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范文

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精选(九篇)

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第1篇: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范文

一、增强主体意识,鼓励学生质疑

教育的本质应以“立人”为中心,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彼岸理想世界的向往与想象,对人类、自然、宇宙的关怀,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并由此焕发出内在与外在的激情、生活的活力、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永不停息精神的探索力、永远不满足于现状的批评与创造欲。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明确自己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学习的主人。心理学认为,发现问题是思维的第一步,回答问题是思维的第二步。因此,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在标新立异中提高学习能力和素质。学生的质疑能力实际上是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外显,学生质疑的深浅反映了钻研知识的程度,教师要注意尊重学生人格,给予充分的信任,对他们那些标新立异的看法不斥责、不讽刺、不敷衍质疑学生,这样,学生主体意识就会逐渐萌生提高,就会更大胆的质疑。

二、发挥主导作用,激励学生质疑

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质疑课,让学生将心中的质疑表达为老师的发问。如《捕蛇者说》一文的结论是“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我在教学中进行诱导,学生在分析后提出“永州的蛇这么毒,为什么还要争着去捕呢?”从而引导到“从永州捕蛇人的悲惨生活中可以看到当时是怎样的社会现实”,水到渠成得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这一结论。

三、学习质疑方法,提高阅读质疑思维能力

(一)定向质疑法,培养思维的流畅性。如文章写了什么――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有何意义……文章怎样写――交代怎样的情景?按怎样的顺序?怎样写人看事?怎样展开描写……文章为什么这样写――为什么要这样描写?为什么要如此表达……由于这三个定向质疑涉及文章的内容、形式和作者的构思意图,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就比较完整、深入。

(二)比较质疑法,培养思维的精密性。通过比较辨析、判定事物(或事理)间的异同,由此激发出认识向纵深发展的疑问,这样便于学生加深对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认识,有利于学生透过表象探究实质,提高透视事物的能力,从而提高阅读质量。

(三)假设质疑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从不同的角度对阅读材料中涉及的某些事物作出假想,从而提出质疑。这种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维,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的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思考和想象,并发表意见,从而使教学生动有趣。《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中,鲁达是“奔出南门一道烟走了”,假如鲁达护送金氏父女脱险时被镇关西发现,故事又将怎样发展?假如鲁达把镇关西送进衙门其结果又怎样?孔乙己受尽人们的嘲弄,假如孔乙己中了秀才举人,故事又将怎样发展?通过这些假设质疑,使课堂气氛活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展推理与想象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思维。

(四)逆向质疑法,培养思维的独创性。抛开提供的条件和思维导向,从阅读材料结论的反方向提出质疑,培养在特殊情况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背影》阅读了解到父亲面对人生种种困难:他的母亲去世,差使交卸了,将家里的东西“变卖典质”还了亏空,为办丧事又借了钱,还要送儿子读书。钱从哪里来?今后日子怎样过?作为家庭的顶梁柱的父亲肩负的生活重担可想而知的。他是一位慈祥、平和,敢于正视现实,既疼爱儿子又深得儿子尊敬的父亲形象,那么儿子真爱父亲吗?在车站送别时,父亲和脚夫讲价钱时,“我”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当父亲再三交代时,“我”却觉得他小看自己,“心里暗笑他的“迂”,从中分析,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有所不敬。儿子不爱父亲的疑问有点理由,事实是否这样呢?经历了人世沧桑的“我”,对当时的情景进行了再回味、再体验,对父亲在那特殊的情景下所作的一切有了深切的理解,并且也为自己当时未能体谅父亲的一片苦心而流露出自责的感情,这种自责从另一个角度看出儿子深深地爱着父亲。通过质疑未能作者原有的结论,但对父子之间的爱有了更深刻地了解,对文章的主题思想的理解更加明确。

第2篇: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人才

中图分类号:G463;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7-0006-0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党和国家已充分认识到了创新的重大意义。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关键靠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明确提出“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将创新能力作为学生三项基本能力之一,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构建科学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切实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摆在当今社会尤其是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内容

大学生创新能力是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它涵盖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和技能、创新品质等四方面内容。创新意识包括聪明才智、观察力、创新潜力;创新思维包括辩证思维、批判思维、聚合思维、发散思维;创新知识和技能包括专业知识、信息能力、动手能力;创新品质包括责任感、协作精神、自信心。

(1)创新意识是源泉。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

(2)创新思维是关键。创新性思维具有五个特征,即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及活跃的灵感。创新思维能保证学生高质量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并能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去,创造性地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

(3)创新知识和技能是核心。缺少必要的创新知识和技能,创新的意识和灵感无法实施,都将成为空想。

(4)创新品质是保障。创新是一个艰苦卓绝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取得成功的,没有足够的兴趣和热情,缺乏坚强的毅力,学生的创新灵感往往是短暂的昙花一现,不能使灵感变成现实,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容易虎头蛇尾、见异思迁,甚至放弃追求。

创新能力中,创新的意识、思维、知识和技能、品质之间不是平等并列的关系,而是层次渐进的关系,其中意识和思维因素处于最底层,知识和技能因素处于中层,品质因素处于最顶层,呈金字塔式结构。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创新不是凭空臆造,它建立在知识的传播、转化和应用的基础之上,而这一切又深深扎根于教育之上,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均离不开教育对它的支撑。因此,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全面系统地构建一个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实施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1. 课程体系

课堂教学始终是大学教育的主要形式,也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的主战场,课程体系决定着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因此,设计适合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基础工作。

(1)通识课程体系着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包括通识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前者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军事技能课程及大学英语、计算机、体育等专项技能课程;后者为参照世界著名大学通识课程而设置的课程体系,要打破学科壁垒,基本涵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各个知识领域,要重点体现人文和科学的融通、古今贯通、中西合璧、学科交叉渗透的理念,培养学生辩证和批判思维、发散和聚合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信息素养,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启迪学生探索未知的动机,培养探索的精神,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2)核心课程和特色课程体系着重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实践表明,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是最有价值的,它们具有较强的迁移性。打造核心基础课程体系,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最有价值的知识,掌握最基本的技能和创新能力;通过特色课程体系,塑造学生特殊的气质,发展学生鲜明的个性,培养学生具有个性化的研究品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3)实践课程体系着重增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实践实验课程体系的比例,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到实践实验中来,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操作中提高动手能力;增加创新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检验并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锻炼学生与人沟通、协作的技巧,培养学生认真、扎实的工作态度。

