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

创新意识的培养精选(九篇)

创新意识的培养

第1篇: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

一、自主性学习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

目前,“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思想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是学生独立支配自己学习的一种能力。在课堂上,只有学生充当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也才有思想的解放、思维的活跃、潜能的发挥,创新思维的火花也才会时时闪现。

发展性教学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拥有一定的选择自由度,拥有自主活动的机会。以前的识字教学,老师带领学生逐个分析读音、笔画、笔顺、偏旁、结构。学生完全以教师为中心,没有参与意识,完全是低效率的被动学习,谈何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大力推进教学改革的今天,许多老师认识到,学生在课堂中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要把时间交给学生,把主动交给学生。同样是识字教学,如果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他们会寻找、发现识字规律,从中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诱发学生质疑,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质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质疑是创新的萌芽。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质疑问难,使学生敢问会问。当然,教师也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比如:从题目质疑,从课文词、句、内容上质疑,从表现课文的中心质疑,从课文的前后联系质疑等等。

三、培养创新意识应寓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

语文课特有的任务是进行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训练,培养学生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衡量一堂语文课质量的高低,首先得看语言文字训练是否落到了实处。然而有的教师上语文课,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揪住某个情节,引申开去,尽情“发散”,结果越扯越远。而学生课文还不会读,有的生字也不会写,这种游离于语言文字训练去搞创新思维的做法岂不是南辕北辙吗?

其实,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就孕育着许多创造性因素。比如:可将识字训练与思维训练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比较字的异同中发展学生的发散、聚合思维。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因此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创新思维因素。如《司马光》中的逆向思维,《草船借箭》和《称象》的求异思维等。

四、优化练习设计

第2篇: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

福建省长乐师范附小 高铭秋

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简称新数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下面,我就结合新教材的使用谈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几点认识。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研究、获得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它能推动人去寻求知识或从事某种活动,开阔眼界,使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兴趣是开发学生智力的原动力,从教学实践得知,数学成绩良好者对该学科有着较浓厚的兴趣,成绩差者往往厌烦该学科的学习,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教师必须掌握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从多方面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创设趣味的情境

一年级学生对故事、童话、动物非常感兴趣,教学“统计”时,我设计了童话引入,展现了“小猫钓鱼比赛”的童话情节并且用象形统计图表示比赛成绩,初步感知象形统计图的形式与使用。通过创设情境,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问题的真实存在,切实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2开展新颖多变的游戏活动

一年级学生的注意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容易被一些新奇刺激所吸引。教师抓住这个特点,在教学中善于变换教学方式,通过做有趣、新颖的数学游戏,让他们在玩中学,学生肯定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就把学生容易分散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必然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口算练习时,常用的有视算、听算、对口令、开火车等,如果增加了“打手势”和“悄悄算”,气氛会更热烈。

为了复习巩固“10的加减法”,为用凑十法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作准备,可让学生玩“数学扑克”游戏。教师做两套1~9的数字卡片,共18张,玩的方法如下:教师把18张卡片混在一起,让一个学生随便抽一张藏起来,又找另一个同学背着教师把余下的卡片摊开,依次取出每两张加起来是10的卡片,最后剩下一张卡片让教师看,教师看后,马上猜出藏起来的那张卡片是几。如此方法,又做了一次,教师同样猜出,也可以让学生猜。此时,教师问学生:老师为什么能猜对?让学生讨论得出结论。通过猜想、讨论,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打开了思路,活跃了思维,有利于培养探索发现能力。

二、建立探索性学习方式

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小组中探索交流,达成共识,向全班汇报,以此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新数学教材在“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中创设了“乘车”的问题情境:小明背着书包上学去,路过车站,看见一辆公共汽车上坐着8个人,又上来6个人,现在车上一共有多少人?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观察画面,理解图意,列出算式“8+6”,然后让学生两人合作,用小棒代替人,摆一摆,算一算,说一说。同学们各抒己见,踊跃发言。有的说:“把6分成2和4,2和8凑成了10,10再加上4等于14。”有的说:“把8分成4和4,其中的一个4和6凑成了10,10再加上另一个4等于14。”还有的说:“我知道怎样做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只要将一个加数分成两个数,有一个数与另一个加数能凑成10,再进行计算。”虽说得不太清楚,但孩子们通过独立操作、动手实践,在自己的探索中发现算法策略,加深对凑十法的感性认识。为了培养学生迁移、应用能力及创新意识,本课还设计了“7+4,5+8,6+7,4+8”等习题,让学生运用学到的凑十法自己“创造”出7加几、6加几、5加几、4加几的算法,这样使学生的智慧和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让孩子充分想像

