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机安全网格化范文

农机安全网格化精选(九篇)

农机安全网格化

第1篇:农机安全网格化范文

会议认为:做好农机维修工作是实现农机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农机安全生产是国家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机维修质量直接关系机具的技术状态和安全性能,既影响农机的使用效果和经营效益,更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随着农机数量的增加,农机安全隐患增多,事故频发,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相关部门不但要发挥好农民积极性,还要保护好农民的权利,更要保障农机安全作业,特别是农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才能从根本上发展好、保护好农民的利益,推进农业机械化持续健康发展。

省农机修配管理站副站长邸晓竹介绍了农机维修管理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实施农机维修管理规定所取得的成效。

一是维修经营许可。有近50%的县(市、区)农机化主管部门按照《行政许可法》和《规定》的规定,及时将有关行政许可的事项、依据、条件、程序、期限以及所需提交的材料目录和申请书范本等予以公开,并按照《农业机械维修经营审批程序》审批、核发《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

二是网点具备资格。据统计,目前全省共有6995个农机维修网点;在取得《农机维修技术合格证》和《工商营业执照》方面,有1593个网点有“证”有“照”、262个网点有“证”无“照”、1222个网点有“照”无“证”、3918个网点无“证”无“照”;在取得《农机维修技术合格证》的网点中,有6个一级点、13个二级点、3503个三级点和565个专项修理点。特别是新近开业的吉林中九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农机4S店把汽车4S连锁经营的理念与现代农机发展需要结合起来,创建农机4S连锁经营模式,在农机维修、配件销售、农机使用和保养培训等方面为农民提供全方位服务。

三是维修人员持证上岗。全省共有农机维修人员约13000人,其中有30%左右取得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在各农机维修网点中,共有农机维修人员近10000人,也有近三成人员取得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全省还有18人参加了农业部举办的农机维修高技能人才及师资培训班。

四是网点依法经营。据调查,利用维修配件和报废机具的部件拼装农机整机和承揽已报废农机维修业务的现象偶有发生,由于流通领域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监管,因此农机维修管理部门按程序实施管理或处罚都很难收到满意效果。但多数网点都能在核准的维修类别和等级范围内从事维修业务。

五是维修质量保证。按照《规定》的要求,实行了总成和整机的质量保证期为3个月的管理制度,并要求农机修理企业与送修者签订维修记录。有些县(农安、前郭等)已将维修记录样本发到各维修企业,监管工作也正逐步理顺。近两年还没有农机维修重大质量事故的投诉。

第2篇:农机安全网格化范文

关键词:农机,安全生产,管理,探索

 

农机安全生产是国家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农业机械的安全生产工作,直接关系到农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农村社会的长治久安,是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繁荣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当前,新农村建设不断走向深入,农民正逐步迈入小康,加之国家对农机购置补贴的优惠政策,农民购置农机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然而, 随着农业机械保有量的增加,农机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也呈现较大上升趋势,农机事故蓄发的态势日益增加,农机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如何适应新形势发展,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是我们急需探索的课题。

一、农机安全生产管理的问题

1、 随着国家购机补贴优惠政策的进一步实施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各类农用机械发展迅猛,种类繁杂,农村机动车大幅度增长。原先以交通运输为致富门路的格局被打破,大量的拖拉机被用作生产和生活工具而进入农村家庭,而拖拉机的性能、质量、种类、品种千差万别,一部分拖拉机安全技术状况很难保证,有的拖拉机违章载人,这成为农机事故的一大重大隐患。

2、农用机械驾驶员文化素质差。据有关资料不完全统计,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用机械驾驶员中,小学文化 、初中文化、高中文化分别占驾驶员总数的 63.6 %、30%、6.4%,不懂技术,也不懂农机专业的基本知识。

3、农机驾驶员安全意识淡薄。免费论文参考网。由于驾驶员量大面广、居住过于分散,缺乏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措施,他们的农机安全生产法制意识淡薄,农机违章现象极为严重,为农机事故的发生埋下了重大隐患。特别是乡村,有相当部分没有经过正规的驾驶培训,也未取得过任何上岗证件就无证驾驶,有些人即使有驾驶执照,但农机安全意识也十分淡薄;特别是一部分驾驶员只顾赚钱,不顾机车技术状况,多拉快跑,机车带病作业,也舍不得停机保养维修,直到车“趴窝”时,才不得不停机修理,严重威胁着农机的安全生产。同时,由于农村农机安全宣传教育工作不到位,农民缺乏基本的行驶安全常识,安全意识普遍淡薄,行车走路我行我素,违章严重。

4、农机维修网点管理不够规范。农机维修网点无论在设施、技术人员方面等方面都没有严格按照“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进行管理,存在维修设备陈旧、维修场地狭窄、维修工技术素质低的现象,有的甚至无任何资质,就从事农机维修业务,这样农机维修质量就无法保障,也存在严重的农机事故隐患。

二、农机安全生产管理的探索

要改善农机安全生产管理现状,达到消除违章、预防和减少农机事故目的,我们是否在以下几个方面探索:

1、加强领导成立组织。农业机械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工具,农机安全生产是促进农机化发展、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为此,各级党委政府要牢固树立“安全重于泰山”的思想,把安全管理作为“一把手工程”,切实抓紧抓细抓实;成立农机、安监、公安等部门参与的农机安全生产领导机构;建立农机、安监、公安等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分工明确;同时在乡村配备专兼职农机安全员,以完善农机安全生产管理网络,加强对农机安全生产的管理。

2、强化农业机械和驾驶员的管理。(1)严格牌证管理制度,严禁为非法拼装、改装和及变形拖拉机办理入户登记手续。对已核发牌证的,要坚决予以收回。(2)加强驾驶员管理工作。论文格式。农机安全监理部门严格驾驶员考试制度、加强对驾驶员遵章守法的安全教育,严把驾驶员年审关,对身体条件已不适合驾驶农业机械的驾驶员要依法予以注销驾驶证。(3)强化驾驶员培训工作,努力提高驾驶员驾驶技术水平,为农机安全生产奠定坚实的基础。