(4)跨学科课程体系着重扩大学生的学术视野。当今世界科学研究不断向跨学科的“大科学”方向发展,许多世界一流的大学纷纷把目标瞄准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成立了许多跨学科的研究中心。因此,高等学校必须拆除各学科间教育的壁垒,设置跨学科的课程体系,构建多学科的本科教育机制,可通过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开设辅修课程体系、建立跨校课程共享机制、利用现代网络技术、E-Learning等方式,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等的限制,扩大学生的学术视野。

2. 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宽口径、厚基础”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是以学分制和选课制为基础,扩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专业、课程、教师、教学进程,可以自由参加各种学术活动等。高等学校要抓机遇,争取增大办学自,增强教学制度的灵活性,增大学生的自由度,增强教学的弹性,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多样化,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二是实施跨学科大类培养。根据学科特点分若干学科大类,一个大类往往有多个学科专业,有的甚至覆盖几个学科门类,如文史哲类、经济管理类、数理类、化生类等,由相关的学科所在学院联合培养学生。三是实施本硕博连读培养。将个别具有特殊潜质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整体设计、通盘统筹考虑,在本科阶段以宽、厚、广的基础教育为主,在硕博阶段以专、深、尖专业教育为主,培养研究性创新人才。四是扩大交换生教育。“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通过加强与海内外高水平的大学互换学生交流,丰富学生的第二校园学习阅历;还可通过联合办学,实行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政策,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和交流空间。

3. 实践平台

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创新技能。

(1)创新实验教学平台。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需完善三类实验教学平台:一是实验教学平台,包括公共基础教学实验、专业或综合性实验、自主式和开放式实验;二是实训、实做教学平台,包括模拟实训、仿真实训、真操实做训练;三是课外创新平台,包括科技或社会活动项目、竞赛活动或项目、创新作品或创业成果。每一个平台都分为基础层、综合层和提高层,形成一个完善的实验教学平台。

(2)建设学、研、产相结合实践平台。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和企事业单位的生产实践活动。实施“走出去”和“请进来”战略,积极创造条件让教师参加科研、产业开发和企业经营管理,教师将最新成果和产业实践及时反馈到课堂、进入教材,使教学延伸到科研和市场第一线;同时也要想方设法让企事业单位有经验的成功人士走进大学课堂,将生产实践中的重点、难点和存在的问题传授给学生,彼此形成良好的互动。优化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参与实践活动,以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实践丰富理论,增强务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

(3)建设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相结合平台。大学生的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具有很多共同特点,建立一套系统的、完善的大学生创新和创业相结合的一体化教育管理模式,以大学生的创新活动带动创业,以创业活动促进创新教育,深化创新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二者相互联动,形成新的教育模式。

(4)建设第二课堂实践平台。开辟第二课堂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参加课外创新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主学习和探索,在学习和探索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使学生的应变能力、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得到培养和升华;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创新活动和科技创新比赛,还可为创新活动构建一个交流的“平台”,让不同领域的知识在不同学科的学生之间得到交流、合作,让思想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4. 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具有导向和反馈等重要功能。长期以来,高校通常以课程考试成绩作为考核学生的主要依据,或者以简单的综合测评来评价学生,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往往只是根据学生取得的成果(竞赛获奖、发表学生论文、发明专利等)在综合测评中适当加分来评定,而且这部分测评在学生综合测评中的所占比例很小,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评价方式方法较为简单粗放,不适合于引导和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甚至容易产生负面作用。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不应只注重评价结果或现实创新的产品,更应注重评价学生的创新潜质和引导他们的创新积极性;不应是终结性评价,应是以过程评价为主。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前瞻性原则。传统的以学生取得的创新成果作为指标的是一种事后指标,这种指标体系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作为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应该是具有前瞻性和预测性的指标体系,要面向未来,体现在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上,关注学生将来的创新发展态势和发展空间。二是系统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能尽可能完整地、全面地、系统地、准确地反映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水平和创新潜质,防止以偏概全,切实反映学校的办学目的和办学指导思想,达到“以评价促发展”的目的。三是导向性原则。学生创新评价体系有别于教师评价体系,其目的是激发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激情和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研究性学习,主动拓展自己的学习内容,发掘具有创新潜质的人才,是一种以过程为主的评价体系,要给学生以“只要跳起来,人人都能够得着”的现实目标,全面增强其创新的热情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杨树兵.创新教育论纲[J].教育研究,1999(08).

[2]岳晓东.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2004(01).

第3篇: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知识产权意识

一、重视知识产权意识培养的客观原因

1.知识产权意识教育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无一不是与人类的智慧创造紧密相连。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方式发生着巨大的变革、生产力得到空前发展,极大地推动着社会财富的迅速增长和人类生活的改善。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知识的生产和创新,知识的传播,知识的应用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社会发展要靠具有创造能力的劳动者和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而这些人所处的社会一定要具有保护创新的意识,否则,即使创新性成果又多又好,也只是“为他人作嫁衣”。加强知识产权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2.知识产权意识对科技创新的良好发展起到推动和保障作用