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没有想像就没有创造,人类的发明离不开想像。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创造具有不确定性的问题,让孩子展开想像。如“巩固5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练习中,有这样的一个情境:5只小鸡向两个食盆走来,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大部分学生的回答是:3+2=5,2+3=5,5-3=2,5-2=3。可有的学生说:“左边食盆里的饲料太难吃了,5只小鸡都到右边的食盆里吃。所以算式是0+5=5,5+0=5,5-0=5,5-5=0。”有一个学生更别出心裁地说:“……有一只小鸡挤不过别人,只好又到左边食盆吃。所以算式是4+1=5,1+4=5,5-4=1,5-1=4。”太精彩了,由于答案不唯一,因而没有解题的固定模式,只要孩子充分发挥想像力,只要言之有理,都应该给予肯定和赞赏,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第3篇: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

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都可以视为创新。在这个意义层面上,创新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是可能的。根据现

代数学教学理论以及创新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必须重新审视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以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改革课堂教学,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注重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是目前合格人才最重要的素质。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

学技术和知识创新水平。千百年来创造与人类的文明、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存亡息息相关,人类的文明

史是一部创造史。"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

儿童教育》中指出:"创造力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以来与环境不断奋斗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

能之精华,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适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这种创造力,使他们成

长得有力量,以贡献民族与人类。"

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就是要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在现代这个瞬息万变的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培养学

生的创新思维,尤其具有教育的时代性。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

新思维呢?我想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教学理念,构建激励机制,肯定创新过程

思维是人类最有力的武器,思维创新是最本质的创新。在教学中,要实现师生的民主平等,实现由主要

为学生传授知识的观念向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方向发展。要始终坚信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的信念,打破

思维定式的束缚,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创新以及发现的空间,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宽创新

思维的渠道,积极构建一个新的教育模式。[1]牛顿也只是由于好奇,对落地的苹果产生了疑问,才发

现了万有引力。好奇推动了人类的发展,教学过程中不怕有问题,就怕提不出问题。我们在教学时,要

学会活学活用,不能生搬硬套。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得到正确的知识,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

生的创新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回答问题时,不管他们回答得是正确还是错误,教师都不能只是简单地辨别答案的对

错,要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多考虑每一个学生思考问题时与他人的不同之处,然后对其进行肯定,哪

怕它只是一个小小的错误,也是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一个过程,我们不能单纯地对其进行批评,这样会

极大地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是学生认真思考的结果,我们都应该进行鼓励,学生的

观点是学生思维能力的表现,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的思维见解进行更正,让学生在探讨的过程激

发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单调,内容陈旧,知识面窄,严重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全面认识,难以激起学生

的求知欲望、创造欲。[2]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

问题情境"。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生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所以

,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

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成为教学的主体。

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

,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

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我教学分数大小比较时,采用讲故事

的方法,激发学生提问,红猫蓝兔分西瓜。红猫说:"我分给蓝兔1/3个西瓜,分给老鼠2/6个西瓜……"

红猫的话还未说完,蓝兔就大叫起来:"红猫这样分不公平!"听完这个故事后,请同学们评评理,红猫

分得公平吗?"故事激起学生心中的疑团,蓝免分的份数少,是否分得少呢?"两个分数该怎样比较呢?这

样,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下,学生心里想提的问题就多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可以是设置悬念、直

观操作、基础训练、强化感知、开展竞赛、寓教于乐及以旧带新。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创新能力

现代教育论的思想主张"以学生发展为主"在数学教学中要真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的教就应转移

到学一的学上面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只有学生

主动地学习了,才能使教学落到实处,创新思维才能得以发展。[3]在教"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时,

我首先发给学生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空心长方体企,让学生动手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

去测量这个长方体有多少个这样的体积单位,从而测算出长方体的体积。在观察中发现,多数学生用小

正方体一层铺满后再铺第二层,铺完后,再数出个数有24个,而每个单位休积是1立方厘米,所以这个长

方体的体积是24立方厘米。有位同不摆得特别快,他说:"我只摆了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然后就可