3、建立健全的农机安全执法长效机制。论文格式。建立健全农机安全执法长效机制是打造平安农机的保障。因此,我们要把建立农机安全执法长效机制作为确保农机安全生产的中心任务来抓,边实践边探索,边完善边提高,走出一条以机制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农机安全执法新路子。要做到安全教育制度化,专项整治经常化,源头管理规范化。主动与公安、安监等相关部门配合,避免陷入孤军作战的艰难处境。农机、安监、公安三部门要加强合作,建立执法长效机制,对无牌行驶、无证驾驶、酒后驾驶、脱检脱审、违规载人、超速超载及人货混装等违法违规行为要加大管理力度,特别是对普遍存在的拖拉机超载违法行为,更要加大打击力度,消除农机生产的不安全因素,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繁荣保驾护航。

4、广泛深入地开展农机安全宣传教育。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宣传车、印发宣传材料、张贴标语、走村入户、赶大集等多种形式,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及《山东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农机安全知识,提高机手的守法意识和安全意识。事实证明,农机驾驶操作人员违法违章驾驶、操作农业机械,存在农机安全隐患,发生农机事故,很大程度都是因为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安全意识差所造成的。免费论文参考网。论文格式。免费论文参考网。要定期开展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形成制度,运用典型农机事故案例和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增强安全教育效果。同时,在农机安全检查中,对违法违章者坚持严管重处、不接受安全教育不放过的原则,提高驾驶操作人员遵章守法的自觉性,把农机事故减少到最低限度,确保农机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

第3篇:农机安全网格化范文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对策;湖北宜昌

中图分类号 TS20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4-0282-03

如何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长效机制,是各级各地农业主管部门及广大农业工作者多年来一直潜心研究和探讨的关键问题。近年来,宜昌市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在总结多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概括出了“构筑四道防线,建立追溯体系”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两线工作法”模式,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1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初步成效

1.1 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持在较高水平

近年来,以“两个确保,两手抓”为目标,宜昌市加强监督,落实责任,强化监测,始终保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执法高压态势,使农产品质量安全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2010年以来,农业部、省农业厅在宜昌市例行监测和专项抽检总体合格率达到98.2%。部、省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在全市采样监测总体合格率为100%。水产品接受农业部、省农业厅抽检总体合格率为100%。2010年、2011年和2012年省政府组织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责任状检查考核中,宜昌市综合考核评分在全省17个市(州)中连续3年排名第一。

1.2 专项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

2011年以来,宜昌市农业局联合工商、质监等部门在全市范围内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治理行动,覆盖市、县2级所有农贸市场、生鲜超市、农资经营门店、兽药经营门、店、动物诊疗单位、养殖场户、饲料加工企业、屠宰企业、奶站及规模以上餐饮伙食单位等,整治行动覆盖面达100%。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逐步走向合法化和规范化,实现了2个确保的奋斗目标,即确保没有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确保没有发生重大动植物疫情;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实现了5个百分之百目标,即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了100%,生鲜乳收购站监管面达到了100%,定点屠宰场屠宰动物受检率达到了100%,出场动物检疫合格率达到了100%,重大违法案件查处率达到了100%。

1.3 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深入开展

2011年10月11日,市政府印发了《宜昌市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活动实施方案》,2012年3月6日,市政府组织召开了全市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动员大会。市农业局组建了蔬菜、畜禽、水产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工作专班,分别制定了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实施方案及相关考核评分标准。各行业广泛组织规模种植、养殖业主对照实施方案及相关考核评分标准开展示范基地创建宣传与培训,目前已有27家蔬菜生产基地、48家畜禽规模养殖场、18家水产养殖场的示范基地创建工作通过考核验收。

1.4 监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在国家启动新一轮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项目建设的浪潮中,加强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资源的整合,加快宜昌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建设。宜昌市政府将农业综合检测中心项目纳入市重点建设项目,目前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已获得省发改委批复。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项目已申报到农业部,农业部已确定将宜昌市纳入2012年第1批项目投资计划。各县市区将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建设纳入食品安全保障和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议事日程,认真制定了建设方案和工作计划,确定了1名联络员专门负责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所)建设进展情况的跟踪统计和信息报送工作。并先后成立了宜昌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宜昌市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健全了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的监督管理、检验检测、执法行政处罚“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

1.5 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实现突破

2012年5月28日,市农业局与市食安办、市社区网格管理监管中心联合召开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动员培训会议,正式启动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整合市直农业部门(含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的监管和执法力量,组建了一支由46名监管执法人员组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队伍;再造农产品质量安全投诉举报处置流程,限定案件签收、调查、检测、处理和反馈5个环节的处置时间,提高举报投诉案件的处置效率;完成基础信息数据库的比对,从城区121个社区、1110个网格中搜索出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对象的64个社区和108个网格,摸清了城区111家菜市场和生鲜超市所在社区和网格,按照集中连片、方便管理的原则,将城区111个市场划分成23个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格,实行2名监管执法人员负责1个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格,实现监管部门和社区网格员对接,推动了宜昌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由“部门管理”向“综合管理”、“行业管理”向“社会管理”转变。

2 存在的问题

宜昌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两线工作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法律规定、各级政府和群众要求相比,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2.1 宣传不够广泛深入,公众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增强

从整体上看,宣传覆盖面存在着重城市轻农村、重市场轻生产、重市民轻农民的现象,特别是对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种养殖大户的宣传不够全面深入,边远农村的宣传还留有死角。少数地方和部门的领导认识还不到位,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还不够强。

2.2 标准化生产进程亟待进一步加快

全市农产品生产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较低,致使生产标准、技术规范难以落实到位,推进标准化生产难度较大[1]。

第4篇:农机安全网格化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为指导思想,从关注民生提升群众生活品质高度出发,准确把握农贸市场作为社会公共服务设施重要组成部分的功能定位,充分认识做好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它作为为民办实事的一项重点工作予以全力推进,进一步发挥农贸市场在保障农副产品供应、维护食品安全和稳定菜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工作目标