江泽民曾经讲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承认这是一条非常正确的发展之路,但是当我们看到国内和国际上,一些创新发明及智力成果被人无情的、无偿的使用时,我们却又无可奈何;是因为我们缺乏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这些都使我们又一次真正的认识到在国家发展的道路上并不是平坦的,而是曲折的。所以,在确定了要走创新发展的这条道路的同时,我们应该及时在失败的实践中吸取教训,国家在鼓励创新的同时,还要加强与之相适应和配套的知识产权意识的教育和培养,要制定相关的保护知识产权意识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同时大力宣传。我们应该意识到知识产权保护是知识创新的保障,是知识产权发展战略和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科技创新发展起着推动作用,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3.知识产权意识教育的主要对象大学生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科技创新发明研究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的两个重要平台主要就是我们国家的科研院所单位和企业生产单位,他们都需要大量的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知识人才,这就需要有一批具有知识产权意识的大学生作为新鲜血液来注入到国家的建设和企业的发展当中,这样的国家和企业才有动力,在知识经济的国际竞争中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对大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教育及其培养工作也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新形势下我国知识产权意识培养面临的挑战

1.入世后我国知识产权意识尚待加强

我国入世以后在各个方面都要与国际接轨,在知识产权方面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和制约,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接连不断,我们在新的国际环境下要迎接挑战,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意识教育起步较早,处于领先地位,我们国家属发展中国家,在知识产权意识上要尽早地达到先进水平。我国运用和保护知识产权的社会意识还比较薄弱,但我们要迎难而上,尽快缩小差距。我们一定要冷静观察,深入分析,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恰当的对策,参与国际知识产权事业的合作与竞争。因此,普及知识产权知识教育,全面提高知识产权意识是我国入世后时展的需要。

2.我国知识产权意识教育培养是渐进性的长期工作

保护知识产权任重道远。在现阶段,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还有一定难度,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建立现代知识产权制度的时间还不长,我们的保护水平还不令人满意。知识产权意识的提高是知识产权保护的土壤,这需要我们做大量的长期的工作,要把知识产权意识教育培养工作提到应有的高度,做好长期工作的准备。一方面要不断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另一方面,要有针对性、有计划、有目标、有方法、有步骤地进行各个层面和环节的教育和培养工作,要把知识产权意识教育培养工作做到实处,有的放矢,要充分认识到知识产权意识教育培养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

3.大学生对知识产权意识的认知程度、对知识产权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尚待加强

目前,就有关调查结果表明,当代高校大学生对知识产权方面关心程度比已往有所提高,但整体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加强。高校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摇篮,大学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场所,与知识、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制度有着天然的联系。而大学生对知识产权意识的教育还没有达到一个深刻认识的程度,有的同学对知识产权方面感兴趣,就十分渴望接受这方面的教育,而大部分同学由于种种原因与知识产权方面接触不多,对它还没有一个足够的认知。因此,对大学生的知识产权教育与培养需要有一个逐渐渗透的过程。

三、新形势下我国知识产权意识培养面临的有利条件

1.国家政策明确表示要努力抓好知识产权方面的各项工作

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纲要也围绕知识产权保护展开一系列的规划。“十一五”规划也对下一步的知识产权工作指定了目标任务,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对面临的挑战有清醒的认识,要从我国新时期改革、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高度,正确把握国际国内知识产权发展的趋势

2.科技知识产业优势突出,促进经济增长,保护知识产权意识受到重视

目前,科技知识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部分,各个国家在科技知识产业都加大投入力度,发展知识产业,促进国家的经济增长。科技知识产业持续保持快速增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效益不断提升,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对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全世界的公司都越来越倾向于为其发明申请专利。种种现象表明知识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创新知识成果所转化成的经济效益是巨大的,这种转化是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的一种客观必然趋势,它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影响着国家相关政策的改变、资金的投入,影响着国家的政治、经济,也关系到国家的和谐与稳定。

3.走创新型发展道路的过程中需要知识产权意识的全面提高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他多次强调,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而自主创新能力又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继续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始性创新能力,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走创新型道路,必然要保护创新成果,而如何保护创新成果,怎样才能够不侵犯他人的创新成果,这就需要知识产权意识的教育和培养,知识产权意识教育与创新意识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参考文献

[1]刘颖.论大学生知识产权教育的必要性.现代情报,2001(1):53-61.

第4篇: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范文

会计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要区别于纯粹的创业教育,培养专任能力的同时融入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培养,提高自我创业的意识。首先,会计职业有较强的专业性,通常会计职业能力是指会计人员从事会计职业应具备的处理有关业务的综合工作能力,称为会计基本职业能力(也称专业能力)。但随着我国经营环境日益复杂,社会职业岗位的内涵不断外延。高职财会专业不单培养纯粹的会计职业人,更是培养要发展的社会人。会计职业能力由局限于胜任某一会计职业岗位具体工作的会计基本职业能力外延到会计综合职业能力(也称关键能力),这一能力已经超出了职业知识与技能的界限,是适应日渐复杂多变的财务环境和财务问题对会计人员判断力及创新思维提出的更高要求。其次,会计客观严谨的职业性格会让学生进入误将“严谨客观”视同“墨守成规,缺乏创新”的思维误区,无形中抑制了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因此更需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再次,当前就业形势严峻,会计专业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创业教育可以缓解就业压力,近年来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也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兴起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尤其2015年《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的,使得培养专业基础过硬并且具有创新创业的意识与能力的新型会计专业人才迫在眉睫。

二、基于会计职业能力视角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可行性

创新创业教育并非让所有的学生毕业后都去创业,而是重在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训练创造性思维、提高创造性实践能力[1]。在会计职业能力培养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有很强的可行性。首先,会计专业教育的核心是通过专业知识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各种经营管理的知识和理念,而这些知识很多在创业实践中会得到应用,是创业者必备的创业基础。会计专业能力如果说是显性能力,那么关键能力可以说是隐性能力,专业素质的高低是培养隐性能力的前提,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依托。其次,会计专业的学生除了专业学习掌握创业所必须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外,还要深入企业参加各种模拟实训等社会实践,为开展创业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社会资源。再次,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升华和提高学生为人处事、创新创业、职业胜任等综合能力。