以算出个数,用4X3X2= 24(个),即长方体的体积是 24立方厘米。此刻,已与新课的内容比较接近了

第4篇: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

1. 创设情景,设疑激趣

在课堂教学中,良好的学习气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完成教学探究的重要保证。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那些新奇的、对生活有意义的知识和问题,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针对每节课的内容,教师应选择适当的方法,如挂图、多媒体、实验等,生动的再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内容,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第一节科学课中,我增添了一系列趣味性实验,如“会变形的鸡蛋”,“变色花”,“会飞的”氢气球,“巧洗热水瓶内壁的白色固体”,使学生觉得新奇。随着向学生提出一系列日常生活实例的设问,学生逐渐对科学产生了兴趣,并觉得自己现有的知识不够,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并树立起学好科学的决心。

2. 大胆质疑,提出猜想

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把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探索的内容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讨论,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区分有关因素和无关因素,迅速地抓到问题的本质。发现、提出自己要研究的问题,并对问题提出初步的猜想、假设。

例如,介绍灭火原理时,我让学生分别划着两根火柴,其中一根火柴头朝上,另一根火柴头朝下,不一会儿,火柴头朝下的继续燃烧,而火柴头朝上的火焰越来越小,没等火柴全部燃尽就提前熄灭。我紧接着追问:“为什么会出现两种不同现象?请把你的猜想说出来。”学生甲说:“缺少O2。”学生乙反驳说:“都在空气中燃烧怎么会缺少O2呢?”学生丙说:“后者着火点低。”学生丁说:“不正确,相同状态的同一种物质的着火点相同。”学生戊说:“火柴头朝上的火柴燃烧时火焰向上,导致其下部的火柴杆温度较低,达不到火柴杆燃烧的着火点,所以,火焰提前熄灭。”其他学生用热烈的掌声肯定了学生戊的回答。通过情景创设,既使学生掌握了灭火原理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积极探究的精神。

3. 设计实验,自主探索

在获得既定的知识前,学生一般会对与之相关的奇特现象提出自己的猜想,此时,教师要及时地引导学生紧紧围绕“猜想、假设”,让学生充分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帮助学生修改,选择和综合,设计出最好的实验方案。

第5篇: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

一、置“议”境,培养创新意识

“讨论”是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一种重要的方法,更是学生进行创新学习的重要形式.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式学习,一方面可以发挥学生“群体”的学习作用,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与空间,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互相评价,从而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另一方面,讨论可以使学生敢于质疑问题,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大胆求新,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

二、布“动”境,培养创新意识

心里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创设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讲一讲获取新知.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时表现出探索新知识、追求新知识的需求和意向,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因势利导,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我们可以利用“开放性问题”来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三、提“问”题,培养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正如学生在房间里找到了若干积木――这是发现问题;用这些积木搭成什么呢――这是提出问题.首先需要根据积木的形状和块数,通过想象进行设想可能搭成桥、房子、狗……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发现的“数学条件”选择有效条件进行重组,构成一定的数量关系,建立不同的数学模型.

在教学中,教师创设数学情境后,一般不要给学生现成的数学结论或模型,而是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留给他们实践、讨论、发展和充分想象的时间和空间.不是教师根据教科书来替学生搭模型,而是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提出数学问题,建构数学模型,从而使学生在重新建构活动的过程中萌发创新意识.教学中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求异、求新.敢于提出问题是学生创新教育的必由之路,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一环.

四、训“想”境,培养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的因素.想象是创造的先声,是人脑中对己有表象进行加工创新的心理过程,具有形象性、概括性、整体性、自由性、灵活性.因此,任何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丰富的想象是人们漫游科学王国的强劲翅膀.在教学中,教师只有经常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讲“方法”,渗“思想”,培养创

新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一方面要传授数学知识,使学生掌握必备数学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通过数学知识这个载体,挖掘其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更好地理解数学,掌握数学,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和一定的数学意识.