根据农贸市场提升发展要求,将“保供应、保安全、稳物价”作为农贸市场提升发展新要求,实施“信息化、标准化”改造,力争通过三年(20112013年)左右时间,全面提升我县农贸市场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

农贸市场名称登记率100%。各改造提升市场的举办单位要及时完成所属市场名称登记工作,特别是县市场局所属的各农贸市场要进一步理顺市场管理体制,规范农贸市场举办者主体资格。全县农贸市场名称登记率100%,市场名称登记工作在2011年10月底前全部完成。

农贸市场信用评价率100%。星级文明市场覆盖面达到40%以上,市场举办者和经营户信用分类评价率100%。

食品安全监管追溯率100%。符合规定要求的农贸市场全部建立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点,做到索证索票的全覆盖,逐步建立食品安全电子监管信息平台。

升级一批标准化乡镇农贸市场。全县至少要完成2个乡镇农贸市场标准化建设,通过农贸市场标准化建设,实现乡镇农贸市场升级换代。

创建一批文明示范农贸市场。全县争取创建1家市级文明示范农贸市场。

建立一批农贸市场农产品价格监测点。在县中心农贸市场建立主要农产品价格采集点,逐步建立中心农贸市场主要农副产品价格供求和价格监测体系;国有农贸市场农民自产自销蔬菜直供摊位按不低于总摊位30%比例设立,民营农贸市场农民自产自销蔬菜直供摊位按不低于总摊位20%比例设立。

推进农贸市场信息化改造提升。逐步建立全县农贸市场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监管部门与市场举办者联网,做到农贸市场食品检测、质量追溯、价格信息、经营者诚信等管理信息区域联网共享。城区农贸市场建立全时段电子监控系统,设立多媒体显示触摸屏,向社会公开相关信息。

三、工作计划

根据市政府确定的全市农贸市场三年提升发展推进计划要求,以“地不湿、无异味、菜安全、价公道、计量准、可休息”为硬件改造基本要求,以“价公示、可追溯、联成网”为软件改造基本要求,结合实际及我县农贸市场现状,2011年确定县中心农贸市场作为试点示范市场创建;2012确定嵊山农贸市场作为标准化乡镇农贸市场创建;2013年确定洋山集贸市场作为标准化乡镇农贸市场创建。争取在2013年7月底全面完成县政府确定的农贸市场改造提升任务。

四、职责分工

为加强对农贸市场提升发展工作的领导,县政府成立由分管县长任组长,发改、经信、公安、财政、住建、交通、农林、卫生、环保、国土、食监、物价、供销、工商、质监、市场为成员单位的县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县农贸市场提升发展工作的指导、组织和协调。办公室设在县工商局。各成员单位职责如下:

(一)县工商局:牵头、协调、指导、组织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作;制订全县三年改造提升推进计划和实施方案,指导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升级工作;组织开展文明示范农贸市场创建;承担农贸市场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农贸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等工作。

(二)县经信局:建立农贸市场主要农产品供应应急管理机制,监测分析农贸市场商品的供求状况,进行预测预警和信息引导;协调相关部门督促农贸市场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的贯彻落实;生猪定点屠宰管理和猪肉供应保障;农产品现代配送体系建设;社区菜店网点规划的制定和实施。

(三)县发改局:指导全县农贸市场流通设施建设规划和总体布局;对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作给予政策等方面扶持。指导推进农贸市场信息化建设并给予政策、技术和人才等支持。

(四)县公安局:打击查处强买强卖、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等违法犯罪活动,指导农贸市场加强内部治安管理;督促农贸市场建立健全消防管理制度,负责《省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标准》活动的达标工作,督促消除火灾隐患。

(五)县财政局:落实支持农贸市场改造提升财政补助资金,会同有关部门做好资金使用管理工作,提高资金使用绩效。

(六)县国土资源局:农贸市场用地计划的编制与安排工作,对规划内新建或改造的农贸市场在用地上给予支持,严查农贸市场用地随意改变用途。

(七)县环保局:农贸市场环境污染防治监管。

(八)县住建局:指导落实全县城乡总体规划中农贸市场布局规划;指导农贸市场供排水、节水、绿化、市容、环卫等市政公用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和管理;督促指导农贸市场做好公共环境卫生设施配备、垃圾收集和农贸市场周边环境综合整治。

(九)县交通运输局:保障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畅通。

(十)县农林水利局:按《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对农贸市场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监管与监测;组织实施动物及其产品的检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的质量和规范用标的监督管理;主要农产品供应保障,预测并农产品供求情况等经济信息。

(十一)县卫生局:农贸市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农贸市场内熟食品、散装食品和活禽宰杀区的硬件卫生规范化指导和把关;农贸市场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应急处理。

(十二)县物价局:农贸市场价格监督管理工作,监督检查农贸市场相关价费政策、明码标价制度的贯彻执行,规范经营者的价格行为;加强农贸市场价格监测和预警分析,健全应急和预警机制,做好对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的应急管理;完善农贸市场用水、用电价格政策。

(十三)县食品药品监管局:食品安全综合协调;组织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预警制度,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统一全县重大食品安全信息;

(十四)县质监局:监督管理与指导农贸市场计量规范工作,负责农贸市场在用衡器“四统一”活动;生产加工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日常监管检查。

(十五)县供销社: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贸市场对接,积极探索农产品流通新模式,加强蔬菜批发市场改造提升,加强社区蔬菜直供店建设,推进蔬菜批发市场举办的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作。

(十六)县市场局:落实所属农贸市场开展标准化改造提升工作,开展农贸市场管理信息化建设,依法履行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创新农贸市场经营业态,建立农产品产销对接机制,组织开展市场内经营者教育培训,提升市场举办者管理队伍素质。

五、工作重点

(一)加强农贸市场提升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列入改造提升计划的乡镇要把农贸市场提升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并提到政府的议事日程,并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加强对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作的指导、组织和协调。把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作列入乡镇政府的目标责任制考核。同时,县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各司其责,相互配合,合力推进农贸市场提升工作。县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建立工作信息专报制度,及时反映工作情况,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作的良好工作氛围。