三、基于会计职业能力视角的创新创业教育路径与策略研究

对各高校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发现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创新创业教育脱离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合理,课程体系不健全,教学方式方法单一等问题,这大多数是和会计专业教学模式未充分结合当前实际需要有关。基于会计职业能力视角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在现有的会计教育模式上进行改进,将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与会计职业能力培养相结合。会计的教育模式主要是解决如何培养符合实际需要的会计人才,主要由会计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内容构成。因此基于会计职业能力视角的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主要是改革上述四个方面,并提出相应改革策略[2]。

(一)改革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强调其职业性,这是基本定位。培养学生掌握会计专业知识与技能,获得知识更新与再学习的能力是当前高职会计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尽管各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但我们会发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在现有的培养目标中得不到体现,约束了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进展。所以需要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加以调整,在已有的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加入提高创新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等相关描述,使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得到体现。明确、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才能引导会计学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活动顺利开展。因此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重新定位为:培养面向中小企业财会一线岗位,掌握各岗位业务,熟悉会计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

(二)改革课程体系

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要以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前提,要通过完善课程体系得以实现。基于会计职业能力视角的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需要在改革课程体系的同时考虑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的融合,设置的基本思路如下:1、提高基础课比重,加强通识教育。基础课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公共基础课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体能素质,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公共基础课应与时俱进,注重多种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形成由自然科学、艺术修养、经济管理、人文社科等不同学科知识融合而成的结构合理、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的基础课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课是专业核心课的先导课程,其教学可以按照知识的内在联系依次进行安排,以强化应用为核心。当前职业品行、计算机技术、人际关系、分析性/批判性思维、写作、语言表达等技能已经被认为是未来会计专业人员的必备条件,因此可以开设《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大学计算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应用文写作》、《大学英语》、《经济数学》、《演讲与口才》等基础课。为了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可以开设《专业教育》、《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创新性思维》、《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创新与创业精神》、《创业心理与技能》、《创业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创业理论与实践》、《创新创业政策制度》等基础课程,以讲授创新创业基本知识、介绍成功人士创业经历等多种教学形式加强学生通识教育,促进创新创业意识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强化学生对创新创业构想和能力的训练[3]。2、精简专业必修课数量,增加专业选修课。专业必修课是向学生传授从业必须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职业技能。从培养会计学生职业能力的角度出发,专业核心课需具备整合性、基础性和必须性。专业选修课是由学生自由选择修习的课程。主要包括提高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扩展学生各方面能力素养的相关课程,全面提高学生必备能力与素养,为能够继续学习、胜任工作奠定基础。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性格、兴趣进行选修,弥补不足,发展优势。专业选修课课程内容要具有灵活性、先进性和扩展性。因此要精简专业必修课,增加专选课的数量。从我国的实际需求出发,高职会计专业中可以开设《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经济学》、《管理学原理》、《企业创业管理》、《创业风险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外贸会计》、《ERP供应链实务》、《ERP沙盘模拟实训》、《商品流转核算》、《金融企业会计》、《纳税筹划》、《财务报表分析》、《金融学》、《国际贸易》、《企业管理》、《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等多种专选课。通过专选的创业课程的增设,促进学生的创业潜力的开发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3、增加会计实践课程[4],尤其是融入创新创业理念的会计实践课程。会计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使会计实践内容不可局限于简单的会计核算业务训练,应延伸到经济领域的各个环节,拓宽专业口径,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连接,要渗透创业技能的培养。如在《财务管理》、《企业管理》、《财务会计》等课程以创新创业案例分析贯穿其中,鼓励课堂上学生创新创业想法的发言,课后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开展制定创业计划书等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分析与判断能力。会计专项实训、单项模拟实训、综合模拟实训课程可借助暑期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的机会,以创新创业思想为指导,从课堂内延伸至课堂外全程渐进实践,灌输创新创业的意识[5]。可增设课外第二类课堂的实践课程。如针对专业核心课程学习好的会计专业学生,开设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实践活动,举办专题讲座、学生模拟创业演练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创业所需的各类品质和能力。鼓励会计专业学生依托校内实训基地或者大学生创业园进行自主创业,条件许可情况下成立会计咨询或记账公司。结合会计专业教育资源,可开发可行的创新创业项目,引导学生为每个项目撰写调研报告,完成企业计划创业书,教师加以点评指导促进创业实践。引进企业管理者作为学生创业实践导师,以他们自身创业经历为主要教育素材,为学生创业提供学习的榜样。会计学生可以适当参与专任教师承担的行业课题,拓展创业实践项目,在课题完成和与企业的接触中,认知创业创新,提高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6]。

(三)改革教学方法

基于职业能力的创新创业教育要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目标,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改革传统的消极教学法,提倡课堂讨论,对于讨论的问题,教师要引而不发,点到为止,鼓励学生积极展开无限思考和讨论,倡导不同意见的存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重视参与式、体验式教学,采取案例教学,教学情景化,注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实现学生启发式、探索式、互动式和合作式的学习,例如《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采用仿真模拟教学法,从资料的自行收集,问题的分析到决策的制定,可促进创新创业型企业管理人才的培养。在有限的课堂理论教学中,提倡在自学的基础上,在合作小组或教学班集体内讨论问题,鼓励小组团队合作,培养解决冲突、处理各种工作、交流、合作的能力,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7]。

(四)改革考核和评价方法

对期末试卷定分数的考核方法进行全面改革,以学生全面职业能力的考核为重点,对考试内容、考核方式、试题的结构进行改革,以灵活机动的方式和内容代替机械记忆,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全面动态的考核学生的职业能力,加强创新创业实践的考核。例如在《企业管理》、《财务管理》等与创业实践关系比较密切课程,可采取提交企业案例调查报告或提交一份富有创意的《创业计划书》的方式进行考核。

四、结语

第5篇: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范文

关键词:河北省事业单位;创新人才培养;发展;方法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0-0-01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事业单位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占据优势地位,必须要高度重视拥有具备现代化先进的工作方式、很高的综合素养和能力的复合创新型人才,而社会对于这种创新人才的需求量也是不断的在增加。然而培养成的创新人才供不应求,无法有效的满足社会、市场的大量需求,因此,各大事业单位都从自身内部进行创新人才的培养,特别是注重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面临着各类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现状,河北省事业单位应当高瞻远瞩,适时的完善和更新创造平台、创造l件,优化工作环境,进而为招纳贤士、人才,开拓市场空间,提供更加宽广的舞台。