事实上,单纯的知识教学,只显见于学生知识的积累,是会遗忘甚至于消失的,而方法的掌握,思想的形成,才能使学生受益终生.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第6篇: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

简言之,广播新闻编辑就是广播新闻内容传播的组织与实施工作。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我国传统广播新闻编辑的优势不复存在,开始面临更多新兴传媒方式的挑战。为此,广播新闻编辑必须改变传统的操作方式,从内容、编排及形式的创新出发,使广播新闻节目朝着多样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培养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

1 创新广播新闻编辑的特点与内容

1.1 特点

广播新闻是一种通过声音进行传播的媒体,这就赋予了它传播成本低、传播速度快的优势。但是由于缺少画面作为声音的补充,听众有时候很难明白新闻播报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另外在描述景色、比赛现场等画面时,新闻广播也很难为听众构建完整真实的画面。另一方面,声音通过电子设备的转换会有部分失真,如果缺少字幕等工具的帮助,听众就会听不清,例如在转播体育赛事时,现场会有十分嘈杂的声音,由于缺少字幕和画面,听众就难以感受现场气氛,甚至可能听不清解说员解说。在广播新闻编辑的发展过程中,声音的优势和劣势均不能忽视,要不断的改变编辑手段,提高声音传播的质量。

1.2 内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广播新闻内容丰富程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提高听众满意度,广播新闻编辑工作者需要不断创新新闻内容,以满足听众需求为中心,播送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新闻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根据其反映社会生活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政治新闻、经济新闻、法律新闻、社会新闻、科技新闻等。结合广播新闻传播的特点,广播新闻的听众一般会选择收听政治、经济及社会类新闻,而很少收听文教类、科技类新闻。社会生活瞬息万变,新闻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广播新闻编辑工作者面对庞大的新闻素材,要能够从中挑选出符合自己节目特点、满足听众需求的内容,并不断将新闻内容进行知识化和信息化的有效整合,是新时期的广播新闻传播成为权威的知识性、服务性平台。

2 培养广播新闻编辑创新意识的方法

2.1 加强知识积累

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对知识的积累。要想培养广播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需要编辑工作者具有扎实的知识功底,对国家政治经济方针、社会科学文化知识等都有一定的了解。只有对这些知识了解了,才能在庞大的新闻素材中迅速寻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并从这些内容中寻找到与众不同的创新点,发现不同新闻之间的联系点,以联系点为突破口将这些新闻进行整合,编辑出更具价值的节目。

2.2 提高信息整合能力

广播新闻编辑的目的是为听众展示最全面的新闻资讯,为了避免新闻播送内容的单调乏味,编辑人员需要在还原事件真实发生过程的同时,对事件的发生背景、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解读,满足听众更加深入的收听要求。在进行信息整合时,编辑工作者要有较强的立体意识,能够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多个角度对新闻素材进行解读。只有不断提高新闻信息的整合能力,才能在众多的广播节目中脱颖而出,实现对新闻内容的

创新。

2.3 广播新闻内容的创新方法

广播新闻以声音为媒介进行传播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在对新闻素材进行编辑时要注重从“听”的角度入手,满足听众的收听习惯,尽量做到播送内容的简明扼要,不能使用笼统、概括、抽象的语言,多采用形象的事实,同时在其中穿插活泼的细节,增加听众的印象;为避免节目脱节,加强节目与节目之间的紧凑程度,也要加强过渡语句的使用,使内容过渡流畅;要扩大新闻素材的筛选面,根据自己节目的特点选择新闻素材,不必拘泥于传统的广播新闻内容,适当增加一些奇闻趣事、生活琐事,满足听众对不同信息的需求。另外,在对新闻内容进行创新的同时,编辑工作者还要坚持新闻内容符合国家政府部门相关要求,不能传播不良信息及反动言论,为听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起到传播正能量的目的。

2.4 广播排编的创新改善方法

创新广播节目编排方法首先要改变以往一段新闻重复播放的模式,根据不同受众的收听习惯进行节目播送时间调整。清晨6、7点钟为中老年人的健身时间,这一时段可以播送有关天气预报、健康知识讲座及运动类的节目,满足中老年人的收听需求。7点到9点的这一时段为学生上学、员工上班的高峰期,可以安排路况的实况转播以及相关的地铁、公交信息,帮助人们选择适合的路线。9点到11点之间,可以播放时事新闻节目,为听众宣传国内外大事、社会琐事等。中午时段是人们休息的时间,可以播送音乐、娱乐类节目,起到放松听众心情的目的。下午2点到5点,可以安排娱乐类节目。5点到9点时间段内,根据需要播送一天内发生的新闻事件,同时可以安排新闻访谈类节目,对近期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深度点评。9点以后,可以安排午夜情感类的话题节目,与听众进行适当互动。