(二)做好农贸市场网点规划布局工作。要科学编制农贸市场布局专项规划,统筹考虑农贸市场的服务半径、区域辐射及配套设施等因素,合理设置农贸市场与区域网点布局,避免无序,重复建设,已规划的城镇小区配套农贸市场严禁挪作他用,实现农贸市场向社区配套服务转型。对一些农贸市场规划不能到位的社区,可通过生鲜超市和社区菜店的配套建设进行有效的配置,优化布局,实现有序发展。

(三)完善农贸市场提升发展扶持政策。县财政要积极筹措资金,每年落实农贸市场改造提升专项补助资金,对完成改造提升任务的农贸市场按市场面积确定每平方米补助额度,实行以奖代补,专项补助资金重点用于市场硬件设施改造、食品安全管理、市场信息化管理、业态提升等方面。经考核认定为省、市文明示范农贸市场的,再分别给予奖励。要协调相关部门按照社会公益基础设施的标准,落实农贸市场在土地、税收、用水用电等方面相关扶持政策,以更好地体现农贸市场的公益性属性。

(四)创新农贸市场投资运营体制。逐步探索建立农贸市场作为社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重要组成部分功能的投资运营体制。农贸市场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式的确定,应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其公共服务的作用,鼓励和支持国有、集体资本参与投资经营,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

(五)推进农贸市场软硬件升级。以“地不湿、无异味、菜安全、价公道、计量准、可休息”为硬件改造基本要求,实现对农贸市场硬件标准化改造,优化整体功能布局,进一步改善农贸市场购物环境。以“价公示、可追溯、联成网”为软件改造基本要求,通过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普遍建立农贸市场供应、价格和检测结果等公共服务信息公告系统,普遍建立农副产品交易追溯系统,普遍建立联网监测系统,对农贸市场主要农副产品供应、价格和食品安全进行监测并实现监测信息的区域联网共享。

(六)引入农贸市场新型经营业态。支持农贸市场与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和种养殖大户建立产销对接机制,探索建立直销对接、连锁配送、“订单提货式”、“菜单配菜式”等新型经营业态。鼓励主产区农产品经营大户、产地大户、食品加工企业入场设立专柜,积极引进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和品牌农产品。

(七)建立市场供求监测预警和价格监管制度。在县中心农贸市场建立主要农产品的供求和价格监测体系,实时监控和公布农副产品的供求状况和价格水平,逐步建立农副产品供需调节和价格预警应急机制,必要时可通过组织抛售储备、实施价格临时干预等形式,平抑重要农副产品销售价格;严厉打击恶意哄抬物价、串通涨价、囤积居奇等违法经营行为,保持农副产品价格的总体稳定。

第5篇:农机安全网格化范文

一、新农村建设中农机管理部门所承担的责任及农机化发展的方向、措施

农机管理部门担负农机推广、农机质量监督、农机技术培训指导和农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职责。

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只有突出抓好农村建设,切实改善农民生活,才能促进经济持续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农机管理部门应坚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握为“三农”服务这一主题,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节本增效为核心,积极努力工作,推进农机化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

1.千方百计落实好农机补贴政策

推进各项农机补贴政策的实施,健全对农民直接补贴的机制,认真研究和提出增加补贴品种,提高补贴标准,扩大补贴范围的政策建议,进一步宣传《促进法》,采用电视、标语、咨询、宣传车等形式宣传,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开好各类有规模、有影响的现代化农机具演示会,让农民在演示会中尝到甜头。加强建设农村机耕道路等基础设施,鼓励发展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插秧机、旋耕机,实现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

2.实现农机行业服务网络化,管理规范化

发展农机服务网络,规范农机行业管理。一是加强维修网点的技术培训,特别是联合收割机维修技术的培训,修理工必须持有职业资格证书方可上岗,逐步推进行业准入制,提高服务网络队伍素质;二是要联合工商等部门进行宣传,增强农民自己维护消费权益的意识;三是成立农机执法队伍,对无证经营、假冒伪劣产品坚决打击,全面清理整顿和净化农机市场,让农民买得放心,用得称心;四是设立农机投诉专线电话,及时调处农机质量投诉,对假冒伪劣农机产品要帮助农民向生产者和经销商依法要求赔偿,追回损失,要求农机经营者严格实行“三包”服务;五是加强服务网点的布局和培植,让农机手在优质服务中得到实惠。

3.加强农机技术培训,提高农村技术人才素质

农机工作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农机的生产、操作、使用、维修、保养等一系列技术知识的培训普及,任务重,难度大,应把技术培训作为工作重点来抓:一是培育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二是完善培训设施和实践场地,学习资料的到位,理论学习做到电教化,实践操作全程化,创造一个良好的培训学习环境。三是开发新专业,加强技术培训。农机培训要面向农村,针对农机的生产、使用、维修三个环节开展培训,培训专业包括农业机械作工、拖拉机驾驶员、农用车驾驶员、电焊工、铸造工、农机修理工、车工、维修电工等专业。四是加强培训考核标准,参加培训人员严格按标准考核,经鉴定合格人员颁发农机行业职业资格证书。

4.农机作业组织化,提高农机作业效率,加大农机作业规模,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有效地发挥农机作业效率,较好地解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村土地的流转,最大限度地解放农村劳动力,使农机作业规模化,有利于农业产业化。一是各乡镇农机站积极行动起来,争取有关政策,加强自身建设,调查好各乡镇的农机拥有情况和农田分布情况。二是加强农机手的组织和农机大户的培植,鼓励各类农机手组织联合起来,实行连片承包作业,承包作业与零点作业服务价格要区别开,让农民和机手都得到好处,同时加强农机跨区作业组织,充分发挥农机作业效率。三是成立农机作业合作社,让农机作业有组织、有规模、效率高。四是变分散为集中,科学配置机械资源,同时加强机耕道的设计、规划和建设,提高农机作业效率。