一、现阶段河北省事业单位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和作用

创新型人才对现阶段事业单位的事业发展、拓展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并且其产生的影响力也被社会广泛地认可,由此,河北省事业单位开展创新人才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河北省事业单位创新人才培养具有的重要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培养创新人才能够为事业单位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事业单位工作的氛围

通常来说,具备创新思想和创型能力的大多是年级比较轻的人,这是由于处于该阶段的人通常都具备很很强烈的工作热情,也追求别具一格的创新精神,同时对待工作的态度也比较严谨、负责。这样的人在工作过程中,会努力实现工作效率最大化,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其自身的创新意识。培养和招纳这种具有创新性的人才能够为事业单位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这些人才能够为事业单位的各项工作的开展奉献出自己的热情。在工作的过程中,创新人才能够具有开创性的开展活动,进而有利于促进事业单位的工作实现完善、改革以及创新。此外,创新型人才还能够调动事业单位的工作氛围。

(二)培养创新人才能够增强事业单位的竞争实力,有效的适应市场变化和竞争

事业单位的员工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精神,其就能够在工作过程中基于事业单位的各方面进行考虑和权衡,其能够对于事业单位中相对薄弱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创新意见,并设计出具体的实施方案,进而帮助事业单位的各个方面的工作都能够实现改进和优化。有效地改进和优化各方面的工作,能够增强事业单位各项工作效率,同时还能够促进事业单位在市场占据优势地位。由此表明,拥有一定的创新人才对事业单位的发展和运行具有巨大的意义和作用。除此之外,对事业单位内部员工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够有效地调动事业单位内部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活力,提升员工的创新能力前提下,要激励其全身心地为事业单位服务。对此,可以采取岗位竞争机制,进而培养员工的事业心。

二、现阶段河北省事业单位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的发展对策

创新人才的培养对事业单位的发展和改革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借助开展创新人才培养,增强其员工的工作激情、市场上的竞争实力是现阶段河北省事业单位最首要的任务。

(一)创建具有针对性的人才创新平台,培养员工具备自我创造意识

河北省大多数事业单位都不具备完善的创新人才激励机制,这就很容易造成事业单位内部出现一个很尴尬的局面:拥有创新能力的员工只能局限于一个很窄的工作岗位上,英雄无用武之地。虽然河北省早年间颁布了《河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但是其内容中没有具体涉及创新人才培养执行方面的内容,因此,河北省事业单位不具备可执行的规划,这就造成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落实滞后。对此,事业可以依靠自身进行创新人才培养规划。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内部员工特点,有针对性的创建人才创新平台,进而可以为内部员工提供一个展示自身创新才能的舞台,进而为事业单位的创新人才培养、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持。有效的开展相应的创新活动,在事业单位内部创新机构,进而可以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创新人才计划。而对于那些具有优异表现的员工要给予表扬与相应的奖励,并且根据其创新能力将其安排在合适的工作岗位上,鼓励员工保持自我创造意识,进而能够为促进事业单位发展提出更多的可行性建议。

(二)活跃工作氛围,树立创新人才培养思想

结合有效的措施手段,来增强事业单位中具有创新性人才的执行力。采用一系列方法,特别是专业性方面的人才开展创新培养,或者是对事业单位内部的一些专业骨干人才开展创新培养,进而有效的发展和强化他们在自身的工作岗位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除此之外,事业单位必须要活跃工作氛围,进而为内部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借助创新来吸引事业单位内部各方面人才,逐步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事业,树立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进而能够为创新人才培养破除一定的阻碍。在事业单位内部组织开展员工创新大赛,评选出创新模范和表率,进而能够有效的促进激励员工接受创新人才培养。要在工作过程中深入地考察和发掘员工的创新精神,针对性进行创新方面的培养,能够更加有效率的实现创新人才深入发展。

(三)强化事业单位员工的创新观念、创新知识、创新技能

处于快速发展的知识经济环境中,有效的实现社会市场、事业单位发展深入发展和改革的需要,必须要强化事业单位员工的创新观念、创新知识、创新技能等方面的培养。通过这些培养能够优化员工的观念,快速的接受和吸收有关事业单位方面的最新信息和知识,让事业单位员工具备最新、最优良的技能和能力。领导者和决策者对事业单位的运行和发展起到了某种程度上的决定性作用,因此,其必须首当其冲的完善和创新自身的观念,优化和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借助更先进的管理方法管理事业单位职工,确保其能够为事业单位发展创造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时代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要为事业单位培养出更多具备综合性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管理者、员工;事业单位具备最新、最优的理念和技能,为河北省事业单位的建设做更多充分的准备,进而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

参考文献:

[1]钟伟,倪鹏飞.河北省创新人才培养互动发展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3):80-81.

[2]黄仁远.事业单位人才培养对策探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4(10):9-10.

[3]蒙愈.关于事业单位人才培养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4(9):159.