除了调整节目播出时间外,广播新闻节目还要改变过去新闻内容播送滞后的缺陷:一般情况下,由于广播新闻节目固定的节目时间使得其播送的新闻内容往往是前一天发生的事,这就使得在新闻时效性方面,广播新闻远远落后于网络新闻以及电视直播。提高时效性的重要方法是采用贯通式的节目设置:首先在一天中划定某个时段为新闻播送时段,在这一时段内,新闻节目可以做到随进随出,一旦发生新闻事件,记者可以第一时间将现场报道发回,并与主持人进行现场连线,不受节目时间的限制,不会出现某个节目正在播送而无法第一时间将新闻播放出去的现象,从而提高新闻播送的时效性。

2.5 广播形式的创新

以往广播新闻节目的播放形式主要是播音员讲、听众收听。尽管稿件在播送之间进行了充分编辑,增加了不少形象的内容,但是依然很难拉近播音员与听众之间的距离,使得听众往往处在被动接受状态,因此,在对广播形式进行创新时,首先要从拉近与听众之间的距离入手。拉近距离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在节目中设置互动环节,节目组可以在节目播送之前公布直播间的联系方式(联系方式可以是电话,也可以是微博、微信等网络工具),观众通过留言或直接与播音员进行对话的方式发表自己对某一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同时节目中可以增加有奖互动环节,在节目结束之后从参与节目讨论的听众中抽取幸运观众并提供奖品,这种做法能够提高听众的收听积极性,提高节目收听率。除此之外,地方台节目播音员可以使用家乡话进行新闻播送,适当穿插幽默的语言,提高听众的收听乐趣。

第7篇: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

论文摘要: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尤其应当注重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精神,尽量鼓励他们探索、研究问题自己得出结论,支持他们大胆怀疑,勇于创新。

课堂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沿阵地和主战场,教师在这个战场上要大胆地实施创新教育,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成功地走创新教育之路。

一、正确认识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1]在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中小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问题。

二、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氛围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一)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

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教师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

(二)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三)创设一套适应创新教育的课堂活动

教师应当积极为学生创造各种主动发现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教学活动中积极体验数学,“在做中学”,在数学体验中寻求发现,在数学活动中实现创新,可以让学生尝到发现的乐趣,从而激励再发现和再创新。

三、数学创新教育的内容与培养

(一)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教师把数学教学内容转换成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情境,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起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从而促使其学习动机的形成,促进学生自觉有效地参与到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之中,促进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萌芽。

(二)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应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变“传授”为“探究”,充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

(三)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形成创新技能

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试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2]。这几个过程包括了创新技能的全部内容。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解题的教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同时,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自学例题、图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符号、温故知新、归类鉴别[4]等等,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求知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数学能力,形成创新技能。

创新就在我们身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王磊.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访中央教科所所长阎立钦教授[J].教育研究,1999(7).

[2] 张双德、王呈义.数学教育学[M].石油大学出版社,1993.

第8篇: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创新人才;创新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7-0152-02

创新意识是人们对创新及其价值性、重要性的认识水平、认识程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对待创新的态度,并以这种态度来规范和调整自己的活动方向的一种稳定的精神态势。创新意识是创新精神的基础。创新精神指“对学生主体创新意识的引导、强化和巩固而形成的一种内在稳定心理状态,外化为一种积极向上,刻意追求新事物的风格和气度”[1]。

创新意识具有开拓性、独创性、联想性等特征。创新意识的培养,实际上是创新人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问题。非智力因素基本上是后天培养的,它们可以在创造、创新中起到发酵的作用。英国生物学家特罗特说:“在科学上,设想的主要职责与其说是‘真实’,不如说是有用又有趣。”[2] 而求知欲、兴趣、怀疑感、思维的独立性是取得创新性成果的精神动力。

创新意识能够促成社会多种因素的变化,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社会需要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有开拓精神的人、有新思想道德素质和现代科学文化素质的人。创新意识客观上引导人们朝这个目标提高自己的素质,使人的本质力量在更高的层次上得以提升。它激发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的进一步发挥,从而使人自身的内涵获得极大丰富和扩展。笔者认为,创新人才创新意识的培养,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非智力因素视域下好奇心和兴趣意识的培养

创新意识与好奇心、求知欲、兴趣等心理品质有着密切关系[3]。好奇心等心理品质推动着创新活动,在创新意识的形成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好奇心是人类精神最祟高的特征之一