5.努力实施《道路交通安全法》,把农机安全生产放在重要位置

如何消除或减少农机使用中的各种不安全因素,防止重大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生命财产不受或减少损失,提高农业作业的效率和效益,我局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农机安全监理要从实际出发,制定法制宣传计划,经常进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安全宣传活动,不断增强广大农民和机手和安全法律等知识,要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组织专题项目,扩大宣传的层次和覆盖面,为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成立有相关部门及各乡镇政府参与的农机安全生产领导小组,积极向上级汇报农机安全生产情况,争取上级领导的支持,树立农机监理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地位。三是农机监理队伍要 到政治严格,作风过硬,业务精通,执法文明,经营开展路检路查,及时掌握农机安全动态。四是要健全农机监管机制,将农机安全监理工作融入农机经常性管理中,强化区域管理职能,通过上下联动的规范管理,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五是农机安全监理对无牌证的机械、无证驾驶、违章载客、擅自改装改型、不按时参加年审等行为,依法适度给予行政处罚,以提高机手遵纪守法的自觉性,起到警钟长鸣的作用,通过对农机生产的安全监管,使农机高效、安全、有序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其次要作好工作安排计划,认真落实各项政策,积极开展各项服务,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充分发挥农机作用。

二、农机化发展建议和措施

农机化事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应该把握机遇,开拓创新,积极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开创农机化发展的新局面,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应有的贡献。

1.进一步加大农机法规宣传力度,深入贯彻《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道路交通安全法》,依法治机,强化管理,确保安全生产事故零指标。

2.实施“阳光培训”工程,挖掘农机校已有资源优势,开拓农机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新路子,为农村培训更多适用技术人员。

3.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争取上级重视支持,尽早解决乡镇农机技术人员短缺问题。

4.围绕促进农民增收,积极创新农机服务机制,拓展服务领域,提高农机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农机服务产值明显提高。

第6篇:农机安全网格化范文

关键词:农村电力事业;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M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2-0181-01

一、新时期农村用电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现有的农网技术装备水平与安全、可靠、优质供电的标准还有一段差距。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七八年前改造的农村电网已不能满足当前农村工农业发展的需要,电力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原来农网改造资金有限,改造面没有达到lOO%,特别是网改结束后,新增用户业扩报装没有投资来源,农电企业又没有足够的资金来解决。

(二)农电企业发展资金短缺。要实现电网坚强,提高农网技术水平,保证安全可靠供电,要实现体制改革到位,提高农电工待遇,保证农电队伍稳定,就要加大资金投入,而资金短缺是农电企业当前最大的困难。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只能是靠管理出效益、靠改革求发展,充分利用低压电网运行维护管理费,缓解目前的矛盾,为新农村建设铺平道路。农村电网运行维护管理费(包括低压线路损耗、设备运行维护、电工合理报酬等)已测算到户电价中,并从电费中收取。电力企业如何用好这部分资金,为企业发展打开一条通道,这是个关键。

二、对策

(一)增加低压电网建设资金的投入。农电投资机制方面。为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农村电力建设应相对超前发展,以满足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用电需求。农网改造的投资重点放在10 千伏及以下,重点解决10 千伏线路偏长,供电可靠性、电压合格率还比较低,线损仍然偏高的线路。农电本身的属性决定了其经济效益比较低而社会效益大,市场对其配置资源的热情不高。这些问题与农村发展之间形成了矛盾,必须建立一种保障农电发展长期、稳定的投资机制,保证农电可持续发展的投入。我国农电的发展历史也表明,农电的发展主要还得依靠政府的调控和投入,一、二期农网改造的投资就是以国债资金为资本金,由各省电力公司作项目法人,向商业银行“统贷统还”。

(二)落实责任,靠组织管理赢得发展空间,建立农电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健全行业管理章程,改革用工制度,实现同工同酬。建立科学的核算、预算、业绩三位一体的管理新机制,实行全面、全过程的预算管理,加大资金归集力度。对供电所的财务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严格控制电网维护费支出,对农村电网维护费的使用实行指标管理并严格考核,按照各乡镇配变总台数、线路总长度、用电总户数等下达低压维护费使用指标,进行季度或年度考核,奖惩兑现,节余部分按一定比例奖励,超出部分按一定比例罚款,这样不但能有效控制维护费的开支使用,同时也可增强农电职工为企业节能增效的责任心。改革用工制度,落实同工同酬,实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充分调动基层电工的积极性和工作潜力。这样不仅可以为农村的电力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市场氛围,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广大电力客户提供一个宽松的用电环境。加强农电安全管理,不定期到田问地头、集市开展科学用电、安全用电知识宣传培训,夯实安全教育基础,严格落实“三防十要”反事故措施,加大对检修施工作业现场的安全稽查考核力度,杜绝“六不”行为,健全安全长效机制。认真开展同业对标工作,按照规范化、精细化的标准,进行现状分析,找问题、找差距,确定标杆和奋斗目标,将各项管理指标量化分解到各个环节,使企业在安全生产、电网运行、营销服务、电网建设、资产经营等各方面都有一个新突破、新提高,在“比、学、赶、超”中不断提升农电企业的管理水平,实现农电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三)以人为本,靠人员素质提升企业品牌,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农电管理队。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树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的观念。同时要围绕“按需施教”的原则,开展好农电用工业务技能培训工作,掀起岗位练兵热潮,以工带学、以考促学、以学劣汰,造就一批适应农电企业发展需要、思想政治素质高、经营管理能力强的高素质职工队伍,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要建立完善的人才使用机制和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机制,优化人才资源结构,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要重视人员的精神激励作用,大力提倡敬业精神,靠事业凝聚人心,对作出贡献的人才要给予奖励,努力营造一个人人关心企业、爱护企业、奉献企业的良好氛围。

