

一、了解术语,掌握古典诗歌鉴赏的相关知识

古典诗歌的教学必然会涉及意象、意境、借景抒情等专业术语,掌握专业术语及其用法将会有利于古典诗歌的学习。

意象,“意”指诗人主观的思想和感情;“象”指作为审美客体的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景、事。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意象的组合构成了意境,王国维认为:“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意象和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精华,唯有鉴赏到诗歌的意象意境之美,方可体悟到古典诗歌之精妙。

借景抒情,指的是诗人不直接抒发感情,而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借助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内心的感情。《人间词话》中云:“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借景抒情,关键在“借”,所以写景是次,抒情是主;写景只是手段,抒情才是目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许多评论家称道,清代王夫之认为:“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二、诵读诗歌,背诵积累一定篇目的诗歌名篇

《尚书・舜典》中的“诗言志,歌永言”早已指明,诗是诗人用歌咏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情感,所以理解诗歌最好的办法是诵读诗歌。中国古典诗歌讲究声律的和谐,注重音乐的美感,通过声音来传达深义。所以学习诗歌不能条分缕析,也不能埋头于前人的注疏,而要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首先要反复吟咏诵读,对诗歌充分地感知,然后大胆想象,设身处地去体味诗人所表达的情绪意趣,逐步形成对诗歌的整体印象。当然,一两遍吟咏是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只有往复吟咏,才会自然领悟到诗人内心情感。或浅吟低唱或高声诵读来寻旨觅趣,洞明诗歌的真内涵、诗人的真性情。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道理大概就在于此。

三、积累意象,感受古典诗歌独特的意境之美

意象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意”是主宰,“象”是载体。如杨柳,因为“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意象的组合、叠加就形成了意境,意境有眼前的“实境”和想象空间中的“虚境”。南唐李的《浣溪沙》,上阕从“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绿波”等眼前意象开始一一叙写,基本上是以眼前意象之感发为主,是“实境”;而下阕的场景空间上由江南飞至边塞,时间上由白昼转为黑夜,侧重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目睹凋零景物之后内心的想象和感受,故为“虚境”。虚实结合使得诗歌意境更加含蓄悠远。

诗歌优美的意境,能让读者驰骋想象并提升其思想境界和审美情趣。高中生多多积累意象,方能欣赏诗歌优美的意境。

四、涵泳品读,欣赏古典诗歌的语言和技巧美

古典诗歌的语言力求创新别致,强调含蓄凝练力求言简意赅。诗人在诗句中省略虚词,甚至主语。从而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

形象性和生动性是诗歌语言的另一个特色。“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寥寥十字便描绘出一副气象恢弘壮阔的独特景象。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以一个设问句揭示出方塘清净恬淡的原因,同时揭示出经常读书加强积累方可增加知识提升自我的道理。可见无论是写景还是说理,诗人都能以生动形象的文字准确地传达出内心的情感意趣,给读者带来审美享受。

古典诗歌的艺术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艺术手法、修辞手法等方面。象征比兴、渲染烘托、虚实结合、动静相生、托物言志是古典诗歌中最常见的艺术技巧。艺术技巧可以使诗歌的形象更鲜明、情感更真挚、意境更隽永。

第6篇:经典诵读的方法和技巧范文

“诵读”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点作用:第一,娱乐作用。诵读能使人获得一种,可以使人心旷神怡。第二,有陶冶情操与提高审美鉴赏能力的作用。诵读影响的是一个人素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它可以使一个人行为得体,谈吐高雅,同时又是一个人心灵自我参照的过程,即通过诵读来反刍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养成内省的深思的习惯。这对于一个人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第三,对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积极的意义。因为“听、说、读、写”是英语的四种能力,“读”是其中的轴心。默读感知材料,而诵读则可得语感,是把“读”转换成听说能力的纽带,从而促进这几种能力的运行和发展。诵读是“说”的变种,“说”的前奏;诵读为“说”添加文采,为出口成章提供语感。诵读是“听”的助听器,读得多,听时必然专注清楚,听力必然加强。诵读是“写”的奠基石,把自己的心理语言转变为书面语言表达,就需要一定的书面语感体悟,没有诵读,语感体悟不强,写作时文句往往不通顺,词汇贫乏。对于写作,诵读是一种潜存的诱发和激励,每一次充满想象力的独创都离不开诵读。读得多了,就烂熟于心。有了这样的基础,写作自然就会得心应手。