英国著名科学家贝弗里奇在《科学研究的艺术》一书中说过:“对于研究人员来说,最基本的两个品格是对科学的热爱和难以满足的好奇心。”[2] 爱因斯坦认为对“惊奇”的不断克服,才有思维世界的发展[4]。好奇心是人类精神最祟高的特征之一。婴幼儿时期好奇心的表现最为突出,婴幼儿时期出现三种方式的探究活动:感官探究——凡有新奇事物出现,便以视、听觉感官探索;动作探究——在感官探究的基础上,以动作去摸索;言语探究——用已掌握的言语向他人学问求解[5]。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好奇心常常受到遏制。扼杀儿童的好奇心,无异于扼杀创新的动力。

(二)求知欲是创新活动的心理动力因素

求知欲是创新活动的心理动力因素。贝弗里奇在《发现的种子》一书中概括了杰出人物的几大特征,首要的特征是“他们都有超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6]。杰出人物的求知需要,是他们创造出新的理论,或者是解决实际问题办法的动力。求知欲来源于兴趣,而兴趣是建立在需要基础上,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认知和活动倾向,表现为个体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映。个体对活动的兴趣往往会发展成为活动的内在动机,对活动具有持续作用。

在创新活动中,当个体的需要得到满足后,兴趣不但不会减弱,反而会更加丰富和深化,产生与更高的创新活动水平相应的新的兴趣。这种兴趣又会导致新的创新活动的内在动机。因此,兴趣是创新的持久动力。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认为,“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看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

二、非智力因素视阈下问题意识和怀疑意识的培养

(一)积疑和勤问有助于加深对事物的理解

积疑,是指学生在学习时,要养成收集、记录生活学习过程中随时冒出来的疑问的习惯。勤问就是要多问,要敢于不耻下问。许多学得好的学生都有勤问的习惯,他们注意经常给自己提问题,因此对事物理解就比较深刻,思想也比较活跃。心理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具有同样积极的意义。从某种角度来说,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师生双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敢疑和穷问是创新突破的重要环节

敢疑,就是要有坚持真理,挑战权威的勇气。不论是老师、书本或是其他权威,只要自己有疑问,就要敢于怀疑。有了怀疑,再去求证,去向别人请教,也许会有所创新;即使证明白己错了,也会得到经验,获得进步。在求证的过程中,要敢于穷问,打破沙锅问到底。穷问,是思维深刻的表现,也是创新突破的重要一环。在问的过程中,甚至还可以开展争论,争论可以激发灵感,促进思考深入。

对于教师来说,课堂中要创造宽松的适应激发学生思考和提问的环境。要善于寻找学生的“疑点”。发现“疑点”,也就等于找到一把解决问题的钥匙。要改革课堂教学,变教师的“讲堂”为学生的“问堂”。变单纯的教师“问疑”式教学为诱导学生“质疑”,教师“答疑”为主的创新教学,建构起“学生先想,教师后导,学生通过预习发现疑问,师生共同寻求答案”的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不要包得过多,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提问的时间,鼓励学生大胆地怀疑,大胆假设,激发学生创新欲望。

三、非智力因素视阈下机遇意识和灵感意识的培养

机遇是指导致科技突破的原定研究进程所未料到的偶然事件或机会。其主要特点是意外性。灵感,是指研究者在创造活动中所出现的豁然开朗、思路突然贯通的顿悟状态。其特点:一是灵感引发的随机性,指灵感在何时、何地出现,受什么启迪或触媒而发生,都是不可预期的。二是显现的瞬间性,如不及时抓住,会转瞬即逝。三是灵感爆发的情感性。是指灵感爆发的瞬间,创造者出现的迷狂、惊喜和情绪高涨等心态。

机遇和灵感在创新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常常是导致创新突破的导火素。例如:很多人都看到过苹果落地,但是谁也不在意,而牛顿却从中发现了万有引力;水开了锅盖被顶起,大家司空见惯,而瓦特却因此发明了蒸汽机;商品大家每天都接触,只有马克思把它作问题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剩余价值规律。善于捕捉机遇和灵感,是一个人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但机遇和灵感只给予有准备的创新人才,它是深思熟虑的必然结果,其偶然性中有必然性,只有热烈而顽强地致力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灵感和机遇才会光顾。同样重要的,你还要时刻准备着,有善于捕捉机遇和灵感的意识,否则,哪怕灵感出现的次数再多,也会被视而不见,白白错过。要克服惰性心理,当灵感的火花闪现时,要及时追踪记录,当机遇来临时,要认真观察反复思考,否则,灵感和机遇就会稍纵即逝。因此,要培养捕捉机遇和灵感的意识,当灵感光顾,机遇来临时,要及时捕捉,记录在案。要对新想法、新发现进行认真研究,从中受到启迪,有所创新。