(四)靠优质服务维护企业的生命线,不断提升农电服务整体水平。进一步深化供电服务意识,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严格按照国电公司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目标,全面落实员工服务“十个不准”、“三公”调度“十项措施”和供电服务“十项承诺”,提高电力职工的服务意识,将承诺服务、优质服务的理念贯彻到基层的每一位职工。进一步规范供电业务流程,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办事效率,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规范服务窗口建设,按照国家电网公司新近修订的《农村供电营业规范化服务示范窗口标准》,对已命名的示范窗口进行复查确认,树立先进供电所和优质服务典型,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带动整体规范化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做到缺电不缺服务,限电不限真情,真诚为广大客户服务,努力做到让客户满意。认真做到有诺必践,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建立企业与客户交流的平台,以优质的服务赢得市场,在客户的愉悦和满意中取得利益。进一步推动95598建设,加大服务热线的宣传和应用力度,拓宽多样化服务渠道,逐步推广邮政、信用社代收等缴费方式,定期组织送服务下乡,开展用电安全检查、上门办理业务、上门收费等项目。开展有针对性的差异化服务,逐步推行大客户个性化服务和弱势群体关怀服务,提高客户忠诚度。

三、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供电所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人民电业为人民”的服务宗旨和“优质、方便、规范、真诚”的服务方针,严格履行供电服务各项承诺。相信通过对农村电网的安全管理、农村电工的安全管理、农村居民用电的安全管理,深入持久地开展“安全性评价”工作,定能为农村经济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安全用电的环境。

参考文献:

第7篇:农机安全网格化范文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农村;秦皇岛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6-0038-02

一直以来,三农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而民以食为天,全面提高农村食品质量,保证农民吃得安全,是解决三农问题关键的一环。多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高度重视农村食品安全工作,各级政府把农村食品安全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就秦皇岛市而言,食品安全不仅关系到广大市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还关系到秦皇岛“旅游立市”战略形象问题。本文通过对秦皇岛市四县农村市场消费者在食品安全方面的认知、购买行为实施调研,反映群众呼声,进而提出农村食品监管长效措施,切实指导秦皇岛市食品安全工作,强化农村市场食品安全,助力“旅游立市”。

一、秦皇岛县区农村食品安全调研

1.调研对象与方法。选取秦皇岛市四县农村为调查地点进行一对一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有效率为83.33%。问卷采用无记名调查,问卷调查表经反复研讨、修改,正式调查前实施预调查对易引起歧义个别条目修改后形成。问卷当场回收,不配合者不予调查,问卷内容涉及食品安全关注和态度、购买行为、安全管理情况认知等问题。

2.调研结果。(1)对食品安全关注和态度。调查显示,问及“最关心的食品问题”时,有54%的被调查者选择了“质量安全”,还有26%的被调查者选择“质量安全”和“价格”并重;问及“所在地区的食品安全现状如何”时,65%的被调查者认为一般,23%的被调查者认为很糟糕,12%的被调查者认为很好,七成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饭店环境、卫生情况较差;问及“最不放心的食品”时,被调查者首选担心酒、油、肉类的质量安全问题。(2)购买行为分析。在购买食品时,集市、村里商店、市场等场所出售的食品由于新鲜、价格低、购买方便等优势,成为八成被调查者首选购买途径。品牌代表着一定的质量水准,关于品牌对购买行为的影响问题,被调查者中有30%的人认为自己在购买食品时是“注重品牌”的,35%的人则是“一般”,而有35%的人在购买食品时“不注重品牌”。多数被调查者没有在购买商品的时候选择品牌,问及原因,六成被调查者表示“没有注重品牌的习惯”。包装食品的生产日期、批号、配方或者主要成分、保存期限等信息必须在包装袋或者产品说明书上列明,它反映着该商品的基本情况,是消费者鉴别产品真伪、确定产品质量的要依据,查看这些信息以作取舍,将有效地保证购买食品的安全性。然而,只有38%的被调查者“每次都看包装袋上的信息”,42%的被调查者只是“简单看看”,20%的被调查者则“不看”。问及“不看包装袋信息的原因”,六成被调查者认为“没有习惯”,两成被调查者认为“没有必要”。问及“对食品质量如何鉴别”时,被调查者首选是看保质期,其次是通过肉眼观察其新鲜程度做出判断。(3)食品安全管理情况的认知。八成被调查者认为食品安全责任部门是卫生部门、工商部门、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于食品安全管理部门的具体职能,所知甚少。平时主要通过电视、广播等途径了解食品安全相关的内容。问及“是否会主动去获取有关食品安全的信息”时,只有32%的被调查者表示会主动获取。在所有曾经遭遇过食品安全问题的被调查者中,三成的被调查者“自认倒霉,不去追究”,二成的被调查者“主动索赔”,九成被调查者认为应通过加强监管提高食品安全。

二、农村食品监督管理长效措施

(一)监管长效措施

1.加强领导,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各部门高度重视、加强领导、部门间统一协调、分级管理、分片包干、责任到人,明确食品安全各环节、各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职责、权限和工作机制,将农村食品市场监管成效作为年终考核项目,使农村食品监管成为一个系统工程,达到长效监管效果。

2.建立和完善市场管理制度。一是建立和完善进货查验备案、索证索票、质量巡查监管、质量管理责任、食品退市等制度;二是农村所有食品经营户全部建立“经济户口”,“户口簿”记载经营户基本情况和工商执法人员的监管行为;三是推行农村食品安全四项制度,即“一户多档制”、“食品从业人员实名登记制”、“熟食登记制”、“散装食品标牌公示制”;四是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制度,加大与新闻媒体的配合,对违法、违规的食品经营者进行曝光,广泛形成部门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氛围;五是建立食品安全电子监管平台,通过平台对商品实行在线溯源追踪,锁定目标,变地毯式检查为网上巡查,实施精确打击,实现动态和目标管理,提高监管效能。

3.继续加强日常检查。要使检查日常化,巡查和专项检查相结合。在专项检查前,注重调查摸底,针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科学制订专项整治方案,为有效开展专项整治活动打好基础,针对性地开展儿童食品市场、时令食品市场以及节日市场专项整治,狠抓重点场所(旅游景区景点、车站、码头)和经营者(个体商贩、小作坊、小商店、小食品店、小摊点、小餐馆)的整治,严格规范经营行为;加大对消费者反映强烈和与农民群众日常生活消费关系密切的食品品种的监管,突出抓好粮、油、肉、蔬菜、禽蛋及其制品、饮料(酒)、糕点、奶制品等品种,切实保障食品质量,有效地净化农村食品市场环境,扎实开展农村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