只有在学生全面、准确地认识了诵读的功能、价值后,才能明确其目的,端正其态度;才能真正诱发他们的诵读兴趣,自觉又认真地进行反复诵读,从而从内容到语言到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心得;才能读出味儿,读出探究的兴趣;才能读得扎实,读得精当,真正学到语言的精华。

2.强化诵读,培养习惯 书声朗朗是非常美妙的境界,是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可大部分学生都只是在读单词,且从开始到结尾除了单词还是单词。教师让学生读书也只是一句口号,读没读过无从查阅。在课堂上抽学生朗读课文,学生不是把单词读错读漏,就是把句群读破。很多教师走的就是一条从注入式到问答式的路子,他们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根本没时间让学生熟读课文。因此,在英语课里朗读无法成为主角,更谈不上通过诵读来加深理解,受到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诵读是英语学科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诵读是势在必行的。为使诵读成为英语课的主角,又使学生“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抓诵读是很重要的。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诵读呢?

2.1 从最基本的诵读技巧入手 。 如语音的标准清晰、语速的快慢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停顿的掌握使用等。这些基本技巧的训练和指导学生理解作品应是紧密结合的。文章是作者情感的产物,诵读就是要以声传情,传达出文章中的喜怒哀乐。教师在指导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即读书要“四到”:眼到、口到、手到、脑到。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单用眼看或单用口读的效果都是不理想的。如果把眼、口、手、脑等多种器官调动起来,大脑得到的信息就越多,学习的效果就越好。

2.2 从以读代讲做起。 平时我们往往认为与其让学生多读,不如自己多讲些。其实大部分课文是浅显的,学生完全能读懂。况且英语就是一种语言交流的工具,正如古人所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应重视培养学生语感的过程,提高他们的“捕鱼”能力。经常诵读美文,他们的思想感情就会丰富起来。在诵读中,深刻的内涵、美好的憧憬流入学生的心田,而语言的美感也刻在了学生的脑海之中。

3. 感悟形象,品味真情 “读”只是一种形式,其归宿是理解、感悟、掌握、运用语言。我们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背诵,一些优美的句子、片断甚至文章全篇,读熟了,背熟了,其中的思想、形象、情感才能深切感受,才能形成对语感的自觉感悟。青少年时期记忆力强,能背善记,我们应充分发挥青少年的这一优势,让他们多背诵一些文章、至理名言,做到熟读成诵,感悟语感。

第7篇:经典诵读的方法和技巧范文

一、通过教学文言文,让学生学习语言表达

中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言都是名作,先秦时代的语料堪称最为典范的“文言”,依此为范本,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文言语感。像《论语》《孟子》等书,语言精粹,读来上口,适合文言初学者诵读:经传之书,与后来的“文选”相比,更讲究句法、章法,多为言语片断,质朴自然,这也适合初学者记诵积累。在学习这些文言典籍的时候,强调诵读与积累相结合,在诵读中体会语言的节奏美、韵律美,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获得美的享受。在理解分析方面不做过高要求,粗知文义即可,突出积淀文言语汇的重要性,此中蕴涵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量变到质变的辩证理念。继文言启蒙之后,以文言经典语料为凭借,大量诵读、积累典范正宗的文言章句,指导学生有意识地运用到平时的作文中去,如利用文质优美的对偶句,气势磅礴的排比句,富有哲理的警示句,让学生进行仿句练习;不仅仿句,也可以仿篇,如学了《陋室铭》,让学生仿作《班级铭》《学习铭》《为官铭》等。这种做法,既能有效地促进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在吸收中应用,在应用中提高,把学习与应用结合起来,使作文语言渐趋凝练、丰富、生动。