第6篇: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范文

【摘 要】随经济不断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全球化迅速发展,人才素质也进一步提升,近期主要目标以提升创新意识为主。当今发展以创新人才为目标,使学生全面发展是当前的主要要求。通过课堂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是培养学生的最直接手段。创新教育十分复杂,在高中期间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的任务也非常艰巨,在此期间要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需要注重老师的素质,全方面进行配合,结合所学内容,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关键词 高中数学;培养;创新意识

随时代不断发展,越来越注重对全方面发展人才的培养,创新能力是其中主要的一方面。当今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索,将培育学生创新意识的方法作为主要探究对象,将高中课堂中的数学对其进行结合,从而进一步发展高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实施创新教育具有一定难度,任务艰巨。落实于素质才是创新教育中最有效的。因此,本人对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进行了探究。

1.高中数学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是抛开旧的落后的,创造新的先进的。具有创新意识是当代人才的标志之一。中学生在创新中具有以下特点:有相对的新奇性,对于中学生来说问题和解决过程都具有新奇性和吸引性,激发其好奇心,对其进行不断探索,从而达到创新。有相对的独立性,经过独自经历,独自思考,独自探究,独自进行解决,从而得到自己的见解和收获,从而丰富自己的认知能力。且在此过程中存在个体差异,每个人有不同特点,学生通过各自不同见解和创新意识,独立解决数学问题,从而进一步将其精神带入实际生活中。发展过程中,老师应因材施教,从不同方面进行引导,从而使学生自觉产生创造力。

2.高中数学课堂对学生创新能力有所培养

高中数学是高中全部课程中最具有创造力的科目,通过学习数学这个科目可以对脑部发育有所促进,培养学生学习的动力与积极性。通过不同方法对于数学题目的解出,使学生充分进行思考,增强其创造力的发展,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解题思路灵活,激发创造力,经常对数学题目进行思考,不仅培养了学生踏实的性格,还促进了学生在生活中养成善于思考善于探究的好习惯。从而将其创造力发挥在平时生活中,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3.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

数学知识技能是学生学习中必备的技能,也是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知识改变人的命运,好的学习知识的技能是通往成功的捷径。学习的数学知识越多,数学的思维能力就越强,想象力就越来越丰富,从而大脑自由度大,创新能力就越强。提升数学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

4.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增强其课堂中再创造的能力,通过学习数学,讲解其中一种解题方法,从而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从而进行再创造,从而进一步提升其能力。创新思维具有创造力,较为灵活,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此能力。为学生提供机会,让其进行创新。通过多种途径,例如网络,杂志等为学生提供有利发展环境,增近其创新能力。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其大胆假设,对问题具有怀疑精神,不断摸索创新,保持好奇心,并培养其坚韧不拔的意志。

4.1实施过程教学,诱导创新

课堂是数学教学的主要地点,传统教学比较死板,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重视值得理论的记忆,而忽略了知识的发展与创新。影响了学生潜能的激发。当代不断进行发展探究,找到适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知识探索过程,对知识进行迁移,创设相应情景激发学生认知的动机。教师也不断提升自身水平,对学生的数学思考方法进行渗透,指导其正确激发和运用其创造力,通过数学学习,提升学生推理能力与综合分析能力,指导并督促其建立系统化结构,从而具备此种能力,系统学习后进行灵活运用,并升华到现实生活中。

在学习中发掘数学的趣味与美感,补美创新。数学具有诱人的逻辑美,并具有深邃的特点,数学思想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对培养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将所学问题串成线,对其进行探究,提升整理总结能力和洞察力。将思维的创造与跳跃性暴露出来,老师进行积极引导,从而进一步提高认知能力。并且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探讨和思考,从而做出合理推断,不断变换解题思路,归纳方法,构造思维方式,不断推广隐申。

不断进行评价与小结,不断在自己和老师督促下挖掘自身的潜质,提升创造水平。通过不断总结,使学生思维更加有层次,和更具针对性。对学生思维进行分步,从而对思维方式进一步完善。促进学生自我反思,提高其认知能力,对错误及时修正,从中反思获得更多收获。教师进一步提升水平,及时引导,促进学生,使其创新性更加有效,从而达到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4.2实施开放教学,进行探索创新

问题不必要有解,答案也不需要唯一,条件可以剩余。学生可从多方面进行思考。开放题特更能体现学生们之间的差异,通过学员之间的探讨,彼此得到进一步发展。

5.运用数学技术,开拓创新

运用数学技术,创造有效的认知情境,更好的创建自己的认知结构,数学是现代化不断发展的产物,高中数学有助于增强学生们对于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性,增强其积极性以及信心。这种学习将对日后产生巨大影响。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促进了创造力的不断发展,高中生们应正确把握机会来提升自身的创造力,老师也应及时进行指导,使学生更进一步发展,从而提升学生全面素质。高中数学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朱红梅.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4,(11):53

[2]丁会杰.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吉林画报(教育百家A),2014,(1):160-160

[3]赵玉平.浅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学周刊A版,2014,(3):96-97

第7篇: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培养;创新意识

随时代不断发展,越来越注重对全方面发展人才的培养,创新能力是其中主要的一方面。当今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索,将培育学生创新意识的方法作为主要探究对象,将高中课堂中的数学对其进行结合,从而进一步发展高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实施创新教育具有一定难度,任务艰巨。落实于素质才是创新教育中最有效的。因此,本人对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进行了探究。

1.高中数学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是抛开旧的落后的,创造新的先进的。具有创新意识是当代人才的标志之一。中学生在创新中具有以下特点:有相对的新奇性,对于中学生来说问题和解决过程都具有新奇性和吸引性,激发其好奇心,对其进行不断探索,从而达到创新。有相对的独立性,经过独自经历,独自思考,独自探究,独自进行解决,从而得到自己的见解和收获,从而丰富自己的认知能力。且在此过程中存在个体差异,每个人有不同特点,学生通过各自不同见解和创新意识,独立解决数学问题,从而进一步将其精神带入实际生活中。发展过程中,老师应因材施教,从不同方面进行引导,从而使学生自觉产生创造力。

2.高中数学课堂对学生创新能力有所培养

高中数学是高中全部课程中最具有创造力的科目,通过学习数学这个科目可以对脑部发育有所促进,培养学生学习的动力与积极性。通过不同方法对于数学题目的解出,使学生充分进行思考,增强其创造力的发展,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解题思路灵活,激发创造力,经常对数学题目进行思考,不仅培养了学生踏实的性格,还促进了学生在生活中养成善于思考善于探究的好习惯。从而将其创造力发挥在平时生活中,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3.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

数学知识技能是学生学习中必备的技能,也是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知识改变人的命运,好的学习知识的技能是通往成功的捷径。学习的数学知识越多,数学的思维能力就越强,想象力就越来越丰富,从而大脑自由度大,创新能力就越强。提升数学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