4.实施网格化监管模式。食品产业链条长,监管环节多,法规不够完善,技术支撑缺乏,不易形成有效的监管合力。因此,要实行食品安全网格化监管,提升食品安全监管软实力。将农村辖区划分为若干网格,所有市场主体按地理位置定位到相应网格,实行“以网定格、以格定人、以人定岗、以岗定责”的监管模式,建立起“纵横交错、全面覆盖、分级管理、层层履责、网格到底、责任到人”的网格化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网格化监管的关键是要实施 “四网共建”,即农村食品安全监管责任网、食品安全群众监督网、食品安全现代流通网、行业自律网,建立起横到边、纵到底的监管网络,并将整个网络信息汇总通报各监管部门,使各部门共享这一社会监督资源,形成“政府领导、部门监管、企业自律、群众参与、行为规范”的农村食品安全监督网。(1)农村食品安全监管责任网。从体制、机制上确保执法合力的形成,实现严格、有效、到位的市场监管,解决“怎么管”的问题。建立三个层面的责任机制:一是明确各级政府以及基层组织主要负责人是本地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二是按照食品安全监管的职责分工要求,进一步理顺食品安全监管职能,明确各有关部门的监管责任;三是在各监管部门内部实行纵向分级落实和横向分片定责。在明确职责的基础上,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协调配合,形成监管合力。按照从田头到餐桌的分段监管原则,落实各职能部门的责任。一是初级产品抓治理;二是生产加工重疏堵;三是流通领域严准入;四是消费终端防事故。(2)食品安全群众监督网。消费者是食品安全最直接的利益相关者,要充分发挥农村群众监督食品安全的积极性,构建反应快捷的食品安全群众监督网。设立消费维权监督点,聘请群众监督员,建立举报奖励制度,提高监督效果。(3)农村食品安全现代流通网。注重整治与建设相结合,有条件地区增设连锁超市网点,条件不足地区要建立“食品安全放心店”,引导大型超市以“流动放心店”的形式,向农村市场配送安全食品,延长放心食品供应网络。(4)行业自律网。行业协会是社会生产专业分工和市场竞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发挥行业协会的带动作用,建设行业自律网,自管、自律,共同维护好市场秩序。

5.设置网络监控平台。建立食品安全监督网站,该网站包括商店、小作坊经营人、位置、联系电话、经营种类等,能够直接从网络上调出所要的信息。由于农民对食品安全方面知识了解的较少,或者根本就不了解,该网站可以建立一个相应的界面进行宣传,并不断进行食品安全方面知识的更新,同时对出现的食品安全重大问题进行通报。

6.建立信用分类监管系统。将食品生产、加工与零售企业区分为守信企业、警示企业、失信企业和严重失信企业等不同情况,实施信用分类监管,促进经营户诚信经营。培育一批注重品牌质量、恪守商业信誉的食品生产、加工与零售企业。运用失信惩戒机制,把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者列入“黑名单”,使其在农村也寸步难行。促进自律式监管,进而守信经营。

(二)保障措施

从各国经验看,导致食品安全问题下降除了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的有效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增强、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及时等,食品安全意识增强、食品安全知识增加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1]。

1.强化农村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消费者是弱势群体,而农村消费者是弱势中的弱势。因此,在做好监管的同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介及宣传车、黑板报、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结合农村实际对农村消费者开展普及性的食品安全教育和市场监管的法律法规,重点放在转变农村消费者的意识、思维、观念上。一方面,增加他们的食品安全知识,使其认识劣质食品的危害并能做到基本识别,从而提高食品安全意识,改变不良消费观念;另一方面,不断增强他们在食品安全方面的维权意识、法律意识,自觉抵制劣质食品,提高农村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

2.提高经营者的守法意识。在食品安全信用体系中,道德约束和法律建设是一对互补关系。道德在食品安全方面的覆盖领域要比法律广泛得多,可以弥补法律规范的不足 [2]。道德主要通过社会舆论呼唤人的良知、抨击丑恶现象,以群体的力量指引和迫使人们规范自己的行为,真正做到自律。农村食品安全不能仅靠单一的政府强制性监管,提高生产经营者自律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既有助于从源头消除食品安全的隐患,又可以减轻政府的负担。

3.提高监管人员的监管水平和执法能力。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队伍的培训教育,监管人员要不断更新知识、拓宽视野、提高工作技能和自身素质,应对食品安全执法中的复杂局面。

参考文献:

第8篇:农机安全网格化范文

在食品质量安全领域,要建设区域化的质量安全体系,应充分利用电子商务技术,创建农药、兽药销售、跟踪和监管系统,建立功能完善的网上电子交易市场,确保所有关于农药兽药的流通、销售等活动都在电子交易市场中进行,所有的活动都在计算机上有记录,这是农药兽药销售、监管和追踪的基础。网上电子交易市场既是区域内农药、兽药销售、跟踪和监管的平台,也是农药兽药安全使用常识的宣传平台。区域内所有的农药兽药交易必须在电子交易市场内进行,农药兽药的交易主要在农药兽药生产企业、农药兽药批发商、直销专营店和农药兽药使用者之间进行。各参与方在使用电子交易市场进行交易之前,必须先通过电子交易市场的审核,获得各自的网上资格或资质证明,即数字证书,只有具有了有效的网上身份数字证书,才被允许登录到网上交易系统中进行交易。网上电子交易市场还可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通讯技术对信息快速处理、传播的优势,在电子市场内广泛宣传、普及农药兽药安全使用常识、安全用药的法律法规以及农药兽药市场国内外最新动态等信息,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农产品安全意识。网上电子交易市场可由区域化农药兽药流通管理机构自行组织技术人员规划、设计、创建、运营和维护;也可以技术外包的形式,由指定的计算机公司或电子商务公司负责电子交易市场的建设,并保证其正常、安全、可靠的运行。