二、通过教学文言文,让学生学习情感表达

一些文豪大家的作品,不仅是拂面春风的优美文字,而且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流淌着自然真挚的情感。在文言教学中,应该把古人在文中倾注的情感发掘出来,有效地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加强真切情感的抒发。

学习林觉民的《与妻书》时,结合学生作文中缺乏的真情实感的现实,抓住一个“真”字做文章。文中真实地记叙了二三事,倾诉的是他对妻子的真情,情结于事,事事关情,情韵无尽。文章令人情动而不能自禁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一个“真”字。事真、情亦真;情真,意更深。真切地人间至情,是本文强烈撼动读者的永久的艺术生命。以此启迪学生,作文欲动人心,必先动己情,情动于中方能撰华章。把学习与借鉴有机地结合起来,贯穿到写作实际中,培养学生说真话、写真情、抒真情的美德。文言教学中,要抓住这些感情之深、流韵始远的典范之作,启发学生真情写作。唯有深于真情,文章才能不求工而自工。

三、通过教学文言文,让学生学习写作技法

第8篇:经典诵读的方法和技巧范文

1 什么是经典文化教育

我们知道,传统时代的儿童教育,首先重视的不是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传授,而将文化熏陶、性情教育、人格培养放在第一位。从古老的《论语》直至清代以来广为流传的儿童教材《弟子规》中都有这样的教育思想,“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当人格行为教育到一定程度后,才进行现代教育所重视的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有识之士将几千年来的中华传统教育总结为“人生四阶段教育理念”,即“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儿童阶段的教育最重要的是性情和志向的教育,奠定了良好的性情和远大的理想,而后进行的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教育,才能造就对自己、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真正有益的人才。这种教育的核心就是用传承优秀文化、凝聚民族智慧的经典来教育少年儿童,被称为“经典教育”或“经典文化教育”。

2 开展经典文化诵读活动的意义

经典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宝。千百年来,就已经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约定俗成的教科书。诵读经典古诗文,是让民族精神的血液在一代一代人身上流淌,是激活传统、继往开来的有力之举。儿童时期是“古诗文经典诵读”的黄金年代。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也是儿童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同志说:“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着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2003年,他在专门为《中华传统美德格言》一书题词:传承中华美德,培养民族精神。总书记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精辟概述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传承经典的基础上对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和最新发展。学习经典,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要求,也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诵读经典对于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促进家庭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和谐都具有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诵读经典,是对新课程改革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建设体系的丰富和发展,是培养人才的新途径,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延伸。

3 开展经典文化诵读活动的做法

实验小学是“中华经典教育工程榆树市试点单位”结合《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小学阶段的学生背诵160篇优秀诗文,我校积极开展经典文化诵读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3.1 制定方案,督促落实。根据诵读活动实施方案,各班根据配发的经典文化读本,由语文老师组织,学校安排具体时间,教导处对各班诵读进行实际考核。

3.2 营造氛围,促进开展。本着“诵读为本,不求甚解”的原则,要求学生多背、熟背经典诗文,无需面面俱到的进行分析讲解,只要初步理解大意就行。我们还在每节语文课上开展“课前一诵”,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

3.3 激发兴趣,提高素质。学校将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班级诵读比赛,个人诵读展示,学校组织的配乐古诗文朗诵等。通过诵读经典,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朗读技巧、舞台台风,学生的记忆力,启迪了他们的心智,使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教育,培养了多方面的素质。

第9篇:经典诵读的方法和技巧范文

关键词:积累;小学语文;阅读和写作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9-0-01

一、引言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学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开端,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新课程标准改革和实施以来,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要求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二是注意积累语言,对背诵和课外阅读的总量作出了具体规定;三是要求学会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积累作为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法宝,在语文学习中可谓是永不退色的经典技巧。

二、积累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

积累一直是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技巧而存在的,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在以后的语文的学习中,积累始终是非常重要且不可或缺的。