4.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增强其课堂中再创造的能力,通过学习数学,讲解其中一种解题方法,从而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从而进行再创造,从而进一步提升其能力。创新思维具有创造力,较为灵活,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此能力。为学生提供机会,让其进行创新。通过多种途径,例如网络,杂志等为学生提供有利发展环境,增近其创新能力。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其大胆假设,对问题具有怀疑精神,不断摸索创新,保持好奇心,并培养其坚韧不拔的意志。

4.1实施过程教学,诱导创新

课堂是数学教学的主要地点,传统教学比较死板,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重视值得理论的记忆,而忽略了知识的发展与创新。影响了学生潜能的激发。当代不断进行发展探究,找到适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知识探索过程,对知识进行迁移,创设相应情景激发学生认知的动机。教师也不断提升自身水平,对学生的数学思考方法进行渗透,指导其正确激发和运用其创造力,通过数学学习,提升学生推理能力与综合分析能力,指导并督促其建立系统化结构,从而具备此种能力,系统学习后进行灵活运用,并升华到现实生活中。

在学习中发掘数学的趣味与美感,补美创新。数学具有诱人的逻辑美,并具有深邃的特点,数学思想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对培养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将所学问题串成线,对其进行探究,提升整理总结能力和洞察力。将思维的创造与跳跃性暴露出来,老师进行积极引导,从而进一步提高认知能力。并且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探讨和思考,从而做出合理推断,不断变换解题思路,归纳方法,构造思维方式,不断推广隐申。

不断进行评价与小结,不断在自己和老师督促下挖掘自身的潜质,提升创造水平。通过不断总结,使学生思维更加有层次,和更具针对性。对学生思维进行分步,从而对思维方式进一步完善。促进学生自我反思,提高其认知能力,对错误及时修正,从中反思获得更多收获。教师进一步提升水平,及时引导,促进学生,使其创新性更加有效,从而达到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4.2实施开放教学,进行探索创新

问题不必要有解,答案也不需要唯一,条件可以剩余。学生可从多方面进行思考。开放题特更能体现学生们之间的差异,通过学员之间的探讨,彼此得到进一步发展。

5.运用数学技术,开拓创新

运用数学技术,创造有效的认知情境,更好的创建自己的认知结构,数学是现代化不断发展的产物,高中数学有助于增强学生们对于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性,增强其积极性以及信心。这种学习将对日后产生巨大影响。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促进了创造力的不断发展,高中生们应正确把握机会来提升自身的创造力,老师也应及时进行指导,使学生更进一步发展,从而提升学生全面素质。高中数学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朱红梅.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4,(11):53

[2]丁会杰.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吉林画报(教育百家A),2014,(1):160-160

[3]赵玉平.浅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学周刊A版,2014,(3):96-97

第8篇: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等学校 创业人才 创业教育 有效途径

论文摘要: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及创业性人才的培养不仅应该纳入高等学校整个教学的课程体系。还应将培养创业人才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目标。文章阐述了培养创新性创业人才的意义及做好创业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高校学生的创业教育,通过创业教育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树立学生的创业人格。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旨在不断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加快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化力度。 

高等学校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必须通过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改革,将创新意识、创业教育理念贯穿于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教学及第二课堂的课外活动中,通过营造一系列的创业教育氛围,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树立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培养学生创业能力,以满足经济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一、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意义 

 

(一)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1、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方法。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并不是教育我们每个大学生都去开办公司,创造企业。当老板,而是培养大学生不断地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创业思维、掌握创业技能,通过创业教育提高创业综合素质,最终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能在就业的道路上发挥主人翁的作用。 

2、创业教育是大学专业知识教育的延伸。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为了使学生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创业教育就是要培育学生的这一素质。创业教育不仅仅是鼓励创造性、自立和个人的主动性,还应该包括金融、商贸、营销、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所以,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创业方面的训练会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创业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创业教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规范化、制度化。通过规范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创业教育而言,国家有关部委早有明确的文件,2002年,国家教育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等部委以及许多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有关政策,鼓励和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2010年教育部在“国家教育‘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加强高校学生的创业教育,就说明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二)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是拓宽就业渠道的有效形式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培养大学生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紧缺型人才的教育,而是为了提高整体国民素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高校不断的扩招以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逐年上升,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莫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大学毕业生就业也由原来的统一分配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要让大学生适应新的就业形势,一方面要求高校教师应树立现代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社会适应性,积极探索创业教育的新型教学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竞争意识,以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通过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使他们了解创业教育的深刻意义,认识到自主创业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是自我生存的需要,也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从而真正理解创业是更高层面上的就业。 

 

(三)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21世纪的发展靠人才,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其实是具有创业能力和开拓精神的创新型人才的竞争。如果高等教育还沿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将可能由于缺乏竞争力而被社会所淘汰。因此转变教育思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更具社会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根据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目前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同现代社会发展需要仍然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主要表现为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对国家和社会的依赖性过大,开拓性和主动性不足,为了促进社会的发展,增强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化程度,高等学校必须加快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速度。 

 

二、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的途径 

 

(一)加大教改力度,把创业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 

首先,高等学校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使高校教师对人才培养观有新的认识,牢固确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主动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良好的服务。其次,通过对教学大纲的修订要教育学生树立一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学习观,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培养学生树立创业意识。高等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需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上着手,通过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真正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整体教学思路贯穿到学校的教学过程中,使教师真正了解创业教育的真实意义,了解创业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大学生的自我就业意识,使他们有眼光、有胆识、有组织能力、有社会责任感,在毕业时做好创业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再次,要从观念上改变为创业而进行的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的思想渗透到高校各方面教育中,贯穿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盲人的全过程中去。

(二)培养师资队伍,设置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高等学校为了做好创业教育,必须培养一支教学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实战经验丰富的教学团队。一支稳定的教学团队不仅能深入研究创业教育的方法,还能在该领域做深入的调查研究,营造创业氛围,对创业教育的连续性起到积极的作用。 