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

在网上电子交易市场,农药兽药的供应方主要是农药兽药生产企业和批发商。为规范农药兽药源头供应,必须由相关部门根据有关规定对农药兽药生产企业和批发商进行严格的资格和资质审查,即农药兽药生产企业和批发商必须先由网上电子交易市场的主管部门审核,只有通过审查,获得数字证书,才允许其进入电子交易市场,将供求信息在网上,在本区域内从事农药兽药的营销活动。网上电子交易市场的主管部门对农药兽药生产企业和农药兽药批发商采用不同的方式审核,发放不同的数字证书。网上电子交易市场对农药兽药生产企业实行规范的备案准入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法》、《农药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区域内准入农业投入品生产企业登记备案市场准入资格证》等相关规定,先由生产企业提出申请,再由专门的区域化农药兽药流通管理机构配合检验检疫部门组成专家评审组,审核其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产品检验报告等相关资质和材料,并对其产品进行检测、评审,通过者给予登记备案,并发放允许进入电子交易市场的数字证书———农药兽药生产企业的电子资格证书。数字证书可以由生产企业下载到自己的计算机上,也可以移动数字证书的形式由生产企业保存使用。获得数字证书的农药兽药生产企业可在电子市场信息,对其生产的农药及兽药进行销售。网上电子交易市场对农药兽药批发商也要进行严格的筛选,合格者发放经销商数字证书。主管部门按照相关标准,选取多家信誉好、规模大、有能力建立连锁专营店的农药兽药批发商,进驻到农药兽药电子交易市场集中交易,实行统一监管、规范运作。批发商在区域内设立多级连锁专营店,为农药兽药使用者提供农药兽药经销服务。批发商可根据连锁专营店反馈的农药兽药需求信息向生产企业定制药品,也可直接在电子交易市场购买经审核通过的药品。批发商将经网上电子交易市场审核通过的农药兽药,加贴统一的标识和防伪标签之后,分发配送到各级连锁专营店,并尽快传递到本区域内的使用者手中。通过这样严格的筛选、审核程序确保区域内销售的农药兽药来源的真实、可靠性和药品的质量安全。即使出现药品质量安全问题,也可迅速追踪到源头。

三、封闭式专营配送

第9篇:农机安全网格化范文

一、2012年主要目标

农网建设争创优秀。推进农网建设标准化,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和农网升级改造工程全部采用典型设计;加快新农村电气化建设进度,确保11月底中低压升级改造工程、100个新农村电气化村工程项目全面竣工,0.4千伏线路绝缘化率达到70%以上;实现乡镇手拉手供电,实现城区配网自动化;农网节能配变比率80%以上。

供电所管理争当典型。加快供电所标准化建设,健全和完善界面清晰、职责明确、综合管理与专业管理相结合的高效供电所管理机制;加快供电所信息化建设,完善并应用供电所视频会议系统;完善远抄集抄系统建设,城乡客户供电“四到户”管理95%以上;在10个供电所全部建成标准化供电所的基础上,力争建成1个标准化示范供电所。

关键业绩指标争做标杆。加大指标管理力度,确保指标先进性,公司供电可靠率、综合电压合格率、低压线损率分别达到99.892%、98.881%、8.8%。

二、重点任务及措施

(一)加强供电所管理

1、严格落实供电所系统集约化管理措施,形成涵盖规划、计划、执行、考核的闭环管控体系,全方位、全过程加强供电所统一管理。

2、深化供电所专业化管理,建立界面清晰、职责明确、综合管理与专业管理相结合的高效供电所管理机制,实现配电(检修)和抄表专业化管理。

3、规范供电所组织机构设置和定编定岗定员,研究建立符合农网实际、有利于队伍稳定和农电可持续发展的供电所用工形式。

(二)持续加强安全管理

1、深入推进供电所现场标准化作业,严格落实安全风险管控措施,全面完成各项年度安全重点工作。

2、着力提升供电所电力应急保障快速响应及有序处置能力,健全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预案,组建基层农电保障应急队伍,经常开展应急演练和演习,加强安全事故和突发事件信息报告。

(三)大力实施农网改造升级工程

1、科学编制农网改造升级规划,将升级改造规划纳入公司电网的总体规划,统筹城乡电网,适度超前经济发展,解决农网网架薄弱、供电质量不高、供电线损大、供电“卡脖子”、“低电压”等问题。

2、推进农网标准化建设,按照“两型一化”、“两型三新”和“三通一标”等要求开展工程设计和施工,严格按照中低压配电设施改造典型设计标准进行改造。

3、组织好工程项目的实施,进一步规范工程管理,强化工程监督检查,及时总结经验做法。

4、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和新工艺,不断提升农网安全、节能、自动化、信息化技术和装备水平,深入推进新型农网建设。

5、加快“一户一表”建设改造。进一步完善农村“四到户”供电管理,加快推进城镇新建小区配套工程建设,推进城乡客户实现“一户一表”。

(四)进一步加快新农村电气化进程

1、进一步做好电气化建设规划工作,结合新农村建设要求,认真做好电气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的衔接。

2、认真开展电气化建设的验收和整改,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建成一个验收一个,达标一个,确保全面完成100个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任务。

3、大力实施线路绝缘化,新建和改造的0.4千伏线路全面实现绝缘化。

4、加快实施远抄集抄系统建设和居民用户智能磁卡电能表应用。

5、认真做好新农村建设、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家电下乡和现代农业等电力设施配套建设。

(五)扎实开展标准化供电所建设

1、突出抓好标准化(示范)供电所工作差距的整改,高标准建设、规范化运作,推动供电所各项工作标准化。

2、加强创建工作计划落实,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提高供电所设备、设施及管理水平,加大检查指导力度,改进检查考核办法。

三、工作要求

全面提高供电所系统争先意识,明确目标,落实措施,大力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创先争优工作取得实效。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按照公司的要求,各供电所建立以供电所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工作机构,形成责任明确、分工合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各供电所按照农电管理升级惠民工程实施方案和活动细则,加强领导,统筹安排,精心组织,密切配合,履职尽责,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