四、非智力因素视阈下独立意识和自信心意识的培养

思维的独立性是创新意识不可缺少的心理要素。培养创新人才要注意独立意识的培养,包括具有独立的人格,独立获取知识,独立钻研问题,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依赖别人,不盲从别人的意见,独树一帜等。有的学生回答问题时,总喜欢跟从大多数人跑,没有自己的主见。或者一遇到问题总是依赖于别人,不去独立思考;有的人妄自菲薄,因而谨小慎微,唯唯诺诺。这些都是缺乏独立意识的表现。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谈到:“学校始终应当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取得专门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并且学会了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就必定会找到自己的道路……”[8]

科学创新离不开自信。在科学史上,当正确的科学理论遭到攻击与围攻时,科学家充满着自信心,仍然为真理而斗争:意大利著名科学家布鲁诺为了捍卫科学真理而英勇牺牲,他坚信地说:“火并不能把我征服,未来的世纪会了解我,知道我的价值。”[9]中国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提出的《新人口论》,遭到了错误的批判,但他坚信自己的理论是正确的,最终历史证明了他的自信。

五、非智力因素视阈下风险意识和合作意识的培养

马克思说过:科学是一条崎岖的山路,没有平坦的路好走,只有不怕坎坷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所以要想有所创新,就要有一定的风险意识和冒险精神,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百折不挠的意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前人为真理而奋斗,不怕磨难甚至牺牲的崇高精神,树立为人类创新而不懈奋斗的信念。要解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强调从错误中学习,鼓励学生敢于幻想,大胆试验,做敢想敢为、勇于创新的人。

在21世纪知识爆炸的时代,合作意识在现代创新中显得越来越重要。教学中,我们要开展一些活动,如分小组布置一些单靠个人很难完成,只有几个人协作才能完成的任务,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除此之外,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还耍加强理想前途教育,树立创新思想,培养创新兴趣,增强为振兴中华而创新的事业心和紧迫感;要加强意志锻炼,克服懒情习惯和思维定势等障碍,做到有胆、有识、有略、自信、好强、自主。

参考文献:

[1] 张立昌.创新·教育创新·创新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4).

[2] 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45-143.

[3] 王极盛.科学创造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388.

[4] 爱因斯坦论著选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462.

[5] 卢家楣,等.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273.

[6] 贝弗里奇.发现的种子[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137.

[7] 李四光.中国地势变迁小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7:41.

第9篇: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

一、爱护和培养儿童的好奇心,是培养创新意识的起点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瓦特成功地发明了蒸汽机,张衡成为一名伟大的天文学家,莫不与他们儿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有关。“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常常会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如小鸟会哭吗?小兔子为什么前腿短后腿长?有的孩子还爱把家里的钟表、玩具拆下来,看看里面的究竟。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所以在孩子中要注意爱护和培养他们的好奇心,这是培养创新意识的起点。

二、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是激起创新火花和学习灵感的源泉

“乐思方有思泉涌”,许多事实证明,学生在心情愉快、精神振奋、没有压力的状态下容易打开思维闸门,萌发创造力。相反,在非常严肃和高强度紧张的心理环境下,会产生压抑和恐惧心理,极不利于学习和大脑的记忆、储存,甚至对已经储存在脑海中非常熟悉的信息,也会因突然“短路”而难以释放出来。可见,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我把微笑、趣味和竞争带进’课堂,取得了理想的教育效果。

三、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的“再创造”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方法

打破我国传统的一题一例教法,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的“再创造”活动,是小学数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方法。例如,教“三角形面积”时,我引导学生参与操作活动,让学生取出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桉取(两个直角三个形)――比(看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完全一样)――拼(拼出已学过的图形)的步骤操作。学生运用拼合、旋转、平移的方法拼出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腰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图形。学生在操作中发现了三角形和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由此推导出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操作活动中,学生增强了创新意识,动手、动脑、动口探索发现新知识,发展了初步的创新能力。

四、鼓励质疑求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仙杖”