有了稳定的创业教育团队,高校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确立创业教育目标,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化课程体系的改革,增设创业教育课程,构建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提高的新型教学模式。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2)培养学生创业需具备的基本素质、基本能力和基本品质。(3)引导学生掌握创业需具备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三)推进教育方法的创新,不断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 

高等学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既需要讲授创业教育的基本原理,更需要沟通,不断渗透创业意识。在探索创业教育的方法上,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做创新性改革:一是互动式学习方法。教师可以通过经典案例“现身说法”,提高学生的创业兴趣。实施互动式教学的教师既可以是创业成功人士,也可以是专职教师。二是技能培训式学习方法。这种培训方式选择某一种特殊的创业技能为主要内容,邀请一些成功创办企业的企业主授课。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三是创业实习。高校可以建立学生创业实习基地,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为学生创业实习提供一定的创业基金或为学生提供创业贷款。通过以上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 

 

(四)加强创业教育的实践基地建设,搭建学生创业平台 

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走校企联合的模式。一是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创立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和创业实践能力。二是通过校办产业、研究所、科技开发公司等创收单位筹集一定的资金,建立创业基金会、创业协作会等组织机构,为学生提供创业实战演习场所。根据学校专业设置情况,制定周密的创业培养计划,通过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利用周末及业余时间创立一些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实体。三是通过勤工助学帮助学生培养自立自强的创业能力,增加创业体验、熟悉社会环境,学会社会交往。日是通过当地的科技孵化园区,为学生搭建创业的平台。 

 

(五)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实践活动,营造创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高校定期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实践活动,各种专业竞赛、科研活动、创业设计竞赛活动。如一种社团或沙龙的组织与管理,一次公共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一种刊物或报纸的策划与创意、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路径的构想、一个科研或学术研究的立项起草与申请等等,这都有利于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竞赛中选拔出来的部分应用性的成果。通过改进、提高、推广并最终走向产业化。也有利于造就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 

 

参考文献: 

1.蒋义丹.创业教育——高校面临的新任务[A].教育发展研究,2003(2) 

2.夏春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高教,2004(6) 

3.吴长,范安平.高师学生创新教育能力培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第9篇: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 人才培养

21世纪最重要的元素就是人才,培养具有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本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基础,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创新是建立在知识传播、转化和应用的基础之上,而这又扎根于教育基础之上,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科技创新,均离不开高等教育对他的支持。因此,要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一、何为创新型人才培养

所谓人才培养,就是对人才进行教育、培训的过程。从一般意义上来讲,高校培养的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人才。创新型人才不仅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还是充分发展的人才,更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出较大贡献的人才。因此,必须从高校的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有力、有效地推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从现实情况看,高校体制改革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经过几十年建设,我国高校自主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在体制和机制方面还需不断完善。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必须建立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机制。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遇到的困扰

目前,我国高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还处于萌芽阶段,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意识都比较淡薄,因此,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扰。

1.国际国内的差距较大

社会制度的不同导致了经济发展不平衡,国际高校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力度较大,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而国内高校仅是从思想上意识到了它的重要性,而没有真正付之行动,这样拉大了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差距。

2.缺乏创新毅力

兴趣是创新的老师,毅力是完成创新的根本。目前,虽然有很多大学生已经意识到了毅力在创新过程中的重要性,但是往往在实际运作中出现了虎头蛇尾的现象,最终放弃了追求。

3.缺乏创新思维和观念

许多大学生对现在的教育产生了很多的不满情绪,出现了牢骚满腹、唉声叹气的现象,对将来的信念、目标和价值取向产生了动摇,因此,大学生安于现状,不再愿意去考虑未来的事情。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

前教育部长周济说:“中国高等教育必须吧高质量摆到更较重要的战略位置,以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推进高水平科技创新为大学的主要任务。”在21世纪,大学是国家的脊梁,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转变观念,树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观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主义市场日趋完善,竞争愈演愈烈,因此社会对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要求势必越来越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必然要发挥其重要性,不仅要传播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所以高校要建立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机制,必须要转变观念,把具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思维作为对人才基本素质的内在要求。思想观念的更新,将为素质教育全面的推进和重点的落实提供科学的指导。在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人是主导因素,要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民主关系,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采用民主的管理方法,真正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到位。

2.更新方法,调整课程设置为了使教学内容适应时代要求

在培养目标的选择定位上,应充分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才能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因此,加大基础教育的内涵延伸和外延拓展,调整课程设置显得尤为重要,必须精简陈旧落后的课程内容,增加现代科技基本原理,介绍学科的新发展、新成果,拓宽专业面。在教学方法上变“满堂灌”为“启发式”,激励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的创造性发展注入了活力和生命力。通过强化本科专业知识结构的设计与建设,加大重组力度,压缩总学时以及必修课学时,增加选修课比重,增强课外素质拓展和创新实践,真正尊重学生的个人爱好和天赋,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必须提高教师的育人意识,提高教师的教育使命感和责任感。师资队伍和创新团队是创新体系的两个重要指标,在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的支持方面应该定位明确、层次清晰,才能使创新人才培养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前进。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聘请老专家、激励青年骨干,造就高水平科研队伍,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因此,要根据实际,采取各种激励手段,调动教师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4.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培养体系应能对社会、对人才变化的要求有相对的调节空间,以免造成对培养体系、结构和方式的破坏,影响其操作性。对学生的评价要以促进和激励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为主导。各高校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通过各种激励手段,为学生的创新型培养奠定基础。

5.注重学术氛围

高校要实行开放办学,保持与社会的密切联系,才能减少人才培养方式上的滞后性,把握社会的变化,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创新型人才。要允许各种学术思想的充分讨论,尊重并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在良好的学术氛围中,互相学习,大胆交流,共同提高。物理学院就通过教师学术讲座和学生学术论坛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崇尚科学的良好品行的形成。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全力争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区,推进学生研究型学习,加强应用实践型人才的培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更是一个全面创新的时代。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造就一代适应未来挑战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必须担负的重要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