(一)积累是掌握其他知识的前提。对于人们来说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更好的理解其他的知识。我们以学生数学的学习为例,在我们小学数学中,有许多学生由于理解能力相对较差,无法很好的把握题干的内容,在数学应用题中总是出错。这时候积累的重要性就能体现出来了,在我们苏教版的课本中有许多看图说话的练习,如果学生能够很好的理解图画的意思,并且多读,多看一些书籍,对于理解能力的提升是非常有帮助的,这样也能更好的促进其他科目的学习和其他知识的掌握。

(二)积累能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发展。刚刚走进校门时,许多小学生的表达能力很差,在教师询问一些事情时,许多学生经常表达不清楚;而对于老师布置的课下作业,许多学生也常常无法很好的转述给家长。而积累对于学生的表达能力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比方说在小学语文第一册《借铅笔》这练习中,不仅让学生学习了基本的交际用语,也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积累能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我们通常将积累作为写作的基础,无论是在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中,我们都非常重视积累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优秀的作文总是真情流露、观察生活、旁征博引的,而对于情感的把握、生活的体悟,引证的语言都是来自于平时的积累的。在小学语文中,我们课堂上讲授的课本知识是学生积累的开始,比方说在在小学课本中经常出现的造句,课堂上学生优秀的回答可以教授学生积累用于作文写作中。

三、永不退色的经典技巧

关于积累这一经典技巧,在我们小学语文学习中主要有这么三个方面:首先是课本知识的积累;其次是阅读中的积累;再次是写作中的积累。

(一)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积累。课本知识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在中国古代的教学中,都是教师让学生先背下课文,然后才开始进行讲解,虽然这个方法已经不适用于我们现代的教育之中,但是我们不得不说,背诵是积累很好的方法,背诵也能很好的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课本中,我们学到的知识是多方面的,比方说科学知识《我叫神舟号》、古代诗词《春晓》、成语故事《狐假虎威》、自然现象《雨后》等,这些知识的积累对我们以后的作文写作是非常重要的。古代诗词的背诵是必须的,在我们写到珍惜粮食的时候,可以用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我们写到母亲的伟大时,可以用到孟母三迁;在我们写日常生活中的发现时,可以涌动一些自然常识。所以,积累的第一步是从小学语文课本开始的。

(二)小学语文阅读中的积累。学生在进行大量的阅读之后,要注重语言的积累。这就要求学生做好阅读笔记。阅读笔记重在量的积累。低年级主要以摘记为主、背诵优美句段,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词句进行造句、仿写。中高年级在注重摘记、背诵的同时,要写好读书笔记。对于阅读中的积累我们也主要是运用到平时的作文之中,比方说好的句子、成语、俗语、诗词等。

当然学生的阅读不能只是局限在读之上,也要进行一系列的写作和联系,比方说读后感的写作,读后感主要是让学生分析一下通过阅读所获得的新知识。阅读在让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时候也会促发学生的新的情感,比方说在一些童话中学到的处事原则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等,而这些知识的积累则能很好的反馈到生活之中。

(三)小学语文写作中的积累。写作可谓是学生积累的最终体现。学生平时学到的诗词、成语、自然现象等一些知识等都能在作文中很好的体现,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作文课是相对枯燥和提不起兴趣的课,所以我们要重点激发学生的兴趣,而这个兴趣就从积累开始。对于作文课我们可以采用引导式教学,比方说在四年级的课本中,我们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发现来进行写作。课堂开始的时候老师可以先给学生将一些生活中的发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后采用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叙述,比方说采用《苹果中的五角星》这一课的叙述模式等。

积累是无处不在的,无论是课本还是阅读以至于我们的写作中,我们都要注重积累并且学会将积累很好的运用,促进我们语文课程的学习。

四、结语

虽然积累这一学习技巧是古老的,但是我们也不得不说,它也是经典的,特别是在我们的阅读和写作之中,积累更显得弥足珍贵。在我们小学语文的学习中,作为教师我们要重点培养学生积累这一良好的习惯,并且让学生对积累产生浓厚的兴趣,让这永不退色的经典技巧能更好的发挥它的作用!

参考文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